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Urban economy is an economic form taking the city as the carrier. It is the most progressive reg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but also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features, it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moder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from the "three-hig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wo big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 modern;urban economy;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15-02
0 引言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其中二、三产业繁荣发展,不断的优化其经济结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我国的现代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渐渐表现出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高度变换和生产经营高度集约的“三高”特征。并且在发展趋势之上显露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经济国际化的两大趋势。对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掌握,将有效的引导现代城市经济,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特点的分析
1.1 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为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和过去相比,如今的城市商品市场最为繁荣,人们的生活也最为富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第三产业带去了巨大的活力。加之国民经济总值标准的普遍使用,综合性的描述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较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信息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城市经济总量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诸如咨询金融等产业,进一步的增长了城市财富。传统的以资金、规模、人力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转变,科技对发展的有利推动越来越明显。掌握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和规律,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有关人员及时转变策略,进一步的提高对人才和知识的重视度,正确的认识到如今的市场竞争主要就是进行人才的竞争。要转变和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紧随新时代的新特征,进一步的发展知识经济。
1.2 产业结构高度变换 新兴产业的增加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增加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相应的结构就会不断的进行变换和刷新,这是如今城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从两个方面来看其变换的过程,第一,第三产业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当中,其内部结构变换多。第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的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换。产业结构高度变换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当中比例偏少,且不断下降,相反的二、三产业却不断上升,并且相较之下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降低。科技是促进其高度变换的内在动力。对其规律的掌握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注重科技的推力,并且不断的推动科技健康稳定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3 生产经营高度集约 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知识和资金投入的密集性,进一步的提高产品当中科技和资金含量,进而从整体之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高度集约的生产经营主要有三大指标进行衡量与评价。第一,知识密集型。其中知识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所投入的知识或者技术价值,然后除以该项目所产出的产品的产量。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之上所花费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进而使得技术和知识的价值随之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重视度也会上升。第二,资金密集型。资金的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产品所投入的资金金额,然后除以该项目产品的数量。第三,年技术进步速度。其主要是综合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之内,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年技术进步的速度等于在一段时间以内,通过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产值增长速度,然后除以在该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品增长的速度。如今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经济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满足时代的需求。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将在三十年左右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到那时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将从事服务行业有关工作。
2 发展趋势分析
2.1 城乡经济一体化 现代城市经济和传统的城市经济有所不同,从之前的城乡分离发展,到如今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旧时的传统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者之间相对封闭,各自进行发展,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而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互相合作、优势互补等,进而使之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以此获得双赢的局面。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更多的追求通过生态化的发展,进而得到经济的快速进步。农村经济相对其而言,更加侧重于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要努力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进而互相推进。产业化的结果,使得农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发展经济,而是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对外拓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生态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不再只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而是致力于三大效益的统一,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把握好这一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推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解放,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从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针对城市经济的领导者而言,眼光必须长远,进行规划之时应该将城市和农村相结合进行考虑,以顺应时展潮流,推动经济发展。
2.2 城市经济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之上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和一定的区域,国内市场已经渐渐饱和。城市想要寻求发展就只能不断的拓展市场,从区域走向国际,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谋发展。这也是我国城市经济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此外,城市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种类繁多,有的数量庞大,仅是依靠一个城市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一个城市在各种资源之上的条件不仅存在差异性,而且在质量、数量、成本等之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性更是明显。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进一步的降低发展成本,进行国际交换和合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种技术的进步,跨国际公司等的发展,为其合作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通过国际化的合作和交流,选择的范围更大,寻求发展的机会也更多。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取长补短还能够和谐国际关系,寻求共同进步。面对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已经被渐渐连成一个整体,对外的经济交流不仅是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大的潮流要求。把握好这一趋势,将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立足于该趋势进行发展规划,促进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转变传统的落后的小农观念,不断的吸收国际之上成功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自身实际,不断的在国际市场中寻求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当中渐渐凸显出三大特征,科技、知识、人才等不断的推动城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也在进行快速的变换,发展类型从传统的粗放型渐渐朝着集约型转变,进一步加大了在资金和知识之上的投入,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立足于这三大特征,并且抓住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谭啸.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2.
