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基础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经济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经济基础

篇1

关键词:税制改革

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税制改革的影响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增长,这有以下几个原因:1.中国经济正处于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迈进的时期,世界经济史表明,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国家一般都会有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快速增长;2.从需求的角度看。首先从消费需求看,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13亿人口,收入不断提高,产生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其次从投资需求看,鼓励多种经济共同发展,金融体系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渠道融资体制将会形成;再次从出口需求来看,按照WTO的规定,到2005年,各国的非关税壁垒将基本拆除,发达国家的关税将基本降为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将大幅度下降,中国必将进一步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分享WTO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惠利。3.从供给的角度看。首先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有充裕的劳动力供给,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将会进一步提高;第二,从资本的角度看,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在很高的水平,加以适当鼓励,这将成为进一步投资的巨大资源,同时我国利用外资的能力也很强;第三,科技水平进一步发展。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从管理水平来看,我国现在的宏观管理水平和微观管理水平都有质的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控手段不断丰富,企业管理理论和人才不断涌现,都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以上三点描绘了经济持续增长的美妙图景,经济总体上增长对税制改革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一方面,按照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经济发展会伴随着宏观税负的提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已经比较高了,如何阻止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从税制的角度看,目前有三项改革与此相关。第一是农业税的减免,兴农政策、部分边远地区税收收入难以抵补征收成本和这两年税收收入的充盈都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了很有力的论据;第二是增值税的转型,94年税改时的生产型增值税已经颇有些不合时宜,重复增税更是饱受诟病,加上我国现在鼓励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宏观政策,消费型增值税的出台已是大势所趋;第三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我国现在的市场魅力已是今非昔比,再以低税徕资已显得不合时宜,为了鼓励我们自己的企业发展,可以在现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减税时机把内资企业的税减下来,使之更好地成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格局也随之改变。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像消费税刚出台时还对普通化妆品和低档白酒征税,现在这些早已成为家居常备,再通过消费税来调节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与此同时,新的奢侈品正在不断出现,像高尔夫、高级KTV等正在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税的税目也应与时俱进地调整。

二.贫富差距扩大与税制进一步改革

经济增长带来的不仅仅是满园春色,全球一体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歌舞升平。它们带来了两种趋势:一是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二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必然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作为资本主要提供者的西方国家在经济增长中将分享到更多的果实,二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将处于不利的地位。由此形成两大弱势群体:一是广大的后发发展中国家,二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税制方面所能做的,一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平等,比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税收优惠的整合;二是在税收政策上向低收入群体做更多的倾斜。这里主要谈第二点。我国目前主要有四大差距: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自1996年以来,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同时受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的影响,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下降。1998—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52倍、2.66倍和2.80倍,到2001年进一步扩大为2.90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农产品要承受进口的压力,所以农产品价格偏低的问题很难得到改变,这有可能使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改善;二是行业收入差距。1990年收最高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72倍,而2000年变为2.63倍;三是个人收入差距。统计数据显示,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每年正在以3.10%的增长速度扩大;最高收入者的消费性支出与最低收入者的消费性支出,每年正以1.81%的增长速度扩大;依据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变动的情况,财富正在以1.8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向少数富人集中;四是地区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经济都有较快发展,但这种差距没有明显改善。200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11202元、7411元和8332元。东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5%,中部和西部分别低20.6%和11.1%;针对这四大差距,在税收制度安排上我们能做的,一是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二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制定差别税率和不同的税收优惠;三是税负进一步向高收入者倾斜,针对不同地区设定不同的免税额[1],总体上应该比现在高;以综合所得纳税为个税改革的方向;开征财产税;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是社会保障的规范,是否考虑像国外一样开征社会保障税?在此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税制改革

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地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生产量和劳务量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特别是本国人民作为经济结构变化的主体参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污染的治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质的变化等。在这里,我把经济发展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二是收入分配的合理,三是科学教育的进步,四是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总量增长和收入分配合理对税制改革的要求已经在前两点分别作了阐述,这一部分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即科学教育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对税制改革的要求。关于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科教行业及相关产品劳务征低税,二是对捐赠科教行业的相关税收给予优惠,三是对促进科技进步的产业以加速折旧法提折旧。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税收规范的作用更不能低估。西方国家大多经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的成本与代价,我国人多地少,家贫底薄,更无从走那样的弯路,因此在资源环境刚开始有加速破坏苗头的时候就着手规范,学习一下别人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税制进行一些调整,使之符合保护资源环境的需要。首先应该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如前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新产品新技术已经出现,其中许多是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的,我们应该及时地把这些纳入征税范围,该调整的也要及时调整,以体现国家的规范目的;第二就是要改革现有的消费税,开征燃油税;第三是应该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第四,对环保产业应该有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以体现国家的鼓励。在对现行环境税制进行调整的同时,也可以考虑适当地征收新税,比如可以借鉴瑞典的成功经验征收碳税,含碳物的使用是环境受到污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瑞典针对含碳物含碳量的大小不同征收税率不等的两种碳税,体现了税目精细的特点。还有我们也可以借鉴荷兰征垃圾税的经验,荷兰的垃圾税按人头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权力格局变化与税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的时代任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到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又会对税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这一部分里所说的权力格局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对比,二是政治与法律的势力相角,三是行政与市场的功用更替。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对比如何影响税制改革集权传统国家分权和分权传统国家集权是我们这个时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集权体制下的国家来说,分权是政治文明的方向。94年的分税制改革有很明显的集权痕迹。比如在“分税”这一问题上,当今世界各国的税收划分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划分税种、划分税率和划分税额。其中,“划分税额”是中央和地方对共同的税基以一个税率征收后再在各级政府间划分税额;而“划分税率”则是对同一税基按照中央和地方两种不同的税率进行计征。在实践上,“划分税率”对地方税收自的要求比“划分税额”要高得多,它必须以分级财政体制为基础,地方要有税率的确定权、税收的开征停征权、税收优惠权以及有关本级同源课税[2]的税法解释权等税收权限。世界各国在税收分享上的做法不一样,比如偏向于集权的中国和德国采用的是划分税额的方式,而偏向于分权的美国和加拿大则采用划分税率的方式。从我国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渐显清晰的分权趋势是税收划分从分税额到分税率的基础。2.行政与法律势力划分如何影响税制改革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现在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的格局对税制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一是税收制度将变得更加稳定。目前我国只有四部税法是法律,其他的都是人大授权立法产生。行政立法不如立法机关正式立法稳定,因为行政立法的成本比较低,效力级次也比较低。因此,行政强势的行政体制下,财政安排很可能以政令的形式迅速地改变,这使得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变得经常化。我国提出“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首要要求就是“有法可依”,照这个趋势看,我国税制改革的特点有两点可以预见,一是法律形式的高端税法将会增加,二是我国的税制将更加稳定。二是税权的下放成为可能。因为法治强势的制度下往往有较好的法治传统,国民的守法自觉性强,使得税权的下放(比如某一税种征税权的下放就要考虑到地方的行政管理能力是否足以胜任这一税种的征收)成为可能。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公民法制观念的增强,税权的逐步下放是完全可能的。3.行政与市场的职能更替如何影响税制改革一国的经济生活是由行政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也会影响到税制安排。行政主导的国家政府承担着更多的职能,为了使财权与事权相适应,也就更有可能成为一个高税国家。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政府正在从社会性领域中淡出,归位于“公共服务”,归位于“服务型政府”,这也使得减税有望。另外,政府职能的变化也影响到税收来源的方式。企业脱离对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后更多地是地域分布决定征税部门,而不是行政隶属关系决定征税部门。

