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食堂服务育人系统的构成
食堂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是否建立健全的服务育人机制,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设施设备能否满足师生员工的就餐需求,以及是否有整洁的就餐环境和和谐的文化氛围。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个体系,即制度保障体系、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和环境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保障体系为服务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并保障育人工作的效果。高校食堂可以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程序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为主线,依据法规以及行业要求,建立完备的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流程等,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能力。
(1)以高质量的服务为育人助力
ISO9001标准的主要预期目标在于首先促使组织采用“过程方法”,按照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对自身的日常工作切实起到管理和控制作用;其次充分体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思想,强调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客观评价,并通过持续改进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不断变化的需求,增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度;再次是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程度的要求应与组织的过程与活动相适宜,使文件能够切实为过程带来增值。饮食服务部门借鉴或者建立该体系可以实现科学规范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良好的竞争态势和实力,不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期望回报,以推动饮食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2)以严格的制度推动校风建设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高校饮食行业协会的相关规定,制定高校食堂的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使高校食堂从过去单纯控制饭菜卫生质量转变为对食品原料采购、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控制。另外,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标准化食堂等标志性验收工作,以及食堂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也对食堂的饮食卫生安全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加强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力度,充分调动了食堂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食堂员工与学生的沟通最直接也最密切。他们是服务者,同时也是育人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行为将直接影响育人工作的效果。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会体现于日常工作的点滴细节,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精湛的业务技能,以及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感染学生,那么员工所具备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踏实工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优良品质就可以影响、规范学生的行为,最终塑造学生的品行。因此,要达到服务育人效果,就必须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细节意识和责任意识。
那么,如何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呢?首先,要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经常举办岗位技能竞赛,不仅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有助于员工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员工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其次,为员工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营造“热心、诚心、知心”的生活环境,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个人归属感。再次,鼓励员工参与食堂管理,提出对部门经营、管理和发展有益的合理化建议,征集员工对食堂管理制度、薪酬福利、培训与发展、工作环境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看法,及时改进、改善存在的问题并向员工反馈,奖励为食堂改革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增进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3.环境保障体系
环境保障系统可以定义为软、硬两个方面。硬的方面即食堂的就餐环境、加工环境、硬件设施的配备以及运行状况。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后勤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食堂的就餐环境和工作条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操作间与就餐大厅彻底分离,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食品加工、储存等设备齐全,使食堂的内外部环境均达到了标准化食堂的要求。米饭生产线、自动消毒洗碗机的引进,以及食堂食品安全化验工作的开展更让食堂的服务提升了水平、提高了层次。但是,食堂的硬件配备相对于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总是滞后的,因此,影响服务育人效果的关键还在于软件因素。
在环境布局上,追求与校园文化和谐统一,体现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内部功能实现上,体现多元化餐厅的特点,并开设不同风格、口味的窗口调节学生的饮食疲劳,更可满足不同就餐者的口味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餐、休息,不仅能愉悦身心,更可陶冶学生的情操。
食堂服务育人平台的建立与实施
食堂服务育人系统的搭建,还要有育人平台作为支撑。笔者认为,育人工作的实施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行为育人平台
(1)员工的文明礼貌服务行为
员工在开餐期间遵守相关规定,做到衣着整洁,佩戴胸卡,文明服务,让就餐师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员工在服务过程中使用文明服务用语,遵守服务规范,热情为同学服务。通过自身行为,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思想。
(2)开展人本化服务
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开展力所能及的人本化服务,如为同学定做生日饭、定做生日蛋糕、送病号饭到学生寝室等。注重培养员工拾金不昧的可贵品质,大力弘扬拾金不昧的模范典型。建立失物招领制度,设立失物招领信息栏,将拾到的书包、钱包,各种证件(图书证、医疗证、学生证、身份证、)等物品及时返还学生。体现食堂的人文关怀,增进学生对食堂的热爱和信赖,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团队精神。
(3)建立以民主管理为中心的信息反馈平台
确立并围绕“师生伙食大家办、办好伙食为师生”的办伙理念,加强学生对食堂管理工作的参与力度,通过中心主任接待日、服务台值班、网上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调查问卷等沟通渠道完善信息反馈体系。每月定期召开伙委会例会,中心主任和餐厅管理人员全部参加并做好会议记录,对同学反映的意见和建议逐一解决并反馈。召集学生代表听证会,讨论研究食堂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食共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全局意识和科学判断的能力。
(4)营造和谐、文明的就餐氛围
鼓励同学参与维持就餐秩序,礼让为先,规范学生的文明就餐行为,增强同学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5)开展节粮育人、节能降耗等活动,共创节约型后勤
发起创建节约型后勤的倡议,以电子屏幕、宣传板、宣传画、标语等形式宣传节能降耗,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以员工节约水、电、粮食的行为带动就餐者厉行节约。全力挖潜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将水、电、燃气消耗列入对餐厅班组的考评内容,直接和经济效益挂钩,确保节能降耗工作行之有效。在师生中开展文明就餐和节粮育人宣传活动,定期向同学反馈节约工作的成效。
2.实践育人平台
(1)开设学生劳动实践课
以餐厅为实践场所,为学生开设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在劳动中体味服务工作的艰辛,体味劳动者的伟大,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和阅历。
(2)设立勤工助学岗位
为学生设立餐厅管理员助理的勤工助学岗位,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文化育人平台
篇2
