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27 17: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教学内容

篇1

1.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的价值

1.1.对高职教育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有积极影响

数学是人们对“数量、空间、科学、计算机乃至想象之中的模式”的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探索活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我们强调数学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效果的直接关系,一方面我们承认高职学生的普遍性影响着高职数学教育质量的一般性质,但另一方面我们强调高职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与数学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直接存在着一定联系。所以,在强调高职教育数学教育观念更新过程中,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1.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是教学中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们常常会不自主的以书本知识、自身教学发挥为主体了,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学生们的需要。而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让教师们必须关注到学生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让他们不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营造出良好的交互式教学互动效果。1.1.2以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为基本目的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但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的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会重视到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所以会不断调整教学目的,将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为基本目的。1.1.3以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最终目的高职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中,数学教师对学生专业与数学教学内容的联合把握,从而强调形成以发展学生专业能力为最终目的。

1.2.对高职学生数学数学思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高职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并知道如何应用于操作实践。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数学思维:1.2.1变繁为简的能力高职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上所面对的困难也相对较多,他们在初高中阶段都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导致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产生了一定的退缩心理。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专业中的实践操作相联系起来,从而把知识有复杂晦涩变得简单易懂,让学生掌握到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并让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倍。1.2.2实际问题合理假设的能力实际问题合理假设的能力是指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数学知识应用这个角度来假设已有的问题,并形成自身的理解。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将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假设,并进行操作探索,从而提高他们实际问题合理假设的能力。1.2.3积极探索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高职学生们需要动力去支撑他们的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相衔接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想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但这都必须以数学知识作为一定的基础,这也就要求他们必须好好学习数学,逐步变成主动探索。

2.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的策略

高职院校专业多,教学内容丰富,每个专业也有不同的特点。在针对高职院校的调研中,我们进行了交流,决定了我们在高职教育数学教育内容与专业衔接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做到具体专业具体分析,也提出了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可以采取一下四个策略开展整体工作。

2.1.数学教学内容应联系专业背景

高职数学教学是需要技巧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要想做到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能够实行,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背景来引导学生重视数学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开始数学课之前,就告诉与同学们进行一个交流,了解学生们对数学课的态度。在这之后,就让为同学们讲述一下数学知识与该专业直接的联系,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个轮廓,并让学生明确数学的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在电子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Fourier级数与谐波分析、地线干扰等知识之间关系。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是不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同的。在高职数学教师教学任务分布过程中,一定出现任教不同专业的数学课的情况。这也就需要教师保持耐心,尽量的做到与专业背景有所联系。

2.2.数学教学内容应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

数学教学是引入其他专业学习的途径之一,通常还需要过媒体设备的辅助。在数学教学内容满足专业应用需要的过程中,我们会强调不同专业人才对数学知识的需要是不同的。在满足过程中,我们既需要找到知识的共通点,也需要找到不同专业的差异。以一元微积分为例,一元微积分是所有专业在数学学习中都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共通点,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就可以用一元微积分构建一个知识框架,从而便于教学,满足所有专业的应用需要。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及专业操作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一元微积分的知识在他们专业的应用是怎样的,应该怎样用,有什么价值。不同专业要重点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来排数学课,不能让学生学习了不能用,或者用的时候又忘了。

2.3.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部分专业问题

在前面策略基础上,高职学生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应该强调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方面了。基础的应用能力就是学生会用数学知识阐述部分专业的专业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思考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会帮助学生的数学能力、专业能力都有所发展。在高职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专业教学专业程度日益提高,那么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就应该强调数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弥补以往对专业知识中的数学知识解释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抛出有价值的、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讨论、总结,从而形成解释专业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与专业课教师直接又交流、有合作,并实现数学知识专业化。

2.4.培养学生数学工具应用能力

篇2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急剧增长,但是,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办学规模等方面的软硬件设施都不足,所以,高职院校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我国现有的高职课程设置,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删减了落后的课程,新开设了许多与专业学科更接近的课程,而高等数学一直被保留着,并且基本教学内容——微积分与常微分方程也基本保持不变。目前高职数学在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等方面基本仍是沿用本科教育的内容,属于“本科压缩型”。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它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随着教学体系与观念的更新而发展,为适应高职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数学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如下: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问卷调查法;③访谈法。

研究手段: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和本研究的实际条件,从高等教育体系中抽出样本,以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配合问卷和测试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来综合处理资料。

