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对苗年开始期待,还和邻居们讨论到底会有多少游客来到寨子一起吃长桌宴。他家的民宿从春天路边野花盛开,一直忙到国庆稻米收割,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来到过龙塘。
穿过山中薄雾进村,吃过龙塘鱼酱的人,都说“龙塘不错”。
龙塘是融创中国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进驻帮扶,2019年全村脱贫成效检查通过,2020年帮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创宣布继续支持龙塘乡村振兴工作。曾经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壮年流失到广东、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败、年关冷清的百年老寨,复活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图景实现。
融创中国之前积极参与了13省21村的帮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并从龙塘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总结经验,在重庆中益乡、延安万庄等大量帮扶项目开展中进行补充迭代,归纳了基于企业责任和自身资源的融创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文旅切入,实现“四推动、五振兴”,切实助力乡村在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维度上全面振兴。
1
以文旅带动一产、二产,打牢产业基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穷,是因为产业弱。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偏高水平,意味着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产业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农户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进一步削弱了乡村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偏僻地区。
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成为改变乡村现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创在龙塘村的帮扶过程中发现,此前因为交通闭塞,龙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风貌和苗族的人文环境,具备做文旅乡村的基础。
而融创自身在文旅产业方面有技术优势和运营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为龙塘乡村振兴的第一落点。融创依据龙塘自然人文资源,定制了观光游+苗乡生活方式深度体验的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
常年在雷山县城打工、老房闲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贫困户的房子被融创与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整体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粮仓楼,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带动了村里15户村民相继自发改造了自家老房子,开起民宿和商店。
融创又联合知名设计师孟凡浩建造了“龙塘山房”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产品错落搭配。大体量民宿形成配套,龙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设施也得到规划、修整和升级,龙塘也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条件。
改造好“硬件”,经过企业自身资源和平台导流,大量游客涌进龙塘和村民们一起过上苗年、鱼冻节。预计2021年全年,龙塘接待游客数量将突破万人,为龙塘带来三百万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产业建立之后部分青壮年回归,龙塘的产业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础上,融创联合友成基金会又对龙塘村产业进行了调优升级。一方面,支持龙塘的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协助龙塘打造“龙塘好物”自有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扶贫方式,打通推广渠道,带动龙塘村合作社销售本地鱼酱酸、茶叶、玫瑰花等产品的市场化运转,形成可持续模式。
农村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像龙塘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不仅具有数百年历史,还保有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习俗。因此,融创在龙塘挖掘苗乡非遗文化,通过技艺、技能培训打造“绣娘团”和扎染、苗绣等文化特色产品,搭建文化产业,增加龙塘产业体系的立体性和体验感。
建立产业体系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抓手。通过文旅切入带动一产、二产,龙塘形成了旅、农、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用产业化思维推动了龙塘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带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打造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多样化增收体系;另一方面,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安居乐业的乡村新生活方式;此外,还通过产业化运作,增加了公益触点,拓展了公益场景,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2
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可持续运营
2018年12月,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远胜看到村里的新变化之后,决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远胜的父母强烈反对,但他自己则异常坚定。
合作社组织开展了生态稻米种植和销售试点工作,文远胜和另外6名村民积极响应。今年他们种植的 6.9亩红米,5.4亩香米,预计产值可达11.7万余元。除了村里的经营性收入,种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着家人孩子,文远胜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组织村民开展生态稻的种植和销售试点,推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之外,融创和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还以合作社为基础,带动成立了非遗发展小组、社区应急响应队、导赏员小组、民宿发展管理小组等,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村人。
非遗工坊成立的时候,在外打工的潘晓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龙塘。她很快成为非遗工坊第一批参加培训的“绣娘团”成员。她们的蜡染、苗绣产品,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产品。潘晓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开始培训更多年轻女性成为“绣娘”。
没有产业引不来“金凤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乡村的痛点。现在的龙塘有了产业体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没有成长空间、愿不愿意留下来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龙塘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融创和友成基金会的指导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为示范,引导村民自发组织了各类经济、技能培训、文娱、公益小组。帮扶项目组还展开了一系列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了餐厅和民宿的运营管理、蜡染和苗绣的技艺技能学习、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的市场推广、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以及合作社等小组的管理知识和龙塘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机制等等,逐步培养提升龙塘村民的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合作社资金互助小组也在融创与友成基金会的推动下成立。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解决村民在生产经营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资金问题,同时又将利息收入归还于龙塘,用于敬老社员的生活改善。
龙塘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了组织协作体系,过去农户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状况被改变,村民之间再也不是“小散”关系。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资金互助,龙塘的村庄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体系中找到位置,发挥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在中益乡,融创捐赠建设初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党建引领、组织振兴工作。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重庆石柱远程教学站、清华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初心学院挂牌,面向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举办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学院探索“党建引领”,不仅让中益乡实现了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教学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乡和校企资源的长期联结路径,形成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融创认为,乡村振兴模式中,产业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人则是一切的基础和源点,通过人才培养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和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关键。
