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业工程专业属于管理类,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工业工程专业一级学科为管理学,授予学位是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工业工程专业主干学科:管理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精益生产、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人因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系统工程导论、管理学、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课程体系实质上是课程的组织逻辑,它对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形成学科特色和就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知识需求,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为一体。二是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管理与工程并重,强化工程素质的提升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加强真实项目情景模拟和职业岗位职责训练的实践环节。三是根据学校办学服务定位,坚持“应用型理论教学,工程技术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办出专业特色。四是通过重体系、活模块,围绕完整的工作项目流程组织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构方式。五是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多阶段、多层次、多途径、全过程地了解职业岗位职责和企业生产运营流程,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依据我校“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实践、完善创新、注意综合、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以及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模拟企业运营环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根据工作项目过程进行课程知识的集成和课程的拓朴结构设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工业工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渗透到相关课程中,从而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强化工程素质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体验式教育课程和教育形式。该课程体系具有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创新体系组成。
1.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初步的工程能力和科技信息力,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由三个平台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在考虑区域因素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认真研究工业工程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机械加工行业为背景,以知识能力组织为逻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课程体系。(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进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分为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创新创业基础四个部分。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材料导论。人文社科基础课程组包括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科学史、体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组包括创造学、创业基础。(2)学科教育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工程素养和适应性。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的工程素质,掌握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科教育平台由学科教育必修和学科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组成,由机械工程学科、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和工业工程学科三个学科组成。机械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成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管理科学工程课程组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供应链管理、工程统计学、工程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业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概论、标准化工程。(3)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能力的实现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产品的设计、工艺问题和具备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教育必修和专业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由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组成。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课程组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成本控制、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课程组包括安全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系统工程导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课程组包括新产品开发创新理论、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
2.实践创新体系实践创新体系训练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能力,强调企业运营流程、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等职业工作完整性的训练。实践创新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学科专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平台和第二课堂一个模块,共计42周。为了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适应不同企业的环境要求,在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业工程师,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体验平台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体系。(1)基础训练平台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强调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基础训练平台由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思政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毕业教育环节组成。(2)学科专业实践平台训练学生的职业意识、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强调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现代企业认知和企业运营流程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单项角色、各项角色和综合职业角色的体验训练。学科专业实践平台由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规划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环节组成。(3)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综合实践平台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组成。(4)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外从事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该模块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复合能力和个性特征的训练,通过完整的项目开发体验和企业工作流程体验来完成。第二课堂模块包括参加学术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听学术报告和讲座,企业的顶岗实习,课外兴趣项目小组,计算机辅助软件模拟仿真训练。形成的科技成果:如、各种专利、产品开发;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演讲、辩论以及艺术节重大文艺演出;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等。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体验式教学;工业工程专业
作者简介:张付英(1965-),女,河北赞皇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教授;郑辉(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副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D02-1107)、天津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EYP5001)、天津市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25Z008)、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25Q1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8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成功,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目前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都存在着以下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设置零乱,缺乏整体综合性;理论教学侧重知识的掌握,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薄弱;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课外实训匮乏,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教学过程重知识讲授,轻工程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弱化知识获得的结构方式等。[1-4]这种状况导致了工业工程培养的人才知识的系统性差,无法实现素质和思维方式的高层次复合,工程意识薄弱,就业竞争力差,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5,6]为了缩小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引发了工业工程界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反思。[7,8]本文就是根据天津科技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学校办出专业特色的要求,探讨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解决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生能力实现之间缺乏具体关联性与实践性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
天津科技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学校,坐落于我国先进制造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基地——天津滨海新区。根据天津科技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及“立足轻工,服务社会,立足天津,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在深入研究国家专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并通过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参考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天津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确立了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制造工程、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知识,具备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部门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课程体系实质上是课程的组织逻辑,它对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形成学科特色和就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知识需求,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为一体。二是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管理与工程并重,强化工程素质的提升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加强真实项目情景模拟和职业岗位职责训练的实践环节。三是根据学校办学服务定位,坚持“应用型理论教学,工程技术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办出专业特色。四是通过重体系、活模块,围绕完整的工作项目流程组织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构方式。五是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多阶段、多层次、多途径、全过程地了解职业岗位职责和企业生产运营流程,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依据我校“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实践、完善创新、注意综合、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以及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模拟企业运营环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根据工作项目过程进行课程知识的集成和课程的拓朴结构设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工业工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渗透到相关课程中,从而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强化工程素质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体验式教育课程和教育形式。该课程体系具有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创新体系组成。
1.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初步的工程能力和科技信息能力,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由三个平台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在考虑区域因素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认真研究工业工程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机械加工行业为背景,以知识能力组织为逻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进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分为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创新创业基础四个部分。
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材料导论。人文社科基础课程组包括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科学史、体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组包括创造学、创业基础。
(2)学科教育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工程素养和适应性。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的工程素质,掌握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科教育平台由学科教育必修和学科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组成,由机械工程学科、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和工业工程学科三个学科组成。机械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成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管理科学工程课程组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供应链管理、工程统计学、工程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业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概论、标准化工程。
(3)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能力的实现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产品的设计、工艺问题和具备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教育必修和专业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由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组成。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课程组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成本控制、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课程组包括安全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系统工程导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课程组包括新产品开发创新理论、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
2.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创新体系训练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能力,强调企业运营流程、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等职业工作完整性的训练。实践创新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学科专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平台和第二课堂一个模块,共计42周。为了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适应不同企业的环境要求,在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业工程师,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体验平台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体系。
(1)基础训练平台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强调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基础训练平台由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思政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毕业教育环节组成。
(2)学科专业实践平台训练学生的职业意识、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强调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现代企业认知和企业运营流程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单项角色、各项角色和综合职业角色的体验训练。学科专业实践平台由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规划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环节组成。
(3)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综合实践平台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组成。
(4)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外从事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该模块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复合能力和个性特征的训练,通过完整的项目开发体验和企业工作流程体验来完成。第二课堂模块包括参加学术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听学术报告和讲座,企业的顶岗实习,课外兴趣项目小组,计算机辅助软件模拟仿真训练。形成的科技成果:如、各种专利、产品开发;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演讲、辩论以及艺术节重大文艺演出;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等。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满足企业需求。本文根据天津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制订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企业人员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系统规划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能体现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即包含人才的系统优化,更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更适合现代企业对IE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罗克,杨其华,陈勇.国内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煤炭高考教育,2011,29(5):102-106.
