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乡村支教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乡村支教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专业发展

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施行,数学课程的改革促使对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数学教师如何走上专业化道路,特别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加速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自身的强烈愿望,也是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专业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主推能量. 而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发展需求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息息相关.

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

1. 职业认同

“认同”是一种心理行为过程. 在不同的资料当中,对认同有不同的解释. 但共识是人向他人或其他团体的行为、观念、意识、感情等的认可,既是一种内化的“认识”,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职业认同没有规范的定义.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人对从事的某一职业的价值观. 职业认同需要在从事职业前有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以及长时间从事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进行评价,职后对职业反思三个层次.

2. 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解释为教师在职前和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以及职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评价. 在宋广文、魏淑华的研究中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殷晓静,文进荣在研究中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职业目标的心理基础”. 可以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个人内在认知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是对职业认同作出了明确的限定,有特定的工作环境和专业方向. 目前,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并且仅局限于调查研究. 笔者通过对参加2010~2012年“国培计划”——吉林省农村中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集中研修的147名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职业认同情况调查,发现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可分为职业认识、职业理念、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五大方面;同时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普遍不高,处于中等水平. 特别是在职业情感调查结果中,年龄在30~40岁之间,有59.61%的教师反映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情绪. 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农村教师的职业态度,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的专业化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意不断发展、不断增强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然而,要实现教师教学专业化,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还要有教师自我的发展意识和有效的培养模式. 教师自身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

近几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广泛.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深化学习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目的到内容,再到评价,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期望,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被淡漠处理. 但是,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对职业的主观认同不可忽视.

2.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近几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迈向专业化的标准要求,但是距离教师专业化还有一段差距. 特别是我国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研究能力较低,对于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掌握较差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已经向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无助,具有针对性的、长久性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在必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往往都放在关注教学环境恶劣、教学条件落后、信息资源闭塞等因素上,其实,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需求,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程度又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职业发展的规划、认识和努力程度. 只有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活,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不足,10.38%的教师真正专业并非是数学,学历也参差不齐;5.32%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现状非常满意,缺乏持续发展和继续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这也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 只有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

1.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动力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说明教师对该职业有切实的职业认识,只有教师自身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意义、乐趣,真正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农村中学的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才能保证教师把职业需求转化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说明教师对该职业有积极的职业情感,有坚定的职业意志,有明确的职业理念. 通过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职业倦怠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中,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让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明确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协调自身在工作、生活、社会中的多种角色,将有利于坚定教师的专业精神,从而教师把关注多投入到对学生和教学中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要求教师对该职业有扎实的职业能力. 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近几年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活动也高度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所以,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反思,达到重新认识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趋势.

2.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认同的能量来源

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形式、模式等角度观察,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教师主观需求的忽略. 调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迷失”状态,为教师的持续性发展给予能量正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的体现.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价值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内在价值恰恰是坚定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的意义.

面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及时更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这些都可归结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任何职业的认可程度与该职业的专业化程度都是成正比的. 只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注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人状态,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这些都与教师的职业认同息息相关. 只有善于从职业中获得幸福、实现理想、不断发展,才能得到职业认同,这是一名合格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加项目:吉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重点课题“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视角”,本文是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0.

[2]殷晓静,文进荣.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

[3]卢乃桂,钟亚尼.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 (2).

[4]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大提速,各地县城规模大多急剧扩张,县城里的学校越建越多,越建越豪华,对优秀教师的需求量也开始激增。有些地方政府在本县范围内公开选拔优秀农村教师进城任教,极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迁移“盛况”。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教师刚刚被培养成教学骨干,就被陆续选调进城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说业绩平平,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也挖空心思调往县城,公办学校进不了就进民办学校。结果县城教师大量超编,农村学校“屋漏偏遭连夜雨”,基础好的学生和骨干教师纷纷离开,基础学科的开课尚且捉襟见肘,更遑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学科按计划开课了。农村新课改在攻坚阶段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国家吹响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号角,同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建设一支数量相对稳定、学科结构趋近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的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措施积极应对,通行的做法是从县城学校中抽调一部分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以期达到本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之目的。客观地说,支教行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农村学校的燃眉之急,短时间内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农村学校的发展。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支教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相关政策倾斜严重。个别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支教政策时有点急功近利,缺乏通盘考虑,没有照顾到农村学校教师的利益,只是想着如何调动县城教师的积极性,让人家愿意走。譬如,某省有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教师的基本工资还时有拖欠,绩效工资不能完全兑现,但是为了缓解本县偏远乡镇学校师资严重短缺的难题,决定从县城学校中抽调一部分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校支教一年,为了吸引教师参与,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诸如,派出教师原单位的工作关系工资福利不变,同时享受支教学校教师的待遇,县里每人每月另补助差旅费300元、误餐费180元,支教期满后晋职、评先、进修均优先考虑等等。

2.支教者优越感明显。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支教者“人在曹营心在汉”,虽说人在农村学校支教却住在县城,每天几十公里“不辞辛苦”地进行“跑教”,除了上几节课外一周难得在支教学校露几回面。被支教学校的教师找校长反映,学校的领导也没办法,只能以“人家是客人是专家是来传经送宝的,工作上照顾点理所当然”来搪塞。乡村教师只好无奈自叹:城乡教师就是不一样啊。二是部分支教者无力担负起引领支教学校的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的重任,在教学上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在教研上不能给乡村教师具体的指导。甚至有个别支教教师瞧不起乡村教师,遇到问题动辄以“专家”自居,听不进不同意见,要么从不与乡村同行交流探讨,偶尔谈点专业问题,也是我说了算。

3.家长学生躁动不安。下乡支教的教师在乡村学校“苦熬”一年后一走了之,可害苦了被支教学校。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学生和家长强烈地感受到了城乡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巨大差距。支教教师一走,学校就难有宁日,有钱有门路的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转学,留下来的学生再也不愿接受原学校教师的教育了。学生浮躁不安、家长挑三拣四,打破了学校的平静,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有位支教教师是市级骨干教师,因为工作十分敬业,教学成绩非常突出,深受所支教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欢迎。他走后,他支教的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要求转学,全校教师没有哪个愿意接替他的工作,校长为了安排这个班的工作和平息家长与学生的躁动而伤透了脑筋,几日无眠。

4.农村教师心理失衡。毋庸讳言,现实是同一个县域内,县城教师超编工作量轻,乡村教师缺编工作任务重,而且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差距不小,倘若再加上支教的各项补助收入,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晋职、评先、进修等方面的机会本来就要比县城同行少得多,一个在农村中小学扎根几十年的老教师难以评上的职称和荣誉,如今县城里年纪轻轻的教师支教一年就都“OK”了。同是本县教师,待遇却如此悬殊,农村教师哪怕再有奉献精神,也难免会去进行对比,一对比心理就难免失衡,不愿再安心扎根在农村学校任教了。

笔者认为,仅仅靠县城教师大义凛然来支教一年半载是不能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偏低难题的,也难以实现本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之愿景。支教行动只能是权宜之计,治标有效,治本确难。解决农村教育均衡问题不能看有多少名县城教师在支教,而是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实现教育均衡的措施有很多,重点是教师的均衡,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均衡。笔者不揣浅陋,拟从教师这个特定的角度对县域教育均衡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供教育决策者参考。

