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支教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提升。把音乐教育运用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还可以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竞争力也随之增加,人们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对培养学生情意素质、文化知识和社会适应的能力起着促进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十分具备感染力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视觉的感受就可以进行审美的观察,并逐渐产生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因此,把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为社会培养具备高尚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交响乐的时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还可以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就音乐形象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构想和新的灵感,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方向,打破了过去局限性的定式思维状况,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除此之外,教师通过音乐教育,还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例如在舞蹈编排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主编排舞蹈,学生在编排舞蹈的时候,不断的从中发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团队荣誉感。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应变能力变得极其重要,而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它教会大学生沟通的技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大学生参加各种音乐类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自主编排舞蹈参加演出等,而在舞蹈的编排中,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音乐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踏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音乐社团活动中,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加有利于他们在踏入社会以后,接触到不同的人,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点,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音乐教育可以对情意素质的培养

音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不管是欢快的音乐,还是压抑低沉的音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并与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韵律产生相应的共鸣,从而有效的激发人们的情意素质,使人们的灵魂得到相应的升华。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运用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品质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想要看学生在校园里面的学习以及踏入社会以后的工作是否成功,极大程度都是取决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相应的音乐选修课,让学生的音乐的熏陶下,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情意素质,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建设了校园文化。

(四)音乐教育可以与“动”相结合,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很多内容都会和身体运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歌唱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把气息和全身各部分的器官配合在一起,这样才可以调动内心真实的感受,用心去歌唱。例如,在演奏乐器的时候,不光需要学生两个手运用,还要配合全身的运用,在敲击乐器时配合自身的气息和体态来表达。由此可见,音乐对锻炼学生全身的协调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应多开展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运用,使学生的身体及各个方面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

(五)提高心理素质,冶炼情操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其主要目的不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儿童音乐素质,更重要的应该是提高学生心理承受水平,塑造乐观向上的人格。在音乐教学中,老师适当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成为前进的动力,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让学生发挥个人优势和发展自身个性,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例如在演奏竖笛曲子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应变自如,能够熟练而有感情地表现乐曲,这时老师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一个“优”。可是有的学生对谱子不熟,觉得一个音一个音连起来都很困难,这时老师一定要耐心听下去,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评分的时候手要松一点,尽量使学生满意,以免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另外,对于那些学习很努力,但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更要把手放宽,让学生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为其将来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相应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文化知识得到有效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应注重乐观教育,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踏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岳雷. 谈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8) .

[2] 宋艳琼. 浅议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0,(08) .

篇2

一、高职语文的教学困境

许多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是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老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结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表面现象如此,其实质包括以下三点:

1.语文课程定位模糊

首先,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高职语文没有明确的定位。各校对高职语文课的认识不一,课程的开设与否也随其好恶而定。许多学校认为,高职学生主要是学职业技能,语文课学不学没关系,再加上学制短,总课时数少,在保证政治、英语等必开基础课的前提下,语文课时能减则减,有的学校甚至砍掉语文课,即使开设了语文课的学校,也是象征性的每周两学时。

其次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定位的模糊。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高职语文的教学及研究都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各职业院校之间,几乎没有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教师教学信息闭塞,教学情绪低落,对自身的处境和教学现状有很多的困惑和无奈,很少有人去思考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高职语文究竟要给学生什么,这门课程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已成为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语文课时量不足

在许多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而修选课本身就有可选和不选两种形式,这就给学生们一个暗示:语文课程不重要。加之学生中存在重理轻文的心理,选修语文课程的人数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学校根据学生人数开课的话,语文课时必然会少,这就从客观上压缩了语文的课时量,少数学校甚至不开设语文课。从短期看,从学校本身角度来说,好像节约了教学资源,但对于国家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潜质的人才来说,这是不可取的。

3.语文教学资料缺乏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资料的储备不容乐观。图书馆是各类资料的主要收藏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科学类、技术类的书籍。而与语文相关的文学类书籍却很少。即使有一些文学书籍,也只当作师生业余的消遣来看待。教材是教学必备的资料,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建设不容乐观。有的学校是照搬本科的教材,有的学校任随任课教师选择,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此外,语文教学的录音设备、影像设备就更不用提了。

4.学生忽视语文课程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方面偏弱,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也相对偏低。

