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劳动实践感悟

篇1

关键词:《红楼梦》;阅读习惯;教学形式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写作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而对于生活阅历较浅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没有广泛的阅读他们就不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没有广泛的阅读,他们也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也是语文教学一直提倡的“听、说、读、写”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打开一个新世界,从而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疑难。

阅读的好处众所周知,但是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因为现在的高中生不是不阅读,可是他们“大多数人的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为了获得特定的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得感官的一时轻松和享乐。这样的阅读,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大众阅读活动的主流,并且已经在学校广泛地散播着。”这样的阅读是达不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的,通过“快餐式”阅读而成长起来的高中生的未来仍旧是一片空白。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但是“现代大众传媒正越来越多地取代了阅读,使学生对语言文学艺术,对负载着历史、传统、价值意义的民族语言只能达到表层的接触,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减损。游戏、卡通、言情、武打、花季文学成为今天中学生的主流文化,他们的情感日益变得平涩而冷漠。”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指导高中生的阅读教学呢?

一方面是学生不愿意读经典文学名著,一方面是高考的指挥棒在不断强调要考查名著,面对这样的两难,名著阅读教学成了“烫手的山芋”,高中语文教师只能硬着头皮教,整理好满满的一本讲义对着学生进行全面的情节梳理和人物分析。讲台上教师累得满头大汗,讲台下的学生的反应却是一片茫然甚至倒头呼呼大睡。这样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意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学生的阅读行为只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而不能用教师的阅读来替代学生的阅读,用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他启示我们,阅读重在培养良好的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当务之急在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它才能主宰高中生的行为,从而让高中生吸收知识,感悟文化。然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如何能够长期地做同样一件事情,这又需要学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经典著作的阅读因为年代久远或是语言方式的不同而加深了阅读难度,让他们觉得比较枯燥。因此,阅读教学更需要一些不断变化的形式以维持他们阅读的新鲜感。下面笔者以高中三年对《红楼梦》这部著作的阅读教学实践为例来谈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阅读习惯。

一、利用初升高的暑假时间,制订有目的性的阅读计划――认读

初三升高一的暑假是轻松而又漫长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相关的著作来阅读,那么等到学生一入学对高中生必读的名著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应遵循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让家长和学校都提前设置一定的阅读目标让他们达成。如高中生名著阅读中《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是篇幅较长的著作,可以让他们利用初升高这段时间独立进行阅读。事先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择看原著,注意选择正规的出版社。由于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而《红楼梦》中又充满大量古典诗词,因此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能够将其阅读完整。

二、教师指导监督,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导读

学生真正进入了高一年级,语文教师对阅读的指导作用就尤为重要。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谈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笔者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到:笔到。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明确的要求,在课堂上不断强调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课后可观察学生平时的阅读状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四到”的习惯。

篇2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拿着水桶,抹走桌上的尘埃,擦亮窗户。拿起油漆桶,刷走墙上的涂鸦。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很久没有做过了,趁着寒假,我有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通过此次社区服务,我不但享受了劳动的快乐,而且体验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墙上,那些各式各样的涂鸦,硬生生地挂上的图画和办证,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环境是靠大家来保护的,可是大家却不以为意。

从中,我还人知到自己应该在有空的时候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那应该也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我们要帮助辛苦劳动的父母,在他们感到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抚慰他们劳动后的疲惫。我终于了解到了清洁工的辛苦,了解到了环保的不容易,了解到了清洁工认真的精神,瓜子壳、烟头等都是他们劳动的对象。

篇3

现阶段,我国体验式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过知识的学习或者是自身亲身所经历的事情,对思考行为方式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在某些方面可能深深影响着你的感受。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亲身活动,也是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更为通俗上说,这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所要获得的主体感知行为,作为一种活动结果,也就是通过从主体上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需求,这就主要是包括三层含义,即经历、情感、认知。从本质上说,体验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事先预设下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真实性的学习目标前提下,自身可以进行相应的感受活动或者是体验,之后可以通过反思、感悟和分享,从而实现我国自身知识能力的提升,构建一种知识相对丰富的学习方式。其中可以分为前期分析、项目设计以及场景模拟等几个方面。

