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27 17:5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

篇1

首先,由于对社会实践的涵义把握不清,造成了对实践范围的错误定义。社会实践本身的涵义是非常广阔的,不能因为高校学生这一群体就把它特殊化,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应该有任何特殊性和限定性的,这些活动应该触及到社会实践涵义中的各个方面。

其次,由于对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的理解不彻底,造成实践活动价值和意义的缺失。根据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来看,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以上要求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参与者的综合能力以及价值观念,而由实践本身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舆论评价、评奖评优等其他因素,则并非实践的追求目标。

最后,由于没有实施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办法,造成社会实践活动审批、评审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开等现象。这里提到的在审批、评审过程中的科学管理办法,主要指是否能在该过程中实现专家化和普及化。例如,某实践项目在申请阶段,组织方必然要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评价,依据其意义的大小来完成实践层次的分类、经费的划拨等程序,在这个阶段,专家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在对项目内容的界定和评判上更有权威性和话语权。

为能够有效克服错误的社会实践指导观念、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认为,应该从实践的审批程序和评审考核程序两方面来进行规范化建设:

在审批程序的规范化建设中,审批人员的专家化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我们不能完全凭借主观臆断来决定哪一项实践方案更具实际意义、哪一项实践方案的经费预算更加合理,所有内容的审批都应该有专家参与并依据科学的评判标准来进行。例如,有些实践方案内容和形式新颖、规模较大、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从专家角度来看,首要考虑的还是其可行性问题,因为有些项目涉及到的实践地区范围过于广阔,或者主题内容过于宽泛,这些项目虽然不是不可能完成,但是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往往会造成实践过程的简化以及实践结果的空泛,也就是经常出现的“走马观花、走走过场”,这也是现阶段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篇2

1.1制度化保障

建立学生社团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引导方面给予制度支持,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即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必(选)修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完备的社会实践成果认定规范与流程,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固定;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制度,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指导教师应是该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可以增聘1-2名指导教师),肯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让教师积极深入基层,在以个人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的同时,锻炼个人专业业务水平,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机制,在社团管理规范中,结合社团的性质与类别,规定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致方向与频次,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四是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对开展效果好、辐射范围大、社会反响好的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优秀的学生社团在社团评比中给予倾斜,以形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大众的良好文化氛围。

1.2项目化操作

促进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内容的持续更新项目化操作是指将学生社团在开展某项社会实践活动之初,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向团组织申报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遵照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提交较为完整、科学的实践报告或者调查报告等。这种操作方法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系统式的管理办法,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得到实施。如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开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开始引入了项目化,至今已成功实施了10年,累计立项的校级社会实践团队和院校社会实践团队近200项。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项目化运作有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同时将毕业设计、科研项目揉入到实践过程中;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特性,可以使开展教科研的社团指导教师受益,教师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论证、中试等工作,同时也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三是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大学生在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四是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使单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更为丰满,参与其中的学生收获更多,避免了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学生,真正使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的尝试,发挥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类社团开展项目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走上一条科学化、长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1.3专业化实施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优势,打造精品活动依托社团开展社会实践要紧扣社团的专业性质与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同时提供活动层次。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社团的性质进行分类,各类社团应根据个人特点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活动。对于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应充分利用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既可以让社团成员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巩固专业思维,提升专业归属感;也可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内涵。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协会到农村开展农机维修,电子协会进社区开展家电维修,英语社到偏远山村开展英语支教,街舞协会开展老年舞培训等等。

1.4基地化承载

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社会实践基地有别于我们理解的活动场所,基地是一个相对稳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供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锻炼的物质平台和场地资源。近些年,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来,累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100余家,其中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40余家,为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基地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一是明确的思想性,具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不能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能够提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避免活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思想消极的不良影响;三是社会实践基地方与学生双赢,应在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同时不忽略基地的利益,强调双方利益最大化。此外,在众多社会实践基地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品牌基地、精品基地、优秀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优秀社会实践基地评比。地方政府也应该响应高职院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双方的诉求,为社会实践基地在税收、人员培训、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基地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提供了通道,是整合大学生社会教育资源的途径,为大学生尽快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在当前社会背景条件下,只有实现双赢的社会实践基地才有生命力,即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思想教育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1.5科学化管理,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坚持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管理的原则,科学化管理社团社会实践,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额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实践类社团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体系当中;二是加大社团社会实践的总结制度,把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与升华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常抓不懈,在常规工作中寻求亮点,不断创新;三是围绕精品社团建设,开展“一社团一品牌”活动,加大社团品牌活动建设,引导学生社团将活动重心由“内部相对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由“自娱型”向“服务型”转变;四是高度重视社团社会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活动时间上进行外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拓展,在活动形式上丰富,力争社团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2结语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思考

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当下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认为这是一种在课堂上、书本上得不到的教育。它是一种把科学知识和社会意识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对受教育者价值观、责任感、关心公共生活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二是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家长不支持。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不过是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性、实效性差

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短缺,社会投入严重不足,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组织和实施,但目前经费问题制约着活动的开展。一是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保障,而是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向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得到的经费也是极其有限的,很多时候还要院系和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活动费用,这势必会影响院系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单位怕花钱、嫌麻烦,特别是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更怕以此凭添经济负担,不愿接待。

有的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没有明确实践环节的时间比例和计划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把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并制定出课程的大纲,规定学分以及必要的考核手段。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和路径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四有”新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大学生巩固知识,完善智能结构,增长才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党(校)办、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科研处、研究生学院、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后勤处、保卫处等单位为成员。各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拓展创新的活动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内容形式及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小组)评估相结合。二是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三是学院(系)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四是学校要出台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例与管理办法,各学院(系)、班级制定实施细则。同时做到“七个挂钶”,即: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评定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与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挂钩,与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就业挂钩,与学院(系)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的评定挂钩。

