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分数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7 18: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小学分数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肠/移植
关键词: 小肠/移植;小肠/血液供给;血液稀释;血管舒张药;抗凝药
摘 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维持移植小肠血液灌注的方法. 方法 男,18岁,短肠综合征患者,全麻下接受其父亲供给末段回肠150cm,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术期维持出入量平衡,中度等容血液稀释,选用扩血管药,防止血管痉挛,以及抗凝治疗. 结果 术后31d脱离肠外营养,至今已术后34mo,未发生移植小肠明显缺血性改变. 结论 采取上述方法均是维持围术期移植小肠血供的重要措施.
Keywords:intestine,small/transplantation;intestine,small/blood supply;hemodilutior;vasodilator agents;anticoagulants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blood supply maintenance for transplanted small intestine during perioperation in a case of living related small intestine transplantation.METHODS A18-year-old male,who had short gut syndrome,received a150cm length of distal ileum from his father,and under went living related small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During perioperation,fluid balance of input and output;and moderate isovolumic blood dilution were maitained,and vasodilator and anticoagulant were used to prevent vasospasm.RESULTS Patient was stopped par-enteral nutrition on day31after the surgery.It has been thir-ty-four months since the operation.No apparent ischemic change has taken place on the transplanted intestine.CONCLUSION Measures described above are all important to maint enance of blood supply for the transplanted small intes-tine during perioperative care.
0 引言
维持围手术期移植器官血液灌注十分重要,尤其是移植小肠围手术期血供的维持,更有其特殊性.本文就1999-05-20实施的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维持移植小肠血液及灌注的指施作一简介.
1 病例报告
男,18岁,身高185cm,因肠扭转致肠坏死于1998-09在当地医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残余小肠40cm,术后并发空回肠吻合口瘘,2mo后在我院行肠瘘修补术,伤口愈合良好.但进食后出现腹泻每5~10次・d-1 ,体质量降至35kg,完全靠肠外营养维持生理需要.经近2mo营养支持,使术前体质量增至47.5kg.遂于1999-05-20在全麻下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的父亲,44岁,体质量72kg,平素健康,自愿为其子提供部分小肠.供体和受体均选择静吸复合全麻,分台同时进行手术.受体行颈内静脉穿刺置三腔深静脉导管和桡动脉穿刺置管,便于输液、给药、测压和取血标本;同时持续监测鼻咽温和呼气末CO2 .取供体带蒂末段回肠150cm,UW液灌洗血管后,UW液中低温保存备移植.受体开腹显露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将移植肠的动脉、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移植肠远端与受体小肠远端行侧端吻合,移植肠末端作造口术,并经胃造瘘管置入空肠营养管,用于术后胃肠道给药和营养.手术历时10h,术后31d脱离肠外营养,进普食.维持移植小肠血供的措施:①维持出入量平衡.术中依血压(B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循环指标,每小时的出入量以及血常规、血球压积(Hct)等相关实验室参数,不断调整静脉输注液体量以及晶体、胶体的比例.如游离残余空肠期:静输晶体液950mL,10g・L-1 白蛋白50mL;出量尿200mL,出血140mL,超入760mL,用于补充术前禁饮食生理丢失量.吻合血管期:静输晶体3500mL,100g・L-1 人血白蛋白100mL,浓缩红细胞2U;出量尿液1950mL,肠液40mL,出血1060mL.移植肠吻合期,静输晶体1000mL,红细胞1U,血浆420mL,10g・L-1 人血白蛋白50mL;出量尿400mL,肠液20mL,出血230mL,基本维持术中出入量平衡.术后同样依监测的循环指标,血红蛋白量(Hb)、Hct,尿量及其密度等参数,以量出为入,出入平衡或略有超入计算每日输注量及其成份.②等容血液稀释.游离残余空肠期,先静输60g・L-1 贺斯液500mL;在吻合血管前30min,静输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移植肠吻合期,再静输60g・L-1 贺斯液500mL,既起到扩容维持循环稳定作用,又有效稀释血液,始终维持Hct在30%左右.术后继续每日静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液500mL,共7d.③扩血管治疗.在吻合血管前1h,开始静脉泵注多巴胺,依循环状态,调节泵注剂量1~3μg・kg-1 ・min-1 .术后前3d,多巴胺继续按1~2μg・kg-1 ・min-1 持续泵注;术后4~7d,多巴胺用量改为60mg・d-1 ,以1μg・kg-1 ・min-1 持续泵注.血管吻合结束前30min,前列腺素E1(PGE1),0.3~0.4μg・kg-1 ・h-1 持续静脉泵注,术后每日给100μg静脉泵注,共17d.术后前3d还辅助给予罂粟碱30mg和妥拉苏林25mg im,均2次・d-1 .④抗凝治疗.术后给低分子量肝素100mg・d-1 ,持续静脉泵注,共7d.肠溶阿司匹林0.1~0.3g经胃造瘘管ig或po,1次・d-1 ,持续至今.
