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之美
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3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从这3个维度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从自然的角度讲,自然本身具有多重美学特征 都知道:大山、大地具有壮美的特性;小花小草具有柔美的特性;瓜果蔬菜具有甜美的特性。大自然里面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不断风化的岩石土壤等美不胜收。学生经常参加的农业实践活动,农业的美学价值也有目共睹:产品的美,如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瓜果;劳作的美,如劳动时优美的动作等;田园景观的美,如成块的绿色梯田,大块的金黄稻田等。
从社会的角度讲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拥有数量庞大、价值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具有特别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学习传统地方戏曲、民间工艺制作、传统节日仪式,来感受其中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如学生学习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更要接受“高山流水”传统雅文化的熏陶。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的学生还可以学习传统美德、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尊孝崇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服务,继承这种传统美德,接受熏陶。再如,让学生在学习民间艺人传统手艺的过程中传承民间艺人那种开拓、创业、勤劳、节俭的精神。
从学生认识自我的角度讲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服饰搭配等课程,可以让学生美化自己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学习花艺、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在进行美文诗歌欣赏、名画文物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感悟、体验自身生命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个性品质。
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表现形式讲 它具有:“悦耳悦目”的形式美,如大山、大地的壮美,田园景观的优美;“悦心悦意”的形象美,如工人、农民劳动时优美的动作;“悦神悦志”的意蕴美,如各地的风俗人情,百姓日常生活。
过程之美
美是实践的产物,审美活动的一切产生于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比其它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过程的美学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一种“实践美学”或“过程美学”。比如,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得以突破时,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的体验。再比如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争论时激发的思想火花、上台交流时优美的姿势和动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对塑造少年儿童“自信型”的人格也有着重大的意义。自我认识,激发自信,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关注的焦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本领,在“玩”中体验成长,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如学校利用劳动课开展了实践活动――“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挖掘了自身存在的潜力,为这一意外的发现,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能行”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当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成果之美
篇2
关键词:韩国语 会话实践活动 目标分类 特征
韩国语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生活会话、日记、模拟导游实习、模拟贸易洽谈、戏剧、短剧、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的方式包括,讲故事、表演短剧、相声、戏剧,欣赏韩语电视节目、陈述观后感、口述见习内容等。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学院、系部、年级为单位的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或者是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的小规模活动或者是独立的个人活动等。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有学院,系部结合组织管理的活动及在学科教师的指导管理下组织的学生自发的活动。室内外均可以成为实践活动的场所,有必要时还可到朝鲜族乡村进行活动。所以韩国语会话实践活动的目标分类及特征可从以下内容进行理解:
一、韩国语会话实践活动的目标分类
新学科目标的提出是学科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学科改革提要和会话课教学纲要、会话教科书、以及会话课程自身的特点,韩国语会话实践活动的目标分为以下几类: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首先是初级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清晰正确的发音,并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观察图片、相片,对相应的主题内容能够突出重点地加以说明,把生活体验,简单的童话故事等的概要比较准确地陈述并生动地表达,对自己知道的人物,时间能够详细地表述,用适当的语速和清晰的声音使听者能够正确地理解。也能简单明了,有前后连贯性的陈述个人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情况。
其次是中级目标:即要求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人物能够做出具体的形象描写,并能够将诸多人物的性格特征交叉描写。也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事件的复杂关系按相应要素,在正确地运用语法和词汇的前提下进行陈述。又能把事物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较详细的说明,而且把自己读过的书用过的物品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者宣传。能够以导游的身份做简单介绍的技能,也能够具备代表某公司参加小规模的贸易洽谈会,把所担负的任务尽善尽意地完成的技能。还能把与学校生活有关联的重点、焦点问题大胆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能够在各种大会,会话表演,动物游戏等实践活动中按内容环境,情绪来调节语速。
最后是高级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戏剧的基本矛盾结构,并能以流畅的语言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进行生动地描写,在演出时同作品中人物一起呼吸一起活动,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在辩论,演讲等活动中能以时代性的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主题或者具体的与生活有关联的主题,把内容用强有力并简洁的语言展开。并要选择符合内容的语音并根据情绪调节语速。在那些围绕社会性比较强的论点进行的主题讨论活动当中,应能够用突出中心,内容充实,规范化的语言论理进行陈述。在辩论活动中应明确阐明正反见解,始终贯穿话题根据状况的变化能随机应变。欣赏电影,电视剧之后能够把有关影视内容和感受联系实际进行说明。