许多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有之,看其他书籍者有之,溜之大吉者有之。相当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隐性功效认识不够,认为人文知识没有用处,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外,并不会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经济或者政治利益,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大道理,离活生生的现实非常遥远。学生的这种情绪和观念势必影响到其主动去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名著、接受哲学的智慧、领略艺术的高雅,使其无法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接受人文教育的洗礼和熏陶;无法体验人文教育对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当然更无法获得人文教育的感受,濡染人文的情怀,提升人文的境界。当然,更多的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后往往对一些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像计算机、外语等非常重视,也舍得花时间和金钱在这上面。部分学生喜好理工课程,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有认识误区,认为文科就是背书因而不感兴趣;一些学生由于文科基础较差,对学习文科知识有畏难情绪;一些学生受某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重实用、轻精神,没有前瞻的眼光,认为人文素质远不如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学生在这些方面不同的认识水平也直接影响了其参与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深入开展。

二、原因分析

1.内在原因

(1)高职语文教育目标缺位

首先,语文教育目标仍偏重于知识的积累,忽略了能力的形成。其次,语文教育目标有自我封闭的倾向,缺乏与其他学科、其他能力的沟通。另外,语文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外,还应重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修养。对于学生的成才以及发展而言,后者的作用更直接、更明显。在教育目标中,对于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人格修养还需进一步明确途径和方法。

(2)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过时

令人遗憾的是,教材内容陈旧,语文教材主要是由文学作品构成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久弥新。这样的作品理应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让现代人继续沐浴他们的光华。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优秀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已不太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欣赏水平。

2.外部原因

(1)人才市场对高职生的要求造成的目标短视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大力扶持的大好形势下,各高职院校忙于建专业、扩规模、求效益,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内涵的发展,沉重繁忙的专业建设和处于探索阶段的课程改革使教师无暇顾及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的语文课程的建设,从而导致了本来人文素质就不高的高职生,更加得不到足够的文化滋养。造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总之,就业环境的导向作用,是影响高职院校生忽视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2)重理轻文的大社会背景也是诱因之一

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这种观点导致现代高职教育进一步重视工科、漠视文科,使高职教育更进一步技术化、功利化和平庸化,越来越失去其人文意义,“技术违背了人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那么这种“本领与技巧”都成了“没有根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无助于教育现状的改变:整个学校功利主义气息浓厚,人文主义气息淡薄。……学校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的机构,越来越少‘教育’的意味,逐渐地堕落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一种纯粹的职业预备或培训机构。整个社会重视科技,忽视人文。就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承担者的语文被忽视自然也就情有可原。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薪酬及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学生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研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05-02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前身是公立大学下设的民办二级学院,这是在公立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艰辛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一种高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模式。1999年7月,浙江大学试办的独立二级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从此,“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截止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独立学院名单为313所。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尝试,开创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办学经费基本靠社会投资,要生存下来必须依靠自身过硬的办学水平,而办学水准的高低表现为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这是一项硬性指标,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社会声誉,进而影响到其招生及生存。因此,各独立学院对教学质量一直都非常重视。就目前而言,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办学水平较高的独立学院,其教学依托重点院校办学母体优势,加上体制灵活,教学质量得到有力的提高,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素养及动手能力均受到社会认可。然而,也有一大部分独立学院受制于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影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及教学能力高低是制约整体教学水平能否提高的一个方面。另外,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招考模式,独立学院在学生生源质量方面面临与公办高水平大学不一样的境地。当然,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法和教师。虽然独立学院生源质量面临诸多挑战,但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独立学院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工作,找准定位,根据各自师资及学科优势,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狠下功夫,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通过调查和实践发现,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教师工作量大,授课质量不高。(2)教学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大。(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思维观念陈旧,教学效果欠佳。(4)毕业生专业素养不高,动手能力不足。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反映出来的只是表象,透过表象,影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大概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薪酬、人事及财务制度

1.独立学院办学经费基本靠社会投资及学生学费收入,无法获得足够的国家财政支持。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社会资本必须量入为出,精简人事。独立学院教职工往往存在编制紧张,各岗位工作量及工作压力过大等普遍现象。过大的教学压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严重的影响。

2、.考虑到办学成本,独立学院在聘请高水平教师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有的独立学院即使投入大资金聘请国内高水平教授专家来校任教,也会由于体制的问题,只能通过退休返聘或兼职聘任的方式。由于人事及薪酬方面的制约,聘请的专家教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工作方面,主观能动性及参与度均受到一定影响。

