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7: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物流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物流系统 规划设计 体会
20世纪70年代,自动化物流系统已在先进工业国家的制造行业中广泛采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先提出著名的JIT准时制生产方式,开创了现代制造管理的先河。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和CIMS)概念,并在机械制造业推广。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包括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在制造业的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现代制造技术体系的物质支撑。现代物流系统在此期间完成了质的飞跃。现代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为此,物流系统设计也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各国政府和企业关心的课题。物流系统设计是指经过系统分析,完成物流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体系的构想,形成物流系统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的过程。企业物流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就是根据企业物流的功能要求,以提高服务水平、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制定各要素的配置方案,最终建立起企业物流系统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即: 快速响应、最低库存、集中运输、最小变异、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
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应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这些原则对规划设计的实施具有提纲领的作用。具体来说,这些原则包括:
1.市场原则:企业在开放性的市场中获得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所需的资源。
2.网络集成原则:企业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物流资源、物流业务、物流信息等要素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网络化管理,实现要素间的协调与配合,使所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
3.灵活性原则: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可利用的资源,做出有效的应对。
在对企业进行物流系统设计规划之前,还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调研分析:
1.市场情况:随时跟踪物流市场总体状况,有助于掌握宏观,找准本企业的市场定位。
2.行业状况:掌握行业基本物流水平,进行同业对比,对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力分析,从而合理规划企业物流,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自身情况:包括本企业的物流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人员素质、客户信息、物流技术运用现状、成本费用等,绘出整个企业物流系统的相互关系图,为实现企业物流作业一体化、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奠定基础。
4.其它非物流因素:包括地区市场差异、经济发展状况、工业标准、政策法规等。这些方面都对物流的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对以上几点充分调研后,就可以分析出影响整个企业物流系统能力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下面以生产企业为例,来谈几点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体会。
生产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采购物流为起点,经过运输、搬运、装卸、加工、包装、存储,以销售配送和回收物流为归宿,生产物流是其核心。也可以把其物流活动归为货物流和信息流两类。其中,货物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采购、制造支持和产品配送;而信息流则细分为计划/协调流和作业流。在规划生产企业物流系统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使企业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一体化、均衡化,消除生产物流中的瓶颈现象,以初步建立并完善内部物流准时化管理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为目标,达到合理、高效的目的。
根据上述原则和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生产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
1.物流节点布局规划:物流节点是指各种货运车站、港口码头、机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等设施。物流节点布局规划不仅包括确定物流节点的规模、功能、数量和地点,同时还要确定厂区及车间的平面布局,如仓储区、分拣区、生产区、内部通道等的布局等。根据物流节点的功能、作业流程和服务质量要求等,形成物流节点的网络化,该网络应融合信息和运输功能,包括了与订货处理、存货管理以及物料搬运等有关的具体工作。同时,在动态的市场竞争性环境中,物流节点网络也应该是动态的和灵活的,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物流节点网络进行修正。可以说,企业的物流节点网络结构将直接影响企业物流的效率和成本。
2.物流信息化:企业的物流系统设计越有效,它对信息的准确性就越敏感。信息流反映了一个物流系统的动态形态,物流信息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类是趋势预测信息;一类是有关订单处理的信息。这两类信息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物流的成本与效率。首先,预测是根据历史资料、当前的业务情况等预估未来的业务水平,由于大量的物流活动是根据未来需求发生的,不准确的判断或预测就会引起存货短缺或过剩;其次,不准确的订单会引发物流成本却可能无法完成最终销售。因此,物流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是物流运作的关键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使用IT的能力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形成正相关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将物料需求计划、生产情况、存货、仓储、订单、客户和供应商信息等物流信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企业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的均衡化,并形成高质量、低成本的良性循环。
3.运输方式的选择:在既定的节点设施网络结构和信息化能力下,运输就是从地理上给存货定位的一个物流功能领域。由于运输对可见成本有十分明显的影响,长期以来始终得到企业管理部门的普遍重视。从物流系统的观点来看,运输成本、运输时效性和可靠性最为重要。根据企业负担能力,可以选择自有车队的运输、合同运输或公共运输的方式来实现运输功能;根据运输工具的不同,可以选择空运、海运、陆运或联合运输的方式。各种方式的运输各有优缺点,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选择运输方式,应考虑能把物流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但是成本最低的运输,不一定会将总成本降至最低,还必须同时考虑运输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运输时效性和可靠性与成本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运输速度越快,收取的运费也会越高,同时在途存货越少,货物完成消费准备的时间就越短;二是运输的可靠性越高,货物损耗越少,如果可靠性低,就需要储备安全存货,以防不测。选择最理想的运输方式时,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权衡运输方式、时效性、可靠性与成本的关系。
4.库存和仓储管理:首先,在生产企业中,常常要求入厂物料既要及时又要保证最小库存,而缺货区是生产企业物流与外部物流的联结纽带,因此对库存的规定与管理,便成了企业物流是否顺畅的关键之一。良好的库存管理政策是基于减少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成本上的影响的目的,从采购供应计划管理、物资采购控制和信息沟通等方面加强采购管理,从而降低库存的资金占用,加速物料的周转,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为核心客户优先安排存货权,以赢得核心市场。其次,很多物流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会出现在仓储这个环节上,比如货物分类、订单分拣、运输等,有时还包括产品的修改与装配。物料搬运是仓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搬运会产生货损,产品搬运的次数越少,产品受损的可能性就越小,仓库内的整体运作效率就越高。在货物进出过程中,一般要求做到装卸搬运集装化,以减少物料搬运次数,提高物料搬运活性指数,使储、运、包一体化,集装单元化,真正做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最后,在按照以上方法做出物流规划设计方案后,应在实施阶段及时总结和发现问题,并结合下述内容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
1.通过物流节点的布局规划和运用设备、设施和工位器具等,是否使物料搬运量减至最低,使整个企业的生产情况相互适应,是否对增加生产能力、提高整个系统运转效率、节约能源等发挥积极作用。
2.是否通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做到了生产过程流畅、按节奏组织管理生产、作业,使成本降到最低,增加企业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物流规划系统 传统企业 信息化
引言
传统企业就是指“砖头加水泥”的传统的实体企业。传统的实体企业一度都是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物流系统在传统企业中重要性日益显现。物流体系作为企业成本产生和实现顾客服务的必要环节,对企业价值的实现越来越重。
一、背景分析
连锁超市是传统企业的代表。这种零售业模式于20世纪末在中国起源,连锁超市以其便民、价廉、品种齐全等特色逐步占据终端消费市场,而M超市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M超市凭借其优秀的销售模式和国有企业的特殊优势,逐步在终端消费市场站稳了脚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M超市已经出现了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M超市面临的竞争已经全面扩大,传统的有家乐福、麦德龙、欧尚、易初莲花等国际国内大型仓储式连锁超市的竞争,新型的有淘宝、我买网等电子商务网店的竞争。与传统或者新型的竞争对手相比,M超市都逐步处在劣势。目前,M超市的物流仓储配备如下:拥有3个仓库,面积均为500平方米;在5个区共有65个实体连锁超市,32辆物流运输车辆,实行的是傍晚配送制度。M超市一直按照传统连锁零售业方式运营,主营为日用消费品。采购方面实行向分销商采购方式,库存方面实行按预测安全库存方式进行补货,配送方面实行统一调度32辆车负责全面运输的方式。