转贴于
2 讨论
小肠移植属系统工程,为保证移植小肠血液灌注良好,选择粗细合适的血管,小心操作避免血管撕裂以及精确的吻合对位,防止吻合口皱缩、成角、有张力,十分重要.但同时还应重视围术期非外科的治疗和管理,这是对确保移植肠成功重要措施之一.维持围术期有效循环血量的稳定,是保证移植小肠血液灌注良好的基础.移植肠血管吻合后,尤其在开放移植肠血运时,血流动力学将有明显变化.要防止机体因血液重新分布,代偿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而影响移植肠血供.必须及时补充血容量,酌情增加多巴胺的用量,以维持移植小肠血供.静输适量的贺斯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行等容血液稀释,维持Hct30%,可减少手术中红细胞和其它血液有形成分丢失,节约血源[1] .伍建材等[2] 证实,中度等容稀释后不但小肠氧供和氧摄取率保持不变,而且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但血液稀释后应防止低血压,以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肠道血管收缩,以及小肠逆流交换机制亢进,导致肠粘膜缺血.低分子右旋糖酐既能提高血浆胶透渗压,还可降低血液粘滞度,因此,术后每日静输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持续7d,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应用扩血管药物,防止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是术中和术后早期维持移植小肠血供的重要措旋.多巴胺按1~10μg・kg-1 ・min-1 静脉泵注,不但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维持循环稳定;而且还有扩张肾和肠系膜血管作用,增加其血流量,改善内脏血供,可持续静脉泵注8d.术后早期联合应用妥拉苏林和罂粟碱,同样是为了舒张外周血管和预防移植小肠血管痉挛.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MN9202,对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3,4] ;参麦注射液有改善肠道灌注和氧合的作用[5] .小肠移植术后抗凝治疗,可防止血管吻合口变窄及血栓形成.肝移植动脉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术后5~7d,成人发生率为2%~12%,平均5%,儿童发生率则可高达9%~26%.肝素钠的抗凝作用早已被临床实践证明,但由于其与血浆蛋白亲和力高,因此抗凝效果不稳定,需多次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系肝素裂解而成,虽其抗凝血酶作用较弱,但它保持了抗因子Xa的作用;而且低分子量肝素还具备普通肝素所没有的一些特性,如sc给药方便,抗凝效果可以预测等.
参考文献
[1]Zhu XL,Chen CY,Zhang YM,Xiong LZ.Immunosuppressive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and acut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2000;21(Suppl):108-110.
[2]Kreimeier U,Messmer K.Hemodiution in clinical surgery:State of the art [J].World J Surg,1996;20(9):1208-1217.
[3]Wu JL,Ying LS,Tan JF,Peng WP.The effects of moderate a-cute normovolemic bemodilution on intestinal oxygen supply and consvmptionin anesthetized catscats [J].Zhonghua WaikeZazhi(Chin J Surg),1999;37(5):306-308.
篇2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治疗;预后;手术时机
[中图分类号] R74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factor of craniotomy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ime fo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d aneurysms. Methods 14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d aneurysm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y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analysis and divided into the junior group with 84 cases and senile group with 60 cases, and the patients were respectively treated with Craniotomy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t early and postponed stage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operation methods in the early stage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postponed stage in the junior group, and in the senile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ostponed oper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Conclusion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 treatment i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time, but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operation method, and the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treatment and craniotomy for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d aneurysms can promote the rapid recovery and obvious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Prognosis; Operation time
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常见,发病率很高,仅比高血压脑出血以及脑血栓要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导致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1]。脑表面或者脑底部发生病变的血管出现破裂,在蛛网膜下腔流入了血液从而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叫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并发症极易出现[2]。若患者出F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其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将会显著增高,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动脉瘤性的患者相比,预后更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出血后易出现脑疝、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3]。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然而对开颅手术以及血管内治疗该病的时间争议仍很大。该文方便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来该院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对血管内治疗、开颅手术的时机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和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篇3
关键词: 中学教师;学分登记;教师培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今后五年将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2011年11月,湖南省教育厅了《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湘教发〔2011〕61号)。2012年2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了《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函》(湘教继函〔2012〕4号),文件规定,凡取得教师资格、现在湖南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中学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以下统称为“中小学教师”),均属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对象。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实行分年度登记、五年一周期核定的管理制度。教师每年参加培训所获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五年周期内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教师准予结业。从2011年开始,长沙市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并借此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培训工作。笔者作为长沙市中学教师学分登记管理员,在此对相关工作作一总结性思考,以期助力于教师的培训事业。
一、本周期内前四年度教师学分总量概况
目前,长沙市共有23830位初、高中教师注册在省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其中初中教师14814人,高中教师9016人)。截至2014年,本学分登记周期(2011―2015)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在长沙市中学教师中,本周期内已经达到360学分以上(含)的教师共有7939人,在288―35分区段的教师共有6102人,在216―287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5053人,在144―215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2647人,在72―143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1300人,在72学分以下的教师共有789人(近年新入职的教师也统计在其中)。
