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支教的想法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支教的想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支教的想法

篇1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之下,在教学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无论如何改变都必须基于客观的教学规律并且服务于教学目标。稳定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相比较,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尽管网络教学对于教学方式进行了某些改进,并且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绝对起到了升华的作用,但是客观的教学规律是无法改变的,教学目标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意味着网络教学模式无法完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而学生学习知识需要接收知识、整理知识、存储知识然后转化知识。虽然思想政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概念性知识较少,但是毕竟存在一些理论知识,尤其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无论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网络教学模式都需要学生接收知识、整合知识、存储知识。尤其在接收知识方面,无论教学课件多么精彩多么新颖, 学生都需要教师细心讲解。脱离教师,学生很难正确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这点来说网络教学无法完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三元素教师、学生、教材,网络教学模式下也是这样,但是网络教学模式下多了网络环境。网络教学模式并不像某些教师所描绘的就是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上网络环境。网络教学由于多了网络环境的配合,赋予了教学模式新的内涵。笔者认为网络教学虽然无法突破传统教学之本质,但是他的创新之处更利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表现如下:

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情境。传统教学之下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限制了很多激发学生情感的条件。而网络教学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声光电等技术的有机结合,给予学生不同方面的冲击,进而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心感受,更有利于他们理解教学内容,进行感情升华。如诚信,以往教师单纯的讲授学生听多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网络教学可以直接将案例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笔者采用了三鹿奶粉的案例,图片视频相结合给予学生很深的触动,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倡导协作学习,其实传统教学模式中也可有协作学习,但是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完全实现协作学习。网络教学给予师生很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当然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博客校园、网络贴吧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有了这些平台,学生一方面可以体验思想政治言论自由,一方面可以共享思想。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适时调整教学。

思想政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师就自身精力而言无法很好地完全掌握时代的所有动态。而网络恰好可以弥补教师自身能力或者精力的限制。网络有海量的信息可供学生查询,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特点来进行整合处理。如学习经济制度时,教师完全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网络查询经济制度的相关内容,自己合作小组完成改革开发巨大变化的报告。借助于网络,学生可以自己完成报告,并且在报告中完成自己的思想构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以上所述都为网络教学对于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网络教学对于教师的功能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所做的是喋喋不休的传道授业,讲授知识面面俱到,完全是学生前进路上责无旁贷的开路者。网络教学下教师不需要或者也不应该再完全占据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课堂之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网络教学下教师只要把教学要点简明扼要地以提纲形式传递给学生即可,如何理解或者更深刻体会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者,开路的功能让位给学生。教和学的有机结合最终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和谐的环境下完成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性概念的讲授需要教师亲力亲为,尤其一些存在理解难度的过于抽象的概念。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学生推到学习的最前面,而网络教学可以使之成为现实。教师应该在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作用中重点发挥解惑的功能。给予学生材料,给予学生协作的机会、给予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这个过程传道授业功能并不突出,重点便是教师能够巧妙地进行解惑。很多教师苦恼于此,在于无法完全适应网络教学下教师位置的改变,但是对于学生长远发展而言,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院校;教学实践

引言

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寻的一种能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教学方法,它较好地顺应了当前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契合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小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目前,该教学法在各高职院校中应用较为普遍且教学效果明显。在项目制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的完成即达到了教学任务的目的。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采用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式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与此同时,项目教学法还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对该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应用中,项目教学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项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目标缺乏

“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缺乏”在高职学生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主动地探究,而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意识往往很难得到培养,这种“动机”不足的学习造成了学生上课只是为了出勤率,考试只是为了能及格,忽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职业能力的建构。而教师的教授过程也多定性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本教案、一支粉笔,台上讲台下听,只顾理论,缺少实践,只顾灌输,缺少引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永远的课题。项目教学法更多地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职业岗位责任意识为目的。因此,项目教学内容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要明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从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获得学习动力与大的学习目标的树立。