3.办大学,归根结底看是否汇聚了足够的高水平的大师,能否建立一个宽松的让大师们施展才华的学术环境。目前,国内的独立学院在薪酬体制及人事体制方面相对公办院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体制机制的灵活吸引了部分高水平专家教授的加盟。但是,由于经费有限,独立学院在教研科研方面投入意愿往往不足,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而高水平师资建设所需的恰恰是一个具备较高学术氛围、学术基础的平台,这样才能吸引到足够的大师施教,以提高学校教学水平。

4.人才队伍稳定性不够。独立学院由于执行的人事制度与公办院校不同,在教师薪酬福利待遇及职业发展方面差别较大,不像公办院校那样整齐划一,这一方面是独立学院的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我国高校教师行业评级指标体系还是一致的,社会同工不同酬,同岗同级不同酬,退休待遇差别等因素,也造成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5.一个单位的财务制度对本单位各项活动均构成重大影响。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其施行的财务制度相对比较灵活,具有弹性。目前独立学院在教学改革上,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问题,为了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花过多人财物做表面文章,而真正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诸如学风建设、课堂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研科研方面投入不足,这也导致部分独立学院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教务管理工作

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科学性、系统性及连贯性不足,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增加,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影响。

2.部分独立学院教法单一,手段陈旧,教学效果欠佳。由于对教研科研不够重视,教师业务素养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提高,造成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缓慢,对专业发展前沿了解和钻研不够,这些都对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影响较大。

3.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人才培养质量中起基础性作用。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生源特点及办学定位,加强特色教材建设。目前,独立学院使用的教材存在编写观念落后、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配套资源不足及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象,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学生管理工作

1.独立学院由于是社会办学,在财政上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学生学费收入。在学生管理方面,与传统公办院校存在一定差异。涉及到学生的时候,部分独立学院教学纪律执行不严,学风建设、课程考核方面也有松弛的现象。

2.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存在“打架”现象。部分独立学院长期存在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与主管教学工作的部门互相“掐架”的情况,无法形成合力。

我们大致分析了一下影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提高的几方面因素。通过分析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提出“三位一体”的整体思路,希望对独立学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帮助。所谓“三位一体”,具体是指独立学院通过整合人事财务、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三方面的资源,以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和实施的一套完整机制。

四、建议与对策

(一)独立学院人事财务工作要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

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教师人才培养。

1.独立学院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引进工作。执行合理的师生比配置,在教师的数量及质量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减轻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适当提高教师科研教研要求。

2.进一步加强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的引进力度。同以独立学院灵活的体制机制吸引人才,为高级人才营造良好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打造以大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高级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大纲编制、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3.建立健全独立学院薪酬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岗位绩效考核,利用体制优势,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稳定人员队伍,以专业教师团队为单位建设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

4.财务工作向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倾斜。加大教研科研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创新强校工程项目的扶持力度。利用好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争取省市政府部门经费支持。对能够确实提高教学水平的项目,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在项目经费申请、报销等环节提供快捷和便利。

(二)教务管理工作也要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

应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养,提升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水平。

1.找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组织制订各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大纲,以便教师明晰教学目标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教学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执行力度,确保教学规定执行不走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大赛、学术交流会等。

3.独立学院教务管理部门要重视教研科研工作,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鼓励和引导一线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三)学生管理工作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目标1.加强学风建设,严格执行学生纪律处分规定。对违反教学规定,不能按时完成学业的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业警示制度。

2.协调好学工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关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确保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和专业教师之间形成协调与联动,保持信息的通畅。比如建立课堂出勤通报制度、课程考核作弊通报制度。让授课教师和学工人员形成合力,以加强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一、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1)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不能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3)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职教学生也随之增多,职教老师短缺现象浮出水面,很多老师辛苦的代课,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和深造,知识老化,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的要求,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二、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职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1)课堂缺乏活力。教师讲的十分投入,又是比划,又是实物模拟,而听讲者却廖若星晨,通常教师提个问题,应声者没有几人,还有的根本就无人响应,弄得教师十分尴尬。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应职教学生,每个职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很大。二是硬性的管理制度,使学生不得不坐在课堂,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去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愉快的课堂变成许多同学受罪的场所。(2)学生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的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至3年,其中最后一年通常安排实习。这样一来,真正学习的时间就只有1至2年。学生一入校门,在被划分到某个班级的瞬间,他的专业、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老师、实习教师都已经固定,学生根本无权选择。如此多的管制,导致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3)课堂教学中技能操作较少。在许多职业学校中,实训设备投入不到位、实训场地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实训实验设备比较欠缺,学生只能听老师描绘着最新的仪器、元件。虽然很多职业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半年到一年不等的实习,但是我国许多工厂、企业还处于工业经济时期的标准化生产时代,许多工作就是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机械式的操作,这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学习无用的错觉,使学生认为专业对口率低下,学不学习都无所谓。

