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2:1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长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长论文

篇1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和家长进行各种交流。其中,接送交流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最直接、最普遍、最有针对性、最有个性化的交流方式。接送交流是家长在送幼儿来园和接幼儿回家时,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针对当天或近期发生在某个或某几个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子身上的事情或某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的交流方式。接送交流在任何地方、任何级别的幼儿园中、任何教师和任何家长之间都可以使用,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这种方式,就能与家长的交流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接送交流是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众多家园合作方式中,家访、家长会、开放日、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墙报、家园小报是教师与家长常见的交流方式。我们认为,家访、家长会、开放日等方式开展的次数少,交流也不连续,而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墙报、家园小报等书面方式难以体现教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和家长直接、及时、动态的交流,接送交流则以其自身的特点显示出其优越性。我们从下图(见表格1)各种家园合作的方式对比中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各种交流方式的利弊。

接送交流形式多样,如集体式交流、小组式交流、个别式交流以及延伸交流。针对班级开展集体活动需要多数幼儿家长合作时,可安排一老师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另一老师组织家长在教室进行集体交流,时间不超过5分钟。这样就使家园合作的更密切、更及时。而考虑到有些家长会对幼儿的某些行为或某种理念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就可以事先分组,再分出时间,分批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就是小组式交流。而个别式交流则是教师针对幼儿在园的特殊表现与家长单独交流。如:每次玩色游戏总是发现丁丁弄错颜色,和丁丁妈妈交流后上医院一查才发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丁丁色弱;在绘画过程中发现畅畅握笔的姿势不正确,离园时我们把这一信息反馈给畅畅家长,经过短时间的家园共同纠正,畅畅很快学会了正确的握笔姿势……虽是琐碎之事,虽交流时间不足1分钟,可却一下子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加深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如果交流的话题还需进一步的沟通就可以课后预约时间交流既延伸交流。

接送交流不仅能丰富家园合作关系,而且能补充家长和教师个体化交流互动信息。家园合作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接送交流时,我们要让彼此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进入对方的心灵,以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和接纳,架设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创造和谐的家园关系。

二、把握接送交流中的重点,提升接送交流的层次

在接送交流中,我们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上的表现,与同伴交往情况以及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通过这方面的交流,家长就会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我们应该把接送交流的重点放在交流的效率、效果、目标、方向、层次和素养等方面。

1、制订科学的交流计划,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交流的效率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交流时间的合理安排。交流计划的制订就能克服交流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教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调整交流时间,因时而定、因人而异,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如果接幼儿的家长是上班族,时间就受下班时间的限制。如果接幼儿的家长时间自由,则不会受时间的限制。对不同的对象,我们要细心观察、综合分析并作一些分类,根据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交流时间。但是,根据具体情况看,接送交流的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太长的话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师精力和体力均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但是接送交流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时间自由的家长和工作家长高度集中,教师的交流工作强度和难度相应加大。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合理安排好交流时间及频率,如每天交流5位家长,一周可以交流完全班大多数幼儿,既有重点,又兼顾全体。

2、加强教师间的分工与合作,明确交流目标和方向

交流目标和方向是否明确,决定于教师的交流意识、分工合作的安排。从教师的交流意识看,只有在教师有了与家长交流的意识后,才可能转化为与家长交流的行动。交流意识是交流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师把家长放在被服务的较高地位上。1从教师在接送交流时间段的分工合作看,两名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如一位教师组织幼儿活动,一位教师专门接待家长)使教师和家长都有了明确的交流目标和方向,交流在一种有秩序的状态下进行。教师的合理分工,就能够把交流的重点和侧重点都完成,有效地达到交流目的。

3、不断拓展交流话题,提升交流的层次与素养

家长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和工作岗位,其文化修养、思想素质和教育观念不尽相同,层次各异。教师和家长会因为双方的社会角色互动错位而引发沟通障碍2。教师要通过家长的关注点、家长的性格等来捕捉交流话题。家长对孩子日常表现的关注程度影响着与教师的交流。关注孩子日常表现的家长更容易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情况,引起教师对孩子有重点的关注,关注孩子日常表现的家长也更能与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在交流内容上,幼儿祖父母大多关心幼儿吃饭、睡觉情况,幼儿父母多关心幼儿学习情况,幼儿母亲多交流在家遇到的教育难题,父亲多交流幼儿学习表现。家长的性格影响着交流的内容和方法。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积极善于交流、细心观察孩子的家长,往往愿意与教师交流。而性格有内向、冷漠、不善交流等的家长,则与教师交流比较少。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在轻松的说笑中拉近家园间的情感距离,完成家园合作事项;对于后者,教师就要主动出击,热情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表现,用真诚热情唤起家长的参与热情。教师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尊、谦虚、热情,对家长要尊重、有同情心。

3对不同素养的家长,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最后达到提升交流的层次和素养。

三、善用接送交流的策略,提高接送交流的效果

交流场所的选定(如教师的站位)、交流语言的运用(如对幼儿当面表扬、支开谈缺点)以及行动交流(如对目光的控制)等都是教师交流策略的运用。如果教师能恰当运用这些策略,就会极大地增强交流效果。

1、选好交流场所,室内外结合,创造宽松的交流环境

交流场所是开展交流的前提之一,教师所处的位置与交流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室内的活动室空间较大,班级内的场地开阔,在教室里教师也可以同时与几位家长的交流。如果教师内空间比较小,教师都处于教室内,没有利用好教室外走廊这一开阔的空间,特别是教师如果坐在幼儿旁边专注于对某幼儿的指导,就会给家长的接近造成心理上的阻隔。家长接到孩子后,有的领着孩子到老师面前跟老师说再见,看到老师手头有事也就不再多说什么,有的站在门口,让孩子自己过去跟老师说再见。我们认为,教师的位置应该是移动的,也不能局限于教室中,要尽量利用好教室内和走廊的空间,为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创造宽松的环境,并尽可能多的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

2、妙用交流语言,抑扬结合,提高对幼儿的期望值

首先,多用欲抑先扬的方式。教师如果要陈述幼儿存在的(如坐不大住)问题时,应先与家长交流的是幼儿表现好的方面(发言很主动)。与家长的交流始于对其外貌的赞美(畅畅妈妈这么漂亮),这本与幼儿表现是无关的,但正是这些交谈满足了家长的积极面子,营造了交流和睦气氛,为间接意思的表达作了良好的铺垫,达到了和谐交流的目的。其次,多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期望的语言。到3岁左右,幼儿开始形成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期望值会反过来影响幼儿的努力程度。4我们要采取正向期望引导(当着幼儿面表扬其吃饭好),让幼儿先形成成功感,进而归因到教师和家长期望的行为(听到表扬后就非常乐意地愿意去吃饭),达到了理想的交流效果。最后,多当面表扬幼儿优点。霍曼斯提出的交换原理中的“价值命题”指出,对个体来说,他的行动结果越是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去进行这类行动。5当幼儿听到教师与家长交流到自己的进步时,就刺激他继续采取相似的行动;如手工活动结束后,凯凯拉着妈妈的手和老师再见时,老师表扬凯凯今天的圆剪的特好。以后的每次手工活动凯凯专注且自信。当家长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了解到幼儿的进步,配合教师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就得到强化。教师也在与家长、幼儿的三方互动中通过事实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促进了幼儿的进步。超级秘书网

