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二和一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英语二和一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英语二和一的区别

篇1

关键词: 合作办学 大学英语教学 影响因素 提高途径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促进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日益受到关注,并且取得迅猛发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高校合作的外方无非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这无疑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挑战。笔者针对山东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的因素,提出了提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英语的高要求,同时为其他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影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的因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的观念认为英语在大学是基础课,只要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通过四级考试,能基本看懂一些科技文章,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就可以了。所以在课程设计、课时配备、教学管理上都没有跟上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高校中外合作的办学项目主要是非语言类专业。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用的是原版英文教材,接受的是外方教师的全英文授课。课堂上,学生要用英语讨论,用英语回答问题。毕业时,撰写论文也要用英语。也就是说,在合作办学框架里,学生的一切学习是以英语为载体的。英语这一载体掌握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如课堂听讲、阅读、交流,课下完成作业论文等学习环节。由此可见,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英语教学了。束定芳、陈素燕(2009)总结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打好英语基础、强化语言应用的建议。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必须既要打基础,又要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重新加深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从制度上、政策上大力支持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教学。如课程设计要更加详尽合理,课时配备要尽可能充足,教学管理要更加合理、更有针对性。

2.学生生源质量较差,英语水平较低。

中外合作项目招收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其他学生不一样。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是一本、二本的学生,而合作办学招收的学生其实是三本,甚至三本以下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比较差,但是合作项目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大一、大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里的学生,必须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包括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否则大三、大四就听不懂外教上的专业课,参与不到课上的小组讨论中,更无法写好毕业论文。所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适应合作办学对英语能力的高要求,是目前合作办学英语任课教师最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3.教师素质。

中外合作办学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较高,同样对教师的要求必然很高。但在很多高校,中方教师的口语水平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对英语教学的需要;部分教师既不熟悉雅思、托福等国际性的英语考试的内容,又不了解雅思托福等考试的具体流程,更不用说教学组织和方法了。外方教师也不尽如人意,许多学校引进的外教在其国内从没从事过教学,英语讲得很溜,但由于不懂语言教学的规律,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有的外教对自己教的专业课几乎一无所知,专业课成了英语听力课;有的外教不了解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一味地采用其国内的教学方法,不会灵活变通。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笔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是中西合璧、博采众长的教育模式,那种一味强调国外的教学方法、盲目推崇国外的教学理念的做法是错误的、愚蠢的。

4.管理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并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之路。许多高校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学会了,并且也积极地运用到教学实际中,但是没有把对方的管理方式学会,也没有真正领会对方的教学理念。最后只能导致学生不满意,领导不满意,教师本身也不满意,合作办学徒有其名,走进了死胡同。笔者留意到,在笔者所在的院校,凡是出国回来的教师,在介绍经验时,总是说人家西方国家怎样怎样。言外之意,西方国家一切都是好的,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笔者未听过哪个老师真正对比两国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方是在一种什么实际情况下采取的这一理念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中国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哪些可以学习西方?哪些不能学习西方?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

1.模块化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增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

结合笔者所在院校实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存在的问题有:语法基础薄弱、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差、词汇量小、阅读和写作能力也非常差。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有所区别。黄芳(2011)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管理一体化、学生选课体系化的系列模式。该模式应用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模块化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更有利于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即教学上采取模块化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等课程。如第一学期主要围绕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语调、语法、词汇、听力、口语等),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加强听说教学;第二和第三学期主要围绕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写作、跨文化交际等)。在强化听说训练的同时,进行阅读与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学期主要结合雅思、托福进行教学,讲练结合,使学生适应雅思、托福考试模式。

2.中外教师以模块化为基础分工作业,开展双轨式教学。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中,中外教师要分工作业,开展双轨式教学,即中方教师讲授阅读、听力等;外教讲授英语口语和写作课。中外教师分工作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扬长避短(外教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具有语感和文化方面的优势;中方老师比外教更了解中国国情,熟悉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困难,语言输入的信息量大),共同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通过中方教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不断得到积累和强化。另一方面在外方教师那里,学生可以在真正的英语文化背景和语言交际环境下锻炼自己的英语语言思维习惯,自然地与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进行顺畅交流,提高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3.依据教学规律,开展分层、小班教学,因材施教。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英语教学,笔者认为要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实行灵活、富有弹性的分层、小班教学制度。

