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时间:2024-03-28 10:3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是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但学生是消费者不是劳动者,对教材抽象描述的按劳分配作用意义缺乏切身感受。如何贯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借助学生熟知的东西感悟体会“温故知新”,从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一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捷径,解决教材疑难点是困扰本节教学的一大心病。结合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探究,我对本节上述疑难点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按劳分配;“温故知新”;情感交融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是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但学生是消费者不是劳动者,对教材抽象描述的按劳分配作用意义缺乏切身感受。如何贯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借助学生熟知的东西感悟体会“温故知新”,从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一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捷径,解决教材疑难点是困扰本节教学的一大心病。
结合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探究,我对本节上述疑难点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对策:针对学生对歌曲《社会主义好》非常熟悉且人人会唱的学生实际,结合教材抽象描述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将歌词适时予以必要的变动:“按劳分配好,按劳分配好,按劳分配体现人民地位高,剥削派被打跑,不劳而获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来劳动,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曲调不变师生共唱感悟体会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画龙点睛、点明主旨:“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师生迸感、以情交情、以感交感、情感交融,“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使生思想升华、灵魂触动,落实了政治的根本性质、根本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武城县二中)
篇2
一、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生发联想,展开想象,领悟生活。一个人的想象力来源于客观现实,来源于生活实践。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想象力的物质基础。因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必由之路,更是引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手段。
二、巧用道具启发学生从点,特性,时空关系上生发联想与想象,产生感悟。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相近、相关、相应、相反或者某一相通的沟通点上。
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两种思维形式的基础都是已有的事物或记忆。正如朱关潜先生对阿尔卑斯山路口竖着的碑的感叹:“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类似朱先生所惋惜的情形,常常发生在中学生身上,他们常感叹生活平淡无奇,作文是无米之炊,难以下笔,对身边的事物不会主动,用心地去观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一件小事、一张画、一个普通的人进行细致的、独到的、深入的观察,并从而发散思维,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发现该事物的特征,发现其内在的气质精神,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面对这难题教师如能运用简单的道具,启而发之,并举一反三,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极快地提高学生的创作欲与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比喻修辞,象征手法进行仔细地分析,深入地思考,引发其感悟生活,提高能力。课文中不乏优美的比喻句,如朱自清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的清淡、明净、柔和而又朦胧的情致与流水泻地,牛乳洗过的花朵,轻纱笼着的梦,一一链接,每一处既形象又生动,既感性又灵性。妙趣横生,两者联想之物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似于不似之间的迷蒙的,浸人心脾的静谧之情,本是只可意味,难以言传的,因巧妙地链接了联想的彼端之物,才让人如此深切地体会到“月华如水”、“轻烟笼着”、“薄雾隔着”的深意。
篇3
[关键词] 道德感悟 社会实践 自我管理
郭思乐说:“道德教育需要依靠人的感悟。我们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去感悟人间的美丽,成为他们的德行的基础和内核。”“这样产生的感悟,会滋养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帮助他们实现道德内化。
一、在社会实践中感悟
学生生活现实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元素。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进而感到亲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由于课堂上评说的、讨论的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有利于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这是“导行”的最好方法。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德育方法,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我校充分利用江阴优越的人文地理、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德育基地。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锻炼道德意志,激发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比如到社区去做义务劳动,让他们体会为人民服务的,进而对他们的劳动进行夸奖,使他们产生自觉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在自我管理中感悟