资料的收集方法:现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国家统计资料。使用问卷和测试卷收集资料及根据长期的课堂教学观察。共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20份。

资料分析方法:将根据研究方案和设计使用SPSS10.0对问卷和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课题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系统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研究高等数学在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数学知识与各个专业知识的联系。2.探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的高等数学的现状,理清了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必须面向学生未来就业,服务学生专业学习。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绝不是对现行课程的简单调整与修正,而是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变革,是对脱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的重建。为此,课题组通过研究作出了以下的改革尝试:

1.研究教学目的,编写适用教材

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应面向全体学生,并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体现高职数学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高职数学教育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正视学生的现实,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要开发适合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学习材料,为来源多元化的学生搭建一个公共学习平台。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知识。结合学院所开专业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写了教材《工科数学(上下册)》,对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同济大学等编)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增”,即对系统性的理论和一些边缘性的属于扩大知识面的课程,果断的删除掉或减少课时,对一些能合并的相关课程加以合并,在“删,减,并,增”过程中腾出课时,增加实践练习课时。教材的内容充分凸现“必须、够用”的原则,增加数学的应用性。例如,增加了数学软件包(Matlab)的教学内容,免除了学生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特别是技巧性强的计算)的负担,通过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效、有用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是将学科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模块,不同的模块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目标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工科数学》教材的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傅氏级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图论基础和数学实验等模块。其中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为各专业的基础必修模块。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傅氏级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图论基础为选学模块,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学相应的教学内容。各类专业选学模块如下:

建筑、机械类专业选学模块: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

环保化工类专业选学模块: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

通信电子类专业选学模块: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傅氏级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初步。

计算机类选学模块: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图论基础。

根据各专业需要,在不同的专业类别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各模块还可以设子模块,按照数学模块设置,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和科研能力成长,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

2.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面向专业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学校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中,应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使数学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实现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和提高数学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该用现代教学的观点和思想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运算技巧,强调直观,降低对证明难度的要求;加强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数学应用,使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现代化技术的使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为此,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制作了《工科数学》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我们也尝试把网络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积极建设工科数学课程网络资源,录制授课录像,编写工科数学题库、案例库等。使用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源,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网络教学可全天24小时进行,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避免了学生由于额外选修课与必修课在上课时间上的冲突。

3.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数学课程往往困难很大,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注意数学知识的深、广度,力求体现以“必需、够用”为度。把重点放在概念、方法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多用图形、图表表达信息,多用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示例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对基础理论不做论证,必要时只作简单的几何解释。因此,我们提出了“四动循环”的教学模式:

(1)专业案例驱动:从专业课程的实例和示例中引出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介绍数学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数学思想带动:突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带动数学的教与学。

(3)讲练实验生动:通过研讨式教学、课堂练习和数学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建模应用活动:针对专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总之,教学中应注重由案例启发引入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并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研究测评手段,提高考核效果

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为过程式的考核方式,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加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里的比重。课程的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以每学期安排的15次随堂练习为主,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每次给0,1,2分,最高2分,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最高为30分。工科数学基础部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为统考(百分制)。工科数学应用部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为考查(百分制)。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高等数学要坚持“数学为基,工程为用”的设计原则,要突破传统数学教学注重数学自身知识的讲述,应突出数学思想的传授及应用,贯彻以“思想传授为主,计算证明为辅,突出强调应用”的设计理念,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通过案例教学和数学实验,将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既会动脑更会动手的能力。教学中,注重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二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三是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9.

[2] 陈洁,等.高职数学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报告

[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2):16-18.

[3] 李改琴.试论高职高专数学课程内容改革[J].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37-238.

[4] 唐守宪.建筑类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

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61-62.

[5] 张春杰.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

学报,2006,(2):121-122.

[6] 高明海.高等数学模块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

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102-104.

[7] 韩兆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策略的构建[J].高等数

学研究,2008,(4):110-112.

[8] 朱建国.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与研究[J].南京工

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1-94.

