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流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7:5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物流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物流规划

篇1

[关键词] 物流系统 规划设计 体会

20世纪70年代,自动化物流系统已在先进工业国家的制造行业中广泛采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先提出著名的JIT准时制生产方式,开创了现代制造管理的先河。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和CIMS)概念,并在机械制造业推广。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包括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在制造业的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现代制造技术体系的物质支撑。现代物流系统在此期间完成了质的飞跃。现代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为此,物流系统设计也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各国政府和企业关心的课题。物流系统设计是指经过系统分析,完成物流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体系的构想,形成物流系统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的过程。企业物流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就是根据企业物流的功能要求,以提高服务水平、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制定各要素的配置方案,最终建立起企业物流系统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即: 快速响应、最低库存、集中运输、最小变异、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

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应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这些原则对规划设计的实施具有提纲领的作用。具体来说,这些原则包括:

1.市场原则:企业在开放性的市场中获得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所需的资源。

2.网络集成原则:企业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物流资源、物流业务、物流信息等要素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网络化管理,实现要素间的协调与配合,使所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

3.灵活性原则: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可利用的资源,做出有效的应对。

在对企业进行物流系统设计规划之前,还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调研分析:

1.市场情况:随时跟踪物流市场总体状况,有助于掌握宏观,找准本企业的市场定位。

2.行业状况:掌握行业基本物流水平,进行同业对比,对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力分析,从而合理规划企业物流,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自身情况:包括本企业的物流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人员素质、客户信息、物流技术运用现状、成本费用等,绘出整个企业物流系统的相互关系图,为实现企业物流作业一体化、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奠定基础。

4.其它非物流因素:包括地区市场差异、经济发展状况、工业标准、政策法规等。这些方面都对物流的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对以上几点充分调研后,就可以分析出影响整个企业物流系统能力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下面以生产企业为例,来谈几点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体会。

生产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采购物流为起点,经过运输、搬运、装卸、加工、包装、存储,以销售配送和回收物流为归宿,生产物流是其核心。也可以把其物流活动归为货物流和信息流两类。其中,货物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采购、制造支持和产品配送;而信息流则细分为计划/协调流和作业流。在规划生产企业物流系统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使企业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一体化、均衡化,消除生产物流中的瓶颈现象,以初步建立并完善内部物流准时化管理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为目标,达到合理、高效的目的。

根据上述原则和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生产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

1.物流节点布局规划:物流节点是指各种货运车站、港口码头、机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等设施。物流节点布局规划不仅包括确定物流节点的规模、功能、数量和地点,同时还要确定厂区及车间的平面布局,如仓储区、分拣区、生产区、内部通道等的布局等。根据物流节点的功能、作业流程和服务质量要求等,形成物流节点的网络化,该网络应融合信息和运输功能,包括了与订货处理、存货管理以及物料搬运等有关的具体工作。同时,在动态的市场竞争性环境中,物流节点网络也应该是动态的和灵活的,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物流节点网络进行修正。可以说,企业的物流节点网络结构将直接影响企业物流的效率和成本。

2.物流信息化:企业的物流系统设计越有效,它对信息的准确性就越敏感。信息流反映了一个物流系统的动态形态,物流信息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类是趋势预测信息;一类是有关订单处理的信息。这两类信息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物流的成本与效率。首先,预测是根据历史资料、当前的业务情况等预估未来的业务水平,由于大量的物流活动是根据未来需求发生的,不准确的判断或预测就会引起存货短缺或过剩;其次,不准确的订单会引发物流成本却可能无法完成最终销售。因此,物流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是物流运作的关键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使用IT的能力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形成正相关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将物料需求计划、生产情况、存货、仓储、订单、客户和供应商信息等物流信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企业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的均衡化,并形成高质量、低成本的良性循环。

3.运输方式的选择:在既定的节点设施网络结构和信息化能力下,运输就是从地理上给存货定位的一个物流功能领域。由于运输对可见成本有十分明显的影响,长期以来始终得到企业管理部门的普遍重视。从物流系统的观点来看,运输成本、运输时效性和可靠性最为重要。根据企业负担能力,可以选择自有车队的运输、合同运输或公共运输的方式来实现运输功能;根据运输工具的不同,可以选择空运、海运、陆运或联合运输的方式。各种方式的运输各有优缺点,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选择运输方式,应考虑能把物流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但是成本最低的运输,不一定会将总成本降至最低,还必须同时考虑运输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运输时效性和可靠性与成本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运输速度越快,收取的运费也会越高,同时在途存货越少,货物完成消费准备的时间就越短;二是运输的可靠性越高,货物损耗越少,如果可靠性低,就需要储备安全存货,以防不测。选择最理想的运输方式时,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权衡运输方式、时效性、可靠性与成本的关系。

4.库存和仓储管理:首先,在生产企业中,常常要求入厂物料既要及时又要保证最小库存,而缺货区是生产企业物流与外部物流的联结纽带,因此对库存的规定与管理,便成了企业物流是否顺畅的关键之一。良好的库存管理政策是基于减少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成本上的影响的目的,从采购供应计划管理、物资采购控制和信息沟通等方面加强采购管理,从而降低库存的资金占用,加速物料的周转,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为核心客户优先安排存货权,以赢得核心市场。其次,很多物流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会出现在仓储这个环节上,比如货物分类、订单分拣、运输等,有时还包括产品的修改与装配。物料搬运是仓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搬运会产生货损,产品搬运的次数越少,产品受损的可能性就越小,仓库内的整体运作效率就越高。在货物进出过程中,一般要求做到装卸搬运集装化,以减少物料搬运次数,提高物料搬运活性指数,使储、运、包一体化,集装单元化,真正做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最后,在按照以上方法做出物流规划设计方案后,应在实施阶段及时总结和发现问题,并结合下述内容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

1.通过物流节点的布局规划和运用设备、设施和工位器具等,是否使物料搬运量减至最低,使整个企业的生产情况相互适应,是否对增加生产能力、提高整个系统运转效率、节约能源等发挥积极作用。

