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支教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支教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支教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大学生;顶岗支教建议

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活动的积极意义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首先保证了支教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丰富了大学生实习的内容,强化了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其次大学生通过教学增强了从教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提高了师范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农村支教生活也适应了艰苦生活的能力,积累了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还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作为一个亲自带领学生参加过顶岗支教的高校教师,在支教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感受颇多,感触颇深。面对农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影响顶岗支教活动发展的诸多弊端,想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农村落后的教育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情。现针对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支教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做好顶岗支教活动的前提

第一,要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支教学生的执教能力。通过微格教学、邀请中小学名师讲课、登台试讲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能力,起码做到备课能把握教材重点,明确学习目标;能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上课教学手段丰富,教法运用灵活;能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针对实习目标难实现的问题,建立完整的师范学生成长体系和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师范院校要定期安排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指导教师给予学生专门的指导,使学生在反思中得到启示,对一些错误的教育教学做法要有针对性的认识,这样就能尽量减少许多负面影响。另外,还可结合实习生在实习中发现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第三,在支教活动结束后,应该积极进行分析研究,确保以后支教工作进行的更加完美。学校要在支教实习结束后进行与学生进行沟通,进而弥补在支教生活中所出现不足的地方。吸收大学生支教成功的经验,为以后支教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最后,针对顶岗支教与学生教学计划时间冲突的问题,应给与妥善处理。调整课程计划,提前进行师范技能课程学习。不断的完善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在支教活动中轻松应对各种无法预料困难的能力。

2.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顶岗支教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确保顶岗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顶岗支教活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管理、经费的资助以及评价等方面对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提供保障和规范。

加强中小学制度建设与管理。中小学是接收顶岗支教实习学生的单位,因此对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中小学,应加强其制度建设,完善对支教实习学生的培养、教育及相应的各种管理制度。

加强师范院校制度建设与管理。作为师范院校在顶岗支教实习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要不断完善顶岗支教实习的各种实施制度,实习期间学生的教育、安全及学业管理制度,减少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各种顾虑,增加学生顶岗支教实习的积极性。

除了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外,还要加强政府对顶岗支教活动的重视,做好基础建设工作,为支教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应该尽可能的优化农村教师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应该多给农村学校分配高水平的年轻教师,及时补充农村教育新鲜血液,从而彻底改进农村教学质量和教育理念。

3.加强被支教学校的基础建设是顶岗支教活动的目的

被支教的学校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在校大部分教师在年龄上都比较大,这样对大学生支教以及农村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老龄化严重,所讲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无法完成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与支教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代沟,这样大学生与被支教教师无法更好的交流。

被支教学校应该对支教学生给与高度重视,充分信任支教学生的能力。放手交给支教学生完成自己的顶岗支教的教学任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团队对支教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被支教学校应该派有经验有实力的老师,对支教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随时随地对学生不足地方加以明示,并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加以改正。被支教学校要多吸收社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多引进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年轻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让顶岗支教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加强经费投入是做好顶岗支教活动的关键

顶岗支教实习活动需要一定实习经费的支持,没有经费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经费的投入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共同努力完成。

政府应该从财政中拨出固定的资金来支持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专款专用顶岗支教实习经费,同时也应该拨出一部分教育经费,用来资助顶岗支教实习活动,从而激发顶岗支教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师范院校在实习经费使用上,应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予以一定倾斜,为实习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5.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做好顶岗支教活动的核心

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管理、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特别要明确大学生到农村支教,自己的一言一行除了代表自己,还代表了师范院校的形象。

正确认识顶岗支教的真正内涵要明确教师的职责,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校时的角色是“学生”,而在支教学校的身份是“教师”。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这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教师的职业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为人民教师要真诚的爱学生,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在学生面前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总之,大学生顶岗支教是一项伟大而又长远的事业。顶岗支教增强了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顶岗支教活动是改变农村落后教育的开始。如果想要彻底改变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落后教育现状,只依靠单一的顶岗支教活动是不现实的,这还是需要我们的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来完成。尽管如此,还是衷心希望顶岗支教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落后的农村教育现状,使农村人口的知结构有一个阶段性的转变,让我们共同努力! [科]

【参考文献】

[1]吕京.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实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90-91.

[2]郭建耀,闫祯.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的现实意义与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师教育,2009,2(4):33-36.