长沙市中学教师2011―2014各年度人均学分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中学教师中,各学分区段教师所占的比例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学科教师总数的比例如图3所示。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市直、各区县(市)中学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辖区教师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二、对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情况的分析
1. 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日益重视,参培积极性不断提高
综合分析2011―2014各年度的教师人均学分数据(图1)可以看出,从整体来说,教师每年度的人均学分逐年增加。2011年度,教师的培训学分都普遍较低(人均45.9分),甚至很多教师都只有校本研修的学分。但在随后的2012年度、2013年度和2014年度,教师每年度的人均学分上升十分明显,尤其是在2012年、2013年度增加显著。统计学理论指出,数量的变化是物质内部变化的的外显指标。由此可以反映,随着学分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越来越重视,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很重视参加培训学习,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的学分偏低,他们平时很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甚至个别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和学分登记还有抵触情绪。
2. 长沙市中学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基本合理
从长沙市中学教师中各学分区段教师所占的比例图(图2)和长沙市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学科教师总数的比例图(图3)数据来看,长沙市的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相同的学分区段所占本学科教师的比例基本一致。在大于360学分区段(含)中,该比例基本上在35%左右;在288―35分区段,该比例基本在25%左右;在216―287学分区段中,该比例基本在20%左右。但是应当看到,从整体来说,教师学分偏低,低于288学分的教师占教师总量的41%,这些教师要在本周期的最后一年内达成本周期的学分目标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此外,极少数学科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也相对偏少。因此,我们本周期内的教师培训还有比较大的努力空间。
3. 各区县(市)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综合分析长沙市市直、各区县(市)中学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辖区教师的比例数据表,长沙市各区县(市)在各学分区段的教师占本辖区的教师比例基本一致,都有30%左右的教师已经达到或超过了360学分,约20~30%左右的教师位于288―35分区段。但是也应当看到,各区县(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学分登记过程中,对可允许登记学分的培训项目尺度把握不尽一致,对有关项目认定的学分数量存在差异;二是不同区县(市)对教师培训的组织力度也不尽相同。
三、对继续教育学分登记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
1. 各市(州)、各区县(市)对教师培训工作应有周期性的统筹规划
纵观我国现行的教师培训,很多地区都是行政任务式的培训,缺乏统筹安排和系统管理。但是,随着学分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在每一个培训周期内,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不少于360学分(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因地制宜,对教师培训进行统筹安排。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既有长远计划,也有短期规划,既要能为教师们创造培训学习机会,满足教师的培训学分需求,又要避免盲目培训、重复培训,避免简单地为学分而培训。在周期培训计划的安排中,应该具体落实到年度培训计划,比较均衡地分布,切忌杂乱计划,也忌前松后紧,否则教师们会手足无措,甚至无法完成学分目标,影响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2. 学分登记管理可为教师培训计划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湖南省的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功能比较齐全,其登记的有关信息不仅包括教师所在的区县(市)、单位、学科,还包括教师在各个年度参加培训学习的项目名称、时间、学时、学分以及参培层次。该系统不仅仅具有学分信息的记录功能,还具有信息的分类统计功能。在每一年度的学分登记工作结束之后,各市州、区县(市)可以调取本辖区教师历年来的培训信息表,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教师们在此前曾参加过的培训项目有哪些,目前已有学分多少,距离完成不少于360学分(360学时)的培训学习的差距还有多远,进而得出我们还可以组织哪些学科、哪些项目的培训,如何进行培训的课程设置,参培对象可以是哪些教师,培训学习该有多少时长等参考性结论,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经验进入学习的,成人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强调实用性。田俊国教授指出:“培训已到了讲求实效的时候了”“培训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应该是很重要的战略转型手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实效。学分登记信息虽然可为教师培训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但应该看到,这些信息记载的也仅仅是教师们过去学习的点滴经历,并且有些还是教师被动参与学习的。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深入到学校、学生和教师中进行调研,了解教育实情,了解教师们的真正需求,摸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力争通过培训,帮助其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3. 学分登记管理可为学校遴选参培学员提供重要依据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很多基层学校因为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不高,或怕影响学校的课堂教学,常为参培学员的选送发愁,经常出现“甲培训送乙人”的现象,选送了不在一线教学岗位的后勤或教辅人员参加专业学科教师培训,“次要学科”教师参加“主要学科”的教师培训,肄业班教师参加毕业班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甚至出现了一位教师承包全校培训的“培训专业户”“学分暴发户”现象,这必然造就一批“不上进”教师和“学分贫困户”。学分,就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定量指标。在每期培训的学员选送中,学校应该根据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要求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师们已有的学分数量,慎重遴选教师参加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培训学习的机会。
4. 学分登记管理呼唤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加强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文件精神,“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事实上,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并没有完全按照该文件的指示精神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有的地区甚至连2%的比例都不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要达成国家的政策目标就比较困难。再者,要达成国家的政策目标,我们还应该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大力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团队,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改单一的讲座式培训模式为集中培训、远程研修、交流研讨、观摩学习、校本研修、菜单式培训、教师自主学习等多种培训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改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为教师进修学校、高校和基层学校一起联动,以市培和区(县、市)培训为主,国培、省培、市培、区(县、市)培和校本培训多管齐下。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提升各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变成了永恒不变的探究性课题。一个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网络形成的程度,为初中学校培养合格的初中生人才。该如何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呢?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归纳以下两点建议,供各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随机进行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根据以往的数学大纲概要,我们不难发现,大纲内容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并且编者在编排新知识的时候,处处对旧有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比如,关于数学分数的四则运算内容中,就涉及对已学过的归一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等复习。通过学生解答问题,能够做到解一题带一串的方法,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久而久之就会起到很大的积极效果。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旧有知识的缺陷、遗忘等进行及时的补救和复习,对总复习的阶段起到巨大的缓冲效果。