3、适时行动交流,动静结合,引导交流方向

首先,要善于运用眼神来引发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用眼神来表达交流的欲望和热情。假如教师没有把家长归入她注视的范围,家长就会误认为教师忙着有事情要做,或者是忙了一天太累,不想再与家长交谈。捕获不到教师的目光,家长就处于与教师交流的“封闭”状态。其二,善用行为适当引导交流。交流不只是动眼、动嘴,还要动身。如放学时,明明要跟妈妈离开,教师让他把东西收拾好再走,但明明不肯,使劲把妈妈往外拽。明明拉着母亲的手离开,母亲没反对,家长传达给教师的是她顺从孩子意思行事的做法。老师把明明放在桌上的橡皮泥和垫板拿到门给明明,引导明明一步步做完做好,教师向家长传达应该培养幼儿良好规则意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理念。这种行动的交流,在实践中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接送交流中,教师与家长沟通、配合及对此项能力的培养应处于重要地位6。家长和教师间的接送交流,实现了家园资源的优势互补,满足了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是亟待发展的一种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7--8期。

2、戈柔:《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蔡迎旗:《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年7、8月。

4、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页。

篇2

1.教学中出现难以处理的事故

体育教学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由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事故多属于偶然事件,因此很难判定责任的归属。这也导致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事故处理成为最棘手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脱责任,互相扯皮的现象。

2.过分强调技能的学习

许多学校都采用以往的体育教学的标准,进行单纯的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情况,一旦学生将体育课堂和复杂的技能学习结合在一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不能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无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

小学体育教育应该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需求作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核心,使其身心和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其认知能力,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对于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而言,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家长们可以选出负责人,负责人每月根据学生的学号或是其他的标准选择要出席的家长代表,班主任及时通知家长当月的体育教学的计划、教学内容、家长可能参与的课堂安排以及其他的相关事务。

1.家长代表参与听课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家长可以像学生一样参与听课,家长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教师的课堂教授方式以及课堂的活跃程度、孩子的接受程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要高于老师,所以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出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听过课的家长还可以在课下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孩子展开相应的辅导,从而巩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

2.参与教学实践

小学生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教学课堂中容易开小差或是说话,教师通常情况下专注于讲课而不愿意中断教学来提醒他们,此时家长代表就可以在不影响课堂进度的情况下进行提醒,使课堂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同时,家长代表也可以积极投身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积极进行辅导,帮助教师构想新颖的课堂教学计划,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孩子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

3.家长代表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代表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不但能够体会童年的快乐,而且能够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利于家庭更加融洽,也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篇3

STEP的基本内容

Dinkmeser等认为,对父母的教养行为应进行系统的训练,以有计划、系统地预防、矫正不良的教养行为。训练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训练STEP模式认为,所有的教养行为,其效果都取决于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提高教养效能、促进儿童发展、提高父母满意度的前提。Dinkmeyer等人(Dinkmeseretal,1990)认为,建立有效的、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四个主要条件[4]:1.相互尊重(mutualrespect)。Dinkmeyer等人认为,亲子间多数问题都起因于缺乏相互尊重。父母不尊重孩子经常唠叨、吼叫、打骂、贬损孩子,不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和时间,既不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无法让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会相互尊重。因此,父母首先要先尊重孩子,给予适度的关心,减少对孩子的批评和唠叨,并在友善的环境中与孩子交流;2.共享欢乐时光(takingtimeforfun)。建立关系需要时间,STEP模式非常注重家庭共享时间,该模式认为,为了建立良好、积极的亲子关系,父母每天都应该与孩子有一段共享的欢乐时光,在此段时间内双方(尤其是父母)都不会强迫对方做如何事情。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上床睡觉前如能有段与父母独处的时间非常重要。STEP模式建议父母轮流单独与孩子共享欢乐时光,以增进亲子情感。3.鼓励(encouragement)。STEP模式强调儿童有成长的内部动力。为了培养孩子的信任感、价值感,父母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内部力量和成长。鼓励孩子还有利于积极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亲子间的合作关系,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特长。4.传达爱(communicatinglove)。儿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来源于爱与被爱,父母应随时将爱•198•传达给子女,付诸行动的爱的表达,如说出爱、抚摸、拥抱、亲吻等对孩子的成长、对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价值感、相互尊重以及发展责任感与独立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Dinkmeyer&McKay,1989[5])。

(二)有效的亲子沟通训练STEP模式的另一重点是训练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亲子间的沟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的符号系统,向孩子传递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评价等。积极的沟通,使父母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表现对孩子的接纳、理解和欣赏,减少孩子的逆反和防御,对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沟通训练包括:1.积极倾听训练。父母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感觉,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才可能使孩子敞开心扉,并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发展信任、理解,感受支持和爱。积极倾听的训练内容包括:表现出对孩子的谈话感兴趣;放下判断与批评;察觉非语言线索;让孩子把话说完;反映孩子的感受。2.清楚的自我表达训练。在讨论孩子面临的困扰时,父母要用倾听来表达父母的接纳,以帮助孩子认识、应对或解决其困扰,让孩子有机会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

(三)检查、消除孩子不良行为目标的训练1.检查孩子的不良行为目标。儿童的不良行为目标主要在于获得注意、争取权力、进行报复与表现自己的不适应。从这四个角度入手,就可以发现孩子不良行为的目标所在,所以,消除这些不良行为目标是STEP的另一个核心问题。2.消除不良行为目标。首先要鼓励儿童成为“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的人。STEP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面对挑战的资源。父母的职责是要为儿童提供挑战,使儿童获得挑战的经验,并发展自我资源。鼓励儿童成为“自我导向”的人,以向儿童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们是这个社会中令人尊重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对家庭社会有贡献的一员,从而获得自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再教导他们责任、自主、正义、公平等作为他们的行为目标。同时家庭还要满足孩子的“附属感”,父母应该给儿童提供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机会,尤其是自我负责的机会,容许所有的成员自我表达,每个人在家中有平等的权力。这样,儿童才能产生“附属感”,感到自己对家庭、社会的价值在于自己的贡献。此外,减少“权力斗争”也是减少不良行为的重要环节。不良行为有时是“权力斗争”(powerstruggle)的一种反映,是儿童向父母争权(“谁能主宰我”)的一种形式。如果儿童的不良行为起因于赢得父母的注意和争取权力,那么,除非这种情况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就难以消除。尤其当儿童争权失败,儿童会增加对父母的抗拒,进而放弃表现适宜行为的机会。改变儿童不良的行为关键在于亲子关系,尤其是儿童被父母的接纳程度(Dreikurs&Soltz.1964)。

