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项羽范文

时间:2023-03-22 03:4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雄项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天下社稷,项羽是人杰;为天下苍生,项羽不愧是英雄

项羽重情重义,光明磊落,宁可凛然就义也不苟且偷生。刘邦贪生怕死,多次置属下生命于不顾,乃狗熊行为。鸿门宴上,亚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视无睹,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或者一个眼神,项庄就可刺刘邦于座。但是他没有,不是他不知道纵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是他“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项羽重情重义,刘邦却利用项羽重情重义,两次出卖项羽。

项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气过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义,见伤病士兵,心疼得热泪滚滚,将自己的饮食与之分享;为人恭敬,言语和气;强壮大汉的外表,却怀着一颗仁慈的妇人之心。可刘邦背信弃义,听说项羽要把父亲煮沸,他却坦然地说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记给我留一碗羹”

项羽是富有真情的。项羽虽地位显贵拥兵无数名震天下,却对自己的美人,包括对伴随着自己打天下的骏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围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时,帐篷里,孤灯下,项羽独自饮起酒来,涕泪齐下,悲壮气氛弥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绝唱就这么诞生了,透过岁月的隧道,飘荡至今。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虽然失去了江山和肉体,但却赢回了自己,虽死犹生。

篇2

[关键词]项羽 英雄形象 性格缺陷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他身边谋士很少。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这位忠诚谋士。

项羽性格刚直不阿,特别讨厌为人不真诚,他的善恶感很强,完全凭感情决定一切。如司马欣对项家有点好处就封他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块料;对田荣有怨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实力。只因彭越对人不够忠诚,就讨厌他,尽管后期作战中,粮食补给屡受拦截掳掠,仍不屑与之交好。项羽打仗可说是无往不胜的战神,但缺少政治家的精明谋划,又使他最终走向失败。

(三)仁慈爱人与儿女情长

项羽是残暴的,又是仁慈的,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时常考虑百姓疾苦,但这种仁慈恻隐之心又是他失败原因之一。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剔除心腹之患的鸿门宴,却因为叔父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而停止进攻,并且相信了刘邦的辩白,把必然敌意一下子化解了,对范增的几次示意毫无反应。在他看来,刘邦是来谢罪的,又无抵抗力,胜之不武,何况还有之前的兄弟之约战友之情。一念之仁,顾念义气,动了恻隐之心,放虎归山,失去胜利机会,导致了最终失败的结局。

对英雄末路的出色描写当属垓下之围,项羽在丧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担心的只有女人和骏马。这不是贬项羽,只是写他勇武莽夫的另一面:儿女情长。他失败了,但他并不服气更不服输,反复强调“天亡我”。正因为是天亡我不肯过江东重振旗鼓,不肯舍弃那些跟随自己出征却战死疆场的战士苟且偷生,而把头颅送给了追杀他的故人吕马童。这种盖世英雄的气概,正是项羽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在项羽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的每一项长处都伴随着性格上的缺陷。这些缺陷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功败垂成,留下了让人怆然涕下的千古悲剧。项羽失败了,却成了历代文人咏叹不绝的英雄形象。他展示的悲壮人生,永远闪亮在人类的精神领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2005.

[2]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修订本,1999.

篇3

摘要:随着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进一步加深,明星运动员一言一行成为青少年及大众效仿学习的范本,良好的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大众英雄崇拜以及明星运动员如何员何塑造良好公众形象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英雄崇拜;明星运动员;形象塑造

现代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以及媒体的广泛参与和报道,人们的日益关注等因素造就了一批明星运动员。竞技体育的观赏价值以及娱乐价值,使其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备受瞩目的明星运动员应当传递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明星运动员形象塑造至关重要。

1.英雄崇拜释义

无论在什么时代,英雄都是时代高昂的主旋律。英雄本是一种理想人物,范畴很广,行行有英雄。英雄是理想的人物,是我们羡慕和追随效仿的对象。关于英雄崇拜,历来就有两种观点:一种看法是“英雄造时势”,英雄值得崇拜。另一种看法是“时势造英雄”,奉劝众人不要盲目崇拜英雄。崇拜的英雄可能是体育明星,或是著名的成功人士等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英雄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对英雄的理解各部相同,但对英雄崇拜的情感成份远远超过理智的成份。就本质而言,体育明星是运动员自身形象“异化”的产物。大众所迷恋、追逐、崇拜的偶像明星,并不是运动员本真的“我”。任何明星都会身不由己被赋予一个身体的甚至于人格的面具,作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载体。在繁荣的文化工业的背景之下,对明星的崇拜必然伴随着对形象化的文化的一种消费,或者说,明星崇拜本身就是对外在形象的一种崇拜。体育明星身上一般都有一种相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被汲取后会转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鼓舞更多人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大部分人谈及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明星,首先注重的是他的才能、技艺和所取得的事业成就,这也是体育明星们之所以令青少年敬佩、尊崇和向往的资本。

2.大众对明星运动员的崇拜原因

明星运动员是指在体育领域成就卓越,表现突出,社会形象良好,为公众瞩目的杰出体育界人士。在我们国家如:刘翔、姚明等等。他们再竞技场上的突出表现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些明星运动员多产生于奥运会、国家运动会、地区运动会、专业锦标赛、职业联赛等职业赛事,这些赛事的公共性、广泛性及公益性特点使得体育明星具有公众代表性,尤其通过媒体的传播运动员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崇拜明星运动员既有心理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 也有社会环境因素; 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崇拜心理或主观因素包括情感投射、 榜样认同、 审美认同等; 客观因素或文化教育、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共同利益、 社会环境影响等。一个运动员能够再运动场上叱咤风云,为国家和民族争光,他就是理所当然的成为大众崇拜的英雄,他就应当受到民族的尊敬和爱戴。当然运动员不一定在比赛中获得金牌也可能成为明星运动员,如埃蒙斯在雅典奥运的比赛中脱靶,在2008年奥运会上出现同样的事情,但他一样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明星运动员。皮埃尔・德・顾拜旦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上通过的《奥林匹克》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公平、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的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

