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劳动教育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7:5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劳动教育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目标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社会实践实施状况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实施状况,我们对云南大学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
社会实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实施方法,应该落实到每个学生。而调查显示,认为学校给大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和很少的占43.6%,认为没有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学生占24.1%(见表1)。这表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广泛性。而且学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某一类社会实践活动上,重视对某一小分队活动的开展,对面向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这是不符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要求的。
由于受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具体实施条件等限制,学生对各项社会实践的参与率各不相同。对八项社会实践方式的调查显示,学生参与率最高的是“义务劳动”,占53.3%。访谈中,多数学生把“义务劳动”与“教学计划内的劳动教育”等同起来,依此看,一半左右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但这种“义务劳动”是多数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实践方式(在“最愿参加的方式”调查中的选中率最低,只占3.8%)。“有偿家教”是一项有偿性的勤工助学活动,它不仅给学生以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培养了自强自立的精神,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因此,得到许多学生的青睐(在“最愿参加的方式”调查中的选中率仅次于“实地考察”,占20.4%)。在对实践性和社会性更强的“参观访问”、“暑期‘三下乡”’、“专题调查”及“实地考察”的调查中,“参观访问”的参与率最高,占到35.5%,其次分别是“暑期‘三下乡”’、“专题调查”、和“实地考察”。相比之下,“教学实习”和“勤工助教”的参与率最低,学生也不愿意参加(详见表3)。
2.大学生对几种社会实践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认识
社会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采用何种方式,重要的是要看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如何。
从表3中可看出,这八种实践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非一定呈正相关,即一种方式的可行性高,其有效性不一定高,反之,一种方式的有效性高,其可行性不一定高。如“有偿家教”在“最可行的方式”的调查中,选择率最高(占31.8%),而在“最有效的方式”的调查中,选择率排第四位,只占14.2%。相比较而言,既可行又有效的实践方式是“专题调查”(两项均排第二位),其次是“有偿家教”(可行性排第一位,有效性排第四位)和“实地考察”(可行性排第三位,有效性排第一位)。而可行性和有效性最低的是“勤工助教”,均占4.7%,其次是“义务劳动”和“暑期‘三下乡’”。了解大学生对实践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认识,便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既可行又有效的实践活动机会,从而使社会实践教育更有成效。
3.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后所得收获的认识
访谈中,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学生更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他们坦言:“在社会实践教育中能学到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无疑,大学生参与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参与的活动内容不同,所得收获也不尽相同。我们无法就每一项社会实践方式向学生做调查,但可以对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从总体上对所得收获的认识进行一个粗略的调查。调查显示,认为所得最大收获是“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的比例最高,为39.5%;其次,认为“增强了挫折承受力”的为22.0%、“增长了见识”的为13.7%、“提高了动手能力”的为8.2%、“磨练了意志”的为6.9%。见表4。
关于学生自我评价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包括一般、较弱和很弱,下同)的学生占40.2%、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占57.4%、意志力不强的占31.6%、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的占28.7%。从上分析,这些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表明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学校应予以重视。
二、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通过调查分析,高校实践教育环节尚显薄弱,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具体表现在:
1.实践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实践教育应是经常性和长期性而不是一次性和临时性的活动,应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因此,必须由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经过周密细致的组织和安排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教育的观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素质的高低依然主要以考分为标准,而不是由社会来检验,这就使理论远离实践,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实践教育尚未得到学校的重视,缺乏统一安排。
2.缺少实践基地
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深入开展的保证,没有实践基地就没有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基地应由校学习处、团委、教务处、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及各学院组成指导组,联合组建。校外基地的建立需要以学校的名义与某些地区有关单位签定正式协议,比起校内基地的建立困难要大的多。目前,我校已着手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各院系也应根据本单位专业特点建立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基地,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3.时间、经费的限制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育计划,统筹安排。但在具体计划的执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实践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特别是我们要在学期内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诸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往往不是周学时所能满足的。而拉长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这就造成实践教育实施中时间安排上的困难。另外,实践教育的实施一般需要高额经费的支持,特别是假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实践活动,需投入的经费更高,而学校用于这方面的开支是有限的,一般只限于少数学生参加,而且就地就近进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由于受时间、经费等的限制,学生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还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4.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影响到实践教育的有效性。缺少有效的监督,势必导致一些学生的简单应付。而对社会实践的评价缺乏激励性,将不能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参加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思,又浪费时间和金钱,我也写不出漂亮的实践报告,也就不会得到什么表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还不太健全,还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普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篇2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情操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法制规章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各种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班主任认真召开主题班会,能积极地执行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地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最大程度地实施班主任自身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是善于利用主题班会开展班级工作的人,要开好主题班会应注意坚持原则。
