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

篇1

【关键词】幼儿 科学教育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24-01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背景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幼儿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对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也越发重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如何从小就给幼儿灌输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的背景。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喜好,在日常科学活动中,将自然科学的教育灌输给幼儿,激发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科普知识和常识,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教育生活。而如何才能教育幼儿热爱大自然呢,当然不能光靠嘴皮功夫来教育幼儿,让孩子们去亲近自然和回归于自然,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了实现幼儿的科学教育,先决条件就是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孩子们不再是笼中之鸟,神奇的大自然会使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产生巨大的探索兴趣。总之,对于科学教育不应该从应试角度的视角来教育幼儿,而应该让幼儿亲身体验大自然,从大自然中了解科学的奥秘,进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索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科学教育对幼儿生态意识形成的作用

科学教育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利用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引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探索,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而科学教育对于幼儿生态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科学教育可以推动幼儿探索自然。幼儿与成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缺乏意志力。如何培养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值得幼儿园教师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认为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幼儿就会对自然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产生疑问,进而培养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其次,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幼儿形成探索自然的热情之后,必然会导致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幼儿科教知识的重要手段,应该促使幼儿化被动为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态度。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会促使孩子们来保护自然,教育幼儿如何保护自然则是幼儿主动想学习的知识而不是幼儿园教师强制幼儿学习的内容。[1]

还有,科学教育是幼儿形成生态意识的前奏。科学教育可以导致幼儿对动物情感的变化,如教育幼儿爱好小动物。科学教育可以将孩子们对于动物的残忍行为转变为同情行为,直接教育幼儿尊重动物和保护动物。而对动物情感变化的同时,幼儿就会形成一定的生态意识。从冷漠到喜爱,将可爱的小动物变成小宠物,更有利于幼儿爱护动物,而爱护动物本身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之,科学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幼儿对科学常识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策略

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科学教育活动,因为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培养生态意识的关键,有利于幼儿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事物,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兴趣,以达到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目标。对于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的观念,可以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个视角来探析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策略。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首先,要丰富幼儿对社会和自然的常识,培养幼儿对于自然社会的兴趣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在教授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孩子们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孩子们对于科学常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培养幼儿不怕失败和挫折,勇于挑战的精神。此外,还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寻找合适的科学教育内容,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对于科学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从潜入深的教育的原则。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策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品质,进而形成生态意识。

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师应该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让幼儿对于科学知识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在实践的循环过程。让幼儿亲自感受一下科学的力量和生态的作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科学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游戏法也是灌输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不在是教授幼儿科学知识,而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播,穿针引线来教育幼儿。当然游戏法在让幼儿主动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 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告别枯燥无味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和提出问题等方法也不失为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好方法,在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同时,灌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当然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和不同特征的幼儿,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改进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生态意识的形成。[2]

科学教育有利于幼儿园有组织和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喜爱和自然环境的热爱。科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对动植物的情感,情感是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催化剂。通过幼儿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情感来激发孩子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知和学习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是幼儿探索自然和形成生态意识的重要方法。科学教育不仅可以使幼儿自愿的发现、探索和学习,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幼儿时期的生态意识与成人的生态意识可能存在差异,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限制,导致幼儿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可能并不强烈,但是可以从教育幼儿不要破坏环境方面来教育孩子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一定要重视奖励爱科学爱发现的孩子们,鼓励并引导他们学习科学和爱护自然。科学教育的实施对幼儿生态意识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直接影响孩子们长大后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科学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形成爱护环境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科学知识;探究;生活;运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如何运用这些理念来引导我们小学科学课的日常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值得我们深思。

一、走进大自然探究科学知识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并从中精选与课文有联系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进行得更具体,更广阔,更贴近于大自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通过探究掌握科学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如教学《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在大自然中采集了许多“果实和种子”,课上探究时,让学生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并把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然后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自己所看到的种子的结构,并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预测—解剖—观察—记录—表达”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并让学生意识到了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探究科学知识。如在教学《油菜开花了》这一课时,我利用农村学校特有的条件,把学生带入田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探究油菜花的构造。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懂得了油菜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构成的。这样融入大自然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渗透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二、在实验中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诱惑力,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和探究科学结论的抽象、概括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会探究科学知识的“艰辛”与“乐趣”。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方法,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感受。

