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卫生健康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腔卫生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口腔卫生健康

篇1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迅速推进,口腔科的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从生理意义上讲,老年是生命过程中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走向衰退的一个阶段。口腔组织也和身体其它组织一样,明显地随着衰老而变化,老年人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均发生改变,髓腔缩窄,牙髓血循环障碍,加上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染性增强,修复能力下降,易导致牙髓坏死和其它的口腔并发症。因此,在社区开展口腔预防保健知识的健康宣教,正确指导老年人保持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是降低老年人口腔疾病发生率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老年人,并提出了指导。为此,本文从老年人易患口腔疾病的原因以及口腔护理的作用和如何进行积极的预防保健进行了阐述,旨在引起老年人群的关注,从而减少和避免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1老年人易患口腔疾病的原因

老年人最易患的口腔疾病是龋齿后遗症和牙周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髓腔开始变窄,增加了牙髓内血循环的压力,加上老年人免疫功能本身降低,更易导致牙髓坏死,使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丧失主要营养来源而变脆易折裂;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感染,使病情蔓延。此外,牙体组织随着增龄性变化主要是咬合磨损,牙齿颜色逐步变暗,牙釉质较弱易碎,髓腔和根管小而细,牙髓质不断新生,使牙龈组织萎缩、变薄,牙周膜变宽、牙槽骨生理性弹性降低、牙龈萎缩、牙骨质暴露,至龋菌的侵犯极易导致根面龋的发生和牙龈炎牙周炎的发生,加之老年人在各种疾病的某些阶段常常会出现免疫和内分泌失调,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从而导致口腔疾患的发生。

2口腔护理的作用与常用方法

2.1 口腔护理的作用

口腔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重要通道,又是部分消化液分泌的场所,更是微生物寄居和滋生的最佳环境。正常人每毫升普通漱口水中可以找到1~50万个微生物[2]。老年人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极易导致口腔内微生物乘机在潮湿温暖的口腔内迅速繁殖。而口腔护理具有局部清洁及去除口腔内细菌的作用,同时口腔护理对发生在口腔局部的口腔炎、口腔溃疡、齿龈炎、牙周病等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此外口腔护理还能对老人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增强自信心,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2 常用的口腔护理的方法

(1)牙膏清洁口腔法:单纯为清洁口腔、预防感染可首选牙膏口腔护理法。有资料表明,80.91%的重症病人口腔为酸性环境,较适宜真菌的生长。而牙膏为碱性,牙膏水的pH>7.0,故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起成分中丁香酚和丁香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等多种常用细菌均有抑制作用[3]。(2)机械性擦洗法:新的口腔护理观认为口腔护理应该以清除牙菌斑为主要目的。有研究显示,单纯的含漱只能暂时减少口腔内游离状态的细菌数量,对清除定居在牙面上的牙菌斑无效,机械性擦洗可以有效去除牙菌斑[4]。

3老年人口腔卫生的健康指导

3.1 加强健康教育

实施健康教育有助于人们行为的改变。针对社区老年人对口腔护理知识缺乏深入了解的现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印刷资料、图片,将口腔卫生的保健要点,预防方式以及等做成一分健康教育资料,在社区内进行分发。还可通过板报或宣传栏,向社区老年人介绍保健牙刷、含氟牙膏和牙线、牙签的应用以及口腔自检自查方法,以便于社区老人记忆,并对照自己出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保健方法,从而满足社区老年人对口腔疾病保健知识的需求。口腔卫生的护理重在老人的自理,因此,加强口腔卫生的健康教育,使老人了解口腔卫生护理的必要性十分重要。

3.2 注重正确指导

在健康教育中,要注重对老人实施口腔护理的方法的正确指导。例如:在选择牙刷时,一是要考虑口腔内的实际状况;二是要考虑方便老人的使用,在老人牙齿有较多残缺的情况下,要考虑牙刷品种的选择,植毛部大的牙刷比植毛部小的牙刷更好用,刷牙效更好。刷牙时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1)牙刷的刷毛与齿面应呈直角,正好接触牙齿,应注意较好地使用牙刷刷毛的前顶端;(2)刷牙时使用牙刷的力度要适当,应轻刷;(3)牙刷放于齿面上前后拉动的幅度勿过大,移动幅度以5mm~l0mm为宜,相当于1~2颗牙齿的距离。对于有牙周病的老人,应指导选用刷毛较细的牙刷,因为细的刷毛容易进入牙齿与齿龈结合部位的齿周袋内,能有效除去作为牙周病原因的牙垢。

3.3 保持口腔清洁

经常保持口腔卫生,控制牙菌斑。嘱老年人要坚持每天早晚用温水刷牙,一日三餐后用清水漱口,漱口时要借用水的冲力尽量将牙缝中的失误残渣清除掉,同时做闭口鼓腮漱口动作,并将舌头左右转动,这样能使唾液分泌增多,使牙面、牙缝和口腔黏膜受到一定的冲洗和刺激,使口腔自洁,牙齿健康。有条件的老人还可以选择茶水漱口,让茶水在口腔内冲刷牙齿及舌两侧,这样可以清除牙垢,提高口腔轮匝肌和口腔黏膜的生理功能,增强牙齿的抗酸防腐能力。

3.4 养成良好习惯

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刷牙与漱口要有科学规律,避免烟酒并尽量少吃有刺激性食物,加强饮食营养调整。如有牙病及时就医,平时要坚持叩齿运动和按摩牙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功能和抵抗力,定时去医院进行检查,这样可延缓口腔老龄化,使牙龄与寿命大 致相等,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2.