由此可见,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虽然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竞争对手增多,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导致了越来越少的顾客光顾M超市,公司的销售收入也徘徊不前。在这个背景下,M超市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调整其发展战略。M超市的管理者经过向专家咨询决定也实行电子商务,且其模式为物流规划系统模式。
二、物流规划系统的目标
由于M超市物流规划流程逐层规划需要的数据量非常大,且实行起来非常复杂。因此本文在理论研究上将选择一个融合三个层次的物流系统规划,即考虑的是M超市的存在性、是否转化为信息化商店以及是否在潜在的地方营业、车辆装载如何优化和递送路线如何优化。如下图所示,M超市的物流规划方案将由三个主要领域决定。
三、物流网络规划方案
M超市的物流网络规划同样遵循前文所说的规划方法,因此在这里不再做赘述。
四、物流绩效评价
结合M超市的特点,建立指标如下: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供应链一体化以及网上店铺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实体企业都在进行电子商务的尝试。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前提就是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该模式中,物流系统规划是重要一环。面对物流信息化这一特殊经营模式,传统的实体企业必须改变固有的观念,以信息化为基础,建设物流系统。
参考文献:
[1]叶津凌,基于Web服务的供应链管理及其整合,大众科技,2011(8):12
篇3
物流企业在购进商品和出售商品时所需要缴纳增值税。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其购销业务开展的过程可以作为小规模纳税人进行处理,按3%的比例提取增值税,同时也能够作为一般纳税人处理,适用低税率13%,高税率则为17%。案例分析:A是一家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其生产的一套医疗设备售价为50万元。B是一家物流公司。两家由于保持多年良好的业务往来,所以B公司可以享受48万元的优惠价格(以上价格均不含增值税),有一家医院欲向B公司购买这套医疗设备,B公司应怎样参与这笔业务?筹划方案一:B公司以小规模纳税人身份按48万元购入这套医疗设备,然后再按50万元的价格转卖给医院,其应承担的增值税为1.5万元(50万元*3%)。
筹划方案二:B公司以一般纳税人身份按48万元购入这套医疗设备,然后再按50万元的价格转卖给医院,其应承担的增值税为0.34万元(50万元*17%-48万元*17%)。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在此案例中B公司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所承担要缴纳的增值税要高于作为一般纳税人所承担要缴纳的增值税。若B公司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来纳税不仅会增加其增值税纳税的纳税负担,也直接地增加了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税基数,同样是以50万元的价格转卖给医院,小规模纳税人的收益就比一般纳税人的收益要少一部分。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纳税人身份的选择也不是绝对的,若企业所从事购销差价较低的业务较多时,企业应尽量取得作为一般纳税人纳税的资格;若企业所从事购销差价较高的业务较多时,企业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取得的收益可能会多一些。筹划方案三:如果B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代购业务,即由A公司直接开具发票给医院,并且由B公司来转交。
A公司以50万的合同价把医疗设备卖给医院,并且付给B公司手续费20000元。这样B公司就需要缴纳5%的营业税,其手续费属于服务业务收入,则需要交纳的营业税为0.1万元(2万元*5%)。由此可见,作为物流企业以者代购的身份来经营购销业务的纳税成本是最低的,由于企业作为者代购可以不垫付资金,只收取的手续费,不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
二、营业税的筹划
物流企业在对客户提供劳务或服务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营业税的缴纳。其中,企业承担货品的运输、配送、装载与卸运等业务或服务得到的收益,根据营业税税收的相关规定,按照交通运输业适用税率3%来处理;企业按委托完成货物运输、仓储、包装、物流加工、租赁等服务得到的收入,根据营业税缴纳的相关规定,按照服务业适用税率5%来处理。2008年11月5日修订的《营业税暂行条例》第3条有如下说明: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应当缴纳营业税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应分别对不同税目展开分别核算;未分别核算营业额的,从高适用税率。这就使得企业存在从高计算营业税并且多支付营业税的状况,针对这一情况,物流企业应税业务应分开处理,按照各自规定的不同的税率来计算营业税,以避免从高适用税率来纳税的风险。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将适用3%税率的业务与适用5%税率的业务分开核算,否则就会承担统一按照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的风险,同样这也会增加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税基数。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运输车辆并用其来提供运输劳务,但是还有一部分的联合运输业务,如果可以从全部的营业额中减去这些支出,就可以降低整体的营业额,从而降低营业税的计税基础,减少营业税的缴纳。《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208号)规定:试点物流企业将其承揽的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运输企业的运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由此可见,物流企业必须积极申请成为试点物流企业,以便享有这一优惠政策,降低营业税的计税基础,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纳税。
2011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被国家批准推出,目前试点地区试点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业,后期将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待条件成熟时,可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行业试点。这一法案目前还只是在经济辐射效应明显、改革示范作用较强的地区实施,待这一法案正式实施开展对于物流行业无疑是一项更好的优惠,增加了其筹划的宽度。
三、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流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物流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设立的跨区域机构(包括场所、网点),凡在总部统一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并与总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跨区域机构不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所有不满足以上所述条件之一的跨区域机构(包括场所、网点),不能被列入统一核算范围,应当根据自己所处地区的情况,分别核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条规定就给予了物流集团很大的筹划空间。物流集团可以考虑将其子公司转变成为分公司,使其分公司作为一个在总部统一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并与总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一个分支,通过分支机构间的相互弥补盈亏从而降低企业集团的应纳税所得额,实行由总部来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在税法中多多少少还存在一定量的缺陷性条款,也就是税法漏洞,主要是由于税法在文字上面的忽略、税收在征管活动中存在的漏洞,这就使得纳税人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主动地界定自己的纳税行为,以达到规避纳税的目的。对于纳税人而言,要利用好此方法,充分利用漏洞来争取些不违法的利益。目前就中国的物流行业来看,其发展还不算完善,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税收法规是专门针对物流行业,由于没有对物流业单独设立税种,而是散见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具体规定、征收管理之中,由于这些税种间存在着一些不能相互协调的地方,使得利用缺陷性条款来进行纳税筹划更加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状况之下,物流企业灵活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依旧是比较理想的,应当根据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会计政策中的可以选择进行好筹划,权衡好政策选择的利弊,使得企业税负减轻的同时也获得利益最大化。
篇4
关键词 整合并购 质量管理 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7-0357-03
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政策的支持下,重组和并购成了未来5年的主旋律。但是,目前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小、乱、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秩序不规范、跨地域管理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等问题给质量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质量管理面临重新定位,须重新寻找方向和思路。
1 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1.1 构筑完善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手段对药品进、销、存等进行及时追踪,一方面是药品监管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邮购等手段开辟新的赢利空间。因此,上至政府有关部门、下至企业,都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新版GSP讨论稿在“设施设备”一章中专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置、硬件与网络、操作管理、数据安全做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控)、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和华润集团(以下简称华润)等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把企业的采购、销售、库存和物流配送(WMS)有效地管理起来,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但是,各企业间信息缺乏相互连接和共享,使得信息在整个医药流通体系的供应链上不能够有效地扩展开来。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政府加快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自动连续补货系统(CRP)、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实时控制系统(POS)、寻车寻货系统(KIT)、资金快速支付系统(EFl)以及条形码技术,实现医药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监管部门通过网络共享信息,提高库存管理、装卸搬运、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环节的效率[1],同时保证医药监管部门的全天候监管。