2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2.1认知体验环节的设置

在当前我国认知体验教学环节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就对情绪情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感受,并且在感受的环节中让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最后才能是自我反省。从而能够逐渐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这样也就可以进一步确认真理性标准和价值判断。在当前的教师一定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体验教学是非常关键性的影响因素。高中生可以从不同的体验式角度来进行划分,比如是情感是体验以及课堂外体验和拓展体验,如果是场域来进行划分,可以简单划分为课堂内体验和课外体验。现阶段的大学生情感体验上来看,当代中学生的视野相对来说比较广阔,知识储备相对不够,这样就在简单的课堂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能够利用课外知识来进行补充,让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狭小的课堂教育中,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当前的社会教育中去。并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仅要能够获得内心真实的感受,还要能够在主观需求的引导下,将物化的活动主动转化为主观上的心态。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外体验来实施相应的计划。其中可以让高中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当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能够积极鼓励相应的组织和个人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体验式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还应该要能够在课堂内部进行开展。为此,我们就必须要能课内体验中出发,注重挖掘体验式教育在高中德育教学工作的潜力。我们还应该要能够注重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通过选取素材,注重选取素材的大众化,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得高中生感受到真正的亲切感。与此同时,还应该要能够主动激起学生的思想变化,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增强学生对劳动人们的深厚的情感体验,这不仅仅能够培养学学生吃苦的精神,磨练高中生的意志,切实提高他们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2.2体验式教学的多样化

在当前的社区服务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服务。在参与社区服务主题上可以采用记录日记、开交流会等形式,或者是可以在主题探究的展示写调查报告和小论坛等形式开展活动。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他们对某些观点的看法,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可以知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在主进行主题设置,这样就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在分享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从可以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篇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政治教学 方式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方式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与社会生活中选择与确定专题,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再单纯地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而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实践中获得各种获得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的发现,方法的习得与态度的形成,也就是所使学生学会自主地获取知识,并且将独立思考问题的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在学习中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自主性。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研究,而是通过研究而获得知识,只是知识获取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

高中政治教学的不同就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自己的感受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更加注重学生意识的培养。这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填鸭式”教学完全不同的一种教学理念,因此教师教学上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给予多方面的、系统的辅导。

(一)基础知识的指导

虽然说高中政治教学中更加注重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并不是完全脱离了老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政治基础理论的指导是必需的,因为教师需要将正确的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在正确的、科学的政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与自主发散,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进行加工整合,这是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先向学生阐述相关的理论概念,然后根据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以客观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不会随着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其是客观存在的。就好比我们的地球,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围绕着太阳转,但是唯心主义就认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宇宙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转动。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证明了这一观点,就算宗教唯心主义对他进行惩罚,这也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二)研究方法的指导

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的技能。政治学习可能是所有学科中最枯燥的,因为政治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是一个思维开发的过程,这对于思维活跃的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对确定的政治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究。学生只有了解具体的研究方法,才能依据一定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解决在分析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研究课题的答案。

(三)思维方式的指导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在过去教学中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而去主动地发现、分析、理解问题。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心理的指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还处在成熟与半成熟之间,他们有了成熟的思考问题的思维,但是因为社会阅历不够深,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仍然会带有学生的幼稚与不成熟,所以高中生的心理还是不够成熟的,而且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强。而高中政治教学就承担着这样的一个角色,不但要教授学生必要的政治学科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学习心理的指导需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素质进行个别指导。比如,对于那些对研究性学习产生迷惘和不理解的学生,教师应该运用支持和目标导向等良性的心理暗示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遇到有问题的学生,教师更是应该进行引导,切不能采用“保姆式”的指导方式。

(五)成果展示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既是高中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一个小结,又是与他人共同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成果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展示空间,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及自己的发现真实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收获,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感受,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实践。此外,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要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能把展示作为整个活动过程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指导,积极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可行性。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少惠.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篇5

