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案例教学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冲击性能;汽车碰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56-02

在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方面始终存在是否接地气,能否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的问题。案例教学不仅强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而且,也显著提升学生课外拓展学习的热情。“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案例嵌入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表明:恰当运用案例植入教学中,如果再给以学生适当的实践机会锻炼,有助于显著提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益于锻炼工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锻炼其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其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案例”源自英文“case”,汉语为“个案”或“实例”。“案例”教学是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师广泛地应用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得到广泛认可与实践。案例教学是从一个个“实例”出发,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文献师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原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业生产的实际问题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是在教学中使用一个个案例,对一个个实际工程问题或难题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讨论和描述,同时也要求探讨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积极参与讨论、辩论、互动与总提炼结,加上教师的观点、分析与引导,这样在课堂中,师生一起参与对案例和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对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金属力学性能”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原有教材缺乏鲜活的工程实践案例,教材与相关教学参考书籍的更新往往跟不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发展的节奏,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特别是需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与应用性。

一、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教学目的及其案例概述。“金属力学性能”课程主要通过学习有关金属及合金的力学性能知识,使学生能比较深入地理解金属力学性能的本质及其与外在服役条件和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动地加以改变,并能根据力学性能正确地评定和选用金属材料,同时还能运用力学性能试验作为研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的有力工具。教学要求如下:①通过服役分析,确定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②了解材料力学性能的物理意义、测试方法及其应用领域。③掌握材料的成分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并建立失效分析的基本方法。④通过习题库的学习,以及在线测试系统的测试,巩固与加强所学知识。⑤通过案例教学及其研讨、实验教学等,促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中结合主要课程内容,我们设置了包括“如何提高汽车的碰撞性能”、“航母甲板的耐磨性”、“如何提高大型船板的耐蚀性”及“如何提高大型钢板的冲击性能及韧脆性转变温度”等八个教学案例,其中“如何提高汽车的碰撞性能”教学案例为课程主要实施的案例。2009年以来,我国已稳居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宝座连续7年,汽车的用户群体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资源、能源危机和安全、环保等问题。因为我们发现汽车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大家现代化便捷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安全隐患等负面影响。其中大家最为关切也最直接、最显著的问题是安全问题。为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实车碰撞试验法规,所有新车上市前都要强制进行相应的碰撞试验。目前世界上实车碰撞试验法规主要有美国的FMVSS和欧洲的ECE两大体系,其他国家如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法规大多是参照上述两个法规体系制定的。我国的国家标准委员会2006年初的《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GB20071-2006)及《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GB20072-2006)7月1日起正式实施。侧碰标准中明确规定,所有M1类车型(9座(以下)4轮(以上)载客机动车辆)和N1类车型(最大设计总质量≤3.5吨的4轮(以上)载货机动车辆),都必须满足侧碰的强制性规定。而在后碰标准中则规定,所有M1类车型都必须满足后碰强制性规定。那些不能够达标的车辆都将被禁止销售。由于欧洲的强制认证方式与我国的认证方式相似,与美国FMVSS法规相比,欧洲ECE法规在测试方法、碰撞角度等方面都更符合我国国内的检测条件和实际情况,也更易实施,所以我国确定以欧洲ECE碰撞法规为借鉴基础,依据我国情况进行了一些修改,在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室进行了大量的碰撞试验,才最终确定了我国实车碰撞试验法规的内容。碰撞特性已经是公众的关注热点。汽车的撞击行为恰好属于我们的《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冲击性能研究范畴,两者有强相关性。因此,《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教学中,教师团队非常注意检索碰撞相关最新资料,提取信息,搜集照片和视频,并提炼素材,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碰撞案例教案,在冲击性能章节教案中引入了一些或触目惊心或生动有趣的汽车碰撞图文和案例,这些汽车碰撞案例在先前的教材和教案中并未涉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我们学到的课程理论知识。

2.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案例源于工业生产中的难题,因此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与探讨过程中,学生间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团体合作互动的意识获得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这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及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会发挥重要作用。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重要性。“金属力学性能”原有教材缺乏鲜活的工程实践案例,教材与教参的变化也往往跟不上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特别是需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与应用性;并且原来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暴露出不足: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以往的实验课包含在理论课之中,实验课程在较大程度上依附于理论课,往往变成了理论的验证课,不利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进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探索意识,也需要进行改革。

在“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的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因此许多教师会产生困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通过案例教学形式,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教师不断进行案例的凝练、分析和写作案例教学教案的过程是一个加强工程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主动学习和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过程,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使教师能不断内化理论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搞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案例教学特点。“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案例全部来源于工程领域,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同时又富有挑战性。案例教学中,教学团队凭借自身的科研积累和学科知识底蕴,呈现给学生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从实际案例中引出问题、分析问题、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总结理论,灵活运用理论去解析案例。这样,教学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可以大大激发和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尽早接触并了解工程实践场景,了解工作实际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案例直观性。案例来源于实践,具有真实性;同时它又是从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搜集,经过筛选、提炼后的成果。典型案例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实际。生动的案例,凭借灵活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它比一般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得多。案例具体性。即案例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十分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整个教学过程让学习理论知识具体化到案例剖析的过程中。