二、抓好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离不开常规教学模式,同时常规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基础。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紧抓常规教学模式。例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规范,教导学生课前课后及时预习、复习、做作业、练习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及学习习惯等。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需要向更专业、更细致、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在毕业考试中的数学成绩,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数学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认识并改正教学存在的缺点及不足。作者认为唯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务实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篇5
【关键词】数学 生活 数学元素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魅力非凡。其原因一是数学理论一经确立,基本上不会被,以后只是深化和推广而已,不象其它自然科学分支经常发生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现象;二是它的高度抽象性使它居于比自然界及至其他自然科学更高的层次,自然规律和谐用数学结构表示出来时,已经抓住了最本质的特征,由“形似”到了“神似”的地步。
数学,作为应用学科,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践。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我们的教学似乎与生活实际脱离了联系,导致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感到枯燥,或者是学了不会用。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教材,联系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小事情中都蕴含着数学元素。
一、从日常生活中留意,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无处不在,只是因为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的慧眼。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们就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对数学学科的敬畏之心,教会学生留意、观察、思考的习惯,去发现数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知识点,与生活联系就很密切。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零食的外包装,如方便面、薯片、饮料瓶等,还有家里的食盐、面条、面粉等袋子,上课大家一起观察,认识。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接触到过这些单位,只是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数学上所要学的知识。把它们拿到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无形之中也就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
再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一个西瓜切成好几块,一个蛋糕切成几块。我们把一个西瓜看成 “1”,那么这切开的几块就不能再用学过的数表示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怎么表示这其中的一块或者几块呢?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分数的学习。同时,把一个西瓜切成8块,一个同学拿了3块,一个同学拿了5块,谁拿的多?很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拿两个一样大的西瓜,一个分成了四块,一个分成了八块,问哪块大?同样又把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学习了。
可见,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小例子都可以用于数学教学中。这样的生活小实例,从另一方面来说,就蕴含了数学美。因此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就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数学。因此,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玩中学。
二、数学与生活是一对孪生兄弟,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与学风则是教学相长的不二法门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例如,小时候,我们常被问到: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像水电费收取、储蓄利息的计算、日常购物等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总离不开数学,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生活中有关数学元素的例子的确很多。例如关于“0”的认识,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零碎、小数目、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乃至中学老师关于0不能为除数的口头禅。“403房间、2009年”中, 0所表示的意思显然不同。4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4)”与“房号(3)”的(即表示四楼三号房),可删去;2009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由此可知,知识的未知领域远远大于人类已认知的空间。作为教师,求知欲与创造精神常新,教学相长,才能相得益彰。
三、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无时不有,教给学生开放的视野是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期货与微商都已进入我们的全新生活领域。同时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利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和决策,都将成为数学课程中的“座上宾”。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美。
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意识
篇6
1.1关于生源
优秀的生源质量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保证.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属于本科二批录取,由于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偏见,男女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综合反映,当然也与学校的教学传统、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因素有关.初等教育学院数学方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按其报考志愿录取的,但学生的高考志愿往往并非完全出自学生的个人意愿,如受高考分数线的限制或听从父母的意见等,因此部分学生选择数学方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客观来说,学生的高中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接受数学分析的教学时可能具有一定的障碍.
1.2关于学生的数学观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容的特点,人们往往把数学等同于数学知识(在此主要指各个具体的数学结论、命题和公式等)的汇集,后者又常常被看成无可怀疑的真理.过去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局限于知识成分,很少涉及到数学思想、精神、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观念成分.正如丁石孙教授所指出的:“我们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同时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对数学的片面理解—把数学等同于计算(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把数学看成一些枯燥的概念和定理的集合、看不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应用能力差.这与我们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1.3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来看,因为数学是现行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很多学生学数学只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任课教师曾经对12级数学方向的(1)班43名学生实行无记名调查,调查内容是写出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和一本数学课外书的书名,结果表明只有两个学生分别写出了华罗庚和陈景润,一个学生写出了《邮票上的数学故事》,缘于高中老师的推荐.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读过数学课外书.这里说的数学课外读物是介于纯粹的课外读物和学习参考书的一个中间品种,它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却不是立竿见影的.例如徐迟在《歌德巴赫猜想》中写道:“陈景润之所以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得益于当年的中学数学教师沈兰上课时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的科普数学知识非常薄弱,令人感到震惊.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来看,学生认为小学数学内容简单,与大学数学关系不大,因而感觉深奥难懂的数学分析课程对于他们以后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用处不大,由专业定位产生的“无用论”思想直接导致学生的功利实效主义观.其实,数学分析的专业知识在开阔教师的视野,指导教师在解题研究中有很大的居高临下作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三或大四的学生认为数学教育类课程如《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解题研究》更受同学们的欢迎,更有实用价值.在传统的数学模式下,很少有学生把自己现有的专业特点与未来的职业特征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但我们对北京19区县245所小学9864位小学教师调查反馈表明:大学数学课程若能联系到小学数学知识,如加强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及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等,则对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是很有益的.