篇2

【关键词】自制教具;实验;培养;能力

仪器设备是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在职校的物理教学中,出现了物理学在其他学科中所处的地位不受重视、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实验设备简陋不足等问题。处在众多的矛盾之中,面对素质教育改革,作为物理教师则应立足本职,踏踏实实地进行教学工作, 在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努力探讨教育、教法改革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教具精度要求简单的实验,可以随手取材,师生齐动手,自制教具,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还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本文试就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一、深入发展教学改革,体现教师的教学独创性

教学仪器的质量首先体现在它的教学设计思想上,一个新仪器的诞生离不开教学思想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做的教具,针对性强,容易在最需要使用的时候,发挥它的作用,加以口头启发,道理讲的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用这种替代的方法不仅解决了仪器短缺的困难,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验器材,而且更有助于设计出新的仪器,开发新的实验,运用边教边实验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教学。因此,自制教具中涵盖着很大创造因素,它在设计、取材、局部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是教师在把握了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

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用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和感受具体的物理现象与实验过程。“随手取材,信手拈来”,比如一支笔、一个黑板擦、一杯水都可以在恰当的时候用来演示物理现象,用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物理学、进行实验探究的神秘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同样做惯性的实验,一个用镀铬的小球的正规仪器,一个用鸡蛋和玻璃杯,学生对二者的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对后者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悬念,印象更深刻。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来说,参与性强,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教育的因素,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物理学就在自己身边。另外,用自制教学具进行实验,不需加工、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学生可以不必十分担心会损坏仪器,也因此会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十分有益。

三、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除了器材上的合理应用以外,还应该包含精彩的实验方法,不仅能够释疑解难,而且能够透过具体的实验给人以解决其他问题所需的智慧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身边熟悉的、简单易取的日常用品或人体局部以及废旧物品替代实验器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可让本来就简单的实验再进一步简化,这不但可以增加实验的真实感、可信度, 而且缩短了实验与学生间的距离。在物理实践教学中,同一个物理现象,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实验来演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寻蕴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他们多向思维的能力。利用身边器材做物理实验成本低,易制作,适用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可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动手,反复实践,使他们在玩耍中对物理学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

四、突出物理原理,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

篇3

一、从词语教学中渗透法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使用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从法制视角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教师可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不论从哪个层面讲,我们都要对生活中的词语有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字典中的意思后,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就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或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代社会,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现今,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要求侵犯我们权力和利益的人赔偿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从问题设计中渗透法制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快捷又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学生详细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增强。

三、从阅读理解中渗透法制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呢?我们如果利用好学生阅读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例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僧葫芦案》这一节,大家热烈讨论在当今的社会这个案子判得合理吗?如果你是法官,你又如何判案呢?如果你是受害者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呢?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再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意到鲁提辖是值得歌颂的,因为他疾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教师要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可以由个人快意恩仇?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了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对创建法制社会将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是否剥夺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裁定。

四、在寻常生活中渗透法制

篇4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入学难”;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08-02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各地义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很不相同。虽然在近年来在经济社会以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义务教育事业都有了普遍的提高和发展,但发展的差异性却更加明显,使得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又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南和县小学“入学难”的现状

近几年南和县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务工人员进入县城,农民迫切渴望自己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入学难 ,入小学更难”是南和县教育面临的现状。但是这个“入学难”是相对的,它是指入县城小学难,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小学来说学生数明显减少,一个班只有几名、十几名学生,甚至有的小学面临倒闭。大量学生涌入县城,导致县城小学班容量猛增,一个班七八十人,教师资源缺乏,负担加重。

二、影响师资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

一是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差,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社会的结构状态,人们向往城市生活。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人才管理体制变得越来越灵活,经济发达地区、热点学校和城市学校的经济待遇与教师专业成长条件和前景对农村中的优秀教师越来越有诱惑力。三是师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教育改革的需要,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补充师资。四是以省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形成,大大缓解了农村教育经济环境,但教师工资依然由县(市)、区财政统筹,许多县(市)、区为了减少财政支出,大大减少教师编制,阻止教师合理流动和进入。

三、解决入学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城区学校办学规模

政府要切实把教育发展纳入县域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发展教育,做到学校建设与县城建设同步发展。为了缓解县城入学难及大班额现象,应对城区小学和初中学校进行改扩建,或重新规划中小学。

(二)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建设步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校际间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源头上遏制“择校”带来的入学难问题。

(三)严格按政策招生

严格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不招收“择校生”,从起始年级着手,严格将班额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学校要严格学籍管理,严把转学关。

(四)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学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弥补政府公共财政不足、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南和县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的矛盾。我们要继续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部门要认真履行对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业务指导,切实提高民办教育质量。

