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理论
一、对教学的理解
通常教学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项工作或一种行为,且暗含着教师的主体内涵,不大指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教学是有两个核心的,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它们是椭圆的两个中心。说教的时候多,权重大。说学的时候少,权重小。现象是重教轻学,重灌输、轻思考,重考试、轻实践这是十分有害的教育现状,亟待改善。
当前的教育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教为主――以父母教师为主――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第二阶段――教与学并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各半――逐步学会自立、自主的思考方法――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第三阶段――以学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为辅――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自主行为――符合成人的思维与行为特征 。我们中职教育该以第二阶段为基础,逐渐向第三阶段靠近,以终身学习为最终教育目标。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性。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基础之上。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学科性专业,而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职业教育的这个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即与职业的工作过程所具有的一致性。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总是与职业行动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视野,构建出区别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教学论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体系。也就是说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我们就专业培养适合该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企业转型,员工重新学习还需较长的时间。
三、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是
一方面,在历史悠久的普通教育的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包括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各专业的职业属性,涉及教育学、技术学、劳动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领域,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性质。无疑,比较“复杂”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在理念、模式、方法等诸多层面,与传统的“重育人”而本身无具体明确的“职业目标”的教育,即比较“单纯”的普通教育学说之间,会发生冲突。
就拿我们新疆的中职教育来说,政府虽然这几年投入较大,各个县都成立了职教中心,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师资力量较薄弱,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工厂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造成很多中学毕业生不愿意上中职。同时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认可程度不够。也是造成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的一个方面。
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任务
(1)确定应当掌握的工程技术及相关学科所必需的知识、思维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目的。
(2)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模式,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评价教学计划,持续地检查其是否符合最新的专业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技术和职业的发展,删除旧的并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4)深化认识理论,不断开发跨专业的学习领域,开发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学习工作任务。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不够。还没有完全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知识传授的痕迹依然很重。教学内容的陈旧,新知识新技能不能及时更新。校内教学实训设备投入很难跟得上技术更新的速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足,同时职业教师的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31-02
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工作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教学设计理论简述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其一般定义为:教师根据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合理教学方案的过程。尽管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方案,但是,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研究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的决策计划,其主要功能有三个:第一,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及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计划;第二,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安排;第三,以系统方法指导协调教学要素,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理论对于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缺乏系统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实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例如,不区别专业特征地生搬硬套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区别课程特征推行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探究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尊重教学规律,而教学设计理论为我们尊重教学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
如何看待教学设计理论对于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相对普通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而言,职业教育受到行业影响更大,各种教学要素的变化速度更快,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不断更新以符合行业、产业和就业岗位的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特征进行不断调整,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从最近十多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加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指导。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在于能够系统化地分析和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关因素,形成符合行业产业要求,符合院校、专业和课程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操作程序,提高人才质量,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
职业教育领域应用教学设计理论的特殊要求
(一)教学设计过程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实施教学方案并进行评价等环节及具体的步骤等,具体如表1所示。
(二)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性分析
教学设计理论起初是以普通教育为研究对象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本身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注重于探索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在研究教育教学过程时对部分教学相关要素进行了简化,有时进行了理想化的处理。例如,在考虑教学过程时,一般都假设师资、学习者、教学资源等符合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这种假设对于相对成熟的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种假设就显得不够合理。具体地讲,教学设计理论存在以下局限性。
第一,体系相对比较封闭。虽然在前端分析阶段考虑了社会评价等因素,但是,明显地对于学校以外的社会系统的变化和相关学科理论发展的影响未能给予足够考虑。