1.4关于教材和教师
现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这是一本优秀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数学分析作为大学生入学第一门课给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学生普遍反映接受起来有困难.特别是严格的极限理论,是学好数学分析的一个门槛.其实大学教材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按统一规定使用某一出版社的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尽管新任教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上岗前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培训,但对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也只是杯水车薪.如何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取舍到教学方法的设计,解决好“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必须随时了解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向,并把相关内容及时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
2课程目标
数学分析是近代数学的基础,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已经深入到数学的每一个分支,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实数集上的函数,主要工具是极限.大一学年学习极限论和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共计144学时;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和级数论,共计54学时.通过对数学分析课程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课程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2.1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2结合义务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能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2.3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了解数学文化,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等,培养全面的审美情操,提高数学素养.
2.4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正与反、一般与特殊、运动与静止、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等.
3教学建议
担任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梯队教师立足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3.1树立专业情意,培养学习兴趣
入学初期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解小学、服务小学、研究小学的教育是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来说,是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促成小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小学教育专业化应当被看成教育现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小学教育特点及高素质师资的要求,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求学内因,自觉地进入专业自主学习状态,否则他们自认为献身小学是大材小用.由于学校安排的教育见习时间是大一和大二下学期,教育实习时间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缺乏感性认识,他们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小学数学就是加减乘除,没什么难教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寻找一些只有站在高等数学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的小学数学问题.例如在实数的有关概念教学中,结合小学课堂的一个真实案例:在教循环小数一课中,认识了“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之后,教师让学生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有一位学生说道:“3.9999……是循环小数”.立刻遭来了一位同学的反对:“我曾经在数学报上看到过,3.9999……=4.而4是整数,整数怎么可能是循环小数呢?所以3.9999……不是循环小数.”学生似乎言之有理,教师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只有尴尬不语.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作为小学教师,既要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作用和蕴含的数学文化,也要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认识,提高对教材分析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具备高一级的数学知识,了解与小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以发展的眼光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避免犯有科学性错误.只有有了深厚的高等数学知识且认清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将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学,合理而准确地驾驭小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的求知需要.
3.2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成功中学数学教育靠的是什么呢?“一是靠对数学的深入理解,二是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数学理解不深入,心里发虚,讲起课来淡而无味;人文修养不足,只能就事论事.”借鉴到大学数学教育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文化视野看数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俗语、谚语、古诗文创设一个适合的文化氛围并用数学解析它们,有助于数学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层面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否则教师自认为把定理、推证和演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可学生仍然是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云.例如在讲授抽象的极限概念时,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对数学无限性的描写介绍给学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把空间无限与时间无限,无限大与无限小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学科“关门主义”,注意纵横联系,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全方位教学,不仅要看到它与后继课程的相互关系,还要看到其中渗透的哲学、美学等思想,文理渗透.例如在讲完导函数的应用后,当即送给学生一句话:“岁月有极限,要定好人生目标;追求无最值,需解对生活方程”(其中极限、目标、最值、方程都是数学名词).言传身教的同时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育,其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更不是数学家.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时,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使不少对数学兴趣并不高的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数学.如果让憎恨数学的学生毕业后再投入到数学教学中,会导致恶性循环,误人子弟.因此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从某个现象、事件、故事、案例、小演示等引出问题切入教学主题,比直接从概念、定义、定理切入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起他们积极地思维,形成思维上的师生良性互动,改变沉闷的数学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应该坚持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与提高教育素养并重,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给学生以鱼(显性知识),又要给学生以渔(隐性知识).
3.3改进教学方法,增删教学内容
我们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的理论,结合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采用内容分层次教学法,整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例如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limx0sinxx=1,limx0(1+x)1x=e是两个重要的极限?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课堂上展示的一个个孤立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关键内容,把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而相对来说不是最基本的一些内容不讲或作为选讲部分,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选学.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适当减低概念的抽象程度,以求得难度的减低,达到直观理解的目的.同时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大量枯燥的概念、定理以直观的图形、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微积分在高中课程中占了一席之地,大学第一学期的课时计划,基本上是高三微积分初步的拓展,涉及了极限、导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以及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应用.讲授重点放在学生不熟悉的问题上,同时两种教材对比,找出异同,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突出新知识.在引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指出相应概念如何被当代某些学科领域和后续课程引入,以新的前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调整,数学分析的教学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解决好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等数学教学特点,顺利完成高中数学到数学分析的过渡,提高数学分析的教学质量.例如高中讲的穿线法解简单的一元高次不等式,本质是连续函数根存在性定理的运用,让学生觉得“得来全不费功夫”,没必要再炒一遍冷饭.同时利用英文教材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国际视野下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尽管大三才开设数学史课程,但教材里面的许多定理都是以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趁热打铁地介绍相关的数学成果,穿插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和思想教育,效果比专门学习更好.