篇3

【关键词】“3+2”高职 药剂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39-02

“3+2”高职是指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利用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的教育形式。中职教育的前三年中有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与工作。基于这样的安排,“3+2”高职生接受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及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法与要求都有别于普通全日制高职生。笔者在教授“3+2”高职生药剂学课程时,基于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选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一、根据“3+2”高职生的认知水平安排教学内容

(一)有针对性地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学生在进入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带入其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即学生的认知水平。“3+2”高职生在中职前两年的学习中,一般已经学习过药学基础和制剂工艺技术这两门课程,对药品生产GMP要求及液体制剂岗位工作特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一年的实习与工作经验,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产中也可说已经能上岗。因此,尽管“3+2”高职生与普通全日制高职生使用相同的教材,我们也应根据“3+2”高职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理论教学内容和侧重点。比如,介绍教学内容中的“表面活性剂”时,不仅侧重于介绍“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更注重于让学生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与实际产品的联系及使用中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缘由。对于“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不停留在原有化学反应类型的介绍,更侧重于将化学反应类型与实际产品发生的不稳定性变化相联系,并要求学生联系各自的学习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以强化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联系性。

(二)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学生中职时已经学习过GMP仿真实训,所以在“3+2”高职生阶段,可以省去该内容的学习,并将课时补充到乳剂、混悬剂的制备上。另外,为了增强制剂车间“入场”训练的有效性,在教学时,不应让学生像是走过场一样完成这个流程,而是深入介绍入场操作对生产的重要性及不同产品对生产环境和人员入场的不同要求,并对每个学生各自完成“入场”训练进行严格的考核,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二、根据“3+2”高职生的需求选用教学方法

学生的需求主要是指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应有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需求关系到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坚持往下学习。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

尽管“3+2”高职生知道知识与学历在就业中的重要性,但是,与普通全日制高职生不同,他们自学能力和课堂自我调控能力都比较差,学习容易困倦,目标不明确。经过调查,大部分“3+2”高职生经过一年的中职阶段的实习与工作后,返校学习的直接动机是他们意识到学历与专业知识在当今社会的就业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专业知识的掌握对职业资格和上岗证考试通过的影响,也是他们重视学习的另一个原因。以上这些返校读书的理由与大多数中职时的那些学习成绩差、中考落榜、家人逼迫等被动理由相比,会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主动。更重要的是经历过一年的实习和工作的较为严格的考验后,学生会更加懂得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就形成了不同的需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情景教学法。例如,在进行“入场”训练、常用灭菌法及包衣的授课时,可分别采用学生讲授或示范,教师总结和情景教学的方法。在“入场”训练中,分别邀请一位在药店实习的学生和一位在药厂的学生进行“入场”训练,由其他学生观察并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进行总结。一方面让有经验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使教学过程更为形象化。再如,在“包衣”教学中,在讲课前,可展示同一人化妆前后的相片,很明显,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学生就能说出是化妆的效果。教师进行总结:化妆可以遮掩脸上的瑕疵,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漂亮。接着教师讲解化妆的基本流程,介绍完后,直接引入“包衣”内容的介绍。在比较中,学生就会觉得“包衣”简单,经过形象的介绍后,在技能训练中,学生操作的能力和兴趣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二,案例教学法。可设计有职业活动导向的案例,从案例中导出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例如,“常用灭菌法”是较为枯燥的理论内容,在讲解这一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重视该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该内容的重要性,以“欣弗事件”(2006年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影响了制剂灭菌效果,导致11人死亡)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在讲授内容之前,让两位在药厂实习过的学生讲解自身经历。一位是因为在送物品过传递窗时,没有进行灭菌而导致生产岗位的药品污染,造成一定的损失的行为。另一位学生介绍因为灭菌不完全而导致企业接受罚款的行为,采用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两位学生的经历,是笔者在授课前与学生沟通时得知的。

第三,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次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教学导入。在进行教学导入时,较常用的是问题式导入方式。比如,讲授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时,可先设计如下思考问题:固体制剂工艺的共通点是什么?哪个环节是保证药物含量均匀度的操作?物料的什么性质主要影响产品的剂量准确?然后以散剂为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的讨论和思考,自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使其自觉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四,动态启发式教学法。药剂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纯理论、静态图片或实物照片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动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搜索手段,播放片剂制备、胶囊剂制备、粉碎过程等视频,使以往“死板”的图片动起来,让学生直观接受知识。

综上所述,在“3+2”高职药剂学教学中,只有根据“3+2”高职生的认识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并且根据“3+2”高职生的需求选用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郁华.学情分析:教师新的教学基本功[J].教学与管理,2013(8)

[2]陈智娴.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职药剂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海峡药学,2011(4)

