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支教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接轨,学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背离,教育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精神,对老边穷地区及贫困农村的教育现状缺乏认知及奉献精神,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农村贫困落后地区任教;同时本专业教育教学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对农村教育实际情况估计不足,缺少农村实践教学经验,而教学实践工作一直是师范类院校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具体表现:首先,教育实习课时的安排较少,缺少系统指导性时间;其次,课时安排过于集中,接近于毕业学期,学生缺乏自我精雕细刻的心态;再者,实习地点分布面社会性较强,流于形式较多,实习学生上讲台实践的机会少,缺少技能培养实践真正的机会;这些都是走向教育岗位的不良隐患;在教学实践上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的作用,既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又能对实习学校带来新的活力和理念;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师范教育下乡去”的倡议引领下,通化师范学院组织实施顶岗实习的活动,主要把师范学生培养放到实践中,全面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
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尤其是基层农村合格师资的短缺,直接制约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基本质量,使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吉林省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基层农村,而不是城镇,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矛盾的焦点仍然是农村合格师资的短缺.而像我院这样层次的地方师范院校,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使农村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农村希望小学教师凸显老龄化、缺少专业性;个别学校教师身兼数职,不仅担任班主任,还要承担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近几年,教学负担很重,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虽然有特岗教师的“三支一服”的大学生加入,在偏远地区仍面临着教师年龄结构性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希望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仍是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立足点切入点.针对查找到的问题,学院借鉴陶行知“实践教育理论精髓,坚持“师范教育下乡去”的方向,把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为:“培养师范生具有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具有初等学校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综合文化素养和熟练地教师技能,愿意到艰苦的农村地区献身,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教师和高素质人才”,全方位启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
学院在积极深化校内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组织本科生用四个学期在校学习,打扎实自身学科的理论知识,利用一年里上半年到贫困地区顶岗支教兼实习.下半年里把支教过程中的问题带回学校消化提高.学院以期通过探索师范教育的创新模式,破解长期困扰高校办学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贡献不大的难题.顶岗实习支教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启了农村学校因师资短缺造成的学科开设不全的局面,为农村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不论是意志品德、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为将来走向教师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习生与奋战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习生从农村教师身上学到了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谦虚的工作作风,农村教师身处偏僻的农村,实习生为他们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给农村孩子送去了新的知识,开拓了新的视野,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实了课堂内容.学院于2009年开始,启动本科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每年组织两批,每批50余人,农村学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国家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通化师范学院十年来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在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帮助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收到了较好成效,初步实现了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表现在:受援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多数受援学校都反映,过去一些偏远山区学校连具有初中学历的代教都难以请到,不少学校连语文、数学、外语等规定课程都开设不全,音、体、美教学更是近乎空白,根本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通化师范学院长期真心扶贫支教,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学生到岗后克服了贫困农村生活清苦等一系列困难,安心工作,敬业奉献,热血青年那种可贵的精神风貌激活了基层教育,直接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带动了全县的教育教学改革,乃至干部群众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的转变,使校风校貌和村风村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广大农民群众这一最实在的群体,脱贫致富和望子成龙是他们最迫切的愿望.由于切身感受到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带来的积极变化,因此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十分欢迎,纷纷把自己辍学的孩子送回到了学校.每当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离村返校时,干部群众依依不舍地送别,强烈要求再多派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的教学时间加长,以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篇2
成功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扞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学生的信念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此外,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内在的驱动力,使他们更加专心投人学习,“趣学”、“乐学”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情感性和民主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重视情感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遍的联系,政治学科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学科如历史、地理、语文,甚至物理、化学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初中政治课教学大纲》曾明确指出:“初中政治课要处理好与小学思品课、中学语文、史、地等课程的关系。”因此,政治课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局着眼,在与各科教学的横向结合中进行讲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沟通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讲生授的局面必须改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地参与教学的时间,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的学生有敏锐的思维,有看问题独特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要学生超越教师,教师必须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创新呢?我们应当敢于让学生上台当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与你平等对话,敢于允许学生提出与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有保证明天我们的学生会拥有一颗充满批判精神的头脑。
超越政治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二是外联,让学生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请社会名流讲课,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三是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鼓励学生收听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组织时事沙龙,使学生感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做到政治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初中政治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但现在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仍然用“分数”、“成绩”、“质量”限制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教师。评价方案还是老样子,考核制度依然未变。学校还是热衷于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传统考核制度指挥下,教师们不得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唯恐学生成绩下降抹杀了自己一年半载付出的艰辛劳动。