第二,将教学设计过程规定为线性的、程序化过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解决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教学问题。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与人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教学设计期望在教学工作实施前制定完善的教学策略和方案,显然,这种要求是很难实现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策略和方案进行调整在所难免。
第三,教学设计理论对情感因素影响学习质量的问题有所忽视,忽略了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教学过程的影响。
分析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性是为了在更加全面地考虑教育教学相关因素的情况下更好地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将教学设计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需要适当增加考虑的因素,这既是职业教育特殊性的需求,也是我国国情的要求。
第一,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就业的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区别。职业教育期望尽可能地利用学校教育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使毕业生顺利进入对口的就业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为此,需要将职业院校与就业相关的工作(就业教育、顶岗实习管理、就业管理等)纳入其中,而学生的就业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工作5年左右的就业信息是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这与普通教育有明显不同。
第二,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企业。为了提高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必须将企业的主流技术、企业规范、行业技术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用人需求等作为学校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因素对待,所以,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应用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职业教育问题时,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关键要素对待,使教育教学过程形成一个不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开放系统。
第三,在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从表面上看,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设计关系不大,因为在国外的学校中一般没有专门设置类似于我国学校的学工系统,甚至没有学生行政班级和班主任的概念,但是,在我国学校中,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生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等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应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教学设计的考虑因素,拓展原有的学习者分析功能的内容。
第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般默认教师胜任教学工作,而没有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这对于普通教育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我国职业教育的情况比较特殊,发展历史比较短,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培养模式,教师质量从整体上看还不很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一般没有企业经历,对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实践技能缺乏严格训练;二是没有普遍建立职业教育的成熟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师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教学设计理论出发改进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拟在将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过程,并在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改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意见。
(一)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从操作层面看,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为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配置教学资源等工作,具体地讲,在原有设计环节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拓展,如表2所示。
(二)教学内容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情感领域和职业领域
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存在着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不到位,而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更加薄弱的现象,从近几年来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看,从事技术开发设计类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趋于减少,而从事维护、服务、销售类岗位的学生趋于增加,学生对于企业的适应性较差,在顶岗实习和就业初期离职率较高等。这些现象说明,应该切实加强学生情感领域和职业领域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前认知企业文化,准确定位就业目标。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设计需要更加具有体验性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先后倡导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项目化、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系统化、CDIO等等。从本质上看,这些教学方法都比较合理和科学,并且不同提法的教学方法在原理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用一种模式套用到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从教学设计的原理出发,要根据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增加让学生动脑、动手体验的教学环节,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四)将就业教育贯穿始终
从整体上看,职业院校对学生就业非常重视,但对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笔者实践情况看,就业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实施,将了解专业课程体系、了解行业和企业、了解职业岗位、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编写简历、准备面试、企业文化认知和体验、顶岗实习推荐和跟踪等环节整合为一个系统化的工作步骤,尽可能地在学生毕业之前实现学生转化为准职业人的过程。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设计教学方案和策略时,将就业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五)将素质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类型教育都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因为直接就业的学生比例很大,学生素质对于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影响很快就显现出来。为此,建议从教学设计环节入手,形成较系统的素质培养方案,即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如班级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渗透职业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等.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M].王小明,庞维国,陈保华,汪亚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0.
[2]王春华.教学设计理论有效性的缺失及改进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25-28.
[3]张洪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2(2):24-26.
[4]郑太年.教学范式转型是否可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30-34.
[5]沈小平.高职院校多专业融合综合实训模式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4.
[6]张志英.对我国当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72-75.
[7]王峻梅,部锋.对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0(2):12-14.
