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创新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意义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从选课题开始,就开动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学生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发现领域内的科研动态和前沿热点问题,对研究课题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想法。通过制定方案、撰写申报书、全程参与实验、总结汇报这一系列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创新理念的培养过程。对于农科类高校科研项目,学生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充分了解,而且还需积极参与生产过程,如农作物种植,包括育苗、移栽、施肥、植保、收获等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促进项目的实施,这也是创新理念的实施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走进生产,融入生产,对农业生产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优秀的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可孕育出一系列高科技、高效率产品,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农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团队凝聚力差,对创新项目理解不够
刚入校的大学生甚至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未完成高中向大学阶段生活学习观念的转变,思维不够活跃。特别是对本专业知识了解匮乏,学习盲目,目标不明确,因此,对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的立项意义理解不够,创新团队组织起来较为困难,参与人员数量较少。
(二)文献查阅量少,未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的方案制定,直接决定着项目执行的成败,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但个别同学不会进行文献检索,或者直接拿着论文照搬照抄,或完全依赖指导教师,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后期参与积极性低,项目实施不顺利
第一,学生后期面临着各种考试、学习及实习等,往往无暇顾及。第二,农科高校的科研课题试验内容前期多数在农村田间地头进行,学生参与积极性降低。第三,较低的经费资助比例和资助金额,无法保证项目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三、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优质高效完成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高等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承担了科研项目,学校可定期聘请相关教师开展课题报告,如华中农业大学每周一次的“狮子山讲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对科研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介绍创新性实验的意义,或组织参与过的创新团队学生开展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重视度。
(二)鼓励教师投入精力,保证实验计划实施效果
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部分农业农业高校试运行了全员导师制度,即每年新生入学都给学生指定导师,目的是让他们入学伊始就对专业知识有最初的了解,能参与教师们的科研课题。这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应该从项目的选题开始就与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实验室的配备条件,预测项目的可行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高等院校也应该对参与指导教师在教师工作量计算及教学考评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长期活跃在生产第一线,比较了解学科科研动向和生产实际,又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可保证实验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评审、监督和奖惩机制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创新
引言
科技档案不仅汇聚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还可以促成新的科研项目,对于技术创新具有启发作用。如今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必然会要求各单位、各机构做出相应的变革。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顺应时代潮流,创新研究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1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说,人们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也不够高,工作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机构的档案管理内容比较单一,比如类似于音频、视频或者是草图等资料没有被归档,导致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受到影响。同时,归档流程不够完善,容易使机密文件外泄,科技档案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科技档案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结晶的集大成,往往涉及到一些机密文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就无法保障日常工作的保密性,这样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都是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客观原因。
2信息时代科技档案面对的挑战
2.1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
通常来说,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包括下面几种方法:其一,科技档案可以让科学活动更富有计划性,通过对原有档案资料的研究,能够及时找到之前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加以弥补,提高活动的争取率。其二,科技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利用对项目各环节科技档案的分析研究,增强科技档案的应用效率。其三,可以应用到法律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作用,由于资料具有真实性,可以直观的将研究情况进行展示,增强培训的感染力。
2.2硬件设施不足
基层各个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档案管理的硬件上大力投入,受到管理思维的约束,加上领导不够重视,只是配置了比如电脑传真机等较为基础的硬件设施,无法构成系统性。科技档案信息系统较为复杂,发展的级别与层次完全不同,总体规范性不足,无法真正的开放,在服务与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距离。缺乏完善的系统实现机读档案,为建立完善的信息检索体系,造成档案管理不规范,限制了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研究,对于科技档案的实用性与时代性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各个单位以及机构都因此受惠,信息技术同样给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不仅节省了人员成本,还节省了时间成本。工作人员利用智能化办公还可以避免一些人工无法控制的错误。
另一方面,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汇聚了宝贵的科研资料。传统的存儲方式会产生磨损,使资料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另外人们对于资料的搜素、借鉴也极为不方便,这样就使科技档案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用智能化办公,不仅可以延长资料的使用寿命,还可以给需要借鉴资料的人们提供便利。
4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
4.1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能否被有效的利用,关系着能否为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所以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只有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团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员工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为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4.2提升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科技档案发挥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所以若不能及时掌握并利用科技档案,就难以发挥它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应将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运用网络信息以及智能化办公,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的属性,让科技档案更加便捷、快速到达利用者,以便于人们及时获取信息。现代化管理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智能化档案管理流程,提供现代化管理设备设施,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软件环境,为实现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有利的平台。
4.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这样才能对科研成果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知识做出完整、详细的记录,以便于人们查阅、借鉴。所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及科技档案归档流程是提高其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基于此,要对科技档案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与分类,并且把科研成果、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实验报告等有效统一起来,以达到建档工作的目的。同时,制定完善的归档流程,避免档案外泄、破坏,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
4.4拓展科技档案的宣传途径
