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委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科委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0241
国内刊号:12-1117/G3
邮发代号:6-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科技;伦理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3)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谟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科学的王国与正义的王国是不交叉的。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
(4)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善恶并进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既非等同,亦非排斥,更不是无关的,而是善恶并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既能促进伦理道德进步,也能导致道德退步。我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道德思想却非完全直线发展,是苦乐并进、善恶兼行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既认定人类由新发现得到的利益将会比害处多,但又有些忧心忡忡。后来,爱因斯坦、维纳等人也同样表示了这种忧虑。这表现出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关注和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运用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①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为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为缓解上述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冲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伦理责任。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是受政府、企业集团和组织资助的,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成为社会职业角色,科学已不再纯粹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它成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赞助者(政府和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以发现和发明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政治和军事控制。无论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和标准。科技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规范,
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这就要求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客观公正地提交科研成果,更应该对某项即将诞生的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评估,向公众说明其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公众应当享有广泛的知情权。
虽然由于科技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科学家难于对其科研成果的负面效应有完全的预见性,但科学家应尽可能考虑到其成果的应用可能造成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科学家还必须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更新观念,包括科学发展观,文化观等。
传统科技发展观既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割裂了科技与社会、自然紧密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科技发展观的狭隘性,要么相对孤立地只是从科学系统内部“为科学而科学”要么只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为经济而科技”,从而纵容了科技负效应的日益膨胀,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恶果。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科技发展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中轴,在此基础上探索真理。科学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活动,在其活动过程中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功利与审美的关系。②对高科技的应用进行人本主义的规约。这样既可以克服科技双刃剑的特征,最大限度地遏制其负效应的作用,又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对人性的挤压。
新文化观就是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大文化观。也就是说要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在科技理论中,同样蕴含着逻辑的、直觉的、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信仰的因素,科技成果无法超越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前提。为此,要探究有利于科技健康发展的社会总体精神,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体现了科技中的人性、人道、人生等的人文指向和尺度蕴含,表达了人的情感世界,它为高科技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指导。
(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保持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进行两项立法:①立法律之“法”,即行政立法;②立道德之“法”,即自我立法。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德则是非强制性的规范,也是一种立法,以人类特有的内驱力的激励,达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律,一是“自律”,二是“他律”,二者缺一不可。
法律侧重在于惩恶,而道德侧重于劝善,防患于未然。从事科技活动的专家,违规或失范的行为大多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要靠本人的自省自律和公众舆论的谴责去克服、防止和净化。但我们看到,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它只能解决人们在科技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当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时,其规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技术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但是,也必然有人以基因技术为恶:如根据基因组工程学,达到治病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此技术使人致病,更有甚者,有些国家正准备或正在研制基因武器,如果使用这种武器必然产生可怕的后果。像这类问题仅靠道德是解决不了的。道德的下限就是法律,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律己或律人时,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的威严,通过立法禁止。
总之,科技道德与科技法制都是规范和调节科技活动的手段和机制,法制是通过法律制度,以强制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则通过道德教育和舆论教育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使人们遵守合乎道德的准则。显然,科技法制的强制性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而道德的非强制性规范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它对科技工作者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也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2]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大椿.在真与恶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3