3.明星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

所谓明星运动员形象,就是指运动员本身、运动员行为、运动员的各项比赛及其成绩留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是社会公众对运动员全部看法和评价、整套要求和标准。所以明星运动员作为强势体育文化的载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媒介的作用下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积极向上的形象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和褒扬。而不良的举动就会招致社会的关注和舆论的谴责。如菲尔普斯吸食大麻、奥运飞人博尔特在公共场合的不道德行为、田亮被开除出国家队、孔令辉酒后驾车、王治郅打人事件等。不管媒体报道真实度有多大,但是在客观上给当事人造成的负面消极影响已成事实,因此明星运动员的形象塑造尤其重要。

3.1满足公众的要求。一个好的明星运动员形象,要满足公众的利益,就是明星运动员能站在公众的视角,研究公众的需要,满足公众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从而赢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这样也有利于运动员个人发展如姚明集身高,好的品质,高超的篮球技艺,还有财富于一身,可以说是中国体育界的名片,是国人的骄傲,大众很难发现有不去支持他的理由。

3.2提高个人技术和战术水平。个人的技术战术水平是运动员能否在赛场取得优异运动的主要因素。明星运动员要想被公众认可,就要不段的提高个人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出众的运动技术战术水平是体育明星在赛场上出色的表现的基础,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勤奋和运动潜力都是明星运动员树立良好形象十分重要。

3.3 良好的比赛作风、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中国国家奥运队在与切尔西预备队的比赛中,国奥队队员已经表现出作风不良让广大的公众感到痛心。明星运动员能在运动场赛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取得良好形象的基础,赛场上的形象除了优异成绩,另外还有运动员的比赛作风、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等都会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4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文化知识学习。体育明星从小就把大部分经精力投身于运动训练,很少有过多的精力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体育明星尤其要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具有一种人文精神,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和时代文化的发展保持同步。只有这样体育明星在媒体记者的狂轰乱炸下在不致顾此失彼、无言以对,才能应对自如、充满自信。同时,具有人文意识的人能远离精神附庸,专业队的人文精神可以规范运动员的职业道德,籍以抵御经济大潮中金钱至上的雇佣思想,帮助运动员提升思想境界,达到授业、解惑而升华为传道之目的,从而让文化素质内化成个人品质。

3.5体育明星的自控能力。遵循“可行与不可行”、“应该与不应该”、“恰当与不恰当”的行动原则。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用宽容争得支持,以胜利换取尊敬的比赛方法,切忌一时冲动、放纵自己,在场上出现恶语伤人、辱骂观众等不良行为。这不仅是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也是运动员良好品牌形象的体现。

3.6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体育明星的运动生涯短暂,奥运会冠军以及其他一些头衔并不能保证自己永远拥有极高的曝光度。因此,体育明星应该积极地参加公益性活动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如库尔尼克娃,虽然已淡出网坛,但她参加海啸赈灾表演就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如2007年1在月21日无锡体育中心体育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体育明星慈善夜”大型公益晚会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前跳水运动员高敏以及110米栏运动员刘翔及教练孙海平夜从上海赶来参加这次公益活动。又如2007年9月14日晚北京首钢体育馆,随着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与NBA明星队慈善义赛。公益性活动是运动员提升自身形象的绝佳手段,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性活动,可以增进与社会各界的信息交流,获得舆论媒体的软性公益报道和硬性广告宣传。运动员的形象“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必须通过大众媒体与其联动才能发挥作用。以此来提升运动员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形象。公益活动本身是富有爱心奉贤的事业,体育明星参与公益活动,体现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引领着社会公德,让公众更加的信任和欣赏他们,公信力得到提高。

4.结语

明星运动员作为一个备受大众关注的特殊人群,不论在赛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逐渐的成为大众心目中崇拜的英雄,明星运动员更应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并积极有效地保持或提升自身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邹克宁,余文龙,刘 彤.当代体育明星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4) :14 -16.

[2]刘少华.大众文化时代的体育明星-以姚明为中心[J].体育文化导刊,2003(6):20-22

[3]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 7

篇4

方法:将8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在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术前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术后行膨肺干预、雾化吸入、肺部叩击震颤排痰、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康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开胸术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06-02

开胸手术病人平均年龄较大,由于原有疾病的影响,加上手术及麻醉等创伤。往往造成病人呼吸功能下降,发生肺部并发症而影响病人的康复。因此,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病人术后呼吸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胸外科一病区2010年10月—2012年2月开胸术后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45—78岁,平均58.6岁。其中肺癌41例,食管癌23例,贲门癌11例,纵隔肿瘤2例,自发性气胸3例。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选病例术前肺功能良好,营养状况正常,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疾患及身体极度虚弱。

