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科研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SRTP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既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即SRTP)。
组织机构。学院设立SRTP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学生工作部、教学工作部、各系系主任组成,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审核项目可行性,负责对各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设立学院SRTP办公室,指派专人对SRTP实施过程进行管理,负责协调各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项目来源。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学院设立了3类项目:学院科研项目。学院根据其发展过程中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需要设立的学院科研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寻找解决学院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的途径,不断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的规律、模式和特点。这类项目由相关部门申请立项,学生可通过申请参与具体的项目研究。教师项目。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学生自立项目。学院学生也可根据其占有的资料材料、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自立项目,向学院申请立项。
过程管理。第一,项目申请立项。通过广泛宣传,充分动员,严格审核,确保立项项目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第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是否按原方案进行,进度状况,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存在的问题等。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追踪;对进展较好的项目,给予肯定;对进展不好的项目,给予修改意见。第三,项目结题。按照学科类别组织答辩,答辩过程参照毕业论文答辩方式,要求参加答辩的学生提供15分钟左右的PPT讲解,然后回答专家的问题。专家组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打分。
成果奖励。学院设立SRTP专项经费,对科研计划立项的项目进行经费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元。只要结题的项目,学院将兑现项目经费和指导老师费用。经评审获得优秀等级的项目,学院在兑现项目经费和指导费用的基础上,还将对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出版图书或专著、获得发明专利的,学院予以资助,并对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对于获得优秀等级的科研成果、发表的科研论文等,学院择机结集出版。指导老师项目成员在省级刊物或在CSSCI、SCI刊物、核心期刊期刊的将另行奖励。
SRTP的收获及体会
在组织与实施SRTP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独立学院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其他学生活动不可替代的。
第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每个SRTP项目要通过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学院都跟踪报道。项目结题后学院将召开表彰大会总结成果、表彰优秀,在研究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办法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工作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方面促进了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①
第二,增进师生的沟通交流。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以聘用为主,流动性较大,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少。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乐于与老师交流。SRTP为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
第三,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不够刻苦、自我意识强的问题。在主观上,他们有好好学习,将来成就大事业的愿望,但是控制力不够强、随意性大的毛病常常导致他们做事半途而废,有头无尾。SRTP是以项目组形式合作完成的,每个项目组由3~7名同学组成,每个成员都承担一部分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学院的定期检查、老师的监督和团队成员的鼓励,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努力完成项目,无形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②
SRT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确实能够以高度的热情、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项目研究中, 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目标不明确,认识不到位,项目流失率高。实施SRTP的目的是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的主动创新研究意识还是比较差,经常出现延期结题或不结题等现象。学院2008年立项的33个课题,到结题时只有11个课题参加了答辩,项目流失率高达66.7%。部分学生凭一时的兴趣申请课题,立项后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研究, 就随意地退出或干脆不去做;部分学生在对SRTP研究工作认识错误,有的没有认真选题导致课题无法顺利进行,有的抱着侥幸心理随意地编造数据企图蒙混过关,这都影响着实施SRTP的效果。③
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影响研究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程度偏低,在学习外文文献上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提升研究质量;部分学生中文功底较差,撰写的中文论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不少学生不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指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指导方式存在差异。在指导过程中,有的老师过分包办学生的事情,帮助学生拟定研究方向和提纲,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使学生无法发挥创造力。有些老师表面上同意指导,但对研究过程不闻不问。学生总吃闭门羹,得不到有效地指导和帮助。④
进一步完善SRTP计划的思考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SRTP。经研究发现,我院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SRTP的热情较高,法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参与的热情较低,SRTP出现了学科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与学科特点、教师的宣传力度有一定的关系。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SRTP,参与SRTP。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向同学们大力宣传SRTP的意义和特点,同时让参与过SRTP的学生现身说法,谈体会讲感受,力争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SRTP。
加强对 SRTP各环节的管理,改进管理方式。第一,立项审查需要全面检查,综合考虑,确保质量。项目审核时要考察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还应该考察申请人的立项动机、学习成绩、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不能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就降低要求。第二,中期检查必须落到实处。通过填写中期检查表、召开中期检查报告会、抽样重点检查等方式 ,组织专家全面审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同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结题答辩是 SRTP实施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宣传SRTP窗口。在独立学院开展SRTP应该重过程,轻成果。在结题答辩时,应该重点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而不是关注项目成果。同时,对于项目中有待改进之处予以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懂得项目的结题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第四,项目推广对于SRTP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表彰大会、优秀成果展示会、印发成果汇编或者论文集都是项目推广的重要手段。对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学院可以帮助予以发表;对于管理建议方面的成果,学院可以帮助送达有关部门;对于专利发明等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学院可以联系企业进行孵化,帮助其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⑤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大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因此抓好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的管理至关重要。应制定完善的SRTP指导教师的岗位管理职责,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指导时间、次数、内容做详细的规定,以保证SRTP不流于形式。对参与SRTP指导的教师学院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措施,对科研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应加大奖励力度。对于不负责任、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受到相应的处理。(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注释
①②段徐,章燕棋,应美丹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第3期。
③景桂英,吉东风,陈兆夏等:“实施SRT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管理》,2004年第6期。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验计划