3.4改革考核制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现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以闭卷为主,采取笔试的方式,考试内容大都以“模仿记忆”为主.为了改革传统考试的弊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情感,培养创新精神,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增加了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结、论文等来考察他们的成绩.作业的类型多样化,例如常规作业,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问题,课题研究作业,专题研究报告等.作业结果的呈现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例如习题解答,数学学习体会,数学小论文,研究或调查报告等.试卷所选用的题目也不局限于原来的“老面孔”,而要赋予新的背景,开放性的题目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自主创新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要涉及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学科综合.在检测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查阅资料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去探求新知的欲望,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学完定积分的概念后,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如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多维交互 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个角度讲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或服务活动的中初级技能型实用人才。但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中职学生属于普通教育首轮评价(中考)的失败者,事实证明,普通教育的评价机制无法适应中职学生。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中职学校传统的评价体系仍或多或少地残存着普通教育评价的影子,因此,目前中职学校的评价体系无法客观全面地评价中职学生。
一、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内涵阐述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育人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大量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在企业里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的智力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维交互式评价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力图构建起一套适合中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中的多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指标的多维度,具体包括学科知识评价、技能实训评价、德育评价以及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等。学科知识评价应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向过程性评价转移,淡化甄别与选拔。技能实训评价应侧重技能习得过程的跟踪,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考核相结合。德育评价侧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形成过程的引导与交互,在德育千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着重动态描述而非定性。社会综合适应性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认知、适应及行为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综合,是学生个体对其周围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需要做出反应的能力。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是指学生对班级、社团、实习单位、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认知及适应能力的动态变化跟踪。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评价、学生社团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评价、学校及企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通过多元主体可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描述以及实现多元主体对评价对象的引导作用。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中的交互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鉴定,而是通过评价过程修正学生行为,激发主观能动性。中职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通过自我评价以及与其他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互评,实现评价指标的激励导向作用。二是评价指标之间的交互。中职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提高需要情感上的推助,而其在知识技能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又会反作用于情感,产生愉悦和自豪感,单方面的学业评价或德育评价无法全面展现学生本体,更无法产生互通互促的作用。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因此,基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应尝试学科知识评价、技能实训评价、德育评价以及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四者之间的互通与互补,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以学分制为平台,构建四部分指标的学分体系,如右图:
必修核心学分是指四个部分必须修到的最低分数;选修交互学分是指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总的学分数,但各个部分之间允许相互抵充;额外拓展学分是指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特长发展学分,这部分学分同样也可充抵进选修交互学分中。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是基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及现状的一般性构建,从多维度、多元主体互动的角度出发,构建师生、生生、校家、校企及学校与社会的网状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制度及评价运行机制的建设,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移。
二、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观指出,教育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是对教育主体的综合性描述。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多层面、多方位的描述,反映评价对象在各个方面的状态,同时通过多维度的指标构建以及立体化的交互评价过程,实现教育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因此,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发展性原则。学生的成长首先是人的成长,是以发展为目的、面向未来的生活实践过程。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仅要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看到学生的未来。同时,发展性指标要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在发展性指标中让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人本性原则。所谓人本性原则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作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并能自我调整的主体看待,利用评价体系挖掘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文化、身心发展基础,制定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三是过程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评判学生的优劣,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及状态。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反馈、调整、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指标导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评价的意义不在于发展结果,而在于评价作用发挥的过程。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评价对象的动态交互过程及指标作用结果,充分发挥评价指标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构建途径
采用总分总的构建思路,首先确定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该总目标要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家庭以及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然后将总目标分解为四个子目标,分别由对应的四个部分实现:
第一部分为学科知识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调研行业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透析出岗位核心能力并由此确定对应课程。课程体系应至少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德育及文化基础课程,可采用现有的国规体系;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部分课程不宜多,以够用为原则;三是项目化的技能课程,以校本开发为主,宜小而精;四是泛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该部分可纳入学校公共课程资源中,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扩充学分的作用。其次,构建课程体系的学分制平台,研究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学分分配比例,根据企业调研数据确定课程最低学分数,即必修核心学分部分,在核心课程过关的基础上,其他课程允许最终考核不通过。第三,提高过程性评价比重,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基发展与环比发展相结合的学科知识评价方式。
