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讨论法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操作法;搭配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42-01

幼儿园教学活动要求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多方面出发,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能偏离这个宗旨和方向,要把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最终旨归。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分别讲解了各种教学方式单独使用时的特点和不足,以及与操作法结合后对这种不足的弥补和克服。并由此给大家揭示出在幼儿数学教学领域使用操作法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一、讲解演示法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尽快使幼儿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了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给予幼儿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利用各种教具进行讲解演示。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讲解,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辅助幼儿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成的效果:

1、提升了儿童的主体性,克服了讲解过程中语言的不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将讲解演示法与操作法结合使用,先给幼儿提供学具,讲解学具的种类作用,再引导幼儿按照活动目标操作,并且在幼儿遇到困难或是没有头绪时,给予一定的演示,其效果一定优于教师的“独角戏”。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比较粗细”过程中,教师给幼儿每人一支铅笔、一支彩笔、一支记号笔,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幼儿将能够十分迅速地发现其中差异。这时教师邀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就能极大地避免语言上的混乱,而有了操作体验的幼儿也能够很容易地接受这个抽象的概念。

2、满足了幼儿对于教具的好奇和向往,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了教具对于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在讲解演示教学中引入操作法,教师制作简单、有趣的教具,并给幼儿提供相仿的学具,将极大地满足幼儿对学具的把玩需求。此时再用讲解演示法引导幼儿学习,在充分的体验与好奇的探索基础上的幼儿,将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一起学习。

二、讨论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讨论法是广泛使用的,它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里。讨论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强烈、鲜明的目的性非常重要,并大致分为如下三种情形:引出活动主题、展示活动内容;帮助幼儿整理、归纳感性经验,并提出疑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巩固幼儿学习的数学概念。此外讨论法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成的效果:

1、讨论活动中最好的铺垫是给幼儿提供直观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幼儿好奇地动手动脑观察物品的特点、形状、颜色和材料,极大地调动了他的探索兴趣。这时教师再组织幼儿猜一猜、想一想,带着教师的问题去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和长方体”中,教师依靠语言和图片很难讲解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若是给幼儿每人发一张A4纸和长方形积木,请幼儿对比操作后讨论它们的区别,幼儿得出的零零总总的讨论结果,远远优于教师的语言和图片。

2、幼儿在表述过程中可以用操作演示结合语言进行讲解,这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创造交流的机会。如在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正数与倒数”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小木棍或数字卡片,引导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讨论正数与倒数的规律。当教师检查讨论结果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组织语言,也可请幼儿操作演示。这也是对幼儿的锻炼与鼓励。

三、游戏法

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均要求教师和组织者以游戏为主,鼓励和培养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游戏法是当下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采用游戏法进行教育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游戏中学习数学,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到的效果:

使得教学目的得以凸显和强调。皮亚杰警告:数学不是教会的,而是儿童自己发明的。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要实现“玩中学”的理念,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所收获,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在使用游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提供玩具或实物材料来帮助幼儿建构起初步的数学认知。如认识“几何图形”活动中加入“搭房子”游戏:教师首先给幼儿提供几何图形卡片请幼儿自己“玩耍”,待其对图形有了一定认识后再引导幼儿用卡片搭建小房子,通过具体操作认识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形状,巧妙地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综上所述,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操作法与各主要教学方法搭配运用,不仅弥补了各种教学方法单独使用的缺限,而且降低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尊重与实现了幼儿学习中的主动探索与自主学习的原则。这种教学方法的搭配运用,不仅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五大领域的有机整合,更体现了教师将幼儿多种发现目标的巧妙糅合。

所以,操作法的搭配运用是推动幼儿数学活动有效进行、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推介力量,将对教学活动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潘克明. 玩具 学具 教具――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02)

[2]李爽,靳桂芳. 玩教具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J]. 艺术教育. 2012(12)

[3] 姚益秀. 关于有效利用教学具提高幼儿教学效率的几点想法[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5)

[4] 张 丹. 由教学教具引发的启迪[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8)

[5] 张 黎.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意义[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5)

篇2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身心

一、活动设计思路

三至四岁的孩子是自我认识、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器官越来越感兴趣,但由于缺乏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常常会使自己的器官受到伤害。而选择《我们的五官》这一主题活动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经验。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呢?为此,我在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的前提下,选择设计了《美丽的小脸》、《贴五官》这两个相互承接、相互关联的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标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根据这一纲要精神,我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身体器官的兴趣,知道五官的名称和用处,形成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

(2)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体验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三、活动准备

为了是活动的开展更具生动性、直观性、可操作性,帮助幼儿学习,我做了一下准备:

