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治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4-03-27 17:0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治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治理体系

篇1

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CEO)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实现方式、财务管理权的取得与变换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方式;权限;企业价值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CEO)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根据我国《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要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企业的所有部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理念。

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在认识上确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地位,以财务管理为龙头,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但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还是有区别的:一是制衡的着眼点不同。公司制衡的着眼点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人事组织制度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剩余索取和监督权力的分配,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构建与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约束问题;财务制衡的着眼点在于财务决策权、财务收支决定权、财务监督权和财务人员尤其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问题。二是运行方式方法不同。公司的运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人选,规定各自的职责权限和激励方法,形成制衡关系;而财务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经营管理层次在财务决策、财务执行、财务人员安排和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权责划分,形成在财务活动管理权限上的责权利关系。三是激励的侧重点不同。公司管理的激励形式主要侧重对经营管理层的职位提升、预期收入增加、薪酬或期权、期股的确定,以及非薪酬方面的奖励,如带薪休假等形式;而财务侧重用货币价值形式实行的薪酬、期权或期股的激励。四是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公司的约束制度偏重行政、人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财务侧重于以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薪酬降低、承担经济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和取消期权期股等。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实现方式的创新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是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降低成本(指因经营者、雇员等人偷懒、不负责任、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取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这种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其次是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财务管理过程必须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最后是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

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为了降低成本,实现财务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解雇或替换表现不佳的经营者;通过董事会下设的各类委员会完善公司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控职能;清晰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之间的决策权、控制权的界限;推行经营者、员工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制度”,包括年薪制、利润分享制、认股权计划等;实行预算管理;通过组织机构的设计与重整,完善内部组织控制和责任控制、业绩评价制度。“外部机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经理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员工在人才市场的影响下,可能不会过度违背公司股东的利益;控制权市场上潜在购并者的威胁;政府的法律;资本市场上的监管者,如政府、中介机构、专业证券分析师等。财务管理的客体首先是人(经营者、财务经理等管理者、员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才应该是各种不同的企业财务资源(资金、技术、人力、信息)或现金流转。

财务管理手段、方式决不局限于财经制度、财务计划、资金费用定额,它也需要创新,现实企业中创造的诸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包括:

第一,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董事会这个中间地带,它联接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方利益,同时防止所有者的干预,监控着经营者的行为。而董事会的关键是董事会人员构成,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只有最根本性的问题,如经营范围、产品方向、生产规模、投资安排、资金筹集、计划目标、重要职员任免等,方提交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委员会讨论。董事会下的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分红和酬偿委员会、关系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人数不多,一般由董事组成,一个董事可参加若干个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面领导,掌握财务以外的各项决策和指挥。但它不从事日常业务经营活动方面的具体执行工作,而是由它责成企业有关部门去完成。财务委员会独揽公司财务大权,批准一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本投资,规定公司的长期财务目标,决定公司高级职员的薪金,审查批准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各种产品的价格方案,负责筹措资金,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的经济效果,年终对公司的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制定股利分配方案。

第二,授权管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指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一种事前控制。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指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根据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在其权限范围之内对的经济行为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作出的授权。与一般授权不同,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外的经济业务。这些例外的经济业务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一般没有既定的预算、计划等标准所依,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一研究。例如,授权购买一件重要设备、授权降价出售商品等都是特别授权的事例。一个企业的授权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二是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三是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第三,预算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保障有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公司预算。其中公司预算正是以《公司法》、《公司章程》为依据,具体落实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它们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可以说,正是由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的实施,才强化了预算的财务管理功能,使公司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细化落实。预算管理在西方可以就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以新兴铸管、宝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都实践着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新的控制机制。

第四,财务结算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是办理内部各成员或分、子公司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它通常设立于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其主要工作是:集中管理各单位或分、子公司的现金收入,统一现金收入;统一拨付(贷款)各成员或公司因业务需要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或集团的资金需要;办理各分公司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管理等。内部结算中心对增强企业活力、强化资金管理、控制财务收支、正确处理业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的关系、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财务总监委派制。财务过程的控制,只有预算或结算中心是残缺的,比较虚幻的,这样的财务管理是不健全的,因为没有人的地位。而财务总监就是以出资者的身份来监督、控制经营者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全部财务收支过程。