3
改善人居环境,复活风俗风貌,推动人文宜居生态
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现代化程度上,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性,大量民风民俗和建筑风貌还带有文化的传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这是融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性前提。
例如,龙塘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全村285户中有苗寨吊脚楼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传统建筑就有9座。村里还有大量古树和一口古龙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龙塘人都会去古井挑水取一个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县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中益乡,是土家文化的传承地。融创联合清华大学设立了非遗研培点,启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针对本地百姓和相关爱好者提供技术培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文化是乡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内容和身份认同。融创认为,尊重乡村风俗风貌,才能达成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实现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因此,融创在乡村振兴模式中,会先对乡村的资源和文化进行摸底和系统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标准化设计,不建“欧洲村”,不盲目推进现代化,重点做人居改造和历史人文特色景观带的打造。
在被帮扶之前,龙塘村委会主任文冲有一个心愿:改造之后的龙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不走过于商业化道路,而是做成一个苗家生态核心博物馆。”
龙塘帮扶建设期完成并运营迄今的一年内,文冲的愿望实现了。龙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苗年、鱼冻节、吃新节等重要节日比以前更加热闹,游客们来到龙塘和村民一起跳芦笙、抓鱼、斗鸟、拔河、赛苗歌、斗牛,还喝上了村民自酿的米酒。住吊脚楼、深度体验龙塘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最吸引游客们的旅游项目。
在重庆中益乡,融创根据村里的生态和历史文化,捐赠打造初心学院、毕兹卡里、中华蜜 蜂谷、伴乡原宿四大项目,带来了中益乡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绵延 6 公里的景观谷地在“乡村地文化渲染+旅游产业唤醒”理念中,复原了中益乡的土家文化和乡村文化,同时融入红色主题游,打造旅游体验和文化教育复合功能空间,让它成为了被激活的中国传统村落人文宜居新样本。
通过乡村振兴复活传统村落和文化,提供一个区别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样本,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看到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4
做好教育帮扶,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推动下一代看见美好
乡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乡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差距却显而易见。因此,教育帮扶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创将英苗培养计划带进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让龙塘的未来焕发生机,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资源,打造“一进+一出+全面探访”的助学模式,更深度、长线地为龙塘等乡村的孩子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
针对乡村学校教育设施、教学器材等硬件和课程落后、信息“软资源”鸿沟两大方面的不足,融创一方面通过捐赠教学器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募集网上名校精品课程,搭建英苗书屋,邀请部分师生代表走出大山体验外面的世界,开拓师生视野,建立信息获取渠道和意识;此外,融创还通过教育基金方式给具备特定条件的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维度支持。
通过教育帮扶,让乡村的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的一点心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播种太阳,播种梦想》。
早在学生时代,我们就知道人生是船,展开梦想之帆,我们将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读师范时,我就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尽自己所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这么多年来,我的教育梦想和家乡人振兴故土的梦想一起远航:家乡旧貌换新颜,教育条件也在一天天得到改善。如今,教师待遇逐渐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每个教室里添置了成套的多媒体设备,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教学资源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们交流、共享,不再是几支彩色粉笔、几张自画的明胶片轻装上阵……
我感恩于在我身前身后,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我的同胞们和我一样,怀揣美丽的梦想,努力实现着富民强国之梦!他们既有实干兴邦的精神,又胸怀中华复兴的崇高理想,让祖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圆了百年奥运梦、航天航海梦,也圆了房子、汽车、上学、养老的百姓梦……
这么多年来,许多教育前辈或被调往城区工作,或退休,有的甚至驾鹤仙去,我也已经将近不惑之年,逐步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带领一群教育后辈在家乡的教育战线上孜孜以求,用全部青春的热情,培育一位又一位如花的孩子成长。在此过程中,我辛勤学习、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先后近十篇,其中《爱心温暖你我他》德育案例获中央教科所、《德育》杂志社案例评比二等奖,另外我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数十篇(首),2011年9月,我成功加入泰州市作家协会。
教学中,我努力将自己的文学梦播种进学生的心田。我憧憬有一天,家乡的土地上能走出更有成就的文学才子,他们的名字能像晨星那样闪烁在省级甚至国家级刊物和杂志上,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这个梦想的花儿遍地开的时代立传讴歌,让家乡前进的脚步在历史的长河里踏出一声声轰然的回响,把勤勉而素朴的家乡人镌刻在文学的基座上,供后人景仰。
--新时代的家乡啊,有许多美德需要传承,有许多靓丽的风景需要描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需要歌颂,有许多壮举需要千古流芳……
工作中,我努力运用成功学的原理,不断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习作的信心。我积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带领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紧密结合,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练笔。对于命题作文的练习坚持先写后评,批改后认真帮助学生总结得失。
我将自己学习、提炼和完善的“三个一”理论(即一个中心、一件事情、一个人物)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些理论简洁,容易理解和记忆,它们就像武功秘诀一样,有力地指导了学生的作文实践。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后,我引导习作兴趣特别浓厚的孩子撰写自己的长篇童话、小说或纪实故事,要求学生一个章节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个耐读的故事、丰富人物一种特点或品质。好多学生在六年级第一学期末的寒假中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连载作品。第二学期,我挑选出优秀的故事,让作者在班上朗读,并为他们召开写作交流会。
有一年,班上有两位女孩特别喜欢写作,她们不怕辛苦,兴味盎然地合创长篇童话。课余,她们兴致勃勃地构思故事情节,讨论刻画人物特点。每天放晚学后,她们邀请我一起讨论,金色的夕晖中,我走进她们神奇的故事,如同置身于美妙的童话世界……第二学期结束时,她们写完了两个笔记本。那段难忘的写作经历相信一定铭刻在她们的记忆里,使她们感觉到童年时光是多么五彩斑斓,而我也充分感受到为人师者的幸福和满足。
在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王婧雯的习作《老奶奶》、叶高秋《冰淇淋》发表于靖江日报《青青草》栏目;陆钰《快乐的童年》、刘雪娇《快乐的“筋斗云”》、展娇《挖螃蟹》,发表于《靖江广电报》;宋溪钰征文《如诗如画的祖国》发表于靖江日报,并获得“祝福祖国”江苏省书信征文三等奖。朱炜的作文《神奇的彩笔》发表于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周报》,宋文君的读后感《点亮爱的灯盏》获得靖江市《阅读年选》读书心得评比二等奖,宋资慧、李玟在我市近两年举行的青少年主题征文中分获二、三等奖。
有多少孩子像瞿铮那样,飞得那么高,那么远,远赴法国留学?有多少孩子像刘欢那样,走进著名高等学府的殿堂?有多少孩子在各种各样的建设岗位上发光发热,让我不期然地收获一声声响亮的问候?