1.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经历了“普九”验收后,广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确非昔日可比。可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农村学校里“最好的房子”却还只能是教学楼、科教楼、学生公寓之类的设施,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的住宿条件并无太大改观。教师住的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砖瓦房,不是透过瓦缝“数星星望月亮”,就是“屋外大雨屋内打伞”,农村学校的教师盼望能早日住上经济适用的工作房。安居才能乐业,各地政府要把农村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利用国家的住房改革政策,为农村学校争取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周转房的建设项目,解决本县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让师者有其屋。

2.落实待遇,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工资早已实行打卡发放,一个县内职称同级别教师的卡上工资是相同的,绩效工资数量也一样,但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收入悬殊也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学校的教师工资只有基础加绩效两部分,基本上是“裸”工资,没有县城同行名目繁多的津补贴和创收方法。建议县政府早日落实国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的规定,对农村教师实行津补贴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使其可以过上比较有保障的生活,让其以扎根农村为荣,安心在农村学校任教。

3.加强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在新课改中不少农村教师难以适应,虽说改革已历时十多年,但不少农村学校教师只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新课改培训。让农村教师十分尴尬的是:当初参加新课改培训只有两天时间,而且要学完两门学科。授课老师照本宣科说了一通后就让学员们讨论,学员的疑问授课者往往解释不清,只好坦言“我也是昨天参加了一天培训就来给大家上课了”。不少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热心,无益于教师专业成长。课改攻坚阶段的面对面培训与研修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在农村学校“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来的富余人员啊,都要参加培训,课谁上?农村教师渴盼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以便驾驭新课改。

4.增加指标,适当向着农村教师倾斜。在同一个县域内,县城教师因为教学教研的条件和生源要比农村教师好得多,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普遍要比农村高,教师要出成果相对容易,所以现有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之类的桂冠大多被县城教师戴上了,农村教师能戴上的则是寥若晨星,大多只能望“冠”兴叹。建议在评职、评先、进修等名额的分配上向广大农村教师倾斜的幅度能更大些,还可单设扎根农村教育之类的奖项,让广大农村教师看到希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职业幸福感,乐于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

5.创造条件,实行城乡教师循环任教。现在,教育均衡的重点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按现行教师管理体制,教师是以县管为主的,所以说在同一个县内实行教师循环任教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可能会有诸多矛盾纠结在一起,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开。从长远来说,这个结是非解开不可的,要按国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的规定,创造条件,变本县域内的教师为“县管教师”,制定规划,拿出细则,统一调配,在本县内实行城乡教师循环任教。

篇3

由于我们班期末考试结束得早,因此在放假开始支教之前,我先回家感受了一下家的气息。八月八号我坐车到泸定,也因此就比师兄、师姐,晚到了一天。在我到的时候,看到师兄师姐与川师大的支教同学已经在开始招生、辅导学生功课了,此时有不少的学生走出教室热情地欢迎我的到来,就此我的支教生活就开始了。

在那为期7天的支教社会实践中,我们先是招生,然后是给学生上课,虽然上课的地方只是个活动室,但是前来上课的孩子们也很多,我们给他们登记按照小学和初中分开,以便上课,因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只是以辅导功课的形式来上课的。孩子们都是纯真的,善良的,虽然有时候也会很调皮的惹你生气,但也会让你开心的大笑,期间有几个孩子我很喜欢,他们总是围着你转不停,在旁边老师老师的叫,几个人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你就只能一个一个的安抚他们,虽然有时忙不过来但是心里却是欢笑的。白天我们就上课,晚上就和他们一起玩儿,他们会上山为我们采摘野百合来送给我们,和我们一起欢乐的大笑,空闲时间队长还带着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排练文艺节目等。到饭点我们队员就轮流做饭,有时候家远的孩子中午不回家,由于碗筷不够,没办法,就只有让他们吃了饭我们再吃,有时饭菜不够走在后面我们就只有泡方便面了。最遭糕的是10日那天,泸定下大雨,发生泥石流,道路中断,停电,连吃饭,洗澡,通讯等都成了问题,得到附近村民的帮助,我们才走出了困境。

在这期间,村里的书记和村长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都常来看望关心我们,还为我们送来日常所须的各种生活用具以及蔬菜等。七天里,我们队员们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困难。我们做过饭,洗过碗,扫过地,我们还抽空进行了家访,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情况和发展状况,家访是更好的架起了校园与社会这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篇4

暑假支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七月,在我们大学生眼中,一切都如此地充满活力。我们的激情在燃烧,伴随着这份激情,带上回报家乡的热情,我们怀集人踏上了“三下乡”的征程。

我们这支队伍的实践活动从策划、进行到完满结束都凸显了人力资源优化分配。在四月份开始策划,确定组长、队长,活动主题。在这个过程中策划人员都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很好地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尽管我们在撰写方案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队员们都积极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互相帮助,为保证方案的通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从零星的几个人到近二十人的下乡队伍,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挫折与辛酸的。在这其中有人加入也有人中途退出,这难免会动摇我们的决心,在此,我们难免会发现团结与诚信的问题。一个不团结的团队就如一盘散沙,即使有一个好的机会在面前也会抓不住,同时,如果队员之间缺乏应有的诚信也会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在队伍面临解散的时刻,还好有不少核心策划人员坚持了下来,并大力宣传本次的下乡活动才再次使得我们的队伍重新壮大。

本次下乡实践活动为期七天,在这七天的日子里,我们的下乡队伍以支教,开展第二课堂,培养爱国情怀为主线,配合特色调研。丰富的支教课程受到了冷坑当地学生的热烈欢迎。在这七天中,他们不仅学到了课堂以外的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我们老师身上学到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我们老师的报恩和感恩的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他们。

总的看来,我们这次“怀岭归燕”下乡活动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但是,我们本次下乡的实践活动范围还是比较小,还是仅限于学校之内,对学校之外的社会情况关注较少,如在关注农村社会卫生状况,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情况等存在空白,其实这些都是比较实在的问题,这样的情况有待于我们的大学生继续解决。

当然,考虑到我们下乡队伍人员的组成情况和策划时间比较急,我们所遇到的这种问题是值得商榷的。由于我们下乡队伍队员组成大多数是大一学生,无论在社会经验还是在专业知识掌握方面都比较浅薄,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算是做到力所能及的事了。无论如何,七天的支教实践活动中,我们教师带给当地学生很多有用的知识,同时,我们队员也从当地的学生中学到了很多珍贵的精神,同时我们也深入了解了农村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现了更多问题。有幸参与这次活动,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努力拼搏,回报家乡也许是对我们故土感恩的最佳方式。

暑假支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二20XX年7月,夏日很热很闷,而我的暑假却因为与二十多位来自吉大不同院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到乡村支教,变得充实又清澈,艰苦却甘甜。

在校园中生活了三年,学习了很多知识,也参加了很多校园活动,可是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我们离社会太远。所以应当尽可能地回归社会、回报社会。终于,由胡庆婉师姐的发起和组织,在校研究生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吉林大学赴延边汪清支教实践队得以成立并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的队伍是在6月末开始召集的,短短一周就有数十志愿者报名应征,这大大超出预计,我们不得不筛了又筛。7月初,所有成员的授课方向、课时都已定妥,而计算机学院一位老师捐赠的价值八百多元的新书也已送给我们,支教队伍整装待发!

