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艺术素质 教学模式 课外活动 教学质量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各民族团结、兴旺,增强青年一代的艺术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增强青少年的艺术素质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源抓起,那就要在学校里,重视音乐课,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是:“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设置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中小学的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音乐课本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了增强学生艺术素质,必须提高课堂音乐教学质量。

一、要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尤其是中年以上教师认为,只有尽快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从而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小学音乐课,教师通常擅长运用“情景模式”,就是创设情景,形象的学习。如教唱有关自然景色的歌曲时,教师结合特定的时间、环境内容,制作的大树、红花、绿叶、小草、蘑菇、飘落的雪花用银亮塑纸做成的小雨和小象、小狗、小兔等一些情景教具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音乐发展与音乐表现的记录是通过乐谱的方式来完成的。聆听阅读或演奏;演唱乐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识谱知识和乐理知识,往往低年级的孩子们还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如何让孩子听懂音乐,记住音乐呢?“符号”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所谓“符号模式”就是将音乐旋律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速度、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不同发展的音响效果用近似于的符号图形来表示,一段或一句或一个音型。这样可以简捷易行的认识音乐,记忆音乐和表现音乐。最后是“游戏模式”,游戏表演,愉快地学习。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将学习音乐与游戏结合起,使学生的学习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也就是“唱游”教学模式,其实唱游教学并不是一种新的形式,若干年以来孩子们就已经使用这样的方法了,如跳皮筋时,边唱边跳的活动,孩子们围坐一起玩“丢手娟”的游戏、边唱边用手击打节拍。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

音乐课为单纯的教唱课,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俗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逃避学习。因此,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动手型和研究型转变;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也就是教老师爱好的、擅长的,利用学生喜欢的、易接受的,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视唱、听记能力、使用乐器和舞蹈训练的培养。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四、加强课外音乐活动

所谓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业余演出学生团体,如合唱团、舞蹈队、鼓乐队等。一般这类学生业余音乐演出团体都是由学校内音乐爱好者组成,现在不少学校实际上是将招收的音乐特长生作为主要成员。他们利用课外的大量时间进行排练,然后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等方面的演出活动。

抓好音乐课外活动,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间音乐,了解国外音乐,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嗓音的保护和转换他们大脑的兴奋中心,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适当地调节,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育。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和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篇3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课题来源】山东省枣庄市二O一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素质教育基地创建实践与研究》(编号:2012RKGA0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6-02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促进中小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更新,实现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于2009年在市第一职业高中办学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造而成,拥有教学楼、实训楼、拓展训练场等活动场所,开设有素质拓展、电子制作、物理探究、生活化学、数学好玩、礼仪训练、音乐体验、冲浪e世界、生物与环保、家政实践、布艺、剪纸、摄影、计算机拆装、篆刻、航模、中国书法、家用电工、避险与救护、折纸、手工编织、泥塑、传统体育等23个活动课程,并与当地村民合作开辟学生农业实践区,日接待近500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一所集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科普教育、军事拓展、生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这种教育方式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都是新生事物,况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尚未被完全扭转,因此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及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经过几年的建设与运行,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我们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为一项课题,我们申报了山东省2010年教学研究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如果以县区为单位的独立建制的实践基地少则需投入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利用原有教育资源改造或利用社会资源整合而成的实践基地虽投入少,见效快,但至少也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按照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没有专项经费,同时,在收费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制约了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因此,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师资配备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必须要建立一支本领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可靠保障。但由于这是一项新生的教育项目,与学校校内教育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能适应这一教育的教师很少。我市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由职业高中转型创建而来的,原有师资多为普通文化课教师、职业技能教师,不适应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的要求,实践基地教师须达到的要求比学校教师更高,他们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掌握其它专业技术。同时,实践基地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决定了教师工作量大且比较艰苦,再加上基地是为学生提供无偿服务的,没有创收项目,而会造成福利待遇差,会导致基地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称评聘也还要走普通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带来了一些问题。

3.基地特色问题。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功能之一是为培养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那么实践基地建设应体现我们滕州地域特色。可是我们所开设课程模块过多依赖现实条件,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趣味性不足,同一门类重叠,部分领域课程缺失。

4.目标责任问题。

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比,目前我市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造成了滞后和被动局面。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不够明确;二是由于基地建设刚刚起步,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还在探索阶段;三是基地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

二、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对基地工作的管理和对基地课程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基地领导和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各基地要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如成立专门的课程领导小组、建立课程评价制度等,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努力打造规范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制订明确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的规划。

依托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本土的社会资源,合理布点,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力做好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各地在规划时,要统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利用流量,要把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3.多渠道筹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

