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融资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负债融资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财务风险;适度负债;财务杠杆;负债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253.7
1 财务风险和融资风险
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无法按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其主要衡量指标是财务杠杆率,即企业计息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值,风险越大,财务杠杆率越高。当然,如果企业全部使用只有资金则不存在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风险。从定义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狭义含义仅仅是研究企业因负债而导致的风险,即企业的融资风险,也称筹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它的实质是企业负债经营所产生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血液”,融资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起点,同时也存在着风险。
2 适度负债和财务杠杆的作用
2.1 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因为自有资金来自股东,股东对企业的投资实际是以放弃其他的投资机会为代价的,股东付出了机会成本,所以要求获得不低于其机会成本的报酬率。这样的必要报酬率决定了企业的自有资金成本。再加上股东相对于债权人来说,承担着最终的责任和风险,远远高于债权人。根据风险于报酬的关系,股东要求更高的报酬率。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自有资金的成本远远高于借入资金的成本。因此,通过对负债的合理运用,在资金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很显著的降低加权资本成本。
2.2 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
企业负债需按期支付利息,而负债利息应在税前支付,对企业而言,则少缴纳所得税从而获得节税收益。企业通过把握自身情况,掌握好负债筹资的度,合理确定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以降低资本成本,降低财务风险,增加税后净现金流量,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前提,合理地利用负债融资节税。
2.3 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融资中适度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负债经营后,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是:资本收益=企业投资收益率×总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由于总资本等于权益资本加上债务资本,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等于息税前利润除以资本总额。因此,上面的等式可写成权益资本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由此公式可以看出,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且产权比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
2.4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就是指的企业资金总额内部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例关系。因此不得不提到资本成本这一概念。正如之前所说,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的资本成本是不一样的,调整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将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和财务杠杆中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不同,对于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的计算中考虑到了税的因素。其公式是: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负债资本/权益资本×(总资产报酬率-负债利息率)]×(1-所得税率)。同财务杠杆效益的原理一样。在EBIT不变(总资产报酬率不变)而且大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提高负债率会提高资本净利率,同时也会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增加财务风险;相反,降低负债率会降低资本净利率,进而降低财务杠杆系数以及财务风险。
2.5 减轻通货膨胀的损失
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下,原有负债额的购买力下降,但是企业仍旧按帐面价值还本付息,也就将货币贬值的后果转嫁给了债权人,减轻了企业的损失。
3 过度负债经营的弊端
适度负债的优势明显,也正因为这样,过度举债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3.1 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大量的举债金额意味着巨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尽管在举债时,企业可能考虑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对自己经营充满信心,认为有能力承担这样的债务。一旦出现不可预料或者突发其来的财务困难或者经营困难时,对于之前巨额债务的无力掌控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破产。“郑百文”的轰然倒塌也许就是最好的例子。
3.2 过度举债引起的财务杠杆负效应使的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财务状况
如前文所说,财务杠杆的实质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和负债利率的大小关系的比较。过度举债带来的高负债利率使其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这样一来,因为高负债利率的负面影响,权益资本收益率小于企业投资收益率,这也就是财务杠杆作用产生的财务杠杆负效应。
3.3 恶化资本结构
过度负债带来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以及产权比率,使得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偿债压力。高额负债意味着高的负债利息率,一旦负债利息率大于总资产报酬率,由于资本结构变动产生的对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的影响将是负面的。而且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负债利息率越高,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越低。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3.4 过度负债加剧企业的财务现状
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同时也降低了对于债务偿还的保证程度。限制了企业在今后的负债融资的能力,加大了未来的融资成本以及融资难度。
4 负债风险的防范
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适度负债的金额越大,企业由此获得的收益越大,而过度负债的金额越大,企业因此收到的损失也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于负债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负债进行管理,以避免负债风险的发生。
4.1 适度负债,合理确定资本结构
如上文所述,企业应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适度负债,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得负债比例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应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前景,收益的稳定性,行业的竞争状况以及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需充分的利益财务杠杆原理来权衡企业产生的效益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在经营困境中出现总资产报酬率低于负债利息率的不利情况。
4.2 加强对现有资金的管理
企业对于现有的各项资产管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整体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恶化。因此,优化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不但可以是企业在现有经济资源下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可以减少企业的融资风险,企业不必面临巨额举债的风险抉择。这是从企业减少融资金额的这个方面来规避企业的融资风险。
4.3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不同的防范体系下,对于同等风险的规避又是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及时地对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风险规避方案。
4.4 针对汇率的变动调整融资策略
企业可根据不同时段汇率的变动来适时调整融资安排。在汇率较高时,尽量少筹集或只筹集急需资金;在汇率由高向低过渡时,也应少筹资或按浮动利率筹资;在汇率较低时,适度负债比较有利;在汇率由低向高过渡时,可采用固定利率筹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道明.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篇2
一、负债的概念内涵
随着经济(金融)活动的资本化和全球化,会计学先是受到了经济学的普遍影响,后来又广泛渗入了金融学的理论和知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复杂。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中国企业的经济(金融)活动输入了新的记录元素和报告内容,也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变得十分复杂。在现行的准则体系下,对负债的概念结构没有给出整体描述,需要分析提炼才能得出负债的概念内涵。在定义上,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因此,负债具有三个特征:负债是现时义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对负债定义的理解通常没有难度,有难度的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下负债计量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的含义何在。