截至2018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5.8%,2016年下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为5.9亿人,增长率为4.4%。可见,网络已成为最大的宣传渠道。在信息化时代,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决定了信息的利用价值以及利用率。科技档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渠道与途径,增加科技档案的覆盖率与传播率,为需求者了解科技档案提供全新的平台,使需求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科技档案的信息,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科技档案的时效性,也让需求者可以获取更丰富多样的资料,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最大化。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课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44-01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置一方面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增强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不同于常规的试验课程,探索性实验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因此在内容设置上要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试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鉴于初中化学的教学对象,探究性实验课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方法、提高素养,规模如果较大会给教学对象增加难度,降低其学习积极性。基于以上几点,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课前准备
第一,实验预试。相比于实验演示和讲课与实验同时进行的预试,探究性实验课的预试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进行实验预试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影响此次实验顺利进行的多种因素,而且要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着重进行演示,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制定好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指导方案,注意事项可以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包括仪器操作、药品配置、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废物处理以及安全等方面的事项,而指导方案是教师用以巡视用的,包括巡视的路线、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的需要指导的内容等。
第二,实验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器材等,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确保仪器与器材的可操作性,并且要保持实验室干净、卫生。
第三,实验分组。实验分组的依据是实验的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实验仪器的数量等情况。分组的原则是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操作的机会。
二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的方式确保学生掌握本次实验的相关事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进入实验前的自由讨论时间,使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有关实验的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之后进行实验仪器及药品的检查阶段,由学生自主进行,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进入到实验阶段,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三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教师指导重点
第一,实验操作。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实验结果成功呈现、学生人身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长期以来,实验操作问题一直是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应在巡视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教师要耐心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二,实验观测。教师要针对实验过程中需观测的现象及要点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以依据这些现象让学生判断实验是否成功。实验成功后引导学生结合观测的现象以及实验原理对实验的内容进行理解,使学生弄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在生活的什么地方有应用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若实验不成功,则依据失败的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原因,并依据可能出现的原因重新对实验进行调整,直至实验成功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实验记录。实验记录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内容,到实验后的分析、结论以及学生对此次实验的感受等都属于实验记录的范畴。
四 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需做的工作包括实验仪器清洗、实验药品整理、实验废物处理、实验室打扫、实验报告填写等。教师需做的工作包括:(1)总结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看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归入注意事项内容中;(2)总结实验过程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指导之后依然效果不佳的问题就要列入重点内容,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3)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实验操作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否成功将理论运用到实验过程中、是否从实验中学到了知识等;(4)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或药品等问题造成实验失败的现象,对仪器或药品予以调整。
总而言之,按照以上几点进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设计,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科.谈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N].甘肃日报,2012.4.16
篇4
一、教学管理工作
1、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实验室管理工作,完成设备管理和安全消防管理。(3月—12月)
2、做好常规性授课工作,重点抓学生考勤和平时成绩,为期末考试做好基础性材料的准备工作,做好教学检查各项工作。(3月—12月)
3、做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考务工作。(3月、9月)
4、做好新闻稿件的撰写工作。(3月—12月)
5、做好等级考试证书的发放工作。(3月—12月)
6、做好工学部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工作(3月—5月)
二、科研工作
1、做好郑州市社科联和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申报工作。(3月)
2、做好项目材料的搜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工作。(3月—12月)
3、做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考务工作。(3月、9月)
4、做好新闻稿件的撰写工作。(3月—12月)
5、做好等级考试证书的发放工作。(3月—12月)
6、做好工学部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工作(3月—5月)
二、科研工作
篇5
[关键词] 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唐山;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1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99- 03
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特点, 是文化、科技、金融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发展不仅依赖创意, 更重要的是依赖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创意产品是否具有先发优势、原创优势和特殊优势,取决于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对文化产业短期的快速发展和长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现代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促进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的形成,以高新技术催生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特别是正在推动传统的常态的文化产业向创意高端变革。
1 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问题
唐山作为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正处在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创意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自然成为唐山城市转型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唐山市正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把园区带动作为重要载体,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200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数达114项以上,总投资313.46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工业文化项目;突出建设了唐津运河唐人街、滦州古城、唐人文化园、曹雪芹文化园等一批历史文化项目;组织拍摄了电影《唐山大地震》、电视剧《节振国传奇》《铁肩道义》等一批影视精品。
唐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政策支持、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等优势,但是,目前人们对科技创新在产业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的认识仍显不足,对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途径认识不足。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设计、制作与传播等环节科技应用不够、技术支撑作用尚待挖掘、科技环境存在不足、创意高端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缺乏、创意和技术结合深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很多好的创意因缺乏先进科技手段而难以成为优质产品。如何发挥优势,使科技创新全方位作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阶段,不断地赋予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内涵,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表现形式,提升和丰富文化产品的价值,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研究科技创新如何支撑和推动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唐山科学发展文化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建立创新型城市、增加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