(1)小镜子、油画棒、娃娃头轮廓图、小兔胸饰若干份

(2)多媒体课件――故事《美丽的小脸》

(3)软垫、钻圈等体育器械

四、活动重难点

(1)了解五官的用处和重要性。

(2)如何保护五官。

五、活动过程

活动一:《美丽的小脸》

首先以表情游戏作为活动的开头,采用游戏法是根据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来确定的,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说出五官的名称和在脸部的位置,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接下来的活动内容主要以故事《美丽的小脸》为主线层层展开。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美丽的小女孩因为不爱护自己的五官,使她的五官不得不离开她,就这样美丽的小脸再也不美丽了。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故事了解五官的重要作用,形成保护意识。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了观察法、猜测讨论法、提问法、操作练习法。

(1)采用直观法制作故事的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利用了丰富的彩色画面使故事更为具体、生动;人物更为形象、真实;有助于吸引并保持幼儿的有意注意。

(2)在出示了课件1――没有五官、挂着泪珠的女孩头像后,我运用了猜测讨论法,鼓励幼儿大胆地猜测小女孩哭泣的原因,满足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交流环境。

(3)在幼儿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我采用提问法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画面,启发性、开放性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五官的用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五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幼儿给美丽的小脸画上五官,这一环节采用了操作练习法,让幼儿自然地融入到故事当中,实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也在幼儿注意力开始分散时增强了活动兴趣。

(5)最后师幼共同为故事创编一个圆满的结局,让幼儿体验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获得经验的满足。活动已结束。

活动二:《贴五官》

以分组活动的形式开展,通过为快乐王国里两个好朋友贴五官的体育游戏有效地延续了活动一的内容,实现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行动的过渡与经验的提升。我将体育游戏《贴五官》安排在户外进行,通过兔跳、爬山坡、钻山洞的情节发展幼儿的钻、爬、跑、跳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在这个活动中,我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性、互动性原则,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

在延伸活动中设置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的区角,提供各种材料。如:调味品、书籍、食品、沙子、豆子、塑料瓶等等,让幼儿再动手操作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经验。

“我们的五官”这一主题活动,我注意了内容的整合性,涉及了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领域,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知识、能力、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情绪愉悦。这样,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丹麦 幼儿教师教育 特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特色

2009年起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VIA University College)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合作项目,2012年2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在近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我校教师到丹麦VIA大学学院进修学习及丹麦教师到中国授课等活动,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丹麦幼儿教师教育。

1.1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丹麦,一般把从事学校服务、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称为“educator”,①我们暂且把其译作“教养员”。 丹麦的教养员由丹麦高校的社会教育专业培养,主要有三种不同方向的社会教育,分别培养不同工作环境中的教养员。第一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在为3~6 岁儿童开设的幼儿园工作的教养员;第二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在中小学儿童看护中心工作的教养员;而第三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教养员的工作对象是3 岁以下的幼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包括寄宿学校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②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供成为教养员发展、学习和护理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与品质,为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丹麦教育部为社会教育专业制定了教学大纲,但是每所学院也有一定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制定课程。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①教育理论;②语言、文化与交流;③个体、学校与社会。)、选修课(①艺术、自然与技术;②身体、健康与运动;③表达、音乐与戏剧。)、专业领域课(①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②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③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实践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③其中,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学生可以三选一,至于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主要是要考虑自己的实践与毕业方向。目前,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约有50%的学生会选择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与表达、音乐与戏剧课程(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毕业后在托幼机构、学后班和青少年俱乐部等教育机构工作;约30%的学生会选择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与身体、健康与运动课程,毕业后在残疾人服务中心工作;约20%的学生会选择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与艺术、自然与技术课程,毕业后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

1.3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按其指导思想可以分为注入式教学法和启发式启教学法。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与项目教学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抛出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对话与讨论的方式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组织形式

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都是采用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他们通常喜欢与学生做朋友,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课堂学习的聆听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他们打破我国常规的座位排序方式,取之而代的是四至五人一组的圆圈,这样更方便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课程考核的方式也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1.5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测试与评估形式

丹麦教师在我校引进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是采用书面报告和单独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上会采用笔试、口试等多种方式,考核对象有时会以个人为单位,有时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考核任务时,教师会在考试之前布置考核任务,并提供相关解决问题的文献资料目录,学生需要集体合作完成8~15页的项目报告,并请一位学生汇报项目研究成果,教师还会请每位学生回答一个与报告相关的问题。然后根据小组项目报告的情况与个人阐述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另外,丹麦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并不是仅仅注重考试的结果,他们往往更为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和作业情况都在总成绩中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学生要想完成学业必须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测试与评估中,专业知识会采用内部测试,考官由学校委派一名或者多名教师执行,专业知识以书面论文结束,评估结果为通过或未通过。而教育理论、主干课程和毕业论文则采用外部测试,考官由教育部委派,评估形式可以书面、口头、实践或三者结合,评估结果为7分制(-2,0,2,4,7,10,12)。