五.全球化与税制改革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她的著名演讲《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细数了一天24小时从晨起到入睡经历的使用西化商品和声讯以及劳务的过程。衣、食、住、行、育、用,每一方面都有全球化的影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商品经济逐渐主宰舞台的过程中,已经渐渐变得亲密和靠近。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了WTO,外界的影响我们更加无从逃避,而且这影响变得越来越直接。比如我国想让内外资的税收待遇靠拢,就只能内资就外资,因为全球都在减税,我们现在不能加重外资的税负。税收优惠的减少,也需要很慎重,因为全球化的世界资金会很快地因为利益而流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同样和全球化有关。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内外资企业的税负并不相同,据一些资料反映,外资企业的税负要比内资企业低1/3到1/2左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不仅不利于内资企业参加国际竞争,而且会导致内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从长期看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了帮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还要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出口退税制度并积极稳妥地实行,真正实现“征多少,退多少”,及时退税,确保产品零税负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也要与国际接轨,对外国公民既不要有税收歧视,也不必要给予超国民待遇,应该使得外国公民和我国公民在纳税范围、方式,起征点,费用扣除等方面都享受相同的待遇。另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和国外的经济外来进一步密切,国外投资必定进一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国际税收的征管和立法,加强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研究。加入WTO后,在税收安排上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关税了。WTO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打破国家间的各种贸易壁垒,促进经济贸易自由化。在关税方面,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谈判承诺,到今年关税税率的平均水平要降到10%左右。总体是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时我们就需要对税制进行进一步的安排:一是关税收入减少的同时应该通过规范优惠和加强征管进行弥补;二是低关税只是一个整体水平上的要求,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关税结构来达到保护部分产业的目的。比如对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制成品可以遵循从低到高的结构来征关税,以体现我国对进口相关产品的偏好;再比如对比较优势明显的产品、比较优势不明显的产品和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可以按照从低到高的税率来计征,以体现我国对相关国内产业的保护。另外,我们还要利用WTO对国内幼稚工业的相关保护条款,发挥关税对民族工业应有的保护作用。总之,加入WTO后,在进出口许多产业的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常需要对税制做出相应的变革。目前我国税制非常不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一个方面是税收优惠的不规范。WTO要求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要求优惠不能因资金来源而不同。具体地说,这方面应该进行的改革有,一是用法的形式规范税收优惠的形式,包括减免税、税收抵免、出口退税、加速折旧等;二是改变税收优惠的对象,从产业优惠、区域优惠到具体的产品优惠、项目优惠转变,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政策意图;三是统一税收结构,包括统一内外税收、统一各地区税收、统一各类外商的税收优惠。

篇2

1.手绘技法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景观设计属于艺术设计范畴,需要有美术基础,需要有基本的艺术造型能力。手绘表现做为景观设计的一种表现语言,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之一。而手绘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又是从美术基础训练中获得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材料、什么风格的手绘表现技法,都是从美术的基础造型训练中得来,经过演变和转化而形成的。可以说美术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手绘表现能力的好坏。景观设计不但要有基本的艺术造型能力,更要有正确的美学思想和掌握美学的基本规律。而美学思想又是从长期艺术造型的训练中理解和形成的。观察发现问题、理解提出方案和深化落实表现是设计创作的一个完整的全部过程。在这个反复训练的过程中,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得到了升华和提高。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要有的充实艺术底蕴的过程。