(1)分层教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不论英语成绩如何,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上课,严重违背语言教学规律,也极大挫伤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造成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许多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虽然能够照顾落后学生的心情,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但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由于在教学中,教师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必然会疏忽两头的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违背教学的基本规律。而分层次教学则能避免这一缺陷。通过分层把同一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学生组合在一个班级,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小班授课。语言是工具,是人类交际的最有用的工具,所以语言的最终掌握还是靠实践。小班教学制度能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各种语言学习活动的机会,如讨论、演讲、辩论等,也为教师有效实施课堂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小班授课,教师更易操控学生,能够更好地贯彻课堂教学计划,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4.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的putin,而完全忽略语言的putout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上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的。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语言输入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输出能力,否则便不能够适应合作办学的教学方式,也达不到合作办学的教学目标。

对于语言教学,历史上曾出现许多教学流派,如语法翻译法、交际法、任务教学法等。每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如语法翻译法,侧重讲解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适合语言基础薄弱和语法知识匮乏的学生;交际法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所以其教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任务教学法则以布置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为中心,类似隐性的分层次教学,针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主动性。合作办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自身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不同,博采众长,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

5.优化教材及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办学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选用的教材要:(1)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教材内容贴近国外大学生活和学习。(3)既能语言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拓宽国外视野,同时也强化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在此方面,笔者所在学校进行过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中方不再采用《新编大学英语》,而是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因为《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系列,本身就做了模块化处理,并且它的内容,尤其是视听说教材的内容特别接近国外生活。另外教研室根据学生需要,自己编写了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大学英语词汇指导》一、二、三册。对于外方教师,我们也打破常规,规范其教材及教学内容。例如中澳合作项目:我们要求外教也要有配套的语音、听力、口语、写作等教材;要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案等。这样既丰富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资源,又保证了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6.实行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研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决定通过增加学生平时成绩在总分中所占比重,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督。学生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单元测试),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更好地适应英语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7.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全方位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与普通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只靠课堂上灌输和训练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发挥课外学习的平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营造全方位的英语学习环境。

(1)构建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如鼓励开展英语晨读活动、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演讲、辩论比赛、戏剧表演等。

(2)鼓励学生加强与外教的接触和交流。如邀请外教举办英语讲座、和外教举办联欢活动、邀请外教参加本班的集体活动等。

(3)构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配备多种英语学习系统,提供各种学习网站,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4)增设英语选修课,如雅思(托福)词汇、雅思(托福)阅读、雅思(托福)听力、报刊选读、英语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等实用型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语言水平。

四、结语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高要求,笔者认为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必须围绕巩固学生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紧扣基础英语和学术英语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小班制的模块化的中外合作的双轨式教学。结合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特点,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材,优化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全方位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提高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奥托·叶斯柏森.如何教外语[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综合职业能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重新构建新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即人才培养目标、企业用人需求、学生职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

1)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足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在充分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是课程设置与体系的构建的基本依据。

2)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企业用人需求: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学生可以在职业教育之后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而职业的岗位在企业,那么学生接受怎样的职业教育才能胜任企业的岗位工作呢?显然课程体系决定了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岗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据此设置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用,企业才能适得其才。

3)课程体系构建的着力点———职业发展目标:如果仅仅考虑企业用人需求而设置课程,也只能满足一份工作要求,这无异于短期培训,更不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学生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个职业或一份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企业的发展,各类职业也在变化与发展,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必定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设置必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区别于短期培训的高职教育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4)构建课程体系的根本点———高职学生特点: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带有浓重的时代和社会特色,具体表现为网络带来的快餐文化使他们知识丰富,但缺乏深度;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独立却有反叛意识;学习基础薄弱,学不得法,自信心不足等,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培养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实用、具有针对性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5)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点———高职教育规律: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性区别于中职教育,职业性区别于普通教育,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给予了清晰的定位,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按照最新高职教育理念,遵循高职教育规律设置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

2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多年专业建设与发展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知识本位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位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2.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依据平台加模块式进行构建,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职业方向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