篇4

一、基于行动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行动导向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其作了明确的界定:“行动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判断、懂行和负责任的行为。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范式、教学设计原则,是各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领域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师生互动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行动导向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范式正符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

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定位

《会计基础》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知识的入门,该课程是会计岗位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形成的基础,其教学内容是学生职业兴趣产生的起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工作规范,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执行会计岗位基本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同时也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会计职业资格的获取奠定基础。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打破原有学科性的知识体系,根据会计岗位基础工作的实际需求,以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为重点,以企业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为主线,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会计基本理论模块、单项业务处理模块、综合业务处理模块搭建课程框架,采用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学习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使学生在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仿真的职场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整体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依据高职会计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高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以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各项会计法规为准绳,围绕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二)课程内容设计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认知规律,本课程分三大模块进行课程设计。

1.会计基本理论模块

该模块解决“会计是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熟悉会计基本理论,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必须、够用”的原则,不对理论进行过多的拓展。该部分内容主要采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

2.单项业务处理模块

该模块解决“怎么做会计”的问题,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三部分业务,在教学设计上以某小型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能力训练资料,按现行会计工作岗位的核算基本任务和常见的经济业务处理方式、过程分步组织教学内容,在与实际会计工作任务和过程高度仿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强调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同步进行,注重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并能解决会计基本核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

3.综合业务处理模块

篇5

【关键词】立体化架构 纵向构建 横向构建 因材施教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Economic Mathema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t the same time, the view of architecture, and analyses the teaching content architecture learning and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nefits to students.

【Key words】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longitudinal construction?蒺,transverse construction,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0-02

引言

怎样使高职院校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一直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思考的着力点。近年来,高职招生考试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单招招生方式,更使得高职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较弱, 要做到让这些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又让数学真正为专业服务,是高职数学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必须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下功夫。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1]

1.学生学情现状

近几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学生入学门槛逐年降低已成事实。在我国现行的初等教育体制和标准下,进入高职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已不同程度地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惧怕或厌烦的心理,认为“数学难,我学不会数学”,更谈不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济数学课教授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改进,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核心目的的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主流。各门专业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数学课程的改革也在探索中进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也有所降低。但各个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高职教育理念和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只是一味的简单删减教学内容及数学教学的学时,没有系统的设置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重理论、重计算、轻应用;考核评价大都仍采取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方式,使高职数学课程成为许多专业的“瓶颈”课程。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开设的数学课程,就其教学内容而言,他们比较简单且注重应用。

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高职教育理念和特色没有充分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2]

1.经济应用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更没有做到为专业服务。虽然现在的经济数学课本里有一些应用,但是并不实用。经济数学与专业课程的相关性没有体现。经济数学作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的作用也越来越被弱化。

2.没有注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虽然高职学生普遍数学都不是很好,但是也有很多对数学有兴趣,或者是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数学。

3.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学生需要提升学历,他们需要寻求更多的数学学习机会,但是这一点很多高职院校没有重视起来。

这种教和学的现状,使得高职数学课程的开设遇到了阻碍,有的专业本身需要开设数学必修课的,却因为数学课难减少数学课课时甚至不开数学课。而很多对数学感兴趣的又想提升学历的学生却没有数学的学习机会,甚至阻碍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三、立体化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让数学这门基础课真正的服务于专业,又更好的帮助那些需要提升学历的基础较好的学生,数学教学内容应做到从高职特色出发,按层次和专业不同立体架构教学内容,以弥补教学现状的不足。于是要改革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并立体化构建这个教学内容体系。[3]

1.纵向构建教学内容[4]

为培养创新与应用高职人才,经济数学教学内容在纵向上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应用层、拓展应用层、创新应用层。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且相互影响的。拓展应用层的课程有向两头辐射的功能,即可带动基础应用层的学习,又可以为基础应用到创新应用作铺垫。

基础应用层的课程包括“通用学习模块”和“专业学习模块”两个部分,“通用模块”是指所有开设数学课程的大一学生第一学期都要学习的简单的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简单经济应用;“专业模块”是指在大一下学期中安排与专业案例相关的数学内容及其经济应用的内容。拓展应用层主要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开设多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简单的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经济应用课程;这个课程的选修首先可以让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又想提升学历的学生更好的通过学历提升考试,同时也可为学生参加一些数学竞赛打基础;创新应用层开设的是数学建模方法和数学实验的课程,为数学兴趣浓厚,又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基础。