[2] 白碧荣,黄萍,龙兴敏.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8~9.

篇2

【关键词】小学生 口腔保健 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R78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01

龋病、牙周病是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齿列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并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威胁着成人的健康,同时也导致儿童龋齿等疾病的发生。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形成受到家庭环境、家长文化素质、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口腔卫生行为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对此,我们在口腔试点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并在干预前后进行口腔状况检查和口腔卫生知、信、行问卷调查以检验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辽宁省营口盖州市口腔试点学校三、四两个年级学生共528人,其中男300人,女228人,年龄8~10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设计调查问卷,经过统一培训的班主任做填写说明,由学生自行填写,采取当场发卷,立即做答,当场收卷的方式,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各调查1次:2008年3月发放调查问卷522份,回收有效卷507份,有效率97.13%,2009年5月发放问卷528份(同一批学生),回收有效卷514份,有效率为97.34%。调查内容包括口腔基本知识、口腔保健态度和口腔健康行为。

1.2.2 口腔普查 干预前后对试点学校学生进行口腔状况检查,所有的检查由口腔专科医生实施。

1.2.3 干预方法

(1)健康教育:通过宣传资料、宣传专栏、定期为学生上口腔保健课及举办口腔卫生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学生传授系统的口腔卫生知识,促进口腔健康行为的养成。(2)干预性治疗:督促患有龋病的学生及时到医院治疗。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 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口腔知识知晓率情况

干预后,学生对“一生有二副牙齿”、“乳牙有20颗”、“经常吃甜食会损害牙齿”、“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和“正确的刷牙方法”的知晓率分别为96.89%、94.94%、98.05%、97.28%和86.38%,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

2.2 干预前后对待口腔疾病态度变化情况

干预后,认为患有龋齿和牙病应该就医治疗的学生分别为86.96%和80.54%,均比干预前显著提高(P

2.3 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形成变化情况

干预后,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每天刷牙2次或以上”、“每次刷牙时间3min以上”、“每次更换牙刷不超过3个月”和“定期口腔检查”的形成率分别达到95.72%、81.71%、89.11%和92.8%,均高于干预前(P

2.4 干预前后学生患龋状况

干预后,学生患龋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而充填率有所提高。其中,干预后乳牙患龋率显著降低,恒牙充填率显著升高(P

3 讨论

3.1 结果显示

(1)经过一年多系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明显提高,其中“一生有二副牙、经常吃甜食会损害牙齿、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等知晓率≥96%,已达到了《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目标,表明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必需的、通过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从而在行动上有所改进,使以前一些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得以改变,表明行为干预是有效的。但调查结果也表明,还有近14.12%的学生还不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更谈不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刷牙缺乏足够的认识。刷牙是每个人日常的自我口腔保健措施,能有效地预防龋齿,因此应从小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2)学生乳牙患龋率明显下降,但充填率提高不显著,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孩子的牙齿特别是乳牙龋病重视不够,认为乳牙始终要被恒牙替换,治疗不治疗无所谓,没有认识到口腔保健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人们口腔保健意识淡薄、保健知识欠缺有一定关系。

3.2 学校教育

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模仿性强,求知欲高,可塑性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2]。学校应将口腔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日程,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意识,培养自我口腔保健能力,改善口腔卫生状况。

3.3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小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有赖于家庭因素,家长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开设家长课堂,或利用家长会对其进行口腔卫生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家长口腔保健意识,从而带动、督促子女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阳.论医学模拟教育平台构建与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68-69.

[2] 冯奕文.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知识、行为的影响.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621-1623.