从核算内容来看,负债构成的项目体系变得更加丰富,负债计量的重要性明显增加了。关于负债计量的制度性规定,主要集中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并且,职工薪酬、企业年金、股份支付、所得税和金融工具等五个内容属于新增事项。那么,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项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动,会计准则的基本内涵在哪里?如果仅仅从趋同、等效的角度去理解可能难以得到理想的解释,还需要在理论和应用层面都有一些独到地视角和见解。
首先,早期的负债项目主要是指经营性负债和融资性负债,但是《企业会计准则》强调了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这表明除了债权人拥有优先清偿权、股东拥有剩余财产权之外,政府作为国家财富的管理者、职工作为企业财富的创作者,这两个利益群体正在显著影响和涉足企业的经济活动。其次,前期的负债项目只有结算功能和融资功能,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负债还具有金融投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这些变动表明交易性金融负债具有对赌性质,企业对经济责任的承担和给付水平可以随着市价的变动而变动,并有可能期待一个少付利息的好处和盈利空间。因此,从概念内涵来看,负债计量的制度性变化体现了负债理念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对经营与生产活动的负债跃升到对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利益的主动承担,企业与职工签订一些远期合约和承诺以锁定未来分配关系,负债因此具有了公司治理和利益分配的功能。第二个飞跃是从融资功能跃升到投融资功能一体化,企业推出由债权人自由抉择的短期借贷产品,因此衍生了(金融)负债的投资功能。将这两个飞跃结合来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度性框架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与了认可,使得企业的现时(远期)责任和义务变动错综复杂,企业既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制约,也赋予了利益相关者以选择权和执行权,负债既可以具有远期承诺能力,也可以具有金融市场上的即期对赌功能,这就是《企业会计准则》赋予负债计量的丰富涵义和理念创设。
二、对负债的基本分类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度性框架下,新增的负债项目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负债项目,如何才能理顺核算关系和加以统筹规划就需要给出一个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并最终找出其中的核算规律。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分类方法,负债被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予以偿还的债务,核算项目比较多,核算类别比较广。非流动负债是指除流动负债以外的其他负债项目,一般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其他非流动负债五个项目。与原来的制度体系相比,现行资产负债表的分类方法更加科学,体现在两个方面:把预计负债从流动负债调入了非流动负债,这就更有利于揭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价值相关性和真实性;非流动负债不一定都是长期负债,所以“长期负债”作为分类概念退出资产负债表是合适的。但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分类原则不能反映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和核算规律。因此,需要引入第二种分类方法,这里基于计量属性提出“负债的三分类法”,也就是将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三个类别,在计量属性上依次对应于市值计量、摊余成本和实际成本,在资金运动上依次对应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融资性活动以及经营性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负债三分类法” 以计量属性为分类依据,与资金运动相对应,便于理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类方法。其中,“交易性金融负债”采用市价计量,对应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金融负债”通常采用摊余成本计量,主要包括应付债券、银行借款以及对融资租赁的长期应付款;“非金融负债”采用实际成本计量,主要是指因即期结算关系而形成的应交应付款项。此外,“短期借款”虽然属于“其他金融负债”,但由于偿还期限较短,借款金额较小,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通常以合同利率核算账面价值。这种分类方法的合理性还可以从会计学的理论演进过程得到解释。按照传统观念,负债最早产生于结算关系和借贷关系,结算关系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借贷关系与融资活动有关,两者都采用实际成本计量。后来经济学的价值观和资产观被大量引入会计学中并诞生了真实收益学派,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应付债券就改为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费用并按照摊余成本确认账面余额。这是因为应付债券往往金额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有优劣之分、市场对企业的债券评价有好次之分,对债券按照内在价值和真实收益进行计量就确有必要。再后来资本市场高度发达、金融衍生工具被大量开发,显著影响到会计学的理论与实践,于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对交易性金融负债要求采用市价计量,这就产生了负债理念的第二个变化。交易性金融负债既然能在市场进行自由交易,有了交易就有了市价,有了市价就有价格变动损益,有了损益所以就具有了投资性质,因此交易性金融负债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融资活动,而是投融资活动的组合。
三、“负债三分类法”的准则应用
总体来看,准则的分类方法与“负债三分类法”在总体框架上基本一致,但对应付款项的归类不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规定和解释,“金融负债”是指交付金融资产、以一项新的金融负债或者以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或清偿的合同义务。“交易性金融负债”是指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的金融负债、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将于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负债部分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债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解释,“其他金融负债通常是指除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负债;通常情况下,企业发行的债券、因购买商品形成的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应划分为其他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通常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与本文不同,《企业会计准则》把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都一并划入其他金融负债,而“负债三分类法”是把应付账款和非融资租赁的长期应付款都划入非金融负债。那么,应付账款究竟应当归入哪一类更合适呢?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应付账款(包括应付票据)以及其它的应付应交款项,都是因为结算关系而形成的现时债务,通常是按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并且债务人的风险承担是由购销协议、借贷协议、工资协议来约束,这些协议规定了一个确切的付款金额,既不受市价影响,也不采用摊余成本。从这些项目特征来看,应付账款与其他结算性债务并无显著区别,同样是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及其结算业务,所以还是归入“非金融负债”更为合适。而《企业会计准则》的负债分类主要是参考了“金融资产”的分类方法,但问题是“其他金融负债”把结算负债和融资负债混为一体,其实没有确切的指导意义,仍然值得商榷。这里提出几点看法:首先,应对金融负债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界定,否则外延过度,反而不知所云。一项负债之所以被称为金融负债应当是基于融资业务,也就是投融资活动,譬如融资租赁是金融活动,而一般租赁就不是金融活动。那么,应付账款作为企业经营活动所附生的结算业务,既不同于投融资活动,计量基础也不是摊余成本,因此归入其他金融负债就不合适。与此类似,其他结算业务的负债也应归入非金融负债才是合适的。所以,负债分类首先应当确定一个分类基础,或者是业务性质,或者是计量基础,或者是流动性,这样才具有一致性。其次,对金融负债(或者金融资产)的界定应当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当。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英美国家,金融衍生工具十分普通,应收应付款项可作为金融工具来管理,譬如那些比汇票更复杂的结算工具。那么,美国作为全世界的资本中心和金融风险中心,FASB的这些规定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是相适应的,但是放置到其它的国家和地区就未必合适。况且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始于金融衍生过度,始于风险泛滥的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所以,中国会计准则也把应收应付款项视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就很值得商榷。最后,对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的反思,不仅要评判金融业务与公允价值本身的对与错,还要关注金融工具以及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度是否合适。其实,并不需要无限扩张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适当收缩和限制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和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必要的。
四、第四类负债项目
“预计负债”与上述三类负债项目显著不同,既没有实际成本的发生,也没有交易性市价,应当单独列为一个类别。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已经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但没有解释“预计负债”的概念内涵。那么,“预计负债”有哪些特殊性质,为什么需要单独归为一类?