7月10日早,我们甫到鸡冠乡就受到当地老乡的热烈欢迎,乡亲们早就得知一群从国家重点大学来的学生要来到山沟助学,纷纷邀请队员到自己家住,把炕打扫的干干净净,拿出平时不舍得吃的食物款待我们,仔细看我们的模样,拉着我们问大学是啥样的。就这样,由陌生到适应到熟悉,在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中,我常常被一些细节感动着,来自老乡、来自学生、来自队员。

我们分出几支分队到鸡冠乡中学、鸡冠乡中心小学、腰营小学、大北小学、影壁小学等。鸡冠乡中心小学算是条件最好的,但桌椅已磨得缺角还凸凹不平。大北小学就依山而建,拥有六个教室的平房里挤着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偏僻人口稀少那里隔年招生,三个年级加起来不到三十人。算上校长总共只有三位老师。然而每个孩子的眼中都闪烁着勤奋聪慧的光芒,他们的眼神中充满求知欲和不服输,坚韧、朴实,仿佛任何客观条件都不会成为阻挡他们上路的绊脚石。当问及他们的理想,大山里的孩子和山外的孩子没有任何不同,当医生救死扶伤,当警察见义勇为,当科学家、教师、运动员奉献社会、建设家乡。衷心地祝愿他们都会成为山坳里飞出的金凤凰,成为栋梁之材!

这些孩子有时也会很顽皮,上课时为分数争吵不休,男孩和女孩之间有着那个年龄才有的可爱的敌意,边维持纪律边讲课真令我头痛不已,嗓子喊哑了还得变着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当差点被气哭时,男孩子们跑到樱桃林摘来大捧樱桃递到我手上,又会顿时感动得要掉眼泪。现在,看着当时拍下的照片,我仿佛依然听到那清脆的童音“老师你吃!”,不禁回想起我的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其实老师是最容易满足的。我的欢喜小冤家们,何时才能再见到你们呢?

除了学生们,我们天天打交道的就是所住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了。大叔会拉着你一起下农田犁地、去小河捞鱼,晚饭时硬要喝两盅,再在院子里摇着扇子纳凉。农民的生活不容易,我们这次也切身体会到了,挣来每分钱都要靠双手,生活省吃俭用都为了供孩子上学成家。我们从心底期盼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早日解决,每个农民家庭不再为生计担忧!

再来说说我们的队员吧,本科大二大三,研一研二,理科工科文科的成员都有,大家虽然生活在同一校园却未曾谋面,这次却因为共同的理想和爱心走到了一起。在这个团队中,我时刻感受着每个人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常被一些细节而感动而折服。如大家所住的老乡家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各不相同,大多数家庭没有热水,更别提洗澡,队员们都是用冰凉的地下水洗漱洗衣服;有位研二的师姐所住家还是茅草盖的房顶、土坯墙,暴雨过后仿佛有些倾斜,她还打趣安慰大家说住的是比萨斜塔,别看危险其实结实着呢!乡下交通不方便,两个大二的男生等不到客车就步行40多分钟去学校上课。他们的身影成为我记忆中永恒的片段。

短暂的一周转瞬即逝,分离的日子到了,每个人的心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不舍,孩子们抱着我们大哭,老乡都围在车边沉默不语,大家红着眼睛合最后一张影。虽然已离开,但我们的心早己和鸡冠乡、影壁村,和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紧紧连在一起,情谊像山一样长在长青!

后记:队员们回到学校后常收到孩子的来信,说非常想念我们,要我们一定要再去,家长在电话中说孩子明显学得比以前有劲了,我想这些家长也真正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吧,只要坚持下去,农村的教育质量一定会走入良性循环。这些变化都是我们所期待的,希望能够有持久的效果。这是我们第一次搞支教活动,经验尚不足,也遇到过问题,如经费不足等,愿我们的经历能够帮助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

暑假支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三以一种深刻的方式面对一个世界,如果不是源于矜持或矫情,那么这种深刻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它历练了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考验,乃至灵魂与精神的升华。无疑,作为地理意义上的事实存在,西盟阿佤山是深刻的。

云南省人口不足九万,百年之九十四以上的居民都是少数民族,有傣族、汉族等。西盟西与缅甸为邻,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叶等,发展及其缓慢,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今年暑假有幸能到西盟进行支教活动,体验到了西盟的贫苦环境,领略到了阿佤人民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真使我受益匪浅,这半个月将是我人生中弥为珍贵的一份经历。

从杭州到西盟,坐车一共需五十多个小时。杭州到昆明,约37个小时,昆明到普洱,约8个小时,普洱到西盟,约7个小时。火车、汽车,铁路、柏油路、山路,平坦的、颠簸的,坐火车坐到脚肿,坐汽车坐到晕吐,甚至出现了高原反应,这一切,都经历过了。虽然路途遥远,吃了不少苦,但当我们几经奔波到达西盟的时候,却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的活动受到了当地的欢迎,普洱市团委书记、西盟县教育局副局长、县团委书记、副书记、学校的老师接见了我们并对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当地电视台也对我们进行了采访。在县团委工作的一名志愿者负责我们活动的开展,在各方面都安排得很周到。大至食宿、小至一个脸盆、蚊香。他叫魏巍,我们称他为最可爱的人。在随后的迎宾晚会和篝火晚会,县团委邀请我们参加进行了交流,我们的支教活动得到了他们的肯定与支持,他们也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们还和他们拍照留念,当时还有些外国友人,也一起拍照留念了。我长这么大这是第一次见了那么多的大人物,真是兴奋埃第二天还参加了当地古老而又神秘的祭祀活动,听说这祭祀活动以前是要用人头来祭祀的,直至一xx几的时候才废除了这一陋习,现在是用鸡来代替。想起当时在半山上的祭祀地方,眼睛所看到的全是牛头骨,树上挂着的,悬崖吊着的,还有平地立起来的,三千多头牛头骨,阴深深的却又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之感,这让我充满了严肃、崇敬之情。

我们的支教活动一共有九个人,均是平时比较好的朋友。活动围绕“圆梦大学”的主题,旨在给那些小朋友带来一些外面精彩世界的信息,给以他们精神上的鼓励,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偏僻落后的阿佤山,走向美好的生活。我们的支教活动主要分大学励志教育、文艺加加油、健康美食party、趣味运动会这四个方面。我个人是负责励志教育这一模块的。我主要给他们讲了洪战辉自强不息、奋斗成才的故事,我想让他们明白,苦难并不是我们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短短一个星期的支教活动,我真的不敢说我们能给那些贫苦的小朋友带来什么。物质方面顶多也就是在杭州塘栖三小和学军中学捐的一千多本书和一些文具。至于精神方面,更不敢说什么了。但是我想,因为那里实在是太偏僻遥远了,类似的支教活动真是少之又少,我们做了,多多少少总能给他们一些希望与渴求的。我们的活动在西盟县民族小学开展,就读该学校的主要是各乡村优秀的小学生(寄宿)和县城里的孩子。由于学校已经放假,学校食堂已经不再开放,加之那些乡村的小孩子也要回家帮忙干农活,所以真正参加我们支教活动的,都是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学校是本着自愿、切实可行的原则,安排了七十多名学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活动比较有趣,我们给他们讲中国十大名校、世博会、三字经、洪战辉的故事,教他们唱歌、跳舞,一起做水果沙拉、蛋糕、寿司,举行趣味运动会。我们把玩和学习结合起来,与他们以往所接受到的教育方式、内容很不一样,所以很受欢迎。我们是住在学校的宿舍,每天早上和中午,那些可爱的小朋友都来叫我们起床,都省了调闹钟了。

