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和金融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经济和金融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经济和金融的区别

篇1

金融学硕和金融专硕的区别如下:

金融硕士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现代计量分析手段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能力,而金融学硕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金融理论和金融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硕士和金融专硕的考试科目不同,金融学硕考英语一,金融专硕考英语二,其次各个学校的金融硕士和金融专硕的专业课考试科目也不同;金融学硕比金融专硕的考试难度更高;金融学硕读三年,而金融专硕只读两年,并且金融专硕的学费比金融学硕的学费更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实物投资;资产投资;比较分析

投资者进行投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选择好投资方式是获取巨额利润的前提,所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认真分析,并选择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其中一种。我们在对两种投资方式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实物投资是投资人对于本行业内部或者合作的企业进行投资,而金融投资则是将投资投放到证劵、货币和信用等方面。由于他们投资的对象不同,所以他们的投资方案也不同。对于投资方而言,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才会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润。

一、比较分析实物投资与资产投资定义上的区别

实物投资指的是企业将资金或技术设备等直接投放于企业或合资、合作等关联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投资收益。从定义可以看出,实业投资注重的是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实物二字很好的说明了该投资方式是直接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物品进行投资。不同于资产投资的是,实物投资因为直接进行对实际物体的投资,所以它的投资方式和投资外延显得更为广泛。该投资方式是一种有形投资,所以相对于金融资产投资而言,该投资的投资方式更稳定且风险性比较低。但是因为是一种有形资产投资,物品的实际价值就是那么大,所以投资方所获得的利润相对而言也比较低。但这毕竟是一种保守的投资方式,所以被大多数人沿用着。

金融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收益,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将资金投入在货币、证券和信用及与之相联系的金融市场活动中的经济行为。金融投资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产生的投资方式。相对于实物投资而言,金融资产投资的间接性和非实物性特点更加突出。从定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无形资产投资,注重的是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虚拟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所以金融投资并不能直接与生产经营相互联系。相对于实物投资而言,金融投资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它的收益也是巨大的。金融投资更多的是考验投资者的胆量和眼力的投资方式。由于金融投资更多的是依赖于现代技术进行投资并且能够在短期创造巨大的看利润,所以这种投资方式被广大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所喜爱。金融资产投资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从对定义的分析就可以很好的看出来。二者在投资收益、投资对象、投资风险、投资目的以及收益时间长短上都具有不同点。投资方在选择任何一种方式进行投资时都应考虑到这几个方面,因为他们直接影响着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无论是哪种投资都具有它的优点所在,依照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观点,有时候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择二者相互结合的投资方式能够为投资方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分析实物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的特点

对实物投资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物投资与实际的物品和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简言之,实物投资是投资方对实际物品的潜在价值进行考量之后进行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它是通过实物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谋取投资利润的一种投资方式。投资方在进行投资活动之前,要对实物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由于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

2.实物投资的利润回报期长。实物投资在进行投资时,是与生产关系进行密切联系的,所以投资方进行投资之后要等到物品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之后才能获得收益,这个时间是很漫长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方可能还要追加投资。在生产的过程中,整个资金链的流动是非常慢的。这种投资方式考量着投资方的耐心,如果中间出现意外收回投资成本,无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3.实物投资具有广泛的投资区域。在现代社会,即使出现了以金融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但是由于实物投资涉及到人民大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品,所以实物投资依旧覆盖到社会中的所有事业的经济活动。由于实物活动覆盖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对于国家经济部门而言,对于实物投资的监测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实物投资在国家投资方式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这种投资方式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国家经济部门要通过立法等各种手段来时刻监测着社会中实物投资的动态,对于不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对于金融资产投资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金融投资在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依靠的是金融资产,依赖于金融资产进行的一种间接性的投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股票、证劵和货币等上面,通过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利润。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投资是投资方的一种资金战和速度战,投资者会随时关注这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一旦出现机会时就会将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来占有公司的一定股份。时机到的时候进行抛售来赚取巨额的价格差。

2.金融投资在运行过程中要求资本要有一定的偿还期限。金融投资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虽然不像实物投资的收益期限那么长,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资金在进行升值的时间。资本的偿还期限指的就是这个时间。投资方进行金融资本投资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在偿还期限内,只要自己的资本在不断升值,投资者就可以一直进行投资,但是要时刻关注并分析偿还期限内的被投资标的物的价格变化,在投资收益开始下降的时候要及时收回自己的资本以避免连本带利赔光的状况发生。一般情况下,金融投资的偿还期限都非常短,这和金融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是相关的。时间越久,对于投资回报的风险就越大,出现各种突况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3.金融投资具有巨大的风险性和收益性。金融投资考查的是投资者对于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在当今社会,经济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同样的,公司经营状况发生改变的机率也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对于某些特殊行业而言,譬如石油等,他们的风险变化性小,投资者选择投资的难度也不大,但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对他们进行投资时要抓住机遇进行投资并在偿还期内进行迅速收回成本和利润,因为对这类行业的预测是很难的,并且这种行业的动态变化大,容易出现资金套死的现象,所以投资者在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将要投资的企业的各类经济指标的变化程度,避免造成投资失败。

三、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联系

1.两者的投资媒介和投资手段相同。无论是实物投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还是金融投资与资本运作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与对资金的运用,虽然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区别,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进行投资的依托对象不同罢了,一个是生产经营,另一个是证劵和资金。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都是社会资金运作的一种依托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

2.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资金,实物投资为金融投资创造利润。从对金融分析来看,金融分析像是一种资金的聚集,并没有为实物投资进行资金援助,实则不然,金融投资对企业资本进行投资,将资金短期内汇集到企业,这是维持企业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笔资金,公司的实物投资的生产经营才能够正常运转,即使投资者收回了资金,但是还会有下一个金融投资者进行输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短期帮助,是企业在进行大量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实物投资的成功也为金融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虽然投资对象不同,但是两者依旧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总结

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都是当下主要的投资方式。目前,金融投资多为发达国家所采用,我国的不少投资家也开始着手进行资本投资,因为资本投资具有收益大,期限短的优点,即使具有一定的风险,但能够带来的利润更加诱人。虽然全球经济投资向金融投资进行转变,但实物投资始终覆盖整个社会经济的状况却不会被改变,因为实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人们的生活用品,无论是高档的还是基本的,都是人们必须的。投资家在对这两种投资方式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所具备的优缺点和特殊性,同时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投资家而言,进行投资就是为了更好的获利,所以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时不如同时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资金套死的现象。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希望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进行合法的投资,为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游家兴.理性定价、选择偏差与消费资本资产定价谜团——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经济科学,2005(06).

