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人保护法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人保护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成人保护法

篇1

我们幼儿园的工作性质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像白纸一样纯洁无暇,我们教师精心的呵护着他们,尊重理解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保护幼小的心灵,工作中的每一天,作为教师的我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把自己的爱献给我的孩子们,我们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使自己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尤其学习了《未成人保护法》,对我触动更大,深深的体会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幼儿园为孩子们创造了学习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我们全身心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任何伤害,如今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更进一步强化我们的责任和保护孩子的意识,我们每位教师时时刻刻严格约束自己,为身边的人做出表率。并引导家长和社会界的各个人士,共同维护孩子们受保护的权利。如今面对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未成人保护工作的对象和依托发生了重要变化,未成年人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重视,多种渠道加深人们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意识,保护他们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的。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家长和社会要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保护他们心灵不受到伤害,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加强各个家庭、幼儿园、学校以及社会保护的同时,还要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十分必要。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我理解了,我们对孩子实施良好教育的同时让每个孩子们获得发展,教师就必须把教育建立在爱和理解尊重的基础上。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通过对法的学习,进一步的提高了教师们的认识,有利地指导了我们每位教师们工作,就像一面镜子时时的检验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各个方面做得更好

我都认真学习其中的基本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引导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孩子们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各方面能力和水平。

篇2

一、我国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权利法律保护现状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是指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务工,长期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满18 周岁的农村未成年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同其他少年儿童一样具有生存权、受教育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等权利。但严峻的现实是,目前在留守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以致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与危害。

1. 生存权需要更加重视。生存权是未成年人最基本的权利,是实现其它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一方面,由于年龄尚小、抵抗力弱,可能受到临时委托的监护人或者同学、亲戚朋友、社会上的邪恶势力等方面的侵害;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经不起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容易受骗上当,使自己生命安全处于危险境地。未成年人的父母担负着保护其生命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应尽量使其避免遭受来自外界的各种损害和不法侵害。然而,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监护人长期缺位,加之寄养教育或隔代教育的偏差,使其生存权受到不同程度危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2. 受教育权严重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的权利主要包括: 第一,学习的权利,即适龄儿童和少年等权利主体享有接受教育并通过学习而在智力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发展的权利。第二,义务教育的无偿化。第三,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在偏远乡村,未成年人在学前教育阶段,以家庭教育为主。由于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其很小时就外出打工,他们普遍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未受过家庭教育培训的中老年人,他们很难在行为和学习习惯养成上给留守未成年人应有的指导与帮助。在学前教育阶段,有的留守未成年人家庭认为读书无用,就让孩子一直辍学在家,既不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亦不能有效保障留守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实践表明,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互交融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往往与教师缺乏沟通交流,对受教育者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这必然导致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陷入尴尬境地。学校以为监护人在教育管理留守未成年人,监护人则认为学校在教育留守未成年人,而实际上,有的未成年人在真空中混日子,他们两边撒谎,一边欺骗老师,一边蒙骗临时监护人。学校对有的品行较差的留守未成年人,在他们不听从管教时,或漠视他们的存在,或劝其退学,或开除学籍,使其流入社会,成为问题少年。

3. 发展权现状堪忧。发展权,是指未成年人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未成年人的发展权包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群体在学业方面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引导,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业成绩与非留守未成年人相比相差甚远,从而使少数留守未成年人滋生厌学情绪,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打工。据教育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升高中的比例目前仅18. 6%,比1985 年的22. 3% 下降了3. 7%。尤为严重的是,每年我国农村有近200 万的少年在小学毕业后,放弃中学阶段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即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新一代低素质的廉价劳动力。他们文化程度如此之低,必然影响其未来的健康成长与事业发展。留守未成年人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父母关心呵护和正确引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给予他们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更谈不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对其提供正确引导,他们极易形成畸形的人格品性。不少留守未成年人格发展表现出两种极端: 一是攻击型,自制力差,动辄打架斗殴; 二是畏缩型,冷漠、畏惧、自卑、不合群、不愿与同学交往等。

