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篇1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s at meeting the social demand, employment-oriented, trains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applicable tal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65-01

1 教学改革的导火线

1.1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培养模式集中表现:教学改革力度不大,项目课程开展深度不够;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比例还有待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缺乏灵活性。总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1.2 从教学的现状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职教育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都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从重理论的系统掌握转而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大班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而言,也很难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如今随着90后学生“个性的突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们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所谓的乖孩子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2 教学改革的脚步

多年来,职业教育改革马不停蹄,例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双元制教学的实践等,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如何使教学改革的方法为广大教师分享和吸收呢,如何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并青春长驻呢!

2.1 教师观念的转变。什么是一堂好课。以前,我们普遍认为上好一堂课主要是专业内容熟练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在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我们才真正明白这些理念已不符合当今的高职教育,真正意义上的一堂好课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作适当引导;其次,课程教学应当突出“能力目标”(实用就业能力),包括单项技能、综合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再次,任务训练(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训练,项目是能力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2.2 团队合作,以点促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能力本位要求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制定了开发项目课程院本教材的计划。并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项目课程实施情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原来以理论讲解为主,辅以实践的教学状态转而以项目任务开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2.3 全员行动,全力投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它是牵一而动全身的工程。既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投入,更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准备。

3 课程教学改革的着陆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重点提出了如何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落实 “6+2”基本原则。 “6”指的是: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等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是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的方式。那么,如何在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中落实“6+2”基本原则呢?

3.1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1)要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准确描述个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2)要改造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3)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①教学文件。完成规定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文件,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教案)。②整体设计。老师所有的观念都体现在课程进度表中。所以,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③第一堂课设计。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印象,我们在第一课堂设计的时候要加进一些能吸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能对所教内容印象深刻。4)课程考核设计。在课程考核设计方面,我们不能单单只停留在“知识考核”的层面,应该更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能力达标的要求,我们要努力突出能力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我们的重点工作来抓。5)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3.2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①课程的单元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将课程按照教学实施的时间划分为单元而不是按照专业内容划分单元,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②选定每个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首先,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其次,做好板书、演示、展示、示范操作设计和实物准备。③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能力目标、实训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这三项,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所以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在于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有着前人的脚步,还怕我们跨不出去吗。关键是团结一心,勇于实践,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只有跨出去了才知水有多深,也只有跨出了第一步,才知道路有多远!

参考文献:

[1]杨彩霞,马修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理论;当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创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理念的创新,既是教学改革的总结与需要,也是各时代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一、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导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职业岗位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现代职教特色。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按照“定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打造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世纪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以就业为目标”教学导向。该教学导向当然是建筑在“以能力为本位”理念基础上。传统教学理念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职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完整性,现代教学理念是以能力为中心——强调操作技能的实践性,以就业为目标教学理念赋予“能力”新内涵——知识的理解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强调能力的全面性。

毫无疑问,该理念与新职业主义的思潮相关。英国新职业主义强调教育与训练要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注重个人的发展。其提出了核心技能(key competencies)理论,即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核心技能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还包括至关重要的人际关系技能——人际交往、群组加工、问题解决、决策与计划,这些总称为“群组问题解决”。近年来,新职业主义引入我国职教界,其关键核心技能理论己成为当代职教改革中教学新理念。

以就业为目标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在改革中发生三大变化与扩展:

——教学场所:从学校扩展到工厂:

——教学者:从教师扩展到师傅:

——教学方式:从个体学习扩展到团队合作。

二、以理解为主体的教学范式

现代教学理念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向学科新领域探索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重视教学的结构和顺序,采用小步子前进式教学。后现代教学理念则以学生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强调反思性教学。其核心是学生通过将信息与自己特有的过去经验、现实环境及其间的互动联系起来而达成真正的理解。史密斯指出.教学是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大众文化去理解他们自己在社会上、在这个世界上的自我形成过程。后现代阐释教学法还将游戏描述为理解的基本方式。

反思性教学原本应运用普通教育,然而“以理解和体验为主体”的理念很快引入职业教育教学范式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常常运用虚拟、目标、情景、案例等各种教学手段,由此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置虚拟场境,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诸如运用高科技虚拟驾驶舱训练驾驶技术,虚拟世界汇集真实世界的各种境况,虚实交替,其效果比训练场更好。后现代教学理念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与“体验”,而虚拟教学范式的神奇效果正是源于学生的体验。

