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3~4分钟浓缩一种生活状态、一个人物的生活剪影,符合消费升级大趋势使得这类短视频有极强的扩散性。这些看起来颇“有调性”的短视频媒体也在商业价值上证明了自己。3月,“二更”宣布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基石资本和真格基金。
“短视频是内容营销未来的标配”,二更CEO李明在一次主题为内容营销的会议上这样说道。目前其在全国20个城市拥有超过200家的影视团队,1000余名专业导演,年产量视频量3000条,平均单条视频播放量超300万。
盲目的崇拜某种媒介形式,往往引发泡沫。李明认为,在一个个短视频背后对应的整体的运营思路。没有精巧的设计、精准的用户触达,短视频也会成为像H5页面那样的鸡肋。“不过到底是鸡肋还是标配,就看你怎么去设计它”。
内容营销,恰逢其时的低成本流量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是12.8亿,视频用户达到了10.9亿,用户渗透率85%,这个数字仅次于社交用户,远超游戏、新闻等等其它领域。庞大的用户基数,意味着能够接触到用户的流量渠道更多,成本也更低。谷歌此前曾做过预测,说未来80%互联网内容会以视频形式来呈现。
2014年初,李明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深夜食堂”,此前他在人人网、美丽说、口袋购物做了7年产品经理。对于李明来说,2015年喜忧参半,在深夜食堂粉丝破千万后,行业竞争开始变得激烈,传统媒体亦加入了自媒体的竞争。另一边,资深媒体人丁丰在传统媒体从业20多年后于2013年选择了出走,投身移动端的视频内容生产,并在2014年创建了微信公众号二更。2015年4月,李明以合伙人兼CEO的身份加入“二更”的“食堂君”,自此二更每晚推送5篇情感类治愈系鸡汤文。
之所以选在将地圈在“生活方式”这块内容上,李明解释,是同如今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升级有关。“过去更多出售的是产品或者是服务,最近发生了一些变化”,90后、95后、00后这些新兴受众,对文化的需求更强,从原来单纯地消费产品已经过渡到了消费文化上,“今天每一个人穿的每一款衣服、喝的每一瓶水,背后都代表着品牌,代表着对品牌价值的认同。”
“现在做内容营销恰逢其时”,李明认为,“内容营销是当下成本最低的流量,而且还是价值的洼地”,现在这个市场还不成熟,刚刚兴起,但相对传统媒体来说低门槛和灵活的形式也使其充满挑战。内容变身广告渠道,广告变成有价值的内容,在这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挖掘的是内容的商业价值,而这个渠道现在90%商业价值是没有被完全开发的,它们的价值是被低估的,且是成本最低的渠道。“通过让你的广告变成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去铺到更多渠道上去做营销”。
短小精悍,多屏时代的传播利器
如今在北京成立了商业事业部的二更,将于下半年从母体剥离出来成立一家子公司。为什么这么看短好视频这个形式?李明回答,“就是因为在视频中体现你的品牌、体现你的产品比文字形式好很多,对于用户来说视频的接触程度更高,排斥程度更低。
对于短视频内容营销的优点,他归纳了以下几点:专业壁垒更高、品牌植入维度广、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广。
短视频相较图文,同用户的接触程度更高,人们对于当中露出的品牌信息排斥程度则相对更低,符合当前人们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视频在表现形式上也就包含了人物、画面、场景、情节等等不同纬度,因此也使得品牌的精神、形象或者产品形态在植入时有了更多选择,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同用户互动的场景。“我们现在发现市面上能够让用户参与起来的活动,影响面最广的其实就是视频”。
另一方面,短视频短小精悍的特性,又非常适合于多屏时代的传播,在传播渠道上更广了。例如之前传播度很广的事件营销冰桶挑战,从用户之后自发模仿录制视频,再到后来一些视频平台自己推出了相关歌曲、游戏等,产生的UGC和PGC形态更为多元。
信息表现形式的增加,则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团队协作,从编导、分镜、脚本、策划、摄像师、剪辑师再到音乐师,一个流畅的制作流程和充足的媒体资源则会使得效率更高。二更的制作流程是:首先按照客户主推的产品或者理念定制视频营销方案,包括确定是单个视频还是系列视频,每一节方案的团队、演员;其次配合视频确定投放渠道,从新媒体、传统媒体、线下的上千个渠道中选出契合品牌需求和受众人群的,确定报价即开始实施。
认识误区要避开,小心标配变鸡肋!
“二更是从一个传统的媒体环境转型到新媒体环境的一家成长中的公司。”
尽管从传统的广告营销、到数据营销再到如今的内容营销,营销成本逐渐降低,对于媒介环境的复杂性,李明和团队并没有忽视,“我们对媒体环境的定义,其实是融合性的媒体环境,对于营销模式来说也是一样。无论是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还是大数据营销模式,还是到今天的内容营销模式,其实都应该是融合的。”除了对于营销模式的升级,团队还是会注意在视频网站、电商平台等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户外写字楼屏幕、电影屏幕等超过100个类型的屏幕进行覆盖。
李明表示,在同甲方客户接触的时候发现品牌商对于短视频内容营销,往往会陷入几个误区:
认为产品和品牌植入内容即视频营销,算是内容营销。“完全错了,其实这个跟软广,跟植入广告没有任何区别”,内容营销不是植入广告,而是把你的产品包装成内容,让内容植入产品。例如便携式运动摄像机,将各种各样运动达人的极限挑战,拍称视频做为营销内容,其原因是因为内容本身符合产品精神,或者说内容本身就是它的一部分。
为了创意而创意。所有的内容营销以及创意都是为了你的品牌精神去设计,不要为了抖机灵。不能给目标用户留下任何印象,就没有任何品牌价值,目标人群也不会认同品牌价值观的。
篇2
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对,就是那个集美(贫)貌(穷)与才(平)华(胸)于一身的女子,通过几十条短视频微博吸粉1300W+,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据业内人士透露也在1000W+,看看每条公众号文章点赞数和打赏数也能推测到这个数了。
“没有推手;幕前没有,幕后没有;天幕没有,底幕没有;侧幕条也、没、有。”这是Papi酱的率真回应,所有视频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剪辑上传,一个人包了。没有团队,没有营销,靠的是个人制作的短视频,刷爆朋友圈刷爆微博刷博各大视频网站,2016第一网红实至名归。
Papi酱制作的短视频主要集中表达对生活的搞笑吐槽,双十一、微信、烂片、明星、两性等等话题深谙人们的心理,贴近年轻群体的槽点,并且充分结合其影视专业的知识,短视频内容无论在选题、表演和剪辑制作上都很出众,一发出便在各社交平台引发病毒式传播。与此同时,不少人对Papi酱的短视频很不屑:都是些网上老套的段子,不过是从文字图片转变成短视频而已。事实告诉人们:Papi酱就是很火很吸引年轻人拥簇,她的走红是偶然吗?
打铁还需自身硬
Papi酱就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科班出身的她在内容制作和影视技巧上拿捏很到位,不管是热点的把控、犀利的吐槽、表演的技巧都非常出色,而且Papi酱张扬的个性、幽默毒舌和率真性情虏获大批粉丝。说到颜值,评价为“低配版苏菲玛索”也说明Papi酱颜也不错,还是挺招人喜欢的那种。
短视频井喷期到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更碎片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们不再担心流量和网速问题,短视频时代已经真正到来。太长的内容人们没耐心看下去,太短的内容又不到多少东西,而视频内容比文字和图片内容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感官的满足和信息的获取更加轻便高效,短视频应运而生。
去中心化让个体成为中心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就像日常用水用电那样,互联网让每个个体都能更加高效和广泛地交流、表达,个体可以影响更多个体并成为一个中心,这种中心不具强制性和约束性,个体的聚集和离散表现为中心的形成和消失,而且因为思维的多样性而产生很多中心,这便是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多个中心,是一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结构和现象。Papi酱的视频具有清晰价值观:崇尚真实、摒弃虚伪、吐槽一切行为、倡导个体自由,而这也正是年轻一代所共同追求的东西,Papi酱引发很多人的共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不断壮大的中心。
去中心化时代,Papi酱的走红是必然的,而承载她走红的便是那些优质的短视频内容。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平台为王”、“流量为王”、“用户为王”等阶段,而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碎片化,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难吸引并留住。洞察用户需求并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吸引用户留下来,这是每家互联网公司、每个互联网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一般而言有两个切入点:一是产品功能解决用户需求,二是生产优质内容留住用户。互联网时代,技术一直是互联网公司圈地的壁垒,但由于互联网的分享性和合作共赢的利益观,更新发展产品功能的技术壁垒也不是坚不可破。与之相反,因为时间、注意力的碎片化,因为用户口味越来越难以捉摸,生产获取用户粘性的优质内容越来越难。优质的内容很容易抓住用户的心,就像会做饭菜的女人能抓住男人的心,这是强用户需求。
内容为王,在去中心化时代尤为明显,不管是个体还是互联网公司,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且保持长期稳定,这种中心才是非常稳固并且利于商业利益实现的中心。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才是优质内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是这样看待它的:思考并解决用户需求,引发用户共鸣的内容就是优质内容。优质内容在各种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手法,而个体和思维的多样性让优质内容有着无限可能,每个个体都可以凭借某一领域某一手法的优质内容而成为一个中心,特别是在互联网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网络中。
Papi酱便是这么一个中心,但这个中心依赖于广大的粉丝群体,如果Papi酱生产的内容不再满足粉丝们的需求,那么粉丝会逐渐抛弃她,这个中心便也逐渐弱化并消失,这也是去中心化的显著特点。相应的,内容为王是维持中心的不二法则。很多人对Papi酱不屑,主要是认为她的这些短视频很多都是一些老套的段子集合,将文字图片转变为视频,正好赶上短视频井喷时期才走红的,而且所有工作都由她一个人完成,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局限性,比如思维习惯,比如创意延伸。当粉丝看腻了那些大同小异的槽点,一段时间后难免新鲜感全无而人走茶凉,今天还说“我要守护这个笑容”,明天就可以吐槽“看的犯尴尬癌”。
Papi酱的视频中因包含不少“”、“CAO”、“小婊砸”等一些加强感情的粗口,这种表达方式也导致她遭遇了整改。就在招标会举行的前一天,Papi酱视频节目因“粗口太多”被广电总局要求下线整改,这也是内容制造的一大纲线,即使在用户看来是优质的内容一不小心也会闯红灯。网友情绪很大各种评论:“没有粗口的Papi酱视频和新闻联播有什么不一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真应该由广电总局的人管,世界会更美好”。当然,“有关部门”有着它们的管理制度和初衷,毕竟大家都在同一片天空下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给所有人提个醒:内容为王的时代,也要把握尺度和方寸。
讨论Papi酱,那么不得不讨论另一个著名自媒体人——罗辑思维的罗振宇,罗胖看准Papi酱的价值果断投资,赫然营销“新媒体史上第一拍”,并最终卖下2200万的天价广告。这真是疯狂的时代,疯狂的事件,而这更印证了:内容为王的时代那些能真正产出优质内容的主子们是多么受关注、多么能变现吸金!