就概念来说,“预计负债”应当是指在会计期末按照权责发生制对某些不确定事件所导致的现时义务的合理估计和风险承担。根据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确认为当期费用,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所以,在理论上,“预计负债”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对收付实现制的突破。
就质量特征来说,“预计负债”通常可能存在某些要件的空缺,以至于虽然存在经济责任但还没有产生结算义务,并且信息可靠性的质量不如其他负债项目。例如,在会计报表日还没有收到判决书但已经确知企业将负有赔偿责任。那么,考虑到“预计负债”被记录时,某些手续或某些要素还有欠缺,可靠性也有所欠缺,所以其最佳披露方式是区别于其他的负债项目并进行单独报告。就风险管理来说,“预计负债”往往是风险警示信号,向投资者报告了风险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预计负债”是对“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和环境污染治理。除了产品质量保证,其他项目通常对应于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基本上是来自于各个种类的经营与管理风险,除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归属于不可控风险,其他的非经常性损益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地风险因素基本上都被包括在“或有事项”之中,揭示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建议把“预计负债”单独归为一类,这就产生了“负债四分类法”,见图2。“负债四分类法”比较完整地勾画了负债的概念框架,具有风险与资金管理的意义。“负债四分类法”的分类原则,来自于计量基础的不同和资金运动的不同,每一类负债项目都具有不同的风险涵义,对其成分、比重、结构进行计量分析,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意义。
在应用层面,以2007年、2008年A股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例,“预计负债”对债务结构的影响见表1 ,“预计负债”的平均报告比例为18%,平均余额为1.12亿元,占负债平均总额的1.35%。
五、原“预提费用”
“预提费用”尽管已经被取消,但作为权责发生制的重要内容还会继续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仍然值得讨论。特别是“预提费用”与“预计负债”既有着相似性,又有着重要区别,以往还没有研究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关于“预提费用”,有两个问题比较重要。首先,“预提费用”为什么被取消?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预提费用”给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种认为“预提费用”不符合负债的定义。第一种解释给出了大部分的理由,因为“预提费用”科目确实带来了比较多的管理问题,最多见的是企业在没有任何合同、协议等外部债权和约定义务的限制下就自制内部单据并用以计提成本费用,这一类行为需要严加防范。第二种解释其实不成立,因为对“预提费用”的合理计提其实是符合负债定义的(这将在后面解释),但对“预提费用”的滥用往往不符合负债的定义。还有第三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取消“预提费用”科目不至于影响到会计核算。按照原来《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企业预提的短期借款利息、租金、保险费和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这些项目的债务记录都有相应的核算科目,譬如“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账款”。其次,“预提费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涵义?那么,从利息、租金、保险费等项目的核算性质可以知道,这些项目是企业的常规履约责任和经常性支出,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有关。如果给“预提负债”一个定义,应当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在会计期末承担有确定金额的支付责任。譬如,会计期末的应付利息、工程进度款都是典型的预提负债等。为了避免发生概念上的混淆,建议用“预提负债”代替“预提费用”作为对这一类企业债务的概括。总的来说,“预提负债”应当归入带结算义务的“非金融负债”。
“预计负债”与“预提负债”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区别在于“预计负债”是基于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预提负债”是基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其次,“预提负债”的管理要点是成本控制,“预提负债”的成立应当满足三个要件:协议书、债权人、经营管理活动,否则就属于企业主观意识的预提也就是盈余操纵行为,滥计成本费用和滥提负债应当被严令禁止。而“预计负债”的管理要点是风险控制,应当采取措施尽量免于诉讼、仲裁、担保、重组义务与环境污染责任;并且,“预计负债”往往是来自于非经常性的、不可比的、对企业的声誉和经营有着特殊影响的事件,传递了经营风险。
总结全文,对负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提出了“负债三分类法”;基于权责发生制分析了“预计负债”与“预提负债”的概念内涵和提出了“负债四分类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现有准则体系的金融负债分类方法(也适用于金融资产)的潜在问题。现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涵义归纳如下:(1)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会计准则》蕴含了负债理念的两个转变,一是更加重视对职工、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利益的主动承担,二是由单一融资功能发展到投融资功能一体化。这两个转变使得负债计量变得既复杂又重要,企业的负债行为既可作为风险与资金管理的投融资工具,也可作为协调和维系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措施。(2)本文基于计量属性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将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的“负债三分类法”,在计量属性上依次对应于市值计量、摊余成本和实际成本,在资金运动上依次对应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融资性活动以及经营性活动;考虑到“预计负债”的信息质量可靠性往往不如其他负债项目,属于非常规项目并且具有特定的风险涵义,需要单独归为一类,这个考虑了预计负债的“负债四分类法”才是对负债的概念框架的完整表述。(3)本文的分析表明在我国把应收应付款项归入金融资产(负债)值得商榷,把往来款项划入金融负债,实际上是把结算负债和融资负债混为一体,没有确切的指导意义。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负债(或金融资产)应当有一个合理的界定,并与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当,外延过度不利于体现经济业务的真实涵义,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过度外扩会蕴含潜在的计量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债务风险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面临竞争失败、关停、破产等多重危机。但是,目前对负债的研究还不为国内学者所重视,特别是没有关注到对负债结构的研究,本文提出的“负债三分类法”和“负债四分类法”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在未来将有大量可拓展空间。在微观层面,可以研究负债以及负债结构对于公司治理水平、企业绩效、融资政策选择以及企业生命发展周期等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可以研究负债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负债结构与资本市场发达程度、负债结构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等。譬如,通过负债结构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检验企业的业绩报告是否属实,检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务虚,进而可以判断一个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并以做出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年。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出版。
篇3
【关键词】表外融资 会计政策 会计处理
一、表外融资在我国的应用
表外融资几乎是随着租赁业务的出现而产生的,通过经营租赁和应收债权出售等方式融通资金是长期以来企业普遍采用的表外融资方法。近几十年来,在金融工具创新、新经济兴起、创造性会计出现的大背景下,我国表外融资的方式得以不断翻新。尽管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其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但表外融资层出不穷的花样令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难以应付。具体而言,表外融资之所以能在我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存在着必然,原因如下:
(一)现行会计准则对表外融资提供利用空间
现行会计准则指出,资产和负债只有在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下才能确认,未发生的交易事项原则上是不能确认为资产和负债的。从现有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可以看出,资产和负债并未对其现实的经济原则和意义赋予高度重视,只是在法律条文中给出粗略的解释,这使得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融资业务在实际经济交易中不能归纳为企业的一项债务。由此,表外融资业务无法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可见,现行会计准则对表外融资提供了可利用空间。
(二)当前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法使一些融资工具在表内得到反映
传统意义上,财务会计倾向于选择历史成本作为其计量的属性。但是,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历史成本计价显然会给财务核算带来一定的麻烦。从债务角度来考虑的话,经营者唯有将部分债务转移到表外才能缓解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但是,如果资产价值能够以现值计量,表外融资的压力将会有较为明显的释放。与此同时,对于创新型金融工具的计量和确认,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并未很好地提出解决办法,以至于这部分金融工具仍然只能以表外形式存在。
二、表外融资事项会计政策的选择
表外融资事项由于本身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对财务会计工作者而言,最大的难题就在于表外融资有关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了使研究对象更具有针对性,笔者主要选择表外融资计量属性的选择以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就会计理论而言,在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上,有关计量对象和尺度的问题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但是如何确定表外融资的计量属性则是留给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个难题。
一直以来,作为财务会计计量的基础,“历史成本”强调只要当相关交易确定下来,资产和负债在入账以后不能轻易变动,因此,历史成本的确认就是过去经济交易所形成的一个成本价格,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现有资产、负债的存量。但是,对表外融资而言,其交易由于涉及到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履约周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价值也会经历涨跌的变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原则,会计界有必要对表外融资事项寻找更恰当的会计计量属性。
对表外融资的初始确认,目前的做法时在交易开始、合约生效时按照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入账面价值,这一处理方法类似于前文所说的历史成本,但是一个突出的矛盾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动造成表外融资的各项权利义务均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应该如何处理。