第二部分为技能实训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的技能实训应包括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两部分。校内实训评价可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自评量表;二是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质性跟踪评价,为减少实训教师的工作量,可分阶段定期评述,但每学期至少应有五次以上,即每月至少一次质性评述;三是学生之间或实训小组成员间的质性量化评价,所谓质性量化评价是指事先设计含有态度、交流、过程、结果等指标的评价量表,然后采取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的方法;四是实训作品的量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实训指导教师评价。校外实习评价可由学校实训处牵头,联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的负责人共同制定评价方案,由实训处及相关实习指导师傅负责具体实施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在基本的实习实训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校企双方对实习学生的定性及定量评价制度,建立校企评价的有效沟通渠道,在完善实习学生跟踪指导措施的同时,发挥实习实训评价的引导激励作用,通过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为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确定德育核心要素及包括必修核心学分、选修交互学分、额外拓展学分在内的学分分值系列,再由学校政教处牵头联合班主任及家长代表研究制定评价方案,各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负责具体实施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借鉴德育千分制平台,细化德育考量标准,研究制定家长评价机制与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及家长教育引导机制,建立学生德育学分申诉机制及学校、家长的学分交互渠道,最终形成在德育方面的学校、家长、学生三元主体的评价方式。
第四部分为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首先应大力发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扩大学生参与面,为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提供平台。其次,学校应积极主动加强与社区、企业的联系,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及社会调查搜集、整理、分析中职学生所应具备的参与社会活动的各种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着手构建评价量表,采取自评、互评及他评的方式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运行机制。
在初步形成以上四个部分评价体系的同时,应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着手分析研究学业、德育、实习实训及社会综合适应性的整合,在确定各自必修核心学分值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四者可以部分相互替代的学分抵充机制,形成选修交互学分圈,以此拓宽职业学校学生的成才途径,实现职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提高评价体系的运作效率,可由学校信息中心牵头根据业已形成的学业、德育、实习实训、社会综合适应性等四方面的评价指标及运行操作方式,开发一整套基于数据库系统的运行软件,实现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社团、学生个体、企业、家长等各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运作平台。
参考文献
[1]陈燕文 谢东宝 家长评价学生发展的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2)。
[2]张爱兰 关于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5,(09)。
[3]九日 教师评价要以德为先[j].甘肃教育, 2010,(03)。
[4]刘学智 张雷 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韦伯模式本土化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9,(12)。
[5]孙玲 学习性评价: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12)。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37-01
一、运用现实案例,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也是一项生活学科,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点点滴滴都是数学知识的案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案例,这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理解、掌握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完善,认知能力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很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片面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善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事物的理解。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比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这样以来就能够很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抽象事物,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还可以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联系以往知识,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增加新的知识点,看似比较繁杂,其实每个知识点都有所属的知识体系,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旧知识作为引子,通过以往知识的复习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识。因为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之前的加减法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填空:6比5多(),5比6少(),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得出答案都是1。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入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让学生填入6比5多()分之(),5比6少()分之(),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两个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6比5多(5)分之(1),5比6少(6)分之(1)。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来引发学生进行有效对比,让他们对于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又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位置》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三年级学习的《位置与方向》知识,引导他们将以往的知识结构进行升级,加深他们对于位置、方向的理解程度,在减轻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有效的引导学生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三、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升学生数学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学习自主性不足,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师教什么才去学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短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例如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问题设计的对象:在年月日认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日进行教学,在时分秒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班上钟表进行演示,在教学除法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班上同学进行分组训练,在教学面积计算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测量书本、课桌、教室的面积……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现象,解决身边的 数学难题,探究身边的数学规律,以便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技能。
四、引导实践运用,推动学生综合思维技能
篇9
从历年情况来看,每到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原五年级中等学生人数迅速变化,学困生比例逐渐增大。究其原因,教学内容编排跨度大是重要因素。
一、教学内容编排跨度探析
⒈几何图形从平面骤升到立体
从三年级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开始,到五年级下学期认识圆的特征,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学生几乎都在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而六年级的第二单元,就开始深入立体图形知识的学习,由平面到立体概念性知识增加,空间观念由二维转向三维发生质的拓展,学习难度增加了,空间观念发展较慢的学生就会感觉吃力。
⒉数量关系从具体跨越到抽象
六年级以前所学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等,这些都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只要设置特定的生活情境,再加上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便可总结出数量关系式。而六年级的数量关系,如,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的对应量,对应量÷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等等,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没有,他们根本无法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即使教师反复讲解,一些学生仍无法理解。
⒊部分知识前后间隔时间长
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圆的知识,相比其他平面图形,圆的概念性知识多,圆的周长、面积计算起来相对比较复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算令人满意。可是到了六年级下学期,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部分学生又把知识“还给”了老师,这时再学习圆柱、圆锥,还得拿出2~3课时复习圆的知识,而且学生还不容易理解。这种情况下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接踵而来,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接受。