1.2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为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干预:戒烟一周;按照呼吸功能训练方法训练至少一周:①缩唇呼吸: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闭嘴用鼻子尽最大力吸气后憋气2~3s,呼气时缩唇呈鱼嘴样,呼吸比为吸∶呼=1∶2~3,尽量做到深吸慢呼。每天锻炼2~4次,7~8min/次。②腹式呼吸:嘱病人放松所有辅助呼吸肌群,呼气时腹部下沉,从每次锻炼5min起,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可以在上腹部放置一个沙袋下平稳呼吸2h。③人工阻力呼吸:选择合适气球,容量800~1000ml[1],深呼气时尽量把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3~5min/次,3~4次/天。④有效咳嗽排痰训练:a.主动咳嗽排痰:嘱病人先行2~3次深呼吸,深吸气末屏气,继而轻轻咳嗽,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再用力把痰咳出。b.被动咳嗽排痰:嘱病人自然呼吸勿憋气,医护人员在胸骨柄上窝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压同时横向移动刺激气管引起病人被动咳嗽。(用于病人不能配合自行咳嗽排痰时,可反复操作至痰咳出。)

术后护理干预:①膨肺干预:每次负压吸痰后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6~8L/min, 吸净痰液后,立即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双手挤压呼吸器,每次挤压球囊5~10次,再次吸痰重复简易呼吸器膨肺。②雾化吸入及辅助排痰:氧气雾化吸入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继而使用振动排痰机在背部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进行叩击振动排痰15~20分钟。然后嘱患者有效咳嗽把痰液排除。③呼吸功能锻炼:采用术前教会病人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指导病人反复进行腹式呼吸,用力吹气球,有效的咳嗽咳痰。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病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康复情况。

1.4诊断标准。肺部并发症:①低氧血症:心率增快20%以上,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2]。②肺部感染:患者呼吸困难,听诊有湿罗音,X摄片提示肺纹理增多紊乱或出现片状阴影。③肺不张:X摄片提示一侧全肺或肺叶不张[3]。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

2结果

3讨论

胸部疾病的病人由于原发病及其继发的病理生理变化,造成胸廓和肺顺应性降低,使有效呼吸面积减少,造成呼吸功能下降而发生肺部并发症。有效的深呼吸训练减少了无效腔气量,增加了潮气量和有效通气量,使胸廓和肺泡充分扩张,提高肺泡摄氧能力。有效地咳嗽排痰是预防全麻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腹式呼吸降低了胸廓的运动幅度,减少病人的疼痛。特别在一定强度的沙袋负荷下进行的腹式呼吸训练可使呼吸肌主动参与收缩,有效地改善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促进残气的排出,改善肺功能。氧气雾化吸入以氧气为动力使药物随深而慢的吸气,均匀地到达终末支气管肺泡,有效地发挥抗感染、稀释痰液的作用,有显著的排痰效果。深部振动排痰辅助雾化排痰一方面起到松弛与液化作用,另一方面帮助支气管内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选择的方向排除体外。另外振动可使支气管扩张,使气道通过性增强。本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凤芹,刘雪梅,任秀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吸训练方法的对比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3):171-172

篇5

[关键词] 胸部创伤;胸腔引流管; 感染;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144-02

抗生素原本是临床上控制感染挽救生命的利器。如今创伤和/或手术后一律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几乎成为一项常规,其中相当部分为应用不当甚至是滥用[1],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会带来细菌耐药[2,3],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门课题。放置胸管行闭式引流是胸部创伤致血胸和气胸的重要治疗措施, 它主要是利用引流,当肺组织本身扩张及患者有效咳嗽时,利用呼吸时的压力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5%~35%的胸部创伤患者在胸管放置后并发脓胸和肺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胸部创伤患者来说是否起到预防感染的保护作用,至今尚无一致意见[4,5]。本文以放置胸管闭式引流术后是否应用抗生素进行分组观察,比较术后感染的发生,以阐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放置胸管闭式引流术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胸部创伤的急诊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两组,即抗生素组60例,对照组60例,基本情况见表1。两组的性别、年龄、既往有无吸烟史、创伤原因、临床表现及胸部拍片或CT检查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进行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予以胸腔闭式引流等胸外伤常规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包括卧床休息、吸氧、镇痛、雾化吸入、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协助患者排痰,每日更换引流瓶1次,更换引流瓶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抗生素组进行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上述相应对症治疗基础上,胸腔闭式引流术当日加用抗生素,抗生素选用头孢硫脒2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输注,每日2次,根据病情连续使用数日,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伤口感染率、肺炎发病、住院时间等。拔管指征均为:引流管通畅,深咳嗽时水封瓶内水柱波动不大, 24 h引流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组病例均经成功引流后胸闷、气急等症状明显缓解,胸腔闭式引流后平均液体引流量抗生素组为679 mL,高于对照组的650 mL;而插管时间对照组略高于抗生素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见表2 。抗生素组肺炎(1/60)和积脓症(1/60)发病率低于对照组[(2/60)]和[(2/60)],住院天数抗生素组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一直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与难点。不合理用药表现在抗生素应用率过高、抗生素选择不合理、联合用药不规范、用药时机不规范、用药时间过长、用法用量不规范等。由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伤口感染,从而成为几乎所有外科手术一项常规[1,6],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创伤前组织的有效浓度的抗生素。胸部外伤行闭式引流术后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为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预防用药则选择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我们设计了本临床试验,选用相对便宜而对常见的胸部创伤感染有足够抗菌谱的抗生素。胸腔闭式引流和相应的对症治疗均为常规措施。因此本文结果足以反映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对控制胸部创伤后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感染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比较抗生素组和对照组胸部创伤插管治疗后肺炎和积脓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从而也证实了有关报道[4,7]。究其原因,对胸部创伤行闭式引流术而言,胸膜腔在创伤发生时业已遭到破坏,感染因素已经形成,所以,在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时(后)应用抗生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防性用药”[8]。这种微妙的差异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预防性抗生素可能没有真正起到预防效果的推定。

因此,对胸部创伤行闭式引流术治疗应减少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素,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从而减少抗生素滥用带来的细菌耐药、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同时,对照组因为没有使用抗生素,平均住院费用降低明显,同时患者对医护满意度大大提高,为医院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由于减少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素,也减少了护士静脉输液工作量,使护士可以从繁重的治疗工作中抽出时间,专注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何绥平,黎沾良,颜青.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2008,1(46):12-14.