手绘技法能力是从美术基础训练中获得而演变来的。所以景观设计专业的手绘技法包括了绘画的全部过程。从设计草图的构画,到最终效果图的绘制,都是对美术基础的实践与延续,也是对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我院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手绘能力强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而且设计创意的水平也都是比较强的,相反手绘基础差的同学,往往是懒得动笔,很少有创意草图和深入的设计过程,作业大多是靠资料的拼凑而成,最后的绘图效果也不尽人意,甚至有些同学为此而失去了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兴趣。手绘能力的不足,是影响学生和设计师全面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2.景观设计教学中手绘技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景观设计学科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资源的匮乏,使我们的学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思维狭隘、缺乏创意、创造性弱、设计中照搬和模仿现象非常普遍、设计语言贫乏等等。形成上述问题有其复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填充式教育培养,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的专业教学模式也存在某些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信息处理能力的迅速增强,各种软硬件层出不穷,以及软件操作的简单化,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设计师选择计算机作为主要设计工具。使得制图和文件修改、文件存储等复杂工作变得更为快捷。然而计算机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方式,而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排斥个性,使各种图像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局限于表现空间质感气氛的真实性为主的写实训练。另一方面,片面追求“手绘感”和“设计味”,以致忽略结构,歪曲透视,最终导致忽视手绘思维的过程和问题的探讨。

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教学环节中应重视对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切实的措施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加入主题创意单元,在一节课时间内全班同学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创意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

以图形的方式进行思维是人类最早认识世界和记录思想的手段。用手绘技法课程训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线条练习的环节中,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认识线条开始,培养学生记录和捕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在空间训练的环节中改变案例作品原有的视角,建立新的观测点来表达,在原有画面中加入一些新的创意元素,改变家具原有的布置和格局,甚至是风格,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这是对完整设计构思过程和研究结果的最佳展示。训练学生通过对线条的取舍和重新组织来观察对象,从而用主动思考的方法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基于图解思考能力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

手绘表现体现为图解思考的能力,是景观设计人才的基本能力。图解的思考所体现的交流作用:首先在于自我交流,作者与设计草图的相互交流,涉及了手脑与纸面图像,在同一纸面上表达多样的创意思考,同时训练学生的多维思考。例如:在同一张作业纸上既有透视效果草图,有平、立、剖面图和节点大样、分析图、全景草图,使学生由平面到空间的思维不断转换。其次是与客户的交流,作者与非专业的客户交流,那么,在交流的图形上更需要清晰的表达。例如:训练学生在反复推敲的草图中提炼客户最好接受的方式。在作业中要求学生徒手绘制比例、尺度、透视、结构准确的透视图和平立面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形成景观设计人才所特有的图解思考能力。

3、基于艺术素养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

作为景观设计师,除了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现代设计手段外,其美学素养和艺术情操是必须的素质。但是,现在的学生仅在考前经过几个月的绘画突击训练外,学生基本没有太多机会进行更多的绘画训练。因此,手绘技法在满足设计思维需要的同时,更应该起到如画家或音乐家不间断的手头功夫训练的作用。例如: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进行具体的设计构思外,还要有写生训练、手绘资料收集、以图形的方式记日记等形式,并鼓励多种工具的表达和创意表现。最终达到通过手绘技法教学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4.结语

手绘表现技法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与表达能力。课程具有综合的内涵,注重专业课程体系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手绘表现技法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程式化和开放化的统一体,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勇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就要从教育模式的创新入手,摒弃盲目临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时俱进地对课程进行有机的调整,才能真正体现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形成适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① 郑曙D:《室内设计思维与方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② 刘铁军、杨东江:《表现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3

内容摘要:会展业是当今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会展业收入的乘数效应测算方法及其类型,并分析了会展业对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间接与直接作用。

关键词:会展业 收入乘数效应 社会效应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会展业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全世界的会展业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部门之一,对其他经济部门和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投入产出的经济乘数效应

乘数又称为“倍数”,在经济学中是用来表示经济活动中某一经济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某个行业的投资或收入不仅能增加本行业的收入,而且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总量成倍增加。例如,某部门增加投资1000万元,则该部门的收入会增加1000万元。在新增的1000万元收入中,如果有4/5用于消费(生产性消费,如购买原材料、设备等),第二级部门就会增加800万元的收入;如果第二级部门在新增的800万元的收入中也有4/5用于消费,第三级部门就会增加640万元的收入。如此下去,形成一个递减数列。

国民收入增量:

由上可知,1000万元的投资,能使国民收入增加5000万元,增加了5倍。如果用Y表示国民收入增加量,I表示投资增加量,K代表乘数,则乘数的计算公式为:。

则上例中。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理论,从社会总需求的角度,国民收入=投资+消费,则:Y=I+C,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I表示投资,C表示消费,那么:Y=I+C(C表示消费的增加量);从社会总供给的角度,国民收入=储蓄+消费,则Y=S+C,其中S表示储蓄,那么:Y=S+C(S表示储蓄的增加量),则:I=Y-C,S=Y-C,代入上述乘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为边际消费倾向(MPC),为边际储蓄倾向(MPS),则:

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小。反之,边际储蓄倾向越大,乘数就越小;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大。上例中,MPC为0.8,所以:

会展收入的乘数效应

(一)会展收入的乘数效应测算

会展收入的乘数效应是用来衡量会展收入在国民经济领域中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循环周转,给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增值效益和连锁促进作用。用来衡量这种连锁促进作用和增值效益程度的尺度,称为“会展收入乘数”。本文把乘数效应概念引入到会展经济活动的分析之中,从而产生了会展收入乘数效应的概念。借鉴乘数的一般计算公式,会展收入乘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K代表会展收入乘数,Y代表国民收入增加量,I代表会展收入的增加量。

如果会展收入流入会展举办地区的经济运行中,就会对该地区其他经济部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通过社会经济活动的连锁反应,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如果这笔资金的一部分储蓄起来或用于购买进口物资,使资金离开本地经济运行过程或流失到国外,就会减少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注入”,也就是说,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物资倾向越大,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就越小。根据以上乘数原理,计算乘数的公式可进一步表述为:,其中: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MPM表示边际进口物资倾向。该公式也可表示为:,其中:L表示漏损率(包括储蓄、购买进口产品、纳税等)。