垦利区董集实验学校一千多名学生中,有将近800名住宿生。校长经常在教职工会议上提起,住宿生与父母的交流十分有限,在不同程度上缺失家庭教育,如果我们没有重视这一点,就容易让这部分孩子在初中成长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而且影响深远。可是,如何做好“校园家长”工作?如何将住宿生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影响减到最低?他们在反复的思考实践中,找到了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餐桌教育。每日三餐,餐桌是一个培养孩子品德、习惯和礼仪的重要平台。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给孩子增加营养,更要注重小餐桌上的大教育。
于是,我们首先将学校餐厅由外包转为自营,然后不断丰富餐桌教育内容,不断更新餐桌教育形式。不但让学生在餐桌上吃出健康,更要让学生“吃”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修养。
集体用餐育学生感恩之心
学生原来的就餐方式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到食堂,自由选择喜爱的饭菜,然后排队、打卡、就餐。由于孩子们总在不断挑选,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说,队伍也很散乱。甚至有很多学生不能一次吃完饭菜,就将整碗白米饭、整个馒头、整盘菜全部倒进泔水桶,脸上却是“就应该这样”的平静表情,毫无珍惜之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学校特地将餐桌进行更换改造,采用学生统一分桌、集体就餐的形式。食堂工作人员先将饭菜提前摆放于餐桌,学生放学后刷卡进入食堂,按照提前分好的就餐小组,在餐桌集体就餐。这样既省掉了学生在窗口乱逛的时间,又避免了学生排队拥挤、工作人员打饭费事的状况。
同时,学校要求学生采用轮流值日分饭制度并遵守“等一等”原则。每天由两名同学轮流给其他同学盛饭,然后等同一餐桌上的全部成员就位后,再一起吃饭。同时,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图片宣传、“光盘行动”等形式教育每一名同学常怀感恩之心,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叶菜,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餐桌分享让学生收获快乐
“妈妈就喜欢吃鱼头”的故事几乎在每个家庭都会上演,其直接后果就是养成了一些孩子吃独食的作风,在孩子心里播下了自私的种子。这些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精神上都很难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鉴于此,我们提出“餐桌上的分享”。
物质分享通过同样的饭菜供应和值日组长分饭制度已经实现了。之后,我们又倡导餐桌上的精神分享、文化分享、学习成果分享。虽有“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但对于青春活泼的学生们来说,让他们在餐桌上自由交谈比不言不语更能自在用餐,也更能烘托和谐愉悦的餐桌氛围。现在,孩子们在就餐时可以在不影响吃饭秩序和正常进食的情况下,谈论交流彼此生活中的趣事、学习中的心得、课后的感悟等,养成了同学之间共同乐学、好学的习惯,充分体验分享成长的快乐。
餐桌保洁教学生担当责任
当学校决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打扫餐桌卫生的时候,有家长和个别老师是有异议的。明明有专业的清洁人员,为什么还要耽误孩子的时间呢?而当大家看到孩子身上的变化时,质疑的声音逐渐消失了。
学生刚开始打扫卫生时,并不知道怎么用抹布把桌子抹干净,甚至越弄越脏。但在食堂工作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对餐桌卫生的清扫和整个就餐区的保洁做得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原先保洁人员的效率和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劳动中学会了成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就餐和卫生习惯。
其实,每个学生作为学校大家庭的成员,都是大家庭的主人,要承担其中的责任和义务。饭后擦桌、扫地的任务,看似无关紧要,却是教他们学会担当的重要途径。另外,学校还推出“最美餐桌”评选活动,以班为单位每周评出一个文明餐桌。评比标准是就餐有序、不挑食、不浪费,保持餐桌的整洁干净。只有每个餐桌的每位成员都表现得好,才能获此荣誉。现在,食堂里餐桌、板凳时刻都能保持干净整洁,学生吃完饭后能自觉做好保洁,还能帮助其他小组同学清扫。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还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
篇3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劳技课教学理念应是:把劳技课建立在各门学科基础之上,运用到综合知识基础上。在劳技课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新课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中学劳技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在新课改下将如何进行中学劳技课教学呢?下面浅谈几点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中学劳技课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具体做法:
1.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自尊心又很强,喜欢被表扬、鼓励,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仍是不够持久,基于这些特点,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内的教室、寝室、食堂等场所,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或是利用校内的生物园、当地社区的乡镇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站、家庭农田基地等资源作为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和生产学习基地,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2.运用问题激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或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设疑,以此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逐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良好习惯。
3.给予学生成功的享受
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他们想要获得那份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在中学劳技教学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
1.转变教学理念,实施中学劳技创新教学
就目前农村中国劳技教育情况来看,仍得不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创新精神,把劳技教学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上来,促使学生想要学,想要创造,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从生活出发,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劳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把自己想到的制作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校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在这里引入他们喜欢的课题,更能激起他们的创造兴趣。如,拉祜族的图腾,在拉祜族民间广泛流传着葫芦孕育人种和人类源自葫芦的传说,他们至今仍将葫芦视为吉祥、神圣之物。人们喜将葫芦籽缝在小孩的衣领或手帕上,而妇女的服装及围巾、包头上也多有彩线绣制的葫芦和葫芦花图案。以“动手制作拉祜族的图腾”为活动,对熟悉图腾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想要去亲自创造,对不熟悉的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激起他们参与创造的兴趣。
三、以劳技课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基本素养 评价体系
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反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优劣。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更集中突出了高职教育是否履行了“在教育中发展,在发展中教育”的奋斗目标。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状况,就需要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进行评价。有了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就可以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并不断地调整、完善,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所有职业人在就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基本素养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它是指排除了职业技能以外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个性、应对能力、人生经验、合作精神、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等因素。职业基本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十个核心要素,即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