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广大教师、干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职生;就业力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人才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聘用人才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并从过去重视学历文凭延展为突出考量学生的工作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等社会化因子。而毕业生在应聘中却往往表现出实践能力弱、职业了解少、岗位技能差等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岗位需求的窘状,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高职生社会实践经验匮乏而导致的就业力缺失。因此,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时,给力社会实践,对于全面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缩短就业“适应期”,不断增强高职生就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实践与培养高职生就业力的关系

1.社会实践加深高职生职业认知,为提升就业力储备职业能力

当前,不少用人单位为了追求以最少的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弱化对新员工的职前培训,希望招聘的新员工上岗即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这对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和时展合拍,加强社会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在校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到的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组织情况、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职业适应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职业所需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价值取向、职业兴趣、专业能力、才干技能、事业目标等进行职业定位,实现社会角色与个体职业愿景的对接,较好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2.社会实践强化高职生专业素质,为提升就业力储备专业能力

社会实践对高职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一方面社会实践帮助高职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知识重点、实际应用,找准理论知识和工作现实的结合点,弥补高职生理论学习中知识过于抽象、难以吸收的不足,激发高职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给课堂教学带来真实的反馈信息,补充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或滞后的情况,促进学校和专业老师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工作岗位和社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为提升就业力储备硬实力。

3.社会实践缩短高职生社会化的进程,为提升就业力储备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能培养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增加与社会的互动逐步锻炼和提高。高职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各种不同角色的人交往,不仅可以取得社会经验,学会接人待物,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逐步驾驭复杂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架起与现实社会沟通和融合的桥梁;而且可以检验自身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中与社会文化不相协调的部分,帮助他们较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从而纠正自身偏差,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增进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及时内化社会认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准则。这对于促进高职生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缩短高职生社会化的进程,提高自己的生存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4.社会实践拓展高职生综合素养,为提升就业力储备素质能力

当前人才市场竞争和职业发展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发展个性、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1];社会实践为高职生服务社会并取得社会的承认,使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极大地提升高职生的自信心,对于他们的心理、智能等方面的开发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转化为勤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的无穷动力;社会实践为高职生树立市场意识,认识到和谐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和精品意识,使择业观和就业力得到双重完善;社会实践还是高职生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中,高职生不仅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又可从实践中学到新知识,培养他们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升高职生就业力积累资本、增添砝码。

二、以就业力为导向,加强社会实践的对策和路径

1.转变观念,加强社会实践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就业力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指挥有力、分工明确、措施得力的社会实践组织体系。学院设置专门的社会实践教育领导机构或社会实践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社会实践工作协调会,有效的调动学院各部门资源,统筹规划社会实践工作;教务处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社会实践常设机构),具体负责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经费管理、评比考核、学分最终审核、社会实践教师的工作量核算以及社会实践监督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工作;各系也都要成立相应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探索符合本系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方案,并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员、部署、组织、总结和考核等工作,从组织上确保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

社会实践对于高职生巩固知识,完善智能结构,增长就业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形成递进式系统化的社会实践体系;根据社会实践制度和配套文件,规定社会实践课时数、学分,明确社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逐渐将社会实践纳入专业课程进行规划管理,进行社会实践的课程化设计,编写社会实践计划、教程、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实施细则,逐步实现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坚持社会实践与就业力整合,从单纯体验式向真正的锤炼式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加强量化考核,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及社会实践质量。

3.立足校园,服务社区,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参考国际上职业教育所流行的职业仿真模拟教学模式,仿真职业环境,营造职业氛围,建立起适合岗位职业能力训练的主题化专业实训室,开展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岗位全程业务流程培训;其次,学生社团是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2]。应结合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专业主题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跳蚤市场”、“品牌促销方案比赛”、“广告比赛”、“新产品设计竞赛”、“创业方案比赛”、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自愿者活动等,形成稳定长效的与提升就业力接轨的学生社团活动机制;第三,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种竞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各种大赛为平台,让学生在比赛中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市场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心,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沟通技巧;第四,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校创业;充分利用学院的后勤、三产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从事校内的勤工助学;改变传统上所认为的在校期间兼职对学业有影响的观念,积极为学生提供兼职信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磨砺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4.拓展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基地模式

高职院校及相关部门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3],变单一型基地向多样型基地发展,积极探索合作互利式、交易式(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取企业现场见习的权利)、订单式、业务式(由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业务关系)、社会式(由地方政府牵头,各高职院校联合与某些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的综合实践基地)等多种社会实践模式,不断拓展合作内涵,增强实践基地活力,加厚实践基地稳定性。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努力发掘校企双方合作的潜力,积极探索“校企无缝对接”,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有效推行“带薪实习”、“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体验职业氛围和实际工作技能,增加与社会的融入度和职业的亲近度,锤炼就业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

5.科学设计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考评制度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考评办法,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常流于形式,尤其是分散实践的学生在假期随意找个单位、出个证明、写个评语、盖个章应付了事[4]。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提高就业力积极促进效果,出台有关社会实践的考核管理办法,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范围、时间、考核办法、运行程序等做出全面规定,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设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手册,如实记录实践活动内容,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特点的凸显,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考察;在评价标准设计上,注重学生对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所达到的层次目标的考核;在考评实施上,严格社会实践考核要求,遵循实习单位评价、学校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原则,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并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以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形成以社会实践带动学生提升就业力的良好运行机制。

6.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要获得成功,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相关业务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力,就要强化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实践和顶岗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专业教学的“双师”能力;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研讨会、教学技能竞赛、实践教学培训班、企业挂职锻炼等,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社会成功人士为客座教授,不定期来校开设讲座、传经送宝,以吸纳前沿的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拓宽实践教学新思路;积极从企业聘任有专长的高级工或高级技师担当学院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研究并施行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丰富实践技能和经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探究并实施实践教学,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提供师资保障。