[8]王峰.从系统论角度探析职业教育的困惑[J].中国成人教育,2008(7):7-8.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专业实训 “双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77-0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前提和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突出存在着学生参与上缺乏广泛性、内容上缺乏规范性、时间上缺乏连续性、组织上缺乏系统性、实施上缺乏有效性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可持续性开展。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内在的需要。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特有的条件。把专业实训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引进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而且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建立基地与学校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单向开展教学的一个场所,而并未被真正置身于教学之中扮演其应有的角色。其实,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是教学场所或平台,更是学校与基地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依托。例如,在与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学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借助这一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成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另一方面,学生可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特长,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支教兴农、科技兴农等形式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学校还是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均能从双方的合作中受益。因此,应该重新认识和界定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双方的互利合作、良性互动,并以此来激活和带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形势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要坚持发散思维,全方位透视,一个典型的实践教学基地通常可以而且应该反映多方面的理论教学问题。例如,国有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发挥的角度,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也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可以从就业教育角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意识。因此,如何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基础上,发掘更为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向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和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效性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的价值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就是要整合优化在专业实训教学基地资源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引入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普遍实施“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传统的教育形式正在酝酿重大突破,理论教学的课时数被大量压缩,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环节不断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这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特有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要求,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当前,各高职院校为确保专业实训实习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落实,与相关企业、行业合作建立了一批有稳定保障机制、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学院可以把这些实训实践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使之成为专业实习实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双基地”,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也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实训,专业课实训建立在学生体验和动手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专业实践,培养出符合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侧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但是,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相结合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专业课实习实训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否则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概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专业课实训则是培养人才的具体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课实习实训则以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展示和物质基础。因此,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可以防止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割裂现象,可以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作用,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与岗位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不能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开展下去,很多高校只能做到“以点带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实践教学受场所、经费和师资的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可持续性开展。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很大投入,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应该按照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的原则进行,以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率,降低基地的使用成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依托各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同时建设、同时挂牌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以企业为依托、与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稳定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节省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这对于教学资源和办学资金仍不够雄厚的高职院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要求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整合与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健全各项教学制度,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的真实的职业环境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实习实训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依托各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同时建设、同时挂牌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与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稳定的实践基地,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原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育人的宗旨,这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性质。因此,应特别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教师应依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基地,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吻合的活动,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定期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题调研,调查企业文化,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职业道德情况、各行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学生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等。教师将调研成果反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及时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兼顾其他方面,但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不能喧宾夺主,任何有悖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所谓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该注意按照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和双方受益的原则进行,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率,降低基地的使用成本。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得到锻炼,当地见效益,教学见成效,实现互惠互利。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出发,学校和基地可以尝试多种合作方式。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与基地联合进行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科研攻关、技术改造、城镇布局、新农村建设等,为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技术服务。再如,学校可为基地定向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把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也能为基地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进行相关的创业辅导、就业咨询等活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缩短学校与地方的距离。总之,学校和基地合作的方式很多,可以随着双方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