1.2教师作用定位改变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地位由以往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地位,教学形式由以往的灌输式转变为导向式。教师既是项目信息搜集的引导者又是项目实施的监督者,以及项目结果的评价者。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教师的工作方式需要转变,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师是教学项目的开发设计者,他们不仅要谙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查阅大量的信息资料,设计出具有前瞻性的适合学生知识能力并且为学生学有所用的项目内容,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并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职业素养,还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目前很多教师或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欠缺,或是实践经验丰富,但授课能力较差,不能把知识、经验无障碍地传授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项目教学的深入,因而教师自身定位的转变是非常重要且困难的。

1.3项目实施受到局限

任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程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师生共同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因而,其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明显提高,学生会利用各种资源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据与信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是协助他们进入专业资料库获取相关知识。但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够完善,资源库的内容不能涵盖所授课程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和职业素养方面知识,内容建设流于表象,仅限于应付评估、检查等环节,未能经过认真仔细的推敲、研究,更新较慢,导致知识信息传递的相对滞后。项目教学设计借鉴不足,学生找不到想自学、对项目内容有针对性的资料,使项目的实施受到了局限。

1.4评价方式不尽合理

评价是项目教学活动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要注重项目实施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其目的不在于评判项目教学成果的唯一正确性,而是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从而有效推动项目教学的循序进行。现有的评价方式多采用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综合评分,由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有些评价的内容无法把握,所以评价多侧重于项目完成的结果而忽略了对项目的过程评价,即缺乏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的不尽合理,导致了对整个项目的最终评价缺少合理性、公平性,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以上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2项目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2.1培养学生学习目标

项目教学法除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之外,更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根本目标,项目教学内容和项目教学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革,将大目标化为一个个小的目标,项目教学方法要围绕小目标及大目标的实现来展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目标的目的,即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课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并导入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况时,可以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发挥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引导监督的作用。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专职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锻炼或转岗培养,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以外聘专家、兼职教师、实训顾问等形式,将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引进课堂,为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和规范的训练,使学生直接受到准企业化的技能训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1]。

2.3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库对专业建设起到规范、指导和评价作用,里面的资料是学生实施项目任务的辅助材料,学生可以从中收集、筛选、挖掘完成项目所需的相关资料,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项目教学能否完成,更是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资源建设库应依托整个教学团队,将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件等作为主要建设内容,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跨专业合作,从而建设成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集教学研究与参考、数据精准、方便实用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资源仓库[2]。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从资源库中不断寻找和探索相关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同时,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教学内容资源是关键,它将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行业调查,将课程教学目标与企业实际岗位技能需求相结合,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并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项目。项目设计要遵循针对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结构性等原则,引入的项目要符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所选项目要兼顾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出发,使学生有能力完成并且分组进行,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创设合理情境,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条件和硬件设施情况,选择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理实一体,将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和职业环境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中。

2.4建立学境评价体系

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其项目任务是在特定的学境下提出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项目知识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汲取,如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以形象、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现场实物教学将枯燥的教学形式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运用工程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将教材内容的中心点串联起来,使学生直接接触工程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学环境、教师教授能力等因素,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互为补充,建立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达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3]。在以上项目制学习情境下,建构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项目教学法应坚持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按照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突出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项目成果及创新性等评价内容,既要重视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又将过程评价与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进行评价,查找出项目设计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要以过程评价作为主线,将阶段测评和期终测评作为辅线,过程评价要采用项目小组成员自评、互评和指导老师评价的“三评”体系。在内容与过程上除了注重学习成效评价之外,应将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素质提升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评价。评价体系要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坚持激励性、公平公正性和实用性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3结语

《典型零件工艺及夹具实施》课程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在第三学年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本课程内容共分成理论实训和实践实训两个模块。在理论实训模块中,教学内容以项目导入为切入点,以任务设计为核心,根据所设计的任务内容,由指导老师进行“任务知识”和“任务实例”的讲解,最后通过“任务作业化”达到项目任务的实现,从而使学生掌握和应用“任务知识”。在实践实训模块中,由项目的导入来确定实践实训的目的、所需的设备与工具、任务实施的步骤。而“任务设计”又包括任务方法、任务要求和任务作业,从而使学生根据任务方法和任务要求来完成任务作业所规定的实践实训内容。在项目实训结束前,学生要撰写一份实训总结报告,最后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定工作。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效果明显。该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项目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但项目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进行不断地摸索与研究,才能使项目教学体系得到改进与完善;只有使项目式课程建设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和挑战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杨燕滨.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08):176-177.

