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的案例

篇1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案例教学法;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26-02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凸现,慢性病逐年增多,相对短缺的医疗资源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社区医疗和护理。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根本途径,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老龄化必然的结果就是慢性疾病的增多,慢性病如果长期住院治疗,一方面患者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再者,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使空巢老人老来越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健康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疾病的预防,而社区护士将在这支预防大军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突飞猛进地发展,社区护士的需求会急剧大幅增加,会使我们的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社区护理教育的实效性将更加显著。

二、现状分析

目前,护士资格考试注重的是医院急症病人护理的主干课程,如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等,而社区护理学不包括在内,社区护理学又是考查课,因此,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为了既不让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社区护理学知识,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力争使老师和学生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拟实际生活情景的案例教学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学习程度相近的两个班级,一个作为实验班,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法,一个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本学期护理12A1、A2两个班级的社区护理学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担任,通过对第一学期学习情况的调查,这两个班各科成绩都比较接近,适合做教学研究。因此,随机将护理12A1班作为实验班,护理12A2班作为对照班。

2.教学研究的方法。上课前,先模拟实际生活情景收集一些案例,或从网上下载一些视频之类的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尽力自己寻找方法,时不时还有争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答对的学生兴奋不已,答错的学生有的做鬼脸,有的不好意思得脸都红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记忆深刻,同时训练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过程又锻炼了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的胆量,能够减轻学生将来应聘时的紧张情绪。期末两个班用同样的试卷在同一时间考试,卷面成绩如下:护理12A1班52人,平均成绩80.48分,90分以上8人,占15%;80~89分23人,占44%;70~79分18人,占35%;60~69分2人,占4%;不及格1人,占2%。而护理12A2班,51人,平均成绩76.08分,90分以上5人,占10%,80~89分14人,占27%;70~79分22人,占43%;60~69分10人,占20%;没有不及格。统计学分析P

3.教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后,社区护理学卷面成绩比较,护理12A1班平均80.48分,而护理12A2班平均76.08分,t检验,t=2.5673,P

四、讨论

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精选案例,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选一个合适的案例供学生讨论,这是整个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为学生选择的案例要有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的特点,并要结合案例考虑: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该案例可能会产生什么作用?何时讲授概念?如何讲解最合适?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例如:讲授第三章“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第一节“家庭概述”时,先播放一段从网上下载的视频,大概内容是:在美国某城市,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认出他是当地的富豪。警察说:“我送你回家吧。”“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说:“那……是我的房子。”案例告诉了同学们,家不只是房子,那么什么是家呢?家有哪些特点?我们周围有哪些类型的家庭呢?什么是核心家庭?什么是主干家庭呢?家庭有哪些价值呢?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跃了教学气氛,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记忆深刻。

2.案例教学,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老师提出问题,掌控着教学进程,学生自由发挥,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共同探讨,教师不时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促使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案例教学的价值。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和机会,学生通过思考、争论掌握的内容,记忆能保持持久。实验班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了本实验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将来一旦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打下了比较扎实一点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锻炼了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4.案例教学的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局限性。社区护理学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设的,内外妇儿等临床专科护理课程还没有学习,健康评估的内容正在学习中,医学知识较为薄弱,有些章节不宜使用。例如“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这一章,两节课内要讲老年人的特点,还要讲好几种常见的慢性病。“老年人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爷爷奶奶的情况讨论说出一部分,但慢性病只能简单介绍。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的能力还没能达到分析案例的水平,因此案例教学只能在相对较简单易懂的内容时应用。

案例教学法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为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时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化玲,邓翠珍.社区护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系统分析与设计;双向驱动;案例教学法;实践能力

0.引言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软件工程的专业骨干课程,该课程面向已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软件开发基本技术的高年级学生,因此该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该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序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同时培养比代码编写人员更高层次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人员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应用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在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类课程、程序设计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讲授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工具,为软件工程开发高级类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的主要先修专业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Web程序设计基础、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Java EE架构与程序设计/.Net架构与程序设计、高级C#开发技术/移动开发技术等。后续或同步开设的课程有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设计模式、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Web软件应用案例分析等。

1.课程特点与问题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课程,学生在理解理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解决具体问题方面感到困难。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较强。该课程主要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具备对中小型系统进行需求收集、分析、规约、建模、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能力。

(2)理论性较高。虽然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践性较强,但是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软件系统需求、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规律、原则、模式等知识。