2 科技创新支撑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是支撑,产业是核心,政府是引导,文化是灵魂,企业是主体。因此,本文从技术、产业、政府、文化和企业5个视角,提出科技创新支撑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2.1 技术视角
科技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①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②信息技术所提供的高科技手段,促进各类创意设计的想象力得到更广阔的发挥。③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创意生产过程发生变化,达到产业化所需要的效率。[1]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科技创新。
2.1.1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制作效率
创意产业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在创意产业中,软件产业、通讯服务、信息服务、数字娱乐、移动网络服务属于“高科技服务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产品表现形式,提高制作效率。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完善网络游戏、传媒、广告、动漫、创意设计、出版、会展等行业,依托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媒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并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为中心使语言、图像与数据融合,加强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的互联性与互换性;用HPC和CAD技术来进行数字内容创作、动画创作和影视数字特技创作。例如,通过电子地图、三维实景等相结合,在网络上构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虚拟旅游环境,使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借用现代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对工业遗产再设计再创造,重现传统工业工艺流程,再现矿井开采过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体验。
2.1.2 借用互联网技术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建设
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提升了创意产业的品质,延伸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载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唐山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整合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各类创新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服务软平台、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域或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数字交易港,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开发工具平台、测试平台等服务;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孵化器建设,增强孵化器的专业服务能力;建立文化创意产品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集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个体创意者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动技术成果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拓展网上资讯服务,大力发展音像业、网络业和软件园等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2.1.3 依托物联网和云技术加速文化创意产品的流通
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人和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品的阶段,而物体的连接就构成了物联网。物联网将给文化创意产品的跨地区流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云技术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云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数字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云环境,减轻了工作负荷,提高了在线账户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在云环境下实现了信息快速大量访问,大大提高了数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唐山可以依托陶瓷博览会,着力建设与陶博会相匹配的跨地区、国际化,并拥有物联网和云技术支持的虚拟文化创意产品交易平台。
2.2 产业视角
2.2.1 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交流活动
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有利于把握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了解业界动态,展现唐山文化创意产业最新成果,扩大唐山文化产业的影响,增进业界对唐山创意产业的了解,对与开展合作、吸引创意产业人才有重要意义。另外,产业交流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唐山各种新创意产品,最大限度激发民众的归属感、自豪感,激发投资者的投资兴趣,提升投资者投资信心,有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2.2.2 利用信息技术将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
信息化催生的新型创意产业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不仅表现为自身的迅速成长,而且还表现为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因此需要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和壁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唐山应该根据产业构成、企业实力的实际情况以及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可以着重考虑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型创意设计与工业遗产旅游业(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文化产业园”)相结合;二是动漫游戏软件的设计及制作与民间艺术产业结合,例如利用3D技术将唐山的名人轶事、历史人物、特色文化(如:评剧、乐亭大鼓、唐山皮影)重新创意设计;三是文物展览馆、城市展览馆和博物馆与高科技电子艺术有机融合。
2.3 政府视角
2.3.1 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采取纯粹的市场模式,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应适度介入,采取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政府是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有效推动力,政府的科技理念和技术支持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唐山市制定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 200万元,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引导力度,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积极支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开发、对外文化交流等。[2]今后应该进一步通过政策倾斜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创新,营造科技发展环境,鼓励将新成果、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
2.3.2 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文化创意的产生也依赖于人才。所以,政府应该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与文化创意企业创设人才培养、研发等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开创官、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一方面,政府需要配合创意产业主管部门、高校培训基地培养大学生动漫制作技巧、软件开发技术等技能,培养创意人才在创意产品推广、品牌塑造、价值挖掘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创意产业展示活动、创意产品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和业界设计人员打造良好的交流平台,使他们得到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实践锻炼与能力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级管理、创新、经纪等人才,开展国际交流,聘用海内外杰出人才。
2.3.3 加强科技需求调研和技术预见
政府应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技术预研的重点方向,联合相关科技、产业促进部门和机构,深入挖掘产业技术需求,按照不同产业发展要求,将技术进行分类,按照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支持方法。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科技需求列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计划,加强科技需求调研和技术预见,明确重点支持方向,制订攻关计划,争取在一些前沿领域取得突破。[2]
2.4 文化视角
2.4.1 借助科技整合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有4种基本形态,分别是符号化意义的文化资源、经验型的技能文化资源、垄断性的旅游文化资源和创新型的智能文化资源。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得文化资源获取信息化存在形态,而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标志着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度和配置的优化程度大大增强。[3]唐山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是文化资源相对独立,各自发展,整合效果并不好。因此,利用科技手段搜寻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数字化,借助科技创新转变文化资源整合方式,进而实现文化资源全市整合,有助于经营者摆脱时空阻隔,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