由此可见,会展收入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漏损率在会展收入中所占比例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说明会展收入中用于消费流通领域的比例越大,漏损的比例就越小,则会展收入乘数也越大。如果漏损率越大,说明会展收入中脱离当地消费流通领域的比例越大,用于消费的比例就越小,则会展收入乘数也越小。例如,某会展地的边际消费倾向为70%,即表示在这个地区的会展收入中,70%的资金在本地区的经济运行系统中运转,而余下的30%资金是用于储蓄或购买进口物资,或是离开了本地区的经济运行,则:

计算结果说明,会展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获得了3.3倍于原始收入量的经济效果。如果把80%的资金投入经济运行,仅有20%的资金用于储蓄或购买进口物资,则会展收入乘数就为5,就可获得原始收入量5倍的经济效果。

(二)会展收入乘数的种类

会展收入的乘数效应,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加一笔会展收入,相应会引起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国民收入总量增加,并反映出国民收入的变化和经济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常用的乘数模式,从不同侧面对国民经济产生相应的经济影响。

1.营业收入乘数。营业收入乘数是指增加单位会展营业收入额与由此导致的其他产品营业收入增加额之间的比率关系。该乘数表明了一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对整个地区营业总收入的作用和影响。

2.居民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是指增加单位会展收入额与由此导致的该地区居民总收入增加额之间的比率关系。该乘数表明了一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对整个地区居民收入的影响。

3.政府收入乘数。政府收入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会展收入额对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政府净收入所带来的影响。该乘数用来测定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政府通过税收从会展经济活动中得到的效益,即会展收入对政府税收增加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4.就业乘数。就业乘数是指增加单位会展收入额所创造的直接与间接的就业人数之间的比率。该乘数表明了一个地区通过一定量的会展收入对本地区就业产生的连锁反应,并导致对最终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5.进口额乘数。进口额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会展收入额最终导致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总进口额增加的比率关系。该乘数表明了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随着会展经济活动的发展,会展部门和企业以及向这些部门和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其他相关单位从国外进口设施、设备等数额的增加量与会展收入增长量的关系。

6.消费乘数。消费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会展收入额所带来的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的影响。该乘数用来测定会展举办地国家或地区会展收入增加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促进作用,即对社会消费扩大的作用和影响。

会展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直接和间接效益

(一)直接经济效益

会展业是一个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在20%至25%以上。大型会展的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经营会展的直接收入包括:会展活动的入场券收入、参会参展费收入、场馆展台和会展设备的租金、会展服务收入、广告收入等。按一般规律,办展单位的摊位费、广告费比门票收入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九五”期间的场馆收入达5亿多元,平均年递增46.2%。从有关部门测算结果看,参加国际会议的人员,平均每人每天花费约6000元。以第六届国际汽车展为例,来自国外和境外的会展企业近300家,即使以每家企业平均来10个人的保守估计,每人每天吃住行花费100美元,加上展前准备和撤展,综合展期按10天计算,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300万美元。据全球最大的专业会议组织――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全世界每年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与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已达40万个,大型展览达4000多个,每年创造的市场价值达2800亿美元。

(二)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

1.会展业的产业带动效应,除了会展产业本身的直接收入外,还能带动旅游、住宿、餐饮、零售、通信、交通、物流、保险、金融、贸易等行业的发展,经济联带效益十分显著。2007年,全世界会议代表所订的机票占全球机票销售量的50%左右;1999年《财富》论坛在上海召开,短短几天时间,酒店收入就超过1亿元。会展业带动的经济效益有时不是用倍数就可以简单衡量的。一次会展中签订的贸易、技术合作以及投资协议可能大大超过会展业本身的受益,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据专家估计,发达国家和地区会展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即会展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会展经济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方,其带动效应有所不同,在美国,据美国展览研究中心统计,2007年美国举办了13000个展览,直接收入120亿美元,与之相关的社会综合消费约1250亿美元,会展的经济带动比例达到1:10。而中国内地现在没那么高,据初步估计是1:6,但这种带动作用正逐渐增加,如上海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投入产出比为1:9。发展会展业意味着各行业可以在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方面获取比较优势,从而大大减少国内资源的机会成本,有助于增强综合竞争力。而会展对于当地经济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更大范围的开放、更实际的比较、更精确的选择、更有效的配置,进而达到更有质量的增长,以增强经济安全系数。

2.会展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效应。譬如: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受益的将是整个华东地区。目前,上海口岸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量的比重达四分之一,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周边地区。由于会展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展示,信息集聚性好,有利于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交易费用”。更为重要的是,会展能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推动和催化作用。

3.会展业的扩大就业效应。据统计,每增加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2000年德国展览业从业人员10万人,直接收益45亿马克,创造社会综合效益410亿马克,为社会提供了23万个就业机会。有“展览之都”美名的中国香港,每年超过1000万名的游客中,约有30%的人是参加各项贸易展览或会议的,有两万多家企业每年参展,有约20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每年在此签下订单,一年的会展收入超过74亿港元,同时提供了9000多个就业机会。欧洲16个最大的场馆为35.2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据经济与产业研究基金会(2000)研究,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就业机会59328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创造就业机会77026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就业机会99500人。

4.会展业的社会文化效应。仅仅看到会展的商品展示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可以加速对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可以树立国家形象和城市品牌,而且可以把会展地的一些名牌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竞争力。世界性的会展活动在聚集人气、推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无形中也对主办地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免费宣传,这有助于提升主办地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我国举办的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展示了我国的崭新面貌,使与会客人看到中国有很好的投资环境,这一点可能比任何经济收益都要重要。这两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外商在华投资的增加,跟成功举办APEC会议有重要关系,因为在全球投资安全系数下降的同时,人们看到在中国投资的安全系数却很高,这使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