目前会计界普遍认为,对于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均可按照结算净值列报,而对于长期应收应付项目则应按照当期现值予以列报。从决策有关观的角度来看,相较于历史成本,现值显然符合经济交易的实质。在处理表外融资合约时,根据重要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按相关现值予以列报是可取的。
不过,当交易合约的确认时点提前到合同签订时,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形成时间也会随之延长。此时,如果忽略时间价值的话,而单以现值计量,则其处理方法的实际经济意义将会削减。不同的经济业务适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和计量程序,对此,笔者将就两种比较典型的表外融资合约计量属性进行讨论:
1.对于合约中明确规定了履约金额和内含报酬率的事项,应采用传统现值法,使用内含报酬率对未来的履约金额一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如租赁;当合约的履约金额在金额和时间或二者均不确定时,则按各种情况下发生的概率计算其期望现金流量,然后用相应的内含报酬率对期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2.当表外融资合约延期履行或无法履行时,如融资方为主要责任方,应按合约约定的条款将预计支付的赔偿金额合理确认为损失,调整相关资产、负债的金额。如融资方为主要受害方,则在取得法定违约赔偿索取权时,按赔偿金额与损失金额的差额确认为损益。
三、表外融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附追索权转让应收账款与产品筹资协议是我国企业表外融资常用的两种方法,基于此,笔者将对这两种表外融资方式进行具体的会计处理研究。
(一)附追索权转让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篇4
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河北省政府为聚合、融通、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我省经济发展,明确由河北省国资委履行监管职责的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投资主体。公司前身为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成立于1988年,2009年9月30日,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改制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50亿元,拥有二、三级公司共138家,其中二级公司70家,三级公司68家,是省属资产规模最大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如今,上市公司是目前经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经济部门。因此,加快上市公司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现实意义来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表现为资产负债率低、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
二、建投能源公司资本结构现状与问题
(一)融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前提是它们具有良好的资金用途,即有良好盈利前景的资产投资项目,企业需要资金进行这些项目的投资,并通过项目的成功运行为广大投资者创造回报。同时,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进行内部融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无论如何企业进行市场融资的实质是为资本投资者提供进行资本投资的机会,为资本投资者经营自己的资本提供舞台。
1.以债权融资为主,并且占融资比例逐年增加
最近5年来,建投能源公司在融资上具有明显的债权权融资偏向,并且占融资比例逐年增加,在12年达到了90.41%。随着未来业务的发展,建投能源作为发行人的负债规模可能继续扩大,并会造成例如更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被用于还本付息,可能减少用于流动资金、资本性支出等用途的现金流;当未来市场利率可能上升,导致建投能源未来的融资成本增加,财务费用相应增加;资产负债率的增加可能影响建投能源的再融资能力,增加再融资成本。
2.内源融资比例低,外源融资比例高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即“啄食顺序理论”。因为企业债券一般面对社会公众发行,它相对于股权融资,是一种最硬的融资方式,不但要求固定利息,而且必须还本付息。这样对公司的经理形成很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工作。但是长期以往这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不能是股东享受税收上的好处甚至会稀释股权。
(二)债务结构不合理
如上图所示,建司负债结构本身也是问题重重,使得公司发展面临很大压力,主要表现在:
1.流动负债率较低,而资产负债水平偏高
根据统计该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60%以上,并且逐年增加。同时建投能源的流动负债比率逐年萎缩,在今年降到了33%左右。这种过高的短期负债会使上市公司面临较大的压力,影响公司正常的投资活动,甚至影响其再融资能力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另外过高的短期负债的成本较高,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2.债务资金筹资结构不合理
表4―2 2008―2012年建投能源公司债务筹资结构情况表
分析上表我们不难发现河北建投能源长期债务融资比例要大于短期债务融资。资产负债率水平低与长期负债借款等现象导致了债务结构的不合理。估计原因大概是我国政府对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进行严格控制,成本和风险较大,发行手续复杂。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债券融资率低,而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与发行公司债券相比,建司会向金融机构贷款,这对企业来讲是一种比较容易的筹资方式,因而会成为企业的首选。
三、对河北建投能源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建议
1.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公司负债结构不合理,负债率高。这一趋势虽然减小了该公司的税负压力。但较高的负债率会影响公司财务稳定性,负债可以起到一定的抵税作用,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税后现金流使企业增值。但较高的负债率会影响公司财务稳定性,减少企业的留存资金。所以建议该公司可以适当降低企业的负债率。
2.要保持良好的短期偿债能力,要求流动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存贷、应收帐款等保持较高的比例,而过多的持有流动资产将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不利于投资于长期项目,一旦银根紧缩,则会加大企业的风险,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融资;融资管理;融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20-02
作者简介:程婷(1986-),女,哈尔滨人,哈尔滨华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赵寅珠(1981-),女,哈尔滨人,哈尔滨华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融资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融资运行得是否成功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快速提升进程。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健康与否能够反映出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能。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担负着保障国民经济合理运行、微观指导的重要职能,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地适应企业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遵循宏观与微观的社会经济环境与金融市场的变化特点,才能适当地规避融资经营风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持续、稳定和高效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是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怎样及时融得资金来支持企业未来的发展,又不至于因负债过多而形成较大财务风险,成为融资管理的关键。企业融资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金需求合理,保证融资效益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量是越多越好,但也存在合理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范围。确定合理的资金需求量是保证融资效益的基本前提,也可以使融资量与需要量达到平衡,进而使充足的融资量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能防止过多的融资影响资金利用率。
(二)资金获得适时,保证投资需要
中小企业要根据资金的投放时间来合理制作企业融资计划表,进而使得企业融资和用资在时间上很好地衔接。假如过早地获得资金,就会使资金在投放之前闲置,进而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实际负担的成本;假如资金获得被耽误,就会影响到中小企业投放资金的最佳时机和财务计划。
(三)寻求最优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租赁融资和企业自留资金。融资渠道不同和难易程度不同其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各不一样。因此,加强融资管理将会降低融资成本,应结合各种因素选取融资方式和渠道,以寻求最优的融资方式或组合。
(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充分发挥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作用
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两部分构成:自有的权益资本和借入的债务资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权益资本能增强中小企业信誉和提高企业负债能力,无需偿还,融资风险小。有效的负债资本经营能够提高企业价值,并给中小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其中,中小企业负债水平要和权益资本与偿债能力相匹配,从而规避负债过高带来过大的财务风险,甚至是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银行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渠道。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水平大幅上升,宏观风险的加剧也迫使银行更加惜贷。另外,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严重受创,各大银行纷纷提高了自身经营的谨慎性,采取了降低信用贷款额度等措施,进而使得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减小。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也难以从其他的融资渠道筹集到资金。
据统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曾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8%,并且直接冻资超过3500亿元。而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部分银行甚至上调80%,很多银行还要求企业用存单质押,民间融资的利率也在大幅上涨。因此,资金使用成本过高对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其融资成本。此外,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融资时财务报表不规范也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的报表主要常见的问题有:报表时间较短;一些企业报表不真实,表面是亏损实际是盈利;资产的规模、收入的规模和盈利的规模不符合资金要求,资产、收入、利润规模太小;其报表科目核算的内容名不副实,也不规范;资产的负债率过高,资产与负债结构不合理;一些企业报表没有合并,也就是说实际上建立母子公司,但是没有合并报表等。