(三)规范化和制度化原则。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具体而言,就是各方应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培育和发展给予人力、 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保障:一是应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专项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从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二是学校应配备得力专任老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在人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三是学校应出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关文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度化,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四是针对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和难题,通过政府引导,由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组成职业教育集团协调解决。这种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对于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等都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总之,发挥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必须全方位多层面共同努力
(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集成设计、并重的原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实践证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各门专业课程都应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开展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在内容设计上应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来组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双基地”的建立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叶德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郭艳春.依托基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0(17)
[3]陈绍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安康学院学报,2010
(10)
[4]潘利红,黄文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09SZ009)
篇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职业学校领导者教育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实证研究中,基于对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的认识,从八个方面,20个考察点进行考查。调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调查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50名)、副校长(59名)和教师(139名),第二部分的调查对象为学校教职工(263名)、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39名)和市级教育行政管理者(19名)。针对每个考察点,被调查对象可以填写感受程度很高、感受程度较高、感受程度中等、感受程度较低、没有感受等5个选项。调查对象对20个观察点感受程度很高的统计结果详见表3。由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感受有一定的不同,但从总体看,学校领导的感受要好于普通教师,市、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感受要优于学校普通教职工。从能力类别看,对执行力的感受较高,而对创新力和和支持力的感受较弱。把从第一部分调查对象和第二部分调查对象取得的调查结果分别进行交叉分析,本文仅以战略意识考察点为例分析结果详见表4、表5。通过对学校领导、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市教育行政管理者在20个考察点上的感受情况逐个统计检验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可得出以下结论:除情势判断、依法行政、文化保障、创新成果等4个考察点无显著差异处,其他16个考察点均有显著差异。同时,也说明市、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学校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能力的认可度有一定差别,在部分的考察点有较为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在20个考察点的感受情况进行逐个统计检验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可得出以下结论:学校各职位对各考察的交叉比较仅在“监察机制”有显著差异,其他19个考察点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对于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能力的认同方面,普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基本相同。
二、职业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相比,与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以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对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加以解决。
(一)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行力,有明确的人才战略意识,清晰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依靠健全的决策机制,依法行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1]
(二)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
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催化剂。职业学校应适应社会转型发展,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取得社会的支持。在制定改革举措和创新成果的普及与应用时,要深入企业、事业单位,产业、行业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既要照顾到现有行业一线技术需要,还是充分考虑国家和省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统筹发展,合理布局,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职业教育对社会服务的方向和领域。
(三)增加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能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的体现之一就是不断增加了职业教育投入,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投入仍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且配置不平衡、不合理。地方行政领导者要处理好与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争取、主动出击,在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要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在条件保障上即可顾及各专业之间的均衡,还要突出优势专业和特殊人才,发挥资源的最佳利用率,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提升现代职教理念的职业学校管理能力
篇5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篇6
1.学生学习目的不相同,学习的主动性千差万别。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喜欢学前教育专业,喜欢小孩子,对幼师这一职业充满向往,因此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有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兴趣甚至对小孩子十分反感,但在家长的坚持下才不得不选择这一专业的,因此她们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充满敌意,别说主动学习,就连必须上交的作业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完成。
2.学生缺乏教师的认可,自信心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一直以来被扣以“差生”的帽子,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继续升学而不得不就读中职院校的。她们往往认为自己天生就不聪明,无法在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因此不会用心读书、学习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1.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其研究涉及认知、行为、人格等多方面,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同时还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相对实践课来说,显得枯燥,往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会接触到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因此,她们常常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