(3)理论不成熟。软件工程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总体来说,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仍然不系统、不完备,其正确性、有效性仍然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在理论不成熟的领域,经验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经验知识传授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师带徒”,但当前大学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这是培养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面临的难题。

(4)抽象性较强。系统分析与设计完全是基于概念基础上的逻辑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这些逻辑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从无到有的抽象创造过程,是完全在逻辑空间中的演化。软件系统逻辑模型的复杂度往往较高,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又是一个长期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过程。

(5)综合能力培养。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既包括理论知识、方法、技术、工具等工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包括交流、沟通、演讲、辩论、写作、创新等文科方面的能力。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文科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这些能力对需求的收集、确认、规约以及设计方案的讲解、交流、说服显得特别重要。这一特点常常被忽略,一些教师经常误认为学生学会面向对象、面向过程的方法以及UML、数据流图、ER图,就学会了系统分析与设计。

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实践不能验证和提升理论;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以及在何种场景中运用理论;学生掌握了工具的使用,但不知道怎么用工具解决系统分析与设计问题;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不能独立地完成一个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案例引导教学法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以致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鸿沟,经常出现学生已经掌握理论原理,但不能在合适的场景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分析与设计问题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课程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法,即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先给出实际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在案例中植入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讲解案例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引出相关知识,然后再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案例引导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理论知识适用于何种场景以及解决何种问题,从而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案例引导教学法由“案例引导-理论讲解-案例剖析-项目实践-项目评讲”五步构成。案例引导教学法的第一步即在进行理论讲解之前先讲解案例,在案例中植入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讲解案例时明确提出这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步就是正式讲解理论,系统讲解理论中的概念、方法、原理、规则、约束,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步――案例剖析;案例剖析需要学生结合理论深入地剖析案例,讲解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且把理论知识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泛化,即讲解理论知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的优缺点等。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参与项目实践,真正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的实际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于实践教学的方法参考下一节的“五步实践教学法”)。

案例引导教学法实际上坚持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原则以及“思维培养、知识传授、技术训练、工具指导、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法给学生授课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有软件项目开发背景,亲自参与过软件项目开发(该课程要求主讲教师至少全程主持或参与过3个以上的软件开发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将理论知识融入真实的案例,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讲解,不仅要讲透理论知识的原理,还要讲解理论知识的使用场景、使用方法以及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3.五步实践教学法

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的特点是验证性实验较少,主要是分析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目标是训练学生使用软件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分析和解决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过程相比实验结果更重要。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与课程同步的分阶段项目实验和独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同步的分阶段项目实验主要分为4类实验:软件系统业务背景与需求理解、系统业务建模、系统需求分析与需求表示、系统设计与设计规约。这4类实验基于同一个领域背景,针对开发同一个软件系统过程中的各个子问题进行能力训练。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课程各个知识点进行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无从下手,不知道系统分析应该从何开始,过程如何展开,结果如何表示,设计方案如何形成、选择和评价。我们针对此问题提出五步实践教学法。在五步实践教学法中,每一类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实验要求、教师示范、学生实验、教师考核和评讲。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先以实验的部分内容作为示例,向学生示范实验的具体过程和主要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如果存在共性问题,就进行集中讲解。

实践教学按照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将4~6名学生分为一组并设立小组长,学生以某种实际角色参与到项目中,小组长(作为项目经理)直接向教师汇报项目进展(包括组员的完成情况),教师通过随机抽取组员询问的方式,考查小组长汇报情况的真实性。教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实践成果的考核主要分为3个部分:文档质量、答辩情况、过程参与积极性(成绩主要由小组长分级评价给出)。

篇3

1 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对比

研究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评价以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学生评价.从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1 目标取向的评价

曾几何时,“目标测试”与“排名”是学校与老师的宠儿.除了测验与排名,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家长甚至家长与子女之间似乎都找不到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其实,“目标测试”与“排名”都是目标取向评价的具体体现,它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目标取向的评价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因而这种评价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1.2 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过程取向的评价以美国的斯克里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为代表.在方法论上,这种取向的评价既支持.“量化研究”方法,也倡导“质性研究”方法.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尽管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更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体现了强烈的过程取向,其评价也应珍视过程的价值.

1.3 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这种取向的评价反对量化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比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习和交流,而家长评价学生则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目标取向的评价由于其操作的简便在过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取向的评价只追求结果,忽视了过程的价值.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都承认评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其中主体取向的评价主张使用完全质性方法,但是使用质性方法,不仅在观念上人们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因为它的复杂性,在操作上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需要逐步探讨和推进.所以,既提倡质性方法、又支持使用量化方法的过程取向的评价就比较现实可行.