第六,业绩评价体系。所谓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学、财务学、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或其各分支机构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在财务管理循环中,业绩评价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财务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业绩评价信息的反馈及相应的调控,随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预算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财务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控制。而业绩评价既是本次财务管理循环的总结,又是对下一次财务管理循环的开始。业绩评价包括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次。动态评价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对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业绩状况即时确认、处理,它属于事中控制;综合评价则是在期末对于各预算执行主体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评价,其评价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综合评价作为本期预算的起点和下期预算的终点,主要涉及企业整体效益的评价及奖惩分配的问题。

建立有效授权控制制度、预算管理管理、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以及业绩评估制度,将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四个主要方面相互关联,授权制度是组织安排,预算管理是事前控制,会计核算控制是事中和事后控制,评估评价则检查监督整个财务系统。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的逐级责权利安排,必须保证各级责、权、利安排的明确、有效。明确就是目标尽可能量化;有效就是权责利对等,监控全面,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备。

三、财务管理权的取得与变换是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的崭新方式

财务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了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等;从财务要素分析,财务管理的的内容有资金、现金流量、证券、资本(产权)经营等的各种主张。在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呢?理论上也有不同观点:著名管理学家H.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论认为是筹资、投资与分配;也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还有人认为是现金(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但是比较集中的观点是在资金筹措过程中的资本结构决策、资金运用上的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上的股利决策,诸如:“财务管理正是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来提高报酬率,降低风险实现其目标的。”

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的观点,无疑会使财务管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但在理论上把财务决策摆放在财务管理体系、职能的首要地位,可能违背了财务管理最本质的含义,不利于有效地实现财务目标,对财务管理的实践难以发挥最有效的指导作用。原因是:第一,财务决策特别是最有效的长期财务决策,属于企业战略规划,这种决策规划的权力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仅仅属于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包括年度财务预算的审批权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事前”财务管理权限基本上属于出资者,决不属于只是执行性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的层次上,后两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事中”阶段。第二、从决策的概念上分析,尽管任何决策也都是包含了一个复杂的分析比较、择优的过程,但是,如果把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责或职能规定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的话,作为财务管理核心人物的CFO,核心部门的财务部门就会经常处于“待业”或“关门”的状态。因为一个企业的投资、融资和分配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在企业错综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毕竟更多属于非程序化决策。从现实分析,CEO与CFO更多是借助于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细化了的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手段,均衡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完成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事宜。

在现代公司中,直接(或间接)地拥有一个企业半数以上(或数额较大)的具有表决权的股份,以此来决定公司的董事人选进而决定公司的财务方针,并在公司中拥有控制财务决策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权利,即为“财务管理权”。简言之,是对公司的财务方针与利益的决定权。它被认是是公司控制权的灵魂。公司财务管理权的取得,意味着新的权利主体取得了改组公司董事会的权力,并以此来贯彻这一权利主体的财务意志。控制权的概念有别于控股权。控股权只是一种潜在的控制权。控制权的主体未必是股东或大股东,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或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公司的财务运营和重大决策往往是由公司经营者来控制的。大股东只有有效地行使其参与企业财务决策和控制活动的权利,潜在的控制权才能转变成现实的控制权。这就是那些具有参与公司经营意愿的大股东能够有效地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因所在。在发达产权市场上,财务管理权的取得与变换的实现方式包括:上市、下市、经理人持股、职工持股计划、合并、收购、权争夺(这是持有异议的肌东通过争取股东的投票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因此,财务管理权的取得与变换不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运作方式,已经作为对公司经营者的一种制约机制和提高财务效率机制而存在。这一认识将使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已经拥有更新的内涵和独特的功能,使我们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L•L•拜亚斯.战略管理:规划与实施——概念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尚志强.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篇2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 公司治理 关系 策略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公司治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的体制呈现出了僵化的现象,企业内部的控制也较为薄弱。而反映在财务会计信息上,则出现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所以,想要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就要加强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继而使企业的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一、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问题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