职业基本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它是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和自我感悟教育等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对个人职业基本素养的认识,决定职业人正确把握就职方向,并对其在任职过程中积极向上、妥善处理各类问题大有帮助。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应当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除了对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之外,更应当注重对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往往由学生在学校的惯性决定。学生在学校期间遵守校规校纪,那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会自觉地遵守职业纪律。相反,如果学生在学校纪律散漫,他在工作以后就很难自觉遵守职业纪律。良好的习惯决定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决定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所以,要通过职业基本素养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良好的习惯所形成的职业基本素养要从学校开始,从日常生活开始,从养成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
2.有利于高职学生整体职业基本素养的提高。职业基本素养评价就是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的测评。以期通过评价促进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提升。每一学期测评一次,测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待合格”五个档次,测评结果辅导员要单独和学生进行交流谈话,对成绩好的要表扬,对基本合格、待合格的同学要鼓励,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从而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3.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个职业基本素养成绩,毕业前学校要给每个学生一个职业基本素养的总评成绩。成绩是“优秀、良好、合格”的学生要发一个职业基本素养证书,把测评结果放入档案,并向用人单位推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注意在校期间加强自己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缩短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尽快适应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提高就业率。
三、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测评内容
1.测评内容三纬度。测评的内容涉及三个纬度,即学生的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日常行为环节主要包括:教室行为、宿舍行为、食堂行为和校园行为四个量表,占基本素养成绩的20%。课堂表现环节主要包括:基础课素养评价、专业课素养评价和职业基本素养课素养评价三个量表,占素养成绩的30%。实践训练环节主要包括:在军训中磨炼职业素养、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职业素养、在校园劳动中考验职业素养、在实习实训中体验职业素养、在顶岗实习中检验职业素养五个量表,占素养成绩的50%。
2.测评内容五指标。每一个测评点所设计的量表,其中核心测评指标不超过五个。辅导员、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测评打分,指标过多容易造成在评价打分的过程中增加工作负担,而且易使原始测评数据失真。所以,在设计指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量,抓住测评的核心指标,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造成烦琐而导致可操作性降低。
四、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特点
1.测评点的全方位性。日常行为环节包括教室、宿舍、食堂、校园四个测评点进行测评;课堂表现环节包括基础课、专业课、职业基本素养课三个测评点进行测评;实践训练环节包括对军训、校园劳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五个方面进行测评。
2.测评的全过程性。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并通过辅导员把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达到“以评促养”的效果。
3.测评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每个测评点设五个核心指标,其目的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便于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进行评价打分,把学生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方便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测评打分,操作性强。
4.测评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不能仅是教师一个主体,而应包括班长、生活委员、辅导员、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课教师、实习指导师傅等多个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表现。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树立“零缺陷”的管理意识,构建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引导和推进,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5
“假实践”现象种种
蜻蜓点水,浅尝即止 笔者多次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评委工作,发现学生的研究性主题活动前期方案设计和后期成果展示浓墨重彩,而中间实践活动环节却轻描淡写。比如《本地区小麦种植情况研究》,在具体实践环节,学生只是到麦田参观了一下,简答询问了农民几个问题,而没有做小麦的整个种植实验,也没有种植过程的观察记录。再比如《本地区大棚草莓种植情况调查》,学生对草莓农药残留情况的调查研究,只是咨询了政府有关部门,而没有自己动手做实验;进大棚了解草莓的种植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情况时,没有亲自动手测量,而是口头询问别人。他们的这些研究性主题活动,由于具体实践活动环节做得不扎实,既得不到全面、真实的研究数据,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体验,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过度保护,包办代替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家长怕孩子活动中发生意外,就在具体实践环节完全包办代替。如有一个关于《学校食堂浪费情况的调查》活动,活动设计要求学生对食堂每天吃剩下的饭菜称重。由于泔水捅剩余的饭菜较多,老师怕学生抬不动,就请人代替学生抬到磅秤上,就连磅秤如何称重,也是顺便包办了,学生只是在旁边袖手旁观。其实,学生抬不动大泔水桶,可以自己想办法,把剩饭、剩菜舀到小的桶里称重。这样,学生就对剩饭剩菜的数量有了更深的体会。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教师和家长过度保护,剥夺了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剥夺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经验和感悟的权利。
弄虚作假,敷衍了事 学生们在暑假过后返校时,会向老师上交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但这些盖有社区或者企事业单位公章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相当一部分是虚假的。有些学生根本没去参加实践活动,只是在开学前为了交差,胡乱填好表,家长托人去盖个章。这种走过场的实践活动,不但没有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之风,影响了孩子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
“假实践”现象原因浅析
学校没有自己的综合实践基地 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时,需要相应的场所和环境。现在学校没有自己的综合实践基地,学生在学校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所谓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也就无从谈起。
社区没有学生的体验生活场所 虽然每到暑假,社区居委会也会为小朋友组织一些活动,但由于没有适合体验生活的场所,这些活动往往吸引不了小朋友,他们的参与程度不高。还有社会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同程度较低,小朋友的实践活动得不到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出现“假实践”现象在所难免。
教师指导不到位 目前,多数教师都是知识型的,实践型的教师则十分稀缺。于是,不少教师在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都是口头讲要怎样做,而不是动手示范怎样做。这样,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不到位的,也没有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动手实践意识。
学生没有基本的实践技能 要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必须具有以下基本实践技能:生活自理、自我保护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劳动技能;观察、调查和实验技能。如果学生从小缺乏锻炼,乃至储备不足,这样一到具体的实践环节就会手忙脚乱,无从着手。
