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教育的缺点

篇1

关键词:学徒制;优缺点;启示

一、传统学徒制的优点

①传统学徒制是全程教育。师傅在培训徒弟的过程中负有全面教育的责任,包括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读、写、算等文化知识教育及思想品德。

②师徒之间关系紧密。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学徒制早期都是父子传授,然后过渡到师傅收养子做徒弟,这难免保留着父子般的亲密感情。这种感情不亚于血浓于水的亲情。

③技术精湛。传统学徒制是师傅以口传手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徒弟通过足够长的时间去学会一样东西,所做出来的产品富有人文气息;徒弟不以获取工资报酬为主要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非常认真,可以做到精益求精。

④学徒目标明确。拜师学艺,之所以会拜其为师,只因其人熟练掌握某一技能,学徒想通过他来掌握这一技能,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⑤师傅可以直接向徒弟传授技艺。

二、传统学徒制的缺点

①培养时间比较长。传统学徒制属于个别教育,学徒大多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学徒期特别长,教育效率低下。

②市场生存空间小。传统学徒制由于要求很小的师生比,效率低下,不适应工业化体制的需要。并且手工产品利润价值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市场生存空间很小。

③人生依附关系重。对于学徒而言,与师傅的感情深厚,由于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他们人生依附关系重。

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使培养出的人能够强化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而现在学校只是把眼光盯在出成绩,主管部门只看重升学率,社会各界只认出了多少高考状元,学校的育人功能单一到如此地步。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没有过硬的技术基础,技术人员供不应求。

现代的学校教育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横向,纵向发展。

对于职业教育,应推行现代学徒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通过大众化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现有学历特点的职业教育改造成职业培训,即让职业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不论初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研究生毕业,如果要进入技术、技能岗位就业,就必须到通过学徒制接受职业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证书上。二是全面推行劳动准入制。制定和规范行业入职标准,未经学徒培训不能进入相关企业行业。三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引导、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对接受学徒培训的企业进行经费支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从学徒制课程开发到结业标准制定与考核,都有相应组织和部门负责,并且既分工又合作,确保学徒制有效推行。

篇2

关键词: 网络教育 传统教育 利弊

在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网络教育发展迅速,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教育,不管是想在职场上有所突破的白领还是还在校园学习的中小学生们,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学生的家长逐步接受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更合理安排时间,最重要的是网络教育一节课的费用要便宜很多,而且网络上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师资资源。优势如此明显的网络课程会给传统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改变呢?会不会在发展的同时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呢?如何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扬长避短呢?接下来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做探讨与分析。

一、网络教育的潜在优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占绝对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但是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发展受到阻碍。教师上课主要依靠粉笔加黑板和单纯的语言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的想象出现偏差。网络课程可以采用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传达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易于记忆。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课堂互动从师生互动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互动。

1.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完全置身于个人学习氛围中,并且可以根据网络课程的互动建议设计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这种完全出于自我学习意愿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思维是活跃的。而且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无形中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更自由

网络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围墙,学生可以自己在家、图书馆甚至在坐车的途中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也可以把网络课程录制下来,在任何时间观看,这种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3.学生互动增多

首先,网络课程的网络互动可以改变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羞于开口的现象,网络里都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不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互动变多,使学生能更多地吸取他人之长。其次,因为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师生之间随时随地交流,实现了师生的零距离,学生更容易讲真话,平等的对话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互动的方式和手段增多,学生可以选择BBS、E-mail,也可用QQ、微信、视频聊天等方式同步互动。

4.实现终身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每个人都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课程学习是最好的选择。

二、网络课程的先天不足

网络课程是伴随着信息的发展出现的,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虽然它有如此之多的优点,但它不是万能的,是不能取代传统教学的。

1.网络课程缺乏情感交流

网络课程在地点上使学生和教师分开,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削弱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情感因素、语言交流和肢体语言的作用,学生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的感染,领悟不了知识以外的东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教师以独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东西网络课程没办法实现,师生之间由传统媒体引起的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网络媒体无法代替的。其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交流,有时会因为缺乏兴趣或遇到困难导致信息不足而主动放弃。

篇3

1.时间固定传统农业教育是在特定时间

有专人组织的教学模式。在春播、秋收后,农牧民聚在一起学习相同知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乡,种植业与畜牧业侧重点不同,安排的课程有显著差异。传统农业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