1.2 构筑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新版GSP讨论稿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药品批发及物流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对质量体系内审、改进、内审适用范围、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级别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从中不难看出,新版GSP正在和国际ISO标准趋向一致。国控自2007年开始,就聘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开始了集团内ISO 9001标准的认证工作;上药物流2010年也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复审,完成了现有质量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但是,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有些问题还需要和监管部门一起探讨,用自己探索的经验和领先的思路为监管部门出台法规提供依据。
1.2.1 药品编码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我国药品编码未实现标准化,无论是医药工商企业还是医疗机构,均自行设计编码,自成体系,相互之间不兼容。已有编码只能在各自的系统内使用,大大增加了药品监管的难度。国家2011年4月1日起强制推行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扫描、上传是监管部门在编码统一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1.2.2 药品包装规格不统一
要实现药品机械化自动入库、堆放、出库,药品包装规格要统一。但国内各企业药品包装规格彼此间差异很大,往往造成很多新建的物流中心在药品入库和出库时还需要转换包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
1.2.3 冷链物流标准的滞后
2008年,浙江英特药业与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省疾控中心起草了浙江省的《药品冷链技术与管理规范》;2010年5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这些地方规范规定:冷链系统涉及的设施设备及运输途径等均须经过验证、确认和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涉及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须建立完善的冷藏药品冷链管理制度,包括温度异常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对承运商、经销商、包材供应商、设施设备服务商的审计制度,定期对冷藏药品的储运条件进行分析;明确了冷藏药品的发货、运输、收货、验收、贮藏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标准以及温、湿度控制和监测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但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出台后,商务部透露医药冷链物流的标准已经起草完成,但是标准还不成熟,还需要试运行至少1年。
总之,如何协助政府制定、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标准和统一的药品包装标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政府监管以及如何与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完成生产到流通配送的完美对接,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方向之一。尤其是在美国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美国卡地纳健康集团(Cardinal Health)收购永裕医药(中国)进入中国之后,要求国内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提升显得更加迫切。
1.3 实施集团化集中采购和多仓运营的质量监管
集团化集中采购、多仓运营是企业增加谈判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的多仓运营还是沿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即到具有医药第三方物流资格的企业属地的药监部门备案,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和委托验收协议,规定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对于第三方委托后的多仓,可以统一接受网络定单,就近入仓、就近发运,实现物流和商流的异地运作,信息ERP系统和WMS系统的无缝连接也保证了GSP要求的各项记录能通过网络及时地反映在业务系统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目前也在探索和尝试这种模式。
笔者认为,实际意义上的多仓运营应该是集团内所有通过GSP认证的仓库都具有储存和配送集中采购药品的资格,而不仅限于取得第三方物流资格的几家大型物流公司。另外,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等档案资料是否可以由集采点的质量管理部盖章扫描形成PDF文档进入集团的信息系统、供集团内所有销售企业留档也是质量管理探讨的方向。
1.4 发展第三方物流务须加强对药品质量管理
药品第三方物流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国控、上药及九州通都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企业将物流委托后,质量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养护、配送、包装、装卸、承运及其相关信息管理等各项物流业务工作全部委托给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为管理,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可在信息平台上全程监控产品进、销、存、运的质量状况,定期对物流公司质量体系运营状况进行审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物流公司进行整改,在不断的审核和整改过程中达到质量管理的提升。因此,第三方物流必须通过GSP认证,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管理。
2 中小型医药经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加强质量管理
2.1 国内区域性龙头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质量管理定位
这类企业一般有自己的仓库和质量管理体系,在某一个局部区域或招商模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凭借做精做专,得以生存。如南京医药、广州医药和华东医药等,他们有资源、有招投标和终端销售的能力。这类公司要么向大型企业靠拢,成为大型企业的二级子公司,承担大型企业的区域性分销和物流,其质量管理体系自然也就纳入了大型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要么仍旧沿用老的模式独立运营,虽然GSP标准的不断提升增加了他们的质量管理成本,但凭借好的品种和好的人脉,企业还是可以有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的,极有可能进入“十二五”规划所指的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范畴。
新版GSP讨论稿实际上是以这些企业为基础稍做拔高制定的,企业只要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注重自身业务模式的精细化管理、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大型企业为标杆定期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确保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在竞争中还是能生存和发展的。
2.2 外资批发企业的发展需借助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
自2004年底我国向外资全面放开医药分销业务以来,外资企业纷纷与国内企业联手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进军中国医药批发市场。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部分外资企业为了实现扁平化的产品流通渠道,利用自己的网络分销国内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借助国内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成立独资医药经营公司。2008年,葛兰素(GSK)将处方药储存、配送全部委托给国控,借助国控在北京取得GSP证书;2010年,辉瑞将药品的储存和配送委托给国控,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独资批发企业。
2.3 传统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思路
随着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和GSP门槛的提高,我国现有的1.2万家医药批发企业中将有不少面临转型。大部分小型企业在整合中将被淘汰或并购;剩余的少数中小型企业也没有能力承受GSP的质量管理成本,将抛弃传统意义上的业务,利用自身的人脉、对某些品种了解的深度等优势,向专做学术推广、专攻营销方向转型。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以整合并购为主题的大趋势下,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向应着重于影响、协助监管部门出台规范化、一体化的标准,加速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中小型企业应加强自身精细化管理或委托专业化的医药第三方物流,跟上形势的发展。
3.1 对第三方物流的深度认识
《规划》提出: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第三方物流能够承担一些中间的配送职能,但最终到医院还需要商业公司进行配送。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目前所履行的职能与国外第三方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第三方物流主要是帮助配送,填补配送网络的缺陷,而国外的第三方物流是专业化过程中的一种分工,由供应商发起,以供应链管理为导向。
3.2 药品流通规划考验地方政府部门
商务部已明确年度跟踪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等制度,以促进《规划》的落实,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2011-2015年药品流通业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摸清本地药品流通情况,努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在规定期限内制定出本地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将会影响推行实施《规划》的力度,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下,会更加偏向于本地的医药商业企业,这将成为“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障碍。
