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词范文
时间:2023-03-29 13:0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雪的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2、雪下起来了。多么美丽的雪花呀。在初冬刚来到的时候,雪花就及时地报告了冬天的来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跑到操场上,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看哪,快看哪,雪把大地盖上了。天上,地上,到处是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
3、雪终于停了,茫茫的田野一片雪白,房舍、群山披上了银装。 雪,像一团团松软的鹅毛,把白日里被搅得一片混乱的沙滩,又铺得格外平展。
4、轻柔的小雪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渐渐地,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密密麻麻的。
5、风雪交加
6、飞雪迎春
7、雪飘如絮
8、空中飘着雪花,小小的白羽毛,又像吹落的梨花瓣,零零落落。
9、冰雪消融
10、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得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得多么美丽。()
11、大雪飞扬
12、冰封雪飘
13、鹅毛大雪
14、雪仙子在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清纯洁净,没有泥潭。
15、大雪封山
16、晶莹的小雪花落在我的手掌心上,看上去是透明的,慢慢地,它融化了。
17、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18、脚下踩着白茫茫的雪,想踩着一面白色的毛毯一样,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19、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一株山边斜歪着的大树,倒折下来。寒月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
20、冰雪皑皑
21、空中,晶莹的雪花像轻盈的玉蝴蝶在翩翩起舞。
22、弥天大雪
篇2
雪:阳春白雪、冰天雪地、大雪纷飞、白雪皑皑、风花雪月、鹅毛大雪、雪虐风饕、冰魂雪魄、雪雾弥漫、雪飘如絮。
风:风起云涌、斜风细雨、风雨交加、狂风暴雨、风掣雷行、春风和气、风平浪静、风和日丽、春风徐来、春风拂面、春风阵阵。
云:千姿百态、云卷云舒、风清云淡、彩云满天、云蒸霞蔚、 来去自如、如烟似雾、如棉如絮、云海茫茫、云彩飘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在绘画上有“三大面”的论述,我国传统山水画论上亦有“石分三面”之说。在现实生活中,“体”的构成至少要有四个平面,而在视觉上,无论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物体,我们的眼睛能同时看到的最多只有三个面,也只有在看到三个面时,物体的体积感最强、所以、三个大面是绘画上构成体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往细里推,由整体到局部,可以求得很多层次的三大面——即很多层次的由大而小的体的感觉,也就是大的起伏上的小的起伏。但不论怎样柱细里推,细部总要服从整体,以保持三大面的整体感,求得大体与局部(小体)的统一。
实际上一个物体是很复杂的,它决不止三大面,但用构成体的基本三大面的观点去看物体,就可以主次分明地去分析体面的关系。
尽管素描的表现技法多种多样,但其造型的基本手段可归纳为两种:就是前章提到的线条与明暗。在实际作画时,可以完全用线描或完全用明暗调子来表现对象。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双勾等以线条造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如法国十九世纪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就是用极其准确而简练的线条,以优美的韵律,丰富而真实地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而用明暗调子生动而有力地揭示了对象内在美的巨匠亦不乏其人,俄罗斯的洛森科、伊凡诺夫、苏里科夫,瑞典的佐恩,法国的普吕东等等,都是杰出的代表。而把线条与明暗两者结合作画,亦为众多艺术家所运用,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素描,就是融合了中外面法之长处,将洗练的线条与丰富的明暗层次结合起来而达到高度的造诣。运用线条能充分地抒发作者的激情,可生动有力地表现对象,此法多为中国画等专业的素描所采用。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体的形体结构及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色度与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更具真实性。因此,明暗素描对明暗调子和明暗处理手法的研究,作为壁画、水彩画、水粉画、色彩画、甚至版画等的造型的基础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本章着重谈谈素描中的明暗调子和明暗造型的基本规律。
明暗现象的产生,是物体受到光线的照射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光线不能改变物体的形体结构。表现一个物体的明暗调子,正确处理其色调关系,首先就要对对象的形体结构要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为物体的形体、结构的透视变化,物体表面各个面的朝向不同,所以光的反射量也就不一样,因而就形成了色调。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形成物体体积的基本而的形状,即物体受光后出现受光部和背光部两大部分,再加上中间层次的灰色,也就是前面说的“三大面”。
由于物体结构的各种起伏变化,明暗层次的变化便错综复杂,但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其归纳,可称之为“五大明暗层次”。这是物体受光之后,在每一个明显的起伏上所产生的最基本明暗层次。而任何明显的起伏在受光之后所产生的明暗变化不能少于五个基本层次。这是指物体起伏本身而言,即指亮面、中间色、明暗交接线、暗面、反光;高光包括于亮面内,五大明暗层次不包括投在别处的投影。