在后现代教学理念中存在一个迷人的想象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力要求被理解。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只作解释不作判断和结论。要求教师只对事物和现象作解释,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教师不作结论,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打破传统教条主义的规范,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情景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在这种教学范式中,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唯有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真理。

目标教学范式对人的认识目标按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六个层次,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形成一种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达标教育为核心,以教学评估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手段。这种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目标教学范式印证了后现代教学理念——学习是将自己看作关于理解和解释知识意义的哲学。

三、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也是指教学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师,也指学生,不仅包括师生个体,也包括师生群体。教学中介主要指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精神丰富、人格完善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教学交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那种把教学仅仅视为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狭窄的视野,进而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活动,一种沟通与合作现象。克林伯格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和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就是其主要思想来源。

如联邦德国职业培训现代教学法——行为导向法,就是以交往与互动的理念指导实施的教学过程。行为导向法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行为导向法将学习过程描述为两种交往与互动建构的类型:一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二是个体与自身的互动环境。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看,学生是环境的主体。多尔(William E.Doll,Jr)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外部环境的机械反映,而是由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结果。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计划、学会决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分析判断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会评估这六个步骤.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首先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弄懂电动机降压起动的电路图。其次让学生对自己安装工作进行计划安装与决策。第三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安装任务。第四让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估,按照任务目的进行自我检查,检查是否达成目标。最后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把实际的学习操作过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行为导向法以对话为基础,以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沟通为前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迪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和创生。它还重视教学过程的引导,包括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教学文本,体验实践经验。

四、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

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特定信息的传输,而是意义的创生。因此,教学过程应由“传授——接受”转变为“阐释——理解——建构”,教师和学生在阐释、理解教学文本时对其意义进行建构。从学生的角度看,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学生的背景、兴趣、需要和理解不同,因而同一段文字.对不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同样的实习训练,也因学生个体的差异积累不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作重大改革——整合课程,删减一些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程,增加一些以体验为主的新知识和技能,适应企业岗位技能的新要求。经过课程体系的整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选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转贴于 由此引发教学方法的变异与革新,一体化教学成为一体化整合理念指导下职教教学方法的主流,其表现为两种形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如学校教学时,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机械CAD/CAM室、数控实训中心等的先进设备,合理组织教学,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在实训中,利用企业生产合作项目系列产品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其产品零件的复杂性和高精度为学生提供了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和个体差异;主张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和发展教学内容;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设计课程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行为

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服务意识。在后现代教学理念中,沟通、理解、解释、意义这些词,均扎根于交互主体性、对话性和交谈之中。

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国职业教育的宗旨决定的。反映在教育观念上.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而且今天的“学习者中心”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条件下,以整个社会为着眼点来看待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方向。

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团队活动与群体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合作型交往,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种合作型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交往,对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与别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理解、学会尊重。

六、学分评价系统的教学体制

教学体制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评价,不同理念有不同教学评价方式与体系。后现代教学理念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用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真理的活动过程。

当代职业教育吸纳后现代教学评估理念,在教学改革中的重大措施之一就是实施学分制教学评价。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分配,教学上实行岗位性很强的对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扩大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同时,既然学生需要自主择业,就要给他们更大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改变以往较僵硬的教学体系,转而实施较灵活的学分制。

学分制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美国人强调发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思想。学校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毕业后自主择业。美国所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它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学制不确定,学生年级的确认也就不因年而划级,却随分而定级。即学生根据考取了多少学分去确定所属年级,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20世纪初学分制即被引入我国高校,自1997年以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分制也被列入了我国职业教育。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跨专业、跨学校、跨年级选择课程;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一般不超过5年。实行学分制后,学制也变得有弹性,以往固定的3年学制被打破。学生修满本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取得相应专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或岗位合格证书.操行评定及格,综合实习合格,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准予毕业或提前毕业,颁发毕业证书。对跨校选择课程的学生,其在颁发毕业证书的学校取得的不低于总学分的60%学分。