三、学校对教师的质量意识不强影响教学改革的步伐

由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素质时要求越来越高,各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逐步增强,普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职业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重招生就业轻教学质量的现象在职业学校中仍然普遍存在。有些职业学校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班额过大几乎成为一些中职学校的普遍现象。班额过大,增加了组织教学的困难,同时由于实习实训工位数有限,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班额过大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的教师一周的工作量过多,疲于进出课堂,缺少教研活动的时间,更缺少钻研教材教法的时间。

四、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机制

职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或参照普通教育,如采取纸笔检测、统考监控的方式,或进行单一的教学技能竞赛,或单纯地考查学生职业资格证的获得情况。评价范围重视对教学秩序的监控,而忽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监控,而忽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而学生及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则难以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由于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机制不健全,教师的质量意识不高,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难以落实到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训课堂上。

五、教学条件、课程体系的制约影响教学改革的实践

教学改革是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受到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课程体系等因素的影响。第一,教学条件的制约。由于专业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改革难以进行。第二,课程体系的制约。目前职业学院学生所学课程主要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在结构上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材编写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需要的考虑,这种教材编写方法客观上为教师满堂贯创造了条件,制约了以学生探究为主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推行。

参 考 文 献

[1]李方.现代教育理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因地制宜;教育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4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种教育也获得了很大成就。但正如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一样,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也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一、我国经济发展问题

我国近年来人均GDP的差异越来越大。从2000年到2006年,人均GDP差异的基尼系数由0.268上升到0.338。如果按照联合国有关人均收入的平均程度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表示比较平均,我国人均GDP差异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开始超过了0.3。这显示出我国人均GDP的区域分布已经不属于平均的范畴,值得引起人们关注。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各国教育资源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情况是随着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人口压力和文盲比例较大,劳动者素质不高,这就决定了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在经济中等发达阶段,人们开始从温饱走向富裕,劳动者素质有所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扩大时,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除保证基础教育发展外,重点应向高级中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转移,使其逐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达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普遍较高,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应是高等教育,力图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

二、因地制宜进行资源配置的策略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带的教育资源配置。①需要建立21世纪教育的体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教育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主动建立起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服务网络,尽可能使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试验地区和师范地区。②需要适应21世纪教育的特点。东部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外向型经济已具规模,需要适应21世纪教育的特点,表现在:适应知识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训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如技工贸结合、贸工农结合需要的复合人才和人才群体,民营企业需要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③需要提高21世纪教育的效益。这一地带内,有几个不同类型经济区,人力资源丰富,具有科技先进、城镇化水平高的综合优势。需要提高21世纪教育的效益,表现在:提高普及教育水平,增加就业人员的教育含量,诸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必须经职业培训,大城市的多数行业要求受过高中阶段教育,部分岗位的操作人员要求初中毕业经职业培训,关键岗位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工人则要求在高中之后接受1―2年技术培训,农村乡镇企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普遍要求初中毕业经职业培训,关键岗位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工人则要求高中文化程度,只有全方位地规划受教育人群的整体培训才能极大地发挥21世纪教育的最大效益。

2.中部地区:中等发达地带的教育资源配置。①提高教育普及程度。这一地带多数地区已经普及小学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相应提高,未来十年普及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初中阶段教育的资源配置成为整个地区教育工作的重点。②培养中间层次人才。中部地区兼联东西两地优势,是中国东西部经济交流转移的中转地带。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中国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中将会大量需要工业成型产品的转产,农业成熟技术的推广,工艺流程的二次开发。在人力培养结构方面,要把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运行实施型技术人才和技能性操作人员作为培养主体。由于他们处于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地位,培养这类“中间型人才”应列入教育目标和规划之中。③发展中介教育组织。由于中部地带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产业部门将以工业生产的“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产品为主,所以教育任务要着眼于各种适应产品开发和转移的中介性研究机构,使适应生产和产品更新的灵活的教育机构有较大发展。