篇3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训;重要性
人类生活进入“知识型”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我国教育的战略性要求之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培训必不可少。培养专业型人才主要依赖于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科研能力,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职教师培训的过程就是教师实现自我和获得尊重的需要。高职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以教师专业的发展为导向,有计划、有目标地指导教师学习的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体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等多方面的提高和完善,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要加强教师培训,从而提高培训课程实施水平,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内涵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高职教师通过专业的培训,可以获得新的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增强了同行业内的交流,开拓了教师的眼界,帮助教师进步与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帮助其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新的知识系统的构架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地影响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育团队。高职的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人才为目标。教师的专业技能反映出教师对专业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生硬的技能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熟练的专业技能如同艺术一样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技能会影响传播知识的氛围,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例如提问技能、导入技能、说明技能等。通过教师培训,可以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也可以提高教学技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加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法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学生也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反馈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高职教师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掌握扎实的知识、过硬的技术,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教学态度。通过培训端正高职教师的专业态度,明确其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理念,加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教师培训的作用
(一)高职教师培训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培训是有目的的、系统性的培训。高职教师通过培训可以提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形成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系统内容,可以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问题。同时,高职教师通过培训,加强了与社会各行业、企业的联系,更明确了社会需求,便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教师培训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高职教师培训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能力。
(三)高职教师培训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未接受过正规师范专业的训练,虽然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但是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教学经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推动科学与行业的发展。裴斯表洛奇齐曾经说过:“知识和实践就像做手艺一样,两者必须结合。”高职教师通过培训,可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形成一些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领域的发展。
三、提升高职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一)完善高职教师培训制度
目前高职教师培训制度并不完善,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稍微涉及高职教师培训内容之外,无其他专门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制度保障,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着手落实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保障,同时加大对地方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监督,让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活动得到改善与提升。
(二)增加高职教师培训经费的供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职教师培训经费欠缺导致高职教师培训无法正常的进行,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高职高专师资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行业进行校企合作,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学院为企业、行业提供人才,企业、行业为高校教育投资经费,从而解决高职教师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才能保障高职教师培训的正常进行,才可以更高效地为祖国培养人才。
(三)优化高职教师培训体系
高职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制定培训目标时,做好培训需求分析,要与培训理念相一致,符合高职教师的需要,尊重高职教师的个体化差异。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掌握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需求,这是整个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确定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对象以及培训内容的前提。任何脱离了培训需求分析的培训就如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航船,难以达到与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同时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培训只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满足教师的培训需要。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合理培训目标,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培训内容,从而优化高职教师培训体系,提高高职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四)增加高职教师培训的形式
调查研究表明,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一、枯燥的学习形式降低学习兴趣,这对教师培训同样成立。增加高职教师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课堂的活力,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可以采取开设网络课堂、参观、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让每位被培训的教师都能够经过培训取得很好的成果,将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去。综上所述,我国人才培育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培养,高职教师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在教育与发展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例如,教学质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高职教师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峰,王洪彩,李婧怡.高职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6(5).
[2]高艺玮.中外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5).
[3]金星.高职高专数学教师培训方略[J].中国培训,2016(8).
[4]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3.