2.是否通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做到了生产过程流畅、按节奏组织管理生产、作业,使成本降到最低,增加企业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物流 物流成本 高成本运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物流环节成为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而保证这一利润源泉实现的关键是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竞争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质转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物流业高成本运行的现状

受国家“十二五”大力发展物流产业,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等政策影响,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但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物流成本过高。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一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运输费用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重为53.7%。受燃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道路运输费用增长突出,同比增长12.8%,增幅分别比总费用和运输费用高0.6个和1.7个百分点。保管费用0.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重为34.3%。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必须加快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国企业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加快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组织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物流高成本运行的原因

我国物流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下不仅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更在宏观层面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影响我国物流高成本运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宏观环境以及行业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体制混乱

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我国是分部门管理,使原本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物流运输往往需要公路、 铁路、水运、管道、集装箱、港口等多种方式的有机联结。现实情况是,我国物流业实行以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涉及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和运输、仓储、装卸等不同行业。各种交通方式的主管部门相互分割,交通运输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相互分割,这种相互分割的最大弊端是各部门的规划、政策法规相互挚肘。在这样的体制政策框架下,满足各部门利益的规则或行为方式,造成了物流总成本的不合理上涨。

(二)物流运输收费过高

我国各地公路收费现象十分普遍。首先表现在收费项目太多,包括道路的收费、管理的收费、办理各种证件的收费等等,其次是乱收费、多收费、高收费、不合理收费现象十分普遍。目前,95% 的高速公路、61%的一级公路、42% 的二级公路,都是依靠收费公路政策建设的。为规避高昂的过路费,一些货运公司往往不愿跨省运输,使得产品往往不得不由一个分销商转给另一个分销商。不管是无奈接受区域贸易壁垒的“ 直行” , 还是通过分销方式的“绕行 ”,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据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收费公路14万公里,其中有10万公里在中国,占全世界70%。对于物流业而言,路桥费直接占到物流企业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路桥费的提高势必会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物流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设施落后

我国物流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造成物流环节上的浪费,管理成本加大,因而导致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从而很难为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

三、降低我国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

(一)理顺完善物流管理体制

在日本,国土交通省综合了交通、国土、城市建设管理的职能,每五年制定一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从国土规划的角度专门规划物流区域,协调了城市发展与物流的关系。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交通运输、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间缺乏协调导致的严重问题不仅在推高物流成本上,更严重的是在城市形态、交通拥堵、城市房价方面。我国应当设立与日本、德国、法国等类似的综合交通、国土、建设管理职能的部门,以综合性更强的大部制为体制保障,理顺政策法规,制定合理规则,以降低我国物流成本。

(二)建设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只有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混杂在其他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会把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或部门。发展信息化系统,可以以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实现物流管理的优化,获得第三利润源泉的回报。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相比发达国家明显过高,我国物流发展水平偏低,社会物流成本过高,通过理顺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加强物流基础实施建设、建设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以期能提高社会物流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李凌浩.我国当前社会物流成本过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

篇3

现代物流是循环性物流系统,通过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各个物流基本活动的有机整合,对供应链中物资的流动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体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情况,总结出现代物流的具体特征。

(一)现代化

现代物流对“物流”的认识已经不局限于物体的储存运输,而是对整个物流活动体系的整合、集成,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现代物流中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如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讯、射频识别装置(RF)、机器人等物流智能设备,使得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见性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实现了物流行业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

(二)系统化

现代物流的本质在于其系统整合的功能,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贯穿物资实体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到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系统科学方法整合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高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

(三)网络化

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来打破单一物流系统之间的阻隔,形成专业化、综合化、社会化的物流网络,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物流资源信息和市场供给与需求信息的共享,信息传递更加及时、透明、高效和真实。

二、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5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总额不断扩大。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1年的19.45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5.4亿元,平均年增速为22.3%。其中,2009年的社会物流总额为96.7万亿元,但增长速度仅有7.56%,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物流行业受到沉重打击,但社会物流总额在2010年复苏强劲,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为29.68%,与之相比,上升大约22.12个百分点,依旧保持接近30%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初步预计2011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14%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可以支撑国内经济8%-9%的增长水平。可见,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物流产业集中度提高

社会物流总额反映物流总需求,而物流总需求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特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放开,物流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通过查询中国物流年鉴得知,从1991年到2009年的社会物流总额构成中,农产品、进口货物物流比例逐步降低,而近20年来,再生资源以及单位及居民物品物流额所占比例之和从未超过社会物流总额的1%,这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的仍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同样,分析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构成情况:工业产品占社会物流总额为11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6%,所占比例最大为90.2%,可见这块业务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进口货物物流总额9.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2.1%,增幅比上年提高近34.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进口货物物流重回快速增长通道;而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及单位与居民用品物流总额所占比重较小,同比分别增长4.3%、39.5%和14.7%。

(三)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增加,总额占GDP比重逐年递减

2001年-201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增加,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自2001年以来为最低,所占比例为17.8%,这说明全社会每创造1单位的GDP的物流成本是不断下降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年变化不大,仍停留在18%左右。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运行效率仍然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一倍左右,我国物流业亟待优化和调整。

三、国有交通运输企业现代物流业务优劣势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发展很快,多种所有制、不同服务方式的物流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其中,国有交通运输企业一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10年50强物流企业排名中,中远集团、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位居前三,其他国有企业直属物流专业公司如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货运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五矿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也榜上有名。2010年我国前50名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6亿元,而前三名国有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超过前50名物流企业收入总和的49%。勿庸置疑,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在我国物流企业中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对于我国物流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起到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典型国有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状况和各类物流业务板块的优劣势分析。

四、国有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务的相关建议

从我国的3PL发展情况看,目前做得较大、较成功的物流服务企业大多数也是由交通运输企业,特别是由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发展转化而来的。但是,有关数据表明,近5年来中国前50强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虽然逐年递增,但收入总和仅相对于我国物流市场总额的10%。这说明我国物流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在物流行业中的影响力、控制力远未发挥作用。因此,国有交通运输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物流企业旗舰”。