受光、背光和明暗交接线是三个基本明晴层次,另外有两个最微妙的灰色,一个在受光部,一个在背光部。这两个灰色的层次很接近,特别是反光强的时候最接近。灰色是产生在光线平行射过的那些平面上。与光线完全平行的面,可以说是最灰的面。而这些面是经常出现在明暗交接线附近的。
灰色的变化很不易捉摸,但如果从五个基本明暗层次去分析它们,待别是掌握住明暗交接线区别受光部和被光部,就很容易分清这两个灰色,那么在表现这些对象时,就不致为复杂的现象所迷惑,就容易把握住明暗变化的节奏,使画面所反映的面与体得到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画面的整体感便更强烈。
下面分别具体谈谈与五大明暗层次有关的一些主要问题。
高光 不是每种情况下都有的,故不能算是基本明暗层次,它属于亮面范畴。高光在物体上往往只是一两点,或是一条线,也可能是一个面,高光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一个面与光源成垂立的缘故。所以高光与物体的质感关系很大,我们应该慎重地处理高光。高光本身有具体的形状,这与物体的形体及光源的形状有关,高光亦交待了周围面的转折关系,故与物体的体积感也有关。
明暗交接线 应在打轮廓时就开始抓紧它。作画首先要狠狠抓住明暗交接线的位置和形状,把物体明暗两大面区别开来,这有助于对复杂的明暗变化进行整体地处理,使画面调子得到统一。明暗交接线是物体受光部和背光部相互交接的地方,它实际就是轮廓线。我们叫它“线”,其实是明暗层次变化的大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面。一般来说,明暗交接线不受光源的照射,又受不到反射光的影响。所以这部分受光最少,比较起来在五大明暗层次中是最暗的。
反光 对物体的空间、环境、质感都有很大的作用。反光画不好暗面就不透明,这样暗部的结构转折关系也就表现不出来,影响了物体暗部的体积与空间。物体的暗部因受到环境及周围受光物体的影响,就产生了反光。在一般情况下反光的亮度是不会超过受光部的。
中间色—即灰色 这是物体受到光线侧射的地方,同时亦受环境色的侧反射影响,加上物体的结构(特别是人物的造型结构)的复杂变化,中间色的层次变化显得微妙、复杂和丰富。这些灰色在物体上有两个,一个在亮面与明暗交接线之间,另一个在暗部里。中间色是比较难画的,如果处理不当,画不出它的微妙变化的话,画面最容易出现灰与脏的毛病。
投影 应包括在暗部里面,它与明暗交接线有密切的关系。投影是从明暗交接线开始的;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投射到另外物体的面上就产生了投影。投影对表现对象暗部结构是很起作用的,与空间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画投影要注意它的透视变化和明暗变化,投影越接近本物体,它的颜色就越重,边缘轮廓就越清楚;距离本物体越远则颜色越浅,边缘轮廊越模糊。把握住这规律就能准确地表现出空间关系。投影与物体本身的形体及被投射之物体的形体有很大的关系,当投影落在凹凸起伏的物体上,投影也就随着凹凸起伏的形状而变化。投影并非一片黑色,画成一片黑色就使人感到“死”,就不透明,没有空气感,从而就影响了画面的空间感。我们画日光或灯光作业不能只是受光面画得好,暗面、投影也应处理得很出色,很透明,这样画面才能表现出强烈的光感来。
右边的附图标明了物体三大面及五大明暗层次的分布。
物体边线 这实际上是物体转折的透视面。处理好物体边线与背景的关系很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空间深度。所以我们必须慎重而认真地去对待。边线的转折要画得丰富,要交待形体的透视转折关系,这个转折的透视面在素描中是明暗的虚实变化。边线处理可用“线”来概括,处理好物体边线与背景明暗变化的关系,这对将来搞创作是很有好处的。
篇4
1. “渲染”“烘托”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两个概念都有解释。对“渲染”的解释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对“烘托”的解释是:
(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2)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初看两个解释,好象没有什么区别,细看一下,发现区别有一处,即渲染强调的是“涂抹画面”,而烘托强调的是“点染轮廓外部”。可见两种技法涂颜色位置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画面本身,后者是轮廓外部,所以,借用在文学上,渲染是对主体对象正面描写,而烘托是对主体对象侧面描写。换言之,渲染描写的就是主体对象本身,烘托描写的不是主体对象本身 ,而是主体对象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起到突出主体对象的作用。就像要写月亮,但从云彩落笔,写云彩是为了突出月亮。因此,烘托也叫“烘云托月”,这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两种手法的本质区别。
有许多作品使用了渲染手法:如《阿房宫赋》,作者从阿房宫这个主体对象占地之广,规模之大,楼阁之多,结构之巧,歌舞之盛,美人之众,珍宝之丰等各个方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些对阿房宫而言就是渲染;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再嫁,太守家准备迎亲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段描写对迎亲场面来说就是渲染手法,因为它写的是场面本身;又如《采莲曲》中描写的采莲场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也属于对采莲场面作的渲染。
同样,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烘托的也不少见,《陌上桑》中闻塑造了一个美女罗敷形象,写罗敷之美,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也用了侧面描写。开头从罗敷的穿着,用具,打扮等方面来写,是对人物美貌的渲染,是正面描写,因为是写罗敷本身,而后文用别人见到罗敷的各种表现,烘托罗敷之美,是侧面描写。“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通过写其它人,来烘托突出罗敷的美丽。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本诗题目是《夜雪》,但诗中正面写雪的只有一句,就是第三句,其它三句分别写衾枕,窗户,竹子折断的声音。虽不写雪,但仔细想来,却都和雪有关,第一句写将下雪时,天气变冷,被枕生寒,第二句写雪已在下,映明了窗户,第四句写雪已下大,把竹子都压断了。所以,一、二、四句属侧面描写,是对“夜雪”的烘托。