受到不完善机制体制等因素的约束,造成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总体发展很不协调,一是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主体模糊,由于我国历来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上下调控与亲自领导为主,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尊重农业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的主导地位。另外,某些农业技术投资主体与利润效益位置模糊,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劳动者和企业主积极性不高,很难取得理想的收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以某个人的想法为转移,同时也不能由政府以行政命令行事。农业科学技术的领导者要时刻牢记和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违反制度的条件下,也需要给予地方科学技术管理机构一些自主决定的权力和灵活性,结合本地区科学技术实际情况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经济。二是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欠缺。中央每年会在财政预算里划拨一些资源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改革和健全。与此同时也督促地方政府拿出一些财政资金用以帮助本读取农业经济的发展。可是我国执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个级别的预算,而且地方自主保留的可支配财政资金本就不多,各级地方政府资金大量的支出投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对GDP增加贡献值不高,使得某些具有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经济的地方由于缺少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而痛失最佳发展机遇。三是政府对于大力宣传农业高新技术的工作没有加大力度,农民群众缺乏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热情。在我国农村农民群众是组成农业关系的关键。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想要转变为实际应用,必须有广大农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和衷心的拥护。我国现阶段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进行主导和垄断。政府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缺乏宣传的有力程度,再加上市场化的农业科学技术贸易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困难。另外,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范围规模小,经济收入低,对于使用高新技术缺乏高涨热情。四是我国农业总体机械化程度低、缺乏资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限制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转为实际应用,也使得农业新型技术规模效应及农业经济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构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新型体系
2.1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制定长期远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针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以战略高度的视角制定预期性部署,对各自为政的科技管理体制打破,强化和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法律保障,全力保护知识产权,对于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并转为实际应用的单位和个人要重奖。组建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的保障机制,健全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把农科研投放在公共财政保障上。要重视农业科研领域,把农业科研作为农业持续增长的需求。制定远大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目标,不但是农业经济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重大措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取得进步也必须这样做。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从长远着想,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从而促成三个层次配置的最优化,给予我国农业由现行农业转向新兴农业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2.2努力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快速将农业科学技术转为实际应用
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使科学研究转为实际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为实际应用涉及到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从广义上讲,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包括科技提供、转化、需求及科技条件系统等组成的大系统,包含创立、完善有关机制收入分配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调控机制等运行过程。从狭义上讲,科研成果转变主要由实验室研究、实验性试验、生产性实验、工业化生产等步骤组成,应管控大学、科研机构、研究开发及成果实际应用接续体系。做好大学、科研机构和工厂及地方的科技联系,发动全体农业科教研究部门与民营企业参加多元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科学工作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生产企业部门的需求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转变为实际应用才能使社会增值。生产部门以自身优势研发、引进新品种、新工艺、新机械转为创新型主体与推广技术的载体,科研部门、主导企业和农民结成紧密利益相关体。这种利益相关体是教学和科技成果孵化器,推广优良品种的产业部门,发挥有力科技辐射。
2.3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水平,健全农业人才市场
教育、科学、人才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将科技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依靠科技、管理方面的人才,使其通力配合,才能形成“政、企、校、研、资”全方位互动。所以需要组建和完善以知识产权作为参股的机制,强化知识资本在高新技术中的作用,使知识资本准入门槛降低。另外,具备条件的地区组建地区人才储备库,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固定下来。大学和科研机构要为地方培养一些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采取远程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方式,将各个最新农技项目散播于农业地区,为农村基层单位造就科技推广工作者。为防止人才流失,主管部门要给予科技工作者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这样,我国的激励人才流动要素、市场选择的新型机制才能建立,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健全农业推广体系
强化改革和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农技站已经形同虚设。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容忽略基层推广站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要组建现代化推广体系。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既不能迎合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产品交易对我国现有农业经济产生的冲击,所以必须在保证农机推广体系平稳的条件下,加深体制改革。组建符合新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把追逐经济效益作为目标,要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社会利益。各个地区要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深入地发掘地区农业的发展潜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准入资质,不能让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坑害消费者。提高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指导农民抗击各种风险。