2.4.2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品质
不管是优秀的文化资源还是好的文化创意,变成文化产品,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都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和推动,进而使文化产品化,并借助技术手段得以大量复制传播。
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在设计、制作与传播等环节,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匮乏, 原创能力薄弱,导致产品品质不高,竞争力不够。因此,应利用新技术形态将文化资源和创意加以表现,从而提高产品的可观赏性和互动性,提升文化产品质量,积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品质,实现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优化升级。
2.5 企业视角
2.5.1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新型的管理手段。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上,包括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可以使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内部资源得到整合优化。信息管理可以提高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使企业内部信息畅通,外部信息快速传递,促使文化企业实现生产方式自动化、智能化,决策管理科学化,营销方式电子化和网络化。
2.5.2 加强企业研发合作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战略的设计、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创新环境的营造都离不开企业。唐山文化创意产业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开展企业间研发合作,或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科研合作极为重要。第一,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研发合作,通过科技项目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第二,以企业为主体,唐山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在重要产业领域开展面向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第三,鼓励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强行业技术标准的研发;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建设。[4]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87,350.
[2]雷丙寅,赵凯.论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J].求索,2012(3):113-115.
篇6
一、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节的原电池知识后,教师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根据原电池的原理、条件和特点自制简易原电池。这个原电池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等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演示实验中的疑难后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去试验,去探索,直到写出实验报告。其中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很有新意,例如脱氧法、密闭反应法、溶剂隔离法等。这充分说明,只要教师用心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就可得到发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验条件,向学生提出有实际意义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和探索,直到得出实验结论。
二、通过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听、读、看、记为主要手段,通过记忆来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活动主体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自我探索,不敢大胆质疑,缺乏创新意识”。家庭小实验中有许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实验,如“证明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具有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共同特点”、“利用家庭里的器具提纯混有少量泥沙的粗盐”等,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代用品,自己设计并完成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并不是每次都成功,会碰到一些困惑,要通过自己开动脑筋,克服困难,不断实验,从中获得规律和知识及无限的乐趣。教师也可在课前布置先做家庭小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揭开结论之谜的欲望,使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达到逐步主动学习精神的目的。家庭小实验给学生以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懂得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三、通过校外化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校外化学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如化学监测、考查、参观、讨论,以及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学生可在实际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发展特长、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学生在校外化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主动参与和探索、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而且表现为学生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从活动到评价的全过程,在自我设计、自行评价、相互启发中发展创造能力,掌握着活动的主动权。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设计自己的解决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学习成了有作为、有发展、有前途的学习,学生学习就会变得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校外化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校外化学科技活动实验研究不沿袭传统的学科模式,不局限在教室里上课,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因此,学生在室外、到大自然中去的时间很多。通过调查分析、走访有关人员发现,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大有长进,思维得到开阔,能力得到增强,学生将课堂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又从实际生活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见,开展校外化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也包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思想,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实践。先制定小的目标,去发现身边的小问题,收集资料动手实验,通过小设计去解决问题。只有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学会创新的方法和过程,将来才能解决大问题。比如:在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活动课上,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技能,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将废电池的锌皮、二氧化锰、碳棒、氯化铵等物质分离开来,进行回收。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废电池的锌皮都完好,为什么不进行二次利用再做成电池呢?有了这一想法,学生积极实验探索,设计各种方案,先后配制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铵溶液、不同质量比的二氧化锰和碳粉,以及淀粉糊,利用未反应完的锌皮,经过反复实验、失败、再实验,终于利用废电池又制成了新电池。看到自己制作的电池使小电珠发光、使小闹钟报时,学生都表现出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实验的成功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课题的欲望,新的设计又开始了。创新教育可以归纳为下面的螺旋式过程。
行动方案研究――依照步骤1-8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教学材料主动地工作。学生通过上述的螺旋式的学习,会掌握方法,达到会学,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7
关键词 多学科交叉 大学生创新实验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24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尤其研究型大学,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2007年教育部推出的面向本科学生立项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2年调整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R,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1, 2]随后,各个省份、高校甚至下属院系也相应地推出了不同级别的“大创”项目。“大创”已逐渐成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制度化途径。研究表明,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信心、坚持和毅力等方面的收获与创新素质有密切关系,属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3]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大创”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大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及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关注不足。[4-6]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建设平台,同济大学是教育部首批60所“大创”项目资助高校之一。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背景下,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海洋学院”)的学科发展也逐渐走向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之路,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学院每年本科生数量仅60~70人,但获得立项的“大创”项目数量及参与的学生数量从2008年至今逐年增加,并已形成了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院级4个层次的“大创”体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指导教师,作者曾多次参与“大创”项目指导工作,现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又参与了“大创”项目管理工作。在海洋学院学科发展方向转型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下,根据作者指导、管理“大创”项目的申报、实施现状,探讨其对推动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效应。