例如,在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摆,然后让学生预测:“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提出了种种假设:1.可能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越慢。2.可能与摆重有关。摆重越重,摆得越快。3.可能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大,摆得越快……学生的假设大胆新奇,五花八门,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该鼓励、赞赏。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探究实验。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再一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使用“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来搜集证据,验证假设。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一般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得出科学结论的“艰辛”与“快乐”。

三、在创新中运用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作为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创新活动中,促进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得到升华。

如,我在教学《观察水》之“毛细现象”这一内容时,学生认识了毛细现象。在教学快结束时,我照例问:“学习了毛细现象,你能根据这一科学原理,做出一些什么发明创造吗?”(创新活动一直融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着,可谁都没有发言。很快就下课了,我鼓励他们回家后好好想想。第二天一大早,一个学生跑到我的办公室,拿着他根据“毛细现象”发明的作品,对我说:“老师,我根据昨天学的毛细现象的原理,发明了自动浇水装置。”他一边说,一边介绍起了他的创新作品:“我家有许多盆花,可爸爸、妈妈有时很忙,常忘记给花浇水,有些花因为经常缺水,长得不好,有的甚至都干枯了。我想,根据我们昨天学的毛细现象的原理发明一种自动浇水的装置。具体做法是:用一根棉线穿过打点滴的塑料管,棉线的一端浸入水中,一端埋在花盆里。这样,因为毛细现象,水就会顺着棉线润湿花盆里的土,我就可以不亲自动手就能给花浇水了。多方便啊!”我对他的创新发明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鼓励他参加了南京市第十一届科技发明创造比赛,并获得三等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在学习了《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一课后,根据“浮力”原理,发明了“沉浮瓶”(获得了县二等奖);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学习了《简单电路》后,发明了“中国电子地图”(获得了省三等奖);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明了“方便多用锤子”(获得了省一等奖)等等。

篇3

[关键词]品味特点;探究写法;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56-03

[作者简介]陆正浩(1974―),男,江苏太仓人,本科,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九曲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这部分也常常为教师所忽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固然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是它的主要目标。针对科普类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淡化了文本色彩的教学。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有不少教师在教学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时,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讲述麋鹿的上述特点。他们先自己练讲,后在小组内合作讲述,各小组再在全班展示。这样讲故事虽然热闹有趣,却淡化了说明文的文本色彩。其实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段话,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原文: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指尖都指向后方。

改文:从此,麋鹿在国内绝迹。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经超过2000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麋鹿角的各指尖都指向后方。]

生:与原文相比,少了几个词语,“左右”“一般”“几乎”。

师:这三个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学生仔细分析了“左右”“一般”“几乎”的意思,初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师:说明文的语言是准确、周密、生动的。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用这样的表达。

说明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准确、周密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两段话为例,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思考,让他们切实感受说明文语言精准表达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说明文。

二、在知识要点的掌握中探究说明方法的丰富多样

科普说明文的使命是普及科学知识,但知识的普及只有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才能有效地实现。而当前的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们也都能重视说明方法的介绍。可是他们往往习惯于先梳理科学知识,后介绍说明方法,再联系生活讲知识的运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僵化的固定模式:梳理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在这种模式中,知识的描述与说明方法的介绍基本被割裂开来。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说明方法也讲明白了,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其效果可想而知。为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试着把知识的传授与说明方法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恐龙》一文,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

师:雷龙给你的感觉怎样?作者怎样说明它?

生1:它是庞然大物。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师:(出示原文与改文)我们来具体体会雷龙、梁龙、翼龙的特点。

[原文:1.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轰响,好似雷鸣一般;2. 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3. 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改文:1.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重;2.梁龙的身体很长;3.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

师:原文与该文哪个好?为什么?

生2:当然原文好。因为原文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恐龙走路、飞翔的样子。

生3: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写法,课文比较有趣,让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恐龙。

师:如果我们换用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下定义、分类别,可以说明上述几种恐龙的科学知识吗?

