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压强 教学 案例 评析 反思

笔者在市级研讨会上听到关于《压强》的示范课,亮点很多,颇受启发。下面笔者针对本节课的几个亮点进行评析。并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一、案例

1. 新课引入精彩新奇

在本节课开始,教者用简单的小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将一气球置于讲桌上让力气大的男生用手掌缓慢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是很足,故他的手掌接近桌面时气球也没有破。压气球是一个常见现象,气球被压破是学生意料之中的情况,所以他们都在紧张的等待气球被压破的响声,可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教师接着问有什么办法很容易把气球压破?学生思考后上台演示:只见他用笔尖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紧接着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很简单的道具,很常见的现象,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新课有质量。

2. 创设情境丰富多彩

“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四,手掌平压和食指顶住气球的形变。”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由此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安排将学习过程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进行认识的自我调节,可以把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兴趣、操作及了解外界事物奥秘的需求转化为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内驱力。

3. 科学探究有序高效

本节课很注重探究点的设计和挖掘。如用沙子做实验其现象不稳定,也不利于观察,如用实验室的厚海绵做效果又不明显。教者选择用市场上出售的1.5㎝厚的海绵,并把钉尖钉入木板,钉子尾部作为受力面积制成小凳子放在海绵上,效果非常明显而且不会戳破海绵,体现了教具的创新性。教学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4.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压强概念在生活、社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它,有时需要减小它,怎样来增大或减小压强呢?学生根据压强计算公式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展示压路机、坦克、切菜、图画钉4张图片,由学生分析其中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方法是什么?紧接着问学生如何改变人体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并请学生到前面表演:有的抱着一摞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的抬起一只脚来减小压强;有的脱去外套来减小压强;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把书放在地上人站在书上,来减小压强。学生在表演中通过探究合作获得了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的新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学习推向一个新的。

二、反思

1. 我们需要创新的课堂

本节课我认为教者在课堂创新方面颇下功夫。从教学引入,改进教具,突破难点,设计习题等方面都在进行创新。创新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开创充满活力的课堂。

2. 我们需要快乐的课堂

在本节课中,教者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习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快乐。师生民主、平等、和谐。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听课教师听得也快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在浓厚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积极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是要靠诚挚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造就而成。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充满快乐的气氛,让物理课堂更有朝气。

3. 我们需要实效的课堂

本节课教者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把压强的计算例题改成课后阅读,把书上探究人站立时双脚对地面的压强改成课后实验。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紧凑,张弛有度,注重课堂实效。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要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要研究学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篇2

[教学案例]

放学送路队时,碰到一台正在工作的压路机,学生出于好奇,把目光投向了这台公路上的“大哥大”。教师灵机一动,说:“想看看吗?”生:“当然罗!”师:“好吧!但为了交通安全,咱们自由组成6个小组观看,行吗?”生(十分兴奋地):“行!”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压路机上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各组合作讨论,若干分钟后)第一组的张伟豪抢着说:“车轮是圆形的,门是长方形的,窗是正方形的……”师:“哎呀,张伟豪真厉害,数出这么多学过的平面图形。”“老师,张伟豪说得不完全正确。”第三组的王乐天迫不及待地打断老师的话。师:“是吗?老师不信,那你说说看。”“行。压路机的车轮不是圆形的,因为它不是平面图形,它和长方体差不多,是立体图形,听我哥说这种形体叫圆柱,这个曲面叫侧面。”师:“你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这个轮子确实是个立体图形,也确实叫圆柱,这个曲面就叫做侧面,那么,看一看这个圆柱里有没有圆形呢?”第六小组的杨影说:“有,这两边就是两个圆。”师:“说得很好!下面能不能对这个车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各小组讨论得很热烈,若干分钟后)第五组的叶丹丹抢先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师:“提得很好,同学们能解决吗?”生齐:“能!只要量出这两个圆的半径或直径就能算出来了。”第四组的程小雨又发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求这两个圆的周长只要量出这个轮子滚动一周留下的痕迹的长度就行了。”徐冠杰代表第二组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能走多远?压过的面积又是多少?”师:“你们组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哪个小组能解决?”第一小组的张靖宇:“求走多远就是求这两个圆形的周长之和。”赵秉政:“不对。应该是一个圆形的周长,因为车轮滚动时,两边是同时滚动的。”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很不简单!可压过的路面有多大又怎样计算呢?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做出了?”话音刚落,第二组的孙铁明激动的说:“能算出来。老师,你看,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压过的路面就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这个圆的周长,宽就是这个轮子的宽,我们只要量出这个前轮的宽,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就能算出压过的路面面积。”“怎么会是长方形呢?”第五组的刘帅问。孙铁明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刘帅亲自卷成圆筒,又展开,这一卷一展后,全班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这时刘帅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我现在是茅塞顿开。”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还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就解决了,真了不起。”