[2]游家兴.理性定价、选择偏差与消费资本资产定价谜团——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经济科学,2005(06).

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监督;关系;协调发展;会计监督

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其实是维持市场竞争公平和有序化的两个方面,但是又有所交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为了促进市场经济运转的有序性,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会计准则概述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帐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我国相关部门在会计准则上于2006年颁发出台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新会计准则是对旧会计准则的完善和改革,对旧会计准则中的很多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更加明确系统的规定,比如说在资产减值的完善上,新会计准则提出了更多具体的资产减值计量方法。新会计准则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下,已经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目前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要规范和准则。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会计准则将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将会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金融监管概述

金融监管就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是为了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监管是为了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防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三、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分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全球化发展,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波及全球范围的几次大型金融危机中就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能够有效的发现和防范金融风险。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1)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者需要利用会计准则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将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市场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者必须借助会计准则来提高金融监管的力度。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上,仅仅依靠金融监管是不够的,是需要会计准则来约束企业的金融活动的,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金融监管内容的制定是依靠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因为是先有会计准则,接着才有金融监督和管理。所以说,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2)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工具之一。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一种工具,比如说会计准则有对金融资产减值方面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计提都有着详细的规定,那么企业在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做好金融资产的减值计提,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大量的减值准备,以抵御在经济衰退时资产价值降低带来的损失,缓解金融风险。(3)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具有相似性。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虽然有着不同的目标,有着不同的监管层次和内容,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产生的背景是相同的,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带来的市场混乱,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正常运作,就需要对市场上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就应运而生了。其次,二者都有着政府管制的强制性,这两者是以一定的法律规范而存在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再次,它们的最终目的是相似的,虽然说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是相辅相成的,是市场经济健康运作的重要工具,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快,并且能够快速的发现金融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

(1)尊重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的独立性。将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结合起来,不是说要将二者合二为一,而是让两者协调发展。首先就要充分肯定会计准则的地位,肯定会计准则在金融市场上的监管地位,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是独立存在的。会计准则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具有专业独立性。所以说,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在企业的发展各个环节力求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它是具有独立性的。(2)发挥会计准则对金融监督的基石作用。从前文中可知,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是金融监管制定的理论依据,金融监管是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监管的,所以说,要让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就需要会计准则发挥基石作用,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金融监管,务必做到对金融市场上每一个细节的监督和管理,让金融监管能够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时要将所有涉及到的内容以非常明确的形式制定出来,能够将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纳入到一定的监管体制中来。会计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需要在市场经济中与时俱进的,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所以说,要看到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会计准则的更正完善。(3)积极完善金融监督。会计准则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监管也是如此,金融监管需要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主要是从以下一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信息质量的检查制度,逐渐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第二,将金融监管与外部审计结合起来,让外部审计对金融监管进行监督,促进金融监管实施的到位和有效性;第三,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使得金融监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并没有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兼顾,所以需要及时的完善和创新。(4)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督加强合作。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要加强合作,从不同的方面实现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又有着高度的内在同一性,所以有合作的基础,两者从不同的方面逐渐提高金融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从不同的方面逐渐加强对市场的约束力,使得市场运转更加审慎,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既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又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促进自身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市场的和平稳定,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资产的合理流动,逐渐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飞.会计准则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J].南方金融.2005(10)

[2]甘文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关系问题探讨[J].河北金融.2012((9)

[3]徐琤.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的新困惑[J].探索与争鸣.2002(11)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流动性;美元贬值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6-0075-03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给美国金融体系以及全球金融体系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被人们称为“次贷危机的第四波冲击”。在此之前,很多人乐观地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接近结束,但是2008年8月份以来的雷曼兄弟公司危机、美林公司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困境并被美国政府接管,以及美国政府被迫出手援助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都说明次贷危机远远没有结束,而且正在逐步深化和扩散。此时,我们发现这次金融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存在着重大区别,而且对全球经济影响很大。因此,本文将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

这场发生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金融中心的次贷危机表现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显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发生在全球最核心的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性的。美国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金融实力在全球都首屈一指,其经济金融的开放程度也十分高。美国金融市场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产品,市场容量巨大,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全球化经营,它们的行为对全球金融体系都有一定影响,另外,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可以说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它一旦发生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它国家金融市场,本次次贷危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以往发生在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和扩散能力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不能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构成威胁,例如影响力较强的1997年发生在泰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对东亚以及巴西等国带来影响,但是其影响是有限的,没有对欧美等国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构成威胁。本次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则通过金融渠道、贸易渠道、汇率渠道、投资渠道和心理预期等对包括欧洲、日本甚至中国在内的全球多数国家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次贷危机带来的美元汇率贬值,直接刺激了石油价格、粮食价格、黄金价格和大宗基础原材料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给全球造成通货膨胀、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  第二,危及到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部门。无论从经营实力、经营范围,还是从市场影响力来说,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可以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此次次贷危机对美国大型投资银行的打击是致命的,前五大投资银行中有三家破产或被收购,两家面临经营转型,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MG摇摇欲坠,花旗等大型商业银行巨额亏损,还有多家中小银行倒闭。包括核心金融机构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的亏损和倒闭,表明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也给市场信心带来极大打击。

第三,与房地产市场联系紧密,释放过程较长。次级抵押贷款源于对于信用程度较低的购房人提供的贷款,金融机构对这种贷款打包后,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而次贷危机的基本原因也是由于购房人违约,无法还款,住房价格下跌,拍卖作为抵押物的住房也无法收回贷款。因此,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和蔓延都与美国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只要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就会不断有新的违约者出现,有新的次级债券无法偿还,从而对金融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带来打击,使更多投资者亏损。而房地产的运行周期较长,一旦进入价格下跌的通道,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况且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巨大,需要较长时间来释放风险。这样就使次贷危机的持续时间与房地产价格变化密切相关,只要房地产价格没有跌到底,次贷危机就有可能继续延续。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到2008年9月份为止,规模9倍于次级贷款的优先级贷款的违约率却在成倍上升。优先级贷款造成的影响将会大大超越次级贷款,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优先级贷款的数量也是大大高于次级贷款。一些金融机构的二季度财务报表表明,信用风险正在从次贷市场转向优质贷款市场,主要因为现在美国经济进入了下滑的周期,原本质量好的贷款现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四,小损失引起大灾难。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其在抵押贷款债券中所占比重很小,风险高的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全部住房抵押贷款的比重不超过4%。因此,由于房地产抵押借款人违约带来的直接损失是很小的,而通过金融机构对次级抵押贷款的多次打包和混合,导致风险向外扩散,最终投资者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资产到底包含多少不良资产,所以,为规避风险不得不抛售持有的债券,造成债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振荡,债券价格持续下跌,给相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带来远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者违约造成的损失。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此次危机也表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巨大影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大宗商品涨价,全球经济受到冲击。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美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冲击,人们看淡美国经济,资本流出美国,美元走软,而且很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在振荡中不断贬值。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绝大多数的国际交易和国际大宗基础产品都是用美元标价,而美元的贬值就成为以石油、黄金、粮食、矿产品等疯狂涨价的重要原因。这些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很多国家因此而形成了进口输入型和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第二,资本市场动荡,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并波及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引发美国资本市场动荡,债券价格暴跌,投资者遭受损失,而且危机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递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出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暴跌。金融市场低迷导致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很多企业取消了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的融资计划。美国的一些非金融企业因为资金紧张和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些企业倒闭的负面效应向外扩散。