2 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三维目标

每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的是完成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第四节《摩擦力》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该节课属于基础性课程,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理解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摩擦力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力的基本性质、力有三要素;也对摩擦力有了基本的概念.本节课注重知识内容的探究过程,并且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正确理解摩擦力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基础出发,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分类和产生条件.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能在实验里搜集数据和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3)理解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4)能够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判断其方向.

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讨论、回顾等教学活动,养成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4)体会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等主体活动,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等养成合作精神,感受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素养.

(3)在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提升价值观.

在明确的三维目标下,我们的评价就有了依据,可以做到尽可能的科学.

3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步骤

3.1 确定研究对象

教师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要具有针对性,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现状等,熟悉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实施评价.学习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掌握一手资料的方法,它能让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背景,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3.2 评价信息的收集

实施过程性评价要特别注意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信息的收集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考试卷、问卷调查表、课堂记录表、实验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和小制作等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原始资料,还有教师对上述内容的评价信息,如教师给出的分数、评语、改进意见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家长参与的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收集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3.3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行为描述法、测验法、随堂记录卡、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自评、互评、质性评价法等,究竞选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采取随堂记录卡.随堂记录卡的使用具有典型性,在某一堂课中如果某一个学生表现良好或很差时可以选择使用,但是它不具有普遍性.在评价之前,还要设计好评价工具.评价工具一般是评价表,评价表的设计要依据条目清晰性,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要体现质性评价的理念,还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3.4 评价效果的分析

篇4

【关键词】护生;综合素质;社区护理;教学

高技术医学的发展和老年人对医疗需求的增加,使医疗投入急剧增长,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通过开展社区护理服务,能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加,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所以社区护士已成为一个必需的职业岗位。社区护士的培养问题尤为重要[1],目前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及综合素质,转变护理观念是当今社区护理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护理教育者要重视《社区护理》教学中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本文针对社区护理教育现状,探讨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从而推进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1综合能力的培养

1.1专业能力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决定了社区护士岗位的职业要求需具备五种核心能力[2]:即人际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在“贴近学生,贴近社区,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下,注重专业培养,强化知识层次,贯穿社区护理教育的教学目标,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突出社区,体现社区”。 在日常教学中[3],采用项目教学法,并结合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领导组织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首先让护生在宏观上认识社区护理,接着根据社区护士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从轻到重、从易到难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安排,例如,评估社区护理问题、解决家庭护理问题、建立和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展新生儿和产妇家庭访视、处理社区紧急突发事件等,紧紧围绕社区护理这一主线,使学生总是站在社区这一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掌握社区护理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加强护生社区护理专业能力的培养。

1.2方法能力要求护生要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以及查找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学中,让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讨论设计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更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方法能力。

1.3社会能力要求护生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教学活动中,护生通过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会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增强信念,热爱社区护理事业护生理论学习期间,不断加强社区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为护生讲解国内外社区护理专业的发展前景,使之对未来的职业充满自信和热爱,从而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

2.2知识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教学中巧妙的将职业道德与之融会贯通,专业与素质教育并行,使护生在学习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 得到职业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3体会

3.1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转变,改变教师角色让护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极大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她们能主动去查阅资料、开动脑筋、讨论时积极发言,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而教师的角色也随之改变,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

3.2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社区护理实践融会到课堂教学中,促进了护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联系不紧密的不足,开阔了学习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有利于培养学生协调合作与独立自主的能力由于实际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协调合作与独立自主能力,这也是社区护士的岗位能力要求之一。比如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使护生必须动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既发挥了个人独立钻研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

4小结

总之,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社区护理教学过程之中。作为护理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的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为华.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对护理教育的启示.医学新知,2011,24(3):462.