生4:(小组讨论后)不可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写法描述上述几种恐龙的特点最适当。

这样,教师在梳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说明方法的运用做了点拨。

三、引导学生“用教材学语文”,并在迁移运用写法中训练语文能力

在当前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理解的指导。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往往异化为科学课,充其量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课,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始终游离在语言文字训练之外,他们的语文能力与语感的训练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

(一)加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比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笔者设计让地球写“寻人启事”,先由学生自己写,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展示。有的同学这样写:“我的孪生弟弟火星与我的相似之处如下:与我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四季分明,一天的时间很接近。”有的同学这样写:“我的孪生弟弟火星与我差异很明显:火星比我个头小很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火星在太阳的照射下,表面的大部分水蒸发成气体,逃离火星。”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每个学生都明白了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以及差异之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的是课文的语言,讲述的是课文的语言,在生动活泼的讲故事活动中,学生轻松地将概括、整合内容的方法学会了。

(二)加强学生的模仿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为了引导学生模仿表达说明大自然的文字,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是否发现了大自然的文字呢?大自然的动植物是文字,天上的云也是文字。请你们先读现代诗歌《大自然的语言》,找找其中的大自然文字。

生:白云、蚂蚁、大树等。

师:你们能模仿诗歌,描述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吗?

生:当然能!

生1:(交流)花草树木萌芽,大自然在地面写着春姑娘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早晨天上有棉絮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告诉人们,午后必有雨淋淋。

生3:鱼儿浮出水面在冒泡,大自然在水面写着出门要带雨伞。

师:从大自然的文字,不仅可以读出科学知识,还可以读出人物的品质。例如从“蚂蚁运骨头”,读出做事要合作互助;“雪松遇到大雪,先弯曲,作出让步,后反弹”启发人们在逆境和巨大的压力面前,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这样的练习不仅拓宽了课程资源,还让学生对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了训练。

总之,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是它的主要目标,因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又是语感。因此,科普说明文教学应将获取知识、领悟方法、灵活运用等要求有机地整合到语感训练这条主线上来。

只有我们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心中牢记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把三个基本点――获取知识、领悟方法、运用方法整合在语感训练这条主线上,科普说明文才会成为语文学习的金矿。

参考文献:

[1]姜梅红.如何把说明文教出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师,2012(2).

[2]滕衍平.感知科普味,感悟语文味――科普类课文的特色解读与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2011(7).

篇4

一、充分借助学校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校资源包括实物资源与信息资源两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恰当设置学生学习科学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以及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1. 开放实物资源,引领学生自行探究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够真正地进行下去,就要开放学校实物教学资源,而学校里的科学教室和相应的实验仪器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最佳场所和工具,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造出必要的条件,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学生学习科学最感兴趣的是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特别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自行设计的实验,所以,在完成预定的科学实验任务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仪器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地进行相应的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既锻炼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激发了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借助信息资源,收集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

在科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有些问题教师也很难给出一个清楚的解释,但越是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越感兴趣。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宇宙》一章时,不少学生对月球的相关问题,星空中都有一些什么物质,有无生命体存在等产生了疑惑,这个时候,仅凭课本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就需要引领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收集相关信息,满足学生的求知期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引领学生走向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于科学学习而言,大自然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从中探知出许许多多未知的东西。因此,教师不能把学生束缚在学校内、课本中,仅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实验室的探究进行教学,要大胆地引领学生走出学校,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中的蚯蚓、蚂蚁等内容时,由于学生对蚯蚓、蚂蚁都非常熟悉,不少学生都玩过蚯蚓、蚂蚁,这个时候再把学生局限在教室中,把课本知识和大自然分开,那么学生生活中已经具备的经验与知识就会白白浪费。此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走向花坛、菜地、柴草堆、乱石堆、墙角的土壤中,去搜寻蚯蚓的足迹,仔细研究蚯蚓的身体构造与生活习性;可让学生带上一些馒头渣和甜食作为诱饵引诱蚂蚁出来,然后静静地观察蚂蚁的一举一动(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的新的发现,从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样做,会使书本知识和广阔的大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所学的知识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

三、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于科学学习而言,生活是一本更大更直接更现实的教科书。深入生活,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进行必要的探究,学生就能够从中掌握很多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然后再把这些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就会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就会进一步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比如,一次一位女同学问:“老师,在家照镜子的时候,开始镜子还比较清楚,过了一会镜子变得模糊起来,用手一擦,发现是些水珠,怎么回事?”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让笔者眼前一亮,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的机会,略加思考,笔者把这个问题转述给其他学生,要求学生探寻答案,并且在生活中寻求类似的情况,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一个星期过后,再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发现了很多类似的情况:“早晨起来时,窗户的内侧出现了很多小水珠。”“做饭的时候锅盖内侧也有不少小水珠。”“洗澡的时候,旁边的镜子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小水珠。”……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发现。笔者适时引领学生共同探求出水珠出现的条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就会转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在此基础上,笔者领着学生提前学习了水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变化,学生学起来兴趣很浓,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实践证明,科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媒体有很多,比如电视、录像、各种报刊等,有效地利用这些媒体,将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很多家庭中,家长总是想方设法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其实,有选择地收看一些电视节目,可以使孩子增长很多科学知识。比如观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第7频道、第10频道的不少栏目,能够很好地扩充学生的科学知识容量。借助录像技术也可以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既可以自己录制教学资料,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必要的学习内容。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一章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看不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这个时候借助录像资料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适时引领学生阅读一些科学方面的报刊,比如《科学大众》以及其他科学类期刊等,也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科学知识容量。学生懂得多了,积累的多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就自然变得浓厚了。