参考文献:

1.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

篇4

摘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统计机构网络化,报表台帐标准化,统计管理法制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为目标,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狠抓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篇5

目前,学校下设17个学院和1个研究生部及体育、军事两个教研部,设有44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工、管、文、理、经、法、教育等7个学科门类。有35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一级学科4个),9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8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教职员工1800人,其中教师近900名,在教师中教授106名,副教授327名,博士生导师(与中科院、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45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留学生近16000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7000余人。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省属重点学校。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坚持为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始终未变。他们牢记“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处事原则,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创出了一条“人才培养面向实际,科技研发讲求实用,社会服务注重实效”的办学路子,在一代又一代教师员工“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努力下,培养了6万多名各种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培养面向“实际”

学校把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最根本的任务。确立“质量是生命,特色是竞争力,社会需求是动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培养“适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需求调整专业。2004年。省政府提出有10类人才紧缺,在培养计划中,有7类将长春工业大学定为依托院校;在全省6个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计划中。有4个将长春工业大列为牵头单位或依托单位;在6个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中,有3个将长春工业大学列为依托学校。这一方面说明省政府对长春工业大学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说明长春工业大学具备培养高素质紧缺人才的条件。学校根据市场对紧缺人才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又和省里的支柱重点产业相结合,既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多年来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稳居地方高校前列。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成长快。”

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学校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强化教学管理,严格进行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坚持开展课程评估和优秀课、精品课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在这方面狠抓了“七个一”工程,即: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一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一套适应现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套规范的教学文件,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套科学的考试制度,一系列效果良好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为目标,开展创新教育和“学习革命”活动。要求教师在每一轮课程教学中至少提出一项创新教育的做法、要求每个学生在四年大学学习生活中至少有一项创新成果。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校针对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校学生中提出了“始于问题,乐于兴趣,勇于突破,善于转化、学会综合、注重创新。自觉挖潜,勤奋实践”的32字要求,鼓励同学刻苦学习,勤于动脑,务实进取,大胆创新。近几年来,学生们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竞赛,屡创佳绩。在有300多所院校参赛的全国第5届、第6届挑战杯竞赛中分别取得了第15名和16名的好成绩。

科技左发讲求“实用”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近年来,学校在全体干部和教职员工中强化三种意识,即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作为意识。强调有为才有位。整合科研力量,提升科研实力,强化科研工作的针对性,让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支撑作用。具体做法是“提升纵向,扩大横向,优化组合,重点突破。”

科研课题层次明显提高,令人鼓舞。近年来,学校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发改委“振兴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和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

针对企业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硕果累累。企业出题目,学校作文章。生产中的难题,就是科研的课题。近三年来,学校承担了省内200多项科研课题,涉及到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等方方面面。在汽车产业方面,学校与一汽集团合作的课题有17项,另有与汽车相关的自选课题24项。有些科研成果已用于生产中。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学校为长春市118户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技术服务。据对其中88户企业的统计,96.5%的企业拥有1个或1个以上的局域网:63%的企业应用了二维CAD;39%的企业业应用了三维CAD;23%的企业实现了内部集成:14%的企业应用了ETO;13%的企业实现了办公自动化。2003年,这88户企业销售收入671.2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30个百分点。在石油化工领域,副校长张会轩带领课题组和他们所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常年工作在吉化生产第一线。围绕生产中提出的实际课题开展攻关。从立项、小试,中试直到成果产业化。“核壳结耕塑料增韧剂ACR”项目,年产3000吨的生产装置,已于2005年投产,年产值1亿元,利润1000万元“MBS增韧剂的中试生产及应用技术”项目,也于2005年投产,年产值1亿元,利润1000万元。在冶金行业,学校与通钢集团公司合作攻关的新型低碳低合金空冷贝氏体钢,其疲劳寿命50万次提高到200万次,达到日本同类钢的水平,价格却大大低于进口产品。学校分别为吉林油田开发的内部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和油田创效资产单元综合评价信息系统。为油田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的生产、销售和经济核算的动态信息及决策模型,在中油集团组织的鉴定会上得到高度评价,并获中油集团公司颁发的二等奖,中油集团决定在进一步完善后在全国各大油田推广。

创办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长期任务,创新主要是科技创新。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学校基于立足当前,考虑长远,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考虑,积极创办各种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目前,学校已分别与吉化集团公司、通钢集团公司、吉林省中小企业局、长春市科技局、四平市高斯达纳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联合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联合实验室。还在长春、吉林、四平、通化、松

原、延边、白山等地区的相关单位和企业建立了一批研发基地。这些“中心”和“基地”,将成为师生施展才能的舞台,攻克技术难关的阵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

社会服务注重“实效”

组织师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是长春工业大学坚持多年的做法。学校一是提倡做实事,见实效。不作表面文章。地方不分远近。事情不论大小,困难不管多少,要做就做实,就做好。几年来,学校在学生中开展“服务社会、塑造自我、”“真情奉献,扶弱济困”、“播文明之火,创文明乡村”等活动。选派科技人员深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贫困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咨询;先后与十多个贫困县、乡镇、村及薄弱企业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经有关部门同意选派十多名同志到贫困县任科技副县(市)长;还承担了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一批中小学的助教任务;为改制企业的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培训;组织师生走向社区、乡村、街头、企业、福利机构,开展科技和文化服务,自1993年以来,学校连续14年保持着“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还坚持开展了以科技拥军,人才强军为主要内容的军民共建活动。选派师生帮助部队解决训练中的技术难题。帮助部队进行技术革新,改善办公、学习、装备和后勤保障条件,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现代化建设。学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吉林省和长春市“双拥共建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篇6

