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

篇1

关键词: BI&A3.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研究生培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商务智能与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BI&A)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工业界及学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来自于Bloomberg商业周刊的报道(2011)显示,97%的超过1亿市值的公司使用了商务分析技术。据麦肯锡全球机构预测,到2018年,仅美国一年就会面临14到1万人的深度分析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约有150万数据分析经理的缺口[1]。

“智能”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被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人员提出并沿用至今。而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被企业界和学术界熟知。自2008年大数据的一系列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大数据分析技术已被应用到从文本、计算机日志、传感器、社交媒体等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低密度、要求快速处理的大数据。BI&A经历了BI&A1.0,BI&A2.0和BI&A3.0的演进。他们分别对应面向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基于web的非结构化数据、基于移动及传感器的非结构化大数据。因此,BI&A3.0是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新兴领域。

BI&A3.0面向大数据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涵盖了电子商务及营销智能、电子政务及政治2.0、科学与技术、智慧健康、安全及公共安保等方面。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例如统计学习、序列及暂时挖局、空间挖掘、过程挖掘、网络挖掘、web挖掘、基于列的数据库挖掘、内存数据库、并行数据库、云计算、Hadoop、Mapreduce,文本分析,例如静态NLP信息抽取、主题模型、问答系统、选项挖掘、情绪及影响分析等。除此之外,还包括web分析、网络分析、移动分析等大的技术分析方面。因此,BI&A3.0是未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和研究热点。

BI&A3.0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I&A聚焦于理解、解释、战略并服务于组织。一些学科对BI&A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

然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于商务分析技术及大数据的发展来说较滞后。虽然大部分学校针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BI&A课程,例如复杂系统分析与决策、随机过程、应用统计学、矩阵分析、Matlab、现代管理分析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面向大数据的BI&A3.0的研究及应用来说尚有差距,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因此,面向BI&A3.0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急迫性。

1.教学研究的内容及实践内容

围绕如何培养面向大数据及BI&A3.0数据分析及研究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借鉴国际国内针对从BI&A1.0到BI&A3.0的知识体系及技能相关的教学改革,注重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涵。

(1)教学研究的内容

①对国内和国际当前的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及技能进行梳理。

②对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调研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的具体能力和层次要求。

③结合国际国内面向BI&A3.0的知识及技能体系与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

(2)实践内容

通过设计与理论相配套的课程实验、研讨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及时追踪研究热点,使得实践环节成为提高研究生BI&A3.0创新和研究的推动器,同时也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教学及实践改革的目标

(1)教学目标。通过建立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得研究生掌握BI&A3.0的基本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基本研究能力,并最终培养研究生掌握面向BI&A3.0的创新能力。

(2)实践目标。通过培养学生面向BI&A3.0的实践技能,培养研究生面向BI&A3.0的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据收集能力。

3.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本课题将要解决如下问题:

(1)如何划定面向BI&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面向BI&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涵盖的面十分广泛,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所依附的学科方向及研究重点决定了这些技能需有选择地纳入。因此,需要解决具体纳入哪些分析及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2)如何结合研究方向与BI&A3.0的应用。培养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是将BI&A3.0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具体的研究方向。物流、市场营销、工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向的研究需要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BI&A3.0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

4.拟采取的方法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BI&A3.0教学教改经验。对国际和国内BI&A3.0相关的教学教改文献进行分析,并参加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对本校管理类研究生现状及改革反馈进行调研。通过以往教学实践的总结、专家学者的讨论、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方式,调研适合本课程体系服务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

(3)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掘BI&A3.0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现潜在的BI&A3.0应用方向。通过这些方向的发掘弥补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自2008年NATURE发表的一系列大数据相关论文,到2012年,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再到2015年,我国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针对大数据分析的BI&A3.0是十分前沿的。本项目将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和BI&A3.0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和急迫性。

篇2

论文关键词:精确林业 专家系统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在分析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探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设计框图及其系统功能。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Support System,IDSS)的概念最早由Bonczek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2]。IDSS是在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的基础上集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及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将人工智能与其它相关科学技术相结合,使DSS具有人工智能,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IDSS既充分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发挥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充分做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使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得到一个大的发展。

1 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DSS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M S ScottMorton首先提出[3],并在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科学。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DSS实质上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管理信息系统和模型辅助决策系统结合起来,使得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融为一体,提高了辅助决策的能力。它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1)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靠人来实现模型间的联合和协调,解决复杂的、多模型辅助决策效率低下,而决策支持系统是由计算机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和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存取和处理,达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能力;(2)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需要。

DSS由3个系统组成[3],即人机交互系统(对话部件)、模型库系统(模型部件)和数据库系统(数据部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应用于林业,并在林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森林病虫草害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林业资源数据库[4],包含了森林资源状况、林业社会情况、林业经济情况、林业工程建设情况、林业营林情况和林业自然资源等历史数据。该系统运行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3层结构模式,即用户/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运行模式,可提供数据的网络查询、管理和维护功能,为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W C Schou等人开发了航空喷雾决策支持系统(Spray Safe Manager,SSM)[5]。我们知道除草剂被普遍用于森林杂草防除,但除草剂脱靶喷雾沉积和漂移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清楚喷药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效果、运用效率的前提下,可靠地进行除草剂喷洒是必要的。SSM的特点就是将喷雾沉淀和漂移的预测与生物反应模型融合在一起。该系统包含了一系列除草剂/杂草和除草剂敏感植物雾滴反应模型及产量模型。第二代SSM(SSM2)将喷雾沉淀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斜坡沉积修正模型和飞行路线确定模型,从而可在真实的空间背景下区分喷雾区边界和敏感区域。由于使用者能够即时、直观地“看到”喷雾区地图上的图像及数据,使得SSM2的模拟更加真实。