7.政府的宏观政策扶持

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杠杆的调控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协调,理顺、完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明确各方面在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和职责,规定各企事业单位接受实习生的责任、义务,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制定企事业单位吸纳学生社会实践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灵活政策,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诚信档案、工资制度、考核办法,为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8.建立社会实践网站

网站可以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传播迅速的优势,解决过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实践队组多,活动地点分散等原因造成的缺少交流、信息不畅的问题,有利于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及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困难和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社会实践网站或开发社会实践应用软件系统,方便老师指导安排社会实践内容,加强学生反馈信息和师生沟通互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实践岗位信息,有效地降低社会实践成本,提高社会实践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仪富强,师韵茗.浅谈社会实践对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93-195.

[2]肖放鸣.社会实践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J].企业家天地,2010(4):95-96.

[3]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63-64.

[4]董鹏中.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三化”运行机制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3-54.

篇5

西城篇

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文化、教育大区。辖区内的资源单位主要有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北海公园、鲁迅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

摸清家底,争取支持

早在社会大课堂正式开课之前,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就已经为社会大课堂忙碌起来。西城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亲自担任区社会大课堂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2008年暑假中,在全区中小学书记、校长会上,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宣讲,使大家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部分校长还有组织地去资源单位之一的神笛陶艺村参观、学习,增强了感性认识。

通过学家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建设社会大课堂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计划性;二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三是充分利用好自己辖区内的教育资源。

西城区教委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和排查,进而对大课堂的推进工作有了清晰的把握。比如,与区委宣传部配合,落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还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展览路街道在教师节前夕,专门召集了辖区内各学校的校长、主任会,成立“校外教育资源协调委员会”。百万庄图书大厦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8折的购书优惠,专门开辟了学生读书角。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在盘清家底的基础上,西城区教委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了新的整合,努力开发新的资源平台“五苑一中心”,即:文苑(区少年宫)、武苑(区国防教育中心)、礼苑(金融街少年宫)、工苑(中小学劳动技术辅导中心)、学苑(区教育研修学院、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例如,设在国防教育中心的武苑,主要介绍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兵书、兵法、兵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感受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凛然正气的同时,产生一种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学生到武苑学习和训练,所有学生的军训和学习费用全部由区教委负担。“五苑一中心”已成为具有西城特色的社会大课堂平台。

科研引领,服务课堂

社会大课堂必须为学生服务、与教学紧密结合。西城区教委努力为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不满足于只印一个册子,而联系课堂内容不断更新信息,让学校与资源单位互相促进。比如首都博物馆这个单位,由区教研中心采集其一年的展出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处理,及时传递给学科教师。区教科所还开设“首都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课程资源开发培训班”,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带领七个学科百名教师实地考察并进行教学设计。对于目前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金融海啸,请来了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结合政治课内容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给中学生们上了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生动一课。百万庄图书大厦紧密配合学校各年级课程进度组织读书活动,学生的语文课正在学习鲁迅的《呐喊》,图书大厦就会同步将鲁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集中陈列,供师生阅读。图书大厦还参与了北京四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开展中学生阅读调查,调查结果由图书大厦定期通过网站公布推荐书目。

海淀篇

海淀区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烈士陵园、中华世纪坛、颐和园、国图音乐厅,北大、清华等高校及中科院的部分院所,都已成为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

立足区情,科学谋划

海淀区是教育、科技、文化大区,社会大课堂建设面临这样的格局和特点:一是资源单位丰富、综合实力雄厚,但潜在资源多、资源单位规格高,统筹难度大;二是教育整体水平高,但内部差异大,均衡和协调困难,整体拉动难度大;三是区域人才密集,社会文化层次高,对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课堂要求高、期望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统筹利用挑战大。

根据上述情况,主管区长、教委班子决心以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为契机,突破、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统筹的诸多瓶项问题,使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精心组织,制定政策

为保障全区资源的有效统筹协调,海淀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主管区长为负责人的社会大课堂统筹协调办公室。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任务分解等文件,重点解决社会资源统筹、部门协作、校内外结合、场所有效利用和公益性问题。区教委研制了《关于创建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方案》,突出区域特色和思路,即依托海淀这个科教文化大区的优势,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和、衔接,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社会资源,特别是动员整合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中小学生开放实践活动场所。

在经费保障上,海淀区单列了一项教育资源共享经费,用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交通、材料、接待、组织等费用。2008年的标准是生均200元,全年总计投入3600万元。

深度开发,创新模式

根据区域特点,海淀区教委确定了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的战略。

对于区内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淀区积极协调,重点做好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统筹,增强大课堂的科技含量。如清华大学在清华附中、101中学、中关村中学建立了艺术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航在北航附中建立了科技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北航、北理工、中国农大在八一中学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这是一种大课堂的新模式。

其次是开发校内外相互融通的课程资源。近几年海淀区校本类课程资源开发很丰富,为大课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面临的任务是丰富的潜在资源还有待深度开发,特别是区域性的课程资源需求越来越大。海淀区教委同时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形成海淀特色、门类齐全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资源体系。

海淀区重视国际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中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及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合作研究项目”,与英国、日本、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交流、合作,按照国际标准研发中外融通和共享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同时引进志愿服务机制,成立“海淀区校外教育志愿服务团”,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招募在校大学生、专家、社会工作者做志愿服务,协助活动组织、项目辅导。