3结束语
篇4
我馆近几年来,每年的纸质过刊入藏量有4500册,迄今纸质过刊的品种达到了3000种,馆藏纸质过刊总册数近10万余册,纸质过刊收藏量的信息情报量甚是丰富,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如经常有读者要对区域性的经济发展进行论证,在理论上作前期准备工作。除查阅现刊、现报外都要查阅大量的地方性的过报、过刊,许多重要的信息情报基本上是从过刊、过报中挖掘出来的。因此,纸质过刊是高校从事专题、专业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
纸质过刊文献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虽然纸质过刊如此重要,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就图书馆本身分析而言,其一,表现在书库容积限制上。已建成的高校图书馆未充分认识到纸质过刊的价值,在面积与高度上未做到未雨绸缪,使得书架数量无法按现有状况增加。虽然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运行观念,使书库与阅览室合二为一,但读者对阅览空间的需求与逐年递增的纸质过刊册数对书架的需求之间相互限制,造成了纸质过刊的资源浪费。其二,纸质过刊管理重藏轻用、装订周期长等问题比较突出。多数高校图书馆出于对纸质过刊的“保护”,只对教职工和部分学生开外而且不外借,这极大限度地影响了纸质过刊作用的发挥。其三,纸质过刊的装订归库繁琐且时间长。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每年期初和期末都要将上一年度和本年度的纸质过刊进行装订,此时正值学生或教工读者借阅纸质过刊的高峰期,这无疑耽误了读者查阅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读者的积极性。从学生与教工读者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读者对纸质过刊认识表层以及借阅读者范围较为狭窄等。如今学生的学习氛围稍差以及部分教工对教学与科研无暇顾及等等因素,可以归为读者对纸质过刊作用的认识不足。
从读者情况统计,一般借阅纸质过刊的读者为大四年级的毕业生为毕业设计(论文)查阅纸质过刊,此为阶段性;硕士博士研究生为课题借阅纸质过刊,具有持续性;广大教职工为科研而进过刊馆藏,具有间断性。但以上读者的借阅量都较小,且借阅的过刊种类也相对固定,也可归为图书馆对纸质过刊的管理宣传不力,都忽视了纸质过刊所蕴藏的文献价值,而导致大量纸质过刊资源闲置,造成了高校纸质过刊资源的极大浪费。
纸质过刊文献的管理与利用
过刊资源对于高校学生和教职工进行学习、研究与人才培养有着丰富的文献价值,但纸质过刊文献在管理与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对纸质过刊文献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改进与管理。首先,需要在电子信息时代保护、宣传和发挥纸质过刊文献的信息价值。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铁化”进展,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电子文献资源,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网络信息平台。在此形式下,纸质过刊文献的作用、管理与认知度更加严峻。信息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导致科学文献的“有效”期限日渐缩短,文献“更新”速度加快,而纸质过刊文献的“老化”也在加速。
因此,图书馆管理者与技术人员应更多听取读者的信息需求,到各个院系认真听取广大学生、教师对专业文献资源等方面的渴求,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了解读者在网络文献资源的冲击下,传统纸质文献的存在价值、不足和读者的期望,并进行阶段性的认真总结分析和改进。做到有计划地购进读者所需期刊文献,提高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质量,保持文献资源的连续性,让纸质文献成为更多的读者查阅到更多资料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观念的改善。在高校图书馆部分工作人员中,服务思想观念难以彻底改变,抱着“来者不拒”甚至对读者服务态度淡漠的工作作风。尤其是纸质过刊图书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过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度不够,步伐显然跟不上读者的需求和科技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管理和服务观念,充分学习认识过刊文献是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实践的重要信息源。尤其当前我校处于由教学型大学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关键时期,过刊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和教师的教学需求,改型时期如何面对管理、服务模式,可向榜样兄弟院校学习,做好读者导读工作,帮助和引导读者找到所需资料,积极引导读者正确合理地搜索借阅过刊,并积极提供复印等服务。与此同时,优化藏刊结构体系、充分有效利用空间,避免乱架等不良现象,解决查找检索困难问题、做到要变重藏轻用为藏为所用、以用带藏,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树立以服务读者第一思想观念。最后,提高读者的借阅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学生们获取各方面信息的主要信息源,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
因此,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情报意识和独立检索能力,加强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到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从根本上提高他们主动图书馆意识,从而促进馆藏文献的利用。因为期刊文献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信息源和参考文献。同时,对期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这对促进科研、教学的提高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结语
篇5
第二条社会力量设奖是指国(境)内外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者自筹资金,面向社会设立的经常性的科学技术奖。
前款所称科学技术奖是指以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果或者做出贡献的个人、组织为奖励对象而设立和开展的奖励活动。
第三条社会力量设奖是我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设奖应当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规范管理,保证社会力量设奖的有序运作。
第四条社会力量设奖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符合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五条社会力量设奖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评审程序,实行公开授奖制度。
第六条科学技术部管理全国社会力量设奖工作。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社会力量设奖应当办理登记手续。
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学技术奖由科学技术部审批。
社会力量设立的地方性科学技术奖,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审批,报科学技术部备案。
第八条社会力量设奖的名称应当科学、确切,与其设奖宗旨相符合。面向全国的社会力量设奖,奖励名称冠以中华、中国、全国、国际等字样的,应当经科学技术部批准。地方性社会力量设奖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全国、国际等字样。
第九条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保密项目及其完成人,不得申报、推荐参加社会力量设奖的评审。
已解密或者不保密的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项目及其完成人申报、推荐参加社会力量设奖的评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查,并经省、军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同意。