2.面对面教学教师和学员处于同一物理空间

师生面对面连续进行教学,基本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言。师生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可相互探讨,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但它存在一定缺点,课堂教学中,学员被动听教师讲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员。

二、远程教育与传统农业教育的融合

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科学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1.在传统农业教育中开展适度的远程教育活动

传统农业教育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于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的供求关系。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是在短时间内使学习者获得大量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其最大局限性是难以实现因材施教。为使远程教育活动融入传统农业教育,我们应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的教学环境。创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创设多种情景,使许多深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便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总之,在传统教育中引入远程教育,可在保持传统面对面授课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因材施教,它优化了传统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有利于学员的知识获取。

2.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体系中要渗入适量的传统教育活动

远程教育是教与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的虚拟教学环境。学员在远程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律、人文意义的缺失等问题,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中要加入适量的面授教育活动。当然,远程教育的缺陷并不影响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的存在,正是它的本质特征及其优势与不足决定了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样,正是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不同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现实框架与发展趋势。

三、总结

篇4

一种新型的语文网络教学模式正在形成,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教学的时效性与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乃至整个课程与教育体系。也引起了恐慌,令教育者喜忧参半。人们开始呼吁回归传统,于是出现了“孔潮”“国学热”。分析了网络教学中的可能误区,并希冀找到两者融合的锲点。

【关键词】

教育教学;网络平台;语文教学

一、网络优势

(一)建立了新型的语文学习环境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知识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形式的特点。这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二)加强了语文学习的教学实效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达到趣乐学、善学的境界。如区分b-d时,可以设计马在沙漠上飞奔后留下的脚印以及马跑步时“得得”的音响效果。学生在观看“d”型的马蹄印时,牢记“d”的字型;在听声音时,记住“d”的读音。

增加了阅读量,加快了阅读速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媒体的各种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朗读的兴趣。

个性化与合作式学习得以实现。我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语境,弥补图片的枯燥单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维的空间。如:我在教《我们来讨论》时,课前我将本课的插图利用PowerPoint系统软件全部制成动画图像,有目的地出现字样:他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学生顿时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语言得到了发展和思维得到了训练。

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的能力。如:在教学《学会做客》时,设计了两个情景:情景1:(录像)今天班里的王浩生日,几位同学去祝贺她生日。情景2:(录像)星期天,许明有道题不会做,到王老师家去向老师请教。我让学生观察后,配上对话,表演。安静的教室里马上沸腾了,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有分寸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句式、话语。

(三)实现了语文课堂学习的研究化进程

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如学习过程探究化,如练习问题课题化。提高了一线教育者参与行动研究的可能。

(四)网络创设了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

网络驱动了这种最完善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得以发展式形式出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过分的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练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使学生一改过去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

(五)网络改变了师生关系

事实证明,网络环境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当然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的作用。

二、运用误区

其一,自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脱节,滥用甚至误用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成为了实施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屏障。有一些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教育手段的先进,而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更新。于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技术的美丽外衣下,仍旧演绎着死灌硬教的教学传统,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其二、教师淡化甚至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多媒体就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吗?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在看教师演戏。

其三、以视听代替想象和朗读,以屏幕代替黑板与粉笔。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显然是利少弊多。

三、徘徊与抉择

三尺讲台,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胸有成竹,桃李满天。

网络平台,一本教科书,一个鼠标,一个播放器,左右逢源,硕果累累。

不同时代,不同的教学方式,结果不相上下。很多认认为两者很矛盾且无法统一。诚然,新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势必将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正在注入新的内容。但传统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道理,依然是现代教育改革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网络教学方法的缺点通常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往往是网络教学方法的优势。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选择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锐意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时表现在同一节课,要分阶段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有时表现在同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多课时中,要分不同的课时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一段教学时期中实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要清醒的认识两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有策略的融合两种教学方法开展优势互补教学实践,才能更进一步的真正体会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家勋.现代教育技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中国教育信息网

篇5

1.布置的目的不同

传统教育中的“家庭作业”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强化当天所学的知识,即为了“温故”。而生本教育中的前置作业设计目的,则是为了第二天的新课而设计,是为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做铺垫,做指引,是为了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情况,确定如何组织、安排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即为了“知新”。传统教育是“先教后学”,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所以前置作业中“前置”这一做法,则是从根本上实现了“教”与“学”的先后的转变。