作者简介:龙激波(1971-),男,湖南涟源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阮芳(1981-),女,湖北咸宁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湖南湘潭4111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29-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对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尤其近十年以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体系、科研创新活动的选题与培养途径、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实践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通过科研活动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大学生从事科研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支撑,这必然促使学生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能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也资助一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然而,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地方高校中开展的时间不长,从实验计划的实施方法与实施过程等方面,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时间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由所处的学习阶段决定,由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在大学本科四年学习中,第一学年主要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学习任务重,而且缺乏承担创新性实验项目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第四学年学生除了课程学习外,一类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另一类学生则寻找就业机会。第二、三学年学生处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的阶段。2008年湘潭大学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立项资助创新性实验的高校之后,湘潭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实践。从各项目实施的效果分析,在创新性实验计划中,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在第二、三学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最佳时间段,项目实施时间以两年较为合适。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选题
目前项目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指导老师选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确定题目时既要考虑项目是否适合本科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又要考虑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操作步骤的可行性,还要考虑预期成果是否明确合适。
指导老师选题一般受老师科研水平和科研方向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与科学研究人员的科研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是以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而不是以得到具体的科研成果为目的,选题时应把自主性、可行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追求脱离本科生实际能力的尖端和前沿性课题。有的指导教师不是从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研究领域,甚至从自己的科研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由于学生知识积累和视野的局限,当老师给出一些这样的创新题目时,学生往往对这些项目没有清楚的认识。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虽然结题时成果累累,甚至获得大学生创新大奖,但大学生对研究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自己所做的创新研究工作。这类项目选题过难或者偏离本专业知识,超出了本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即便最终完成项目也很难说是真正的成功,影响了创新项目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学生自主选题时,由于其自身知识的积累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很难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很难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自己所学专业理论水平的联系,不但使选题的创新性、方案设计的合理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也降低了立项的几率。即使项目立项,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指导老师可以把握项目的先进性和新颖性,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可以从学生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动力、综合运用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湘潭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实施中,选题时以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专业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建筑节能技术中的一些问题,如解决夏热冬冷地区节能通风墙体的结构设计问题、热湿传递作用下竹材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室内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等等。这类问题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都容易理解,而且可利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问题和利用本科阶段实验技术与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项目与实际工程联系可充分调动学生在项目创新研究整个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方式
近期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渴望。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组成员大多是在项目申报时临时组织起来的,部分学生申报科技课题是凭当时的热情,把科技项目当做一项具体的活动而没有当做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有限,申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认为搞创新活动很耽误时间,挂了科不值,申报后也缺乏长期从事创新活动的耐心,不能完整和系统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应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以及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参与创新项目的主要成果是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训练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因此,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包括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指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自学方法、坚持锲而不舍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自学策略和能力等。在项目研究开展之前必须要了解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效地收集有关科研成果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在别人的起点上开展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根据项目研究进度和内容提出大学生创新项目各阶段的自学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较强意识;熟练掌握互联网网络及各种计算机检索系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图书资料的分类系统、国际专利分类法、一些重要的检索刊物和工具书等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方法;准确地识别信息的意义和重要程度,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富于独立思考、能够提出见解、善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实施进程中建立一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求异思维、重视发现疑问的教育环境。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找不到问题”也往往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缺乏毅力的常见原因。及时对学生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特别是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浪费宝贵时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讨论和辩论,使学生真正有所思考,科研创新能力真正有所提高。
四、项目指导老师的有效性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老师一般从项目选题开始到完成给予全程指导,以求通过创新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没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将很难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指导老师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表现为三种状况:首先,教师大多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而且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原本已经十分繁重,因此,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其次,指导老师虽然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经历,有些老师是从高校学习直接进入高校教书,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很难把知识转化成科研创新能力。再次,有的指导老师不是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水平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科研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使学生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感到茫然无措,从而使学生失去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兴趣和毅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作用也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大。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是受知识水平、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另一种是指导老师在科技活动中指导过多,主要的研究工作均由指导老师承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都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为发挥指导老师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作用,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放在重要地位,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中。同时,改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单一老师指导的现状,根据专业特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现状等因素,建立指导老师团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期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2]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2-13.
[3]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5,105.