第十条申请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奖励办法或者章程草案;
(三)设奖组织或者个人的基本情况;
(四)承办组织及其负责人的情况;
(五)评审机构组成人员情况;
(六)办公场所使用权证明;
(七)奖励经费来源证明;
(八)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审批机关对所提交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查、核实,并于接到登记申请后50日内给予答复。
第十二条审批机关对批准的社会力量设奖,发给由科学技术部统一制作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
社会力量设奖需要成立基金管理组织的,在领取《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经登记的社会力量设奖及其组织、评审机构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上如实宣传报道的权利,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干涉。
第十四条社会力量设奖及其组织、评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登记的奖励范围开展活动。
第十五条已登记的社会力量设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一)更改奖励名称;
(二)修改奖励办法或者章程;
(三)更换设奖机构或者日常办事机构负责人;
(四)变更办公场所。
第十六条审批机关在接到变更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变更事项进行审查,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社会力量设奖由于下列原因终止科学技术奖励活动的,应当向审批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交回《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和有关印章。
(一)完成社会力量设奖章程规定宗旨的;
(二)自行解散的;
(三)分立、合并的;
(四)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十八条社会力量设奖登记、变更、注销的情况,由审批机关予以公告。
第十九条社会力量设奖及其组织、评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审批机关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令改正、警告、限期停止活动、撤销登记等处罚:
(一)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或者印章的;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奖励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自取得《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内未开展科学技术奖励授奖活动的。
第二十条社会力量设奖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由审批机关予以撤销,并收回《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和有关印章。
第二十一条社会力量设奖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经登记的社会力量设奖,在科学技术奖励活动中收取费用的,由审批机关没收所收取的费用,并处以所收取费用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未经登记,擅自进行科学技术奖励活动或者被撤销登记的设奖机构继续以评奖名义进行活动的,由审批机关予以取缔,并没收非法所得。
第二十二条参与社会力量设奖及其评审的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窃取候选人和候选单位的技术秘密、剽窃其科技成果。
第二十三条审批机关的工作人员、、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社会力量设奖机构应当以年报的形式向审批机关报告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数据管理
1简述数据管理
在现在的发展中,各项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数据的管理,现在是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从数据方面的工作开始的,只有掌握更多有用的数据,并且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数据管理工作非常的复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需要解决的方式和对数据的归类也是不同的。数据管理工作的进行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为了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摆脱传统的发展理念,不断地进行创新,重视数据管理工作的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分类,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数据管理工作需要依靠专业的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需要对相关的工作进行深入的了解,把握发展的关键,针对不同的数据内容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数据的利用率。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针对企业的需求,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好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1.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中心环节,主要就是对数据进行日常的维护,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的运行,然后数据能够进行正常的传输和,这样就能满足发展需求。在实际的发展中,数据管理工作是人们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来做好每一项工作。
1.2数据库存储
数据库存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应用是磁盘和磁带,它们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数据的集合,从而对各种数据进行管理和存储,对于那些重要的信息,能够通过相关的手段来做好管理工作,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非常的重要。数据库管理员和数据应用的相关程序也是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对各种信息和内容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且有效地把握相关的内容,这样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工作,从而确保整个数据管理的完整性。在实际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发展功能,这样能够进一步处理相关的工作,实现有效的发展,并且掌握更多好的方法,在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的时候能够把握重点,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2数据管理工作的相关特征
2.1Web数据库的组织性
数据管理工作的特征有很多,从其特征出发来做好相关的工作,这样能够快速地提高管理效率。Web数据库的组织此那个,对于数据管理工作的进行,都是围绕着数据库的管理工作来进行,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学会熟练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操作内容,然后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样能够加强相关工作的管理。在现在的发展中,需要实时地对数据进行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监控相关工作,做好数据的记录,然后遵循相关的数据组织结构要求来开展相关的工作,达到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类整理,这些工作的进行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数据的组织性,就是将各种数据能够集中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相关的发展内容,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进行相关的整理工作,这对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2Web数据库的共享性