(二)具体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首先是初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持着对实践活动的明确认识,按着活动要求用独创的方法设计出活动方案。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准和特征选择材料或者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当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工具,并且能利用工具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以制造完整品。还要对完成品进行理解和分析,通过记忆成为自己的财产。例如购物、旅行、打电话、银行(存储)等活动,还可与干洗店、美容美发室等日常生活当中的交际对象结成关系,通过相互的交流互问互答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仅提高交际技能,而且还能认识社会并与社会接触,学会生存。还能把图片、照片、场景、环境等按照活动要求进行选择,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并能掌握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对象物所表现的主题的能力,并在判断后能进行创造性的联想。能在多种生活环境提供的信息里分辨出重点信息,从而挑出和活动内容有关的信息,把这些信息融合在一起来表现出相应的主题。
其次是中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指定人物的采访,或者特定的情景,例如机场见学、野游等实践过程当中自然地形成人际关系,认知社会感受文化生活。能够对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传播的信息,正确理解,分析,判断,并且能选择出恰当的信息并在利用过程中逐渐提高直接的交际技能。对于国内的名胜古迹或者著名企业用自己独有的方法进行介绍或宣传。在其过程中开阔视野,学习企业的创业和经营管理精神,经营管理方针以及成功的经验等,打造好为社会服务的资本。对照每次的主题讨论、讲话、会话表演等实践活动,彻底准备好《对某些事件,人物等应该怎么说》并在其过程当中拥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而且要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快速调动合理语言的能力。
最后是高级目标:要求学生在复杂的主题讨论过程中明确态度,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与自己的想法一致的见解能够阐发出新的见解。对于有分歧的见解要在和谐的气氛中互相协调并交换意见。戏剧、短剧等作品根据标准进行选择,任意的担任作品当中的人物并能按照要求进行表演。在此过程当中能够理解人物的性格找出适合人物身份和作用的表演方法,分析其心理状态总结出人物的感情体验。在辩论或者演讲等活动中找出有价值的主题,完成材料后,注意表情,姿态,动作等,进行有号召力的演说。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能够把难点成功地凸现出来,快速理解判断推导出对方的发言要点,能够对对方的虚点漏洞进行反驳。还可以一边欣赏电影或者电视剧,一边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感受出其中人物的具体形象,并能够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联想出各种心理状态和活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首先是初级目标:要求学生从对自己劳动的义务感、责任感出发,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会话实践活动并在所有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每次的实践活动都要持有兴趣参加。在活动中要正确判断是否表现出了民族感,从而发现认识自己的新一面。在实践活动中对于其他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并加以鼓励,同时又通过与他们的客观对比来提高自己,真正拥有求知欲和表现欲。对实践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和意义,要有明确的认识和态度。
其次是中级目标: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对活动特征感兴趣,还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不管是直接的兴趣还是间接的兴趣,都要用浓厚的兴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参与活动。在各种演讲比赛当中,要重视自己的劳动价值和他人的劳动价值,更要以真挚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效率与劳动价值,并且还要学会评价和欣赏。在所有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学会把所需要的材料,情报进行比较和筛选,而且还要把所选出来的材料,情报进行整理,思考,判断,在综合的过程中,不仅树立起审美观还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后是高级目标:要求学生在上演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独幕剧等作品时,要诱发出相应的情感和兴趣,从而带给人们一种美与喜悦的内心感受。在严肃的气氛中,把众多听众作为对象,尽可能地抓住听众的内心思想,并带着这种勇气进行演讲。同时要通过演讲的过程来学会判断和欣赏。围绕着社会的敏感话题和焦点进行讨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和处理主题,不仅要引起共鸣,还要实现辩论的教育性价值。选择好电影、电视剧作为欣赏重点,在欣赏过程中根据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肯定或者否定),学会对照观赏焦点来表达自己
的内心感受。
二、韩国语会话实践活动的目标分类特征
(一)充分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实践活动首先体现在内容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技能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以拓宽学生视野。其次,实践活动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准来开展的活动,它不仅停留于学生的成绩,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例如学生从装扮班级学习栏,制作报纸开始到向学部、学院、校报投稿,以获取充分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认定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科目讲课常受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授课,内容一致,统一标准等特点的限制,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常常以统一性为主要特点。但是会话实践活动则是把起点放在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兴趣上,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多方面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多样化而定,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特点。因此能够满足学生的差异性,也允许其差异的存在。
(三)重视活动过程
实践活动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与感受。例如做会话表演的准备时,因受学生的总体水准制约,《产品》的绝对价值不是很高,但是学生在完成这样的《产品》过程中的体验,对他们今后的提高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在准备出演过程中遇到困难,并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真正的目标。
(四)重视实践性
会话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因此能把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重视知识和行为的统一,扩大学生的认识范围,丰富认识方式。
(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教育和实践的中心,还强调创造精神发挥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实践活动不受统一的方法和相同答案的约束,所以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较宽广的空间,使他们得到尽可能多样化的发展。
(六)重视综合性