篇4
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知道在某一个社交场合或是情景中在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表达某一意念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的能力。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还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的交际能力在这个社会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好像欧美的发达国家将“舌头、金钱和电脑”并称为世界三大法宝。张志公先生在对语文教学要体现现代化进行探讨时,也曾提到:“现代化需要学生具备准确、敏捷以及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工人,学生在日后的择业、应聘、就业以及工作当中,需要面对很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具体有应聘时的自我介绍、与考官谈论相关知识和技能等等。可以这样说,无论学生在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朗读和朗诵、复述与辩论等,都是提升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关于各种情景口语的知识介绍和模拟情景的训练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锻炼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
2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及价值熏陶的最佳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有着工具性,还有着人文性。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任务,语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文教育阵地。对于人的生命历程来说,职业生活是人生的一部分,在学生进行技术准备的过程当中,同时也建立起了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对中职学生来说,在以后社会中最主要的挑战不仅是针对他们的认知或是智力,还针对他们的精神与素质。把一个热爱生活、承担责任、文明知礼、和谐发展的学生与只是学业突出的学生进行比较,前者更有利于社会。所以,中职教育应当更重视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懂得做事。贝特兰•罗素曾经说过:“一个男孩或是青年,若果有着严肃又有建设性的目标,就必定心甘情愿忍受大量的烦闷,如果是必需的话。但如果过着一种心思散漫的生活,一个青年的脑中就很难孕育出有建设性的目标,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的念头所贯注的是未来的欢娱,而不是遥远的成就。也为了这些缘故,无法忍受烦闷的一代,也一定是人物渺小的一代。”在中职语文教材当中,入选的作品大致符合大纲中所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文学作品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古人说过:“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师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丰富和净化情感、让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境界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从而可知,语文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商,以弥补智商的不足,进而推动人格的全面提升。
3结语
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课业压力比较繁重。音乐充满韵律美、意境美,中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从简单的聆听音乐转化成享受音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中职院校在课程中加入音乐教学,并不是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把音乐当成事业需要一定的天赋。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情感,体会音乐蕴含的美好。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想通过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高尚情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好的音乐不止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还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音乐的美好,无论是聆听、感受,还是演唱、演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利用音乐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进行实际练习和操作时,慢慢形成自身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中职院校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更多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令学生身心完全融入音乐的美妙情景中,注意力得到分散,压力得到释放,感到更加放松惬意,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
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需要家人和老师的疏导以及学生自身良好认知的养成,通过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们总是可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中收获积极进取的力量、在舒缓悠长的旋律中体验岁月静好,学生更是这样。青春期的学生都是感性的,审美教育正是利用如细雨般的音乐,渐渐陶醉学生的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通过音乐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需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欣赏音乐也要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不正确掌握音乐理论,无法培养较高的认知能力与艺术修养,难以表现出具有深刻内涵,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形象。即便不是学习声乐器乐专业的同学,也都需要熟练找我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用音乐理论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演唱歌曲、演奏音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的思想。音乐理论的学习一般包含乐理的学习、和声的学习和音乐分析的学习。1 、乐理的学习基础乐理知识有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对于中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熟练掌握,但需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乐理知识犹如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更快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通过乐理学习,学生至少要掌握do、re、mi、fa、so、la、si等基础音符,了解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与音的时值以及各项乐理知识的写法,做到能读懂简谱,最好能看懂五线谱。音乐调性的改变可以产生意境上的色彩变化,比如G大调属于宽阔明亮的,而g小调则比较低沉压抑,学生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通过聆听音乐调性上的变化来感受作曲人情感上的波动,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的意境。2 、和声的学习和声是对音乐多声部结构的分解,它能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互相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还可以调整乐曲的结构,增加乐曲内容的表现力。通过和声的色彩配合其他织体因素,可以完整地塑造音乐形象。在调性音乐中,和声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它在各个和弦内起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与和弦的运动倾向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同时还影响各种和弦结构、织体写法、和声位置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学习和声,让学生在感情方面准确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理解和声存在的原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对音乐进行剖析,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3 、音乐分析的学习学习音乐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种种表现要素,学会聆听、体验、理解并在实际演唱、演奏过程中加以应用。经过基础乐理知识和和声的学习,学生会大概了解音乐的结构、和声语汇,与音乐的主题加以融合,培养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发现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中职院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在开始音乐教学时需要先教授学生乐理知识,但强行灌输乐理知识会使得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使审美教育更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便利条件,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保卫黄河》一课,教师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时可以把黄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适当调大音响的音量,帮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之后逐步分析歌曲的每个小节,“龙格龙格龙格”一段旋律变幻莫测,十分生动,这时教师可以配以的照片进行展示,很容易使学生把逐渐升高的音调联想到我国抗日队伍的壮大,音调从低升高,就是抗日队伍由弱变强的过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动人气魄。最后再播放其他爱国主义的民族歌曲,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通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培养更高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加强教师引导
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定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置,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中也需要如此,教师要加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审美教育贯穿整个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开展教学引导。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把音乐表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产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引入古诗词歌唱