2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2.1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与灵魂。它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品质和规格,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起着统驭作用。我们借鉴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长三角地区对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艺术型与双语型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管理人才。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美术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双语教育能力。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幼儿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也可以在幼儿园从事管理工作;学生既可以胜任双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胜任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具有宽口径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工作组织机构就业。

2.2 完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借鉴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我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了突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语特色与艺术特色,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注重中丹双学位各自核心课程的差异,强调基础性、衔接性和双语教学。我们在引进丹麦合作学校成熟而富有特色课程的同时,保留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等课程模块。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构建是整个培养方案的重心,为使课程更好地指向培养目标,我们把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此外,我们在课程设置时还考虑到学科本身的逻辑性、顺序性,避免所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渗透到课程之中。其中大量的英语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开展双语教学或出国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2.3 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借鉴丹麦教师教育的特色,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热点问题课堂讨论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各小组将讨论结果推荐 1 人作为代表进行汇报。 二是案例讨论法,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内容,把理论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学习能力培养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伦理性与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实践。总之,力求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报告等方式,使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紧密结合。

2.4 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采用小组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我校自合作办学以来,教师在采用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阐述学科理论知识后,都会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展现与特定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与见解、技能与能力。基于对教育对象视角与行为选择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法,通过头脑风暴,使学生批判性地反思教育思维方法与行为选择,建立专业领域的职业见解与伦理观。

2.5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测试与评估形式

借鉴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测试与评估形式,我校改革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努力建构多元考核模式。课程考核强调多元化,专业课程采用书面报告和单独口试相结合,书面、口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写调查报告、模拟教学、说课、案例分析等,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另外课程考核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发展,加强对学生平时出勤、作业等的考核,注重把学科知识竞赛成绩、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整合,增大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从而体现出发展性评价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我校在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培养学前教育本科人才过程中积极借鉴丹麦的优质教育资源,力求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加具有国际特色,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丹幼儿教师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13);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中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51);常州工学院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110944)

注释

篇4

关键词:教学;幼儿;语言能力

培养与纠正幼儿发音,丰富幼儿词汇,使幼儿学会说普通话,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口头语言的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兴趣是幼儿语言教学的任务。由此可见,语言学习对于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广大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乐与人谈、讲话有礼、学会倾听,能够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是幼儿园阶段幼儿语言学习的目标。笔者通过语言教学的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下面将具体阐述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首先,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无论哪个学科,联系生活实际都是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原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是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处在形象思维发展期,自制力很弱。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生活是学生思想和语言学习的重要源泉之地,在那里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所以,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基础,遵循孩子对生活的认知规律,以现实生活作为语言课广阔的课程资源,力图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们敢说,有东西可说,学会观察、感悟和分析。教材中,我们遇到的很多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向孩子们展示了他们在日常中常见的问题和遇到的现象。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摄食和分工、季节的变化等,通过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讲解,加上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那些所思、所疑,对孩子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其次,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语言教学。人本主义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自然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换句话说,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情境,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而非计划者。只有孩子们真正融入其中,参与其中,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依靠天天上课给学生“灌输”来讲那些大道理,这样学生是不会听得进去的。讨论法和问答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幼儿语言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也促进了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具体说来,讨论法适合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注意话题的恰当性,不仅要难度适中,而且还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发现孩子们对某事物感兴趣了,有了想表达的希望,这个时候,作为教师要及时给幼儿创造表达的机会和条件。大班的孩子们对社会新闻的关注程度较高,如奥运会比赛时,小朋友每天坐一起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奥运,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关于奥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尽情地去讨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问题让幼儿进行讨论,这些问题来自幼儿,讨论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为幼儿提供了表达语言的机会。也可采用问答方式,如说话接龙,要注意启发性的教学思想,教师不能直接呈现答案。