高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不仅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于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面临着对教育、职业及人生的抉择。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加上信息渠道不畅,许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或选择职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这种盲目不仅体现在就业、升学的选择上,而且反映在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厌学,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什么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被动,毫无目标地走一步算一步;缺乏个性,实践经验少,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极其脆弱,爱沉溺于自己的幻想当中,与社会需求脱节;基本技能薄弱,对待劳动态度消极,生活习惯懒散等,对学校各项活动消极应对。在此背景下,人生规划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是针对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高中学生的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关注学生毕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生活中各种角色的统合。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的目标相吻合。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适宜人生规划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在接受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继而影响着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在学生身上相互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各种科目争相挤占课时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将人生规划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构建一套与人生规划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称之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现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其实,不少教育专家对人生规划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很少有学者和学校从实践层面提供策略和经验的总结。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的整合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策略

1.基于心理测量的自我认识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认识到自己将要扮演的各种人生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所需付出的努力,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从而科学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涯准备。

这里说的自我认识不是简单的反思式直觉,而是基于心理测量的系统认知,其基本途径有心理量表测评和问卷调查。

(1)心理测评

利用科学的心理测试问卷了解个人职业兴趣倾向和个性特征,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科学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力支撑。我校于09年在学校计算机中心安装一套《学校心理测评系统》,组织三个年级学生作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卡特尔十六种个性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为学生科学规划人生提供有力支持。过去,学生很少从人生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的感受也很深。

一位成长班学生利用测试结果结合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为自己作人生规划:

我的物理性质(心理测量结果):

职业兴趣调查问卷,最感兴趣的职业依次为:

①记录及一般书记工作;②服务业:公共服务;③音乐性;④文书销售:技术工作。

自我分析小结:性格外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认真负责不随波逐流的作风是我的优势,但做事似乎总是马虎了点。学习成绩被工作业绩所掩盖不知是喜是忧?

职业定位:心理咨询师

(2)问卷调查

为了更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对人生规划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并根据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和辅导,我们设计了《学生人生规划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的人生规划现状进行调查,从职业发展规划、学业发展规划和身心生活规划三大方面开展。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高中生普遍对自己的将来较为茫然,部分学生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认识不足,准备不足,且人生规划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在学业规划上,规划愿望较强,但行动力弱,高三年级学生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学生,而在各个年级中,特色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在心理健康、时间规划和社会实践方面均有待增强,且普通班学生明显强于特色班与重点班学生,高三年级明显强于高一年级学生。

2.基于心理辅导的教育引导

(1)人生规划课程中的教育引导

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融入普通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不仅能提高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其学习动力,更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环境,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与此同时也丰富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心理教师根据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的契合点,将人生规划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研究课程的实施。设定以自我追寻、体察环境、目标引领、生命展现为课程设计理念,以回答“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怎样达到那里”为主要目标,围绕主要目标分别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建构学生完整人格,以有效适应社会,最终实现其自我价值,展现生命光彩。

人生规划教育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和活动方案。如高一年级,应注重学校适应、学习辅导、休闲辅导和生涯探索;高二年级,应注重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职业规划辅导等;高三年级,应注重考前辅导、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这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生规划为核心,辅以情绪、人际、学习等方面的辅导,促进学生整体生涯的发展与成长。

我们首先依据高中生发展的心理特点,给他们相应的指引,同时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学会探索、学会规划、学会自我发展。

(2)心理咨询中的教育引导

学生通过预约与指导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就自己困惑的问题与指导老师沟通,从而进一步细化自己的未来规划及发展目标。

两位高一学生在上完人生规划的心理健康课后找到心理老师,咨询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今后要做什么,可是上了您的课后,我才知道现在考虑已经不早了。但是这几天,我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自己以后适合做些什么……”接下去,心理老师通过了解她们的家庭成长环境,个人兴趣等做出大致可行的发展路线图,并布置作业搜集大学专业、职业等信息。