[2]盖虹.关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45-47.

[3]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20-121.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对象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创新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只有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价值多元化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把握住教育对象的本质。教育对象的本质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有必要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他课程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学生的思想为教育对象,帮助学生塑造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是人,传统灌输模式忽视人的本质需求,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单一主体性思维,导致教师与学生的疏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学生理所当然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作为主体的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接受教育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新的解读和判断,最终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在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客观容器,是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在传统的灌输理念下,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学生看做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方法,“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充塞着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2]这样的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单一乏味,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使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二)对人的本质的忽略,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理性对道德教育的侵略,道德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人却被边缘化了,受教育者被物化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道德教育变得不再“道德”。其表现为: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实施非人道的体罚与虐待;把人当做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肢解人的完整性,片面强调人的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做是客观物体,是没有生命的、消极被动、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由于这种教育遗忘了人的关系性存在,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造就的都是一些既无独立自主性、也无责任意识的、虚伪的“道德人”,最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育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二、从内因外因对立统一关系看教育对象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为教育方法创新奠定基础。

(一)群体性生存是人的现实本质

为了全面揭示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存在物,这种社会,不是由一些处于所谓“自然状态”中的独立的、单个的人机械地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而是人们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人的本质不是人的某方面的属性,不是某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使人呈现出今天面貌的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成就自身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都要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人群中,有群体就会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对人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关系就是影响每个生存与发展的外因。我们研究人的本质就不能只从个体出发关注个体的特点,而是要在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一个人的本质,探索一个人的思想。

(二)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心理动机

仅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本质还是不够的,因为社会关系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每个人既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成就的,但同时也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都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自由选择的依据。奥地利著名的思想家、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人类与其他的生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人更是为了意义而生存,为了在人群中获得优越感而生存。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人才会愿意采取行动、才会去实践,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支配。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等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优越感,或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优越感。

(三)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

通过对影响教育对象外因内因的分析可以掌握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状况。首先,教育对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教育对象始终生活在群体中,受到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发展过程是在群体中实现的。其次,在群体性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优越感是教育对象一切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与规律。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教育对象才能够产生兴趣,才愿意参与其中。而教育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优越感的获得,只有这样才能够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分析问题是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深入地研究教育对象的本质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教育对象的本质出发,提出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只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任何优越感,也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教”与“学”的割裂,也颠倒了“教”与“学” 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获得优越感教师就必须明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如教师可以在找学生回答问题后询问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有存在感,有受尊重的感觉等。因为可以获得优越感学生就会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4]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前面谈到学生只有感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获得优越感才愿意去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在讲授任何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虽然以往教师都会谈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过于空泛,教材与教师更擅长于宏大叙事,而这种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来向学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的实际用处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以应对未来的生活实践。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相关的,教师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欣赏之情,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自身所追求的优越感。

(三)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学活动与自身的关系,感受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获得优越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问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5]参与式教学过程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学生看做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只把学生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通过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的程度越深,就越能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教育对象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创新出新的方法。创新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问题为中心去开展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 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篇4

关键词:社会文化;经济资源;职业;社会分层;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罗明丽(1982-),女,江西萍乡人,管理学硕士,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教师;聂伟(1981-),男,江苏邳州人,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政策。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高职教育政策变迁(1979—2010):政策网络的分析范式”(课题编号:12YJC880149)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张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04-04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不同群体因所占的财富、权力等不同而导致所处地位不同的一种社会状态。[1]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形势严峻。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也逐渐随之形成。[2]随着我国社会阶层之间鸿沟的拉大,各阶层所占有和享用的经济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也越来越不平等,这种差异同样也映射在教育类型的选择,导致职业教育聚集了大量的社会下层群体。