次贷危机不但引发了美国经济衰退,而且也导致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2月份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5.24%,对欧盟出口同比仅增长1.15%。国内已经有一些主攻海外市场的企业扛不住压力而关闭。随着此次经济衰退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展开,我国的出口经济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更多企业将关闭,失业率上升。  第三,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市场信心不足。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大金融机构看淡后市,信心下

降,行为谨慎,开始收缩信贷,因此而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产生恐慌。尽管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但是市场恐慌气氛依然弥漫。欧洲政治预测研究机构LEAP/E2020研究团队预测,全球央行网络一次又一次地无力控制“信贷紧缩”,当代全球金融体系两根历史性支柱的动摇(美国经济衰退和美元衰败),反映了这个体系内离心力日益增加。

第四,金融机构大批倒闭,失业增加。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美林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被政府接管等出乎人们预料的事件接连发生,给美国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另外,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有12家商业银行倒闭,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独立抵押贷款银行IndyMac。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最新的一份报告称,未来几个月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疲软有可能让更多的银行倒闭。金融机构的倒闭浪潮对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震动,数以万计的金融从业人员失业。

第五,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向全球传递风险。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数是采取全球投资组合策略,一旦某一重要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会直接影响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价值,从而不得不进行资产组合调整,由此风险传递到其它市场。美国次级债的投资者遍及美国、欧洲、日本和很多新兴市场,因此,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从此次危机中欧洲投资者和日本投资者遭受损失可见一斑。全球投资组合虽然在更广范围分散了风险,但是也使得资产价格波动从一个市场迅速传递到其它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主要源于消费缩减,因为美国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消费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借贷,次贷危机使得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紧缩信贷,减少消费放款。另外,投资者资产缩水也会产生负的财富效应。因此,次贷危机将使美国消费缩减和美国经济衰退。美国与欧洲、日本、英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美国消费缩减和经济衰退将减少从外部进口商品,从而使得次贷危机的影响传递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多数人对这一问题早有预期,因此,心里预期效应可能提前发挥出作用,人们普遍看淡各国经济,从而造成消费缩减、投资缩减、资本市场不景气,并且已经出现经济下滑的迹象。

三、降低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从多个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认清形势,采取有力的措施将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降低到最低。  第一,不能轻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应该尽量把问题估计的严重一些,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例如,前一个时期,由于低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很多出口企业在美国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向其提供信用,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一些美国企业破产,造成我国出口企业被牵连,损失严重,甚至破产。这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次贷危机缺乏研究,低估了它的危害。

第二,在对外投资和吸引外国资本到我国投资时,都要审慎的对待评级机构的评级。从此次危机中可以看出,评级机构的评级往往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繁荣时期评级都较高,评级机构赚取利润,危机来临则大幅下调评级。我国投资者在对外投资时不应过于看重评级,不要被评级所误导;我国在吸引外资时也应该预料到情况变化时,评级可能会大幅下调,造成资本撤离,必须事前就考虑到这样一个不利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

篇5

关键词:区域金融调控;主体;目标;模式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号:11MR61)资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9日

作为中观尺度的区域金融发展是要受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所定经济政策影响的,因此区域金融调控自然也要受到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决定。作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调控上的立场目标和内容自然也会有些区别,因此区域金融调控必须首先划分调控的主体,研究不同调控主体的利益诉求、目的、调控方式和调控手段等。

一、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和目标

根据区域宏观调控的动力来源不同,区域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分为区域宏观调控的国家主体和区域宏观调控的地方主体两类,相应的不同主体的目标自然也有所区别。

(一)区域金融调控的国家主体及其目标。虽然区域金融是中观尺度的金融活动,但是由于金融资本的高流动性及其经济影响的高风险性,区域金融必须考虑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国家金融活动的宏观关系问题。因此,在区域金融调控中必须包括区域内部之外的金融调控问题,即区域与国家金融的关系问题和区域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单纯依靠中观的视域下的地方政府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区域金融调控中,国家是一个重要的调控主体。站在国家的角度,国家的金融调控也必然应该包括区域金融调控。

国家的金融调控中涉及到区域金融问题的调控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家金融调控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发挥金融与经济的互动效应,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然而,任何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都是由各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决定的,各个区域的经济健康运行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运用区域金融调控的首要目标应该为一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服务,即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将成为一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个国家都努力追求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然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金融活动的支持,但是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使得金融活动自身反而有着加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缺点,只有加强金融调控,发挥金融活动的积极作用,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结果的实现必须依靠区域之上的国家通过调控才能实现,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国家进行区域金融调控的重要目标。

3、保持区域金融调控体系的健康运行,理顺金融调控传导机制。区域金融调控是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调控中的具体化,是中央金融调控政策传导渠道的重要枢纽。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央宏观金融调控在行使调节职能时就需要由区域金融调控体系作为中央金融调控的具体执行者,并将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以便中央金融调控及时进行调整。因此,以国家为主体的金融调控应该注意建设和完善区域金融调控,以使得整个金融调控体系能够健康运行,调控措施能够有效发挥功效。

(二)区域金融调控的地方主体及其目标。虽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点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有了与中央政府不完全一致的利益诉求。在区域金融的发展上,中央政府更侧重整体金融活动的总体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这种总体效益最大化优势是建立在对某些区域利益损害的基础之上的。而地方政府虽然要执行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负有遵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责任,但它们更侧重对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了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区域金融调控上,由于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地方政府有着与中央政府不一样的目标。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促进保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区域金融调控由于调控的范围和属性不同于国家的宏观金融调控,属于中观尺度的金融调控范畴,而且区域金融调控不需要考虑本币币值的稳定和外汇收支的平衡,主要目标便是促进保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区域经济起飞阶段,应着重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的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应着重致力于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区域经济成熟阶段,即步入经济稳态阶段,应着重致力于技术、产业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创新和发展。