[3]邵士官.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 物流园区 经济发展 区域规划 选址
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和步骤,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当下各地区的建设热点。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左右。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很多,而其中非科学、不合理规划占有重要的因素。本文尝试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做出初步探讨。
一、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具有关联性、整合性、集聚性和规模性的总体,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政策、经济条件、社会基础设施等宏观因素和条件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在区域规划中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从当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宏观可行性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协调性原则。区域规划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家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指导下,结合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特点,统筹考虑城市的居住人口、消费能力、交通条件等因素,坚持做到物流园区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立足本地,面向周边,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确定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掌握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律;
2.统一规划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从宏观范围内确定物流园区层次类别与其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关系,明确物流园区在物流网络上的层次位置关系,确定物流园区所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在全国运输大通道的格局下,按照区域经济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依据物流需求量和不同特点,由政府完成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使园区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防止贪大求全、盲目布点、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
3.前瞻性的原则。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因此规划之初就应体现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具有战略眼光,准确把握世界物流发展的趋势,坚持高起点出发,从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强调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适度超前,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4.风险预防原则。由于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效应长、建设风险大,因而必须有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真正建立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起到风险预防的作用。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时应注意环境保护,如在物流园区的物流与运输组织中,优先考虑采用环保型的方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物流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二、物流园区选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物流园区选址必须与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根据物流园区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应做到:
1.是否便于物流园区的投资和未来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用地日益紧张,大部分传统的配送中心规模小,布局分散,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严重,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因此需将其迁出。而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充足,成本较低,成为首选之地,它便于物流园区的投资和未来,避免了今后的规划协调困难。
2.是否有利于物流多式联运的开展?物流园区是货物集散中转作业场所,需要交通便利,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一般应选择在铁路、港口、高速公路、航空结点及重要场站附近或几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并有联运站加以利用。园区至少要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最理想的物流园区,应该是铁路网络、公路网络、航空、水空网络的联节点和交汇地。
3.是否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的目标?有一定规模、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其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强大的物流量产生。对新建物流园区,应把对过去的运输场站和仓储中心作为首先的选址对象,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的目标。
4.是否能有效减少建设投资费用,缩短建设工期?这是决定选址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物流园区应尽可能选择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如要求城市的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齐备,有充足的供电、水、热、燃气的能力等。
5.是否能够使企业获得必要的利润?地价的高低、面积的大小、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建设费用、经营费用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进入物流园区的企业利润所得。选址时应以总费用最低作为选址的经济性考虑。
总之,物流园区的选址必须在全面考虑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粗选出若干个地点,再进一步综合运用比较法、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进行量化比较,最终确定实施方案。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可以看出,物流园区规划中必须重视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如果不了解具体的经济发展要求,而仅仅从书本和资料上所得的概念出发进行设计,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针对性,也就不具备实施性。只有结合物流园区自身特点,准确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市场定位,明确物流园区内部物流流程,加强对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才能保证方案的切实可行,为城市的总体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一)知识经济对成本补偿理论的影响
根据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C+V”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耗费的价值尺度。工业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耗费计人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所当然应成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在再生产过程中得到补偿。
(二)产品成本项目已不适用高新技术产品
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制造成本法,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一般由直接材料(约占65%)、直接人工(约占20%)、制造费用(约占15%)三部分组成,而对无形资产的消耗,则采用分期摊销的方式计人管理费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含量高,物质构成低,产品成本构成中物质消耗急剧下降,而知识资源的消耗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如果只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则势必会低估高新技术产品的成本,使产品成本严重失真,这是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的。因而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改进产品成本构成。
此外,就人工费用而言,现行制度中只把生产工人工资和福利费作为直接费用、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作为间接费用计人产品成本,而并未涉及研究开发、设计等人员的人工成本,更没有考虑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这些人工费用也是与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的,人工费用核算内容的不准确必将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
(三)新技术、新方法、新情况使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受到冲击
现行成本会计中普遍使用的制造成本法已不适用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制造费用的分配为例,在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一般采用生产工时比例法。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即高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低估知识密集型产品成本。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产品决策和成本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
适时制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倒推成本法应运而生。所谓适时生产是指在生产需要时才购进零部件或有顾客需求时才生产产品,从而使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的方法。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正好相反。但在采用适时制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到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法或分步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追溯,无疑得不偿失。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高度自动化,客户的需求也呈多样化趋势,企业大批量地生产将被客户特定的、个性化需求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同时,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分步法和品种法的使用空间会大大降低。