3.基于心理社团的成长设计

学生社团是校园中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的主要力量。它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并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社团生活中体验、感悟并接受身与心的教育。我校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开展了各行各业的实践体验活动:

(1)自我追寻——规划书大赛

通过高中生人生规划书大赛,年轻的学生们纷纷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并通过文字或利用电脑把它们记录绘制下来。学生在客观分析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基础上给自己一个初步的人生定位,并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实际情况作评估调整,最后总结评价。

高二(2)班彭同学在规划书上写到:“只有有计划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也有学生在写完规划书后感到“压力、兴奋与冲动”,并立志把三种感觉在心中化为动力源泉。

(2)目标引领——成长导师引领

仅仅利用校内资源,放弃校外大量教育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我校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专家资源,聘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开设规划讲座。让更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生思想进入更为宽广的社会领域。用不同主题为同学们多方面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信息。

(3)体察环境——职业体验

学校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任务:组成小组、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优秀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能力,自己想成为以及能成为怎样的人,对高中有何规划及如何实现自己的规划等。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开展主要职业的调查、学习(包括基本描述、工作条件、工资收入、发展前景等),还学习了职场礼仪,体验职业所需教育背景、职业发展道路、职业资源等。

汤同学在感言中写道:“我们要为直径1.2米的钢管做除锈、防腐工作。先用钢丝板刷除去钢管表层锈迹,再用8710涂料在钢管内外壁上涂层。” “这次的工厂工作经历让我们能更早的体验生活,步入社会,身体力行,知道劳动的光荣,汗水可贵。觉得自己不枉此行。”

三、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初步设计高中生活,确定自己的优势学科(文、理)、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学会学习管理、时间管理、生活管理,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或者有一种长远的考虑,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的学习和自己的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每天早读时,学生都要进行一天的规划;下午放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天规划的评价和反思;周末作业的内容和数量也由学生自己提出,由导师帮助调整;课堂上,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规划指导。在日常性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学会了自我管理。

1.在课程设计理念的引领下,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主要帮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样到达那里?围绕这三方面问题来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

(1)我是谁?即自我觉察。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及良好的品德、价值观。

(2)我要去哪?即生涯觉察。让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了解工作的性质、工作的世界以及各项工作的信息,认识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根据自身特点找到自我定位。

(3)我怎样到达那里?即生涯规划。有意识培养学生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树立积极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规划及运用时间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为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做准备;建立正确的生涯态度;培养生涯决策的能力;掌握生涯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2.实现人生规划教育的途径是活动探索和体验学习,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生规划教育是主要途径之一。除课堂教学外,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开展还应探索其他多种途径,例如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视野;配合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教师对特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生涯辅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作出科学选择;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工矿企业,采访成功人士,假期职业体验等。让高中生在有规划的学校教育协助下,规划未来人生,拥有更宽广的未来,实现健康人生。

参考资料

[1] 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研究,2008(10).

篇6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可以了解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许多著名诗人,作家的评价,以及他对许多科目的独特见解。正是爱克曼给世人记录下了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爱克曼忠实的记录了歌德晚年的一些有关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的重要谈话。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而且用世界眼光预示世界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多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多瑙河与菜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河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他关心青年一代,对他们的创造给予忠告。他不支持暴力革命,认为是“为了得到一些好的东西,而以毁灭同等数量的好东西为代价”。在这本书里,充分体现歌德的伟大思想和人性光辉。从而告诉我们一种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一场心灵的盛宴,灵魂的洗礼。在了解歌德的生活,思想的同时,有所感悟。我想,认真读过《歌德谈话录》的朋友,都会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进里脑海里。

   高中生关于《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一书,感触颇深。之前曾听说这本书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字里行间透露出歌德对于实践、艺术以及世界的眼光,构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提高。