从实质上来说,我们到云南,很大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想借此机会到云南旅游,领略一下当地的民族风情。而事实上,我们也的确见识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那是我们以前所不曾经历过的。云南是一个四季如春的省,而昆明更有“春城”之美称。正值夏天,我们却还是要盖棉被,垫棉被,饭店、学校都没有电风扇,事实上也不需要电风扇。我们吃了很多特别的云南菜,都挺辣的,虽然我不大喜欢吃辣。但那种辣,是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的,辣得大汗淋漓,辣得浑身通透。其中我比较喜欢云南的过桥米线。另外有很多我叫不上名的菜,其中药汤也可以当菜,酸醋米干是一边吃米干一边喝醋。这于我,都是比较奇特的。在昆明我们去了云南民族村、大观楼和翠湖,在普洱我们去了观赏茶山,在西盟我们去了龙潭,并参加了一个迎宾晚会和篝火晚会,还有神秘而古老的祭祀活动。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种短时间的支教活动没什么意义,能给学生的东西很有限。前不久就有一个同学很直接地对我说,去到那么远的地方,花了的钱也不少,究竟值不值得,有没有什么意义。我想,所谓的意义,不是单纯地看外表的。就比如一个人花了很多钱到海南旅游,他只是每天游游泳,在沙滩晒晒太阳,甚至都看都不看一下那“天涯”、“海角”,人们会直呼,可惜那么有名的景点都不去拍照留念一下。但细想,旅游是为了放松,获取愉悦之感。那么,又有谁敢肯定说游泳晒太阳的幸福比不上在那“天涯”、“海角”的一游呢?究其根本,只是人的追求、幸福感不同而已。所谓的“天涯”“海角”也只不过是两块大石头罢了。就我个人而言,把一个学期辛辛苦苦做兼职的一千多块花到这次的支教活动,我还是觉得很值得。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活动,我也到不了那么多好玩的地方,领略不到那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活动,我也无法不知道我的生活条件其实比很多人要好得多。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活动,我也就不能结交了那么多的知心朋友。当只是普普通通的九个朋友经过了半个月的相处,吃、住都在一起,大家可以说说心里话,一起玩玩游戏、嘻嘻哈哈地闹,那些日子,那种快乐,真的是很美妙且难得的。在云南的朋友,会到车站接我们,安排吃食、住宿,介绍好吃的东西,带我们到一些地方玩,帮买好车票,细心体贴地安排好一切。在那些小朋友眼中,我是大姐姐,他们带着一种崇拜的眼神看我,亲热地叫我倩姐姐。我真的感到原来自己真的不小了,是以姐姐的身份去教育他们,和他们聊天,回答他们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再也不能随随便便了。我会害怕教得不好,所体会到的是一种责任感。在欢送晚会上,大家都忍不住哭了。当将要离开时,他们到车站送我们,拉着我们的手说不舍不得我们走,想让我们留下。但最终还是要离开了,车还是要开了。汽车慢慢地起动,那些小朋友,一边哭一边向我们招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的相处,但我们已经产生友好的感情,因为我们都是真心相待的。对于他们,我们是亲切可敬的,对于我们,他们是可亲可爱的。在西盟的欢笑与泪水,为我今年的暑假添上了最绚烂的一笔。

也还记得,在即将离开西盟的那天晚上,我们是和西盟县团委书记一起吃的饭,我们聊了很多很多。他给我们介绍了当地更具体的一些情况。其实很多乡村的小朋友都是很穷苦的。很多小学生都没有运动鞋,每天都是穿拖鞋去上学。寄宿的小朋友开学或放假的时候,就是简简单单地用一个蛇皮袋装两套衣服、一床被子就好了。依然还记得我们第一天开展活动的日子是他们暑假刚开始的第一天。我们进校园的时候,校长正在给集合的学生进行暑假安全教育。我的的确确看到了那些黑黑的、用新鲜好奇眼神看着我们、衣着朴素、脚上穿着简单塑胶鞋子,拖着一个个蛇皮袋的一群小孩子。快中午的时候下雨了,但还有一些学生没回家,他们是要等到中午才有车。雨一直在下,但他们没有伞,就在墙檐下躲雨,我们叫他们到教室里避一避雨,但他们都说不用了,那是一种对淋雨很习以为常、早已无所畏惧的口气和眼神。

如今我们在西盟的支教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们的活动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商量要把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以“ours健康社”社团为活动进行点,在杭州这边和一些小学、中学合作,倡导捐一些书籍、文具、衣服,再找一些赞助商,每个学期一次,把东西寄过去。我深知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面临的困难将会很多,但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努力去做。这一构想已和西盟县团委书记达成了初步共识。这些,我不敢说我们要为西盟做些什么,选择这样的做法,只是源于我们各自本身。不是责任,不是义务,但总觉得要做些什么才心安。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经历了很多东西,我所收获到的,不仅是游玩的愉悦,更有人生的思考。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会感激生活并且认真生活。阿佤山的人民经常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里有一句是“江三木罗”,原意是爱和平、公正的英雄。我很喜欢这一句,同时也对自己说,在生活中,我要做自己的“江三木罗”。

嘿,江三木罗!

暑假支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四从XX年7月4号到7月19号,我们15名队员在xx市xx县xx小学进行了15天的支教活动。这次活动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团队队员管理角度来说,通过15天的朝夕相处,一起生活、上课、家访,大家的认识及感情进一步加深,成为了更好的合作伙伴们。但是这次的队员管理也有两点不足:一是除了日常工作/生活之外,缺少了一些团队集体的放松的活动或游戏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团队的凝聚力;二是有些队员的严格的管理条例或制度,没有从始至终大力严格执行,而是碍于一些特殊情况延缓或放松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每晚的开会制度实行为要事会议制度————即有必要事情才开会;教室办公室的一些严格的约束放松了,没有做到让所有队员下课都到各自的班上或操场陪孩子一起,出现少部分队员下课在办公室扎堆现象。

其次,从教学角度来说,从第一天开营仪式后的正副班主任的见面认识与副科(趣味科目:音乐、美术、手工等)老师上课及交流,班主任、副班主任与学生的设置以及各年级主科科目(语文、数学)试上课与了解、调整以后上课难易度及进程到学校卫生的管理再到放学后的专门队员负责校门开放及留滞学生处理等,这些方面比较成功,2、3天便进入正轨。但不足之处有两点:1、有些班主任到后期对这个班级的关注度有所降低;2、下课办公室学生借阅学习体育用品特别是图书没有掌控好。虽然要求学生排队进行借阅,但由于有时人员众多、学生使用体育用品不够爱惜、后期有些队员的倦怠感的这些原因,有时会出现借记混乱的情况。

再次,对当地老师、村民交流方面也存在优劣。对当地老师,从开营到期中活动到闭营仪式,以及中途和老师关于教学及生活方面的交流及改进是做到位的。但是对当地村民,由于大多村民都不会汉话,言语不通,平时我们队员的活动半径也主要是在学校及住宿的工厂里,以及未能找到合适的公共活动和一些对队员安全问题的考虑,因而沟通较少。和村民的主要沟通、认识方式就是平时必要时的几次生活物资购买(主要是食物方面)和家访,其中家访的走访和沟通是比较好的方式,有较好的效果,这跟这次家访的主旨定义也有关————单纯从关心了解孩子学习角度出发和家长了解、交流、沟通孩子的学习及继续上学情况出发,不进行贫困生及家庭敏感问题和家庭情况资料照相采集。

篇5

“那个‘问题男人’哪里去了?”—茂德公草堂,棠堂湖边的露天烛光晚餐。“七十年代台湾第一美女”胡因梦,隔着长长的桌子,认真回答完对面一个男人的一连串问题,端起杯子低头啜了一口普洱茶。一转眼,那个提问的男人不见了。她便微笑着向众人询问。