现代教学注重目标取向评价。这种评价取向将教学计划或教学效果与预定的教学目标联系起来.根据教学结果的达标程度来判断教学价值——具体表现在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而过程取向评价重视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评价则强调评价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与能力”,价值多元、尊重差异为其主要特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可自由的选择专业和选修课程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修读方式、每学期修课门数、修读时间等,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取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从本质上看,学分制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以过程评价的弹性教学体制。

参考文献

[1]李方.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J].教育研究,(2004.11)

[2]袁维新.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4期

[3]王诚。探究学分制发展历程,构建职教学分制模式[J].职教论坛,2002年14期

篇3

现代社会的课程设计,需要跟随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目标来进行。其中必须要注意的几大原则: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1.实用性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应该保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学是以推动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是必然的要求。如果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实用性不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也无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之中。从这方面来说,实用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原则。

2.先进性原则

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创新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相比较起来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就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教育教学的成果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强,所学的都是旧知识,那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学有所用。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之中保持先进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增删原有的课程课题设计。此外,课程设计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注意先进性。理论课要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指引,实践课程的设备、技术、经验各方面也要保持先进性的原则,避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一批观念落后、技术落伍的废弃人才。

3.趣味性原则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很多课程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且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为90后甚至00后,这个学生群体的个性更为张扬,性格也有更加独立的一方面,对于趣味性不足的课程,她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让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们能够对现有课程进行趣味化改造改编。这方面,仅凭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从业者可能无法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特性来给出更好的改善措施。建议职业院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或者多听取年轻执教人员的经验,或者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给与参考和辅助,以保障课程设计的内容对学生群体有足够的吸引力。

4.互动性原则

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任何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关键。课程设计的互动性,就是要求在相关课题、实验性内容和实验课程的设计上,注意激发师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一方面,是要在课程教材上,从题目设计到知识要点、技术要点和相关参数的考察,都能够以互动提问、探讨交流的形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比如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信息教育软件、网络互动工具来布置作业。通过微博、博客、轻博客、微信、QQ群等办公和社交平台来推动师生之间的话题互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重点,如果能够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互通共融,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二、总结

篇4

上海新闻出版学校的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是上海市精品特色专业,为上海印刷行业培养了万余名中、高级印刷技术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印刷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后备人才的需求。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是上海最早开设印刷技术专业的院校,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历年来,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为了加快培养适应上海印刷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2013年起,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和上海版专合作,开始试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在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根据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和综合型技能人才要求的特点,重新制订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对原中高职各自独立承担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标准,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课程改革试验,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对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实施递进式专业课程教学,如图文制作、印刷品后加工等课程,按照技能学习与掌握的规律,进行课程安排与教学。自2013年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实施以来,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根据实施情况和市教委要求,每年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印刷行业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数字资产管理、印刷媒体信息加工、跨媒体制作等很多新的专业课程,并且逐步改进和完善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印刷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数字印刷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2.大力改善实训条件

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平版印刷实训室拥有多台单色胶印机和四色胶印机,其中海德堡速霸SM52四色胶印机是印刷企业广泛使用的设备系列。该印刷机生产速度高,自动换版,高速自动化,配置智能导航系统,操作极为人性化,印通EasyControl色彩量测系统与印控中心整合,可以实现优异的印刷品质,实训环境与印刷生产环境基本一致。海德堡SM52四色胶印机也是全国技能大赛和世界媒体印刷技能大赛所用机型,与印刷企业生产实际接轨。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印刷行业的发展形势,学校还引进了惠普数字印刷机,可以达到与胶印相媲美的印刷品质,使学生能够跟上印刷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为满足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突出数字化与互联网+的特点,上海新闻出版学校还对现有的畅流数字印前制版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将其升级为畅流混合印刷流程,与行业企业工艺技术发展相同步。同时,学校还引进印通印刷印前接口系统,引进印刷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印刷云平台)和连机式密度计系统,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生产条件相一致的实训环境,为进一步提升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人才质量提供良好的教学装备条件,为对接岗位新工艺、新技术创造条件。

3.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按照新闻出版行业技术技能人才规格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年学分管理制度,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过程评价,搭建与职业资格鉴定相通的课程评价体系,努力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4.教学改革成果明显