一、职业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并不明显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表现为个体通过接受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的教育与其成年后所从事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联系在一起。有学者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地位就越高,收入也就越多……高中毕业生可能比具有同样背景但没念完高中的人收入高约51%。而大学毕业生可能比具有同样背景但大学没毕业的人收入多76%,‘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收入多28%。”[3]教育已成为一种身份赋予和社会层级的标识,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个人从教育中接受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接受教育的程度、在教育中形成的能力,都会影响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路径以及今后在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机会。[4]为此,社会下层若要摆脱贫困现状,向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的阶层流动,最快捷、最有效也是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接受教育。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体面职业所需的资格和品质,从而取得进入高一级社会阶层的条件。

但是,这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表现并不明显。一方面,在理论上,职业教育应该是与普通教育相平等的教育类型,而在现实中,却聚居着社会下层或者弱势群体。正如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职业教育的机会似乎更多地是强加给生活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儿童。[5]这个观点虽略有偏激,但却指出了职业教育受教群体弱势的现实。社会下层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教育的意识欠缺,再加之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主客观都不允许子女长时间接受教育。所以,不少社会下层或弱势群体的子女都涌向学制较短、收益较快的职业教育。这是他们下一代摆脱父辈当前社会阶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重要途径,而且成本较低。这些从短学制职业学校毕业的、接受文化教育不足的群体,显然在新环境中解读复杂信息和功能符号的能力也偏低,当经济发展中出现技术使用程度较高的新职业时,高文化程度的人口可以及时应变、迅速转行,进入高收入新职业,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则与此无缘,被迫成为职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过多集中的是来自于社会下层子女,这个现实在无形中再生产着原有的社会阶层,并没有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缩小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社会下层子女进入职业院校,毕业后多从事被认为是社会下层的职业,他们只是相对于自己父母的阶层有所上升和流动。但由于父辈社会阶层的萎缩和减少,他们仍然处于社会分层的底部,社会阶层几乎没有实现向上流动。这样,职业教育“就成为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合法化的工具”[6],社会分层也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在改变人们社会阶层结构上的局限性,使得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没有呈现出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大的发展,相反却停滞不前或显出萎缩之势。

二、社会分层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划分社会阶层可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建构理论框架。[7]基于此,我们选取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职业三个角度来考察社会分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不同阶层间的文化屏障成为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根源

篇5

一、支票影像交换业务难以开展和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重宣传,轻使用

在每年开展的支付系统宣传活动中,克拉玛依市各金融营业网点都参加了宣传活动,也加强了对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的宣传,即悬挂“支票影像全国通用”的标幅,但在标幅下的营业机构十有八九是办不了此项业务的,导致宣传归宣传,使用归使用。

(二)缺乏相关配套设施

克拉玛依市共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却不能做到全部具备办理支票影像交换业务条件。据了解,部分商业银行认为支票影像交换业务少,全面配置设备和人员会造成资源浪费,现有的支付工具、支付手段、和支付渠道已经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愿意过多投入人力、物力。

(三)业务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克拉玛依市支票影像交换业务量小、办理业务环节多,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对相关知识和操作流程不熟悉,再加上行里系统风险考核严格,形成怕承担风险而不愿办理此项业务的心理,主要表现在未作委托收款背书、未加盖“票据交换专用章”。

(四)部分客户对当今社会诚信度持怀疑态度

由于支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难于辨别,客户担心收到空头支票、假支票或要素不全、填写不规范的票据,对“支票全国通用”有抗拒心理。克拉玛依支票影像系统上线以来,业务处理过程中反映最突出的就是退票率高的问题,退票理由大多为印鉴不符、支付密码不符、未作“委托收款背书”、未加盖“票据交换专用章”。

二、促进支票影像业务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基层临柜人员的培训力度

一是各金融机构应加强系统内业务管理,避免人为的业务差错和业务处理不及时的问题,严格按照支票影像系统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配备人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工作不认真、操作不规范造成的业务差错和处理不及时的问题。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营业网点临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对营业网点业务人员加大培训与考核力度,使基层业务人员熟练掌握支票影像业务规章制度和处理流程,确保支票影像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大社会宣传培训力度