[2] 何爱咏,谢求恩. 骨科感染病原菌耐药性与抗生素应用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79-81.

[3] 张瑞琴,张谨宇,张润梅,等. 2004-2006年医院感染菌群及耐药性变化趋势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0:1437-1439.

[4] Maxwell RA, Campbell DJ, Fabian TC, et al. Use of presumptive antibiotics following tube thoracostomy for traumatic hemopneumothorax in the prevention of empyema and pneumonia-a multi-center trial[J]. J Trauma,2004,57(4):742-748.

[5] Cant PJ, Smart DO.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s indicated for chest stab wounds requiring closed tube thoracostomy[J]. British J Surg,1993, 80:464-466.

[6] Sheridan RL, Tompkins RG, Burke JF. Propphylactic antibiotics and their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J]. Adv Surg,1994,27:43-65.

[7] Stone HH, Panagiotis NS, Hooper CA. Cefamandole for prophylaxis against infection in closed tube thoracostomy[J]. J Trauma,1981,21:975-977.

篇6

首演。另有一番感觉

荧屏硬汉于震近年来已成为高收视率的“一张王牌”,他主演的剧集,如:《密使》、《专列一号》、《我们的快乐人生》,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时都深受观众喜爱。

对于此次在《血刃》中扮演的独立团团长令长丰,于震坦言依然很有挑战性:“这是一部时期跟白匪作斗争的戏。这个戏的本子我挺喜欢的,而且这部戏拍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时期的戏我没拍过,头一回演,其实演了这么多英雄,这个1933年的英雄,另有一番感觉。令长丰有一个外号叫‘令疯子’,就是打仗不要命,开篇的时候,他率领的独立团接到的子弹全都是假的,打不响,实在打不过敌人的时候,他没喊撤,而是喊‘上刺刀拼了’,一个独立团600多人,最后只剩下9个人。后来上级领导说你到后方抓特务吧,如果再给他600多人还会只剩下9个人,最后表现不错,把特务抓着了。”

说着说着,于震就拿自己的长脸开起了玩笑,“我的角色戴一个八角帽,他们都说我戴时期的八角帽特别好看,因为我脸很长,戴一个宽的帽子会均衡一下,显得比例特别对,戴别的帽子显得比例有点失调。”

有记者问:长脸是不是一种自嘲,于震笑着说,“脸长就自嘲吗,其实是自我褒奖的一句话吧,长脸形还是比较好的,上镜。生活当中,―般人都能把我认得比较准,一说就是‘就脸长的那个’或者是‘脸比较长的那个孩子’,所以,我从小坏事干的就比较少,因为太容易被人记住。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我一直在鞭策自己做好事。”

剧本在水准之上还要有特点

有人说于震这些年的戏,之所以播一个火一个,在于他对剧本的挑剔。

对此,于震非常认可:“最近一个月我在休息,我看了将近二十多个剧本,我现在仍然没有选定我想拍什么。最近我天天在家,除了抱儿子就是看剧本。每个剧本都有一个水准,这个水准肯定是专业人士能看出的那种水准,而在水准之上还有特点,而且只要我能够掌握、把握,就OK了。这部戏的特点就是,它是时期的事,不像那么惨烈,但也是敌我斗争,这时候对敌人的分寸感需要稍微掌握一下,有的时候没有杀日本人那样惨烈,这次有一个女特务,竟然还谈起了恋爱,这也是允许的,都是中国人,但是谈上恋爱,发现对方是敌人的时候也不留情,但这种不留情是另外一种,这个分寸需要掌握,也很吸引我。”

拍战争题材电视剧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风险,于震以前拍戏就受过伤,而这次的“难度指数”,他认为还可以,“拍这么多战争戏和野战戏,打斗还有爆破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危险肯定有,就是怎么想办祛躲过,怎么想办法避免。现在整个摄制组,包括师傅越来越专业、职业,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照顾演员,同时照顾导演,互相配合得很好。如果再出现什么事,完全是责任心的问题,跟道具、设备没有太大关系。现在责任心都很强,尤其我演的角色稍微重一点,大家都会照顾我,每次很精准地告诉我,于老师该怎么怎么样……”

儿子在剧组,我会安心

篇7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胸部手术患者280例,男180例,女100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食管癌根治术200例,肺癌根治术40例,肺大泡切除术40例,将280位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手术方式等情况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具体为常规治疗、护理健康指导及自我锻炼。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支持、术前术后相关知识宣教、饮食活动指导、实时帮助等。

术前术后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热情忱挚,态度和蔼,言辞恳切,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尊重和信任感。详细耐心地进行术前术后健康知识宣教,仔细说明术后积极、主动排尿对切口愈合和全身状况恢复的重要影响。①术前锻炼床上排尿:确定手术日期前5天开始,第1天练习2次床上排尿,第2、3天3次/日练习床上排尿,第4天练习4次床上排尿,第5天全在床上排尿。②术后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采取有效的半卧位,早期床上活动,护士协助患者臂部、躯干、四肢的轻度活动,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增强患者信心。

家庭支持:允许家属24小时陪伴,亲人的关爱和支持可降低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提高遵医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