   读了这本谈话录,会有一种从内心生出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于谈话录的形式并不了解,读了《歌德谈话录后》,发现谈话录的方式是比较好的,能够进入生活,深入浅出地表达事物,能够吸引读者。对于歌德的了解,我同样只是模糊不清的,有将近二百年的时间距离,但是他的话语中闪耀着的智慧和学理之光,总给人以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感觉。“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他厌倦脱离实际的一切学问,告诫世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赐给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独立地发现的。”;他同时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即认识生气勃勃的形成物,在联系中把握它们外在的、可见的和可以触摸的部分,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这些一系列的话语尽管我仍然无法透彻了解领悟,但言语中吐露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对于世界的评价。 歌德的实践和他艺术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

   他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矗“诗人要做的事,是根据由现实生活提供的动机,把有待表现的要点组织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还特别强调“精灵只显现于完全积极的活动力中。”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天才只有在积极的创作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无异于平凡人。对于文化传承,前赴后继歌德同样予以重视。“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歌德领略了太多的人生与艺术生命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去慢慢品位。“作家本人的人格较之他的艺术才能对读者要起更大的影响。”;“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们当今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从中还了解到歌德对于人格的要求也十分重视。

   另外,用真正伟大和纯洁的东西影响教育到读者。“凡是病态的、萎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伤风败俗的东西,都一概排除。”歌德这些平凡而有深意的话,许多至今还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早就被他一一回答了。 在这本书中,歌德对于世界的眼光也是耀眼夺目。“世界文学”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他的心目中,他不仅主张欧洲两种对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结合,而且十分关心东西方文学的结合。当时许多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另类”之人,而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时却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来,善、高尚和美是超出地域和国度的。“我愈来愈相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歌德的这番话为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意义。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文化开放交流。歌德对世界的别样眼光,给老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极大的精神力量,由给后代的文人义士们留下巨大的财富。无论是青少年,中年人,亦或是成年人,在阅读了这本书后,都将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歌德的敬意。

   高中生关于《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歌德,他是18世纪到19世纪德国和欧洲最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他也创作了许多戏剧、诗歌、小说,同时,他也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和造型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歌德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本书中主要写了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文艺、美学、自然科学思想等方面的见解。我们应该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艾克曼,是他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描写出这些精彩的论述和对白以及这位伟人的一言一行。

   这本书中充满了一位智者对另一位智者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有的给人很大的启发,有的让人茅塞顿开。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就像是圣水一样洗礼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精神得到解放提升。

篇7

关键词:区域教育差距;高中生源结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2016年9月9日,在考察八一学校时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已成为竞争的制高点。而创新主要依靠的是人才,归根结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教育关乎着个人的成长,让每一个普通人的愿望与梦想变成现实;教育,关乎着整个国家的竞争力,让每一个城市、国家变得自信与富强。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经济水平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特点,地区差异扩大化已经是不争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省市之间经济、教育等方面交流的加强,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新的整合,以前一直比较单一、稳定的高中生源结构也发生了的改变,由原来单一的本地区生源发展为本省多区域生源,或本省生源与外省生源并存的生源结构。通过调查显示,近些年的高中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能够支撑这些独生子女选择离开家乡、异地求学的强大动力主要是希望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己的希望与梦想。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更好的教育质量水平,通过教育实现个人的愿望与梦想,是高中生源结构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2016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视频刷爆微信圈。据了解,该中学以连续几年高达80%的本科上线率吸引着本省来自安徽合肥、淮南、铜陵等各个地级市以及部分江苏、河南等地的中考生以及高中复读生。毛坦厂镇是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的小镇,当地的人口结构,因为毛坦厂中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镇上的本地户籍居民只有5000余人,两万多高中生和将近1万多陪读家长已成为本镇的人口主体。在四川的2016年高考中,有50多万人参加高考,600分以上高分考生人数达16676人。虽然这一比例很低,然而,在仅有的1万多名高分考生中,区域分布差异巨大,数量仅占15%的学校占据了82%的600分以上高分学生,仅成都和绵阳两个地方,就占据了一半以上。而我所就读的绵阳中学, 600分以上高分人数就多达1757人,占全省600分以上高分人数的11%。正是因为高考的丰硕成绩,成都、绵阳的不少学校能够吸引来自川内宜宾、南充、遂宁、自贡、雅安等地以及省外甘肃等地区的中考生以及高中复读生。而著名的河北衡水中学更是吸引不少学子远离家乡,前来求学,其生源结构更是广泛。