【关键词】煤炭工人 国企 主体性 国家 市场 穷人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276.1 【文献标识码】A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有当矿难发生,人们才会关注煤矿工人,他们似乎早已成为被历史遗忘的“沉默多数”。近年来一系列矿难事故的发生,使我们不难想象煤炭工人的生产和生活――漆黑一片的矿井、满脸煤灰与汗水。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发电、取暖以及各种化学材料的提取,都离不开煤炭。因此,无论在近代史上还是今天,煤矿工人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除了媒体对矿难的新闻报道之外,无数在矿井的黑暗中艰苦工作的煤矿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却被忽略了。

金融危机后,对煤炭等国有企业的抨击不绝于耳,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市场主义,即认为只有市场才能实现货币、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①,强调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主张依靠自由市场,通过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打破垄断,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②;另一种则是国家主义,认为国家或政府是一个具有相当理性与认知能力的自由行动者③,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实现较好的产业绩效④,所以强化国家控制,进一步干预甚至垄断基础行业⑤,如煤炭、电力、石油、钢铁、铁路等。然而,作为这些国有企业的真正经济主体,在企业发展和改革道路的选择上,矿工们却无法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的身影甚至无法走入公众的视野,此后的命运无论是回归国家还是抛入市场,他们也只能被动地承受。

一个省级大矿的煤炭工人生活缩影

双鸭山矿区,一个长期无人问津的矿区。矿区小城不大,几条一千多米东西走向的马路横向铺开,排列在两边的是一幢幢20世纪80、90年代建起来的5层宿舍楼,属于典型的老国企工人生活社区。小城东西两侧有两个较大的棚户区,住着1657户,共4411人。一座公园坐落在小城中间。宿舍楼、棚户区、公园、学校和几个小商铺,承载了矿区工人所有社会再生产。

矿区共有三个矿井,最大的建筑是办公大楼,矿区办公楼前,一座写着“矿工万岁”的石碑俨然耸立。旁边疏落着专家培训楼、招待所、三个矿井工作间、煤站等,工人每天都在这些地方忙碌着。经过20多年的开采,现在井面已经深至700米至1200米。矿区鼎盛的时候,有近7000名工人。如今,产量减少,矿区职工已不足5000人了。工人告诉我们,矿已挖至第三层,再过20年这个矿就会挖空了。

2013年7月下旬,我们对龙煤集团煤炭工人状况进行了调研。龙煤集团成立于2004年,整合了黑龙江4个煤城的41个国有重点煤矿。现有员工26.6万人,是黑龙江省属最大国有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它下设9个分公司,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

在煤炭工人的生活中,必须每时每刻面对工资低、工时长、压力大、工伤频发、职业病隐患等大大小小的挑战。在这个充满着挑战与生命力的东北小城,这里鲜活的经济生活、充满动力的劳动情景和工友间情同手足的深厚感情,使得任何一个主流经济学家的数字与图表都显得苍白无力。“经济”何尝是经济学家的专有名词,它原来富有的人情社会和文化意涵,早已在专业化和精英化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剥落,也使得劳动者作为真正的经济主体一天一天地消逝。脱离了主体,经济发展的话语就算再精美,也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学研究时,往往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认为经济学说无贫富之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看待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带上自身的阶级色彩,其实经济学说本身也是带着阶级色彩的。这一点,恩格斯早已指出:“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随着它的出现,就有了一整套成熟的官许的欺诈方法、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来代替那简陋的非科学的生意经。”⑥恩格斯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发财致富”的科学,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学说。

篇7

财务会计属于微观经济范畴,是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与企业具体实务相结合的实用性较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门非纯粹的理论学科。《财务会计》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切入点和重点,也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理解,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2 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就是教师的差距,所以,打造一批优秀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高素质 “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会计教师队伍做基础。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需要对教师的“双师”素质进行重点培养。在原有“考证”、“师资培训”等基础上,注重培养教师在企业一线的实践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另一方面有组织、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等单位进行一线培训。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需要指定专人对其进行专门的培养,同时要求新教师每学期听几门课,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学习教学方法、准备教案等。通过以上举措,为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增加青年教师的责任感。

3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零对接

建设精品课程,需要以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和关键,同时也是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效果的先导。在内容选取方面,对于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来说,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财务会计课程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先进性、课程体系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对接国际会计惯例,对我国最新的会计核算准则进行及时准确地反映,并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做到为我所用,对优秀的教改成果进行积极的整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要。在组织《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以财务会计为导向,按照对外报告的会计生成信息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结构,在对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等进行充分阐述的基础上,详细说明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等核算方法,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界定课程内容方面,选择经常性的交易与事项,经过一系列的学习,能够对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同时需要对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考虑。在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方面,对于真实的会计工作任务及会计工作过程,按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规律,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要对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科学的设计,将教、学、做进行结合,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这一方面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做好实训,进而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在优化和改革教学内容同时,还应改革成绩评价方法, 实行多元化评价。《财务会计》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传统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不断增加阶段测试。通过缩短考核的时间间隔,提高考试的频率等方式,一方面激发学生平时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知识消化方面,随时了解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阶段性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将期末的考试分数分配到平时,将学生期末承担的风险和压力降到最低。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逐步加大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通常情况下,按照以下方法对本课程进行考核:①考核方式:平时+技能测试+期末测试;②考核比例:课堂提问、讨论、作业以及课程实训等平时成绩占20%;实训等技能测试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4 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结合会计教学特点,《财务会计》精品课程教学应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应遵循“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目标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辅助手段,通过开发设计合理的教学项目,设计“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新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中,传统的教材理论体系被打破,选取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作为需求的切入点,通过对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结合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对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进行组织和设计,在《财务会计》的课程中,全面落实每个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出纳、往来结算、材料核算等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教学组织方面,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进一步使知识及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对于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要按照顺序进行,进而将会计岗位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进行充分的体现;对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进行协同进行,对彼此的结果进行验证;校内模拟实训与记账公司真账实训要交替进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某个时期的业务进行模拟,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要求,让学生以真正的会计人员的身份,同时使用真正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处理经济业务账务,同时编制财务报告等。在校内、校外实现零距离,全面锻炼学生的会计业务,在校内积累职场经验。