(一)构建专业化的物流业务体系,把发展国有综合物流企业放在首位

央企物流企业应立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经营中应充分借助资本市场,优化资本结构,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国有资本的放大功能和控制力;拓展综合物流的产品组合与运营网络,提升综合物流的服务能力和市场份额;以物流资讯技术为支撑,以高端客户体系为依托,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二)进行国有物流资产调整,优化物流行业的产业结构

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物流企业发展走势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保持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又要使国有资产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央企物流企业为加快身发展,就必须真正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对国有物流资源进行改革、改制、改组、改造;制定有效的、以投融资和股利分配为核心的资本运营战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发展资金的有效聚集以及企业战略。

(三)推进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整合并购国际物流资源

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中坚力量,国有物流企业需要做的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通过组织和协调,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供应链管理服务,迅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完整的物流链中,央企集团应寻求上、下游的服务对象,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跨行业、优势互补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同时,还应增强全球化意识,建设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快海外布局和业务拓展,实现跨国并购。

篇4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物流模式的不断变革,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兴未艾,第四方物流又横空出世,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那么,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的驱动力何在?

所谓第四方物流,根据其首创者美国埃森哲(原安德森)咨询公司的定义,是指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配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通俗地讲,第四方物流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通过其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为客户评估、设计、制定和运作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使快捷、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得以实现。

我国第四方物流的兴起除了市场需求的驱动外,更因为第四方物流本身具有第三方物流所没有的优势以及其对客户企业的巨大价值,而且发展第四方物流具有潜力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市场需求驱动

目前,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速度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最为头痛的老大难问题。据EIU(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2001年的报告:中国制造企业有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只有10%用于制造。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40%。再据摩根斯坦利公司的《中国物流报告》:中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但大多数的物流服务是企业自营的。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和国企的股份制改造,中国的物流业开始从单一环节的服务(如仓储或点到点的运输)向一体化服务发展。摩根斯坦利公司预测未来10年中国第四方物流的服务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我国的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而美国在1996年就降为10.5%左右。可见,中国在第四方物流方面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市场需要第四方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第四方物流自身的优势驱动

1、具有对整个供应链及物流系统进行整合规划的优势

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在于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实际的物流业务操作能力,在综合技能、集成技术、战略规划、区域及全球拓展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缺乏对整个供应链及物流系统进行整合规划的能力。而第四方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对整个供应链及物流系统进行整合规划的能力,也是降低客户企业物流成本的根本所在。

2、具有对供应链服务商进行资源整合的优势

第四方物流作为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其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整合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管理咨询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等,为客户企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其创造超额价值。

3、具有信息及服务网络优势

第四方物流公司的运作主要依靠信息与网络,其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能力和广泛的服务网络覆盖支持能力是客户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所极为看重的,也是取得客户的信赖,获得大额长期订单的优势所在。

4、具有人才优势

第四方物流公司拥有大量高素质国际化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和团队,可以为客户企业提供全面的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与运作,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在解决物流实际业务的同时实施与公司战略相适应的物流发展战略。

三、对客户企业的巨大价值驱动

1、提升客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长久竞争优势的源泉!采用第四方物流,企业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将物流等非主业进行“业务外包”,从而极大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减少物流资本投入、降低资金占用。通过第四方物流,企业可以大大减少在物流设施(如仓库、配送中心、车队、物流服务网点等等)方面的资本投入,降低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减少投资风险。

(2)降低库存管理及仓储成本。第四方物流公司通过其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和运作能力可以实现供应链“零库存”的目标,为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降低仓储成本。同时,第四方物流大大提高了客户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从而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3、改善物流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由于第四方物流不是物流的“利益方”,即它不是客户企业的竞争对手,而是利益共享关系,是战略合作伙伴。因而,企业可以利用第四方物流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运作能力和专业化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制定出以顾客为导向、快捷、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方案,改善物流服务质量,从而极大的提升企业形象。

4、全球化战略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的冲击下,中国企业必须应对全球化挑战,制定全球化战略。然而生产制造企业一般缺乏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能力,而通过第四方物流进行全球采购、配送和服务是其物流全球化战略的捷径。

四、潜力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驱动

1、有助于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费用

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可以从两个方面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费用:

(1)优化第三方物流。或许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从地区和国家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不能最优整合社会资源,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而第四方物流发展满足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要求,最大程度整合社会资源,减少货物物流时间,节约资源,提高物流效率,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2)提高社会物流设施的整体利用率。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现有的交通工具、交通道路设施、仓储设备、电信设施等物流存量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社会物流设施的整体利用率。

2、有助于促进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报告:200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亿元,同比增长27%(按现价计算),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第四方物流的蓬勃发展正成为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3、有助于打破地区封锁,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方物流是从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角度来运作物流的,它最大程度整合整个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社会资源,建立供应链联盟,有利于整合物流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垄断,消除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现象,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篇5

[关键词] 城市物流 多级城市物流发展体系 策略建议

一、引言

城市是物流发展和物流矛盾的集散地,城市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不少省市意识到城市物流发展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对城市物流的系统化布局、专业化运作和社会化经营过程,来达到满足物流需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近几年关于城市物流的研究文献多集中在城市物流总体规划和制定城市物流发展所需政策方面。程世东等(2005)阐述了城市物流及其规划的理论,把物流分为企业物流、行业物流、社会物流,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物流与其他物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张丽坤(2007)认为中国的城市物流经济才处于起步阶段,并对中国城市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蓝伯雄等(2005)认为现阶段我国发展城市物流,不仅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政府部门的规划和引导。而很少有人从系统的角度、多层次的角度、物流一体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城市物流发展的问题。本文从物资流动环节、物流功能、物流层次等多个角度分析城市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统合考虑物流层次视角、物流功能视角和物资流动环节视角,整合构建系统高效的城市物流发展体系,研究城市物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城市物流构成的多维视角透析