篇3
【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地理教学中全面应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教学实施的几个基本环节,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小节、迁移延伸反馈达标,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总结归纳如下:
1.灵活创设情境
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基本构成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块。对自然地理模块的内容,可以多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出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是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地转偏向力的偏移规律时,很多同学对于北半球向右偏,水槽里的水逆时针旋转,都较容易理解接受。但对于赤道上不偏转,南半球向左偏,就显得生疏。我选择了一个实验视频,是在非洲肯尼亚赤道分界线上做的实验,演示不同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运动,可以利用生活里最熟悉的烧开的沸水来类比引入新课堂。由于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学生很难理解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导致同一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差异,我就拿手代替地面,用一个粉笔盒放在手上,当粉笔盒离开手掌,我的手受到的压力减小……通过形象的比喻,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上升气流导致近地面低压,下沉气流近地面高压这个知识点。理解这个热力环流为后面的三圈环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北半球三圈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中,学生不明白地球高空在哪里?如右图所示,在赤道上和极点上分别画出4个人站在地面上,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这样画空气上升和下沉箭头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这节课内容时候,可以利用我国常见的台风现象引入新课。对于这些课堂情境,老师应当长期积累经典的例子,可以在最近发生的时事性较强的事件进行挑选,比如,近期发生在什么地方的地震、台风,既增强了时效性,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灾害频发性的特点。最后,还可以补充一些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该怎么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内部的力量,岩浆活动,我截选了《BBC——地球的力量:火山爆发》中部分火山喷发的精彩镜头,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地球表面的形态这部分内容,可以展示一些平常出去游玩积累的照片素材,比如,褶皱山,断层山,峡谷,溶洞,沙丘等等,使学生知道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把地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
人文地理模块的内容,以人类现实生产生活的材料为背景,导入要研究的案例内容。例如学习“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节课时,请同学们欣赏长城葡萄酒的经典广告,运用距离学生生活最近的情境来引入新课,增强地理学科兴趣和真实性。“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学生初接触这类地理名词术语,由于生疏而制造了学习的屏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区位选择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分析现实案例的活动,个人购物地点的选择,小区内的便利店和大型仓储式超市比如麦德龙,等等。例如学习商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我就选择了肯德基、麦当劳的选址探究和万达广场的区位分析这两个例子,拉近了所学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的兴趣,进而扩展到各类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
区域地理模块,可以利用区域的经济活动、自然现象为背景材料,情境导入所举案例尽可能典型贴切,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容易感觉到的事件。如“伊拉克战争”导入学习“西亚和北非”;创设“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情境,导入东北地区的学习。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来筛选:典型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地理性原则。
2.自主探究点的确立
以学生易理解、易记忆的知识点为探究点。这些知识点的层次较低,通过学生个体“观察——思维”就能实现。但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七个动——动眼、动耳、动脑、动情、动口、动手、动笔”,主动获得知识,变“传授”为“探索”,突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过程。
自然地理中以自然现象的表述为主: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以及各节的现象表述部分。人文地理中以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现象,各种地理事物的介绍为探究点,如农业的投入产出要素、工业的发展历史、乡村聚落的形成等等。区域地理中各种现象的介绍、对世界各地风土民情的介绍、对物产的介绍等等。在实施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设立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后,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点的确立:
以学生个体不易理解的问题独立完成的知识点为主。一节课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两个。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讨论、绘图、查阅手头资料等手段才能完成。自然地理中多以地理原理,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理规律的形成和地理过程的发生等知识内容为探究点。例如地理原理中的大气保温作用、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系统的形成、水循环原理和过程图等等。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除了主要发挥学生之间思维和技能的互补性之外,还应该注意教师必须给学生探究提供一点的指导或帮助,而不是完全放任给学生去操作。通过学生相互的讨论研究,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思维的锻炼。
4.迁移延伸的应用