3.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加之人口分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和宗教文化,使普及教育更具有复杂性,应贯彻教育先行战略。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由于这一地区的具体情况,因而需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包括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其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结构也要调整。具体办法有:第一、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如在荒漠化治理与防护、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生态保护、石油化工、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形成特色;第二、根据即将形成的新的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的学科专业和调整规模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身的优势转换。②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需要探索符合当地建设实际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适当结合的路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培训广大的农牧民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收入。力争推行“教促富、富促教”的教育经济的思想观点,促进科技、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③推进教育梯度策略。需要借鉴法国教育部将学力不振地区指定为“教育先行发展区”的做法,以中心城市和沿边开放地区为龙头,在这些“极点”地区建设若干较高水平的教育基地,以此为中轴,连片、连线地推进教育的梯度发展。此外,在西部地区的教育中,少数民族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开展“双语(即汉语和本民族语言)教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文达.教育财政学[M].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98.115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68

[3]夏再兴.我国教育投资的“怪圈”[J].教育与经济,1998.2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15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高职教育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哈尔滨市国学研究专家秦光齐教授认为,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1)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是普及的、平等的,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2)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培养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3)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作为人素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份,应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高职教育阶段,非音乐专业院校和相关师范院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情感最丰富的时期,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正确人格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2.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尤其是在敲打乐、摇滚乐中。这时,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并运用到乐理中去,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 隐性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我国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一定冲击,其中在职业道德范畴,人们的价值准则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职业道德,是为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产生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基础力量和我国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态度,从而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在职业道德培养上,我们往往注意到的是显性教育。从教育的载体来看:显性教育主要是政治形势报告会、课堂教育、板报、教职工讲授等;而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社团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教职工品德潜移默化的教育等。因此,直接的教育具有明显的教育目的和形式,而间接的教育目的和形式则不太明显,故称之为隐性教育。职业道德的隐性教育不公开教育目的,通过预设的教育环境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向受教育者传递职业道德的信念、精神、纪律、理想等,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体会和感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德教育方式。作为思政工作者,在如何在隐性教育的角度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值得我们重视和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首先,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的硬件、软件建设情况,例如教师的科研能力、课程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等往往是关注重点,而考核指标里基本没有涉及学生道德素质问题。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如教学内容陈旧,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其次,职业道德隐性教育目的不明确。职业道德教育即使开展也往往采用显性教育的方法,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甚至无视隐性教育。

二、 职业道德隐性教育开展思路

1、 重视高校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作为隐性教育资源是教育理念的物质化,但其也蕴含着精神的因素。校园建设不是说要多豪华和奢侈,而是要有文化底蕴和内涵。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整个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集中体现和反应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及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目标追求,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是最富渗透性的教育因素。建设有职业道德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渗透。

2、加强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高职院职业道德隐性教育内容常常缺乏和企业、行业的联系,是不少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隐性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由于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影响了职业道德隐性教育的针对性。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很少涉及。高职院校应加强"工学结合"力度,多给学生创造到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和专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个真正的人生课常中去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在实践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索养,渗透到职业道德当中去,进而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3、 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职业道德隐性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增强育人效果。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专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各门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发展中都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精神。因此,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挖掘和提炼各专业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高职学生只有真正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又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 加强教师品德修养,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道德不仅对教师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要重视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还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本身在产学研过程中严密地操作实验、积极地与他人合作等风范也是学生学习模拟的对象。因此,作为高职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成为学生的楷模。不仅仅是思政工作者,任何一位教职员工在传道、授业、解惑、日常接触中,都应该严于律己,做学生的道德楷模,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总之,在高职院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坚持隐性教育,但也不排斥显性教育的主体地位,它们以"副线"与"主线"的关系互相补充、渗透,将从不同的侧面促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胡哲锋《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形教育载体》

篇8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依据调查的结果,其表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内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或边缘化;二是社会道德大环境的不理想或失范化;三是两者的教育影响力方向不一致,产生相互抵消甚至反相作用。但这些都没有触及该问题的本质,需要继续追问其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对“道德人”的假设,这就使得人们在道德判断中缺失了个体的自身利益的维度,从而与社会现实情况相冲突;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是“规范伦理”,这就使得职业道德绝对化,没有涉及冲突情境中的权衡问题,而这些冲突情境在工作中是极为常见的。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应正确对待“经济人”的假设,运用“应用伦理”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选择和权衡,有能力处理工作情境中的道德冲突,使得学校培养的人和社会人的角色一致起来。