努力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社会多方筹资共建实践基地的局面。坚持政府投入、资源统筹整合、勤工俭学收入、服务性收费、市场运作投资、吸收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筹集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重视创建投入的同时,对于基地运营经费更是不容忽视,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践之日起,就需要承担各种正常耗损及其意外损坏,还有许多实验材料是不可重复使用,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所以对于资金投入一定要预算周密、科学、合理。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批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师资管理队伍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指导水平。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教育科研工作,根据需要不断进行活动项目创新,优化、完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基地业务部门要坚持节查、日评、周反馈等形式强化课堂教学监督外,定时开展“听、评、纠、思、创”相结合的模块大教研,使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贴近学生生活。开展校级示范课、组内公开课等系列听、评课活动。充分利用休训时间,组织教师开展阶段反思,摆查思想、心理、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组织研讨会。

5.精心开展课程研究。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以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发系列化、体验性实践活动课程。

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与社区、公园、绿化站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多方开辟活动场所,如风景区、博物馆、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气象台、科技馆、德育基地、社区等,并与这些单位签订活动协议,保证学生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活动。

6.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立足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明确人员,落实责任,确保培训效果及培训安全。

二是完善教学、考核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全面、规范的教学、考核体系,从而为学校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生机。

7.实行校际联动。

基地和参训学校协调配合,明确管理职责,重抓细节落实,确保培训过程平稳有序。主动联系,提前筹划。每次培训提前1-2周与参训学校联系,将学生所带物品清单、基本注意事项、作息时间表等材料提供给参训学校,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关键环节进行详细交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好车辆,排定课表,调整好宿舍和行政教室。基地挑选的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激情、有能力的骨干教师,为各班配备了协助管理员,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消除学生管理上的时空盲区。基地政教处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认真操作,天天检查天天量化、统计汇总公正公开。

篇4

关键词:教师的心;儿童的心;快乐学校;和谐教育;现实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35-02

一、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爱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教育著作,主要记述了作者五年期间与一个班31名学生朝夕相处、从一年小学预备班到四年小学班教育教学活动的平凡岁月。作者那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所迸发出的无穷创造力和生命力,正是全书的魅力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那颗爱孩子的诚挚的心。他的小学和中学生活一直是在自己村里的学校度过的。这所学校虽然办学条件普通,但有一批好的师资,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展,知识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启蒙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她总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如何去关心、敬爱和体谅他人、与他人相处。这些使得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也爱上了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从17岁起投身教育事业,二战后直到去世一直担任故乡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对他而言,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爱孩子。

二、快乐学校造就和谐教育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快乐学校,主要论述如何进行学前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孩子顺利地适应新生活,很好地完成过渡期;二是给教师一个考察未来学生的时间。第二部分是儿童时代,主要是写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小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他发出了“健康,健康,还是健康”的强烈呼声,教师去找家长不是谈学习,而是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和谐教育,学校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社会进步事业的积极参加者,造就具有非凡的头脑、高尚的心灵、创造的双手、尊重社会其他成员、珍爱他人劳动智慧和美德的人。他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职能,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统一体。学校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合格的公民、有用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幸福的人”。所谓“幸福的人”就是既能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为社会谋福利,又能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精神生活”、“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审美的需要和兴趣,在他积极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形成和满足”。他认为,学校的任务就在于正确引导这个“发展、形成和满足”的过程,使年青一代“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师生心灵共鸣是教育灵感的源泉

该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教师与儿童的心的论述。

关于教师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学生不是一台活的机器,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载体,更不是教师心中理想模型的可塑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才能使教育具备真正意义。这种精神上的经常接触绝对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双方的、互通的。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灵,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教师的心灵,才能使教师和孩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只有两颗心产生真正的共鸣才能撞击出最美妙的回音。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如果教师跟孩子们没有共同兴趣、爱好和意愿,那么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将永远被截断。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与乐、苦与悲,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参与他们的生命历程,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向孩子们传授自己的精神财富。教育就是人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和倾向。真正的教师不能把每个孩子都打造成一模一样的自己心中好学生的理想模型,不能忽视孩子个性发展和对周围世界的独特感知。按部就班的教育只会造就孩子粗糙呆板的心灵。真正的教师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个孩子,这样才能与孩子进行自在的、无间隙的交流。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心”中最重要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真挚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当然,一个仅仅热爱孩子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一位真正的教师应该既要热爱学生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阳光真正住进孩子的心里。

关于儿童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应当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能把教育简单地看成对孩子传授知识的过程,智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但如果教师单一强调智育,只会使儿童始终处于智力紧张的状态,滋生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厌恶,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同时造成伤害。教师应当赋予孩子发展个性和兴趣的自由,努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爱,使学习真正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童话、幻想和游戏,儿童独特的创作是通向儿童心灵的正确之路。因为童话故事、游戏等形式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易于被孩子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当呵护孩子的心灵。教师首先要爱孩子,爱教育。爱孩子,首先又要保持一颗童真的心;爱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爱孩子,就要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爱孩子,绝不意味着放纵,反而要严格对待每一个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走进孩子的心灵,驱逐孩子心中的阴霾,带来温暖与苏生,这才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四、对时下教育的反思