篇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科技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在空前的深度和广度上为人类开辟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远大前景,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威胁。二次大战的阴影,核武器的威胁,以及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等等,让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无情无义的一面。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代科学教育能否一味地追求科学理性目标,强化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计算能力,仍把科学知识的功利性和效益性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基础教育,我们在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定位?显然我们只有把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指导我们的物理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高中物理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自然而然的诉求,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理应承担的责任。

2渗透人文因素的有效教学措施

物理教育是以“物”为主要的讨论对象,而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但在教育上两者紧密联系。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前人在不同空间层次和时间层次上对“物“的认识的积累和总结。在这种认识过程中,就反映出了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物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在认识上、感情上和行动上的交流与探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深刻地把握这些关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系统地而不是点缀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较好的提高。结合实际,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落实。首先,教师要准确解读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物理教学应始终“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能否落到实处,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21世纪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时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根本内涵就在于“人”。物理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物理学科结合起来,物理不仅是科学,也是文化。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一种文化,传播物理学发展史中真善美的东西。物理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起作为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物理课程性质的体现。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的本体,又是实现其他教育目标的载体。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将三维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转化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养成。其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

1)让物理教学回归自然。如果问一个学过物理的学生,你所学习的物理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恐怕有不少学生会认为,物理就是形形的定理、定律、公式,就是大量的习题,严密的推导,繁琐的计算。面对茫茫的题海战术,割裂的知识体系,学生接受了大量解题的训练,却造成了对真实物理世界客观性和美妙性的一种冷漠。在他们看来,大自然的玄妙和神秘与他们无关。物理学是建立在对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要想解决上面这个问题,使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能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而且需要大量的似乎并无多少关联的经验背景。自然界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物转星移、阴晴冷热、流水淙淙、风吹草动、雷声轰鸣、雨后彩虹……都是我们学习物理的素材。物理学知识的很大部分就是建立在这些素材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是物理知识赖以建立、理解和生长的基础。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物理世界,积累学习物理知识的素材和经验,同时体会学习的愉快情感,唤起和保持一份探索大自然、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把物理知识与自然界联系起来,使大自然在学生眼里不仅仅是实验的对象、原料的仓库。例如,在教学“圆周运动”中,引导学生联想操场上跑步、汽车转弯、洗衣机脱水、坐过山车等等,如果有条件,可以让他们一一去感受。从而探索圆周运动要什么条件,有什么特点、规律等等,把书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设法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直观和感官体验自然内部的秩序性和神秘性;通过实验和观察触及自然的奥秘性和开放性;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到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从而在产生对自然界内部和谐、统一、庄严、崇高的美的感受中,提升人的品格,完善人的素质。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了解人类利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也了解这些利用和改造必须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2)让物理教学回归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知识除了在“自然”研究这方面取得成功外,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中。在我们的基础教学中,多少年来,教师以“知识权威”的身份,总是把他认为必要的知识,以他认为合理的方法教给学生,于是,长期以来,“听老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成了好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盘接受,不能“异想天开”,提出疑义;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只能正确理解,不能“有所创造”,我行我素。此外,由于现代社会上过强的物欲横流以及个人功利性的驱使,学生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下”的“分数”、“名次”之争,学生之间应有的讨论和切磋的学习风气变得日益淡薄了;在现代社会的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家庭灌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熏陶的环境中,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也便日益减弱了,进而人际间应有的合作、理解、关心、同情、责任感等群体观念逐渐为学生所难以接受。虽然我们也能培养出成绩很高的学生,但其人格却可能是不完善的,他的内心可能会充满着某种程度的孤独与寂寞。在现代和未来的物理教育中已经到了应该融进人文教育,使学生回归社会,使人与人之间充满理解、合作、关怀的人间真情的时候了。针对我班里的这样的情况,后来专门组织了“互取长处”的活动,以增进同学间的了解、沟通、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值得指出的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回归社会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自行设计和制作物理实验仪器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动手、出谋划策,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营造物理情景引导学生寻找探索方向、自主探索。“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在教学中的合作”将是物理教育中新的师生关系的体现。