一是人民银行各级行要充分发挥央行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信誉好的商户与其固定客户通过支票影像系统办理异地结算业务,以起到示范带头、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支票影像业务的开展。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利用柜台咨询、业务推荐等方式,针对支票影像业务使用群体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增进客户对支票影像系统的了解,熟悉有关业务知识,积极引导客户通过支票影像系统处理支票业务,让更多的人选择并接收支票这一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

(三)加快系统内配套措施的实施,消除工作脱节现象,降低系统退票率

一是凡规定以支付密码确认付款的,组织系统内所有分支机构全部推行密码单或密码器的使用,确保签出的支票可以通过影像系统审验付款。二是采用电子验印方式确认付款的,健全和完善验印系统数据库,保证数据库中印章数据的完整、准确,同时,加强验印工作的严肃性,当验印系统提示非实质性印章不符时,要辅之以人工核验,避免不必要的退票业务。三是要切实加强新扫描设备的投入和原扫描设备的更新换代,为基层金融机构开展支票影像业务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确保支票影像业务的有效开展。

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话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经验性的语言活动。例如通过课堂中的讨论活动、提问以及师生间的谈话等,这一类型的对话活动受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指导。在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只能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而缺乏双主体之间的互动与民主平等的精神,更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真谛。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则是在一种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流和沟通,这里的“对话”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情景中,建立起来的民主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一种关于生命和成长为主题的共享精神、知识、情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话方法能使性格各异、拥有不同思想、不同需要的主体双方在相遇过程中互相理解和共同创造,不是单一的诉说自己的思想而是相互汲取对方的知识和智慧,从而使@些互相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有机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的交流和对话,期待达到的是一种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实现双赢的结果。

总的来说,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间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以社会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与思想政治道德为基础,以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为媒介而进行的语言、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双向交流,使主体双方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从而达到提升个人的生命质量和个人价值,构建完满的精神世界的目的的方法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区别于传统的独白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灌输的方式与特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民主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也是民主和自由的,它需要自由的交流和展开。没有民主与自由的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就不可能呈现出真实的思想、情感、态度、需求、经验,也不能达到双方独立意志的自由表达和相互尊重。“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尊重人格平等,保罗・弗莱雷指出:“一般说来,对话指一种平等的交谈以达到两种视界的交融。没有平等,就成了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谈不到对话和交流,也撞不出美丽的火花。”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在教育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将教育者摆在主导位置,是最主动的教育资源掌握者,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话的发起者主要为教育者,对话关系的维持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而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者主导的一边倒的思想模式,将教育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还原对话本身的面貌。

(二)双向互动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为基础,局限在“主体―客体”的模式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强调的是“主体―主体”的模式。马丁・布伯在其“我―你”、“我―它”的关系中就说明了“我―你”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平等关系,而“我―它”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主体间的“我―你”关系。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因此它是一种双主体性且强调双向互动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中的对话是双向或多向交流,不是教育者一方的对话,而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它倡导的是双方自由意志的表达和对等的交流机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多维的和多重视界的沟通和理解,双方不仅仅是停留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存在一方想征服另一方的情况,而是双方受到彼此影响以克服各自思想和认识上的偏见和不足,产生出新的视界,从而达到进一步探索真理的目的。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专业;项目教学法

引言

探索可供高职学生有效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使高职学生更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跳出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高职教育模式,项目教学法因此应运而生。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1.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由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的教育和学习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高职院校教学法,它将一项工作分为若干个步骤和子项目,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需要教师清晰的布置给学生,使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相关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以学生很可能在未来遇到的典型工作环境中的典型任务为蓝本进行设计,使学生较为真实的提前接触到工作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重要意义。1.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探究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对教师布置的项目进行仔细研究,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全部能力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将高职课堂由教师主导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向进行转向,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高职课堂的主人。其次,使高职课堂重点讲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向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渡,高职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向性。第三,使高职教学由课堂为中心变成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课上课下的积极性从此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总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性更强、趣味性更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