[2]杨丽颖,赵秀霞,昃向博,等.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工业工程,2004,7(5):61-64.
[3]姚健,王知强,吴越.浅谈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技术,2013,32(4):218-220.
[4]黄丽,李泽蓉.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6):98-100.
[5]陈保国.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新西部,
2013,(2-3):192-194.
[6]杨英慧.关于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践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32-33.
[7]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工业工程,2009,
篇4
关键词: 云计算; 信息技术; IT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3-59-03
Innovation in training mode of IT talents in colleges at cloud computing era
Huang Wul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 of cloud computing is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 job descrip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well-known recruitment website, the authors summarize in the paper new requests for IT talents in enterprises. Finally,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IT talents in the future and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the reform strategy for IT training mode in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alent; training
0 引言
信息技术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我国IT人才供需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却大量存在。其原因并不是IT人才需求疲软,(数据显示,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口就高达数十万),而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短视,教学内容滞后无法适应产业的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云计算是IT发展的最新技术,正逐渐融进IT日常管理和开发模式中。它的出现给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挑战,也给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将引发一场新革命。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云计算时代对IT人才新的需求和要求,并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顺应时代对IT人才的需求。
1 云计算是未来IT发展趋势
云计算是IT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卡锡(John McCarthy)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共事业提供给用户[1]。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作是第三次IT浪潮,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计算方式,它应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⑴ 降低IT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云计算意味着没有硬件购置的成本,没有软件许可证或软件升级管理所产生的成本,也不用租用设施,避免了隐性成本的支出,只需按照使用率采用计量收费或者固定收费的方式,按需使用,按需付费,这样可以降低IT运营成本。相关研究[3]证明,使用即买即用方式购买资源的成本低于企业自行购置资源的成本。云模式使得企业可集中时间、精力和投资在利润较大的核心业务中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⑵ 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云计算基于分布式计算,它以用户为中心,将数据存于云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某种便捷的方式安全地获得数据,满足办公移动性要求。
⑶ IT人员分工专业化,降低IT部门工作量
云计算将业务交由服务提供商(更专业)负责,使IT工作人员分工更专业化,这将降低企业IT部门工作量,提高IT效率。
当前,云计算正成为各服务提供商的关注热点、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Google、IBM、Amazon和Microsoft等大型的IT公司纷纷建立自己云计算平台,提供相关的云计算服务。据赛迪顾问《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预测,未来几年,云计算和相关服务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将从2009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全国各地政府正结合产业规划,积极建立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创新基地,通过资金支持大力培育云计算技术服务厂商,建立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北京的“祥云计划”、上海的“云海计划”、重庆的“云端计划”、广州的“天云计划”等等无不说明中国的云计算时代即将来临。据报道,北京将建成亚洲最大的超云服务器生产基地,在“十二五”末期,北京的云计算相关产业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
综上所述,云计算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将成为大势所趋,是IT未来发展的趋势。广大IT人员需认清信息化发展趋势,更新观念,迎头赶上。
2 云计算时代对IT人才需求的挑战
云计算时代将对IT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根据企业采用公共云或是企业自身搭建云平台这两种情况,其人才需求各有不同,具体体现如下。
⑴ 采用公共云的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来说,资金是发展最大的障碍,他们将选择公共云服务。公共云是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云服务,服务在第三方运行。企业通过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协议,以按需付费的方式使用相关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IT部门来讲,传统的系统维护IT人员、软件研发人员、硬件部署人员面临着工作机会减少的危机。因为所有的后台管理和维护工作都交给了云供应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企业IT部门工作量太大减少,但是IT部门工作人员职责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首先,IT工作人员需要懂管理,IT部门需要运用云计算经济模式去评估是否应将业务移到云端。相关负责人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做出公共云是否适用企业发展需求以及投资回报率分析。同时,企业IT部门需要明确业务需求、并负责与服务提供商进行沟通和协商以获得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服务。从这种意义上讲,IT工作人员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还要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具有阐明企业业务需求以及和服务提供商沟通、协商的能力,并需要熟悉相关立法以保障企业权益。另外,IT人员需要负责处理数据安全性问题,决定哪些数据能移到云端,哪些数据不能,对移到云端的数据进行加密,信息安全是IT部门需要考虑的因素。
Gartner于2010年10月了一份预测报告[3]指明,企业用户应该对10项新技术的应用加以密切关注,其中包括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数据中心、虚拟化软件和绿色IT。据业界人士表示:“云计算对IT职位的总体影响,可能类似于外包、自动化和可用计算等这些趋势带来的影响―IT专业人员的岗位,正逐步从技术性的具体岗位向企业业务终端岗位转变。”来自Forrester公司的Schadler表示,供应商合同管理、云计算、分析学、网络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等,都是未来10年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总的来说,IT部门人员将从关注具体的技术细节转移到关注企业的业务,与以前相比,懂得企业流程方面的人将越来越重要。IT人员需要成为有一定的管理、沟通、专业技术(需求分析、信息安全处理)能力和法律知识(要求熟悉交付服务的流程与制度、SLA服务等级管理、云计算相关立法等内容)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IT人员需要关注云计算标准的制定、成熟和演进。
⑵ 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是云平台搭建方对IT人才的需求.