三、加强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详细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规定
监管部门除了对中小企业融资比例加以限制外,还应对融资的具体用途和时间间隔等加以限制。考虑不影响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争取达到投资者和融资者“双赢”的效果,并且,上市公司应该用制度、规定来规范再融资行为。
(二)开展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业务
要依托中小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转贷款和担保贷款业务。政府要对给予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以高息补贴,也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过高支出及风险溢价,要从政府那里以利息补贴形式得以补偿,而中小企业以正常的利息获得贷款。因为只有在获取相对较高的收入和风险溢价的条件下,银行才有兴趣参与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在融资成本相对合理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才能顺利获得银行贷款。
(三)报表要完善规范
银行的融资实行限额管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授信额度与企业现金流量、净资产、利润额等有一定的关系。国际投资者也很关注企业会计报表,并且对中介机构要求进行审计,投资者要根据审计评估结果来决定其是否投资和投资额度。因此,中小企业财务报表要规范。
(四)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仅在10%上下,而银行间接融资在整个企业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这样,偏重间接融资的企业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2010年,我国上市企业在股票市场的融资额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所占比重依然较小。我国应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并启动公司债券的发行,通过开辟新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
(五)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培训
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开设培训班,使其进一步掌握企业财务管理政策与制度,并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有效强化自我监督,正确地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与权利。
[参考文献]
[1]杨鸿川.浅析企业融资管理[J].财经纵横,2011(13).
[2]李倩.企业融资[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2).
[3]刘现忠.浅谈企业融资[J].财经界(学术版),2010(1).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也有其特殊性。
由于我国产权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政府对企业的控制过于强化,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新股发行与后续的管理不够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和投资行为有其特殊性,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也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对该问题做了一些研究,但研究结果不太一致,本文会用更新更充分的数据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丰富资本结构、融资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从公司层面,它可以指导非上市公司选择适当的债务杠杆,以此降低融资成本,保持公司经营状况稳定和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种种问题,中国的上市公司较少分红,发行股票被视为““圈钱”,通过对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分析,可探讨这种特殊现象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二、数据选取
本文将资产负债率作为判断公司资本结构的指标,将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作为自变量,分析它们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A股上市的公司与相同行业、规模相近的非上市公司相匹配,一家上市公司对应5家非上市公司,最终选取的上市公司有331家,非上市公司652家。
上市公司的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非上市公司的数据来源于从其它途径购买的数据库。
三、实证检验
针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绝对效应,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L1:非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高于上市公司。
由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对成本要高于上市公司,所以非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债权融资。
这个认证在表格1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1.1%,非上市公司为64.7%。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差距要小于国外。如OMERBRAV在《Access to Capital,Capital Structure,and the Funding of the Firm》这篇文章里的数据以英国的样本为例,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2.7%,非上市公司为32.7%。国内外学者对此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如Alessandra Guariglia等人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善,民营企业很难借到资金,可它们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公司自己持有大量的现金,其现金流也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内源融资保证了公司的快速增长。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各财务指标的平均值如下: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图表中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整体上要低于非上市公司。事实上他们债务的期限结构也是有区别的,有研究表明,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短期债务占比更大。与此同时,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占比也就远远低于上市公司。这种效应可以分为两部分:相对效应和绝对效应。相对效应是指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要高于上市公司,所以非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债权融资。绝对效应是指非上市公司的整体融资成本要高于非上市公司,所以它们不轻易介入外部的资本市场。如果这个结论成立,表明非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更为被动,进一步就可以得到推论:他们的资本结构受经营状况的影响更为显著。
采用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panel data,X1,X2,X3分别代表ROA、总资产、销售增长率。对上市公司的回归结果如下:
从结果中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ROA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显著。总资产和资产负债率正相关,不显著,销售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不显著。上市公司的回归结果并不符合之前的假设。由于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资产规模比较大,而且多为国企,它们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都相对容易,所以可能在保持高ROA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高的资产负债率。
而非上市公司的回归结果和之前的假设十分相符。ROA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显著。总资产和资产负债率正相关,显著,销售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负相关,显著。这表明非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更容易受经营状况的影响。ROA越高,公司的留存收益就会更高,从而会有更多的自有资金,借债的需要就会减少,所以ROA高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会比较低。公司的规模和资产负债率正相关,公司规模越大,需要的外部融资规模就越大。销售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说明公司处在快速增长期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这种高增长,而非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债权方式,所以其资产负债率就会提高。
从上文的论证还能得出推论,上市公司更容易采取平衡资本结构的措施,也就是说,它们会刻意追求一定的目标负债比率,它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标准,而不是随经营状况变动。可以考虑公司的赤字或盈余,考虑公司增发还是回购股票的行为。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对资本结构变动的调整速度更为迅速。当公司出现赤字时,非上市公司较多地依赖借债,这样它就不可能保持一个稳定的资本结构。这表明非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更符合权衡理论,就是强调要综合考虑税盾的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更符合目标资本结构理论。根据常识,可以理解这种现象,非上市公司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扩大企业经营,并且有利息抵税的效应,他们首要考虑的是公司利益最大化。
从静态的角度讲,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资产负债率要低于非上市公司,从动态的角度讲,上市公司的融资政策要更活跃一些。即使控制了其它变量,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这方面也有显著的区别。如果非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更为被动,那么衡量公司增加或减少资本的变量就会更小。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较为活跃,是因为它们面临较低的外部融资成本。另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不同。股利政策与公司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关系密切相关。有人认为股利政策会减少成本,因为公司为了分发股利,就要保持一定盈余,管理者就有动机平衡好公司的融资政策。非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比较集中,控股股东拥有整个公司,可能不需要过多分发股利,所以公司的筹资政策也较为被动。这证明了控制权集中的话,公司会采取较低的股利政策和被动的融资行为。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篇7