平谷篇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是北京市郊区区县之一。

加强组织领导

平谷区建立了区、校两级工作领导小组。

平谷区教委设立了平谷区中小学社会大课堂活动建设组织机构,包括组织领导、管理实施、条件保障、安全保卫、督导评估等五个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区社会大课堂活动的领导工作,负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审批、组织与评价,确保活动安全、有效运行。管理实施小组组织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开发区本课程;组织运行社会大课堂网络平台;审批学校活动方案;协同政府督导室做好督导评价工作,组织研讨交流活动。条件保障小组负责专项经费投入的落实与保障,审计学校活动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经费的落实。安全保卫小组负责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审批学校安全工作预案,处理突发事件。督导评估小组负责制定评价方案,组织对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的督导评价。各小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平谷区各中小学校成立社会大课堂活动学校工作小组,由校长为组长,教育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安保主任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骨干班主任等为成员,组织实施本校的社会大课堂活动。

健全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社会大课堂活动审批机制。平谷区学校组织学生骑车或乘车参加4公里以上的区内、外社会大课堂活动,需经区教委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审批时需提交活动方案(包括内容、时间、地点、出行方式、人员构成、人数及活动经费来源、数额、使用情况等)和安全工作预案各一式两份,并分别备案。

其次,建立社会大课堂活动经费补助机制。经费问题一直是各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拦路虎”。平谷区教委一方面规定各中小学校原则上只能组织学生到免费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进行活动,不向学生收取活动的任何费用(午餐由学生自行解决);另一方面预计投资200余万元,对各校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予以交通补贴。

明确数量要求

平谷区教委规定:每学年高中阶段学生应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累计参加不少于10天的社区服务;初中校至少安排5天、小学校3~6年级学生至少安排3天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考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内、区外至少各1天。

挖掘本地资源

平谷区地理环境独特,本土文化鲜明,农田、林区、景点、农家院、农业科技园区均蕴含着浓郁的教育内容。平谷区挖掘本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

平谷区有“大桃之乡”的美誉。平谷区把田间地头、销售市场作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体验种桃、养桃、卖桃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桃花节、采摘节时,组织学生为游客服务,介绍自己的家乡,增进学生爱乡情怀。

平谷区有鱼子山纪念馆、上宅文化陈列馆。借助弘扬民族精神月组织学生参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平谷区有兴隆庄文化交流园。利用这一综合性实践基地,开展学生军训、陶艺、种植等实践活动。

平谷区教委开发了“平谷――我可爱的家乡”区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平谷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自然风光,并确保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社会大课堂主题班或团、队会课,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

房山篇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是北京市郊区区县之一。

健全机构,上下联动

房山区成立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领导小组、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社会大课堂工作团队三级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房山区教委还建立了六个工作组:资源提供保障组、安全与财物保障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组、信息网络建设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组、校级社会大课堂工作组。

完善机制,加强保障

一是构建运行机制。出台了《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意见》《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管理办法》《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信息系统平台管理运行办法》。

二是提供五项保障。制度保障:坚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社会大课堂专项议事制度,建立校内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年度总结、工作计划和活动公告、表彰制度。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免费政策,争取对校内外资源单位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性经费投入,保障激励性经费投入。物质保障:不断改善资源单位设施设备条件,改善网络信息基础和条件。时间保障:把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监督保障:制定《房山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评估办法》及《房山区社会资源平台建设标准》,以此作为评估学生、学校和资源单位的依据。房山区每两年进行一次教育督导评估。

明确目标,分步推进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改革 实践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始于1987年,是高校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深化发展,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给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在反思“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时代新特点基础上,广泛调查,客观认知,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走出了一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

1 注重教学形式创新,创办“热点问题半月谈”

1993年3月,河北科技大学四位青年教师广开思路,学习和借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的成功作法,精心设计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新模式——“热点问题半月谈”。“热点问题半月谈”采取“半月一谈”的方式,一般在每学期第二周开始,每两周举办一次,采取栏目化的教学模式,将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成“新闻综述”、“热点专题”、“热点讨论”、“电视专题”、“有奖抢答”几个栏目实施,有点有面地对学生开展生动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从1993年3月至今,“热点问题半月谈”开办19年来共举办300期,累计收听学生近十万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肯定,成为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知名“品牌”。

2 注重教学平台创新,开办“启益人生”大讲堂

河北科技大学整合全校资源,开展了“启益人生”大讲堂活动,搭建起“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新平台。根据主讲人的学术水平、知名度等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各院系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名人和政府官员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启益人生”讲座。大讲堂分为校、院两级讲座,校级讲座,指由校外知名人士主讲、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高层次大讲堂活动;院级讲座,指由校内副高以上教师或校外人士主讲的普及性大讲堂活动。学校专门制定实施了《河北科技大学学术活动、学术团体暨学术活动基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术活动管理的通知》,拿出专项资金对“启益人生”大讲堂进行资助。根据主讲人的学术水平、知名度、职务等情况设定不同等级的讲座资助费用,保证了讲座的常态化和有效性。

3 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建大学生“阳光宣讲团”

2008年6月,河北科技大学成立了“阳光宣讲团”,团员均由学生担任,他们来自全校不同学院和专业,在学校学生工作处的具体指导下,始终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发展脚步,以重大事件为节点,紧扣时展步伐,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荣校教育、励志成才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成为丰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形式的又一项创新性探索。大学生“阳光宣讲团”成立三年以来,注重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把理论学习实践与大学生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勃勃生机。宣讲团注重把握青年特点、引领学生思考、服务学生成长,突破了教育者言传身教、照本宣科传统模式的局限,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丰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形式,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服务同学成长、成才,引领理论学习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和明显实效。

4 注重教学手段创新,开通“启益人生文化传播网”