教育带动当地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舒尔茨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教育是发展之源,它的作用超过普世价值中有高额定价的实物。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投率最高的投资。教育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而教育水平的高低又是一个区域、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环境下,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变量”,其作用越加明显。近年来,我国区域教育差距、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011年GDP前 4 位省份GDP 总额占全国GDP 份额的 34.52%,而后 4 位GDP 总额仅占全国GDP 的 1.32%,相差巨大。作为一名异地求学两年有余的高中学生,对区域教育差距以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更深的感悟。

在安徽毛坦厂镇,有镇领导算过一笔账,毛坦厂将近3万学生和家长,保守估计,每人每天在镇上消费10块钱,全镇第三产业一天的营业额至少30万。有当地居民骄傲地说:“我们这里是金安区,唯一一个财政不亏的乡镇。”在毛坦厂镇政府的网站,首页上有一条宣传语,“名街、名校、名山”,简单六个字,既是发给初来者的名片,又是概括当地经济发展形态最好的标注。在四川绵阳,从金家林下高速后,“教育园区”几个大字映人眼帘。进入教育园区,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绵阳外国语学校等学校鳞次栉比,透出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及浓厚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的发展,绵阳每年至少能够吸引不低于7000名的外地学生到绵阳就读高中或高中补习班。以一名学生平均每月衣食住行等最低800元的消费估算,这些学生每月能够为绵阳带来560万元的现金流量。加上父母来探望、陪读住宿或租房的话,那又是一笔不可低估的现金流。同样一个品牌的学生体育用品店,在高中生源流出量比较多的某市,2015年的销售收入只有200万元,而在高中生源流入量众多的绵阳,2015年的销售收入可达2000万元。

同样,在素有“才子之乡”美誉的江西省抚州,随着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幅提升,规模快速扩张,直接带动当地房地产及消费增长。如临川区上顿渡镇就因为聚集了远近闻名的优秀重点中学临川一中、临川二中等学校,吸引着大批学子从全国各地向这里涌来,形成一支庞大的中学生大军。这些学生来自新疆、海南,甚至是北京、上海等全国16个省(市、区)。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竭源泉。2000年,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在校学生数人为4000人左右,如今,两所学校在校学生均已超过万人;2010年该镇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比2000年的1.6平方公里增加5倍,增长了400%;常住人口11.8万人,比2000年的8.2万人增加3.6万人,增长了43.9%;从事教育相关产业的流动人口更是蓬勃发展,他们就地创业或开饭馆、做买卖,从事第三产业。在上顿渡镇街道上,几乎所有店铺都和学生消费有关:文具店、复印店、书店、日用品超市等等,它们和这些学生的大学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学校师生家长,发展当地经济。当地居民说,没有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就没有上顿渡新城的发展,就没有上顿渡镇今天的繁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区域教育对区域经济明显的带动作用。教育差距变大,影响同时期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化。教育和经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有着促进作用,反过来经济对教育的发展也有提升作用。教育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育协调经济平衡发展。从宏观上,经济主要通过教育经费投入这个直接的因素来影响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平等;从微观上,各区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秉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一种求贤若渴的社会风气,能够留住人的地方,不光待遇好,校风、学风、社会风气都好,这样,提升教育品质、促进经济发展才是一个整体操盘。教育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最基本的意义。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关乎教育,关乎个人的成长和生存,更关乎经济,关乎我们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检验[J].管理世界,2006(06).