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实行以自我管理为基本形式的自治性方法,学校也倡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因为教育只有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产生巨大的作用,脱离自我教育的教育必定是无生命力的形式主义教育。在班级集体中,采用轮换、轮值的方法,让每个班级成员都能参与班集体不同层次的管理,形成“人人参与”的民主管理模式,学生就可以常常参照群体与他人的意见,跟自我评价之间的差异,不断校正自我教育的态度、标准和方法,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过程第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体验较多的是成功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自信力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他们的各种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健全的素质,促进主体道德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学校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组织活动,学生就能在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在活动中创设成功的自省氛围,从而静心自悟,产生道德认识内化。另外通过以四个学生委员会为核心的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办的宣传阵地,通过读书反思、抄录名言、自我反省等方式,实现情感积累,产生自我感悟,丰富和发展学生内心世界的道德感悟力,从而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实现道德发展的自我规划与监督。在大型活动中,学生自办的文娱节目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学校的文学社团组织都由学生组办,促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获得道德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自古及今,中国人历来重视榜样教育。榜样就是在某一方面做得好的表率和模范,它把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榜样教育主要在于父母。孩子年幼,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教师,应当为他们树立楷模,做好榜样。“为人父母,不可过于优柔,亦不可过于酷燥。有贤父,然后有肖子;有慈父然后有孝子汝即惜子,当即父母。汝若孝亲,子亦孝汝;汝不孝亲,子亦违忤。”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作风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表现,都对子女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用榜样的感染力来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努力进取。从尚德、守纪、勤学、爱卫等方面在学生中挖掘先进个人和集体作为典型,开展系列化的先进评比和表扬活动。例如,平时对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行为予以张榜通告表扬;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竞赛;进行“学习积极分子”、“文明学生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评比,并在宣传窗中介绍他们的事迹,以其形象的可见性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言行。评选优秀,树立榜样,既可以让进步的学生体验成功,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学习的典范。通过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赋予了学生强大的、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达到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可每每翻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总感觉内容空洞,语言乏味,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本文尝试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学生用心感悟、培养学生抒写真情三方面探讨解决方法。
关键词:学生;写作;真情实感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言为心声,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可是,每每翻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总感觉内容空洞,语言乏味,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叶圣陶先生更是指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 所以,写作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班级里的趣闻乐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处处都有可写之物,处处都是宝贵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观察,总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总能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例如,要指导学生写《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首先要带学生去观看一场足球比赛,选定一个核心队员重点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人?特别要提醒学生抓住射门瞬间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观察。再如,要学生写《冬天的早晨》,就要让学生观察寒风落叶、忙碌的清洁工、晨练的人们、上班上学的人群,让学生感受到冬天的早晨虽然寒冷,但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总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言之有物,述之有情。
二、启发学生用心感悟