虚拟化和自动化是云计算区别于传统计算的两大特点,它们对IT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员工必须培养和扩大跨平台和应用的技能,以建立、管理和支持私有云计算。这不仅意味着IT人才要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核心技术,而且还要掌握囊括从虚拟化、存储、大型数据到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更全面、融合的技能。
根据云计算技术特点,我们对通过互联网上全国知名招聘网站如51Job[4]、智联招聘[5]等的相关职位的招聘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未来IT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①移动云终端开发人才需求旺盛
云计算在移动终端上应用率极高,现阶段移动云计算人才短缺。移动云计算将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融合到一起,据业内人士统计国内3G研发人员缺口有300-400万,其中Android研发人才缺口至少30万。手机嵌入式开发和J2EE技术人员市场需求旺盛。
②开发人员主流技术发生极大改变
在云计算时代,程序设计需要注重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式,开发人员要熟悉云计算模式编程框架,熟悉Hadoop等相关原理及技术有相关基础;要采纳敏捷开发思想,更擅长负载均衡、并行数据处理、网格计算、云体系结构、资源调度和MapReduce并行运算编程模型。程序设计偏向更多的数据访问和调用;利用云计算的高性能,要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使应用更加智能。
③开发平台发生转移
在云计算时代,开发人员编程环境发生改变,如转向基于Hadoop框架的开发环境、GoogleAppEngine开发环境。操作系统环境则从Windows平台向Linux,VMware虚拟机发生转移。
④信息安全技术
云计算安全性问题是阻碍云计算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仅只包括数据安全、是一个涉及到公信力、制度、技术、法律甚至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需要建立更具公信力、更安全的云服务。对于IT人员来讲,则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安全技术,如反病毒、木马技术。
⑤数据存储和开发
云计算环境下数据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面临数据能力的挑战;另外,许多应用存储设备对于数据存储的要求大多体现在非结构化数据或者是半结化的存储,大多数云计算平台都会提供针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方式,如google公司采用Bigtable数据库。云计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使用资源池,通过构筑虚拟的数据中心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因此,对于开发者来说在数据存储和开发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要求开发者/维护者熟悉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存储技术如SAN/NAS/iSCSI等、熟悉资源池的构建方法。
3 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云计算不仅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IT专业人士就业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大学生应该认清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未雨绸缪抓住发展机遇;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其责任重大,高校必须关注相关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热点,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涉及专业和要求
云计算在诸多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群体莫过于和相关技术和应用直接联系的人们。我们根据本科生专业目录,提取和云计算密切相关的专业,并根据云计算技术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列出了对这些专业的新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涉及专业和新要求
[[门类\&专业名称\&专业新要求\&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业务需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熟知立法、信息安全、\&工商管理类\&电子商务\&商业智能、云计算新标准和立法、商务网站开发环境、运营规范、云计算经济\&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并行、分布式计算、大型数据存储技术\&电气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行、分布式、云模式编程框架、大型数据存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Linux编程,手机嵌入式开发\&通信工程\&移动,3G,手机嵌入式开发\&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微电子学\&关注硬件设施的新趋势和要求\&]]
3.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2.1 调整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
表中所列的相关专业应根据IT发展新趋势,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如信管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则可向“重业务轻技术”方向发展,专业人员只需了解企业内部运作流程和相关立法,底层IT技术则交给服务提供商去处理。对于计算机类或通信类专业则将更重技术,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云计算平台搭建等相关工作。
3.2.2 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增加支持云计算相关的课程、如云计算导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云计算概念、应和新技术。对相关课程内容作一些调整,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课程中加入云计算相关内容,如GFS(Google File System)、Hadoop 云计算架构、Bigtable、MapReduce、VMware虚拟化技术等内容。
3.2.3 大力引进或培训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云计算是一项新兴的技术,现有教师队伍在这方面知识缺乏,无法满足云计算教学需要。高校必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可采用引进云计算领域专家或是把老师送出去培训学习云计算技术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2.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对IT人才的培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IT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2.5 开拓云计算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中央、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和关注云计算,采取了各种举措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云计算项目、构筑云计算平台,高等院校可联系学生云计算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实地考察云计算平台的运作模式,对云计算架构更时进一步理解和深入。
3.3 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增设云计算硕士专业
高校可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开设云计算硕士专业(对于本科生来讲课程接受难度较大),系统讲授云计算领域知识。由于云计算是一项新兴技术,对高校开设云计算专业来讲,目前在师资、云硬件设施和教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校要综合考虑,打通渠道,创造条件才能开设这样一个新专业。目前,北航软件学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北京市政府、联想集团、Adobe、中国云计算联盟、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望京科技创业园、宏达电HTC和多普达Dopod(拥有全球Google Android和Microsoft Windows Mobile最大的市场份额)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移动云计算”软件工程硕士专业。该专业在师资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受到国内外大型领头羊企业的支持,相信其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会符合市场需求。