篇3

【关键词】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R179 R780.1 B8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42-04

WHO将龋齿和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三大常见病,牙周疾病更是造成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学生时期是口腔疾病发病的高峰时期,也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形成期,健康教育可促使学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建立口腔健康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口腔疾病发生,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了解大学生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卫生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学生在校期间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准备基础资料,从而制定较为系统、因人而异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全面提高在校学生口腔健康水平。笔者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组织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部分医务人员为安徽医科大学新人学的5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2557名,年龄为16~25岁,平均(18.88±2.73)岁。其中男生1370名,女生1187名;农村学生1433名,城镇学生500名,城市学生624名。2008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2723名,年龄16~26岁,平均(18.69±1.15)岁。其中男生1333名,女生1390名;农村学生1828名,城镇学生426名,城市学生469名。

1.2方法问卷设计参考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18岁组口腔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整与修改。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口腔卫生知识、口腔卫生态度、口腔卫生行为。参加调查人员4名,均为附属口腔医院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执业医师。调查前经过调查方案学习与培训。口腔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填写、检查、回收。

1.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各项数据由专人负责输入,调查数据输入采取双录入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口腔卫生知识

医科大学新生在含糖饮料对牙齿有危害、吃甜食易患龋齿、牙齿健康与保护有关、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有危害、牙龈炎时刷牙出血知识正确回答率均在90%以上,对于刷牙可以预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龋、每年应进行口腔检查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认知正确率在80%~90%之间,而对于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最有效的方法、牙菌斑是龋齿的发病原因、牙周疾病会造成牙齿脱落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5.3%,65.1%和70.9%,对于牙齿不好的危害、龋齿发病原因及刷牙出血原因的正确率分别为52.6%,55.6%和49.7%,知道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的学生只有36.0%。

对2004年及2008年医科大学新生的口腔卫生知识正确率进行X2检验,结果显示,在对于含糖饮料对牙齿有危害、刷牙可以预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龋、牙周疾病会造成牙齿脱落及龋齿的发病原因的认识上,2008年的正确率有所下降;而在对于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最有效的方法、牙齿健康与保护有关、要定期去看牙医及牙齿不好的危害的认识上,2008年则有提高。男生在刷牙可以预防牙病及氟化物可以预防龋齿的正确回答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的最有效方法、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牙齿不好的危害、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刷牙出血的原因方面正确率高于男生(P值均

2.2口腔卫生态度对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卫生态度进行分析发现,43.3%和51.7%的医科大学新生分别认为药物牙膏和含氟牙膏预防龋齿最好;39.4%和59.6%的学生分别认为早晨和晚上刷牙最好;认为每天应该刷牙2次和3次的学生分别为79.3%和16.2%;60.8%的学生认为发现龋齿应该立即就诊。而1.3%的学生认为可以不予理睬;不去医院检查口腔问题中36.7%是因为认为口腔问题不是严重疾病;而因为经费问题和时间问题的分别是17.8%和45.6%;有25.8%,66.4%和7.8%的学生分别从媒体、书本及专业口腔健康教育中获得口腔保健知识。

2004年与2008年相比,除在选择何种牙刷最好的几种态度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口腔卫生态度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口腔卫生行为

每天早晚都刷牙及餐后刷牙的学生分别为63.7%和3.4%;8.4%的学生每次刷牙时间在3min以上:74.4%的学生横刷和竖刷结合;35.5%的学生选择在2个月以内更换牙刷;92.2%的学生餐后漱口;68.7%的学生睡前进食;42.7%学生使用小头软毛牙刷;使用药物牙膏、含氟牙膏、药物加含氟牙膏的学生分别为9.2%,25.2%和19.8%;选择牙签和牙线的学生分别为17.1%和2.1%;24.2%学生偶尔进行口腔检查且2.5%学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47.0%的学生接受过1~2次口腔健康教育。

2004年与2008年相比,除刷牙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口腔卫生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更换牙刷频率、睡前进食、牙膏选择、定期口腔检查、牙痛对策及接受过专业口腔健康教育行为方面在不同生源地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1970年WHO提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并能终身保持口腔健康,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行为,如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或教育活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健康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目前,我国人口龋齿患病率和牙周疾病患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青少年口腔卫生习惯正确率较低。《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晓率农村达到70%,城市达到90%;有效刷牙率农村达到60%,城市达到80%。而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完成我国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规划的必要保证。

3.1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卫生知识误区和盲区研究发现,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健康行为存在不均衡现象,对口腔保健知识存在盲区及误区。如何将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正确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水平,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医科大学新生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正确率较高,但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比例较低。姜刚勇等研究发现,虽然医学生健康知识掌握较好,但实践率较低,健康行为与健康知识差距最为显著。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获得多来自于书本,只有7.8%的学生从专业口腔健康教育获取。有2.5%的学生选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与张颖等研究结果相似。医科大学新生对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识知晓率较高,对专业性知识了解有限。马晓伟等发现,34.0%的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牙结石,48.0%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洁牙。刘忠民等调查显示,有69.2%的学生认为吃甜食会危害牙齿。牙线是清除邻面菌斑的工具,但仅20.0%的医学生会偶尔使用牙线,可见牙线使用的普及程度较低。

篇4

儿童口腔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础,我国儿童龋病患病率高,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5岁儿童、12岁儿童、35岁-44岁人群组、65岁-74岁人群组的龋齿患病率分别是66.0%、28.9%、88.1%和98.4%。其中,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且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养成率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口腔卫生服务能力较弱,儿童口腔卫生工作亟需加强。