四、促进师资资源优化配置

(一)建立有效的师资管理机制

1.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体系,做到教师录聘与评价、使用与管理,监督与权力保障相分离。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与管理中心,负责教师的录用、聘用、管理和调配;学校负责对教师的使用与评价。乡镇教育中心根据学校生源的变化和实际需要进行及时、快速地调配师资资源,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教师使用规划和要求,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乡镇教育中心提供相应资质教师。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做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的评价,每年向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教育中心提供评价结果。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教育诉讼,经核实后,进行处理。教育工会要肩负起维护教师权益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有效的教师录用与流动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允许师范院校和社会机构参与教师资格培训工作,鼓励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参加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获取教师准入资格。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总编制中拿出一部分编制作为机动,做好教师储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级教师流动状况,向社会招聘和录用优秀的准资格教师,严把教师录用关。新教师录用后,及时进行岗前培训,暂时分配到相应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再根据实际需求调配到相应学校工作,原则上新录用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3~5年。要建立健全教师的合理流动和轮岗机制,引导教师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摆脱对单位的依赖和束缚。

3.建立区域内平等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制度。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应由国家或省级财政买单,使全国或省域内相应阶段教师工资平衡。坚决制止学校擅自搞福利或者实行双份工资,以防人为拉大学校间的收入差距,造成教师不均等的流动和校际间师资资源的不均衡。要实施阳光工资和阳光收入。政府应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考核奖励资金,按人数拨付到学校,学校根据对教师绩效考核按月进行分配。在县域内无论农村小学还是城镇小学,在年人均考核奖励资金分配上要均等,不能出现差距。两个学校之间同一级别的教师如果存在工资差距,不应因为学校间差异造成,而是因为教师本人的绩效考核差异所形成。在区域内其它福利方面也要统一标准,不能存在校际间差异。学校不得筹集资金为教师发放奖金或搞生活福利。

4.建立政策导向机制,促进师资资源优化配置。在评定职称、评优、职务晋级和评选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进修过程中分配指标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保证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不因指标有限或没有,影响评选和推荐。

(二)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是建立正常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大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真正安居乐业。二是大力支持引导青年教师去农村偏远地区任教,实行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至少一年,教师职称评定应有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的制度。三要强化培训,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合作与交流

篇5

关键词:职业指导教育;质量;提高

职业指导教育是职业院校所开展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事择人,为人择事,使社会事业和个人才智得到圆满发展之机会”,最终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可见,职业指导教育不仅和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而且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为促进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1.提高职业指导教育的认识

“职业学校应深刻认识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工作环节,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是当前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方向性的举措”。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学校首先应该提高认识,站在推进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职业指导工作,把它与国家发展和学校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同教育改革的大局联系起来,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和热情的支持。为此,学校应为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工作建立常设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和职能,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同时,还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只有资金到位,确保必要的经费开支,才能有效地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才能让学生接受到较全面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真正保证职业指导工作各项具体任务的完成。

2.加强职业指导专业队伍建设

“建立系统、高效的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是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所以我国应完善职业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加强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培养和交流,从而提高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推动职业指导教学模式创新

职业指导教育较之职业技能教育具有很强的特点,如果一味沿袭甚至照抄照搬理论课的教授模式,很难达到应有目的。因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吸收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传统的讲授法成本低,节省时间,可有效传递大量信息,但学生参与少,个别差异难以兼顾。应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当下需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并转化为能力,最后经过反馈不断得到修正,使职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理想的状态。通过网络化教学,拓展新的教育平台,打破教育时空界限,丰富教育手段、途径, 有利于个性化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

4.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教育体系

全程化职业指导教育模式,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之中,贯穿于学生职业生涯和人才规划之中。因此,学校要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展示职业指导链条,指导学生及家长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专业;从新生入学伊始,就要把职业指导教育提上教育日程,纳入教学计划,并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做到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比如,一年级理论讲授,应帮助学生完成各自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重点是树立学生的职业观念。二年级应着重指导学生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和对职业的适应性。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和就业能力、技巧的教育。实习阶段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实践,帮助学生完成求职择业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最佳时期,应侧重于就业技巧等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制度和不同性质单位的用人制度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培养创业的精神等。

5.加强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融合教育

职业指导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全面的发展,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掌握职业技能。在社会转型期内,职业道德作为直接作用于社会行为的特殊意识,具有其他道德不具有的社会现实性和具体性。尤其是在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有待进一步塑造,职业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高度认同的社会秩序和人们基本的职业道德尚需建设和加强的时候,通过教育,尤其是专门的职业指导教育,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就显得尤为迫切。职业道德教育必然成为职业指导基本的、核心的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职业指导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正常形成和健康发展,进而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从业者。