1 海洋学院“大创”项目实施现状
1.1 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地学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对于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快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学院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三个本科专业优秀师资,利用学院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备及仪器资源,将交叉性学科实践教学与大创项目研究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科教融合、互促互补的海洋学院大学生地学创新基地,为本科生营造了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环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学院在大创项目管理与实施方面的有力支持,是培养出满足不断发展的地球科学与海洋科学领域需求的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
1.2 立项数量、项目质量及参与人数显著提高,多学科交叉研究效应显现
海洋学院“大创”立项的数目从2008年的7个逐年跃升至2015年的18个,从一开始几乎无国家级、上海市级别项目,到2014、2015年近一半项目为上海市及以上级别,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显著提高,项目的专业方向涉及到海洋学院的各个研究分支,项目的难度和立意也逐年增大(表1)。
经过统计各年份立项项目研究内容及项目组成员的专业发现,除了立项总数较少的2011年,其余年份立项的“大创”项目中,尤其是在近两年国家级、上海市级项目数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专业交叉的“大创”项目占总项目数的比例从2008年至今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这一方面表明学院本科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通过专业交叉组合的方式挑战创新项目研究,各专业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为线索,追踪总结当前“大创”项目从宣传、申请、到申报、评审、立项、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学科交叉创新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多学科交叉创新项目的指导团队和评价体系,推动复合创新人才培养。
1.3 评价和激励机制尚待完善
海洋学院在地学创新基地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各学科专业教师组成的知识结构全面、业务熟练、年龄结构合理的“大创”项目评价专家团队。但目前“大创”项目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结题报告和结题答辩等,尚缺乏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收获方面的评价。
实践证明,通过“大创”项目的训练和实践,不仅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了运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创”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而本科生上课时间较多,学生必须在完成繁重的上课之后,挤出时间参与项目,所以应该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创”项目的同时给予肯定。目前,学院对于积极参与项目的学生,在项目顺利结题后根据项目等级、项目组成人员类型及工作量分配情况将一定的学分计入本科培养方案,作为创新教育学分的一部分。同时,在奖学金评选和保研方面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但对于“大创”项目指导教师,目前学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很多指导教师除了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对“大创”项目从选题立项到实验设计和结题验收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一些项目成果未达标或延期的部分原因。建立健全的“大创”项目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推动学院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大创”推动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1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海洋科学大类平台课程体系
信息社会的发展体现出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围绕多学科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复合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教学问题。
海洋学院现有的大类平台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虽能大致覆盖海洋科学与地球科学两大学科,但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及授课团队完全独立并无任何教学方面的联系;同时现有的教学体系是根据课程设置来设计课程实践内容,由于教材知识更新较慢,容易导致课程实践内容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更缺乏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
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一方面需推进学院大类平台课程教学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论、实验、研究”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提高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验比例,增进各门课程间的联系,建立起多学科交叉教学的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在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适度扩展学生的应用领域知识与技能,将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理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只有在体验了创新性实践研究的愉悦性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2.2 组建跨学科团队,引导学科交叉项目研究,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根据目前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组建多学科导师组,既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研究思想的交流和创新思维的碰撞,增加学科交叉研究实施的可行性;也有利于将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相融合,这种各专业的导师解答各专业类型问题的方式,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单个导师指导方式。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讲座等方式对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等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辅导;通过创新团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创新成果的分析、比较和优化,也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出。
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为依托,将创新活动纳入课内学习,加强“大创”推广与宣传的方式和力度,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的“老带新”模式,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并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以上途径构建的“大创”项目建设平台,强调自主实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3 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多模式结合的“大创”项目
建立和健全“大创”项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评价准则,积极倡导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重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不再只关注、申报专利及获奖等信息,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大创”成果。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促使导师与学生反思项目实施过程的同时也促使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导师与学生参与“大创”的成效,便于在“大创”实施中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进行监控,推动“大创”项目的深入开展。
“大创”能否发挥作用也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学生,可根据“大创”项目级别及参与工作量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评奖评优时参考、推荐免试研究生可作为加分条件等;对于教师,根据所指导的“大创”项目级别折算教学学时,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对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在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等。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创”的积极性。