我县于2011年开始实施该项工作,通过有组织地开展群体口腔疾病预防干预,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促进了我县儿童口腔健康,提高了儿童口腔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带动了口腔疾病防治队伍建设。但口腔疾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现状

儿童口腔疾病防治是业务广泛,多学科、跨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了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支持在项目地区建立儿童口腔卫生工作机制,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基层口腔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对适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等。项目对探索适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特点的口腔卫生工作模式,增强中西部地区口腔卫生保健服务能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口腔干预不仅是在防治的方法,还体现组织管理、宣传动员等方面,是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综合性防治措施。

1.1 覆盖范围较少 我县开展的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由于受经费和医疗水平的限制,导致该项工作不能全面覆盖,受益人群较少,大部分儿童仍不能得到较好地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1.2 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技术条件,地区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县各地也存在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不平衡,部分地区缺乏长期有效地工作机制,网络建设、服务内容和质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1.3 口腔专业医务人员和设备缺乏 目前全县67个公立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口腔治疗的单位只有15个,有资格人员25人,且相应医疗设备不足,远远无法满足我县口腔卫生保健的需求。部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主动性和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不了解,也在一定程度影响项目的开展。

1.4 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单一 口腔综合干预还只停留在单一的宣传和窝沟封闭的方式上,未更深入开展干预工作,虽然项目的实施为我县在口腔疾病预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相对日益增长的口腔卫生保健需求来说,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服务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 在实施过程中各相关单位或部门应充分认识当前口腔综合干预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充分发县级医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县级医院为技术主体,各镇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2.2 加强口腔医师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加强基层口腔医师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已经从事口腔综合干预的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要符合实际工作需要,要让基层管理人员明白做什么、怎样做,使他们掌握工作方法、程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同时在全科医生培训中增加口腔防治内容。

篇5

【摘要】口腔健康状况与个人的口腔卫生行为密切相关,口腔健康知识是促进行为改变不可缺少的因素,是行为的基础与动力。口腔健康科学知识的教育,无疑会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本文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口腔健康教育作用。

【关键词】口腔教育;效果分析;预防教育;宣传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科护理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配合医生的操作,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医生共同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让更多群众获取口腔健康知识,提高自我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并通过他们向子女、朋友、亲属宣传与推广,达到提高人群的口腔健康水平的目的。为评价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我院口腔门诊对牙病患者开展了健康教育,今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08年1月~209年12月,在我院口腔门诊随机选择160例初诊病人, 具体为12~21岁55人, 22~43岁83人,44~63岁22人。

1.2 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检查其口腔卫生状况。

1.2.1 问卷调查:

用相同的问卷在初诊及最后一次复诊时(间隔1月~1个半月)对所有对象进行二次调查,问卷包括5道题:①口腔疾病对健康有无危害。②甜食对牙齿的危害。③刷牙与保护牙齿的关系。④你认为什么时候该去医院看牙。⑤你认为应怎样选择牙膏、牙刷。问卷由患者当场填写。医护人员于治疗处理后即阅卷。在第一次问卷调查后,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口腔健康问题,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讲解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推广保健牙刷,教授正确刷牙方法、正确使用牙线。在患者最后一次复诊时进行第二次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

1.2.2 统计学处理: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3 口腔卫生状况检查:在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的同时均进行口腔卫生状况检查。通过视诊检查龈上牙石、软垢的情况,然后用光滑的尖探针查根面有无龈下牙石,尤其检查有代表性的6颗牙, 16、26、11、31的唇颊面及34、46的舌面。作记录并计算口腔卫生指数(OHI)。

OHI用以衡量人群的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公式为OHI=DI+CI。软垢指数(DI)的记分标准: 0=牙面上无软垢; 1=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以下;2=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2/3之间; 3=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以上。牙石指数(CI)的记分标准: 0=龈上、龈下无牙石; 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以下; 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的1/3~2/3之间,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

下牙石。判定标准: OHI值为0或1是低值;OHI值为4或5是高值;中间值为2或3。

2 结果

接受问卷220例,有效问卷204例,其中16人未来复诊。健康教育前后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及口腔卫生指数。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无知识、无行为牙周疾病的患病率最高,为81.54%;随知识增长和行为的行成,患病率有逐渐降低趋势。

从调查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后病人对口腔疾病的危害及有关病因的认识有明显提高,对刷牙与牙齿保护的关系一题回答的正确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定期作口腔检查的认识率提高最为明显;而对牙膏、牙刷如何选择虽有所提高,但知晓率是5项指标中最低的。调查表明健康教育后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漱口的人数均明显提高,而正确使用牙线的人数还较少。

调查显示健康教育前后OHI值有明显的改变,由高值占52.7%变化为低中值占67.6%。年龄对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形成的影响,年龄大于35岁,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形成所占比例较低,仅占15.7%。年龄小于35岁者,虽然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行成所占比例高于年龄35岁以上者,但无知识及无行为的比例亦较高,应引起重视。