“启益人生文化传播网”是河北科技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由学校学生处主管,由大学生网络工作室具体设计、建设和维护,力图打造一个以“用文化承载思想,以思想启益人生”为特色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启益人生文化传播网”让学生成为网站的设计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把大学生网络工作室建设成为学校优秀的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发挥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载体作用,突出网站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努力实现“启益人生”网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具体要求。

5 注重教育内容深化拓展,开展“责任、担当”主题教育活动

河北科技大学每年均要通过立项支持各学院普遍开展“责任、担当”爱国荣校主题教育活动。获得立项的活动在校园遍地开花,既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氛围,扩大了教育影响,也增强了教育效果。在各项活动的征集、讨论完善和开展过程中,首先是融入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意,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采取征文演讲、摄影视频、感恩晚会、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拉近了主题教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听得进去,感受得深,领悟得透。其次是做到情感充沛。注重学生处世心态、思维方式和人格品性的内心化育,在思想和感情上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再者是整体布局。自活动开展以来,主题教育内容涵盖到了自身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社会责任等多个角度,涉及了养成教育、学风教育、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爱国荣校教育的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在不同角色定位中思考自己所应担负的责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6 注重实践教学创新,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多年来,河北科技大学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不断拓展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采取项目小组的分组实践法,学生根据不断发展的世情、国情、省情选择实践项目进行立项申报,有立项意向的学生和老师分别申报社会实践小组,其他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参与一个小组,保证每个实践小组有一至两名实践指导老师带队跟踪指导,确保社会实践的效果。社会实践结束后要上报实践报告,进行汇报展示和成果评比,对优秀实践成果进行总结表彰,有效调动了学生和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7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营造校园良好成才氛围。继续服务于我校“四能”人才的培养战略。团委学生会要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服务,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要为树立优良学风,良好院风,文明班风做更多的工作,争取更大的成效。

1.以各班团支部组织生活为基础,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我们将加强对团支部理论学习活动的指导,将理论学习活动作为团支部组织生活的组成内容之一.要完善机制,建立各团支部理论学习制度,坚持每学期开展2-4次理论学习活动,做到"四个有",即"有明确的学习主题,有完整的讨论记录,有详实的学习资料,有及时的团员反馈".同时结合党支部会,思想政治课,主题班会等契机,通过学生主讲,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创新理论学习活动方式。

2.以校、院团委活动为抓手,引导成人成才之路除积极参与省委、校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外,我院还将开展“我的大学,我做主”主题班会,畅谈个人大学四年的初步规划和个人理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可认真学开复的《大学四年该这样度过》,使其对大学生活有进一步了解,明确个人目标。

3.以德育专题讲座为平台,促进思想意识提高通过专家专题讲座,促进思想政治方面的引领工作。计划在团委学生会各部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院团委学生会成员学习“文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制度总汇”,并开展有关公共礼仪讲座

4.组织开展五月母亲节,六月父亲节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鼓励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孝敬父母,并经常与父母联系告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

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学生干部素质。一个组织的优劣,关键在于成员的素质高低。学生会要想蓬勃发展,必须将自身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常抓不懈。1.我们将进一步要求学生干部提升综合素质,完善和执行学生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2.继续加强专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常委为核心、宣传为向导,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作,定期举办干部培训,培养一支高效务实的学生干部队伍。3.加强学生干部的服务精神,大力倡导学生干部身先士卒、亲力亲为的作风,防治“学生官”现象。在每两周的例会前,学生干部们都将有一次素质拓展小训练。4.推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精兵简政,增强效率意识。计划将科技组与通讯组合并,组建成为“网络通讯部”,负责本学院的简报制作、通讯稿发放、活动成果展示等。5.在远团委学生会内部启动“主题素质活动月”,其主要内容则涵盖了以下五种意识: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

三、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学生会作为学生利益最忠实的代表,要更好的发挥在学院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同学自管自教,增强同学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1.设立意见箱,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以便解决问题。2.成立监督服务岗。每天的值班人员要担负起当天的监督、服务任务,并做好记录。3.着力探索学生会的管理模式,使学生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名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学生会的温暖与关爱。4.将全方位的重要信息及时的反映给同学们。例如在我院的宣传栏内,设置“温馨小提示”、天气预报栏等。5.开展“清洁卫生进我家,严谨纪律进我家,优良学风进我家,风韵人文进我家”的“四进我家”学生寝室基础、文化建设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并在学期末协助院党委举办“十佳文明寝室”评比活动。以此增强宿舍同学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促进宿舍人际关系的合谐。6.为使同学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学生会还将采取业务培训、专题讲座、集体学习、经验交流和实践参观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同学们的业务素质。将在以前的文艺部下属组外,组织公文写作培训、POP手绘技法培训、社交礼仪培训、灯光音响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等。

四、坚持品牌文化与经典活动相结合,为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层次做贡献。在**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面前,校园文化活动,也应按照“211”学校的标准,逐步实现精品化、学术化、大众化、品牌化。1.在今后的中作中,学生会将继续通过大学生辩论赛、女子三人篮球赛、演讲比赛等经典活动,增强对广大同学的教育和引导。2.打造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和层次,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学生基本素质‘八个一’工程”?学好一门专业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学风建设。本学期将开展学科特色活动之“数学无所不在”。?说好一门外语a根据实际情况与同学们的兴趣,将开展英语情景短剧比赛。(可与外国语学院合作,共同组织)练好一副口才口才如何,关系到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a开展“讲好一个故事”活动;四月的辩论赛;b邀请相关专家举办“口才与交际”讲座?用好一台电脑a.学生会将定期举办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办公自动化训练b.结合学校相关活动,举办网页制作大赛,幻灯片制作大赛等…抓好一项技能学生会下设许多兴趣小组,同学们可自行报名参加。(歌曲组、语言组、舞蹈组、乐器组、POP组、绘画组、海报组、礼仪组、科技组、通讯组)?写好一手文章a.本学期我院将编制“文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工作简报”,内容涉及我院参与、组织、发起的各项活动,以及各班的优秀组织事迹等。除学院学生会成员外,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可积极投稿。b.在活动的宣传期间,还需制作一些活动简介。c.毕业晚会时,主持人的串词;各种重大会议的发言稿;活动的通讯稿。d.“我与团旗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炼好一副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还怎样去谈建功立业?a三月下旬,将举办“女子三人篮球赛”b.五月下旬,组织参加校体育节预选赛,民族体育比赛。c.院队调整,重新组建排球队、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田径队。找好一个位置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准它,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a.通过开展素质训练,来正确引导同学们