作文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但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并不能直接成为我们的思想、感情,必须用心去思考、感悟,才能形成深刻、正确的思想和情感。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正是用心感悟的结果。例如,屈原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不明是非的国民,忧愤交加,感慨“几世浑浊独有我清,众人皆醉独有我醒”,从而写出了《楚辞・渔夫》;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悟出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从而写出了《背影》;莫顿?亨特在面对困难时,悟出困难要一步步解决,最后才能走向成功,从而写出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生活中的一些凡人琐事,虽看似平凡,但细细体味,就能感悟到其深刻的内涵,就可以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例如,看到母亲的白发,我们可以感悟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的无私奉献;看到飘扬的国旗,我们可以感悟到千千万万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看到一片落叶,我们可以感悟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看到建筑工人粗糙的双手,我们可以感悟到高楼大厦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建造出来的,劳动是拼搏和奉献,劳动是生命的永恒……所以,我们要启发学生用心感悟生活,让学生明白,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就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就能从平凡细微处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就能让文章血肉丰满,面目可亲。
三、培养学生抒写真情
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这就要求在学生懂得用心感悟生活之后,教师还要设法培养学生抒写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鲁迅先生满怀真情地讲述了他童年生活的种种趣事,尤其是对百草园中花草树木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爸爸的花儿落了》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依稀能看到文字背后闪烁的泪眼;读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往往感动于文中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即文中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父子情深令人热泪盈眶。试想,如果作者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怎么能捕捉到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典型细节,写出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呢?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写随笔日记的习惯,把每日的所思、所想、所感及时记录下来,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得了好成绩,心情愉快;受了批评,心情郁闷;与老师作了倾心长谈,豁然开朗;妈妈今天生日,我帮她洗被子……诸如此类,充分利用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记录的真情独白、感人场面、美好瞬间,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只要学生有了真情投入,思维就会处于激发状态,头脑中储存的美好生活点滴就会纷涌而出,就能将真情实感诉诸于笔端。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都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只要我们做到以上所述,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文章将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张良胜: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2]马兴敏:感悟生活,展现自我――《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7;
篇5
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
现实教学实践中,每当提及“指导作文”很多老师往往只关注作文怎样写,而忽视了学生普遍为难的最基本的问题——写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意识引导。语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要让学生知道,小学生作文就是联系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关注平时的生活。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养成爱好观察的良好习惯来积累作文素材。1.引导他们观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大自然现象等生活细节,体验感受师生之情、同窗之谊、父母之爱,关注社会风尚、群体关系。等等。比如让学生在假日里随父母去商场超市买东西,细心观察交易是怎么进行的。并把自己买东西时的心情、挑选过程记下来等等。2.指导学生捕捉事物特点。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往往对身边的事物走马观花,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比如可让学生观看石榴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使学生对石榴的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籽的形状和石榴的色泽、味道、吃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学会观察植物的方法。观察人物时让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3.要确定观察顺序,抓住观察重点,积累作文素材。如在静止观察中要注意远近、上下、内外、高低等观察顺序;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4.除了社会、自然现象之外,教师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活动。增加他们的阅历。