STEP的有效性研究

STEP也常利用团体方式通常最多十几个人编一组,进行STEP相关的学习活动与演练,相关的实验研究也表明,这种模式有其可取之处(Berger,1995)。Nystul(1982)研究STEP对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他们对70位母亲进行了训练,结果表明,参加训练的实验组母亲比没有参加训练的控制组母亲在教养态度上更为民主;实验组母亲也更多地口头表扬孩子。而Burnett(1988)在对STEP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后发现,参加STEP方案显著改善了父母的教养观念,使他们明显地减少了权威、增加民主、感受自尊、自信和自我接纳与自我了解;在教养方式上则倾向于减少严格的管教、增加口头鼓励;而孩子在行为的责任感、自尊水平等方面有明显变化;被试的家庭气氛、亲子互动也都更积极(Schultz&Nystul,1980;Tavormina&Hampson,1980).台湾学者也基于STEP方案做了很多实证研究。刘姿吟[6](1992)以台北县秀朗小学23位五、六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等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对实验组家长进行了为期八周的“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并分别在训练一周后和八周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了“父母教养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满意度”测量,结果发现,实验组父母在教养态度上的总分及“自信程度”、“接纳程度”、“了解程度”等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控制组,八周后两组差异仍然显著;实验组被试在教养方式总分及“接受—拒绝”维度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控制组,但八周后两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在亲子关系的满意度上没有即刻效果,但八周后实验组高于控制组;接受训练的实验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生活常规、责任性、亲子关系、抱怨行为上有明显改善,八周后除“生活常规”外,依然有效。张爱华(1986)[7]也发现,STEP方案对改善母亲的教养态度(如民主vs权威)和教养行为有影响。曾家炎(2005)[8]STEP方案明显改善了父母的“教养态度”,他们在自信、归因、接纳、了解四个维度上都有明显进步;“亲子关系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在“认知”和“情绪”两个维度明显提高;提高最为显著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以及自我反省及觉察能力,以上改变在一个月以后的测试中仍然有效。国内赵阿勐(2006)研究指出在亲子沟通水平和教养态度上都发生了积极正向的改变,可以达到改善家庭环境和促进子女成长的目的。潘子彦和伍新春(2008)运用STEP模式对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做了实证研究,对天津两所小学中11名家长进行了父母效能系统训练,通过对父母和孩子进行访谈证实,他们所感受到的亲子关系有所改善;通过前后测结果发现在亲子关系类型中,家长报告中严格型、不安型达到显著差异;孩子报告亲子关系在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严格型方面有了显著变化。

STEP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启发

作为一套协助父母增强教养能力的方案,STEP方案在美国约有200万人以上的受益者(PaulW.Robinsonetal.2003)。对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指向于儿童成长、家庭健康幸福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儿童内在的行为目标和成长目标该父母训练模式重视对儿童行为的内在目标和成长的内部动力的分析和引导,认为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内在的行为目标,所有儿童都有内在的向上成长的动力。当儿童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儿童的自我受到威胁,如儿童被注意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儿童感到被挑剔、被控制、被拒绝等的时候,就可能激活儿童的防御机制,导致错误行为目标的产生,进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儿童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暴躁、易激惹、挑衅、逆反,以及表现无能、依赖、情绪低落等,大都与不良的行为目标有关。这些问题行为是儿童对这些情境的应对策略,是问题情境所导致的。所以,父母敏锐的感知、判断孩子的问题及不良行为原因及行为目标,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行为目标,强化内在的成长动力,培养成就感和价值感,消除错误的行为目标。此外,该模式认为,孩子的自尊来自于被尊重的经历。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和接受、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欣赏,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积极引导,对孩子错误行为目标的分析和处理方式,都能影响孩子的自尊水平、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背景和合作关系、影响孩子的责任感和成熟水平以及对学业的积极态度、成就取向以及对挑战和压力事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

篇4

进行游戏,寓教于乐

l.做游戏的有心人。每做一个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在别人看来,是家长和孩子在其乐融融地玩,在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也是沉醉在游戏之中,其乐无穷,不知道做某个游戏可以学到什么。而父母心里应清楚做游戏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例如,教孩子倒数10—1。我运用了“火箭发射”这个游戏。在孩子已能牢靠而又熟练地顺数1—50的基础上,针对孩子对电视新闻中播放的火箭发射比较感兴趣的情况,我提出要与孩子做火箭发射的游戏。孩子当然非常高兴。于是,我们一起动手用积木制作“火箭”,准备“发射”。在“发射”前,我给孩子讲了火箭的作用,火箭发射的程序。火箭发射前要倒数10。所以我要孩子在“火箭”“发射”前,也要倒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要求孩子先倒数5—1,孩子很乐意,并能很快掌握。在以后的几次游戏中,我逐渐将倒数的数增加至10—1。

孩子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以至于在不到4岁时就能倒数20—1了。

2.做游戏的协调者。孩子爱做游戏。但并不是孩子想做的游戏就能做得到。因为有的游戏用现成的玩具是不够的。这需要家长为孩子另外准备一些游戏用的材料。这些材料除可以购买外,家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游戏,如凳子、椅子、被子、锅碗瓢盆等等。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游戏,就是孩子在两岁左右,一次逛街回来,他非要做“卖鳝鱼”的游戏。而且还要给他准备纸条(当鳝鱼)、钉子、两根小板凳、小盆、小刀(玩具塑料刀)。准备完后,他就真的卖起鳝鱼来了:坐在一根小板凳上,用小刀划钉在另一根小板凳上的纸条(鳝鱼),凳子下面的小盆用来装划好的鳝鱼。孩子做得很投入,津津有味,持续时间不下半个小时。显然,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而且也培养了他的记忆、想象等能力。以后,孩子几乎每次外出活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做有关他见过的感兴趣的游戏,家长自然就是一阵忙碌。但可喜的是,孩子专注于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这对于他以后专注于正规的学习、对学习感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3.注意游戏方式的多样化。一般来讲,孩子喜欢将自己感兴趣的游戏重复多次,比如搭积木(可拆装的积木),可以由简单搭到非常复杂,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搭,到自己独立搭,而且搭出家长都难以想象的形状来。但是,有时孩子也对某种游戏很快产生厌倦。这样,就需要家长变换游戏的方式,最好是不同的方式交替进行。就是同一种类的游戏,也要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识字游戏,就有讲故事、学识字,卡片法识字(卡片上有字,还有人、物、花鸟的图画),生活中识字(将字与生活中的实物对照)等等形式。