2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艺术专业中的作用

2.1有利于培养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判断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由于在校高职学生不具备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因此不能有效快速的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这使高职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开展项目任务教学,可以使学生实践艺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经常性的进行艺术创意,不断在任务中修正自己的专业思维,养成良好的职业操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中获得从事职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2.2有助于实践理论统一以往的高职教学是教师单向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分而治之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讲授课主要以黑板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的理解艺术设计知识,不能有效使学生形成艺术设计能力。学生的能力形成只能在校内或校外实习中才有机会得到提升。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上就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就很好的效实践了艺术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项目教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加速形成了学生职业能力。2.3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高校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基本上以学生独立实施完成项目为主线,教师只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设计任务,创设了学生可以有效发挥创意的空间和宽松的情境,项目布置时教师往往不规定明确的设计方法,因此学生可以想象自己处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与灵感进行设计,而更愿意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一展自己的所长,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职业情境中得到有效培养。

3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的过程

项目教学的过程应当既体现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项目的设置既要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又要体现实践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功能,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环节的具体工作。3.1项目的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设置应当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体现出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有效练习,通常选取的项目应当与社会的需要高度吻合,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给学生留出能够发挥出创意创新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中,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不规整的户型,从而增加项目的难度与设计的复杂性,同时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意空间。项目的设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3.2项目的分组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来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在分组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强弱搭配,又要给每个学生都布置有效的具体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分组中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在分组完成后,还应当给教师提供详细的小组分工计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3.3项目的考察项目的考察阶段主要完成项目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包括项目的实施背景、项目的设计要求、项目的注意事项等。项目的考察还应当深入到项目的实地,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然后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工作。项目的考察重点围绕客户进行,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给学生安排非专业人员扮演客户与学生进行交谈,这样可以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揣摩客户的要求,从而形成有效把握项目的能力。3.4项目的咨询学生在收集项目的相关数据后,容易在项目数据的整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色彩的调配、造型的选择、风格的特征等。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方向性的必要指导,既要启发学生的灵感,又要使学生能形成清晰的思路,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对项目进行设计。3.5项目的设计在有效的资料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学生就需要根据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设计工作,这需要各小组围绕客户的要求进行风格、空间、色彩、选材等具体的设计工作。教师既要把握学生设计的进程,又要给学生具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完成设计方案。3.6项目的评价项目的评价主要由学生之间的互评、客户的评价和师生之间的讲评这三种方式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主要从设计的具体细节方面进行评价,客户的评价主要从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个角度进行,师生之间的评价主要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评价,这三种评价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再进行改进和升华,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更有效的符合市场需要。

4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既要使学生沉浸在具体的项目中,又要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项目教学过程是一项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论检验和合作探究的过程。4.1项目设置多样化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应当有一定的多样性,项目既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要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既可以是实际应用的模拟,也可以是从企业拿来的真实项目。总之,项目的来源渠道多样,项目的设计要求多样,项目的风格特征的多样,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4.2项目教学参与性项目教学是针对全体同学开展的,项目既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业水平,又要注重发挥尖子生的专长,还能使水平较差的同学也在项目中得到提高。因此,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参与性,使学生都能愿意参与其中,都能在项目中获得发展。

5结语

项目教学法可以使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获得有效的能力提升,教师项目教学应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上把握好每项工作的具体进度,从而在项目中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升艺术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闽.“职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关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

篇8

    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发掘儿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情商等。通过课堂音乐教育,既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儿童的创造力。对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2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注意力素质和提高记忆力

    儿童在欣赏音乐旋律时,既要注意音乐旋律的音高,又要注意音乐旋律的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参加合唱团的孩子,首先,学会看指挥的手势,又要看着手中的谱子,还要倾听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音以及自己声音的音色。学钢琴的孩子,在弹奏音乐作品时,首先,认真的看着谱架上的谱子,又要注意左右手的节奏和踏板的运用,还要注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自加拿大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学习音乐的孩子比不学音乐的孩子有更好的记忆力。研究者选择两组4~6岁的孩子,在一年中对他们进行4次测试。其中一组学习音乐,另一组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结果发现,短短4个月后就有了变化。这些孩子需要完成一个区别和声、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测试,和一个听完一列数字后必须记住并复述的记忆测试。经过一年音乐训练的孩子,在记忆测验中的表现比那些没有学习音乐的孩子要好。而且,他们在非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也有所提高,包括文字、图形记忆、数字记忆以及整体智商等。研究者称,学习音乐的人的大脑运转与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是不同的。这一研究结果让那些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教孩子学习音乐的父母们备受鼓舞。