[4]曾兴雯,赵树凯,赵韩强,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篇3
目前,清华科技园主园区已有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研发机构近150家,其中包括P&G、SUN、Schlumberger、NEC、Google、Microsoft等在内的8家世界500强研发机构;BROADCOM、Juniper、VERITES、SOHU COM等20家海外上市公司。还有同方、紫光、诚志股份等清华控股的上市公司,以及清华大学国家光盘工程中心、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清华大学的成果转化机构。园区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近一千项;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近400项。清华科技园现已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建设速度最快、入驻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之一,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鼓励创新创业的园区文化和推进创新创业的园区环境,形成了包括企业孵化器集群、研发机构集群、清华衍生企业群、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群、创意产业集群、中介服务机构群等在内的产学研创新集群。企业、大学、政府、中介等创新要素在清华科技园的汇集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促进自主创新的“创新场”。清华科技园正在把“全力营造自主创新场,实现产学互动、聚集核心技术、培育钻石企业”作为园区自主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先行者之一,清华科技园自成立伊始,始终以“国际化”、“支撑平台”和“辐射发展”三大战略为指导。依托清华大学的智力、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在管理理念、资源整合、经营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打造高质量园区,全国辐射网络初具规模
清华科技园主园区占地25公顷,位于清华大学东南侧,地处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地带。目前,主园区的空间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建成华业大厦、学研大厦、同方大厦、紫光大厦、创新大厦、同方科技广场、创业大厦、威新大厦、科技大厦等楼宇共计69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园区整体出租率达到95%以上;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客户总体满意率达90%。
自主创新源于责任,辐射地方源于使命。清华科技园的使命是通过科技园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为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服务。目前。清华科技园依靠自身资源和品牌优势,通过合作建园、委托经营、管理输出等不同模式,已在广东珠海、广东番禺、江西南昌、江苏昆山、陕西西安和咸阳、河北廊坊、上海闸北、山东威海和辽宁沈阳等地建立了辐射园区。加上北京的玉泉慧谷,已经拥有10家辐射分园,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空间网络。
清华科技园“辐射战略”分为“硬辐射”与“软辐射”两种模式:“硬辐射”指清华科技园投入资金建立分园;“软辐射”则指清华科技园通过管理服务和品牌输出模式建立分园。随着品牌输出分园的拓展,清华科技园品牌输出模式已初见成效。经过14年的建设发展,清华科技园多模式辐射发展分园的格局目前已经成型,随着全国范围内多模式、立体化的分园网络体系的形成,清华科技园摸索出的“软、硬”结合的辐射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国大学科技园可资借鉴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典范。
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支撑平台价值持续提升
2003年,清华科技园提出系统构建有中国大学科技园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想。至今,清华科技园已经逐步搭建起以创新型增值服务为核心的创新服务体系。
日前,园区400多家大、中、小型企业彼此共存、相互交织,构成了清华科技园庞大的创新网络,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和大学之间、企业与中介等之间的互动加强。目前,在IC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园区内已经开始形成较为紧密的产业集群形态,一系列产业链逐步形成。总的说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环保、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为辅,配以教育培训、法律咨询、金融等专业服务的产业格局已在清华科技园初步成型。
平台作用显著,推动校企间技术转移
清华科技园积极搭建平台,推进企业和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利用大学的创新资源,企业的创新技术,促进企业高速成长,推动大学学科建设。2004年,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和清华科技园合作共建的“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挂牌,通过政府有限资源撬动大学的存量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园内企业搜狐、蓝资凝石、凌汛、华天中汇、神州亿品等多家企业都与学校合作共建了实验室。
园区内的企业成长还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钻石计划”的入围企业之一数码视讯有限公司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大额资金支持;蓝资凝石公司获得了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政府的资助对于创业和创新企业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清华科技园除了促进各方的合作,还积极搭建创业舞台引导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每年由清华科技园协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全面培养了学生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各方面的素质,促进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在大学营造出创业的氛围。
孵化能力不断提高,创业企业服务逐步成熟完善
企业孵化是清华科技园创新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清华科技园下设有清华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致力整合各种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中介服务和投资基金等相关机构的联系,为创业企业提供包括创业培训、孵化器管理、小企业评估与投资、帮助企业争取各种政府资助、举办创业大赛等多方面的服务,与众多创业企业共同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目前清华大学创业园在孵企业已超过170家,企业注册资金超过7亿元。2005年被北京市人事局认定为“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
此外,园区在改善园区融资环境、提供多样化投融资服务、促进大学技术转移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设的启迪创业投资公司和启迪孵化器公司与中关村管委会合作,开展科技咨询和政府资助专项评审工作,帮助清华科技园入园企业在年度专项评审中获得超过800万元的政府无偿资助,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园区企业完成项目融资1000多万元。清华科技园的孵化器工作已经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正在形成IC设计孵化器、软件孵化器、生物孵化器等。
人才培养充分实现服务社会功能
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主办方之一,也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的实践基地。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实践活动,科技园切实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新型人才。另外。清华科技园内有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众多国家级教育培训机构,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百余期。培训学员近万人,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之一。
总的说来,不断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使清华科技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园区企业的成长――创新服务体系作为清华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本质内容的作用正在得到加强。
国际化战略明确,搭建跨国技术转移和国际交往的桥梁
篇4
[关键词]酶工程 教学模式 双平台 模块化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95-03
《酶工程》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学科随着酶学研究的深入而迅速发展,通过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而成为一门新的边缘科学技术。这门学科是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前景较为明朗、具有很强应用背景的学科。但是较长时间以来,酶工程专业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整个模式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以“背书”为主,学生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酶工程研发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规划设计《酶工程》课程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酶学研发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高等教育的观念、模式、和管理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使现代生物学教学由传统的讲授式向各种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发展。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导向教学法(PBL)、集中讨论式教学法和基层实践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这些新的培养方法均在传统的教学法上有所突破,具有显著的模式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大学生物学专业《酶工程》教学培养上更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在总结前期培养模式以及经验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即模块式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专业课(例如生物科学)不宜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原因是各授课章节联系紧密,难以明确地划分出合理的授课模块。但是,随着当今信息软件模块式的开发产品的推出,依据学生心理变化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有必要将传统“填鸭式”教学转向“自主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法,主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大学本科学生心理认知发展规律,将适宜的老师授课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形式有机结合。它含有上述前期教学模式的大部分优点,是在多种大学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出来的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在生物学课堂教学摸索中慢慢成熟。