篇8

对于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社会资本往往闻风而逃,尤其是VC。“这个领域的投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建设周期,项目的正常运营,也需要一定比例的要素投入,如投料、维修技改等。再加上国家在价格体系和收费机制上的制约,严重阻碍了社会资本进入的路径。”中国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网总裁王世汶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不过,这种情况正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刺激内需计划的强力推进而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以基础设施投资闻名业界的摩根士丹利基础设施基金携40亿美金大手笔进入中国环保基础投资领域,对中国本土社会资本的认知造成不小的冲击,触动最大的就是PE。

“我认为,在不稳定的经济走势下,更保险的并且可以大量投入的投资渠道,就是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因为环境基础设施都是民生的必需品,代表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现金回报,而且不容易受经济动荡的影响。不管现在股市或者房价如何,也还是需要处理污水的。”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张书铭在2009中国环境投资大会上如此表示。

“看上去”很美

谈起中国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2009中国环境投资大会”上的众多投资界人士用了一句“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作为总结。

“VC本身喜欢关注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因此对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还不敢轻易介入。PE则不同,他们已经进入这个领域。”一直专注环境投资的青云创投总裁叶东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谁也不否认,中国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前景的广阔。这个领域盘子很大,需求随着中国经济这几年持续的增长也很旺盛。但由于缺少好的赢利模式,各投资机构只能围绕环境基础设施而产生的设备和服务进行投资。”王世汶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解释。

尽管近年来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与巨大的需求相比,其资金投入仍十分有限。例如,中国垃圾处理场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远不能赶上垃圾增长的速度,不少城市甚至没有铺设污水管网。此外,相当数量的污水与垃圾处理厂实际上没有达到环保要求。

对此,叶东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不是所有有前景的行业都会受到投资界的认可,关键是看这个行业是否有一个很好的赢利模式。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前景看起来确实不错,但因为投资这样的项目会占有大量资金,而且投资周期长、回报速度慢。这些因素都阻碍了社会资本的介入。”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社会资本经不住“诱惑”,勇敢冲进了这个领域。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摩根士丹利基础设施基金,随后的还有诸如天津泰达和方德基金这类的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基础设施一般只有10倍的利润,这与有些PE/VC动辄20倍、30倍的回报要求相去甚远,但对摩根士丹利基础设施基金这样的机构就足够了。”王世汶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

投资多样化

针对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种种顾虑,社会资本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以及类似于BOT的方式开始曲线介入这个领域。BOT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利用协议保证了企业投入的保值、增值和利润,最终产权交还政府。

“这种模式有效的打消了社会资本的顾虑,也直接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涌入环境基础设施市场,于是,建立在BOT基础上的多样化投资开始出现。”王世汶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

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大致可分为三类:可经营项目、准经营项目、不可经营项目。因此,投资也相应的分为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三类。其中,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是企业投资主体。因为其提供的经营收益大于投资成本,并且具有明显补偿性和回收性。

对此,张书铭表示认可:“我们已经募集了40亿美元的资金,主要投资对象为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生产企业。而投资方式主要为出资参股,单笔投资最小额度为7亿人民币。当然40亿美金在基础设施领域来讲,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我们希望以此为开始,带动好后面的项目,再去募集更多的基金来投入国内的基础设施。”

除了摩根士丹利基础设施基金外,高盛、摩根大通都选择了设立PE基金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我们认为做为参与者也许会更合适。”张书铭表示。

■观察:勇敢者的“游戏”

在谈起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的困难时,叶东分析:“环境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量存在扩张与收缩交替波动已是公认的事实。更重要的是,现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是以地方管理为主。立项、计划等都集中在城市行政建设主管部门,因此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其他经营主体很难介入。”

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投资项目运转后进行的强制性收入。如投资污水处理厂后,在一定的年限内(一般是20年)向污水处理单位收取每吨多少钱的费用。“这个时候政府的价格体系与收费机制成了最重要的参考因素。由于环保基础设施服务,运营价格完全由政府制定,而政府考虑更多的是社会安定,因此在价格的制定上侧重于社会福利性,这就导致了服务运营价格既不能准确反映生产成本,也不能准确反映社会需求。即便是市场需要这样做的时候。”王世汶说。

篇9

关键词:财政支出;问题;经济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100-02

一、我国财政收支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

(一)财政收入单方高增长,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

财政隶属于国民收入分配领域,政府通过制定税收及非税政策首先从国民总收入中征取一部分归国家所有,形成财政收入,剩余的归企业和居民等微观主体所有,各利益方是否获得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公平共享的分配份额,势必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1年,分别代表国家和居民所得财政收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等收入分配指标均呈现持续递增态势,但增长幅度却存在着显著的高低差异。2000—2007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维持在10%左右,财政收入增速在20%左右,前者仅约为后者的一半。以后有所改善,2011年,财政收入增速仍分别高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10.9和7.1个百分点。显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民收入这个大“蛋糕”分配中,国家利益得到了较快速的增长与强化,但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却并未获得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利益份额。