2. 渲染与烘托的联系
篇5
关键词:侧面描写 ;衬托;人物形象
I02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更加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清代刘熙载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正面描写写不出的特点,通过侧面描写往往可以有更好地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写一首歌好听,不从正面去描绘动听的歌声,而是从观众如痴如醉的表现这个侧面来表现歌声的动听。侧面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和正面描写结合,出色的侧面描写,往往能烘云托月。《口技》开头描写了一家人惊醒后的热闹场景,作者描摹了种种声音,“惊觉欠伸”“呓语”“大啼”“呜之”“絮絮不止”,最后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容人声嘈杂。作者先从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的种种精彩,继而写听众的表现:“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通过状写全场听众的反映,侧面反衬了口技者技艺的绝妙。最后描写了失火、救火的情景,“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连用五个“百千”、四个“百”,传神的描写了声响的繁杂无序。最后又写了听众紧张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强烈的反应形容到了尽致,这种令人惊惶失措的场景,通过侧面烘托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地步。
无独有偶,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正面刻画王小玉高超技能之后,又从侧面进一步描写了观众的强烈反应,描写王小玉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艺达到极致,让读者不禁拍案叫绝。
二、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有说服力。
曹雪芹经常以群象为陪衬,烘托主要人物。而这种对陪衬人物的描写,能更有力的表现主要人物的某些特征。《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凤姐“弄小巧借剑杀人”,有副本总批说:“写凤姐写不尽,却从上下左右写。写秋桐极邪,正写凤姐极邪。写平儿极义气,正写凤姐极不义气。写使女欺压二姐,正写凤姐欺压二姐。写下人感激二姐,正写下人不感激凤姐。”平儿、秋桐、善姐、媳妇为宾,从不同的侧面烘托出风姐“花言巧语,外作贤良,内藏奸诈”,王熙凤的阴狠,通过正面描写已经不足以来表现了,而她背后指使的这些人的表现,更能让人对她的歹毒刻苦铭心。而尤二姐这样柔弱的人,毫无招架之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王熙凤的强硬与志在必得。
三、侧面描写能把正面不宜写出的写出。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如果直接写水的清澈,往往会落入窠臼,也不容易写好。在这里,作者用鱼来衬水的清,无一字写水,却能让人产生“水尤清冽”的真感觉,写出了正面描写无法写出的效果。
侧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
(一)人物映衬人物
《明湖居听书》通过听众的感受,“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人弦俱寂。”侧面烘托出白妞高超的说唱艺术。
(二)人物烘托事物
唐代诗人郑谷的《海棠》中写到:“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这句话就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风姿神韵。而李白在《听蜀僧F弹琴》中写道:“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也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三)事物衬托人物
《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事物很少正是为了体现表演者完全靠“口”在表演,侧面衬托人物技艺的高超。
(四)事物烘托事物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以动衬静,用动物衬静物,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韦庄《白牡丹》“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诗人不从正面描写白牡丹,而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白牡丹的声、色、香。实写明月,暗衬白牡丹,让月光与牡丹的颜色融为一体,难以辨别,所以入院后只闻其香。
(五)景物点染人物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大这一主题:1、从“衾枕冷”来写,写被子、枕头的冷,r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2、从“窗户明”来写,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这是视觉所见。3、从“折竹声”来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这是听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总之,侧面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特点,丰富了描写的手段,使文章含蓄、客观、有说服力,增添了语言的魅力,并且能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有利于烘托人物形象或景物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侧面描写填补了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淋漓尽致的呈现了描写对象难为人知的妙点与美点。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永杰,《明湖居听书》的描写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26):94