二、知识经济时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改进无形资产的核算
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除了我们熟知的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之外还有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职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已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如果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将将无形资产按其价值和规定的期限摊人管理费用,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而必须改进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办法。首先,对于产品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比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应按其摊销额计入产品成本;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企业形象有影响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特许权、服务品牌等仍采用原来的方法,即摊销计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此外,由于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知识资产更新换代较快,因而应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和方法,可以像当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摊销的办法。
(二)改进人力资源支出的核算
在现行制度中只是把工资薪金、福利费等与人力资源的有关的支出按照人员所属部门的不同计人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现如今,人力资源巳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根本。其支出形式也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会计核算对人力资源支出必须足够重视,那种不分支出性质,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将是未来成本会计研究的的侧重点之一。按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进行划分。把与取得当期收益有关的支出如工资薪金、福利费、社保费等仍按职工所属部门计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对于收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力资源支出如培训支出等则予以资本化,通过分期摊销的形式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中。
(三)改进产品成本构成项目
1. 产品的研发支出应计人产品成本。一直以来,产品的研发支出是作为期间费用计人管理费用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既然研发是直接与产品的生产相关的,其支出也必然应该计入产品的成本。
2. 增设“环保支出”成本项目。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人和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现实,治理环境污染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对环保方面的投人必将越来越大,因此在成本项目中增设反应环保支出的成本项目,可以促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
3.增设“知识资本摊销”成本项目。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引进与开发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一点在高新技术企业尤为突出。如前所述,将对于产品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和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摊销额计人产品成本,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四)丰富成本核算方法
1. 引人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兴起和应用与知识经济环境下成本构成内容的变化密切相关,作业成本法以引发成本的动因即作业为核算对象,作业是费用归集和分配的依据。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都应计人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这种方法是一种符合知识经济环境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也更准确。
篇4
一、以思想大解放,努力营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别人也在发展速度加快,发展。别人的发展速度更快,总是先我一步。纵向比,县第一季度GDP和县级财政收入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形势还可以,但横向比,县的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7.1%石嘴山市的财政收入增长42%高出我县近6个百分点,竞争日趋激烈,加上行政区划调整后,县财政供养人员增加近2000人,各项基础设施支出增多,负担加重,压力加大,形势不容乐观,现实不允许我有丝毫的松懈。总在说电力、运力等是瓶颈问题,但最大的瓶颈问题是人的思想问题,有了思想,才有思路,有了思路,才有出路。近年来,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作风整顿等措施,思想有了一定的解放,但还不够,观念更新太慢,没有完全把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真正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总是观望的多,探索的少,照搬的多,创新的少,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走,所以总是慢人半拍。
二、以职能大转变,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经济已融为一体,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服务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快慢的关键。哪里的服务搞得好,投资商就到哪里投资发展,哪里经济发展速度就快,就能抢得发展的先机。抓服务,关键在行政职能的转变,要深刻理解政府就是服务,干部就是服务员,投资商就是顾客,就是上帝。在这一点上,县工商、经贸、土地、发展计划、园区管委会等部门作了大量工作,真正体现了政府服务经济的职能。从总体上来看,我县在服务质量上较去年有所下降,在个别部门和干部中,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不良现象,有些部门未经批准,擅自到园区、企业检查,甚至乱收费,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挫伤了投资者的热情,大大影响了县委、政府的形象。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多服务、少收费,多支持、少干预,未经县委、政府主管领导同意,有关部门不得随意进入园区和企业进行检查,要变管理企业为服务企业,在全县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让企业自由自在的发展壮大。在涉及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问题上,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要一个口号、一个调子,保持同步,协同作战,不允许各自为战。对几个部门联合办理的有关事项,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将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近期,县委、政府将邀请企业业主对各行政职能部门进行一次背靠背的评议,对排名靠后的限期整改,对一意孤行,不从全县大局出发的,部门不予评先,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情况严重的,将给予组织处理。
三、狠抓落实,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凡是县委、政府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所做的承诺,必须说到做到,能给的优惠政策一次性给够,承诺及时兑现。坚持既定的各项奖励政策不变,对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提拔和重用。对发展迅速,对县级财政贡献率大的企业业主,从经济、政治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待遇。县计划、经贸、财政、税务、土地等部门要积极应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按照自治区陈建国书记所讲的,积极搜寻全国其它地区所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及时调整和修订过去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完善,做好政策的对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现实性。
四、加大环保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过去的发展中,不可否认。由于县情的因素,出现过重发展、轻环保的行为,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经济的发展环境,那是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能说是谁的错。现在从中央到区、市、县,大家对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各方面的政策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结合平罗经济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应本着“边发展、边治理”边发展、边规范“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堵绝以牺牲环境而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发展的净土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环保局要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已形成的污染企业,要按照政府限期治理通知的要求,治理合格后再投入运行;污染治理上,要将关口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监管;项目审批时,严格遵守”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经贸、环保、园区管委会等部门要彻底摸清园区内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把企业进行归类,按照园区的总体规划进行合理摆布,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放到一个小区,不要乱批乱建,同时,加强对已批企业的监测,加大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原来项目性质企业的查处力度。环保局和广电局要加强环境保护正面宣传,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向企业进行环保政策和环境技术有关信息的宣传,要加强对环保政策、法规知识的学习,使企业和领导逐步提高认识,自觉开展和支持环保工作。
五、加大征收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财政环境
县财政、税收等部门要充分发挥为国聚财、为国理财的职责,牢固树立抓财税工作一天都不放松的思想,认真贯彻”强化征管、堵塞漏洞、严厉打击偷税行为、清理欠税“的方针,加大征管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督力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积极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招引资政策,扩大税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5