从根本上来讲,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与公司财务结构的合理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固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与公司利益有关的人员的博弈将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财务会计系统如果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则可以有效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一方面,财务会计系统中的有效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外部竞争性市场体系有序的运行。而这样一来,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就能对拥有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人构成威胁,继而阻止其产生偏离股东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可以发挥监督公司内部治理的作用,并通过监督、评价等方式发挥一定的治理效用。因为,财务会计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董事会了解事件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继而帮助董事会较好的完成对公司的治理。因此,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公司治理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

就实际情况而言,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否真实反映公司治理效果,还要取决于公司治理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而在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经理与产权主体之间的信息必将不对称。首先,经理必将掌握企业经营环境和发展前景等优势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其管理的有利条件。而企业产权主体掌握的则为经理的努力程度信息,以便利用该信息进行经理的管理。但是,二者的利益目标不同,所以产权主体需要对管理者提供信息进行验证和分析[1]。而为了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产权主体则需要与人类资本所有者协商,继而使公司治理程序化和制度化。而在僵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则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效率。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将直接导致财务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二、加强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的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为了获得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就目前来看,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所以政府正在推进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政府在公司中具有双重角色,国有股权在公司中行使权力就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便使委员会行使政府的所有职能。同时,政府也需要建立经理人才库,并负责进行人才的选拔。而这样一来,国有股权就能变得人格化,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也将更加符合国情。

(二)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对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企业要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建设,以便使董事会发挥正常的功能。首先,针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企业应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以便使董事会更加独立。而企业的管理层则要由市场决定,以便使管理者的素质得到提升。其次,企业要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评价体系,以便及时完成对公司内控制度的改进[2]。再者,为了避免随意制定决策的现象出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维护。

(三)提高会计准则质量

企业想要获得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便为公司治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就需要提高现有的会计准则质量。一方面,会计准则应该能够对公司治理的利害现象进行测度。因为,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企业关联团体的财富受到当局行为的影响的程度就是利害信息。所以,会计准则只有反映出公司治理效率,才能够体现其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尽量避免会计准则受到报告数字的操控。就目前来看,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结合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会计准则需要对上市公司表示关注,同时也需要顾及到中小企业的情况。其次,要避免制定过于具体化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要避免会计准则过于抽象化,继而减少人为的影响。此外,要保持准则的动态性和发展性,继而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公司治理情况。

(四)加强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

政府想要加强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还需要加强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以便使会计准则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方面,政府应该重新理清企业内部的监管机构的关系,并建立协调的会计监管体系,继而使各机构更好的合作。另一方面,政府要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权利,继而使其对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进行定期检查。此外,政府要加大对虚假陈述法律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同时,政府要完善现有的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以便使投资者能够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3]。

三、结论

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公司治理效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着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为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需要加强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以便使公司治理结构得到改善。从本文的研究来看,企业可以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完善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以便更好的进行公司的治理。而在此基础上,则要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并加强对准则执行的监管,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云.浅析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174+182.

篇3

第二章 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第一条 公司财务部门的职能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

3、积极为经营管理服务,促进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

5、积极进行纳税筹划,按时足额交纳税款。

6、配合公司的财务审计。按时上报报表。

5、合理分配公司收入,及时完成需要上交的税收。

6、完成公司交给的其他工作。

第二条 财务工作岗位职责1、财务负责人的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本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

(2)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核算的组织、指导和数据管理体系,以及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3)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组织编制公司财务计划、成本计划,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4)参与预算审查、招标、评标、经济合同的拟定,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管理和决策。

(5)认真贯彻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执行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方法,监督执行会议决议。

(6)负责全公司财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学习的工作,合理协调各岗位工作,并考核财会人员工作业绩,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7)承办总经理布置的其他工作。

3、会计的岗位职责

(1)负责登记各项经管的明细帐、分类帐、总帐。

(2)全面了解、掌握国家有关财务工作制度、政策、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各项规定,并正确执行。

(3)负责总帐、明细帐、分类帐的核对工作,银行存款的调节工作,汇总会计凭证,登记总帐。

(4)及时申报、上交各项税款,合理避税。

(5)对其他应收、应收帐款及时催收清理;按公司规定安排固定资产及库存材料等资产的盘点。

(6)每月编制会计报表,确保报表数字真实,计算正确,钩稽关系清楚。

(7)负责装订、管理会计档案。

(8)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出纳的岗位职责

(1)办理现金收支和银行结算业务,严格按照我国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管好货币资金,不坐支现金,不用白条抵压现金。