篇6
这首词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苍茫大地,眺望茫茫北方大雪,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期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词的上阕描写雪景,条理清楚,既有对北方漫天飞雪、大地冰封的概括描写,又有对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群山如银蛇飞舞,高原如蜡像奔驰的具体描写。还有对天晴之后,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想象。这些描写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澎湃激情。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舞”字与一个“驰”字,既写出了景色的特征,又表达出了对这种景色的赞扬,而一个“与”字又把“山”“原”人格化了,从而赋予自然景物以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气概。再如书写雪过天晴,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色,比作红妆素裹的少女,格外娇美动人。这样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既能给人以视觉形象上的美感,又能从思想上给人以启示。
词的上下阕之间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从赞美雪景到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引起无数英雄的倾慕,由景及人,过渡巧妙而自然。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和时间,祖国山川和祖国历史交织在一起写,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起来,从而引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评说。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下由远及近,从古到今,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指出他们的不足。一个“惜”字委婉确切,和下文的“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配合照应,使得对历史人物的评说客观、准确、不失分寸。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篇7
“言为心声”,指的就是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写作时,我们应如何运用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呢?
一、语言描写要选择合适类型
一般来说,语言描写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独白、对话、多人议谈。如:
1.“唉,这鬼天气!又闷又热,蚊子也来捣乱,一夜没睡,真倒霉!”王老五不停地边扇着蒲扇边咒骂着。(独白)
2.“你去哪儿?”“图书馆。”
“借书吗?”“不,还书。”(对话)
3.马克说 :“我们去上海吧。”玛丽说:“上海没什么传统的东西,还是去西安吧。”罗兰一听又不同意了,急忙说:“我喜欢自然风景,听说中国的西部自然风光很好,我们去那里旅行吧。”爱德华听了他们的话,很为难地说:“你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我们到底去哪里好呢?”(多人议谈)
写作时,为了真实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描写类型。
二、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
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秀才、县官和财主在大雪天不期而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
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这位戴乌纱帽的县官听后马上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何妨?”这时正好走过来一位穷人,一听就生气了,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通过简短的话语,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秀才是读书人,语言讲究文采;县官不忘对朝廷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赏心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要骂人。
三、语言描写要彰显人物个性
下面的片段出自契诃夫的《变色龙》,是通过语言描写彰显人物个性的范例。
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以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是《变色龙》一文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让人捧腹的“善变”的语言,让我们领略了“变色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性。
四、语言描写要展现内心世界
篇8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102分)
1.