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受会话教材知识体系的限制,同时又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信息和内容相关联,所以能够对根据知识体系分类学习的不足部分进行补充,从而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的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会话实践活动的宗旨是,使学生在动感化、生活化、实用化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同时在其过程中提高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成.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操作.课程・教材・教法,2004.6.
[2]中学朝鲜语文教学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篇3
[关键词]农村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93-02
《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并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地处革命老区,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例如有风光旖旎的蟠龙湖,有“小九寨”之美誉的石塘竹海。区内民俗文化也很丰富,如丹阳的“七仙女”传说家喻户晓,春节期间丹阳的龙灯会、庄头的小马灯表演热闹非凡,陶吴的梅花鹿养殖在区内首屈一指,每年六月份的西瓜节也会吸引大批的客人。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进行选题,开展基于乡土资源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一、乡土资源主题活动的选择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当的活动主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同学们都爱吃小龙虾,也都喜欢自己钓龙虾。但在学校当地曾经出现了多例因吃小龙虾而引起“肌肉溶解症”的病例,群众一时间“闻虾色变”。那小龙虾到底能不能吃呢?很多学生产生了疑惑。初夏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小龙虾的困惑”,引导学生从小龙虾生产的每个环节去研究。学生们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调查小龙虾养殖户、走访菜市场小龙虾经营户、采访厨师烹饪小龙虾的方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数周后,同学们写出了自己的调查报告,从小龙虾的养殖到小龙虾的选购,从小龙虾的烹饪到吃小龙虾的注意事项,学生们都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在这个活动中感兴趣的事进行研究。因为选题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研究兴趣很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乡土资源主题活动的设计要能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应该充分挖掘地方自然、社会、民族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
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学校地处西瓜之乡,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从事西瓜种植,“希溪”是我们这儿西瓜节的吉祥物。针对这一特色产生,我们开展了《希溪希溪,我爱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帮助家长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这一特色农业的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活动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帮助学生整理收集来的数据,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度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里摘录部分同学的自我评价:“西瓜探究课上,我们不仅知道了西瓜的来源,有关咏瓜的名联佳对,我们还知道除解渴外,西瓜还可以治病。我还知道了原来西瓜还可以有方形的呢。”“仅仅一堂课,老师不但教给我们有关西瓜的丰富知识,而且还让我们从雕刻西瓜的实践中找到乐趣。我也可以在西瓜皮上刻出小帆船、娃娃笑脸了。真希望老师以后多给我们上这样的课。”家长们也尝到了综合实践带来的好处:学生愿意到自家的西瓜大棚劳动了,既了解了西瓜的一些种植知识,也体验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在西瓜销售季节,我们有的同学在西瓜市场帮父母卖西瓜的时候,把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作的西瓜广告语写在标牌上招揽顾客,吆喝、过称、收钱有板有眼,学生和父母一道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以致用,这才是研究之本。
三、乡土资源主题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在农村中,学生家长的资源是巨大的。如有的学生家长是种植西瓜的大户、“全国劳动模范”,我们组织研究小组去他家的基地进行考察活动;有的学生家长是马灯的传承人,我们组织研究小组去进行采访活动,等等。学校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赢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从技术、物资上给予大力的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开展主题探索活动提供了方便。
四、乡土资源主题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在农村小学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堂放到了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但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在利用农村乡土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却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1.教师文化底蕴欠缺,造成活动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笔者在黄梅戏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未能很好把握黄梅戏的精华,只是看到了黄梅小调中的糟粕,所以在有学生提出研究时,笔者却选择了放弃。因此,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进行教师文化底蕴的培养,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层面应该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师的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部分教师还不能从传统的语文课堂走出来,有的教师甚至还片面地认为这节综合实践活动是“你”的课,与“我”无关。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还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人员的广泛参与,要求他们的积极合作。
总之,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研究中体验、感受生活,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亲历亲为。同时调动全校、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金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分析及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1).
篇4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3
本文为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学校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GGHB[2014]SYX15)“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成果。