2、相机配合国家金融调控。区域金融调控的总目标必须服从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在不与宏观金融调控目标相冲突的前提下,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符合区域内经济发展利益的区域金融调控。一方面配合宏观调控的需要,如在宏观紧缩时期,对区域金融供给进行紧缩控制,在宏观扩展时期,对区域金融进行扩展刺激;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宏观调控方向相逆进行本区域金融调控。如,在宏观紧缩时期,对区域放松金融供给控制,实施区域金融扩张政策,或者在宏观扩展时期,对区域金融进行紧缩控制,实施区域金融紧缩政策。

3、培育和发展健全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的金融市场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一般存在的功能小、品种少、层次低、发展慢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发达区域的金融市场一般相对发达,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激烈竞争,发展永无止境。因此,区域金融调控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健全的金融市场。

二、区域金融调控的模式

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分为国家主体和地方主体,而且它们的调控目标也不尽然一致,因此在考虑区域金融调控模式时首先要考虑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选择。

(一)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大国的金融活动和大国的经济一样都存在区域性,也即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区域间的经济和金融差异就要求金融调控必须区域化。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就要发挥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区域化的方式来实现区域金融调控的目的。具体而言,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金融政策区域化。在区域化视角下,一国金融政策的制定不应是简单统一的“一刀切”,而应根据各个时期、各区域经济运行情况的客观需要,采取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政策。简单统一性货币信贷政策固然可以保持宏观调控的一致性,但在经济基础条件与市场环境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它将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反会损害区域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形成地域间的“剥削”,引起经济区域间的不同产出,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最终要付出巨额的制度成本。只有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政策,才能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金融政策的区域化应该包括:有差别的区域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利率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再贴现政策、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服务政策等。

2、金融监管区域化。由于区域间的金融体系完善程度不同,发达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的条件下,对金融监管的化解渠道和方法自然较多,而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其渠道和方法自然较少,因此统一的监管政策使其实际绩效在区域间表现为发达地区金融监管较松,欠发达地区金融监管较严。因此,加强区域金融调控就应该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监管。

3、金融调控组织与责权体系区域化。一国金融组织制度的构造,既要体现国家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的要求,也要体现国内各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宏观金融调控部门在实行统一的调控法规,完善统一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构筑能体现区域特点的中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具体来说,应该给予各区域中央银行这样两项权力:第一,在金融政策区域化前提下,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第二,在金融监管区域化前提下,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监管政策制定与自。

(二)以地方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在区域化视角下,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应该拥有自主调控本区域内金融活动的权利。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可以根据中央金融调控部门的金融调控政策,以及本区域的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状况,在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措施,完善区域内的金融调控机构与责权体系,通过实施区域内的金融调控更好地促进本区域内金融的健康运行乃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途径包括: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再贴现政策、金融服务政策等;建立健全本区域内的金融监管体系,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的监管法规等。

在具体调控方法层面,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虽然应该拥有更多的区域金融调控自,但是这种放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无节制的。因为地方政府和地金融调控部门与中央政府和中央金融调控部门毕竟是有区别的,他们不可能像国家宏观金融调控那样,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调控工具和其他间接信用控制手段,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的方法只能更多地依靠一些直接调控方式。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可以更多地运用直接调控方式,针对区域经济中的信用结构和质量进行调节控制,通过影响信用的方向和用途来达到调控目标,如直接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消费信用控制。这些金融调控措施和方法虽然中央金融调控部门也可以运用,但是由于区域金融调控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具体调控中比中央部门更加能够找到和抓住明确的、针对性的市场主体,以及可观察的中观或微观经济、金融指标,所以其实施效果将会更加可控和明显。

实施金融调控的地方政府在加强金融调控力度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自身调控体系和调控工具的建设。比如,在中央银行放权的基础上区域“央行”建立健全区域内的金融调控组织体系,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培育和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微观主体;建立区域金融调控的实施、评价体系,及时评估、总结调控措施的效果,检查区域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协调程度,依据区域经济、金融参数在调控期内的变化,及时对区域金融调控的具体措施进行纠正;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判别区域金融调控的效果和调整方向,确定区域金融的调控方案。

(三)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以国家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和以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都各有利弊,任何单纯的以国家为主体或以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都将难以实现最好的区域金融调控效果,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理论和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都是最佳的选择。

实施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就是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越结合起来,但是二者要结合好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既要发挥原有的中央金融调控的权威性,保持和维护国家整体金融安全稳定,但同时也要使中央金融调控部门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差异,给予各地区充分的灵活自,还要照顾到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调控中的积极性,使区域金融调控在各区域都能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达到区域金融调控的最佳效果,但同时也要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结合,适当地约束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调控的不良干预,削弱地方政府将区域金融财政化的倾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景超.区域金融调控:货币资金流动的角度[J].新疆金融,2005.5.

[2]赵晓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

篇6

【关键词】粮食政府价;金融化;能源化

1.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粮食市场与货币、外汇、期货、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形成了粮食“金融化”趋势。粮食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并重的转换,粮价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供求而是由资本和货币决定。

粮食金融化引起粮食产品价格的波动,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影响了一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本文先从理论上对我国粮食金融化现象进行研究,之后利用相关数据实证研究我国粮食金融化程度,这对我国政府应对粮食产品价格波动从而推动“三农”更好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关于粮食金融化发生的原因,李东卫、樊琦等总结以下几方面: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推高粮价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主导了农产品交易市场,金融投机是推高粮价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市场衍生品的长足发展,生物能源开发加剧了粮食金融化趋势。

周寂沫认为粮食价格的变动不是由粮食本身的供求而是由金融资本的流动来决定,这就是所谓的粮食贸易“金融化”。李媛亚认为粮食产业发展更多地借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风险管理和资本运作,而金融体系通过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对粮食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流通、储备和并购重组产生影响。

Piesse和Timmer认为国际粮价在1972-1974、1983-1985和2007-2008达到峰值,并从供求角度出发指出不同阶段粮食价格的波动程度存在差异。Mitchell和Serra认为原油价格以及生物能源需求是导致国际粮价波动的主要原因,且能源价格与粮食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高帆、龚芳分析表明:1961-1999年供给、需求和库存对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为89.50%,但2000-2010年金融和能源成为影响粮价波动的主要方面。

3.我国粮食政府价的“能源化”和“金融化”属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作为政府价的衡量指标。选取1978-2011年的年度价格作为政府价样本,以人均粮食生产量、消费量、世界银行能源现货价格、广义货币供应量、物价总指数和净出口量分别作为供给、需求、能源和金融因素指标。为了剔除差异性,除了净出口量之外,所有指标都进行指数化处理,构建含自相关项的对数线性模型:

其中,price、supply、demand、energy和monetary分别代表粮食政府价、粮食产量、消费需求量、能源价格以及金融因素。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二阶单整,协整检验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滞后阶数为2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供给是导致粮食政府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物价总指数是导致粮食政府价变动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近年来能源和金融因素对国际粮价影响加剧,但我国生物能源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以及受国内资本流动管制等,使得这两种因素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降低。

以上是对粮食政府价整体而言,接下来从具体粮食品种来考察我国粮食政府价的“能源化”和“金融化”属性。对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发现玉米一阶单整,滞后一阶;小麦二阶单整,滞后0阶;大米一阶单整,滞后0阶;大豆一阶单整,滞后2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对于玉米,供给、需求和粮价分别互为因果关系,这点与小麦、大米和大豆存在区别,对于后者而言,传统的供需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其粮价波动。对于四种粮食品种,CPI都是粮价的格兰杰原因,但是能源因素和净出口因素只是玉米粮价的格兰杰原因,货币因素只是大豆粮价的格兰杰原因。总的来说,玉米粮食政府价的“金融化”和“能源化”属性比较明显,大豆的“金融化”属性比较明显,“能源化”属性不明显,大米和小麦这两个粮食品种的“能源化”和“金融化”属性都不明显。

4.结论

对于粮食政府价整体而言,能源因素和金融因素(除了CPI)都不是粮食政府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对于具体的粮食品种而言,玉米粮食政府价“能源化”和“金融化”属性明显,大豆的“金融化”属性比较明显,其“能源化”属性不明显,大米和小麦这两个粮食品种的“能源化”和“金融化”属性都不明显。不同粮食品种的“能源化”和“金融化”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Adam E.Ahmed,Sawsan M.Abdelsalam.Do grain reserves necessarily contribute to prices stability and food security in Sudan?An assessment[J].Journal of the Saudi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2(11):143-148.

[2]Annastiina Silvennoinen,Susan Thorp.Financialization,crisis and commodity correlation dynamic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 Money,2013:42-65.

[3]Anna Creti,Marc Joets,Valerie Mignon.On the links between stock and commodity markets’volatility[J].Energy Economics,2013(37):16-28.

[4]包宗顺.世界粮食生产、贸易价格波动与中国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1).

篇7

 

梳理相关文献,会发现将财政与金融分裂开来,仅从单一方面研究中国式经济分权都会陷入困境。刘金涛、杨君和曲晓飞(2007)对我国1985-2000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非线性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界,在这之前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效应为负,而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为正[1]。张宴和龚六堂(2005)的实证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刘金涛(2007)的研究显示,自1985年来我国财政分权水平稳定在60%〜70%之间。此外,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存在跨地区差异。孙蚌珠,刘翰飞(2010)对我国1979—2008年各省级地区的财政分权程度进行量化,重点考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分权程度的差异,发现东北地区的财政分权程度略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三,而中部地区最低,财政分权在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大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作用[2]。

 

黎精明(2009)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即中国财政分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分权程度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分权程度最低的是中部[3]。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跨时性和跨地域性,同样的问题出现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谭儒勇(1999)最早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随后有很多学者使用计量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对于二者的关系并没有给出一致的结论。陈刚(2006)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过程中,把分税制改革的因素加入其中,结果表明分税制改革实施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下降,同时金融对经济增长仍有积极作用,但是作用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财政和金融研究之所以同时陷入理论困境的原因在于,现有研究都是单方面对财政分权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我国,金融与财政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互动性,应该从财政金融相互关联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式经济分权不仅包括财政分权,更是财政分权和金融集分权的嬗变组合。本文从制度边界的视角出发,将财政分权、金融分权纳入统一的逻辑框架,分析财政金融集分权组合形成的各种经济模式的绩效和存在的合理性。

 

1中国式经济分权的本质

 

“财政联邦主义(FiscalFederalism)”是传统分权理论的典型特征,即为了在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之间保持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有必要进行分权,通过税权的分配使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固定下来,中央和地方发挥各自的信息优势。中国的分权改革形成了“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marketpreservingfederalism)”,这种政府结构类似于联邦主义政治结构,各层级政府之间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权利责任划分,每级政府都能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地方官员的人事任免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必须充分利用自主权,履行中央赋予的职责。傅勇(2010)认为,中国式经济分权区别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治上的垂直治理体制,大多数国家政治上采取的是联邦主义,政治上集权与经济分权相结合使中国经济转型区分于其他国家[4]。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治约束,使地方政府发挥积极性,更有动力利用经济自主权促进地方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市场和企业的本质是制度安排或交易的治理结构。中国式经济分权是行政集权与经济分权的结合,而经济分权是由财政分权与金融集分权交织形成的。因此,从制度边界视角出发,中国式经济分权可以看作是政府不同层级的边界调整以及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调整。行政集分权是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权力的划分,当中央政府将权力下放,地方政府得到更多的人事任免权和经济管理权,在管辖区域有更大的自主权,这样便形成了行政上分权的制度安排,在这过程中伴随的是中央政府行政权力的收缩和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张。经济分权则是由财政分权和金融集分权交织形成的。财政分权意味着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税收权利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行使职能,使基层政府能更好地根据辖区内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财政分权下财政收支更多的是通过市场而非中央政府完成,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中央财政收支边界的收缩和市场边界的扩张。金融分权意味着金融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或者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对应的金融集权是以中央政府的金融管制和垄断为特点,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边界的扩张和市场边界的收缩,因此金融集分权也是政府边界与市场边界的调整。

 

我国实行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垂直管理的治理体制,财政、金融集分权都能看作是中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调整,表面似乎毫无理论交集的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因此有了内在的逻辑联系。

 

2财政金融集分权的形式与绩效

 

在我国,财政、金融联系紧密,有着高度的互补性和互动性,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也往往相互交织,二者都是中央政府与市场边界之间的调整。在_定条件下,金融集权甚至可作为财政分权的制度补充,周立(2005)通过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发现金融在_定程度上是通过牺牲自己(金融压抑)来承担着某些财政功能,金融集权更是成为控制财政分权负面效应的配套制度安排,并以此保证中国经济的高速平稳增长[5]。自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金融集分权便是相互交织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国式经济分权模式2.1财政集权和金融集权结合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模式I(SystemI,S!)——财政集权和金融集权结合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财政集权意味着财政收支由中央统一管理,资源配置由中央政府主导完成,市场经济没有发挥资源调节作用,中央政府提供的大多是统一的公共物品,产品同质性强。金融集权意味着金融资源同样由政府进行配置,中央政府对金融产品有严格的管制,在普遍的金融抑制下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无法为管辖区域的居民提供异质化的服务。财政集权和金融集权交织在一起使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有高度的控制权,主导着经济剩余的分配,能最大限度发挥协调适应能力,但是在激励强度上有着天生的劣势。在此过程中政府边界得到极大扩张,市场边界收缩至毫厘。