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加入到现代音乐审美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要求学生在听、想、唱等方面全面学习,提高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审美。1 、听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古诗词歌唱加入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意在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欣赏聆听古诗词的配乐,形成对于音乐的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反复听古诗词的内容,使其充分掌握诗词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古诗词内容和音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古诗词歌曲,感受古诗词在氛围营造上的魅力。2 、想在聆听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记忆,对配乐进行熟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古诗词歌曲所创设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古诗词的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通感,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好的传递给听众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配上符合古诗词意境的图片,并播放对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共同刺激,让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做到听到歌曲就能联想到古诗词的内容,脑海中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场景,更加领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3 、唱在学生能够牢记古诗词的内容,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能感同身受后,便可以开始古诗词的歌唱教学。通过歌唱,学生把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加以释放,能够更加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古诗词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要富有真情实感。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词内含的情感时,老师也要做到能够把诗词分解,与旋律对应,将诗词的格律充分融合到音乐的旋律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根据不同学生歌唱水平和声部划分成不同小组,以合唱团的形式分配个小组的演唱任务,利用几个课时进行配合练习,最后完成对古诗词歌曲的共同演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古诗词的教学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共同完成歌唱任务,会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量化的考试考核标准,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便是表演,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不需要在学期末都进行乐理考试、演唱技巧考试,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来考察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然,实践表演不止能在期末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也要与表演相结合。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把幕后训练实践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乐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表演技巧,鼓励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使其敢于表现自己。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熟悉音乐旋律,掌握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目的,仅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改正、规范,其他方面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令其能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顺利表演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盘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结语
中职音乐教学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审美能力是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具象表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三观,得到身心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为梅.审美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97.
[2]张玉芬.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23):106.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作用
引言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音乐教育逐步被列入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如今的已由简单的唱唱歌跳跳舞发展到,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培养音乐修养的教育。
教育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体制的构成和发展必然要适应国家的寂静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地位日益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用快乐的心灵去对待一切,没有音乐修养的人是粗俗的。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音乐教育的现状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提升教育的质量途径,无论是从理论的发展上还是实践的实施上,都是比较薄弱的,在中国,大部分生和家长都觉得音乐教育无关紧要,中国教育就是考试,学好数语外才是正确的,高考会考你怎么唱歌吗?这样的思想就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又到高中12年中一直都在上音乐课,学生音乐素质状况如果呢,简单而言有多少学生能认识五线谱呢?据扬州大学的一项统计,在校2000多学生,97%的学生不识乐谱,只有3%的学生略知一点,很多人唱歌走调,还有唱的怪声怪调,而对于流行歌曲却乐此不疲,听他们的演唱会成了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的种种情况说明,现今我国不分地区学生音乐素质仍然很低我国整体音乐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人追求心灵美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充分说明了优美高尚的云月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二)音乐是一种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特征的艺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之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心灵塑造的过程、是个性的发展养成的好帮手。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因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优美的音乐与人的心灵产生了共振协调。所以学生在自我参与艺术熏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养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和爱好。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像、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的世纪要求人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钱仁康 音乐的内容和形式[M] 音乐研究 1983(1)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 实施途径
1948年,著名建筑教育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半个多世纪以后,面对我国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现状,再次体味大师的精辟论断,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教师,笔者感觉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成为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的瓶颈。
一
近十年以来,高职教育以最迅猛的速度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上,还是办学规模、结构、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另外,从办学效果来看,高职教育已成为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但是,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这种缺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欠缺,人文素养薄弱。
在高考招生过程中,高职院校被放在最后一批录取;同时,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最终被高职院校录取的的学生普遍分数较低,甚至有些院校的录取分数不及总分的三分之一。虽然分数不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直接体现,但是低分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如缺少激情,学习不积极,沉溺网络自律性较差,无责任感、使命感,无学习兴趣,适应能力差等。这种学情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呈现偏低的水准。
第二,办学理念功利,导致忽略人文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专业的设置上,以市场需求和岗位就业为导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率,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而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成了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和工具。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忽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的本质是背离的。教育应该兼顾专业知识与人文修养。没有人文教育的专业教育,就像是一驾独轮车,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始终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第三,校园文化滞后,无法形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折射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远没有达到形成文化的层次。主要表现在内容缺乏新意,大多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及各种节日的应时庆祝晚会。不仅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诗歌朗诵、书画展览、民族器乐演奏等难觅踪影,就连具有时代风尚的礼仪展示、时装表演、网络游戏比赛等,也屈指可数。校园文化的滞后性与低层次,与高职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目标相脱节。
第四,人文学科匮乏,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
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专业课程为主体,其他课程特别是人文学科,要么被畸形组合,要么干脆消失。而专业课程知识的拥有,也仅仅以是否通过某一职业资格的认证为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既缺少人文学科的熏陶,又学习目标单一。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会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激情、没有灵性、没有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没有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有的只是一点狭隘的专业知识。