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指定的领域,而是学生从自身活动背景中或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活动主题。因此,综合实践课活课程的评价有其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为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以发展的观念进行评价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点进步,一点经验,一点教训,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料,评价工具、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均需要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整合发展出发,在实际评价中,强调多元参与,反对一元定性, 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价值观、情感、认知的变化都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研究报告、小论文、小发明、小设计、心得体会、研究反思等都是评价学生发展状况和水平的综合性依据;各种有利于检测和促进学生素质整合发展的评价方式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各种真实记载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足迹的数据、实物、模型、图表、证书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收集的资料。
二、对成果的自我评价
1.找准切入点,提出问题
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收集信息、调查、观察、整理、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并养成探究的学习方法。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收获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所得,使学生对以前身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人、事、物、景、现象……产生了思考、发生了兴趣,直至形成一种问个“这是为什么?”、“这样做行吗?”的习惯。然后通过合作或独立的操作,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因此产生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关注,从而使学生成为了社会人,学会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得提出的问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被解决,即“我能行”,也包括老师的、家长、同学的帮助。如五年级4班刘晴同学的《电磁炉上的炒锅稳定器》获“航天杯”第29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小学生科学竞赛项目技术与设计)。此作品就是刘晴同学在平常帮爸妈做家务劳动中引发的思考、提出的问题,最终形成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在大赛现中经历了“素质测评”、“技能测试”、“封闭问辩”、“公开展示”这样的展示平台之后,一定会影响刘晴一生的成长的。所谓平台不同,定位不同,人生的价值就截然不同。
2.搜集、整理资料的策略
搜集、整理资料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获取丰富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资料的搜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如看书、阅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实地考察、观测、拍照、摄像、调查采访等。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其三,对于学生很难得到的资料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购买、复印和实验体验等方式获取资料。资料整理分两步进行。第一,指导学生按资料的呈现方式将资料归类、保存,并标记。
3.成果展示交流的策略
成果展示交流既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一个小结,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教师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其在展示中树立榜样。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要认真、灵活。展示形式,力求恰当。成果展示具有开放性,应动静结合。对内是指向本组本班,对外是指向学生、家长、社会。静态的如文字材料、绘画作品、模型等,动态的如演讲、节目、讨论、演示操作过程等。教师指导要适可而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展示内容,自然真实。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是多渠道,多形式的,但都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三、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功能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
1.行为与技能评价
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短期目标,并设计评价表,对学生的行为与技能进行测量与评价。
2.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可记录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的体验等,它包括观察日记、讨论过程、访谈记录、探究计划、搜集到的资料、作品、结论、自己的感想、别人的评价等等。
3.成果性展示评价
成果性展示评价可以综合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学校的科技活动周进行展示,成果展示与交流可采用学生的制作、绘画、文章、展板展示以及口头演说、现场答辩、班组讨论等形式。
4.家长欣赏性评价
家长欣赏性评价使孩子获得真实体验。因为家长也是参与者,评价也就具有了真实性与权威性。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深刻了解,能够扬长避短的、褒贬贴切的对整个过程给与评价的。
5.搭建平台,展示中评价
如我校在今年的“航天杯”第29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七件作品获奖,可谓成果丰硕。学校利用这一契机,全校性的开展了一次“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报告会”。获奖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获奖作品产生的过程,使全校师生了解了“科技创新”我们做什么?“科技创新”人人可做,并距离每个人都很近。激发了全校师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产生了效应,感受了成就。
篇5
关键词 人化自然 旧唯物主义 实践
1 马克思所理解“人化自然”的内涵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指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马克思还称之为“第二自然”、“社会自然”, “人类学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等,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人化自然这样被学界所界定:即自在自然的那部分在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被改造。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人类视野中的自然界。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妨碍到自然的存在,但可以运用人类本身的器官和科技先进的仪器感知到,但仍未去加以改造并使之保持原型的那部分自然。
第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类所妨碍到的自然界。它可以分为两部分:(1)人工保护的自然。即人类用人工控制的手段加以保护,但并没有改变而是保持其天然状态的那部分自然界,例如国家设置的自然保护区。(2)人工培育的自然,即人类通过劳动使之发生内在本性的变化的那部分自然物,例如人工栽培的果树、家养的牲畜等。