知识的延伸迁移是知识实现它的应用价值,它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巩固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问题,实现迁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知识提出扩展的问题,诱导学生把问题朝向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练习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层次。扩展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生的社会阅历。
5.课堂小结
每节课的内容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整合归纳,以梳理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发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避免教师走在学生前面,替代学生的活动而急忙把个人的结果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这样将会降低了课堂的效益而不是提高。要通过学生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
[小结]学习了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我尝试着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本着实用的原则,我列举大量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希望能和同行们探讨交流。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被认为是高中阶段较难的内容,学生高一初次接触这门学科,如何突破知识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就成了本学期的首要任务。
诱思探究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相互帮助,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习过程始终遵循“观察——思维——迁移”的心理过程,行为上表现为“探索——研究——运用”,也可以对以上环节交替运用进行教学活动,以实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篇4
1太原生态工程学校“送教下乡”的主要做法
1.1以产业定专业,搞好学生管理为了有的放矢地设置好专业,学校对各教学点开展了深入调研,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班级问卷调查表,按照以产业定专业,分区域选专业的原则,确定各教学点专业。针对农民学生年龄结构不一、素质高低不一的情况,学校对班主任和教学点负责人进行岗前培训,与教学点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严把学生日常管理关,做到“三严格”,即严格考勤、严格纪律、严格督查,确保教学时数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是办学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学校采取教师自愿报名、校内赛讲、综合考评的方法,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100名校内专职教师和从科研单位、技术部门、生产第一线聘请的80名本地化、专业化、技能化专家,组成了“送教下乡”教师队伍。为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结合山西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学校组织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专门编写了《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花卉栽培》、《植物保护》、《园林规划设计》、《食用菌》、《农村法律》等涉及5个专业的35套“送教下乡”系列校本教材或讲义,免费向农民学生发放,实现了教材的本土化、特色化。为了保证整个“送教下乡”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教学管理处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教学管理办法、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根据送教下乡的季节性和实践性两大特点,尽量在农闲时集中学员上理论课,农忙时把课堂设在温室大棚和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教学,进行技术指导,做到了“农闲教不闲,农忙教更忙”。
1.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资料管理“送教下乡”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其教学、管理、运作各个环节的可变因素较大,为了使该项工作有章可循,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了4大板块,28个分项的教学、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下发各部门遵照实行。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在“送教下乡”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收集到的资料都弥足珍贵,为此学校领导组专门在下设办公室,设置了档案柜,将送教下乡各级各类资料分类归档保存。教材、学生手册等学习资料都有专人保管、发放,并有严格的资料保存、发放、登记流程。
1.4多方筹集资金,做好后勤保障“送教下乡”教学点都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分布面广,学校为了保障该工作的高效、机动运作,投资15万元配置了10余套活动投影仪及配套设施,另投资8万多元为40多名送教下乡教师以每台补贴2000元的标准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自愿的基础上,征集教师私家车作为送教下乡专用车,并为这些专用车实行按公里数燃油补贴。
1.5做好评估督察,树立典型引路如何保证“送教下乡”教学的高质量,送教下乡领导组专门制定了送教下乡督导工作制度,同时责成送教下乡督导检查处对整个送教下乡过程中的授课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督导评估,填写详细的督导工作检查表,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组。根据不同教学点的产业特色和地域特点,学校确立了一些教学点作为典型教学点进行重点打造,利用这些教学点的成功案例来扩大送教下乡工作的影响力。如,晋祠镇东庄营村教学点的大棚蔬菜种植成果非常显著,该教学点是太原市著名的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省、市领导都多次到该教学点进行调研指导;古交市邢家社乡龙子村教学点是古交市的蔬菜生产专业村,冬春茬黄瓜、秋延后西红市、紫球葱头是该村的品牌产品。该村成立的德胜全蔬菜开发合作社拥有560m3的冷藏库,年加工、贮存蔬菜40×104kg,是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成拉旺同志毕业于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是该村的教学点负责人;清徐县中辽西村教学点是传统的葡萄主产业区,该村大学生村官张新苗是该教学点的负责人,他创立的新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引进新品种,替换原有的退化、老化葡萄品种,再加上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指导,使该教学点效益显著提高。把这些教学点确立为典型,对整个“送教下乡”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学员参与到这一重大的惠民工程中来,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2太原生态工程学校“送教下乡”的主要成效