[教后反思]

1. 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灵活,操作程序要便捷。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花时多、效率低,常态课应避免采用此法。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准备,只是放学送队时偶然遇到压路机,发现学生的好奇心,便抓住这个学生饶有兴趣的生活情境开始探究并获得最后的成功,时间也不过15分钟左右,就自己解决了第十二册圆柱侧面积的教学任务。可见,探究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省时、省事、灵活、便捷,且更加有效。笔者认为,要让探究式教学更有效,问题的关键是要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富有挑战性且不脱离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68-01

一、教学案例——队型设计

那是周一的第一节数学课,上什么好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一回校就学习新内容,在心理上不是很适应的。而上一周因时间关系,“解决问题”部分还有一道题没学,正好可利用这一节课,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主意一定,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亲切而激扬地说:“同学们,二(1)班同学要参加广播体操比赛,谁愿意当设计师,帮助二(1)班同学设计一下队型?”孩子们听说要当设计师,兴奋极了,抢着说:“我来,我来。”我全面观察了一下,在这些“我来,我来”声中,并不排除有的是盲目兴奋的,因此,我有选择地请了一位具备这方面能力的学生,该生很快设计出了一种方案:“先把19名男生和17名女生加起来,得全班总人数36人,再把36人平均排成6排,每排6人。我的算式是:19+17=36(人),36÷6=6(人)。”第一个同学话音没落,就有同学抢着说:“老师,我有不同的设计,我先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再平均排成4排,每排9人。我的算式是:19+17=36(人),36÷4=9(人)。”“老师,我和刚才这位同学正好相反,我把36人排成9排,每排4人,算式是:19+17=36(人),36÷9=4(人)。”“老师,我把36人排成2排,每排18人,19+17=36(人),36÷2=18(人)。”“我把36人排成18排,每排2人,算式是:19+17=36(人),36÷18=2(人)”……

我每听完一种设计方案,都会很满意地,赞许地看着学生说“行”、“可以”、“很好”、“不错”、“真棒”等等,对学生的设计表示肯定,还在相应的方案上写上学生的名字。这一招可灵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设计方案,多光彩呀!学生的思维灵活了,不同的设计方案不断出现:我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排成5排,每排7人,有1个人领队,站在前面,算式是:19+17=36(人),36÷5=7……1(人)。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也被孩子的创新精神感动着,欣喜不已地跟着鼓掌,这,正是生活中的数学呀。这一小小创新把这节课推到了。我想,该放手给学生探讨了。于是,我便请学生4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比比谁设计的方案更多、更新、更好。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每人都能有与众不同的设计,有的还会设计图形表示;有的找出了规律,列出了十多种的设计方案。

二、教学反思

细细反思以上案例,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成功之处有以下两方面。现归纳于后,恳望同行再指点“迷津”。

(一)语言简洁而恰到好处

1.开课语言。教师开课的语言很普通,只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求做了一下巧妙的处理,比如:课题要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应该怎样排队”。这句话比较平,没有很好地体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可当教师换成:谁愿意当设计师,帮助二(1)班同学设计一下队型。“设计师”这一词,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身份,让学生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学生精神饱满,有一种学习(想当设计师)的欲望,这正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帮助”这一词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一种被认可的价值,这为以后的状态做了很好的铺垫。

2.激励语言。激励语言也很普通,但每种方案,均获得了赞许和肯定。一个人的最高需求,正是要得到他人的赞许与肯定。这是挖掘其潜能的内在动力。这一内在动力,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得到不断提升和超越,心理得到满足。这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教学策略得当而巧妙

教师的教学策略,看似小事,却可以影响全盘。在这节课中,有选择地请同学回答问题,就是一个策略,如果一开始,就请那些盲目兴奋而没有能力的同学回答,他答不出或答错了,一方面打击了这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影响大家的解题思路,后半阶段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发挥得那么好了。请有能力的同学回答,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其实,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默默地传授着一种知识,一种经验,教师正是利用学生之间的这种传授,达到一种“不需教”的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如果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分析讲解,没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讨时间,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罢了。