五、加强外联和实践工作,引导同学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理论的学习离不开时间的检验。

要真正成才,仅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会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不断为同学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为同学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1.认真组织多种形式的日常社会实践,可要求各班团支部组织一些义务劳动、志愿服务以及日常社会实践。2.与商家联系,提供一些兼职工作,例如:现代女子医院,新大陆电脑城等。3.,以"青春与世博同行"为主题,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三年倒计时为契机,开展"青春与世博同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了解世博,宣传世博,参与世博.结合奥运会的召开,以"志愿中国·人文奥运"为主题在各团支部成立以奥运宣传,交通文明,护绿环保,敬老爱幼,对外交流为主要内容志愿者服务队,通过节假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展示大学生良好形象.4.学期末,认真组织好同学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做好相关的策划及动员。要扩大文理学院的影响,使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必须加强外联工作,增进我院学生会与校学生会、各兄弟学院学生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推动学生会工作的顺利开展。(1)学院组织各项大型活动前,实践部的同学需跟此项活动的负责部门共同完成赞助策划书,与商家沟通,争取商家赞助。(2)本学期的重点活动项目有:“学生基本素质‘八个一’工程”;女子三人篮球赛;毕业生晚会;辩论赛。

六、增强自身素质,促进就业、创业1.暑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探索。可开展个人或团队形式的调研实践活动。2.在“职业规划”一课中,发表个人看法,与同学相互交流。3.此类专题的讲座、研讨会。4.“书送希望——毕业生捐书捐物活动”

七、注意1.加大活动覆盖面,避免只限于精英学生。2.打造精品活动,制造品牌效应。3.避免形式主义,做实事,做好事。4.注意不断加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

上半年工作要点:三月1.**大学第三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收集(初赛)2.第二周收集整理“**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总结3.“志愿服务统一行动周”-——志愿者进社区社会实践方案、开展及总结4.上学期有关团组织生活的素拓认证5.筹备**大学文理学院团委学生会09年第一次全委会6.组织各团支部学习“**大学2009年上半年团组织生活安排”7.第八期团校的推优、报名及组织学习8.全院的主要学生干部培训之理论学习9.完善团干部档案,整理团员档案10.(化学系)团关系的转出,(电科、电计)团关系的转入11.审核“文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制度总汇”,并装订成册12.制定欢送晚会方案13.草拟“书送希望——毕业生捐书捐书活动”方案14.制定“09年干部培训方案”15.设立网络通讯部,健全部门职能16.参加校园文化节开幕式的歌舞剧彩排工作17.“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宣传18.素质拓展活动日常审批、认证(全年)19.资信证书的申报、审核、统计、领取及颁发(全年)20.2008—200年第二学期素质拓展课程开设21.着力做好素质拓展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工作22.全院学生寝室信息核实与统计23.学生寝室卫生日常检查(全年)24.制定“学生会办公室布局规划方案”25.设立“工作意见箱”26.“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的规划27.对办公室职能的重新定位及工作指导28.各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9.组织各部学习“文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制度总汇”,并贯彻执行30.团委学生会通讯录、班级通讯录的更新31.院队招新,“院队管理办法”的草拟32.执行“文档管理办法”33.各部提交本学期部门工作计划34.团费的收缴35.“女子三人篮球赛”的前期策划与准备36.开展“我的大学,我做主”主题班会37.推行部门体制改革,准确把握部门工作职责38.在宣传栏内设立“温馨提示牌”“天气预报点”等39.“学生基本素质‘八个一’工程”启动40.全委会的召开41.辩论队的重新招新及辩论赛策划42.寒假社会实践推优,优秀集体,优秀服务队,先进个人43.在本月,将贯彻团委学生会工作始终的是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我们将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篇8

关键词:学生活动;载体;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一、做好顶层设计是激发学生活动教育功能的源动力

(一)建立长效机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学校顶层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长期规划,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师德等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凝聚文化共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宣传学习长期机制,使之成为学校师生行为举止的指导思想,加速文化精神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过程,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调整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法化”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法化”,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奠定基础。(三)充足经费支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经费支持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学校应结合实际,划拨专项经费,制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之中,落到实处。

二、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是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

(一)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学生活动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应对学生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和引导。学生组织是学生各项活动开展的主体,学生管理部门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者,应对学生活动进行宏观把控和微观指导,尤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更应严格把关,从内容、形式和规模上充分论证,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既浪费了人财物,又没有实效。其次,应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学生活动搭建平台。主要是按照省、市相关机构部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安排,有计划的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活动。第三,应积极协调各部门,为学生活动开展提供保障。主要是就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宣传、场地、经费等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二)各院系应重点做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教育为多。首先,各院系应设计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可以一个主题多个内容,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要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暑期社会实践不应走马观花,无论是企业走访参观,还是义务支教,应该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情,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三)各部门应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学生活动的开展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为保障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学生活动开展保驾护航。