过了一会儿,那个男人回到席间。众人对着他哄笑,胡因梦也笑望着他。他们的身后,夜色苍茫,湖水安详,芦苇从容。

这是《谁隐居在茂德公草堂》一书中的某个细节。作者陈文就是那个“问题男人”。茂德公草堂的堂主陈宇当时也在场,他还记得2007年9月28日的那个情景,以及胡因梦那晚的一次次惊喜神情。当晚餐结束后,胡因梦还不肯回房间,拿着数码相机在草堂里到处拍照,她说,“这里的气场很安静。”正因为朴素、自然、安静,茂德公草堂才受到雅客名士们的推崇。

天天向下

又是一个安静的午后,陈宇走出草堂深处的居所,踱向不远处的孙廊—著名画家孙金龙的工作室。他推门进入孙廊,坐在靠近门口的桌旁,桌子靠窗。桌上有茶,茶香袅袅。窗外,一塘碧水映着婆娑花影。孙金龙身材高大,习惯将飘逸的长发束在脑后,他从画案旁走过来,递给陈宇一杯茶。门外脚步响起,一个瘦削的男人跟在陈文身后微笑着走进来,他叫李小明,是德陶社掌门人。四位熟稔的老友,随意围坐。

人到中年的陈宇坐在窗前还清晰地记得,童年那个遥远的下午。他从村头的樟树上的鸟巢中捉到的一只八哥鸟,已经养到羽翼丰满,随着他的口哨声在草屋前飞来飞去。他偷偷把炒菜的猪油抹在八哥的身上,这样可以让它看起来更光亮。当八哥飞到屋顶,一只躲在那里的猫扑过去,抓走了它。陈宇哭着,追赶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鸟被猫抓走了。从此他一直没有再养过鸟

离开家乡雷州半岛雷州市龙门镇足荣村多年以后,事业有成的陈宇总忘不了那个八哥鸟,忘不了小时候住过的草屋和故乡。于是,他在距离家乡700公里的广州南郊建造了占地200亩的茂德公草堂,这是他在异乡的故乡,一个带在身边的故乡。草堂名字以陈宇的爷爷(陈茂德)的名字命名,表达对爷爷的纪念。

在陈文看来,陈宇曾经给八哥羽毛抹猪油的举动,就显示出他非凡的包装意识,比如对茂德公草堂的设计。草堂聚集了雷州农家的要素:草屋、石凳、农具、土角砖墙等,处处带有乡土气息,安放着主人的童年记忆。设计思想一致围绕着“自然痕迹、生活痕迹、文化痕迹”来进行。草堂的高度、宽度、内饰、形态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做了提升和夸张。草堂的全部建筑材料,茅草,稻草,蒲草、土角砖、石头、原木、普洱茶等都采购于原产地。其中,草是主要元素。所有的屋顶,都铺有茅草、稻草、蒲草。

“我们这个朋友圈,不求多么显贵,关键是要性情相投。我们在一起要相生而非相克,互相懂得,有时一两个小时,待在一起不说一句话,我坐着看我的书,他发他的微信,这就是朋友。”陈宇说的朋友圈叫“121”组合,是隐居在草堂深处的十二位“雅士”和堂主的统称。

时光慢慢流淌,清茶入喉,各自的故事逐渐延展,在草堂交汇。“121”组合有许多共同点,其中在座的四位都与雷州半岛有关。陈宇和陈文、李小明都是土生土长的雷州人,孙金龙虽是南京籍,但因在雷州的支教贡献而被评为雷州的“荣誉市民”,所以他自称是半个雷州人。

陈文下过乡,当过兵,进入体制,又离开体制,没有固定工资,也没有社保、医保、住房补贴等福利,闲云野鹤,游走江湖,以写作谋生。他至今没有博客,不懂网络聊天,喜欢朋友们在一起相处,直接地交流。陈文和陈宇认识较早,曾采访过茂德公本人。在他的感受中,茂德公草堂是一个自由的空间,有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氛围。

在一个属相为鸡的年份,陈文将当时喜欢画鸡的孙金龙介绍给经营着“嘉仙鸡”品牌的堂主陈宇。早在1994年,孙金龙的作品《无为》就登上美国《读者文摘》的封面。在从小开始画画的道路上,他在更多时候习惯独享一份孤独。曾经一起学画的五个师兄弟,有人当官了,有人进学校做科研了,只有他坚持至今。“这几年中,我的画突飞猛进,其实就是在草堂接触了很多朋友,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很多启发,视觉开放了,画境不一样了。”

李小明隐居在茂德公草堂的日子,算起来已有两年。他师从佛山师傅学习了13年陶艺,曾经身边的同学纷纷投身更赚钱的行业,留下来的多数靠制作一些关公、财神等大众陶艺像来维持生存。设在草堂里的德陶社不做表面精致、内里无内容的作品,将雷州民俗风带入陶艺,推出了系列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李小明承认,这样的定位,来自于堂主的指点,而这种传承与创新就是德陶社的生存之本。

“前几天有个嫂子批评我,同样是七八年前就有几个亿现金在手里的人,现在别人都干几百个亿了,你现在还是这么一点生意啊?”陈宇当时没有解释,但他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就像陈文、孙金龙、李小明坚持的东西。“整个社会都在追求金钱,追求房子,追求名利。很多人都想到天上去,但我们是种在地里的。他们是向上的,但我们是向下的。坚持过一种天天向下的生活,也需要勇气。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坚持的东西逐步在开花结果。这也是我们这些人成为朋友的原因。我一直都认为,在不愁吃不愁穿的时候,人应该相对专注于某一点才可能出彩,才可能弄出名堂来。”

致童年

“很奇怪,回头看看那一天的照片,和我平常的风格不一样,再憋再闷的人,在那种氛围下可能会活泼起来,也会让人回归吧。我的骨子里面可能还是有点童趣的,只是有时环境不允许,或者我没有打开自己,但就这么一玩,我们就玩出缘分来了。”孙金龙在门背后贴着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握着一只硕大的奶瓶,开怀大笑。他转身去取下照片,放到桌子中央,陈宇和陈文立即想起照片的拍摄时间:2009年6月1日。那是三个人相见的第一次,此前因为彼此奔波,一直未能如愿。

那是四年前的儿童节。每年的这个日子,茂德公草堂里的成人儿童节也如期而至,主角们就是“121”组合和他们的朋友们。“每年六一节的玩法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说孩子们怎么玩,我们也怎么玩。”陈宇对于自己小时候的儿童节没什么印象,“我好像都没机会戴过红领巾,那时候我不是少先队员,少先队员还需要有名额的。”陈宇回味着往年的儿童节,“这时,大家就是儿童,彼此就是玩具,大家一块儿乐。平时的名人身份,人模狗样,不需要再装了”。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主题是“大话课桌”,众多老儿童聚集在一起“致童年”。陈宇有感而发,“有的东西终将逝去,与其去缅怀,去伤感,不如换个方式,去开心,去放松,大家需要一种氛围。朋友越聊越沉重没有必要,不一定非得一起苦大仇深。我们这个朋友圈,不要。”孙金龙指着照片,对比在草堂第一次参加儿童节前后的自己,曾经的他颇为内向,吝于言辞,“像一只闷头鸡”,但在无拘无束的儿童节中感悟到心态的重要性。他朗朗大笑着说,“要开心起来,干什么都不会累。老是苦逼的心态,做开心事也感觉是苦逼的。把心态调整好,每一件事情都是沿途的风光。”