二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构筑精神家园的教育,是帮助人获得精神生命的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完善的精神生命。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完整的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因此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技术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归根到底是教育他们如何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完整的人。不然,教育就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教育不能短视,不能停留在今天的小利益上,而是为了明天的大未来。高职教育尤其如此。
第二,人文教育可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为本,以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为本。高职教育必须有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做人”为基础,贯穿并指导“做事”,让学生把“做人”与“就业”统一起来。高职院校不是“工厂”,培养的不是“产品”、“工具”,它培养的首先是“人”。这个“人”应该是既能胜任技术操作的需要,又能够和谐地融入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时代气息的人才。
通过对理科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学科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自身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发面,都有一个较快的提升,并且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才。
三
那么,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使得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偏离呢?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正是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以实现的途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办学理念,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完整无缺的教育应是“做人”与“做事”的完整结合,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所以从根本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才能使高职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主旨。
第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技术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重视认识的、理性的、逻辑的活动,具有工具价值;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情感、意志及非理性方面,具有精神价值,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他们优秀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使之在人性与人力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人性与人力的统一。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
高职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教材、职业道德教育课,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标准的灌输;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广阔而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塑造学生的职业性格。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塑造学生性格的环境,发展学生适应职业道德要求的良好性格并使之趋向完美。
参考文献:
(1)陈慕鸿 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为例〔J〕;河南农业,2010年(14)。
(2)杨首乐,张志萍,宋志伟.高职人才培养实施综合技能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研究[J];河南农业,2008(16)。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64-02
艺术教育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在我国就强调人的内在的修养,“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的教育思想,就是特别注重个人内在的艺术性,这样可使人形成儒雅、高贵的性情及淡定、清高的人格。
当代学生的感知和审美的能力、爱心的启蒙、良心的培养、修养的完善、人生观的确立、精神理想的塑造与形成,均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和发展。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对艺术的表现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从而理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一、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艺术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和培养人对于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或者是人对于艺术的感受力。艺术教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来理解,艺术教育就是专业的艺术教育培养,它是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从而培养以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艺术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多是通过专业的艺术院校或者院校中的艺术专业来完成人才培养的。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即公共艺术教育,它是指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更多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培养目标,对学生完成的是一种普及式的艺术教育,其主要的培养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讲解和训练提高艺术的感受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艺术生活同时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更多的是以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为培养对象。
艺术教育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大教育家先生也曾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所谓健全的人,必具备四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艺术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
艺术教育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艺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教育可以完成德育教育的部分功能。比如,当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登上中国长城,或参观历史博物馆,当面对祖国的锦绣大地和历史艺术文化时,那油然而生的爱国之情是不需要语言来描绘的。当我们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时,面对革命先烈那催人泪下的悲壮的美、崇高的美的时候,学生心中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是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教的,艺术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引导学生去追求美的、厌恶丑恶的事物,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
(二)艺术教育与智育
高校的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和欣赏艺术的同时,不但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还可以通过艺术的审美活动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枯燥的学习压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智力教育的实现过程中,良好的情绪是智力教育的保障,智力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对于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和存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在这样的情绪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各高校的艺术教育,尤其是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在对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地保障智力教育的实现。
(三)艺术教育与体育
艺术教育有助于体魄自由强劲的发展。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的审美操作与审美创造,直接影响着身体素质,使体质更趋于完善。例如,学生的行动、坐姿、步伐、走势等,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美感,显示着学生的教养和精神的文明。像艺术体操、剑术、太极拳、冰上芭蕾等,融合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内容。艺术化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提高健美水平,增进身心健康。体育要求体态矫健、动作协调、造型优美、节奏感强,这些体现出自然美、精神美、技巧美和造型美。
(四)艺术教育与美育
艺术教育是客观和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通过艺术教育,从而使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感知力得到提升,学生可能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活动,对美进行欣赏和评价,对美进行展示和创造。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客观地感受美好的事物,去欣赏美,去追求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是一个让人愉悦的过程,通过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多元综合的教育形式,它涉及和关注每一项教育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因此我们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得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艺术教育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艺术教育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永恒的一个主题。当代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教育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艺术教育中的很多课程,都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想象力,跳跃式的艺术思维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只是“非对即错”。艺术教育鼓励学生“求异”、多角度地观察世界。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特点,要想学绘画就必须拿起画笔实实在在地在纸上描绘;要想学雕塑学生就必须拿起刻刀凿石头……学生每一次艺术创作过程都是一次创新活动。任何一门艺术课程的掌握都离不开亲身的实践。这些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发现美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美的灵感,从而使学生视野更加宽广。