篇3
微信、百度和支付宝等超级流量App的陆续发力,小程序从早期定位替代低频和长尾App,到如今已经在游戏、电商等各大高频类目爆发,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蚕食App的市场份额,很可能取代App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中心,最早布局的微信则是目前小程序绝对的风向标。
抖音、快手等平台DAU以及用户时长爆发式增长,小视频冲击了社交、直播、音乐、图片、资讯、内容、网红等多个行业和类目。目前仅短视频独立 App,腾讯旗下5款、百度旗下3款、头条旗下5款、快手旗下3款、新浪微博旗下3款、YY旗下3款、爱奇艺旗下3款,市场上总共超过100款,火热程度 可见一斑。
一、关于小程序区别于App和H5,小程序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应用。从2016年张小龙预告,17年初正式上线,到18年迎来了发展最高峰,目前小程序的数量已经达到100万以上,开发者超过150万,用户量破6亿。
(1)小程序是内置在App中的App
需要专用的原生技术开发,深度对接微信、百度、支付宝等流量App。相比较H5和App优势是无需下载,开发成本低,并且可以获取到微信、百度、支付宝等流量App的系统权限,运行体验比较流畅。
(2)轻应用
小程序即用即走、快捷分发,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原生App的价值,原生App应用市场已经饱和,BAT+TMD系产品瓜分了大部分用户流量和用户时 间,新上架App的获客及留存成本高昂。相比较原生App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安装和激活,内置在流量平台中的小程序即用即走以及分享快捷分发的效率更高, 获客成本则更低。
(3)场景化
相较原生App需要通过应用市场下载,用户注册和消费转化,内置在流量平台的小程序省去了这一系列步骤,直接根据当前场景和借助微信支付进入产品转化步骤。这种去中心化的场景使得转化效果更好,也具备更多使用场景。
(4)替代性
小程序的即用即走,是低频应用以及长尾App的替代方案,不仅降低了开发者的开发成本,同时也为用户省去了下载App的手机内存和注册流程。
小程序的不足:
留存低:即用即走特性,天然导致了小程序的低留存。
感知低:用户在使用低频小程序时对开发者的IP品牌感知度较低。
性能:小程序和安卓、IOS这类手机操作系统比较,技术含量不在一个量级,所以性能还相差较远。
二、关于小视频小视频可以理解为短视频中更偏UGC社交的类目,从2012年快手转型社交视频,到14年美拍火爆霸榜,16年抖音爆发,18年堪称小视频之年。目前市场上小视频产品数量已经超过100个,月活用户破5亿,一如当年的团购大战。
(1)竖屏
不同于其他短视频类目和长视频,小视频可以称作竖屏版短视频,竖屏与横屏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容源基本依赖手机摄像头,其次竖屏对于观看者来说更具沉浸感,对个体的视觉展现也优于横屏。
(2)UGC
第二个区别,小视频早期更重视UGC生产内容,虽说发展至今,头部内容生产者多数已成为各大MCN旗下的PGC。但除了一些歌曲类网红和动漫IP外,为了迎合多数观看者用户的喜好,PGC的拍摄手法也还是尽量靠近UGC的街边感觉。
(3)社交
第三个区别是社交,小视频社交和新浪微博同属媒体社交,每个小视频IP建立之初就想好了人设,是通过广场式的符号匹配,利用作品来获取粉丝订阅的社交模式。
三、小程序vs小视频小程序定位是蚕食应用市场,超级流量App扮演OS操作系统。小视频则还是手机系统中的流量应用定位,本质上小程序和小视频属于两个维度的产品。
(1)基础流量
小程序目的是活跃生态内的用户活跃度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尤其是微信的10亿月活,在没有更多增量用户基础上,小程序战略是对自身存量用户的再次运营。
小视频目前用户量也已接近饱和状态,但依然处于增量用户抢夺阶段,各大产品以拉新及留存用户为主要目的,内容补贴及头部用户争抢也正在发生。
(2)关系链
小程序的微信端熟人关系链,通过强关系及便捷分享增加自身的获客及留存,使用微信支付缩短电商转化路径。支付宝和百度小程序目前刚刚发力,还没有形成自身明显的关系链优势。
小视频内容IP或者网红,通过与粉丝自上而下的媒体关系或者叫做单向关系,根据自身IP内容和用户价值观的契合,对粉丝形成比较强的IP跟随订阅关系。
(3)用户身份
小程序主要依托微信生态的传播,用户身份也是微信中的公开身份,喊好友一起玩游戏、抢排名或者助力拼团,小程序开发者也是在默认用户之间熟人身份前提下做运营和裂变营销。
小视频的用户,尤其是UGC用户,从注册或者内容开始,身份就具备了固定人设,属于半公开的符号化身份, 粉丝对于网红IP的身份判断取决于作品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对其本人并不完全了解。而半公开的身份让粉丝之间的评论也相对放松,可以畅所欲言,不用像在熟人 朋友圈那样正儿八经。
(4)场景化
小程序是即需-即用-即走,省去了诸多下载注册的流程,没有算法推荐也没有类目导航,除了不断增加入口外,基本上属于作业化用完即走的封闭式场景。因此开发者在用户留存及IP感知方面,低频应用会有较大难度。
小视频是广场式社交,通过算法自动或者瀑布流手动迅速匹配内容和用户兴趣,属于社交化的开放式场景,用户根据自身观点及喜好订阅和评论,或者进行其他的社交行为。
(5)用户角色
小程序作为OS级的产品,包含应用开发者、消费者、SaaS服务者、应用助手、场外媒体、数据助手、乙方开发者等7类用户角色。其中小程序开发者和消费者为核心用户,其他5类角色主要围绕开发者为中心的服务链生态的补充。
小视频作为能够冲击多个行业和类目的生态型产品,包含观看者、UGC、PGC、达人、MCN、企业主、广告商等7类用户角色。
其中PGC、MCN大多来自直播和横屏短视频产品的头部网红及签约机构;达人是小视频原生平台的UGC头部,后被MCN机构签约;更大量的利基用户为长尾UGC以及纯观众;企业主是实名认证后的新进入者;广告商则是来自各个相关行业的流量购买者。
四、总结作为2018最火爆的2大风口,无论小程序还是小视频都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各自也都演化出多个社会焦点级的爆款小程序及事件内容。
(1)小程序
超过百万款应用的小程序,能力依然在不断提升,百度和支付宝在小程序端的相继发力也为整个市场注入新的强心剂。
百万款小程序中脱颖而出的爆款中,头部的分子数量和百万的分母数量,突围比例目前算是万中进一。
留存和生命周期是小程序的最大弊病,最终能否替代应用市场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中心,接下来还待观望。
(2)小视频
中的小视频App,主要在争抢大约5亿月活用户,第一梯队的快手、抖音目前占比超过70%;
百度旗下Nani小视频改名后的全民小视频在疯狂烧钱补贴;
腾讯一方面因为“互联网短视频整治”统一封禁了其他小视频的外链分享,另一方面恢复了微视在QQ和微信的分享权限,并且在朋友圈为微视做限时推广广告;
阿里在千呼万唤中近期也低调上线了独立小视频“鹿刻”App;
快手、抖音第一梯队在强化运营,BAT挑战者则利用资源优势和烧钱进行强势卡位,美拍以及直播等第三梯队坚守自身的用户底线。最终谁能够笑傲小视频江湖,很可能2019春节后便能看到大概格局。
说在最后所谓小程序向左,小视频向右,对我们广大创业公司而言,最重要是判断自身的能力优势,选择更符合自己的方向和渠道。
篇4
新浪微博能够成为球迷进行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主要缘于其全面的信息覆盖到达和极为高效的实时传播效果。据介绍,对于此次欧洲杯,新浪体育派遣前线直播小组进行战事播报,邀请名人进行赛事解说,制作欧洲杯特别节目,并推出“视频直播+微博互动”模式,通过新浪微群(“欧洲杯足球”、“欧洲杯精彩”等)、微话题、微直播、微博投票等互动活动,为球迷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体验平台,同时满足观赛与互动的双重需求。新浪此举不仅满足了球迷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也帮助企业抓住了体育营销中的契机,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互动。
双平台多终端 凸显体育营销优势
众所周知,新浪的起势源于体育,体育一直是新浪的传统优势“项目”。除了拥有奥运、NBA、欧冠、欧洲杯等强势合作权益外,还同时享有多种其他国际重大赛事的报道权益和各类顶级赛事的中文官网、点播直播等合作权益。其中不乏一些新浪的独家权益,比如,新浪拥有NBA东西部决赛和总决赛的独家网络直播权,并且在赛后还提供整场赛事的点播。
基于双平台(门户+微博)、多终端传播架构,新浪正在打造集新闻、视频、社交于一体的社会化体育营销平台,为企业提供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化整合营销解决方案。
据新浪销售策略中心总监艾勇介绍,“在体育营销方面,新浪继续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门户和微博,开放式的传播架构,充分整合国内外体育资源和平台资源,让消费者身处多个终端都能感受到新浪体育的气息。对企业而言,可利用双平台、多终端传播格局,以及相关媒体资源,进行全面的体育营销。同时新浪在不断对自己的产品升级优化,推出的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产品,成为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的新利器。”很多企业在各大赛事期间,都在利用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进行体育营销。
目前,已有覆盖多个行业的多家企业在欧洲杯带来的体育营销热潮中与新浪携手,展开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其中,清扬、三星、红牛、英特尔、国美、丰田、JEEP、青岛啤酒、北京现代等知名企业都与新浪进行了深度合作。而嘉士伯作为欧洲杯的官方合作伙伴,在中国也充分利用欧洲杯的商机,通过新浪的双平台进行着社会化整合营销。
嘉士伯与新浪联合打造的欧洲杯专题活动迷你网站上汇集了“热门话题”、“视频精彩集锦”、“最佳球员”和“我要抽奖”等互动版块,在该活动网站的醒目位置,则是嘉士伯的官方微博入口链接按钮。这样,在活动页面的精彩内容和微博平台间建立起的无缝连接,就帮助企业品牌实现了与球迷间的高效而持续的互动。
社交视频引领精准体育营销
新浪近年来推出的社交视频产品(微电影、微视频等),无论是对受众,还是对企业都有极强的吸引力。一些企业正在利用《冠军的心》微电影进行奥运营销。与此同时,新浪还举办微视频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并推出看点、微视频指数等社会化视频平台和传播效果评估工具,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交视频的快速发展,也是新浪在打造社交视频开放平台过程中,协助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的有力武器。
今年3月份,新浪在注重“有价值的短视频”的基础上,升级了微视频战略,并推出了业界独一无二的社交视频5+2传播组合拳,即“一个活动(微视频大赛),一档节目(与重庆卫视合作的《星电影》节目),一个产品(基于新浪3.24亿微博用户好友关系的社会化电视平台——新浪看点),一个应用(企业微博2.0的视频应用之——品牌电视台),一个工具(社交视频传播力的综合评估工具——微视频指数),两个平台(新浪门户+微博)”。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浪提供的这些社交视频产品组合的帮助下,收益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其中,新浪看点作为一款社交视频产品,是基于微博好友关系的多媒体分发平台。用户可以使用看点看新闻、听音乐、看视频,并与微博好友边看边讨论、分享。简言之,看点是为用户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电视台。