除了六一儿童节,中秋节也被这群童心焕发的精英们安排得童趣盎然。从2007年中秋节开始,草堂每年遍邀广州城中名流,举办“躲起来看月亮”的赏月活动,每次都得到热烈响应。彼时彼景,月光格外宁静动人,俨然又一项“致童年”的“行为艺术”。

德先生

“我们这几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德基金。”陈宇戏说这个话题是月经,是每个月都来一次的东西。德基金是由陈宇发起,并和孙金龙联合创办,专注于乡村支教公益项目。孙金龙曾在雷州支教整整一年。“2009年8月,我邀请他到我的家乡参观新农村建设。当他看到足荣村小学从来没有美术老师,孩子们也从来没有上过美术课,他毅然决定留下来支教一年,教孩子们认识美、鉴赏美。乡村条件简陋,孙老师克服了许多的不适应,一留再留。”

德基金的支教志愿者统称为“德先生”,其英文翻译为do先生,就是要去做的意思。相应地,孙金龙是“德基金”的终身志愿者,他总结在雷州支教的那一年,“别人都觉得我在雷州对足荣村和学生的付出了很多,但我想我也获取了很多,获取了纯朴,心境也变得更宽广,我的艺术创作之前遇到的瓶颈已经过去了,画路也变宽了。”孙金龙的绘画发生了极大改变,创新了红泥画,开创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山水画的新技法。

如今,“德基金”支教的乡村越来越多,孙金龙每期必去。“他在初期去,我在后期去。我们的工作安排不大一样,但我们共同在呵护着德基金的发展。工作再忙,每期支教我们都一定要参加。”陈宇说,尽管山村里的生活条件艰苦,但只要投入到其中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他觉得作为志愿者,可以从支教中得到受益一生的东西。

李小明也是“德先生”团队的一员。他说起上次去支教时的感受,“我在台上把泥巴像变魔术一样,变成花瓶、葫芦等各种形状,孩子们一看,大呼‘哗’。他们以前没见过,我可以让他们开开眼界,我觉得做这件事很值得。”新的一期支教项目又要出发了,他提醒陈宇记得把制作陶艺的工具和原料提前托运过去。

篇6

在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而农村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也引人关注。为响应学院鼓励大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和国家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帮扶农村的号召,国际商学院团总支特组织了此次以“关注农村发展,关爱农村儿童”为主题的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

二、调查

农村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局限,其教育水平发展相对缓慢,儿童的学习和心灵成长得不到足够的关注。针对这一现状,我支教团队特选取了菏泽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经过12个小时的旅途展开了为期1个月的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注重调研的延展性,并未局限于一村一镇的调研,而是采取辐射调研的方式,团员分批前往周边的区、县、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其情况进行了详细细致的调查研究。

通过1个多月的支教服务和调查活动和为期2周的信息整理工作,我团队得到了以下信息和结论:

(1) 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指引下,菏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产量稳步增加,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数量不断提高,农田水利会战成效显着,农村交通状况改善。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和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菏泽地区的农村相比较其他地区农村的发展状态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农村教育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发展状态失衡。

1. 学校

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农村中小学数量增加并且添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是由于农村自身多方面的局限,学校能提供的教学服务力仍旧有限。

2. 教师

我们在支教活动中发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工资普遍不高且大多为退休或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虽然该部分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且这些教师教学现代化程度较低,即使学校在政府的帮助下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情况下,由于许多教师对现代化社会的使用水平较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无法良好的发挥作用。同时,许多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在进行农业生产,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散,为教学工作的进展带来了阻碍。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严重缺乏音、体、美等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多农村的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课程都由语文数学老师代课,甚至会出现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在课表中排出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程但并不进行教学的现像。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行和实施。

3. 学生

通过给农村儿童授课和家访我们发现,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儿童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不能正常的接受教育。而接受教育的儿童观念上也存在严重的偏差,对教育的意义和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认识不清。在对农村儿童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儿童的心理成长状态并没有的到足够的关注。

三、研究分析

1.农村经济状况研究分析

通过对菏泽农村的政府机关、当地农民调查访问我社会实践团队发现菏泽农村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健康发展,但是,由于降水分配不均,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水利设施相对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除农业生产外,农村民营企业发现相对缓慢,数量质量相对不高,而省里的资金支持基数可观,但分摊至各个乡村便显得均数不足,这些情况导致菏泽农村在近几年发展提速但仍与其他地方的农村存在一定的差距。

2.农村教育状况研究分析

学校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虽然逐步走入正轨,但是受限于农村自身发展动力的不足、教师力量薄弱、当地人对对教育重视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菏泽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往往不高,没能够真正的良好推行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这种状态虽然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相关解决措施不足,推行困难,需要长期的努力加以改变。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关键,通过支教活动我们发现,菏泽地区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中老龄化,这是长期的教育落后造成的,但要想提升整个菏泽地区农村的教育水平,需要改进和提升农村的教师队伍。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中心小学教师的工资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众多教师不得不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寻求其他的经济来源,这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政府对农村教育工作者待遇的提升很有必要,但也要是视地区经济条件量力而行。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由于教育基础的薄弱、家长的重视不足和错误引导,菏泽地区农村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是未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他们的内心诉求得不到满足,这需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并且改变家长的观念,对适龄儿童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健康积极的成长。

四、建议对策

通过长时间的支教活动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点,经过思考、讨论我团队提出了以下建议对策:

经济方面:

1. 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村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更多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劳动力发展。

3. 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教育方面:

1.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入农村,帮助农村提升教育水平。

2.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3. 当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通过长期的宣传和不懈的努力推行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

4. 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引导农村儿童行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篇7

一路的驱车急驰,来到了乐安所属的乡镇——上关镇,平凡的小镇,不算大,集市上人来人往,人们衣着朴实,行色匆匆。各处的小店忙里忙外。一条不算宽的马路贯通小镇。

在见到乐安的教导主任张老师时,还是在镇政府里,那时张老师远远地迎面走来,笑容可掬地招呼着,没有架子,没有客套,感觉很是亲切随和。因为正赶上老师们出来购买学生营养餐的食材,在简单的介绍后,张老师让我随同另一个特岗老师——梁老师,一起先回了学校。路上梁老师很是热情,和我一直聊着天,介绍着乐安各种各样的事物,感觉很风趣健谈。透过车窗,一座座高耸的山峰、一排排金黄的稻田、一舍舍朴实的村屋尽收眼底。土地里,树枝上的虫鸣鸟叫让人感觉到了在远离城市喧嚣后不一样的宁静祥和。

在经历一路的颠簸之后,终于来到了我即将支教一年的村小——乐安小学,走进校园,一股如同夏日般暖和的气息扑面而来,校园不算大,一座刚刚粉刷过的教学楼,六间教室,一间办公室紧挨着器材室。看上去比想象中的好很多。教学楼前是平地式的旗台,旗台下是一块小操场,还有两个篮球架相对地立在那里。操场下是学生食堂,小小的食堂里被布置的井然有序。梁老师说:“自从国家开始实施中小学生免费营养午餐后,各地的村小也都各自有了独立的小食堂,学生们天天都能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我微笑着应和。心想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好的改善吧。随着梁老师的带领,我来到教学楼二楼处,有学校特意收拾出的屋子,作为我们这批志愿者的宿舍,还准备好了新的被褥等生活用品。看得出学校领导对我们支教志愿者的关心。