6.化解学生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教育的矛盾

职业观是人对职业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正确的职业观最终将映射到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之中。职业理想体现着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人生道路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不可控的落差。所以在职业指导教育中要指导学生在择业时从自身素质、能力、学历等实际条件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既要考虑主观愿望,又要考虑社会需求实际。逐步使学生树立“先求生存,再谋发展”“不唯对口,用所长”的现实的就业理念,把解决生存问题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只要自己的职业能力能够适应其职业需要,就不要错失良机,在步入职业岗位后再逐渐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理想。

7.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力、兴趣以及优势和阻力,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尽早使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清晰界定职业发展的区域范围,厘清职业定位,保持正常的职业心态,避免职业选择和技能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的自我调整能力。另外,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能对学生自身起到自我激励和约束作用,激发自身不断为实现各阶段职业目标和终极职业目标而奋斗。所以,只有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职业院校学生认识到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因此,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课堂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演变为空洞的说教。

8.大力开展自主创业教育

篇6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声乐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对当今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淡忘了我国民族民间声乐的存在,甚至对一些传统的声乐演奏乐器,演奏曲目都分不清楚。例如,有些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都分不清其与“国粹”京剧、河南豫剧等戏曲的区别所在,更不要讲对其起源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又如,学生从小就背颂的一些经典诗词歌赋,很多大学生只知道将其引入写作,用以增加的文章的文采,却不知道这些经典诗句中所包含的人们智慧所在。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风俗习惯、人文风情不同,所以其所存在的民族民间声乐也就存在着很大区别。这些不同的民族民间声乐特点不仅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反映了那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具有很大人文研究价值。如《茉莉花》、《绣荷包》等经典歌曲,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曲调、唱法,学生通过赏析不同地方的声乐,就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人们性格、文化风情、生活环境等。不同区域的民族民间声乐曲调、唱法传递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通过欣赏一些民族民间声乐古曲就可以获得相关信息,由此可见民族民间声乐教育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民间声乐教育对大学生培养良好情感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凡是优秀的声乐艺术都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作为我国文化精粹的民族民间声乐亦是如此。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启迪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出新的事物和作品。纵观我国文化教育事业,早在起初,声乐就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教授课程存在于教学当中。孔子将教学基本课程分为“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其中乐就是其教学课程中的一门,并排列靠前。孔子将乐作为培养“贤人”、“圣人”、“仁人”的重要手段,并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其意为,通过反复说教来教育人们不如声乐来的更有效果。由此可见,民族民间声乐教育对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赏析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优秀民族民间声乐作品,不但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民族民间声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民族精神

我国民族民间声乐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是否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看其民族精神能否代代相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与灵魂。黑格尔曾说过:“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传统。”传统就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象征,而只有时刻守护这份传统,即民族精神,我们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很多大学生及时获取了一些国外信息,流行音乐的盛行更是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因此,很多学生忽略了我国民族民间声乐的存在,尽管在不少高校中设有一些相关课程,但由于对流行音乐的迷恋,很多声乐课程也只是形同虚设。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要重视民族民间声乐的传承与保护,积极引导学生到民族民间声乐课程学习中去,加大民族民间声乐文化的宣传与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还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我国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民族精神。

(四)当前高校民族民间声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篇7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曾经多次提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高职高专教育而言,教学应该以理论和实践为衡量标准,但是现行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相分离,无法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我们都知道学校的师资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要建设一所一流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为社会培养一流水平的实用性的技能人才就必须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而办学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在传统因素、办学理念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虽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是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我国的艺术专业教学现状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适应技术领域的需求,一是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艺术类专业学科要想向社会需求方向发展,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再加上缺乏对企业、商业以及市场的内部环节了解的专业教师,影响到整个艺术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特色。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意识,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要增强意识,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估制度,规范各方面建设工作有效展开,全面启动人才培养工作。

(二)引进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人才目标和培养方向,合理地引进专业人才,构建一支相对稳定,又具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既要保证教学质量,还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其次,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重视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改造,比如学校可以从现有的专业教师中,选出一些业务水平高、工作成绩优秀的理论型教师,让他们到企业中去锻炼,在保证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那些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学校要适当地开展理论教学,也可以到其他高等学校去学习、深造,与此同时,还要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推进教师的双师型转化。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要打破传统的人才机制,积极地引进一些社会中的优秀人才,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如将社会上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聘请到院校来任教,政府和主管部门也要出台一些政策给予支持和帮助,从而快速推进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在建设双师型人才队伍的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完善本院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改变传统形式下“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如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联合,有效地开展社会培训和专业教学工作,增强实物制作能力,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参与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