(二)艺术教育与科学思维方式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人类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有其节奏规律。”艺术创作必须以想象力为心理基础,透过联想及想象的充分发挥,塑造出丰富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在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不断地对感知力进行培养,对艺术欣赏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使其更加的丰富,这是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一个过程,是受艺术情感激发的一个过程,是艺术不断给大脑思维提供丰富给养的过程,因此思维也就变得更加灵活。
始于1967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研究认为,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者完全一致。同时,在经过科学家对于人类大脑的仔细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功能上,人类的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抽象思维能力,负责人类的语言、分析、逻辑等;人类的大脑的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的思维能力,负责人类对于图形、音乐、图像等。而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在整个过程中,绝不是简单地依赖于人类大脑的单独的左半球或者右半球。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更多必须由两个半球共同完成,二者相互配合和协调。《零点项目》的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尽管有着不同之处,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可以说,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种思维,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提倡全面发展的今天,科学和人文、艺术的融合更加紧密,更加重要。创新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艺术教育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还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整个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关杰.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J].艺术研究,2010年01期.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职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职业教育教学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改革教育观念,通过实践教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学院基本都是以前的专科学校,教学上都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实验教师数量不足,大量扩招导致生源和教学比例失调。随着学生和课程的增多,实验教师的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参与教学的年轻教师数量不多,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较少,实践教学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往往被当做教辅人员看待,从而难以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导致总体师资水平不高。高校教师基本是从外校引进,少数是本校培养,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所学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2.实践基地严重缺乏。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缺乏一直是制约职教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瓶颈。由于学校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基本是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实习单位多数是私企,不够注重培养人才,所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学以致用,自然也就谈不到理论联系实际了。
3.实践教学方法模式化。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几十年不变。单一的灌输型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实践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指导,成为课堂教学之外的辅活动。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以至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预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以及每一步即将得到什么结果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完全是在教师教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而并不能够领会这样操作的原因,缺少主动积极开发性思维的创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4.实践教学管理不够完善。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以国家配置为主,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以及就业率是否升高,与学校没有紧密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与社会结合的积极性。由于受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投入机制、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等不够完善,导致实践教学的投人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和管理体系加以保证。
二、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1.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体系。传统的教育体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实现由学科型向实践型转变。在教育教学中要突出技能和技术,在教学实践中要着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就是要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本,合理确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首先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根据专业学科特点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积极认真思考,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逐步完善教学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次,学校应围绕市场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紧密结合,在教学体系中应设置实验、技术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研等主要实践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实践教学的学科设定应该符合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一致。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时间分配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内容要革新,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活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杨志坚曾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最根本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在于提高人才能力和素质,其中首要的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点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现今高职院校都越来越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从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促进职业院校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建设实践型教师队伍的要求提出过很多次,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方案。为保证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培养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应以补充教师队伍数量为基础,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教师队伍为重点。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这一要求还相距很远,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改变目前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把实践经验作为高校应用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首先,从校外聘请专业从业人员。可以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经过全面培训后,充实到教师队伍。其次,培养提高现有实践教师。可以将一部分教师选送到工厂、科研所等单位学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科研等实践中去,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组织部分教师参与校内、校外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2.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目前我国职教院校实习基地主要是结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专业面窄,规模小,功能单一,有效利用率低,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资金投人不足,相当数量的实习基地设施落后、严重老化。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建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建设校内外结合、覆盖所有专业学生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内要建立实习工厂,并加大经费投入,定期添置和更新有关设施和生产设备,以保证学生操练和生产的需要。校外要通过厂校联合、订单培养等形式,选取几个单位作为学生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还应选取几个科研场所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对校外实践基地要规定工作任务,健全规章制度,提出预期目标,并对实践活动做出合理评价。毕业实习时,学校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全面进行实习实践,使他们把整个学习阶段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各项活动中去,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篇10
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课,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对职业技术教育寄予厚望,那么,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分子--数学教育,应持什么观点呢?