职业院校中德育低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职业院校中的德育内容较丰富,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院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实际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就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来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础教育之后,对职业教育而言,主要在职业院校。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令人担忧,成为企业和行业对其毕业生抱怨最强烈的方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访问,结合调查结果.本文就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展开讨论。

一、“边缘化”和“失范化”的夹击: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层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包括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系统力量。职业道德教育实效问题同样如此,是职业院校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拷问职业道德教育低效时,也必须从这两个部分入手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有没有问题?学校外部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还是相互抵消或出现负面效果?

(一)“边缘化”:职业道德教育低迤霭熬效的内部原因

笔者对上海市、南京市和温州市的8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羼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整个职业教育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的“边缘”。事实上,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就业指导课程;四是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

(1)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比例较小且内容单一。当我们问及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时。院校的老师就会拿出教学大纲告诉我们有5-6门,甚至7—8门课都进行此类教育,这些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是政治课,还有少量的人文课程。这一点。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领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但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来看,仅占这些课程的20%左右。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仅《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即使在这门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分专业;二是职业道德内容比例较少,从字数上看,仅占1%左右;三是内容以职业道德规则或基本规范为重点;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专业课程中的技术伦理教育较少出现且容易被压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院校的某些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技术伦理列入课程计划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的表示,这些内容虽然非常重要,需要系统讲授,但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需要教授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分。可见。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3)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道德的篇幅偏少且内容偏浅。所有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些非常新鲜活泼。但在所有内容中,职业道德教育所占篇幅很小。例如.某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总体为16学时,而职业道德仅占2学时,且这在职业院校是普遍现象。在有限的2学时课程中,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多数不涉及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比较浅显、简单。因此,就深度而言,职业道德教育还很不够。

(4)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时有时无。除了正规的教学之外,学生还参与各种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主题班会,在某些班会中会把职业场景中的礼仪教育作为主题来谈。在实习和见习之前,合作单位会就与工作相关的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来学校讲一课。这些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零零星星,时有时无,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很难起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在上述几个环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比例小、内容浅、以知识和职业规范的传授为主、容易被压缩。因此,无论从数量、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

(二)“失范化”: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外部原因

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职业院校的影响之外。还有学校外部的影响,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等。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调整,有些已经瓦解,但是,一些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形成和确立。于是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再加上,当前社会职务犯罪比比皆是,弄虚作假堂而皇之,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到可以用风气来形容。种种见利忘义的行径导致了社会的“失范化”现象。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职业道德就难上加难。

(三)“内外脱节”: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系统原因

当然,从上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正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抵触的。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会发现学校中所宣讲的和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大,开始的时候会出现不适应.后来渐渐也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从个体的道德发展来看,职业院校所呈现的道德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实际是脱节的,而他们对此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此出现了道德混乱和随大流的情形。这种脱节可以说是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大系统形成合力过程中的一种失败。但对于这种失败。学校和社会双方总是互相埋怨,互存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要见实效实在很难。

二、“道德人”假设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深层原因

(一)“道德人”假设: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埋怨社会“失范”和学校——社会环境脱离的现实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对人性的假设是否符合社会现实?杜时忠教授指出“传统德育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当代中国来讲,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讲是过时的。不适用的。它对人性的设计,欠缺知性,不属于科学”目,而这种“欠缺知性”的人性假设就是“道德人”。对于“道德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都表达了“人之初性本善”。经过一定的修炼后“人皆可成尧舜”,“重义轻利”,即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在这样的假设下,学校积极推崇“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牺牲小我,顾全大家”,总是把不顾家庭、不顾个人健康,全心投入工作有些甚至以身殉职的案例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职场中的“道德人”。这种“道德人”的假设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孔子就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如此类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但是,这种假设事实上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把职业道德等同于职业规范和工作中的顺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二是学生本能的会产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上述这样的院校职业道德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只能隐藏这些追求,否定自我,转而“伪善”地服从集体利益,这会导致严重的人格分裂;三是社会人的追名逐利无时无刻不在学生的周围发生,从“道德人”的眼光来看,当然,种种社会现象确实“失范”。于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定会产生冲突、困惑和无所适从,经历了这一切以后,有些人会正确的反省。但更多的人可能会漠视职业道德,我行我素。