此外,酶工程是一门理论兼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注重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与课程实验实践的衔接。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创新酶工程新的教学体系过程中, 我们生物工程系的老师主动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注重生物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依托于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平台,基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成熟,创新设计了“双平台+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即整合学院教学团队的教学资源平台,有机地结合重点实验室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引导生物专业的本科同学积极参与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从而达到“寓学于研”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的提出,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在酶学领域从事科研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双平台+模块化”的教学模式的规划设计和实践,主要依据生物酶工程研发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探索性的学科特点,弥补单纯的“模块化”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劣势;增加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有利于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实质,开启学术之门。在大学“普及教育”和研究生“精英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整个现代生物工程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生物学专业《酶工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强化科研训练,按‘理、工复合型’培养模式”指导下,主要通过 “双平台+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规划和实践,改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良好的实验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和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生物酶工程研发的实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达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酶工程专业研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
“双平台+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首先完成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根据酶工程学科内容的特点,分成酶工程研究历史模块、酶学基础理论研究模块、酶学研究应用知识模块和酶学研究发展方向模块等。将讲课内容按照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和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分块,通过计算机的最新应用软件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将大学《酶工程》课程的主要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内容和模块层次显示出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酶工程》相关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接着对学生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操作:课堂时间调整为复习和预习模块,老师引导学习模块,学生讨论模块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问题中学习。并根据学习效果,将学习效果反馈的形式和内容模块化。
“双平台+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学生创造性研究“寓学于研”方式的模块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平台,通过相关项目的诱导式操作,实现学有余力的学生有目的的进入课题组,通过自己的动手,增强对现代酶学研究的认识和了解,初步开启学术研究之门。注重各个专业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围绕老师最终的教学目的,以生物酶工程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间的联系为基础,尽可能让课程变得松紧适度和通俗易懂,并且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然后让学生乐在其中,快速接受专业观点。并且要注重学生的各种创新模式并及时总结等。这样就将相对枯燥的生物学《酶工程》授课教学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专业学术交流讨论会,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形成酶工程学科完整的认知结构,有机地综合利用各个模块,实现学生对酶研发和应用的认识与掌握。
“双平台+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具体方案以及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1)。首先是由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转移到讨论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通过分析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学生可自学部分、适宜课堂讨论部分、需要教师主讲部分等多种模块。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自制PPT文稿,讲述并接受提问或质疑。有机结合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最重要的是教学和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注重在《酶工程》的理论与生活实际中搭建桥梁。如注重新酶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酶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另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酶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酶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复杂抽象,很难用语言描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以教学模型和自制的教具,使复杂的结构直观化,抽象的描述具体化,同时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积极体现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教学场所属于广西区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每个实验室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设施,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也可以免费使用免费进入并使用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专用网站,共享各种信息和技术资源;借助广西大学强大的网络专用服务器和100多台含固定IP的实验用高性能计算机,同时也可以使用教师队伍成员所在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网络资源。
■
图1:《酶工程》课程“双平台――模块化”教学模式技术路线图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双平台+模块化”的实施,完成了与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的对接。指导教师提供生物学研究相关项目的内容和具体材料,学生根据材料自己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在实验动手过程中接受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根据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成败和得失,并提出相关的修正方案。通过实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发现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撰写专业科学研究报告的能力,为完成相关大学毕业学位论文以及以后从事相关生物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完成具体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任务之后,专业指导老师要进行集中讨论和总结以及评比,使酶工程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完善实验结果分析。各独立的课题小组依次对完成的研究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实验结果,相关课题小组负责人进行深入总结,最后由专业指导老师评价。评价方面包括各小组成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研究中的综合表现等,充分发挥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
专业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生物工程专业的老师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通过与大学本科同学的充分交流,积极了解同学学习情况,了解本科同学日常学习的各项安排、明确专业学习的自我要求以及希望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重点等,增加了互动环节,努力体现酶工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积极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及时扫除部分同学的专业学习盲区。在平常的教学环节中,根据学期教学日历的安排,结合酶学国际研究的最新发展,结合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各个研究方向,向本科同学积极阐述本校相关生物学学科的优势和以后的发展趋势,培养同学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以各种相关教材为基础,结合酶工程专业授课的实际特点,做到经典理论知识和当代生物学研究热点的结合,开阔本科同学的学习和研究视野。探索了各种酶工程研究的最新手段。做到了讲授与探究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课程改革通过“启发式教学”,结合“讨论式教学”,逐渐向“研究性教学”过渡。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本科同学以后的学术涵养,开始了酶学的研究启蒙。这种形式不仅开拓了生物学专业同学的学习视野,而且激发了专业研究兴趣,提高了专业素养。近几年来,学院一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校和单位录取,升硕率保持在30%以上。实践证明,有关酶工程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完成了相关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
总而言之,依据大学生物专业《酶工程》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创新性地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注重强化教学内容,培养大学本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本科同学注重学习形式,同时增加创新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还要紧密结合其他生物专业和课程的发展趋势,加强本科同学的现代科学素养意识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研究室倡导的“双平台+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获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依据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努力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相关行业输送合格的从事酶工程研究及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庭廷,施媚.《酶工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9,3(26):91-92.