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我们知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小学生的作文必须建立在“说实话,写事实”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观察的能力、方法,习惯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同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有话可说,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为此,我把观察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l.观察必须细致人微。除了盲人,每个人举目都在观察,但是绝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都是一见了之,不作彻底了解,小学生更是如此,表现在作文上,就是翻来覆去总是几句话,不具体,感到无话可说。针对这一问题,我就结合当地果点或各季植物进行命题,让他们带着任务到实地进行认真仔细观察,并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比较。如在一次游园活动中,我着重让学生看公园一角的喷泉,喷泉的雕塑造型。水从喷出到落入池中的过程,都逐一仔细地观察,并让他们感悟和品尝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觉得有东西写了。
2.使观察在比较中联想、感悟中升华。观察只是感知事物,启迪智慧的“窗口”为了认知常物和写好作文,还要深入到“室内”也就是在观察的同时要有目的地进行比较、联系、感悟、体味,是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趣味性和思想性,有血肉和灵魂。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在长期培养锻炼中逐步形成的,不能急于求成。我是始终坚持抓这方面的教育指导,紧抓不放,现在也初步见到了成效。如不少学生在写《记一位勤劳的人》一文时,能抓住“勤劳”这一人物特点,并把它从众多熟悉的人群中抽象出来,还能联想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观等,使所写的人物比较典型。升华应是无穷尽的,我曾经告诉同学们,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达到触景生情。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信息集成于一体,调动多种感官,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达到最佳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6
【关键词】 理财教育;小学生;必修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财能力已成为当代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技能。理财教育应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应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在理财教育实践中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了解理财知识,认识商品社会,学习理财的艺术,逐步培养现财能力,进而多点立足社会的本领。
1.引导小学生树立理财观念要早,让他们认知理财 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很强的。在当今社会,金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孩子们很自然地会认识它、接受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就只会看到钱的表面作用,学到容易学会的消极的东西。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城市6岁-15岁的孩子,拥有自己可支配的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总额已达56亿元,数目十分可观。而现在很多家长、老师受传统的金钱教育观念的束缚,认为孩子年龄小,独立自主能力差,他们所需或所想要的东西,都由父母越俎代庖,孩子唾手可得;或者是一味地用零花钱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很少培养理财意识,以至于孩子根本无勤俭、理财的概念。
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从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以致渗透到儿童、少年成长的一切教育环节之中。在德国,家长们也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理财指导。每周向孩子们发放适量的零花钱,由孩子自主使用。在理财中,孩子对交易形成了基本知识;可以学着自己制定计划、自己思考拿主意,变得有主见;知道做人应诚实,守信用等,这样即教孩子学习理财,又让孩子在理财中懂得了生活。在美国,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并明确不同年龄段理财教育的目标,理财教育从娃娃抓起。
2.培养小学生理财习惯要早,赋予他终生财富 人生需要规划,钱财需要打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它就是赚钱、省钱、花钱之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理财,做财富的主人。因此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将理财理念入脑与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授予孩子理财之“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易掌握能接受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认钱、花钱、存钱、赚钱以及让钱来增值为主要内容的财商教育,让小学生从理财教育中,懂得劳动与金钱,理性消费与储蓄投资的关系;懂得应珍惜钱,节约资源、巧用每分钱,逐渐形成理财的品质和能力,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存、成就事业培养必备的生活技能,帮孩子积累终身受益的财富。
2.1 认识金钱。要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手中零用钱的价值和作用。懂得钱与劳动付出有关,与爱的给予有关,与怎样支配有关。现实生活中不可缺钱,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勤俭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品德,是一种文明的社会生存方式。
敬爱的总理生前在外交工作中处处注意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的方针。坚决反对在外交活动中讲阔气,摆排场,铺张浪费的庸俗作风。他自己率先垂范,生活俭朴。我们曾读过《一夜的工作》一文,真实地再现了伟人勤劳节俭的大家风范。他为国家大事日理万机,鞠躬尽瘁,非常辛劳,但他的生活很俭朴,他的公室陈设简单,常常工作了一夜,仅以一杯绿茶和几颗数得清的花生米作为夜宵。