【关键词】 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 计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财务会计的计量基础亦在不断变迁、完善,历史成本计量不断向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特别是在证券业的日益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更是具有无法替代的计量优势,对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计量基础使得其更加贴近资产和负债项目的价值,能够提供更具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但实务操作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复杂性往往产生一些对公允价值的不当会计处理,使得会计数据的经济意义模糊。藉此本文对新准则实施以来,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进行梳理研究,并提出计量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案例解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企业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该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计入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将该股利或利息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发生的交易手续费直接计入投资收益科目。举例说明如下:
A公司2008年12月5日购入甲公司股票1 000 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购入时该股票市场价格为4元/股,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4 000 000元
贷:银行存款4 000 000元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期末的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到资产负债表日,如果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尚未处置,应该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举例说明如下:
如果上述A公司购入的甲公司股票至资产负债表日仍然持有,该股票在2008年12月31日的市场价格为5元/股,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 000 000元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000 000元
该笔业务反映了A公司由于持有甲公司的股票而增加的资产和收益。
(三)资产负债表日结转损益的会计核算
期末企业在编制利润表时,应该将损益类科目的余额全部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金额。不考虑其他损益类科目的结转,上述A公司对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结转的会计分录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000 000元
贷:本年利润1 000 000元
从上述的业务处理过程来看,至2008年12月31日,A公司因购买甲公司股票而产生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
5 000 000元(包括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1 0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为零,因为在资产负债表日其金额已全部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由于税法的计税基础与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存在差异,期末要进行纳税调整。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虽然在会计核算上应该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没有实现之前不计入计税基础,到实现时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假设A企业2008年度实现的会计利润为5 000 000元,仅存在该笔业务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则计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1 250 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 000 0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250 000元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会计核算
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该将前期计入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以及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金额全部结转,以实际收到的出售价格与全部结转的金额之差计入投资收益科目。接上例,假如A公司在2009年1月10日,将其持有的甲公司的股票全部出售,市场价格为5.5元/股,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5 500 000元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4 000 000元
――公允价值变动1 000 000元
投资收益500 000元
会计准则规定同时还要做一笔会计分录: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000 000元
贷:投资收益 1 000 000元
该会计分录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持有该笔交易性金融资产所获得的投资收益,这可以理解。但是这里借方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如前述,在2008年12月31日,A公司已经将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全部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到2009年1月10日这一时点,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在公司的财务报表或者账面上反映的余额为零。而在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却又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时在公司的账面上就会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方余额1 000 000元。而实际上随着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与之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经不存在了。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借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的差额,而这里的1 0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方余额反映的不是该意思表示。那么这里就存在让人费解的地方,这1 000 000元的借方余额究竟包含了怎样的经济意义。
先分析这1 000 000元的借方余额最后将归于何处?至2009年1月31日,A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必然将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其会计分录为:
借:本年利润 1 000 000元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000元
至此,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方结转完毕,其余额为零。假如A公司本月不存在其他损益科目,那么月末仅结转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损益,其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1 500 000元
贷:本年利润 1 500 000元
计算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为(假设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
借:所得税费用 125 0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250 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75 000元
如果处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不做同时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分录,那么,至期末进行损益结转的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500 000元
贷:本年利润500 000元
计算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125 0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250 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75 000元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两种情况下计算的本年利润、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的金额是一样的,而带来的问题则是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是否需要同时结转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结转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金额,笔者认为不需要。基于如下思考:
一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经结转至本年利润,依据会计准则核算的会计利润已经认可了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只是认可的会计科目不同,一个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一个是投资收益科目。
二是税法规定该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需要纳税,到收益真正实现时方纳税。通过上述分析过程可以发现,无论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是否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不会影响每个期间的应交所得税的金额。
三是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如果将上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已经结转完毕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重新结转,这样是重复的,因为在下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又做了同样的结转。特别是在中间的时段,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已经处理完毕的时候,却存在一笔借方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余额,很难理解。
四是如果单独来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会计核算,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会计核算强调的是相关性、连续性、一贯性,而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笔业务的发生。如果结合前后资产负债表日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
综上,无论是从会计核算的简化角度来看,还是从财务信息使用者易于识别和理解的角度分析,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均不应该同时结转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已经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蕊.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6).
[3] 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0).
[4] 张新民,朱爽,王蓓.金融危机的公地悲剧现象解析――兼论资产负债表对企业边界的界定功能[J].中国工业经济,2009(9).
[5] 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2009(2).