4. 参与权有待加强。参与权是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自由获取信息的知晓权和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表达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作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未成年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其监护人,而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偏低,往往不善于主动与孙辈沟通,更谈不上让未成年人知晓一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致使留守未成年人的发言权受限,参与权无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心智的良性发展。

5. 受保护权缺位。受保护权,是指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主要包括通信权、隐私权与人身自由权以及未成年人免受歧视、虐待或疏忽照料的权利,以及对失去家庭的未成年人的保护等等。《民法通则》第16 条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只有其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时,才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担任监护人。而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外出务工时,把孩子委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监护。委托监护人年事已高、文化程度较低,同时他们还得从事田间劳作以维持生计,且需要给留守未成年人准备一日三餐,对于监护自己的孙辈往往力不从心。此外,有的留守未成年人不仅长期得不到父母在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关爱,而且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其受保护权严重缺失。

留守未成年人经常由于缺乏保护而被侵害的问题长期存在。目前留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存在责任心不强、管理方式不当等诸多问题,给未成年人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最近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人贩子注意的目标多锁定在留守未成年人中的男孩,犯的对象则往往是未成年人中的女孩。除了犯罪分子的侵犯以外,监护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没有与留守未成年人经常进行情感交流,留守未成年人又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留守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障碍,或者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二、完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权利法律保护措施

要真正解决好留守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就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切实搭建留守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平台,并落实到位。

1. 完善法律制度,强化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留守未成年人的生存权。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应尽监护的责任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到的其他监护人问题, 《民法通则》第十六条明确规定: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只有在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时,才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担任监护人。没有死亡的有监护能力的父母必须承担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但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将其委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亲朋好友监护,没有切实履行其监护义务和责任。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促使父母切实履行其监护职责,以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

2. 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城乡教育运行机制。应及时修改《义务教育法》,完善对外来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入学的相关措施,从法律制度上为农村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实现铺平道路。各级人大和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增加留守未成年人受教育权保护的相关内容,对具体的处罚办法要进行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从制度层面看,留守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缺失的主因是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要从根本上消除留守问题,必须调整相关政策和修改相关法律。在接受教育的问题上,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与城市未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别。根据《义务教育法》第12 条第1 款规定: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种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是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义务教育的城乡区别。该法条同时在第2 款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2006 年,国务院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全面落实中央精神,很多地方出台了相应措施,以保证留守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实现。但是,由于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存在巨大差距,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留守未成人的受教育问题,一部分留守未成年人仍被排斥在公办学校的大门之外。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为从根本上解决留守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带来了福音。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就业的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得到充分吸纳,农民增收的门路不断拓宽,使农民离土不离乡,以缓解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3. 加强立法,确保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平等发展权。我国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与城市未成年人在学习和就业等方面发展机会存在不均衡状况。因此,务必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平等发展权,以促使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对所有未成年人平等发展的责任。让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与城市未成年人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4. 尊重留守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保护其参与权。未成年人年龄虽小,但同样有着对自由、安全、平等的追求,同样享有人格尊严,有权要求别人尊重他们,获得参与家庭事务的话语权。父母应尊重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独立法律地位。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未成年人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积极投身到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活动中去历练自己。

5. 加强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确保留守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监护是父母的法定责任与义务。当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未能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其监护和教育责任的,有关部门应责令其改正,对不作为者应当剥夺其监护资格。父母在选择临时监护人时要慎重,要首先考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应尽可能选择责任感强,能对自己孩子进行更好地监管和指导的亲朋好友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篇3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

一、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的不足之处

未成年人的权益能否被更好地维护,与审判阶段中的每一道程序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对未成年权益的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审判制度、对未成年人的辩护权利的保护以及对未成年人的定罪量刑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在审判制度的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世界各国大多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少年审判组织,由专门机关或者人员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我国,虽然在少数大城市法院也建立了少年法庭,遗憾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全国性法律均未对少年法庭有明确的认可,更未对少年审判司法制度作必要的完备性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亦尚未对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少年法庭的地位问题作明确的规定和认可。可以说,我们的未成年审判组织“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少年法庭的存在都受到威胁,在基层法院很少设立少年法庭。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是由所谓的“少年专审法庭”审理,其实这种少年法庭名义上是专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质上只是普通法庭的“变体”。普通法庭的审判组织原封不动,只是被冠以“少年法庭”的名号而已。[1]这样的审判主体制度安排并不能对未成年人刑事被告人权益的特殊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未成年人辩护权利的保护不足之处