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2.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

图1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6],其中知识库用来存放各种规则集、专家知识经验及其因果关系;数据库存放基础数据、决策信息和事实性知识;模型库用来存放各种决策、预测及分析模型;多库协同器从知识、数据、模型、方法等各个方面为决策服务,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和服务。

2.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1)分析、决策用的数据不再集中于一个物理节点,而是分散到网络上的不同节点;(2)分布、决策模型和知识处理方法也从一台机器上的集中处理,变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分布或分布加并行的处理方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糊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为IDSS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Agent技术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Agent是一个能够持续自主驻留、活动于真实的或虚拟的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问题求解实体[7]。Agent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协作性、适应性和社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部分智力。将Agent技术融合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所集成的基于Agent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传统IDSS所没有的一些特性:(1)开放性。即能够与外界交互,系统资源不足时能够向外界请求帮助,同时具有对外提供资源的功能;其二是系统部件的易于增减,保持系统完整而不含多余的计算过程。(2)IDSS是分布式的、基于网络环境的。(3)资源可重复使用。不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可重复使用,而且系统资源(决策知识、决策经验、决策模型等)能被不同的决策程序多次调用。(4)集成群体的经验和智能。(5)突破静态的程序化决策方式,实现人机智能结合。

目前多Agent技术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多Agent系统(Multi-Agents System,MAS)是一个松散耦合的Agent网络,这些Agent通过交互解决超过单个Agent的能力或知识的问题。多Agent系统具有如下特征:每个Agent拥有解决问题的不完全的信息或能力;没有系统全局控制;数据和知识是分散的;处理是异步的;Agent是异质的、分布的;系统是开放的。

2.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

随着数据挖掘、人工智能、3S与DSS技术的发展,以及精确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开始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如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变量施肥等。

北京林业大学研制出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8]。该系统由4个子系统构成:数据及数据库管理、图形及图形库管理、模型及模型管理库、专家系统,并以数据及图形系统为基础,以模型系统为分析手段,以专家系统为智能决策核心,各模块相对独立,以数据管理模块为中介,组成有机整体。可实现统计、预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土地分类及生态评价、林种的水平及立体配置、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等功能。

东北林业大学与黑龙江大兴安岭防火指挥中心课题组通过3个阶段的研究,建立了基于WEB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9],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防预报、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它包含了森林防火灭火系统中的地形图绘制,防火机构、历史火灾和各种代码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火点定位、火场蔓延、派兵扑火、清理看守火场和损失评估等模型的建立,与上下级单位的数据交换,在火灾发生前可作出林火预报和预防;当林火发生时,可模拟林火的蔓延,并提供火场定位、派兵、扑火、清理火场、看守火场等辅助决策方案,为指挥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火灾发生后可作出火灾损失评估。

Raymond K Fink等人[10]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空间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质和产量数据,在可变量施肥系统中利用基于规则的决策支持工具(DSS4Ag)降低施肥量、增加产量。利用标准的GIS工具将农田进行网格化,分成10×30 m的矩形方块。根据历史产量数据、历史性质数据(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坡度、地貌等)进行数据挖掘,采用CART回归树运算法则(Beriman等,1984)确定产量模型,根据当前性质数据、产品市场价格等,按照经济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施肥量的大小(如果施肥费用大于增加产量的产值则不予施肥)。从测试结果看,采用DSS4Ag系统进行变量施肥,产量增加不很明显,但施肥总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成本,且降低的成本超过了必要的土壤测试和变量施肥装置的花费,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 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3.1 精确林业的概念

精确林业是综合利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建立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林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得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0~12]。简言之,精确林业就是实现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获得最大林业效益。其中,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通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林业工程技术主要有林业机械自动化、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立地类型与立地条件分析、林木育种、施肥、林木采伐,等等。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有助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

3.2 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

建立GIS和ES集成的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可为林业生产者、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形象直观的信息服务。根据历史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森林保护专家在长期研究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草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草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草害发生类型、程度等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特定区域的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同时,病虫草害防治后的一系列数据可作为来年病虫草害预测和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战略的储备参考。

转贴于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PFIDSS)的总体设计框图(图2)。

3.3 系统的功能

(1)GIS数据仓库包括3个基本功能:①数据获取。负责从外部获取数据,将数据分类,重新组合成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从而解决IDSS中数据存储和数据格式不一致问题;②数据存储和管理。负责数据仓库的内部维护和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组织、维护、分发等;③信息访问。它属于数据仓库的前端,面向不同种类的最终用户,由系统的各种工具组成。数据仓库的最终用户在这里提供信息、分析数据集。