(2)顺序、及时地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保证数字清楚、内容准确,做到日清月结,要及时核对库存现金,每周一填写货币资金周报表。

(3)保管好库存现金、有价证券,确保其安全无缺,如有短缺要赔偿损失。

(4)保管好印章,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印章,实行财务章与法人章分离原则。

(5)严格管理空白收据和空白发票,严格支票管理制度,按公司付款流程签发支票。

(6)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条 财务工作管理1、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2、财务工作人员在办理以下事项时,应当做到:

(1)办理会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会计、出纳员记帐,都必须在记帐凭证上签字。

(2)对本公司实行会计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

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

(3)应根据帐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上报总经理,并报送有关部门。

会计报表每月由会计编制并上报一次,会计报表须会计签名或盖章。

(4)会计档案应装订成册。会计档案保管需指定专人管理,未经总经理批准,他人不得带出、查阅和复印。

(5)发现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及时向总经理书面报告,并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财务工作人员对上述事项无权自行作出处理。

3、财务工作应当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并做好内部审计。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和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4、财务工作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财务工作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时由财务负责人监交,财务负责人的交接,由总经理进行监交。

第三章 劳动工资管理贯彻执行国家用工制度和劳动工资政策,负责制订和监督执行劳动定额,改进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

加强对工资、津贴、资金的管理;

管好、用好施工队工费结算,指导施工队考勤人员做好工时记录;

建立、健全各施工队人工台账;

提供编制成本计划和责任预算的工资资料及其成本分析资料,提供工资总额等劳动工资统计资料。

第四章 财务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第一条 目的。为合理有效的筹措、分配、使用资金,加强对公司内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资金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资金范围。本规定所称资金,系指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

第三条 公司实行小额资金总经理批复、重大资金事项集体决策制度。1、现金支出:单笔支出5万元以下的由总经理批复,超过5万元的报经董事会同意后批复。

2、费用支出:单笔无正规发票的支出1万元以下(含1万)由总经理批复,超过1万元的报经董事会同意后批复。原始单据财务部要留存以备审计部审核。

3、固定资产购置:单件价值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由总经理批复,超过3万元的报经董事会同意后批复。

4、融资或接受外来投资及其他重大资金事项由董事会集体决策。

第五章 库存现金管理制度第一条 库存现金限额原则上以满足公司3~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为标准。

第二条 根据人民银行《现金结算管理办法》,开户银行对每日现金支取有限额要求。借支现金和现金报销超过10000元的,需提前一天和财务部预约。

第三条 现金收支管理

1、收入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

2、支付现金可以从单位库存现金中支付或者从银行提取,不得从现金收入中直接支出(即坐支);

3、所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都必须经过会计审核原始凭证无误后填制记账凭证,然后由出纳人员检查所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后办理收付款,并在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

4、严禁公款私用。

第四条 现金帐目应日清月结,定期盘点。不得保留账外公款(即小金库)。

第六章 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第一条 支票由出纳员或总经理指定专人保管。支票使用时须有"付款申请单",按公司付款流程,经总经理批准签字,然后将支票按批准金额封头,加盖印鉴,填写日期、用途,登记号码,领用人在支票领用簿上签字备查。

第二条 凡1000元以上的款项进入银行帐户两日内,会计或出纳人员应文字性报告总经理。

第三条 公司财务人员支付每一笔款项,不论金额大小均须总经理签字。总经理外出应由财务人员设法通知,同意后可先付款后补签。

第四条 财务人员每周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表及收支报表,报送总经理。

第七章 发票管理制度第一条 本公司所有发票由财务部统一管理,由会计对发票进行具体管理,负责本单位日常涉税事项与税务机关的业务衔接。

第二条 由申请人填写开票通知单,详细填写申请日期、合同号(右上角填写)、企业全称、业务发生具体日期、开票金额、业务性质、申请人姓名,附工程结算单,交部门经理审批、会计审核后开具。