3.“汽车碰撞”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结合案例教学发现,案例的引入,讨论、互动和层层递进的分析、总结,整个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课程中关于冲击性能这一章节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例,我们引入“汽车碰撞”案例。尝试结合安全节能的时代主题,在讲清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解汽车碰撞法规的演变过程,引出冲击问题,以一场场车祸的照片、视频作为案例,让学生全神贯注于学习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索。在案例中了解冲击能量、能量吸收、应变速率、惯性对冲击特性的影响等。让学生在案例中了解不同材料的吸能特性、抗撞击零件的选材要点,冲击性能的测试评价方法和不同材料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等。通过车祸案例的解析,同学们对金属的冲击性能知识点的理解就比纯粹从教材上学习容易得多,体验也深入得多了。

篇2

[关键词]材料力学;冲击载荷;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76-02

目前材料力学课程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多是简化好的力学模型,学员看到的都是简图,而他们是没有任何工程背景的二年级学员,感到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是脱节的,所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拉近课程和学员的距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使学员对力学知识的用途有更深层的认识,可提高学员的力学建模能力。本文以冲击载荷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然后总结材料力学案例库的建设。

一、案例教学的步骤

冲击载荷是材料力学课程动载荷章节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分四步组织教学。

(一)案例呈现,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①:由于绳断裂,蹦极者落入鳄鱼河的水中。

案例②:绳没断,但蹦极者落入水中,被鳄鱼咬掉了头。

案例③[1]:2007年8月,位于大连星海公园的蹦极项目出现了一次“意外”:一个小男孩从55米高的跳台上跳下来时,一头扎进了海里!令人宽慰的是,落水孩子仍旧被保险绳牵引着,并且浮到了海面上。救生艇赶到把孩子救了下来。孩子上岸后连吐了很多口海水,由于获救及时,神志很清醒,经过全面检查,孩子没有大碍。

(二)提出问题,探索理论依据

问题:试建立力学模型,分析事故原因。

分析人和绳组成的系统,人为冲击物体,绳为被冲击物体。根据人与绳的特点,提出基本假设:①人抽象为刚体,即冲击物体的变形不计;②绳是变形体,其重量不计;③人自由落体运动时,对绳没有作用,当下落高度和绳的长度相等时,人对绳有冲击作用,认为人和绳共同运动,即冲击物体和被冲击物体接触后共同运动;④冲击过程中绳的变形保持弹性变形,即满足胡克定律,其弹性模量不变。冲击问题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冲击力随时间的变化难以准确分析,其精确计算十分困难,一般采取近似方法,认为冲击过程中只有机械能和变形能的转换,忽略其它能量的损耗,如不发声、不发热,因此采用能量守恒原理解决冲击载荷问题,由于不计能量损耗,所以能量法计算偏于安全。

(三)建立模型,求解力变形

人与绳索相连,绳索另一端牢牢固定在平台上,开始人静止在平台上,然后自由下落。设人的重量为W;绳索横截面积为A,长为l,弹性模量为E,模型同材料力学教材中习题。[2]

如果人静止挂在绳索的下端时,绳索的变形是其原长的1/60,动荷因数Kd = 12,绳索的最大伸长量Δd = KdΔst = 0.2l。

(四)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

案例①中蹦极者坠河的原因:依据动应力的计算分析,说明绳索动应力超出允许范围,导致绳索断裂。案例②和案例③中,绳未断造成蹦极者落水的原因:可能选择了刚度偏低的绳索,因为Δst偏大,导致Δd增大;可能选择了刚度够,但偏长的绳索,导致ld增大;按报纸上对事件的描述,小男孩“胖乎乎”,属于体重比正常孩子偏大,导致绳索动变形过大(超过设定值),工作人员可能忽略此点,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

建议:正规的蹦极设施具备不同规格的弹性绳索(一般按伸缩长度、拉伸刚度来标定),这些绳索事先经过专门测试并贴有规格标签。蹦极前要认真查看绳索的规格,选择与自己体重相适应的弹性绳。

二、案例库的建设

通过案例教学的实践,发现学员的学习兴趣高了,比如在看完蹦极者掉入河里,被鳄鱼咬掉头的视频后,都想知道其理论依据,避免今后亲身体验时出现同类事情。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比如讲授组合变形时,学员就提出丝锥攻丝时丝锥折断的问题,比萨斜塔不倒的现象,讲授压杆稳定时,提出银枪刺喉的杂技。学员建立力学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丝锥折断的例子在扭转变形时提出,讲到组合变形时,学员自己就想到当时分析的不足。学员提出切身体会的例子,如训练中有时会看到或听到学员骨折,班里某某学员提出训练时腿骨骨折的问题,通过分析学员真正感受到力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平时训练更科学。

因此通过调研、收集分析案例,将积累的案例建成案例库,供教员和学员应用。案例库中具体案例分为生活案例、装备案例、其他案例(工程、体育等)。[3]

案例库可以教员和学员的身份登录。教员登录可完成添加案例、管理案例、选用案例、评价学员、管理学员等功能,添加案例功能是教员完成案例上传,包括案例背景、问题提出、建模理论分析、事故原因、扩展内容或思考。管理案例功能是修改或删除;选用案例是为学员选择具体哪些案例供学习和参考,也可选择具体案例中的背景、问题,等学员分析上传报告后,再选择原因分析、扩展思考问题等模块,供对比和完善自己的分析报告。评价学员是对学员上传的报告,及时给予批阅,提出修改建议。管理学员是对授课班次中的学员,授予其使用案例库的权限。学员登录可完成查看案例、选择案例分析并上传,查看教员对报告的评价。查看案例功能是可看到教员选择好的案例和案例中的具体模块。

三、小结

通过将案例引入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课堂上的互动氛围活跃了,讲授理论时学员的注意力更集中了,课下案例分析时也用心了,和教员探讨分析的次数也多了,总之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这说明学员是愿意接受挑战的,因此教员要努力收集分析新的案例,不断完善案例库。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发现,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员选择讲解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分析方法要有一般性;二是案例的选择和难易度的把握,特别是由学员分析的案例要提前布置,而且难度不能太大。由于学员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触过工程背景的问题,需要讨论或查阅资料,所以要多给学员一段时间,另外如果案例的难度偏大,不仅完不成,更重要的是会打消学员的学习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锋.材料力学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1.