最后,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任何事情的理解和记忆,都没有参与与体验而来得快。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片和编演童话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这种形式不但能够使幼儿自己练习说话,同时还培养了幼儿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精神,让幼儿学会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共同提高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了寓言《黑奴》的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准备道具,进行自编自演。如果时机成熟,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表演得好的那些故事或童话作为节目,向其他教师和家长进行汇报演出,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欲望,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更加敢于和乐于表达。另外,动画片也是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孩子们一般都对动画片里那种有趣的声音、美丽的画面、可爱的小人等无法抗拒,作为教师,更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对动画片的喜爱进行幼儿教学和语言教学,这将是非常有利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年级来精选动画片让学生看,注重它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在孩子们看动画片的时候,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讲解和提问,可以采用连续、重复、定格、消声等多种观看形式相结合。例如,在《猫和老鼠》中,有一段猫和老鼠追逐的电视镜头,教师可以采用反复观看的方法,使幼儿很快能够理解“追”“逃”“恐惧”“气喘吁吁”等词语的含义,而且能自然地表述出“猫在追,老鼠在逃,老鼠心里害怕极了,跑得气喘吁吁的”。他们在掌握了这些后,就很自然地形象运用到生活表达中了。一次,我和孩子们在做“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玩,当听到“天黑”了,大家拼命往“家”跑,有个跑得慢的学生被我逮到了,他说:“老师,你怎么又追上我了?我每次都跑得气喘吁吁的。”这句话中,他已经运用了两个刚才学会的词汇“追”和“气喘吁吁”。由此可见,参与和体验能够在激发孩子学习语言中产生巨大的兴趣和作用。虽然活动是教与学的重要中介条件,但是作为教师,一定不要忽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既不是主要讲教科书,也不是学生在那里做活动,玩得越热闹越好,教师要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体验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内化了的道德品质。这样,他们才会学会观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语言能力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就成了“死”的语言,因此,幼儿的语言教育也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语言课上。所以,鉴于语言教学对幼儿的重要性,教师必须认真总结自己的语言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并寻求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双燕,《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J].魅力中国,2010(13)

2.周小华,《浅谈幼儿语言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4)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社会性

幼儿期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但有研究表明,在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和家庭中,存在着“重说轻行”的倾向,致使不少幼儿讲起来头头是道,而行动却是另外一套。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的当务之急是要改革那些无助于促进(反而妨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品德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调整、充实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以求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呢?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幼儿主体。杜威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也就是说,教育的可能性最终应归结于教育对象主体本身。要顾及幼儿的个别特点与差异,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具体事例,通过与幼儿共同谈话、分析、讨论,使幼儿真正明了、懂得行为准则。同时,引导幼儿感情上的转换、激发训练,对幼儿日常实际交往中的交往行为进行及时、随时的观察和正、负反馈。因此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与心理水平出发,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尝试和积累了一些品德教育的方法,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且切实、有效的教育培养内容和途径进行有的放矢的干预。其次是采用讨论法讨论具体事例、体验尝试法体验角色感受、转换―移情、价值澄清法、评价法和创设情景、及时强化等,把认知理解、情感激唤、行为练习和适时强化紧紧贯穿在一起,前后交叠,相互加强,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抉择的机会,在幼儿相互交往中,鼓励幼儿自己解决疑难和纠纷等,以此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二、培养幼儿认识和行为的一致性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避免纯粹的口头说教,应注重认识和行为的一致性培养,使幼儿真正理解行为标准的内容和意义,并用这种真正意义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形成良好行为的目的。例如,对大班幼儿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时,可带领幼儿到幼儿园附近、街道旁或公园里观察各种树木,同时还可请家长协助孩子收集有关树的图片、图书、影碟等,周末再让家长带孩子走进山林,进一步认识树。当幼儿对树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再组织集中教育活动与幼儿一起讨论树的各种用途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小结。让幼儿懂得有的树木长得很快,树的枝叶像伞一样,可以为人们遮挡夏天的太阳;有的树木的某些部位可以吃或做中药为人们治病;有的树木的叶子和花很美,可供人们欣赏,果实很可口,可工人们品尝。树木多的地方空气很新鲜,对人身体有好处,而且树林为鸟儿和动物提供食物,让它们有一个安静、快乐的家;树木多的地方,树像墙一样挡住风沙,让人们不受风沙的侵害;树木可以加固防洪的堤坝,不让洪水冲垮大坝、淹没房子和庄稼;树木还可以做成纸,供人们写画、印书,还可以加工成家具、筷子,废木头还能作燃料。树对人类的用处很多,是我们的好朋友,人们离不开树。听完教师的小结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图书并讨论没有树木或树林被毁坏的危害。如近年来的洪灾、沙尘暴就是人们忽视了树木的重要,滥砍滥伐,大片的森林没有了,为人们挡风沙、洪水的“树墙”没有了,许多地方就常受风沙、大水的侵害。当幼儿有了对树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后再教育幼儿平时不攀折花木,不要摇晃小树,提醒别人也要爱护小树。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便能激发起幼儿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情感。