篇4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好处,那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一)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活动,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同时又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的一个过程。因为前段时间朱老师向家长开放日时上了一节《小精灵的魔法汤》小朋友们对这个魔法都很感兴趣,从此爱上了变魔术,只要是与魔法有关的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所以在活动的一开始部分我就以魔术的形式引出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我班小朋友也学画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鱼,所以我设计了《鱼儿.变变变》这一堂课,中班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尝试各种绘画的方法,所以在这一次活动中我就采用油水分离这种绘画技巧,感受油水分离带来的这一种神奇的画法与效果.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对于鱼的外型特征幼儿已相当的了解和熟悉,所以要从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的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设计,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幼儿的绘画热情和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创设“小鱼不见了”的问题情境勾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及创作的欲望。

并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工具,通过用蜡笔和水粉间的常用又独特的组合方式来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幼儿自主创造,表达自己的意图及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让幼儿尽情地表现,画出他自己喜欢的、富有创造性、个性的鱼,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直观教学和幼儿操作法相结合。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三)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5

1.目的

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一贯秉承的理念.

2.问题的提出

课上提出如下问题:在某校学生餐厅中,餐桌与座位按如下规律排列,1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2张可坐10人,按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

(1) (2) (3)

问:(1)4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摇 ?摇人,7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摇 ?摇人,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摇 ?摇人;

(2)该校有500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按照上图方式每5张拼成1张大桌子,则500张可拼成100张大桌子,共可坐?摇 ?摇人.

上面的问题不是太难,给足时间,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求解,都能给出正确结果.当我追问学生有几种方案解决时,有两种方案以上解决的学生很少.可能是由于是初一新生,经多种解题策略培养,锻炼少.然而上题的意义在于:能否用你所获得的多种解决方案解决类似的规律题.

至此与预设产生矛盾,原本以为想出两种方案解决的学生会较多,甚至有人想出第三种方案,然后启发产生第四种方案.现在只能改变教学策略.

3.问题的认识

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规律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猜测、验证等能力很好的素材,同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中考内容来看,规律题也是福建省各地市几乎每年必考的内容之一,而每年的规律题内容新颖、编制巧妙、精彩,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要重视规律题的教学.正因为规律题每年出现的新颖性,所以以上问题以结论的形式告诉给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着重解决的是寻求方案二、三、四等的思维切入点,为此,我认为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再设法转化为已熟悉或易接受的模型,经启发引导,得出正确结论.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选用以下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

方式一:根据学生内化新知的规律,由于是初一新生,若直接寻找方案二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用已会方案为模型,让他们建立一些新的感性认识,再将答题过程和结论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最后反过来解释结论的正确性.

方式二:可以先作简单的启发,再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出结论.

方式三: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探索,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取正确结论.

最后:变式训练。

4.实验方式与信息反馈

接下来在教学中实验四种方式的教学,获取了用这些方式来教学的真实感受,得到本课教学案例反馈的重要信息.

4.1方式一

实践表明,在实施方式一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能用一种方案得到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4n+2)个人,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会解释,如生A:剔除头尾各一个人,一张桌子可以坐4个人,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4n个人,再加上剔除的2个人,于是得(4n+2)个人.该生解释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我肯定了他的解释之后,问:若一张桌子坐6个人,n张桌子可坐6n个人,应如何处理可得到(4n+2)个人?同时你怎么解释?

问题抛出后,学生深思,讨论.一定时间后,问了几个学生,学生答不出.为了不冷场,我直接抛出答案:6n-2(n-1),再叫学生解释。生D突然站起来说:一张桌子坐6人,2张应坐12人,而拼在一起实际只坐10个人,中间拼接处少了2个人,故得6×2-2=10个人;3张桌子应是6×3-2×2=14个人;以此类推n张桌子应得6n-2(n-1)个人.他还担心其他同学听不懂,跑到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

(1) (2) (3)

过了一会儿,学生自发爆出热烈掌声.我惊喜生D的合理解释,更惊喜“过了一会儿”顿悟之后学生自发爆出热烈的掌声,说明班上大部分学生认可了生D的解释.