缺乏严格评价和监督 出现“假实践”现象,还有个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整个活动的严格监督和评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环境和平台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活动中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了没有;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什么体验,而并不是关注最后的成果如何。
“假实践”现象解决策略
宣传综合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要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让全社会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全社会认同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才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可以和附近工厂、农场合作,建设综合实践基地,让这些实践基地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对单个学校来说,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实践基地是很困难的,但可以几个学校采用互通有无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农村学校建立种植养殖基地比较容易,而城市学校也有其资源优势,学校之间完全可以互相合作。学校有了比较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得到了保障,组织学生活动也比较容易,比较安全。
招聘有综合素质的“大教师” 从目前看,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训一批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向社会“招贤榜”,聘请既有文化修养、又有专门实践技能的“大教师”担任课程指导教师。这样,可以改变目前学校教师队伍有知识无技能的“小格局”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也要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如果对广大家长进行培训,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自己孩子的指导教师。如此,学生的许多活动就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到社会上去开展,学生也就有了更多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
篇6
关键词:积极性;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152-01
教育是发展人、完善人的事业。它发展的、完善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育者――教师本身。只有教师的发展、完善,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我校努力探索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模式,初步构建了“以人文管理调动积极性,以校本培训促专业发展”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一、以人文管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的劳动,是充满着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们认为,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创新管理,营造创业的乐园。学校立足学校实际,注重管理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创新学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教师创造“乐业、敬业”的园地,让教师都能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有所追求,有所理想,从工作中感到幸福,在这片园地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1、学校一点一滴地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条件。把教师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关心教师疾苦、体察教师情绪放在第一位,对教师们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帮老师克服困难、能办的立即办,办不了的创造条件慢慢办,学校建有师生食堂,解决教师的生活问题,营造出浓浓的家的氛围,让教职工收获的是感动,分享的是快乐。
2、学校努力建设和整合一种新的管理文化,让整个团队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行为规范。我们着力强化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团队建设,夯实管理基础,降低管理重心,努力追求一种“严而不死 放而不乱”的管理风格。
3、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当家作主人的责任感。学校利用学校无纸办公网实行网上办公,校务公开,增加学校工作透明度,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4、师德教育,情动而理喻。师德教育单靠空洞的说教或中号式的号召是不行的,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效果。为此,学校精心地组织各种活动: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讲座,执行董事陈柏根、校长本人给老师讲自己的教育经历,作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准则讲座,激发教师作为实验学校一员的自豪感和创造学校辉煌的使命感;“夸夸身边的好老师”演讲比赛,引导老师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5、评价考核注重过程,注重个性,注重创新。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是富有个性的个体,因此,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考核不能同个要求,同一个标准,要给教师发挥个性特长的机制,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学生。
二、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开展读书活动,充实知识底蕴,构建学习型组织。读书,是教师自我发展、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求教师读好五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知天下大事,读休闲读物,享受生活情趣。。教师在阅读中,写出读书心得、教育教学随笔,促使教师对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生活感悟、学生成长进行反思,并上传到校园网上与大家交流。此外,还开展读书朗诵比赛,读书讨论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的展示交流……通过阅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篇7
春日的蔬香乐园阳光和煦,清风拂面。师生们徜徉其中,有的在饭后闲庭信步,交谈学习心语;有的在课余辛勤浇灌,耕耘班级的自留地;还有的带着纸笔欣赏景色,写写画画。漫步在这里,能够享受到班级园地的春意盎然,感受到师生的热情与自信。蔬香乐园里一片和谐,生机无限。然而,回首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尝试:把荒地变资源
2012年初,随着校安工程的顺利竣工,校园内多了一块两亩的空地,放眼望去,那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坑洼不平。是将这两亩地变成绿地,还是为学生开辟实验场所,打造成种植基地,使其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载体呢?我们在选择中思考着。机缘巧合,此时我校成为县首批小班化试点学校,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小班化教育培训班,学习归来,我们决定把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作为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然而,当宣布把这块空地作为实验基地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却听到了各种质疑的声音:
“土地与校本课程建设有何联系?在土地上能建出劳动教育教材吗?要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才是更重要的。”
“我校学生都是农村娃,让他们劳动岂不是画蛇添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个别辅导更迫切。”
“学生的成绩才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成绩有何益处?”
还有更多的教师言辞犀利:“课程建设对教师而言不切实际,我们的任务就是教好书,课程建设既高不可攀又徒劳无功。”
面对教师的质疑,我们在内心挣扎着:放弃还是继续。终于,我们决定直面挑战,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聘请当地农民,铲除荒草,平整土地,统一播种向日葵,然后像划分卫生包干区一样划拨给高年级学生,让他们负责浇水、除草。于是,校园内开辟出了第一块种植园区。
二、窘境:被“冷落”的向日葵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处于生长期的向日葵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校园里,学生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与朝气蓬勃的向日葵互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渐渐地,我们发现学生的热情并没有教师高涨,新鲜感过去之后,不是亲手播种的东西,那么对他们缺乏天然的吸引力,他们也缺少成就感,走过时很少停下来驻足观看,关注度渐渐降了下来。更尴尬的是,我们期待的“明艳的花盘对着太阳微笑”的情景并没有出现,因为向日葵的盛开期是七八月份,正值暑假,校园里空无一人,金灿灿的景象只留在了值班教师的相机里。强扭的瓜不甜,怎么办?