至于看点对体育营销的价值所在,艾勇认为:“看点作为一款具有社交功能的产品,注重的是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体育营销中,企业可根据看点的社会化互动特点发起精彩的视频内容吸引用户产生互动行为,有助于企业实现社会化营销,它是企业进行社会化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企业可通过看点产品了解用户的喜好和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精准的覆盖目标受众,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而“新浪的微指数工具,它是首个评估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可通过数据有效的评估营销效果。”
新浪一直着力于对社交视频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微电影作为其战略布局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已经初见其成效。微电影是在用讲故事的方式陈述品牌价值,用拍电影的手法演绎故事内容,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新浪近两年都在举办微视频大赛,并于去年底举办了首届微电影节,这一系列动作,为企业主认可微电影营销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年,新浪又走在体育营销热潮的前端,投拍了奥运系列微电影《冠军的心》,这一系列微电影旨在挖掘奥运冠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奥运资源,同时使得奥运营销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这样的奥运营销创意吸引了广告主们的目光和浓厚兴趣,也无疑会成为2012奥运营销的一大亮点。
微博引爆社会化体育营销
在新浪的体育营销策略中,除了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优势外,还利用微博的社会化媒体属性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传播矩阵,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新浪门户上的热门信息、精彩图片、独家节目等内容,会在微博平台形成二次传播,并通过用户的转发,进而实现持续的传播效果。这一过程,为企业的整合营销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创新可能性。
新浪在协助企业进行体育营销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浪门户的媒体公信力给品牌背书,另—方面,可以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口碑效应,完成社会化体育营销目标。在门户和微博的整合营销过程中,微博往往能起到引爆营销的作用,继而形成多模式的持续营销效果。微博营销在不断发展,从1.0时代升级到今天的2.0时代,在自身的优化过程中为企业主提供了更具实效性的传播价值。
据艾勇介绍,“随着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的推出,微博营销已经从1.0升级到了2.0时代,具体表现为:1.0时代的账户运营主要以140字的微博为核心,通过大账户转发扩大告知,整合传统媒介和活动开展社会化营销;而2.0时代则以Page为账户运营的核心,使用微博广告(Ads)放大口碑,利用Open API进行社会化商业。”
篇5
付继仁
一点资讯副总裁
2004年服务于网易,后负责华北区域策划。2010-2015年任凤凰新媒体全国营销中心总经理,负责华北、华东、华南三区的营销事务,2013年带领团队开创新的营销模式-原生广告,成功超越竞争者,成为中国原生广告的开创者和成功实践者。2015年5月加入一点资讯,任职一点资讯副总裁,负责一点资讯广告商业化。包括广告销售服务、广告运营、广告策略策划、本地化业务以及广告产品模式开发等工作。
2016年在移动市场上,一点资讯成绩斐然:成橹泄广告协会互动营销委员会唯一一家移动端战略合作伙伴,拿下了83项广告大奖,并与杜蕾斯、怡宝等多家品牌一起,开创了新型大数据营销模式。
如此亮眼成绩的取得,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看,一点资讯始终聚焦两个方向:第一,广告的规模和精准。第二,内容的品质与服务,这两者是聚焦在战略层面最重点的核心。
从规模战术方面,一方面,一点资讯打造了“灵犀”广告平台,实现了规模化的精准和曝光;另一方面,打造“彩凤”流量系统对接更多价值流量;此外,一点资讯已经与OPPO商业化广告资源形成全面打通,全面OPPO商业广告营销服务。
从内容品质来看,首先,一点资讯具有非常优秀完备的营销策划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从自媒体内容生产到H5、线下活动、视频拍摄在内的一站式整合营销解决方案。其次在追求营销品质上,一点资讯基于Smart Feeds(智能化信息流)之上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广告产品,包括无需跳转在信息流就可以完成销售线索收集的“一步到位”,点击广告激活品牌更多内容的“一触即发”,将品牌推广与明星等超级IP绑定的“如影随形”,可以将品牌信息规模化植入相关内容中的“场景融合”,以及当用户触达搜索时,在搜索页原生植入品牌信息的“一触即发”。另外,一点资讯面对内容商业价值挖掘层面也在发力,自主打造《健康预言家》、《斜杠青年》、《1.show》、《兴趣猎人》等多项优质内容资源。
2017年将成为移动营销爆发的元年。现在的市场一方面是程序化广告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是品牌类广告主将更多预算投放到移动互联网。这两者之间的交集,即品牌的程序化,以及效果的品质化。
2017年依旧会是一点资讯快速扩张的一年,在品牌程序化方面通过PMP(私有程序化购买)与品牌展开深度合作,在效果品牌化方面推广内容型电商,让用户在消费内容时直接完成产品购买;另外,在数据变现、短视频、内容化创意等形式上,一点资讯也在探索更多的营销模式,增添更强的变现能力。
2017营销关键词
品质
移动营销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营销人越来越追求营销的品质。品质包含效果,经过了娱乐化吸引眼球的阶段后,企业更应该沉下心来把创意、内容做好。媒体要重视自身的品质,同样,广告主要重视在追求广告带来效果时更具品质。而一点资讯传递的也是一种品质,让用户多看一些有用有趣、有料、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完全的消遣,好的产品能帮用户节省非常多的时间,一点资讯正在做这样有品质的产品。
篇6
关键词:交互设计 用户生成内容 信息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52-03
2004年,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 2.0”的概念在出版社经营者O'Reilly与MediaLive International间的一场头脑风暴论坛上被提出来。We b2.0积极提倡个性化,促进了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这个概念的兴起,2005年其由网络出版和新媒体出版界提出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UGC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系列如社区网络、视频分享、文档共享、博客、微博客和播客等新业务。除了比较常用的UGC以外,还有“User-Created Content(UCC)”、“Consumer GeneratedMedia"等说法。在UGC中,用户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用户不仅是网上冲浪者,亦是波浪制造者。
1 UGC的概况
1.1 国内UGC发展概况
2005年2月随着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的推出,UGC模式在互联网兴起并快速发展。事实上,当下大多互联网产品都或多或少都包含UGC元素,例如留言回复区就可以被看作为较为简单的UGC形式。不同网站对UGC侧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在视频类网站中,有些将UGC作为核心运营机制(如哔哩哔哩、56网),有些则以专业内容为主,仅将UGC作为补充(如优酷、爱奇艺)。但必须指出,互联网从业者正在变得愈发重视UGC,2014年初优酷推出个人频道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这个个人中心里,用户可以视频、管理粉丝、解读数据,这将有力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并丰富优酷内容量。
近十几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开始进入UGC领域。以UGC模式为主的微博、美拍、微信朋友圈等中国式的UGC蓬勃发展。回顾整个发展过程,发展硬件平台上,中国的UGC类产品从PC端逐渐过渡到移动终端,形式上,则从文字转变到图片再转变到音频、视频(如图1所示)。
不仅是传统UGC类产品,当下,很多非传统类UGC产品都开始试水UGC,例如,当下天气类应用里较出名的墨迹天气,在2014年初推出了实景照片功能(如图2所示),普通用户可以实时拍摄天气照片,相较于以往的“空气质量一优”之类的文字内容,一幅万里晴空的照片无疑是更有力的表达。
1.2 UGC平台的特征
200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报告“ParticipativeWeb and User-Created Content: Web 2.0, Wikis and Social Networking”中对用户生成内容提出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该定义描述了用户生成内容的三个特征:①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②此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③非专业人员或权威人士创作。UGC应是由于公众需求将加入用户思想的创造性内容在社会网络站点上,这里的非专业手段的创造性内容生成是从概念上区分商业实体创作内容。
笔者认为,UGC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互联网世界中的DIY(Do ItYourself,自己动手做),在虚拟的世界中,用户使用自己的智能设备,去加工原材料,产出属于自己的内容,最终分享给其他用户。所以,UGC类互联网产品与一般互联网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内容来源的不同,一般网站、应用的内容往往由其运营方(如编辑、CP)提供,而UGC类产品的内容则主要来源于广大用户本身。除了OECD提出的三个UGC主要特征,UGC类产品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1)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一般网站、应用的内容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运营方的实力、专业水平,CNN网站内容的质量就会高于大多数地方性媒体的网站;同一个产品的内容,其质量差距不会很大,内容质量是平均分布的。而UGC类互联网产品的内容,由于来源多种多样,其内容质量层次不齐,例如,优酷上就有质量很高由较为专业的队伍拍摄的“万万没想到”系列短片,也有很多用户自娱自乐,用手机拍摄的短片。
(2)内容覆盖面极广
一般互联网产品的内容类型往往是固定、有限的。此类产品均是侧重一个方向提供信息和服务,比如墨迹天气就是提供天气信息,即便是包罗万象的新闻类网站的栏目设置通常也在15个以内,因为分得过细,会导致受众面太窄,徒增运营成本和压力,进而导致效益下滑。而UGC类产品则没有这个限制,大多数UGC类产品内容的覆盖面都是极其广阔的,例如,百度贴吧是通过一个个的吧来聚集相同爱好的用户,从而方便用户交流、生产内容,而目前贴吧已经有100多万个吧了,正面来看,这意味着内容的极大丰富,负面来看,这意味着内容碎片化十分严重。
(3)内容快、周期短