反思时下的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这样一些情况:忽略与学生的精神交流,没有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也从未想过要去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教学能尽量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只是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用高要求高标准去苛求孩子,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学生也不会从心底里对教师产生热爱之情,教师的苦心得不到理解,儿童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感到痛苦,教育变成了一件让人饱受折磨的事情。一些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热爱,没有把教育当成终身为之奉献的事业,而是仅仅把它当成一项谋生的手段,自然对学生也缺少来自心灵深处的关怀。除此之外,整个社会更关注是学生智力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发展,而不是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主张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下教育:“爱”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和教育,学生也应当热爱教师和学习,只有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都被爱充盈着,阳光才能进驻孩子的心里,驱散蒙昧和黑暗,带来智慧与光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对当下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主要写的是乡村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诸多的不同,今天的城市教育如何借鉴该书的宝贵经验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其二,该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他完全本着一颗爱孩子、爱教育的心完成了这本教育著作,带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苏霍姆林斯基本身是一位专业素养很高的优秀教师,书中许多关于教师要求的主张对于苏霍姆林斯基而言不难办到,但是对于一般教师而言,难度很高。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下,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书中的许多主张也似乎太过理想化了。但是,教育本身就应当是一个乌托邦,是人类理想的寄托。如何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加以灵活变通,使之既能适应今天的教育现状,又能达到原有的教育效果?

其三,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大自然已经在消逝中,虽然近年来环保的呼声愈演愈烈,但是大自然仍然在一点点地流失。大自然的流失不仅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也攸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该如何挽留大自然这位老师?这恐怕不仅仅是环保组织、政府部门的事情,教育也应当在此发挥作用。教育如何从中发挥作用,教育与自然又如何完美结合?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阐释:“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教育都必须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教师要用爱唤醒儿童的灵魂,用教师的心感染儿童的心,让阳光充满儿童的心灵与生活,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影响儿童的心灵,促进儿童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哀锐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9,(8).

[2]周金林.苏霍姆林斯基论情感的培养[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6).

[3]高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幸福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3).

篇5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整体推进课堂改革为重点,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理念,壮大强势学科和骨干群体。突出教研工作的先导性,强化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目标

1.使小学教学水平提高,有详细的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加强教导处日常管理工作,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加强各科教学活动,使各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3.加强教研组建设,使教研活动开展丰富有效。

4.加强师资培训力度,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确保教师队伍有层次、稳固提升教学水平。

5.坚持走科研兴校、兴教之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加强校本培训,提升办学水平。

6.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加强综合实践、艺术、科学等一些新课程的研究工作,摸索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

三、主要工作

(一)明确要求,规范教学常规

学期初,组织教师重温学校教学“七认真”工作要求,对照要求,找差距,明确本学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1.备课要提前三课时,精心备好每一课,不得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点、难点要合理清晰。要有教后小记,教后小记一定要及时写,字数不作规定,内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及学生作业反馈等,要求写一些实在的得与失。通过平时每一堂课的反思小结,来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

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认真思考学、教、练三者的关系。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互动,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或自制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得到创新的启迪,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忌死抄、死背,注重积累性、应用性作业的布置,数学忌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其他各学科也应创造性地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各年级要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字质量。

4.课外辅导要紧紧围绕提优转差这一总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困生的辅导务必做到耐心和细致,帮助学生选择和构建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毕业班尤其要作好辅导工作,力争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在当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新纪元之时,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继续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集中学习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在备课组活动、教研活动时,组织开展专题性的理论学习。自学要求教师做到每周进图书室、阅览室借阅教育教学书籍、杂志及报刊,并做好摘记。每周完成读书笔记的摘录任务,并按要求认真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2.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使教研组、备课组成为学科课题实施、教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教研组工作必须上一个新台阶,做到教研活动的常规化、专题化、系列化。各教研组务必在期初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小学教研工作计划,活动过程要具体体现全过程,有重点,有专题,有资料记载。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好学习相关理论文章,每周听本组成员的随堂课,督促本组成员认真参加各年级段的听课、评课等交流活动,组长将每次活动资料收集记录完备,及时交教导处。