第三,人工自然。它是自然界本身的深化过程所不可能产生的,人类经过从无到有的设计制造过程出来的物品。它虽然是由天然物料加工制作而成的,但具有天然物所没有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人造物,例如面包、服装、房屋、汽车、电视机等;另一类是生产人造物的人造物,例如各种生产工具,如机器和机器系统等。
第四,科学智能的因素。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自然物可以通过人的智力生产出的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机器,来代替人类感官和人类的脑力去工作,从而得到人类思维器官的延伸,包括人的四肢和体力。换言之,人造自然物是人的智力所创造生产出来的。
第五,人体自然。人体及其机能无疑也是自然物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高度复杂的自然物质结构层次。随着人类对外部自然界认识和改造活动的深入和扩大,人类也逐渐认识和改造着自己的人体自然。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的人体自然的认识还相当肤浅。
通过对人化自然主要内容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已经被人类通过自身能力的拓展对其产生了一些作用和影响,从而使之对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这部分自然中涵盖着某些社会属性。也可以将自然按阶段分为两部分,这已经不是原始的那部分,而是经过人类改造过的第二自然了。而在人造自然里,其中含有人工智能的因素,出现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阶段,是作为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出现的,其作用是为生产劳动作辅助用途,最终成为人类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品,其中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换言之,人化自然物的存在与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其属性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其基本规定性已经是社会属性。
2 实践是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的根本途径
自在自然何以可能变成人化自然呢?其奥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化自然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即实践活动做成的。人化自然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自然。
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固然具有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定性,而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又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定性。实践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其目的性。实践活动问题为了人类某种实际利益去进行的,它决不会出自于一种无目的的单纯兴趣,而总是牢牢地为直接的目的性所制约。在此意义上,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意识极强的活动,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总能被人类当作生产实践活动中的辅助物品,很少考虑其多样性的优点和用途。换句话说,这种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从来都是在考虑该事物是否符合人类本身的需求,是否具有现实利用的可能性,则对于其它的特性和优点,却毫不关心。这就是主体的目的性,而这种主观性、功利性的价值观则不免会给人类带来不利的影响。
劳动工具是实践活动将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的特殊中介。工具使主体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工具作为中介,是一种实在的中介。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实在地传导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地与客体相互磨磋以实现“理性的狡计”,而不是象征性地实现这一切的。因此,使用劳动工具中介的实践活动便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实在的活动,而实在的活动则一定是一种具体性的活动,说实践活动是一种具体的活动,就是说这种活动充分地具有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规定性,而不是片面地指向某一方面。换言之,在实践活动中,人类活动的诸因素都具有充分的作用,因为实践活动用是一种以人类方式从事满足人类需要的实际的生产活动,若是趋向片面,就不可能实际地进行。在实践活动中,作为目的的精神性因素,作为对象的物质性因素,作为工具的中介性因素都是以其直接的原始形态出现的。目的是一种直接的有限目的,对象是直接的物质对象,工具亦是直接的物质工具。这样,实践活动构成了一种实在的具体的活动样态,实践活动所做成的人化自然也就是一种实在的具体的人化自然样态。
实在的人化自然固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即被实践活动赋予了某种合目性的形式的产物,实践活动的产物可以产是实在的人化自然的最直接显现,但我们不能仅仅把实在的人化自然理解为实践的产物,而必须把它看作包括其产物在内的实践活动自身。如果它只是包括实践的产物,就不免将这一生气勃勃的活的世界看成无生命的物体的堆积。只有从实践活动本身来看,才能把握住这一生命有机体的内存本质。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①这就是说,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已与外部自然相整合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生命有机体,外部自然作为人的身体扩张,构成了“人的无机身体”,而人则借助于把自然物本身变成他的活动器官,去支配和控制这一生命有机体。因此,若是把实在的人化自然理解为实践活动的产物,则无异于只看到一个生命体的外壳,而没看到其内存的生命活动为达到对实在的人化自然的具体理解,我们必须将其看作人类实践活动总体,把握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
人在使用自己周围的自然“人化”的同时,也使自身的自然实现了进化、文明化。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不同于生物进化的磨炼。人的身体及其机能在他所能创造的文化中得到开发。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眼睛跟原始的、非人的眼睛有不同的感受,人的耳朵跟原始的耳朵有不同的感受。造成这种区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4] 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人民网. .
篇6
一、课堂实录
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分组活动中,通过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深入探究了家乡的文化底蕴、风情物产等。这节课,我们将对活动的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展示。老师期待你们精彩的表现!
展示——1.说家乡事(小组1PPT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人口、发展等情况,表演《小马灯》(本地地方特色舞蹈)。
2.夸家乡富(第二小组视频重点介绍蔬菜科技研究所、万亩西瓜大棚、省劳模西瓜大王于行阳。表演快板《西瓜大王于行阳》,歌曲《西瓜熟了》,舞蹈《西瓜娃》)
3.赞家乡景(第三小组介绍家乡美景。PPT重点介绍石塘竹海、蟠龙湖,表演舞蹈《竹海情》)