传统的内容要经过采集内容、加工内容、审核内容、内容,而这往往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并且对于很多人这些都是工作,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去完成,这也大大拉长了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而UGC的内容除去审核,其内容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者就是内容创造者本身,内容产生的那一刻,用户就可以进行。
(4)内容可信度不一
因为,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生成内容,对于信息可信度的把关较弱,其不仅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也无法全部保证。因此,UGC类产品的内容有时会给用户百家争鸣的感觉(例如知乎),孰对孰错,还需要用户自己加以思考、判断。
(5)上传内容的用户需承担一定法律风险
一般产品其内容归创作方所有,创作方承担内容造成的法律责任和不良后果。对于UGC类产品,其内容创作方是普通用户,运营方则对内容予以作审查,因此法律风险和其他未知风险更加分散,单就生成内容本身来讲,这会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6)需要众多用户参与
UGC是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一定数量级的内容势必需要数目较多的用户参与,且UGC是一个主打社交内容平台,需要一定数量的用户来营造参与气氛。
2 主流UGC平台的信息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有UGC类产品的用户参与体验,有必要分析下国内主要的UGC产品的信息流动。以下针对分析四个成熟且人气旺盛的UGC产品(或产品中的UGC模块),分别是论坛类的百度贴吧、微博类的新浪微博、视频类的哔哩哔哩、还有即时通讯类微信的朋友圈模块(如图3所示),这四个产品/产品模块,虽然不能涵盖所有UGC产品的用户参与体验,但已经足够说明当下用户是如何使用、参与UGC产品的。
(1)百度贴吧用户主要交互行为和信息流分析(如图4所示)
①建吧:用户创建一个以关键词命名的吧,每个吧都有一个FRS页(贴子列表页)。“建吧”是百度贴吧用户生成内容流程的起点。
②:用户在相关吧包含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信息内容的贴子。“发帖”是百度帖吧用户创造内容的主要形式。
③回复:用户对已有帖子进行文字、图片、声音、表情等内容的回复。“回帖”使得贴子变得生动,提升了贴子的生命力,更有利于贴吧互动氛围的营造,可以大大增强用户的参与体验。
④浏览:即是查看帖子(贴吧中称之为“逛帖吧”)。这是最常见的用户使用贴吧的情形,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帖子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相较于“发帖”和“回帖”,“浏览帖子”虽然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参与,但某种意义上,却对发帖和回帖起着必不可少的铺垫作用。
⑤关注:用户将感兴趣的吧加入关注。“关注”相关贴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粘度。
(2)新浪微博用户主要交互行为和信息流分析(如图5所示)
①关注:用户之间互相关注。“关注”是一个操作动作,把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搜集起来,是呈现内容的先决条件。
②: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客户端等途径在其主页可以发文字、表情、图片内容的状态。“”是用户在微博中最主动的参与行为,通过发微博,用户生成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信息价值的内容,
③浏览:用户在自己的主页查看关注的人/组织的状态,或者在其他用户的主页查看该用户的所有状态。“浏览”博客是用户在微博上最常见的使用行为,是消费内容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回复、转发微博等行为的前提条件。
④回复: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微博状态进行回复。“回复”是生成内容的一个途径,更是构成新浪微博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
(3)微信朋友圈用户主要交互行为和信息流分析(如图6所示)
①状态:用户可以发文字、图片、短视频为内容的消息,类似于微博,消息可以特意提示某个用户看,更可以加上地理位置等信息。“发状态”在展现用户个人观点、情绪等信息的同时,为朋友圈生态生产了高质量的内容,意义十分重大。
②浏览:用户可以在朋友圈浏览所有自己好友的状态,查看他们的新进消息。“浏览”是对朋友圈内容的一种消费行为,也是朋友圈生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③回复:用户可以对感兴趣的状态进行回复或点赞,回复或点赞的同时意味着用户参与了该条状态,那么之后,所有词条状态的更新都会通知该用户。回复状态―方面构成了朋友圈信息交流的闭环,另―方面也是信息生成的另一主要途径。
(4)美拍用户主要交互行为和信息流分析(如图7所示)
①:用户可以试用移动智能终端拍摄并短视频,时可以加入描述文本、地理位置等附加信息。拍摄、视频扮演着美拍视频社区内容的生产者的角色。
②浏览:用户可以在美拍的好友聚合页,浏览好友的视频。“浏览”使得视频变得有意义,另―方面,也为评论建立了铺垫。
③回复:用户可以在视频下方对其进行评论。“回复”使信息得以双向流动,良好的交流氛围可以提升原创者视频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加优质的内容。
3 UGC平台信息架构
3.1 UGC的信息承载体
可以看出,UGC的内容承载体有两方,―方是UGC网站平台(或移动应用平台),另―方是参与UGC的普通用户,整个UGC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信息内容在这两方之间的交流互动(如图8所示)。
用户作为参与者以及UGC服务的最终对象,在UGC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方面,UGC内容最初来源于用户,其是UGC信息流的源头。另一方面,所有设计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都是为用户服务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的参与使得UGC变得有意义。
网站平台(或移动应用平台)是整个UGC平台的物理功能承载体,其保证了UGC平台功能的实现。有了UGC平台存储并展示用户的内容,用户才得以通过相应的网站和应用来自己想要分享的信息内容或者是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
3.2 UGC的用户交互行为分析
交互决定了用户与产品之间对话互动的形式。通过前文对于四个UGC平台的分析,可以看出用户主要通过三个交互行为来参与UGC,分别是、浏览、回复。是信息内容开始流动的开始,浏览是内容流动的过程,而回复则是信息逆向回流的过程。三者一并构建了UGC用户之间的交流流程(如图9所示)。这个三个基本行为是构建UGC生态最基础的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三个基本行为体验质量的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UGC平台的用户体验质量,因此在设计UGC平台的时候,需要着重注意这三个行为的交互体验。
篇7
1.国外主流视频网站格局
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国外主要有三类:UGC视频网站,典型代表Youtube;HULU模式;NETFLIX的视频租赁(向用户收费)。
图1、Youtube、HULU、NETFLIX模式比较
用户生成内容(UGC)类的YOUTUBE一上线就很受欢迎。而中国摄像机并不算普及,尽管现在多数手机都有类似功能,但是多数人遇到问题和趣事,第一反应应该不是摄像。所以UGC类网站,在中国都要通过大量的核心UGC用户(也就是拍客)生成内容,才会得到发展。HULU是美国NBC、FOX、ABC几大“内容供应商”媒体投资HULU创业团队的产物:没有强大的几大媒体集团的内容,HULU是不可能存在的;反之,没有HULU团队对视频网站发展的理解,即时有强大的内容库也不会成就HULU。在美国,录像带和DVD租赁很早就是一个大行业,NETFLIX只不过把店铺搬到互联网上而已。在中国国内由于盗版、版权保护和用户对付费的认同度等问题,在短期内中国是不大可能有独立的类似模式的。
2.中国主流网络视频网站市场格局
在中国目前的现状,网络视频UGC内容只有吸引眼球的作用,基本不具备商业价值(这里特指广告价值)。很简单,重要品牌类别的广告客户,不可能在版权不明的UGC内容里面或者前面贴片做广告,这会有不可预测的版权风险(除非这个UGC内容是视频网站定制内容)。因此“工业化”视频内容才是客户关注的重点。还有一个关键是,UGC内容对用户来说很难具备黏性,而“工业化”视频才有这个能力,这也是目前国内的几大视频网站,从商业模式来说,都是类HULU模式的原因。
视频网站竞争到现在,工业化内容大家都可以买到(基本都是向电影公司、电视台和电视剧制作公司购买的),因此内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目前多数视频网站都开始自制内容,但是视频网站自制也要和自身的用户群体的喜好、自身能力想匹配。从未来来看,视频网站的自制内容会越来越有竞争力,甚至已经开始反向输出给电视台。
从未来大的方向来看,某些视频网站会类似一个定位独特的娱乐性卫视,某些视频网站会像一个可以回看、可以进行海量内容检索的智能有线电视。至于那种通过单纯UGC类分享盈利的模式,似乎很难看到成功可能。
(1)中国版的YouTube,优酷上市的口号是“YouTube+Hulu”模式,优酷投入不少资源购买电影和电视剧的版权大战。但是这并不能换回用户流失和流量减少的事实,所以,再一次为了赢得资本市场的关注,优酷兼并了土豆,这是无奈中的无奈之举。腾讯视频和搜狐视频也是“YouTube+Hulu”综合视频模式的视频网站。
(2)提到中国版的Hulu模式,就不得不提到乐视网和爱奇艺网。乐视网走的路线是“Hulu+Netflix”模式,两者现在是长视频网站中的佼佼者:乐视网拥有众多国内外影视剧公司的版权,依靠版权分销,已经实现盈利并IPO;爱奇艺网的干爹百度目前已经变成老爹,资本和业务类型被资本市场和广告主所关注。
图2、中国主流网络视频网站市场格局
3.中美网络视频市场比较
(1)美国市场比较集中且业务模式更加多元化,而中国市场更加分散且市场同质性业务较多。根据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的统计,在美国网络视频行业,与用户原创内容相关的公司(如Google、微软及雅虎等)主导了视频观看的流量。而中国的网络视频市场比较分散,优酷网的市场份额最高,占据30.3%,其次是爱奇艺、土豆网和搜狐视频,这四家网站都是相对全面的基于网络模式的视频运营商(即影视剧+用户原创视频+自制剧)。
(2)收入构成:美国是订阅式,而中国是广告式。NDP集团的数据显示,从收入角度衡量,Netflix公司主导了美国网络视频市场,其次是康卡斯特公司,这两家公司都采取明确的基于订阅服务清晰的盈利模式。而在中国的网络视频市场,网络视频广告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3)美国网络视频用户比较喜欢用户原创视频,而大多数中国用户偏好影视剧。影视剧是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浏览最多的视频内容,而在美国则是用户原创视频最受欢迎。对于这种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版权监管较为严格,用户在观看专业制作的影视剧时受到极大限制。
图3、视频产业链
二、国外视频新兴领域分析
国外的视频领域除了Youtube等这样主流的视频分享网站,也在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其他视频领域。
下面是近两年以来国外视频相关领域的主要的投资项目:
名称简介类别融资情况备注TubeMogul视频广告的实时购买投放平台广告服务C 轮一千万美元 Tremor自动识别各种平台的手机设备,并为各种设备定制适合其平台的网站和视频广告服务 即将IPOInterlude用让视频创作者和发行商制作出具有树状结构多路径观看体验的视频企业服务1600万美元 Curious短视频的在线教育平台教育服务750万美元 Vidyo视频会议服务提供商企业服务共1.16 亿美元 FuzeBox企业视频服务企业服务2000 万美元 FrameBase为开发者提供录制、上传、回放视频的配套解决方案企业服务 Famil.io视频私密分享应用移动视频130 万美 Glide视频通话,视频异步分享移动视频7 位数 CreativeLIVE在线视频教育网站教育服务750 万美元 NowThisNews移动视频新闻的应用移动视频650万美元 Tealeaf Academy在线视频教育教育服务 Rabbit视频群聊移动视频330万美元 Viddy移动视频分享应用移动视频3000万美元 Tutorspree视频在线教育教育服务220万美元 InstaEDU视频在线教育教育服务110万美元 Interview Rocket为HR提供视频面试工具企业服务25万美元 Lynda.com专家视频教育网站,2012年营收1亿美元教育服务1.03亿最近收购了Video2brainEvntLive网上直播音乐会音乐服务230万美元 Zoom视频会议服务企业服务600万美元 The Muse求职社区,用照片及员工采访视频来展示公司专页企业服务120万美元 Animoto在线视频制作和分享Web应用工具应用共3000 万美元 Streamweaver将不同人的视角整合起来的视频应用移动应用130万美元 Tubular基于Youtube视频分析公司企业服务250万美元 Plizy个性化视频推荐企业服务400万美元 Maker StudiosYoutube视频制作及分发企业服务4000万美元 Coursera在线视频教育服务教育服务2200万美元 TopFloor视频导购的电商平台电子商务600万美元 Condition one沉浸式180度播放器工具应用235万美元 Mogreet提供移动视频消息传递服务企业服务1410 万美元 Virool付费视频分发网络企业服务50万美元 Knowmia
众包教育视频平台教育服务 OpenEnglish真人在线小班互动教学教育服务4300万美元 Videolicious移动视频剪辑应用移动视频140 万美元 FlixMaster基于云端的交互视频制作和平台企业服务80 万美元 Poptent视频广告外包平台企业服务550万美元 Wibbitz将枯燥的文本内容转化成更具趣味性的交互视频工具应用280万美元 InstaEDU在线视频教育公司教育服务110万美元 Machinima视频内容制作商(主要制作游戏视频)企业服务3500万美元 WeVideo云端视频协作编辑平台工具应用1910万美元 Mogreet移动设备提供富媒体平台服务企业服务1410万美元
表1、2012年以来国外视频领域投融资项目汇总
不难看出,视频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视频的在线教育服务
2.面向企业的视频服务:包括企业视频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基于视频的广告服务,视频营销服务
3.移动视频应用:移动视频分享
4.移动工具应用:视频制作工作等等
5.其他类视频服务:视频导购、视频音乐会直播等等
三、国内视频领域观察
1.移动视频服务中国手机视频市场收入规模2010年为6.67亿元,2011年达到21.6亿元,到2013年预计达到116.1亿元。在用户规模方面,2010年手机视频市场用户规模为7718万,2011年底突破1.31亿,预计2013年达到2.82亿。全球方面,2014年全球付费手机视频用户将增长至5.31亿,相当于2010的2.5倍左右。推动付费手机视频用户增长的因素包括带宽的增加、更低的数据服务资费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增长趋势将会继续。另外,联网移动终端的增多意味着消费者可以通过更多显示屏欣赏娱乐内容。Web2.0和社交网络也推动了手机视频服务的增长。在美国的2.19亿手机用户中,只有4%的人在手机上观看电视节目。但是,如果这一比例增长至20%,每位用户每月在手机电视上的支出达到10美元,手机电视产业将成为一个50亿美元的大市场。
爱立信日前了最新版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该报告预计,移动数据流量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2018年底较目前将增长12倍多。其中,移动视频将成为移动流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力,预计在2018年底前将保持每年60%的增速。
图4、按应用划分的移动数据流量占比
在手机视频领域,一是原有视频网站势力在移动端上的延伸,这一领域目前基本和互联网视频网站格局类似,还是内容版权方面的竞争。除此以外移动视频在以下几个领域有着较多的发展:
(1)、视频播放器+视频聚合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提供更好的视频观看体验,其用户需求的出发点和早期PC互联网上的Hao123类似,可以认为是更符合草根用户的视频导航手机应用。包括火花TV等,尽管这样的应用存在版权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Android上还是出现了类似快手看片这样装机量巨大的手机导视客户端。但是这个领域根据目前的观察已经不是最佳的切入时机,剩余的市场空间不大。
(2)、移动短视频分享
这个国外最早是Viddy和Socialcam(后被Autodesk6000万美元收购),都获得了千万美元已上的投资,目前风头正劲的是Twitter旗下的Vine,目前移动端上上传的视频数量在逐步增长,国内这个领域也有很多的尝试者,但是从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没有想象那么好。究其原因,一是用户习惯的问题,由于流量费用的问题,国内很多用户不习惯于分享视频,国内的用户更倾向于图片分享、另外微信的崛起也抢了熟人用户之间的语音视频分享的机会。
(3)、基于手机电视互动应用
基于手机电视互动服务(Social TV)其实就是将社交媒体(例如微博和其他SNS等)同电视进行无缝地结合,让电视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终端。这类服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不同地方的电视观众能够方便地共享和讨论他们正在观看的电视节目,基于电视通过社会化途径产生更好的互动,提供更好的观看电视的体验。基于电视的社会化服务也被认为是2012年的一个热点趋势。2012年以来大量的基于电视的手机互动应用层出不穷,包括新浪微博也推出了新浪看点,但是从实际的发展角度而言,并没有取得想象的预期。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电视用户和智能手机用户的重叠程度并不高,另外在看电视时通过手机互动微博也抢占了一个渠道,这从每年的春节晚会在微博上的吐槽可以看出来。
2.企业视频服务
企业视频服务在国外应该是发展最快的一块,也有大量的公司获得了投资,企业服务的市场和目前国内视频产业的发展情况相关,并且企业服务发展较慢,一般需要较长的发展空间。
(1)企业视频技术解决方案
这个领域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几类:视频基础解决方案,包括存储、CDN加速等;电视视频服务解决方案。
(2)视频制作/营销服务
最近几年版权成为视频网站越来越忠实的竞争力,而影视剧版权价格的不断上涨,也让视频网站开始关注优质的视频内容,优酷等都开始推出自己的自制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垂直领域的公司,专注于提供垂直领域的优质视频内容,甚至面向企业提供视频制作和营销的服务。
(3)视频广告服务
视频广告服务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技术或服务最大限度提高现有视频网站的商业化能力,因而个人比较看好这个领域。
(4)企业视频会议服务
尽管有思科这样的企业,在线企业视频会议领域国外还是有着很多的初创公司,并且都发展的不错,相比而言,在国内这个领域可能相对而言关注度相对较低一些。
3.垂直视频领域
(1) 视频聊天
以9158为代表的视频直播服务,目前商业模式比较成熟,目前国内部分的视频直播服务如下:
名称链接备注9158Http://9158.com 6间房Http://6.cn YY娱乐yy.com/ 新浪秀场ok.sina.com.cn/ 我秀woxiu.com/56网旗下加贝秀xiu.jiabei.com/创始人员来源于盛大网络、51.com等公司酷6玻璃房xiu.ku6.com/ 繁星网fanxing.kugou.com/酷狗旗下飞火视频秀feihuo.com/ 呱呱guagua.cn/ KK唱响kktv1.com/
(2) 弹幕视频网站(视频+弹幕交流)
最早日本有个名为NICONICO的在线影片播放网站,和我们熟知的视频网站不同,网友们能让自己的评论出现在视频之中,其他人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同步发表评论,即所谓的“即时吐槽”。视频中评论以飞行形式横穿屏幕,当某部视频有很多评论时就会产生如同无数导弹飞过的效果,这种现象也被称作“弹幕”。
(3) 在线视频教育(视频+教育)
根据eMarketer的统计,在信息技术与应用成熟的美国市场,在线视频用户已经占据美国人口的一半以上,预计到2015年将占据互联网用户的76%,其中运用在线视频接受各类教育课程的用户超过互联网用户的30%。
美国专注于创业投资研究的市场调查公司CB Insights研究表明,从2011年第二季度到2012年第二季度,美国总共有235家在线教育公司吸收了13.7亿美元的风投资金。从2000年开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开始酝酿发展,但是发展始终慢于预想。2008年到2010年鲜有在线教育企业获得投资,2011年开始,随着美国在线教育市场的火爆,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开始回暖。根据德勤研究,2011年以来有超过10家的在线教育企业获得投资,但是相比于动辄过亿美元的美国在线教育企业,中国在线教育企业获得投资多集中在天使轮,融资金额也较小。
图5、2011至今获得风险投资的部分中国在线教育企业
图6、2011年至今获得投资的部分美国在线教育企业
目前美国在线教育提供商的盈利模式相对明朗。教育资源提供商(内容+工具)通常采取与教育机构合作收取费用;教育社区运营商则依靠企业、教育机构(或个人)和用户三方的聚合与各方收益的效果探索盈利模式,比如与授课教师按照课件点击分成的方式获得收入,而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的Udacity考虑通过将1%最优质的学生输送给企业雇主以收取费用。中国当前相对成熟的在线教育提供商仍然以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主,盈利模式以平台与教师按课程付费分成和类“淘宝”的收入模式,但就大部分后来者而言,积累人气、汇聚优势资源和提高个性化与互动性的用户体验仍然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未来如何能够满足中国大部分用户对于升学与就业的刚性需求是这个行业突破的关键。专注于提升就业技能的在线培训仍具发展前景已经为业界共识,突破的关键在于产品定位的精准性和难以替代性。比如近期受到风险投资追捧的在线一对一英语口语训练就是在线技能培训模式的新尝试。
(4) 视频安全服务(视频+安全监控)
在国外,提起视频安全监控这个领域,不得不提的就是Dropcam,其提供的视频监控服务,每分钟上传的视频时间甚至超过了Youtube。其提供的高清摄像头带有运动警报、双向对讲、DVR播放、夜视和视频切割分享等功能。Dropcam从销售的每台设备中盈利(只在网上销售),付费服务也是营收的一部分。价格为9.99美元/月或是99美元/年,用户可以录制DVR,重新播放七天范围之内的视频。每月29.95美元(或是295美元/年)的服务则可以录制高达30天时间长度的视频。
视频监控行业的几个发展趋势:“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之前的视频监控主要用于企业,而现在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面向家庭的视频监控服务也逐步开始发展起来。
4.基于电视视频服务
目前这个领域的服务相对较少,但是目前随着互联网电视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气压瞄准了电视,致力于提供基于电视的视频相关服务。这个领域值得关注!