可见,职业院校所采用的“道德人”假设,从根本上使得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如果不转变这种人性假设,不正视个体的自身利益。然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话,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难以有所突破。

(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

我们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职业规范教育,那么在知晓了一整套职业规范之后.学生为何仍然“规范”不起来呢?是内容有缺失吗,从教材分析来看,显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所依据的是“规范伦理”,即强调学生知道规范,牢记规范并执行规范。而这些规范是“死”的,是绝对的,是条条框框的,只要遵守就可以了。于是,在教学中,强调“知识”和“规范”的“讲授”和“灌输”.考核中,强调的是对职业规范的“记忆”和“复制”.即使有材料分析题。也不过是虚拟的纸上谈兵而已,并不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任何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把职业道德看成一种知识.而非一种实践。

然而。现实的职业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虽然这些职业规范都会遇到,但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只要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即可.而是多种道德因素错综交织,需要更多的是权衡和选择,而不仅仅是非此即彼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体验。也没有为这种冲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见,职业院校中“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即使了解了所有的职业规范,考核满分.也难以在错综复杂的职业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三、“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择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出路

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利益关系的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忽视个体利益的“道德人”很难站稳脚跟,而只是大胆地提出“经济人”的假设,并正视这种假设,才能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的种种利益关系。此外,基于道德实践、道德冲突,追求制度伦理和程序伦理的“应用伦理”继承并超越了“规范伦理”的阈限,更适合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在这两个根本性的方面做出变革,职业道德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

(一)正视“经济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经济人”具有理性和自利两个基本特征,所谓理性是指这种人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完备也是相当丰富透彻的,同时。这种人还被设想为具备一个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以此来获得其偏好尺度上的最佳方案。所谓自利是指经济行为的当事人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人。当然“经济人”也经历了古典模式到新古典模式向广义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贝加里·贝克尔、詹姆斯.布坎南已经把它拓展到了非商品性领域,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自然职业道德也在其中。

在这种假设下,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一般情况下,进行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时,通常处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希望用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并非完全以利益为中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许多不求回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仍然存在。但这些不是处于常态下.而是处于某些特殊需要和特殊情况。否则的话,人们就会处于天天加班而无法获得津贴的伪道德状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由、平等符合伦理学上的“善”,经济学所承认的人的求利动机的正当行为也可以或应该看成是道德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经济人”假设就比“道德人”假设更贴近社会现实,更容易把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宣扬无私助人的崇高举动、超越纯粹的仁爱之心.更要从学生的常态出发,分析在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并强调此时如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来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如何权衡,然后以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得最佳的道德效益。另外,由于经济领域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可以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更有利于激境化的思考。

(二)运用“应用伦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

伦理学中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并不在于对道德作用与地位的体认,而在于道德原则的应用;特别是当出现两难(道德悖论)之时,也就是说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之时,人们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应怎样根据不同的因素与几率进行权衡。这是“应用伦理”的核心观点。一般情况下,当单一道德规则出现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按照规则行事,不会出现是否道德的疑问。只有当几种道德规则同时出现,又产生冲突时。人们才会去考虑怎么做是道德的。事实上,职业世界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常常属于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伦理”比“规范伦理”更具有实用价值,成为个体职业道德实践的基础。

如果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运用“应用伦理”,那么其教育教学必然转变原来的知识性、规范性的特点,而是在内容上。注重工作情境中的两难问题,在方法上,采用“实践”和“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在贴近职业现实的情境中,了解、讨论、争辩,从而确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获得一种真实的内心体验,增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提升对道德冲突的处理能力,以便为未来就业和道德的从业做好相关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伦理的运用不仅仅是指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包括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运用。在社会道德建设中,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经典的、经得起推敲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道德和程序的道德使得这些原则和规则可以应用。合乎道德的制度和程序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从制度上避免社会的失范,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当抵及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即“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用,才可能从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和互相埋怨中脱离出来,真正建构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

注释:

[1]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哲学研究,1997,(3).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薛飞.“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长白学刊,2001,(1).

[4]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1-14.

参考文献:

[1]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朱冬英.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高职德育模式的转换.江苏高教,2005,(6).