总之,在目前国内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仍然受限于整个医药体制,这也是商务部提到的“其进展状况在本规划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在目前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下,如果政府可以改革现行的医药体制,那么医药流通市场化也将更上一个台阶,药品质量管理的方法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规划 物流战略 物流模式
随着对现代物流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同时又迫于竞争环境的压力,国内各大企业集团纷纷改革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积极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本文正是基于我国制造业的物流现状和内外发展环境,给其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进行了定位和规划,为制造业成功实施物流改革指明了道路。
我国制造业物流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企业物流发展规划就是根据企业现有的实际情况和物流发展的要求,确定与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物流运作模式。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物流发展方向的定位、物流战略的调整、物流运作环境的改善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善物流管理及服务水平,从而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体系。
制定企业的物流发展规划,首先要做的就是客观、准确地评价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我国制造业的物流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宏观和外部环境上,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宏观产业政策尚未规范,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薄弱,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这些都是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制约条件。在企业内部,虽然有一些企业已走在了物流设计、改造与应用的前列,在向现代化物流管理迈进。但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仍处于分散的、初步的功能性管理阶段,粗放型经营依然突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受损;物流活动被分散在各个部门,物流系统处于隐性状态;企业总体布局一般都未对物流进行规划设计,物流格局不清晰,在运行中经常造成物料停滞、混乱或无效搬运的状态,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等。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管理模式和水平,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的物流管理思想和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传统的分散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转化;由操作型管理向决策型管理转化;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化;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物流管理。新的管理思想和手段要求企业重新认识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战略高度规划和管理物流活动,跨越企业范围整合企业物流系统,以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为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绿色化、柔性化、全球化。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的物流管理离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如何规划好制造业的物流发展之路,对制造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造型企业物流战略的调整
物流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兴衰存亡。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加大自身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之外,还要制定合理的物流战略,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物流发展的正确方向。
国外企业物流战略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我国制造业要实现这个过程,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
从现状看,我国制造型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用地、仓储设施、运输装卸等手段和加工配送能力等物流资源,物流系统比较完备,具有相应的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物质条件。但是企业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却普遍低下,而且企业物流发展的外环境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国制造业急需考虑的不是盲目建立大而全的物流系统,也不是盲目地追求社会化物流服务,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物流系统的整合、优化。通过对企业物流的整合、优化,以实现企业内部的物流一体化,并逐步将物流活动扩大到与客户和供应商相结合方面,最终通过外部物流一体化的延伸实现供应链管理,是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我国制造业的物流发展的主要战略。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处在第一阶段,内部局部物流整合阶段。企业虽然对物流各环节改进,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物流系统存在着“效益背反”规律,各个环节是有效的,但总体并不一定有效。这同时也告诉我们:物流整合、优化不单单是从物流各环节入手,更要把物流的各子系统,各环节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整体上统一规划、合理组织,这样才能使物流资源达到合理利用,从而降低成本。
制造型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运作和经营的效率、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应根据物流战略的发展方向,全方位、综合地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
当前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物流战略就是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通过把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纳入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物流整合;通过对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和再设计,改进和完善企业物流的运作方式、流程等,达到物流系统的优化。因此,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必须以物流系统的整合与优化为方向。具体地说就是:首先,要保证物流系统的整合,就必须有充分整合的物流组织做基础。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设计合理的物流组织结构。最初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组建物流一体化的组织,实行企业物流活动的统一性、集中性的管理,有效控制整个企业的物流实施状态和运作情况。
其次,高效畅通的物流系统还需要先进的流程做保证。通过对企业间和企业内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改变流程的逻辑顺序和结构,整合内外流程和资源,减少不增值的活动,缩短流程时间。从最终顾客的价值需求出发,建立起真正对顾客负责的最佳服务流程,从而显着改善企业物流的绩效。
最后,积极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运输系统、库存系统、配送系统、物流网络和局部设施布局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有效解决目前企业物流系统中低水平运作、重复建设、选址不当、管理混乱等问题,为物流系统的优化奠定基础。
制造型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
企业的物流战略对物流模式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企业在制定物流战略时就已经考虑了自身的资源、人力、技术、信息等因素,物流模式的抉择要看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物流需要,同时又极大地降低成本。依据还是企业的资源、人力、技术、信息等的优化组合。为此,企业要在物流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物流模式。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物流外协的需要。另外,我国企业仍然遵循产供销一体化、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若将其业务资产完全剥离,交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去管理,在体制和市场经营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困难,难以实行。因此,我国工商企业大多采用自营物流,这既是现有体制下的现实选择,也是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国内有实力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选择自己发展物流,到一定程度再社会化,拓展经营领域,这成为企业物流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我国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来说,根据目前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战略联盟、投资共建、部分自营部分外包等方式,与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建立灵活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增加利润,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一、物流管理及企业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以社会生产的产品的特性为基础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物流管理,其中既包括对物流的组织与规划,还包括对物流过程的协调和控制,以及对物流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监督及解决,通过物流管理而实现物流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来看,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个性化设定。信息网络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了诸多技术支持,使企业的物流管理的可操作性增强,设定有针对性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成为了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具备了根据客户需求来调整物流管理方案的能力,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对物流的需求来进行及时的调整,无论是在配送的方式还是在配送的范围上,都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来自于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链的支持,完善的物流链为企业物流管理进行个性化设定提供了可能。