四、视频领域机会判断
随着优酷土豆合并、爱奇艺收购PPS,目前主流视频网站格局基本确定:优酷土豆、爱奇艺PPS、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基本上成为资金和资源的比拼,但是视频作为互联网一种主流的并且被用户接受的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也在很多领域有着很大的价值值得挖掘。
视频行业目前处于通过内容产品卖广告或直接卖内容产品的产业发展阶段,未来由产品业向服务业升级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视频领域未来的机会应该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向企业/个人的视频服务,做与视频内容相关的商业服务平台;二是做内容产品的产品服务,提升视频内容的附加值。
对于视频领域的机会判断如下:
1.视频和垂直领域结合的机会
视频和聊天、视频和教育、视频和安全监控结合在国外已经展现了很大的商业价值,这一块也可以去关注那些视频可以去潜在结合的领域,尤其是未来可能潜在商业化的面向个人的视频服务。
2.视频企业服务
这一块尽管目前相关的公司也比较多,但是企业服务一方面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另外一个国内企业服务的环境和国外不太一样,更多会依赖于企业资源。个人看好两个方向:一是对于能够提高现有视频网站商业化能力的视频广告技术服务。二是提供高质量内容视频制作/发行的服务/平台,高质量的视频内容还是稀缺资源,并且目前视频版权内容越来越高,高质量的内容资源制服务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内容制作,并且未来可以将视频分发到视频网站、电视等平台。
3.基于电视的视频服务
尽管这一类服务目前还比较少,但是互联网电视未来的商业化肯定会带来这个领域的机会,这个领域可以多加关注。
篇8
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借用凤巢社社长梁洪军的观点就是用户至上思维,也是并联平台思维,其中有两点精髓:一是经营用户而非经营产品,先有用户再有产品。传统制造思维是以产品为中心,网络时代下产品是沟通工具,目的是挖掘用户需求,找到满足需求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即“用产品破冰,用方案黏住”。二是平台战略,即品牌商、制造商、渠道商、供应商、开发商、服务商、传播媒介、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在一个平台商进行价值交换及利益最大化。
以上的这段介绍可能大家还不是很明白,实际上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用互联网的运营方式去解决产品的销售、推广、运营的思路。举例来说,从2013年9月3日创办K友汇以来,截止目前已经有全球260多个城市的布局了,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定位在全社交高端人脉聚合平台,并没有自己去研发社交工具,也没有做官方网站,完全是基于微信、微米等社交工具和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推广,利用自我口碑传播,目前已经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交人脉圈,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产品的运营之道就是让更多的体验达人参与进来,由他们不断的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产品的成长,这点小米做的尤为突出,他们通过最早的miui社区聚集了大批的手机发烧友,然后再把这些发烧友发展为米粉,通过这些米粉对产品的体验,不断的对产品加以改进,其实小米这里也是在学习苹果,大家都知道果粉的厉害,只是国外对bbs不感兴趣罢了。小米很好的抓住BBS的黏性,完全通过线上的直销模式,很快的借助对新媒体的专业运营打开了市场,创造了米粉节一天销售130万台手机,15亿元的惊人成绩,这就是颠覆,这就是变革。
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的六要点如下:
一、开放思维
我认为移动互联网一直倡导的就是开放的精神,从各大巨头的开放平台战略开始,腾讯最先拉起开放的大旗,不过这也是通过了知名的3Q大战才真正意识到需要更加开放,开放后的腾讯增速迅猛,目前已经是万亿的公司,其实开放不仅限于开放平台,最重要的是兼容并进,能够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对手。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着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比如小米,笔者在小米公司做分享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小米虽然有米聊这样和微信类似的产品,但是还是表态要全面拥抱微信,用好微信公众平台,这就是开放的心态,所以才能成就小米的辉煌。而我创办K友汇的时候,提倡的“开放分享聚合人脉”的理念,也是把开放放在了第一位,只有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所有的合作伙伴才能成功。
二、聚焦思维
聚焦又可以被认为是专注细分,如果说PC互联网的时代是需要大量资讯充斥的,那么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各种平台资讯的不断完善,网民已经从需要大而全的各种资讯内容转为了需要更加精准的细分内容,所以今天的产品宣传需要聚焦到精准人群的定位中,大家都知道facebook现在最大的收入就是来自社交广告,腾讯广点通、百度联盟、阿里妈妈等知名互联网广告联盟无一不是在通过各种大数据分析访问者的需求,推送最为精准的广告展示。产品也是如此,大名鼎鼎的黄太吉,虽然只是卖煎饼的,但是通过这种聚焦的互联网思维,把煎饼销售和新媒体结合,取得了丰硕的回报,而K友汇我从一开始就定位,目标就是打造全社交高端人脉聚合平台,做人脉的圈层经济,只聚焦在这一个点,这样才能发展更好。
三、创新思维
最近互联网圈兴起了一个新名词叫“微创新”而金错刀兄弟则是这个新名词的大力倡导着和推动者,他认为微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创新,以微小、可持续的方式引发市场的大变化。他指出QQ用微创新干掉MSN,就是用的微创新,而就在我撰稿之时,腾讯也正在用一段有趣的卡通短视频《悄然两亿鹅》庆祝QQ用户在线数突破两亿。其实做好微创新特别需要注重:1、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2、快速迭代,不断试错。据悉微信这个颠覆性的移动互联网奇迹就是来自微创新的互联网思维,重视所有产品的细节,抓住用户的G点,不断的快速迭代,根据竞争对手的弱点加以瓦解,最终推出诸如“摇一摇”一类的各种细节微创新,全面的赢得用户和市场的口碑。品牌营销大师梁洪军创办的风巢社定位就是创新商业理论模式及落地解决方案的交流平台,在所有组织的自营会所都收费的情况下,以全免费的创新模式迅速获得圈内的热议,通过此聚集各行各业的智慧头脑,通过资讯互通、经验互享,打通节点资源,创造商业价值,让群内所有人从中获得超利分享,不失为妙招。
四、利他思维
无独有偶,就在我梳理互联网思维六要点中的重要一环利他思维的时候,陈菜根兄弟也专门提到了利他的互联网思维,他认为利他就一句话:通过先对他人有利,然后让自己也获利,最后实现利益共赢!对此,我倒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感触到,首先不要去考虑自己能获得多少利,先考虑对他人能有多大的帮助,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利他都是有回报的,其实大多可能会没有回报,所以我被知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冠以“慈善家”的名号,不过其实在K友汇的发展过程中我还是能够感触到利他的回报,其实K友汇的发展起源就是希望给我微信里面的好友(K友)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可以让更多的K友从中获得资源对接,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此受益,但是只要是有部分有价值的交互就值得去做。很多人好奇为什么K友汇有那么强大的顾问团,其实很多都是我之前先用利他的思维去帮助他们一点点微薄之力,得到别人的认同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所以建议各位在利他思维的时候,不要考虑未来的回报,反而能够更轻松。
五、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其实是我在互联网思维中最愿意提及的,我们步入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指出:“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现在已经很大;最近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所以你会发现互联网将会涉及到每个领域的整合,前不久轰动圈内的黑马运动会,就是互联网+体育+金融众筹的整合,比如我们K友汇顾问团也有譬如羽泉参与到智能可穿戴的投资,还有一款细分的社交app“UP+”,球星季铭义转行做互联网投资,冯小刚导演投资儿童教育体系的案例,还有很多明星开的淘宝星店,只有拥有跨界的思维,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
六、自媒体思维
篇9
从奉行“拿来主义”到发力内容原创
视频网站最初是以播客网站的面貌出现的,播客网站强调的是普通网民自制音频或视频内容的上传和分享。但是由于我国当时播客队伍还比较单薄,截至2007年1月,我国播客数量为215997人,当时号称国内播客之首的土豆网的播客人数也仅有7000~8000人。2008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也显示,81.省略原创联盟,鼓励个人导演、原创团队(工作室)、网络红人、拍客上传自己的原创内容,将原创联盟成员的作品优先推荐到首页,并对优秀作品的首映或首发进行活动支持,加入广告分享计划,享受广告分成。
自制网络剧、互动剧和微电影。《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媒体及消费行为研究》显示,用户观看网络视频以休闲、娱乐为主,比例达到86.3%,最主要收看内容为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这项调查表明,网络剧、互动剧和微电影,这些具有网络特性的产品,一方面能够满足网民需求,提升用户的认可和忠实度,为视频网站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成本,通过植入式广告等方式拓展收入渠道。
自2011年以来,视频网站在自制网络剧上出现了“井喷”的态势。目前“优酷出品”的产品包括《青春感恩记》、《感恩》等四部新媒体作品和《泡芙小姐》、《我的泡沫之夏》、《嘻哈四重奏》、《糊涂探》等十多部网络剧作品。激动网目前已经制作了《Seven》、《暮色》、《美空-爱情大翻转》、《即可发生》、《大话追爱练习册》等二十多部不同类型的互动剧,深受网民的欢迎。
自制栏目。除了制作网络剧、互动剧和微电影,针对特定细分市场的自制栏目也成为视频网站原创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剧、互动剧和微电影相比,有着特定受众定位的自制栏目更有利于培养用户持久、稳定的收视习惯,尤其定位高端人群的原创自制栏目可以吸引高端的广告客户,这对视频网站而言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目前,在自制栏目上,优酷网、酷6网等垂直型视频网站都走的是娱乐、“山寨”、“草根”的路线,例如,酷6网目前已经制作有《山寨新闻》、《火星新闻》、《每周一歌》、《香茗说梦》等十余个栏目。而搜狐视频、凤凰视频等视频网站在栏目制作上向电视台看齐,走正规、高端的路线。搜狐视频先后推出《大视野》、《军情前哨站》、《微言大义》、《心灵讲堂》、《微辩会》和《综艺马后炮》等自制栏目。凤凰视频则先后推出了《全民相对论》、《甲乙丙丁》、《财子佳人》、《诚人之美》、《锵锵80后》等十二档自制节目,形成了时政辩论、访谈、综艺、纪录片、高端定制等九大视频原创节目带。
从免费模式到探索付费