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由组长负责先确定活动内容,备课组成员一起对所定内容进行分析研讨,确定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每一阶段都要有一个主题,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倡教案多样化,个案与共案并存,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教师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气氛。鼓励青年教师上好“一课三上、三课一议”活动,在每一次修改中得到不断提升。其他教师每学期认真上好一节研讨课。班子成员、骨干教师每学期向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师徒结对教师分别上好示范课和汇报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5年以内青年教师和学校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同时,本学期还要加强教师间的互相评课制度。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在评的过程中反思,以促使每一位教师加速成长。

4.开展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本学期要继续指导好一至五年级任课教师开展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组织低、中年级备课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教师一起探索、实践,积累资料,撰写案例与论文,努力形成阶段性成果。

这学期继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管理网络,组织任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区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和筛选,确立若干个“主题”,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观察上网,实验咨询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这学期还要加强对艺术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利用现有的师资,以点带面,加强艺体组的教研组活动。促进全体任课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升我校的艺术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抓好队伍建设是我们今后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学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与壮大骨干教师群体上下功夫,不断创造条件,为他们搭设成长的阶梯。

1.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

新世纪的教育充满挑战,新世纪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有人把它概括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等。而我们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要内化为我们自身的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来完成。所以在年龄规定内的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其他学习任务都要督促教师积极参加,认真完成。同时引导所有教师积极参加其他专题培训,不断夯实底蕴。

2.继续高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

对事业性强、勤于钻研业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多压担子。为骨干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学术研讨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才华的机会,使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早日成名成家。

3.抓好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的成长。

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精神,扎实开展传帮带活动,为三年内的新教师配备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指导老师。明确师徒结对的活动内容、要求,明确帮带的目标。每个青年教师均要制订并切实实现个人成才奋斗目标。学校将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促进五年内的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学期将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教学评优课活动。

(四)、落实制度,做好常规工作的管理工作

1.加强随机检查。

依托“行政人员值班制度”和“课堂教学随机调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主要检查课程计划执行情况、教学秩序情况、课外辅导帮教情况等。班子成员按教研组分工,加大听老师随堂课的力度,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并相应作出评价,提出要求,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组织专项调研。

针对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如新教师课堂教学调研、学科教学质量抽测等。本学期将着重在数学、英语课堂教学上进行专项调研,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数学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3.规范教学百分考核。

本学期,继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百分考核。为保证每月考核的正常开展,教导处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每月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2、班子成员、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听教师的随堂课做好记录与评定性评价。3、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教师有教案、听课教师有评课意见。4、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设立辅导奖,辅导学困生有记录、有成效。5、认真组织各学科的平时抽测和期末测试工作,做好质量分析。6、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一得、读书笔记每月收缴登记,择优上贴《教科研信息网》和学校网站,对于发表、获奖的及时做好登记与表彰。

在规范教学百分考核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挥百分考核的示范榜样作用,对考核中对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教导处将予以公布表扬,对考核中发现的一些优秀备课、优秀作业将组织展览,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予以推广,使其他教师就从身边的榜样学起,从而督促每一位教师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五)加强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获得生动地、活泼地、全面地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体育、美育、科技、劳动等学科的教学管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活动,抓好田径队、足球队、文娱队、书画组的平时训练辅导工作,开展好器乐比赛、绘画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具体工作安排

附:主要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学期初各项常规检查(学科计划、备课等);

2.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议;

3.组织全校学生参加“第八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

4.小学语文命题研讨与试卷评比;

5.寒假读书笔记竞赛;

6.教学“七认真”检查;

7.制订2009年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备课组计划;

8.上报学额,整理学籍;

9.学雷锋活动;

10.备课组活动和教研活动常规进行;

11.参加片级小学语文教师评优课活动;

12.植树节活动;

13. 参加市小学生田径锦标赛;

四月份:

1.中、高年级英语单词默写竞赛;

2.选送英语论文参加市评比;

3.体育节;

4.音乐优秀课评比;

5.速算比赛;

6.课堂教学展示;

7. 品德学科教研组活动;

8. 青年教师会课比赛;

五月份:

1. 教学质量调研;

2. 教学常规检查;

3. 语文命题作文比赛;

4. “名师引路”活动;

6. 四年级钢笔字比赛;

7. 选送论文参加苏州市(张家港市)优秀论文评比;

8. 开展校际间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六月份:

1. 科学论文评比;

2. 选择选手参加苏州市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竞赛;

3. 艺术节暨庆“六一”活动;

4. 世界环境日教育;

5. 校内结对师徒上汇报课;

6. 期末检测;

篇7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

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

]。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篇8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哲学反思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 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二、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

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苏州横扇小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对篮球的特殊爱好,导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横扇镇,在人均球类数指标上,超过人均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学。

对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已形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即领导的态度和爱好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成败竟完全取决于少数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目标是公民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走向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感叹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我们也意识到公民社会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