(2)数据挖掘系统。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大量的历史性数据分析,从中识别和提取隐含的、潜在的有用信息,通过多库协同器,将其分发给数据库管理系统、方法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挖掘的主要技术是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关联的空间数据挖掘,它的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研究,而且还包括对空间现象(季节更换、气象条件)、空间因素(高山、谷地、平原)、空间组成(土壤、地貌、植被、水域)、空间活动(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等的研究,力求从中揭示出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规律、空间活动(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等的研究,力求从中揭示出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规律。

(3)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分析各种历史数据的最佳手段,其主要功能是:①提供数据的多维概念视图,可以使用户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考察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深入理解数据的信息和内涵;②快速响应用户请求;③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报表处理功能,进行趋势预测。

(4)精确林业工程系统。执行智能决策系统产生的结果,如进行变量施肥、变量喷雾。国内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多集中在商业和工业企业管理等领域,而在林业及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研制和开发应用较少。但有理由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3S技术、信息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会不断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陈志骞.林业需要精确—对植树不成林的思考.辽宁林业科技,2002,(1):26-28

2 Bonczek R H,et al.Foundations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Academic Press New York,USA,1981

3 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 张怀清,等.林业资源环境网络在线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2,15(6):637~643

5 W C Schou,B Richardson,M E Teske,H W Thistle.Spray SafeManager 2-Integration of GIS With an Aerial HerbicideApplicat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2001 ASAE AnnualInternational Meeting, Sacramento, California, USA, July 30-August 1,2001

6 张荣梅.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开发及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7 李桢,倪天倪.基于Agent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计算机工程,2002,28(5):120~122

8 王霓虹.基于WEB和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林业科学,2002,38(5):114~119

9 陆守一,等.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开发.生态学报,1996,16(6):602~606

10 Raymond K Fink,Reed L Hoskinson,J Richard Hess.FromPrediction to Prescription: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forVariable Rate Fertilization.2001 ASAE Annual InternationalMeeting, Sacramento, California, USA, July 30-August 1,2001

11 王长耀,等.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 聂玉藻,等.精确林业技术的设计与实践.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89~93

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注意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智能建筑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建筑行业的应用与渗透,是当代高科技与古老的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现已成为评价综合经济国力的具体表征之一,并将以龙头产业的面貌进入21世纪,成为当今世界各类建筑特别是大型建筑的主流。

一、 智能建筑的定义

智能建筑按美国智能建筑学会的定义,它是一种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建筑。一般来讲,智能建筑应具备五个自动化, 即所谓的5 A 。5A 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BA,办公自动化系统O A , 信息自动化系统C A , 消防自动化系统FA 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 这五部分。具体来讲, 楼宇自动化系统B A 主要包括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配电系统、电梯及照明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 A 主要包括计算机办公系统、数据库共享系统、用户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自动化系统CA 包括传输语音的电话网系统、传输图像的有线电视系统, 传输数据的Internet 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FA 包括人工报警器、智能探测器、灭火喷淋系统、紧急广播及照明系统。保安自动化系统S A 包括巡更系统、防盗系统、紧急求助系统和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如果一个建筑仅仅具备这5A,它们在建筑中是单独使用的,这个建筑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只有在综合布线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综合集成,统一管理,让各个部分之间创造出高效、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时,才能说该建筑具有智能化。

二、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

1、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设计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设计采用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建筑物内部所有机电设施进行自动化控制。主要包括变配电、给水、排水、空气调节、采暖、通风、运输、火警、保安等系统设备。从而实现楼宇内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化, 起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节能降耗的作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

( 1) 自动监视和控制各种机电设备, 节省能耗;

( 2) 自动检测、显示、打印并记录存储各种设备运行参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 3) 根据外界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自动调节各种设备,提高环境的舒适性;

( 4) 监控并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 5) 实现对建筑物内部各种机电设备的统一管理、协调控制。

2、网络与通信自动化系统设计

网络与通信自动化系统以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为基础, 以程控用户交换机为核心, 以多功能电话、传真等各种终端为主要设备, 实现对语音、文本、图像、数据、电视以及控制信号的收信、传输、控制、处理与利用, 用来保证建筑物内外各种通信渠道畅通无阻。该系统网络主要包括公用电话网、传真网、电报网、数字数据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以及因特网等, 各网络相通有利于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3、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 不断使人们的一些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中, 极大地提高办公效率和改进办公质量, 从而创造更大的利益。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各种办公软件。楼宇办公自动化追求的目标是通过网络, 实现高效的管理功能。

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分为三大模式:

( 1)事务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它是由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基本办公设备、简单通讯设备和处理事务的数据库组成, 执行日常办公事务, 涉及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 2)信息管理型自动化办公系统

它是把事务性办公系统和综合信息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的办公信息处理系统, 由事务型办公系统支持, 主要是为了管理控制活动。

( 3)决策型自动化办公系统

它是在事务型办公系统和管理型办公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决策和辅助决策功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主要负担辅助决策的任务。

三、智能建筑设计应注意的要点

1、设计系统性

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网络技术, 把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主要子系统的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 使该资源达到充分的信息共享, 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 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实用、高效、便利、可靠、低耗等目的。