[2]顾胜和.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抚州教育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篇8

摘要: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强调了学生追求个性解放的权利,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关怀,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轨迹和人生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挖掘教材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讲究课堂教学平等对话,开展人文精神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一、引言

自从在高中课堂大力开展新课程教育改革以来,国内高中各学科都开展了深层次、整体性的教学改革,也催生了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科性质的重新定位。在传统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工具论”的尴尬地位,直到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用后,高中语文教学才逐渐加强人文精神建设,强调从教学理论、课程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提高人文教育,从而能够加强学生的人文感受,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情感感悟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着重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突出语文教学中应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既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人文思想与情感,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第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确保学生学会理性批判。人文精神彰显的是道德的光辉,宣扬的是勇敢和自由,强调人类追求正义和平等的精神,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所要倡导的道德品质和批判思维,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调动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去感知其中所孕育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精神,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变得更加明智。可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去探讨世界与宇宙的奥秘。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强调了学生追求个性解放的权利,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关怀。第二,赋予学生良好的道德思维,提升他们的个人品质。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塑造强调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侧重的是借助文学来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合格高中生,这也是学生形成良好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积极开拓学生的知识范围的同时,必须倡导和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锻炼,引导学生去感知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去感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体会语文教学所独有的人文关怀,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亲情、生命和自然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信念。第三,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他们的社会价值感。高中生还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社会体验都很有限,人生还处于上升期,他们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精力充沛、感情丰富,但是也容易被外界不良情绪所影响,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高中语文课堂,通过课堂教学的正面引导,挖掘汉语文学的闪光点,提炼优秀的人生态度,能够重塑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从而达到教书育人,加强人生观教育的目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社会品质,形成优秀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社会价值。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是语文素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教育,加强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将高中语文人文精神的培育落实到实处。第一,提高教师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将手下无弱兵,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在讲授《我爱这土地》的时候,需要教师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在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时候,需要教师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师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人生价值和社会道德观,培养学生自由、民主、平等、互信的人生价值观。第二,挖掘教材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武器就是语文教材,它是众多教学研究者和学术专家精心编排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恰当安排教材中的育人点。例如:教师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应该组织学生认真朗读,充分体会杜甫对天下劳动人民的关心;教师在讲解《呐喊》的时候,应该从“时代背景”、“写作题材”、“文章精华”和“阅读理解”四个方面来介绍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底蕴,组织学生理解作者的时代呐喊。第三,讲究课堂教学平等对话,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平等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个体,共同探讨学习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在讲解《热爱生命》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命的例子,组织学生讨论生命的本质和真谛;教师在讲解《雷雨》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话剧表演,学生可以根据查阅的知识开展角色表演、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9

一、重视课堂教学,渗透环保理念

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为学生渗透环保的理念,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这就为渗透活动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学生也应当积极地阅读相关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通过讲授生物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挖掘与环保相关的素材,将生物教学与环保理念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v授“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时,我为学生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料重点讲述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实例。我首先播放了前些年北方沙尘暴的景象,看着人们在沙尘中艰难地行走,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然后又为他们播放了河水营养化的场面,看着工厂肆无忌惮地在排放着污水造成河流大量大面积地污染。接下来,为他们讲述了沙尘暴的原因、富营养化的原因,三北防护林的作用及生物净化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理念,同时还为其讲述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成绩,国外对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评价。通过将教材内容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学生能够体会到破坏环境的危害和生态工程的积极意义,这能够使他们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养成对身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联系现代科技,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单讲授环境如何遭到破坏、人们如何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这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使他们出现消极的情绪。在此情况下,教师要联系现代科技为学生讲授一些科技成果,使他们看到科学家为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在其内心种下环保的种子。通过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学习,学生能够明白一些最新进展,也会增强治理污染的信心,这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在讲解“基因工程的应用”时,我为学生列举了基因工程在植物、动物、微生物方面的具体应用及成果后,帮助他们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基因工程的最新进展。在讲解植物应用时,我列举了基因工程在抗虫、抗病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即,棉、玉米等抗虫植物的研究成果,以及抗病毒的小麦、番茄等植物。在介绍动物应用时,重点讲解了生产转基因的药物等内容。随后,我为他们展示了一些污染的情况,讲述了基因工程在面对石油污染时候的应用,即,科学家组成“超级菌”分解各种石油烃,消除浮油的影响,从而彻底消除原油的污染;科学家将聚磷基因与硝化基因导入到人体大肠杆菌中,使其吞噬汞和降解土壤中的DDT细菌,从而达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通过对这些科技成果的了解,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大大提升。