第三条 若开票通知单中企业名称与合同中的企业名称不相符,经办人员需持有双方企业盖章认可的证明(特殊情况可由部门经理签字认可),财务方可开具发票。

第四条 杜绝开无企业名称、企业名称不全发票。

第五条 若业务实际发生与合同不符,业务员需持有企业的附加合同或加盖公章的证明方可开票。

第六条 丢失发票一切后果由经办人员自负,在对方企业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后,我公司可提供加盖公司发票专用章的发票存根联复印件。经办人员因丢失发票或其他原因需要借出发票时,需有书面申请并由总经理签字,财务人员对于借出发票应进行登记,并及时取回。

第七条 开发票时遇到的其他特殊情况,财务人员均应取得公司领导的批准后,才能开具发票。

第八条 为保证发票开具的正确性,客户税务资料应妥善保管并及时更新,年度末将客户档案装订成册存档。

第八章 内部牵制管理制度第一条 财务部内部牵制制度应与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相结合,遵循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 记账人员应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第三条 财务专用章由财务部负责人保管,法人私章由出纳员保管。使用时由分管人员审核有关凭证后亲自盖章,严禁他人代盖。

第四条 各种印鉴(章)、空白凭证在上班时须妥善保管,下班时锁入保险柜。

第五条 所有银行结算凭证由财务部统一购置,支票和支付密码要分人保管,使用人按规定领用并进行备查登记。

第六条 按规定填写或打印银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存根与票面内容完全一致。由持章人审核后盖章,裁下存根,将支票交给出纳员办理。支票使用必须进行登记并由盖章人负全部责任。

第七条 作废支票由出纳员交主管审核后进行备查登记,月末钉在最后一张记账凭证后面,归档保管。

第八条 所有现金、银行存款收付款业务均由会计人员审核制单(输机)后,交由出纳员办理收付款业务。对于银行往来业务,在记账凭证上要注明原始凭证字号。

第九条 出纳员应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并与计算机打印出的当日现金及银行存款余额表核对相符。

第十条 出纳员无权编制或更改记账凭证,无权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第十一条 会计负责银行账的勾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调节表交主管审阅;

对于未达账项必须及时到银行查询并向主管报告。

第十二条 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超限额现金应于当日送存银行。

第十三条 大额存单由财务负责人登记备查簿并负责保存,到期前应向上级领导报告,需要转存的应及时办理转存。

第十四条 财务负责人要不定期抽查库存现金限额的执行、账款是否一致、对账是否及时等现金管理条例的落实情况。

第十五条 对计算机上机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机房维护人员定期更换密码,严禁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由专人保存上机操作记录。

第十六条 财务部工作人员应避免接触与本人工作无关的资产。

第十七条 会计应严格执行公司财务档案管理办法,及时整理、装订各类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并检查有无缺损,然后交档案室保管。

第九章 往来账款的管理制度第一条 应收账款管理1、收款方针:业务人员或项目负责人在公司为其客户提供了相应的服务或劳务后,应及时把结算单由客户确认盖章,及时催收款项。

2、部门人员调动或离职等,部门经理必须监督其业务款项的回收及移交,必须填写移交清单一式四份(一份交财务、一份部门留存、移交人接受人各执一份),移交人、接受人、监交人及财务部相关统计人员均应签字,并报财务备案。接受人应核对账单金额及是否经过客户确认。

3、经营部应对工程款的回笼情况进行跟踪,对应收款项要及时追收,定期作出分析。欠款催收应由有关业务人员或经办人负责跟踪,财务部门予以监督。一旦货款超过合同规定期限仍未能收回的,应追究经办人或有关人员的责任。

4、企业应设置“坏账准备”科目,财务应定期或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第二条 应付账款管理1、付款时间

(1)业务款项由部门申请,经过审批执行。

(2)上月各项费用一般在次月20日左右支付。

(3)购置固定资产款项于固定资产验收入库后支付。

2、付款方式

(1)转账支票,电汇等。

(2)现金。

第三条 其他非本公司人员领款时,必须由我公司相关人员带领。

第十章 费用管理制度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费用管理,控制不合理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对各项费用实行预算管理,各项费用开支均应编制计划。各部门要按要求编制本部门的预算方案,经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后,可在预算内开支,超过预算的,应履行特别审批和程序。