篇3

关键词:化学学案;化学教学;教学设计

一、化学学案教学的提出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教学结构放在第一位。作为教师,应该从课堂的教法入手,并且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化学学案教学方法,可以做到教与学的统一,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二、化学学案教学的设计

1.化学学案的组成

通常来说,化学学案内容上不仅包括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也包括达标练习、学习活动设计和推荐作业等部分。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活动设计放在首要地位。在内容上,要涵盖学法指导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习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

2.化学学案的设计思路

(1)研究四项内容:①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分析,整体上规划学习重、难点和制订大致的学习目标,然后对划定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②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着手,制订出学生个体到整体的学习策略。③探寻学习的规律,注重学习的细节,尤其是关联的知识点,通过学法指导线、知识流通线和能力培养线的方式来更加巩固知识点的学习。④在运用知识点的同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方向上与内容上达到训练的目的。

(2)制订学习目标。在化学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相当重要。学习目标由非智力目标和智力目标组成。非智力目标有意志目标、情感目标、心理目标等;智力目标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非智力目标在学案教学中称为隐性目标(可不写于学案上),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把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师生情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智力目标在学案教学中被称为显性目标(写于学案上),完成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手段。

(3)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①第一条线是知识线。从认知规律出发,分析所有知识点,然后再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明确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范围和层面。从整体来看,这是一条明线,它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②第二条线是学法线。这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主要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③第三条线是能力线。这是一条暗线,通过解剖知识点的情感价值和能力价值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整体设计出发,应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统一起来加以运用。

(4)编辑、推荐作业。在学生编辑、推荐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该在起点上做到适中,并且与学习同步,使得每个接受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3.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化学学案中的问题源自课本内容,但是又要高于课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在不同维度引导学生思维。所以把握好难易程度对于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程度异常重要。

(2)诱导原则。学案设计能够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展现教学课程的“弹性”,营造良好、上进的学习氛围。高中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与能量、建立电子运动的图像,不能仅仅生搬课堂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以下有趣、科学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①由于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带正电荷,但为何没有产生电子被吸进原子核里的现象?②弄清楚钠原子核之外的11个电子是分散开来在核外周围或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还是11个电子集合成堆在核外某一点发生运动。③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运动的本质与电子围绕电子核的运动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别?④由里向外2,8,1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什么一定是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而不属于其他原子?最后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能增强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牢固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适中原则。首先,学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其次,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思路和学习技巧的培训,需要在教案设计时,为学生的学习铺桥造路、多做提示,适度给学生难度适中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要求。化学课程设计学习电解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不可直接做出如下设问:氯化铜溶液为什么在CuCl2里通电之后能够分解,而水通过却无法再分解出其他原子?如此教案设计内容跨度太大,令缺乏系统知识的学生无从下手,增加学生在学习的心理负担和学习障碍。如果将以上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搞清楚通电之前和通电之后CuCl2溶液中的离子类型、浓度、运动情况,分析分布、聚集在两极附近的离子种类、“放电”倾向,电解中的总反应式内容、电极两极的反应表现等问题,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只要像以上这样的教案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学生降低难度、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习障碍,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良性学习,通过适中降低难度等手法也能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为以后更为复杂的电解原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量力性原则。化学学案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之上来设计,这样才能发挥学习的最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学案最基本的就是把握好度的原则,在简单和复杂的情况下做到平衡。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内容时,若设计:①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不运动?②原子核是怎样运动的?其实,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是没有帮助的。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探索出更加有价值的设计。

(5)系统性原则。学案设计要遵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的学习模式。对于任何知识点的设计都应该如此。所以在学案设计中要深化和拓展知识,又要迁移和运用知识。从系统的原则出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化学学案的运用

1.指导学生预习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提前将教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规划学习的目标,让学习内容更加突出。

2.用于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与教师在教案上的教学步骤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案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前后衔接起来,以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成效。

3.组织复习

在学习中运用整合的手法将学案进行加工,变成一份新的资料,简单明了,结构明确,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案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体现教与学的统一,还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案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案教学进行自学,不仅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可以理解教师的思维体系,更加深刻地学习学案,以此解决疑难知识。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把教与学真正融于课堂。所以,化学学案教学的运用,旨在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2.