2.作业内容及其比例不同

前置作业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新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它类似于传统的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它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提炼和规划。前置作业的内容,有的时候就是学生家庭作业的全部或占作业中的绝大部分的比例。当然,生本教育不是完全不留复习性质的作业,但当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和课上合作、交流、讨论、展示这些环节学习后,对已经学会的东西,就不需要再进行大量的、机械的重复训练,因而练习题的量不会很大,是少而精的,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则无需再布置。而传统教育的家庭作业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则是同类练习题的一种堆砌,而且量比较大,而对新授课的预习则布置得较为粗略,在所有家庭作业中只占一小部分比例。

3.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方法不同

生本教育中的“前置作业”,有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教材,个人独立完成,有的内容需要小组中分工协作来完成,方法和途径很多。而传统的家庭作业绝大多数情况下,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它具有检测性的目的。

4.作业的批改评方式、评价方式不同

传统教育的家庭作业几乎都是由教师来批改的,有的学校甚至是“全批全改”,教师的负担特别重。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只有教师评价。而生本教育中的作业批改,根据作业的种类,尤其是那些批改难度不大的内容,则增加了在老师的指导、统领下的学生参与批改的方式,即,老师、大组长、中组长、小组长逐层批改,而且当面批改、评价、交流。当然,不是所有的组长们每次作业批改都能尽善尽好,所以每个中组设置“纠错员”这一点很重要。当然,一些在课堂上展示性的作业,师生都评,生生互评的特征就更为突出了,所以生本教育中的作业批改方式和评价方式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毫无疑问,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而且在互批互评中还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照自己的缺点。同时,让学生参与批改和评价,也很好地体现了“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

5.教师布置作业的理念、原则不同

传统教育中教师布置作业目的单一,即加强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巩固、训练、强化,最终考到一个好成绩,说到底还是“应试”的理念。而生本教育中教师设计前置作业的理念,是要遵循“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以生长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其讲究的四大原则就是最好的证明。“简单”要求教师设计作业环节清晰、难度不要过高,即,“下要保底”;“根本”要求教师设计作业时要紧扣教材、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知识的根本,挖掘教材,吃透教材,不要偏离了知识的主线;“开放”是指鼓励教师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特有的生活体验和能力水平,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趣味”性原则,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多样的题型,新颖的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绘图的、表演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

二、前置作业不同于“导学案”,更不同于“教案”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等环节。“导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案卷,它体现课堂所有的教学内容及流程。“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项目。总之,它是教师自备自用的教学方案。而我们这里说的“前置作业”,它是一种纯粹的“课下作业”,它不同于“两案”中的任何一案,它是直接并完全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两案”中类似于教学目标等内容,是无需呈现在作业上的,这些内容事项教师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前置作业只需呈现出要求学生去完成的内容即可,做到环节清晰,要求明确,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可操作性强,并且要少而精,总之,它是为生本课堂服务的有效的作业。

三、前置作业不应是生本课堂的全部

篇6

关键词:美术高考生;幸福式教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一、针对美术高考生,幸福式教育有其独特的实质、要素以及功能

1.幸福式教育的实质

幸福式教育在美术高考生的教育中有独特的针对性,其实质是使考生处在一种理想化的心理状态下,使其在紧迫的学习压力中解救出来,获得满足感,感受到快乐、愉悦,并且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它可以是对生活的满足或是在生活中获得的乐趣而感到心情愉悦。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或者说是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幸福式教育并不是把学生的优点当作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养学生的优点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但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克服缺点,有失偏颇。其实,学生的缺点也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人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存在,人是为了生活的幸福而活着。如,嫉妒虽然会使个体本身不快乐,但它却是人进取的源动力之一,教育有时候在保存学生的缺点方面的重要性远远要大于克服这些缺点。针对美术高考生,其真正的幸福就是在绘画中得到成就感,得到教师的赏识和肯定,哪怕是不起眼的小肯定,也会使美术生获得一定时间的满足。所以针对美术高考生的幸福式教育的实质是教师对学生给出肯定的赏识评价,而使学生获得一定时间的幸福感。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幸福式教育的三要素