篇5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是具有共同目标、共同地域、共同利害、共同意识的社会共同体。幼儿生活在社区里,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

《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又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积极尝试把社区资源转化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以求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我们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以下三大类:

1.自然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景观等。

2.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如公园、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

设施资源(标志性建筑、道路交通设施、街心花园等)。

体育资源(体育中心、小区健身园、健身房等)。

旅游资源(古迹、旅游定点等)。

3.人力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中的人、优秀的人才等。

另外,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主要有促进认知发展、提高学习能力、萌发积极情感三种。

近几年来,在我们国家,社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园不仅应创设良好的园内环境,搞好孩子的在园教育,还应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开发、利用园外环境,以多方位、多渠道对幼儿产生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借助社区资源,走出幼儿园课堂的“围墙”

案例:阳春三月,随着季节的变化,班级中开展了“春天的旋律”主题活动。幼儿园附近有一“红梅公园”。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就把课堂设到了公园里,一个“寻找春天”的活动展开了。公园的花草树木都是孩子的兴趣点。在公园里,孩子们快乐得共同演绎着“春天的旋律”。

通过这一系列“走出幼儿园课堂”的活动,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认识,使他们更加进一步地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回园后,再通过口述或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活动使我们的“春天”的主题活动变得生动、具体、充满乐趣,同时也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二、借助社区资源,走出“教材文本”的框架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既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又能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教育的有效整合,坚持幼儿教育的整体观,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效。我们幼儿园位于小区中心。周边除了商业街外还有很多设施,如文化馆、影剧院等等。正是如此强大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材,使得幼儿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自己熟悉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

案例:主题学习活动“好吃的食物”正开展着,带着兴奋的心情,孩子们出发到了菜场,看着红红绿绿各式各样的菜,他们都迫不及待地买了起来。有的孩子很快就买好了,拿着自己的“战利品”开心地炫耀着;有的孩子却在东逛西逛,东挑西挑,不知道买什么好;有的孩子还剩下一毛钱,就去买了一个鹌鹑蛋;还有的几个孩子把剩下的钱合在一起买了个大蒜头,分开一人一半……当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成果走在回幼儿园的路上时,个个兴奋地议论着自己买的菜,还说晚上回家要叫妈妈烧。

就是这样一次简单的外出活动,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法,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越来越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方式。

三、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形成教育的“大空间”

案例:在全球关注的“禽流感”让我们谈“鸡”色变时,我们的孩子们生成了“关注禽流感”的主题活动,在收集了有关资料,了解了这个社会热点以后,孩子们手执自己亲手绘制的“宣传画”走上了街。在文化广场上,孩子们以不同的形式担任起了“小小宣传员”的角色。集体念自编的儿歌,向路人分发宣传画,用有限的知识讲解H5N1病毒。刚开始有部分孩子还不敢主动上前。但是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几个胆大的孩子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给其他孩子带来了信心。孩子们克服了心理上的胆怯,开始主动寻找路人交流。市民纷纷停下了脚步,与孩子们亲切交流。

这个活动,使幼儿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在“大社会”中萌发了幼儿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周围人的良好情感。

篇6

一、工作目标

在辖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街道安全生产委员会第一时间指导量身定制案例教育方式和内容,使所属行业(领域)企业进一步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推动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辖区内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工作措施

(一)第一时间下发警示通报。典型事故发生后,街道办事处安委会及相关单位第一时间会商研判,及时下发警示通报,介绍事故基本情况,做出初步原因分析,提出防范要求,并将警示通报传达至辖区内的所有相关企业。

(二)第一时间开展警示宣传。根据事故特点,第一时间组织制作警示教育和安全提示等。街道党工委宣传人员安排提供的警示教育、滚动字幕、安全提示等。各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分别建立以企业人员为主的案例教育微信群,同时利用街道办事处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及时群发转发本行业(领域)案例教育内容。

(三)第一时间组织宣讲培训。上级公开事故调查报告后,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基层,面对企业负责人、安全员和有关人员进行宣讲,深入剖析,提出防范对策。

三、组织领导

街道办事处安委会办公室成立安全生产分众化案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安全生产分众化案例教育的协调、指导调度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做好日常宣传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分众化案例教育工作,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做到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并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案例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篇7

关键词: 社区音乐教育 经验 现状 构想

随着近些年中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社区”这一舶来词逐渐取代了“居委会”成为新时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内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群,群众面广在生活观念、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别,对音乐活动需求不同,这就对于社区音乐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使需求得到良好的解决,让音乐走民百姓的生活当中,走下神台,走向社会呢?社区音乐教育应让每个人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的乐趣,进而陶冶人的情操,达到创造和谐社会的目的。

一、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经验

社区音乐教育在国外已有很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英国早在1950年即拥有了社区艺术教育,之后的1984年更是其社区音乐教育的关键年,不仅创建了“英国教育组织委员会”,增强了与国际音乐活动组织的互相交流,吸取先进经验,而且成立了“音乐教育工会”,为音乐教育的社区工作向政府提交议案。之后随着政府增加拨款英国社区音乐教育日益蓬勃,并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要,相应的大专院校开设了社区音乐课程,培养了大批的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目前英国社区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更为青年人学习音乐找到了一条良好的途径。目前英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主要形式有:社区录音室,为业余音乐创作提供音像制作,业余歌剧和交响音乐培训班,音乐创作与表演,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1]当然除了英国之外,丹麦、挪威、加拿大等国都拥有有本国特色的社区音乐课程。