日本学者谷口荣一定义的城市物流为:城市物流是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交通阻塞、能源浪费等因素,对城市内私有企业的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5]。我国学者何明珂认为城市物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流,比平常提到的物流多了一个边界,需要在物流涉及到的诸多方面加上地域的限制何城市的属性。作者认为城市物流是指在城市内及城市间的物品的实体流动的正向物流,以及废弃物的清理的逆向物流等活动。国内学者从多个维度对城市物流结构构成进行专门研究几乎没有。基于此,本文应用物流相关理论,从多维视角分析城市物流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1.物流功能视角

从物流功能视角出发,城市物流可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等物流功能。美国政府根据物流功能将物流成本分为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三类。从物流功能视角分析的城市物流构成可看出,要提高城市物流的运营效率就必须从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信息管理等各环节着手。

2.物资流动环节视角

从物资流动的角度看,物流贯穿于作为现代城市经济主体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涉及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物流子系统、销售物流子系统、回收物流子系统和废弃物物流子系统组成。物流成本就是指各子系统中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的总和。

3.物流层次视角

从物流层次角度,城市物流可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特定区域内的所有货物组织交换活动,可分为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本文所分析的社会物流是针对城市而言,主要研究物流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政策、规划、管理,以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行业物流是指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型的物品,按照货物自身的特点进行货物的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主要有工业物流、商贸物流、生活消费物流等,以及工业物流中细分出的汽车物流、啤酒物流等。行业物流系统物流效率的提高涉及行业物流成本的系统化控制,实现行业物流系统优化。企业物流是指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待的物品在不同企业间及企业内部的流动,涉及供应、生产、销售、逆向物流等物流环节。企业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需要整合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提高供应链服务水平、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成本。

三、多级城市物流发展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作者基于多维视角的城市物流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物流层次视角为主线,融合物流功能视角和物资流动视角,构建以宏观物流系统、中观物流系统和微观物流系统为内容的多级城市物流发展体系,并在每一部分提出具体实施策略建议。以亟为城市物流发展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参考。如表1所示。

1.城市宏观物流发展系统

宏观物流系统是城市经济的命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分布的合理性,流通渠道的畅通对物流成本的影响至关重要。必须对宏观物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保证整个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城市宏观物流系统的工作定位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1)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宏观物流系统

宏观物流系统是城市经济的命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分布的合理性,流通渠道的畅通对物流成本的影响至关重要。必须对宏观物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保证整个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城市宏观物流系统的工作定位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政府首先要做好整个城市的物流发展规划。城市物流发展规划涉及物流与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和协调战略、城市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城市物流发展政策。其次,在做好城市物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市政府还应设置专门的一个物流管理部门,或组建物流规划协调机构,发改委、交通部门、铁路部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城市可再设置城市物流行业协会,在物流规划、物流政策制定、实施和物流服务方面做到统筹协调,降低城市社会物流成本。

2.城市中观物流发展系统

中观物流系统发展涉及行业物流成本的系统化控制,应定位为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地区性物流园区和城市物流中心,不断推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标准化,实现行业物流系统优化,达到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促进物流集约化发展。

(1)整合物流行业资源

通过分析影响物流需求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因素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城市物流发展的需求,在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新进行物流园区(中心)的规模预测、目标客户锁定、布局规划,物流配送通道的规划,并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物流园区(中心)相应的投资、建设、运营体制;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施共同配送;有效利用各种运输手段;建立新旧设备及零部件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物流技术培训中心,统一培训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

(2)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

目前行业物流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行业物流标准化程度低,分散化经营,规模小,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标准化包括商品包装的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的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的集装单元化等。应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家通行标准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装备,对行业物流实行规范的物流用语、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统一行业设备的规格,采用统一传票、统一商品规格、统一法规政策、统一托盘规格、陈列柜和包装模数化等。

3.城市微观物流发展系统

发展城市微观物流系统,关键是将物资流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物流环节看成是一体化的过程,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网上开展合作,有效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工商企业要关注核心业务,适时将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内部强化素质、增强竞争力,物流行业内,开展收购、兼并等整合,或结成战略联盟,加强企业间合作,壮大物流业。

(1)融入供应链全程管理模式

根据从物资流动的视角分析的微观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影响因素,可对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物资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使由供应商、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管理应从过去关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转向关注从客户到供应商整个链条性能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结起来,把从供应源开始到最终消费源的物流活动物流网络规划和渠道设计,从整个供应链系统把握物流的各项活动,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个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上:科学管理库存,减少隐性成本;利用一贯制运输和物流外包,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提高物流规模效益,实现共同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借助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2)加快工贸企业的物流外包

欧美等国的诸多企业成功的物流外包表明,物流外包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加速企业重组、实现规模效益。美国大多数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一些环节的物流成本可降低62%,服务水平提高62%,核心业务可集中56%,资金投入可减少48%。目前我国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高于一般企业,沿海地区的比例高于内陆地区,这一定程度说明了我国物流成本高的原因。因此,加快推进企业物流外部化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必然选择,而发展第三方物流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目前在各城市普遍存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业务范围窄、管理水平差、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技术水平低、物流人才缺乏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工贸企业的协同发展,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内强素质、改变管理理念、夯实管理基础,引进物流先进技术和物流人才,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功能一体化运作,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在物流行业内部,可通过联盟、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或物流联盟。

参考文献:

[1]赵启兰等:城市物流规划的战略定位分析[J].物流技术,2006(6):1~4

[2]程世东等:城市物流系统及其规划[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1):55~57

[3]张丽坤:中国城市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13~14

[4]蓝伯雄:建立高效城市物流体系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5(4):7~10

[5]谷口荣一:根本敏则. シティロジスティクス[M].森北出版社,2001

篇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流只是物资管理和物流管理,不是一个产业,但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大量产品配送的流通,科技信息化手段的提升,行业标准化流程的制定,使物流不仅成为一个产业,而且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并且像投入,生产和消费一样,形成了一个支柱产业群。

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1万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27%。按照“十一五”规划,北京物流业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节点布局。

今年年初,北京等46个城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北京市的示范内容为:城市统一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国际物流和绿色物流等。