视频网站目前的内容营销上主要表现为免费模式,即向用户免费提供视频内容,通过广告收益维持发展。这种内容营销模式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初期的发展模式是一致的,当时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有着巨大的流量,但是始终无法通过网络广告摆脱亏损的困境。目前的视频网站也正在经历当年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曾经历过的困局。优酷、酷6等视频网站虽然用户数和流量相当可观,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实现盈利。根据优酷网、酷6网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该季度优酷网实际净亏损为740万美元,酷6网净亏损为1300万美元。
这样,在原来免费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付费模式,实现用“免费”和“付费”两条腿走路,就成为当前视频网站内容营销策略的必然选择。
目前视频网站的免费模式仍然是主流,付费模式仅仅处于探索和补充的地位。优酷网CEO古永锵指出,目前优酷网经营收入中,收费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这一阶段,视频网站并不奢望通过付费服务项目来实现盈利,而是通过付费服务项目来积攒付费运营的经验,培养用户付费观看视频的消费习惯。目前,视频网站纷纷推出了付费服务项目,如迅雷2010年推出了收费视频服务项目“红宝石影院”,优酷院线频道也已经正式上线,搜狐视频也开辟了相应的付费频道。
视频网站推进付费模式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用户还没有形成付费观看视频的消费习惯。CNNIC的《2010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仅有6%的网络视频用户在所调查的半年中曾经付费收看过视频节目。这说明我国的付费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但是,视频网站推进付费模式的前景还是比较明朗的。首先,用户视频消费习惯正在改变。《2010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新电影上映后,89.3%的用户会选择通过网络观看,66.5%的网络视频用户最喜欢在网上看热播剧。其次,三网融合实现之后,受众通过机顶盒就可以通过电视观看网络视频,而电视受众已经形成了有线电视付费的习惯。因此,推进付费模式并非痴人说梦。
视频网站推进付费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条件。
优质的内容。目前,最受付费用户喜欢的就是高清电影、电视剧以及新上映的电影。《2010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78.8%的付费用户在所调查的半年内曾付费收看过高清电影、电视剧,77%的用户在所调查的半年内曾付费在网上收看过新上映的电影。此外,用户在教育培训市场上已经养成了付费收视的习惯,这个市场的潜力也比较大。因此,视频网站的优质内容可以包括三类:高清影视、新上映的电影和教育培训节目。
独享的服务。视频网站要想实行收费,就必须为付费用户提供独享服务,这样用户才会愿意付费。独享的服务包括在播放过程中不受广告的打扰、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免费下载、定制自己喜欢的视频、院线影院同期上映观看等,这些服务对高端用户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便捷的付费方式。视频网站需要使用非常简单的付费方式。从目前的探索来看,手机支付的方式是比较有效的。以乐视网为例,乐视网与移动、联通合作,通过移动的“电子钱包”和联通的手机小额支付系统,为用户提供手机花费的支付方式,用户只需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就可以付费。
从“娱乐至上”到观点表达
在内容定位和媒体属性上,视频网站一开始走的是娱乐化的路子,奉行的是“娱乐至上”,不涉及严肃的时政新闻。在视频网站上,轻松、恶搞、搞笑的视频大行其道。应该说,这与视频网站所面向的受众群体的需求是一致的。视频网站以年轻、时尚的用户群体为主,他们对电影、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有着旺盛的需求。
经过五六年的发展,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根据艾瑞咨询的2011年Q1视频行业报告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优酷、土豆、搜狐视频占据独立用户前三名,其中优酷网日均覆盖人数2657万人,土豆网日均覆盖人数1769万人。在注意力资源早已成为最稀缺资源的今天,由于拥有庞大而稳定的用户群体,使视频网站能够成为一股强大的传播力量,也具备了从播出平台向媒体化转型的条件。
如今,视频网站在内容上除了继续加强电影、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等娱乐性节目的生产外,逐渐开始重视社会、时事等新闻资讯节目的生产,以增强网站本身的影响力,介入到话语权的争夺之中。近年来,视频网站越来越重视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并积极发表自己的声音和观点。2008年南方发生雪灾时,优酷网策划了万人视频大拜年活动,与网友联手抗灾救灾。“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优酷网又策划了“视点”专题《你是那1/19吗?救与不救的思考》,通过全民“救与不救”的讨论,引发民众对“小悦悦”事件的深思,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视频网站对话语权的追求,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一是通过拍客资源介入到社会热点事件中。跟商业网站一样,视频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甚至大多数视频网站还没有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在这种情况下,视频网站不可能组建自己的记者队伍。但是,视频网站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培养和形成了一大批忠实的拍客群体。这些拍客无处不在,往往位于新闻事件发生的前沿。在2007年 “沈阳大雪”、2008年汶川地震等很多新闻事件中,拍客运用自己的镜头,拍下了大量的视频素材,上传到优酷上进行分享。可以说,这个庞大的拍客群体是优酷网未签约的“草根”记者。优酷网通过拍客上传的视频,完全可以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优酷网在第一时间开通了赈灾专题,把拍客的视频分类标签,将每个地区的赈灾情况及时、清晰地呈现在网友面前。
二是通过对视频内容的选择和编辑,制作视频专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视频网站的此种做法,与新浪、搜狐等商业门户网站的做法如出一辙。通过选题、角度、内容的选择,视频网站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具备了汇编作品的原创性。优酷网非常重视视频专题的制作,优酷资讯的视频专题栏目有《视点》、《关注》、《面孔》等栏目,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栏目根据社会热点制作了很多专题,如《请给孩子更安全的校车》、《医患信任危机“四重门》、《小家的沉默 大家的冷漠》等,这些专题表达了视频网站对这些热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引导了社会舆论,引起了网民的共鸣。如在专题《小家的沉默 大家的冷漠》中,网友总投票数319980 票,留言板评论达到12880条。
从桌面视频向移动视频延伸
随着3G服务的加速、手机上网的普及、三网融合的进展,视频网站正朝着多屏幕、多网络、多应用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视频网站开始积极从桌面视频领域延伸到移动视频领域,纷纷提出移动视频战略。以优酷网为例,优酷网2008年就提出了“三网合一、三屏合一”的战略,大力布局无线视频市场。
对视频网站而言,通过向移动视频延伸,既可以增加用户的使用粘性,培养高端客户,又可以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与通过传统桌面互联网观看网络视频不同,通过手机、Pad等终端来观看移动视频,需要付包月费和流量费。这样,视频网站可以先在移动视频领域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并把用户的付费习惯反向引导到桌面视频领域。
移动视频正在成为视频网站内容经营的一块“富矿”。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视频服务营收达到7.1亿元,预测2013年将达到116.1亿元。土豆网2011年三季度财报披露,手机视频业务增长迅速,单季收入1620万人民币,同比上涨93.1%。土豆网手机视频业务的重点项目“G客G拍”2011年的总收入达5000万元。
视频网站向移动视频领域的延伸,离不开技术、网络和内容的支撑:一是技术支持,主要指与用户的应用体验相关的技术支持;二是网络支持,必须有足够的网络速度保证用户的流畅观看;三是内容支持,必须制作出适合网民移动观看的视频内容。
据统计,在与用户相关的产品技术上,国内视频网站平均投入仅占总支出的2%~3%,远远落后于YouTube、Hulu等国外视频网站。要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积累用户,视频网站就必须在与用户有关的产品上加大投入,改善和提升用户体验。大多数视频网站目前都采用APP客户端的方式进行内容推送,因此能否开发出便捷、时尚、舒适并适合各种操作系统的APP客户端就成为视频网站能否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以优酷网为例,目前优酷网已经开发出支持苹果iOS、Android、Widget、Kjava、Windows Mobile、Brew这些平台的客户端,用户只需要下载和安装这些客户端,就可以免费观看视频。在iPad仅仅几个月之后,优酷网就迅速推出了iPad视频客户端,实现了对iPad应用的全面支持。
要想让用户获得优质的观看体验,视频网站就必须有足够的带宽。目前,我国大多数手机上网的条件仍然是2G窄带移动互联网,无法流畅地使用手机视频等高流量的手机上网应用,网络带宽的因素阻碍了部分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观看视频。不过,我国3G目前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3G用户规模化增长成为趋势。同时,电信、移动、联通等各大运营商都在着力布局WiFi热点。WiFi+3G可以改变网络带宽不足的现状,移动视频发展的网络瓶颈将得到解决。
在传统互联网上传播的网络视频内容并不一定适合在移动终端上传播。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用手机、Pad观看视频的用户,其视频观看时间呈现出零散的、碎片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视频网站需要加大短视频制作和编辑方面的投入,视频网站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编辑团队,或者就像彩铃的制作一样,与专业工作室合作,制作短小精悍、符合移动用户需求的内容;另一方面,视频网站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断点续播观看视频,或自由转换屏幕连续观看同一视频,从而保证用户观看视频的连续性。
篇10