2.1提高了生产技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近几年来的“送教下乡”的学习,农民学生掌握了农业科学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业生产收入。如,平遥县罗鸣后村教学点是老梨区,梨园面积较大,栽培技术水平、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和土窑洞贮藏水平较低,尤其是梨果中的公梨(果实品质较低)占到30%以上,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商品性、价格和收入。学校教师实地调研后,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研究,找到了公梨产生的原因是树体生长势太旺,解决办法是控旺趋中,即采用控肥水、喷布PBO和夏季修剪的办法使旺树趋于中庸,使梨农们豁然开朗,解决了梨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22拓展了产业思路,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古交市邢家社龙子村教学点有菜地32.3hm2,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蔬菜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但存在品种老化、营销观念落后的问题。学校在该村设立“送教下乡”教学点后,老师们通过调研,积极帮助村里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蔬菜品质,提升营销理念,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葱头、西红柿、西芹获得了无公害认证,年产高品质、优品牌蔬菜125×104kg,保护地每0.067hm2产值达到了2.4万元,村民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较之前提高20%。
2.3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学校开展“送教下乡”,不仅送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下乡,还送政策法规和精神文明下乡。按照全省统一的教学计划,该校在每个乡村班都开设了农村政策法规、公关礼仪、个人道德修养等德育课程和应用计算机等基础文化课程,大部分参加学习的农民如今都能熟练读写教材和资料,懂得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解决纠纷,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构建。在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枣园头村教学点了解到,正在大力推进的山西省新农保政策在该村却无人问津,“年轻时靠土地,老了靠儿女”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错误地认为参加农保是瞎扔钱。教学点老师给大家仔细讲解了新农保政策,举例计算了个人缴费与将来养老金领取的关系,使大家认识到新农保政策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现在交钱入保,老来可领养老金,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在课后不久,该村就掀起了参加新农保的热潮,2010年该村村民参保率达到了100%,一些老年人已经领上了养老金。如今,村里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子女负担轻了,家里闹架的少了,妯娌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关系明显改善了。
2.4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素质在“送教下乡”工作中,教师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找到了服务的方向和施展的舞台,由最初的“不愿下乡”变为“抢着下乡”,由“厌农”变为“恋农”,由理论型变为实用型,不仅赢得了农民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教师的人生价值,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也锻炼了一支深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教师队伍。
2.5盘活了教育资源,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这些年,农业学校涉农专业的招生数量日益减少,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毕业生还参加了“对口升学”,真正回到农村想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没有。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了这样尴尬的境地:面向不想务农的初中生招生,生源越来越少;务农的农民想上学,但各种条件已不允许。“送教下乡”打破固有招生限制,把招生对象定在了坚持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把正规的农业职业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让他们在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系统学习中职课程。如,晋祠镇东庄营村近几年蔬菜发展很快,2013年全村120多名菜农参加了“送教下乡”的学习,见到了实效,第二批“送教下乡”招生计划中,学校本来不考虑再从该村招生,但村民要求强烈,村委主任邓万杰几次找到学校要求学校在该村增加生源。
3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送教下乡”工作从2009年启动以来,有效地缓解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服务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充分发挥了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增强了农民创业致富的勇气,稳定了一大批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3.1专业教学应该与当地政府产业政策相对接在教学点的遴选中,优先考虑当地产业特点明显的乡村作为设点对象。专业教学只有与当地的产业政策相契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送教下乡”的功效,实际效果也更为明显,在真正解决了当地政府和农民所需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成为送教下乡工作的实例宣传,对后续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政府部门的支持是“送教下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送教下乡”工作实施以来,各级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山西省教育厅领导多次到学校各个教学点进行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太原生态学校“送教下乡”工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坚定了该校把“送教下乡”工作做实做好的决心和信心。