篇4

关键词: 课岗证合一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理》 教学改革

一、构建新的课程目标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理》是一门讲述安全监理基本理论、安全管理基本理论、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要点和案例的课程。该课程在教学的特点比较鲜明:理论性不系统、实践性与针对性较弱、各部分内容衔接性不强。

该门课程并不强调过程,也不强调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到迷茫。所以,该门课程并不适合以“行动为导向”进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教学而言,该门课程更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对《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这门课程而言,教学观念应当转变,将课程目标定位为“课岗证合一”。这样就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漫无目标的状况,让他们有迹可循。

二、课岗证合一

1.理论教学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结合

理论教学应当与具体的工作岗位相适应。理论教学可以对应一个岗位,也可以对应多个岗位。岗位的数量以课程需求为主,不追求数量,不贪大求全。通过理论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使教学有目标。

2.理论教学与执业证书相结合

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到建设部相关从业资格证考试和职称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建立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相结合后的课程体系,分成三部分实现:一部分是可以马上报考的证书;一部分是未来需要报考的证书;一部分是未来可能报考的证书。

3.课程考核采用岗位要求和执业考试相结合

课程考核应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既要注重理论考核,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范围不能局限于书本,要结合岗位知识和考证内容,否则学生将无所适从。

三、教学改革

1.以岗定课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理》主要面向的岗位是安全监理员。但是安全监理面向比较窄,比较冷门,且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少。所以,该门课程对应的岗位设定为:监理员、安全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培养以上两个岗位的岗位技能为核心,并考虑到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

2.以证代课

以证代课应理解为模块化教学,即在该门课程中设置四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安全员岗位模块、监理员岗位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在安全员与监理员模块中,讲述安全员与监理员考试相关内容,力求兼顾行业标准和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安全员属于建筑员系列,监理员则按交通部标准执行。由于该门课程比较冷门,相应的比赛和技能测试都是空缺,暂不考虑以赛辅助课的形式。

3.效果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理论知识、岗位要求和考证题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考试内容由教材向岗位需求和考证题库转移。考核方式由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知识性考核(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考核(考证题库)组成,考核的比重可按30%、40%和30%设置,考核重点应围绕以下三点进行:

(1)安全意识的培养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课程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而实现在工程建设中保证施工安全。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致力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不仅施工安全意识要培养,平时生活中的人生安全意识也要培养,这可以在平时以大作业或者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2)理论知识

引入相关考试题库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目标可循,但是仅仅是把题库交给学生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当对题库进行挑选,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使新的题库既能保持学生的兴趣,又能满足考证的需要。这样就能有效利用学生的功力心理作为学习的动力。

(3)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考虑到学以致用,学生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应当有一定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即遇到安全事故时如何处置。此类能力应在平时加以培养,通过案例分析与题库中各类题型不断加深印象。

四、结语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理》是一门授课难度较大的课程,但是采用“课岗证合一的教学改革后,学生将有明确目标作为动力。通过将课程模块化,将课程分解成几个部分,并将各个部分对应到实际工作岗位和执业考试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类似课程找到一条有效途径。“课岗证合一”在高职类课程教学中应该占更大的比例,具体难度在于实际课程教学的实施,即如何做好相结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2.19.

[2]郭颖.“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06.

[3]亓文会.《会计电算化》“课岗证赛”深度融合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8.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案例教学;动手能力;实施过程

1.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但这类课程又是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

1.1教材特点

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普遍的一个特点是,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内容编排严谨规范,先讲理论,后讲例题。这一编排保证了教材在学术上的严谨性,但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面,多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系统地讲授,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和熟悉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知识点,这些常规的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教材为目的,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学",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2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近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在200分左右,甚至有些降至160分,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上高职前接触、使用电脑的机会少,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差,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学生接受非常困难。在以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既枯燥又无用,不如学习多媒体或网络的一些课程;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数学、英语基础,因而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掌握应用计算机解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产生畏惧感,缺乏学习信心,就知难而退了。

2.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可视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实际编程技能。因此,如何在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能力已成为高职高校计算机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1案例教学的目的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既要满足当前就业能力的需求,又要满足其就业的后续力提高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灌鸭式的方法传授知识,而应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了高职教育的要求。

2.2案例的选择

目前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大多数介绍知识点,举一些零散的例子来巩固。即使有些教材在最后综合的实践篇中介绍某些系统(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借阅系统等)的设计与源代码,但这些例子的源代码较长,篇幅较大,学生很难一次性看懂,因为程序长更使学生看不下去而放弃。再加上学生没有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不清楚图书管理的流程,所以对数据结构也不了解,所以这就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类似案例难度。因此,选择一个优秀的、符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案例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琳琅满目图书(教材)市场中,很难找到一本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因此,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及要求自己编写校内自用教材来解决教材内容不足的问题。

自编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应该考虑实用性、趣味性、一致性。同时案例的内容还要注意不能偏离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又要让学生熟悉及感兴趣。以本人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如:迷你计算器、石头剪子布游戏、猜数游戏、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这些案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接触的,比较熟悉,而且难度不大,所以学生在看到这些案例后,易于接受,会产生学习的欲望。

2.3案例教学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主要突出实际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的方法非常重要。以本人多年来的程序设计教学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3.1上好第一堂课

以我院高职生为例。学生的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之前的高中阶段教学条件比较差,上高职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因此,对计算机课程的每一门课程,即陌生又好奇。所以在第一堂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机编程,培养他们对编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首先,把有趣的案例运行演示,向学生介绍是用计算机语言来编写的。让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各种应用程序有一个初步和全面的了解。其次,开始把案例中由浅入深的分解,溶入到各个知识内容的讲解和学习上。以C++为例,如刚开始可以“迷你计算器”为例,在输出界面上有提示的内容,如下图:

向学生提问:如何才能显示文字?从而引出标准输出、输入设备。即cout 和cin的应用。接着就学习cout 和cin的使用方法。即要显示“欢迎使用迷你计算机!”,在C++中应写成语句:cout

篇6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旨与根本,也是评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集实践性和探索性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全球范围内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发明了案例教学法,并编写了《合同法案例》一书,这本书是历史上首次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材。目前,哈佛大学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备的案例库,如工商学院案例中心和法学院案例库等,分别拥有几十万个实际案例,在实际教学中被校内外教师广泛使用。

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的物流工程技术和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物流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与商业实践联系比较紧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与工程硕士培养应用型人才相契合。因此在物流工程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物流管理实务能力和应用能力。

选取和编写恰当的教学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通过案例资源库的开发和建立,将不同课程、不同教师的授课案例进行整合,实现课程资源和评价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案例资源分类和课程质量评价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以教学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契机,建设开放性的案例开发与应用平台,提高案例库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

2.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意义

2.1 案例库建设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条件

进行案例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选取合适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引起师生的共鸣和热烈讨论,案例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哈佛大学劳伦斯教授曾说过:“好的案例就是把部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工作实践纳入到课堂讨论中,使教师和同学对其进行剖析和讨论。优秀的案例能够使师生间的讨论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复杂场景展开,是开拓学术思路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场景或争议现象的记录和再现,需要对这一复杂场景进行剖析并如实加以还原,以便课堂中同学们能够理解并引起共鸣。”案例库的建设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基础条件,使案例教学有了根本保障,从而使培养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2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建立案例库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便于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提高教学质量。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同时,教学案例资源库也是其他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如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式、讨论式教学法等,都需要一定案例的支撑。通过案例库平台建设,可以不断发掘典型案例并将其加入共享,使之日渐丰富,成为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借助于案例教学资源库平台,任课教师还可以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有利于打造开放性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学习成为一种趋势,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逐渐流行。通过整合案例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取其中的物流实践案例,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环境,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在线学习平台,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育人目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教学效果。

2.4 通过案例库建设带动学科专业建设

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组建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团队,需要案例编写、维护、推广、评价、更新、扩充等一系列流程,借助于工程硕士案例库建设,可以带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学科专业的发展。通过开展“精品实践课程评比”等活动建设实践教学精品课程,推广案例教学方法和经验,鼓励其它课程参考借鉴,引导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补充教学内容、改造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法、强化案例和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相关专业领域的整体建设水平。

3.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采编零散,案例数量不足

案例教学是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很多教师都在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并尝试建立相关的案例库。但是,在案例的选择上都是由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师独自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协调,案例的使用处于零散状态,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标准化的加工。案例编写基本上是按照个人喜好来进行,很少组建专门的开发团队,案例开发较为随意,从而也导致案例资源匮乏、案例编写水平低、重复率高。对于物流工程专业来说,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更需要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案例,而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太少,无法满足工程硕士的教学需求。案例缺乏的缘由有三个:一是缺乏案例编写资金,案例编写耗时费力又耗钱,而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大多数老师都是自己收集案例,既增加了大量重复劳动,又不利于资源共享;二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有些老师受到自我素质的约束,无法开发高水平的案例;三是各高校之间所用教材不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同一门课程的要求也不同,导致各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各自为政,开发出来的教学案例共享性差,很少被其他院校的老师采用,案例使用率低,从而导致开发高水平案例的动力不足。

3.2 案例来源渠道过窄,质量参差不齐

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性强;二是时效性高;三是具有实践性;四是案例难易度适中;五是案例的展示形式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展示,让同学充分了解案例,设置提问、辩论等互动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案例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案例来源渠道过窄也是影响案例编写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中所使用的案例主要有两类:一是改编型案例,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媒体或者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技术发展、物流业界动态等相关信息,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对其进行编写加工而成;二是采编型案例,一般由任课教师组织研究生或者亲自参与物流工程案例实践,或者去物流公司或者行业协会实地调查、走访,结合案例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总结、改编而成,这方面形成的案例相对较少。由于跟企业或者行业协会沟通困难,或者企业出于保密的原因,使得案例的采集面十分狭小,任课教师只能更多地依赖改编型案例来开展案例教学实践。甚至大多教师直接从互联网、报纸、杂志上拷贝相关背景资料,并未根据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受众的特点对背景、主题、细节、问题等环节进行完善。也有些任课教师直接采用从国外数据库或者国外教材中拿来的案例,没有经过编辑、加工和提炼,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人难以理解。上述各种原因必然导致案例质量参差不齐,其适用性必然受限,利用率低、共享性差。

3.3 管理系统开发滞后

收集案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案例库构建,建设方案有多种,可以按学科专业分类创建不同的案例库,也可按同一专业的不同内容创建案例库。要想充分高效地利用案例库,建立相应的案例库开发与管理系统是必需的,案例库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案例编写、案例输入、案例搜索、案例讨论、案例修改等模块。开发建设案例库管理系统平台,将案例整理归档并建立索引,可以提高案例的管理与查找效率,按照需求对案例进行重新组配。目前,我国案例库应用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还很落后,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实现案例库的自动化管理,既阻碍了案例库建设的步伐,也使案例库无法共享、利用率低下。