第一,生命教育,指学生对生命的歌颂、珍惜、把握的教育。学生不仅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重要思想,被称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曾说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所以把对人性的诠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文化教育,指提高学生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特点。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和客观文化向个体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曾写道:“文化教育在于使广大的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对于美术生而言,不仅要学习自己专业的相关性知识,同时应该渗透一定的文化知识,提高美术生的精神层面,进而加强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和浓厚的兴趣,增强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产生相应的幸福感。

第三,创新教育,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绘画中都能够有独特的想法,并且能够“无中生有”地开辟新路。教师要开创出新颖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教学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上,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发展空间,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本我个性与想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3.幸福式教育的功能

幸福式教育对美术高考生的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绘画的热爱,还能促使学生真正在美术教育中享受幸福、满足、成就感。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只是充当反愚昧的工具和武器,它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为了使现在的世界和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并为未来世界的幸福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幸福式教育是为了世界的美好未来而存在的,是为了培养出现代化美术类高层次人才,并实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术高考生和教师应该如何实现幸福式教育的研究

1.考生学习绘画时必须要有正确的动机

即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学习绘画,而非被动地学习绘画,并且要在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的基础之上加以培养和塑造美术类人才。同时也要像米开朗基罗说的那样,“画画是要用心画,而不是用眼睛画”。

2.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支持个性发展

美术教师是实现幸福式教育的主导,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有大的教育观,要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相信教师,达到师生互信,学生才能更加体会到在学习中的幸福感。第三,要给学生渗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创新意识,进而真正实现幸福式教育。第四,要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优点,进行正确的评价。

三、中外对幸福式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分析及启示

我国从古代就已经提及幸福带给受教育者的影响,古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要由知道学,到爱好学,再到以学为乐,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最终实现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幸福和快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史研究室.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37.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四个结合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文(1987-),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BDY005)、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雁城市民生态文明素质培育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HYSKJJ-ZHONGDIAN-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10-02

为了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教育方法,克服传统教育方法的片面性,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只有做到了这“四个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正式开设专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而进行的课堂教育。[1]显性教育具有公开性、正规性、系统性等特点。通过生态文明意识的课堂显性教育,可以集中地向大学生系统传授生态文明理论,使他们全面深入地掌握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科学等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丰富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自觉。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课堂正规教育之外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具有隐蔽性、非正规性、多样性等特点。[1]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隐性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生态环境、大众媒体、第二课堂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非正规的、隐蔽的、分散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隐性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持久的影响力。[2]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紧密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显性教育的目的明确,具有正规性、直接性、系统性的教育优势,但也有单一化、灌输性、呆板性等教育弊端,单纯开展显性教育,其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多样性、持久性等教育优势,但也有非正规性、复杂性、目的不够明确等弊端,单纯依赖隐性教育,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显性教育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的隐性教育,从而克服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两种倾向:有些高校片面强调显性教育,忽视了隐形教育,不重视课堂之外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有些高校则片面强调隐性教育而不重视显性教育,连一门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都没有开设。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必须克服这种错误倾向,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理论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和判断,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而进行的系统知识的传授活动。理论教育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等特点。首先,理论教育是由概念、判断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具有逻辑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发挥理论逻辑的力量,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逻辑,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理论教育不是具体的事实陈述,而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阐述,具有抽象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理论层次。最后,理论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具有系统性。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

所谓“实践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深刻教育,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特点。首先,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生态文明理论见之于现实,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实践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教育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创造能力。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而否定实践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课程,但很少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使理论脱离实际,犯了唯理论的错误。二是片面强调实践教育的作用,而否定理论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组织大学生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但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使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性,犯了经验论的错误。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两种错误倾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造能力。另外,还要克服“两张皮”的现象,注重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育同解决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意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要求大学生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社会调查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以书本为载体,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与练习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理论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点拨。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教学成本低、便于随机应变、利于双向互动等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教育具有教学成本低的特点。这种教学手段花费精力小,投入经费少,节省了教学成本,有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其次,传统教育手段具有随机应变的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变化,临时采用措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事件。最后,传统教育手段具有双向互动性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优势,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采用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器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QQ群及电子邮箱、手机等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生动形象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和优势。首先,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它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手段操作能力。其次,现代教育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它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影像展示出来,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最后,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教育内容传播给学生,包含信息量大,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2.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相互结合