在课程开设的形式上是这样设置的:基础应用层作为必修课开设;拓展应用层作为选修课开设;创新应用层以课外培训的方式开设。

2.横向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总是非常单一的,无论什么专业,开设的数学教学内容总是差不多,没有真正让数学为专业课程服务,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经济类专业高职数学教学为例:

基础应用层次是整个层次的起点,是每个经济专业都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其他层次的起点。总共包括两块内容,通用模块和专业模块,因为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不同,故专业模块即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

通用模块是开设经济数学课程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简单的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是微观经济学课程很多知识点的理论支撑,是基础中的基础。当然这一部分内容中繁难的理论证明已经去掉,毕竟高职学生应更多的是关注应用。

专业模块是横向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点。大一第二学期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不同教学内容的经济数学课。如财税、经管、商贸旅游等专业开设矩阵及其应用、线性规划模型;这些课程让学生学会如何优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而会计、金融、证券专业开设简单的概率与数理统计及其相关经济案例。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学会仓储的管理、证券上的平均收益分析,金融上的收益风险的分析。

3.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5]

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随着教学的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必须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单一理论考核的做法,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设计多元评价体系。

四、立体化构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6]

经济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是紧贴高职培养目标,注重数学教学内容与各专业课程的关联,注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将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应用、拓展应用与创新应用三个层次,分专业、分层教学,有助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基础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既强化基础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三个层次的知识内容中,都具有专业应用的部分,真正让数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特别是基础应用层,让每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简单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础上,按专业安排对每个专业课有帮助的数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案例分析的能力,提高实用性。

3.“拓展应用层”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且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高职生走上岗位很多需要后续学习及提升学历,而离开了学校却没有了这种平台。

4.“创新应用层”中,开设数学建模方法及数学实验课,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在实际中应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为培养更高层次的高职人才提供出路。

结语

随着高职招生的变化,生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成绩参差不齐非常明显,那就需要我们高职的数学老师花大力气,下功夫,使得高职数学教学内容适应新的生源的变化,既要注重基础数学知识的培养,还要注意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将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从横向和纵向铺开,立体化架构,以适应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瑛. 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07期

[2]任丽华.关于高职高等数学教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0年04期

[3]温延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措施《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年第3期

[4]赵大伟. 浅谈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12期

[5]王新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教改的设想《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第3期

[6]周海.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2009年

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 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 评价体系

《高等数学》课程是职业院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理性思维、科学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创新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好专业知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技能,是摆在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在高职教育中,对《高等数学》课程片面地强调“适度、够用”原则。一味的压缩教学课时,盲目的删减教学内容,把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作用丢弃在一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也极大地降低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过分的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性与理论推导,而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与学生的学习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这也制约了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个人的后续发展。

第三,目前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比较滞后。教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并且过于偏重数学在逻辑思维方面的缜密性以及解题的技巧性,而忽视了从实际的问题背景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也缺少“研究型”的教学,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最后,《高等数学》的考核形式单一,数学考试的形式基本都是闭卷、笔试,这也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最终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1、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要求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前期统一讲授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后期采取分方向教学、有重点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畏难心理。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应用模块以及提高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为必修课,提高模块为选修课程。

基础模块内容的设定以保证各专业对数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基本解题技巧。教师对于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应该细致透彻,使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

应用模块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核心,其内容的设定应主要体现在“用”字上。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块。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模块内容为:概率论、线性规划。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与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可以与专业教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

提高模块是对教学内容的完备与升华,它的教学内容专门为那些对数学课程有特殊要求,或者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所设置的。对于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数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入实验教学,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与运算技巧的培养。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更重要的是会使用计算机以及高性能的数学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应与计算机功能相结合,增加数学软件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学学习和计算。

教师在数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介绍必要的数学软件和数学方法。教师从原来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学生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主体,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的教学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以往的一张期末试卷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采取基础知识考核 + 应用能力测试的方法。基础知识考核只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形式上采取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试卷由数学教师批阅。应用能力测试只要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由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命题,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选做的形式,由专业课教师评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是否得当,数学教师评定数学方法是否正确,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文献:

【1】薛良胜,《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构建》,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2】詹世鸿,《高职专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篇7