教育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职成教司的领导和专家都专程到学校进行“送教下乡”工作调研,充分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朵奇葩,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3农民受益是“送教下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清徐县柳杜乡成子村是传统的大棚蔬菜和红香梨种植区,多年来一直受绿叶菜“金边问题”和红香梨春季管理技术问题的困扰,规模始终不能扩大。成为“送教下乡”教学点后,通过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彻底解决了困扰农民兄弟多年的种植难题,农民学员的学习劲头被广泛调动起来。晋源区要子庄村民过去以采煤为主要职业,国家限制私挖乱采后转型从事了种植业。由于缺乏相关的种植经验,信息也相对闭塞,导致转型后村民的腰包始终鼓不起来。“送教下乡”在该村开展以来,由于其紧邻学校,送教老师只要有时间就去进行技术指导,该教学点学员的种植技能显著提高,随之带来的是村民丰收的喜悦。在“送教下乡”成果展示会和技能大赛中,该教学点学员都积极要求参加比拼,并做起了“送教下乡”义务宣传员。该教学点现已成为太原市首批休闲农业观光点。
篇5
关键词:敬业爱岗 可敬可畏 严父 慈母 光辉 孜孜矻矻
我国当今农村中学的教育是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文化的教育,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国家的能否兴旺,取决于国家教育有没办好。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振兴教育,首要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启航的带头人、领路者。我们必须具备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掏出我们投身教育的热心,奉献我们侠骨柔情的爱心,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以“严父慈母心”去庝爱学生,去培养祖国的接班人。
和风细雨 软化倔犟
我校是山区的初级中学,位于龙川县城东北部一个乡镇的山沟沟里。学校的教学设施虽然比不上城市学校,但是我校有独特的办学规模;也有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学校多年来在教学上开拓进取,获得瞩目的成绩。乡村中学的学生体现了农村孩子土生土长的气息,更多表现了他们的“倔”、 “牛”性,心性放荡,比较“野”。 例如学生唐辉亮和黄国波课间因玩纸牌,闹情绪打架了,我利用了电视、报纸、现实生活里多例活生生的违法乱纪恶劣案件劝解、教诲他们。但他们还是不悔改,课后两人又斗起了嘴。我针对他们的“犟”“牛”,又找到他们,和风细雨的教育,从社会到人生去给他们进行“情商”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接受了教育,最后握手言和。总之,在教学管理中,我胶尽脑汁,想出了多种策略,为 “野孩子”们开荒破土,开拓和创建新天地。我做到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爱生胜爱子。喝完往日的辛酸,抹干今日的汗水,吸尽明日的露珠。学生在进步,教师也快乐。
大爱无疆 抛洒热血
教师给学生的爱是无止境的。我们可以多方面地铺洒我们无穷无尽的爱。暖烘烘的爱洒向不同角色学生,得到的回馈不一样,尖子生领受了向巅峰冲刺的催化力,中等生获取了飞奔奋进的推动力,后进生喜得了披荆斩棘的助攻力。难忘的是我刚加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年,我教七年级语文课。有一个男同学范小库,是尖子生。语文成绩不错,每次考试都得优秀。我发现是棵好苗子,屡次找他谈话,嘘寒问暖,耐心地给他讲授学习语文的方法,传授提高写作的策略。我找他聊天说教,打成一片,做他良师益友。我给他的爱,好比是给了他兴奋剂,他精神焕发,学习的热忱更加高涨。范小库在以后的学习里突飞猛进,高考考入了“华南师范大学”。自己在龙川电视台广播新闻里瞧获这一喜讯,心底涌起一股乐滋滋满足的欣慰。学校教师住房背后围墙边上,农户种有一小片竹林,有的黄竹株斜生垂向围墙校内,许多调皮男生为了”省步子”,懒惰多走数步从校门进学校,而贪图方便,手抓黄竹子从墙外攀跳进高3米多的围墙内校园地面上,一不小心要么摔断腿,要么摔死,很危险的.我拿起柴刀,把那些垂生下来的竹株全砍掉,断了学生跳入校园的攀助力,并且张贴告示禁止学生跳落.自己亲自抓住疯狂跳落的顽生,严加教育,同时禀报给学校,联合学校共同来管理好学生.师爱真伟大,无私无畏,有爱就有教育。
深度施恩 暖融“寒冰”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关心学生,就是关心自己。我们只有对学生施爱,学生在心底里才能对教师的温暖、激情感恩;也会使他们的关爱他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生在学习上刻苦勤奋,循规蹈矩,遵纪守法,行动表现出色,就是对老师的良苦用心的回报。例如,有一个学生叫陈伟玲,听名字就是一个女孩,其实他是全校无人不知、没人不晓的调皮蛋“二流子”,吸烟喝酒,吊儿郎当,在学生群体中充当“地头蛇老大”。他常常欺负同学,凡是他看不顺的同学,便出手摸人家嘴脸,当场拳打脚踢,向同学勒索所谓的“生活保护费”。上课纪律散漫,有调情打趣的怪癖,“癞皮狗眼”看人低,没把老师放眼里,委实是“烂泥浆敷抹不上墙壁”,“撵牛不上山,打鸭不上架”,是师生的眼中钉,难教。每当我上课的时候,陈伟玲恶作剧真多,指手划脚,打破了安静的课堂。翘嘴耍赖,流氓丑态,公众恶言秽语相向:“华哥,你打不赢我,单挑啊。”我想,自己是优秀的教师,应该有爱心、恒心、耐心去教诲他。不能和他口角斗嘴,更不能诬蔑他是畜生、癞蛤蟆、混蛋之类,因为这既是不尊重学生,也是不尊重自己。我知道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创建良好班集体,是要下苦功夫的。于是,我以逸待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多次教育感化他,苦口婆心,教育他做人的道理。真可谓苦心孤诣了。总算苦尽甘来,陈伟玲表现大有好转。再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华哥,来打吧,单挑咿。”——像疯狗般耍威风乱叫了。他对老师敬畏了,彬彬有礼了,也勤奋好学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必悔改,仍然是好学生。某一个晚上,熄灯钟响过后,一位女生唐桥,用被单缩卷成绳样捆扎在二楼走廊上的铁杠,手抓被单顺势跳下,扑通一声落地。被吴嫦萍老师看见,禀告了值日领导,学校就此事教育了全校学生要洁身自好,珍惜生命。我们要给学生的爱是大公无私的、最亲密无间的爱;我们对学生的心,是天底下最可敬可畏的严父慈母心。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我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必须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以身示范。我们都是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学生带入健康发展的人生道路,这是我们的奋斗宗旨。另,我们的仪表风范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我们要严于律己,树立楷模,含辛茹苦,言传身教,做一名严师。当学生有窘况坏苗头时,我带领他们走出苦境,灌输给他们春天般的温暖,鼓励他们勇往直前,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灵深处的信任人、保护神。例如2004年的一个晚上十二点多了,学生都睡了。有一位女生叶某,由于身心发育不健康,神志不清,模模糊糊,“夜游神”般地逃出学校,跑到校外一公里多的荒山上塌方处。人身安全很危险。我和柳睿、柳月东、曾庆源老师知道情况后,急忙抓着手电赶到了山上搜索到凌晨两点多才把她追回来。正巧大约凌晨1点钟,天空突然飘落起大雨来,倾盆大雨淋浇着我们,我们全身湿漉漉的,山路不好走,我们拖着沾满泥浆和污垢泥土的沉甸甸的皮鞋蹒跚般吃力地回校.学生陈建勇在一次“挖树穴”义务劳动中,不小心被玻璃碎片划破了脚,鲜血直流,我急忙拿来止血布、正红花油、止痛药,为他消炎,清洗止痛,细心包扎伤口,无微不至地照料关怀他。由此,我使学生得到了春风的抚摸,学生深受感动,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要孜孜矻矻、豪情满怀地投入到党的神圣崇高的教育事业,在最美最纯的岗位里淋漓尽致体现我们的工作美、行为美、思想美、心灵美,让我们散发光和热,照耀、鞭策着学生成长,以“严父慈母心”去庝爱学生,培养好我们热爱学生的感情吧。