三、坚持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又是很复杂的,包含了多种关系,因此,只有通过组织调查、访问、参观等直接深入社会生活的活动,才能让幼儿感知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实践有关的社会行为。如组织幼儿参观北街居委会、城关派出所。使幼儿初步知道在我们居住的地方有居委会和派出所,它们是管理周围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地方。使幼儿初步了解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派出所公安民警们的工作,教育幼儿尊重人们的劳动,爱护环境卫生,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活动后,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派出所”与“居委会”的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扮演各类工作人员,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周围社区生活的了解。由此可见,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篇6

我园是扬州市唯一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每年寄宿幼儿人数均占全园总数的三分之二,目前寄宿幼儿有200多人。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有效利用寄宿儿童在园时间,为他们营造丰富而生动的社会生活氛围,让他们与日托幼儿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世明幼儿园每一个教职工思考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园所有寄宿幼儿。

(二)研究时间

2012年6月―2016年6月。

(三)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参观讨论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始点,也是课程实施的归宿。根据幼儿阶段发展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在原有社会课程基础上,结合寄宿幼儿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建构、完善寄宿制幼儿园社会生活课程内容。

2.通过课题研究,为幼儿营造丰富、温暖、平等、积极的集体生活氛围,促进寄宿幼儿在我们创设或提供的良好社会场景环境中学会遵守规则、合作交往、自主自信、尊重他人。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我园教师开发、研究、实施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E

第一阶段(准备设计):2012.9-2013.8。确定科研课题及方案。

第二阶段(启动实施):2013.9-2014.8。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制定课题总目标,认知、共育、节日、实践、游戏分类目标及各年龄阶段目标。根据这五个方面设计、选择各年龄段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生活活动。

第三阶段(调整提高):2014.9-2015.8。调整、充实社会生活教育内容,进行第二轮实践研究。

全面总结阶段:2015.9-2016.8。总结实验工作,撰写相关论文及报告。

(六)设计、选择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和原则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内容得以贯彻,课程内容也应充分反映课程目标,我们在研读《纲要》、《指南》里社会领域中儿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目标与教育建议,分析寄宿儿童在社会环境方面的缺失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寄宿幼儿创设一整套园本社会生活课程作为原有社会领域课程的补充,有重点、有系列地促进寄宿儿童社会性发展。

1.我们所设计、选择的社会生活课程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1)外出参观,拓宽寄宿儿童社会生活环境。寄宿儿童每天都生活在幼儿园,他们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相对较少,我们利用学校校车的有利条件,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在各年龄段每学期都创设了丰富的参观活动。

(2)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协助课程实施。寄宿幼儿的家长大多工作繁忙,他们给予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我们各年级组每学期初就制定了每月一次的家长日活动计划,供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参与,并通过家长讲座、家长活动等形式提前与家长预约,热情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丰富的活动中来,帮助他们摒除“寄宿就是全交给学校”的错误思想。

(3)节日庆典,园内营造丰富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于寄宿儿童来说,大部分节日是在园内度过的,而这些节日恰恰是儿童感受社会氛围、了解社会文化的良好契机,我们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端午包粽子”“团团圆圆庆元宵”等传统佳节庆典活动,一系列节日庆典活动让孩子们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感受到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为其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4)生活实践,亲力亲为弥补家庭氛围缺失。以儿童生活自理活动为基础,创设了系列自理活动,营造家庭般的氛围鼓励孩子们积极自理,此外,还特别创设了“宝贝厨房”,每周孩子们都可以走进“家庭厨房”,学习做菜,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让幼儿在我们所提供创设的家庭场景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了基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5)社会游戏,模拟社会生活真实场景。儿童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中发展起来的,为了让寄宿儿童具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空间,我们将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迁移到幼儿园中,以年级组为单位,创设了年级组社会游戏长廊,并于2015年成功创设了混龄社会生活游戏长廊,儿童可以将日常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元素自由呈现在游戏中,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实际水平,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

2.在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时,我们还注意以下几点:

(1)具有补充性:如寄宿儿童普遍在“人际交往”中的子目标“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这两个方面比较缺失,我们在补充的社会生活课程中,就创设了“生活自理我能行”“我身边人的工作”“乘坐公交车”等系列活动,增加寄宿儿童来自多方面的社会经验,让儿童的社会性品质在原有的社会活动与补充社会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获得发展。

篇7

学前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生产产品的活动

C.商品交换的活动 D.传递知识的活动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

A.天然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B.人工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C.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D.物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3.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