 

2.2财政集权与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模式n(Systemn,Sh)财政集权与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财政集权意味着财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财权十分有限,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有决定性领导作用,中央政府代替市场决定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金融分权意味着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产品逐渐趋向异质化,辖区内的居民、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金融产品,同时国家信用担保由隐性转向显性。与5:模式相比,Sh模式中政府边界相对收缩,市场边界相对扩张,可以适当调动市场积极性,在市场的适应性上处于优势,但是中央政府对金融的控制能力处于弱势。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所实行的是财政集权与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对地方银行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进入银行系统,获得大量金融资源。由于银行系统的政策性功能较强,银行预算软约束存在严重问题,从而为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从地方银行直接获取大量金融资源创造条件。从政策上看,国家实施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金融资源分权化管理模式[6]。财政体制在这段时期内逐步下放经济管理权力,但在分税制改革前财政总体属于集权。财政集权与金融分权的结合使这段时期的经济明显活跃于之前,中国已渡过最困难的高度计划经济时期,经济逐步复苏,继续使用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政府放松对金融的管控,使得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活动迅速增加,市场积极性得以调动。

 

2.3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模式I(SystemI,Sin)——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该模式意味着中央政府下放财权,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经济自主权,同时,金融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进行配置而非市场完成。与S,模式相比,中央给予地方更多的税收权和更广阔的支出范围,地方政府可以自主进行预算,减少S,模式中政府因“致命的自负”而产生的信息成本,基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但是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激励的同时,可能会降低行政控制力以及产生权力寻租问题。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经济体制可视为财政分权与金融集权的结合。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事权日益扩大,财政支出随之增长,事权财权不相匹配,经常入不敷出。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权力渗透到金融体制,从中获得金融资源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通过金融杠杆突破财政约束,最后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放大。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有必要对金融体制进行控制,减小系统风险。通过设立大区行、取消地方分行的放款权、上收地方分行的信贷审批权等,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将金融权力上收,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寻求金融资源也往往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中央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力越来越强,最终形成金融集权。可以说金融抑制是财政分权的配套制度措施。随着财政部门对金融控制能力的减弱,金融部门调控金融资源的能力提升,形成“弱财政”和“强金融”的格局,这是当前分权化改革中金融体制变迁促进金融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7]。

 

2.4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模式^(SystemF,SIV)——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该模式下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政收支权利,使地方政府更灵活地利用财政收支,同时政府向市场分权,放松了对市场的金融管制,金融资源分配由市场完成。此过程伴随着政府边界的收缩和市场边界的扩张。Sv模式可以克服S|模式中激励不足问题,权力的下放使地方政府能充分发挥信息优势,辖区内的居民和企业拥有更多自主资源配置的权利,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充分,对决策主体的激励作用得以发挥。但是与S,模式相比,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掌控能力和协调适应力处于劣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实施经济高度分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事权划分明确,因此各级政府财权预算独立,收入来源相对稳定,财政收支拥有很大的自主性;金融体制也采取高度的自由化,以利率市场化和放松管制为特点,利率由市场决定而非联邦政府人为干预,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利率起决定性作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基层政府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市场活跃,各种异质化的金融产品被提供,但是随着各种金融工具的开发和监管体制的削弱,系统性经济风险也骤然提高,中央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度减弱。

 

3结论

篇8

一、主题

财经征文比赛

二、活动背景

当今国际,经济峥嵘!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各路豪强各显身手,在经济界,或呼风唤雨,击出一记记惊雷,或中流击水,掀起滔天巨浪,或静静蛰伏,等待时机,谋定后动。然风云骤起,乱像咋现。美国“次贷“,伸出“熊爪”,夷平一座座楼市,中国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是我们每个经院学子应该关心的问题。

与此同时,二十一世纪,是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一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本科院校,更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故事,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作为本校精品学科的会计学、政学和金融学的经院学子,面对所学学科和现实的经济问题自然有说不尽的话要付之案头。以下为三大精品学科的简介: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度量,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发生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活动。它必须遵守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会计具有重要地位:一般人以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应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磨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

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 ,使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由于会计员提供的财经信息的重要性,较高的道德水准也许是会计员具备的重要的个人素质,其它的品质也包括耐心、可靠性、决断力、思维全面性、组织能力工作导向及一致性。另外,数学、逻辑思维、分析学、应用思维及书面和口头表达方面的天赋将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

北京 2015-10-23(中国商业电讯)--当金融危机来临,美元贬值,中国的出口产业受到巨幅影响,在经济一体化、各个行业共同处在一个生态系统境的开放式经济环境下, 受到影响的绝不至是制造业和金融业。在企业受到冲击之后,该如何走出来,成为所有行业企业关注的热点。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但如今已经从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学科。现代金融学也象经济学一样,从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入手(行为金融学考虑了非理性行为),构建考虑时间和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均衡体系,考察金融系统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机制和作用。但是金融学有区别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比如说金融资产定价中常用的无套利分析,实际上比经济学中的供求定价分析更具有一般性,在市场中更容易实现。金融学区别与经济学的另一个的特点是前者考虑了市场中的随机因素,因此市场主体的预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经济概念比金融广得多

金融是经济的一小个分支,只是有自己的侧重点经济学是一个一级学科,金融学是一个二级学科,在经济学之下,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方式、道路等。是比较宏观的了,它对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业、农业等。金融只是对一个国家经济领域中的金融方面进行研究,比如货币、证券、金融市场等。

财政学是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的一门应用学科。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在中国,对财政这一范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是由国家分配价值所产生的分配关系,这种价值分配,在国家产生前属于生产领域的财务分配,在国家产生后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分配关系,它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产生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

三、活动目的

营造学术氛围,活跃学生思维,促进经院学子提高专业术养,增强全校同学对会计、财政、金融的理解,加强同学们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关注,培养经院学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经济建设合格接班人,共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四、活动开展

(一)活动时间

2015-11-6至2015-12-10

(二)活动内容

(1)选择会计专业、财政专业、金融专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内容,谈谈自身对其的看法

(2)谈谈对现今社会上财经类人士的认识,以及相关经济问题的认识

(3)联系本身的学习谈谈自己在学习会计或金融、财政专业中的成就和疑惑,与读者共享学习心得。

(4)谈谈你以为的会计精神是什么,及你是如何理解“科学、信赖、独立、良知、公平”这种会计精神的涵义(或者谈谈你对理想金融界的构想,或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财政政策的实施的认识)