3 讨论

强烈地相信口腔健康科学知识的人,无疑会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而正确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是以知识获取为前提。既有知识又形成行为对维护口腔健康的作用重大,两者缺一不可;有知识而没有形成行为,和没知识、没行为的口腔疾病患病率均高于有知识、有行为的。从调查结果中同样看到,在具有一定的口腔卫生知识且形成口腔卫生行为的人群中仍有45.76%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原因分析除局部因素外还不能排除全身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牙周健康状况受诸多因素影响,饮食习惯、唾液环境、宿主本身的健康状况等都是不可忽视。另外,是否与问卷口腔卫生知识内容设计局限性和卫生行为答题过程中答题者知和行的偏差,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良好的口腔行为应包括一定的刷牙次数和正确的刷牙方法(含足够的刷牙时间),坚持饭后漱口及正确使用牙线。这是保持良好口腔健康的基本要求。调查发现,多数人尚缺乏最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识和口腔保健意识。尽管受检查者100%刷牙,但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和每天坚持早晚刷牙的人仅有32%~45%。有近1/3的患者并不了解牙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绝大多数人是因为遭受牙痛的折磨而前来就诊,定期作口腔健康检查的意识十分淡漠。

在问卷和被检者中,有工人、家庭妇女、职员、干部和大学教授,这表明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和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在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群中都是适宜和必要的。医护人员利用就诊时间结合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医护人员的椅旁宣教,绝大多数患者理解快、易接受。在最后一次复诊时再次接受问卷调查时,他们对于口腔卫生健康知识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纠正和消除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剔牙、吸烟、不刷牙等),建立了有益于健康的口腔行为。

参考文献

[1] 杨少强、张卫.临床口腔健康教育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和口腔卫生行为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6)

[2] 程敏,孙平辉. 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对维护牙周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育,2004(9)

篇6

关键词:口腔保健;妊娠期;妊娠期龈炎

妊娠期患者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管理问题。临床医师有责任为妊娠母亲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有些母亲口腔状况的改变,可能是妊娠期一系列生理改变的结果,这些改变需要引起口腔医师关注。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不仅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还会伴有口腔状态的改变,如发生妊娠期龈炎、妊娠期龈瘤等。临床口腔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治疗时机是必要的。我院近年来对妊娠期妇女的口腔保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妊娠期不超过三个月,妊娠后初次因口腔疾病来院就诊,无糖尿病、心血管病、甲亢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组一(接受口腔保健宣教且进行必要的牙周治疗),408颗牙。组二(接受口腔保健宣教,但因患者拒绝做牙周基础治疗,故未进行牙周治疗),412颗牙。

1.2 方法两组均在初诊时检查并记录口腔情况,包括牙周情况指标:菌斑指数(PLI)分4级、牙龈指数(GI)分4级。组1,组2初次检查后接受口腔保健宣教,宣教内容包括:(1)牙龈炎、牙周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2)了解妊娠期及哺乳期易患口腔疾病的种类、原因及危害。(3)如何防治妊娠期龈炎并指导刷牙的正确方法。组1根据孕妇的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组2在初诊检查后接受口腔保健宣教,宣教内容同组1,但患者未接受做牙周基础治疗。初诊后五个月复查口腔并记录菌斑指数、牙龈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所得资料用SPSS10.0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初诊时组1与组2相比,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复查两组比较,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 (G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2。

注:初诊时两组比较P>0.05,复诊时两组比较P<0.001。

3.讨论

妊娠期妇女易患妊娠期龈炎,广泛的牙龈炎症是妊娠期龈炎最常见的口腔并发症,而妊娠期妇女患有妊娠期龈炎的高达25%以上,虽然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均可 患,但妊娠2-8个月期间最容易发生。妊娠期龈炎最常影响的是前牙边缘龈和牙间,典型的表现是水肿、点彩消失、牙龈色红和出血倾向。较少见附着丧失和牙周袋深度增加。口腔卫生不佳造成的菌斑堆积与炎症发生有关,而加重菌斑堆积的因素是孕激素、雌激素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这些生物活性因子改变了牙龈的血供,不利于细胞免疫功能的发挥,抑制胶原合成,改变龈下菌丛【1】。Offenbacher于1996年首次报道,妊娠期妇女患有严重牙周炎发生早产低体重儿的风险比牙周健康产妇高7.5倍;口腔检查中发现牙周附着丧失的早产孕妇较健康孕妇发生率多。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孕产妇的口腔卫生宣教,妊娠期前后应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牙周检查、治疗及维护,以减少不良妊娠的发生,提高人口优生率。

在妊娠的早期就应该开始对患者进行教育。由于牙科疾病并非直接由妊娠导致的,而是由于生理和行为的改变使已经存在的牙科疾病加重。由于妊娠者易患龈炎,而注重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掌握口腔健康常识的人,可使患龈炎的风险降低。因此,旨在获得良好口腔卫生的预防措施应该尽早开展和实施【2】。