①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体育训练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等。通识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起点,课程的设置为随后进行的专业学习,以及毕业后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课程目标达到高等专科水平,确保教育的高等性,这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遵纪守法意识、诚实守信品质、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必修课程。

②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电子商务、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物流营销、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根据培养企业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的目标定位而设置,主要培养学生胜任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养成热爱专业、崇尚职业、奉献事业的坚定的专业思想。

③职业方向模块是根据当地物流业发展现状、物流企业细分和合作企业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如农产品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速递物流等,学生可以个人兴趣及职业发展志向选择学习。通过职业方向课程可加强学生在某个物流方向的认识与研究,毕业时直接进入相应企业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高职教育的直接目标。

④职业拓展模块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规划与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几乎没有人一生只从事一个工作或一种职业,职业拓展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发展潜力,根据未来职业生涯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2.2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高职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包含技术技能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必须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①综合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本能力是指计算机应用、语言表达与沟通、数据计算与分析、商务礼仪与谈判、公文写作等,是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础,是职业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专业岗位工作应具备的技术技能,细分为物流基本操作技能、运输配送等专项技能和分析执行物流活动等综合技能,这是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置系列实训项目并合理安排实施;社会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具有沟通交流、自我控制与反省、抗挫折、团结协作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方法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如信息接收与处理、分析与综合、自学与创新、决策与迁移、思考与应变等能力。

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按照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根据职业教育规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下:基本能力方面配合基础课程学习安排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商务谈判、社交礼仪、公文处理等方面的实训;对专业能力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安排课堂随机实训、项目专题实训和课程综合实训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围绕顶岗实习、创业实践、毕业设计、ERP训练、商务综合实训、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环节进行。实训项目是按照能力分层、先易后难、由专项到综合、循环递进、螺旋提升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组织,与理论课程紧密呼应,理论课程为能力训练提供知识准备,在实践训练中活用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3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适应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内容,由于素质教育的复杂性、隐蔽性和特殊性,素质教育不同于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必须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充分利用第一、第二和第三课程,以项目及活动为载体构建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①在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第二课堂的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进行教育和培养。

②在人文素质方面,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开设文学赏析等选修课,第二课堂开展诵读经典、知行讲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第三课堂通过文学社、各类协会、青年志愿者组织及社区活动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与养成。

③在身心素质方面,同样是通过三个课堂的体育训练与健康、半军事化管理、心理咨询、运动会等提高学生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④在职业素质方面,作为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表现为诚信、责任、合作、创新等优秀品质。职业素质的养成始终贯穿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各级各类活动中,如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技能大赛、企业家讲坛、创业实践等,在三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坚定的专业思想。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充分考虑企业和学生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职业要求,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即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三者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互为佐证、互为促进、互为渗透,形散而神连,很好地保证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是专业建设团队,团队成员由物流行业企业领导专家、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首先专业建设团队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和岗位群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面向,优化人才培养规格;第二,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根据职业分析,提炼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第三,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归纳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和实训项目等;第四,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生成长及持续发展要求,合理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实训项目及素质教育活动,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融理论传授、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位于一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4人才培养效果

实践证明,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能够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是专业教学的依据和方向,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连续三年企业与学院建立了“新邦物流”和“新易泰物流”合作订单班,连续三年组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企业沙盘模拟暨创业设计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13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现代物流项目中获得一等奖,毕业学生获取双证书(大专学历证书和助理物流师或高级快递员职业资格证书)比率达95%,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1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工程省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对其他专业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等起到了重要启示与带动作用。

5构建课程体系的体会与思考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思考:

1)职教理念更新是基本前提。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最新高职教育理念,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明确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观念,深刻理解并实践校企合作工作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树立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观构建课程体系。

2)名校工程建设是良好契机。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必须把理念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把课程体系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而这必然涉及到师资培养、硬件基础建设、行业市场调研、企业岗位分析、校企合作深化等等,2013年学院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省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优惠的政策和充足的经费支持使课程体系重构和实践成为可能。

3)全程校企合作是办学要求。课程体系体现了职业岗位及职业发展所要求的专门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从团队组建到市场调研、岗位分析、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再到教学组织,都要求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只有全程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