4.怀着饱满的情绪去做游戏。家长怀着饱满的情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正在做的是活泼有趣的游戏。孩子对游戏有兴趣,教育效果才会好。为了让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家长应多说说鼓励的话。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兴致就会更高,头脑会更灵活。家长的鼓励,还能培养孩子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自信,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

重视外界环境的作用,培养良好的习惯

篇5

一、存货核算假账的主要类型和识别思路,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成本不实,出现假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企业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可通过查阅“银行存款日记账”、“管理费用”明细账摘要及相关的会计凭证发现线索和疑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取证。

(2)在发生进货退出业务的情况下,有意将本应冲销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退回的增值税款作为“应付账款”或“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处理,从而达到多抵扣少交税的目的。

例如:查账人员在查阅某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时发现有一笔进货退出业务,其银行存款的对应科目是“应付账款”和“原材料”决定进一步查证。查账人员调阅反映该项业务的会计凭证,内容如下:

借:银行存款46800

贷:应付账款6800

原材料40000

该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是一张银行收账通知及一张红字发票,经询问当事人确定该企业把退回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反映在了“应付账款”账户,被查企业为了达到多抵扣,少交增值税的目的,有意将已收回的“进项税额”反映在往来账中,而不是红字冲销“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使本期少交增值税6800元。问题查清后,被查企业应编制调账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6800

贷:应交税金—应增值税(进项税额)-6800

(3)对存货购进过程中发生的溢价、损失的会计处理不正确,不合理。

如把应由责任人赔偿的短缺损失作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或“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处理;把属于供货方多发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溢余私分或账外出售作为“小金库”处理等。

对这类问题,查账人员可以在查阅“营业外支出”和有关费用明细账时发现线索,或在审阅有关会计凭证时发现疑点,发现问题后一般可以通过调查询问有关人员、有关单位,查证“小金库”等问题之所在。

(4)对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的购进核算不够严密,形成账外财产。

这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普遍,有些企业为了简化核算,购进包装物或低值易耗品时直接以“管理费用”列支,形成大量的账外财产,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和浪费。

对此类问题,查账人员可以通过审阅管理费用“明细账”及“银行存款日记账”摘要内容发现线索,发现线索后再进一步查阅有关会计凭证,如果存在此类问题,往往会出现账证、证证不符。

(5)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

有些企业甚至人为地变更计价方法来调节生产或销售成本,调节当期利润。

对此类问题查账人员应查阅有关财务指标,分析对比各个会计期间财务指标有无异常变化,并查阅有关存货明细账;核查各期采用的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发现线索后通过询问当事人等形式查证问题。

(6)人为地多计或少计存货发出成本。有些企业月末通过虚转成本的方法达到隐匿利润的目的。例如:查账人员在查阅某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报表时,发现99年10月份利润额较以前各期及上年同期有明显减少,商品销售成本水平较以前各期及上年同期增加,经了解,该企业市场环境销售状况近二年来比价稳定,因此,查账人员询问了有关会计人员,了解到该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查账人员调阅了“库存商品”明细账,经核对,库存商品各明细账上计算出的商品销售成本总额为6243874元,而“库存商品”总账账户及“商品销售成本”账户记录的商品销售成本总额为9243874,其记账凭证的内容为:

借:商品销售成本9243874

贷:库存商品9243874

经过进一步的核实有关凭证后,被查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承认该月虚转了销售成本3000000元。

(7)存货改变用途或发生非常损失时,在注销相应的存货的同时,有意不结转相应的进项税额,以达到多抵扣、少交增值税的目的。

对于这类问题,查账人员可以通过审阅有关凭证存货明细账货源方记录及对应账户,审查相应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发现线索,然后作进一步的询问、调查,以查清问题。

例如:查账人员在查阅某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甲商品”明细账时,发现摘要中注明领用商品计40000元,怀疑有私分商品或其他违纪行为,决定进一步查证。查账人员调阅了有关记账凭证,其记录为:

借:经营费用40000

贷:库存商品40000

该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为一张企业内部商品报销单,经调查,该企业领导承认此商品在国庆节前分给职工作为福利。该企业把应在职工福利费开支的福利费以“经营费用”列支,虚减当期利润,少交所得税;同时,该批商品在购进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未转出,增加了当期抵扣额。致使企业少交增值税。

(8)企业存货在储存过程中发现非正常损失时,相应的“进项税额”未转出,增加了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额。

按照有关规定,企业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时,应将其在购进环节支付的增值税转出,与存货实际成本一起计入营业外支出。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未按规定的办法执行,从而增加了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

对上述问题,查账人员应通过审阅明细账贷方记录及“营业外支出—非正常损失”明细账发现线索,然后进一步查阅有关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确定问题之所在。

二、存货核算假账的防范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企业内部防范措施

1.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采购人员、会计主管及商品记账员的政策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采购部门与财会部门互相控制,采购人员与商品记账员互相控制。

3.建立采购员、商品记账员、保管员的岗位责任制,加强对采购、记账、保管各环节的管理。

4.明确规定企业存货计价办法和成本结转制度,保证成本的真实性。

5.建立复核制度,由专职或兼职复核员对存货购入成本、发出成本准确性进行复核,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6.建立存货的定期分析制度,由业务部门、财会部门和企业领导组成分析小组,对存货质量、占用期、适销度以及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二)企业外部防范措施存货核算中,假账防范的外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竞争的加剧,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表现出来。“造假”泛滥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各种假冒伪劣的产品充斥人们的生活,各种虚假的广告占据着荧屏空间,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造假,更有甚者,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和“思想圣地”的大学也加入到造假的行列。“造假”泛滥危害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危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甚至威胁到人民群众宝贵的生命,造假渗入到学术的殿堂更是遗祸无穷。治理虚假、去伪存真已经刻不容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假泛滥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其一,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在竞争的过程中,有的人抱有投机心理,妄图通过虚假来获得利益;其二,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的转轨时期,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这就给虚假的和丑恶的行为留下了空间;其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道德滑坡的危机,我们对发展的重要性充分重视的同时,人们对于道德的价值正在经历一次反思的过程。

列宁曾振聋发聩地指出:“不要说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虚假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毫无助益,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治理虚假,还给人民群众一个真实的、清楚的世界。

第一,必须要高度认识“造假”的危害,必须要摒弃各种错误的观念。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反而认为“假冒伪劣”有助于“繁荣”经济。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社会上对于学历造假、学术造假的行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对于虚假的容忍严重威胁我国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严重威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目标。我们必须要对“虚假”现象人人喊打。