第二,信息化特点突出。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企业物流管理极具时代特点和信息化特点。以信息网络化的物流管理体系贯穿于物流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在物流信息的查阅,还是物流管理的流程,乃至物流的整个监控过程,都能通过网络化来实现,通过网络的追踪使得客户和物流管理者能够及时地了解物流运输的现状,以便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规划。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特点是传统物流管理所不具有的,是信息网络为企业物流管理创造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物流管理呈现综合化趋势。企业物流管理的综合化趋势体现在企业物流管理不仅仅体现在运输环节,通过信息网络将物流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结合市场的动态来进行物流管理的分析,使企业的物流管理与市场动态相一致。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物流管理所反映的信息来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调整,促进了企业整个运行过程的协调与统一。宝钢集团针对物流管理所进行的改革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信息网络的影响下,宝钢集团建立的信息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时的调整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方向,提升了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水平。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的不足体现
(一)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是支持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在信息网络条件下,企业的物流管理要结合信息化特点,尽可能地发挥信息网络在物流管理中的优势地位。但是,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阻碍了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物流管理将物流管理与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分离的,忽视了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一些依托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企业中,基本上忽视了对物流的管理,物流管理完全依托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与企业发展的结合,更忽视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物流管理理念在当前依然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在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中,他们忽视了物流管理与企业生产的连贯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管理向脱离,违背了物流管理的原则,与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发生了冲突。
(二)信息网络利用不充分
在企业的物流管理中,信息网络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中,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化之间固有联系的必要认识,没有将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结合起来,更没有使信息网络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各种自动化技术已经出现,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仍有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网络的优势,还将陈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中,与现代化物流管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缺乏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获取竞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企业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战略,任何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都需要以人才为依托,具备专业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是企业突破传统物流管理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人才体系,忽视了专业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三、基于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革新
(一)转变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企业进行物流管理革新的第一步,只有在理念上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具有明确的认识,才能突破传统物流管理的思想禁锢,创造出新的物流管理方案。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改革就来自于物流管理的理念的创新,早在90年代,宝钢集团就意识到信息与企业物流管理之间的必然联系,将企业的运营过程与信息化相结合,在企业的整个环节中进行了全新改造,在信息处理和信息的利用上获得了突破。宝钢集团在物流管理上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以互联网取代了电话以及传真机等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了宝钢集团物流管理的网络化。
(二)建立专业人才体系
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企业的其他生产活动一样,需要一批专业的人才来支持整个物流管理过程。同时,信息网络化所呈现出来的技术要求变革企业物流管理的人才,企业物流管理引进专业的人才是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改革的关键。建立专业的人才体系需要结合引进与培养。首先,在引进上,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一些具有一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企业引进的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还要针对企业的人才战略发展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最后,要有目标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技术和管理不同的方面进行人才的选拔,强化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战略。
(三)发挥现代技术的支持作用
信息网络化对于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信息网络的运用是关键。在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不同的企业内部,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模式有所不同,其对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自然呈现不同的态势,“量体裁衣”是企业物流管理技术应用关键。同样以宝钢集团为例,宝钢集团在对企业自身特色深入了解,以及在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物流管理的改革,建立了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客户营造了一个优质的物流运营环境,将网络传递的作用最大化的体现在了企业物流管理中。宝钢集团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物流管理规划体系,在物流管理上结合信息网络,为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创造了一个奇迹,促进了物流管理的革新。
(四)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处理平台
篇7
[关键词]物流成本;现状;管理;控制
[作者简介]陈海生,广西水产畜牧学校教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F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一0059一04
一、物流成本分析的要求
成本控制是企业构筑有效物流体制和供应链体制的关键要素,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课题。从目的上讲,物流成本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正确把握物流成本的大小并从时间序列上看清物流成本的发展趋势,以便与其他企业横向比较。
2.借助于对物流成本的现状分析,评价企业物流绩效,规划物流活动,并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3.能给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企业内全程管理的依据,并充分认识物流管理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
4.有利于将一些不合理的物流活动从生产或销售部门分离出来。
5.能正确评价企业物流部门或物流分公司对企业的贡献度。
6.有利于企业在不断改善物流系统的同时控制相应的费用。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获取利润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个源泉。“物流成本冰山说”告诉我们,通常我们所能明确掌握的物流成本,只占企业物流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物流成本并没有为管理者所认识。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因此物流被看作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问题也就引起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可见,企业物流管理开始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
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于降低物流成本非常重要。
三、降低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为了要降低物流成本。那么降低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呢?