篇6

小学科学课是学生将自己日常熟悉的事物提升到理论和对整个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初步认识。《九年义务教学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有关自然教学里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学”,而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即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的品德教育。”所以科学教师的任务是在科学教学中向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切实把知识和科学的观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遨游于科学课中,沐浴在科学的知识海洋里,让他们亲自去观察,思考,探究,使科学课真正成为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天堂。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于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点理解和做法:

1 使实验教学趣味化

1.1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与问题进行科学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是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自身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谈话、游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兴趣与问题进入到实验探索中来。例如:教学《彩虹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谈话介绍“东虹日出西虹雨”的科学道理,在增加学生常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完成“墙上的彩虹”小实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其实他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后进行实验教学,会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 运用多媒体使实验教学过程趣味化。传统的教学受条件,设备,场地的限制,教师只能枯燥的讲解,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准确、深入的掌握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实验教学中合理的利用电教,多媒体教学可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 使实验教学生活化

2.1 引导学生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去学习科学。科学教学不是对纸空谈,不是凭空想象,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存在于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当中,所以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去学习科学,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例如:教学《花的构造》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到校外园地里去观察各种花的构造并记录各个部分的个数,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总结,使学生发现“有的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从而懂得什么叫完全花,什么叫不完全花。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科学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2 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应用联系起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真知后,教师要激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再实践——再认识”。例如:教学《通电的线圈》一课时,学生认识了电磁铁的性质后,教师可提出一系列跟电磁铁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巩固学习成果。然后提出制作一个简易磁悬浮列车的建议,让大家利用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磁悬浮列车,通过应用与实践,使学生的能力上升的一个新的层面。

3 使实验教学学生化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用心去探究科学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认知的基础,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所以实验教学中实验探究的过程需要由学生根据兴趣与爱好自己去完成,教师要把实验探究的权利归还学生。例如:教学《磁铁》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一起玩磁铁,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奥秘。然后分组讨论,进行试验。这样的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说一说在玩的过程中他们都发现了什么?如何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看。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本人上述的几点只不过是泛泛而谈,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我们的实验教学效果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要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科学素质的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如“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文的“导读”中,明确地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导读: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中写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学知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对培养科学素质的注重。

二、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科学素质的策略

(一)通过挖掘课本题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门可以独立的学科,在它里面也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介绍在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明,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为孩子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就是以科学知识为专题编写的,三年级下册的第六组课文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有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每一册中都少不了科学知识为专题的内容,这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发散思维,海阔天空地畅想,激发他们探索奥秘的兴趣,或者布置学生写一些结合课文内容的短小幻想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有关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科技、生命科学等现代科技知识,可以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将现代科技知识传输给学生,从单纯的语文教学转向“有关科学”的综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培养小学生科学观。

科学观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只有具有科学观的人,才能在今后高科技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可用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李四光》、《居里夫人》等课文时,要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探索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科学成就感的向往。

此外,还可以举办故事会,通过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与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懂得了探索科学奥秘,掌握先进技术,都要付出辛苦劳动和一定代价,遇到挫折和失败要锲而不舍,不断进取。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巧设问题,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月球之谜》时,通过提出“你最想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研月球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图言文结合,教会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懂得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想像的习惯。如读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启发学生做增补内容的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从而使学生思维扩展性和创造性也相应得到提高。

3、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小学生认识到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他们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篇8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学有效性 方法策略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腐,缺乏新意。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研究的多是日常中常见的事物,如教材中的《观察小动物》、《土壤与生命》、《我们周围的空气》等章节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事物,学生对于这些课程十分感兴趣。然而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习惯于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宰,缺乏新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2.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学生活泼好动,往往难以长时地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情上,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往往只有三分钟的兴趣,即使是像科学这样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能保持长久的兴趣。小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3.教学设备缺乏。

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它与实际的联系最紧密,需要较多的教学设备以辅助教学。如在学习《显微镜下的世界》这单元时,需要用到显微镜观察物体。但是,科学在大部分教师的眼中只是一门副课,学校投入的教学经费有限,购置的设备也有限,在课堂上讲解这一类的知识时,往往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实验,学习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小学里,教学设备更缺乏,可能连教师的实验演示设备也无法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纸上谈兵。