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克服各自的不足,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既能发挥多媒体、黑板板书各自的优势,又能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如:多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也具有学生记忆不深刻的缺点,而这一不足恰恰能通过黑板板书来弥补,因为黑板板书停留时间长,从而能起到突出重点、难点的作用。而黑板板书只能对所学知识作静态、平面地展示,这一不足又可通过多媒体来弥补,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因此它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再如:现代教学手段虽然具有高效性的优势,但它不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和情感交流,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其不足,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3]

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1.他律与自律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自律”,是指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社会道德、法律及制度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自律也叫“自我教育”,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控性等特点。首先,自律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性。在他律过程中,学生只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在自律过程中,学生却成了独立性的主体。通过生态文明的自律,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自律具有自觉性。学生在生态文明自律过程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生态文明的自我修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自律具有自控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自律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选择与调整,以保证自己在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规范内活动,防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

所谓“他律”,是指他人对自己进行的教育。他律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具有外在性、互动性、强制性等特点。首先,他律具有外在性特点。教育者从外部把教育内容灌输到受教育者头脑中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变化。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社会团体、家长都要发挥好他律的作用,相互配合做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其次,他律具有互动性特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在生态文明的他律过程中,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使教育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在课堂教育中,更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他律具有强制性特点。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受社会法律制度的约束,具有强制性。学校教师、党团组织、家长都应按照法律制度和组织规定,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生态文明的合格建设者。

2.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

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体现了内因与外因辨证统一的哲学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自律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因,他律是生

态文明教育的外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自律,自律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当然,他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学校教师、社会团体和家长的教育,大学生仅靠自律难以真正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因此,应当把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在自律的基础上加强他律,在他律的前提下加强自律,使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并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生态文明的合格建设者,自觉地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世宏.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2]王艳.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创新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越性特征。就价值观而言,创新教育提倡“超越”而非“继承”,传统教育通过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人,目的是继承和内化前人积累的成果,传统教学的缺点是此方式重在“复制人”,而不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新人”。创新教育则在尊重学生创新天性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差异,结合不同的教育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模式。

(2)创新性特征。就教学观而言,传统教育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评价的标准也是以学生的测评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物,而较少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创新教育则比较注意学生兴趣培养,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有取舍的获取知识,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各种信息,探索多种可能的执行方案及问题结果。就学生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继承与模仿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则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富于创造性的学习。

(3)整合性特征。就人才观而言,传统教育固定的模式限制了学生多样个性的发展,而创新教育则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就是注重素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育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矢志不移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崇高纯洁的道德品质、超尘脱俗的审美理想、宽广深远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灵巧的生活技能等。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推进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主要障碍。所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注重培养兴趣。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第四,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第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

三、基于创新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充分了解学生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对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件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事。通常新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新教师对学生了解过于简单。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他们组织成一个性能良好的集体,和他们进行细致的交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更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现有的记录,挖掘学生新的信息及对所有信息的评估。

(1)使用现有的纪录。学生成长记录袋是记录学生信息较为全面的档案,教师可通过查阅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住址、年龄、特殊兴趣等),家庭信息(父母或监护人的姓名、职业、特殊的家庭情况等),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教师评语等。

(2)挖掘学生新的信息。挖掘学生新信息的方式有观察学生的言行,进行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社会测量,从家长和监护人那里收集信息等。

(3)评估信息。在检索及评估信息中,应注意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这条信息对我的研究目标有用吗?这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信息反馈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

只有全面综合的对信息进行评估,才能对学生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语文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

创新是学生已有的天性,是学生生活的本身,创新的基础需要有自由的环境与思维,自主的探索与验证。合作探究模式教学恰好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从学生创新需求出发,将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完成信息收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合作探究教学在提升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及领导力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内部实施条件看,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具有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从外部看,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具备适于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有价值的内容。

(三)掌握创新教育下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

(1)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语文教学期间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估在仍然可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时提供反馈,根据反馈可以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更加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早期的教学评价多是在教学完成后进行教学目标的评估,这种评价是用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最终判断的,这就是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及能力水平的评价,目的是弄清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特点及创新能力水平,便于更好的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篇9