数据库的共享性是现在数据管理工作的一个明显的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共享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拓宽搜集的范围,还能更好地对数据进行利用。企业在进行数据管理工作的时候是通过很多的部门还有管理人员通过操作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实现相关的发展目标,实际上,需要每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朝着共同的目标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管理工作,稳定持续的发展靠的就是对各种数据的整理和利用,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数据共享是企业实现数据库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想提高数据库的价值和应用就必须要进行数据共享,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数据的处理工作,对于不同层面的数据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数据共享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还能实现数据在全球网络平台上的分享利用,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3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措施
3.1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
针对现在的发展形势,要想更好地计算机科学技术,就需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对数据管理和利用都要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更多好的方法,这样才能突破传统的建设,从而更好的满足现在的发展需求。应对各种情况,实现对数据地安全保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面对实际的发展情况,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和工作上做好数据加密的相关工作,企业还要联合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更多好的方法和意见,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动相关工作的进行。要加强数据的安全防范意识,做好相关的处理工作,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做好防御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体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把握各个方面的发展内容,对于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方式对于现在的发展非常的重要。还有各种病毒的入侵,它们经常通过局域网来进行传播,需要掌握更多详细的内容来采取进一步的处理工作。企业需要将各种工作重视起来,将数据管理中心欸行其他企业的网络能够分离开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数据的安全,另外对于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建立起数据风险预警系统,在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关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控制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各项内容,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这样才能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突破传统的建设。
3.2加强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
针对企业发展中数据管理工作的关键性问题,避免经济损失的出现,就必须要做好防范工作,向着更长远的目标发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定期开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培训工作,掌握更多最新的发展内容,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对于数据管理中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把握和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其中的各种问题。实际上,现在的数据管理工作的难度在不断地增加,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做好人才管理和发展的工作,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把握好发展的关键,有效地处理其中的各种问题,面对未来的发展局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将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是企业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并且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篇7
一、幽默化解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教师不要怒目相向,适当采用幽默化解法是必要的.幽默化解法,既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又不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幽默化解法去解决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例如,在讲“有理数”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有理数?问题刚一提出,立刻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回答:有理数就是有道理的数.此话一出,立刻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原本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几乎失控.看到此种情况,我并未生气,而是幽默地回应:这位同学说得也没错,有理数是由整数和分数组成,它的组成并不是无道理的,而是有道理的.”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似乎也感到有道理,思绪很快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违纪行为不可避免会发生.此时,教师要充分动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利用幽默的语言及时予以化解,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顺利进行.
二、提醒暗示法
对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违纪行为,教师不要大动干戈,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提醒暗示法,化解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由于运用得当,所取得的课堂纪律管理成效也较为显著.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时,我发现有个学生在睡觉,还不时伴有呼噜声.看到此种情况,我并未直接叫醒他,而是对他同桌的同学进行提问:王刚同学,请你告诉我,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具体如何判定?听到我提问他,他立刻感受到同桌同学睡觉的不雅,便立即提醒他.在同桌的提醒下,这个学生终于睁开了惺忪的双眼,看到别的同学都在看着他,他变得非常不好意思.而他同桌回答问题的节奏依然在进行,丝毫未影响教学进度.同时,对上课睡觉的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警醒.
三、事后谈话法
针对初中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违纪行为,有时可以采用事后谈话的方法.即课堂上并不对违纪的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批评,在课后与其进行谈话,让其认识到课堂违纪的错误所在.这样做,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在低头,不知道在写些什么.看到此种情况,我立刻缓步向前,发现他正在写英语作业.发现我走近他的身旁,这个学生立刻收起了英语作业本,继续听课.而我则继续讲课.下课的时候,我将他带到校园一角,与其进行谈话.谈话间这个学生表示:下节课就要交英语作业了,但是他的作业昨天并未完成.所以想趁着数学课的时间尽快完成,以免被英语老师训斥.听到他的说法,我并未多说什么,而是意味声长地指出:作为一个学生,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就应该当天完成.不要留到第二天.在数学课上做英语作业,不仅是对数学老师的一种不尊重,也会耽误自己的数学学习.你说对不对?听到我这样说,这个学生默默地低下头.从此之后,在数学课堂上,他再也没有做过其他学科的作业.