三、注重作业布置,完成环保练习

在高中生物试卷中,很多试题都是以生活为背景,通过与实际相结合来考察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鉴于此,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教师不妨设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试题,帮助学生熟记教材内容,提升生物环保的思维,最终为获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应当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和感悟题目背后隐藏的意图,通过与生活阅历相联系来感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在讲解完“生态工程”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三道题:

(1)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不能解决的问题是____。①防止区域内水土流失;②有利于保存土壤内的氮、磷、钾等养分;③使土地优化利用;④解决长期干旱无雨的问题。

(2)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灾,究其原因是上游地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____。①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②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③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④对水资源缺少足够的认识。

(3)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____。①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②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③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④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禁止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练习,就能够对生活中的生物知识有所了解,也能够树立环保的理念。

四、开展课外活动,树立环保意识

篇10

一、转变教学观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力。一旦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就会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定的意志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进行有效的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实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多点鼓励、鞭策,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获得科学知识。

首先,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开展探究实验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宽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里,才会消除学生害怕和失败的心理障碍,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探究。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重要的是教师要积极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激发其探究兴趣主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一些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酶的高效性”教学时,本人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一个学生对唾液稀释了30倍后与用原唾液进行对照实验,发现酶的催化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什么特性?有了疑问,便有了解疑的欲望,学生就能集中精神,投入释疑的研究中。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很可能是酶的催化作用很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的内驱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主动地探索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于是教师继续设疑:大家如果要证实自己的猜测,那么该怎样做?将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引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过程的动机,学生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积极讨论,并设计出“探究酶的高效性”的实验方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创设情境目的是调动积极性,树立信心,使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绩,并进而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实验原理、实验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再到实验室“照方抓药”,由于学生事先已知晓实验结果,实验时大多按部就班,兴趣不高,这种机械化的效仿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挫伤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时,笔者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习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学习不仅是要用脑思考,而且是要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用嘴巴诉说,用手操作,即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中学生物学课堂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时,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实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探究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最后师生一起就每组反映的问题,再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转变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实践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主动的实践与体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学习。

三、转变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趣味

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多方面组成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的优势,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其他人协作的能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优化生物学实验教学。例如,在“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时,学生观看科学家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录像,观察科学家是如何设法把DNA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再分别研究它们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还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使他们感到科学探究并不是高深莫测。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抽象的探究实验,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学生搭桥铺路,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比如通过动画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源,将教材中的固定图象和分散的知识转化为屏幕上活动的连续过程。例如,在学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用动画演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实验的趣味,有助于学生从知识的整体性上去理解和掌握某些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见,改变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生动地掌握抽象的实验知识,感受探究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探究能力

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从而造成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家存在着神秘感,他们认为科学家往往都是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模样,总感觉科学远离自己的生活,并且认为只有科学家才有能力进行探究,普通学生根本无法做到。这种想法会使之失去了探究热情,制约了探究能力的提高。所以要提高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正确认识科学,从心理上觉得科学和科学家并不神秘,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高中学生也能做好探究问题。为此,笔者平常注意搜集有关生物学家的有关资料,如,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宣布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时,沃森年仅25岁,克里克才37岁等,当时他们是如何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把这些资料制成课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及科学家,让他们了解到科学家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科学家只不过是一个身份象征;而且很多科学家在取得成就的时候是相当年轻的,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这样,他们就会消除心中的那份神秘感,获得探究的信心,从而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并不神秘,勇于探究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样的科学问题,更要考察对其科学技术的态度、探究精神等,这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有意义和有价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