等再次见到张老师时,来到乐安的任务也安排下来了,我接手了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及二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这让我有些许紧张,虽说教学上课,在大学时就有过训练,但真真正正地走上讲台还是头一遭,而班主任的工作还真是从来没有做过。张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轻声地鼓励道:“相信你,能行的。工作中有不懂的咱们可以相互沟通学习嘛。”听着张老师亲切的语气,我心里顿时释然了不少,心想不管怎样要相信自己,努力给学生们带去欢乐与知识。

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一进门就听到了学生们怯怯私语,一双双期盼又害羞的眼睛望着我这位新来的年轻老师,在与学生们认真地沟通认识后,他们摆脱掉了之前的羞怯,微笑着把我拥进了他们中间,七嘴八舌地说着班里的见闻,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不一会儿上课铃响了,我走上讲台,班长起身喊着起立,其余的同学整齐有序地齐声喊着“老师好!”听着他们称呼我“老师”,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

我在每一个学生所带给我的每一份亲切友好的眼神里,交流着彼此的热情与信任。学生们上课很积极,每次要求上黑板做题时,纷纷举手示意“我来,我来。”有时候针对课文上的一个问题,学生们总是争先恐后地回答着。有时候担心学生们会感到疲乏,我就会拿着电脑给他们播放好看的动画片,让他们放松放松,学会劳逸结合。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瞬间就热闹了起来。下课的时候,路过某个班级不禁意间会有学生走上前来小声地说:“赵老师,这个送给您。”说着悄悄地把一张小纸片塞给我。打开纸片总会是一幅幅水彩铅笔画,稚嫩的笔触,令人感动的问候,瞬间温暖人心。我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画呢?”他们总是红着小脸颊说:“因为老师家不在这里,如果给你我们亲手做的礼物你就舍不得走了。”我听后笑了,感动,却有点感伤。

在乡村支教感动是无处不在的,记得有次在办公室批改着作业,一位年迈的老奶奶走了进来,一打听原来是四年级一位学生的奶奶,我连忙搬了把椅子让老人赶紧坐下,奶奶握着我的手说:“听孩子说今年来了两个新老师,对学生可好了,不光教他们读书还给他们买书和笔。孩子高兴,我们家长应该来感谢你们。”说着把自家栽种的南瓜,青菜送给我们吃。我连声感谢着。此时我不知道除了感谢还有怎样的言语能表达我的心情,乐安的村民们总是如此的淳朴热情。

篇8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教育原则公平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二、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

在调查的过程中,主要以以下内容为主,进行由点到面的调查了解。

(一)不同类学校之间,在诸多建设上的差别。

(二)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周围民众心中的地位。

(三)了解各校设施建设隐形投入,看教育发展差距。

(四)看教师的学历结构及学科搭配情况。

(五)看各校的制度建设,了解管理情况。

(六)听教师课堂教学,看教学公平程度。

(七)看各学校的校风、教风及学风了解学校的发展去向。

(八)从校容校貌看学校精神风貌,了解学校各种健体怡情、娱心的活动。

通过围绕以上八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了解,发觉在县城中小学校与乡镇中小学存在以下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且存在问题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积淀较深,隐患较大。

三、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一)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当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 / 3的县未达到 8 5 %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在教育质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性的调查中呈现出不同的看法,其中51.2%的人认为密切相关, 30.5%的人认为联系密切,15.5%的人认为有联系但不密切,2.8%的人认为毫无关联性。据统计97.2%对经济发展状况与教育质量存在的关联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区域经济的差别,教育差距的加大阻碍着“百年大计,重在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

(二)城乡差别,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

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据相关新闻报道,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 %以上。应当指出,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

(三)各类学校之间固有的硬件建设差距较大。

乡村学校及教学点,仅有一点教学楼及办公设施,活动场地较窄,且不规范,有的教学点只有几间老而陈旧的教室。而对于县城中心学校或者县直学校,则有专一的教室,专一的办公室,专一的活动场所,专一的现代设施设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学校设施的完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6.9%的人对其就读学校的设施条件比较满意,50%的人认为一般,12.9%的人认为很差,0.2%的人认为极差,学校之间硬件建设差距的扩大成为了教育公平的巨大障碍。

四、措施

针对调查所得的以上几个问题,我认为当前应采取以下措施努力实现其教育公平。

第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行为,改变传统观念,而把教育工作的考核纳入当地政府的德政工程考核内容,树立大校小校都是校的观念,真心认识到投入不足便育人不足,投入不足便育人的质量不高,合理规划,真正实现“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学校规划。对于乡村的学校,更应沿续这一要求,多投入资金和关注给这些学校,尤其是那些村校及单小教学点。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尊师重教的宏扬及保护意识,支持、教励支边教师,把教师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考量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在细节处抓好学校的规划、教师的教学、生活等工作。近几年,各种项目学校如数落户每一片角落,对各种项目学校的争取,政府不应只看作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应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不断投入到共同建校的良好氛围之中来。

第二方面,要努力实现现代教育手段的公平发展。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只觉得,只要有几只粉笔,几个本子,几本教科书,便能实现上好一堂优质课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课本、粉笔、讲台这些只是成为了实现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与此相匹配的电脑,电视、光碟等设施,绝不应理解为这是好学校才能使用的教学用具,应普及!

要解决这一现象,还是得依靠政府重视教育,加大提高投入,努力实现这一手段的普及化。对于条件差的乡校,可把先进的一系列教育手段从他们借用或实现学生接对又互补提高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为真正能使条件差的学校能实施或承担起这一使命,可派员培训或全员培训,或请专人到学校辅导,或分配优秀且有这一技之长的教师到边远的乡小工作。在研究开发这一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承研单位可以通过更先进的更超前的科研方法,努力让这一教学手段普及化,以达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此项工程。

篇9

大学生寒假支教心得体会【1】

从小我就希望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如今我幸运站在神圣的讲台上,终于开始了我的教师梦。

第一次走进中心小学,看见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纯真善良的孩子,曾经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现在却要成为他们的老师,在孩子的欢声笑语中继续成长!我们的老师也是可爱的,跟那么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一起,心灵永远是清澈透明的,永远那么年轻!

感谢中心小学给了我们这么一个美丽的平台,去体味做一名教师的百般滋味,我们在这里成长,我们在这里成熟。我们支教团,带着希望,带着微笑,带着关爱,带着热忱,带着信念,带着活力,带着祝福,带着奉献,走进小学,走进学生,走进社会。我们在这里学习,交友,丰富生活,积累经验。支教是一项美丽的事业,无私奉献更为动人,我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感动别人,感动自己的光荣的支教教师!

支教工作才开始三天,我的感受颇多。

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和写满了认真的脸庞,我竭尽全力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课堂上我们注重学生与学生互动,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尽量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另外,我们将德育融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因为我们觉得他们是那么地需要激励。一节课下来,很多老师已是筋疲力尽,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作为老师的辛苦。课后,我们便给和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谈心,让学生知道,我们是师生,更是朋友。文化课上,我们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体育课上,我们嬉戏在并不宽敞的操场。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中午11:00,上午的课程便结束。下午14:00又开始上课,16:20放学。一天的授课内容结束,但我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开总结会议,并确认第二天的工作流程和各自的工作,备课和批改作业等等。

总之,来到乡村,虽然很辛苦,但是我感受到了农村的淳朴和美,心灵受到净化,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物欲横流,只是简单的生活,这种感觉真好!