4.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原则和对策

4.1 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1)案例资源库建设要以针对性为首要原则,即以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案例资源库作为教学的配套材料在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上要与教材保持统一,在功能上,案例资源库要突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案例的选择上,做到经典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尽量与物流工程和商业实践相结合,以便让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和接触更多真实的案例,强化培养其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案例库的创建要坚持系统化、模块化的原则。案例库建设可以划分为总体设计、任务分工、案例选择、案例素材采集、案例编写、案例分析、案例入库等阶段。其中案例选择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步骤。所谓系统化,是指将案例库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是协调好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案例库的建设,避免重复和浪费;二是协调好同一案例库内部各模块的关系,即根据案例库的总体构建目标,精心选择材料,使选择的案例和知识点之间以及案例与实践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所谓模块化是指入选案例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层次、教学对象和不同需要形成不同的案例集合151。系统化和模块化原则保证了案例库内容的完整性,保证了使用中的灵活性,作为基础性资源,为通过不同的在线学习平台共享奠定了基础。

(3)坚持案例库配套体系建设的原则。任何案例库的建设和运行都离不开配套体系的支撑,物流工程案例库自然也不例外。其主要的配套体系有经费保障机制,案例开发奖励机制、案例更新与扩充机制、共享机制等。

4.2 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对策

(1)成立案例库建设专项基金。可以参照科研或者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的方法,对案例库建设项目进行专项资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进行案例研究和案例编写的教师予以资助;二是组织案例教学法教学比赛,推广案例教学法先进经验,对优秀者给予奖励;三是资助案例教学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以及案例库应用管理平台的弁发等。

(2)要加强与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物流工程案例库提供了充足的实践素材。物流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好的运作模式和经验需要学界和理论界予以总结升华,行业协会在与企业的长期互动中也会产生一些好的经验和案例,学校教学科研中产生的新成果、新理念需要企业实践平台来转化,同时学校也依赖物流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发和更新物流专业教学案例,物流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得物流工程专业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更贴近现实并更具时代感,增强教学案例的鲜活性,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一是培训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推广,信息时代的教师需要得到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开发案例、使用案例的技能;二是评价机制,完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运用相关指标评价案例库建设的优劣,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改进案例编写质量和案例教学的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三是保护机制,教师对自主开发的教学案例拥有著作权,受国家知识产权法规的保护,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或资助教师把自己的案例开发成果以案例库的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或者出版著作向全国推广。通过以上措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案例库建设和推广,不断提高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5.结语

篇7

文/王兵 李庆全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我院本科系统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近些年来,我们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进行了系统规划,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效显著,现对课程建设规划问题谈几点思考和认识。准确把握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要进一步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转变;由灌输、讲授为主,向讲授、研讨、自主学习、创新提高、个人发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转变,紧紧围绕我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与学关系上。《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要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单纯讲授和学生被动听讲,教师由讲授者向设计者、组织者转变,学生由被动听讲向自主学习转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着力构建平等互爱、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课程学习环境。

教书与育人关系上。《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传输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要更注重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以高尚的师德感染教育学生,成为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者,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数量与质量关系上。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由一般性完成教学任务向注重教学效果转变,既重“量”更重“质”,从教师如何“讲好”向学生如何“学好”转变,充分发挥学生评教在课程建设中的反馈激励作用,通过客观及时的学生评教,强化教学双向沟通,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科学规划课程建设内容

《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字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案例库、教学团队等多方面。

文字教材。为满足《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教材建设。教材总体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教学转型的思想,突出能力素质培养。教材分为“供应链管理基础、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库存控制、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法与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价”等9个专题内容。每个专题后编辑有章节小结、案例分析和思考与拓展等,以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

课程标准。《供应链管理》课程标准制定,着眼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学院教学模式转型,结合课程性质地位的变化,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突出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而言,该课程依据系统工程专业学科体系结构,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知识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强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论与方法,系统整体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领会供应链战略合作的思想和意义,树立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思想,培养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该课程依据系统工程专业学科体系结构,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知识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共分为“供应链管理基础、供应链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库存控制、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法与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价等”部分,这些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知识体系严谨、内容由浅到深、自成体系,很好地体现和贯彻了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案例库。为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以课程建设思路为牵引,以课程知识点为主线,规划建设课程教学案例库。《供应链管理》案例,主要以供应链实践中的典型情境或事件为素材,经过研究加工,通过情景模拟、现场体验、角色扮演、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等手段,引导学生对隐藏于其中的特定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围绕教学内容建设案例库,使之能够为课程教学服务,达到拓展和深化相关知识面的目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案例包括:案例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用途、思考讨论题、案例分析思路、案例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和编写说明等内容。我们在进行案例库建设中,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需要,及时补充完善,时时保持动态更新。

教学团队。《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要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增强教师使命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教学团队要突出教学业务能力训练,加强专业培训,突出教学改革研讨交流,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通过教师进修培训、作访问学者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同学科相关院校的交流合。作,拓宽教师的视野思路;建立“集体建课”制度,加强教学团队内部的交流学习,培养造就一支敬业精神好、业务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按照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导,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路和重点是,教学目标定位应聚焦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体系应着眼能力需求,教学过程方法应突出学生为主体。该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我院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紧紧围绕学院教学转型,强化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倡导“自主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而言,本课程教改研究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该课程注重精讲与研讨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与技术方法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精讲”贯穿教学全过程,由教师按专题统一组织; “研讨”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组织专题研讨,促进对知识点的拓展与深化。推广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倡部分学时讲授,部分学时导学或自学,提高教学效益。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避免“滥用”多媒体手段,提倡利用网络、微博、邮箱等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和辅导答疑。