术后及时判断膀胱尿潴留量:采取腹部叩诊-尿意法即患者采取平卧位[3],双腿放平,护理人员以间接叩诊法,由脐平向下逐指叩诊,每处连续叩击2~3次,同时询问患者有无尿意,耻上叩诊无尿意为阴性,有尿意为阳性,应鼓励并及时协助患者排尿,部分患者由于麻醉影响,叩诊无尿意,但可见膀胱区明显膨隆,不可疏忽大意,要积极鼓励督促排尿。

实时帮助: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2小时内,经常到床边评估、督促、指导。提供一个安静且相对隐蔽的环境(床单元床帘遮蔽),及时提供便器,协助放置在会阴处,教其轻轻按压腹部,增加腹压,促进排尿,必要时用热毛巾置于膀胱区轻轻按摩10~20次,对于叩诊阳性或者膀胱区明显膨隆6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者,采取侧卧在床沿、站立在床沿或坐立在床上排尿,具体做法:给予止痛剂止痛,男性患者取侧卧位,放好尿壶,床头摇高30°~40°嘱患者闭目深呼吸,使大脑产生尿意,促进逼尿肌收缩,致排尿,病情许可采取床边站立效果更好。女性患者帮助把便盆放在会阴下,摇高床头近90°,也给予止痛药,两人协助患者坐在便盆上,嘱其闭目深呼吸,使大脑产生尿意,促进排尿。

饮食指导:肺手术后6小时可给患者饮水、米汤等,少量多次,忌进甜食,促进肠蠕动的恢复。食管手术后禁食4~5天,肠蠕动恢复后遵医嘱从少量饮水、少量流质、全流质、半流质、软食循序渐进的进食,少量多餐,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效果观察:观察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以术后6小时不能自行排尿为干预失败。

结果

观察组6小时内正常排尿112例(80%),发生尿潴留率2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术后排尿时间、尿潴留发生率,见表1。

讨论

胸部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身体虚弱,身上又置许多管子,在床上不敢动弹,焦虑恐惧感明显增高,越恐惧痛域就越低疼痛感越高,患者就越怕床上自行排尿,易致尿潴留发生。发生尿潴留因素主要有:切口疼痛、身上置多根管道、患者不敢排尿;麻醉的不良反应;不习惯床上排尿;心理因素,自行排尿的顺从性差。

本文可以看出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排尿明显提前,发生尿潴留的几率只有20%,比对照组明显低,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时为患者解决了生理需要,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身心得到放松和恢复,同时也体现了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将护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参考文献

1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6.

篇8

关键词:疼痛; 胸部手术;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42-02

胸部手术范围大,切断的肌纤维多,术中使用开胸器,术后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刺激肋间神经,由于胸部解剖的特点是所有外科手术中疼痛最剧烈的,镇痛泵技术的应用,缓解了术后患者的剧烈疼痛,安静时的镇痛率为90%以上。新的理论提出,术后疼痛的有效镇痛,以能深呼吸、活动、咳嗽无痛或仅有疼痛感觉为目标。研究显示,50%以上的病人术后72 h仍疼痛不止,导致排痰不畅,引起肺部并发症,并可导致其他后果。目前常规护理中存在对疼痛护理不重视,护士缺乏疼痛评估的系统知识,导致疼痛干预不充分,本研究根据胸部术后患者疼痛的特点,从疼痛教育开始,采用整体化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早期疼痛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开胸患者120例,这些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4岁;疾病类型:肺癌根治术35例,肺大泡切除40例,食道癌根治术20例,胸部外伤血块清除术2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0例,初中50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18例,随机分为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疼痛护理,定时挤压胸管保持通畅,翻身时避免胸管的牵拉,咳嗽时,按压切口,清醒患者血压稳定后取半卧位以减轻疼痛,倾听患者疼痛的主诉,通常在患者表达疼痛难忍时报告医生,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处理,根据护理常规及医嘱给予疼痛护理及镇痛处理。

1.2.2实验组。采用疼痛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2.1疼痛教育,护士负责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开胸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状况,使患者对术后疼痛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针对患者惧怕术后疼痛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释:术后疼痛是预期要发生的,护士会尽可能帮助其减轻疼痛,患者还能获得适当的药物控制疼痛,术后常规留置镇痛泵镇痛,对于高度紧张,无法入睡的患者,报告医生,应用镇痛剂,使患者能安心休息,从而减轻患者惧怕疼痛的不良生理、心理刺激。让家属了解有效管理疼痛的知识和减轻疼痛的一些方法,如:放患者喜欢听的音乐,按摩患者肢体,多进行一些愉快的交谈等,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1.2.2.2疼痛护理。在护理操作前加用止痛药,预防在操作时触动伤口引起患者疼痛,摆放舒适,做好胸腔引流管护理,避免管道刺激引起疼痛,采用多种缓解疼痛的方法使患者疼痛减轻。

1.2.2.3镇痛泵护理。术后常规留置镇痛泵,向患者讲解镇痛泵的原理及留置部位、操作方法、效果及药物维持时间,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当患者感觉到疼痛时,在医护人员监控下,即可按压镇痛泵按钮,追加止痛药,在锁定的时间外再次按压给药无效,同时又能保证用药安全及用药效果,患者获得疼痛控制能力,促进积极镇痛心理产生,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应用过程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呼吸抑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者的精神状态,必要时采用间歇性止痛药注入。

1.2.2.4心理护理。良好心理护理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在患者住院期间,要稳定患者的情绪,从各方面做好心理护理。同时经常巡视病房,及时处理患者的疼痛不适,以赢得患者信任,保证心理护理顺利进行。

1.3评价方法:采用数字评分法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数字评分法是用数字代表疼痛的程度,在一条直线上分段,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在术后第12h,24h,48h,72h根据自己对疼痛的感受进行评定,1-3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7为严重疼痛。表1