(四)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要从全局出发,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实施人才战略,并把其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学校领导不是提高认识,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另外,要完善人才机制,积极引进一些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使得艺术类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从而构建一批高素质、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

(五)在政策上,规范依据教育部门应该给予“双师型”教师明确的定义,对“双师型”教师概念应该推广,对“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必须有严密、细致的规定、或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这样“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不会停留在规划与要求上。

(六)提高对企业认识度、紧密结合产学研。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内调研、实践锻炼,或者是教师到其企业内挂职锻炼,这样教师对企业的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应该把教育与生产结合起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缺少工程实践和先进技术的支撑。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促进者,为此,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双师型”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烈、积极性不高,一般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政策倾斜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必须走产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方针,必须与企业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紧密结合。这是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但从实际执行上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从政策上、待遇上制定得力的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这一方面使得专业教师没有时间和机会,同时自身也不太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项目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

此外,要改变自己在传统模式下的教师角色,既要强调社会责任,也要注重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也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既要重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也要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最终体现教与学的创造性。

篇8

安全教育工作虽然在我国已开展几十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如教材难统一,各企业编写各自的安全培训教材,内容上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存在同一行业的教材互相抵触;再有教育方法呆板,枯燥无味。由于各单位大多以讲课为主,职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这必将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往往是授课人讲得口干舌燥,而受教育者却在下面开小会、睡觉,收效甚微。还有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些职工虽然掌握了一些安全技术知识,可到生产现场却不知如何应用,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优劣,与全体职工安全素质密不可分,坚持不懈地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根本途径。

一、在企业中进行安全教育,首先要确定安全教育的内容。

我认为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思想及态度教育,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的教育等。

(一)安全思想及态度是行动的指南。

思想教育就是通过对职工讲授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方面的“规定”、“规程”、“决定”、“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涉及安全生产的标准;部颁标准和省市地方政府劳动部门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规程”、“决定”、“标准”等,以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条款和严格依法处理伤亡事故的条例。让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真正懂得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道理,使得职工认识到党和国家对国家的财产和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是高度负责的;而态度教育是一种把那些虽然知道,不肯执行的人,教育成“既懂又执行的人”,提高他们的自觉性,或者是把那些“不负责任,马马虎虎”的性格特征的人,教育成为“认真负责,谨慎细心”,性格特征的人,也就是说,是要从人们的头脑里消除那些不正确的判断依据,灌输新的正确思想。态度教育对职工的情绪变化也不能忽视,并且这一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耐心说服和细致教育,才能使之理解和领会,并得到改变。

(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又包括生产技术知识、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生产技术知识教育是让职工了解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各种机器设备性能、结构、分布状况以及危险等级等。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在职工进入现场前就要知道本企业的危险区域、设备及防护知识,并且知道生产中使用的有毒有害原材料或可能散发的有毒有害物所造成的危害及安全防护,怎样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及对个人特殊防护用品的安全检查和劳动保护设施检修等,以及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报告办法。专业安全知识教育要对特殊工种和专业工种进行专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它包括:电气设备、起重机械、厂内运输、交通、锅炉、防火防爆、焊接、瓦斯的安全知识以及矿井通风与防尘安全,企业噪声与振动控制。

(三)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包括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技能训练。操作前要穿戴齐个人防护用品,做好周围环境的观察,“懂得机器设备的性能、危险级别,牢记安全规程”等。操作中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如在危险区域必有两人以上方可进入,切不可一人工作,如遇突发事件懂得应急措施和如何抢救,避免事故发生。操作完要检查工具,为更好完成下次任务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的教育更直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是与职工密切相关的例子,并且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可以选择本系统、本行业、或其它的典型案例,配合电化教育、参观展览室,向职工讲清楚每一起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管理原因,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三道防线”。在事故案例教育中,要灌输一些集体荣誉感和企业主人翁的思想,让职工懂得事故不仅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给企业的生产造成影响,受害者本人遭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甚至走向死亡的深渊,要让职工明白,发生伤亡事故时最痛苦的是直系亲属,对伤亡事故,有些领导关心的是生产能否尽快恢复,部分职工想的是:奖金吹了,这月汗水白流了。然而对一个家庭来讲则是塌天之祸,谁来抚养子女长大成人,谁来孝敬二老双亲,撕心裂肺的呼喊都是伤亡者的亲属,所以家庭比国家更需要安全生产。通过事故案例教育,切实提高职工对事故的危险性认识及事故后果的可怕性认识。版权所有