因此, 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建筑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 从智能建筑的需求目标出发, 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性, 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可行性, 制定出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设计中始终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 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 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 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 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环境。

2、 设计优化

优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合理化手段。设计方案既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 又要优化配置并尽可能的减少业主的投资成本。技术经济性应是优化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系统集成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本身有充分的理解, 才可能做出符合该建筑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优化方案; 必须对安装工艺有丰富的经验, 才能符合国家标准, 才能通过质监部门的验收; 必须掌握控制、通讯、计算机等主要的技术和产品性能, 才能达到二次集成的目的。由于智能建筑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时间差造成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大大增加, 所以, 系统集成商在投标时和中标后, 必须根据总体设计方提供的系统设计施工图和招标文件, 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 结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产品的特点, 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 得出符合标书要求的既先进又最经济的方案, 在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前提下按“低价者得”的原则评价。中标后的系统集成商应在总体设计方的指导下, 根据系统设计施工图和具体的产品自行或委托设计方再进行优化设计, 并经总体设计方同意后批准实施。

总之,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可能的,所以,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 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人们就是利用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及集成智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设计、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

参考文献:

[1] 李林. 21世纪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J].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0,(01) .

[2] 杨晓晴,孙万志,桂垣. 关于我国智能建筑建设的几点看法[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01) .

[3] 夏静. 论现代建筑的智能化设计[J]. 江西冶金, 2004,(01) .

[4] 张筠莉,杨祯山. 论智能建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J]. 基础自动化, 1998,(03) .

[5] 徐涓. 智能化建筑发展趋势浅析[J]. 建筑经济, 2000,(08) .

篇4

关键词:熵理论快递市场分析。

我国的现代快递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利润丰厚、潜力巨大的行业。近几年国内快递业每年以30%的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物流市场的总规模已超过了200亿元。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物流市场的完全开放,中国邮政一家“独霸天下”的国内快递行业格局的打破,国外快递企业大举扩张,我国快递业出现了国营、外贸、民营等经济主体、多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外国“列强”资金雄厚,硬条件优越,品牌优势显著,国营“巨头”网络完善,背景深厚;而民营快递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这场竞争中的生力军。由此可见,我国快递行业市场的竞争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包括了不同的活动主体和不同层面的竞争内容。所以用熵理论来进行分析,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一、熵理论综述。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在《热之唯动说》一书中首次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熵。这标志着熵概念的正式诞生,但此时的熵理论的研究还局限于热力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在美国的出现,熵理论以“信息熵”的形式蔓延到非热力学领域。经过麦克斯韦、波尔兹曼、杰尼斯、维纳、普利高津等人的努力研究,熵的泛化应用迅速在经济、城市规划、决策分析、人工智能与哲学方面展开。1923年科学家普兰克首次将“熵”引入中国,随后我国涌现出了许多熵理论的研究学者,很多学者开始尝试着把这概念用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将熵应用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品牌扩散和企业效益评价等领域中,但是将熵应用在竞争态势和战略分析中的并不多见。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用熵理论来分析直国的快递市场的竞争态势。

2.熵思想概述。

熵是一个广延量,是微观态数大小,分子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这就是熵的统计意义,从通俗的意义上来理解,熵的含义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对于任何一个系统的熵都遵循以下原理:

(1)基熵原理;(2)熵增原理与最大熵原理;(3)测准原理。

二、基于基熵原理的市场竞争主体能力与分析。

任何系统都有个基熵,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域。这里的能力域不仅仅是企业的业务领域和范围,还包括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的竞争能力所在。由于每一类企业在发展历程和能力的积累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领域有所不同。在这种快递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竞争努力都在大举攻城略地。根据它在经营能力和业务范围上的不同,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域。

1.现有市场主题的能力域。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中,竞争主体有以下三类:外贸快递企业、中国邮政和国内其他快递企业。外贸快递企业主要是以DHL,TNT,UPS,FEDXE四大巨头为代表的跨国性快递企业。部分是跟随着他们的客户来到中国,主要是将中国的货物运往海外,并将海外的商品运抵中国。在中国境内现有的快递企业中,中国邮政无论从历史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中国邮政在国内快递中建立了318个城市快递邮件的查询和跟踪系统,占有国内快递业务的70%左右的市场份额,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在国际快递市场上,中国邮政大概仅仅占据了22%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在服务的质量和业务类型方面中国邮政主要承揽文件类和一般商品类快递,而对于精细快递和特殊要求的快递大部分由外资企业来承揽。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上,除了中国邮政之外,一些由传统的运输业或者全储企业转型而来的国有物流企业如中铁快运、中外运还有民航快递等也是值得关注的国有快递企业。它们因为拥有巨大网络优势,在我国的区域快递市场上也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快递企业是从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型而来的,所以在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待加强。民营快递每年的业务量以60%—120%的速度递增,一大批中型民营快递企业如东方万帮、宅急送、申通、大田等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国从事快递业的民营企业上万家,从业人员已达百万之众,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递领域。

2.快递企业能力域分析。

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的业务交叉领域,其中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企业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海外网络的快递竞争中,而民营企业通过价格的竞争在城际快递中和中国邮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国快递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交叉业务领域相比较少,主要在国内的区域间的快递业务。这部分是这三种市场主体都很关心和重视的领域,在高端的快递业市场服务领域中,三家都不惜花费,夺取市场。