第三条 各项费用开支的审批程序及要求见:

细则1:《费用报销管理制度》;

细则2:《费用报销制度补充规定》;

细则3:《工地直接支出费用报销管理补充规定》;

细则4:《费用报销补充规定》;

细则5:《工地用油管理办法》;

细则6:《物资管理账务处理程序》;

细则7:《款项支付管理办法》;

细则8:《备用金管理办法》;

第十一章 附则第一条 本制度由财务部、总经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条 本制度自2010年7月1日起开始试行,有关补充规定随时添加。

细则1:

费用报销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费用管理,控制不合理的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项费用按内容分类管理。

一、因公出差期间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招待费1、报销准备1)报销人按所赴工地分别填写“差旅报帐清单”,一地一单,要按时间顺序依次填写,乘座的车票要和起止日期、起止地点相对应,要填写金额;

“差旅报帐清单”上方要注明自己所在的部门、出差地点、用户单位、设备编号及报帐日期。

2)将票据按“差旅报帐清单”的内容粘贴在空白的“报销单”上,要求分类清楚、粘贴整齐、票据金额和“差旅报帐清单”上的金额一致。

3) 填写“差旅费报销单”(绿色),附从工地返回经工地负责人签证的“休假条”及“客户对接表”等一并交上级负责人审核。

4)因公出差需发生餐饮费、招待费时,应提前请示部门负责人同意。餐饮费、招待费的票据要单独粘贴,要求注明事由。

2、审核程序1)一般员工和工地负责人的票据由本部门负责人审核;

部门负责人的票据由总经理审核。

2) 将审签过的单据交财务部会计审验,会计按出差时间和补助标准计算补助费并填制正式的差旅费报销凭证(按出差人员服务的工地分类记录,以便日后统计核算、汇总)。

3)报销凭证经主管会计复审签章。

4) 单据交总经理签批。

5) 到财务部出纳处报销。

6) 出纳查阅报销人的借款记录,冲消其借款后,余额支付现金。如报销金额小于借款,则冲抵后重新按差额填借款单。

3、审核要求1) 了解出差工作情况。

2)询问返回原因。

3) 审核票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并与人员调动台帐核对。

4) 注明应由“大方重科公司”或“租赁公司”报销。

4、出差天数的计算1) 出差天数以中午12:00为界限,以车、船票的时间为标准。

2)出发时间≤12:00的,出差天数为1天,反之为半天。

3) 到达时间>12:00的,出差天数为1天,反之为半天。

5、公司只报销有发票的费用,无发票的需事先向财务部说明情况,以其他票据充抵,但需要在票据背面注明情况,否则不予报销;

充抵票据与正式发票分别张贴,不能在一个报销单中报销。原始单据财务部要留存,以备审计。

二、米厂购物费用1、米厂购物费用指:

1) 加工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所需的机物油料消耗费。

2)加工工具购置维修费及材料费。

2、米厂所需物品必须按预算办理,特殊情况需事先经部门负责审核,报专人同意后购置。

3、报销需有发票或收据,并填写购物清单,注明物品名称、型号、数量、单价、金额、用途等。

4、审批程序:

1)将票据按要求分类汇总后交部门负责人审核。

2)票据交总经理签批。

3)到财务部成本会计处办理账务或付款手续。

三、装卸、配送车辆燃油费、过路费、修理费1、车辆燃油费、过路费、修理费(修理费必须经批准)的票据要分别粘贴。

2、过路费要填写“差旅报帐清单”, 要按时间顺序依次填写,注明起止日期、起止地点和金额。

3、修理费要附修理项目和更换件清单。

4、将票据按要求粘贴后需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交总经理签批后转财务部办理报销手续。

四、办公费及其他费用1、该类费用指:

1)日常办公所发生的印刷费、邮电费、通讯费、交通费、运杂费、培训费、操作人员办证费、广告宣传费、保险费、租赁费、业务招待费等。

2)财务费用。

3)经营费用。

4)办公车辆的燃油费、过路费、维修费等。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财务管理;内控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48-04