4 结束语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是IT发展的趋势,正逐渐融进IT日常管理和开发模式中。它的出现给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大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根据云计算技术特点和目前IT岗位用人新需求,分析了云计算时代对IT人才新的需求和要求,并对高校相关涉及专业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顺应时代对IT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R. Buyya, C.S. Yeo, S. Venugopal, 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computing as the 5th utility[A]. 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2009. CCGRID '09. 9th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 ShangHai, IEEE Xplore, May 2009,page 1-1
[2] 赛迪顾问有限公司.2011年中国云计算发展白皮书[R].省略/zt/cwb/images/cloudbook.pdf,2010
[3] eNet硅谷动力. 2010年全球十大IT趋势:云计算走红[OL].,February 10, 2009
[8] D.Zissis, D.Lekkas. Addressing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issues [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1),doi:10.1016/j.future.2010.12.006
[9] 曾静.云计算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现代教育装
备,2010.22:34~35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库;计算机应用;地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03-01
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是一门介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现代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由于涉及面广,不同行业给出的GIS定义也不同,在地学领域一般认为,GIS的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的可视化及空间的分析。可以这样定义:它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模拟、显示和应用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从外部来看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其内涵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是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GIS作为一种专门用于管理地理分布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模拟现实功能。强大之处在于将空间信息的处理与属性信息完美结合起来,可以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以图形或文字报告等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地理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血液。整个GIS都是围绕空间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分析和表现展开的。从目前来说,数据采集特别是空间数据的采集是建立GIS的主要瓶颈。经验表明,数据库的建库费用,在系统总投资中占较大的比重,通常是GIS硬件的5倍至10倍。可见空间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一、空间数据库的特点:GIS空间数据库与普通的数据库在模型及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总的来说,空间数据有以下特征。空间特征:每一个空间对象具有空间坐标。除了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文件系统关键字索引和辅关键字索引以外,一般都需要建立空间索引。非结构化特征:空间数据不满足结构化的要求。将一条记录表达一个空间对象时,它的数据项有可能是变长的。例如,一条弧段的坐标,其长度将是不可预料的;此外,一个对象也可能包含另外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空间关系的特征:空间数据中记录的拓扑信息表达了多种的空间关系。该种拓扑数据结构一方面既方便了空间数据的查询和空间分析,另一方面也给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维护增加了复杂性。海量数据特征:空间数据库是海量数据。由于空间数据量大,需要在二维空间上划分出块或者图幅,垂直方向上分层来组织。由于空间数据的如上几个特征,当前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难以满足要求。而大部分GIS软件将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来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较弱,特别在数据的安全性、以及一致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数据损坏后的恢复方面都缺乏基本的功能。所以GIS开发商一直在寻找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同时管理图形和属性数据。
二、空间数据库分类:空间数据可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大类。矢量数据用点、线、面等来描述现实世界,表达地表信息,通过坐标值来定义,是数学的表达方式。栅格数据用一定的空间分解力来解析地表的信息,通过灰度、色调来定义。以前矢量数据以其数据结构严密,拓扑关系完善、数学分析方便、图形输出精美、数据记录量小等诸多的优点而为广大GIS用户青睐,但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制约栅格数据的硬件问题得到解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图周期和更新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矢量数据复杂的内容、漫长的采集期,不便快速更新的缺点反而越来越突出。现在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相互相成,互相转化,使矢量图的内容相对数字地形而言,内容大为减少,缩短了矢量数据生产和更新的周期。
三、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本文已经从概念上对空间数据库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对它的应用有深入的了解,本文以一个空间数据库的实例展开研究。GSI技术在国防、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和保护等各方面都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的,本文以某区土地资源GIS的空间的应用为例。1.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某区96年l:1万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清绘薄膜)进行扫描并进行几何纠正;利用MPagiS平台对分幅扫描图进行点线数据分层采集。输出分幅线划图,供外业进行线状地物变更调查,将线状地物及其属性变更到2007年度。将变更的线状地物补充到采集的点线数据文件中。进行图幅误差校正、投影变换、建立地图库、图幅接边处理、拓扑处理生成图斑。然后输出彩色分幅图,供外业变更地类图斑,将地类图斑及其属性变更到2007年度。将变更的地类图斑及相关的点线地物补充到相应的点线区数据文件中,更新点线区数据文件。2.建立图幅的索引。这是指这个地区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表,记录了每个图幅的图名、图号、经度、纬度等信息,也是标准图幅输出的依据。3.建立系统的数据字典。数据字典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描述了数据库中的属性字段的属性与组成,规范数据库的数据描述,减少数据冗余。其中包含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地类)字典、行政代码字典、权属性质字典等,它们都是按现行的各种技术规程和国家标准进行设计的。4.数据的入库:数据入库即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工程的过程。引入数据字典、接图表和管理文件。把辖区各层数据文件加入项目,再把图面配置文件加入到项目。进行各项逻辑检查、数据综合处理以及输出数据预处理等数据处理工作。对系统编辑、实时变更处理、数据汇总统计、图件输出、报表输出、数据库格式与国家格式的转换等功能的运行。通过运行情况,可看出良好稳定,无差错、死机现象。
四、总结与展望:由于GIS应用于地学领域目前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加之在建立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库并不是很多,在数据库的建立方面,还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在确定多层区域的方法方面,有待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关福,钟耳顺,刘纪远等.多源空间数据库无缝集成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19(2)