总结——师:同学们通过辛勤的劳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究,更深入地了解了家乡,并用最优美的舞蹈、最漂亮的图画、最动听的歌声来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爱。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节展示课,成果丰富,活动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泼,很是“热闹”:有同学们辛勤拍摄的图片;有同学们自制的视频;有舞蹈、歌曲、快板等。然而细细想来,总觉得缺少了什么?难道,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课就是汇报演出吗?翻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细细研读,豁然开朗。看来这节课距离成功,还需更进一步——评价。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了实践成果的展示,将课堂变成了一个表演会。忽视了对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研究课题成果的后续思考:比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感受、感想;比如学生在成果展示时的自豪感;比如学生对家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再比如学生对家乡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些小建议等等。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笔者认为自我反思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评价基础,突出自己或小组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性评价。自我反思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反思。自我反思性评价的标准是以“自我参照”为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它既可以存在于活动之后,又可以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自我反思性评价,需要教师在适当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并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
二、设计评价工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不高,对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会有无从着手的感觉。需要教师设计评价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学期结束的时候,教师设计一些评价工具,并通过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1.我眼中的自己;同学眼中的我;
2.本学期我参与的探究;我的发现,我的感想;
3.我的成功,我的不足;
4.我的改进,我的坚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其价值是在“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这四个栏目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的反思,同时在每个栏目下还有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的评价能力。
三、建立学生活动档案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档案袋,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并与他人分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价值不在于学生的活动结果,而是在于是否促进学生发展。活动过程中,重视每个学生价值感受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和实践,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活跃创新思维。由此看来学生活动档案袋是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的理想方式。那么学生档案袋中有些什么?我想下图应该可以反映出来。
四、结语
篇7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所谓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和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经验的过程。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要以国家课改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1.综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指定性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以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教学实践的设计,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使整个教学设计以操作训练为主,在操作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体悟。以操作训练为主线,这也是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设计的最重要的标志。
3.可行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和基本教学环节(诸如准备器材、导入新课、讲解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整理器材等)加以具体分析,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愉快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程序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采用诸如参观、故事、实物展示等布置学习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实践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基础上,归纳出问题之所在。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了问题之后,学生就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点拨,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形成多种形式的“作品”。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3.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之后所取得的“作品”(实物或有关材料)进行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模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主题。这与一般程序大致相同。
2.激趣导入。可以由实物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3.启发探索。教师集中或小组合作进行,安排活动时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通过引导确定活动具体内容、开展形式、实施进程、方式方法等。
4.实践体验。活动实施阶段,多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进行,具体方式可以是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等。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主要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指导。
5.总结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6.拓展提升。提出一些活动后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水平。
这6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的,但不论如何,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学生是课程实施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突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性质,但也没有忽略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参与和促进的作用。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物”作品,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对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公正”、“合理”的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5.根据中小学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6.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篇8