    3学习音乐能够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孩子和艺术结缘,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艺术的圣殿中自由地遨游,汲取艺术中最精华的灵感,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受用无穷。学艺术的孩子品性好。音乐等艺术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从小与艺术结缘,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步与强化,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音乐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思维活动。音乐是智慧的源泉,是开启灵感的一把钥匙。不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迪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常听音乐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美、崇高的情感,伴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他们的思想也逐渐飞向远方,和优美的乐声互相交融,成为一体。艺术之美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与艺术接触的孩子可以尽情地呼吸艺术世界中新鲜的空气,感受艺术王国中的鸟语花香,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正是以它迷人的魅力,启迪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促进他们良好道德的形成。通过长期的音乐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以行。使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在训练演出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坚强的毅力,为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

1 电力职业教育的现状

2000年以来,电力企业创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全国现有电力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超过35 000人,且90%以上在电力类生产型企业从事各种职位的工作。

近年来,电力企业对职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形成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和培训基地。高职院校的电力专业除为电力企业提供岗前培训的人才,更是企业职后培训、继续教育的中心,促进电力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结合。企业与学校师资力量共享,电力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作为技能实践的指导教师,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为企业提供理论学习与项目研发支持,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但有些高职院校的电力类专业特色不突出,尤其是没有足够资金投入的电力生产技能专业,无法仿真模拟电力企业生产模式,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 电力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电力系统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由原来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电力工业在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力资源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很多新兴岗位,如市场营销、计算机信息、法律咨询、项目经理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成为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劳保部与电力企业联合实施电力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员工为适应电力系统发展新要求,纷纷参与政治理论、活动策划、经济管理等电力相关的学习。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力类专业是直接为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的,实用性特征显著。他们能够把握电力行业的特殊性,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供的教育能够适应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各种岗位的工作。为更好地服务电力企业,电力教育培训的投入会持续加大。

3 电力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3.1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是针对电力行业的实际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和以后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学生在接受教育后能够获得相应的就业能力,适应电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的要求。电力职业教育要依托电力企业的发展,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按照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来确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岗后培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3.2 “2+1”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第二学年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就业方向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第三年根据岗位要求自由选择继续学习其他课程或到电力企业进行实训,若达到毕业标准,即可获得学历证书。这种教育模式将学历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结合在一起。实践教学更接近生产实际,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与企业共建校内电力实训基地,或是利用校外电力系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使用企业新设备、新技术,强化所学知识与岗位的密切联系。

3.3 “送教上门”的教育模式

对于公共理论课程,学校可以对电力系统的在职人员提供远程教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员的互动,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学校建立课程录播系统,将课堂录像上传到教学资源库,学员可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更好地复习或补习。引进案例教学,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常见并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通过多媒体实现模拟再现,组织职工、学员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1]解建宝,王小艳.“工学结合”的电力职业教育新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管理视界,2008(7)

[2]王秋红,黄益华,徐明.电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3]洪延艺,王如平.电力高职教育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4]张东平.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电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5]赵天,罗静.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篇1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s rapid.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wa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s gradually diversified from the traditional books, classes and other single way. Throug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ways, the number and speed of accessing to information are far more than ever before.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full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ves,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ew media provides a more open platfor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brings more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channels for students to receive information, which is no longer a one-side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d being educated for students.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which requi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change the way, changes the original unilateral output and input of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键词: 新媒体;网络素养;新平台

Key words: new media;network literacy;new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165-03

0 引言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学生也成为了新媒体用户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样的改变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平台,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急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解决。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价值观的培养上,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利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积极效用,正确引导学生应用新媒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1 新媒体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助益