《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末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在侦察阶段律师不是以辩护人的身份介入的,而只有进入审判阶段的时候,律师才可以以辩护人身份介入。在审判阶段才能作为辩护人,这会使律师没有充足的时间阅卷、了解案情,为辩护做准备,而且也不利于监督侦查机关的行为。[2]这样使得辩护人不能为未成年人争取最有利的判决结果,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三)对未成年人定罪量刑规定的不足之处

在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不判处死刑,最多判处无期徒刑,我国刑法中的无期徒刑是有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但对未成年人判处无期徒刑违背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刑法规定。另外自首与立功制度,特别是缓刑制度中,没有关于未成年人从宽量刑的规定,把未成年人等同于成年人对待,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二、 完善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措施

(一)完善未成年人审判制度的建设

首先,应加强少年法庭和少年法院的建设。2005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程序作了统一规定,它使得我国少年法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但还需从法律上明确少年法庭的法律地位,条件成熟可以设立独立的少年法院,其具体的设置可作如下设计:级别属于基层人民法院,它设置于设区的市,全市的涉少一审案件均到该少年法院审判,少年案件的终审权则归属该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对于中央直辖市内少年法院的设置,因为目前的直辖市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级人民法院,为此,可在中级法院辖区内设置一个基层人民法院级别的少年法院,终审权属该中级法院。[3]其次,可以由普通刑事法院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但对法官要有特殊的限制。如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议庭设置方面,可以由一名女法官担任审判长,会同两位人民陪审员专门负责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因为女法官善于发挥女性特有的缜密、细致、耐心的长处及敏锐的观察力,易发现被忽视的细微枝节问题或事实,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而消除法官与未成年被告人间的隔阂。且女法官的母性本质,更富教育感化能力,其丰富的感情、温和的言谈更易博得未成年被告人的信任和敬爱,从而使他们能向女法官主动倾诉真言。[4]另外,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合议庭可以吸收心理辅导专家、教师作为人民陪审员,对未成年被告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这样不仅更加有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而且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帮扶作用很大,把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

(二) 将指定辩护提前到侦查阶段

由于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性质和后果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对法律的了解较少,也有可能存在对司法机关的畏惧心理,所以更易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供述,律师的加入可以有效防止刑讯逼供或其它的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行为。律师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成长经历,分析案情,更早地为辩护做准备,从而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另外,律师也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以避免犯罪污染。对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保护未成年人的辩护权,将为未成年人指定律师提前到侦查阶段,能够切实保护好未成年人的权益。

(三)正确使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措施

对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向非监禁化和非刑罚化发展,建立未成年人犯罪的替代刑制度。自由刑是剥夺或者限制犯罪人人身自由的刑罚。针对各国刑罚发展、青少年犯罪特点及

的审判制度,对那些经开庭审理已经查明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只能在审判期限内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实行暂缓判决,法官就有时间区别和判断各未成年被告人的不同情况,最大限度地挽救犯罪未成年人,开辟了一条教育矫治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新途径。

尽可能大量适用自首与立功制度、缓刑制度。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缓刑制度及配套的调查、监督和社会帮教制度,促使未成年人犯再社会化。严格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适用缓刑制度的标准。对未成年人犯尽可能大量适用缓刑制度是未成年人犯恢复性司法的有效措施,对促进未成年人犯回归社会有良好效果和重要意义。

三、结语

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经历中十分关键又十分脆弱的时期,需要我们特别的照顾和保护。完善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防治青少年犯罪,更为深度的价值诉求是彰显成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重视、 尊重与关爱。在刑事诉讼领域, 我们应当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理念为指导,使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程序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参考文献]