第二,必须要在体制制度上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挤压造假的生存空间。其一,必须要建立基本的信息公开透明的制度,把虚假的东西暴露在阳光下;其二,必须要发动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其三,要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制度,以鼓励诚信,打击造假。

第三,必须要抓好落实,把打击“造假”落到实处。其一,要加大检查力度,发现造假,严肃处理;其二,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其三,要集中整顿医药卫生行业的虚假广告;其四,要开展“学术造假行为可耻”的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篇7

维护国家安全并不以削弱人权保障为必要前提

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存亡。纵观世界各国历史,无一不是有了政权、建立国家之后,就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以巩固政权。一国之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无不是以国家安全为前提。国家安全体系丧失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国家灭亡、领土沦丧、政权陷落和人民流离失所。所以《咨询文件》认为,“第二十三条的旨意,就是以法律禁止任何有损国家、、统一及国家安全的行为”。(中文版第V页)“国家保护其公民免受外敌侵犯,确保公民在一个安稳、太平及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追求理想,因此公民对国家负效忠的义务作为回报,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同上)

国际基本人权标准具有普遍性(universality),即应为各个自由、民主社会所尊重和落实。这种标准或准则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大会于一九四八年通过的《国际人权宣言》里面。现代人权是指一种普遍的、人人皆可平等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权的这种普遍性和人权作为权利之一的特殊性要求各国政府提供各种条件以保证权利的实现。公民享有人权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物质条件,而且还取决于该国的生存环境和空间、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以及政权的巩固程度。也就是说,国家安全是人们享有人权的第一个必要前提条件。而国家亦负有责任发展经济、提高民主水平,从而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条件、科技手段和其它条件。不可想象,某些非洲国家的人民能够在内战频繁、外敌(族)入侵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之下享有联合国人权公约提出的那些基本人权。国家都风雨飘摇,人民能够真正享有人权吗?

国家安全与人权保障二者冲突吗?

根据有些反对者的结论,为第二十三条立法必然会剥夺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这实际上是将国家与人权简单对立起来,无论从宪法学还是人权理论上讲都是站不住脚的。诚然,一国的民主程度会影响到该国公民人权实现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现代国家会以镇压人民、剥夺人权为立国的宗旨的,因而那样做会立即导致国家的灭亡或政府的更替。人权的享有程度的确也会受到各国体制的制约的。如果因为反对中国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或对中央政府不信任,从而认定香港特区不能伸张中国国家安全,那么这种逻辑是极为错误的。

这是因为,第一,根据基本法,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推广到香港;第二,这种认识实际上否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第三,进而言之,以这种理由坚持香港不立法将从事实上造成国将不国的事实。若按这些人的逻辑推论,国家安全立法就是违反人权,不立法就是伸张人权;如果万一在香港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香港政府将会无法可依,香港特区之于中央政府的义务也无法履行,香港社会就会进入无政府主义状态。从根本上讲,这不是香港人民的福祉之所在。

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第(2)(3)款,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这一“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甲)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乙)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可见,国际公约并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或主张无国家疆域或无国家秩序的人权。因之,个人权利的行使不能凌驾于其它人权或集体安全和利益之上。

“自行立法”之下的人权保障

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香港特区“应自行立法”维护国家安全。有人认为,“‘自行立法’的意思包括自行决定是否立法、立法程序、何时立法及立法内容等内容”(李柱铭语,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明报》)。李先生具有某些律师狡黠的一面,有意无意地省略“应”字;然而这个字是省略不得的。稍微有点语文知识的人是不会从“应自行立法”的字眼推断出它包括“自行决定是否立法”这一内容的。

根据“应自行立法”的要求,香港政府可以选择的只能是何时立和如何立,因为第二十三条已经指出了“立什么”即应立法的七项内容。可以“自行”立法无疑给香港政府提供了极大的立法空间。在基本法的统率之下,立法过程必须遵循某些不可减让的原则。首先,基本法第三章重申了国际人权公法中认定的那些基本人权准则,因而新的国家安全立法必须以此为依归,这是因为,从法律位阶理论上分析,香港立法机关的任何立法都必须受制于基本法这一最高法律,包括其中的法律原则。其次,基本法规定香港的普通法传统不变。因而,在立法咨询和起草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各普通法国家成文法和判例法的进展。其中,立法咨询不应仅限于普通法国家,因为国家安全和人权保障也是任何一个民主国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再次,我们固然可以参考各有关国家的立法模式或实践,但只有那些符合“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特区的实际情况的经验才是可被借鉴的。反对立法者往往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夸大或隐瞒某种做法;他们或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此,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识别能力。

法须立,但须慎立

客观来讲,社会上反对立法者的呼声不应被忽视,因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而这正是沟通和咨询的目的。然而,我们也必须指出,任何过份政治化的或情绪化的讨论对立法只能是于事无补。

篇8

[关键词]加工贸易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WTO跨国公司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包装材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冲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分工日益国际化,加工贸易已成为全球国际贸易的主流。

一、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促进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是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就会超越国家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国际贸易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把世界各个角落的国家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使国际贸易成为一种经常的广泛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的工业增长速度。同时,国际贸易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由单纯的商品进出口发展到实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出现了国际间的合资企业、合作经营、补偿贸易、加工贸易、国际租赁、技术转让等,使有形商品与技术转让结合起来,愈加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其特征为工农业的分工。第二个阶段出现在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的特征是工业内部的“垂直分工”,也即工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上相互连接的不同部门间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进入第三阶段即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分工”阶段。“水平分工”就是同一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在同一部门内,将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的生产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分离开来,并将其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然后统一组装制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如汽车制造业或飞机制造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出现制造业内部同一产业的国际分工的原因是战后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加工贸易在性质上具有较多的“水平分工”成分。从加工贸易的定义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而“水平分工”的实质就是将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的生产,或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然后统一组装制成成品。因此加工贸易方式是国际“水平分工”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当前,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是一种初级的“水平分工”模式,而现代迅速发展并成为趋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则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水平分工”。总之,加工贸易较多地体现了一种国际“水平分工”的特性。

二、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

所谓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器件)参加国际贸易的现象。例如,日本出口丰田汽车到德国,同时进口德国的奔驰汽车,又如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到日本,又从日本进口汽车的零部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日本本田汽车大量向日本出口,本田在美国的产量超过日本本土的产量。

二战后产业内贸易能够迅速发展,在贸易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首先是国际分工进入“水平分工”阶段的结果。正是由于“水平分工”,使得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然后通过产业内贸易将零部件集中到一个或两个地方统一组装销售到世界各地。因此,“水平分工”的出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其次,在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生产零部件阶段和统一组装阶段,往往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一般来说,生产零部件要求投入的资本较多,技术要求较高;而组装阶段,要求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于是出现了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再次,战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工资上升较快,于是它们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以总部位于加州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为例,它在苏州有一个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鼠标,在美国销售价40美元左右。其中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零售商拿走15美元,罗技的供应商(如摩托罗拉)拿走15美元,中国只赚3美元,而这笔钱还要负担工资、能源、运输和管理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个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高于苏州工厂内4000名工人的工资。