1、完整性。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就如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一样,不但要有鲜明的主题,还须在布局谋篇方面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和形式的创新性。主题班会的结构完整性体现在必须具备四要素: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主题班会的标题必须简洁精炼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鲜明体现主题,讲究文采、书写美观。导语语言要求简短,形式要求多样,或引用、或描述事件、或以精要议论直入主题。主体部分要求环节清楚、主题集中、重点突出、讲究营造氛围、讲究调动情绪、讲究形式多样。结束语要求明确观点,起到提升主题激励学生的作用。
2、系统性。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实际上是从事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建设。德育工作的内容,既要有浓厚的公共道德意识的教育,又要有良好公共行为规范,既要有对学生进行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又要有健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调节的教育。还应有作为公民的独立人格,法治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培养,以及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生命意识、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主意识、环境意识,人际关系处理艺术等精神意识观念的培养。优秀的班主任往往是有高远的心境、宽广的胸怀、深重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能主动地对前面所列的德育工作内容进行系统地层次性地德育教育活动。
3、针对性。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是玄深的理论阐述,不是枯燥的空洞说教,必须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发现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提炼班会主题,倡导积极健康的风气,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位班主任发现本班一位入学成绩平平的女学生,来校一学期后,成绩突飞猛进,一下子又难以找到她进步的原因,一次在上语文早读课时,发现一本该学生制作的“备忘录”,备忘录记载着她入学后每天必做的事情,做完了的打钩,没完成的遗留到第二天。而该生入学以来所列的事项不出两天都做完了。这时他才明白这位女生进步的原因所在。于时,他把这本备忘录借去,组织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上他首先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则故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采访一位获奖者问:“您是在世界上哪所著名大学,哪个有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些什么呢?”老学者回答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地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记者听后,若有所思,又心有不甘,于是采访其他获奖者,奇怪的是这位科学家的话竟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讲完这则故事,班主任板书班会标题:成功的人生必有良好的习惯。接着拿出这位女学生的厚厚的备忘录,告诉学她成绩进步的原因所在,再要求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之后,这个班的学生都能用“备忘录”提醒自己完成应做的事情。不仅如此,学生又在整理书本、摆放椅子、个人卫生、文明用餐等方面都养成了好习惯。
4、教育性。主题班会的目的就在于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等,但班会课教育又不仅局限于主题内容的教育,还表现在教师在召开班会时服饰、语言、环境氛围的营造、课堂学生组织等方面的行为辅教育。有的老师上班会,没有教案,没有标题板书,没服饰要求,不修边幅,精神不振,这样的班会肯定不能触动学生内心。而优秀的班主任,不但课前精心准备,以达到教育目的,极其注意营造班级氛围。(班主任 )比如,组织学生打扫教室、摆好课桌、收束好窗帘、讲台黑板抹得一尘不染,标题书学配合主题或庄重严肃、或潇洒灵动、或欢快活泼,借此营造非比寻常的浓郁气氛,以期达到辅助教育效果。课中随时不忘以各种方式有效组织课堂,从氛围的营造、服饰的选择、标题的板书、班会的导语、主体过程的形式、结语的精要恰当,从头到尾呈现给学生的都是营养学生心灵的鸡汤。
5、人文性。主题班会的人文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而对学生表示应有的人文关怀。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学生,坚信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的人。因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我们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行为上不合规范的学生,我们才不会在班会随意批评指责这类学生;因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我们才会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的独特性,进而开展主题班会、创设各种主题活动平台去让学生正确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个性、智能和特长。因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班主任才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或知识强加给学生,才会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自主的探索,体验活动中去认知、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行。二是通过对人类积极文化的提炼与传承,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我们给学生谈奥运金牌得主,就一定不要忘记给学生讲奥运冠军获得奥运金牌背后的拼搏故事;给学生讲某个科学定律,也别忘了讲这位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发明科学定律时的献身精神。
6、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新型人才是教育者的民族大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班主任首先要有德育教育的创新意识。
班会课的创新首先是主题立意的创新。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有的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是老生常谈,只谈到生命的意义和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而有的班主任却能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珍爱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应该珍爱他人的生命,珍爱与人同处一个地球的生物体的生命。”这一新的主题,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还把他扩展到了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教育。这样就使班会的立意新颖,内涵丰富。
其次是内容上的创新。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提出的做好一个教师的“五个一工程”中有一项就是“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班主任应是一个善于思考有深刻思想的人,关注社会,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可以提炼出新的主题,更新主题班会的内容。
再次是形式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要以互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时代性的标准来衡量。互动性,就是班主任创设主题班会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多地让师生互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互动中获得主题教育。趣味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动力。所以主题班会一定要开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只有通过浓厚的趣味,才能激发学生参加主题班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的班主任开主题班会,形式是多种多样,一会儿是朗诵,一会儿是让学生表演小品,一会儿是互相讨论,但内容却偏离主题。形式不能很好地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这种班会是失败的。时代性,班主任必须是善于学习的人,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运用现代科技创构自己的主题班会形式,不仅能体现班主任的学习能力,还能体现出班主任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
- 上一篇: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 下一篇: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