篇8
[关键词]杜邦分析体系 权益净利率
目前关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研究有很多,但都各有利弊。笔者就其中最主要的三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构思。
对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下的体系。该种体系认为传统财务分析体有如下局限性:
①计算总资产利润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总资产是全部资产提供者所享有的权利,而净利润是专属于股东的,两者不匹配。由于总资产净利率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该指标就不能反映实际的回报率。
②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传统财务分析体系没有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看,企业的金融资产是投资活动的剩余,是尚未投入实际经营活动的资产,应将其从经营资产中剔除。与此相适应,金融费用也应从经营收益中剔除。因此,正确计算基础盈利能力的前提是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区分经营收益和金融收益(费用)。
③没有区分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因为负债的显性成本(利息支出)仅仅是有息负债的成本,利息与有息负债相除,才是实际的平均利息率。有息负债与股东权益相除,才是更符合实际的财务杠杆。
鉴于此,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公式被修正为如下形式:
虽然该体系与传统分析体系相比得到了修正,但笔者认为仍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①关于货币资金。由于外部分析人无法区分哪些货币资金是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哪些是投资的剩余,为了简便起见,公式中将其全部列入金融资产,笔者认为欠妥。首先,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现金没有取得利息收入,其他货币资金也不一定取得了利息收入,因此不符合在此理念上计入金融资产的条件。其次,是当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金额较大而又不能正确区分经营性资产与金融性资产,将其全部计入金融资产而导致金融资产金额大于金融负债时,净金融负债为负值,根据公式计算的净利息率也就为负值,说明利息收入应大于利息支出,而公司报表上的财务费用却为正值,说明利息支出应大于收入,引起矛盾和误解。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正确划分经营性货币资金和金融性货币资金。所以说当净负债为负值时,直接根据公式计算的净利息率是没有实际应用意义的。
②关于金融资产。在该体系的理念下以有无利息收入为依据来划分是否计入金融资产,但是债权性金融资产不只是取得了利息收入,还取得了投资收益,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最后计入了投资收益,而公式“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中,分子“净经营利润”含有投资收益,而分母“净经营资产”却不含这部分金融资产,这样分子分母就不匹配了。
③忽视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上述分析体系仍然是以利润为核心的分析指标,没有现金流量的分析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如果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④不能反映上市公司重要财务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很多,财务报表分析者要想通过众多的信息正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现状和未来,没有其他任何工具比正确使用财务比率更重要。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重要的财务指标还有: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并没有反映上述重要的财务指标,不能反映现在公司股东权益的股份化,不利于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⑤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是当今世界上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世界经济走势还是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都离不开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说明和判断。同时,对于财务分析者来说也越来越趋于了解企业持续的发展能力。
第二,以每股收益为出发点的杜邦分析体系。该体系的作者赵敏在《从每股收益出发的杜邦分析方法及应用》中,从每股收益出发,将每股收益分解为每股净资产与净资产收益率,将每股净资产又分解为权益负债比、负债总额与现金比与每股净经营现金流量,但没有考虑可持续增长率指标,也没有区分总资产利润率和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有息负债与无息负债。
第三,以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为出发点的杜邦分析体系。该体系的作者李建平在《基于上市公司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研究》中,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出发,将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分解为现金指数和每股收益,将每股收益分解为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净资产。此体系虽然然考虑了可持续增长率,但还是没有区分总资产利润率和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有息负债与无息负债,也没有考虑股本的变化对每股净资产的影响。
第四,修正杜邦分析体系的构思
笔者以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为出发点对杜邦分析体系进一步改进。因为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一方面反映了当今“现金为王”的理念,同时它还反映了来自于主营业务的现金对每股资本的支持程度,也反映了公司最大的分红派现能力,应是投资者和经营者最为关注的指标,所以,笔者将杜邦分析体系改进为如下形式:如图
其中,经营资产是包含了货币资金和金融资产在内的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于权益净利率。
主要指标释义如下:
现金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
权益净利率 =经营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杠杆贡献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股东权益本期增加÷期初股东权益
其中,对每股净资产指标分解推导如下:
改进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以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为出发点,反映了当今“现金为王”的理念,同时将上市公司比较重要的财务指标基本上都考虑进去,使得用该体系对上市公司分析会更全面、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 资本结构 MM理论 权衡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企业财务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研究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企业价值影响,试图揭示资本结构变动规律。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结构理论不断发展丰富,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兰特为典型代表的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学派所提出的。 1952年,杜兰特系统地总结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并将其分为:净利理论、营业净利理论和传统折衷理论三种。
1.净利理论。该理论认为,因为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利用债务可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所以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综合资金成本就越低,从而企业价值就越大,当企业100%负债时、综合资本成本最低,此时企业价值最大。
2.营业净利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增加资本成本较低的债务资本,权益资本风险就会增加, 股东则会要求更高的报酬率, 故权益资本成本率的上升正好会抵消财务杠杆作用带来的好处, 使得综合资金成本率保持不变,这样资本结构的变化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企业融资也就无所谓最佳资本结构了。
3.传统折衷理论。该理论是净利理论与营业净利理论的折衷,认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负债增加、企业综合资本成本下降、企业价值上升;但如果超过这一定限度, 风险就会明显增大,如负债继续增加,权益资本成本就会上升, 从而使企业综合平均资本成本增加, 企业价值下降。所以综合资本成本从下降到上升的转折点是企业价值最大点亦即是企业资本结构最佳点。
由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缺乏科学严谨的理论基础与统计分析,且缺乏实证支持与实践意义,未能进一步研究发展。然而,毕竟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研究核心焦聚在企业资本结构安排与企业价值上,应视其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格莱尼和金融学家默顿・米勒提出MM 定理,并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不断修正,为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研究开创先河。
1.MM理论
(1)MM理论1――资本结构无关论,是无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MM理论。假设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 企业的总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认为企业无论以负债筹资还是权益资本筹资,都只是改变企业总价值在股权与债权人之间的分割比率、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风险相同而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 其总价值是相等的。该理论的基本命题也说明企业变动资本结构试图影响企业价值是没有意义的。MM理论1的研究假设前提远离现实,但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模型,特别是将资本结构研究抽象到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和债务人之间的矛盾与利益的协调,突出企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资本结构决策,以寻求三方面利益人的利益均衡, 故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起到奠基作用。
(2)MM 理论2――资本结构有关论,是考虑公司所得税的MM 理论,它是在对MM理论1加以修正。1963年,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将公司所得税引入到无公司税模型中,推导出的结论却是:当考虑公司税带来的影响时,企业可利用财务杠杆增加企业价值,因负债利息避税利益,企业价值会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当100%负债时企业价值最大,则理论上企业最佳资本结构为100%负债,研究结论与MM1相反。
(3)MM理论3――米勒模型,是同时考虑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的MM理论。1976年, 米勒提出了考虑个人所得税的米勒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企业所得税提高,资金会从股票转移到债券以获得节税效益,此时企业的负债率提高;如果个人所得税提高, 并且股利收入的税率低于债券利息收入的税率时,资金会从债券转移到股票,此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米勒模型是MM 理论的又一次扩展,它的研究前提没有改变,虽然数理逻辑严密,但仍难以得到实践的验证。