1.从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物流成本在产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物流费用水平时,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下降。正是由于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增强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相对较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并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从宏观的角度讲,降低物流成本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对于一个地区的行业来说,可以提高其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导致价格相对下降,有利于保持物价的稳定,相对提高国民的购买力。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节省资源消耗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策略、战略
造成企业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主要是由物流成本的复杂性及关联性强所决定的。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是企业物流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人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60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切入点。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加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效益背反关系的规律,虽然在某一项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4.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
企业要在对客户的物流系统进行科学的诊断后,实施以下物流规划及系统设计,具体包括:制定物流管理及组织策略、物流业务划分及业务重组、仓储规划、选址、改造与库存策略、运输系统规划及第三方物流策略、物流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解决方案等。所有这些项目的科学设置和实施,将为物流成本控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5.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构建物流运作体系。企业物流在采购、运输、分拣、仓储、配送、服务过程中,同样需要规模效益。我们应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管理成本。目前我国物流业的这种势头越来越明显,已从单一的运输、仓储、储运等服务功能向综合业发展,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赢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6.物流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传统物流强调的是储运、仓储、运输的转移化服务职能和手段,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11'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流通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现代物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化消除了人们应用物流信息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成为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增强物流功能的重要手段,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7.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以降低成本。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欧美国家采用较多的是物流的外委,或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运输公司、仓库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其范围可以是对传统运输或仓储服务的有限的、简单的,或者是创新的、有选择的补充物流管理手段,以提高物流效益。一个物流外委服务提供者可以使一个公司从规模、经济、更多地门对门运输等方面实现运输费用的节约,并体现出利用这些专业人员与技术的优势,另外,一些突发事件、额外费用如空运和租车等问题的减少,增加了工作的有序性和供应链的可预测性。实际上,外委的利益不仅局限与降低物流成本上,企业也能在服务效率上得到许多其他的改进,如增强战略行动的一致性,提高顾客反映能力,降低投资需求,带来创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有效的渠道管理信息系统等。
8.通过建立物流分公司寻求削减物流成本。除了将物流业务向外委托来削减物流成本外,建立企业物流分公司也是货主控制物流费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物流业仍处于货主企业的总体控制之下,与此同时,通过分公司的独立经营来实现物流成本的下降。日本《流通设计》杂志对日本分公司所作的调查表明,如今大多数企业的物流分公司主要以削减母公司的物流成本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公司的业务逐渐向接受委托和战略经营发展。正因为如此,很多货主企业逐步由向外部委托物流向物流分公司经营转移,这样做的原因除了能增加分公司的经营容量外,最主要的是能籍以提高物流分公司的物流经营能力和诀窍,进而维持母公司的物流服务质量,保证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统一性。
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大流通的经济环境下,研究宏观方面实现全社会物流的合理化,研究物流成本降低的宏观措施,改革物流体制,提高物流中心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以及合理规划与配置物流中心布局,协调物流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增加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物流手段等,也对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大作用。
(1)政府机构职能创新,减少外部协调成本。在发展物流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标准制定和数据调研。为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一个综合的协调机构,比如包括水陆空各运输部门、邮政、相关行业协会,建立一个办公对话机制,统筹调整国内物流的产业发展政策;改善交通运输环境,降低运输成本;完善通讯及网络设施,开放通讯设备,降低信息处理成本。国内要开放线电台给流通仓储业,准许使用高功率无线电;政府应放宽物流工业进驻工业区的限制,降低物流中心的土地成本负担;加快物流标准化革新进程,减少物流协调成本。
(2)物流规划要有所创新,避免规模不经济。我国物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物流规划应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国家一级的物流规划,应当着重于以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基础网络为内容的物流基础平台规划,并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国策相吻合,包括合理布局不同线路,发挥具有更大效用的综合物流连接点;二是省、市一级的物流规划,应当侧重于地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结点以及综合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三是经济运行部门的物流规划,应当着重于物流本身的运行以及“物流支持营销”各项目发展规划;四是企业的物流规划,应当着重于“物流支持营销”的规划;五是科技、教育、大型物流企业的物流规划,应在物流科技、教育方面重视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制定物流标准体系,提高物流效率。加强物流标准化工作,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因而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政府部门要构建物流标准体系,首先要对物流业已有的国内外物流标准状况进行调查,掌握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参考国外物流及相关标准,分析与描述现代物流系统典型工作流程,研究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标准仪器,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分类,进而形成中国现代物流标准的体系结构及标准体系表,作为现代物流标准研究和制定的总体规划和纲要,为物流标准规范体系的形成及物流企业的市场运作提供指导。
另外,物流作业过程中,相关的容器、挡板和货车的规格,亦严重影响物流成本与相关作业的进行,政府应将建立的参考标准加以推广,并鼓励使用标准化的容器、挡板和货车。
篇8
一、当前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主要表现在:
(1)对企业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上;
(2)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规划制定上,往往没有考虑到物流部门,物流部门在企业中的总体地位低下;
(3)对物流计划和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重视程度不够;
(4)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企业物流成本,缺乏全面供应链成本观,重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采购成本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管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库存积压成本、占压资金机会成本等隐性成本重视不够;
(5)物流管理的体制结构不合理、不科学,分散的物流管理忽略供应链的整合,本应是一体化的企业物流活动被人为地分割为独立的几块。
2.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速度、准确性不高;内部信息集成性、共享性差。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老企业没有进行物流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企业现有的物流格局不清晰,各分销机构要货计划准确率低、整机发货与调配计划性差,导致外地库位频繁地调库与过高的产品返修率,信息沟通困难,部门间信息阻塞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3.销售物流管理粗放。销售行为中的漏洞很难控制,销售提货、结算比较随意,存在大量手续不完备的混乱现象,导致企业财产的大量流失。这类现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没人管”———没有专职的会计、出纳、库管人员,只是简单地记录现金收支、货物进出、欠款欠货;“不会管”———没有专业知识、经验不足,造成重记、漏记,账目混乱、货款不清;“管不好”———库管、出纳两本账各管一摊,货账脱节,库存积压,资金运转不灵。
4.缺乏专业物流人才。物流是一门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就当前我国企业人才储备现状看,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二、完善企业物流管理的几点对策
物流管理应该是一个战略管理过程。物流管理贯穿于从原材料管理到提供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通过协调物资和信息在市场、企业、供应商之间的流动,从而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如何完善企业物流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趋势,把物流能力确定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整合优化供应链。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销售效益充分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运输、仓储、保管等物流活动正逐步提升为现代化的物流产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物流业已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利润源泉。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三流“一体化”的过程,只有将三者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目的。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具备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将成为竞争中的取胜者。