[1]马柳颖.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程序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篇4

[关键词]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全面司法保护;少年司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2年下半年提出了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发挥法院的各项审判职能,从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方面全方位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以实现对未成年人全面司法保护的思路。

一、程序上突出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司法保护

(一)强调审判的及时性

为所有的未成年人案件特设“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在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强调快审快结。对于一些急需用钱的未成年原告人,坚持急事急办的原则,尽可能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其获得司法救济。针对抚养费、变更抚养关系等涉及未成年人基本生活的案件,针对当事人诉讼能力不足而可能导致案件不能及时处理的情况,充分发挥法官的释明、引导作用,在必要时还依职权到孩子住所地的村委、社区、学校复核相关证据,有效地提高了诉讼效率。对于未成年人执行案件,采取迅速启动执行程序和依职权进行财产取证的方法,使全市法院的未成年人执行案件呈现出高结案率和短执行期的良好局面,为未成年人权益的最终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强调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保障

一是从立案时即关注未成年人的诉求,从有利于其正确行使诉讼权利的角度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二是制作专门的权利、义务告知书,向未成年人案件的所有当事人送达,不仅依法保障其知情权,还从源头上强化其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意识。三是对于经济困难的未成年当事人,减免诉讼费以及通过司法援助途径为其指定辩护或律师,以确保未成年人获得司法救济及律师帮助的权利。四是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中,尽可能通知其法定人以及选择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未成年人工作者参与诉讼,使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中不仅能获得成年家长的帮助,还能获得社会专业人士的辅导。五是依法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简化审时,适用具有未成年人特点的诉权不简、调查不简、教育不简的“三不简”原则,以便在这类程序的适用中也充分保障其诉讼权利。

(三)强调未成年人人格权的保护

一是法院依职权到与未成年当事人相关的学校、住所等地复核证据时,注意时间、地点、衣着的选择;与未成年当事人对话时注意审判作风、方式及态度,尊重其人格尊严,保护其名誉,减少其诉讼压力,尽可能使其在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诉讼,同时也向成年当事人传递司法对未成年人的关怀。二是在审判被告人为未成年人以及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案件时,依法适用不公开审理制度,不向外界披露未成年当事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在制作必须公开的裁判文书时,除了根据裁判需要必须写明的信息外,尽量不向公众公布其它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基本信息,以充分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三是在民事审判中注重调解,调动社会力量,形成解纷机制。做到送达与庭前、当庭与庭后、诉讼与社会多层次调解的结合,尽量多调少判、案结事了,以避免义务人不自觉履行判决而对未成年人再次造成伤害。四是在执行环节中规范执行行为及方法,坚持不直接到学校找未成年人;不当着未成年人的面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执行时不开警车、不穿制服,慎用其他警械警具;尽量不让旁人围观,保护被执行人隐私的“四不”原则,以避免伤害未成年当事人及成年当事人的未成年子女的自尊心。

(四)强调寓教于审功能的发挥

一方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通过谈话、庭审以及专设一个教育阶段等多种形式,实现审判各个阶段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及行为矫正;引入心理疏导机制,由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民陪审员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入情入理的教育,帮助其认罪、悔罪;聘请社会调查员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原因进行审前调查,形成书面意见,并参与法庭教育,增强庭审教育与个案矫正的针对性;有选择地采用圆桌审判的庭审方式,缓和法庭气氛,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紧张心理,以利于对其法制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判决书中增加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原因分析及在法律文书后适当加入“法官后语”,充分发挥刑事裁判文书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作用。另一方面,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的寓教于审功能,向民事审判及执行环节辐射。在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审判中强调把工作做细做透,不仅查明案件事实,还了解案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以对未成年当事人进行道德教育;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离婚案件,法官不仅注重自己对当事人的教育疏导,还在必要时聘请专门的心理学专家作相应的心理辅导,尽量消除当事人的情感隔阂,并在裁判文书后附加《法官特别提示》,有针对性地提示离婚父母妥善处理未成年人的抚养、探望问题,以帮助未成年人获得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在执行环节中对被执行人进行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喻人,努力促使案件和解执结。