二、内容已确定下来,其次就是用什么方法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篇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尤其是维果斯基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中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但是,这种建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这种学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学习在其中进行的情境的联系。

关于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个人建构的过程。

关于学习结果,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指导和协助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最后建构起关于知识的意义。

关于学习条件,建构主义认为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主张:第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第二,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因为实际情境领域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能使学生掌握高级的知识;第三,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及互相学习;第四,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为教育者提供丰富的资源。

建构主义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内在联系,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这对于传统教学的改革,对于高职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对于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为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从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教师及学生所应承担的角色。学生从小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的时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可以从大组开始,逐步向小组、个人过渡。给学生的自由度也可以从小到大,直到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同时,教师在一开始就要向学生解释文化差异,让学生知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应该做些什么。教师还应该强调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言技能要靠不断的训练,在使用中不断提高。

2. 在目的语环境中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英语语言环境。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认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能使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在教学操作中,坚持用目的语组织教学可使外语教学在课堂这个小环境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它使外语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和环境三要素联系起来。学生不断地接受一些新的语言材料,并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知觉这些外在信息,建构对新信息(材料)的理解。用目的语教学可给学生一种不断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建构新知识的有效的学习环境,还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养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还可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的能力。

3. 努力创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自由表现出来的重要心理环境。而不良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不安全感,创造性不能自由发挥,并且会使之产生戒备。为了了解师生对课堂氛围的感受以及课堂氛围与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关系,一些研究人员做了大量有关课堂气氛的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对课堂气氛的正面感受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有积极影响,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堂环境和他所希望的课堂环境越接近,他对学习的满意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不满。因此,作为外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特别要注意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妨多采用合作型的小组活动形式。因为成功的小组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归属感,有积极的和相互支持的气氛,可以促进各成员的积极自我形象展示,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从而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情感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真实或真诚。教师应创造机会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其实学生渴望和老师交流。教师应注意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师生彼此坦诚相待,如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感情,教师不把属于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情感强加给学生;(2)奖赏,也称接受。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学生的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3)移情性理解。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倾向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不要对对方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只有建立起情感型师生关系才能创造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4. 鼓励学生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建构主义十分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是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交往和合作;学会在交往与合作中更好地学习。具体可以采用诸如信息双向传递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方式与传统英语课堂活动的区别在于,后者往往是各组学生在活动中围绕一个定好的主题进行讨论,其弊端在于语言能力强的可能垄断、操纵整个活动,语言能力弱的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而双向信息传递可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参与信息交流。其活动形式可以是两人或多人一组,每个学生都拥有对方或其他人不知道却需要的信息。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给予信息,也必须获得信息,通过交流与合作才能完成交际任务,达到解决某一问题的目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理所当然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就是学生独立于教师学会自立的开始,而这种自立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自信,从而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象,这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篇10

言语残疾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会有困难,但教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功能。这类群体可以很好地感知教师用语言传达的专业知识,教师在运用教具讲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硬软件工具的辅助,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感知生动的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语言方面会有沟通的障碍,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手语或者绘图、书写文字等更好的方式进行交流。

肢体残疾的学生在残疾群体中很特殊,这一人群有的失去了手臂,有的失去了腿或者其他部位。剪纸艺术更多的是用手和剪刀的配合进行熟练操作,因此失去手臂的人不是很适合参与剪纸活动。但我曾经在教学中,接触过一例用脚完成剪纸作品的学生,他背后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完成的,所以,即便手部出现了严重残疾的人,付出一定的努力训练自己的双脚也能很好地参与剪纸的学习,并非不可能的事。除上述群体外,肢体残疾这一群体相对来说语言、视力、听觉等功能都无障碍,因此这方面的剪纸教学可以说与常人无异。但因授课对象不同,面对特殊群体学生时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这部分人有很大的信心完成每幅作品。其他方面残疾的学生大多是指自闭症、脑瘫、语言障碍、智力落后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群的特征比较特殊,最主要的就是对授课的知识可能无法正常理解。

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时,必须倾注全部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除了语言沟通外,还需加入绘图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以动手操作为主线,从兴趣点切入激发他们的兴趣会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