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中职生现状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如下策略:
1.启发式教学策略。填鸭式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但就长期效果来看优势远不如启发式教学。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一种方式是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写出在你心目中小孩子有哪些独特的方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既可以了解到她们对问题的认识情况,又可以调动她们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另一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拥有创新的“开发区”,同时训练了她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综合性和独特性。例如,在讲解时间知觉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新入园的孩子哭着问你“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时应该怎样回答。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们大多积极动脑,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说:“妈妈下班就来接你了。”我问:“小孩子问妈妈什么时候下班,该怎么回答?”学生答:“妈妈四点钟下班。”我问:“小孩子继续问什么时候到四点钟,又该如何回应?”学生答:“……”此时,学生没能给出更好的答案。我引导道:小孩子对于时间概念并不清晰,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他们有时间有大致的概念呢?学生们答道:“他们熟悉的事情。”随着引导和讨论,学生们最后得出了“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你回家”这个比较恰当的答案。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讲授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单纯的讲解往往不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在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直观的特点,比起传统的讲授它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职学生实践经历较少,对幼儿的了解不够,只依靠理论讲解并不能让她们了解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幼儿真实的生活情况,笔者播放过一部叫做《幼儿园》的纪录片,该片呈现出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在看过此片之后,很多学生表示之前对于幼儿和幼儿园的认识存在误差,通过看片自己对幼师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表明了自己会避免片中老师的错误做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在扮演不同角色(幼师或幼儿)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幼儿的各种想法、反应。
篇7
加强对原有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培养,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管理理念,丰富他们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不断增强他们的管理效率意识,加强对他们的知识和理论的培训,引导他们更多地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二严格教师管理和教学进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位教师都是高等院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整个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管理就是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和教学质量的把关。管理教师的实质就是为他们更好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强他们教育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更强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教师的管理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和相关的工作章程制度,给老师一定的约束和激励,让他们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要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充实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同时带动更多的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培养和实践指导。
三加强教学计划管理,确保合理科学有效
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当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总体设计,也是更好地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实践性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人员首先应该制定较好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应对教学计划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教学计划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落实,确保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并且能够执行得有质量,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能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更好地适应教学管理,服务培养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开展各分层次的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不断地去研究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要求等,以便更好地从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考虑,不断调整相关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就业。
四有效开展教学评估,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做好教学质量的评价,既是对教学工作的有效督导,更是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手段,能够真正地把教和学的真实情况有效反馈,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活动、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尤其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以教学评价为契机,严格把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既要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对教学质量的监督要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全程跟踪质量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篇8
我们课程建设小组虽然编写了自己的营销心理学教材(《营销心理学实用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0),但和其他同类教材一样,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教材结构条块分割,更关键的是教材内容很难随着市场营销活动的新变化及时更新———即便是很有特色的教材一两年后也会变得平淡无奇。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吸纳各类媒体、网络等开放性的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
(1)以营销和消费为核心的社会焦点、热点话题,例如开学经济、3•15晚会、“双十一”促销、黄金周消费、央视广告竞标等,这类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营销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紧贴百姓生活和企业营销行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2)经典消费类节目,例如CCTV2第一时间、消费主张、新浪财经的消费栏目。这类节目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各地经济文化与风土人情,对于分析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起到一定作用;
(3)消费主题的调查与访谈节目,例如我们参考北京交通广播网的相关访谈节目内容作为课堂主题讨论,选取了冲动消费、购买手机的考虑因素、过年送礼送什么、药品的价格、家庭收入来源及支出、大学生消费心理状况等内容展开讨论,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消费技能,获得对相关营销心理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
(4)相关视频讲座,例如选取时代光华管理课程中促销、定价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营销,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领会各种心理定价方法和促销方法。世事洞明皆学问,每一个营销行为和消费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心理背景,要实现“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无疑需要选取更开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运用营销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新定义课堂,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渠道,但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重新定义课堂,就是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教师发挥课堂设计的主导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参与与创造。以下是除讲授法外营销心理学课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应贯穿营销心理学教学的始终。案例能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景中思考问题,一则典型的案例往往可以从多种营销心理的知识解析,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师生互动,学生很容易拓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选取中秋节月饼市场的案例,学生可以从商品定价策略、文化与消费心理、消费者购买动机和购买类型等多个视角开展分析,继而从顾客消费需求心理的角度设计月饼或其他节日文化主题商品的市场促销方案。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能帮我们提供大量经典案例,同时我们只要稍微留心就能收集非常有价值的案例。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遴选具有代表性、时效性、能引起学生参与兴趣的案例。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和启发者,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设计,发挥创意想象的空间。