贯彻“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以供应链典型案例、著名企业供应链案例、知名品牌供应链案例为先导,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即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通过相关供应链案例研讨,拓展与深化学生知识面与视野。

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建议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经典案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目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研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加强学生之间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课内教学注重对供应链管理基本知识的讲授,针对不同教学专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效果,合理运用精讲、案例驱动、研讨互动等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外组织学生围绕供应链实践问题,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CorelDraw;精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58-02

一、引言

职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体现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改革。能够通过优秀的教师队伍把知识与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CorelDraw》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专业广泛开设的基础课课程之一,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往往最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创建一门精品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将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管理等各种优势组合起来,形成一门优质的示范性课程。

我校已于2009年开设《CorelDraw》课程。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的教学团队。《CorelDraw》作为本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目前已经进入课程系统深入建设阶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广泛地社会调研,就《CorelDraw》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探索与建议。

二、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方面

《CorelDraw》课程建设设计思路主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与应用性”。教学内容的选定上要体现专业和行业的特点,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要突出以应用为主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贴合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强调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能力转换成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构想与创新方面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要具有真实性、实用性

《CorelDraw》作为一门集设计性与操作性技为一体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与方法的结合过程中,可以考虑将《CorelDraw》课程实施分为:基础能力教学阶段和岗位模拟实训阶段。其中,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利用实际应用案例达到熟练操作CorelDraw软件的目的。而岗位模拟实训阶段则要与真实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岗位案例”实训。

《CorelDraw》作为平面设计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必须与当前社会最前沿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以“岗位案例”为课程载体,以目前企业工作岗位内容分别设定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其中教师主要负责项目案例的客户需求分析、完成作品艺术、色彩构成分析以及组织课程的实施。

在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中,主要完成对CorelDraw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传统的设计软件教学过程是由掌握软件操作工具开始,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许多同学学起来感觉知识繁杂,等真正接触到案例时,前面所学的工具大多已经忘记,无法连贯性地掌握。针对此情况,可以将案例进行切割,但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真实的企业案例,才能让他们从内心真正重视起来,从而激发解决此问题的兴趣。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岗位模拟实训阶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注重真实性与适应性。首先,教学内容是以“岗位案例”为载体,这就要求“案例”的真实性,一定要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基于此要求,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必须是一种深度合作,不能只是局限于表面工程。其次,要根据企业项目需求和学生素养定位来合理选择“岗位案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组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选择项目案例,已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效果。

把企业的“岗位案例”由工作领域的内容转换成学习领域的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步骤:接受案例―学习案例―分析并拆分案例(形成案例中涉及的单项任务)―逐一分配拆分后的学习任务―探索完成学习任务―重新整合完成后的任务,教师进行三步分析(需求分析、完成作品艺术性及色彩构成分析)。

(二)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实现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下企业实践

基于以上教学形式,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与引领者,这就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教师必须真正意义上的走入企业进行实践。任课教师只有深入企业实践,才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案例,带来企业一线的客户案例操作。根据每个岗位不同,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工作领域分类,然后将其内化并融合于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最后使整个学习领域分成学习情境、学习设计课程等基于工作岗位过程分类的系统化流程传授给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岗位案例”教学。否则这门课程的讲授形式与内容只会变成一席空谈,流于纸上谈兵。

四、基于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面

学生行为表现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在教学中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错误的尝试,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大胆尝试,敢于挑战的学生,即使最后结果不尽人意也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鼓励其学习态度及探索行为,并对其学习方法做进一步指导以更加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结语

《CorelDraw》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起着架起与基础类美术课程联系的作用,同时为以后学习平面网页制作类软件打下基础。所以,在做这门精品课程时,要注重其在体系中的适用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变化,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詹珊.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写作精品课程建设说起[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2]邱有春.CORELDRAW课程改革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篇9

通过企业走访、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等各种形式,了解专业岗位(群)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构建基于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的模块化课程内容[1],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一是做到课程内容的选取尽量来自实际应用,满足市场需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将课程内容分成多个模块,化解难点,循序渐进,做到模块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有机统一;三是在模块内精心设计项目,以项目或项目群为载体,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布局。通过项目式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习实用的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开发设计流程等,构建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章节。

2通信原理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重要资源;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供学生自学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

2.1基本资源的开发

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把基本资源的开发分为课程概况和教学核心资源两大部分,基本资源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概况包括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团队)介绍和学期教学进度;教学核心

资源以教学单元模块为单位,每个模块主要包括教学课件或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和作业等。本课程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开发。

(1)课程概况。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进度表是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文档。大纲描述了课程的培养定位、教学目标、核心教学内容等基本要素,进度表描述了课程的时间安排、章节处理与分配等内容。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建设中通过企业走访、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等形式,对这类文档进行了反复论证,认真制定,在实教学践中认真执行。

(2)单元模块。把本课程划分为20多个一级单元模块,每个单元模块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命名,比如,“模块1:AM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模块2:DSB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模块3:SSB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级模块进行细化划分,比如模块1还可以细分为“1.1:AM通信系统调制部分的分析与设计”,“1.2:AM通信系统解调部分的分析与设计”等[2]。