[2] 欧阳嘉.关于高校《酶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引进与咨询,2006,(4):74-75.
[3] 孙鹏.酶工程教学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2):98.
篇5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56-02
一、引言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建设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篇之年,教育信息化建设也相应地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意义。在刚刚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出要让高等学校学校普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这意味着未来以智能硬件构建的“虚拟课堂”将成趋势。在智能硬件的辅助下,传统教育课堂正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转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教育。电子白板等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产品不仅被应用于校园场景,还在课后应用与学生的课余生活中,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助式与支持协作式学习习惯,还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教育信息化下的大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是运用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育传播方式等,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大学数学资源库,促进高等学校数学教育改革,以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这样对深化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信息化课程的发展
传统的“课程资源”概念是美国学者泰勒1944年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公共图书馆等。
信息化课程资源则是近十年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普遍将信息化课程资源界定为“以数字化手段进行获取、传递和加工的,支持课程实施的多媒体资源,以及对这一手段进行支持的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总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全球化与信息化合流使各种全新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在学校课堂之外纷纷建立。如从传统的教科书完成向交互式电子书的转变;传统的授课视频录制到“哈佛耶鲁公开课”;从TED演讲、可汗学院的微视频到TED在You tube上的建立;从传统的OCW开放课程计划到MITX,再到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MIT宣布共建的edX项目;从传统的LMS学习管理系统到学习平台的转换;从传统的远程教育到P2PU的建立,再到2012年5月14日宣布建立的“在线哈佛大学”密涅瓦项目;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翻转课堂的实践。教育信息化正在重塑我们对“大学”、“教学”、“学习”、“课程”、“课堂”等等的认知。
三、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中,如何解决教师队伍对信息化环境的不适应问题;如何将传统课程资源与信息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如何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如何解决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内容形式单一、重复开发严重,数据标准不统一,只重前期建设缺乏后期的维护与管理等共性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有所争论。要使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更好的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大学数学发展中使其走上专业化、系统化和个性化的道路是广大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如何有效的建设和使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已经得到高校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是时展的必然。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数学实验四大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的建设重点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整合并完善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建成服务于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优质信息化资源平台。(2)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四、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及建设内容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应具有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特点。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撑下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为核心,搭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各课程组负责人利用信息技术,吸取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及前沿性知识,完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实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工作,编写中应体现时效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搜集课内外资料,按题型形成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电子习题库,并形成模拟试题库。搜集文本、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素材和其他素材,形成素材库。制作常见问题库,给出常用教育资源网址索引。
3.建设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包括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省级精品课网站及网络课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网站,形成一个入口学学数学,方便学生学习。对每一门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建立完整的信息库,包括课程学习目标、电子教案、重要知识点的微课讲解、多媒体课件、习题库、模拟试题库、实践拓展项目等。
4.数学实验网站中既设置数学实验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资源,同时配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重要概念、原理的实验演示和结果,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配备一定量的实践拓展题目,如热点问题的数学建模和求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大学数学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一般如下:
1.对国内外高校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进行调研,取长补短,搜集资料并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准备。
2.给出依托信息技术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根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建设传统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注意规划和分类,按照不同课程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设方案并逐步按计划实施。
3.组织专人进行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合体布局,灵活生动又能体现每门课程特色,吸引学生主动、深入学习并给出一定量实践性题目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4.网络教学平台要及时修正与改进,定期维护、更新。对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改进,安排专人对信息化资源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
5.不断补充新的课程资源建设材料,与已有的课程资源形成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数据库。
六、大学数学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促进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共享。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打破资源壁垒。随着十二五“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全面推进,能够通过融合的通讯网络获得可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2.通过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当信息时代的学生具备了“信息”型认识结构时,必然要求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实施手段上,都要符合促进“信息”型认识结构的发展需要。
3.通过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结构与表现方式的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的纯纸张形式转换成包含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录像甚至模拟的三维景象的超链接的电子化的结构形式。
4.通过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提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不仅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之一。