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产业内贸易。加工贸易是在二战后国际贸易呈现一系列新特点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产业内贸易就是国际贸易一系列新特点中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方式由过去主要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要素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大量进口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再加工成成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加工贸易方式成为产业内贸易赖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WTO对世界加工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WTO秉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并扩大了它的范围,主要内容有:无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削减并约束关税、取消数量限制等)、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鼓励经济改革和发展原则。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等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

第一,关税大幅度下降,使发达国家的资本、商品、技术更容易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减少了跨国公司在外国进行加工贸易运营的成本。跨国公司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零配件的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集中进行组装,使最终产品的成本达到最低,这对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第二,按照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在一定的范围内,缔约国一方应使另一缔约国企业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企业同等的待遇,例如,各国不能强制让跨国公司使用当地的国产原料、零部件等,这就给跨国公司在各国开展加工贸易提供了便利,减少了政策上的障碍。

第三,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国迅速公布有关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及其变动,以使其他成员国政府和贸易经营者熟悉,这使跨国公司能够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减少加工贸易经营的风险。

第四,世界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乌拉圭回合谈判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的范围内,使世界服务贸易包括通讯、运输、金融、保险、咨询、人员培训等迅速发展,这为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带来了诸多方便。

第五,乌拉圭回合的知识产权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世界加工贸易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WTO的知识产权协定下,各成员方能逐步改善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极大地促进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

四、跨国公司推动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

篇9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比较社会保障家庭

对东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的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学界热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国学者从哲学(宗教)、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东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社会演进的不同路径,并对其绩效进行评述,所得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中国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先生研究东西方社会结构,揭示出家庭这个社会单元在东西方社会结构中具有不同的特征。梁先生考察了社会结构中的三个基本元素:个人、家庭和团体,认为在东西方社会结构中,这三个要素的排列组合不同,所居于的地位不同,所起的社会作用不同。从历史文化延续传承的常态看,西方社会结构的重心居于个人与团体之间,而家庭是很次要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先生认为,西方社会结构的这一特征构成社会保险首先产生于西欧的社会基础与条件。

一、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

(一)中国家庭的核心地位和结构特点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在社会结构与功能方式上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是家庭而不是个人或团体,构成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社会制度的原型、社会秩序的要素;是家庭伦理构成社会伦理和治国方略的基础,家庭结构构成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基础,家庭功能构成社会功能和国家职能的基础;社会和国家就是以家庭为基础在结构上的放大、在功能上的加强、在伦理关系上的翻版与发展。

传统的中国家庭文化提倡多子多福,一对夫妇一般养育4~6个孩子。其中,长子是家族传种接代、家长权威传承、家庭财产继承、家庭关系维系的主要依靠和后继者。典型的中国家庭结构是多代同堂,少则三代多则四代、五代同堂而居。未婚子女与父母和祖父母同住,已婚子女或者分家或者不分,但崇尚的是不分。多代多子一锅吃饭,一门出入,同耕一块田地、同尊一个祖先,被尊为典范,受到四乡八里的尊重和敬佩。

居于家庭结构最上层的是家长。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长(一般为男性,偶见有以女性为家长者,但不具有必然性)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家庭的户主,他不仅对外代表整个家庭,而且对所有家庭成员来讲,他总是意味着权威、掌握着权力,他是“家规”的制订者、执行者和维护者,是家庭事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家庭生产生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他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统治者。在家长的统治下,家庭成员实行“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内在制度规范,“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二)中国家庭的基本功能

中国传统家庭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大基本功能。

1、组织家庭成员参加农耕劳作或手工经营,并从中获得收入。中国不少传统名牌产品,如张小泉剪刀、全聚德烤鸭、内毕升布鞋、同仁堂药丸等都是在家庭作坊中孕育产生的。

2、维持全体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传统上,住所对有钱的大家庭来可能是豪宅,相对讲究一些,但对于穷困家庭则可能只是一处窝棚。行主要靠双脚,有钱人家是靠轿子。而一日三餐对家庭而言最为重要和基本,它构成日常家务的主要内容。每逢喜庆节日,做一身新衣是重要标志,也是家庭成员期待的主要愿望,特别是过大年,有钱人家自然要给每个成员(包括佣人)做新衣,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也要想方设法完成做新衣的目标。

3、为全体家庭成员提供生活保障。这是中国传统家庭更为重要的功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传统中国家庭的保障范围十分宽泛,保障功能也比较强大,形成了特殊的保障机制。前述家庭提供的衣食住行功能,其实已具有了保障的意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家庭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包括养老、医疗、生育、救济、福利等全方位的保障功能。举养老为例,我们知道,“养儿防老”是传统中国夫妇生育子女的基本理由,就是说传统家庭是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养老问题的。用现代社会保障的观点来看,生育和抚养子女的花费,可以被看成是正值劳动年龄的父母为将来养老而缴纳的保障基金。这笔基金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在逐年缴纳和积累,在子女的逐步成长中得以保值与增值。当父母老年丧生劳动能力时,当子女成年进入劳动年龄时,原先所缴纳的养老保障金就开始给付了,直至父母去世。从传统家庭的角度看,这种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是一个十分自然的“天经地义”的过程,是一个衔接得十分平滑的过程,似乎找不到过渡的节点或环节。其他如医疗等保障的情形也大致如此。总之,在中国传统家庭中,老人的生老病死风险全由家庭提供保障;家庭保障的费用支出全部由家庭承担,保障基金的积累增值、代际之间的转移支付等等过程,一应在家庭中完成。家长统筹安排,其他成员各尽其责。

二、中国传统家庭保障功能的性质特征

中国家庭的保障机能经由儒家等传统文化精神的滋润得以强化和完善,呈现出如下特殊规定性。

(一)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

从相当意义上讲,家庭与家庭保障成为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凡家庭就具备保障功能;凡提供保障功能的家庭才成其为家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家庭实现保障的过程。正是这种特殊的结构及其保障功能,使得传统中国家庭在社会结构中居于基础和基石的地位,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载体。可见,中国家庭的结构功能以及由此决定的家庭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与西方家庭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我们在考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制度性基础和逻辑起点。