(二)税种存在结构性缺失,税收的公平分配职能纤弱

财产类税收具有缓解分配不公、公平分配的重要职能。当前,世界发达经济体税收体系多以所得税及财产类税收为主,征税领域侧重于社会财富拥有环节。以美国为例,遗产和赠与税是联邦政府的四大主体税种之一,以房地产、存款等为课税对象的财产税也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构成其税收的80%以上。我国税制恰恰相反,迄今为止,征税领域仍侧重于商品流通环节,住宅房产税、遗产和赠与税等财产税类主体税种至今几为空白。

(三)财政支出结构忽视民生利益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国家各类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及其数量关系,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关乎民生及社会长期利益的投入有所加大,但与国际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为10.2%,而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在2007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8.6%,30.1%、42.4%、45.7%;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为5.9%,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在2007年这一比重则分别为21.1%,19.0%、13.7%、14.0%。

(四)财政支出增长滞后且进度缓慢

1877年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预言财政支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00多年来的世界发展史也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财政支出应保持与财政收入基本协调或同步的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及《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支出)决算表》数据,2000-2011年,除2000、2002、2008、2009年个别年份以外,其它8个年度财政支出同比增速低于同期财政收入2-9个百分点不等。另外,就年度内而言,财政支出进度缓慢问题明显,据财政部数据,2011年全国共拨付财政支出108 930亿元,其中,一季度拨付18 053.57亿元,占比16.6%,低于时间进度8.4个百分点;上半年拨付44 435.14亿元,占比40.8%,低于时间进度9.2个百分点;12月份拨付19 974亿元,占比18.3%,单月拨款量比上述1-3月份的拨款量还要多。

二、财政收支问题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

(一)财政资金大量沉淀,造成资源浪费

受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财政民生支出低、财政支出增长滞后且支出缓慢等问题的影响,我国财政资金长期大量沉淀于国库和商业银行。据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数据,2012年6月底,我国国库存款高达27 550.26亿元,已接近2011年GDP数量471 564亿元的60%,如果考虑到滞留于商业银行的预算外资金,这一比例将更高。财政资金大量沉淀,按照货币时间价值计算,不仅造成资金损失,而且不符合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要求,影响各项建设和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的矛盾现实是,一方面,众多的国民财富以财政资金形式闲置于国库或商业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支出匮乏以及整体居民消费的不振,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二)居民消费不振,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向好转变

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致使居民收入增长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即在经济持续发展背景下,社会产品供给在快速增长,但居民的货币购买力却未得到同步增强,供给大于需求,直接的后果便是一国的居民消费不振与内需不足。收入决定消费,我国长期以来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应该有着直接的关系。为追求经济增长,在居民消费不振与内需不足但政府财力充足的情况下,政府当局自然将重心转向了投资,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向好转变。我国最终消费率由1978年的62.1%逐年下降至2010年的47.4%,呈不断下滑态势,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导型不良特征仍在加剧。

(三)加剧贫富分化,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论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财产类税收便是国际上公认的具有调节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经济手段。我国税收来源主要依赖于社会商品服务的流通环节,住宅房产税、遗产和赠与税等财产税类主体税种缺失,缺乏对社会财富保有环节的有效调控。上述税收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税种缺失,必然导致财富拥有者的投资投机之风盛行,富者益富,拉大贫富差距。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贫富差距已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无疑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公平、和谐及长远发展。

三、相关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构建各利益方公平共享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改变现实中存在的居民收入增长远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分配失衡现象,从商品流通环节进行结构性减税,减少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国家所得份额,增加微观主体尤其是居民个人的所得份额,让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同步协调增长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二)启动财产类税收改革,缩小贫富差距

吸收发达国家税收设计体系,改变我国目前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全面启动财产类税收改革,发挥税收公平社会分配的应有功能。在全国范围内适时开征住宅房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类税收,大幅抬高个税起征点,使国家税收重点转向高管、演艺圈、巨额财富继承者、财富拥有者等高收入和富裕阶层,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削富济贫,有效缩小贫富差距。

篇10

>>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微观浅析 农民工流动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原因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社会规范行为的探讨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探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问题探讨 社会工作视野下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能力 中国西部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影响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 浅析社会工作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心理危机的介入 低龄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福利保障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张世勇. 返乡农民工研究:一个生命历程的视角[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袁松, 余彪, 阳云云. 农民工返乡的生命历程――以湖北沟村为表述对象[J]. 青年研究, 2009(4): 1-11.

[4]关信平 .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需要、内容及主要领域[J]. 学习与实践, 2010(4): 91-99.

[5]王海洋.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及其社会工作介入――以D市为例[J]. 社会工作, 2012(5): 42-46.

[6]唐鸿铃, 齐芳.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工作支持研究[J]. 社会工作, 2012(11): 77-79.

[7]童敏. 制度语境下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视角――从静态直接服务到动态关系服务[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11-17.

[8]王俊恒.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 江淮论坛, 2012(6): 144-147.

[9]顾江霞. 农民工社会工作的政策框架探析――基于增权的视角[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65-71.

[10]彭惠青, 李佳蔓.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途径和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 2014(5): 129-131.

[11]李真, 李涛, 刘倩. 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功能与角色[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18-27.

[12] 陆阳. 浅析社会工作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介入――以重庆市铜梁县A村为例[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7): 109-113.

[13] 陈家家. 社会工作对返乡农民工的介入[J]. 河南农业, 2009(15): 59.

[14] 方红日. 社会工作视野下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能力[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8): 41-42.

[15] 张和清.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 [J].思想战线,2011(4):38-39.

[16]方萍. 社区建设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J]. 社会工作, 2013(4): 55-61.

[17] 马光远.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J]. 经济导刊, 2013(12): 89-90.

[18] 钱行,谢维杨.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3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