为了打造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北京市制定了发展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方案确定了物流业发展目标,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到2011年要突破7万亿元;其中,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要达到12%左右,物流业产值到2011年突破600亿元,使其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双方战略合作,有利于制造产业升级和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

《实施方案》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地功能。二是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体系。三是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四是推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提升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五是强化区域深度合作,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六是打造三大平台,建立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三大平台”即政策,科技和信息支撑平台。同时,北京市还将重点培育一批品牌物流企业。到2011年,重点培育年营业收入百亿元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3―5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5―10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食品、烟草、汽车等专业化物流企业10―15家。为达到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北京市将重点做好提升物流基地功能、引进和培育品牌企业、推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等六项主要工作。其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地功能,是启动发展规划的首项工作。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和基础。据统计,2008年制造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88.8%。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造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业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对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重点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调整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此,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使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有利于提高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仅能提供运输,仓储等一个或几个环节的物流服务,尚不具备提出制造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实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能力。物流业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制造业物流因其包含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又具有各自的行业特点,成为物流运作中最为复杂的领域。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使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运作,可以通过服务功能的整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一体化物流管理能力,通过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的物流运作效率,实现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当前保增长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8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0.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还赶不上有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物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对于加快物流业发展,扩大物流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四个节点

2009年3月份,作为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一,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九项重点工程之一。这是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为此,今后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营造良好的两业联动发展环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近期,国家发改委还将组织召开“第二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总结交流联动发展的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对两业联动发展的指导。尽快出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联动发展示范和试点工作;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通过政策扶持,有重点,高标准地开展联动发展试点。

篇7

一、物流成本的涵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其由三部分构成:①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②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③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

物流成本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如何将物流成本准确的计算出来,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

由于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把握,给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许多障碍,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把握物流成本概念,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另一种观点是: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消耗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种途径。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物流问题才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开始的。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降低物流成本与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从企业微观的角度看

从企业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由于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成本,从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在销售收入和其他成本及费用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因此会得到增加。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的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下降。正是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降低物流成本后,企业具备了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相对低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提高国民的购买力水平。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资源得到节省。

四、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标

1、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微观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不同的行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有差距的。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非制造业,运输费用所占的比重居于所有物流费用的首位,其次是保管费用。

企业微观物流成本从物流活动的领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费、工厂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返品物流费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费等。

按照商业习惯,采购商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商业企业的采购商品)一般由供应商支付运输费用,并不计算在采购物流费用中。但是,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到物流费用的水平,对于这部分物流费用应加以特别关注。

要准确反应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该项指标具有可比性,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制定出统一的计算标准;其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2、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包括企业使用专业运输服务,支付给各种专业运输业者(包括物流子公司)的运输费用和企业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开展运输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库存持有费用包括用于存货的保管费用(人工费、设施折旧、材料费、水电费等)和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成本。前者包括支付给仓库企业的费用和企业自己从事货物保管所发生的费用;后者参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金额。

管理费用包括用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及其运营方面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运输费用和库存持有费用的总和;或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GDP贡献值。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反映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上也有所不同。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现行的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方法,是站在货主企业,也就是物流需求方的角度去计算汇总物流费用的支出。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首先说明,随着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水平的提高,在创造同等规模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在物流活动领域耗费的资源得到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尽管从物流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物流战略管理的阶段,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并没有完结。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式、手段以及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在PD(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物流成本管理局限在销售物流领域,进入Logistics阶段,物流成本管理扩展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得到增强。而到了供应链物流阶段(SupplyChainLogisticsManagement),对物流成本最小化的追求,已经超过个别企业的边界,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说,物流管理到了高级阶段,同样离不开成本这个主题。只要价格还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就仍然是企业物流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正是企业物流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被陆续发掘出来,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经营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现代物流业凭借其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在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活动规模化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采用外包方式推动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继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供了条件。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数量是不一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总体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降低,以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同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同样也在发生变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中,电子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大。这种变化,导致物流量与GDP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那种同步、同力度增长,转向物流量的增长幅度相对放缓,甚至出现与GDP增长相乖离的趋势。换言之,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社会经济增长对物流量的拉动作用在减小。

体现在物流成本方面,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我们在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产业结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注意来自不同主体的指标的可比性问题,避免简单地比较和轻易地下各种结论。

除了以上因素导至社会物流成本水平下降之外,物流服务本身的质量也会影响到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的高低。

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物流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准之下的物流费用支出。物流服务水准越高,支出的物流费用自然也就越高。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是在保证所规定的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标准的前提下,使物流成本最小化。

高度化的物流需求,需要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做基础才可以得到满足。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度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变化,对于物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订货周期在缩短,物流的批量在减小、物流作业频率上升,物流成本也会随之加大。此外,消费者对于物流服务本身的需求量也在增多,这也会导致物流成本的上升。

根据资料显示,美、日两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在近一、二十年中,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库存规模下降带来存货持有费用的节约。

我国由于在物流成本计算和统计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完整的体系,因此,目前很难准确说出社会物流成本的规模。自己还搞不清的事情,由别人推断出来,显然缺乏可信度。当务之急,是规范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健全物流成本统计指标体系。

五、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虽然在某一项物流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因此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例如,日本原运输省在1977年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采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Activity-BasedCosting)。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虽然通过展示成本的大小来说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在强化物流管理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成本数据在物流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尽管不少企业已经把握了物流成本,但如何在物流管理中灵活应用这些数据却遇到了难题。这说明,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得到的成本数据在解决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上,在促进物流管理水平提高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推进物流管理方面十分有效的数据,按不同的服务水平区分的物流成本,按照原先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无法得到的,而利用ABC则可以掌握这个数据。通过不同作业环节的作业成本的计算获得的成本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物流成本增加的具体原因,从而为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思路,明确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部门。