(三)征文题裁

除诗歌外不限

(四)活动流程

(1)在各大食堂及寝室楼下张贴海报向全校同学征文。

(2)文章用电子挡案发送至**并且按海报上提供的联系方式投纸介文挡。

(3)由本协会学术部成员和指导老师以及特邀专家评委一起选出优秀作品分出一、二、三等奖。

(4)召开颁奖大会、颁发奖品及荣誉证书。并给获奖同学酌情加综合测评分。

(5)本协会根据所征文章,选择优秀作品向校报、《藏龙学刊》以及其他学术刊物推荐,数量多的话,我们将结集成册。

(五)奖品设置

一等奖两名,各奖一台灯;二等奖四名,各一实用计算器;三等奖六名,各一精美笔记本。

五、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宣传工作,注意作品征集和整理的连续性。考虑到同学的积极性及怎样符合实际,要让同学信任我们,感觉到参与和收获的乐趣。

六、活动负责人及参与者

篇9

一、互联网给金融带来的影响

第一,互联网催生出新的金融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电子商务的兴起,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商务则催生了第三方支付方式,这是由网上交易中钱货时空分离的现实所决定的,对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无害。但是问题在于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必将钱款汇给第三方和第三方将钱款汇给销售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决定了第三方账户中有大量的资金可供其开展金融活动,从而派生出各种新金融产品。例如2013年天弘基金曾尝试借助支付宝平台开展货币市场基金证券销售业务;余额宝和天弘基金的增利宝等都属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金融产品。

第二,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的产生。互联网上既然可以开展商品交易活动,那么开展金融交易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近年来在借鉴发达国家网络金融交易模式的基础上,国内先后出现了P2P网贷、众筹等金融交易模式。其中P2P网贷指的就是个人和机构通过互联网相互借贷的金融交易现象,众筹则是以特定的项目作为支撑,通过群众筹资完成项目的一种方式。和传统的金融交易模式相比,P2P网贷和众筹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

第三,互联网改变了金融活动的载体。

二、从互联网透视金融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当前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约束性较高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之前,我国金融体系中供给者是城乡居民自己,实体企业则是金融需求者。这是我国为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而创新设计的一种外植型金融体系,该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银行为中介,通过低廉的利率来吸收金融资金供给者(城乡居民)的存款资金,同时将所获得的资金以相对昂贵的利率反哺到实体企业,从而实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互联网时代下,虚拟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这种外植型金融体系成为实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仅靠银行信用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金融信用大致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市场信用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即银行信用阶段。所谓的银行信用指的就是以银行信用为担保,通过存贷款机制来延伸创造出派生货币的功能。在传统金融时期,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最后屏障,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道路,P2P、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银行信用已经明显难以适应金融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市场信用已大势所趋。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就是典型的突破银行信用,展示市场信用的代表,和金融市场需求相吻合,其受众多投资者的追捧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金融监管体制不利于互联网与金融系统的衔接

金融监管体制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基于传统实体金融构建的,这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愈加复杂的今天毫无疑问是相对滞后的,对于互联网和金融系统的衔接弊大于利。例如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对于各类金融结构的业务范围、投资银行的发放贷款、商业银行的股票、债权等有着明确的规定,如此一来欲要借助互联网来开展金融活动就困难重重,相反那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反而可以凭借自身规模较小的优势抓住法律政策的漏洞来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例如P2P就是典型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所开展的金融业务。

三、推动金融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以公司债券为基础

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哪怕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实体经济仍旧是金融的根本。因此,从实体企业的公司债券收入来推动金融改革是可行的。具体原因如下:首先是我国当前关于公司债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如此可以保证金融改革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其次是和其他金融产品相比,公司债券具有一系列的独特功能,例如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司债券其实就是存款的替代品等;然后是公司债券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资本账户中的金融交易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以金融监管为保障

对现有金融系统进行改革,实现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融合,离不开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改革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出现各种意外,这种情况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则可以保证金融改革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在坚持以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新时代的金融监管体制:人民利益原则,即做到以人为本,保障存款人、投资人、投保人的利益;信息披露原则,即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为投资提供重要参照;市场化原则,即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即时的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变动。

(三)以互联网为载体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已经离不开科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是昭示着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金融活动已大势所趋。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金融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好互联网和金融系统的关系。对此笔者认为将各项金融业务置于互联网上是可取的,例如通过开创互联网金融门户来拓展金融业务的服务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来吸引更多的新兴投资者;通过云计算、智能化技术来创新金融产品,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等。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很多人对传统金融产生了怀疑,认为传统金融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金融的新要求。对此笔者是持否定意见的,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并不能将其看作是独立于传统金融模式之外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其只是部分企业对互联网和金融有机融合的一种尝试。笔者相信,随着金融改革的进行,未来互联网将会成为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务也将实现虚拟和实体双方向发展。

篇10

“金融大国”在其“商业生态”上与“制造大国”有本质的区别:金融大国拼的是资源配置功能强弱的“软实力”,而不是外表形式上的“硬实力”;金融大国拼的是“差异化”的创新能力和与之配套的完善的制度与有效的监管能力,而不是“标准化”的金融业务所带来的低附加价值的价格竞争;金融大国拼的是“波动”中抓住瞬间即逝的投资机会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而不是靠价格管理来赚“稳定”的息差收入和中介手续费。

(一)金融业赚的是“波动”的钱,而制造业赚的是“稳定”的钱

要素价格不能充分的波动,就不可能产生创新的动力,不可能通过获得高收益方式来规避和分散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金融风险。而要素价格的波动很多情况下都会给制造业带来巨大的麻烦。在日本85年和美国签订广场协议后,因为日元的大幅升值,导致其制造业的本国生产成本相对于出口获得的海外收益大幅上升,结果本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和金融泡沫化的严峻局势,而那时日本政府却想通过大量投放货币以恢复日元的贬值优势,但结果给泡沫经济的恶化推波助澜,让日本一个制造业大国和强国陷入了深重的经济危机灾难,直到今天还无法完全复原。幸好,日本大企业那时都纷纷离开了本土,靠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制造业品牌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寻找适合制造业生存的良好环境,这才让日本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延续,而后来接班的日本政府也在这场泡沫危机的灾难中充分认识到了制造业立国的“性价比”特征,放弃了原来想靠日元升值的强势来打造东京国际金融中心,从而弥补日本制造业强而金融弱这样失衡结构的梦想。并且,用零利率的高风险手段来维护日元贬值和稳定的格局以确保日本制造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充分竞争力。所以,说到底,金融赚的是“波动”的钱,而制造赚的是“稳定”的钱。