1.1 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获取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资讯在互联网上随处可得,大学生已经可以在课堂外,离开教科书获取更多的知识,其涵盖内容也极为丰富。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及时、迅速,也会使学生对这个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世界上时刻发生的事情有及时的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互联网也能够让学生认识远超出自己所能亲身感受到的社会,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文明成果和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等,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其他知识的扩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也有助于大学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

1.2 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人类个体离开社会,便不能实现人的本质,而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才能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能够融入到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大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使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平台,而新媒体则将这个平台打造的更为庞大。借助于网络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认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也有机会与更多的不同思想发生碰撞,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也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审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1.3 新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的认识世界

当前科技的进步使得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总理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创新的重要性,“大众创新”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用创新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学生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检索,培养了自身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丰富资源的利用,培养了个人的动手能力,社会的需求则要学生将创新的意识和这两种自身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新媒体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又会对客观世界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对客观世界认识得更全面。

2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道路

2.1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新起点

当前新媒体发展迅速,其所承载的信息量远超过传统的纸质书籍、报刊、杂志等,在传播速度和和信息更新频率方面,新媒体也拥有传统传统书报、杂志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在网民中学生群体数量最大,占比为25.0%,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5.1%。[1]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网络与学生的紧密度也在不断提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应对自媒体所带来的大量信息的涌入,也要利用这个平台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全面,开展的更深入。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传播者和接收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这一信息链的关注和了解,有助于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灵活多变的制定针对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

同时,各个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也可以利用这一信息链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这样的工作方式的改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数量和资源利用效率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学生进行关于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有43.5%的学生认为该校“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较好”,而回答“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的大学生仅占调查样本的8.9%,整体认同度较高。在调查过程中有87.9%的学生表示自己是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方式了解学校相关通知或查询相关信息,67.3%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通过社交软件与辅导员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新媒体的使用大大节约了学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成本,辅导员和教师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同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提高了工作效率;受教育者也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了传统工作模式下的生硬感。

2.2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目标

学习本身并不是为了对原有知识的生硬记忆和模仿,而是要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学习,理解其中的深层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步、创新。尤其对大学校教育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是其重要目的之一。而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角色,对知识的学习变成了对知识的记忆,丧失了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而在新媒体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方法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将一个个孤立的、呆板的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成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制定里来,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让学习从记忆变成理解,再到思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

2.3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

需要看到,新媒体在带来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利用新媒体所能接受的信息数量和范围都是巨大的,这些信息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量巨大,并且其中夹杂着许多对学生思想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学生在分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侵蚀,逐渐失去理想信念,道德标准模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正确发展。

例如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的“校园贷”事件就是在多种不良信息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在高校学生身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保证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筛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新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而不要迷失在网络世界里。

3 新媒体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应对

3.1 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分辨能力

当前高校学生在面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是在一些不良信息的不断隐蔽其真实目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分辨能力稍显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在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时,并不与周围现实世界发生过多接触,在其接触不良信息初期周围人较难发觉,往往是这些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影响后,周围人才能得知,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障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加强学生对于各种信息的识别分辨能力。

提高这种分辨能力,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正面教育,在学生的心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好根基,才能抵御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蚀。

另一方面,整理收集一些现实案例,将网络上新出现的、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的信息种类和方式进行普及教育,可以通过定期主题班会,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定期向学生,通过现实的案例为学生详细讲解网络不良信息的隐蔽性和危害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思想政治基础。

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新媒体的普及已经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学生群体更是新鲜事物传播的主体,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用传统的面对面“讲道理”来进行,而是要运用新媒体,用更高效,学生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例如,现在就可以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学生各种信息,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通过这种“熟视”的方法不断强化教育,解决了召开班会等传统教育方法的教育间断性,并且可以与班会等教育方式进行配合,班会进行重点强调,日常网络上不断强化,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工作者要紧紧把握新媒体发展方向,充分运用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平台和机遇,解决好学生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牢牢把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l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R].2017(1).

[2]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