同时,在现有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大创”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创”建设中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将目前“大创”所依靠的学校内部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延伸到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和工程实践创新中心。由企业提出实际课题、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校企合作,让校外导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7]是教育部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创新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深化推进“大创”建设,开展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5,105.
[2] 张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7-170.
[3] 付少彬,张芸,梁玉君等.浅谈基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广州化工,2015.43(23):238-239.
[4] 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81-87.
[5] 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苏高教,2015(2):132-134.
篇8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一体化”课程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Creative Abilities Based on Work-Study
Integrative Approach Curriculum Reform
――Tak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ingbo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HUANG Yan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Zhejiang 315800)
Abstract Owing to the needs of innov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of the tal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hina, the qualified persons must have creative capabilities. Therefore,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education should be innovated, this paper emphasis on define the word of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and analyze the determine factors. Through Work-study Integrative Approach Curriculum Reform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creative talents; integrative approach curriculum; college-enterprises cooperation
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国际商务技能人才。对高职生而言,培养目标是一种素质教育,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更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
1.2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品格标准。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备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敢于创造的创新创业精神。(2)知识要求。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社会、人文知识;具备科技开发的理论和方法。(3)能力要求。具备一定分析问题,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技术能力;具有经营管理、团队协作、应急应变等非技术能力;具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面对挫折,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调试能力。
2 商贸类专业人才的问题
2.1 以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制约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过分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系统性、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以知识体系来安排课程的设置,经济原理,外贸基础知识的内容仍然占课程设置主体。在课程体系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相互割裂缺少渗透的状况不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展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2.2 单一的教学方法的制约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教学方法多为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呆板,缺少创新,教师占主体地位的灌输式教学压制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谈不上工作技能和方法技能的指导和创新。学生的学习也缺乏实践性、自主性。这种单一的课堂教授的教学方式无疑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绊脚石。
2.3 单向考评体系的制约
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是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相适应的。这种考评制度存在很多弊端: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分个性的差异,大家都是完成同样内容的考试,评价体系遵循绝对的标准,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习惯于机械记忆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应付理论考试和简单地完成学业来达到统一的要求,这种评价体系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反而造成了共性制约个性的结果。
3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
3.1 创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奠定创新培养的基础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以对应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组织企业行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与专业教师一道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力求专业课程设置既能支持学生长远的发展又能满足就业的现实需要。在确定能力目标时,把岗位要求置于对职业的整体理解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背景的分析之中,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考虑。将工作任务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将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学习结合起来,将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训练结合起来,同时把第二课堂活动、班级项目、企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中,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3.2 创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弹性
一是加大开放型教学的比重,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我们首次尝试了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相互渗透、多学科交叉复合。同时积极开展班级项目,以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都要求有与专业结合的班级项目考核,通过项目的进行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独立创新的能力。二是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拼盘式教学和双语教学,探索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以及研讨式课程(Seminar)。在教学手段上,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积极推进CAI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3.3 创立“一体化”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首先,要改革考试内容,激活评分标准。适当减少机械性记忆的考试内容,增加探讨研究性的综合分析题,与此同时设计评分标准时应合理科学地留给学生思维创新的余地,设定弹性标准而非单一固定的标准。其次,要改革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国际商务专业在考核方式上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鼓励学生参加综合类的商务竞赛,竞赛获奖的同学根据所获奖项的内容和等级替代相关科目的考试,还有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同学可以在课程考核中折抵一部分分数,通过校企共建的一体化课程,设定校内教师和校外指导师傅评价比例,设计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再次,可以采取弹性考试制度。鼓励和支持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申请考试,为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堂以外的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允许在创新和创业关键时期的学生延期考试,支持和帮助他们平衡学业和创新、创业活动,保护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业积极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活动都将纳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使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完善。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W2013027
参考文献
[1] 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2] 项义军,张莉,张林.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5).