三、基于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的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根据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要想保持物流市场竞争的有序和高效性,就要一方面通过在各自独特的细分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叉的细分市场中减少熵增,实现有序的、高效健康的市场发展模式。所以我们建议我国的快递企业应当采取合纵连横的市场策略。

四、基于测不准原则的快递企业服务创新管理。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市场环境,快递企业求生存与发展,仅仅靠对现有业务的有效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服务创新”这根生命线。服务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创造当期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赢得未来的竞争。

首先,要建立服务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能够激发人员主动去探求和发现现有服务中的真空地带和能够改进的方向。

其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企业制度。无论任何一种创新总是要充满风险的,同时创新就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总是要面临很多阻力和困扰。所以需要从公司的制度层面对于勇于创新的人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支持。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促进创新的发生机率。组织结构是企业中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框架,扁平化的、团队式的工作方式更加能够促进创新的发生。

随着中国快递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中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通过在熵视角下对于我国快递业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市场竞争状态下,我国的企业能够通过合纵连横和服务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突出重围。

参考文献:

[1]任亚飞。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储运,2006,(4):79-81.

[2]紫营辉。中国快递业高局:四方势力利益博弈再度升[J]。北方经济,2006,(2):55.

[3]韦灯明。快递争霸战[M]。东方出版社,2005:63.

[4]薛萤娜,赵慧娟。中国邮政快递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篇5

论文摘要: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信息化对体育教育教学训练、高校体育管理机制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构建现代社会终身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

1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自进入02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煤体枝术和因特网的口益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对教育思想、教学方祛和教学乎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枝术是指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等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枝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枝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机技术等。其中,最主要、最典型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计算机枝术、通信技米、传感技术结合成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信息网和各种智能信息系统,不仪包括传统的电话通信,还包括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和其它无线通信等现代通信,也包括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教育信息化〔卜Education)是当代全球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它是素质教育的玉要组成部分,是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态。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薄;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对体育教育和教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前国氛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为《中华体育网》题词时说:一互联网在信息传递和进行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他充分强调r信息枝术在末来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也都提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现代化辅助手段,以便于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纲要》在“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途径”中,指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2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 1体育教学法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法的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的技术动作。可以把难以理解的技术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跳高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进行授课,由下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难以看清其过程;在山羊分腿越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看清地,对劝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惯,不一定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惯的特点.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紧密衔接的阶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对十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象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的掌握动作,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2体育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信启技术打破了学习时空的局限,使学生都可随时、随机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并及时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仟务而且通过先进的通讯设备,还可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授课,学生能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实现讲授提问和答疑。同时实验、疑难解答、作业,讨论、参考资料等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在网上供学生自由选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卞动性和灵活性,达到根据需要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休育教学而言,学习者可在仟何时问地点从网络上学习各种运动技能、达动科学,而无需受场地‘时间或气候等的影响。

2 . 3体育教学与虚拟技术的整合

在上海科技馆的虚拟实验室中,有一个虚拟足球场景。话动参与者可以对照着人屏幕,把真实的足球踢向屏幕上的‘球门”,而屏幕十的“门将”会根据你踢出球的方向和速度做出判断,进行,紧张、激烈地对抗这就是虚拟化的体育教学方式。虚拟技术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育教学情景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场景‘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数徽与质篡。体育教学情景虚拟化怠味着教学话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物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体育技术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技术动作模拟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学习如身临其境,使其对所学的内容易于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

3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

3 .1让运动技术分析更加准确

体育运动是一门人体运动科学对人体运动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大最的数据分析为浓据。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r为体育训练提洪r超越人体运动极限的科学基础。运动技术分析基T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具有快速和高效率的反馈这一特点,可以大大提高训练效果.由于计算机具有储存信息的功能,可把各种训练和机能指标的数份储存起来以便日后进行分析对比。所以,依靠计算机的帮助教练员可以根据运动员在一次课中完成的情况根据机能评定的某此指标来判断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井利用计算机来了解对手的技、战术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自己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3 . 2促进体能监测的科学化

运动训练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运动员进行体能监测.通过计算机处理反馈出运动训练负荷并加以合理调整,从而达到科学的训练效果。体能监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借助丁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体能监l$J准确化,对运动训练的科学分析,为科学分析提供了新方法和新平段,并可以保存大最的厉史数据,有助干休育统计与分析研究。目前信良技术在体能监测中应用主要有使用红外光点测定人体空间位置,运用_维人体重心板连机,测试射击运动员的德定性和运动技术特征数据快速反馈系统的建立;运用高速摄影、摄像连机,定量解析技术运动采用电r遥测技术研制的心率仪、遥侧心电仪、遥测肌电仪,对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心率、心电、肌电进行测定从而对运功员的机能状况进行科学诊断。为运动负荷监控和制定技1.伐术提供理论依抛。