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现状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说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我国的起始步伐并不算晚,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国人民大学就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入到九十年代后,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才真正地进入到快车道。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的集合式发展,我国的信管专业也正式迈入复合型专业领域。
一、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信管专业是一门复合型的专业,因此它所培养的人才既不属于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在《专业目录》中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定位的: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信管类人才应该具有前瞻意识,能够以战略眼光正确认识并运用科技、经济、社会等全方位信息,并有主动自觉地意识将这些信息积极主动地传输到社会各个领域,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的分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信管专业的人才在分布上呈现出不合理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无门,另一方面是大量需要信管专业人员的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成熟的信管类企业应该呈现的是“金字塔”的形状:高端为系统架构分析师、研发总监精尖人才,中端是项目经理与软件工程师,底端是大量的程序员。可是,我国的信管企业在人才的分布结构上呈现的是“橄榄”形,高端人才和底端人员十分匮乏,大量中端人才又导致实际工作中的高不成低不就,使得人力再培养成本加大,人才闲置或浪费的极端现象比较突出。
(2)高级人才严重缺乏。我国与信管专业相关的产业在规模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核心技术上和欧美等信息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企业的发展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内部管理上欠缺制度,在质量管理方面处于劣势……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没有高级复合型人才。
(3)地区分布呈现数字鸿沟。地区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流向,随着信管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缺口增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未临时,就将自己的简历投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企业中去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高,吸收就业能力强,行业发展速度快,即使简历投放不成功,只身去闯荡也能找到岗位就业。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当地企业无法容纳过多的就业源,因此,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可能十几几十年都不变样,逐渐出现了人才老化、技术落后的情况,高校毕业生自然就更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地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地区人才分布上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4)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实际严重脱离。目前的信管专业教学有着诸多的问题: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培养目标相互背离……因为信管专业是由不同学科内的课程共同构成的,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广度够广,深度不够深,第二,学生没有一技之长,缺乏核心的就业竞争力。信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不及计算机专业,经管能力不及经济管理专业,造成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局面。
三、信管专业未来的发展对策
(1)国家与政府:国家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方针政策上要给信管行业以积极准确的定位,重视信管专业的发展,加大信管专业的人才与设备在资金上的投入。
(2)学校与教师:学校的培养应该是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树立服务的观念,才能在知识技术方面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对自己所教专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主动利用节假日去企业顶岗锻炼,将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教材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在校实践活动。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必将让信管业的发展更加深入与快速,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从国家到政府、从社会到企业、从学校到教师协力去发展和完善这项专业,培养出具有信管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士玉,编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黄俊杰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潘晨光.我国人才缺口究竟有多大[N].中国人事报. 2005 (005)
篇7
关键词:物业管理;信息系统;JavaMySQL数据库
1概述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社区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是当今物业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必须全方位地提高物业管理意识,也就是要求小区管理者对物业管理进行全面的和细致的管理,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小区物业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从而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这也是物业管理科学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开发工具
本物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是采用J2EE平台设计开发模式,采用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作为开发工具,数据库使用MySQL数据库,服务器使用tomcat。开发工具使用eclipse。Java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简单的,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健壮的,安全的,结构中立的,可移植的,高效性的,多线程和动态的语言。使用它可在各式各样不同种机器,不同种操作平台的网络环境中开发软件,即SUN公司所宣扬的“一次编写,到处运行”。Eclipse采用的技术是IBM公司开发的(SWT),这是一种基于Java的窗口组件,类似Java本身提供的AWT和Swing窗口组件;Eclipse的插件机制是轻型软件组件化架构。Eclipse使用插件来提供所有的附加功能Eclipse的设计思想是:一切皆插件。Eclipse核心很小,其它所有功能都以插件的形式附加于Eclipse核心之上。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许多中小型网站为了降低网站总体拥有成本而选择了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
3系统的总体设计
3.1人事信息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的功能是存储物业管理员的基础资料、小区内工作人员的基础资料和业主的基础资料。(1)物业管理员的基础资料。主要记录的是物业管理人员的各种信息,实现管理员对自己个人信息的管理,包括信息的修改、查询、删除、添加等操作)。(2)小区内工作人员的基础资料。该模块主要是记录小区内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实现对工作人员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功能操作。(3)小区业主的基础资料。该模块主要是记录小区内业主的基本信息,实现对业主房屋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功能操作。
3.2小区物业日常管理模块