A.经济发展 B.文化水平

C.人口状况 D.政治制度

4.儿童因为情绪紧张或压抑引起厌食,这表明

A.身体发育决定心理发展 B.心理发展影响身体发育

C.身体发育影响心理发展 D.心理发展决定身体发育

5.“成熟势力说”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格塞尔

C.华生 D.皮亚杰

6.为学前儿童拟订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7.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是

A.福禄贝尔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洛克

8.影响当前美国开放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卢梭

C.夸美纽斯 D.福禄贝尔

9.学前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

A.社会需要 B.学科需要

C.教育方针的需要 D.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10.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

A.使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B.使每个人平均发展

C.使每个人得到同样的发展 D.使门门功课得高分

11.下列各项表达中不属于游戏特点的一项是

A.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B.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C.游戏是有一定的模式的 D.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12.《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13.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这是

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14.发展适宜性的含义:一是个体适宜性,一是

A.目标适宜性 B.方法适宜性

C.年龄适宜性 D.课程适宜性

15.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A.蒙台梭利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贝尔 D.陈鹤琴

16.下列各项不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

A.音乐游戏 B.智力游戏

C.表演游戏 D.体育游戏

17.《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的时间是

A.1980年 B.1990年

C.1996年 D.2000年

18.1-2岁的婴儿主要的活动形式是

A.集体性活动 B.个别活动

C.小组活动 D.班级活动

19.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制的

A.义务教育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可有可无阶段 D.福利教育阶段

20.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

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

C.考试

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21.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是

A.游戏法 B.移情法

C.故事法 D.讲解示范法

22.中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

A.感知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23.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工作中,教师要坚持

A.园所对家长的领导地位 B.园所对家长的主导地位

C.尊重家长,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 D.家长对园所的主导地位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多重角色 B.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C.创造性 D.纯真美好

25.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注意倾听 B.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C.言语专业化 D.言语儿童化

26.我国幼儿园大班一般为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7.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的是

A.陶行知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陈鹤琴

28.关于“提前开始计划”(Head Start Program)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是根据“教育人人平等”的理念进行的 B.是针对环境不利的儿童进行的

C.是一种补偿性教育 D.是在法国进行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29.白板说

30.角色游戏

31.保教结合原则

32.结构游戏

33.核心家庭

34.分离焦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5.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36.简述杜威的儿童观。

37.简述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38.简述讨论法的操作过程。

39.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40.简述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形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篇8

A市B区共有49所幼儿园,其中省优质园共19所,根据研究的需要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A市B区的5所幼儿园,分别是C幼儿园、D幼儿园、E幼儿园、F幼儿园、G幼儿园。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在这5所幼儿园中按年龄和性别层次进行抽样,共抽取了50名幼儿教师作为研究样本,其中,40名女教师、10名男教师。40名女教师中包括20名老教师和20名年轻教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调查结果

课题组成员对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夏力主编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对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评价标准。通过仔细阅读并分析50名教师的教案,了解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能力设计的现状。并对50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目前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现状形成的原因。

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能力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结合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并以我国幼儿教育的总目标为依据而制定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之前,预先对幼儿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要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技能能力的期望和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提出的依据不够科学。根据对教师的访谈和对教学方案的分析研究发现:有36%的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教育目标或直接参考教师指导用书上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24%的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具体安排,结合优秀教案提出教育目标;6%的教师在提出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会考虑季节因素;14%的教师会根据家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科学教育目标;只有20%的教师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2)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提出不够全面。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构成应该包含情感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知识经验。调查发现,94%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提出了认知目标,80%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提出了情感态度目标,只有58%的教师提出了能力目标。

(3)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没有兼顾个体差异。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50名幼儿教师的访谈,发现有76%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年级幼儿的认知特点来制定活动目标,有42%的幼儿教师会考虑本班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虽然幼儿园班级是按照年龄来划分,但相同年龄的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然而访谈中发现只有16%的幼儿教师注意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这说明有84%的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科学教育并没有提出分层次目标。

2.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准备设计能力丰富的活动材料是顺利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和重要环节。调查发现,目前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准备的设计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材料准备较单一。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活动材料较为单一的问题。56%的幼儿教师都是利用幼儿园现有材料或集体购买材料;28%的幼儿教师是根据活动内容选择身边常见的材料;只有16%的幼儿教师会选择利用废旧材料。

(2)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够充足。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活动方案的研究发现,只有54%的幼儿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材料,仍然有46%的幼儿教师在准备科学活动材料时没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这势必会影响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3.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设计能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也要是幼儿感兴趣的;既要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又要拓宽幼儿的科学经验;既要体现科学的启蒙教育,又要具有时代性。目前,A市B区幼儿园教师选择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情况如下:

(1)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时代性,但是缺乏灵活性。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有74%的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了幼儿的发展特点,52%的幼儿教师考虑到了活动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但仍有16%的幼儿教师是根据幼儿园的统一安排来选择活动内容,说明部分幼儿教师对于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缺乏灵活性。

(2)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但是缺乏整合性。通过访谈发现,有86%的幼儿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就能发现科学;同时有76%的幼儿教师还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跳一跳能够理解和接受,从而能唤起幼儿的求知欲,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让幼儿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但是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较为狭窄,72%的幼儿教师认为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让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科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五大领域内容间的有机整合。仅有28%的教师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重视将科学教育内容与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和社会领域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4.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设计能力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教师所要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必须要适应幼儿的认知特点,否则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研究中发现,目前A市B区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中情况如下:

(1)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有76%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会运用直观教学方法,而在运用直观法时36%的幼儿教师会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54%的幼儿教师会利用实物或挂图等作为直观法的教学材料。

(2)科学教育活动方法的运用没有关注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案的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在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关注度不够。在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有24%的幼儿教师采用了操作法,积极让幼儿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但是仍然有18%的幼儿教师只是运用了观察法和讨论法,并没有运用操作法让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幼儿教师能够意识到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幼儿的个体探究,但调查中却发现,在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58%的教师采用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26%的教师会利用小组活动的探究方式,只有16%的幼儿教师会注重幼儿的个体探究。

5.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过程设计能力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要围绕教育内容展开,还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方案的研究发现:有46%的幼儿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结构严谨,教学环节清晰,环节设计能够层层递进;32%的幼儿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42%的幼儿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注重师幼之间的互动,教师积极引导,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但是仍然有30%的幼儿教师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较为单一。

6.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评价能力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标准,采取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式、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及教师、幼儿等进行测定并加以分析,最终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设计是整个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着导向和调节作用。科学活动教育评价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的评价;二是对活动本身发展的评价。

(1)科学教育评价中偏重对幼儿获得知识情况的评价,忽视幼儿情感态度发展的评价。调查发现54%的幼儿教师科学活动设计的评价包括了对目标、内容、过程的评价,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68%的幼儿教师注重知识技能性的目标的评价,而对幼儿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较少,只有24%。这表明有76%的幼儿教师并没有重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2)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中对自身评价缺乏自我反思,评价意义不大。通过对A市B区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幼儿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方面做得不够,74%的幼儿教师较少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甚至有16%的幼儿教师不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只有10%的幼儿教师经常会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二)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现状

形成的原因分析调查发现,目前A市B区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现状既有令人满意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之所以产生目前的现状,主要原因如下:

1.学前教育专业对职前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素质培养不够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职前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决定着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高低。但是由于目前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导致了对准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素质培养力度不同。首先,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传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而忽视对准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其次,部分院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往往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对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不够重视,训练较少。最后,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这也是导致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幼儿园对职后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既要依靠职前教育阶段的培养,更要依靠职后阶段的教育培训。但是在访谈中发现,目前部分幼儿园在对职后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能力的培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幼儿园没有形成提升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良好氛围,主要表现在一些幼儿园虽然也会对教师进行培训,但系统开展的对幼儿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培训较少。其次,部分幼儿园虽然开展了培训活动,但是对于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培训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幼儿教师提升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动力不足。

三、建议及对策

培养准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和幼儿园要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一)提升职前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素质

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正确的准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理念正确的科学教育活动理念可以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活动理念。第一,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学生学习和解读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主要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相关文件,重点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关文件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指导要点的规定,提升学生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解读能力。第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科学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对学生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第三,学前教育专业应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到幼儿园从事科学教育活动实践,获得丰富的经验,在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交流中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

2.培养准幼儿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只有具有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良好素养,才能够科学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教育活动专业素养的培养。第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学生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素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让学生掌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材料准备、内容选择、方法组织、过程设计和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第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教案设计,明确教案的基本构成部分及其设计要点。第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说课,通过说课的形式,阐述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

(二)加强职后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的培训力度

幼儿园是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场所,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直接影响幼儿科学活动教育的质量。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职后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的培训力度。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营造幼儿教师科学活动素养培训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调动教师参与幼儿园科学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幼儿园要提升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必须要先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高度重视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第一,将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幼儿园要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首先,定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学习培训,对学习培训合格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幼儿园要积极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比赛,对比赛中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第三,幼儿园要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提供丰富的材料。如购置丰富的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的书籍,购买有助于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等,丰富的科学素材便于教师科学活动的组织。