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以500亿美元的身价蝉联世界首富十二年。据说比尔·盖茨每分钟赚25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一年赚78亿美元。曾有人探究过,像比尔·盖茨那么富有,他的财富是如何创造和积累的?又是怎么花的?结论是:“我要把我所赚到每一笔钱都花得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我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由此可见,比尔·盖茨的理财方式很独特。他善于理财,注重资产的创造,原始积累,选择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不仅用智商理财,还善于用情商理财,创造了财富的最大化的价值,追求财富,追求成功,追求他人生目标的自我实现。但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夫妇生活很俭朴。唯一可称得上奢华的只有他们位于西雅图效区价值5300万美元的豪宅。宅内陈设相当简单,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富丽堂皇。他把大量的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
2.2 用钱有度。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老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承担对学生合理使用零用钱的指导、教育之责任。教会孩子怎样“花钱、省钱、赚钱”,怎样理财。如美国最早的首富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但其给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而且方法独特,要求严格,可供我们借鉴。
在洛克菲勒家的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发放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一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并要求每个子女事先作出零用钱开支的预算并记清每一笔开支的用途,待下周领零用钱前交父亲检查。孩子的零用钱支出帐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父亲就增发给孩子5美分(作为奖励),反之就减少本周的零用钱。同时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来赚得零花钱,家务劳动采用计件制,多劳多得。这样让孩子在花钱、省钱、赚钱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到要想拥有财富,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要用心去打理。孩子的零花钱主要是家长给予,家长对孩子的用钱态度,放任或者苛刻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理财观念的形成。家长不仅要给孩子适量的零用钱,还要教他怎样支配零花钱,多听听孩子自己的主见,合理支配是宗旨。让他自主地实践怎样花钱、管钱,家长、老师可有的放矢地指导、监督。让孩子在合理支配零用钱中培养有计划使用和管理金钱的能力。
2.3 存钱有方。子不俭,教之过。当孩子手上有较多零花钱并使用有余时,我们就应教孩子认识“储蓄”?明白“我的存款可以干什么?”“我拥有存款完全的支配权,可以自由地存取。”帮助孩子选择存储的方式,是用储钱罐还是到银行开设“定活两便存款”账户,告知学生在银行开户存钱,可得利息,真金白银的利息收入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钱生钱”的妙处,激发孩子对储蓄的兴趣。试着培养让孩子自己管钱,购置必需的用品时“花自己的钱”,懂得储蓄对满足需求的作用,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存钱的过程像花钱一样有趣,将节俭的养成教育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之中。《11岁男孩理财三年存款一万六千元》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借钱没问题,但要算利息”。也许你很难想象这句话是出自一个刚满11岁的小男孩之口。小男孩的小名叫叮叮,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次,叮叮的爸爸王先生买东西差2000元现金,想起儿子有不少积蓄,便向他借钱周转一下,没想到向儿子借钱还收利息。以前一个乱花钱的孩子如今倒成了精打细算的“小财迷”。这一切要归功于叮叮的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2.4 收支有数。教学生建立个人收支小账本。指导学生学会客观、真实,规范地记录自己每笔收入和支出的流水账。这样可培养他们关注自己所掌控的每笔资金,慎重考虑手中的钱该怎样合理支配?做到量入而出,事先有预算,用时不超支。合理消费,学会储存。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记账方法后,可尝试帮父母记记“家庭收支明细账”,从中让孩子知道“家底”,懂得家里的钱是父母辛苦劳动赚来的,要珍惜、有计划,合理开支。
2.5 赚钱有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学生学会通过正当手段,付出辛勤的劳动去赚钱。中国投资理财专家蒋灵岭认为,中国小学生以花钱为主,美国的小学生则花钱兼顾赚钱。国外除了过圣诞节外,礼物都是孩子自己通过家务劳动和勤工俭学而得到。而国内家长则“再苦不能苦孩子”,利益先行。家长给予的零花钱,90%都被孩子平时无计划的零散花掉,教育的缺位导致理财意识的缺失。我们要尝试教育孩子学学外国的孩子靠自己的劳动去赚钱,靠自己理财去攒钱。如阿莱西欧博士的小儿子科迪,六岁时就开始承担把家里所有的垃圾收集后放在院内垃圾桶的工作,每周工钱可赚一美元。大大小小的十几个房间;十几个废纸篓,一个个清理一遍,工作量可不小。虽然科迪劳动很辛苦,但他感到快乐着,因为他靠自己一周的努力赚到了一美元,他会珍惜它,珍惜这份成就感。
我们可教孩子一些赚钱的办法,广开财源。如: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节约、攒钱”为主题的回收垃圾实践活动。将回收垃圾的钱为“班级绿色银行”积攒资金,作为班级公积金使用;可在银行开户存钱、投资,让钱生钱,所得的红利、利息作为自己零用钱;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母给予适当的报酬,为自己挣零用钱,为个人账户进“账”,增加收入。
向学生倡议开展“节约资源、节省一分钱就是赚取一分钱”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厉行节约,节省每分钱。如多留心关掉所有不用的电灯、电风扇,随手关紧水龙头,珍惜自己的学习用品,节约一张纸、一支笔……零食节制等;把节省下来的钱作为收入存入孩子的个人账户。相信存折上的每笔收入都能让学生看到、感觉到劳动节约的光荣,劳动创造财富,勤俭节约资源,理财积累财富,再创造价值。
3.小学生理财教育重培训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悟、体验,情感和认知相得益彰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养成,小学生的理财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财理念入脑,更应重导行,重培训实践,让理财技能逐步入手。小学生在理财课上学的只是抽象、浅显的概念,仅初步认知了什么是理财,怎样学习理财的方法,接受了些理财理念。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理财能力,要以学生为本,尝试从规范、引导的角度,组织开展一些培训实践活动来实施。精心设计主题鲜明、操作性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道德认识的实践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理财兴趣,感悟和体验应如何理财,从而提高理财的能力。