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已连续3年招生,通过逐年完善,现已形成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方案,在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改进、配套实训室建设及考核方案优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本着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求和审慎试点原则,经过认真调研,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决定开始新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专业试点。2015年,上海新闻出版学校选择与上海版专共同的优势专业——出版与发行作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招收40名左右学生,学习年限为5年。目前,首届招生已经完成,进入“一年甄别、三年转段、五年毕业”的学习程序。根据计划,在出版与发行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过程中,2015年9月—2016年8月,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创新教学评价机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及时掌握信息,分析教学过程和效果;教材建设,重点开发和完善公共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通过对首届学生进行调查,掌握该专业受众的第一信息,建立学生信息库,为日后跟踪调查研究创造条件;首次“一年甄别”,个别学生退出试点,进入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出版与发行专业学习;到2018年6月,学校将首次执行“三年转段”程序;2020年6月,出版与发行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学生将完成全部5年的教学计划,成为首批毕业生。

二、“双证融通”:专业课程教学“变脸”

随着新媒体、新介质、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出版业不仅告别了“铅与火”走入了“光与电”的时代,还迎来了以数字出版、数字印刷为主体的新型业态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有些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与生产过程相对应,一部分课程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工艺技术上,教师还习惯于按传统工艺讲授,如评判印刷质量,现在企业普遍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仪器设备检测,按标准数据进行产品印刷与质量评定,那种靠经验来评判产品印刷质量的传统方式正逐渐被淘汰。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2014年,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抓住上海市开展“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的契机,在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印刷工艺(平版印刷)技能方向中实施“双证融通”,把印刷行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等融入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把平版印刷工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衔接,确保学生在通过专业课程考核后,达到平版印刷工(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在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平版印刷工(四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1.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变脸”

按照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的要求,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要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相同步的思路,上海新闻出版学校项目团队大胆改革,对印刷工艺(平版印刷)技能方向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开发编写。印刷工艺(平版印刷)技能方向课程结构与生产过程、印刷工艺流程和工作任务要求相一致,涵盖了平版印刷工(四、五级)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功能,如表1所示。在新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四门“双证融通”专业课程标准,在每一门专业课程标准中都结合了行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引入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标准,重点体现了数字化、标准化行业印刷工艺新变化。同时,把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内容要求也纳入到相关课程标准中,使教师能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变脸”

根据“双证融通”专业课程标准要求,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革新,“双证融通”专业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授课方式采用“模块+分组”形式。以印刷实施专业课程中印刷操作技能教学为例,学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印刷操作技能,在专业教学实施中,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采用模拟实景软件操作与实际印刷设备操作两个课程模块交替授课,并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6~7名学生),实现小班化教学。专业教师授课内容采用模拟+实际操作的办法,可以反复训练学生印刷机设备的操作技能,提高其熟练程度,并通过分组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及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在“双证融通”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学生重点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只要教学资源条件允许,一般都采用了“模块+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评价考核方式“变脸”

相比之前,评价考核方式趋向于客观评价、职业素养过程性评价及技能操作模块化评价,每门专业课程鉴定内容与分数比如表2所示。表3为专业技能操作评价考核模块对比,“双证融通”专业改革后,依据“双证融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技能操作评价考核采用模块化分别考核,改变了以前一次终结性考核三部分内容的方式,同时考核操作上尽可能采用仪器设备采集数据,既能使评价考核更客观,又能使考核过程与最新印刷工艺要求相一致。这样的专业课程学习评价考核方式,既能与学生技能学习过程相衔接,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又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且按生产工艺流程来学习与评价考核,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同时,职业素养评价已渗透到教学内容的每个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要同步认识并遵循与工作生产相关的规范、纪律和安全等要求,通过学生的互评起到相互促进作用。教师在每次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完成考核,更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2014学年,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的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有序展开,完成了鉴定平台系统教学文件和班级学生基本信息等上报以及考核安排等工作,对课程教学加强监督,为“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2015—2016学年,“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主要工作有:除日常教学管理、鉴定平台系统等基本工作外,还需完成印刷检测课程的教学和鉴定方案以及印刷机结构调节、印刷实施和印刷检测3门课程的考核(职业素养、理论和技能)鉴定工作;继续做好“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印刷前准备课程考核(职业素养、理论和技能)鉴定工作。

三、结语

篇5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很多优秀的农业文化,这些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智慧。茶叶作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需要改革。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谈论分析茶叶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茶叶农业教育在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总结文章。

关键词:

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网络教学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茶叶作为其中一种,若能利用好互联网+,在当下茶叶农业的职业发展教育中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拓展的眼光去认识茶叶农业教学模式的问题。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推进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趋势。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互联网+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适应互联网+新趋势。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为祖国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茶园建设。因此,只有利用好互联网+,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茶叶农业职业教育。

1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符合当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实现传统茶叶到社会教学的转型。社会越是发展,我国对于茶叶精神、农业信仰、学习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利用好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术文章已经越来越多,社会正逐步重视茶叶农业教育。从85年的几篇论文逐年增长到上百,直接反映出我国对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之间都需要相互连接和沟通。要想创新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只有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才可以更好地在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中将其传承和发扬。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探究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把握住互联网+的核心,有效带动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水平提升。总之,茶叶农业技术以一种创新形式在延续着传统的精神,换句话说,茶叶农业技术是不会消亡的,它代表的是我国的传统精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会变得更好。

2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茶叶农业职业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我们对于相关茶叶农业的人们做了一个调查(如表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真正懂得茶叶农业技术的人才并不多,大多都是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教育,相较城市,利用互联网+模式学习的茶叶技术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如今,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对于茶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视度不够,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并缺乏茶叶播种实地操作。

2.2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缺失

缺乏专业茶叶技术知识是影响农业职业教学的一大因素。作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要想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对于茶叶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当下,诸多农业职业学校没有重视人才的管理,将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来投入。只是一味地让职业教师给学生讲道理,重复一样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茶叶的专业知识已经革新,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若农业职业学校依旧遵循传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欠缺互联网+茶叶技术的最新知识。这将会增加农业职业学校的流失,影响互联网+下教育模式的全新定位。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要想掌握茶叶农业技术,就必须要寻求复合型人才,指导职业学校。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不能再止步不前,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措施

3.1加大支持力度,更新互联网+观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农业职业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原有的茶叶农业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提升茶叶技术上的课程设置,而不能纸上谈兵。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是我国农业教育价值的体现。茶叶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同时应当强调实践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否则很有可能遇到实际的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在这当中,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从增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规范性入手,制定相关条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资金的投入,充分保证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才能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不断往前发展。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互联网让教学更加有趣和高效。譬如利用互联网+课程的形式,扩散覆盖面。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形式,搭配多媒体设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重新设置教学时间,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走出校园,去茶叶农业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提升上去。

3.2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教学和以往不一样了,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而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没有好的师资就没有一切,所以学校要切实提升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来说,要让茶叶农业职业教学的课程更加规范化,茶叶农业职业教学的教师,应至少有茶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严格招聘流程。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专业地指导学生,传授专业的茶叶农业技术。在培训教师时,要着力体验式教学,将互联网+技术贯彻在茶叶农业职业教学中,真正的发挥互联网的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有利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互联网+引入农业职业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促进茶叶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为职业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挖掘传统茶叶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巫建华.互联网时代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1):16-19+24.

[2]唐春根,胡永盛,吴加权.“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1):58-59.

[3]吕莉敏.“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45-49.

[4]沈健,郑宁国.开放教育强化“互联网+”创业型农民信息技术技能教育的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5.

[5]王红光,王红,王彦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J].民营科技,2016(2):247.

[6]陈国胜,沈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6):38-42.

[7]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5-12.

[8]张国政,杨磊.慕课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123-126.

[9]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组,席东梅,李新宇,陈红.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6-10.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内涵,2006年职教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课程,高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最好产品就是课程,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课程这一产品必须具备“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用性这三个特征”。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就业需求,主要技能的获得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延展性要能满足教育对象以后工作中对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目前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形成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具有本科压缩性的课程体系的特点,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狭义理解职业教育的涵义和定位,过分强调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培训型课程体系,造成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基础薄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实用课程,构建校本、地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抓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滞后,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有待改革,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太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术应用能力的工艺型、设计型的综合实验项目,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操作和测试到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有学生独立完成。有条件的院校要按专业分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建设或签订协议,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五、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发展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们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系部既是学校的教学组织,又是学校科研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教师科技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科研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学校必须具有深厚的科研氛围和一定的科研活动。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研究,主要是结合资源和技术的特点,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研究,及时解决经济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大量技术难题。开发那些科技含量高、相关性强的新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学校自身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比普通高校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学校的发展还需要企业参与办学,学校能否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共同发展,关键在学校的科研水平,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难以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就没有学校的社会地位。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整个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应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端,实施设计决策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正是高职院校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于知识经济对全民素质的要求提高,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在一线生产中,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只具有动手能力,没有科技研究水平,是适应不了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建松.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3.7.