信息反馈:就初一新生找不出第二种解题策略时,可先抛出答案再解释,也是求知的一种方式.上面得到的第二种方法称“补全法”.

4.2方式二

方式二是这样实施的:能用“补全”,当然也能“分割”,即把1张桌子沿中间对称分成两张桌子,如图:

……

(1) (2) (3)

那么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摇 ?摇人?如何解释?

生E:(2×2n+2)人,即(4n+2)个人。还是剔除头尾各1人,n张桌子分割之后变成“2n张”,“一张”坐2人,所以(2×2n+2)个人.

全班同学给予热烈掌声.

师追问:还能再分割吗?受前面的启示,很多同学立即想到分割成4块.

于是,生F:4n+2,一张桌子分成四块,每块坐一个人,四块则坐4个人,n张坐(4n+2)个人.

师:虽然这里的4n+2与前面的4n+2形式一样,但理解方式不一样,也是有创新之举的.综上两种分割方式,于是我们又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分割法.

4.3方式三

在实施方式三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讨论显得比较杂乱,思维难以统一,可能是初一新生,小组中不能迅速形成统一的认识,未能抓住关键之处,从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还是变成老师启发讲述为主而又回到方式二和方式三上.这说明针对初一新生,在学习、交流、探讨数学问题时,除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之外,还要特别关注思维的演变过程,否则难以讨论出有效结果.

最后环节:变式训练。

师:将上题桌子排放变换一个方向,如

……

(1) (2) (3)

那么,n张桌子能坐?摇 ?摇人.你有几种解决方案?

迁移应用:按如图方式,用火柴棒排正方形.

(1) (2) (3)

问:(1)排4个小正方形需?摇 ?摇根火柴棒.

(2)排n个小正方形需?摇 ?摇根火柴棒.

(3)排2013个正方形需?摇 ?摇根火柴棒.

解决以上问题你有几种方案?

这时,学生能从至少3个方向寻找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比以前开阔多了.

5.反思

5.1教学过程应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成长,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七年级学生学习还有一些地方不适应,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5.2探索解题新策略应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盲点,借助已有模型克服学生盲点,模型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课本,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

5.3教学设计要提高认识,一定要有针对性,把握重难点,能更好地有的放矢,教师课堂设计、调控、应变能力要强,不做严厉管教,而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好伙伴.

参考文献:

篇6

一、案例介绍:小学二年级

㈠ 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㈢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

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㈣ 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 课堂常规,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 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 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 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 学生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 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 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二、案例分析

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技能的学习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不喜欢呆板,爱模仿,也善于模仿的特点,本课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经过思维在大脑中形成表象,通过亲身体验后,教师再适当予以点拨。通过教师的引导、创造情境,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发展儿童的多种能力,使体育课在愉快、欢乐中完成。融学习、锻炼、娱乐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努力创新,从而在课堂上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本节课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为主线,运用情境,回归生活,变化场地等组织形式和手段,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在乐中锻炼,逐步适应群体生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案例反思

学生不喜欢单调枯燥重复的动作技术练习,我们只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牢牢地“拴”住学生。在本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我特别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把游戏和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角色,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师正确示范影响下可以造成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小学生尤其如此,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正确、漂亮示范后会情不自禁的模仿。教师的动作示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在做示范的时候动作要准确、规范、优美,把教学重点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楚明白。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面对生性活泼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平淡无奇的语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很多学生的思绪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体育课的学习,虽然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教师的教,还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诙谐幽默赋予情趣的语言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兴趣。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的境界。教师的语言使枯燥的动作变得更形象,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篇7

一、实践感悟

师:规定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操作:师向北3步,再向北5步;

师:我一共向北走几步?

生:向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师向南3步,再向南5步;我一共向南几步呢?

师:我一共向南走几步?