防治妊娠期龈炎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的控制牙菌斑,有效的控制牙菌斑与进行正确的日常口腔维护息息相关,故妊娠期妇女与医生达成共识共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妊娠期妇女对口腔卫生不重视,医生常规治疗后不能进行正确的日常口腔维护,即使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也难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口腔医生不断加强对的口腔卫生宣教。本研究选取PLI和GI指数作为口腔卫生状况和牙龈状况客观诊断标准,初诊时两组的口腔PLI和G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选择符合统计学随机原则;5个月后复诊两组患者的PLI和G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表1、表2可以看出,即使组2未做牙周基础治疗,但经过口腔卫生宣教患者的PLI和GI指数有所下降,口腔卫生有所改善。这说明妊娠初期的口腔卫生宣教及合理的牙周基础治疗是防治妊娠期龈炎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由于口腔卫生与保健和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息息相关,要求临床口腔医生对妊娠期口腔卫生宣教及恰当的口腔干预应作为日常工作开展。防治妊娠期龈炎最有效的方法是孕前、孕中进行口腔保健宣教及牙周基础治疗。建议广大孕产妇重视孕前、孕中、产后的口腔保健,定期检查与防治,特别是孕前的口腔保健宣教及牙周基础治疗作为防治的重点,尽量减女妊娠及哺乳期口腔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7

作者:吕健 王万春 姜辉 于艳玲 曹奕 邓婧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的指导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12岁儿童3个班,共180人,分为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指导组(简称模式指导组)60人,医生指导组60人,对照组60人,通过指导前后牙齿菌斑指数测定和问卷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探讨该模式的指导效果。结果 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前后牙齿菌斑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9.79、12.43,P

【关键词】 儿童;农村人口;口腔卫生;工作模式;卫生保健调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working mode on oral hygiene guidance for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Methods This study was consisted of 180 12yearold children of grade 6, three classes, from a rural primary school, who wereequally randomized to three groups as: workingmode guidance (WMG) group, doctor guidance (D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 was appraised via detection of dental plaque index (DPI) before and after the guidance and a questionnaire on the knowledge awareness. Results The DPI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guidance, both by doctor and working mod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9.79,12.43;P

[KEY WORDS] child; rural population; oral hygiene; working mode; health care survey

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卫生宣教落后,儿童基本没有口腔卫生的保健意识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一种可行的农村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迫在眉睫。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创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包括教育视频、展板、幻灯、教案、讲稿、手册以及教师培训等内容),本模式通过专业医生对幼儿园、学校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由教师以生理卫生课的形式对农村儿童开展口腔卫生指导,以期达到改善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卫生状况的目的。现将该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12岁儿童3个班,共180人,分为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指导组(简称模式指导组)60人,医生指导组60人,对照组60人。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

1.2 口腔卫生指导工作内容

模式指导组和医师指导组儿童分别由模式指导教师(参加过由当地教体局组织,专业医生举办的农村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培训)和口腔医师以一节生理卫生课的形式开展口腔卫生指导。内容如下。①正确刷牙方法的教育:通过视频、模型演示、幻灯讲解、现场指导的形式向学生教授正确的刷牙方法,本模式指导方法采用巴斯刷牙法[1],并对磨牙颊侧面以及全口牙舌(腭)侧面的清洁做重点强调。②刷牙保健知识和刷牙行为知识的教育:通过各种讲解、演示、指导,对牙刷、牙膏的选择及刷牙的时间、次数等刷牙保健知识和刷牙行为知识进行教育。本研究入组者均免费提供相同品牌、质量的牙膏、牙刷。对照组不做口腔卫生指导。

1.3 口腔卫生指导效果评价

①牙齿菌斑指数测定:对3组学生在口腔卫生指导前1 d早7:30在学校现场刷牙后和指导后1周早7:30在学校现场刷牙后进行牙齿菌斑指数测定。菌斑指数计数采用QUIGLEYHEIN 菌斑指数的TURESKY改良法记录[2]。分为0~4度,每位受测者利用菌斑显示剂染色后检查16、21、24、41的唇、颊面,44、36的舌面,个人记分为每个牙记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②刷牙保健知识和刷牙行为知识的知晓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刷牙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在学生2次菌斑指数测定同时,当场发放、回收调查问卷,统计3组学生问卷知识知晓情况。

1.4 牙齿菌斑指数测定质量控制

牙齿菌斑指数测定都是在自然光线下,均使用统一的平面口镜和牙周探针,固定由1名经过培训的医师进行测定。每次抽取10%的受检者做重复检查,2次检查符合率为96%~97%。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及PPMS 1.5[3]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指导前及指导后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牙齿菌斑指数测定

指导前各组间牙齿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07,P>0.05);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前后牙齿菌斑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9.79、12.43,P0.05);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后牙齿菌斑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1.16,q=9.86、9.46,P0.05)。见表1。

2.2 问卷知识知晓情况得分情况

指导前各组间问卷知识知晓情况得分差异无显著性(F=0.01,P>0.05);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前后问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3.17、36.39,P