【关键词】 语文 综合实践 探究
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追求由学生自由地将生活中的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达成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的融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尤其是在我们农村初中,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如何培养农村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谈谈几点看法。
1 提高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但我们认为: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老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2 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把它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当然,语文综合性学了学习内容、课程目的综合之外,还包括学习方式的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七年级下《桥》这个单元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各组到资料室、图书馆、互联网和实地考察、访问知情人获取资料。
2.1 确定对象,收集资料。如有关桥的照片、图片及说明文字,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
2.2 了解社会生活,了解人们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设想,并能说明、论证自己的看法。如果家乡有名桥,就收集有关数据、介绍性的文字资料,对它进行探究、评估,找寻它对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乃至文化的影响,评估其旅游价值,挖掘自己的乡土资源。
2.3 桥梁的作用在于沟通,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沟通。从理解、沟通方面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说说我们怎样架起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这样学生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综合性学习是增强语文教学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3 注重活动过程
在综合性学习中,内容比形式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认真指导,安排好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更久的时间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活动大致可以这样安排:①自由组合4~6人为一组,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②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③充实补充;④上课交流、展示;⑤活动评价。
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了强烈的参与认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阅览室、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4 探求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要提高综合实践的效果,使之不断提高参与活动的质量,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法。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做到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潜能,每次活动自我总结。如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决策和建议等。有记录、有体会,收集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不断积累,相互间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应从学生发展角度,不断修改调整其评价策略,及时正确地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另外应注重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不局限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欲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方面的进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开放性实践活动可请家长、领导参与评价,真正体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合理、公正、公开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教育创新空间,另一方面,自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对任课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落实到实处,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升。教师虽然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实践中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欣喜的感到,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方良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迎难而上,不断反思,积极摸索新的教学经验,使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技术教育
2 花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融合
作为化学教师,如何以“活动”为形式、为载体, 以“化学”为基本内容,实现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本文从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探究。
一、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自身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其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融合的最佳写照。学生的一些知识、经验,需要用综合实践 “做”出来,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因此,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性特点方面是一致的。
二、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表述虽然有自身的特点,但也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总的要求。其中,“知识”目标是指在实践性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ι缁帷⒍宰晕乙约岸晕幕的认识和经验,它不追求系统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知识和技能”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它也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是靠灌输、告诉等接受性教学方式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