篇7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共识,但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仍然存在教学体制僵化,教学模式陈旧,就业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深化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动态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文件,是学校各部门及教师从事各项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能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规范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在新形势下,为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学生就业率,必须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动态的教学计划。其最佳模式自然是所谓的“订单式”教学:提前一年、两年甚至学生入校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按用人单位的合理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并实施,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均有益。 

在“订单式”教学中,用人单位的订单数量上有多有少,时间上有早有晚,学校的教学计划应始终在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对于需求专业相同,提前一学年及以上的可较系统的调整教学计划并实施;对于需求专业相同,提前时间少于一学年的可对课程设置作微观调整;对于需求专业相近的(二级学科范围内),可对后期的课程体系作较大的调整;对于需求专业相差较大,但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时间早的可鼓励学生转专业,时间晚的,为保证教学计划的相对严肃性,可开设第二专业,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第二专业。

另外,对于学习良好、有意专升本的学生,学校亦应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倾斜或针对这部分学生增设相关课程。

2  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从事基层生产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传统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构成。其优点是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完整;缺点是未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达到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性实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知识体系不需强调完整,有些内容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减少参观类实习,并将多门课程的课程实习整合为生产实习。

(3)取消毕业设计,改毕业实习为顶岗实习或技能鉴定实训。较好的做法是学制中最后一学期用以进行技能鉴定实训、考核及顶岗实习,采用双证制。

(4)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讲师和工程师)教师。

3  在大力发展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重视传统教学方法

各高职院校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及大信息量获得高职教师的青睐,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如挤占学生思维空间,教学内容缺少真实感,信息量过大,教学进度加快及重点不突出等等。因此,在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

(1)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尽量同步板书。比如高等数学课程中一个数学公式的推导,用多媒体演示很方便,一步步过程也很清楚,但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每一步是怎么来的?这一等式为何变为下一等式?如果老师在黑板上一步步板书,一个项一个项、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列出,同时加以解释,学生容易接受得多;再比如机械制图课程中三视图的画法,老师在黑板上一条线一条线的画出同时加以解释,比采用多媒体课件“噌、蹭、蹭”或“哗、哗、哗”出来一些线条要好理解得多。所以,基础类课程应尽量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可用多媒体进行一些变化过程的演示或图片的展示;

(2)在牵涉到机械设备等实物结构时,尽量结合使用实物、模型或模板。比如一个减速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其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但缺乏真实感,而通过实物展现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其工作过程,则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3)不能因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而取消应有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观察、理解和动手、掌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焊接,知道怎么做不一定会做。该动手时必须动手。

4 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

4.1  职业教育

我国的高职生绝大部分是高中毕业通过高考进来的,没用社会经验,也几乎没有工作经历,对所学专业今后应从事什么工作不甚了了。因此应采取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1)入校时的专业介绍应全面介绍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学习内容,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及从事的主要工种。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

(2)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老师要详细地介绍本专业从事的主要工作,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在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大多采用辅导员制,其实在高年级时让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大有益处。

(3)在各种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中,通过学生对现场单位的具体了解,增加其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各工种有明确的认识。

4.2  就业教育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宏观就业形势及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减少其就业时的盲目性和就业后的失落感,尽早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踏实工作的精神。

5  小结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中国目前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要保持“中国制造”长盛不衰,就必须造就一批高素质、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知识结构合理、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制造者及管理者,这无疑是高职教育者责无旁贷的核心任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教学计划,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培养新一代中国制造者的使命。

篇8

关键词:双元制;成人教育;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学做交替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主要是针对在校全日制学生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探索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在教学形式上探索订单式、渗透式、分段制教育、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形式,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何借鉴全日制在校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制”教学的经验,对企业“双元制”学员,根据他们亦工亦学的特点,将学历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这是校企合作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几年来与多家企业合作,面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在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期面对在职员工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在学历教育与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既能满足学员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为企业所用,实现产学双赢。