【关键词】高职公共外语 教学内容 构建

引言

近年来,在社会文化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学校的外语课教学内容上有了进一步的优化,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公共外语课程而言。本文从外语的角度分析了高职公共课程体系的建构,在建构中虽然经历多次改革,但其课程内容模式始终没有更新,缺少高职特色,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之间关联性少。因此高职公共外语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在实践探索方面进一步推进。

一、当前高职公共外语课程现状

高职院校的公共外语课虽然是一门文化基础课,最终还是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涉外交流服务,所以,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1]。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改革不断改进的同时,公共课程也相继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但是改革的效果有好有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改革是在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的基础上。有些学校重视行业外语建设,将公共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公共外语教师则由外语院系管理或学校其他部门管理;(2)在教学内容上以及课时量上进行一定的减少。经常出现一些学校公共外语课时量大量缩减,由之前的100多课时量缩减至现在的50的课时量;从所学内容上来讲,学多少内容是由专业主任来定,且公共外语课教师归属到个人专业所在院系来管理;(3)课程性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学校把公共外语课变为选修课,任由学生的意志选择,而外语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转教其他课程,或者是为了继续教外语调到其他学校。

二、对高职公共外语课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1.对教学内容设立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掌握高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对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课堂组织模式和课程评价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有关理论指导下,对于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分析,确立了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具备的外语知识目标、外语能力目标以及职场素质目标。

2.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高职公共外语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对外语相关的课程体系以及结构进行了重构。高职公共外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以社会需求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相关要求和职能进行分析,构建出职业岗位外语技能为主的公共外语课程教学体系。另外,外语的语言基础能力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将公共外语教学与职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得外语内容能够有更强的融合性,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行业进行外语学习,这样突出了高职公共外语课程的服务功能,也为高职院校学生以后的就业拓宽了发展道路。

3.加强外语读写能力以及外语口语锻炼。在外语教学当中,英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通过英语教学可以看出,教师普遍教的是“读”和“写”,但是当下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这样的职员,在高职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必须适应社会上大多企业对员工的阅读写作技能提出的特别要求,因此,我们亟需在英语阅读与写作方面狠下功夫,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英语中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进行提升,以期提高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另外,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会写,对于“听说”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陷,例如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学会了“哑巴英语”,并不能有效运用于交流沟通中。尽管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都通过等级考试,但在英语表达上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内容上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职业的竞争能力。当然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的缺陷也不同,这时,学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对英语学习进行分类学习计划,从而达到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

4.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课程的开发需要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内容排序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过多的注重相关应用经验策略以及概念原理。对于内容排序上应该关注工作过程中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对相关知识的构成要素,着重了解如何运用知识,切实的把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在外语教学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内容上的选择,重点放在语言技能的策略性上,而且要注意的是不要以语言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主,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对其辅之以语言知识的讲解。另外,内容的排序上,不要按照常规的段落篇章、语言词汇等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是应该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融合到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公共外语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推进了高职公共外语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并提高了高职公共外语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内容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时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就应该积极寻求应对措施,真正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寒,黄奕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信息技术教学 融合对策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提出了教学信息化的概念,其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配备上都已经投入很多人力和物力,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加快融合的进展。

国外高职院校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内高职院校要赶上国外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要分析国外高职院校信息化发达的原因,调整信息化建设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就国外和国内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一些对策做比较。

2.国内外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对策比较

(1)国家重视程度。

从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俗称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开始,各国就在大力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进程中逐步践行教学现代化。在美国,在国家重大教育战略中就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在NETP规划强烈要求国家关注教育研究和发展中存在巨大挑战的问题,它们需要集中山科学家和研究者组成的共同体的力量一起寻找运用信息技术革新教育的解决方案。

为推动高职教学信息化,美国各州政府采用多种手段,欧盟政府一个题为“信息社会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意行动规划”,旨在加速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推出多项有关教学信息化和教学改革的开发计划。英国政府与1995年推出了一个题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的动议,日本在其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所有公立学校与因特网的连接,并为公立学校的每个教师配备一台计算机。新加坡于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投资20亿美元使全国每个家庭和每个教室连通因特网。

近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在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面为教学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2001年国家投入巨大财力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教育软件开发基地,启动高等学校远程教育实验。“十一五”期间,政府提出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学信息化的网络,公共教学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面共享。2012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发展规划》描绘了未来几年的教学信息化蓝图。