3 . 3使运动训练计划更加合理化

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包括初始诊断、建立训练目标、制定训练计划、组织训练实施、进行检查评定和实现训练目标。这些训练过程,如配合使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更加科学有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库,将每名运动员或运动队的各个阶段的训练计划、比赛成绩、素质指标、技术指标、心理状况等大量数据存入其中。在组织训练时,调出有关数据,经过各种因素的综合计算和处理,再通过网络获取该项目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优秀运动员的各种技术指标,并加以对比和分析,从而制定一个科学的训练目标,得出一份合理的训练计划,为提高运动成绩莫定基础。

4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管理的整合

科学化的信息处理是高校体育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体育教学管理涉及的内容和方面十分广泛,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储量大、获取资料速度快等特点、可以使它对体育管理‘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余体育活动、体育合格标准、资料文档等的管理,实现管理上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尤其是体育中的一些具体工作,繁琐括燥,单调重复。如田径运动会,从报名准备,编排程序册,到成绩记录、统计总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干体育教学实际需要,对体育教学管理等软件系统进一步的开发与运用,体育教学管理的自动化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5信息时代对当代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信息时代教学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干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教育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象征,而且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急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干“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篇6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个体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日益重要,也对作为知识管理基础与保障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传统管理的拓展和深化。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使图书馆快速适应即将面临的全球化竞争环境,而实现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又一次超越。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科学衍生的一种新型理念,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解释多种多样。

美国经济学博士Yogesh 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应该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采取的策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内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法拉普罗(Carl 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我国学者郑丽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有关企业的人才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在上述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一般认为Yogesh Malhotra博士的观点较为科学而准确,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其实,知识管理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2.1管理理念方面

知识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一点与以往任何以物为本的其他管理形式都有显著不同。

2.2管理目标和策略方面

知识管理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创新性是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2.3管理范围及重点方面

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注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这与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区别。

2.4组织结构方面

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速度和效率。这一点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2.5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方面

知识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为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途径。因此,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性是其自身特点。具体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三: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妻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和扩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这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图书分类法的使用状况及其更新研究以及编目工作的研究等一系列图书馆工作技术的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业务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设立知识主管来负责知识管理活动,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各种知识活动。二是要成立知识流专门领导小组来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

3.2知识组织管理

知识组织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通过反复的整序和加工,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进而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化,图书馆传统的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已无法满足用户特定的(即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即由原来的信息组织转向知识组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建立其“专业”地位和市场。在工作实践中,图书馆应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根据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析取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并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连续地提供知识产品,为用户解决其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

3.3知识传播管理

知识的有效传播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使用者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新知识。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让新技术、新知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提供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应用型产品,建立数字图书馆。

3.5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聘用、岗位培训、奖惩激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目标,重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且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积极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3.6知识服务管理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到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服务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图书馆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为用户、社会提供的服务之上。图书馆知识组织与开发成果的最终体现也必然是为社会提供的知识服务。通过这项管理,图书馆应以增值的知识资源、创新的知识成果,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帮助用户将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隐性知识,参与用户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现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们是知识发掘、存储、传播、共享等方面的基础。例如,在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及网络技术等,以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方式、处理对象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逐步数字化和社会资源的馆藏化,使传统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正在形成。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以往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成为现实。总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及其支持设施的投人,以形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架。

此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馆员的培训,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要积极发展并大胆改革知识管理教育,培养大批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

篇7

关键字:虚拟实验室 网络教育 资源 建设

Abstract:This text pointing out experiment is organic component of network ( distance ) teaching , is raise and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guarantee network branchery ( distance ) education quality . Our country network ( distance ) education at present still exists clear shortcoming though having had the bigger development in the experiment link . Point out at the same time to build on net the virtual experiment ( room ) resources to be that network ( distance ) education method property important embodies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 To at present the major type of virtual laboratory is expounded , is build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alysis to the virtual experiment ( room ) resources , and is thinking that hardware as well as technical support are not the major problems . And thinks that the major problem of virtual experiment ( room ) resources constructions depends on the unified planning of school , organisation and the leader ,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put forward to understand definitely to this .

Key Words:Network education Virtual laboratory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一、引言

Internet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各种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共享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条件。于是国家在一些重点高校相继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开展远程学历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受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可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跨越时空的教与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再加上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WWW浏览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作为其技术保障。因此,这种学历教育方式在短短的几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更好地保证和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实验,且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网上虚拟实验是提高和保证网络(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于网络教育方式来说,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网站上的课程教学资源来完成课程学习的,这是网络教育不同于其它教学方式的本质特点,因为通过网络教育方式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在职的,而且这些人的分布又比较分散,作息时间又不统一,这就很难组织在统一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作实验。因此,网上课程虚拟实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它也是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高校办学层次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实验室的规模与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已深刻认识到“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及实验室对于从事科研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学校都在不断强化了实验环节的教学,与在校生的实验条件相比,网络教育更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验。

虽然开展网络学历教育的学校大多是国家重点高校,但今天看来要想让全社会真正认可其网络教育这一新型培养模式还需时日,这就要求这些学校首先从网络教育最基本教学环节入手,完善落实教学计划,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切实加强资源尤其是网上课程虚拟实验资源建设。

三、目前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

当我们打开一个学校的网络教学网站时,一般有如下形式的教学资源:

(一)视频教学资源

这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是大多数网络教育网站都有的,主要以完整的教师授课录像来完成课程的理论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网站进行点播学习,但大多只能听和看不能与教师进行交流。