一、教学性质: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成人高等教育其本质功能是为那些因为个人或社会因素而未能获得正规高等教育的成人提供学历教育,为那些寻求更高发展的在职者和失业者提供高等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或文化素质,提高他们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可见,成人高等教育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意义是“继续教育”,即为在职或不在职的成年人提供教育补偿。因此,它包括:学历补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等。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开展专业化培训的条件,一般企业自行组织的内部培训只能对新员工的技能熟练起作用,而对老员工的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却效果甚微,校企合作开展“双元制”教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正好可以突破这一瓶颈。

“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为企业在职员工,与全日制学生相比,其特点为文化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专业实践技能较为娴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理论概括提升欠缺,有的员工职业意识的养成不够。所以“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以学历教育、素质培养、技能提升为目标。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就是注重树立和强化学员的职业意识和行为,注重提升学员的实践技能,注重培养学员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提升到理论层面。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进行系统地专业学习,同时又从学员的实际出发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提升学员的操作技能。突破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沿袭了多年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式”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学术性质量标准衡量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二、教学计划: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

“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因合作企业不同,企业的产品特点、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人才培养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合作院校要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教学计划,既注重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又注重职业养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既能满足学员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为企业所用,实现产学双赢。

近几年来,金职院旅游学院通过对职业院校、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双方在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方面的利益结合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机制进行研究和探索,走出“教育就是学校课堂”这一狭隘的教育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将其贯穿到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岗位技能考核、课程考试考核等办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计划中,融入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目标实施所需的理论和能力,强化企业员工知识、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三、教学内容: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相融合

参加“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企业员工,有的高中毕业后就在现今岗位上工作,有的已在若干个岗位上工作过,他们中工作经历长的有十多年,少的也有四、五年,其中有的已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有的已升为管理岗位。他们对企业熟悉,对岗位熟悉,对工作的流程和规范了如指掌。

从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出发,在阐述学员熟悉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归纳、总结、提升,使学员经历实践理论实践,即,使学员的知识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认识的层面,再指导于工作实践,发现、纠正、指导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上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的融合,既满足了企业职工学历教育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四、教学方式:送教下企与网络研讨相联系

学校面向合作企业,招收通过国家成人高考的在职员工,并采取“面授+业余”的形式实施教学。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不同部门学员岗位作业的时间不同,有的是轮班作业,有的作业时间高度集中。在学员业余学习的时间里,碰到问题除了相互研讨外,他们可以通过邮箱、QQ与老师交流,老师也可以通过邮箱、QQ群共享上传资料、对学员所提问题的回答,交流看法。

五、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相贯通

“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学历教育的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理念和目标的追求。现代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强化学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必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金职院旅游学院在实践中完善与优化了“双元制”成人高等教育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的结构与比例。

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实践相挂钩是“双元制”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原则。在教学中尝试开展结合典型工作情境的案例教学,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锻炼学员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案例教学为载体,通过互动交流等形式,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师资: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相配套

“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在师资的配备上,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带来的师资上的不同优势,学校教师来自于各种高等院校,从学校进入学校的经历使得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方面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有所欠缺。

金职院旅游学院在“双元制”班的教学中,学校老师与企业技师共同担任餐饮管理、前厅管理、客房管理、督导管理、管家服务、酒店服务英语、酒店营销等课程的教学,有些课程根据企业的实际进行教材编写,将员工岗位工作中的许多实例编制成为案例进行讨论和点评,提高学员的认知能力。有的课程由学校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企业技师现场示范,学员当堂练习,由老师进行指点和纠错。

“双元制”教学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相配套,有利于打造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三高”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既精于理论教学又善于技能实训的“双师型”教师。

“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寓产于学、寓学于教、寓教于工、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为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搭建起桥梁,是一条有利企业、有利学校、有利员工的多赢之路,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开辟了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谢志强.浅谈企业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J].消费导刊,2008.

[2]朱映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的考察与启示[J].湖南教育,2005.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学

全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汽车维修、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一体化课程师资培训2013年7月末在杭州技师学院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建设》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提高一体化课程师资的水平,为今后汽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增强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及其特征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其特征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也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这三个“合一”若能在在现在专业技术教学中完全切实的顺利实施,将对如今职业教育教学的质和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转型的关键,深刻认识其内涵,让职教队伍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这一新教法的理念,逐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整体转型,提升职业教育成果的品质!