例如,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物流服务水准的上升,而物流服务水准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来自于销售部门的要求。销售部门出于获得用户的需要,会在物流服务上作出高承诺或者满足用户提出的苛刻要求(如提高配送频率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上升。物流部门担负着降低物流成本的使命,但是,对于自身以外原因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无法控制是物流管理上的一个大问题。在物流部门更多的时候只是物流服务的执行者的情况下,物流部门在物流管理上要做的工作是,提供不同服务水准下的成本数据,说明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清部门责任,而最终的决策由销售部门作出。

按照物流理论,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物流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但是,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大可能的。物流部门的任务是满足销售部门提出的物流需求,物流服务水准的决策权掌握在对方手里。这里的问题不是费用的大小,而是上升的这部分物流费用是由于什么原因、哪个部门的责任导致的。物流部门具有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但是,引起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简单的讲来自于单价和数量两个方面。物流部门只能对单价,即单位作业成本负责,而数量责任则应归咎于物流的需求部门。物流部门虽然无权干涉销售部门的决定,但是可以通过向销售部门提供详实的成本数据来促使销售部门考虑物流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而能够影响销售部门的就是成本数据。销售部门根据物流部门提供的成本资料,会重新考虑物流服务水准的设定,或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维持现在服务水准,或是出于盈利的考虑降低物流服务水准。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切入点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篇8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成本控制

物流是将物品从供应商处按照要求经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交送到指定的收货人手中的、发生的一系列的过程,它是一项辅的社会活动。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物流已经成为企业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第三源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物流也在迅速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国家。我国物流的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我国物流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不过离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巨额的物流成本的消耗,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和政府的重视。

从图1可见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在按照一定的速度稳步增长,物流成本一直是企业和政府不得不担忧的问题,如何对物流成本做到有效控制也是企业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从2012年起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增长率下降,具体可以分析得出其原因是由于2012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速的回落,一是外需明显减弱,出口增速回落;二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投资需求放缓。在产能过剩、需求放缓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品的保管费(仓储费)增长率加快、而运输费用增长率减慢。由于历年来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例最高,因此总体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对运输费用的变化更加敏感,2012年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增长率下降,这也说明部分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控制已经稍见成效,其中作业成本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

一、作业成本法的意义与作用

目前企业正在使用的会计中的复式记账法在很多时候难以从中反映事件与成本之间的直接关系,若运用作业分析法,则会展示出很大的优点,它可以非常清晰的反映事件与成本的直接关系,让企业知道事件对应消耗的成本,迅速的计算出成本报酬率,掌握成本的投入比例,使得企业有了直接的参考数据,找出不合理的投资,更加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与不必要的损失。作业成本法实质是指以作业为根本,将企业投入的资源根据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一种计算手段。也就是将作业视为物流成本的中心,为企业活动提供相应的成本消耗数据,还能为企业提供改进作业活动的非财务数据。

(一)作业成本法理论成熟,框架清晰

作业成本法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随之在制造业和物流业中使用,理论基础越来越成熟,虽然其中也经历了很多的置疑,但是实践与时间证明了该理论的重要性,构造出成熟的理论框架、规则与方法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针对需求日益多样的社会,物流企业必须能够提供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而作业成本法能够将不同物流活动的特征体现出来,又能将不同物流服务的对于消耗的成本产生的影响明确的体现出来,因此受到了很多物流企业的喜爱。

(二)作业与成本关联性强,做到物流服务准确定价

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各个物流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也很杂乱,传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往往把它们归属到财务报表中,却没有专门对物流成本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做不到准确的分配,这就导致企业难以对自身物流各个活动的成本进行分析与评判,不能准确把握服务产品的成本信息,这也进一步使得许多物流企业不能对自己提供的物流服务做出准确的定价,而作业成本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可以以作业为基础,找出每项作业对应的成本,将物流成本与企业财务信息分离开来,也为企业实现第三利润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物流成本划分明确

作业成本法选择将各个成本之间的关联为指导,将间接费用记录到各个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再依据成本动因划分到最后的物品里去,这样作业的成本划分更加明确,信息更加有效,同时也能明确物流企业各个活动部门的职责,使他们更有针对性的发现各自活动的问题,并根据物流成本做出解决方案,遵守自己的岗位,帮助企业减少成本,而传统模式下物流成本控制方法相对来讲是比较片面的,它直接把间接费用随意的分为直接人工成本和设施设备工时费用,。

二、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控制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必须做到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规划安排,首先第一步就要做好准备工作。

第一步要明确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初始想法。当然我们都知道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目的无疑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但是针对同一物流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所需改善的地方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部门对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根本目的也是不同的,但是大家的整体目标是控制企业物流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于是在作业成本法运用之前,应当对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详细的需求调查,形成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清晰各个部门的需求,确定运用成本分析法的目的,进而在对整个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进行细致地规划,选择正确的目的,注意收集更多具体的作业成本信息,形成完整的作业分析报告。

第二步是让企业的一部分部门运用作业成本法,当企业的目的已经明确下来,根据作业成本的初级设计,作业成本的产生的效果范围和运用部门基本也知道了,但是为了规避风险,我们刚开始应该在企业内部的部分部门进行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评估该方法运用的效果,避免盲从导致全盘皆输,使得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可以说这种小范围的运行对于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都不可以忽视它。

第三步确定企业的成本动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信息收集者与内部工作人员面对面的交流,这样获得的信息的可信度与真实度是最高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但是这样做的一个弊端就是消费的时间与精力太多,而且有些工作人员有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不愿意透露真实的信息,这也是信息收集者在收集信息时遇到的普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也要花费一些财力。除此之外,信息收集者在收集信息时还应了解各个部门各自的职责、消耗的资源与评价指标,根据这些确定好需要提问的问题或者采用其他方式搜集资料,以此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和信息,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准确的成本动因,避免不必要的误差。

第四步就是将这些成本进行合理的分类,以作业为基础,找出每项作业对应的成本,并且详细记录各项成本,将物流成本与企业财务信息分离开来,使得各项成本合理分类,实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各个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改进各个作业流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杰.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 2014.