篇7
一、生活化是品德教学的基本理念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晰的知道我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挖掘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德育课教材中,有许多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然而,仅仅是书上的榜样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榜样很多离学生太遥远。因此,要多发掘、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因为其就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学生就感到亲切、自然、摹仿性强,就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如在教学《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这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不爱劳动,更不觉得“劳动光荣”,经常会有人逃避做值日生的现象,我让他们找找班中“热爱劳动”的同学,说说这些同学是怎样“热爱劳动”的,并和自己作个对比。此时,生活中的榜样在他们身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质也随之形成。这样教学,学生在理解思想内涵上就容易多了。
三、再现生活,让学生感悟道理
教材的每一个主题内容都是以图画和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主题内容时,就要把图画、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主题内容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如把主题图画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可以把图画、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内容的感悟。如在教学《诚实勇敢的我》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时,可以审编一些“说谎话害处大”和“说真话,人人爱”的故事情境,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例如,让学生表演“狼来了”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故事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中去感悟说谎话害处大,说真话人人爱的道理。
四、切合实际,让课堂贴近生活
品德课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上课后有写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我就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在学习过年饮食习俗时,我采用了猜谜语(所有的谜语均是上课教师自己编)的游戏,让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刚学会的拼音识字,读懂谜语,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过年饮食的特殊含义。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橘子表示“大吉大利”;吃年糕表示“人们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等。这些普普通通的食物蕴涵着多么丰富的含义,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心愿,预示着来年的幸福。
五、改进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
篇8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进步的根本要求,热爱劳动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范本大全,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1
义务劳动心得人们常说,劳动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是说,只要是劳动,不论是什么劳动,都是光荣伟大的。这次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
经过这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
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仔细地打扫着,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都不因天气寒冷而退缩,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这次劳动课,我和三个女生负责打扫教学区的清洁卫生,可谓人少任务重。我们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2
3月份开学的第一场大雪,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喜悦,但同时也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雪后的义务劳动,我们一家顶风冒雪,不畏严寒,挥舞着铁锹、扫帚,清除村里道路上积雪和结冰,在雪中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为我们的出行开辟出一条道路来,免除了同学在校园雪中行走的艰难。在这次扫雪中,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经过这次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义务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义务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老师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这次组织的义务劳动让我们了解劳动的光荣和价值。
这次的义务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辜负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3
20_年11月,天津科技大学的第十五个教学周,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同学们迎来了第一次传统公益活动义务打扫公厕活动。十一月的风还有些刺骨,清晨的风更是如此,当一队又一队的学子踏着晨露走向为期一周劳动的地方,他们的脸上没有不满,没有懈怠,有的只是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的认真负责与对劳动的满腔热忱。带着这样的朝气,他们开始了属于他们的义务劳动。