(2)校企合作重视和开展程度。

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校网络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从企业角度讲,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素质,扩大企业影响,十分愿意与高校合作。2015年美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有所削减,为减少经费支出,在一些美国高职院校中出现了“外包”现象。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保证体系,是德国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基础;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享誉世界的制度设计,突出实践特色。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中的核心要素,它是一切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应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如何重视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高职教学信息化校企合作的发展,促进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更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参考国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经验解决高职院校信息化经费不足和减少开支等问题。

(3)完善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总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以应用为导向,应用始终是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一些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善,在2002年的调查就发现,美国各类院校都在积极发展无线校园网络,已有67.9%的调查对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络。其中,有10%的被调查对象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购置在教科研改革、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经验较少,信息化基础建设滞后于校园建设,制约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教学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从教学信息化的技术属性角度出发,即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现代化等技术属性角度进行投入和建设。

(4)重视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基础,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美国在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是设计与开发分开,由高职院校教师做好资源的教学设计,媒体公司负责制作。有些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建设了相当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等。

我国非常重视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部分高职院校也是教师提出设计,由公司参与制作的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严重,建设缺乏平衡,忽视创建友好型、人性化的用户操作界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研究、融合,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各科的试题库、素材库等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在信息资源平台中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创新的理念,提高个人能力。我国高职院校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应用软件建设方面要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使信息数据便于交换和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5)加强师资培训,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英国政府曾将1998年宣布为英国的网络年,实施全国上网学习计划,并将其重点放在“为全国教师提供机会,以更新他们的信息和通读技术能力”。日本从2000年开始在教师培训阶段设立“信息设备操作”的实用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提高,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重点考察教师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能够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还不是很多。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与职称评定结合起来,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师业绩考核中加入使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条款,从而激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辅助教育教学,高职院校也可以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给予评价,强化培训效果。

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通知》还要求,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师技术培训。

(6)肯定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国外,过去三十年里,提高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馆员和学者们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是发达的信息社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较高,如一项调查显示55%的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有能力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联机数据库。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育服务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及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网络以外的信息源、获取渠道、检索技巧所知甚少,应引导学生从使用网络设备以看新闻、聊天为主转变以为学习和研究为主。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就表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7)高职教学信息化均衡发展。

美国为了帮助贫困地区高职院校,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每年从通讯服务基金中向有待帮助的高职院校在高速上网、Internet配线和长途通信方面提供资金费用折扣,还为经济上处境不好的学生规定了有关技术的投资。特困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将有机会运用相对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同等先进的技术。

我国在推进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方面虽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地区之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同区域高职院校之间,尤其是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必须积极借鉴国外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中西部和民办高职院校倾斜,加强高职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加快全面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的步伐。

(8)重视对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

在美国,信息化教学开展得比较早,其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比较系统、完善。“信息化校园计划”项目展示了美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世界各国高等教学的信息化进程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在日本,国立东京大学多媒体教育研究所从1999年起对日本大学的多媒体应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日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只是由于起步较晚,详尽、完备的调查还不够。我们应继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以便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努力的方向。

3.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让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国外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仅十余年,尚处初级阶段,本文分析了国外和国内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找准国内与国外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差距,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岳秋.从整合到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5]张春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03.

[6]张飞雁.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6.

篇9

关键词:电子技术;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电子技术》目前的学科既呈现多元化,同时又呈现出综合化,而目前我们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和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学好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选学,适当增减、调整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法和进行总结。注意深入浅出,狠抓基础。

一、《电子技术》简介

《电子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须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综合素质,为适应职业需求和未来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具有职业定向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鉴于高职类人才的适用性有了较大的改变,而且教育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定要进行改革,要建立一整套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校高职学院依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电子技术》教学,就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大批实用性、多元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大部分学校采用各类实验箱(或面包版),实验过程学生要完成电路搭建、结果验证,对于一些小型电路,各类实验箱还能应付得了,但稍稍复杂一些的电路就难以对付了,往往由于芯片短缺、电路连接过于复杂、故障难以查找,加上实验箱长期使用导致接触不良等等,实际实验过程中,电路搭建成功率低,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下降,影响实际教学效果。现在随着个人计算机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软件EDA技术逐渐与广大专业教师见面,我们将它逐步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出现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EDA技术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电子技术》教学课程体系与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电类、非电类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进行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