二、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现状

中国的地域,以及国情特色决定了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国家。首先,我国“社区”概念被广大群众接受较晚,社区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以音乐活动为主。多数是在社区的周围公园有爱好音乐的群众自发组成,有的唱唱歌、有的跳跳舞。其次,活动项目单一,活动人员趋于老龄化、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陈旧。无法吸引中青年参与到活动中,对于学龄前儿童更没有相应的活动内容。最后,相对英国等国家没有相对完善的组织与章程,政府也不是很重视社区音乐教育,更没有专项财政拨款。面临这样的局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没有出路了呢?

我们再来看在我国音乐基础比较好的厦门的案例: 2003年4月13日,群众艺术馆长与丹田集团总裁正式签署《美丽湾音乐社区合作协议》,这标志着“美丽湾音乐社区”正式启动。美丽湾的业主大专以上文化的占80.4%,大部分是收入较稳定的精英人群,对居住环境和社区文化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美丽湾的社区音乐会所由5个核心部分组成:音乐欣赏厅将不定期的组织视听鉴赏会;音乐史料馆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音乐史料;音乐教育厅重点针对青少年进行音乐素质培养;音乐西餐厅将音乐与优雅的就餐环境完美结合;音乐广场播放音乐,使社区居民享受休闲生活。“美丽湾音乐社区”的建立,不仅丰富了美丽湾社区文化建设,为当地地产项目的升值创造了条件。”[2]

从以上的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主要的组织者为物业管理者,业主也多为高端人士,那么怎样才能在普通的社区或者是弃管小区进行社区音乐教育工作呢?这就需要社会、政府、物业、业主多方面协作才能把社区音乐教育工作开展下去。

三、针对不同现状提出的构想

(一)对不同层次群众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划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所谓“横向”就是以社区内家庭为单位,无论年龄大小,对整个家庭的音乐活动给予指导。音乐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乐器、歌舞,以及各种表演形式的结合;也可以是家庭中某一位拥有音乐专长的家庭成员为核心进行音乐活动;还可以全家各有分工进行合奏、合唱等共同表演的音乐活动。可在社区内设立每个月某日为家庭日,激发大家学习音乐、创作音乐的积极性。

所谓“纵向”则是把社区内群众按年龄划分,学龄前儿童、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几个年龄层次。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群开展不同的音乐教育活动。

学龄前儿童主要进行的是音乐启蒙教育,让儿童喜欢音乐、爱音乐,培养儿童的兴趣,启智传情;青少年则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可进行小型的音乐剧排练、合唱、合奏等音乐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中青年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音乐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定期举行音乐论坛,大家在一个层面上对音乐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音乐的感想、感受。例如播放“80后”小时候的歌曲,“80后”回忆小时候的场景,加深彼此的感情,拉近距离。打破社区的围墙,拿下彼此的面具,让大家真诚地面对面;老年人业余时间较多,对音乐活动热情大。如何利用音乐活动让老年人的晚年能够丰富多彩?首先可定期排练合唱,与邻近的社区不定时的比赛,保持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其次,可组织短途旅行,在旅途中,即兴演唱、表演。

总之,社区音乐活动面向大众,不能局限在某一种音乐活动、一种教育方式。需要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运用多种手段、途径进行音乐教育活动。

(二)发展本土音乐特色,传承区域文化。

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群众基础文化教育基地对传播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地广人多,不同民族的音乐都能够反映其地域特色。如:广西的侗族大歌、内蒙古的蒙古族呼麦、云南彝族的打歌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代表。从音乐入手是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特性的窗口。

例如“二人转”,在东北地区很早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二人转通常是农民在田间、地头、炕上即兴表演一些日常生活、家长里短的故事。东北人骨子里的幽默应该说有二人转的功劳。如今二人转走进剧场,走向高端,离百姓越来越远。甚至还被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着。把二人转带入社区,交给民众,还原其本来面目。毕竟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让社区民众学习一些传统的曲牌如“小拜年”大家都会哼唱几句,利用身边、社区内外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即兴表演,既可愉悦大众又能传承地域文化,何乐而不为。