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决心

在进行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实施的决心至关重要。要有明确的方向,长远的眼光,要对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的全方位的评估,切实做好自身各方面的“自检工作”。根据“自检”情况最好请专家“来校指导”,最终拿出方案,该“自行开发的开发”,该“引进的引进”,安排好实施的步骤,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定期检验。在加强学校“软件”、“硬件”方面提高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特别是职业能力。积极加强与企业领导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有利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切有效平台。

三.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硬件配套设施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要贴合实际尽快把一体化学习站建成并完善,根据技工院校专业规模,建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站,建立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完成学习站的“企业文化”及“7S管理”等墙报的基本设施工作。

那么作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要想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建设学习工作站资源环境(作为课堂的实训场地要有足够的工位、车辆及相关车型的专用工具和车辆维修手册等必需的教学环境)等。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同时在实训场地也要配备相应的“企业文化”标示物品等。

四.积极进行“双师型”和“三师型”师资软实力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所以要加强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骨干教师的选拔办法,根据学校专业规模选拔培养若干名骨干教师,通过学历层次提升、企业生产实践、技能竞赛、教学方法培训等方式加强培养,形成专业人才的生力军。制定“三师型”教师(工程师,技师,讲师)的选拔办法和培养计划,根据专业规模培养若干名“三师型”教师,尽快形成教师内训的内部指导团队。根据情况也可以聘请2-3名行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及科研工作。要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级技能竞赛,如中职全国大赛、人社部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通过技能竞赛及成果来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进行转化和巩固。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能力超群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五.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范围

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作为学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思考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这个紧要关头,我们更应该多举办像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教学资料的制定研讨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所提取的各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各专业课程建设的依据,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征,设计开发学习情境,并开发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工作页、配套课件,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包”。结合技工院校办学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制度与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为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学校应对每份“订单”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使学生学有动力,增强竞争意识,也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建立横向联合体。在这两年我校开设的企业冠名班等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连续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多期,得到企业总部和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即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也丰富了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经验。

总之,实践证明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其效果显著,它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思维模式,实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角色的转换,使技工院校内涵得以提升,是当前职业院校共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潮流,从而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分层次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即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特色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职业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重构职业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目前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五阶段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特色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特色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分层次教学体系,分层次推行双证书制(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几年来,我院的就业率稳步上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加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优化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是很难培养出的,必须走出去,在实践的岗位中去观察学习摸索,也许在课堂上花费巨大的精力也不能讲明白的一个道理在现场就会迎刃而解,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课内实验、校内实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我院近几年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接近或超过40%。我院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第一,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践教学本身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是综合性的,同时对人的培养也是综合性的和全面的。第二,现场性。实践教学的许多环节都是在实际工作现场进行,在现场的实践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教学效果相当明显。第三,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决定实践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体系,它必须关注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吸收最新的技术和工艺成果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学生毕业后的“零适应期”。第四,层次性。学生根据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可接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同时,教学过程、教学地点、师资配备等都是直接面向企业或行业的。

我院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现有丰田公司、哈飞公司、卡特公司、龙建股份公司等校外实习教学基地115个,企业不仅提供实训、实习场所,还直接介入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企业参与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根据自身发展要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毕业后由相关企业择优录用。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依托黑龙江工程学院(母体)本科教育资源,具有行业背景和工程背景“双师型”教师205名(占教师总数的24.46%),提高“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比重不低于20%,未来几年“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比重将达到或接近30%,让教师在项目课程中发挥不同层面的作用,充实教学内容。只有提高“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比重,才能适应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的需要,才能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才能培养职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树立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与加强职业教育的“双证融通”建设

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并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构建层次一体化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体现层次化,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课程活动形式上体现分层次、多样化,这样不仅能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同时能满足学生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及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我院在课程体系中还推行分层次双证书制(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既考虑了职业的针对性,又要克服人才培养中过重的功利导向,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坚持多样化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侧,改造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构建分类设计、分步实施、分层教学、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从课堂内的系统的、综合的理论和技能体系。我院每年还对参与“专升本”报名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分层次课程辅导。专升本录取率不断提高远远高于我省高职院校5%的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