四、心理疏导法
篇8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介绍十种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识记分数乘、除法法则,就可编出这样四句歌诀:“分数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数除法不一样,除数颠倒再相乘。”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各种面积公式,其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学生理解了推导的过程和关系,就容易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公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现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七)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八)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这样去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九)联想记忆法
就是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来进行记忆。比如,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联想到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联想可以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篇9
一、《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保险学原理》是以保险及保险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课,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把它看成一门纯粹的理论课,那么在授课中就会受到挫折,并失败。我开始在上这门课时,仔细阅读教材,对教材中的原理、概念等反复查看相关资料,弄清来龙去脉,可谓背课较认真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时,充满自信,眉飞色彩,但结果学生们并没有听进去,对很多原理、概念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期未学生评教时给我打分也不高。
为此,我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反复思考自己在讲课中存在的那些不足?一次,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讲课不能光讲理论,还有实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心中为之一震,自己大学毕业就来到高校教书,对保险并不熟悉,讲保险课无非是看了几本保险教材和书,看了一些参考资料,保险的现状究竟如何?保险公司展业和理赔究竟采用了那些保险原理?我并不知道。因此,讲起课来干巴巴的空洞无味,学生当然不感兴趣,也不会有多大收获。
如何做到《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第一:我利用2012年暑假和2013暑假的两个假期,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客户对保险的需求,同时更主要是对保险学原理中的理论提供大量的实务性材料;第二:通过网络、书籍和保险业界人士的交谈,整理了许多保险案例和保险方面较前沿的一系列问题,使自己对《保险学原理》教材中原理、概念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教材中有的过时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观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由于坚持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使我在讲授《保险学原理》时就感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学生们对这课也喜欢听,从而收获较大。如在讲保险合同这一章时,我简单讲了保险合同一般性内容和基本要求,着重讲了在东莞客户和保险公司订立合同及订立合同之后容易产生的合同纠纷,并要求学生们思考如何回避这些合同纠纷?国外及其他先进地区有哪些好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学生们回答后,我再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国外保险专业有两种模式:一是与金融结合的金融保险模式:二是与数学结合的保险精算模式。但无论那种模式,均开设《保险学原题》这门课。而其他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都由学生在公司实践中完成,不在课堂上讲授。因此保险专业的《保险学原理》课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容易处理。我国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有50多所,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在专业基础课中都开设《保险学原理》,其中各章节都涵盖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内容。在专业课都开设《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课程。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如何处理?譬如在《保险学原理》有专门一章讲财产保险,而在专业课程中又设置《财产保险》这门课程,在讲授中如何防止二者不重叠,这是值得认真探索的。
为了解决保险专业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授内容上的重叠,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反复阅读了其他专业课相关教材,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保险法规》,《保险经营与管理》等,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处理《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程上,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第一:《保险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对保险各个方面总的说明,但由于课时有限,在讲授时应是粗略适当,讲最基本观点和原理,不宜过细,过深。如人身保险这一章,我在讲授时只讲人身保险的特征,分类和种类,至于人身保险保费计算,费用给付,传统人寿保险有哪些主要品种?新型的人寿保险如何分红?留给专门讲授《人身保险》课程时讲授;第二:《保险学原理》虽然是对保险各个方面的总的说明,但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如再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实在是市镇一级基层保险公工作,而再保险业务大多是在省以及保险公司总部进行,同时还有专门课程讲授《再保险》。因此,在讲授再保险章节时,我只是简单给予说明,留出时间去讲其他章节。再如社会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东莞及广东在社会保险做的比较好,保险专业学生中有部分人可能今后从事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加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没有开设《社会保险》这门课,因此,在讲授社会保险这一章时,我便详细讲了社会保险相关内容。同时,还联系到东莞社会保险情况,讲授了东莞社会保险的历史,现代与发展趋势。学生们听后反响很好,刚好有几位学生假期去社保局实习,我向他们:“你们去社保局实习,对社保的业务了解吗?”他们回答“关于社保方面您上课不是给我们详细讲了吗?”