2.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客户导向的供应链全程管理体系,多功能的综合物流服务中心,高效、系统的综合运输配送网络,对物品流通全程的监控体系。在该体系的建立完善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遵循客户导向、客户服务驱动原则。在当今消费者占主导的客户经济时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时刻牢记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导向、客户服务驱动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供应链物流规划设计时应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立场看问题。要考虑给客户提供时间、地点和交易上的方便,尽可能增大产品或服务的额外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良好的信誉保证,促使供应链的建立健全。
(2)充分考虑系统总成本最优原则。在进行企业供应链物流规划时,应追求系统总成本最优,而不能是单项成本最优,不能只考虑到某个部门、某项物流活动的效益,而应该追求供应链系统整体的总效益。在物流管理理论中有这么一条规则:每增加一个仓库,公司产品安全库存将以平方根的速度递增。同时仓库的增加还使得产品资源的共享度差,管理成本增加。若想降低存货,加快资金周转,企业必须对现有的库存管理体系进行深度调整,其中合并减少各地仓库数量、分销售片区建立集中的物流配送中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通过建立集中的物流配送中心,实行片区内资源共享,并引入第三方物流管理,变“仓库”为“产品流动站”,将大幅降低库存量,提高资源共享度和运输整合度,从而提高客户订单完成率,减少库存持有成本、产品调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综合物流成本。
(3)创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支撑点。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技术支撑,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前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和用户联结起来,达到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外,应积极采用条形码、卫星定位系统、电视监控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的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还应积极推广和开发“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立口岸信息管理平台。
(4)按照分拨合并原则,分别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情况提供相应的个性化物流服务。这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规划的另一基本原则。它要求企业针对自身产品的不同特征、不同销售水平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客户服务水平标准,即在同一产品系列中采用多种分拨战略。相反,合并原则强调物流、供应链作业活动中的规模经济效益,主张将小批量运输合并为大批量运输(合并运输);将早到达的客户订单与稍后到达的客户订单合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如沿线配送等,这样可以降低单位货物的运输、配送成本。这时要注意平衡由于运送时间延长而可能造成的客户服务水平下降与订单合并的成本节约之间的利害关系。
3.加强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尽快培养出更多的现代物流人才。首先,要切实认识到加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制度和物流管理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并与企业激励机制相结合,运用相关激励措施,促使企业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并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从制度上对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加以规范。再有,可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尽快培养现代物流人才。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李军,等.企业物流配送网络系统设计及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3).
篇9
一、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不论是数量还是生产规模发展都很迅速,物流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客观的讲,中国的物流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一些粗放运作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地区与行业之间的物流管理的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不合理,物流管理硬件条件差大多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做设计与规划并没有将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考虑在内,只重点围绕生产流程做出相应的设计和规划。企业所有生产工序衔接不能契合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工厂内的各种交叉作业、迂回运输、无效移动搬倒等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采用自营物流的企业,硬件设备的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来完成物流过程。即使是有的企业较为先进,也不能完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还需要人工的大力配合。
(二)物流管理手段落后,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如前所述,大多数企业的物流管理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完成。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企业物流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借助物流信息技术。还有少数企业在处理初步的业务运作时,需要借助物流信息技术,但仅限于计算机进行管理的阶段。而信息系统配备的功能只体现在物流环节的某一个或几个部分,现代物流供应链信息集成能力尚未充分实现。
(三)物流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协调不力企业没有建立一个单独的物流管理部门,并对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每一环节采取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职能的分散设置,使得物流管理活动被人为划分开来,不利于物流系统集成与整合。此外,还造成了业务程序的延迟移交,直接影响了货物与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导致企业物流管理效率低下。再者,由于企业缺乏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各部门开展物流活动时,大部分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遇事容易出现推卸责任、扯皮、无故拖延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利益。
(四)企业缺乏专业物流人才。物流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技术,涵盖的专业技术范围非常广。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所有的物流管理环节全面熟悉,同时还要必须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各种物流运作技术。在企业内部不仅要掌握物流操作技能,也要熟悉整个供应链物流管理知识和技术。目前企业严重缺乏合格的专业物流人才,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企业物流长期不受重视,企业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加剧了专业物流人才极度缺乏的问题。
二、对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策略的思考
(一)企业领导层必须真正树立起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现代物流管理应该是企业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战略性内容,彻底改变过去只关注成本、质量和销售,而忽略了物流管理的做法。一方面,企业领导决策层要建立起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概念。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只集中于生产和技术创新优化,而应将物流管理置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进行通盘考量。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改进物流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要将对物流的认识,从企业自身的“功能性活动”的理解提升到“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着力为客户提供让渡价值”的层面上来。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建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要本着整合物流功能的原则,制订相应的物流规划,物流管理职能贯穿于交通运输、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并将每一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物流各个环节的控制,将大大提高所有部门物流活动的执行力。
(三) 推行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有资料显示,大型企业利用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送,比自设网络节省20%~30%的成本。通过推行第三方物流,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实现长途配送物流,特别适合企业发挥出快速、高效的优势。第三方物流具备专业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各方面措施节省开支,增加物流环节的利用率,减少了资金积压,可使企业受益于物流业务分离带来的好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精心策划物流计划,使用最具效率的运输手段,为企业尽量减少库存和提高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推行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是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业的成长。
篇10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提升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但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长期重生产成本、轻物流成本,因此有必要探讨基于现代物流背景下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这对于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绿色物流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在控制成本方面重生产成本、轻物流成本,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优化物流管理在降低总成本中的价值作用,也没有意识到现代物流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积极意义,从而使企业出现各种不良现象,比如无法快速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物料供应跟不上或调度混乱、客户订单交付延时、物料浪费等,最终导致企业产生生产效率低下,库存成本、生产成本过高的严重后果。因此,制造业企业应该重视物流成本管理,改变传统的物流模式,完善物流信息化平台,采用先进智能的信息化物流管理技术,构建完善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大引进第三方物流公司,提高物流外包比重,将本企业的订单、运输、装卸、储存、生产、包装、搬运、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制造业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的联结,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实现物流成本的高效管理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