[3]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高校足球;训练教学;现状;科学化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足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当中的足球课程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足球运动以其对抗性强、攻防转换快速、参与人数众多等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在高校当中亦是如此。高校足球训练课程大多针对体育专业的足球专选课学生,这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对于足球有独到的理解。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足球训练课程就应当多走科学化道路,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然而当前的高校足球训练教学现状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技战术水平和专业体能水平的提升。
一、高校足球训练教学现状当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场地分配不科学
由于高校足球场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一些高校出于资金压力和政策偏向性等原因,在教学设施配置上就出现了很多不足。当前的足球教学和训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训练场地和体育设施的制约,一些教学和训练的内容由于这些制约而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在教学过程当中,足球训练的内容在在场地的安排上不能充分、科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在分组教学的过程当中缺乏统筹安排和分配,常常会出现场地使用冲突。这就导致了很多训练计划不能顺利进行,影响了正常的足球训练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高校足球训练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局限性。学生在进行足球教学和训练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没有充足的空间和场地,一些技战术动作练习可能因为场地设施的约束而无法正常进行。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参与足球训练课程的学生大多有一定的足球基础,他们参与足球训练课程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一些很重要但是易被忽视掉的技战术动作等。目前的很多高校足球训练课程依然是照本宣科,缺乏教师的自主创新,无法真正与时俱进。最后,教师很难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当中把握和掌控学生的运动负荷。足球训练课程既是教学活动,又是专业训练活动,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训练的效果,还应当让学生在训练当中有知识和技战术上的提升。然而当前的高校足球训练课程显然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1.3 教师本身存在局限性
足球训练课程的教师应当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训练经验,能够全面地掌控整个足球训练教学,教学当中既要教学生足球训练理念,同时还应当进行卓有成效的足球训练。当下的高校足球教师数量众多,其中也不乏具备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
1.4 训练和比赛脱节
比赛是来体现足球训练成效的,学生可以通过训练来弥补不足,更新和强化自身足球技战术,这样才能更高地在比赛中发挥。足球训练应当立足于实战的基础之上,从实战出发来提高学生的技战术素养。传统的高校足球训练课程大多偏重于无人干扰的技战术传授,缺乏足球比赛的实战氛围,足球运动独特的强对抗性体现不出来。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即使学生熟练掌握了技战术动作,但是由于环境和心理的影响,在实战当中很可能发挥失常。足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最终提升足球技能。
二、高校足球训练教学科学化创新策略
2.1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首先要考虑到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如果场地和设施都满足教学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先进的教学内容并因人而异适当增加运动负荷,如果设施部齐、场地较小的情况下就应当选择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学内容,这样在科学规划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首先就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基本能力。既要兼顾绝大部分学生,还应当让部分学生有所突破、有所提高,这样才能达到训练效果。
2.2 训练教学模式与实战比赛相结合
高校足球训练课程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化,首先就要建立在实战的基础上,不能纸上谈兵。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实战比赛,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比赛当中,在比赛中训练学生,让学生在比赛中领悟足球技战术。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比赛当中的表现再针对性地做一些强化训练,这样也能实现教学和比赛相结合。学生在比赛当中自主学习,感受比赛的气氛和节奏,熟练灵活运用技战术。同时还可以在校内和校际间组织足球友谊赛或者联赛的形式,通过与不同的对手之间的比赛,既能熟练运用教师所教内容,还能通过实战学习和交流其他先进训练成果,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团队中的不足。赛后再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来提升个人水平,增强团队实力。
2.3 加强足球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足球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教师的能力关乎整个高校足球训练课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在“引进来”上,要多招聘一些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足球专业教师。“走出去”就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交流与培训。学习当前最先进的专业足球知识和研究成果,更新当前的教育观念,学习最新的、科学的足球训练方法。这样“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全面提高高校足球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高校足球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足球人才的重任。在当前中国足球的这个低谷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推陈出新,在实现科学化教学和训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同时高校也应当加快足球课程改革步伐,让更多、更有能力的教师去教高水平的高校足球专业生,以提高高校足球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孙飞,黄文宾. 多媒体课件辅助高校足球高水平训练的应用研究[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 理论与实践课程 新
一.《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概述
《农业机械化管理 》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按照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及合理地组织农业技术设各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活动。其主要任务表现为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决策,做到全面规划,有效的计划、组理论和技术织、指导及监督,从而使农业机械化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管理学、运筹学、工业技术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基础知识,能够分析、研究如何用好、管好农业机械设备使农业机械化生产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目的,并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获得收益。