三、调整:尝到了“有机蔬菜”的甜头
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扰,2012年秋,我们决定吸取上半年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方案,如何调整呢?由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需求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在精心准备之后,我们对三至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劳动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单一的课堂形式枯燥无趣,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并没有接触过种植方面的劳动教育,他们普遍认为种植实践课程是锻炼自己、熟悉种植和开阔视野的机会,非常期待这样的实践学习活动。随后,我们明确了学校的基本思路,即以劳动教育为校本课程,由此辐射到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有特色的学生喜爱的课程。
在确定方案以后,学校首先向全校师生发起了“为基地取名”的活动,师生们积极参与,最终确定了“蔬香乐园”这个名字,寓意“蔬果飘香、快乐成长、收获希望”。在完成取名之后,学校倡议让基地绿起来,即按照季节和时令种植瓜果蔬菜,师生们投入到了劳动当中,两个月后,学校食堂以高于市场价两倍的价钱收购了学生自己种植的蔬菜,收获的喜悦令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就这样,“蔬香乐园”课程顺利启航。
四、学习:“风”从上海来
如何让更多教师利用“蔬香乐园”中的资源,进一步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呢?正当思索时,我们又迎来了发展契机,2013年,学校被推荐为省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得到了去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学习的机会。在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之后,教师们受益匪浅,在随后的半个月,我们走访了虹口区的多所名校,实地感受了区域内绿色生态课程建设带来的精彩。最吸引我们的是上海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趣乐园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他们所建立的劳动基地既有露天土培基地,又有大棚暖房和水培基地,同时,学校还编纂了《水培蔬菜》《土培技巧》等相关教材,引导学生种植养护、观察记录、探究实验、采摘收获。此外,学校还把对种植的热爱渗透到其他课程领域,如花卉折纸、花朵面塑、蔬果国画、植物图案藏书票、植物角、野外观察等,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理论洗礼和实地考察是一场“课程头脑风暴”,教师们有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这股风暴从上海滩吹到了德清的后花园。
五、前行:“蔬香乐园”成果初显
2013年秋,学校申报了“农村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蔬香乐园实践基地打造成五块不同功能的实践区域,即劳动实践区、学生探究区、大棚实验区、地膜种植区和绿化园艺区。同时,我们在各功能区就种植内容进行了整体安排,如在劳动实践区种植蔬果,在学生探究区种植学生感兴趣的蔬果及乡镇特色作物,在绿化园艺区种植本地区的瓜果树木。同时,从管理、组织、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成立了以科学组教师为主的种植指导小组,明确了种植方案,鼓励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在学校的动员和支持下,多名教师展开了尝试与探索,教授高段科学的杨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她积极开发研究项目,把“蔬香乐园”劳动基地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她的科学课已不再是单一的课本陈述和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了。在章老师的劳技课上,他带领学生进行栽秧苗、盖膜、施肥、剪枝、采摘等劳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填写研究记录表。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实践,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六、反思:“摸着石头过河”与“课程规划”
与课程建设接触已有两载春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师生们对蔬香乐园项目的认同,我们为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而感动,同时也收获着绿色教学的生机与成果。我们憧憬在新的一年,教师们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开展课程延伸活动,为课堂寻找一片绿色,让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为此,学校做了以下努力:
第一,科学教师成立编写组,编写以时令节气、现代农业、种植要求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种植教材。
第二,语文学科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成立绿色写作小组,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蔬香乐园带来的生机,增添校园的文化内涵。
第三,艺术组开展蔬果写生、瓜果国画、班牌设计、农民画等活动,从而丰富课程内容。
篇8
感恩是一门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
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就像罗斯福那样,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国家,社会,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大学生中的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接受。鉴于此,基础医学院举办此项活动,尽力营造“感恩文化”的氛围,让同学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恩系列活动中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感恩在心 与爱同行”系列活动之一:
感恩主题演讲比赛
一.活动背景:在我院系列感恩活动背景下的本次演讲比赛是对这次活动最好的阐释和延伸,我们以演讲的形式张扬自我个性,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怀和人文素养,极好地拓展了学院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实践。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培养感恩精神,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形象。
2、提高广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
三.活动承办方: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会
四.活动时间:XX年11月下旬
五.活动对象:兰州大学医学校区10、11级本科生
六.参赛形式:活动面向兰州大学医学校区所有10、11级本科生
七.经费预算: 1.宣传经费:喷绘72元 横幅80元
2.场地布置:50元
3.评委纪念品:30元/个*7个=210元
4.请柬:5元/个*6个=30元
5.证书:10个*5=50元
6.打印费:20元
7.评委用水:1元/瓶*30瓶=30元
8.奖品:300元
共计:842元
“感恩在心 与爱同行”系列活动之二:
感恩主题征文比赛
一.活动背景:大学,是一个充满激扬青春和人间真爱的地方。在这里每一天都发生着感动我们的人间大爱。对于那些曾经帮助他人和被人帮助的人,我们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感恩。一个讲述感恩的空间,一次纯洁情感的征文,一场信念坚定的大赛,没有功利的色彩,没有金钱的诱惑,我们想做的只是一次心灵的交流,让感恩的文字在我们青春激荡的年代中飞扬!秉承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校训,顺应感恩大型系列活动潮流,基础医学院特举办此次感恩征文大赛。
二.活动宗旨:征文活动将本着为同学服务,为校园服务,为感恩大型活动服务的宗旨。将我们的感恩之情通过我们自己的文笔展现在众人面前,大家不需要鲜花和掌声,只希望聆听和倾吐……
三.活动目的:通过本次征文活动,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加亮色,更是为了给大家提供表达感恩之心的平台。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懂得感恩之心。感恩培养我们的党,感恩教育我们的学校,感恩关心我们的学院,感恩我们身边一切充满大爱并将爱付与行动的人。
四.活动时间:200XX年11月
五.活动对象:医学校区全体本科生。
六.活动形式:本次活动将在医学校区范围内进行,为保证本次大赛稿件质量,我们将会由各院团委首先在院内征集稿件,然后筛选优秀稿件,按规定截稿日期交大赛组委会,由组委会统一进行筛选,最后由特定评委进行评选,选出各项奖项。大赛的整体宣传活动由组委会进行统一安排。
活动安排:首先在全校征稿(投稿方式见附件)、网上宣传、横幅、海报宣传,评委审稿并评出相应名次,将获奖作品结集出书--《感恩之心》
八.经费预算:
1.宣传费用:喷绘72元 横幅:80元
2.评委纪念品:外请编辑100元/个*2个=200元 内请编辑: 20元/个*5个=100元
3.打印费:30元
4.获奖证书:25*5=125元
5.《感恩在心》书籍出版费用:100本*25元/每本=2500元(该书上呈学校相关部门,下发各院)
共计:3107元
“感恩在心 与爱同行”系列活动之三:
拯救家书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公元757年的吟唱穿越千年,经典地表达了家书在中国人情感生活中的重量。然而,在电话、手机短信、email 、qq、msn大行其道的“e时代”,谁人犹记“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滋味,谁人犹记“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的无奈。
有些东西的消逝是必然的,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但在那些漂亮的信封、精美的信纸、美丽的邮票消失之前,写一封长长的信。却不知道,天涯的尽头,是否会有人微笑着,用心去吟读这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字字句句?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我们继续。家书——被人遗忘的文化。
情感如河,家书是船。
在、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苏叔阳、张文彬、白庚胜等数十位文化名人,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倡议:“留住家书”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拿起笔,铺开纸——
让我们一起来拯救家书!