因此,可以说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都是从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获得的。故从三维目标的实现角度来讲,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可以融合的。
三、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初中化学在课程内容上,和实践活动一样,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所以说,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组织实施。
五、将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从发现问题到论证形成活动主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形成有价值、具有可行性的活动主题呢?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对此问题往往难以把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所以,在将化学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考虑到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是否有效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主题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特别是要重视指导学生制定好研究(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口,注意研究的拓展和综合,在研究中综合运用化学等学科知识,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其它几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尽可能的整合。
例如:学习了酸、碱、盐后,引导学生检测食堂排出污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治理方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会用酸碱指示剂或者PH试纸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或者酸碱度,会用几种简易的方法来净化水。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合作、讨论、实验为主,共同探究食堂排出污水水质污染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生活服务。同时鼓励学生人人争当保护校园环境的小使者。
2.提出问题:
水质污染严重,有待治理。
3.活动与探究:
(1)提出实验方案: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击中要害,我们的确要治理食堂污水,但要治理首先要知道食堂污水水质情况,分析污染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水质分析的实验方案。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较典型的板书列举)。
① 用石蕊、酚酞试剂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② 用PH试纸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度;
③ 用过滤的方法分析其不溶性杂质;
④用加明矾的方法来除去水中的杂质;
⑤ 用加活性炭的方法来吸附水中的杂质;
⑥ 用煮沸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⑦用蒸发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杂质;
⑧ 自制简易净水器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2)学生实验操作:
① 准备实验器材;
②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及时进行指导;
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3)各小组分别汇报试验情况,展示实验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重在融合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用相关知识处理一些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教育的理念。
学生这种“学了有用、能用、会用”的现又必然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赏,转而使其更加支持学生学好化学。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的感受以及社会生活实际的调查了解,体验另类学习的轻松愉快;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即化学学科中提到的STSE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来之不易和成功之后的甜蜜与喜悦;通过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思维习惯的感受,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所有这些使得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建构了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篇10
7月13日,我们在蒲翔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我校附近的官井路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我们参加了“义诊进社区”实践活动。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为两位老人义诊,两名队员认真为老人检查身体,其余的队员主动拿着抹布、扫搜、拖把为老人打扫房间……我们听工作人员说,94岁的侯玉芳儿女已不在人世,老人与唯一的外孙女相依为命,外孙女托人照顾外婆,孤独便时常陪伴着老人。我们看到身体虚弱的老奶奶独自趟在床上,已没有半点力气说话,此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次“义诊进社区”实践活动让我有很深的感触,我们用自己热情的服务为老人送去了温暖。初次的义诊让我真正了解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实现自我成才目标的同时,也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奉献之心。
7月15日,我们在毕节学院党委、关工委潘书记的带引下来到毕节学院学习考察,在毕节学院的艺术大楼参观了毕节实验区二十年成果展,我们分别参观毕节学院的演播大厅、梅园、绣山图书馆,让我看到了毕节地区经济与教育体制的协调发展。下午,在毕节地委组织部王部长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毕节郊区新农村建设。作为毕节地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塘房村在走科学发展观道路的前提下,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如今塘房村生态得到改善,让我看到了实验区硕果累累,一片繁荣的景象。
本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让我深入了解到贵州省情,了解毕节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伟大成果。
7月16日,我们抵达黔西县新任乡化屋村进行义诊。我们医疗队受到村政府的热情款待,品尝了可口的农家饭后。下午我们的队员在政府工作人员提前为我们搭建好的医疗站点挂起了横幅和旗子。义诊过程中,我们积极、主动、耐心的为村民们服务。义诊完后参观了乌江源头,如此封闭的环境下,我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硕果累累,让我亲临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美好的画面。
7月17日,在黔西县太来乡党委书记带引下来到太来乡芭蕉村。路上,碎石和沙堆挡住了前往的道路,我们没有喊苦叫累,在炎炎烈日之下大家齐心协力,半小时功夫,将挡在去路上的碎石和沙堆顺利铲到道路两旁,我们在劳动过程中收获了快乐,最终抵达芭蕉村。
- 上一篇:金融经济和金融的区别
- 下一篇:沥青路面设计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