体育,使人的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圆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使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相应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五育”的整体性推进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体结构中各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如果单独一个方面,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没有对先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就不会有先进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先进的理论并不代表先进的理念,因为理论转变为理念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必须先接触和了解理论。能不能接触和了解理论,有三个问题: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从哪里知道?第三,有没有条件和办法知道?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就面临着这三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终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体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长期影响和现实社会体制内的等级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及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发生,却少有人问津。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例如,对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等。但学校体育经费具体给多少,还是有关领导说了算。张校长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多给一点,李校长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少给一点。如果体育教师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用“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规划”等大话来压你,如果不服就给你“穿小鞋”,甚至搞打击报复。

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辩证联系的思想要求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的属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属性、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体。

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此,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12年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12年的时间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及相关的政策倾斜,应该只是一种遗憾,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勤于学习,掌握和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造性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建立创新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丁燕华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R]体育科研,2004(1):62~75

[2]孙庆祝,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3~55

篇9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从目前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是大家公认的良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一提法非常及时,各个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一、关于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综合来说,它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为了促进人协调全面发展。稳定持续发展,主动终身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答记者问时,明确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现实对素质教育的呼吁

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严”。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谓是千头万绪。会引起惊涛骇浪,但这不能阻止时代对此提出的要求,虽说提出素质教育已经20多年。但成效甚微。“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日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胜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调媒体等社会部门优化育人环境。

2. 成立专门研究、实施、督促、评价考核的机构。

3. 依学校情况,各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4. 落实德育与教学渗透的具体内容。

5. 编写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6.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奖励力度,从根本上落实教师的待遇问题,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 从学校到班级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8. 创造素质教育条件,完善设施设备,提供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场所。

9. 注重形成素质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笔者在基础教育工作近20年,提供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1. 课程施行。课程体系要灵活多样地开发和全面施行,特别是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教材严重缺乏。

2. 环境改善。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量去创设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生接受、老师乐教的条件和氛围。

3. 观念转变。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民族发展,着眼于国家强盛。争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育出民族林立的英才栋梁,为国家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还要有全面兼顾的理念。不怠慢任何―个学生,任何―个年级,除了注重“两头”的起始年级,中间有“动荡性”的年级应更加关注。

4. 考试改革。这项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考试远比其他方式公正,也能有效遏制腐败等不良作风,但考试不等于应试。目前,考试依然是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的必要手段。这就给考试内容、形式等提出极大的挑战。考试内容要深化、细化、全面化,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能达到高效检测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操作性强。可以在各省成立考核小组,全省流动监考,学校也可以成立自测小组。

考试形式根据考试内容来确立。1.按德、智、体、美、劳分板块,设置电脑题库,这样可以随机选题进行测试。也可把相关内容纳入中考、高考范畴。例如,广东省中考就要考体育,分值占50分或60分,这一改革得到了家长、学校的广泛支持。2.操作、运用型内容,宜现场操作进行。例如,深圳中考就有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3.实物制作类,也应在限定时间内现场完成。4.口头表达类,现场录音后,多人一起打分,此类主观性强的内容,尽量做到公正,减少误差。5.评价多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素质教育的成效为主。而不是以升学率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评价内容。6.招生自主多样。义务教育严格按照区域划片招生,均衡教育环境、师资力量,最好能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实施素质考核和专业考核来录用人才。7.德育与教学渗透。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为首。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8.跟踪关注发展。主动跟踪毕业后典型的学生,关注其素质发展情况,以他们作为参照物,随时调整在校时的素质教育情况。

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其实施内容和步骤要有针对性,宜简化不宜繁杂,宜操作不宜空谈,宜灵活不宜僵化,宜自主不宜逼迫,宜落实不宜作秀,宜严格不宜含糊,宜开放不宜保守,宜合作不宜独干,宜平等不宜压制,宜个性不宜片面,宜尊重不宜放任。

林崇德教授说:“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而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是经过教育、训练、熏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品质。因此,一所学校要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提升教育实施者――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下面七点:(1)注重学习理论,敢于探究实践,及

时反思总结,要在专业上不断成长。(2)教师角色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服务型转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3)善于运用多种载体,巧借身边的有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4)多增长才艺,与学生一起成长。(5)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把总书记的话“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6)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7)上好一些特色课,如劳动课、艺术鉴赏课、制作创作课、专题研究课。

其次,理念上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比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采取具体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五、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策略

《荀子・强国篇》中提出,国威之一就是道德之威。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品德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品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1)树立学生道德信念

道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做―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意识。继承传统的美德。如:儒家的君子人格、刚健有为、追求群体和谐;道家的人格独立;墨家的节俭、人格平等;法家的遵法守纪、公平竞争等。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讲座、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自我的道德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