【论文关键词】城管执法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城市形象
【论文摘要】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城管执法工作的开拓性、创新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规模多大,城管执法的范围就有多大。城管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通过对市容市貌的执法管理,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经济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直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管工作,思路有新的突破,观念有新的改变,作风有新的表现,能力有新的提高。通过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直接或间接地服务和服从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1]
一、城市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决定了城管的重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区域中,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维护城市形象的城管工作,对于做好城市管理意义重大。
(二)城市的发展壮大决定了城管的重要性
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集,企业集中。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包括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以及衣食住行,所有这些如果任其无序发展,那么城市马路再宽也要拥挤,城市建筑再好,也要被垃圾污染。城市三分建、七分管,维护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正常有序,就需要城管保证这一切有序进行,这就决定了城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城市管理工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要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国力的竞争就是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竞争。环境是资本、是品牌、是生产力,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作用,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城市环境,就会吸引人、吸引资金。人流物流的增加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城市形象的城市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优美的城市环境,配套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是新时期我国城市管理的“主力军”,通过行政执法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障碍物清理、维护本市形象、促进本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城管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栽下梧桐引来金凤凰,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来落户,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城管应该是构筑这个平台的得力人选。
(一)提高使命感,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个大的范畴,我们都羡慕新加坡的城市文明,这个文明是靠严厉的执法得来的。******总理曾经指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把城市管理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推动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城市的建设,会投入巨额资金,这是社会上纳税人的血汗钱,维护好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是城管工作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管好城市为己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规范执法,保护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规划建设水平密切相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也只是城市管理的一个方面。确定正确的执法理念,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城管工作是以“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当地、服务群众”为工作目标,改变人们心目中城管“抢称、掀摊、追贩子、没收罚款”的不良形象,通过沟通讲解。让百姓理解并支持城管工作。切实为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市容秩序,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做到依法执法、规范执法、科学执法,数字化城管,以服务与人民和社会的心态做好城管工作,是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的必须。转贴于
(三)人性化执法,推动经济发展
2008年1月7日湖北天门市城管执法人员耍威风打死路人,触犯刑律被逮捕;2008年4月23日,南京市城管执法人员群殴市民事件;2009年3月11日,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城管执法局,滥用暴力,致使当事人受伤,引起市民众怒;这样的报道频频,与城管没有实现人性化执法有很大关系。执法必然涉及到处罚,处罚势必会带来抵触。怎样实行人性化执法,从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呢?城管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强化公民法律意识,提高执法质量和效果。我们龙港镇作为全国第一座农民城正处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容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人口素质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相对滞后的矛盾,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人性化执法的深化和完善,是执法技巧、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城管工作难点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城市三乱、街巷卫生、渣土抛洒等。通过规范的人性化的城管执法,推动本市经济的发展。
结语
维护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杜绝被各种“禁止、不准”束缚,该干的事没干好,该取缔的项目没有取缔的不作为;处理棘手问题和驾驭现场局势的能力弱,不按程序执法、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的乱作为,是目前我们城管执法的工作重点。
:
[1]张凤英.试论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运行体制改革[J].甘肃农业,2010(12).
篇6
关键词:石油钻井;技术;现状与挑战
引言:在工业高速发展当中,所有行业对于能源的所需均愈发提升。石油成为主要的工业原料与能源,生产规模对于所有领域的发展均极其有利。在石油开采量的持续提升下,开采难度也愈发提升,对开采技术的标准也愈发提升。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石油钻井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为我国工业的发展给予了庞大的能源支撑。所以,必须掌握目前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不断分析,攻克技术难点,持续提高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实力。
一、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现状
当前全球石油钻井技术发展的极为迅猛,能力不断攀升,而我国石油钻井技术透过良好的技术与研发也具有了明显的提升。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较好,可是有些技术在使用前要投入庞大的资金,令工程造价提升。虽然如此,依旧通过特有的技术优势大量使用在石油钻井工程当中。
1、水平井钻井技术
水平井钻井属于定向井钻井技术,此技术是通过良好的随钻测量设备与特有的井底动力工具,令井斜角处于超过86°的钻井技术。此技术在我国使用已久,并且通过长期实践,已经构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体系。通过技术改良,已经变成了钻井稳定、上下协调、动态评估等技术特征,从而确保油井的安全钻进技术。
2、连续管与套管钻井技术
连续钻井技术在使用当中,明显获得了提高,为提升欠平衡压力钻井在开采中的效率,把环形橡胶设置于防喷器中,能够形成较为封闭的环空设计,此设计不但可以降低钻井对地层形成的伤害,还会确保欠平衡钻井作业的有效进行,良好的确保了油气层。连续管技术在使用中能够保障持续循环的状况,不用停泵,可以显著预防单根造成的井喷问题,从而有利于老井侧钻及加深等方面。连续管钻井技术需要的设备不多,占地面积不大,从而应当处理海上平台作业拥堵的状况。套管钻井是把下套管与钻井相融合,构成了作业的过程,以免常规井下钻作业时,可以显著提高水利参数并将井筒清洗干净,提升环控上返的速度[1]。
3、大位移井钻井技术
大位移井钻井在当前是高精尖的钻进工艺,属于综合了水平井与定位井技术的综合体系工程。此技术具有诸多技术困难,在大位移井钻井设计理论持续优化下,国产化配套技术持续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分析方式,具有的技术困扰也被逐一解决,当前我国浅海范畴的油田对于这一技术的使用已经醇熟,并且获取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地质导向钻井技术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属于以导向钻井技g为根基的技术,此技术把导向工具融合于地址导向仪中,令测井、钻井以及油藏工程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随钻控制的目标。此技术将电阻率等地址参数当成指导,能够正确判定储层特定、地质结构以及钻头轨迹,将钻井的采收率以及成功率给予提升,并且还能够令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二、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挑战
对于目前的油气开发现状来讲,我国油气开发出现了资源品质恶化、油气目标繁琐化、安全环保严谨化等挑战。对于这些全新的勘探形势来讲,开发中令工程技术遭遇了新的挑战,井下作业存储改变技术与国外对比依旧具有较大的距离,尤其在高压气井带压作业设备低成本方面。深度加大凸显钻机低效深处高研磨性地层破岩效率低、钻速慢、温度高、井下设备损坏较重,高压地层对井控安全形成挑战。传统随钻测量体系的信道被束缚,深层井壁失稳现象明显,超深层岩石赋存情况遵守的规则有别于常规地层,常规井壁稳定概念不再符合多层井身构造使用问题。这些状态均对钻井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三、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1、我国石油钻井技术趋向信息化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用于石油钻井技术中,其为石油钻井的安全运转给予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例如具备语音与多媒体融合优势的4G视频监控体系。4G视频监控体系通过4G网络,把衔接在石油开采现场的摄像机拍到的画面给予监控,能够较好的把控石油开采现场的状态,确保野外作业的安全感,为石油钻井给予技术支撑,有利于操控,减少了开采费用,并且显著提升了石油开采中的效率。
2、石油钻井技术趋向智能化