二、活动目的
1、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引导我校学生养成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的能力,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抢救民间家书,传承家书文化,守护亲情家园,用亲情的力量维系家庭的和谐,共建和谐社会。
三、活动时间:XX年11月
四、活动地点:医学校区羽毛球场
五、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
(1)联系甘肃省邮政函件局或甘肃省邮政局,为本次活动提供信封等物品。
(2)联系相关媒体以及报社等,如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兰州晨报等,在活动当天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
(3)邀请院领导,邮政方面领导参加我们的活动。
第二阶段
1、主办方向同学发出倡议:
(1)于各学生公寓楼下及教学楼张贴海报;
(2)制作并张贴喷绘、条幅和展板宣传;
(3)设点发放传单。
2、同学书写家书。
3、主办方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品。
第三阶段
1、召集工作人员开会,分配工作任务。
2、活动场地的布置(于羽毛球场设点,场地布置包括桌椅、活动宣传喷绘海报、宣传横幅等)。
3、活动正式开始
(1)简要的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
(2)院领导就就本次活动发言;
(3)请各位领导嘉宾为本次活动题词,鼓励学生参与到拯救家书活动中。
4、统一收集和封存同学的家书。同时征集志愿者的家书,以便后期扫描,集册成书。
5、主办方统一寄出同学的家书。
6、本日活动于医学校区及榆中校区同时开展,榆中校区活动内容与医学校区一样。
第四阶段
(1)扫描志愿者家书,与感恩活动的演讲比赛及征文比赛优秀作品一起集册成书;
(2)对拯救家书活动做总结,向同学公布总结结果,鼓励同学坚持写家书。
六、活动准备项目及经费预算
1.宣传费用:喷绘144元 横幅:160元
2.宣传单及打印费:100元
3.中性笔: 15元/盒×2盒=30元
4.彩笔:5元/只×6支=30元
5.胶带:15元
6.稿纸:30元;
7.车费:50元
共计: 559元
“感恩在心 与爱同行”系列活动之四:
香浓巧克力 传递感恩情
一.活动背景:
通过感恩主题活动月,让学生感恩(感受)-知恩(认知)-报恩(实践),促使同学们感恩祖国,感恩母校,同时在那些早已习惯的行为中理解、感悟父母的点滴之爱,老师的栽培之劳,朋友的真挚友情,树立感恩意识和奉献意识,常怀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二.宣传口号: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三.活动目的和意义:此次活动秉承学生会“服务同学”的宗旨、体现我院团委工作的创新精神,让同学们懂得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学会感恩、懂得回报。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感恩情怀,思想情操得到升华,深刻体会感恩的含义,引导他们关爱他人,做一个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在活动中能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等.
四.活动特点:此次活动紧扣“感恩”主题,形式新颖,体现我院团委工作的创新精神,。同时活动互动性强,能激发同学的参与兴趣,并将“感恩”的主题落实行动。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五.活动内容:为了让感恩情怀付诸行动,此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媒介.现场有手工巧克力,手工蜡烛两种选择,参与的同学可在这两样中任意选择,并将自己对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恋人等的感恩之情写在我们提供的卡片上,并留下收件人的联系方式(姓名,地址,电话等),我们会将大家的祝福和心意在活动期间送出.
前30名参与者以及第100名,150名,200名(以此类推)我们可免费提供指定的礼品和卡片一份。其他的参与者可按个人爱好订购礼品.所有参与者我们将免费提供包装和递送服务.
手工巧克力样式可自由选择(前30名等免费送出的巧克力须在规定范围内);手工蜡烛样式任选,可根据现场工作人员指导进行制作。
六.经费预算:
1.宣传费用:喷绘72元 横幅:80元
2.订单及打印费:100元
3.前期巧克力:400元
4.前期手工蜡烛:200元
5.卡片及包装费:100元
6.中性笔:30*1=30元
7.场地布置:100元
总计:1082元
“感恩在心 与爱同行”系列活动之五:
感恩主题电影展
一.活动背景:“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唱着团歌,懵懂的我们走进了大学校园,一切在我们看来都那么陌生,没有了父母在我们身边,我们是那么的孤独,我们就像一只只迷路的小鸟在空中盘旋,然而兰州大学就像一位母亲一样呵护、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慢慢学会了怎样一个人生活、学习。
而光阴如梭,转眼又是一春秋,兰州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举办电影展来表达满腔的感激之情。
二.活动时间:XX年11月
三.活动地点:兰州大学医学校区a区教学楼
四.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宣传,在宿舍楼下、教学楼和学校各个路段(食堂门口,羽毛球场等地)张贴海报;
(2)电影播放前应先打扫布置会场,调试电脑等设备是否正常;
(3)电影播放前主持人宣讲活动意义;
(4)电影播放结束后为每人发放小纸条,写下所思所想,活动结束后贴与展板展出;
(5)收拾会场。
五.经费预算:
1.宣传费用:65元
2.影像资料:100元
3.音响租借:200元
总计:365元
“感恩在心 与爱同行”系列活动之六:
感恩主题图片展
一.活动背景:光阴如水,岁月如歌。自19XX年播下一棵希望的种子,兰州大学历经沧桑风雨兼程走过了103个春秋,XX年9月,
我们用图片来记录百年兰大的风雨历程,以“百年兰大,感恩于心,自强不息”,看过往今朝,叹峥嵘岁月,惜当下之福……
图片展尽显名人事迹,办学历程,百年峥嵘……与兰大学子的4年大学之路。
二.活动时间:XX年11月
三.活动地点:兰州大学医学校区羽毛球场
四.活动流程:
1.相关负责人员收集关于百年兰大的资料与图片,并熟悉兰大历史以及相关的资料及内容,能够给同学们讲解;
2.在活动前两天在宿舍楼下和教学楼张贴海报,在学校各个路段(食堂门口,羽毛球场等地)进行宣传工作;
3.在活动当天7点钟到达现场进行布置,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桌子的摆放,图片的张贴,音响设备放置,电源的接收,歌曲选放;
4.活动开始时,主持人讲解活动意义及目的,并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5.活动时负责人员应在旁对同学们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并设置留言簿请同学们留言,写下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和感悟,或者写下对兰大要说的话;
6.活动期间应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7.活动结束后组织人员清理现场。
五.经费预算:
1.图片写真:35元/平米*4平米=140元
2.绳子剪刀:30元
总计:170元
“感恩在心 与爱同行”系列活动之七:
感恩校工
活动背景:“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但其蕴含的深义却是不能用简简单单一句话来概括的。“感恩”可以涤荡尘埃、净化心灵,可以使人弃掷前嫌、创建和谐,可以抵御困难、更新道路,以至于引领我们建造宏伟的人生大厦。为了持守住这种“感恩”情怀,同时也为了响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有必要对我校大学生开展关于“感恩”意识培养的相关活动。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感恩系列活动即基于以上考虑而开展,并且期待今年的活动能在传承中汲取新的养分。今年的活动将在十一月份进行,整个活动包括数个子项目,均为凸显“感恩”这一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及意义:“劳动者的辛勤”这一子项目试图通过我院08级全体同学体验医学校区部分劳动者如环卫工人、宿舍楼楼管、教学楼清洁人员的辛勤劳动,培养广大同学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珍惜态度与对劳动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于劳动者的“感恩”之情。