首先,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锻炼自我的实践机会,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回顾一周来的工作还是有很多感悟的。听老师在班委群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说实在话,大家都还是有些畏难情绪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家里也基本上是接触不到这样的工作的。
这项传统活动在天津科技大学从1999年至今,已经持续开展了近二十年。期间获得了新闻联播,人民网等的报道,也获得了无数领导的高度肯定与好评。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如同恩格斯所说,数万科大学子在这项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理解他人的辛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这是财管实验班同学们大学实践的第一课,相信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力求完美。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4
在1月14日,我参加了一个王国栋妈妈组织的活动——去潍坊社会福利院参加义工活动,印象颇深,令我记忆犹新。伤感签名男生
潍坊社会福利院我来过一次,是小学老师组织的,但是我们看的不是老人,是一些婴幼儿,还有残疾智障的孩子。当时我才上五年级,我的同情里还带着一丝嫌弃。但这次我却是在上了初中之之后的,感受不一样,对在福利院的人想法也不一样了——我的想法由同情里还带着一丝嫌弃变成了同情还有为他们尽一份力。这次,我长大了,我想为社会做出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到了福利院之后,我穿上了印有“潍坊义工”四个字的鲜红_,那时,我的感觉就像我真是一个潍坊义工一样,情绪有一点激动,还有想立马为他们干活的冲动。
我们开始分组工作了,我和于小茜、刘晴宇分在了一个屋,屋里住着一个老爷爷。我们的工作是擦窗户、擦床头柜。床头柜还好说,擦窗户的时候就需要踩在老爷爷的床垫上,床“吱吱呀呀”的“叫”着,我就一向在抖——我害怕床突然坏了,还害怕踩着老爷爷的被。只好留意翼翼一丝不苟的擦着。擦外面窗户的时候,我就一只脚踏出去擦,亏的是在一楼,不用担心。
活动结束的时候,王国栋的妈妈发给我们一人一个“潍坊义工”的小本,接到了这个小本子之后,感到开心。干活的疲劳立马就消失了,原来,为别人奉献是一件这么完美的事情啊!我想起了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快乐。”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5
义工社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大家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每个人都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正因那是我们每个公民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务必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用心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篇9
抽象派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精神集成化表达,合理化的画面结构布局反映最贴近作者精神的绘画表现。优秀的抽象作品在于作者精神烙印地融入,作者将自身最为完美的想象精神意象完美地融入到绘画作品当中,用合理化的美术布局手法来表现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反映现实与艺术的原则差异,最完美的反映现实、表现现实,实现理念与意象的同步集中。仔细揣摩一副优秀的绘画作品,我们会直接走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当中,贴近作者的精神想象行为,在作者精神艺术表现当中体味到最为本质的艺术气息。理想与现实过于贴近和巧合是艺术集中化的行为表现。抽象派的艺术化表现在绘画作品中集中表现出来的是作者艺术想象化的思维,优秀的油画艺术作品往往有着最为本质的艺术情感,这种艺术抽象性的情感来源于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自然万物的体会,一刹那的艺术灵感迸发带给作者最为极致的攀登艺术高峰体验,艺术深刻的凝聚,汇集着艺术心灵的纯真。自然朴素化的灵动情感是优秀油画作品汇集的最为丰富的体验,简单、纯真、朴素、唯美;精神的意象最为核心、最为贴切。玲珑剔透的艺术心灵能够汇聚最为纯真的艺术精神意象,贴近生活来源于创造。但抽象化的艺术心灵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不同文化的形象组成,抽象化的艺术形象也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创造的灵感发生了质的飞跃,绘画转变成艺术、形象变成心灵意象的凝聚,此刻作者的抽象性艺术想象贴近极限,作品汇集了优秀的艺术思感。
2 抽象性艺术思感的地域人文体现
从抽象艺术流派来看,抽象油画的意识形态有众多的种类,多种多样的艺术门类汇聚成了一样的艺术场景。具体表现方式的不同,成就了众多的流派精神意象、众多的艺术意象,汇聚成人们精神信仰的传承。在世世代代的发扬中,这种信仰的艺术传承逐渐被人所铭记。结合地域视野下所营造出来的人文意识形态,逐渐汇聚成了人们知识视野下的艺术人文思感,这种思想不断的凝聚刻画在人们的主观印象中,形成了多种样式的油画艺术意象。艺术创作的精神化意象,主要的表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人文思感的汇聚,进而形成的精神意象;另外一种是艺术人文场景的塑造,结合精神信仰的传承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图腾膜拜的情感。无论是图腾膜拜情感的产生抑或是抽象艺术思感的汇聚,都来源于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精神意象的表现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天地自然情感的膜拜和对于社会劳动实践所产生的一种深刻感情。在艺术意象的表现中,主要元素的表现魅力来源于艺术场景的刻画和艺术感情的抒发。对于天地万物感情的不同领悟,汇聚成独特的抽象艺术思感,人们在社会劳动中所产生的精神膜拜,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感情汇聚到艺术的精神意象表达当中,通过集中的艺术形象刻画来表现这种传承艺术的魅力。抽象化的人文思感的汇聚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精神信仰、源于生活的艺术心灵带给创作者的本质纯真的艺术感悟,形成独特的艺术创造思维、自主化的艺术情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3 绘画艺术中精神意象的美学表达