总之,高校大学数学信息化建设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数学资源库、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实现高校的数学资源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数学教育质量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也是高等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要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持续,学校应从财政上加大支持,并尽快把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列入常规预算,至少使高校不必为了保证信息化的持续进行而想方设法去节省、“创收”。
参考文献:
[1]成丽波,蔡志丹,周蕊,王姝娜.大学数学实验教程(第二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篇6
考生:
我校2016年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在教育部信息平台上进行(网址:yz.chsi.com.cn/bsbm),开通时间为2015年11月10日9:00~12月31日22:00。请各考生在规定网报时间内做好报名工作,过时不再开通补报。考生在进行网报时请准备好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彩色头像照片上传,照片背景一定要为白色。
注意部分院系今年启用申请考核制专业试点,不再招收普通招考考生(详见本校博士招生简章),请各位考生报考时注意报考院系与对应考试方式(普通招考或申请考核)的正确选择。注:只招收申请考核制的专业和工程博士的考试科目均为2309-专业基础课、1107-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及3546-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这三门课程,请各考生留意区分。
注:报考少骨计划的考生(专项计划部分请勾选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请在报名期间将盖好章的少骨申请表办理好,以便在网上确认期间可直接上传电子版(纸质版在确认开始前寄到研招办)。报名少骨的考生,若在确认期间不能上传少骨申请表将不能通过审核和缴费,后期也无法正常参加博士考试。网报期间不进行缴费操作,缴费在网上确认环节进行,确认开始时间另行通知。
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教育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8-02
本文尝试构建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体验”作为教学策略和中心,借助互动性和开放性的体验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规划能力,为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引入、创造或创设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教师选用恰当的引导语与问题,让学生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进行点评和理论升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形成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现状,笔者在某高校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2份,同时对60名学生进行了个体访谈,调查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普及程度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美国在学生八年级时,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英国从九年级开始;日本从初一开始一直进行到高三。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普及工作远远滞后,对大一学生的调查发现有83.1%的学生表示在课程学习后会认真考虑个人的生涯规划,而仅有28.9%的大二学生仍然会在学习和实践中考虑到职业规划。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性
当前教学模式往往泛泛而谈,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师也会采用案例教学,但案例来源多以网络、书本为主,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的理论性太强,与实际脱钩,并不能解决自己在就业、择业中的问题。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建设
该课程任课老师一般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学科背景多样,缺乏系统性理论知识和实际指导经验,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开展就业、规划辅导,很容易变成“思想教育课”。部分高校尽管要求担任职业规划课的老师具备“职业指导师”资格,“持证上岗”,但没有系统的教材,缺乏课程教研组对课程统筹规划,更没有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很难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三、体验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一)生涯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引导
体验式教学模式依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创设的活动、游戏、情境或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职业及生涯决策全过程获得直观而深刻的领会。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保证课堂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掌握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明确活动流程。系统的活动流程和科学的引导语设定,是确保体验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对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生涯体验活动的参与
在体验式教学方式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活动要求,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各种生涯体验活动中去。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时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的言行进行观察,通过参与激发个人体验,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能力。
(三)生涯体验活动的思考与分享
体验活动中教师以指引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观察学生的反应,提出一些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问题,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见解等。教师认真聆听和记录,并对正确的生涯规划意识做出赞扬,对不合理的意识及时纠正和指导。分享和反思过程,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生涯规划意识。
(四)生涯体验活动的内化与升华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目的是用形象、生动,贴近实际的教学方式把刻板的理论知识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提升生涯规划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比如,到企业实习参观、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等。
通过活动引发体验、分享体会,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职业规划课的最终目的。高校要建立系统化体验式教学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教材,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郭蓉著.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2]乐晓蓉.高校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2.
篇8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为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主要针对教学模式[1]和教学方法[2]的改革居多,而对检测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学效果的课程考核却非常少。科学的考核方式对检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本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基于过程化考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考核模式改变成过程式考核模式。
1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考核不能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是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老师对有关问题提问,点名学生回答,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是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的学生,而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不能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3]。不能体现教师的作用,同时学生的独立学习和主体的参与性、创造性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
1.2教学考核方式比较简单
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学校统一命题,统一安排学生考试时间,最后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占少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因而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在期末针对考点进行考前集中突击,考前临阵磨枪,甚至在考试中作弊,学生忽视学习过程,侧重期末的考试结果。