石油开采属于具备效益及风险的工作,使用智能化石油钻井技术,能够将人工操作风险给予降低,提升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在普通钻井中,通过远程操作,完成智能化钻井。智能化钻井具备极强的特点,其能够完成自动化作业,将钻井周期缩短,将钻井成本降低,确保工人的安全与休息时间,将钻井的品质给予提升,显著提升了石油的钻探能力。因为石油钻井技术研发的范畴较大,所以智能钻井技术也应当结合更多的领域与学科,由于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所以即便获得了一些成果,可是依旧需要相应的领域专业人士给予努力[2]。
3、石油钻井技术趋于高产化与自动化
为了勘探、研发更多的石油,并且确保石油的品质,我国融合了多学科一同分析石油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将石油开采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将石油开采的产量不断提升,从而有利于石油开发的力度,并且对于较为特殊的尤其开采也具有全新的改变。在新的钻井技术研发与运用方面,自动化配置设备也在持续完善,并且为了提升地层深处与深海地区石油开采的力度,我国在钻井设施乃至技术方面也会向自动化、大型化的方向前进,从而有利于难度较高的开发作业。
结束语: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已经进入到发展阶段。通过长期的分析与研发,我国石油钻井的重要技术已经较为丰富,钻井技术的显著提高,令成绩较为明显。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由于我国石油开发产业的持续发展,甚至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所有石油钻井技术与钻井设备分析工作则会较为全面的进行发展,探寻出更为先进、更加丰富的钻井技术,以便能够实现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二、在所有制关系上,除私人独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外,私人合伙企业、私人股份企业也大量涌现,同时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也得到了加强,由此形成了由私营企业参与的多样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在经营管理上,由小作坊式的家庭经营转向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现代经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创新和再造,一些企业正在逐步向科学的、规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管理模式迈进,企业内部机制日臻完善,企业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转向协调和融洽。同时,一批有能力、有影响的企业管理人才在市场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
四、在行业领域上,将由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由商贸、饮食服务业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行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产业结构将由生产加工业和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向高科技及教育产业等新兴产业调整,由狭窄的经营领域向国家允许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包括原来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某些特殊行业和领域,随着政策的调整,将会有部分具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参与其间,或以参股的方式加盟经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在活动范围上,将由区域内市场走向国内市场,再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活动范围会迅速扩张。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放开,随着中国加入WTO,相当一部分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将会大步走向国际市场,有的会逐步发展为新的民营跨国公司。
六、在经济实力上,将逐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梯次结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艰苦而漫长的原始积累阶段,一部分民营企业进入原始积累后期、开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呈“冲刺”态势,少部分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顺利跨入自由竞争阶段,极少数民营企业,依靠自己强大的实力走出国门,跻身于世界市场竞争的行列。
篇8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经济;郑汴一体化
作者简介:郭蕾(1978-),女,河南三门峡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72-03 收稿日期:2007-01-20
一、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中心城市的特征
在我国,一般中心城市的规模要达到50万人口以上。中心经济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相对一般城市而言,具有显著的特征:
1.聚集规模效益高。中心城市是生产力集约化布局和资源集约化布局的高度结合。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集中,使生产率大大提高(范文韬,2005)。中心城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竞争力很强的企业群体,在客观上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心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特征,决定了城市经济运行的高效率,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城市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2.经济实力雄厚。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雄厚主要表现在其国民生产总值在所属区域内占据较大的份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这是中心城市的特征,并影响着它功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郭震洪等,2006)。
3.基础设施完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保证中心城市高效、畅通、有序地运转,并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化的运输网络为城市的辐射和扩散创造了条件。中心城市是信息高度集中的区域,其完备的信息采集与传输功能、先进的信息传输机构与手段,保证了它在区域发展中的有利地位,能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与主导作用。
4.科技实力强。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主要表现在智力资源的密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心城市是区域内人才、技术、科研和设备的聚集地,拥有较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相当数量的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有充足稳定的科研投入和发育良好的科技市场。中心城市拥有完善、先进的文化教育设施,为城市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
5.对外开放程度高。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发展中心,是区域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主要表现在外贸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较高。中心城市的政策与国际惯例接轨,进出口贸易繁荣、能够充分利用外资,城市的对外开放领域比较广阔,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层次较高。
6.中心城市是科技文化人才的聚集地。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聚集的区域,是科技人才荟萃的地方,是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的重要基地。这里集中了众多高等院校,人才优势显著,是辐射周边区域的科学文化人才中心。
(二)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体化”是指客观主体之间相互整合、融合的过程与最终状态。通常这种组织在地域结构呈现出以中心城市协作基础上的经济一体化(刘治彦,2006)。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基于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形成地区专业化分工,而后通过市场贸易交换产品实现经济发展。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迫切需要相邻各地区之间通过市场的整合来实现经济共同繁荣,经济一体化便开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空间形态表现为城市圈战略。大城市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课题组,2005)。它通常都是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上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在调整经济与社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适应市场一体化和资本的国际化流动这一大趋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并开始推进大城市群战略,形成了一批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强大引领作用的大城市圈,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中心和枢纽。最具盛名的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大都市圈,它们都是以各自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面积都在2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2000万。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快发展的推动力也由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采取的开放沿海地区的不均衡发展,进入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已经比较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及城市群,不仅使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而且对全国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5)在《略论增长极概念》一文中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弗朗索瓦・佩鲁,1998)。这种意义上的增长极理论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以及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同时,又将经济动力、产业功能和创新成果扩散到腹地,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中心城市联系和影响的范围,就经济方面来说是和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愈高,其经济联系和影响的范围也愈大。同样,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总是以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以自身的生产发展和与周围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为必要条件。当中心城市急剧膨胀出现经济热能向外辐射和内向经济要素极化时,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扩大,各种要素流动频繁,而中心城市衰落,其经济热能减少,影响范围收缩,各种要素流动也随之减弱。总之,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反,城市发展失误,城市中心作用发挥不好,不仅影响城市本身,更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此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如果经济实力不够或服务水平有限,甚至周围有更强大的吸引力,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