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往的本、专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基础教育,缺乏以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为指导,而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则要按照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我们的研究课题就以为上切入点对课程结构和实验环节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立足教材,采用不拘于形式学习的方法

(1)抓基础弄清基本概念,特别是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弄清基本概念是分析计算的前提,是学好《电子技术》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学会定性分析,务必防止用所谓的严密学习推导掩盖问题的本质。其次要学会进行定量计算,务必防止乱用公式。

(2)抓规律,抓典型,抓相互联系是学好《电子技术》有效途径之一。《电子技术》内容繁杂,总结归纳十分重要,要注意:重要的不是具体的,个别的知识点,不是各种单一电路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彼此的内在必然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总结我们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3)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课堂实验也是强调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课堂实验可以帮助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丰富扩展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按照学习和老师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课堂实验,在课堂实验时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并做好总结,把实验放在重要地位。

五、实验(实训)环节改革方案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特别是对高职学生,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因此制定了深入细致的改革方案,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我们首先增加了实训环节时间,然后是增加学生动手、动脑、开发创造力的实训内容。

篇10

关键词:电子技术;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不同程度的掌握《电子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但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涉及的知识面广,新技术层出不穷,内容也不断扩充,同时,各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时数在不断减少,面对学时减少和内容膨胀之间的矛盾,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电子技术》简介

《电子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须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综合素质,为适应职业需求和未来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具有职业定向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鉴于高职类人才的适用性有了较大的改变,而且教育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定要进行改革,要建立一整套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校高职学院依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电子技术》教学,就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大批实用性、多元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大部分学校采用各类实验箱(或面包版),实验过程学生要完成电路搭建、结果验证,对于一些小型电路,各类实验箱还能应付得了,但稍稍复杂一些的电路就难以对付了,往往由于芯片短缺、电路连接过于复杂、故障难以查找,加上实验箱长期使用导致接触不良等等,实际实验过程中,电路搭建成功率低,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下降,影响实际教学效果。现在随着个人计算机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软件EDA技术逐渐与广大专业教师见面,我们将它逐步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出现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EDA技术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电子技术》教学课程体系与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电类、非电类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进行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

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往的本、专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基础教育,缺乏以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为指导,而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则要按照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我们的研究课题就以为上切入点对课程结构和实验环节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立足教材,采用不拘于形式学习的方法

1、抓基础弄清基本概念,特别是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弄清基本概念是分析计算的前提,是学好《电子技术》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学会定性分析,务必防止用所谓的严密学习推导掩盖问题的本质。其次要学会进行定量计算,务必防止乱用公式。

2、抓规律,抓典型,抓相互联系是学好《电子技术》有效途径之一。《电子技术》内容繁杂,总结归纳十分重要,要注意:重要的不是具体的,个别的知识点,不是各种单一电路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彼此的内在必然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总结我们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3、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课堂实验也是强调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课堂实验可以帮助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丰富扩展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按照学习和老师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课堂实验,在课堂实验时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并做好总结,把实验放在重要地位。

五、运用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课程中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这些内容非常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如果能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把有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信息进行完美的结合,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视性,使教学化难为易。运用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多和课时少及非电类专业学生接触电的实际场合相对较少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讲解晶体管放大电路中偏置电阻大小对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时,可利用EWB仿真课件的动态效应,生动、清楚地将电路工作状态表现出来,学生从虚拟的示波器的波形看到波形失真的情况,加深学生对放大电路的偏置电阻作用的认识。

六、实验(实训)环节改革方案

从实验内容安排上,除要求学生完成对部分重要定理、定律进行验证外,增加了许多扩展性、应用性的实验内容。比如在戴维南定理实验中,我们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大气层获等效电源基础上研究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这一实验项目。在这项实验中,学生要自己连接电路、测试、分析数据,观察规律,最后得出结论。由此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还为该结论在今后涉及到“阻抗匹配”有关章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在实验内容安排上,注意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还注意到需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三相电路实验中,考虑到学生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对负载做星形和三角形联接时,相、线电压、相、线电流之间的关系经常搞不清楚,以及对三相四线制系统中中线的作用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此实验中先让学生分别就这两种接法,连接实验线路,测得相关数据,自己作出归纳总结;另外,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如若出现故障用所学的知识应该能够将之排除,所以又安排了由指导教师设置故障,由学生来查找故障原因,最后排除故障这样一部分内容。

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我们始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和课程具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