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学校教育应以社会性的内容为主。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学生下乡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工厂打短工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举行文体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在思想政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培养道德习惯,即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主要靠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就能保证人有毅力地做到言行一致。

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实践和训练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说,军事训练对规范学生行为、严明学生纪律、练就学生钢铁意志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诸如其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依据不同的主题组织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好的效果。

专家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重复20次以上,这说明反复训练对行为规范执行的效果有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作用。有一位博士提出,巩固学生好的习惯用加法,修正学生坏的习惯用减法。实践表明,这方法很有效果,笔者在2006年专门上了一堂“好习惯终生受用”的主题班会课,要求学生一个月增加一种好习惯,减掉一种坏习惯。一个月后,采取观察、调查、小组评议等反馈手段考核学生的习惯。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有80%以上。

我校实施的学生素质教育“八个一”制度,即: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的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在品德方面的素质具体落实于两点“一身正气,一颗爱心”,-多年实践表明,“八个一”考核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易变的、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点具体经验的特点;道德情感丰富、强烈,但易冲动;道德意志虽形成,但很脆弱: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总有一些距离。因此,在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可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慢的艺术,不能一蹴而成,不能急功近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少年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动摇,老师的提醒、督促、鼓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集体讨论,相互进行监督。也能起到促进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要从日常行为抓起,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让其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正确认识品德形成过程的特点,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是深入学生心理、作用于学生意识的基础,在品德教育方面起关键作用,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上面具体谈了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实施的内容与策略,其他四方面略作阐述,在此就不赘述。

六、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1. 科学文化方面

英国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者结论。”

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或者结论,还要注意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拥有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素养,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学会自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思维训练方面注意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应试教育往往扼杀学生的想象,泯灭他们的灵性。我们要反思,要赶快纠正,真正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应成为我国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选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这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我们的角色要注意转换,理念要更新,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给人金子。可是人家不要,却要他的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见培养学生智能。关键是要让他们掌握“点金术”。有时也可借用榜样的力量,如校友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就等来触动学生。或

借助同学的“点金术”。

有效的教学法千千万,但要着眼现实,心中永远要有学生,正如赞科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审美创造方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此,许多学校纷纷成立兴趣小组,分类分层推进审美教育。我校还以文化节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创作,感受各种艺术氛围。如:服装设计、水果拼盘、小制作、班级合唱、歌手、演讲、书法等比赛活动。

3. 劳动技能方面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的话,生动阐述了劳动技能在人激发智慧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很丰富,如“下乡进厂”社会实践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从事生产劳动,让乡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学生受益匪浅;“小铁人”自行车中国行,不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特别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4. 身心健康方面

台湾高震说:“学生的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生活的知识,二是学习生存的技能,三是学习生命的意义。”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时,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以便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今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任重道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热爱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健康心理的培养宜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如推行导师制,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网站互动。专题演讲,开展主题班会等。我校对“问题学生”“潜能学生”较有针对性地推行导师制,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定期进行活动,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

身体素质方面,广东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体育纳入中考,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活动范围小。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呆在家里的时间多,泡在网上的时间长,体育锻炼显得尤其重要。让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值得全社会关注。当然,除了上好体育课,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如能以班级总分来评比,学生锻炼面更大更广。我校结合运动会还搞一些趣味体育活动,特别受学生青睐。我校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跳健美操、打太极拳、打球等,让校园充满活力,营造了良好的锻炼氛围。

七、关于素质教育考核的形式

1.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素质,以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活动是载体、平台,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综合实践、冬令营夏令营、社团活动等。

2. 健全考核制度。

(1)定期考核。如,我校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八个一”: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期中、期末各考一次,以等级形式评定。(2)场景考核。一位特级教师提出的“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考核宜于创设一定情境来观察判断。(3)评比法。(4)实地考察。

3. 值日监督制。班级值周、老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等形式,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的住宿生管理就是采取德育量化评分的形式进行的。

4. 集体评议制。学生分小组相互评议本组成员的素质发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追求进步。

篇10

幼儿园访万家心得体会【1】

它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途径,达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作为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保证学校“两条腿”平衡走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家访就是一次让孩子进步的机会,会让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生很大的改变。对于一些所谓“调皮” “问题”学生的家访,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了解孩子的心灵需要,不仅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更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家访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使家长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政策、教育情况以及为提高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第二,家校之间加强了沟通,形成了共识。

第三,学校和教师形象有了新的提升。所到之处学生家长热情接待,对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家访表示感谢。

第四,自己在这次家访活动中,灵魂和觉悟得到了提升。感觉身上的担子、责任更重了,面对学生的企盼,即有爱心更有奉献;面对家长的嘱托,即有责任更有使命。

家访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

第二,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等不良行为,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