二、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聚集作用。城市的聚集作用是指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的效能,它是城市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也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心城市凭借其在区位条件、服务能力、交通运输、信息交换、设施水平、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对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促使区域内的这些生产要素向中心经济城市集中。因此,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较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更为突出。
2.辐射作用。辐射作用是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大小,是同城市聚集的程度成正比的,城市聚集程度越高,辐射和吸引作用越强,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的市场是覆盖一个很大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拥有高效的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有高效的与这些城市相关联的交通、仓储、金融、教育、科技、信息和其它服务业。中心城市通过技术转让、产业转换、资本输出、信息传播等多种方式,可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迅速发展,从而形成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由此可见,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不仅给自身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还促进了周边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中心城市高密度的要素聚集导致各种创新活动的出现,使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等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对其他地区具有试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决定着城市群体内和区域内科技发展的方向,能够从协作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引导区域横向经济的发展方向,加速整个区域的科技进步。
4.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中枢。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很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的分工体系。不仅如此,中心城市由于市场集中、信息灵通、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政府组织能力比较有力、区域联系成本较低而具有有效的调节功能。它通过中心城市与所辐射的区域社会再生产系统,通过协调性规划、资金的区域性调剂来控制、协调、监督其区域经济运行。它所具有的包括产品供销、交通运输、金融信息、仓储在内的综合性很强的功能,保证了它能较好地调节区域经济的结构。
5.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中心。城市是人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汇集点,它试图在极度分散的供需之间发现某种联系,提生联系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这就是城市作为服务中心的意义:全球管理和后勤系统(江漫琦,2001)。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齐全,由于许多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和市场聚集在一起,各种商品展览、会议众多,经济信息灵通,企业之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低廉。城市越大,交易成本越低廉,这就为区际要素流动和交换降低了成本,扩大了流动和交换的可能性。
三、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动态分析
(一)郑州的发展态势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是中部地区交通最便利,信息设施最完备的城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区位看,郑州在城市群中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理位置上的居中条件,使郑州具有非常有利的区位优势。此外,郑州已经成为河南大型物流企业聚集的地区,建立了通达全国的信息与交易网络,郑州的资源与信息优势地位已经逐步确立起来。郑州还是中部唯一具有全国商品交易所的城市。中国有三个商品期货交易所,其中之一就在郑州。期货市场的发展将带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郑州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同时,郑州也具有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基础条件,在中原城市群中,其服务业的优势最为突出。
郑州要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其自身的条件来看,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不高,辐射能力不强,尤其是经济首位度还比较低,郑州经济尚未在省内和区域内起到较强的主导作用,主导不了河南经济,代表不了河南产业发展方向,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中的节点作用还不明显,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相当有限,很难在较短时间里显现强有力的辐射力,致使郑州对当地经济拉动相当迟缓。郑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50个城市中位居第50位。其综合生产率、综合经济增长、综合就业增长与综合环境资源成本等指标都在后10位,作为一个人口数量与经济总量基数都比较高的城市,郑州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二)“郑汴一体化”趋势及其作用
1.有利于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河南作为拥有近1亿人口的第一人口大省,缺乏超大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城市群发展,因此,培育“郑汴一体化”作为河南省的增长极,逐步推进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一体化建设十分必要。据预测,两市一体化后将形成区总人口逾500万的超大城市共同体,将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城市形态区域化。城市发展的规律是城市形态呈大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城市网络化演进的趋势,特别是沿交通干线向外发展,呈“点轴开发”模式。郑州的交通优势尤为突出,郑州、开封、洛阳沿陇海等东西向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带状工业经济区域。其中郑州和开封沿郑汴大道、连霍高速和国道新310线延展为城市增长轴,作为以中心城市郑州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实现“点轴开发”,辐射和带动中原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
3.有利于郑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提升郑州核心区的辐射能级。在中原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中,作为核心区的郑州定位为河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郑州的定位与战略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大都市“退二进三”的战略方向,符合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总体趋势。这样即有利于郑州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提升郑州核心区的辐射能级,同时也通过一般制造业的郊区化,大力促进郑州郊区和辐射区工业化的进程,更好地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核心区和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
4.能够有效地缓解郑州作为城市核心增长极面临的严重土地短缺难题。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带动周边腹地以及辐射中部更大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功能和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都市圈发展受空间范围狭小的制约日益突出,郑州要成为中原城市群强大的经济中心和中部有影响的增长极,都需要进一步扩大其经济空间,因此,借助郑州东部150平方公里、150万人的郑东新区与开封西部的开发区的建设,尽快实现郑州都市圈经济实力的腾飞,以不断加强和巩固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更加有力地参与中部崛起的竞争中去。
5.能够改善和充分发挥核心区经济功能,提高郑汴核心区经济实力。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于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城市知名度与品牌之间的竞争。近几年来,郑州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东引西进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毕竟郑州的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文化底蕴与其他文化名城相比略显不足。通常情况下,中心城市应具有独特而古老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或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潮流而地位显赫,或是现代科技教育特别发达。因此,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郑州要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聚集力和辐射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郑汴一体化”一方面能使郑州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扩大郑州都市圈的规模,加强郑汴核心区在中部地区竞争中龙头地位的力量。郑州大都市圈除了现在的全郑州市以外,如果再将临近的开封全市也加入进来,按照大都市圈的模式建设“郑汴一体化”,这将使郑州经济功能更加完善,使郑州都市圈真正成为全国六大古都之首,即能有效带动古老开封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提升整个郑州都市圈旅游业的竞争力,可以使郑州都市圈作为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增加其聚集和辐射能力,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
篇9