作品精神情感的抒发除了特色文化氛围的塑造外,还在于意象精神地融入和特色文化精髓的打造。在思想感性理解之上的是本质精神的超脱,是对于自然朴素之心的理解。经典作品的传承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是艺术认同的归属感,也是作品精神的核心所在。作者自身思感的汇聚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意象精神,作品传承也源于这种精神的加持,没有精神的传递作品不可能有绚丽多彩的情感。因为作品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归属来源于文化归属,只有凝聚文化真正的精髓才能最为本质的表现出作品所具有的意象精神,人们有了自身情感的超脱才成就了对于艺术的喜爱。经典的创作要把握住美好、富于感性的情感才能体会出作品所抒发出的意境,只有在真正顿悟意境的理念之后,大师级的艺术作品才随之诞生。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方面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反思和追问,一方面是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自然情感和人文哲理的融合,是对自然艺术情感的抒发、对社会的感悟和体味,进而衍生出多种多样的人文哲理形态,保持着抽象艺术作品向前发展的活力。
4 油画抽象艺术的时代特征
完美的抽象艺术精品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最为杰出的艺术作品反映着油画艺术的共性和特性,艺术化的作品风格表现出时代艺术家最本质、最灵动的艺术体验,描绘着时代的蓝图。无论是古典主义油画还是当代的新生油画,时代化的艺术造型始终是油画的内在骨架,它贯穿于油画创作的始终,赋予油画精神特征。通过造型艺术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造型艺术在油画中的灵活运用及穿插,使艺术家的艺术情感充分融入艺术作品之中,给观者带来视觉冲击和感染。时代艺术在油画作品中的运用,真实的表现了油画作品的历史时代背景及艺术家个人修养,使油画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时代的精神意象和时代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在艺术化的时代作品创作当中,众多的天才艺术家通过感悟时代、理解时代的风格,创造出最为优秀的艺术精品。
篇10
一、 通过课堂教学和教材使用,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乡土情结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个广泛的概念。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教材,搞好乡土材料的教授,可以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笔者在进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个主题教学时,努力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把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柯灵的《乡土情结》结合在一起,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来讲述故乡的意义:两篇文章的情感有何异同?乡土给人们打下了什么样的“童年的烙印”?“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这句话呼应前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会增加学生解读文章的困难,所以笔者在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之前,做透教师的理解、分析,储备足相关的知识,然后把教学塑造成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自己身处的故乡资源着手,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师思考的讨论题。结合两篇文章,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环境,去发觉可以证明他们十几年生活阅历的“证据”和“情结”。陶行知先生说过:“接知如接枝。”有效的教学都来源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悟到:“爱家乡,眷恋故土,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对乡土,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要对自己家乡古往今来的文学历史和文学作品格外偏爱,做一个永远深情地爱着自己家乡的人。”
二、 通过教师体味和文本感悟,选择合适的作文素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一要求让笔者意识到,只要让学生不单单关注校园、家庭生活,还要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把故乡的一石一树、一花一草化为作文的素材,作文就会出现亮点。
笔者在教授校本课程《文学苏州》,特别是余秋雨先生的《白发苏州》时,展示了自己读后的感悟:“苏州的小桥流水,太湖渔家的歌唱之声,幽深小巷的琅琅读书声,茶室里悠扬的昆曲声,在这特有的意境中,处处透露了让人安宁下来的味道,配合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与软糯可人的吴侬软语,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静静地聆听,轻轻地呼吸,这就是一种幸福啊!”教师通过自己积极的分享,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欣赏,在展示自己文字的同时,指引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和所知体悟,朝更深的方向去寻求合适的作文素材:学会拥抱大自然,留心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让这些成为鲜活的源头活水;研究传统风俗习惯,传承古老文化的底蕴,让这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成为作文的亮点;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体验式劳动,提升学生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新的生命力;细心把握身边人的人格魅力,在弘扬中华美德的同时,让真情实感贯穿作文的字里行间。相信把乡土素材运用好,会提升作文的水准。
三、 强化学生回味和文字记录,把握学习课程的深化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课文当成范文,把课本的阅读和作文的训练结合起来,再充分开发好课本以外的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材料,巧用、化用素材,做好积累、借鉴和创新的能力。
积累的过程是“温故而知新”的环节,语言文字中的优美的词句、段落,都是很好的写作源泉。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等文章,都有很多的灵感元素。借鉴的状态是写作的重要手段,乡土作文时可以从教材中的资料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相类似材料,进行合理适当的加工;还可以借鉴写作思路,乡土作文的着眼点还是比较有规律的,可以用范文指导我们的写作。创新更是语文课程具有的学科特点,而读写是迸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好契机,就有学生运用古文写了《江南》。
- 上一篇:学校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
- 下一篇:网络安全教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