(三)与大学联手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专业的指导,建立双向互动。

社区音乐教育需求面广、需求层次复杂,需要不同专业的高水平人才的指导才能让社区音乐迈向正轨。而大学基本都有实践活动,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到社区音乐活动当中,一方面弥补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专业性不强的缺陷,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如果双方合作得不错,则可进行长期合作,大学可定期派学生到社区当中进行实践活动,形成“志愿者”模式,为社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给予专业指导。

大学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分成小组,每组配置如:声乐、器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特长,为不同需求的大众进行专业的辅导。也可让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社区音乐活动,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让大学生毕业即被社会认可。这样大学与社区形成良性的互动,各取所需,定能为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广挖社区内外资源为社区音乐教育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社区音乐活动就涉及场地、经费。而在这方面政府没有相应的财政拨款,别的方面也没有相应的费用。那么社区音乐活动要不要搞,怎么搞,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遵循能“借”不“租”,能“赞”不“花”的原则。

首先,“借”――社区内一般都有业主会所,借助会所为大家排练节目提供了免费场地。“赞”――服装等费用,则可以借助社区周围企业拉一定的赞助,给予企业活动的冠名权比如“××家庭日”之类的活动,请企业赞助、媒体到场、专家打分,实现社企合作。其次,也可以经行业主大会投票选取产生负责人,各个队伍的队长,负责联系场地、经费等活动。同物业协商从物业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社区音乐教育的经费,专款专用。总之,大前提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广挖社区内外的力量为社区音乐教育出资出力。

以上的一些想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修改。“社区”即“社会”只有发展好社区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这需要政府、社会的重视,以及经费的支持才能让社区音乐教育走得更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达到全社会大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1 背景

在国外,对护理教育的定位层次较高,学历水平一般都在本科、硕士。但是就国内社区护理来讲,社区护士大部分为临床转岗的一些护士,虽然要求具备护士相关的执业证书,但是却不要求具备上岗证书[3]。但是卫生厅以及卫生部都要求社区的护士都要经过岗位培训,才能符合社区护士的条件。调查可知,我国约有半数的护士没有进行上岗培训。对于社区护理来讲,其综合性较强,包括康复护理、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服务,这也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因此,社区护士一定要经过正规的培训之后才能正式上岗。但是现在中国的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足也比较明显,因此很需要信息化教学,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减少负担,就近入学,获得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机会,促进知识和理论的更新,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

2 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社区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移动学习平台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移动学习”是指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学习[5],AleksanderDye等对移动学习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它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所谓“移动学习”是指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学习,AleksanderDye等对移动学习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它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构建移动学习平台、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移动学习终端的选择、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发挥其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我国幅员辽阔,大量基层社区护士远离中心城市,甚至身处边远地区,对他们的培训是一个难题。医学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已经深入基层,由于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制约,社区护士的知识和岗位技能长期得不到更新和提高,不仅阻碍了其本人业务能力的发展,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从经济的角度看,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教育模式也可以省去将在职人员集中到某地学习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经费。作为卫生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移动学习在医学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医学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2 发展远程社区护理教育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护理人员越来越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6]。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护理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为改善工作在边远地区的广大社区护士的学习环境,减少因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不便,提供社区护理人员更多的学习和参加会议机会,可以考虑建立服务于护理教育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远程教育网络中心可以提供给广大社区护理工作者一个不需与老师面对面授课的双向的、互动的学习途径,更多的人同时上课,透过声音视讯的传输,增加更多的与大家共同讨论及接触的机会,使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更加方便容易,有效率。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习环境可以因远程教学系统的设置而获得改善,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足,从而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减少负担,就近入学,获得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机会,促进知识和理论的更新,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但是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护理教学网络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加强师资培训、以及充分做好学生的准备。目前,远程护理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它的开展依然任重而道远,除了行政的、技术的支持外,广大护理人员对于教育网络的熟悉和适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学员们对于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认同,以及积极参与的程度也是远程护理教育网络能否充分发挥其互动功能和作用的关键。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和各界人士对网络的不断认识和熟悉,远程护理教育网络将在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是通过计算机控制,使模拟人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结合配置的模拟临床环境,使学生以护士的角色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从而得到综合技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模拟教学以其可重复练习而不会对“患者”造成危害、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解决临床实践资源短缺等优势而受到国内外医学教育界的充分认可。高仿真模拟人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主要模拟社区护理工作案例中的真实患者,学生在模拟仿真的临床环境中,以护士的角色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我国目前尚处于探索性地将其应用到急危重症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等课程中,而国外已针对模拟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目前国内将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用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案例尚不多见,还需进一步加强模拟教学相关学术活动,需要进一步开发切实可行的案例,制订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和教学方案来指导模拟设计、执行和评价,以有效指导模拟教学的开展,使更多学生受益。