3 讨 论

牙齿菌斑是一种附着在牙面的以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是造成龋病、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大量研究表明,牙齿菌斑量多者患龋率也较高[4]。研究表明,机械性控制菌斑能有效地预防龋病[5],而刷牙,尤其是巴斯刷牙法是最常使用、最简便易行的去除菌斑维护口腔卫生的方法[6]。在本研究中,通过传授巴斯刷牙法和口腔健康指导,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前后菌斑指数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口腔卫生指导虽然投入较少,却可以使人们建立良好的口腔清洁行为,是预防和控制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最有效最廉价的方法[7]。

实验证明,每天刷牙2次,特别是睡前刷牙尤为重要,儿童有效刷牙,用含氟牙膏刷牙,可以降低儿童患龋风险[8]。因此,为提高儿童对去除菌斑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开展刷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模式在儿童刷牙保健知识和刷牙行为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相应指导,使儿童从根本上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刷牙方式。另外,本模式不仅通过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重视刷牙的现场指导,由于口腔内磨牙颊侧面以及全口牙舌(腭)侧面往往被儿童刷牙时忽略,同时儿童空间想象能力较低,单纯通过讲解很难让儿童理解刷牙的正确行为模式,达到理想的刷牙效果。本模式是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刷牙,由老师指导,让儿童直接感受正确的行为模式,以起到积极的指导效果。

我国口腔病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口腔卫生指导模式,只能通过“爱牙日”宣传这一单一形式,由专业口腔医师不定期开展工作,导致这项工作不具有科学性和连续性,而广大农村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广大农村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匮乏,口腔健康状况较差。本模式是针对农村儿童创建的一种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学校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就可完全承担,由于学校教育有便于组织,形式固定的特点,因此易于开展推广[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模式指导组和医生指导组在指导后牙齿菌斑指数、刷牙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充分说明通过本模式工作,教师可以和专业医生取得一样好的指导效果,为这项工作的充分开展提供了基础。

本模式充分考虑到经济落后地区教育设施不完善,指导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可能无法发挥作用,特别制作了小型展板,供教师讲课使用,使本模式能够简便易行,在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也能够顺利开展。这种由教师在生理卫生课上通过讲解和现场指导的形式开展的口腔卫生指导,具有有效、经济、广泛、持久的特点,我们下一步将进行更大范围应用和推广,对该种教育指导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为积极推动我国农村儿童口腔病防治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HARRIS N O, CHRISTEN A G. Primary preventive dentistry[M]. 3rd. Califomia: Appleton U Lange, 1991:3197.

[2]卞金有. 口腔预防医学[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778.

[3]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PPMS 1.5统计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45(1): 9193.

[4]刘天佳. 口腔疾病的微生物学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132.

[5]樊明文. 龋病学[M]. 贵州: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93.

[6]斐慧斌,吴雪. 对正畸治疗患者实施改良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43(10):918919.

[7]顾兴成. 邹城市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3,10(4):47.

[8]JACKSON R J, NEWMAN H N, SMART G J, et al. The effects of a supervised tooth brushing program on the caries increment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itially aged 5-6 years[J]. Caries Res, 2005,39(2):108115.

篇8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某小学在校的120例儿童。这些儿童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从未进行过正畸治疗。我院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儿童。在观察组中,男女儿童的比例为35:25,其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7.5岁;在对照组中,男女儿童的比例为27:33,其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7.7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儿童不采取口腔健康教育措施,保持其原来的口腔卫生习惯,仅对其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对观察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有:①由专业的口腔医生向儿童和家长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讲解,并通过宣传画、多媒体等方式讲解口腔的相关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牙齿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基本概念、预防龋齿的措施以及如何正确的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口腔清洁的作用等。②由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儿童按照正确的方式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更换牙刷以及养成饭后及时漱口等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并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③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讲解,详细介绍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每两个月讲解一次,每次讲解两个小时,共讲解三次,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检验儿童和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

1.3评价标准

在进行为期半年的口腔健康教育后,我院对两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将其对口腔知识的了解程度分为掌握、了解、不了解;进行口腔卫生检查,比较观察两组儿童的龋齿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正负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率为90%,对照组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率为62%,观察组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儿童患龋率的比较

观察组儿童接受口腔保健教育后其患龋率为19.3%,对照组儿童的患龋率为25.6%,对照组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儿童,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9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龋患率;调查

【中图分类号】R7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240-02

龋齿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也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重点防治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等改变,学龄前儿童龋齿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逐年上升趋势[1-4]。为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情况,并提出行之有效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我站长于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组织儿保人员对县城区9所幼儿园2036例学龄前集体儿童龋齿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0月1日-2009年4月1日,随机抽取昌江县城区9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2065名集体儿童,其中男童1068名,女童968名。