(二)课件教学资源

主要是用一些工具软件开发制作的课程学习课件,以动画、图片、文字等来呈现。如PPT幻灯片等。这种形式的资源在有些网络教育网站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三)“课件 + 听”的教学资源

这种资源在学习时可以看到教师所制作的课件,同时可以听到任课教师与课件内容对应讲解的声音。以这种方式的网上课程资源,可以减少对带宽的压力又可以克服纯粹课件资源形式的单调。

(四)文本资源

采用将对某门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并以文本方式放在网站上,供学生在自己学习课本时进行参考。或者将课程的总复习、模拟试题和辅导材料等以此方式放在网站上。

(五)简单的网上虚拟实验

有些学校的网络教育网站有这样的资源,但仍处于建设阶段。无论从虚拟实验的制作手段、数量、完整性、灵活性、交互性、可管理性以及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可考核性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其它一些网络学历教育的网站大多没有这样的虚拟实验资源。

(六)其它一些资源

如,网上友情链接,网内BBS中的交流资源,以及在指定时间的网上答疑所保存的内容等。

以上列出的是目前网络教育网站中一些主要的课程资源形式。从制作的难易程度来看,网上虚拟实验(室)资源制作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而网上课程录像反而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形式。

四、目前网络教育网上虚拟实验(室)建设已具备的技术条件

就目前来看,从事网上虚拟实验开发以及使用网上虚拟实验室的技术条件都已具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硬件环境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网络化奠定了基础。现今各高校都已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为网上虚拟实验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如何加强网络教育网上虚拟实验室网络平台的构建,如何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来构建网上虚拟实验室已经成为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网上虚拟开发技术

1、Java技术

Java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网络编程语言,它是一种新的计算概念。首先,作为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它简单、不依赖于机器的结构、具有可移植性、安全性、并且提供了并发的机制、具有很高的性能。其次,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Java的小应用程序(applet)可在网络上运行而不受CPU和环境的限制。再就是,Java还提供了丰富的类库,使程序设计者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自己的系统,这一点对于构建网上虚拟实验室系统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转

2、ActiveX控件

ActiveX技术允许不同软件开发的组件在网络上可以互相进行操作。ActiveX使用了微软的组件对象技术使得本地的组件可以和网络上的组件进行通信,使用ActiveX开发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它的代码复用性,也就是说在虚拟实验室的开发过程中,一个实验仪器可以在多个实验环境中重复使用,这一点对于持续开发过程尤为重要。可以开发ActiveX组件的环境有很多,其中开发效率最高和最易上手的是Visual Basic,这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软件。

3、VRML技术

VRML是虚拟实境描述模型语言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的简称。它是描述虚拟环境中场景的一种标准,也是在网上实现虚拟现实的关键性技术。VRML的基本特征包括分布式、交互式、平台无关、三维、多媒体集成、逼真自然等,被成为“第二代WEB”,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VRML是一种建模语言,其基本目标是建立Internet上的交互式三维多媒体,也就是说,它是用来描述三维物体及其行为的,可以构建虚拟境界。可见,将VRML融合到网上虚拟实验室的开发过程中,既可以增强表现力和用户的接受力,又可以实现较好的协同工作虚拟化环境。

4、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端网页),内含在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3.0及其以上版本中,提供一个服务器端的脚本环境,用于产生和执行动态、高效率的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ASP不只是动态的网页,它更是当今众多的Web应用程序实作方式之一,它负责整个Web应用程序的控制部分。

5、QuickTime VR技术

QuickTime的苹果公司的一个重要产品,在QuickTime 3.0之后就开始支持QuickTime VR。这是一种实景建模的虚拟现实技术,和传统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实现平台只需PC机,而不需要图形工作站或者数据手套等高额昂贵的硬件设备支持。

通过对当前硬件和软件工具的分析,可以看到客观条件是成熟的,而且各高校具有相关专业和人才的优势,关键看学校怎样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

转贴于 五、网络虚拟实验室体系结构

一个完整的网络虚拟实验室应是一个集虚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验课教学指导系统,网络实验仿真等为一体的功能强大的网上运行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开发虚拟环境,实现实验仿真应是虚拟实验室建设的核心部分。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构建使用BSDA ( Brow ser/ Server/ Database/ A pplication)结构,即客户端/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程序结构。

网络通信方面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本系统。现在多采用WEB作为虚拟实验室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基础平台,基于WEB的B/S计算模式也是实现网上虚拟实验室的一种基本模式。系统由客户端、Web服务器端、应用服务器端以及实验仪器4部分组成。服务器端通过软件技术对各种实验环境进行仿真,并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实验操作请求,根据客户端不同的实验请求,模拟产生实验的现象,输出对应的实验数据。其中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数据可以放置于服务器端,对于一些保密数据也可以在客户端独立存放。为了在多人合作实验过程保持同步,实验学生可以利用WEB或利用其它途径进行联系,服务器端的后台数据库提供了可以共享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方法。