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发挥教学特色,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科学富有趣味性,讲解的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但是又不知道原因的一些现象,它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小学生对于这一类的知识较感兴趣,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小,部分教师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在讲解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知识时,大部分时间都以理论讲解为主,小学生的表现欲强,活泼好动,尽管他们做得不好,但是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亲自试一试。可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欲被教师的教学压制,学生的天性得不到解放,时间一长,他们的兴趣就下降许多。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学会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物质在变化》这个单元的知识时,里面一些关于铁钉生锈了、蜡烛的变化、洗衣服的学问等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如通过学习学生明白铁钉会生锈,是因为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了。又如在学生学习洗衣服的学问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洗一次衣服,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团结就是力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用实验检验,这些实验凭借学生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能有效完成的,但是如果几个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就能较快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实验。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班上的学生三四个为一个小组,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生学习“做手电筒”这一节之后,跃跃欲试,希望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做一枚手电筒出来,但是学生一个人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如果几个学生一起动手,一起操作,一个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可能被另一个学生想到,这样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会有效避免,实验效率将大幅度提高,而且通过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班级学习氛围更好,有利于建设和谐班集体。

3.在大自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科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科,研究的主要是大自然中存在的种种生活现象,小学科学知识较简单,教材编写的许多内容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通过讲解科学知识,令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讲解《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里面有一节“油菜花开了”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将学生带到田野上,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学习科学的趣味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大自然,让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感悟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将学生带入自然或是运用实验论证知识,这种方法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篇9

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率。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教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同学们的情绪便高涨起来,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教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这时,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转过来,让同学们看到老师是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min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教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通过组织有趣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中增强兴趣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贯彻愉快教学时,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富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教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铰链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铰链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比赛结果,女同学竟“出乎意外”地获胜了,这是什么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在教学中,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自然知识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能轻松地掌握自然知识。

3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来发展兴趣

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的机会,结合科学教学,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激发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的确这样,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但是当你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学习植物知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少先队“美化校园”的活动,及劳动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菜,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询问园丁,翻阅书刊、查找生物辞典,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以后,他们不管到公园去,还是到田野去,或是在少儿营地活动时,都会注意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主动学习有关植物知识。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自然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

小动物、小昆虫;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自然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喜爱科学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通过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来升华兴趣

学生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单凭兴趣是不够的。教师有责任帮助每个学生立志学好必要的

自然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创造,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升华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起了一定作用。例如,学习了《月相变化及其成因》这一课以后,开展了一次“我到月球去”的假想旅行。学生以书上学到的知识为依据,结合电视、画报、书刊上了解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描绘了到月球旅行的有趣过程。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鼓励学生去想象,学生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根据课文理解“摄谱学”“声纳”“超声”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3.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4.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用“跳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筛选各段的关键信息。

明确:(1)音乐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有意义的东西。

(2)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聊以。

(3)白蚁的敲击声有规律、有节奏。

(4)白蚁的声音有意义。

(5)不能界定大自然的声音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6)蝙蝠发声的奇异特点。

(7)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部位发声。

(8)猩猩、乌龟等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9)鸟类声音的不同意义。

(10)歌鸲、野云雀等鸟儿声音丰富的曲调。

(11)唱歌像说话一样,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

(12)蟋蟀或蚯蚓等的声音具有合成音响的特点。

(13)鲸鱼唱歌是为成功而喜悦。

(14)人类的音乐也具有迷惑不解的特性。

(15)音乐记载着生命形成的过程。

(16)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三、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共计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现代生活引出说明的话题,指出大自然不喜欢长期间的沉寂,到处充满美丽而和谐的音乐。

第二部分(3~14)状写大自然中到处充满奇妙的乐章。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指出它们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

第三部分(15~16)概述大自然的“音乐”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

四、重点语句分析

1.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分析: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免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物质转化为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分析: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驱力(原因)的一种解释,作者认为人类创作音乐是为了记载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记载人类从无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形式的过程。

3.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分析:动物发出的声音往往难以确定具有某种具体意义,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着把某动物声音确定为某种意义的错误。

五、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举例丰富,具体可信。

本文共列举分析了20多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说明动物充满音乐,由于举例多,涉及各级各类动物,分析又具体,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2.语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是科学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运用拟人手法,对许多动物赋予人的行为特点,因而显得十分形象生动。如:“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蟾蜍互相对歌,朋友们则报以应答轮唱”“我后院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