[关键词]微信;高校图书馆;社交软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10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麦克卢汉指出各种技术均应具有重组人类交往模式的作用,事实上也会有一类新环境随之诞生。腾讯公司在2011年初推出一款给智能手机专门设计通讯服务的免费APP,即微信,它具有较为强大的功能,除简单信息交流以外,微信抢红包、短视频录制、语音功能等也得到大众的热捧,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普遍对其钟爱有加。它不但支撑图文、语音与视频等快捷发送,也可经查找附近的人、雷达与朋友圈等插件辨别信息,并具有缴费、转账、购物与社交等功能。根据腾讯在2013年公布的数据,全球微信使用者已经达6亿之多,而每月平均活跃用户的数量也要在3亿人次左右,微信已经逐渐变成媒体、个人与企业等相追随实时通讯互动软件。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书刊情报与信息交流站,想要紧随时代潮流应用好微信软件APP,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已经逐渐变成图书馆在新时代下的一大使命。
1 微信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首先,服务模式。本文经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应用微信服务情况,发现当前服务模式大多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者差异主要是群发数量多与少。服务号和订阅号规定信息的发送量存在具有较大区别,订阅号是每天一条群组消息,而服务号确保推送消息量是每月四条。当图书馆有公众号开设时,需要构建完善服务系统,做好信息推送工作,依据订阅号和服务号规定内容对相应资源进行合理推送。同服务号比起来,订阅号当中囊括较多信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多样。订阅号和服务号可以同时开通,能够辅助图书馆提供更为多元的信息服务。其次,服务内容。一般情况下图书馆的微信平台,推送信息内容多数是新进图书、读者推荐、公告消息、最新最热与馆藏信息等消息,均是从侧面服务读者,对读者相应需求予以满足。另外,有些高校的图书馆,把借阅信息也同微信结合在一起,让使用者通过扫描二维码与微信账号登录等形式检索馆藏内容,使自身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再次,服务形式。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并不单纯是为推送信息,此外还包含有菜单导航、人工客服、查询与官网链接等众多功能。而推送相关信息仅是微信的一个基础功能,运营公众号经消息群发形式对使用者推送有关信息。所谓命令式查询指的是使用者根据微信平台限定格式输入指定关键词,此信息经过同系统匹配,系统把设置好自动回复信息反馈回来,打个比方,关注四平师范学院图书馆公众号以后,待输入特定指令,公众号便会给予反馈,可以满足使用者对图书有关资源需要。而官网链接是指进到图书馆中网址的链接,使用者通过网址搜寻图书相关资源,寻找目标图书。而所谓人工客服是指图书馆平台管理者就微信使用者提问加以解答的一类服务形式,借助微信实时在线解答。
2 微信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问题
2.1 缺少个性化服务
高校的图书馆微信平台功能模块当中,通常都是结合本校师生,各图书馆微信服务内容都基本雷同,各图书馆微信平台也并未针对自身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这也就导致各高校的图书馆微信平台内容同质化,各馆服务内容缺少特色化,难以给师生留下较深印象。另外,图书馆微信平台使用者除本校师生以外,还有些外校师生与其他阶层人士,现如今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馆间互借等功能还未开通,对于其他对图书馆缺少了解群体要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更加困难了。
2.2 缺乏互动力度
微信平台存在自动回复的功能,使用者发送信息比较多元化,通常使用者在查询需要信息的时候,将要查询文字输入进去,便会通过微信平台对从使用者处接收信息加以语义研究,并及时给出反馈,当使用者给出语义信息微信平台没办法作出智能回答时,平台便会指导使用者后续操作步骤,或是列出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供使用者自行选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平台这一强大智能功能有些时候回复内容并不十分精准,给出的答案也并不见得是作者所需的内容,此时微信管理者不应过于盲目依赖微信平台自动回复这一功能,应与使用者加强沟通交流与互动。
2.3 信息推送不及时
微信订阅号制约微信账号每天群发消息仅限在一条之内,而且就这一条信息也不是所有图书馆都可以把握好的,众多高校中仅有为数不多图书馆可以做到每天更新一回微信内容,很多图书馆2~3天才更新一回,有些图书馆每7天才更新一回。太低推送频率让使用者感到该微信平台毫无用处,进而使用者将会认为关注还会耗费内存,因而,就会有取消关注的打算,进一步造成该平台功能没办法很好发挥出来,形同虚设。在对微信平台关注过程中,众多推送消息均以通知公告形式发送的,通常使用者对这部分消息很难生成好感,如果推送消息持续单调化与单一化,这样长时间下来公众平台使用者也会逐渐减少。
2.4 没有应用好自带功能
现如今,各高校的图书馆中微信平台很多是以文字形式向使用者传递信息及做问题反馈。该交流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含有较强说教意味,会让使用者感到无趣或是厌烦,而渐渐萌生取消关注该微信平台的打算,这样时间长了就会脱离平台原本为使用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初衷,其设置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来。微信平台同传统的信息平台最大差异之处便是能够将信息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关注者传递,这些信息形式除文字之外,还包括有众多大众喜爱视频及语音等内容。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并未很好地结合此优势,对于微信平台功能也不甚了解,而且更谈不上有效利用。
3 微信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对策
3.1 要推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
高校的图书馆在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信息时,应当确保在科学推送频率基础上,对推送内容也要不断进行优化。一是就推送形式而言,通常图书馆的微信平台发送信息时都会以文字推送作为首选,但该形式过于单一,微信平台是需要以多媒体形式为使用者推送信息的。也就是说,除了文字形式,还可考虑通过视频、图片与语音等多种形式对信息进行推送,不断丰富推送方法让推送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同时让使用者对该微信平台与服务产生更大好感。此外,选取推送内容时,基于当前新媒体大背景,人们注意力开始缩短,当前人们更加奉行持续局部的注意力,换句话讲,就是人们仅会对自身所需加以关注,人们周边几乎所有移动设备应用工具都自带提醒功能方便及时收取新文本信息、手机通讯与电子邮件信息等,而微信诞生也正是基于此条件下。因而,应当在深入分析受众需求前提下选择微信平台推送内容,充分抓住用户感兴趣的,要保持推送内容丰富,不要只考虑推送通知信息等内容,可考虑推送些名人轶事、精美小文等,吸引受众眼球,就会受到更多用户青睐。而且要针对用户特点,推出一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内容,比如散文、运动与影视等,针对不同需要人群加以推送。不然盲目向读者推送,可能引起读者反感,使其对该微信平台取消关注。
3.2 要更加频繁地与读者互动
微信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虽说很大程度上能使平台管理者省时省力,很多使用者想了解的信息也都能找到答案。但是正如上文所讲,在回复准确性方面、答案精细度方面与问题判别等方面对使用者服务都称不上周到。所以,当智能回复不能帮到用户时,人工回复就非常有必要了,应委派专人利用工作时间对用户提出相关问题加以解答,以使用户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提升用户满意度与依赖感。通过人工答疑方式,除加深用户体验感以外,对于提高图书馆微信服务质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另外,图书馆也可考虑如在公众平台设置使用者专区,这样使用者会就自身想法与意见相互讨论,也可以留下信息,或者互相间多推介一些好书,交流读后心得等,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应适当加入其中。这样做,管理人员和读者间、读者与读者间也会变得更为亲密,同时此良性氛围也会推动图书馆微信平台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3.3 要确保推送频率科学
高校图书馆应对微信平台推送频率科学设置,要坚持每天更新一条微信信息。此外,对用户作息时间也要有效掌握,高校用户对手机使用高频点出现在8:00AM―10:00AM,以及10:00PM―12:00PM,因此,应当选取在此时发送信息,选择在这个时间推送信息,他们在接收以后通常会花费几分钟时间阅读。这样也达到了推送信息不浪费的效果,同时微信平台作用也真正发挥出来,用户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也只有这样做,图书馆的微信平台才能持续运行下去,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4 结 语
伴随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将微信平台同图书馆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时展必然趋势。作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借助微信社交平台,把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同使用者移动终端有效连接起来,进一步让图书馆更好地为大众提供服务,从而满足读者需求。同时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图书馆也已经了解微信在提升信息服务质量、满足师生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将图书馆工作与微信平台相结合的过程中,却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图书馆还未能充分借助微信平台为其所用。所以,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还应继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结合微信相应功能对图书馆现有服务加以优化,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与便捷服务,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骏毅,杨九龙,邓媛.“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6).
[2]吉翠芳,周志峰.“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4(17).
[3]张莉莎.基于微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4(10).
[4]刘芳,朱沙.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研究,2014(6).
[5]马大艳,李学静,陈虹.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基于“985工程”大学图书馆的调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3).
[6]杜君. 浅谈“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J]. 办公室业务. 2016(15).
[7]杨文艳. 陕西高校图书馆为“一带一路”服务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