(二)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由教师或学生选定主题,设定模拟情景,由学生扮演情景中的各个角色。通过开展情景模拟,饰演的学生能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观众也能够参与点评分析,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营销问题。例如,我们将顾客投诉处理的内容进行了情景模拟教学:以4~6人为一小组,每组确立一位小组长,各小组在课下收集导致顾客投诉的情景资料和处理方案后编写剧本,教师指导剧本编写,剧本突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冲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排练后在课堂里上演教学情景剧。各个小组各施所长,有的以退换货过程为情景,有的以营业员语言不当、态度恶劣引发的问题为情景,还有的以餐饮消费中的劣质服务为情景。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创意与想象,他们的表演入木三分,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景模拟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基础,采用探究式的实践方法,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组建工作团队,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在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项目交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程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制订工作计划、分配任务、实施计划、完成任务。例如,根据教学内容,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店铺选址项目、典型商品广告策划项目、商品定价项目等,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合作开展活动,包括收集信息、设计项目方案、制作课件、项目论证等,收效良好。
(四)工作场所的现场教学
开展现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主要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前往活动现场开展参观、访谈、模拟实践等教学活动。这种方法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带着问题和任务开展学习,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直观生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营销心理学课程选取了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汽车4S店、大型超市和连锁药店作为现场教学的场所,学生现场活动内容包括观察顾客、体验顾客接待过程、访谈营销人员、模拟导购、促销与现场服务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学会分析顾客的个性特征、购买动机与决策、顾客类型、顾客服务接待流程、营销人员行为规范等问题提供了真实素材。实施现场教学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做好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总结工作,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有序,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核办法,实施多元化评价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不擅长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而教师恰恰习惯于通过卷面成绩考核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不能仅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考试卷面成绩衡量,更应当从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个性等多方面考察,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改革考核办法,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我们在课程考核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
(一)转变考核观念
我们提倡:考核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争取让每个学生都通过考核;评价学生最擅长的一面;原则问题考核不予通过。这要求教师从开学第一节课开始就要做好评价设计,明确考核的内容方法,并面向所有学生明确提出考核要求,为学生树立行为导向。考评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对于涉及个人品行问题、职业道德问题和违反纪律等个别行为,考核不予通过。
(二)细化多元评价的指标
多元评价包含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将评价内容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与纪律、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二是活动与个性表现,包括参与活动的态度、贡献、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三是知识能力水平,包括考试成绩和实践教学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评结果不是三个方面考评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综合权衡分析学生的表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意见。达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班级成员互评及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在表现。在本课程中,学生依据心理知识对自己的知、情、意、行及个性开展自评,通过自我认知与评价,进一步认识与完善自我;班级成员主要通过项目和案例教学对小组成员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评价依据成员在教学活动中德、能、勤、绩四方面的综合表现,为每位班级成员打分;社会评价主要是企业对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工作态度;教师评价应当是发展性的评价,需要综合各类评价因素,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予发展建议。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交流反馈机制。
篇9
关键词:艺术 个性 教育管理
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企业,都把提高设计水平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艺术设计在社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其影响力涉及社会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引导社会时尚潮流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极其广阔的就业市场。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90后”的学生性格叛逆,个性张扬,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使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不知如何应对。本文从艺术专业学生现状、形成原因、应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艺术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个性特点分析
1、心智心理不成熟
青春期是人生中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在生理上处于不断的发育和强壮中,心理方面自我意识、性格、价值观等也在逐渐成熟,他们对新生事物敏感、好奇,容易接受,但是非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又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身心特性,使得一些学生在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时,容易不辨是非地接受。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不少学生感觉自己没有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再加上学校管理的不完善,家长的疏忽,外界的诱惑,使得许多学生沉溺于早恋、网聊、游戏等其他方面。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网吧的不规范经营,青春期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引发的打架、斗殴、抢劫、杀人等恶性事件,给学生们的身心带来了许多危害,在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也使我们的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2、片面追求个性形象
艺术类学生的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个性而藐视共性,自我意识明显地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而且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他们又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承受挫折能力弱,容易情绪化。学生们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表现欲极强;有的则不善言辞,显得清高、孤傲、特立独行;有的个性张扬,思想偏激,桀骜不驯;有的感情脆弱,过度自卑,造成心理障碍。为强调与众不同。在衣着装扮、言谈举止、作品设计等方面,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夸张,极富个性,片面地追求个性,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3、集体观念淡漠