预期目标:努力让每位参加活动的同学都体会到劳动者为给我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培养对其职业的尊重以及对这些劳动者的“感恩”。同时也让这些医学校区劳动者感受到学生对他们的关心。
四.活动内容:
1.通过前期宣传,让同学们知道校工为营造我们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付出的辛劳
2.由学生会发出倡议,倡议同学们尊重校工们付出的劳动,并用与校工交谈及了解他们日常工作的方法去走进校工,学会尊重校工的劳动。
3.由学生代表给校工们赠送礼物,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
五.经费预算:
1.宣传经费:喷绘:72元 横幅:80元
2.宣传单及打印费用:100元
3.校工礼物:30元*20个=600元
篇9
[关键词] 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思维品质 时事点评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集生活实践性、自主探究性和综合运用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还应在课堂之外,课程之中积极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认知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要使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先做好以下两点
1.悟透教材,因势而发
目前,我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劳动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分为上下两册。虽然总体看来,整个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也能够体现理论时间一体化的学习需求,但量大面广,与我们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有限的课时不能协调一致。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以实用为原则,兼顾专业特点,进行有选择有侧重的安排,并且做到因势而发。例如,在记叙文单元学习之后,及时安排口语交际活动之一的“介绍”,不仅可以巩固消化所学,还可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而议论文学习后最好组织“即席发言”之类的活动,以活跃其思维,增长见地。
2.指导方法,有的放矢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的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的致力于传递和存储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表达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理念。更有统计表明,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能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只有60%左右。因此,教师不应只做知识的“源头”教学生“学会”,还应是“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善才”,教学生“会学”,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了自主于世的法宝。
二、结合教材,笔者将尝试过的实践活动列举几例进行阐释
1.开展成语故事会,改善学生思维品质
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考验他们的思维品质:一对夫妇带着七岁的儿子去租房,终于看中了一处,但房主却不愿将房子租给带小孩的家庭,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小儿子的一句话让固执的房东改变了主意,问那个孩子说了什么话?结果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妥当回答。其实答案很简单,孩子只不过说“爷爷,请把房子租给我吧,我没有小孩,只有爸爸妈妈两位大人。”房东为这个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言之有理的语言所倾倒,所以改变了初衷,欣然将房子租给了他们。这个小小的考验,说明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了定向思维,遇到问题不会变通或换个角度。要想改善思维品质又要兼顾学生的兴趣,讲故事应是最好的形式,而讲成语故事则为首选。因为成语是我国特有的语言瑰宝,是最精炼的语言表现形式,是良好遣词造句作文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一直提倡学生多掌握些成语。开展成语故事会,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准确掌握成语,还可从故事中感悟人文情怀,感知真善美,改善思维品质。比如,从“退避三舍”中可以感受重耳的诚信;“邯郸学步”让我们了解人需要自信;“唇亡齿寒”让我们懂得团结的重要性……再比如,“削足适履”本是个贬义词,但现实生活中常需要我们“削足适履”,才能更美更协调有序。解释古义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启发给出新解。有的说:“学校的校纪校规是鞋子,我们张扬的个性是脚;有的说生活是鞋子,欲望是脚……”不一而足,五花八门。且不论学生的比方是否妥当,光是这种活跃的思维就值得称道,这是具备良好思维品质的前提。
开展成语故事会要事先布置,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收集整理成语故事,能够理解其现实意义,杜绝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现象。活动采用竞赛的形式,内容和表现力俱佳者以及积极参与者给与奖励。最后由教师选出故事性强有针对性教育意义的成语进行讲评、交流。
2.进行“调查与设想”,加强团队协调能力
有影响力、说服力的作品,往往需要去体验生活、搜集素材,下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尤其以真实性客观性为本质特征的说明、议论文体更需要通过调查获得详实的数据、可信的资料以作支持。因此,开展“调查与设想”活动,让学生了解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调查的途径和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活动开展之前,教师确定好调查项目,项目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切实可行。如调查本校食堂的经营状况、校园环境卫生状况等。要求学生先制定调查计划,教师审核计划的周密程度和可行性,选出组织实施者,即调查小组负责人,由负责人确定本组成员并对成员进行分工。教师在此活动中充当总导演的的角色,全程指导监控,使之渐入佳境。
其次,以小组形式为调查单位,可以强调团队合作;由组长负责,可锻炼其组织管理能力;进行项目调查,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提高社交能力;作出设想,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时事点评,提升人文素质
所谓“时事点评”就是对正在发生、发展的国内外新闻时事进行分析、评论。一般来说,其步骤是:(1)课前做好安排,让学生采撷自己有感触的时事;(2)在课堂上,学生以竞答的方式一周以来的重要新闻素材;(3)教师筛选出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能引发不同观点的;(4)将学生分为正反方,以辩论的方式阐述;(5)教师对辩论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点评。时事点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视野,营造民主教学氛围都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和精神,更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例如,中国的汶川地震和海地发生的大地震,在巨大的天灾之后,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体现了这个世界人文关怀,也和我们儒学大家孟子的“民为贵”,荀子的“知天命而行之”相吻合。教师可借机宣扬博爱和传统文化。再如,谈到“看病难”“看病贵”这个老百姓敏感的话题,学生引用了“小病拖,大病捱,重病才往医院抬”“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顺口溜,诙谐中透着辛酸,也让我从中感受良多。我告诉学生,这是暂时的,国家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如参加医疗保险。通过实施点评向学生输送“营养”,也凸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语文是鲜活的血液,它纵横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的生命之中,滋养性情,洗濯精神,升华境界。人生语文,不仅是在校师生领悟的纲要,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融合、印证、实践!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赵晓红,程家让.新编成语词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篇10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选入的文本文质兼美,《新课标》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深入地挖掘理解文本,更要巧妙地运用文本,让学生从中淘金,以读带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写中思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