1.2方法:调查人员由我站有经验的儿保医师组成,调查前认真培训,并制定调查内容、表格和问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龋齿病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认真执行。对入托体检儿童乳牙进行详细检查进行登记,由儿保医生统一填写,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在受检的2036名儿童中,患龋人数1147名,患龋率56.34%,龋均2.7颗。龋齿的好发部位,以咬合面第3、4乳磨牙为主,其次是下颌前牙、上颌前牙,随着年龄增长,患龋率呈上升趋势(详见表一)。

3讨论

本次学龄前集体儿童龋齿调查表明,我县城区学龄前集体儿童患龋率58.15 %,龋均是2.7颗,较河南焦作市胡艳丽等报告的72.41%及第二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儿童患龋率76.60%都偏低[2、4],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男童龋齿发生率为60.96%,女童为48.03%,男童多于女童,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龋齿的好发部位与年龄有关,2-4岁以上、下颌前牙为主,5-6岁以咬合面第3、4乳磨牙为主,且随年龄增多,患龋率呈上升趁势。儿童患龋相关因素很多,主要有:(1)儿童乳牙牙体的组织结构和解剖形态决定了牙与邻牙的接触为面的接触,易磨损形成食物嵌塞而患龋;(2)儿童因年龄偏小,对口腔卫生认识不足,有饭后不刷牙现象,不能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3)饮食习惯:例如海南天气偏热,儿童喝粥,粥对牙齿的机械摩擦小,不利于牙齿表面窝沟的清洁,而易患龋齿;还有儿童喜欢食甜食,家长也喜欢用糖果来哄孩子,且甜食是数龋齿发生的主要因素,多吃甜食易致龋齿;另外幼儿喜好酸奶及甜食,忽略了酸奶甜食对牙齿有损坏作用,长期摄入使牙釉质钙质脱失,牙齿遭到存坏灾致龋齿;(4)教育宣传力度不足,家长对口腔卫生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家长均认为乳牙始终被恒牙替代,换牙后龋齿不需治疗,因此发现龋齿,也不会处理,导致继续发展,更谈不上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督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5)未能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如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窝沟封闭,预防性充填等多种局部用氟措施。

4建议

4.1加强口腔卫生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因为口腔保健有效方法之一是刷牙,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能够保持牙齿健康,免受龋病的损害。不刷牙致使软垢,菌斑堆积在牙齿表面和牙齿缝隙内,不知不觉中,牙齿逐渐损坏。

4.2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饮食中糖的含量和摄入频率的增加使得龋病流行。因此注意膳食均衡,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钙、磷等食物,自觉养成少吃糖习惯。

4.3加强入托机构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管理,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检查。建立检查档案,发现龋齿,及早治疗。

4.4应用药物防龋,在幼儿园广泛开展使用氟化物牙膏,增强对龋齿的抵抗力。另外可通过"氟保护漆",即用氟化法来增加牙齿中的氟素,改变釉质表面和表层的结构,以增强其抗龋性,具有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家长可以做定期检查,做"氟保护漆"来预防龋齿的发生。

4.5利用"全国爱牙日"及爱牙口腔卫生知识讲座教育家长和儿童要学习口腔卫生知识,提高口腔保健水平、关爱牙齿、注意口腔卫生,充分认识到口腔卫生关系到儿童生长发育,因此不可掉于轻心,让家长自觉地指导儿童进行口腔保健,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是预防儿童龋齿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闫魏娟 郑州市3-5岁集体儿童及家长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3,18(9)566.

[2] 阮梅生 儿童口腔保健,中国妇幼保健,2000,8(6)386.

篇10

认为健康教育后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基本知识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3保健医生希望获得口腔保健基本知识的途径前4位的是网络、视频教育、文字教育(报刊、书籍、杂志等)、讲座,约占85%以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托幼机构保健医生对许多口腔卫生保健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药物防龋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什么、竖式刷牙法的正确操作方法、牙刷不宜使用过久,多长时间即应更新等题目,答对率都比较高。

由此可见,妇幼保健工作者通过多种途经,进行的口腔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已产生出一定的效果,但对口腔卫生保健的某些基本知识还了解得不够深入,甚至还掺杂着一些错误的认识,答对率还不高。如防龋工作的重点人群是幼儿园儿童、保持乳牙健康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儿童从几岁开始就应该自己早晚刷牙等。通过健康教育,保健医生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明显提高。

对于龋齿的预防,有些保健医生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我们对他们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更多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认识到龋齿对健康的严重危害,从而帮助幼儿及家长树立良好的口腔保健意识。并认识到自我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自我口腔保健是当前口腔卫生发展的大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对增强口腔自我保健能力,进而促进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及龋齿、牙周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健康教育前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健康教育很重要、乳牙迟早要换,乳牙龋病关系不大、为预防龋齿愿改变自己的行为等问题的正向态度率相对较高,说明部分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一些不健康的行为都有一定正确认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如认为预防龋齿有些措施很麻烦,难以坚持、不认为乳牙健康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等。健康教育后这些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得到提高,教育前后差异性明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