2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疼痛程度比较见上表,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不同时段比较,均p

3结论

3.1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把疼痛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因此,疼痛是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结果。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舒适度,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情况,影响睡眠和休息,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抑制呼吸运动,妨碍肺分泌物的排除,抑制胃肠活动,导致消化呼吸障碍。术后镇痛不全会影响患者恢复,甚至促成并发症发生。因此,做好疼痛的治疗和护理,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3.2本研究对开胸手术患者实施的疼痛干预。术前通过做好护士、患者及家属的疼痛教育,向护士灌输疼痛治疗的新概念;提倡预先用药,定时用药。预先用药所需剂量较疼痛时用药量少,镇痛效果好,并能防止中枢致敏的产生,用药过程遵循个体化原则;提出平衡镇痛,即将多种镇痛药通过多种途径联合应用,会产生相加或协同作用,加强镇痛效果,又可减少各种药物的用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实验组的患者均在术后留置镇痛泵,定时、定量预先给予止痛药。安静时的疼痛缓解率为99%以上。活动如翻身、有效咳嗽、更换,按压镇痛泵按钮追加止痛药1次,避免出现疼痛。对于换药等会引起较明显疼痛的操作,在换药前按医嘱肌注止痛药,用药后严密观察用药反应,使镇痛效果明显提高。接受早期疼痛护理教育后,护士能及时向医生报道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遵医嘱用药。术后进行护理操作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避免患者的疼痛,对于活动后疼痛明显的患者,在检查、治疗及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一些会引起疼痛的治疗或护理操作,可在疼痛缓解时集中进行,从而减少对患者的刺激;翻身时指导并协助患者按压导管后,慢翻身保持管道与身体同步,避免牵拉引流管引起疼痛;摆好舒适,使肌肉松弛,张力减少,缓解因肌肉牵扯导致的疼痛。咳嗽时,按压伤口以减轻伤口的张力,减少疼痛。活动时固定好患者胸管,保持胸管的稳定,减轻对伤口震动,从而减轻因震动引发的疼痛。挤压引流管时用手固定引流管近端可减轻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保持胸腔引流管道有效引流,避免引流血液积聚体内刺激切口引发剧烈疼痛。结果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疼痛感觉降到最低。

3.3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心理平衡。不良 情绪与术后疼痛常互为因果,疼痛令患者恐惧焦虑,焦虑恐惧使患者疼痛阀降低,并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使内源性镇痛物质减少,抗镇痛物质增加,因而使疼痛时间延长和程度加重。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可增进医患沟通,让患者对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并予以心理支持,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调节心理平衡,降低对疼痛的感受,保持良好的心境平安度过手术期。由表1可见,实施疼痛干预后12h,24h,48h,72h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

4小结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加强护士、患者及家属的疼痛教育,做好镇痛泵、心理护理,提高了护士和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的认知度,提升了护士对疼痛护理的处理能力,使患者得到优质的镇痛效果,提高了其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2003:129-142

[2]王晓伟,李迎春,毕越英.实用护理杂志.,2001:14-15

篇9

关键词:德育目标;实践性;生命信仰

一、问题的提出

继2000年5月北京为见义勇为立法后,大连、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市相继为见义勇为立法,辽宁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辽宁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中更是删除了“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规定,称这一规定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相符,同时增加“鼓励采取合法、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见义勇为”。由此可见,在立法层面,已经对见义勇为的正当性、合法性以及因见义勇为遭受损失而获得奖励进行了确认,大学生英雄行为因其具有见义勇为的特性,因此也必然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见义勇为事件的质疑声也逐渐出现,舆论越来越多地对民众见义勇为的正当性产生质疑和反思,特别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见义勇为行为,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代表性观点如下:第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较高,以牺牲一个或几个大学生的生命去挽救一些培养成本较低的人的生命是否值得?该观点的逻辑基础是每个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人的价值取决于其成长所花费的物质成本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这种观点完全将人予以物化,认为大学生见义勇为是经济上的浪费,不主张大学生见义勇为。第二,大学生英雄行为是否是对自己生命的残忍,见义勇为是否应更加理智。该观点认为珍惜自己的生命具有最高属性,面对突发事件时应更多地采取保全自身生命的做法。此观点并未全盘否定大学生的见义勇为行为,但仍属于对大学生见义勇为行为的不主张。

以上两种代表性观点虽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见义勇为行为提出了疑问,但究其本质都是在对大学生是否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自我生命做出牺牲的选择,其实质是以生命教育的观点质疑大学生的英雄行为。如何正确看待生命与道德的冲突?生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见义勇为与以命换命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英雄行为与生命教育在性质、价值、态度等内容上的比较,进而对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进行若干思考。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英雄现象”

“大学生英雄现象”一词最早在官方的使用见于2010年1月15日中国教育网《不同的壮举同样的精神――“大学生英雄现象”解析》一文,随后,陆士桢在中国网聚焦山西上发表《大学生英雄现象解读与启示》,“大学生英雄现象”作为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开始被使用。具体而言,是以2009年湖北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壮举为标志,到杨济源、徐本禹等大学生无私奉献社会公益,再到2012年雅安地震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群体体现出来的热心公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风貌,并被媒体称为“大学生英雄现象”。“大学生英雄现象”本质是一种道德行为,是大学生对社会、他人的道义奉献,具有利他性、非义务性,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等特点。

关于生命教育,一般认为西方的生命教育发端于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至此生命教育从西方国家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推广,进入21世纪便已成体系。我国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有系统地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2004年辽宁、上海等地陆续出台学校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开始在学校推广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立足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实现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将人的生命作为研究核心,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