从文本出发,逐级学写记叙文,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在这方面,我做了几点尝试,具体为:
第一阶段,写清楚一件事。
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培养学生完整叙写一件事的能力。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学者余秋雨则认为,质朴叙事是写作的主干,孩子们“应该用干净朴实的语言把心情、事情说明白,形成个人写作的特征。”
将七年级作文教学目标的首要关键词确定为“叙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训练重点,叙事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叙事能力的核心表现在如何呈现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而叙事能力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事件发生的这段时间过程中,将人物的动作、所说的话语和事件发生的经过叙述出来,挑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精彩内容,构成故事的情节,呈现整件事情发展的经过。
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活动、好表现、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利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说”,说”为“写”铺设平台,以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接着,顺势让学生写一写。结合《童趣》学习,要求学生课堂上说说“文中孩子可爱之处在哪里?你是否有相似的经历”?“说说你的童年趣事”。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场面十分热烈。“童年趣事”虽然不是新颖的题目,但因为是追忆美好往事,学生自然倍感亲切,因而写得意趣盎然,许多学生把自己童年的乐事、傻事、丑事一股脑儿搬了出来,虽然稚拙,却斑斓成趣,这才叫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后写作《少年心事》,也可以衍生出相类似一些题目,如《我的快乐时光》、《给爷爷……》,因为触及学生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被唤醒,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的写作过程变得愉快而有效,写作的积极性也得以最大化。学生的作文要求尽量写他们熟悉的题材,如关照自我,从“我”字作文入手,也可从身边人和事写起。
解决了无内容可写的问题,接下去要写清框架。我的训练办法是给文本写内容提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变色龙》《羚羊木雕》《社戏》等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比较适合学生概括,或口头概括,或书面概括,依据学生的喜好而定,老师特别要求写清记叙的六要素,突出重点。
经过几次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写清文本的框架,有了这些准备,学生再写作文,写出完整而有重点的一件事,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二阶段,写生动一件事。
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着意培养学生细致生动的叙事能力。
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文实践,学生叙写完整一件事的能力基本形成,但是写作中有两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写作粗略、文字干巴缺少文彩,二是文章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针对问题一,我的措施有常规片断训练和随文练笔两种。学生怕作文,特别怕整篇的作文,我让他们写片断,降低了写作的难度,缓解了学生作文恐惧心理。片断训练循序渐进, “相聚” 、“看电视(电影)”、 “离别”、“太好吃了”、“课堂上”、“放学” 、“精彩瞬间”、 “在食堂”、“劳动”、“街景系列”、“在野外”……从家庭写到学校,写到社会;从单个人写到多个人,写到场面,每次训练,特别强调细致生动的要求,而且要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随文练笔”,就是结合文本进行的短平快练笔方式,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元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这样的练笔就要寻找到适宜的落脚点,可以从文本的重点内容落脚,可以从模仿文本语句落脚,从空白处的补白落脚,从文本引发的联想落脚,从改变叙述角度落脚,找准落脚点,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以期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
针对问题二,我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学习插叙、悬念等方法。教材《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等的插叙运用非常得宜,要让学生通过找插叙的语言标志,明确哪些是插叙的内容,通过运用和不用插叙的比对,明白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的作用,明白插叙中联想式、转述式、直述式这三种类型。悬念在《猫》、《爸爸的花儿落了》都可以找到例证,学生运用插叙悬念方法写作,也就学会了尺水兴波,文章就会曲折多姿,有张有弛了。
第三阶段,写深刻一件事。
着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培养叙议结合的能力。
简单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显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与记叙要三位一体,水融,做到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理、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收到文字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
我在教学实践中,分两步走。首先,找到范例。文本《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春酒》结尾处三言两语的抒情议论彰显主旨,抒发感情,可以借鉴。其次,给课文或学生自己的习作加议论抒情,有的是散见于文本中间的,有的是在文本结尾的,要求抒情议论尽量精要,紧贴文本,特别强调要得宜,否则就会有蛇足之嫌。
有一个学生在《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后这样加:“我站在孤零零的船尾,眼望着无际的大海,心里一直在念叨:叔叔,我的亲叔叔,如果你知道你的亲人正在想方设法躲避你,你会作何感想?……可是,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将叔叔你带回我的家,告诉你从此不必再流浪,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啊!”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