第三,家长误认为孩子很聪明,小学回家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上中学后,希望也能这样。如果不能这样,会不会是老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或着不够关心孩子。实际上家长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我们在家访中交谈起这个问题时, 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下子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希望一下子能解决问题企图一劳永逸。

第四,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于与学校教育配合。

第五,父母双方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有空子可钻,言行不一。

家访后的思考

第一,全面的家访,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加强了师生感情,家访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全面的家访,了解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切与期望,也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第三,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班主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访的方式不改变,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第四,家访也给教师本人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六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家访走出服务第一步。

第五,家访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

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建议家长要严格要求和爱的鼓励相结合;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协调好家庭成员内部的教育力量;要多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及时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开导,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注重发展长远利益,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着想。

总之,经常家访,让我和学生、家长的心靠得越来越近,越来越紧。但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倾心奉献,把课外访万家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幼儿园访万家心得体会【2】

伴随着“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外访万家”的活动也紧锣密鼓的在我校展开了。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它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途径,达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作为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保证学校“两条腿”平衡走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培养一个学生是需要家长,老师,学生自己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和教育方法我们如何了解,这就需要家访作为桥梁,进行沟通交流。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家长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同时还有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孩子的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学习环境、在家表现,并听取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对教师的意见、希望,同时,家长也通过家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了班级的总体情况,更清楚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更好地和老师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作为刚步入教师岗位的我而言,此次“访万家”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具体地反思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早在几年之前“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我们八年级来看,就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管,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同时,又接收着老年人对他们的宠溺,这让学生的心理更加放纵。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养成好动,不遵守纪律,打架闹事,不爱学习的坏习惯,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他们的教育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通过这次“访万家”活动对他们的走访,让我在教学以及管理班集体活动当中能够摸清对象,对症下药,并且能够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这些学生能够转变态度,真正融入到学校生活之中。

二、学生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共同督促。

在家访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要求老师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在班上学习成绩每次只考了几十分,属于典型的学困生。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家长对他们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家访过程中,很多家长对我说:“孩子回家后根本就不听父母的话,只听老师的话,老师一定要管得严一些。”他们把教育的责任与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师的身上。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家长放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但是,学生的成长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结果,家长在这方面也应该多为孩子提出一些建议,更好的辅助学生的成长。比如我家访中有的家长说到,学生学习任务太轻,学生平日不愿意做课外的学习,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向家长明确指出,我们所指的“家长的配合”并不是指要家长再一次充当老师的角色,检查作业并不一定要检查学生作业的对错,只需观察学生是否认真的完成了作业,以便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学生字迹潦草那必定是学习上出现了问题。

三、提醒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家长往往更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很容易忽略学生心理健康。学生进入初中,逐渐进入青春期,青春期叛逆、早恋、学习压力陡增等问题会越来越普遍。遇到问题,家长也会感到措手不及,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会粗暴对待,特别是在学生青春期叛逆和早恋这两个问题上,如果家长早有准备,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是引导和教育,效果肯定也会更好。因此,给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十分重要,可以及时地避免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见,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同时成长和学习。

四、重视家访效果的反馈。

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变化,检验家访的效果。家访后加强对学生的督导,以巩固家访效果。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尤其是后进生的进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必然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家访后,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不你呢个认为家访完成就意味着完成了一项任务,这是不对的。可以说,这样的家访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效果不会非常理想。家访后,老师应及时对学生加以督导,这是家访整个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家访必定引起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因此而重振旗鼓决心改变缺点,也有可能再一段时间过后,被惰性影响,重复过往的错误,这样就不能达到家访的效果。

五、 构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渠道。

通过家访,我们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比如在家访的过程中,有些家长担心住读学生在校期间的吃住问题,担心学生日常花销问题。为此,我们同这些家长说明学校各方面情况及对学生的要求,与家长达成共识,给学生定下合理的月生活费标准。通过与家长的沟通,遏制了部分学生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

通过这次家访,不仅能够广泛听取社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也让我在走访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在今后的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更加融洽。当然,家访中也出现了各种值得反思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也激励了我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改进,不断成长,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幼儿园访万家心得体会【3】

开学伊始,我校响应上级的号召,组织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刚开始接受这样的任务时,还有点惧怕,因为我们班是学校的一个大额班级,有74个人,学生的的居住地也不集中,家访起来难度还是有点大。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后,我们就利用课外的时间,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家庭,了解了学生的另一片世界。

家访期间,我们每到一个家庭,都能看见家长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我们的大部分家长都是农村的,他们淳朴、善良的品质让我们感动至极。虽然有的家长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交流中仿佛我们是知心朋友。为配合我们的家访,很多家长没有去田里干农活,在家等候我们老师去家访。虽然对每户家庭的家访只有半个小时左右,但很多家长提前准备等半天之久。家访中,我们对家庭具体在哪不熟悉,然后同村里的人都很热情的为我们引路。有些家长知道我们要去家访,还早早准备了茶水,虽然我们不吃不喝,但家长的热情温暖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家访的脚步更坚实。