【关键词】 城市化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内很多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具体体现。在改革进程中,历史原因一直以来牵绊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一直存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进而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我国各个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为理想的选择是走城市化道路。同时,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城市化本质
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为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深化的要求应时而生。它是针对当时国家之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情况,从国民经济学中产生并逐渐壮大的一门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虽然,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并获得尽可能的产出。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学理论观点,可总结以下几点区域发展存在的现象。
(1)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区域上不仅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各个区域发展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由分化现象导致了区域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整体市场的形成。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区域经济的差异是区域之间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变化的综合反映,也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引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导致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起来极其棘手。
(3)城市化进程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发展的主题,而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线,城市化是结构变化的其中一个方面。由于诸如结构调整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城市化进程并不能平稳前行,时常遭受各方面的阻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也给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城市化的本质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实现,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同时,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互动前行
作为区域经济学理论之一的“城市圈域经济理论”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求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主要向城市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对经济的集聚功能和扩散效应这两者在既定区域的发展平衡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内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农村工业化的力量的主要动力是推动区域经济集聚和城市化。区域经济的集聚水平与扩散功能之间相对平衡发展的阶段轨迹特征由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良好互动直接决定。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制度是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那么,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这种创新机制作用下,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前行。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二者的相辅相成,即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城市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可以通过人口、资源、资金等要素产生集聚效应,它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加速经济增长并同时促进区域和城市的快速经济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主要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促使人口、劳动和资源等要素集聚,带来规模集聚经济效应,促使农村向城市扩散并发生转移,这是工业化带来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推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由此促成城市化与经济之间就形成不断循环的互动推进。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循环、互动推进,为地方政府在更大的区域经济范围上争取到更大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支撑。区域经济学理论观点认为,不同区域所处的城市化进程阶段不尽相同,其促进城市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也不一样。然而,区域内和区域外经济的发展需要协同力量,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主体的不同甚至可能背道而驰极易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城市化的加快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难题。
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诸多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节奏并不完全同步,区域发展不平衡随之产生。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成熟进程的最主要动力。为了缩小或者消除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城市化进程阻碍,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经济发展同样会有一定的冲击。故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1、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制定适宜政策
城市化进程虽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但这一过程不能脱离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而存在。各个区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要相适应的的政策。一项政策的制定并不都是既适宜经济发展又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此时,地方应当发挥其职能,根据区域总体利益进行调控,改进或者重新制定相关政策,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与城市化进程不相协调的问题和矛盾。
2、最大化区域内资源优势,提供前进动力
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另外,其他诸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给城市化进程带来了阻碍。由于不可调和的因素的存在,一些区域没有吸收外部资源的能力,只能依靠本区域内资源发展。故此,区域应当努力促使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才能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保障。
3、协调区域内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功能上独立的,经济上一致的城市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区域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依靠工业数量扩张带动城市化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只有完善城市体系和增强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进而才能保证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协调区域内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发展变的尤为重要。
4、坚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充分提供前瞻功能
运用科学合理的理念,协调新城区、建成区、老城区及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以及城区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各方面工作,提高城市化进程覆盖率和科学性,逐步完善城市化进程体系,促进城市化建设与管理的有序发展。研究科学合理的城市定位,从城市资源、环境、人口等多方面分析和研究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提高城市化规划的科学性。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和区域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使整体发展有条不紊。由于区域内或者区域间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进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了缩小了区域贫富差距,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引起了区域市场的趋同,这推动了我国统一经济市场的建立。故此,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大环境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要求,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本观念融合、渗透到城市化进程之中,才能使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人的需要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志凯:都市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与经济空间拓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 杨云彦: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篇10
1)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外部成本并重;
3)计量由简单的加减向综合化和数学方向发展;
4)以货币计量为主向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并存的阶段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成本概念;传统成本;现代成本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