[4]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篇9

您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我工作的关心,支持与肯定,工作18年来,我始终以一个教师的身份生活与工作着,始终坚持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终身的信念,在学校我就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有各位领导的关爱,有众多同事的关心,每天看到同学们可爱的笑脸,我真的爱我的学校,今天,我沉思良久,向您说出我辞职的理由:

XX年,我夫人为了她的事业,把事业发展的平台建在了扬州,同年在扬州买了房子安了家,女儿也来了扬州的学校就读,这几年中,我是靖江扬州两地跑,渐渐的我感觉累了,女儿也一天天长大,作为家长同时承担着较大的小孩学习的压力,家庭是一个人工作生活的原动力,在靖江我已经没有了工作的动力,我不想学校为我承担无形的压力,我更不能占着职位不认真工作,经过长时间考虑,还是决定向您提出辞职申请。希望你能理解、接受我的申请。

同时祝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阅读焦虑;应对策略

一、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语感。阅读促使学生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从材料中了解讲英语的国家的风俗文化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促使学生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从材料中了解讲英语的国家的风俗文化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根据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只有大量信息的输入,才有信息的输出。因此老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大量的阅读资料,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有所输出。信息的输入有两种,听力和阅读,但是听力是声音资料,转瞬即逝,很难捕捉到长时间的有效的存在,对学生信息的储存,加工和输出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阅读是书面的资料,学生可以一遍一遍的阅读,甚至查阅字典活资料,更有利于信息的储存,加工和输出。因此阅读比听力更有效。语感决定着英语的纯正与否。汉语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英语,有时学生们会发现英语阅读中的一些资料很难理解,但是学生在阅读中却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不知道选择这个原因。这就是语感的魅力,学生们早已深刻感受到。

2.阅读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很有裨益。

单词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单位,但是单纯词汇的识记效果不好,很快就会忘记,只有将词汇融入阅读资料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中识记更扎实,效果更好,避免了知识的割裂。

3.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风俗习惯。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而阅读是了解西方文化风俗习的最好的途径。阅读能够提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和科技方面的材料。通过这些,学生能够提高英语学习,增加英语阅读经历,开阔了眼界,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和自信心增强。

二、引起阅读焦虑的原因

1.学生方面。

(1)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毕业于普通高中,而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于职业高中,高中三年没有学习英语,只是职业高考时,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大量的背诵作文,其他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升入大学后面对阅读无从下手,极易产生阅读焦虑,成绩的不理想让他们更不愿意接触英语,从而英语阅读越来越差。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很多抱着上大学远离英语的想法或者高中时英语成绩就不好,而他们选择的专业不是英语,加上大学英语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而不是高中时的填鸭式教学,部分学生产生空虚感,无所适从,而将原来的英语忘记。

(2)缺乏阅读动机。中国现状决定了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英语证书,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是为了涨工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知识,加强了解。

(3)缺乏自信。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平时的成绩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所以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阅读材料,没有做题就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自信是成功的关键也是阅读的关键。学生不愿上课被提问,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害怕犯错误,所以尽量上课时不表现。

2.教师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而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教师课堂中的满堂灌,让学生们习惯于老师的信息输入,而不是自己主动寻找有效信息。很多学生认为,即使自己不阅读,教师也会进行课堂教学。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学生的年龄让他们的敏感度很高,老师无意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降低阅读焦虑,提高阅读成绩。

三、缓解阅读焦虑的策略

(1)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在降低学生阅读焦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鼓励和正面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焦虑感的降低,阅读成绩的提高。

(2)创造一个相对焦虑感低的语言环境。教室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地方,因此教室环境对焦虑高低很重要。学生们害怕犯错误,害怕在同学们和老师面前犯错误,主张沉默是金的看法。这导致了学生更不愿参与教学互动,阅读焦虑水平增加,阅读成绩降低。课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主动权,而不是一味的逐一翻译课文的句子,让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3)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到自己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兴趣和自信心。根据阅读目的,将阅读材料分类;根据学生来自不同高中,将阅读材料分为两类。

(4)正确的考试态度。正确的考试态度对学生的阅读焦虑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面对考试,阅读焦虑值变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考试有个正确的态度。虽然考试时衡量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一个方式,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从考试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下次考试取得良好成绩,增强自信心。

(5)学生的阅读策略。学会阅读遇到生僻单词时可以通过推测,构词法,略读,分析句子结构等等了解材料大体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