国企改制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高企业效率和活力的需要,国有企业改制在社会上牵涉面广、影响大,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搞好中小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工作,必须要有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在这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若干实务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已经成为业内人士颇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国有企业进行非国有化股份制的产权结构改制,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必然,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改制就是要改变过去国家单一所有的产权结构,改变国家在企业中的产权地位,将它们改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多年来的国有企业改制中实践证明,确保企业发展壮大的产权制度改革是突破口,要在改制中保护好国有资产,充分运用财务管理清产核资、做好资产的评估和资金的筹划,减少并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加强改制企业中的财务管理是保证企业改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

1国有企业改制的财务基本理论

企业为了必要的生存和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就尤其重要。财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它以资金运动为纽带,全过程地对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进行管理。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个较特殊的企业运营活动,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就理所当然地在企业改制工作中充当了重要的管理角色。

我国正处在体制大转变、资产大重组、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经济形式发展,在这新的时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财务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所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有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完整、系统、实用的财务管理理论来指导。建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充实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克服其缺陷,企业改制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就成为一个企业改制前后承上启下企业管理的重大关键,财务管理的好坏就成为企业改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保证。

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力的结合,企业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权利。企业是由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其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其发展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的机会分享企业的所有权。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财务信息,因此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机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利益主体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企业内部保障其利益的主体,即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职工;第二类是依赖企业外部保障其利益的主体,可称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前者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很可能顺应企业管理者的意愿,而损害企业外部主体的利益,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财务信息的生成质量和呈报机制,对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讲只能被动地接受生成的财务信息。企业的改制应建立在正确的财务信息基础上,必须兼顾保护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外部相关的利益。

2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基于财务状况变化的视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2004年对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和数据分析,调查涉及16个省共5103家企业,国企改制面已达44%。而在已改制的企业中,由政府、资产管理公司和母公司推动的比例高达68%。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财务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事实,也印证了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改制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得到优化

改制前财务机构的设置及职能与企业市场化的进程有差距,责权利不明确,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财务监管不力,在企业的重大决策及战略规划中缺少财务的参与。改制后财务管理得到加强,财务运行效率快速提高;财务管理参与到企业的每一个活动环节。

2.2改制后企业资产质量得到提升

我国大部分进入改制的国有企业财务状况都不是很好,缺少运营资金,负债比率高,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资信相对较差,融资困难,告贷无门。正常运营也遇到阻力,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缺少银行的信贷支持,更没有外来资本金的加入,企业正常的运营举步维艰。改制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通过企业的改制,优化了资产、资本结构,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企业信用提高了,融资渠道拓宽了。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3改制后财务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改制前财务管理监督控制能力弱,中小国有企业在流动资产管理工作上,对现金监管不力,缺少资金使用计划安排,造成大量现金的闲置;应收款项过多、量大,没有合理的催收政策,导致大量呆坏账产生;库存材料损耗大,库存积压严重,存货管理制度缺失;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管理无序,账实不符,固定资产随意调拨、调整增减,在建工程及重大更新改造设备计入管理费用,账面价值小于实际价值,造成资产在变现过程中的流失;设备更新改造及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忽视财务的风险投资意识,不重视现金流净现值决策,有的新上项目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管理思想僵化落后,忽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备,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以上问题,通过改制后形成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都或多或少的得到改进。

3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分析

3.1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一直执行的是计划经济时的行政式的管理方式,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造成企业违背市场规律。

3.1.1部分中小国企财务管理混乱

主要表现在账目不清、账目穿插,支出不记账,记账无支出;资金管理混乱,现金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存货管理不力,账实不符;债权回收不及时,或出现挪用及私自截留现象,有的企业管理人员或业务人员就趁机利用各种手段,采取漏报、隐瞒的方式将企业的应收款或单证保存于个人的手中,致使企业在改制时仍然有许多债权得不到及时清理,一旦企业改制结束以后,再和债务相关人侵吞这部分债权;企业的财务制度仅限于财务记账,企业管理的其他领域、环节之中没有把财务管理列入管理的组成部分。