篇9

何明珂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智勇

《人民日报》社会版副主编

媒体评论员

背景故事:物流“那些事儿”

古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殊不知唐明皇当年累垮了多少匹马,才把荔枝送到杨贵妃的手上。可新鲜与否就未可知了。斗转星移,时空变换。这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难事。

每逢佳节,老百姓的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这同时也是考验物流的时候。所谓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求,将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销售等功能有机结合。比如,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餐桌食品都离不开一个“鲜”字,如何保鲜,并且全程保鲜,就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行业——冷链物流。再如,从前我们在市面上很少看到“洋水果”,即便是有,其价钱与新鲜程度都让百姓望而却步。而如今畅通的物流,不但使进口水果没有积压,在保鲜的同时,减少了库存费用和损耗,物流周转率有了提高,价格优势也更加明显。百姓想尝鲜“洋水果”也不再是难事儿。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的优势愈加明显。截至2011年底,境内道路总里程达到2.8万公里,年内净增539公里。公路里程达到2.1万公里,年内净增234公里。年末高速公路达到912公里,年内净增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067公里,年内净增110.7公里。此外,2012年12月26日,有“中国第一国门”之称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了8000万人次。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增加了两倍多,航班从600多个增加到1500多个。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北京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嘉宾观点:

观点1:物流总额——GDP与产业结构的透视镜

何明珂:所谓物流总额,就是指全社会进入流通领域里面商品价值的总和。2006年至2011年,北京社会物流总额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其中2008年尤其突出。众所周知,2008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由于奥运会的原因,我们从国外运进了大量的设备以及食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物流总额的增长。实际上,社会物流总额增加的主要原因是GDP总量的增加。与此同时,它也很直观地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北京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说明了北京市社会商品的总量是非常充足的。换言之,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很好。另一方面,它反映出北京的商品结构与北京市市民的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

观点2: 产业结构调整给物流总费用“降点温”

何明珂:截至2011年,北京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5.1%,低于全国水平。与社会物流总额的概念不同,物流总费用指的是物流的成本费用。成本费用自然是越低越好,被节约下的成本可以转化成利润。物流成本的下降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做出的巨大努力,另一方面跟产业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75%以上,从国际上来讲,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说明它所需要运送和储存的并不局限于有形的物质。举例来说,服务业包含教育,而教育不需要钢铁一类的有形物资。又如金融产业,它的营利不是靠大量运输、储存有形物资来实现的。所以,近年来,北京市逐渐把产业结构调整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直接导致物流费用总额占GDP比重的下降。

观点3:高品质物流网线促进行业间良性竞争

李智勇:纵观全国,北京物流基础设施是最好的。无论是铁路还是高速公路,都是以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更值得一提的是,机场建设位列世界前茅。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加之京广高铁的开通,又丰富了我们的物流网线,也让物流发展前景更为乐观。如果今后铁路部门开通此类服务,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北京到广州公路运输的现状,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在行业内也会形成良性竞争。无论是高铁网络还是航空网络,都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相互间会有很强烈的竞争意识。据了解,航空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地改进自身的服务。这种良性的竞争在未来会造就出更多更新的物流服务态势,物流成本便会自然而然地降低,最终受益的都是消费者。

观点4:减环节、降成本贡献绿色物流

李智勇:我们现在所能吃到的水果、蔬菜、鱼肉蛋类等食品都是经过层层中间环节最终送到了我们的餐桌上。这无疑是导致物流成本高的直接原因。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即向发达国家看齐,争取把物流成本比重降至12%左右。事实上,物流环节和销售环节可以相对分开。举例来说,到新疆旅游的人,都知道一个独特的景观“坎儿井”,它让从雪山融化下来的雪水直接流入居民家中。这和现代物流很相像。目前,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政府都在大力推行这方面的工作。如农超对接,从采购的源头直接把渠道拉直,打掉中间环节。此举不但降低了物流成本,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来说,也是对绿色物流的一种贡献。

观点5:北京物流发展的未来展望

篇10

[关键词]宏观物流管理;物流资源;管理体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10

宏观物流管理是对整个社会、整个区域的物流发展进行的管理,是一种社会物流管理。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物流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中国宏观物流管理改善速度缓慢。2000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94%,2008年降至183%,最近7年多几乎没怎么降,物流费用占比居高不下,长期高位徘徊。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宏观物流管理目前总体水平还不高。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不仅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9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而且高于“金砖国家”印度和巴西6个百分点左右。当前,中国宏观物流管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改善宏观物流管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1物流发展管理体制不顺

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是一盘棋,物流发展要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要有系统思考和整体安排,这就需要运行良好的发展管理体制。中国宏观物流管理目前仍存在严重的发展管理体制不顺问题,这种体制的不顺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严重掣肘。物流发展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权限存在严重部门分割现象。物流业发展管理权限目前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交通部、公安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邮政局、工信部、民航总局、建设部等,在地方上还涉及公路、城管等部门,政府序列中至今还没有物流业发展专业主管部门。二是物流业发展存在严重地区中心主义。各个地区发展物流大都以本地区为中心进行物流基础建设、物流网络建设和物流节点建设,本位主义严重,物流市场封锁、垄断、分割问题突出,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物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内在要求相矛盾。三是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角色还存在严重缺位现象。政府部门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还不够明晰,对物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展模式、发展重点、产业体系等重要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物流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还存在对国有物流企业“父爱”情结。要建设统一开放、公平有序、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现代物流市场和产业发展体系,必须尽快理顺和完善物流发展管理体制,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释放物流业发展的改革红利。

2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物流业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整合,这也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的运输、仓储行业的主要特征。目前中国社会有大量存量物流资源,但物流资源利用效率低,物流产业竞争力低,社会对物流服务满意度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不高。这种整合程度不高表现在:物流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自营物流现象还很突出;物流企业合作发展程度低,很多物流企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物流网络化发展速度慢;物流企业数量大但规模小,物流资源高度分散,物流行业兼并重组进程缓慢,以物流大企业为核心的物流企业体系尚未形成;物流系统化程度低,物流共同化乏力,物流功能缺乏有效整合,物流接口不平滑;物流公共平台建设滞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低,企业自搭信息平台利用效果差;物流业和制造业、商贸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联动发展水平低,行业之间缺乏合作和整合;物流发展存在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统一、开放、有效的物流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低,第四方物流等新型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的物流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供应链整合管理发展滞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物流集约化发展、整合发展势在必行,物流业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发展。