整个家访过程中,我发现家长不管是本身文化程度或高或低,不管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虽然他们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但是对于孙子孙女的学习仍然很关注,谈话中,反复在叮嘱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严加的管教。因为能力有限,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作业不能帮任何忙,也希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多费点心。孩子只要在学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随时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保证配合好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很感谢老师的辛苦的培育。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你的理解、认可、肯定、支持是最宝贵的,里面包含素不相识的能温暖人心的爱,它让人满足、快乐。家访很累,但我学到也得到很多宝贵的东西,让我感到真正的快乐。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到李星豪家去家访。

李星豪是我们班级家庭条件很特殊的一个孩子。他的爸爸精神有点问题,曾经因为和别人发生争执,神经受刺激,将他人的儿子杀害。妈妈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毅然改嫁。其后,李星豪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是退休教师,退休工资要供他读书,还要供养有病的爸爸和奶奶,所以家庭条件是相当的差。当时,我们去他家家访的路上,就在想,如果他的爸爸在家,我们该怎么说。千万不要把话说错,甚至还有更可怕的想法。当我们一走到他家门前,他正和他的奶奶在收晒架上的棉花,他的爸爸看到我们去了,马上就走出来了。我当时说话时都好紧张,从和他奶奶的谈话中,得知,李星豪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但是他很懂事,经常帮爷爷奶奶做家务活。奶奶也是一位很淳朴的老人,脸上写出了生活的艰辛,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临走时,奶奶希望我们对他的孩子好点,这是他们家唯一的希望。他的爸爸也出来和我们交谈了几句,如果事先不知道是一位精神有问题的人,从谈话中,确实看不出来。对我们老师也是很客气的,先前所有可怕的想法也因此烟消云散了。

我们的家访,随着家长的全力配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家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孩子在家做作业很不主动,作业做的很差。家长的苦恼,也是听我们很头疼的一个问题,他们的家庭作业为什么那么难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半是留守儿童,长辈级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照顾的确是无微不至,可是学习他们真是心有余而立不足。在农村,这样的情况很普便,以前我们总在教室里发学生的脾气,在办公室里发牢骚,为什么作业总做的这么差。经过这次家访后,我的心态要好多了,每个孩子成绩和品质的好坏,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环境,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希望的。我对每个家长也是同样的回答,对你们的孩子一定不要放弃,不管他成绩有多坏,品质有多差,他们现在还是成长期,请你们在忙完农活后,多管管他们的学习。我们老师一定会全力配合的。

家访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的共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容避讳的是,许多家长对怎样当好父母的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对待孩子,或重智轻德,只关心孩子的考分;或信封“棒头出孝子”,教育孩子简单粗暴;或对孩子过度溺爱,百般呵护……在家庭教育上形成的一个个误区,由此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必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延误。

幼儿园访万家心得体会【4】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途径,达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作为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可以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本学期初,我校组织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后,我们就利用课外的时间,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家庭,了解了学生的另一片世界。

家访期间,我们每到一个家庭,都能看见家长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我们的大部分家长都是农村来的,他们淳朴、善良的品质让我们感动至极。虽然有的家长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交流中仿佛我们是知心朋友。有些家长知道我们要去家访,还早早准备了茶水,虽然我们不吃不喝,但家长的热情温暖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家访的脚步更坚实。

整个家访过程中,我发现家长不管是本身文化程度或高或低,不管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虽然其中很多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但是对于孙子孙女的学习仍然很关注,谈话中,反复在叮嘱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严加的管教。因为能力有限,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作业不能帮任何忙,也希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多费点心。孩子只要在学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随时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保证配合好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很感谢老师的辛苦的培育。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你的理解、认可、肯定、支持是最宝贵的,里面包含素不相识的能温暖人心的爱,它让人满足、快乐。家访很累,但我学到也得到很多宝贵的东西,让我感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的家访,随着家长的全力配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家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孩子在家做作业很不主动,作业做的很差。家长的苦恼,也是我们很头疼的一个问题,他们的家庭作业为什么那么难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半是留守儿童,长辈级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照顾的确是无微不至,可是学习他们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前我们总在教室里发学生的脾气,在办公室里发牢骚,为什么作业总做的这么差。经过这次家访后,我的心态要好多了,每个孩子成绩和品质的好坏,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环境,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希望的。我对每个家长也是同样的回答,对你们的孩子一定不要放弃,不管他成绩有多坏,品质有多差,他们现在还是成长期,请你们在忙完后,多管管他们的学习。我们老师一定会全力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