(二)处于中年阶段的家庭成员承受着“双重缴费”的重负

在中国传统家庭保障模式中,中年家庭成员既要为赡养丧失劳动能力的父辈缴费,又要为抚育下辈缴费。“上有老下有小”,说的就是这种状况。因此他们成为家庭的基柱,一个家庭中中年家庭成员的多寡及强壮与否,往往成为决定家庭是否稳定与兴旺的主要因素。考察中国传统家庭演化史我们发现,“双重缴费”的重负之所以没有压塌家庭的基柱,是因为中国传统家庭建立了“生育多子”的内在制度,以此保持家庭人口年轻化结构,从而实现减轻“双重缴费”的家庭保障对每一个中年劳动成员造成双重重负的功能,由此使家庭保障机制不至于在一两代人的时间跨度中陷于崩溃。这就是中国“多子多福”历史文化传统的制度根源和经济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多子”确与“多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应当看到,一旦失去人口结构年轻化的条件,面对不断加强的人口老年化趋势挑战时,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中年人(可以等同于过渡方案中的“中人”)缴费负担过重的问题,为寻找新的解决办法而作出努力和抉择。

(三)保障机制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家庭保障虽然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代际间转移的纵向调剂,但因囿于一个家庭(一般不会超出一个家族)的范围,其横向调剂则存在着许多制度,如财产所有制、家族血缘关系、家长制管理决策方式、地理条件等等限制。因此,家庭保障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也确实存在“难抗大风浪”的缺陷。历史上,一些原本颇有实力的家庭,只因家庭成员(尤其是中年家庭成员)的病重或病逝而日益破落衰败,此类实例也屡见不鲜。家庭保障的削弱成为家庭破落衰败的主要标志。但应当看到,家庭保障的脆弱性,为发展社会保障,为使社区在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安排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提出了需求。三、中国家庭的异化特性和超稳定性对其保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从形式上看,东方的家庭和西方的团体有某种相似之处。它们都由若干个人(个体)所组成。但从结构分析看,家庭的结构不同于团体的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西方团体的架构是平面或平行的,成员之间关系是平等和互助的;东方的家庭则构建起立体或层级结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上下贵贱以及命令与服从来规范的。中国传统家庭这种特殊结构,导致了中国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异化,家长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异化,使由个人组成的家庭最后演化成家庭成员个人的异己力量。这种异化的力量,反过来又维持和强化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超稳定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家庭对家庭成员个人的异化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庭中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失衡

西欧社会结构中,家庭功能的弱化或不足促使个人的感情归属转向团体。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的团体在相当程度上承接了类似于东方家庭的功能。但是西方团体中个人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团体中的成员要享受多少权利就必须履行多少义务,履行了什么义务就可以享有什么权利。但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对等的。对家长而言,权利和权力是主要的,义务是次要的,家长本身就代表着权威,就是权力的化身。对家庭其他成员而言,其义务与其权利相比,要大得多、多得多、重得多,其权利是微不足道的。权利与义务的失衡,使家庭(以家长为代表)对家庭其他成员产生异化,使家庭成为异己的力量。一方面是家长行使权力、支配和命令其他成员的自由,另一方面则是其他成员履行义务、接受支配、服从命令的“自由”,他们不敢不如此“自由”。

2、强调个人对家庭的绝对服从与依附

中国传统家庭不仅强调义务多于权利,而且强调个人对家庭的绝对服从与依附。由于家长本身代表着权威,就是权力的化身,相比之下,其他家庭成员在家长面前就只有战栗、恐惧和绝对服从的份了。这种绝对服从与依附延续了千年,期间偶有抗争和反叛,但多半以屈服和就范而告终。绝对的服从与依附导致绝对的异化,在只允许家庭(以家长为代表)享有滥施自由的同时,剥夺了其他成员略示些微不服的自由。

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导致中国传统家庭中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强调绝对服从和依附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义务而忽略权利、强调内省而反对抗争、强调适应而忽略改造。这样的文化倾向反映在许多伦理教义之中,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它们在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支配和命令权利的同时,更多地是教诲和强化自下而上的服从、接受和认可的义务。

3、彻底否认个人对家庭的退出机制

西方的团体是适应人们感情寄托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从本源上讲,团体就是一个自由的民主的社会单元。当需要时个人可以加入团体,并在其中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当不再需要了,个人可以退出团体;或者当个人不需要这个团体而需要另一个团体时,就可以退出这个团体而加入另一个团体。退出机制的存在,限制了西方团体对个人的异化倾向。但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个人一旦加入家庭,或出生于一个家庭而成为家庭的一员,家庭的制度安排本身就彻底地否认了个人对家庭的退出可能性。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家庭对家庭成员个人来讲,不存在任何有关退出机制的制度安排。

退出机制的缺失,构成中国传统家庭对个人的异化倾向获得强有力保护的制度基础。无论家庭(以家长为代表)多么专制、强权、残暴,其他成员绝无退出的可能性。不能退出,没有其他选择,就只能服从和就范,所以,家庭绝不会因为其专制、强权和残暴而遭受解体的打击。没有了解体的威胁,家庭就摆脱了根本性的反抗力量或制衡力量。正是在这样的制度基础上,中国传统家庭构建起了超稳定性结构。

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家庭的超稳定结构,经受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虽然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还会继续发生变化,但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并没有动摇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根基,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依然维持了家庭的主要功能,包括保障功能。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在社会进步和新技术浪潮冲击下,家庭的功能并不一定具有日益衰减的必然趋势,相反家庭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获得新的功能。由信息技术引导的后工业社会,具有使社会生产方式向分散化、小型化和家庭化的发展趋势,家庭生产方式可以在信息时代得以复活,从而使家庭的职能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应当说,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一定会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中华文化的依托,中国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会遭到实质性的损害,其应有的地位一定会寻找到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发挥作用的方式。坚持这一发展观,是我们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最深厚的基础、最可靠的根源和最不可缺少的参照维度。毕竟社会保障的基点是个人,保障的对象是个人。而在中国社会中的个人,其基调和底色则是家庭。

四、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应当尊重和依托家庭保障的作用

家庭在未来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养老保障方面。在农村,绝大多数家庭仍然是三代同堂,因此祖父母的养老自然可以由自身早先的积累——儿孙——来承担。在城市,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比较明显,中年夫妇带未成年小孩的核心家庭所占比重比较大,空巢的老年家庭比较多。虽然,多数城市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有所削弱,但对于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来讲,家庭的养老保障作用还是很重要的。

篇10

关键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综合治理

1前言

我国现有各类水库84926座,其中大型水库415座,属水利部门管理的342座,中型水库2618座,小型水库81893座。这些水库为防御洪水灾害和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许多水库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达不到有关规范、规定要求,以及工程本身质量差,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工程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或不能充分发挥其兴利效益。有些病险水库下游是重要城镇、厂矿、交通干线,位置险要。影响城镇安全的大、中型水库全国有1218座,其中近300座为病险水库,这些险库急需抓紧除险加固。