二、在实体裁判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在刑事审判中,对于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重大暴力犯罪案件,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充分体现严打精神。对于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首先严把被告人的年龄事实关,坚持实现被告人供述、父母证言、当地户籍证明在被告人出生时间上的一致。近年来,有多起年龄存疑的案件经审判人员认真核查,更正了公诉机关的指控年龄,直接避免了未成年被告人受到不应受的刑事处罚。其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刑罚处罚时,强调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一方面引入缓刑听证程序,由法庭充分听取各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未成年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的意见,增强非监禁刑适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将监禁刑作为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最后处罚方法,充分考虑轻处罚情节,尽量适用非监禁刑,既有效避免了监禁的“交叉感染”,又充分发挥了刑罚的教育矫正功能,实现了未成年人权益的最大化。

在民事审判中,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离婚案件,不仅应慎重处理当事人诉讼请求之内的未成年人问题,还应妥善处理当事人诉讼请求之外的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等权益保障问题,以保障未成年人在这类案件中接受抚养、教育、亲情探视等权利的实现;对于当事人为未成年人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赔偿金额上给予未成年受害人政策上的倾斜;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公平原则的适用,将受害未成年人的损失分散到社会中,以有效地实现其权益保护。对于普通民事案件,注意平衡各方成年当事人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在实现权利主张人合法诉求的同时,通过保留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或适度延长履行期限等方法,为权利义务人的家庭保留必要的抚养未成年人的财产,以实现未成年人权益的全面司法保护。

在执行程序中,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案件,努力做到“三个穷尽”,即穷尽执行程序、穷尽执行措施和穷尽财产线索;同时大胆拓宽执行思路,例如对于申请人执行权利的实现涉及到未成年人生活、教育等基本保障问题,通过对被执行人所在单位提前支取10年劳务费等方法,及时保障了未成年申请人基本生活及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抚养费案件的执行,特设银行储蓄卡制度,通过款项交接在银行,有效地避免离婚双方当事人见面,提高义务人履行义务的积极性,较好地保障抚养费的专款专用。对于生活困难急需执行款,而被执行人一时无法找到或确无履行能力的未成年申请人,优先适用“执行救助基金”,通过临时性的经济帮扶,使其维持基本生活及接受必要教育。

三、适度延伸,进一步扩大审判工作的社会效果

对于符合适用非监禁刑条件的在校未成年被告人,主动与学校联系,努力为其保留学籍。2003年至2006年苏州市法院共帮助527名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犯落实监管帮教措施,并为其中半数以上人员保留了学籍,使其获得继续完成学业的机会。

针对审判中发现的管理混乱、易滋生犯罪或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家庭因素,及时向相关单位及主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促进其及时堵塞漏洞、加强管理。

建立回访制度。刑事审判庭定期到少管所,帮助被判处监禁刑的未成年犯再社会化;不定期地通过个别谈心、集中座谈、上法制课以及“我和小树一同成长”的植树活动等形式,对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犯进行帮教,有效地将苏州市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下。民事审判庭在回访中,通过发放“一份调查表”、“一份公开信”、“一份法制宣传资料”的举措,来了解和帮助涉案未成年人更好地生活、学习。执行庭为申请执行的特困未成年人设立特困档案,在案件执结后通过有针对性地回访、与当地基层组织保持联系等方式,督促义务人自觉履行义务,以确保涉案未成年人维持基本的生活、接受亲情探视等权利。

篇5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篇6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篇7

针对日益突出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北安市院结合检察工作实际,认真开展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帮教,挽救失足青少年。他们从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入手,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中,切实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摆上了重要日程。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最高检《规定》下发后,该院党组非常重视,组织刑事检察部门干警对《规定》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还组织他们学习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知识,掌握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技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

(二)成立组织,专人负责。为贯彻落实《规定》,该院公诉科和侦查监督科分别成立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组,由两位经验丰富、作风细腻,具有耐心,热心且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女同志任组长,专门负责此类案件的审查工作。