篇9

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思想管理,强化教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能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作为园长,应把教科研放到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优先考虑和安排,树立“科研兴园”的工作指导方针,加强教科研思想管理,反复宣传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从教育发展、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教科研的必要性,从而唤起教师投身教科研的自觉性。园领导要身体力行,带动骨干教师进行示范,结合实际工作,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园领导参与进行了“幼儿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思想的渗透”、“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幼儿珠心算教育”、“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教育”等研究,从而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

首先,园领导和教研组长作为教科研活动的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教师,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允许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教科研活动中,与教师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做指导者,又做平等的参与者,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善于提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启发教师思考。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缩小了,使教师产生被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乐于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教师研究的需要,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难点、困惑为重点,将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师的需求之中,以教师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研究的“突破口”。我园常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讨论法来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疑惑和对教科研活动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教科研活动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因为它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比如,以前我园的教研观摩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园领导确定观摩内容与人选,在调查表中,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园领导根据大家的意见,将指定观摩与“自报观摩”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层层竞争选拔,选出优秀教师参加教研观摩活动;另一方面,对于能力弱一些的教师也要提供机会,通过个别指导,为他们参与教研观摩活动并取得成功奠定基础。

第三,改变以往管理者的“一言堂”、“独角戏”的教科研活动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发挥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讨,提高活动的质量。我园的教科研活动形式有:

1.运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知识等基本理论。

2.邀请有关幼教专家来园作教科研专题讲座或是现场观摩,就教师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释疑与指导。

3.教师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轮流主讲,主讲人事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熟悉主讲内容,设计出讨论题目,组织大家开展讨论,最后并进行总结。

4.经常开展教研观摩活动,并认真进行评析,提出合理建议。

三、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

篇10

(一)传统观念导致男幼师社会认同感低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下,女性应该是在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主要工作,而在幼儿教育领域,女性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男性不仅在传统中处于劣势,甚至在实际教学中男老师甚至男幼师都是“稀有物种”,这既是长期的固有观念所致,也是社会分工不同而造成的偏见与歧视。从古至今,男性在职业选择中应该更多的体现男性的特征,这种传统观念使得男老师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出息的职业,而男幼师更是常常遭到身边亲戚、朋友、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反对和误解,而这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也使得这些从事幼师工作的男生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这种思维定式下的现状必然使得该专业的男生产生较低的社会认同感。

(二)男生在学习交往环境中自卑孤独、焦虑恐慌、归属感缺失

学前教育是一个女性占统治地位的行业,无论是在专业的培养阶段还是在工作阶段。但是男性却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孩子的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健全等方面,然后,男幼师在整个幼教行业所在的比例却是少之又少。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阶段,一个班级中要么没有男生,要么只有零星几个男生是确实存在的现状,这个男生在集体中处于一个相对弱势、孤独的角色,沟通的不畅会使他们很容易的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的影响到他们应对学习和未来工作的自信心。而进入工作单位后,这个团体依然是女性占主导,同时该团体的领导也往往是女性,所以男幼师依然无法摆脱性别失衡的状态,焦虑恐慌以及没有归属感的心态久而久之会越发加重,严重的情况下会使个体疏离于工作群体之外,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幼儿的教育和培养上。

二、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男生心理困境的出路

(一)纠正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

传统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辐射和遗传作用更是惊人,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对优秀文化成果的保持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封建落后的思想保护是对我们社会文化的发展非常不利的。尽管要扭转这种思想观念存在困难,但我们仍应该努力去改变甚至去消灭它。除了加强宣传与教育男性在学前教育中不可替代性以外,通过新的手段,例如网络和新媒体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才是关键一招。传统虽代表着人类存在的方式、行为的模式,但现代却意味着历史变迁下的重组与改造。所以,学前教育男生贫困文化的消解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性别文化深入理解&反思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系统的文化改造,结合时代精神,形成有益于学前教育男生进驻&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并通过此环境完成对人的重塑,形成新的性别价值观———两性和谐平等的发展。

(二)关注男生生存环境,增强其专业认同与自信

男生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弱势不仅仅是由于在工作中造成的,在校期间的培养过程,对其生存环境的关注也是一个关键点。例如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声音、舞蹈和绘画都是该专业学习的三个核心课程,而这些方面恰恰都是女生喜好和擅长的,相反对于男生,这些课程很大的制约了他们,很少有男生的对其中一门以上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和天赋,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社会及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低认同,就像紧箍咒紧紧地束缚着他们,如何将他们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要求社会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要宽容的对待他们,努力地悦纳他们,在学校方面老师应多给予他们关注和关怀,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在工作后,他们的同事和领导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理解他们的现实处境,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禁锢;多一些帮助,少一些讥讽;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拒绝。

(三)优化课程、增加就业指导满足学前男生的需求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