参考文献:
[1]初中新课程——思想品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 2004年11月重印)
[2]专业技术人员 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 柴振群等主编、----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7月(2004年11月重印)
[3]廉洁修身---中学版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4]《中学德育思想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 教师版 样刊(编辑: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社)(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篇6
关键词:太康道情剧团;现状;思考
太康道情剧团目前作为唯一的一个担负着太康道情戏薪传的历史重任。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出现,剧团的演出机会逐渐减少,演员的生存得不到保障,导致一些优秀的演员纷纷改行。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文献记载比较少,许多剧目也由于疏于搜集和整理而失传。2006年6月,太康道情戏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抢救和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太康道情剧团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一、太康道情剧团的现状分析
据初步统计,剧团近五年来,演出每年均在300场以上,主要的请戏方集中在河南以及与安徽相邻的乡村,而请戏方选择太康道情戏作为社会表演节目,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剧团归属县级管理,资金紧张的情况必须有剧团的演出收入才能解决演员和剧团的日常开支,所以剧团要用有限的资金做宣传单、打广告,加大宣传力度并与请戏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笔者随团演出期间,经常见到外乡的请戏方代表到剧团演出驻地要求签演出协议的情况,甚至有的外乡人看完演出之后到后台找到团长临时请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果时间上没有冲突,就会当即安排演出日程,如果日程排满只能回绝一些演出。团长每次谈到剧团每年几百场的演出安排时总会骄傲不已。笔者随剧团进行的多次田野调查中发现,这种火热的演出市场与本团“天下第一团”的称谓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外宣传页、舞台车、大巴车都醒目的强调“天下第一团”的头衔。虽然其演职人员众多,但是除了住宿需要请戏方提供之外,其余任何事物均是剧团自己解决,这样减少了请戏方的麻烦,所以成为许多请戏方热衷签约的剧团,增大了剧团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太康道情戏演出的地域多是河南及周边地区,老百姓所产生的意识形态、语言环境、价值观等所受的文化影响大体相同,这种经过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质也是他们接受和欣赏太康道情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种文化特质可能在社会的变迁中有所改变,但是对于许多喜爱戏曲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也不会因为原有的艺术生态格局发生变化使其在欣赏的口味上发生彻底的改变。再次,太康道情戏独具特色的唱腔艺术,无论是在庙会或是生日、庆典等仪式场合,对于听惯了豫剧的河南人来说,也吸引着请戏方选择太康道情剧团来演出。总之,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请戏方选择太康道情戏更多的是倾向于娱乐的功能,对于“礼俗”(功能性)用乐比较缺失,有的时候还把它当做一种宣传政治的工具,演出有关计划生育政策(如《五福临门》)、新农村建设(如《砸金桃》)、社会治安(如《土地法》)等题材的剧目,把党的政策贯穿到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戏曲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笔者了解由于剧团的演出受季节的限制,为了在闲暇之余增加一些收入,部分演员还承接县电视台的戏剧广告片,包括卖化肥农药、商场开业、学校招生等内容,通俗的表演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目前在剧团负责衣箱的张美兰老师曾是太康道情戏的优秀青衣演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很少随团登台演出了,为了挣些外快,也会经常接拍广告已经是县电视台广告的熟面孔。这些广告根据剧情和广告商的不同需求,价钱有100元――150元不等。年轻的道情戏演员曹倩倩向笔者介绍:“广告一般练三天才正式录制,如果广告中只有对白每位演员的报酬是100元,如果广告中有少许唱段的报酬是150元。拍这些广告对于道情演员来说比较容易,而且又能挣钱,大家都很乐意接拍。”把戏曲引入广告拍的形式既能扩大剧团的知名度,又获取了演员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资金保障,其已经远远超过了戏曲独特的艺术形式。
太康道情剧团目前还存在一些严峻的考验。由于资金紧缺现有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剧团所拥有一幢几十年前修建的两层楼房和几间平房,但是大部分的房间得不到修缮早已破旧不堪成为危房,特别是赶上雨水季节,房屋漏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暂时还能使用的房间,被用做部分演员的宿舍和储藏剧团衣箱等物品,由于房间紧缺没有办公室,团长张天印只能把自家客厅的一个角落放上一张书桌和一个档案柜,就成为了剧团的档案室。剧团一楼与二楼排练厅相连的是一个早年铁焊接的楼梯,锈迹斑斑,走上去摇摇晃晃,一些上了年纪的演员说每次排练的时候去排练厅都心惊肉跳的。剧团一些演员因为一直以来收入不能固定,无法正常的养家糊口,纷纷调离或转行做其他工作。在剧团里曾经流传着“演唱道情几十年,不如离团去单干,经商不到几个月,超过剧团干十年”。笔者在随剧团调研,了解到很多演员都不愿意让子女再学戏、唱戏,只想让他们多学知识考上大学。
在演员方面也同样面临着困境,正所谓“剧种传承的根本在于传承人”,但是太康道情剧团目前全国只有一个,没有一所道情戏专门的教学阵地,所以传承的责任只能依靠唯一的太康道情剧团,造成道情戏优秀演员青黄不接。在与张天印团长的交谈中了解到,剧团自2004年以来没有增加过一名演员,虽然在2006年太康道情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各方面宣传力度有所增大,但是剧团的一些困境不可能因此很快得到改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道情戏的行列也需要更漫长的时间。