(三)措施得力,效果显著。该院在办案中立足"教育、感化、挽救"的前提,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一是做到依法提前介入。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全部提前介入,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适当灵活掌握程序,使之有利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今后成长。在办案中注意保护涉案未成年人的名誉,不公开或不传播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相关资料,注意是否有被胁迫情节和存在被教唆犯罪。在办案中还尽量缩短办案时间,尽快结案,以减轻未成年人在看守所中受到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在庭审中采用特殊的指控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鼓起开始新生活的勇气。三是在制度上保证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他们结合工作实践,根据《刑法》和《刑诉法》的有关精神,大胆推出"暂缓"制度。对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改表现的未成年人,暂不作或不决定,而是设定一定的考察期,由检察机关、学校、居民委等部门进行帮教考察,根据表现,决定作出或不决定。四是不定期召开"失足少年帮教会"。该院根据一段时期内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召开"失足少年帮教会",在帮教会上,检察官与失足少年的家长、教师广泛接触,共同查找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对症下药,做耐心细致的帮教工作,使失足少年和家长深受教育,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五是加强法制宣传,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他们以给学生、退伍军人讲法制课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还进行了"为了明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图片展览,全市12个中小学校学生及青少年家长参观了展览,使他们深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该院还先后在北安一中、北安二中、兆麟小学建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并分别为这三所学校配备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开设法制教育园地,进行校园周边治安状况的调查,及时向政法委、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促使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事业。

篇8

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及义务,是与公民生理和心理状况成熟程度、主观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有密切关联的。每一位公民在人生不同年龄阶段享有不同的法律权利,并履行一定的法律义务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不同的年龄阶段在法律范畴中便称之为“法律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具有鲜明特征的未成年人“法律年龄”作为法律所赋予未成年人实施行为所具有的相应的法律意义和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所包涵的内容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有明确具体规定的,例如,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骑车上路;未满14周岁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作为童工被法律严格禁止;已满18周岁的公民已经跨入成年人行列并将开始承担起完全的社会责任等等。在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工作中,我们不仅应当了解未成年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同时还应当了解把握未成年人的“法律年龄”,并善于运用未成年人“法律年龄”来促进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工作。

一是国家立法机关应当对一定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所授予的权利和规定的义务予以更加明确、具体和规范的法律界定,让全社会都能够对未成年人的“法律年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立法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增加社会和成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年龄”规定,例如,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儿童没有与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由此形成新的社会问题,法律是否应当对未达一定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的成人陪同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保证年幼无知的孩子能够在家长的监护下得到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是增加未成年人本身行为规范的“法律年龄”规定,例如,针对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所容易受害的问题,法律是否应当对未达一定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深夜单独外出行为加以禁止,以避免其受到外界的不法侵害。

二是社会应当严格遵守未成年人的“法律年龄”,并善于运用未成年人的“法律年龄”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保护活动。未成年人的“法律年龄”既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有利契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在内的方方面面都应当严格遵守未成年人的“法律年龄”,例如,不向未成年人提供烟酒供应,不让未成年人进入“未成年人不宜”的场所等等。同时,社会还应当充分利用未成年人的“法律年龄”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保护活动。例如,各地在未成年人年满18岁之际,面对国旗,举行庄重的成人仪式,通过专门的仪式,向他们讲解祖国的期望、父母的期待、法律的责任,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油然而生,庄重的成人仪式,在幼嫩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应当组织未成年人认真领会法律知识,全面准确领会和把握“法律年龄”的真谛,在社会化进程中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自己的成长成才。针对有些未成年人对法律一知半解导致错误理解,我们应当通过法制教育来让未成年人全面准确领会和把握“法律年龄”的真谛,例如,已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在道路上骑车虽然并不违法,但毕竟在马路上骑车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未成年人一定要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骑车技能和熟悉路况并操练熟练后,方能够自己单独骑车上学,并且在骑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确保自己的安全。