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艺术专业学生不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参与热情明显偏低,没有团队合作意识:一部分人在纪律意识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常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片面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时间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感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有待提高。
4、文化基础薄弱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学术水平、知识积累、创新意识、审美能力、人格修养的总和,而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理论,文化底蕴不足,思辩性不强。设计作品缺乏思想深度,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艺术类学生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能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由散漫。这种自由散漫在集体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给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严重的困难。基础课程从临摹到写生,主要靠教师启发和个人领悟能力,受先天性的个人素质影响较大,形象思维占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就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方法与相应对策
1、严爱有度
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们也坚信,严师出高徒。严不是凶,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而是从爱出发,严之有度,严而不厉。过于宽容,学生没有约束力,自由懒散,班集体也会成一团散沙;管理过严,容易使学生个性压抑。缺乏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针对艺术类学生浪漫、散漫、随意、情绪化等特点,要尊重个性差异,过度的自信和过分的自卑都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强制性的措施不是最好的办法,教育者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及时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与他们共同分析专业的优势,一起探讨生活哲理,为他们指明人生奋斗的方向,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班主任要做到刚柔并济。在严管的同时,还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心理,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才能够自主地去探索和创新,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全面更有效。
2、班级建设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管理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班主任工作艺术是其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和体现,是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湛、娴熟的管理能力。
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优劣的依据。一个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的班集体,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培养一个个性鲜明、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要教育学生逐渐克服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遵循学生的身心变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遵守学习纪律的好习惯。
艺术班级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班主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情感和欣赏能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班级,热
爱生活。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德技双馨
艺术专业是特色专业,必须有独特的教育和管理方式。首先,要搞好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争做文明学生。树立起注重智力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科学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形成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友谊所带来的快乐。其次,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优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比如: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博客写作比赛、专业技能比赛(节水宣传、环保宣传、抗震救灾等招贴设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他们顽强拼搏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干,增强班集体凝聚力:鼓励学生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为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举办这些富有情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专业优势,又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增强了自身免疫力,还能使校园经常保持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4、主辅兼修
社会需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等。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联系密切,涉及到文学、美学、市场学、新闻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因此,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多种素质,才能适应相关工作的需要。
由于职业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多数学生对专业技能尤为重视。对文化知识和基础课程相对放松。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质量评价;质量保证
Abstract:Education qua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zation.Considering its persity in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and means,we shouldnote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evaluation.There are two major channels for its quality assurance,one bases on thepublic authority measures and the other relies on market strategie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chool;quality;quality evaluation;quality assurance
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20世纪60一7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问题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担忧扩大规模以后职业教育还能否维持一定的水平和水准。因此,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水准。从世界范围看,当前以质量为导向的改革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成为各国不约而同的行动纲领。然而,对我国来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现在最不适应这个改革要求的,恰恰是作为整个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方向的质量本身。已有质量标准的制定反映的主要是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利益,而难以反映实际生产部门的要求和利益,更难以反映劳动者的要求和利益。从动态上看,它不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随时做出相应变动;从结构上看,它更多地带有学科体系的框架和特征,不符合职业体系的要求;从方法上看,它通常采用任务分析法,而不是追求职业功能目标的实现。
一、质量与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概念诠释
对研究对象给予科学界定,是研究一切事物的基本起点,它规定着研究的科学方向,也是衡量所进行的研究是否达到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建设总是通过一个个基本概念的揭示来总结这门学科的科学认识成果,并在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确定事物的本质、规定理论的范畴、反映事物的规律、做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建立理论体系的大厦的。基本概念的日臻精确,标志着相应学科的日益成熟。概念模糊不清,必将导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随意性而最终妨碍科学的发展。”[1]研究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质量、职业教育质量等的内涵界定问题。
(一)什么是质量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质量”一词的含义是比较清晰的。英语“qu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指某一给定实体的性质,只描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或好坏区分。随着时间的发展,质量的定义中出现了价值判断的成分,质量已经含有评价的意思。《朗曼现代英语词典》解释为“grade,degree of excellence”,意思是“优秀的等级或程度”。《汉语大词典》对质量的解释是“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2]从哲学的角度看,“质量”是一对矛盾的范畴。质是指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规模、运动的速度、发展的程度等,表现为不同数量的规定性。任何质都是具有一定量的质,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质量”是“一种与能满足或超过期望的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相联系的动态的状态。”[3]也就是说,质量仅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包括提品或服务的人员、过程和环境,质量还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和欧洲质量管理组织认为:质量是产品或服务内在特性或外部特性的总合,以此构成其满足给定需求的能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最新定义是: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总和。[4]这里所说的“实体”就是某种产品或服务,它可以是活动或过程本身或其结果,可以是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需要”是指用户、社会或第三方的需要。“明确需要”包括合同规定、标准化要求或其他特定的需要。“隐含需要”则是非合同环境下,供方为了满足用户的远景需要通过调研和预测而提出的。“需要”一般可以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和特征”,“特性和特征”是“需要”的定性与定量表征,因而也是用户评价产品或服务满足需要的质量特征、质量参数与质量指标系列。