太康县文化局和道情剧团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探索太康道情戏发展的路子和方向,扩大宣传力度,参与各种戏曲比赛进一步扩大知名度。2008年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通知》设立了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亿元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太康道情剧团成功申报筹建“太康县道情艺术培训中心”,共补助107.9万元,用于新建排练厅、教学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剧团委托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编制了《太康县道情艺术培训中心可行性报告》并初步估算了总投资金额达1079.3万元,但是实施起来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太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虽然有了省政府的补助金,但是根本无力承担剩余的资金971.4万元。据了解,省政府划拨的补助资金因资金不足,目前只能作为专款资金属于县财政保管中,建设“太康县道情艺术培训中心”至今仍旧不能兑现。
由于戏曲有传授知识的独特性,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能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正是由于戏曲的这种特质,就要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持续十年的,传统戏曲的禁演,使戏曲失去了新一代的观众群体。为了挽救和传承中华戏曲文化,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走进这个群体,越来越多的电视台与剧场举办各种形式的大赛活动,为戏曲注入活力;一些文化部门也组织开办各种形式的戏曲栏目,为了扩展和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例如,以电视为传播媒介,河南电视台于1994年创办了《梨园春》,它是一档全国戏迷擂台赛的栏目,节目的开播为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梨园春》历经了十几年,已经成为河南电视台的一个金牌栏目,收视率逐渐上升跃居河南电视台各节目之首,《梨园春》已经成为河南对外宣传的一个品牌。梨园春的成功案例,向人们证明了利用电视传播戏曲文化也是弘扬和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戏曲的有效途径之一,于是各地纷纷效仿。2008年4月由周口市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打造了以展示地区文化特色的栏目“周末一元剧场”,老百姓每周五晚只需要花一元钱就可以到大剧院欣赏到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至2010年2月演出100余场,受益观众达10万多人次。太康道情剧团作为“周末一元剧场”的签约演出单位,把一场场精美的道情艺术呈现给当地的人民群众。
二、太康道情戏今后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希望。通过笔者两年来对太康道情剧团以及部分退休老艺人的调查,就怎样对太康道情戏今后的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建立相关理论研究机构。据普查统计,太康道情戏剧目,由于历史原因和疏于管理很多已经失传。据了解剧团在建团之初整理剧本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工作人员认识的局限,把他们认为一些糟粕的东西,在整理的过程中都给丢弃了。笔者认为,这些资料是尽量还原太康道情戏发展脉络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无不令人慨叹惋惜。许多珍贵的资料都在民间和老艺人身上,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就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所以,拯救现存的剧目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大对戏曲理论研究的投入,使之尽快得到抢救和保护。剧团的乐师赵爱国认为“如果组建一个专门的太康道情戏的研究班,会更利于太康道情戏的发展。”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用于抢救和保护现有的戏曲遗产工作的实施。还要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向剧团的演职人员和道情戏老艺人征集相关资料,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艺人的表演保存下来,使之得到妥善保管。
筹建相关戏曲学校。太康道情戏是豫东一带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在乡村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一些观众受到河南精品电视节目《梨园春》的影响后,越来越多的戏曲票友前往《梨园春》打擂,据笔者调查,由于太康道情戏的唱腔难以把握,很多喜爱太康道情戏的票友们,往往苦于没有专业老师做指导而放弃演唱其中的唱段改唱其他,近年来河南涌现了一些年龄小的戏曲爱好者,然而也正因为太康道情无戏曲学校而丢失了很多年轻的戏曲学生。虽然剧团已经在2008年成功申报筹建“太康县道情艺术培训中心”,但是事隔两年依旧再无下文。所以,笔者认为,筹建太康道情剧团的戏曲学校培养基地已经迫在眉睫,可以为剧团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传承人。
提高剧团演员的艺术修养。近年来由于戏曲演出市场的脆弱,演出人员在剧团演出期间忙于完成演出任务,在非演出期间忙于干农活或挣外快,没有充裕的精力和资金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导致演员表演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一些演员演唱方法长期的不正确,导致演员的嗓子有产生病变的情况,也同样制约着剧团的发展。笔者建议,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资金定期选派剧团演员用于艺术学习,使他们在艺术上能够达到精益求精。
宣传资源的介入。《梨园春》、《周末一元剧场》的成功范例,已经预示了现代传媒的介入对于戏曲普及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应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大力宣传戏曲艺术,促使戏曲、戏迷以及各种媒体各取所需,各自得到更多的“实惠”。
在本地学校开设道情戏曲课程。使戏曲保护工作与学校教育接轨,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三、总结
虽然太康道情戏目前还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但是她正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着强劲的生命力。我们相信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更多的像太康道情戏一样的稀有剧种和民间音乐,定会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找到自己准确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2]连波.国乐飘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张鸿升,祈洋波.豫东道教文化与豫东道情戏――以太康道情戏为例[J].2006.
[5]何新.太康道情戏音乐及其表演艺术研究[D].硕士论文2008.4
作者简介:
陶娜那,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