2.4 网络技术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法律知识讲堂”有声望

5月,根据预防工作实际需求,东宝区院确定在社区检察服务站开办“法律知识讲堂”,将它作为宣传法律知识、倡导社会公德、预防职务犯罪、弘扬廉政文化的重要渠道,着力把预防工作与社区工作融为一体,形成良性互动,有机衔接,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据预防干警刘德操同志介绍,“法律知识讲堂”创办后,初步形成工作制度,原则上每个社区每月举办两期,其宣讲内容、培训对象和地点,由各社区检察服务站视情而定,并提前呈报区检察院相关部门备案。目前,“法律知识讲堂”已在全区12个社区开讲37次(场),受教育5992人(次),深受社区群众的普遍认同和赞誉。

7月16日上午,是驻浏河社区检察服务站与浏河社区联合举办的“法律知识讲堂”正式开讲的日子。那天尽管荆门天气十分炎热,但却丝毫阻止不了50余名社区干部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他们早早来到指定的会议室,接受检察机关组织的这一特殊教育。这天该区检察院改变“一人台上讲,众人台下听”的传统授课模式,组织反贪、反渎、批捕、公诉、预防等部门,围绕本部门职责任务提前进行精心准备。在实际授课时,社区干部先提出当前公权腐败表现形式、犯罪涉及主要罪名、量刑定罪尺度、诉讼工作程序、刑罚执行规定,以及如何预防职务犯罪、维护合法权益、做好社区矫正等16个具体问题,然后由有关业务部门负责同志现场进行具体解答。大家反映,这种授课形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方法灵活,贴近实际,针对性强,使社区干部听得懂、能理解、好记忆、烙印深。

“法律知识讲堂”的受众并非局限于社区内居民,而是自然延伸到社区所辖企事业单位,以助推警示宣传教育的深入落实。今年,东宝区院结合查办的全区交通运输系统5起职务犯罪案件,计划在该区交通运输系统的公路局、港航所、运管所、物流局开展专项警示宣传教育。为此,东宝区院预防部门事先召集12个社区检察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会商,并要求赴相关单位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收集干部职工对查办案件的现实思想反映、反腐倡廉建设、警示宣传教育的实际需求,使授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得以增强。6月20日,东宝区院检察长靳良志专门安排半天时间,为全区交通运输系统的150余名干部职工讲课。他结合本院立案查办的涉及交通运输系统的典型职务犯罪案例,既对其发案特点、发案规律、犯罪原因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深度剖析,又结合该系统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人员容易诱发职务犯罪的体制和机制上的漏洞,提出构筑“不想腐败”的自律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和“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等八项措施。他真诚告诫企业干部职工,应保持“手莫伸、秉公务、讲操守、重行廉”的高尚品德,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做遵纪守法、廉政勤政的模范。

“老罗工作室”受青睐

篇10

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提出构建专业化社区护理师资队伍、完善社区护理课程设置、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多种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对策,以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按照国际标准,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预计2021年我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51年老龄人口达最大值[2],平均每3个人中将有1位是老人[3]。以上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疾病谱和死亡谱随之改变,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增高,使众多老年人带病生存成为可能,这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另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4-2-1的家庭结构,居家养老将使晚辈精力、体力、财力都力不从心,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4]。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国务院2006年10月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意见》[5]以及2011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6]中明确指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加快高水平社区护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国内社区护理教育发展趋势迅猛,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国际护理教育体系中也已经将社区护理列入重要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1.1社区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来自临床,并未从事过社区护理工作,自身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缺少专业培训机会,对国内外有关养老服务方面的社区护理新进展缺乏了解,出现知识老化[3]。另外,各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即学院老师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社区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的现状也是影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相比较而言从事社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人员也不多[7]。

1.2社区护理教育课程结构需进一步调整我国以社区护理专业为方向的学校较少,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多数以考查课的形式展开,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无统一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3];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社区护理学》教材与其他专科护理等有较多的重复,特别是当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下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8]。