一、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对于数学教育以前的观点。
在以前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中国教育模式的左右,既不是学历教育又不是就业教育,致使数学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成了装饰品,课时可多可少,可有可无;有些学校鉴于数学在人生中的作用,象征性地开设一点,以应付学历教育的要求。
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对于数学教育现在的观点。
在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今天,民办中职、新办高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意识到:并不是一个单位所有员工的学历越高越好,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对个人和国家都不利,而且有些人才在不适当的岗位根本就不是人才了,技术岗位就是需要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就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产生,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可是大家束手无策,想改变又无能为力,说到最后,还是观点没有根本转变,没有将学历教育转化为就业教育,唯分数论还在蔓延,抱怨没有培养技术的事件和环境,中职、高职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有技术的劳动者,不是高层管理者,不是发明家,不是科技拔尖人才,那么,要求学生对理论的过于熟练而对技术的生疏到底有多少用?现在的电脑发展如此快速,数学中的很多运算用电脑本来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可要学生学会某种运算,就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从前面打基础,一步一步地学习,只要哪一个知识点搞不懂,就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请问:在如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都要如此这般地学习,一生又能搞懂几个问题呢?并且搞懂的这几个问题到底又有多大的用处呢?
三、数学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工具课,基础和工具到底孰重孰轻,要分人生的层次和专业的要求。
1、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如小学、初中、普高这个层次,学生的人生方向尚不明确,就像一棵未成材的树,这个时候,他们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正需要灌溉,正需要积蓄知识的能量,因此应以"基础"为重;在职高、中职、高职的氛围里,他们是以学技术为主要目的,数学的"基础"作用就应让位于"工具"作用,数学应成为学习技术课的一个工具,既然是一个工具,我们就只要求学生能用这个工具解决问题就行,有人说,搞懂这个工具的来历对工具的应用要好些,这有一点道理,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市场上吃饭的筷子很多,难道我们要搞懂它是什么材料、有多长、多粗、从大到小的变化率是多少、用什么工具、什么机器制造等这么多问题后才能吃饭、夹菜吗?不是这样的。
2、专业不同,学的技术也不同,对数学的要求就不同,如学经济的,去强调立体几何未免太过分了。
四、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对于数学教育未来的观点。
1、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应大力强调数学教育的"工具"作用,数学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识别工具和应用工具,就像木匠师傅的一大堆工具,刨子是什么、它有什么用、怎样用、在什么时候用,这就行了。
2、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曾听一位同仁说,同样多的内容,普高要学一年,每周六课时,我们只用一学期、两学期、三学期,并且每周只有四课时,我没法讲这课了,更何况我们的内容比普高还多呢,我当时开玩笑地说,你应该去思考"职教"与"普教"的问题了,不然哪天下岗了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呢!大事我们不谈,高考的指挥棒也不关职教的问题,我国现在的普高基本上是唯分数论,因此职教应唯技术论才行,否则就达不到职教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职教中的数学教材不一定要全部讲解,应根据专业技术需要,选讲一些内容,何况对数学的要求没有普高要求高呢!这时间不就缓过来了吗?
- 上一篇:消防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 下一篇:会议活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