会计学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情况汇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所计算出的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个别劳动耗费的补偿价值。它可以用来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耗费、计算企业损益、考核企业耗费水平、限定生产经营性耗费补偿的范围和数量等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是对历史的反映。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企业成本中可以在货币支出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部分,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在货币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人力资本成本。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作了透彻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经济内涵。他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商品的价值W,用公式表示是W=c+v+m,公式中(c+V)这个部分即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用的劳动价格的部分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马克思从耗费和补偿两方面对成本进行论述。成本从耗费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价值,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从补偿的角度看,是指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费又必须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以补偿的支出。马克思的企业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内涵。
(1)从成本的经济性质上看,其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耗费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成本的可计量性。
(2)从成本经济内容上看,成本是商品价值(c+v+m)中的前两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成本是生产该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
(3)从成本经济本质上看,成本是为生产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成果发生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体现了成本的可补偿性。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一)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作出生产决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理论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生产成本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几个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TVC)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总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C)、边际成本(MC)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从长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组成。长期总成本曲线(LC)、平均成本(LAC)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SC)、平均成本线(SAC)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
2.边际成本。它是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边际成本就是指由于厂商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它可以通过总成本增量和总产量增量之比表示出来:MC=dTC/dQ.
由于边际成本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作为它变动的结果,边际成本(MC)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作为一个动态成本的概念,对平均成本(AC)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着重要影响,表现为: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当MC=AC时,AC为最低。
另外,边际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长期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时,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系统地考虑各种可替选择成本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机会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所言,我们最难以做出的决策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还是少做些。
3.机会成本。经济学一般着眼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故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度量,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实际的支出,不关心已经发生的成本,而关心未来的产出,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
把机会成本作为现实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法,以便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2)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现代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细胞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
1.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它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比如厂商生产经营中排放废气或污水,会引起空气和水资源的被污染,造成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环境治理投资或费用的增加。这一部分投资或费用尽管是由于厂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厂商承担,而是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成本。
2.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但并无质的差别,只是其侧重点或范围不同而已。科恩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签约的交易费用;二是签约后的事后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
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的计算,人们还没有达到像传统成本价格的计算那么精确的程度,但不少新制度经济学家正在完善对交易成本的计算。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诺恩,计算了美国1970年交换部门的交易成本,占美国GDP的45%。张五常估计的香港交易成本占香港GDP的80%,交易成本数额巨大。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说亚当。斯密时期的经济学家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费用的话,那么现代的经济学家再也不能忽略数额巨大的交易费用了。"
四、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赋予了成本本质的规定性,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和可补偿性,揭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它对于研究对比会计学成本和西方经济学成本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边际成本范畴相同。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其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学实践上。
3.会计学成本与机会成本。在传统会计学上,成本只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但忽略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则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传统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功能。例如,目前有学者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主张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其视为真实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中来。机会成本不是对传统会计成本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成本分析的补充,扩展了传统会计成本的内涵。
4.会计学成本与社会成本对比。根据马克思的成本概念,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消费和补偿的有机统一体。为此,人类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样需要补偿。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是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若单个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而不计入社会成本,就会以牺牲社会环境质量为代价而虚增企业盈利。社会成本概念告诉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实际要求出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成本耗费和补偿问题。为此,众多学者提出将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成本中反映企业生产商品对社会资源消耗和损失程度,求得实际成本的真正补偿。
5.会计学成本与交易成本。传统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但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是契约联结的网络。企业不仅与人力资本的提供者(雇员、经理)、实物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缔约,也与原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缔约,还与政府缔约政府管制契约,与社会缔结有关社会责任的契约,故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畴,这些成本范围随着各种条件的成熟,会最终进入会计成本的研究范围。
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传统会计学成本是适应于传统工业经济,在新的经济下,要求会计模式也要进行相应变革,而经济理论恰恰为会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会计学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学成本的发展方向,从中可窥视出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会计成本正从单纯计量过去信息,正向能动地运用信息参与决策,提供未来信息的方向发展,即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会计成本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