(二)金融业赚的是“差异化”的钱,而制造业赚的是“标准化”的钱

追求“差异化”的金融创新模式是金融大国的发展之本。任何制造业中所需要的大规模的投资或资本积累以及不断开拓市场的努力都会增加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和成本而无法达到它们所需要的高收益回报。因为金融大国是靠知识、信誉、制度和敏捷性来谋求差异化的选择中获利,而不是像在制造大国中表现出来的银企之间那固有的紧密合作关系或者配合制造业规模生产所需要的风险控制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运行模式,更不会出现不顾对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制度环境成熟与否就去抢占越来越多的市场,从而通过同质化的产品来谋求规模经济性的效果。相反,金融大国的强势就在于依靠人才、品牌、市场发展深度和交易技术的精良,通过他们创造的各类“差异化”金融产品和差异化的交易方式来战胜对手,从而获得金融全球化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的日益增长的超常收益和风险分散的绝好机会。他们不在乎所在国家和地区征税标准是否高于制造行业,而却十分在乎那里的市场流动性和创造财富“标的”的质量。像英国伦敦从事金融业人员的所得税在全球都处于高位,但是,集中到它市场的金融人才、业务流量和金融交易的便捷性也是世界首屈一指。所以,我们又可以说,金融赚的是“差异化”的钱,而制造赚的是“标准化”的钱。

尽管跨国企业也在不断的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来寻求自己不断改良的商业环境,但是,制造业这种差异化,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都无法和金融行业对其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对从业人员的交易时机、交易对象的选择,以及各类市场的交易条件、相关制度设计等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苛刻的“差异化”要求相比。美国之所以会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创业人员和技术精英继往开来,层出不穷地涌现,除了因为它拥有世界最好的大学和竞争力最强的就业市场之外,还在于它金融大国的运行模式支撑了它成为创新大国的增长方式:即要不惜代价去争夺最优良的人才、设备和技术,以此来争取获得高额回报的“隐性”机会,而不是像制造业那样不惜代价去开拓销售的最终市场,以此确立收益稳定增长的“显性”机会,于是,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前者导致要素价格不断提高,而后者却促使要素价格不断下降,至少最多做到通过要素投入结构不断优化以缓解竞争所带来的要素价格不得不下调的压力。

(三)金融业赚的是“软实力”的钱,而制造业赚的是规避风险的“硬实力”的钱

“软实力”的突出表现是金融大国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它们对风险的认识与制造业国家有本质的区别。比如,投机力量的缺失可能会严重影响到风险特征的释放和资产定价的合理性。为此,金融大国不仅仅在于对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的变化完全放开的市场机制的保证措施,而且还会刻意在制度上引入投机机制,比如,卖空、裸卖空的机制。因为只有充分保证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市场流动性,以此提高价格发现的能力和风险分散的效果。在美国,无论你是出于投机、套利还是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你都能找到相应的金融产品,你都能委托管理这类差异化产品交易的专业化金融投资团队。而在制造业国家,因为缺乏在“波动”中游刃有余、在“差异化”中获得收益这样的“软实力”,所以,任何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或者对资产流动性的高要求都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甚至会构成稳定生产、确保就业的威胁力量。比如,制造业国家往往会对只开展企业信贷业务的银行机构设定较低的流动性规制。往往会对引起价格波动的投机力量实施严格的管制,有时,为了确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很多国家的政府还干预并非投机因素引起的市场价格波动问题。甚至以牺牲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代价来确保实体经济规模经济性的优势不受到影响。因此,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金融赚的是驾驭风险的“软实力”钱,而制造赚的是规避风险的“硬实力”钱。即使金融活动中所需要的硬实力也是为了充分发挥软实力作用而存在的,而制造行业中所需要的软实力更是为体现商品价值的硬实力而服务的。具体而言,金融体系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所在国家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是否能有机融为一体,发挥出资源配置过程中所需要的六大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流动性保障功能,风险分散功能,信息生产功能,公司治理功能和价值创造功能。所以,像制造业那样去模仿纽约和伦敦成熟市场所打造的“硬实力”,而忽略金融体系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功能机制”能否有效发挥的关键问题,以此想改变中国目前“世界加工厂”的地位,成为像英美那样的“金融大国”,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当然,制造业的硬实力主要还是体现在是否能够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方面。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正如上面已经阐述过的道理那样,要想突出发挥制造业的实力水平,有时不得不妨碍金融业实力的发挥。因为我们很难区别眼下的投机是有利于实体经济生产价值的发现,还是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中固有的风险释放,或者事后才知道,这样的投机方式根本就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沾不上边,而纯属一部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和专业优势来从劣势的群体中合法掠夺它们宝贵财富的手段。最严重的案例莫过于刚刚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尽管美国是当今没有异议的金融大国,但是,它们事前也无法正确的解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和由此带来当时的繁荣景象究竟对实体经济的市场效率改善是有利还是不利,直到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监管部门才意识到当时的投机现象完全是华尔街上演的一出道德风险的闹剧。如果这场深重的金融危机发生在制造业国家,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它们事后抗衡金融危机的能力一定会让它们无法摆脱诸如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灾难局面。

在中国,金融危机以后,尤其是最近全球流动性泛滥所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面前,已经出现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资本,因为商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和无法通过自己盈利能力的提高来转嫁成本而退出了自己擅长的实业舞台,并进而把产业资本带进了灰色的金融系统,去从事它们不擅长的“资本运作”:有些很好的中小企业因为对企业价值的定价不熟悉而贱卖给了海外私募基金;有些民营企业家干脆做起了靠价差盈利的“金融业务”;集资、高息放贷、或炒作地产和大宗商品现象也屡见不鲜,尤其在中西部,因为地方政府建设项目投入数量加大,不计较成本的开支开始增多,从而使得靠价差赚钱的投机模式屡屡得手。但是,这样的“资本运作”丝毫不能改变中国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为此,能否引导这批资金从现在纯粹的以“钱”养“钱”的方式转变成支撑中国大学生、海归学子回国创业的天使基金,这对抗衡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和资产泡沫问题显得十分关键。比如,中国政府应该要像欧美国家那样,在建立“遗产税”、“资产交易税”的同时,也应该给企业的生产投资活动实施“减税”和非营利性风险投资项目的“免税”优惠,引导中国企业家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本传承给年轻有为的下一代,而不是将积累的资金和自己的孩子都一起无奈地带到国外去。总之,重视民营资本的生存环境和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的效率将是我们为“做强金融”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