三、学生活动设计与实现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首先,中国的传统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财富,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应以传统节日为线,将家国情怀教育、关爱社会教育和理想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儒墨道法兵,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人处事之道、修身养性之法等皆可从中获取,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第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食粮。物欲横流的社会,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继承和发扬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鲜活的例子,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灵活学生活动形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首先,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友情教育等,采取专家讲座、革命圣地走访、团日活动、爱心捐赠、支教帮扶、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素养。其次,可通过书法比赛、经典诵读大赛、古诗词朗诵大赛、名师讲堂等方式,让大学生在赏析经典著作的同时,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从而内化为自我行为约束力。再有,可结合学校实际,寻找机会走出校门,开展志愿活动,使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百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对传统文化中精髓的理解。(三)学生活动设计贴近大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度首先,学生活动的主题和设计构想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衣食住行,以大学生的关注点为切入点,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升华,设定主题。其次,活动环节的设计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实操性,不得一味追求规模、现场效果、外在形式,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第三,要做好活动宣传,基于高校学生人数较多,住宿较为分散,管理主要以院系各自管理为主,学生活动的宣传则尤为重要。

四、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占领网络阵地

篇9

关键词:就业指导;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42-02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虽经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共同关注和努力,但其就业率水平不仅没有增长,反而逐年下降,就业质量更是令人担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这一社会现象,宏观上凸显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在理念上的脱节,微观上也反映了高等院校学生培养阶段知识积累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断层以及教学理念的错位。

适时、适地、高效地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较好的综合素质和适合于单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实现大学生本科阶段知识积累与社会职业需求之间的无缝链接。第二课堂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同样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开展形式多样性、组织灵活性、内容丰富性、学生基础性好、覆盖面广等特点。如果能把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全程化、全方位式的理念与思想植入到第二课堂,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理念与第二课堂实施方式途径的完美结合,这将对提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就业指导工作概述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途径对学生在求学阶段进行择业心理调适和择业技能培训,使大学生能够以较明确的择业意向和较强的择业能力进行职业选择,进而达到择业成功。

现阶段,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虽然拥有接触就业市场的经历或是指导过学生就业,但是普遍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较少参与该领域的专业培训;就业指导部门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多停留在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毕业手续办理上,择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就业指导课程处于灌输的低水平上,多倾向于理论灌输而忽略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指导内容比较单薄,多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且多采取报告会、讲座等单调形式。

为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效率和成效,国家及高校应该从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方法、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理论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指导老师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水平;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我国及国际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和开拓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与途径;建立规范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强有力、高效的促进与拉动合力,提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

尽管如此,基于我国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学科的发展规律考虑,要把上述所有的建议与措施落实到位并尽快实现还有诸多困难,还需很长一段时间。当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和状况下,尽可能多的开拓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与途径,让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性覆盖至每一个高校大学生并使其从中获益。把科学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理念与思想植入至高校第二课堂中,就是一条值得探索、实践且易于成功的途径。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指的是大学生参与的非学校教学部门开展的一切学生教育活动,诸如大学生社团、课外实验、社会实践以及其他的一些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等。具体包括:(1)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包括:科技论文报告会、科技构思大赛、三维动画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歌咏比赛、书画大赛等。(2)文化艺术节。包括:中外优秀电影欣赏、健美操比赛、主持人大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等。(3)社团活动。主要有专业学术社团、文化型社团、政治型社团、经济型社团等。(4)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如各类球赛、棋赛、书画比赛、周末晚会、运动会等。(5)德育与实践活动。如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相关的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赛、辩论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献爱心活动等等。(6)各种评比、竞赛活动。比较常见有“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先进团支部”以及先进个人的评优活动。(7)勤工助学。按其活动性质,可分为劳务型、智力型、服务型、商务型。(8)社会实践。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亲身体验,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是激活知识、锻炼能力、完善能力结构的重要载体,具有开展形式多样性、组织灵活性、内容丰富性、学生基础性好、覆盖面广等特点。它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合大学生知识、拓展大学生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健全大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第二课堂在缩短大学生成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就业指导与第二课堂结合之现状

(一)第二课堂缺乏就业指导理念与思想,执行力弱

第二课堂跟就业指导工作尽管都隶属高效校团委和学工部的统辖管理,但两者分属两个不同的工作体系,它们之间的交集范围很小,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的开展及创业训练等一些有关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方面的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其主导思想及基础建立在学生的自愿、兴趣与专业知识的实践之上,重在锻炼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较少考虑培养大学生未来择业选择能力及职业需求能力的培养,全程化、科学化-就业指导理念与第二课堂融合不佳。即便是在两者交集较大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创业训练社团活动中,一方面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理论性和专业性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活动及社团日常工作的开展属于松散式管理,团委老师仅仅给予其宏观上的指导,具体操作与实施,更多的则是由社团中的学生干部来负责,学生干部因为年龄和学识上的不足等原因,更难以真正领会和把握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理念,其贯彻和执行效果可想而知,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第二课堂组织管理较为松散,难以形成就业指导系统化

第二课堂的开展途径或者形式,在高校中主要以社团为主。这些社团统归校团委领导和管理。社团的组织基础或者核心凝聚力,主要以个人意愿和兴趣为主,人员流动性强,社团中的同学大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退团,因此很难形成就业指导系统性和持久性,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另外,社团的日常管理实行松散式管理,时间较为零散,人员也很难集中,难以形成集中稳定的就业方面的培训体系与机制。

(三)第二课堂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堂中有各种竞赛活动及企业实习等形式,这些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未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跟自己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不足40%,这个比例还是很低的。这个既定事实,一方面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转化为职业技能,为社会贡献财富;另一方面,则使得毕业生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四)第二课堂活动经费不足,社会实践活动受限