由此看来,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特性”指某事或某物内在的,尤其是永久具有的特性,而非赋予的特性。“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或期望”。“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优秀来修饰。质量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本质质量,即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或特征;另一部分是评价质量,即用户对实体满足其明确或隐含需求能力的评价。
(二)什么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
《教育大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培养对象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培养对象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按照这一解释,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职业学校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职业学校教育,包括高等、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据此,本文认为,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就是指职业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其顾客(用人单位)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产品(职业学校毕业生及其课程与专业)满足用人单位的程度上,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是指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主要体现在职业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上。而职业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又主要体现为其所培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及其结构体系,因为职业学校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认知性”的知识质量标准是以“过程性”的能力质量标准为依据而设置的,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质量评价标准都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导向而进行,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以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也就是说,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概念中包含了本质和评价两部分。本质反映了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独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回答的是职业学校教育客观上应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评价反映的重点不是条件、过程,而是结果,即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根据指标体系对教育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对毕业生的质量做出主客观判断,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评价在教育和培训界已不是一个新问题,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要评估的内容很多。例如:评估学生或受训者、教师和培训师、大纲、课程或学科、组织和管理等。在以上每项内容中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评估。例如,对于一门学科,它的关联性、讲授方式、影响等。尽管“评价”活动被视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小部分,但是教育和培训中的评价以多种形式和为多种目的而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评价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目的服务,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合法性:指的是职业学校教育设计的合理性。(2)洞察力:帮助一个公共机构或项目更好地理解其功能(通过自我评估或内省)。(3)政策支持:在公共机构或政治层面,评价是提高决策制定的有力手段。(4)改进提高:这一功能与质量保证紧密相关。(5)迁移性:使用评价来改进其它地方的实践水平。
某些类型的评价可能只关注一个方面,例如:学生的测验。另一些类型的评价,例如职业学校教育提供者的资金审计就关注各种内容和目的,尽管程度不同。
另外一种看待评价的方法就是把职业学校教育当作一个投入-产出系统,评估目标可归类到投入过程或产出因素。这种评估认为适当的投资是确保职业学校教育产出质量的先决条件。这一评估的主要方面有:教师/培训师的资质、计划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说明、课程大纲、设备和培训环境、预备知识和培训对象的动机。投入评价的各种形式广泛出现在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产出评估更为常见。这样的评估方法从如下方面对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的质量下结论:它的成功性、它对培训对象的影响力和满意度、课程立竿见影的效果、所学知识的竞争力、课程完成的速度、生产效率提高程度等。产出评估的典型方法是参与者的问卷调查、考试结果分析、自我评估方法、工作能力提高评估等。产出评估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学生/受训者的考试,在职业学校教育中是非常标准的,而在继续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就不那么经常进行考试了。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评估本身的可靠性。例如,从成绩及格率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或受训者的考试测验。有时候,这个体系被认为是教育过程质量的指针。然而,考试手段过于绝对,与培训的质量评估并不一样。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评估也是一样,可信度问题值得探讨。例如,在一门课程结束之后,受训者填写的简单的问卷调查的运用,在职业学校教育活动中广泛实践。这样的调查测验测评当时的满意度,很容易获知。然而,结果往往不是一个好的、可靠的指标来评价课程的质量,而应该与工作场所的影响力有关。
三、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保证途径
质量保证是指在质量体系中实施的一切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并且按照所需操作,提供适当的、充分的信心,以确保实体完成符合质量的各项要求。换言之,质量保证要求确保:(1)定义质量标准。(2)提供合适的程序。(3)监管这些程序使之符合规则。(4)分析违规操作的原因。(5)通过正确的行为消除问题的根源。
质量标准原则的实施需要对一些主要质量特征的认识达成一致。而这一点正如我们所回顾的,并没有在职业学校教育计划规定的条款中清楚明白地加以规定。随着从关注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观点(这一点在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向关注以过程为导向的质量观点的转变,质量保证变得越来越重要。它确保了对各种各样导致质量结果的过程的认识,对应该被控制的投人和产出因素的了解,以及确保了对应该实施控制的过程因素的理解。我们很容易就知道,鉴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一系列关联的过程,在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保证中没有简单的或普遍适用的方法。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有两种主要的途径来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一种途径是基于公共权力机构的措施,另一种是依靠市场策略。圈职业学校教育主要受公共权力机构的制约,政府决策主要面向职业学校教育,只有继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受到市场的影响。当然,可以看到二者不断交织:政府机构至少涉足继续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领域的一部分,而市场规律与途径也会影响到职业学校教育领域。
虽然政府的和以市场为基础的质量保证手段的平衡、范围和传播在各国之间会有不同,但对于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由政府机构依法制定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1)对职业学校教育内容和资格证书的认可,尤其是有机会进入其他培训计划、公共服务或限制专业的岗位的认可。(2)计划或投资者的官方标准,一般指投入因素。(3)培训者的准入要求。(4)监督体系。(5)培训师和教师的资格要求。
上述要点应当依国家或地方法律形式制定,作为财政拨款标准固定下来,或者作为公共事业单位员工提供培训的要求明确下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手段是一致的和完整的,它们将有助于质量保证。
与自由市场的发展有关的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保证手段包括:(1)学校教育投资者在ISO9001或ISO9002标准运作下的以过程为导向的质量保证体系。(2)在特殊保证或规范下对教育投资人和教育计划归类。(3)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通常存在于有着独立培训部门的较大的公司。(4)从提高市场透明度的角度对职业学校教育提供者建立数据库。(5)消费者保护标准和投资人的道德行为规范。(6)基于自我评价方法上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谢兰荣.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20.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1635.
[3]赵中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J].外国教育资料,199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