(5分)读一读,数一数
有________个翘舌音音节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一zhī小老shǔ,zhēng
rì
叫zī
zī。人们都讨厌,一起来打shǔ。
2.
(3分) 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问题
①鸣翠柳的“翠”字,该字的上半部分写成“羽”字是否正确?________;“柳”字的右半部分的笔顺是:________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哪儿容易写错?它与“岭”字的右半部分有什么区别?
________
3.
(18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天: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
(6分)选词填空
忆
亿
异
①我们国家有十三________人口。
②同学们________口同声地说:“好”!
③奶奶________起往事。
倍
被
陪
④我________小红去书店看书。
⑤门________他轻轻地关上了。
⑥我要加________努力学习。
5.
(2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
①色彩美
②动态美
③声音美
④形象美
⑤人工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6.
(6分)按拼音写汉字
jué
bó
liú
________句
停________
河________
liǔ
lǐng
lù
________树
西________
白________
7.
(6分)读拼音,写词语
①毕竟xī
hú________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②接天lián
yè________wú
qióng________碧,映日
hé
huā________别样红。
③窗含xī
lǐng________千秋雪,门泊
dōng
wú________万里船。
8.
(2分)填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莲叶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荷花的诗句是________。
9.
(3分)读《绝句》,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下列词语。
鸣:________
窗含:________泊:________
10.
(2分)选择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是虚指,意思是行程很远。
B
.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青天”指的是青色的天。
11.
(8分)组词
湖________
莲________
穷________
荷________
绝________
含________
岭________
吴________
12.
(3分)给下划线的字选着正确读音。
一行(xíng
háng)________ 门泊(bó
bé)________ 翠(cuì
huí)柳________
13.
(4分)下列诗句写的分别是哪个季节?请你填一填。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_______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____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____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____
14.
(6分)形近字组词
绝________
决________
含________ 令________
舟________
船________
15.
(2分)多音字组词。
行:háng________
xíng________
16.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两个黄鹂________翠柳,一行白鹭________。________
②窗________西岭________,门________东吴________。________
17.
(5分)填空。
《绝句》这首古诗作者分别是________代伟大诗人________。在内容上侧重于________。并借景________。《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心情。
18.
(8分)读课文填空
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句描绘的是西湖的________和________,向人们展示了________(时间)西湖的独特景色。
②《绝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描写的是明媚秀丽的________(季节)景色。
19.
(5分)默写古诗
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 ,________ 白鹭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0.
(13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系
藜
沾
(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
)时的所见所闻。
A
.
春日赏花
B
.
夏日淋雨
C
.
春日远足
D
.
夏日游园
(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
)的春天(双选)。
A
.
草长莺飞
B
.
生机勃勃
C
.
色彩缤纷
D
.