关键词 中职班主任 管理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在职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为核心人物。现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关注度递增,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职学生,班主任对中职学生的管理制度也需严谨化,因此,需全面贯彻落实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找出在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存在的不足槌龇⒌悖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完善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中职学生。

1中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班主任在负责班级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素质较低,在此情况下,中职班主任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其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但中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中职班主任缺乏正确的学生观、管理意识缺失、缺乏教育爱心等,下面将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

1.1中职班主任缺乏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中职班主任在面对中职学生时,会为其贴上“差生”的标签,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削弱中职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错误的学生观会使中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以下行为,例如:因中职学生产生的问题过多而忽视其问题、养成懒惰的工作态度、对中职学生产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待学生以不恰当的方式及不从根源解决学生问题等。面对这类中职学生,许多中职班主任会采取暴力、严惩的方式强迫学生服从,这不仅难以从根源解决问题,反倒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反叛心理,中职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也难以树立,这就大大增加了往后的管理工作的难度。

1.2中职班主任管理意识缺失

中职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面对的学生之间的差异,种种原因都会导致其管理意识的缺失。第一,许多中职班主任的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教育的阶段,这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中职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职业院校的教学效率。第二,部分中职班主任对于管理工作的理解有误,同时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十分模糊,这会在一定程度削弱致其管理意识。第三,多数中职班主任会在工作中将重心放在教育教学上,而忽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第四,许多中职班主任会因中职学生是所谓的“差生”而在教学工作中大打折扣,将自己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不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列入教学目标中,严重缺乏责任心。综上,中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素质培养。

1.3中职班主任缺乏教育爱心

中职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缺乏教育爱心的问题。例如,许多中职班主任会以暴力、严惩等方式惩罚犯错的学生,当学生犯错时,未弄清事情原委,便以最严厉的态度强迫学生服从并认错。中职班主任的这种态度容易使学生的自信心受挫,甚至有学生会产生反叛心理,另外,中职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会放大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学生的优点。这些行为都表现了中职班主任未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生,缺乏教育爱心。

2完善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对策

以上已对中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列举,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而中职班主任对中职学生也抱有偏见,针对以上问题,需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完善新形势下的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

2.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许多老师会以学生成绩是否优异作为评判好坏学生的标准。许多中职班主任也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此问题下,中职班主任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给予其一定的自信心,例如为班级中一些成绩并不优异但有一定特长的同学,提供展示平台,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鼓励“问题”学生用同样的激情面对学习,帮助其找到学习中的乐趣。

2.2增强管理意识

中职班主任要将班级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应深入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并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放大中职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中职班主任应协助学校进行管理工作,例如对于一些班内发生的小事情可自行调节和解决,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2.3用“爱”来管理

这一对策需要中职班主任端正自身对中职学生的态度。在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中职班主任不可未弄清事情原委便对学生进行严惩。中职班主任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应用较为缓和的情绪进行批评教育,而对于部分虚心接受意见的同学可对其阐述一定的道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中职班主任应给予自己的学生更多的鼓励,肯定其优点,并引导学生将重心放在学习上,耐心地进行管理工作。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重大。教师不分等级,学生也一样,因此,每一位中职班主任都应以正确的学生观面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中职学生将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注重每一位中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到位,班级的管理工作便也顺理成章。

参考文献

[1] 谢岳婷.新形势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改革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29):146-147.

篇10

【关键词】网络教育 高职院校 功能

网络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样也表现在教育领域。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网络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的高职院校校园,走进了学生宿舍和教室。不仅如此,无线网络技术在很多高校校园也已经开通。网络的使用使得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能够迅速获得学习资料,为他们大大提供了方便。

纵观国内外,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继199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大学试点工作之后,到2005年已有68所大学设立了自己的网络学院,各类网络教育学院在校生总数达到240万名。教育部已将大力推进网络教学列为高校工作重点,国家拟再投资4000亿元支持高校网络教材和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用2年的时间建设200门左右网络课程,包括网上学习、师生交流、辅导答疑、网上作业和网上测试等。高职院校中设置的网络院校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也就是说多数的网络学院是接替了原来的高职院校中成人教育的功能而存在的,真正面对高职院校在读学生的网络教育开展并不活跃。