大学生寒假支教心得体会【2】

我的实习生涯快结束了,其中的滋味五味俱全。我是在一所高中实习,本以为边疆地区的孩子应该很会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住在高山上的 农民,主要靠着几亩庄稼地或者替别人背货物生存。他们的日子本来就很艰难,可是还要供子女上高中,一个学期一千多的学费更让他们捉襟见肘。可是,让我意想 不到的是,这边的学风很不浓厚,大部分学生不是爱贪玩就是没心思读书,即使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甚至口干舌燥还是只有很少的几个在认真听课。刚开始我 原以为是我讲课不精彩,后来才发现他们是在掌握了老师们的秉性,越和善的老师就越闹得厉害。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就越难教,刚进去的高一新生可能是还没太 熟悉环境,面对新老师们还是有点惧怕。

对于这些学生,我有点失望。但是我还是尽自己所能地教导他们,我想或许有些学生会因为我的一番教导从此 努力学习了呢。这次的教师节本不属于我,可是恰好在我的实习期间,而且还收到了学生的祝福和小礼物,这让我激动不已。我终于体会到“有付出就有回报”这句 话了。正是我这段时间的努力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所以以前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曾经总以为当一名教师很简单,只要努力把课 上好就够了。经过这次实习,我发现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得学会管理学生,与学生多交流。此外,和同事领导的关系也是很重 要的。有些教师教书不怎么样但是他们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一下子就窜到了高位。可是有些教师却一辈子默默无闻,虽然他们受到学生的爱戴,可是永远领着那么 一丁点工资艰难度日。

我不知道我以后能不能成为一名教师,如果受命运的驱使我成了一名教师的话,我不会做上面我提到的那两类。我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内涵,使学生能真正地折服。

大学生寒假支教心得体会【3】

20天的支教生活转瞬而过,我付出了,收获了,带着感情沉下去,拿着成果浮上来。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在陕西永寿安德小学,我见到了更多,引起了我很多思考。下面我将从安德小学的基本情况,支教过程中个人的感受,支教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对农村教育的感想以及我的收获5个方面浅谈一下我此次支教的心得。

一、安德小学的基本情况

常宁镇安德小学,地处常宁镇南片安德村。创办于1956年,现有教师16 人,小学高级3人,小学一级13人,在校学生374人,8个教学班,服务半径2公里,包括安德村、刘家村、豆家村、千家村、陈家村、杜家村和直家宫等村子。校园面积5333平方米,校舍838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平房18间, 453平方米;土木结构12间,238平方米;砖木结构7间,147平方米;厕所 6间,78平方米。仪器配齐率三类,图书3083册。

假期支教期间,全校共收4个年级,三年级19人,四年级21人,五年级 13人,六年级29人,共82人,这是最开始的统计数据,在后来的教学中陆续还有家长送孩子来上学,最多时,全校补课学生超过100人。平时住在学校老师的寝室,吃饭由学校护校的阿姨为我们做。志愿者即支教老师共7人,三男四女

二、支教过程中个人的感受

我去的第一天下午就进了各个班级,作自我介绍,主要是认识一下孩子们。各个班级都准备了节目来欢迎我,歌声很嗦亮,很久没有听到那么清脆的声音了。给孩子们上课时,最开始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但他们能听懂我的话,有的时候他们很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课,有的时候也会不爱听。我讲的是科普,还有由政治思想品德等组合在一起的活动课,很多东西他们听不懂。我们带电脑上课时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他们会兴奋地喊:“啊,老师带电脑来了,老师带电脑来唆…”上课时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地感动着我。当然,也有一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很聪明,但就是不好好学习,也让我感觉很可惜……我很喜欢这些孩子,不管是好好学习的还是有些调皮的。

走在家访的路上,路的两边都是果树,但路上都是黄泥,下过雨,很翻。家访时,听着家长朴实的话语,还能看到孩子羞涩的表情,真正体会到农民的朴实,有种回家的感觉。家长会不住地让我们喝水,一提到孩子,家长都有着一种期盼,但还不像城市家长那样强迫或者说是强求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一次,我只身走进村子,发现自己有点迷路了,就随便问了一位大叔。他没太听懂我的话,表现出很抱歉的样子。旁边的一个人看出我是志愿者,很热情地为我指路。

三、支教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支教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短短的20天支教,我们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呢?支教,20天时间我们不能把我们所学的都教给孩子们,平时所讲他们也未必能理解。我们讲英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为他们开启学习英语的大门;讲科普,带给他们一些对他们来说先进或者难懂的现象。我的一位战友本打算讲奥数,但孩子们有点接受不了,后来讲小学数学了。

支教的时间是有点短,我觉得,我们能留给孩子们的就是一份思考,一份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支教过程中,我们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我们快乐地付出。在我们离开时,孩子能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努力的方向。我认为这是支教能给孩子带来的最大收益,也是我们志愿者最大的成功。

四、对农村教育的感想

在通过几次与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谈话过程中,对当地农村的教育及教师家长学生的态度有些许了解。

学校。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很重视的,这一点从与校长的聊天中可以深切感觉得到。学校的部分小环节做得不是很到位,用会计的话讲,应该是学校缺少自己支配的资金。学校的硬件条件不是很好,教师水平应该很好,学校对上级的工作有一点不满,就是经费的问题,学校缺乏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

教师。教师多数不讲普通话,孩子们对普通话有些羞涩,只有读课文时才会用。在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一种代课老师的现象,不是很好,但老师们都知道为了孩子好,会为学校的业绩和孩子们的未来奋斗。部分老师的家离学校较远,需要住校。

孩子。多数孩子对知识很渴求,能努力学习奋斗;部分孩子还不太懂事,比较淘气,但都很聪明。

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关心远比从前要好,多数家长都会说只要孩子能上学,砸锅卖铁也供他上学。但在我们家访中,有一个家庭接待我们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的父母都打麻将去了,而且平时他们也都喜欢打麻将。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心与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篇10

一、入乡随俗,做个踏踏实实的教师

支教半年里,我主要承担七年级一班和二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一周20节课),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为尽快融入这个新的集体中去,首先,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有事先请假,坚持集体办公,按时完成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与教师们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

中午随班与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就餐,并利用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与教师们聊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生活上从不向学校领导提过多的要求,平时与教师交谈从不敢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一律按学校的规矩、要求去办事;第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万滩小学”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万滩一中教师”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就不自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个人比较随和,没有架子,容易接近!”听教师们说出这样的话,每次我都是会心地微笑着,打心眼里我为自己能够被教师们接受、理解而高兴,为自己能够融入长沙小学这个集体而高兴。

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支教期间,使我了解到农村小学除了在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等情况,但我没有抱怨,我严格要求自己。我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正己”。报到第一天,在获知所教班级后,我就依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参,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深入细致备课(我把七年级语文教案重新进行手工备课)。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强求一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组合作、自行探究、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等各种教学手段,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在丰富、宽容、轻松的课堂气氛的感染下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得我的语文课很快就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课程,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多听”。 我把所有语文教师的课认真地听了几遍,摸清了他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类。三是“闲聊”。利用与他们同一办公室的便利条件,从拉家常入手,不经意间切入我想要说的话题,使他们在自然而然中接受我的观点。

三、深入实践,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阅读量少,我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于是建立图书角,我首先把我的书捐了出来,并建立健全了借阅制度。

针对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我就利用午自习,以及晚自习对学生进行辅导。由于学校组织学生上晚自习,所以每天晚上进班级进行辅导到8:20,及时解决学生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真正起到“传业、授道、解惑”的作用。

针对懒散和精力不集中等坏习惯。我开始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抓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严格要求,把学生上课时的坐、立、起、行以及如何回答问题等等内容做了严格的规定,改变了他们原来的懒散和精力不集中等坏习惯,使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了课前有准备,上课有精神,听课能专心,思考会用心,回答问题条理清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