生:向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生向北3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南3步,再向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北5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5)+(-5)=0

二、案例反思

1.创设学生熟知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交流,积极调控相结合。如: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笔尖在数轴上移动,后让学生操作这样的过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审视点在数轴上连续两次运动,探寻有理数加法的几何解释,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与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两个数的和的符号;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确定两数的绝对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比较,从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做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充分体现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比较的过程,通过一系列过程的亲身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挖掘课堂资源,用简洁的思路和手段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直接选择教材中的足球比赛或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先写算式,然后再比较并进行分类,过于从已有的式子中下工夫,最后“牵”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就忽视了“数学实验”在这里的重要作用,没有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正是由于找到了教学的准确切入点,抓住了有理数加法的生活原型,充分发掘学生的差异资源,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漫无边际地探究,而是现实、高效地拓展原有经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篇8

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感知寓意,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这则寓言时,当学生自读课文后,一双双小手就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同学们好思、好问、乐于表达的积极性,令我欣慰。就在我准备指名交流之际,黄琪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抢先发言:“老师,这个偷铃铛的人方法不对。”我暗自高兴,他读懂了课文,体会到小偷方法上的错误。可我还未对他的阅读感受给予评价,他又拿着语文书匆匆跑到我面前,用小手指着书上的插图对我说:“他应该把铃铛中间的东西抓住,铃铛就不会发出声音了。”“对!”樊煜之同学也情不自禁地应和着,“中间的东西和外面的盖子不碰撞就没有声音了。”樊煜之的话刚落音,范伟同学又抢着说:“这样也行。”同学们的目光又齐刷刷地投向了范伟,让我这个平等中的首席也只好聆听了。只见范伟用手比划着说:“用东西轻轻地把铃铛包住,再偷,别人就不会发现。”“我也有一种方法,就是刮风的晚上,铃铛被风吹得丁零丁零地响,这时去偷,别人也不会发觉的。”孙蔚同学津津乐道地说出了自己的妙计。“我还有一种方法……”哎呀,都是为小偷出谋划策的!我想:这样探讨下去虽然也能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但毕竟想的是歪门邪道,不能提倡。应该撇开这个话题,否则,这节课教学将要游离于文本之外,将要与正确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但是,如果生硬地打断话题,探讨兴趣正浓的同学一定会感到扫兴、颓丧。怎么办呢?此时,一向缺少幽默感的我,不知哪来的灵性,诙谐了一句:“哟,原来你们这些家伙也想‘偷铃铛’。你们的办法再高明,也逃脱不了我这个‘警长’锐利的眼睛。”同学们哄堂大笑。“和你们这些‘神偷’相比。”我指着书上的插图说,“这个家伙算是蠢货了。”这时,田涓同学说:“我知道这个人愚蠢在什么地方……”同学们的思路终于又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又热烈地交流起来。

【反思】

篇9

《玩石头》是我为学校四年级同学选取的一个校本教材之外的活动主题。我们学校地处一座小山下,左边和前方都有小河流过,各种各样的石头随处可见,它们既是我们这里的一道道自然景观,也是孩子们的好玩具,经常能看小朋友手中拿着一些光滑的石头玩,他们能玩出很多花样来。看他们玩得很带劲,我就想,如果将这个有趣的事情安排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该多有趣呀!和孩子们一商量,果然都很喜欢。主题就这样来了。

二、活动准备

老师:活动表格、相机

学生:记录本、按照各小组的分工情况各小组分别准备所需的材料(寻找漂亮的石头、调查访问等)

三、活动过程

围绕以上目标,在《玩石头》这一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经验出发,与学生一同历经了方案拟订、资料搜集、研讨交流、自主创作、展示评价等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1.方案制订阶段

老师手中拿几块同学们平时经常玩的石头走进教室。同学们此时倍感亲切。都争着说我玩过、我家门口到处都有、我爸爸厂里有等等,老师马上引入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玩石头,同学们非常兴奋。

怎么玩?怎样玩出花样?去哪玩?等等一系列问题顿时在我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带着这么多问题,老师引导同学们应该小组合作,于是在快乐的玩游戏当中老师巧妙地帮同学们分了小组。每个小组选好小组长。领取一张活动表格,小组开始了分工合作,有目的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2.资料搜集阶段(课外)

学生的资料搜集过程,充分利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的时间,更多的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河边、去山上、去石厂。学生搜集的方式有很多,有的问父母,有的问邻居,有的去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孩子们的智慧和能力,在他们所用到的各种搜集方式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表现。

3.交流研讨阶段(课内)

学生都将自己淘来的有特色的石头摆在桌子上,开始各自炫耀自己到处淘来的宝贝。有的说我的石头上有花纹,有的说我的石头是一颗爱心石头,有的说我的石头像水晶,有的说我的石头像鸡蛋等等,好多好多……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搜集成果以及他们了解到的与石头有关的知识。在交流讲解的同时他们展示出了一些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照片、书面资料以及采访视频等等。