二.《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建设与内容方法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农机企业生产管理,二是农机企业设备管理,三是农机话生产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少和讲课老师的不同,导致 《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老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觉得费解难懂。而且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教材内容及实验实习设备陈旧老化,修订更新缓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制约着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存在教学效果差,课堂互动差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知道了一些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理论知识,一大批学生,除了在学习阶段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所限,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够牢靠,还由于工作中未触及到农业机械,很快便淡忘了所学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知识。大多数同学反映的情况表明感到现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条件与实际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2.2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该课程是实践性很强并且与理论并重的专业课。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效果差。课时太少,教学内容无法展开。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计划学时太少,在这么少的课时里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难度有点大。使课程内容支离破碎,造成知识体系结构不完整。现在的学生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根本无法理解及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但农业生产机械化化的实践教学受到时间,地点的诸多的限制, 有一些实践教学根本无法完成或只是部分完成, 降低了教学的效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重视的程度不够,与教师互动性不强。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的一部分,但许多同学对实践课没有兴趣,自主学习性不强,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态度不认真,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3课程资源建设不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就是通过备课等活动,搜集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等资源。在高校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存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就是案例的供给数量不足。由于编写案例是费时费力的工作导致我国高校的案例教学中案例缺乏,供给不足问题尤其明显并伴有案例内容陈旧与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出现。其次就是案例的质量参差不齐,案例编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用没有经过编辑和加工提炼的案例那么这个案例的适用性必然受到限制。管理系统开发滞后也极大的影响了案例库的建设。我国很多高校案例库应用管理系统开发的工作还很滞后,这又制约了案例库建设的进程,同时使案例的使用处于低效率状态。
三.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3.1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的教学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出改革。教师要有先进的教与学的理念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的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下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在讲课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习题增加理解记忆。可以以互联网为中心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师也可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来进行交流,通过学生进行讨论增加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争论和探讨中,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通过这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之外还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中计划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也可以采用课内学时加课外学时的办法完成教学任务,把实践教学内容放在课外进行。然后由教师编写实验教学计划,对实验目的、方法、具体内容、考核指标做出明确规定后布置任务后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从而增加授课效率。由于该门课的实践性很强 ,然而传统的理论考试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讲,成绩考核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对考试的改革来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考试环节上应体现出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且实践考核应大于理论考核,理论考试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而实践考核则可以在实验室通过抽题的方式来进行。通过提升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3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修订好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进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在大量收集案例之后,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案例库,也可按照同一专业的不同内容建立案例库系统,开发案例库管理系统平台并且将案例整理归库。案例教学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根据案例库建设的不同目标,案例库的提交形式也多种多样。案例库的建立要考虑案例覆盖的知识点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及多样性。案例的内容理论的深浅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为了方便查询和提高利用率,尽可能对案例进行数据处理,把入库的案例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存放在库中,进行有序化加工处理。案例库可以对案例进行统一编选、制作,并对入库案例进行及时更新,使入库案例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和系统性,并形成大量的企业素材积累,从而使学生和老师更为方便的使用案例。
结束语:《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应该弥补以往课程教育体系的不足,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制定该课程的考核标准。该门课程应该充实教学的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并且要依托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成果。该课程同时也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应该提升实践课程在该课程的比重。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 通过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推进先进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与研究, 一定能为培养现代化农业所需人才发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敬堂,张富贵,方雷. 《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农机化,2012,04:197-200.
- 上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 下一篇:自媒体运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