花红柳绿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10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0-1、
20-2、
篇9
“意境”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②,即是“情景交融”。另外,意与境是两个概念,意不是纯主观的意念,而是作者对生活、自然的感受,是把握其本质特征后产生的激情和创作意图,是蕴藉生活逻辑和物象变化规律的情意,它体现着作者的才识、素养、气质和生活阅历。境并不是客观景物,但它是产生于景物之中的,带着作者的主观意念,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加工合成,是典型化了的境象。意和境有机结合,形成主客观的统一,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意境”比较全面的解释,即意境是通过艺术构思所创造并表现于艺术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深情深意的完美统一,也就是“情景交融”。意境是艺术的灵魂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诗的境界④。意境有雄浑、典雅、俊丽、高古、含蓄之别。意境虽然是超越物象的“象外之象”,但必须依赖艺术形象才能体现。打个比方,盐就是艺术形象,咸味就是意境,咸味虽看不到但可以品尝到,意境对艺术形象的依赖就像咸味的产生依赖于盐一样。“所以意境的创造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诸因素是构成艺术形式的基础”⑤,因此,画家要表现意境就要从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等方面入手研究古人在绘画中表现意境的方式。
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黄金时期在唐宋。这一时期工笔人物画作品较多。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描写方式,主要以间接描绘方式为主。画家描写一种意境,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发现与所要表现画面人物活动有关的自然景物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色或物的概括来启示人们产生定向联想,这种表现方式的代表作品有《文姬归汉图》《风雨归牧图》等。
《文姬归汉图》是表现蔡文姬归汉时行旅在漠北风沙之中的场境,行旅队伍由汉朝官吏与匈奴官吏、武士、马匹、犬只组成。作者为了表现蔡文姬回归中原路途的艰辛与坚定的信念,选取了人们行走于大风、大雪中的情境来表现。作者虽然要画风雪,但不直接描写风雪,而是通过对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衣服飞动的描写来表现风雪。图中一人策马前行,肩扛黑色日旗,塞外朔风正厉,其右手举放于鼻前,遮挡风沙,连马也低首缓行。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胡服,脚踏皮靴,精神抖擞地骑于马上。两马夫在前徒步揽辔遮挡风沙,两人都有一手放于颔上。其后,一组人马聚拢在一起呵冻冲寒而行,衣带、发辫随风飘举,一人驾鹰策马殿后。这后一组人物的刻画更为精彩,有人把扇子放于面前,有人将手放于鼻前,有人用胳膊撑起衣物,有人低头缩颈,其目的都是为了遮挡寒风,加上对衣服飞动的描写,使观赏者可以想到画中人是行走于大风、大雪之中,感觉画中每个地方都充满了风雪,如同置身西北沙漠之中。整幅画没有像西画那样用横线来表现风,没有过多的渲染背景,只是通过画中人物、动物、道具描写,使得画面“满纸风雪”,使意境这种“象外之象”呈现于缣楮之上。这种间接描写意境的另一个典范的例子是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此图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描绘在风雨中摇晃的柳枝、芦苇的形态,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紧拉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风吹落的形象,来表现风雨的猛烈。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古人对意境的理解是“情景交融”,这为现代工笔人物画家在理论上指明了方向。而古人在绘画实践中对于意境多是一种启示性的表现方式,古代画家不会在画面效果上下过多功夫,只是在画面中通过表现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周围物品的变化来对观赏者进行提示。这些提示就如警察破案当中的线索,欣赏者就是通过这些线索联想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的。这种破案式的意境表达方式可以使观者通过不断的欣赏来提高自己对“案件”的理解与想象。另外由于每个欣赏者的经历不同,其通过“线索”想象的意境就会不同。