第二课堂活动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经费有限,主要来自于学校团委、院系的支持和社团会员的会费,也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赞助,但是社会赞助毕竟是少数,这就造成经费紧张,势必会出现活动开展的规模、影响力、频率大大缩小的情况,尤其是社会实践,一些社团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校企合作等。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限,进而获得社会职业需求信息有限,大大延缓了大学生本科知识积累与社会职业技能需求相衔接的速度。

四、改进及措施

(一)领导重视,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领导、服务和管理的工作职责,在就业指导老师理论和实践培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活动场地及活动经费等给予政策倾斜和制度保证。其次,第二课堂要完善制度建设,要建立起一套统一规范的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就业指导理论培训制度、活动目标的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的建设等等。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严格的规范管理下,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加强就业指导老师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队伍数量不足、稳定性低、专职化程度低的问题,高校可通过社会和高校自身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强化培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促进就业指导人员向专业化、全员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健全就业指导队伍考核管理体制,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更富有吸引力和成就感,以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加入,进而使得整个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有大幅提高,更能高效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三)加强第二课堂的就业指导理念指导,提高大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能力

第二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大学生,活动以校园为中心,以全社会为空间,高校团委老师负责指导和管理,真正实施者为社团及各项活动中的学生干部。真正把第二课堂作为就业指导工作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战场,需要加强第二课堂的就业指导理念指导,具体举措为对校团委老师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同时兼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团委老师的工作理念和教育思想,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在指导和管理第二课堂活动中,影响到活动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学生干部,锻炼大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能力。

(四)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训练协会的桥头堡功能,扩大其影响力

高校里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训练以及个人职业发展咨询等方面的活动、大赛及社团,他们是就业指导理念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的典范。具有学生基础好、兴趣高、知识储备较好以及接触社会面广、社会信息丰富的特定,是第二课堂中践行就业指导理念最有效率和积极性的活动与社团。加强对这些活动和社团的重视、管理、建设、培育,把它们打造成高校里第二课堂中的“精品”,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举办工作坊等形式开展团体辅导、个体辅导,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其中。与此同时,其成功典范对第二课堂的其他活动产生积极辐射影响,利于就业指导理念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大学生社会实战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中又一个高校就业指导理念与活动紧密结合的典型,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一条最佳通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调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育方向、模式与途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进而减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例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高校可以以订单方式培养形式,实现大学生本科知识积累与企业职业需求能力的无缝链接:一方面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寒暑假及实习机会,锻炼大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能力;可以邀请企业职业经理人到校举办职场经验分享沙龙,让在校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职场信息,增强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此外,还可获得更多的企业资金支持,让第二课堂有更充足的活动经费,开展更多地含有就业指导理念和思想的活动,为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蔡传钦,余明,曾璇.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J].就业,2013(3).

[2]毋登辉,赵琼.浅谈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J].黑河学刊,2013(1).

[3]马旭.刍议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艺术,2012(7).

[4]姜美玲.探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若干途径[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5).

[5]李华,张旭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勤工助学 校企合作 新模式

1.勤工助学的内涵和探索勤工助学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1.1新形势下勤工助学的内涵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按劳取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开展勤工助学目的不仅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在于较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社会实践在自强意识、维权意识、社交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2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6月,为规范管理高校的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由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下发了《高等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其中指出了勤工助学应该以 “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宗旨,在高校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开展。自《高等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实施6年来,以奖、勤、助、贷、保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这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贫困学生所占比例也逐年增高,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拓宽勤工助学外延和内涵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1.3勤工助学是高职院校学生增强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院自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工作核心,深化内涵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并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信息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让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所学知识、能力培养和经济资助三者的有机统一,为他们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积累丰富的经验。基于高职院校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现有勤工助学的岗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探索勤工助学新模式,突破限制勤工助学发展的“瓶颈”的探索实践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了。

2.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勤工助学现有岗位供不应求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主要分为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这两种岗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岗位内涵上都十分有限,从数量上来说,目前能为学生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仅有150个固定岗位,仅占贫困学生档案库人数的7%,占特别贫困学生人数的27%, “僧多粥少”的现象非常突出,从岗位内涵上来说层次较低,多为打扰卫生、收发信件等劳务型活动。在岗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发挥勤工助学特有的扶贫助困作用,在每学期岗位招聘时明确了贫困学生优先考虑的招聘原则,目前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基本上全是贫困学生,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贫困生身心良好的发展,也让更多的非贫困学生失去了参加社会实践、煅炼自我、自食其力的机会。

2.2勤工助学经费投入有限

根据勤工助学相关办法和文件精神,高校每年从事业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勤工助学专项经费。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参加勤工助学的热情始终很高,仅有勤工助学专项经费的支持已远远不能满足更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实践的需要,更不能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煅炼自我,实现自立自强的平台。

2.3勤工助学尚未引入市场机制

现在的勤工助学就好比是计划经济时期一样,有多少岗位就招聘多少学生,岗位有限,在招聘学生时政策还向贫困生倾斜,勤工助学更多的是作为对贫困生的一项福利政策,没有掺杂一点市场化的元素,对于在岗学生的竞争意识、职业危机感的培养是不利的,只有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强化科学经营和管理,才能实现帮困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2.4勤工助学重“资助”轻“育人”。

校园勤工助学的内容多局限在一些常规事务的处理上,层次较低,例如办公室和机房的卫生打扫,收发报纸和信件,档案整理,机房多媒体设备维护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但是却很难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成才需求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5校外勤工助学存在安全隐患。

近年来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意识浓厚,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和校外中介公司找到勤工助学。中介机构已成为提供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主要来源,由于学生职业经验不足,法律观念、维权意识淡薄,难免会发生上当受骗的事情,这也给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埋下了安全隐患,在校外勤工助学的保障体系善未建立的情况下,不能有效维护学生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