1.“大学生英雄现象”与生命教育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本质,是事物存在的依据,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的特质。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科目之一,其特质就在于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对象,主张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生命教育认为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是宇宙送给世界的礼物,所有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讲应当具有平等性和不可替代性,主张应当对生命予以敬畏。生命教育的使命在于激活与生成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对人类的热爱与尊重之情,对自身、对他人、对其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之情。在对待死亡问题时,主张人们珍惜、重视生命,不要为所欲为,更不要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大学生英雄现象”本质是一种道德行为,是大学生做出的对社会、他人具有较为重大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道义奉献,大学生英雄行为具有利他性、非义务性,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特点,虽然从某些事件的表现形式上看,“大学生英雄现象”表现出一种对自我生命的忽视或对自身利益的放弃,但其本质上与消极地放弃生命的行为具有天壤之别。

大学生英雄行为的出发点是对社会公益的维护。从长江大学生群体、杨济源、徐本禹等大学生英雄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具有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思想品质。在事件发生时他们通常的心理动机是阻止危害的发生或维护相对人的利益,但由于突发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和事件进展的激烈程度,从而发生了大学生牺牲生命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牺牲生命的做法并不是对自我生命的不敬畏,而是在道德行为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奉献。如长江大学参与“结梯”救人的李佳隆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什么都没想,就是想救人,要救出少年。”参与救人的姜梦淋说:“排人梯时,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提议,就自发地手拉手,挽着向深水处走去,想救回少年。”这种瞬间做出的无意识的选择,实际上渗透了大学生们对生命的理解,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大学生在这种朴素的道德观指引下所做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这种敬畏不仅仅针对自己的生命,而是由自己的生命推及到对其他生命的敬畏,这种敬畏之心正是生命教育本身所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实质。

2.“大学生英雄现象”与生命教育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

人的生命既有物理上的生命也有精神上的生命,而所谓超越性是指“大学生英雄现象”与生命教育在对待生命问题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个体物理生命的敬畏,而在于能够超越物理生命本身,以获得对精神生命价值的体验和弘扬,在面对自我生命与社会道德相冲突时,能够自觉维护社会道德以完成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在生命教育看来,人重要的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活好。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对生命教育而言,盲目放弃生命与舍义求生一样都不可取,正确地对待死亡,理性地评价生与死,倡导对精神生命的完善是生命教育的最高追求。

不论是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生群体,勇斗歹徒、英勇牺牲的大学生杨济源,还是无私奉献、义务支教的徐本禹,他们在面对个人发展甚至是生死问题时,都毫不退却地选择了对他人利益、社会公益的保护,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都以牺牲自我利益甚至是自我生命以实现对社会、对他人的关怀和贡献。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们的英雄行为已经超越了对自我物理生命本身的珍惜和敬畏,他们的生命虽然从物理的层面上消失了,但他们这种将自身的生命置之度外的英雄行为,体现出了对生命精神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实现,这恰恰是生命教育的最高要求。

三、“大学生英雄现象”对高校生命教育之启示

生命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身体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人相处的法则,知道爱惜他人和爱惜自己生命的方法,进而产生对他人和自己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和钟爱。“大学生英雄现象”因其引发的道德与生命之争,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

1.高校生命教育要坚持德育的目标

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开始于人类社会的出现,道德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秩序,形成生活习惯和氏族文化,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文明。现代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生命教育是对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以对生命的敬畏作为逻辑的起点,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安全、生活态度、环境适应、心理调适、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与现代道德教育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当坚持德育的目标,并将以人为本的德育贯穿到生命教育的始终。首先,高校生命教育要让大学生对生命产生尊重,提高对生命的道德认识,使大学生对生命存有敬畏心、崇拜心,做到不悖逆生命的本质、不破坏生命的自然成长,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不为所欲为。其次,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是一个从自我生活走向理性生命、伦理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直至走向宇宙生命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学会与他人沟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正确对待生命中的各种挫折与挑战,将生命与生活进行和谐的统一。

2.高校生命教育要注重实践性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实践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实践使大学生把被认识的事物当作另一个“我”去感受、认识时,感受越深刻,道德情感就会越丰富;反之,感受越肤浅,道德情感就会越贫乏。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当注重大学生对生命的感受,使学生参与到对生命的体验中,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之中,在实践中体验、表达和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3.高校生命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死亡,作为生命终结的现象也是生命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科学地对待生与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当全面介绍死亡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死亡的生理过程和死亡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革除对死亡的神秘感,引导学生反思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还要注重树立学生的生命信仰,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对生死的选择应当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如长江大学生英雄群体,在勇救落水儿童时,不是简单地对生死进行的选择,而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出于对自我生命的宝贵,从而推及到他人生命也弥足珍贵。在任何情况下,生命都是最宝贵的,但当灾难降临时,为了某个崇高的事业或更高的价值,人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当生命与道德不可兼得时,我们可以选择舍弃生命来维护道德,但维护道德的前提不是“不怕死”,而应当“重死”,高校生命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生死观的培养,树立起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信仰。

道德教育要呵护生命,更要激发生命。“大学生英雄现象”的背后不是简单的生命的消失,而是生命价值的高度弘扬,高校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热爱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靖茂.现代道德教育应重视生命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2]冯建军.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J].河南教育,2006.

[3]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

[4]潘明芸,刘直.从见义勇为谈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缺失[J].昌吉学院学报,2009.