从1976年至1985年全国加固了大型病险水库65座,其中包括丹江口、密云、大伙房等重点病险水库。1985年以后,水利部又列出全国第一批、第二批重点病险水库81座,现已竣工的有46座。除险加固后,效益十分显著,以官厅水库为例,除险加固投资仅0.41亿元,却增加防洪库容20亿m3。保障了北京的防洪安全。

由于更改资金不足,绝大多数水库缺少正常的维修改善,工程不可避免地发生老化失修,以致新的险库又不断出现。目前,仅大型险库数量就比1993年增加27座,中、小型险库增加更多。按照目前的投入水平,许多病险水库短期内仍无法得到除险加固。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议

为加快病险水库治理步伐,提高质量,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采取多层次、多渠道融资的办法,为病险水库加固提供资金保证

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显著,应以公共投入为主。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都应建立相应的专项治理资金。但是,要加快病险水库的治理步伐,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为此,建议根据病险水库加固的现状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融资政策:将大型险库加固列入基建项目。由国家投资;对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水库加固后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型险库,可利用贷款、发行债券及股份合作等方式筹资加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主要体现社会效益(防洪保安)的中型险库的加固,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或受益区配套为辅;至于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则应以地方投资为主,国家可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或采用以奖代补的政策。同时,结合病险水库治理,积极稳妥地搞好小型水库的产权制度改革。在防汛责任制得到切实落实的前提下,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筹集治理资金。对病险水库较多且加固进展缓慢的地方,在除险加固任务未完成前,尽量少建或不建新水库,尽可能将资金投向现有病险水库的治理。

2.2强化病险水库加固的前期工作,为搞好病险库加固夯实基础

搞好前期工作是保证病险水库加固进度及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要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2.2.1做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1995年水利部颁发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在病险水库加固前期工作开始时,大坝安全鉴定主管部门应组织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严格按此办法全面准确地查找出水库存在的各种隐患,实事求是地确定水库的安全类别,科学而又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固措施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2.2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病险水库存在的严重隐患进行探查病险水库的某些隐患,隐蔽性强。由于没有“对症下药”,致使其历经数次处理,仍未能彻底根治。这就需要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这些隐患进行专题调研,找准隐患部位,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处理措施。如陕西省宝鸡峡灌区的大北沟水库,自1972年水库建成蓄水以来,左坝肩绕渗严重,虽经灌浆处理,但由于未能找准渗流途径,处理效果不明显。2000年2月管理单位委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运用现代物探技术(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瞬变电磁法、自然电场法)进行物探,查清了左坝肩的渗径大约在原灌浆处以左70~170m区间内,为彻底根治水库左坝肩绕渗提供了依据。

2.2.3除险加固应与增容和恢复库容同时考虑许多病险水库因存在安全隐患,汛期只能降低水位运行,调蓄能力大减;有些险库淤积严重,直接影响其效益的进一步发挥;有些险库,只要采取一些投资不大的工程措施,就可新增部分库容。在水库的病险得到有效排除的前提下,增容和恢复库容是提高水库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的一条费省效宏的途径。据初步测算,采取除险加固和排沙减淤等措施,恢复、增加或保持每1m3库容所需投资仅是新修水库的1/5左右。因此,对水资源紧缺地区有增容或恢复库容潜力的病险库,即使在投资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2.2.4除险加固应与综合利用及管理设施的改善相结合病险水库由于修建时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建成后投入的更改、维修资金不足,普遍存在着防汛调度系统、雨水情测报系统、防汛道路及防汛物资仓库等管理设施难以满足要求的问题。病险水库加固规划时,应考虑增设防汛指挥调度网络系统及通信预警系统、水文水情测报自动化系统、大坝监测自动化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设施。对不能满足需要的防汛道路及防汛物资仓库等管理设施一并予以改造。

2.2.5努力提高病险水库加固的科技含量前期工作应思路新、起点高,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力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在病险水库加固时,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广泛依托科研、设计、施工、大专院校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加以推广应用。坚持加固与提高、加固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力求在病险水库治理的技术经济方面有所突破。

2.2.6除险加固前要进行效益分析水库除险加固目的有两个:即增加水库的安全性和进一步挖掘水库自身潜力。因此,其效益主要有社会效益(防洪保安)和经济效益。防洪效益主要体现在加固后防洪标准的提高,目前常用频率分析法,即通过水库修建(加固)前后发生同频率洪水而引起下游淹没损失的比较,来计算水库的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分析包括初估增加的蓄水量以及由此而增加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效益。同时还要进行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年运行费和流动资金)估算和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经济内部收益率、效益费用比和经济净现值)分析。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险库加固应优先安排实施,以此带动病险水库加固工作的大规模展开。

2.3项目实施

2.3.1强化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合同管理。在项目管理上要形成以项目法人为主体,项目法人向国家和各投资方负责,咨询、设计、监理、施工、物资供应等单位通过招标投标和履行经济合同为项目法人提供建设服务的建设管理新模式。项目法人负责按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建设工期,实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项目主管单位要加强对项目法人组建、项目报建、招标投标、质量监督、主体工程开工、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对以往忽视报建审批制度的现象要及时纠正。通过报建制度,可有效地预防出现“三边”工程和“钓鱼”工程,避免由此导致盲目开工、拖延工期、浪费资金等现象,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2.3.2实行招标投标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设备材料采购等,一般情况下应由建设项目法人依法招标,择优选定。在招投标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专家库评标的作用,坚决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的壁垒,杜绝行政干预,严惩腐败。禁止无水利资质和低资质单位承担与其资质不相适应的项目。抓好《招标投标法》贯彻落实工作,强化招标投标各个环节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2.3.3落实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监理单位后,监理单位即可进行工程现场管理,依据合同从事进度、质量、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协调建设各方关系。当前应杜绝监理单位超越资格等级承揽监理业务及自己施工、自己监理的现象。

2.4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目前水库产权虚置、管理不善、责任不落实的现象较普遍。为防止出现一边除险、一边出险,旧帐未还、又添新帐的被动局面。病险水库加固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

首先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水库管理新机制。在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之初应确定实行建设与管理统筹结合的新型建设管理体制。投资多元化、产权明晰化、供水供电价格商品化、水库服务有偿优质化,增加现有水库管理经费,逐步实现良性运营。其次要加强对水库调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库调度水平。三是建立并严格遵守水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细则,使其早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发水土资源,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管理,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良性管理运行机制。

3结语

(1)根据病险水库的不同类别及“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国家采取不同的融资政策,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供资金保证。

(2)做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病险水库存在的严重隐患进行探查;进行准确的效益分析;加固规划时应与增容和恢复库容同时考虑,与综合利用及管理设施的改善相结合,以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而强化病险水库加固的前期工作。

(3)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4)在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之初就应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水库管理新机制,实行建设与管理统筹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