该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小区的房产管理和车辆管理以及设备的报修和维修管理。(1)小区房产管理。该模块主要是记录小区内的楼房的基本信息及变更情况,包括房屋查询、删除和修改等基本操作,还有给业主登记入住以及给业主分配账号和密码。(2)车辆管理。该模块主要是记录业主车辆详细信息及变更情况。(3)停车场的各种信息,实现对停车场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与查询的功能。
3.3保洁绿化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记录了小区内的保安基本工作情况和保洁基本工作信息。(1)保安工作记录。该模块主要是记录保安分工详细情况,比如保安工作分工、上下班打卡登记、园区突发事件记录、处理事件的负责人和处理时间,结果等详细信息。(2)保洁绿化。该模块主要是用来记录园区内保洁人员的分工情况、保洁时间完成工作的状态和园区绿化的详细事件。比如保洁的地方,负责保洁的人,保洁时间等信息。
3.4便民服务模块
(1)报修、维护管理。该模块主要是记录物业配备设施使用、维护、保修的各种信息,实现对物业设施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与查询的功能。(2)公告。该模块主要园区的各种公告消息。(3)便民服务。该模块主要记录小区物业为业主提供的各项服务。(4)留言板。该模块主要记录业主留言信息及物业反馈信息。
3.5登录退出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员登录/退出系统和业户登录/退出系统两部分。
4结语
这种物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物业管理,特别是进行联网管理,不仅提高了新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物业管理成本,也使得物业更好地为业主服务,保障业主的利益,同时也对增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灵活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借鉴和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兴伟.Web技术导论(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袁绍欣,安毅生,赵祥模,葛玮.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多的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研究领域,也逐渐被运用于国防工程项目管理中。本文在概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国防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应用分析的同时,结合当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阐述信息化管理对国防施工项目控制的重要性,以期为今后国防工程建设提供一些有意的借鉴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国防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二] 国防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2.1 国防工程与信息化管理
国防工程顾名思义用于国防的建设项目,作为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项目涉及面宽泛,质量要求严格,建设周期严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国防经费预算也要围绕经济投入产出关系来设计和运行。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给工程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施工工程管理相关数据、记录监控,实时跟踪工程进展,并反馈于决策层进行调整与决策项目实施。建设部于2001年提出建设领域信息化标准,首次明确建工程信息化理念,历经10多年的建设施工信息管理实践,其信息管理的机制、方式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工程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国防建设开启了信息化管理大门。
2.2信息化重要意义及用于国防工程的可行性
工程项目管理指通过系统的理论和程序,从建设项目计划、组织、调控和监理行为,从工程伊始直至顺利结束,采取项目策划与工程管理,达到工程的经费预算、进度安排与质量保障。通常国防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结构复杂,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客观因素都较民用建设影响更为苛刻,在工程进行需要实时依照情况改变而采取必要农的动态调控,这样施工工程信息化管理就显现出巨大优势和价值,必将促进工程目标实现,尤其是利于国防施工管理科学化施工管理水平。
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使得工程项目大量数据可以通过电子储存和传输,各项目各工序间信息共享,利于工程协同保证工程质量,提升整体工程技术与管理现代化水平,改进国防工程建设里长期靠人海战术与奉献精神的传统思维,在经费预算上,投资性价比发展很快,使得能以迅速在国防施工管理中普及应用,目前的市场价位,一定的投入获取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上综合利用,既可以节约管理费用,又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国家利益上都具备巨大优势。
[三] 国防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组成
3.1 工程进度控制的信息化
国防工程项目由于工期所限和施工队伍效益的追求,经常迫于进度压力竭力赶工,有可能引发导致施工质量与安全问题,制定合理项目进度并及时调整,显然为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广泛借鉴和采用民建工程中的信息化管理资源和经验可以提高制定国防工程项目进度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软件对庞大的工程基础数据分类归档,编制工程实施前锋线,分析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根据工程特点设计进度周期、经费与人力投入,分解总体目标,安排工序明细及作业工期,调配工序关系和组织程序,依照网络数据计划工程参数,制定网络计划核心线路。编制软件帮助工程进展计划与网络管理参数,进度控制属于动态调整和计划实施的过程,实时纠正和调控,制定工程检查制度,收集整理进度参数,依照网络管控和安排各工序材料消耗情况与项目实施状况,整理分析各反馈数据,制作与进关联数据程序,对工程进展合理调整。
3.2 工程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工程成本管理依照施工设计与管理程序,以及项目自身特点和施工工艺、成本定额、工时分配等综合分析,依照价格信息安排施工成本预算。工程进程中,对照计划成本控制预算要求进行原材料采购,施工队伍建设,协调生产要素使用与动态控制。建立价格信息数据库、供应商家及同类项目数据信息,确保制定成本与采购计划基础。依照国家的施工定额和曾从事的类似工程成本分析,确认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与其他费税构成,为成本计划和施工进度管理提供数据和程序依据。依照施工进度,制定施工材料采购、生产要素配比、配置施工机械、与运输计划。跟踪项目过程成本信息,依靠网络分析成本细化因素,及时偏差成本失控,为成本控制和改善提供支撑。
3.3 工程质量控制的信息化
质量控制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系统过程,它除了施工质量目标与生产要素的质量管理之外,还包括施工程序的质量监控,与设计、监理以及部队工程监督部门的信息交流与管理,信息化管理利于施工质量全局控制,它具体包括:依照国防工程项目计划书,确定质量控制程序,评估项目进程阶段,及时与各相关单位协调和军队验收单位随时沟通交流,避免窝工。组织工程各工序质量检测与项目质量数据整理汇总,建立原材料质量档案,从采购阶段开始监控,规定主要建材、辅料和配件的检验数据均留置数据进行处理为数据库,对入库材料、半成品送检网络衔接,确保对材料和成品质量的数据基础。
[四] 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4.1 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信息系统还处于阶段性开发和应用状态,多数软件系统被应用在施工阶段,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不充分,国防与民用工程测评和决策系统达不到最优化兼容,技术人才与软件开发滞后,其次是理念陈旧与应用环境不佳。很多现代工程管理观念由西方引进,我国配套机制还不健全,软件公司对项目负责流程、技术要素、管理程序不熟,导致软件系统缺乏针对性和整体性,软件系统模式与程序不不兼容,信息化绩效和控制评估体系不统一。缺乏共享数据资源平台等。这有待于未来工程信息化管理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科目,也是应用实践问题。
4.2 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走势
信息技术项目管理一般包含信息化硬件部分,即计算机和网络通讯配置。以及信息化软件部分,信息管理软件、信息化管理程序等。目前我国国防项目管理硬件发展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软件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差距。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软件开发就在大型计算机使用于大型基础建设和国防建筑工程,这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相适应的。八九十年代微机桌面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应用,使得信息化管理发展了一大步,包括工程进度控制与成本和质量评估,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充到各个工程流域。 本世纪初期,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飞速进步, 理论上更加完备,项目控制、项目周期集成、协同管理论应运而生,软件开发以Internet为通信工具,微机技术、集成服务与数据处理技术为基础,构成庞大的网络虚拟技术,能够满足项目信息共享与协同,达到高效数据处理与网络虚拟管理要求,促进了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大改进,近期项目协同信息管理平台会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得到普及和发展。