⒋例题之间结构层次跳跃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而六年级教材中的个别例题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前后例题间的跨度大,让大部分学生无法接受。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的两个例题。
【例1】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例2】2007年10月,亮亮把200元按二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万元?试一试:根据国家税法规定……按5﹪的税率缴纳利息税,纳税后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我们知道例1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而例2的“试一试”却是一个四步计算应用题,由“一步计算”一下子跨到“四步计算”,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做题时常常顾此失彼。而课后练习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只有几个学生能够掌握。
二、因时因地活用教材策略
⒈在实践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变,有些学生不能一下子接受,但只要让学生多接触实物,相信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培养起来。如,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让他们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让他们自己动手做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历感悟中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⒉用基础训练题强化数量关系
六年级数学数量关系较为抽象,无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我的经验是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加强基础题的训练,每节课开始时都出示基础训练题。如:六(3)班有学生50人,女生占35%,女生有多少人?六(3)班有女生30人,正好是全班人数的35%,全班有多少人?每节课都有4~5题,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这些基础题的训练就像大海中的灯塔,能为学生学习较为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指明方向。
⒊在前后知识间加强联系
圆和圆柱、圆锥之间的间隔时间太长,教师可在六年级上学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练习。这样既复习了圆的周长、面积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慢慢适应繁杂的计算,不至于到了六年级下学期手足无措。
⒋以分步计算减缓例题间的知识跳跃
对于例题间知识跨度大的问题,可以采用分步计算的策略。如百分数应用题例3的“试一试”,可以引导学生小结,得出求纳税后的实得利息可以分为这样几步:①求应得利息。应得利息=本金×利率×时间;②求利息税。利息税=应得利息×税率;③求实得利息。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这样把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为几个步骤完成,学生再解决此类问题就轻松多了。
篇10
分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还受一定的限制。另外,学生的思维可能也受“比较整数大小”方法的阻碍,因此,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学生出错的机率可能会高一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的大小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分数的大小教学反思范文一分数的大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地方:
一、巧设疑问,形成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倡导:数学的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复习题,即同分数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的复习题,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比较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5/6和8/9,这两个分数谁大呢?能像刚才那样快速的比较出谁大吗?你遇到了什么问题?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问题。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这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全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由学生提,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最后组织汇报交流得出比较的方法。因为有复习旧知做铺垫,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比较出1/4和2/9谁大,学生的探索做到了有的放矢。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他们一共想出了3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1/4大于2/9。同时学生在交流中。
三、关注教材,用活教材。
北师版的教材一向不主张学生的死记硬背,因而出现在数学书上的结语或概念是很少的,而书上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关于通分的概念在我看来就十分珍贵了,于是一开始在设计教案时就安排学生在这里自学,期待学生能读懂些什么。但是在试讲中我发现这段在我看来很简单的很简单的内容,学生读起来却十分绕口,难于理解。我不禁彷徨了,心想这个概念既然这么难,是不是该由我来直接讲?但我确实又不想让学生们失去一个直面书本的机会,于是就把心中的疑问和同年级的数学老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通分的概念一定得由学生们自己读,但我们老师得引,这里却不是引导他们如何读,而是引发他们的讨论,让他们自己需要从这里概念中读出理由。于是在这个读书的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两个活动来引发学生的讨论:一、从多种方法中找出哪一种是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大小的。二、看老师正确的通分。果然学生的思维被我引爆了,围绕通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不是很透彻,导致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另外,因为本节课的内容多,某些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等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从这次对新教材深入的研读,我感受到要真正读懂新教材很难,需要我们前后联系,认真思考,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纲,心中有本。
分数的大小教学反思范文二分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还受一定的限制。另外,学生的思维可能也受“比较整数大小”方法的阻碍,因此,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学生出错的机率可能会高一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课前,先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或一张正方形纸。
一、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然后再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再折出它的八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颜色。仔细观察涂色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即1/2,1/4,1/8谁大谁小?)启发学生思维,如果继续对折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桌交流想法。汇报想法。孩子们都能理解,同一张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是一种成倍缩小的情况,为了避免给孩子们造成知识上的误导。接着,可以用课件让生观察,同样大小的图形,平均分得份数不一样,每一份的大小就不一样,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不是成倍缩小的情况)。如果学生问: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纸?可以启发学生想,在比较物体的大小、长度、轻重时,这些物体必须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比较呢?这时学生定会恍然大悟(必须在统一单位的情况下)。
二、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情况:
这种情况孩子容易理解,直接引导孩子观察图形,他们从图中的涂色部分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因此,不用把重点放在这种情况上。
最后可以把两种情况对比,概括总结方法。
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起来也较轻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
分数的大小教学反思范文三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学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1)动手操作比较;(2)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图,找包含的分数单位,启发学生说出:2/3是2个1/3,1/3是1个1/3,2个1/3比1个1/3大,所以2/3>1/3; 2/5是2个1/5,3/5是3个1/5,2个1/5比3个1/5少1个1/5,即2个1/5比3个1/5小,所以2/5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的共同点,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同时指出: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数的单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就表示份数多(也就是包含的分数单位多),所以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与刚才学习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说出(1)画个图来看一看;(2)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第一组图,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2>1/3;再看第二组图,教师可以在比较第一组分数大小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接着说明这两个分数都取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吗?哪一个大呢?引导学生说出1/8
- 上一篇:有趣的动物行为科普知识
- 下一篇:核电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