网络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功能探讨

网络教育有很多传统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比如不受时空限制等,这些优点使得网络教育在未来大有发展前途。网络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功能,可其毕竟有局限性,不能替代传统的教育,那么高职院校究竟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发、利用网络教育呢?本文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辅修专业。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每个学生和学校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作为学生只有增加自身的专业技能、个人基本素质等,才能增加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砝码。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完成自己本专业的同时,还选修或者辅修其它专业。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很多高校面临资源紧张的问题。如果高职院校免费开通网络教育课程,使这些专业和课程的学习、考核都能够在网络上完成,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资源紧张而限制学生辅修、选修其它专业的现状。

专业辅导。专业辅导是高校的网络教育应该起到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因为仅仅依靠课堂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并不能够完全掌握专业知识。而网络教育在专业课程辅导中可以大大缓解这个问题。首先,在网络教育中,课程论坛、教师答疑等模块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部分对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无疑有着很好的作用。

专业之外学习。专业外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所需要的本专业以外的学习越来越多,比如:雅思、托福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律师资格考试等,这类辅导班也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目前这类辅导主要是由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来承担。如果有可能,学校在网络教育中提供这些培训,无疑为在校大学生的各种学习提供了方便。

兴趣交流。兴趣交流也应该是高校网络教育应具备的重要功能。在专业课程之外,学生还有可能对其它的某个领域或者某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网络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兴趣交流的平台。比如:托福考试、志愿者、学习经验等方面的交流,甚至是创业经验交流等。

网络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模式

关于网络教育的优点、缺点的相关探讨和研究并不在少数。网络教育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设想也是美好的。在实施过程当中应该注意解决这些问题:

专业设置。在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网络教育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设置本学校对应的各个专业。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在网络教育学习中完成辅修专业或者是第二学位的学习。因为不同的专业其课程设置自然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而随意选择网络教育中的课程,它所服务的对象是本校全体在籍学生。

基本板块设置。网络教育的依托是网络,网络系统是由不同功能的板块组成的。作为高校辅助教学手段的校园网络,也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首先,这种网络应该面对的是全校所有的在册学生,他们都有权力享用这份资源。因此,首先必须有登陆口,使每个学生都有单独的帐号和密码,这种登陆平台分成教师登陆平台和学生登陆平台,这两个平台有一定的区别。在登陆后,进入学习系统,学习系统中主要包括主要的业务功能区,一般来说教学资料、试题库、学习自测等都是在这一区域。问题讨论区,这个区分成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有着单独的讨论区域。

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尽管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网络教育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包括网络上传课件、解答学生的问题、试题库的建立等都要花上不少的时间。因此,在这种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中,不仅有供学习、交流的重要模块,同时还应该设计教师工作量计算板块,这个系统包括选修的学生数量、课件上传数量、对学生问题的回贴数量等。

网络教育的尴尬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高校的辅助教学手段无疑发挥着很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毕竟网络教育不是万能的,它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教育面临着很多的尴尬。

对文凭急功近利的追求。从1998年以来,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网络教育,但是这些开设网络教育的高校中,真正用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并不多。多数高校的网络学院实际代替了原来的成人教育部分。当然成人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多数学生都是在职人员。如果采取原来传统的教育方式,他们要么暂时中断工作,要么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函授学习。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工作更为辛苦,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可以说是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网络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取得文凭的捷径,很多的网络教育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并不规范。以至于很多的人都是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去参加网络教育的。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多数在职学生很难坚持自觉学习。

学生网络成瘾。对于受管制较少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网络内容的不可筛选性以及上网时间的不可控制性对他们都意味着一定的潜在风险。网络使得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更为丰富。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丰富多彩,大学生在使用它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也忍不住会浏览其它信息,也导致很多大学生沉迷于其中,而且这种沉迷是很难控制的,这多少使得校园网络使用有点尴尬。

网络教育的单调性。尽管网络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并且容易让人沉迷。但是网络教育的课程内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恰恰相反,因为网络教学课堂的交流多数是单向的,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办法和学生互动,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因此,这种学习使得学生容易感到乏味。而且,由于学生和教师不能面对面交流,所以并不能够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不能够及时明白教师的讲解,那么也容易使他们感到乏味和单调,失去对教师讲解的兴趣,而不愿意再坚持学习。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现代高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它的优点,通过引导,加大监督等方式,克服它所带来的缺点。相信网络教育的前途会更加光明。(作者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