1.3考核题型模式比较固定,不能反映学生的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虽然采用无纸化考试,学生上机随机抽取试题和机器自动阅卷形式。考核主要偏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试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偏多,分析题和综合题等比较少,计算机机器阅卷评分标准化[4]。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注重学生的创新和个性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很容易出现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解决能力不强的高分低能的现象。
1.4考核结束后分析反馈的能力不足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结束,老师一般对试卷难度、学生成绩分布、试卷知识点覆盖率等进行分析,但缺乏更为深入的分析反馈。考试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和考试知识点覆盖的系统性等老师没有随时随地的掌握,只能期待下次教学进行改进。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改革的思路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本校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本校学生计算机水平,提出基于过程化考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过程化考核是在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各个教学内容环节和知识模块环节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考核,随着课程教学进度的进行,最后在课程结束形成课程考核结果。过程化考核这种模式可以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便于课程教师分阶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院系、不同班级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及后续课程设置情况适当调整本课程各部分的其他教学内容和深度,达到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和过渡。过程化考核采用类似驾校考试的方式,学生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模块就考核一个知识点模块的方式,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激励功能和考试结果的反馈调节功能,实现以考促学的教学目的。
2.1合理划分知识点模块
过程化考核是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划分的。参照知识点的结构课程可以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训练、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数据库知识、程序设计基础与算法基础、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等知识模块。
2.2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针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知识模块的特点和目标、内容的设计等不同,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是分期、分阶段的考核,采用平时综合成绩、学生作业完成成绩、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相加总和成绩定为学生课程期末的成绩。平时综合成绩注重考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课堂综合表现,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上台讲解、课堂讨论等。学生作业完成成绩是通过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所交作业的完成质量两个指标体现。分段测验平均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由计算机机器自动阅卷,学生交卷即可看到分数,可以查看考试成绩分析。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是各个知识模块考试成绩加权后的综合成绩。学生通过分阶段考试检查自己对各个知识模块的掌握,教师也根据学生分阶段的考试成绩,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期末考试成绩也是无纸化考试,考核的内容范围涵盖要求学习的全部内容,命题严格遵照课程教学大纲,所有试题、考题的难易程度都限制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研室教学老师通过讨论,按照教学大纲,按照学生人数,从机器题库随机组成若干套学生试卷,试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以及主观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学生考完即可知道期末考试成绩。
2.3过程化考核期末成绩的评定
过程化考核的学生最终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总成绩=平时综合成绩(20%)+学生作业完成成绩(10%)+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综合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实验能力组成;学生作业完成成绩包括课堂实验所交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质量体现;分段测验平均考试成绩采用开卷,上机考核方式,课堂随机考核的方式;期末考试成绩考试采用传统的闭卷上机考核,考查学生课程掌握情况,考试完毕机器自动评卷,自动得出分数[5]。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改革优势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过程化考核后,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以考促学的风气,避免了学生平时放松,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的做法。采用过程化考核与没有实施过程化考核相比较,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合理,考核的技术特点更加真实和全面,重视学生的创新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考试知识点覆盖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篇9
现在,我们惊喜地看到,华中科技大学已率先提出了通过网络解决网络实验建设的思想,并成功付诸实施,为全国其他高校网络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决定筹划建设一个网络实验室。规划中的实验室主要针对学校计算机、电子等涉及网络专业课程的学生,旨在提高学生在网络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等,进而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专业的网络技能,能够直接进行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的技术型人才。
对于该项目具体方案的制定,华中科技大学方面非常严谨,提出的需求几近“苛刻”。他们要求,建成后的网络实验室既能在本地实验室进行网络实验,同时还能通过远程登录认证进入实验室进行网络实验;要使用现有PC机作为网络终端,同时PC机也要接入Internet,网络实验室内部能完成所有实验的验证工作;实验平台必须能满足80人同时进行实验;必须达到10组配置,其中要求包括5组基础实验台、2组安全实验台、1组VOIP实验台、2组无线实验台;实验室具有对设备的一键恢复功能,可以对一台或一组实验设备进行出厂设置初始化和恢复到一个指定的配置环境;整个实验平台要具有预约实验时间、计费、账号密码等管理功能。
通过细致的规划和多次论证,华中科技大学最终确定采用锐捷网络提供的网络实验室解决方案及设备。具体网络实验室结构如上图所示。
此次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实验室建设采用的网络设备,由实验组这一网络实验基本单元组成。锐捷网络根据华中科技大学的实际需求,为其配备了基本实验台5组、安全实验台2组、无线实验台2组、语音实验台1组,每个实验台既可单独进行相关的实验,也可以配合实验,从而完成更为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的实验。同时,锐捷网络还为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实验室在实验室出口配置了一台RG-LIMP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可实现远程实验和预约、提交实验结果等功能。
专注实验教学
锐捷网络在高校网络教学方面拥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以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地吸收和消化。在教学形式上,锐捷网络倡导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锐捷网络主张实施双向化策略,即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求者,教和学形成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要求实现现代化。锐捷网络始终认为,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迅速、高效地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为了对高校的日常网络教学有个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锐捷网络还专门为网络实验室配套了内容丰富的专业实验手册,以供教学参考。实验手册对每个实验的教学目的、实验的真实环境描述、实验的设备、实验设备间相连的网络拓扑、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验证等内容,描述详尽、图文并茂,学校可以直接用作教材。
另外,锐捷网络为了满足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需求,决定向校方提供来自实际案例的综合性实验。例如在综合性实验中告诉学生某一个大型企业的相关情况――共有多少人、有哪些部门、地理分布如何、管理水平如何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背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这个大型企业的拓扑;同时,锐捷网络还要求学生使用实验室里的设备,按照自己设计的拓扑来把这个企业的拓扑搭建起来;之后,再要求学生把搭建的企业网调通;最后,还需要他们以综合掌握的技能去优化这个网络,比如要配ACL、QOS等。这样,学生才算完成这个综合性实验。这种“案例型”综合性实验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极大地锻炼实战技能,对他们将来的就业及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都是极有帮助的。
教学管理便捷安全,网络实验高枕无忧
网络实验室建成了,那么应用了锐捷网络实验室解决方案的华中科技大学在教学管理方面又有怎样的优势呢?