[5]郑晓江.通过生命教育构建现代生死观的核心价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

篇10

关键词:动画;英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美动画均历史悠久,数量浩瀚,从一些成熟的动画人物角度切入,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两国动画造型形式的异同,考察蕴藏于形式背后的文化意蕴与传统,揭示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动因。“英雄”是什么?从字面上看:万人之拔萃者谓之雄,千人为豪,百人为英。因此所谓英雄自然有不同于常人之处。但是英雄虽然万人拔萃,可他们仍然是人,无论能力是怎样藐视一切,气势是怎样的傲视群雄,他们仍具有人的情感、欲望和缺陷。在动画角色形象表现上要让观众真正理解片中英雄角色的非比寻常,除了需要展示他们的特殊性,还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找到普通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的动机和原因。

先从美国动画着手分析,对于美国人而言,哪一位英雄最能象征和代表他们庞大的动漫英雄文化呢?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超人!超人虽然角色设定上是来自氪星的外星人,但是无论在漫画,动画还是电影中都是以白人男子的形象来表现的。在美国这样一个人口庞杂、族裔繁多,同时又高度崇尚自我,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他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呢? 追根求底,我们还得从美国历史的本源看:当年首批踏上新大陆的几乎都是怀揣着淘金和自由梦想的人们,他们在这片荒蛮的土地上辛勤开垦,用双手打拼天下,创造美好家园,无数小人物的个人奋斗最终堆积成了美国历史。由此不难看出,在美国文化的内涵中,英雄并不仅仅是高高在上、供人瞻仰的神,更多是基于自身努力、靠头脑与双手开创一番事业的实实在在的人。超人这一角色虽然身为外星人,但是他的成长过程全部都是发生在地球上,被平民抚养长大,隐藏自身的超凡能力去平凡的学习与工作,这样平民化英雄自然最受追崇。

将时间推向现代,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荧幕上又涌现了一批新的美国英雄。2004年11月,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力作《超人特工队》上映第一天,票房收入就达到2080万美元,在全美再次刮起了超人旋风。与以往不同的是,片中鲍勃这一现代超人形象,颠覆了以往超人无所不在、无所不胜的传统设定,英雄们在片中陷入了自我意识与社会冲突的矛盾中。当超人结婚生子会怎么样?当超人被迫公开自己身份会怎么样?当超人也要为生计奔波会怎么样?当超人遭遇“中年危机”会怎么样?简直就是“能力越大,尴尬越多”啊,超能力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把事情越弄越糟。不仅鲍勃遭遇了诸多问题,他的家人也各有烦忧,即使一家子都拥有超凡的能力,他们的诉求却与普通家庭并无二致。当然作为一部英雄类动画,超能力自然不会完全无用,片中正是依靠各自的超能力,这个家庭最终变得更加团结融洽和睦。导演与编剧重构和深化了传统英雄形象,将早期的超人演绎得更具人的情感,更为完整丰满、有血有肉。

而如今,美国英雄类动画作品开始向着更深入地探寻与挖掘人性的角度发展。剧情和人物塑造不再局限于草根平民角色的热血励志故事,而是更加侧重于表现人性和现实。早期光明万丈的超级英雄们,如今都开始将黑化作为剧情创作的趋势。主线的大事件没有一次是大团圆结局。分裂,解散,矛盾已成为当下美国英雄类动漫的标志特征。例如DC公司旗下的蝙蝠侠这一角色,在新版的《蝙蝠侠》系列动画片中,笔墨更多地放在社会性和哲学性上,与以往纯粹以“超级英雄+超级大反派+拯救世界”这样的制作模式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而例如环球影业的《神偷奶爸》,迪士尼的《勇敢传说》,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精灵旅社》等等,则更是一幕幕轰轰烈烈的人性大戏。

中华大陆,与美国相隔一整个太平洋,而国产动画也与美国动漫走得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早期中国动画片选材和设定多是源自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名著等等。纵观动画史,中国也不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雄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国最早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片中的悟空还未遇上唐僧,作为天庭霸权中的一线光明,是花果山众猴儿的全部希望,它的名号仍叫齐天大圣。但是,在这一翻云覆雨,精通七十二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齐天大圣身上,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点什么。可能是因为它近似万能却未经人情世故洗礼,不见七情六欲,对于广大观众,它只是一个英雄的符号,并非有血有肉有情有泪的真情人。《大闹天宫》是那个年代里吸引过每个儿童的经典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这一点在动画剧情与角色的设定上同样体现了出来。中国动画片更多得倾向于表达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集体观念,尤其是集体主义思想更是其中的精髓。中国动画史中,个人主义单打独斗的英雄形象远不及集体英雄群像来得多,经典动画作品《葫芦兄弟》就是很好的例证,故事讲述的是一天鲁莽的穿山甲钻破了葫芦山,使得蝎子精和蛇精得以逃出,兴风作浪。一位老汉得知此事种出了七色神葫芦来对抗这俩妖怪,七个葫芦变成的七个神通广大本领超强的葫芦娃兄弟最终历经千辛万苦战胜了无恶不作的妖怪。在曲折离奇的故事剧情背后,其实隐喻着一个关于信念、救赎和牺牲的情节,符号化角色则象征着人类的多种精神与情感,例如穿山甲象征着人类的软弱以及反省,老翁代表着牺牲与希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葫芦兄弟中:大娃(大力娃)代表勇敢,二娃(千里眼)代表机灵,三娃(铁娃)代表信念,四娃(火娃)代表决心,五娃(水娃)代表善良,六娃(隐身娃)代表活泼,七娃(葫芦娃)代表坚定。故事的最后,七颗葫芦娃兄弟齐心协力,融为一体变作白色的金刚葫芦娃,不为邪恶吞噬,摧毁了妖精的野心,最终变作一座大山。这其实也释义了中国式的集体英雄主义,即: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团结向上、奋斗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