4.自主创作阶段

面对这些快乐的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我说:“看着这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怎样玩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有几位同学拿起两块石头擦起了火花,这几位同学擦起的不仅仅是石头摩擦的火花,也擦起了全体同学创作的火花。于是,老师根据同学们的一些建议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我们开展了拼图。接下来我们在石头上开始了自己的小工艺品创作。最后,我们到我们学校的后花园把一些零乱的石头摆成了一些漂亮的花坛。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点点创新的火花和孩子们不断成长的实践能力。

5.展示评价阶段

为了让孩子们从活动中获得更多成长的快乐体验,我组织开展了一个小型的成果展示活动。首先,回顾活动开始方案拟定阶段,要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当时的心情,同学们因为和不喜欢的同学一组或分到很难的任务,所以很多同学画出了痛苦的表情。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看看他们设计的漂亮的小石头,再来画出当时创作的心情,这时很多同学的笔下就出现了笑脸,再带同学们到后花园去观赏自己小组的作品,他们一个个兴奋的劲散发出了他们高兴的心情,这时让他们画的表情都是大大的笑脸。

四、活动效果

这次活动由于活动主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所以同学们活动过程中参与热情非常高涨。通过本次活动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从我自身来讲,我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性质及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活动中,我与学生一起进行搜集、展示、创造,过程中建立了和谐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体会到了一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从学生方面来讲,也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有着很多的收获。他们积极地找到他们要的石头,他们不怕困难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石头有关的知识。他们小组合作,就地取材,创作出了美丽的小花坛。他们体验着与同学合作的乐趣和合作创作带来的成就感。

五、活动反思

篇10

通过列举污染源,学生更清楚当前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讨论保护环境的措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活动过程

T:There is much pollu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ow.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Ss: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Soil pollution...etc.

T:Do you know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Ss:Factories pour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T:All the factories?

Ss:No.

T:What factories?

Ss:Paper factories,printing and dyeing mills,plastic factories...ect.

T:What else can cause water pollution,too?

Ss:Some people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and lakes.

T:How can we help to solve this problem?

Ss:We can advise the directors of these factories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T:If they don’t accept your advice,what else can we do?

Ss:1.We can write a letter to Green China about it.

2.We can also ask newspaper reporters and TV station reporters to report these factories.

...

T:There is a paper factory in my hometown.It pours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every day.The people in the town drink the water of the river every day.They have advise the leader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many times.But he never accepts it.Can you write a letter about it to the Green China?

T:You have told me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and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You’re very clever.Thank you very much.But can you tell me what causes air pollution?

Ss:The smoke of factories,the smoke given out by buses,cars,trucks,motorbikes...ect.

T:There aren’t many factories in our city,Hangzhou.But the air is not good enough.Why?

Ss:Because there is much traffic.

T:Can you think out a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Ss:1.We can plant more trees on roads.

2.We can ask people not to drive their cars to work.

3.We can ask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4.We can tell people riding bikes is good for their health...

T:If their homes are far away from their workplaces,can they ride bikes to work?

Ss:No.

T:How can we solve it?

Ss:We can ask the leader of the city to develop the public traffic.Such as adding more buses,building underground...ect.

T:We have thought out many methods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I will try my best to tell our government that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make our hometown more beautiful.Have you ever made any pollution?

Ss:Yes.

T: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Ss:Yes.

S1:I sometimes spit in public places.

S2:I sometimes draw on public walls.

S3:I cut down a small tree in my school in Grade One.I feel very sorry now.

S4:We sometimes throw litter on the ground in and out of our classroom.

S5:I don’t pick up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T:Will you spit in public places from now on?

Ss:No.

T:Will you draw on public walls any more?

Ss:No.

T:Will you cut down trees in the future?

Ss:No.

T:Will you throw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Ss:No...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ity(our country)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 the world.

三、反思

1.本文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英语课与生物课中的“环保”章节的整合,学生较熟悉。老师让学生列举污染源,学生讲出了很多的污染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

2.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巧妙地运用合作学习法,从而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学生们以主人翁的身份,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法。解决水污染问题,他们先用劝说的办法,当此法行不通时,再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最后上告政府;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他们号召人们骑车上班。当老师提醒他们,若家离工作地方很远,不能骑车上班时,该怎么办?他们马上想到了公交车。他们要求政府增加公交车辆,建造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