高效管理的实验室
在锐捷网络提供的设计方案中,实验室不用插拔配置线,最大限度地保护设备console口,同时也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如何配置设备的关键内容上。学生无需交换位置,便可在不同功能的实验台之间轻松切换。教师在教师机上即可登录到学生实验的设备上,指导、检查学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就能轻松地管理多组实验。该方案采用了目前实际工作环境中最常用的网络配置方法,学生更容易贴近实际。在RCMS提供“一键清”的功能,可以方便地把实验设备的配置配成缺省状态。
安全管理的实验室
由于网络实验被局限在实验台(RACK)内,任何两组实验设备之间没有网络连接,实验过程互不干扰、实验结果也更加清晰可信。另外,无论操作怎样的实验,均不会因协议震荡而冲击校园网。每个学生实验的设备由教师指定,这就确保了整个实验室都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该方案可以通过防火墙防范病毒,确保实验室网络安全。
开放的实验室
一方面是指实验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实验内容,并在该实验室内完成。另一方面,是指实验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可在异地进行预约和做网络实验。
通用的实验室
篇10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69-02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化工、 食品、制药、材料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系统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门自然科学。不过大学所学的无机化学涵盖的基础内容,与高中相比相差甚远,其中涉及大量抽象的定律及立体结构内容。为了改变学生机械记忆的习惯,着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精练与调控教学语言,重视习题课的教学以及把握课堂教学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学生不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几点探索,以使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能够与其课堂教学很好地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理解。
一、明确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学学习的首门实验课,这是他们必修的最基础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也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衔接与强化,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较为琐碎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另外,通过本课程的技能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习惯、理论联系实践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改革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一)预备实验和预习报告
教师在每次实验前要作预备实验。通过预备实验,及时发现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各种异常状况出现的可能与原因,从而完善实验,在上课时有的放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而且,通过预备实验教师可以理顺思路,将理论与实验顺畅地结合起来,针对关键的知识点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还要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写预习报告,但要强调:预习报告不是“抄写”实验书上已经清楚地写明了的实验步骤、原理以及注意事项,而是对要做实验的了解和规划。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资料,清楚实验中所用仪器药品的性能性质,明白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验规律,最后达到实验的目标。
(二)实验教学方法多元化
目前,实验课大多都是采取“先讲后做”的典型实验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管按照老师讲的做,阻碍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程开始时先采用“先讲后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适应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但随着课堂教学和实验的深入,教师可以在讲解实验时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边做边思考,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再询问答案,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单多相离子平衡”实验,针对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内容,教师先不要把涉及的方程式及现象都给学生说明,可以先给学生强调要按照步骤顺序与量加入每种试剂,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并与自己的预习相比对,及时发现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完善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性实验与应用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目前,我校理工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分成了基础型技能训练、拓展型性质实训和应用型综合实训三大模块。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由玻璃仪器的洗涤与使用这一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开始,经过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单多相离子平衡拓展型性质实训以及粗盐提纯、硫酸亚铁铵等应用型综合实训,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拥有了不错的专业素质训练,拥有了一些专业能力。而针对化学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要求,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适当增加了他们的综合性实验――硫酸钡溶度积的测定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检测铁钴镍,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训练,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实验技能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巡视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予以纠正,严格要求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灌输规范操作的思想,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
(三)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也不够细致。如“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在记录 Fe3+ 和少量 NaF 固体反应后,再加入 KI 溶液和 CCl4的实验现象时,学生老是强调溶液混浊,而没有与 Fe3+ 直接和 KI 溶液反应再加入 CCl4 的现象做对比。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要注意相关联实验的关系,分清主反应和副反应、正常反应现象和异常反应现象等。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应观察什么,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设计实验包括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假设、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的形成。通过设计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实验的内容,夯实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归纳及思维能力。目前,无机化学实验中的设计实验主要为性质实验中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定,虽然要求学生设计出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并验证与分析结果。但是对于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来说还稍显不足,并没有涉及浓缩蒸发、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因此,设计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当中仍然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四、充实无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方法
以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要依靠学生平时每次实验与最后考查实验的结果来进行考核,成绩的评定比较粗略,很难全面考核学生。随着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逐步对考核体系进行了完善,其中包含了实验具体操作、卫生纪律、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回答问题、实验结果、考核实验等,以求尽量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但是,这样在考核的过程中也会有问题存在,例如在考核准备中工作量大,与考核的时间要求存在冲突,造成有些考核不能完全落实;实验操作考核的学生较多,教师不可能看到学生的每一个操作,就造成了有的错误操作不能被及时发现,影响考核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考核的改革还需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尽可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工作做到愈加深入与完美。
五、今后改革方向的设想
(一)适当开设一些微型实验和展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往往不能与课堂教学同步,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地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适当开设一些微型演示实验和展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促进其理解。
(二)适当提供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
在课程学习之外,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的实验能力,为实验技能大赛培养后备人才,也为毕业论准备,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及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为了促进与完善无机化学的教学,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仍然需要继续深入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源.对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再认识[J].化学教育,2007,(6).
[2]张静,崔明辰,孙连海.基于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无机化学实验学与教新型模式设计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