1.3社区人文护理知识比重需进一步加大与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教学中人文学科薄弱[3]。新修订的《老年法》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突出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和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但是,在当前医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医学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却忽略了人文关怀情感和人文关怀技巧的培养,而对护生人文知识的灌输则是国外相当重视的[3]。

1.4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对社区护理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护生在择业时绝大多数把目标定位在各大综合医院的临床护理,很少选择社区护理[8]。王辉[9]的调查显示,不同层次护生(普通本科生、专升本科生、专科生)在择业时较少选择去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张彩虹等[10]调查也发现,大部分护理本科生对毕业后直接到社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持否定态度,而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是影响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主要因素。张伟等[3]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研究结果。

1.5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需进一步完善

1.5.1社区护理教育管理体制尚需健全当前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应对此形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没有统筹规划[8],缺乏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有效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尚未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模式[5]。

1.5.2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及岗位培训需进一步规范我国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社区居家养老,但至今此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其中高素质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3]。我国社区护士普遍为中专、专科学历,工作以三级预防为主,整体水平不高[11]。郭玲等[12-13]的研究表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社区护士。《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岗前培训率应达到95%。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以护理知识为主,缺少规范化的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知识、基本公共卫生技术[14]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特殊技能的培训。

1.5.3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面对快速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社区养老模式逐渐形成。处于当前形势下的社区护理教育,建立并健全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已成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护理院校通过不断的实践已纷纷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社区护理实训室和社区护理实践基地[15],但社区护理实践基地仍存在数量少、质量不高、管理欠规范等问题[16]。由于缺乏完善或标准的社区实践基地,使社区护理实习被临床护理实习的延续所代替,造成社区护理实践能力不足[3]。

2对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护理教育者应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对社区护理教育进行改革,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2.1构建专业化社区护理师资队伍首先,引进更多具备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学/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8]。其次,开展适合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的社区护理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护理院校社区护理师资的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刘桂萍等[17]的研究也表明,以社区工作需要为导向,立足现有师资水平与教师的培训需求,以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中心,综合运用讲授、小组学习、专题研讨会、现场参观、行动学习等教学方法,定期对其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师资培训是提高社区护理课程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学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师资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18],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最后,在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及时更新现代教育和人文理念及社区养老护理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前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的情景相联系[3]。

2.2完善社区护理课程设置

2.2.1整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型的综合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注意多角度整体性开发,将最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体系,制定规范、明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让护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的情境相联系,不断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还要突出人文、法律和伦理学科在社区护理教育中的综合性特色[19]。在此基础上,为迎合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将《社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给护生灌输并强调在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时,群体性与个体性健康教育方法并重;提高康复护理技术并在提供康复护理过程中维护老年人的尊严;注重多元化照护能力的培养[3]。

2.2.2加大社区护理实践课程比例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卢琦[19]建议,要求理论课与临床实践的时间为1∶1,学校与医院、社区养老卫生服务机构等实践基地形成密切的伙伴关系,共同完成培养护生的责任。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一般30个学时,并无社区护理实践课程,由于缺乏完善的或标准的社区实践基地,使大多数护生社区实习流于形式[3]。在此状况下,张伟等[3]建议,社区护理教育者应变通思维,积极寻找可利用资源,如在校园内、福利院、养老中心、康复中心等,以任务为形式,以发展能力为目标,指导护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康复功能训练等活动。

2.3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多种教学手段

2.3.1案例教学法(CBL)引导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当前的社区护理教育中,应不断丰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发展护生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的社区护理学教学案例[5],在此基础上联合能提升护生自学、合作、解决和分析问题以及职业能力[20]的项目驱动教学法[21],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融技能于任务,建立课堂学习与社区养老服务实际工作的联系,使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22]。2.3.2基于网络平台的“慕课”“翻转课堂”本土实践基于现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平台,护理教育者应以护生兴趣为导向,着眼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积极开发、构建本土化、特色化社区养老服务课程体系及课程知识体系网络精品课程模式[23],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又称为慕课[24]。在MOOC模式下,课程、课堂教学、护生学习进程、护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均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被引入教学本土实践。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护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将时间有限的课堂变为学生消化知识的场所[25]。2.4改革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程度进行评价。社区护理教育应形成一种标准化的培养方法和人才评价模式,构建统一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前提下,应从应用的角度,将理论考试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平时考查与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设计情境与真实病例相结合等,测试护生认知能力及创新能力。

2.5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意见》[5]中指出,社区实践是社区护理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学校-医院-社区”联合性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还应承担社区护士培训基地的师资和人员培训任务,以及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从而加强社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