(3)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在每个单元模块中,放置教学课件和教案,以便学生下载学习。课件的设计简洁、生动,能够提纲挈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子教案则相对详细具体,突出重难点问题的说明与解决,使学生能通过它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并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4)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指把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例子或项目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呈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场合和应用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开发设计工作。本课程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设置了至少一个教学案例。

(5)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是学生在线学习的重要资源,是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的必要补充。本课程教学视频资源分为主讲教师授课视频和外校优秀教师授课视频两部分,互为参考,互相补充,学生可通过观看不同视频资源更全面地理解相关内容。

(6)作业。为强化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突出应用型培养而设置作业。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作业题型以设计开发、应用创新为主,比如调制解调器、数字滤波器、基带信号编码器的的设计、仿真与制作等,充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2拓展资源的开发

拓展资源包括案例(项目)库、职业标准、专题讲座库、在线自测、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试卷库、交流平台等[3],如图2所示。充分开发该部分资源,可以方便地满足部分学生对本课程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的要求。本课程在以下7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开发。

(1)案例(项目)库。本库分为单元模块拓展案例(项目)和综合性案例(项目)两部分,旨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单元模块的理解,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项目)内容涉及到多个单元模块,或涉及到多门课程。在本案例(项目)库中,除了常规的案例(项目)之外,还添加了近几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无线通信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中的典型选题,以反映当前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职业标准。与本课程或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也可以是相关的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官方文件等。本课程推荐的标准文件主要有“通信行业国家职业标准系列”、“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等。

(3)专题讲座库。库里主要包含与本课程或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前沿、典型问题、热点问题等的讲座资料,比如“4G-LTE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先进的光通信技术”、“智能网技术及应用”、“移动互联与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与防火墙技术”、“云计算”等。教学团队成员所做讲座的完整资料存放至课程网站,网络视频则给出相应链接,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4)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是指虚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训系统等,包括用于进行虚拟实验、仿真实验、仿真实训等的软件平台。

(5)在线自测。本课程网站建立了在线自测版块,主要以单元模块在线测试为主,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方便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完备、合理。

(6)交流平台。本课程网站建立了在线论坛版块,用于课程的辅助学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为课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7)试题试卷库。试题库是按照教育测量原理和规范,用于本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各类题目的集合。试题库除具有存储试题的功能外,还具备查询、智能组卷、分析反馈等功能。试卷库是指用于课程结束后进行学习效果测试的试卷集合,相当于单元模块在线自测的汇总。

3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本课程的建设制定了任务书和进度表,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教学团队成员分工负责,各位教师着力发挥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参与到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工作中,确保本课程建设高效推进,取得实效。

篇10

关键词: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9-04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 892门,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1)引导各高校关注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注重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2)强制性地让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4)使教师和学生受益,部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问题,除大家公认的学科分布、知识产权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建设、轻共享。各个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除本校外,其他学校使用少,共享率低。(2)重评审、轻更新。各个院校关注课程评审,关注评审指标,但评审过后,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对网站维护不够。(3)互动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使教师与学生或使用者互动。(4)定位不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是为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关注的是评审条件,不是更好、更方便学生的使用。(5)视频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转型与升级。

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认识及建设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范围、推荐条件、建设要求等等。

根据上述文件和《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

(一)转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

根据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从建设目的、服务面向、建设思路、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服务对象从服务于教师向服务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

从单纯的面向教师转型为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变,实质上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

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自主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衔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就明确要求新的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应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两者之间应该在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有良好的衔接。

1.团队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并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团队应该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企业的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内容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3.课程资源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指导、习题库、典型案例库、素材库等内容。这些也是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要求,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整理,加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中,避免资源浪费。

(三)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课程目标的转变升级核心是在注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要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融入课程目标。

2.对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选择(升级)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应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职业岗位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意识和方法。

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的基本资源要求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的教学风采。课程的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课程资源应丰富多样,以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提高课程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我院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仍是理论+集中实训的模式。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原课程的转型、衔接和升级,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团队体现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新团队是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负责人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主持过多项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也有多人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且成效明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并承担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准确、清晰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家居、办公、餐饮、商业、酒店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装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表现和沟通表达能力及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三)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课程开发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任务布置——现场采寸——采寸图绘制——方案与提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提案审核——施工图审核——综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境,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阶段、初步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按照教学周安排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序化。

3.“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即要能掌握建筑装饰与空间、材料、造型、尺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经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装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更需要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因此,应围绕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理论课+集中实训的旧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项目中。同时,在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项目过程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项目主题(重点能力培养目标和主要侧重的内容)。全部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项目中,形成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装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四)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我院现有的工作室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内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对外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融课程、教室(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变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五)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在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联合有关企业开发课程资源。

1.联合上海松下盛一国际企业,引入松下系统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场采寸标准、采寸图绘制标准、方案与提案设计标准、施工图设计标准、提案审核标准及施工图审核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引入企业全套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图像、竣工实景等内容,作为学生研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校园威客,承接并满足周边区域企业、个人等公众的服务需求;设置项目源信息、项目承揽、项目指导、项目提交等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的通道;打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资源沟通渠道。

4.开设课程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论坛有作业区、共享区、交流区、精彩转贴等,以此加强师生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

要内容,直接引领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采取“衔接、转型、升级”的建设策略,既要处理好与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衔接,又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课程建设一定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6-9.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