一、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内涵
按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均会产生物流成本,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到商品实现销售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按照物流产生的环节进行细分,包括运输环节、仓储环节、包装环节、装卸和搬运环节、流通加工环节以及物流管理环节,物流成本则在以上环节中产生。因此,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指的是以制造业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货物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和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存货保险成本。具体包含各环节人员工资、福利;营运车辆燃料费、折旧、公路运输管理费;建造、购买或租赁等仓库设施设备的成本和各类仓储作业带来的成本;因物资搬运需要进行的包装费用,包括包装材料费用、包装机械费用、包装技术费用、包装人工费用;流通加工设备费用、流通加工材料费用、流通加工劳务费用;差旅费、会议费、交际费、管理信息系统费以及其他杂费等。
二、当前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企业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物流成本管理,但对物流成本的实际控制上的距离最优化仍有不少差距,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绿色物流意识较弱,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许多制造业企业绿色物流意识较弱,存在生产材料投入控制率低、包装过度、再生资源回收率低等情况,必然增加制造成本,另外,为节约成本,在生产过程产生高污染的废气、废物、废料不采取有效手段处理,直接排放和丢弃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随着国家对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这些落后的管理手段将增加企业的违法风险与成本。另一方面,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信息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虽然少数企业实现初步的、业务性的、分散的计算机管理,但无法完全实现现代物流所需要的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功能。缺少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物流成本控制的效果便要大打折扣。
(二)物流布局不合理,各部门间协调配合差
因为缺乏整体规划、事前规划,缺乏系统设计思想,企业物流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合理,例如仓储管理与生产线不匹配,物料流动线路过长,造成管理脱节,卸货区成为新的暂存区,物料摆放不按先入先出,杂乱无章、标识不清晰,影响后续卸货,也影响正常生产,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很多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成立单独的物流管理部门,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配送等各项物流活动管理仍然分散落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也没有对物流活动进行统一运作管理和系统规划,各部门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互相牵制、推诿扯皮,致使企业物流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低下,难以有效提升供应链效率以降低物流成本。
(三)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单独核算
按物流成本产生的主体不同,可以将企业物流费用划分为企业自身物流成本和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所支付的费用。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置单独的会计科目,在现有的企业会计核算中,企业主要核算采购和销售环节的物流成本,并且仅仅只核算企业支付的外包运输业务过程中产生的运输费、装卸费等,而对于其他环节产生的物流费用,以及与物流操作相关的人工费、机器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损耗等各种费用则按部门和用途分摊到企业其它的成本项目中。因此,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没有委托第三方物流,或者第三方物流介入程度较低的企业从会计核算数据中难以看出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从而也难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四)制造业企业对现代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
企业在降低成本时,现代物流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高层决策者还没有把物流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对企业各方面大包大揽,仍主要还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低增值业务上进行物流管理,或者任意压低物流费用,以牺牲物流服务质量为代价压缩物流成本。这些做法使得企业供应链的增值功能无法得到开发,使企业丧失许多潜在的客户。
三、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对策
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智能物流管理”、“推广采用智能化物流系统”、“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打造绿色供应链”。这为做好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指明了方向。
(一)增强绿色管理意识,完善信息化平台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物流管理总体水平不高,缺乏绿色物流意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低。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这种状况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主动对其内外部物流进行系统化改造,消除生产物流中的瓶颈现象。首先,企业内部应该重新规划物流流程,合理量化生产环节的各项指标,按照绿色环保、科学的生产工艺要求匹配相关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沟通方式,构建准时化生产模式;其次,在外部,企业需着重加强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之间的联系,与重要的供应商和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产品供应链上各参与单位之间信息系统的连接,同时还要增强绿色管理意识,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最后,加大智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现有发达的物联网技术、云物流技术,提高智能物流运作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实现供应链中各节点的良好匹配。最终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通过对大量底层数据的统筹分析,实现对采购、运输、装卸、生产、销售等各物流环节的计划、调度和质量等的监督和控制,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系统化管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二)提高物流外包比重
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普遍拥有一定的自营物流基础设施,企业物流自营模式仍然是企业主要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但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竞争压力,在总量下滑的情况下,自营物流的高固定成本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随着现代物流理念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意识到应寻求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合作,将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企业则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主业;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与物流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自身的管理压力和风险压力,还可以有效利用物流供应商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完善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制造业企业实际涉及到的诸多物流成本开支由于没有设置单独的会计核算科目而散落在多个会计账户中,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不全面,也无法有效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为了能核算清楚企业的物流成本,建议将物流成本相关内容单独分离出来,增设“物流成本”账户,对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对物流成本进行细分,开设相应的明细科目。会计人员根据业务内容登记相关账户,既能对各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反映,又可以汇总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总额。如此一来,核算方法简单易掌握,同时企业管理层也可以获得完整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利于管理层在此基础上控制企业的物流开支,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效率。
(四)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物流管理绩效测评机制
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企业应打破以往不合时宜的管理架构,成立单独的物流管理部门,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要培养既懂物流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又懂货物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系统规划企业的物流活动并进行统一的运作管理。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和调控,建立物流管理绩效测评机制,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四、结语
经总理签批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要实现向中国创造转变,提升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是关键的一环。首先,企业要顺应潮流,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主动降低违法风险带来的潜在成本,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必然增添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其次,重视人才管理,合理配置企业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唐瑞萍.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探析[J].财会通讯,2016(08).
[2]张劲松,于海凤,柳佳.制造业绿色物流成本控制流程设计[J].商业研究,2015(09).
[3]凌木子.供应链下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6(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