3物流接口衔接不平滑

物流活动具有地域的大空间性、时间的可延迟性、对象的复杂性、渠道的广泛性、环节的众多性、载体的多样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物流要顺畅、要便捷、要高效、要安全,物流活动的大量接口需要衔接平滑。目前物流活动接口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实现平滑衔接:一些物流标准陈旧落后。物流技术、信息、服务、运输、货代、仓储、粮食等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医药、汽车、家电、电子商务、邮政(含快递)、冷链、应急等物流标准急需修订;一些物流标准存在空缺。钢铁、机械、煤炭、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棉花等大宗产品物流标准需要制订;一些物流标准交叉重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014版物流标准手册》中,统计在册的各类物流标准数量多达794项,但其中标准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使用率过低,适合企业与“合适的”标准不多;一些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步伐太慢。仓储和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需要加强,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设施设备需要推广;一些物流标准没有与国际很好接轨;一些企业缺乏实施物流标准化的动力;一些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一些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一些物流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比较严重,“关卡”重重;一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衔接与协调;一些物流服务缺乏基本标准;一些物流管理软件缺乏接口标准;一些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通道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接口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标准问题,要解决物流接口衔接不够平滑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尽快建立适合物流发展的现代标准化体系。目前,中国应该致力于建设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先进的、平滑的、高效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

4物流技术水平不高

技术是载体、是手段、是方法,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开展物流活动的基础。目前中国物流技术整体水平还不高: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物流企业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采用的力度还很不够;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械、汽车、干散货、危险化学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进度缓慢;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运用还比较少,栏板式货车还在广泛使用;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托盘化单元装载、大吨位厢式货车、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等运输技术和方式还未得到有效推广和实施;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有待攻关;条码和智能标签等标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应用不广泛;物流信息编码、物流信息采集、物流载体跟踪、自动化控制、管理决策支持、信息交换与共享等领域的物流信息技术有待推广;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有待开发和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有待推广;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物流技术大多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性质,仅仅依靠市场是很难得到发展和提高的,需要政府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介入,加大对这些物流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力度。

5物流环境问题突出

物流活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大量工具和载体。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人口大国、地理大国,物流活动规模庞大,201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135万亿元。中国日益扩张的物流活动已经对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例如:物流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有25%来自交通运输业。目前,中国道路货运业有60多万运输企业,600多万运输业户,1400多万货车驾驶员,道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大约75%,道路运输业所耗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30%以上。中国道路货运业“多、小、散”,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比较落后,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物流活动还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中国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生活废弃物和报废工程机械、农作物秸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回收物流发展严重不足。城市生活垃圾里有超过1/3是包装性垃圾,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50%,每年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可以说,物流活动环境灾难问题日益突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由于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人们对清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业发展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传统物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前,必须大力推进物流业清洁化、低耗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这也是解决物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6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的平台、载体、工具,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物流活动很难便捷、高效、低成本进行。中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表现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滞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不完善;航空货运网络布局不合理,国内航空货运转运中心、连接国际重要航空货运中心的大型货运枢纽建设进展慢;“一路一带”、煤炭外运、“北粮南运”、粮食仓储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运输“卡脖子”问题;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物流园区在规划布点、投资渠道、园区管理等方面混乱,全国还没有形成多少成型的、影响较大的、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一些面向全社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无人投资,只能由企业自己运作,作用发挥有限;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大型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与网购市场建设滞后;政府对涉及国家储备与市场调节储备、涉及粮食与蔬菜基地建设、涉及城市配送与城际配送、涉及运输体系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政府首先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规划,让基础设施点、线布局合理,也就是让物流网络、物流节点布局合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一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影响面大、公益性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

7物流政策法规不完善

物流活动是服务类活动,物流主体复杂多样,物流活动牵涉面广,其中有着大量可能产生利益和责任纷争的环节,因此,物流有序开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需要规范的市场秩序。但目前中国物流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掣肘。例如:政府与物流市场主体组织管理权限不够明细;涉及各部门的专业法律虽然很多,但尚未有推动和保证物流业发展的综合性统一法律;许多物流管理部门在执法中存在很多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物流“关卡”重重,收费种种,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车辆改装、超载现象严重,物流安全事故频发;车辆使用缺乏严格的环保标准,一些车辆尾气排放量大,噪声污染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市场不规范,一方面存在土地粗放使用,另一方面一些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得不到保障;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物流中介组织,由于没有法律性规定的职权范围,难以实现对物流业的中介服务;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当前中国要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一是要健全物流政策法规体系,让种类繁多、规模庞大的物流活动在制度框架体系下有序进行;二是要让已经出台的物流政策法规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要真正落实到物流实践活动中去。

8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

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物流竞争力最终都是由企业来体现和承载的。在经济一体化、物流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没有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不可能是高的。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影响力弱,竞争力不强。一是规模偏小,集中度不高,物流市场存在“小、散、弱、低”等特征。2014年,中国前50强物流企业的主营总收入8233亿元,仅占同期中国500强企业排名前50强企业的 3%,仅占同期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的8%。二是附加价值低。物流企业物流业务中,运输、仓储等基础物流服务占比超过 80%,专业一体化和供应链等行业高端增值服务比重过低。国际物流经营中,以中间商为特点的国际货代所占比重过大,海外网络缺失使得真正能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企业凤毛麟角。三是创新能力弱。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物流的发展阶段。中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多年来徘徊在18%左右,下降缓慢。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仓储企业为3%~5%,运输企业为2%~3%,货代和一般物流服务的利润率仅为2%左右。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首先要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合理的行业企业结构,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同时,要大力推进物流行业经营和技术创新,支持物流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支持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各种高端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物流服务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宁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