篇9

其中,让我最深感触的是家庭保护里的第11条: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等行为。

有的家长自己本身的思想和品行有些不正确,再加上科学教育方法缺乏。就说我爸爸,自己沉迷于游戏就算,还拖弟弟下水。有一次晚上,爸爸给弟弟买了一份他最喜欢和他最梦寐以求的礼物-游戏机,弟弟得知爸爸给他买了游戏机,在当天晚上,他玩得晕头转向,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没有完成,在第二天时,弟弟因为这样而被老师骂。然而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有时妈妈还找他“谈话”,弟弟因为被妈妈的“谈话”而使他从这以后再也不接触游戏了。

我的妈妈以前是一位很烂赌的家庭煮妇,她每天都出去打麻将,从来没有问过我们的学习成绩,学习情况,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行的。

在中国,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们想这样的家庭教育能教育好孩子吗?有些家长每次教育孩子都用脏话,弄得孩子都满口脏话,使得他们出口成章(脏话)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如果同学们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即使同学们到了歉,他也要用脏话骂那个同学狗血淋头。有一次,我放学迟了点回家(因为那个同学有问题请教我),她什么解释都不听,她就拿起鸡毛扫,打我,打到断。我想,许多的家长都会像我爸爸妈妈那样,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行的。

不管在家还是在外,我们都要熟知规章制度,因为我们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篇10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 法制教育 个案剖析 未成年人

一、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工作者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往往容易导致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侵害。因此,我们首先组织广大教师,尤其是实施“个案现象剖析”教学班级的思品课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一是为了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与自身素质,二是为了构建在思品课堂中实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

二、广采个案,精心设计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有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案现象剖析”教学,教师必须精心选择教学个案,借注新课程教学理念上生成课。

近几年来,我们选取的关于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个案有:

个案1:学校中班队干部制度是儿童参与民主生活和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班队干部是由教师任命或指定的。

剖析:未成年人平等参与的权利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在全国各类儿童文学艺术成果的评奖或推荐过程中,也很少听取儿童的意见。

个案2:张惠敏去年夏天从她的家乡海南省跑到北京,她的父亲骑电动自行车在后面跟着她。前些时候,在中国南方,一名父亲把10岁的女儿黄澧的手和脚捆上,看着她在冰冷的江水里游了3个小时。这两位父亲都说,他们是在帮女儿实现梦想,一个希望女儿参加奥运会赛跑,另一个希望女儿游泳穿越英吉利海峡。

剖析: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公益性活动和演出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不顾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承受能力。上述活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儿童的体力和认知水平,已经构成了对儿童的伤害,这样的做法是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规定背道而驰的。

个案3:在各类儿童参加的集会中,我们很难听到真正的儿童声音。儿童的发言稿要么是成人授意,要么干脆由成人。

剖析:一般的规律是儿童参加的会议规格越高。成人化的程度也越高。实际上,不是孩子不会说孩子话,也不是不敢说真心话,而是许多大人不想听、不敢听,更不敢让他们说。于是孩子渐渐习惯了不相信自己的语言,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相信自己的大脑,其恶劣影响十分深远。现在已发展到了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

个案4:担任干部的、学习成绩优异的、长相漂亮的、伶牙俐齿的……学校在对外交流或者参与重大活动中,往往把交流的机会或者自我展示的机会给这些所谓“优秀”的学生。那些平时被认为表现不好、又没有什么特长的、长相一般的普通学生则很难有机会,甚至活动期间被派回家。

剖析:一些儿童工作者往往倾向于把更多的机会给那些听话的孩子,或者那些容易给成人脸上增光的孩子,这样的一些做法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惯例。但是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是需要改变的。学校应该为每个未成年人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以上这些现象司空见惯,让人习以为常,甚至还有人认为出发点很好,有道理,但不知如此却已是侵害了未成年人的权利。

针对筛选出的个案,教师首先要认真思考,认真备课。在实施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问题呈现(事情、思考)一问题聚焦一生成课尝试(立题――剖题――破题――答题)一问题诊断与思考。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对这一教学模式实施动态调整,不断创新。

三、强化管理,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