这正是中国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对古人作品以及意境理论的研究,对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如何保持特性的同时吸收西方艺术精华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关山月美术馆)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第1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545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篇10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前言】
《玉京秋·烟水阔》是宋代词人周密的作品。此词抒写客中秋思,应是宋亡前客居临安时作。上片从秋容、秋声、秋色几个方面绘出一幅高远而萧瑟的图景,衬托作者独客京华及相思离别的幽怨心情。下片感慨情人疏隔、前事消歇,“怨歌长、琼壶敲缺”句又不仅限于寄托离愁别恨,也隐含着长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的喟叹。结尾画出侧耳细听远处萧声悲咽,举头凝望朦胧淡月的主人公的幽独形象,凄寂情状不言自见。全词以描写结合抒情,呈现出一幅凄清的秋景图,有力的衬托作者内心的愁情,唤醒词人的沉思,来表现游子的孤寂,语言清丽精工,风格高秀婉雅。
【注释】
⑴玉京秋:词牌名。周密自度曲,属夹钟羽调,词咏调名本意。
⑵长安:此处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⑶夹钟羽一解:夹钟羽,一种律调。一解,一阕。
⑷“晚蜩”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蜩,蝉。
⑸“碧砧”句:有青苔的石砧传来有节奏的捣衣声,井旁落满枯黄的桐叶。银床,井上辘轳架。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作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庾肩吾《九日传宴》诗:“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⑹凉花:指、芦花等秋日开放的花,此地系指芦花。陆龟蒙《早秋》诗:“早藕擎霜节,凉花束紫梢。”
⑺秋雪:指芦花,即所采之凉花。
⑻砌蛩:台阶下的蟋蟀。
⑼吟商:吟咏秋天。商,五音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
⑽琼壶暗缺:敲玉壶为节拍,使壶口损缺。
⑾翠扇恩疏:由于天凉,主人已捐弃扇子。
⑿“红衣”句:古代女子有赠衣给情人以为表记的习俗;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⒀楚箫咽:相传为李白所写《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楚断秦楼月。”
⒁谁倚:各本作“谁寄”,此从《词综》卷十九、知不足斋丛书本《苹洲渔笛谱》。
【翻译】
轻烟迷蒙江天寥廓,一缕夕阳的余光,在林梢处暂歇,宛如玩弄暮色。晚蝉的叫声悲凉呜咽。捣衣砧敲出秋声秋韵,井边处飘下梧桐的枯叶。我站在梧桐树下,任凭凉露沾湿衣鞋,采来一枝芦花,不时吟咏这白茫茫的芦花似雪。感叹与她轻易离别,满腔的幽怨和哀痛,只有台阶下的蟋蟀替我诉说。
客居中吟咏着秋天,只觉得心情寒怯。我长歌当哭,暗中竟把玉壶敲缺。如同夏日的团扇已被捐弃抛撇,如同鲜艳的荷花枯萎凋谢,一切芳景都已消歇。我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独立,心中无比怨恨,白白虚度了这清凉的时节。远处传来箫声悲咽,是谁在凭倚西楼侧耳倾听,身上披着一层淡月。
【赏析】
这首词先是用了大量描写。一派水天空阔、苍茫无际的寥廓景象,尽收笔底,展示了一幅广阔的背景,然后收近,写秋日妇女洗衣的景象。上片写景,由远至近。首句“烟水阔”,从远大处落笔,视野开扩,展现出辽阔苍茫的天景色。
“高林”以下四句,景物渐渐拉近,仰观俯视,颇有声色。夕阳西下,高树摇风,一个“弄”字,气势全出。树上的哀蝉,已是“病翼经秋”,叫声凄切婉转。寓情于景,境殊依黯。“高林”句意工句稳,是声色兼胜之笔。捣衣石著一“碧”字,青苔绿水,都在眼中,石井栏称为“银床”,极见洁净清朗,耳闻度韵,目见“飘叶”。这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在这背景下,“衣湿”二句才出现了感怀秋伤的人。桐阴久立,寒露沾衣,时已由暮入夜,不由得词人心绪翻滚。“采凉花,时赋秋雪”,颇似方岳的“黯西风,吹老满汀新雪”(《齐天乐》)。
张炎的“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命意相近,却更为精微。向来诗词里一见到芦花,自然就联想到《诗经》中所言的“秋水伊人”。这就自然地引入了别恨。“叹轻别”,追悔畴昔的离别,慨叹现时的相见无期。阶下蟋蟀泣诉低呜,仿佛替人传出满怀的幽怨。
以下紧接别恨作进一步的倾诉。“客思”二句,极写胸怀郁结之状,秋声商调凄楚徘徊,以至不能自胜,反复吟唱中不觉敲缺了唾壶,足见心中之愁苦。草窗用在歇拍处,上承“幽事”,不必说明,意已反透。“客思吟商还怯”,紧承“砌蛩”,是将词人的乡思与秋虫的清吟打并一起的手法。“怯”字很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