[五] 结束语
国防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人员结构、管理程序、IT应用、技术环境等条件瞬息万变,施工开展中需要随变化而实时采取动态管理,其中大量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信息化手段采用网络辅助,高效形成项目动态控制数据汇总报表,辅佐工程动态调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功能,提高国防工程的工作效率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国昭. 建设工程信息化导论[M],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
篇9
[论文摘 要]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中教学媒体的理论为基础,充分分析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教材管理的必要性,充分分析了教材管理的业务流程,运用软件工程理论,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理论,通过有效地分析和设计,实现了基于.net平台、三层c/s模式下的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材这种最常用的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很大,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能承载的信息量也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内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管理教材过程需要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材种类和数量也迅速增加,教材管理工作给教材购买和管理部门人员带来了很多困难,任务繁重,重复性工作较多,且容易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效率较低。因此需要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高校教材科的教材管理系统,以实现教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本文基于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设计思想,在.net平台上,运用c/s三层模式,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c#语言等工具设计了基于.net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
2 系统设计思想
教材管理系统运用了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软件开发的各个时期的任务给予详细地分析和设计,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可用性、易用性、先进性、扩展性、及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将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c#语言在.net平台上进行开发,并将系统设计为在三层c/s模式下,用户需要在局域网范围内且安装相应软件才能进行相关操作,将应用处理逻辑、复杂的统计检索等工作集中到服务器上实现, 客户端主要负责与用户交互、事物处理等工作, 同时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量也小。通过这种方式,使新开发的系统发挥其安全、科学、高效的特点。
3 系统数据流程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通过院系审查后将订购教材的通知单交给教材科,由教材科根据库存进行教材的订购,进行相应教材的入库,根据教材销售情况记录出库情况,销售分为零售和班级领书,教师可通过领书单领取教师用书。同时在教材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库存管理、报废处理等,所有的出库信息都将由财务处进行结算。
4 教材管理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按照模块设计的原则,以功能聚合作为模块划分的最高标准得出教材管理的模块结构,共需9个模块,即基本信息设置模块,教材订购模块,销售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退书管理模块,出入库统计模块,结算管理模块,报废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设计基本信息设置模块的目的是能够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录入相关信息,使需要的数据更新及时、快捷且简单,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主要完成:维护学院、专业、班级、出版社、供书单位、教材基本信息;可进行教材信息浏览,通过查询方式查看某个教材或某类教材的信息;可以导入外部excel文件。
教材订购模块主要是通过预定和计划方式将教材订购信息进行各类汇总,并生成对外订购计划,主要完成教师预定和对外订购计划,生成计划或读取以往的订购计划,形成对外订购计划单。
教材管理过程中的库存管理主要涉及教材的库存量、库位等信息,直接和教材对外订购相关,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和盘点管理,每一个功能都能进行查询。
销售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班级领书,教师领书,零售,教师领书、班级领书和零售查询和零售统计,通过选择日期来对零售进行日查询和月查询。
退书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班级退书,教师退书,零售退书:通过选择条件来查找要退回教材的情况,形成零售退书单,供货商退书以及各类退书管理的查询。
出入库统计模块主要功能有出入库日统计和出入库月统计,通过设置起止时间可以查询到响应的出入库信息。
结算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班级领书结算和教师领书结算,从备选中选择想要结算的班级或书情况进行详情查询,进行结算,并可打印报表。
报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报废管理,即输入报废原因,在查询框中可以输入报废书籍的信息,快速查找到相应书籍的信息,从备选教材中选择出要报废的书籍,输入报废数量,进行报废处理,得出报废表,并会自动修改统计报表。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用户管理和据库备份,方便管理系统和用户。
5 据库设计
系统总的设计思想是通过访问数据库来进行读写查询等操作,在设计数据库的具体过程中,分别对各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设置,最后进行数据库实施、运行和维护。
根据功能模块的划分结果可知,系统的用户基本上以管理员和教师为主。由于管理员和教师的权限和操作功能大不相同,系统中需要的数据实体有以下5个:
(1)管理员数据实体:只需要记录管理员的登录名、姓名和密码。(2)教师数据实体:包括教师姓名、学院等信息。(3)班级数据实体:用于记录班级的基本信息,方便管理和查询。(4)教材数据实体:用于记录教材的基本信息。(5)供货商数据实体:用于记录教材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以便订购教材时联系方便。
6 系统特点
(1)协调性的提升。充分运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使系统具有人性化、方便性、安全性、控制性和界面友好性。(2)可维护性与可扩充性较强。系统中各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实体,易于维护和扩充,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3)可移植性高。系统是在.net技术基础上完成的,而c#语言本身与平台无关,具有可移植性,所以本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平台。
7 结语
本文在研究了教材管理的重要性后,将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数据库理论、软件工程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系统开发中,提出了基于三层c/s模型、.net平台,用c#语言和sql server编写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科学的系统环境。该系统经过实际运行,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和目的,满足了高校教材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雷体南,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健, 冯芷,杨新华等.基于client/server 结构的nsfc管理科学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2000,第十一期.