2.权衡理论
鉴于MM理论只是单方面考虑了负债给公司带来的减税利益, 而没有考虑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或损失,难以解释现实的资本结构现象,故金融学家们在MM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完全信息以外的各种假定,拓展研究。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权衡理论。该理论同时考虑了负债的减税利益和预期的成本或损失(财务拮据成本、成本等),并对利益与成本进行适当权衡以确定企业价值,所以,较MM 理论,权衡理论更为贴近现实, 往往被称为最优资本结构理论。
3.基于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
1976年简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ing)将成本理论引入到财务学分析,探询公司资本结构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股东与经理之间,以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成本等问题。
(1)股东与经理之间的成本。外部股权融资是现代大型企业的典型特征,企业中的经理人通常只持有一部分或小部分企业股份,他们只能享受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部分利益,而要承担相应的全部成本。于是经理会平衡个人管理投入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用作管理层的最优决策。这样,相对没有外部股权融资的企业,有外部股权融资的企业则会降低经理的管理投入,从而降低企业价值,这就给外部股权融资企业带来成本,它体现为管理懈怠、利益侵占等。
(2)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成本。股权是公司给予股东随时可以买卖的权力,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企业股权可看成是企业资产为标的的资产的看涨期权,一旦企业存在违约风险,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就会出现利益冲突,如资产问题或风险转移问题、投资不足问题等,它们可能导致企业因债务融资而做出次优投资决策,形成企业债务成本。
4.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通常比投资者更为全面、更为具体地了解企业,他们双方处于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中。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不对称信息理论应用到企业融资决策,建立了信息传递理论、优序融资理论。
(1)信号传递理论。1977年,罗斯将非对称信息引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通过建立负债权益比这一信号模型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并创造性地将经理人激励机制引入信号传递模型,提出了资本结构信号传递理论。该理论模型认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经理人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在选择融资方案时权衡价值与激励报酬,运用企业负债率向市场传递企业利润分布信号。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质量呈负相关、与企业负债率呈正相关、而低质量的企业通常不敢用过度负债方式模仿高质量企业,投资者会将较高的负债率视作企业高质量的表现,根据资本结构的变化评价企业并决定是否投资。故信号传递理论明确了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相关,但未提出防止经营者向外输送错误信号的内在约束机制。
(2)优序融资理论。1984年,梅耶斯(Myers)和迈基里夫(Majluf)创立了优序融资理论,它是基于非对称信息条,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使得投资者从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来判断企业市场价值。由于经营者在股东权益被低估时不愿意发行股票,在股票价格被高估时才发行股票, 股票融资会被投资者视为企业经营不良的信号,这样投资者不愿购买该企业的股票,从而导致企业市场价值被低估。为了避免股票定价过高的损失,企业融资存在顺序偏好,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低风险的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
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评价与借鉴
西方资本结构主流理论以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为基本雏型,以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关系为核心,不断延伸拓展研究。从MM理论、到权衡理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的各种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假设前提逐渐放宽,各种理论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理论研究趋势在不断贴近实际。
其次,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虽对企业融资决策有指导意义,但目前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全面确切的解释融资实践,客观上看理论研究本身存在着若干方面的不足: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只涉及企业长期资金,忽略了短期负债;假设前提与现实不符,抽象的研究模型与现实经济生活存在距离,难以诠释诸多因素对行为金融的影响;大多研究是以静态或比较静态、局部均衡角度来展开分析,一般认为企业资本总量不变、已实现的较优化的资本结构也就会保持不变,没有考虑外界经济环境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条件变换可能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其三,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多是以西方企业、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企业为背景的,所以理论的适用性还需视国别、行业、企业特征等诸多具体情况来甄别。
参考文献:
[1]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易宪容 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 杠杆贡献率;经营贡献;财务贡献;平衡风险和收益
一、杠杆贡献率导入
杠杆贡献率=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其中: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净财务杠杆=净负债/股东权益,净负债=净经营资产-股东权益 (净经营资产=净负债+股东权益),税后经营利润=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杠杆贡献率是衡量净负债对股东权益的贡献比率,三大影响因素是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提高净财务杠杆会增加企业风险,推动利息率上升,降低了净经营资产利润率从而缩小了杠杆贡献率。
目前,杠杆贡献率尚未得到普遍适用,没有可参照标准,各行各业也会千差万别。从股东角度来看,依靠财务杠杆提高贡献率是有限度的,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就是可以承担的借款利息上限。因此,提高杠杆贡献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二、数据口径调整
除权益净利率外,其他数据均需要在转化处理。首先,在标准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区别经营性或投资性资产,经营性或融资性负债;其次,转化为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再次,取得上述公式中的基础数据,分别计算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最后,计算出杠杆贡献率,衡量其杠杆风险与杠杆收益。(见图1)
区分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标准:看资产是否满足生产经营所需,闲置资产均列入金融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应收票据(有息)、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与持有至期投资等;区分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标准:金融负债是在债务市场上筹集的需要支付利息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优先股利、融资租赁款等。其他所有负债,均属于经营负债。
以恒瑞股份(股票代码:600276)为例,数据来源于2010C2015年年报,同时参考了历年报表附注和披露信息等。按上述科目调整口径,把标准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管理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按50%计入金融性资产计算),调整后数据口径如表1:
三、杠杆贡献率校验与分析
杠杆贡献率鲜有运用,且有些科目难以准确划分金融性质还是经营性质。
(一)利用两个不同公式的计算结果来衡量口径划分是否准确、可行
杠杆贡献率1=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杠杆贡献率2=(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2010-2014年度恒瑞股份的杠杆贡献率1、杠杆贡献率2计算如表2:
2010-2014年度,杠杆贡献率1与2的差异均在-0.01%-0.02%之间,可忽略不计。结论:上述数据口径调整是准确的,经得起考验的。
(二)恒瑞股份杠杆贡献分析
2010C2014年度,恒瑞股份权益净利率:10.0%、9.7%、8.8%、9.5%、9.2%。
2010C2014年度,恒瑞股份杠杆贡献率:1.2%、1.3%、1.2%、1.3%、0.9%。
结论1:5年来净负债对股东权益的贡献占比在10%-15%之间,恒瑞股份的财务杠杆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利用,财务状况是非常安全的。
结论2:5年来净利息率分别是:4.2%、4.3%、3.8%、3.6%、4.3%,同期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分别是9.0%、8.3%、7.6%、8.2%、8.3%,是净利息率的二倍,即说明在保持目前营利能力与融资规模时,融资成本(即利率)还可以在再放大一倍;或者,在保持目前营利能力与融资成本时,融资规模还可再放大一倍。恒瑞股份的融资空间大,可选择余地大。
四、杠杆贡献率的现实意义
从传统企业来看,单纯的用权益净利率反映企业经营者的运营能力,往往会导致经营者为追求企业的高利润,资本市场的高评价,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企业在权益净利率增长而股东实际利益却受到损害。当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处于低谷时,经营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只要能够提高权益净利率,即使它会给企业带来亏损的项目,借此来达到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然而这种错误的决策却仅能给企业带来表面“盈利”而实际“亏损”的不利局面。
从互联网+时代来看,新兴行业、跨界经营层出不穷。企业不再单纯以追求短期利润为目标,更多是关注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影响力;行业环境与宏观环境也是千变万化,导致管理者、投资者更需要动态、清晰的平衡企业财务风险、经营机会。这就需要财务部门提供新模式下的分析支持,以满足创新突破、管理模式变革的需求。
财务人员可以借助建立杠杆贡献率评估模型,完善对财务风险的预测、预警、控制、防范,使财务决策更加科学化,实现财务与业务高效融合以体现财务价值。
首先,借助金融工具理论把标准财务报表转化为管理财务报表,剥离了非经营因素对财务分析的影响,分析的基础更扎实、精准。其次,通过建立杠杆贡献评估模型,实现了融资成本、融资规模的量化分析。再次,从企业角度,让决策者能够跨越财务与业务之间的边界,实现实时决策,更好的平衡经营机会、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