关于《保险与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课内容上关系的处理的想法,我及时给教研室汇报,给过教研室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并列出了授课提纲。由于正确处理了《保险学原理》及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学生们都认为上保险课内容不重叠,我们学起来也很有味。
三、《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我系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和金融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属于经济学科。因此,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其内容上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重叠。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学生就业不断走向“非专业”化,即学国贸的毕业后可能从事保险,银行工作,学保险、金融可能到贸易公司工作。因此我们在三个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保险学、货币银行学、个人理财等核心课程,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如何讲授《保险学原理》这门课?如何处理好《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对于我从事《保险学原理》教学是应该解决的。
篇10
关键词:课堂观察技术;有效性;教学模式;盐类的水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0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02
课堂观察技术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实行积极有效的课堂观察技术,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与纠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为例,对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一、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1.实验的观察与评价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测试桌面上所给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仪器及药品:pH试纸、玻璃棒、点滴板、NaCl溶液、Na2SO4溶液、CH3COONa溶液、Na2CO3溶液、NH4Cl溶液、Al2(SO4)3溶液
评价与实验改进:实验设计思路较好,旨在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讲解pH试纸的使用时,强调了注意事项,基本上避免了学生使用pH试纸的不规范性。但实验的开放性不够,教师不应限定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经改进,可以这样设置实验内容: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你有哪些方法能够测试桌面上所给溶液的酸碱性?
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迪引导完成实验,既获取了知识,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实验的多重功能。
2.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活动一]请你写出下列所给盐的电离方程式:
NaCl、Na2SO4、Na2CO3、CH3COONa、NH4Cl、Al2(SO4)3
评价:该活动旨在复习旧知,为后续知识讲解作准备,达到了预期目的。
[活动二]请仿照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分析方法,说明NH4Cl溶液为什么呈酸性。
评价: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一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学过程处理不当,不应由学生操作电脑讲解。经改进,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并给学生讲解分析过程,然后教师加以点评总结,这样效果会更好。
3.讨论的观察与评价
[讨论一]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盐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
[讨论二]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评价:两个讨论都有一定的价值,也是本节课的重心,对于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问题驱动,逐步揭示出问题的答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的解决了问题。但学生问题没有,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也不足,今后在这两方面应多关注。
4.教学情境观察与分析
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盐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提出问题:纯碱Na2CO3明明是盐,为什么叫“碱”呢?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在分析CH3COONa溶液为什么呈碱性后,通过播放flas,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强调不足,这种flas模型实际上只是一种简化的模型,与事实还是相差较大的,这一点应该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指向性方面处理地不好,在分析完CH3COONa溶液为什么呈碱性的原因后,建议再来分析Na2CO3溶液,由此来点明回应前面问题“纯碱Na2CO3明明是盐,为什么叫碱”的原因。
5.师生交往、积极互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1)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类记录
分析:⑩主要是学生实验,用时6分钟之多,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但本节课是一个理论课,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实验用时过多,直接影响了后续理论内容的讲解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偏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实际上该实验在三分钟左右结束即可,这样可以留下一些时间便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师讲解(⑤)用时近20分钟,提问(④)用时约4分钟,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师生互动的必要性,但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⑧)为6分多钟,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显得明显不足。①②③⑨共用时5分多钟,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此外教师在给予指导或命令的时间(⑥⑦)约为3分钟。
(2)问题的统计与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课堂教学中采取问题驱动方法,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步步深入,最终揭示出盐类水解的本质。核心问题的设置,突出了重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重在通过推理,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缺少批判性的问题,同时缺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整个课堂控制得太紧,还需进一步放开。教师对学生的理答方式存在很大弊病,代答现象过多,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激发。今后教学中应多关注问题设置的梯度性及时效性,多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6)课堂结构分析
分析:本节课学生活动和实验探究共用时间约为20分钟,可见教师在有意识地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但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并且教师代答现象比较严重,打消了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他们的思维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同时学生实验花费时间过长(6分20秒),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上,通过普遍的实验事实逐步揭示出反应的本质。
二、 几点反思
(1)基于课堂观察技术下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建构者、创造者。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教师在参加课例研究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
(2)基于课堂观察技术下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
(3)基于课堂观察技术下课例研究推动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真正把校本教研制度落到实处,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开展校本教研,进行课例研究,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着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教研组在实施课例研究时,全组教师共同参与,反思献策,经验分享,都得到了提高,促进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总之,借助课堂观察技术对高中化学课堂进行分析,目的是更进一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应把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愉悦氛围中体验化学科学的魅力,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