六、目前虚拟实验室的主要方式

(一)遥控型实验

遥控型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将实验室内真实的实验设备及控制系统,转换成三维图像、声音、状态等传输到远端的学生计算机中,参加实验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中进行操作,通过通讯线路遥控真实实验室现场中的实验设备,进行编程、校对、启停、测试、监控等操作,使远程实验过程在实验学生实时遥控下运作。而学生执行操作的结果如,文字、图像、数据等又会实时地回传给学生,从而使实验学生可对实验数据实时采集并进行处理。

(二)模拟型实验

模拟型实验是在计算机中用软件模拟仪器、设备、元器件、药品等实验器材和实验条件,并以文字、图形或动画方式显示出来。实验的学生登陆虚拟实验室后,与实验软件进行交互,充分利用虚拟器材库中十分丰富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流程设计、实验装置搭建、实验内容操作、实验结果统计分析等,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全部实验过程在计算机内完成。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取得与实物实验相同的实验结果。

(三)仿真型实验

这种形式的实验采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网上虚拟实验环境、虚拟仪器和设备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实验“情境”,它不仅可以控制学习情境的复杂度和逼真度,还可以弱化甚至剔除真实情境中无关的干扰因素;学生可以“随机进入”,身临其境地进行实时操作。在高级的仿真型实验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达到足以“乱真”境地的实验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做”实验,可以“亲身体验”实验的运作,甚至达到比现实实验环境中更好的实验效果。

以上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虚拟实验方式,至于别的虚拟实验方式,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七、我国网络教育虚拟实验室建设应当解决的问题

网络虚拟实验在网络学历教育中的重要性已不用多说了,近年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仪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飞速发展,通过软件或网络来创设网上虚拟仪器和构建虚拟实验室已经成为可能,许多建立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实验已经开发成功,并已逐渐成为网络(远程)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如此,我国网络教育虚拟实验(室)资源建设仍然比较缓慢。跟不上网络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网络教育虚拟实验(室)资源的建设。

(一)学校应当重视本校网络教育教学

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以信息交流快、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特点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而网上虚拟实验己经成为保证网络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然许多学校将网络教育列为本校独立的教学部门,那就应当与其它院系一样对待,切实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在行动上有所作为。

(二)网络教育学院应加大与本校其它院系之间的合作

虽然各高校都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并由网络教育学院负责日常网络教学和管理工作,大多数网络教育学院由许多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组成,所以大多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主要来自本校其它院系。显然仅靠网院自己的力量来完成相关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网络教育学院应当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尤其应当协调好与其它院系专业的责任和利益关系问题。发挥其它院系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虚拟实验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尤其应当发挥那些有较多专业实验课程的院系和专业教师的作用。制定长期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把录制完一门课程的录像看成是良好合作的开始,而不是终结。

(三)学校可采用科研立项的方式来加快网络虚拟实验(室)资源的建设

开展网络教育的高校大多是国家重点高校,有的还是著名大学,这些学校完全有能力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虚拟实验资源。应充分发挥本校计算机学院以及本校从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和通信教学和研究部门的作用。为有效激发大家开发网络虚拟实验资源的积极性,可采用校内科研立项并给予资金资助,对于完成网络虚拟实验资源建设项目的人在职称评定中可给予加分,同时再折合成一定课时记入个人教学工作量等。从而使本校网络教育虚拟实验资源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加大开展网络教育的各高校之间在网络虚拟实验(室)资源建设方面的协作力度

在网络教学中各高校同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多区别不大,尤其是一些实验也基本相同,对于网络虚拟实验资源的开发可根据某一学校在某一课程方面的优势进行分工开发,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可以减少由于重复开发造成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要作好这件事情,首先就要成立一个共同的组织来进行协调。对于协作开发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资源可放在一个可共享服务器上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比较好的形式,但由于目前各高校的网络教育和管理自成体系互不相干,同时进行集中式的网上实验,对不同学校学生实验的统一管理也比较麻烦。所以就目前来看,网络虚拟实验只能由各网络教育学院来管理,但从长远来看,各远程教育高校联合起来进行网络虚拟实验的统一管理和使用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五)加大对现有的公共网络虚拟实验资源的利用

对于目前还没有或仅有少部分网络虚拟实验资源的网络教育学院来说,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中给学生链接可时行部分网络虚拟实验的公共网站,如中国教育资源网等。尽管这些网络虚拟实验并不是十分完整相对比较简单,但让学生先把实验作起来总比不作要好。但在许多的网络教育网站中却看不到有这样的提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基于网络教育课程实验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

总之,只要各高校能认真对待网络(远程)教育中虚拟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就会找到更多更好办法来解决网络教育中虚拟实验(室)资源建设滞后的问题。

八、结束语

总之,作为网络(远程)教育实验教学中的网络虚拟实验,是网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网络技术在学习中的最好运用,网络虚拟较好地解决了以往网络教育模式中理论教学的远距离性和实验教学的近距离性的矛盾,从而真正实现了网络教育的完全远程化。网络虚拟实验不仅在远程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也是其它常规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网络教育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实验的产生及应用使网络教育真正实现其完整性的要求。而网络虚拟实验(室)资源建设的关键不完全在于硬件环境,而主要在于开设网络教育学校对此重视的程度和组织实施的措施。随着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进一步形成,必将促进网络教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裘伟廷,《虚拟实验在远程实验教学中的前景》.当代电大,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