[3] 胡燕,霍亮.xml和sql server2000数据交换方式的研究[j].微机发展.2005,vol.15(5):53~58.
[4] 田燕琴,宋黎.mis系统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j].福建电脑.2003,11:60~61.
[5] 王慧芳,毕建权.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4,123~124.
篇10
关键词:RS GIS 土地整理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83-02
土地整理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的手段,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用传统的技术方法进行工程设计不仅难度大、耗时多,而且精度较低,依靠传统的技术方法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1]。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现代通用技术,是集计算机学、地理学、遥感学、测绘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交叉科学[2]。因此,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也就成为当前研究和应用的重点之一。
1 RS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
早期土地整理工作中使用的基础图件为数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则使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为1:10000,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时常需放大到1:5000-l:2000,所以,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限制,早期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的精度较低[3]。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上已有大量成功的经验。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遍应用以及遥感数字影像分类技术的发展,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识判读,即在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边缘匹配、拼接、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等预处理过程后,通过人工目识解译,根据屏幕栅格影像中各地类的色调、形状、阴影、纹理、位置、大小等特征直接沿影像特征的边缘准确勾划出地类界线[4]。解译的结果可以直接录入地理信息系统中,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跟以往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相比,这一技术方法具有周期短、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信息更新和提取速度快等特点,是未来的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提取、分析和更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对于土地整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以其他背景资料,通过目识解译,便可将现状土地利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并能较高质量地绘制1:5000-1:2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土地整理提供基础资料。
2 GIS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
2.1 建立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
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全面及时地掌握土地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这就需要有能够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的数量、质量、权属、利用状况和各地类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的信息和趋势的技术手段。GIS支持多种图形及属性数据输入方法,对图形数据根据,一般可分为手工矢量化、半自动矢量化、自动矢量化等方法;而对属性数据,一般采用手工输入的方法。通过对遥感影像的目视判读,利用GIS提取地物信息,形成点、线、面的矢量数据组织,构建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对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各地类面积能自动量算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效率。
2.2 GIS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涉及大量图件、指标等空间数据,同时,规划的管理、实施、监测,规划成果的存储、查询和共享使用也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技术解决。GIS技术可以对土地整理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查询、管理、输出及更新,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项目管理和实施监测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GIS可以提供以下规划方面的应用:(1)规划辅助编制。将协助设计人员拟定规划供选方案,测算潜力,进行方案调整修改、图件编制。(2)规划成果管理。主要完成规划成果的管理,如图件和文档成果管理。(3)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对规划的年度执行情况及项目的实施进行管理,如年度计划管理、项目动态管理、建设用地管理等。(4)规划专题分析。完成规划编制中的专题研究及规划实施中的专题统计,如计划执行分析、规划实施分析、土地利用分析等[3]。
2.3土地整理工程量计算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需要对土地进行平整,传统计算填挖土方量的方法,采用现场施测,即先利用经纬仪和皮尺布设方格网,打定距桩,方格网边长需根据地形情况而定。各桩点的地面高程则采用平面水准测量方法施测。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作业方式不仅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而且误差较大[5]。如果利用GIS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辅助计算,则将大大提高计算的精度和工作效率的连续函数。对于土地平整中所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GIS软件只需用户输入离散点的三维坐标值,系统则自动构建DEM。有了数字高程模型,GIS还可自动构建规则网格,用户可根据需要自定义网格距离的大小,这样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每个规则网格内设计田块的填挖平衡高程,有坡度地块的平均设计高程及其填挖土方量。
2.4 GIS在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土地质量等级评价、土地产值评价等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将空间数据处理与专业评价模型进行有机整合,进行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分析与评价,实现其动态、连续、准确的监测、评价,并以图文一体化的方式显示。由于这一优势,使得GIS在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2.5GIS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如何进行高效的管理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目前的项目管理主要还停留在项目规划图纸和手工操作层面上。通用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空间位置进行精确定位管理,而GIS技术能管理空间图形和属性数据,并且具备图形属性双向查询的能力,这为建立具有空间位置信息的土地整理项目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4结束语
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这项复杂的工程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RS、GIS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适应性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何发挥RS、GIS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土地整理工作服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收稿日期:2011-08-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黑龙江省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研究”(黑财建201020)
作者简介:王梦然(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向军.土地核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 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聂宜民,宋子秋,董晓声,等.基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311-314.
[4] 冯秀丽,王坷,施拥军,等.基于遥感的土地整理研究[J].科技通报,2006.(3):39-44.
[5] 张琳.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吉林大学,2009.
The application of RS , GIS in the land preparation work
WANG Meng-r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