3.1.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资金的支配都是领导说了算,财务制度不能按规定执行。财务完全听命于“老板”,资金随意性流动,忽视财务管理自身的规律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财务管理苍白无力,管理简单化,财务制度不健全,仿佛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与此同时,也往往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资金流失。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定期有效的监督,各种合理不合理的呆坏账得不到清理。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后,部分管理人员借改制之机会,趁机隐匿、转移资金、财物,或成为一些别有目的的人的工具并从中收受好处。

3.1.3企业财务管理滞后

有些企业决策者对财务的基本概念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金成本、财务杠杆等都了解不清楚,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合,根本没有管理理财的概念。账务处理严重滞后,对任何经济运行起不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反馈的作用,没有可供决策者参考的数据。在改制工作开展时摸不清家底,实物资产设备已经物是人非,固定资产调动随意性强,财务无任何监控。资金存放不按财务制度,财务是领导的提款机。多处多部门设置小金库,一旦人员变动就会出现钱物流失现象。

3.2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中小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者签字一支笔,缺乏有效的内部、外部监督机制,财务会计工作也是按照领导的意图开展。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财务管理工作实际上只有会计部门,没有审计部门及相应机构。

作为国有资产的监管方的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细节了解不多。进入改制程序后,部分国有企业就会刻意去转移和藏匿部分国有资产。一些企业改制前还会聘请一些做账高手或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在账务上大做文章,事务所的人员打着咨询服务的幌子,给特定的内部管理人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人为地缩小改制企业的净资产,而最终达到侵占国有资产的目的。财务部门作为国有企业的管家对这一切事情知根知底,但作为财务监督机构而言,监督职能就受管理者限制,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了。

管理者及财务人员利用自己掌握的企业情况,在改制过程中进行不规范的资产评估,恶意选择有利的评估基准日和评估方法等,操纵评估结果。资产的评估权利往往掌握在个别利益集团或少数人的手中,他们为了达到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一般会在评估过程中采取高值低估的手段,对国有资产中的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部分按原价或不计价的方式进行评估,而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关系,既不能做到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和监督者分别到位,又不能形成一种既相互协调、合作,又相互制衡、监督的机制。企业财务监督与约束机制严重滞后甚至缺失。

3.3财务管理机构及人员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规律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企业的市场观念不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经营者经理厂长的行政色彩较浓,导致为了“官职”而任意调节利润、任意开支费用等短期行为的发生。“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行政干预过多、造成财务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中小国有企业,有一半以上厂长和书记由一人担任。企业的大小事情都是一人说了算,财务管理也只是对人不对己,财务根本无法对企业领导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财务工作中无法避免领导者的习惯思维模式。在这种体制下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很难独立的行使财务监督职权。一般的企业只有会计记账部门,根本没有设置审计部门,所以财务管理无法做到独立公正的开展工作。

3.4忽视现代财务管理规划

改制没有把财务管理建设放在改制规范中,企业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制是必然的,但是,有些改制企业根本就没有把财务管理当做一个与企业改制相关的问题来考虑,在改制中忽视财务管理要求,改制后也不例外同样走改制前的老路。改制的目的是摆脱企业困境,建立适应市场化的企业,所以企业不论进行怎样的产权制度改革,管理都是第一位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也就是说在改制的同时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3.5资金筹措不足,职工工龄补偿金不能足额支付

巨大的改革成本需要对债务进行清偿,对职工进行补偿,不少地方政府为摆脱国有企业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一刀切的改制方案,对企业提出强制在多长时间必须改制完的要求,而政府财政又不具有这样的支付能力;企业改革又不得不进行,于是在改制资金没有落实还有缺口的情况下开展改制工作。企业在没有政府财政拨付改制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为完成改制任务,职工工龄补偿金直接转为改制后企业股份。买断工龄的职工获得的经济补偿金本来就十分有限,但大多数企业还是拿不到现金,留下来的员工工龄补偿金而是被直接转为企业股份。虽然在一些企业或地区给了改制后员工自愿入股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普通职工在改制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改制后出于对就业岗位的担心,而不得不参股新企业,甚至有些改制企业就强制性的要求职工入股或者以同股金相等的金额摊派集资。改制后已入股的职工股不能自由交易,不得随意退出,职工名义上属于股东,实际上没有发挥任何股东的权利,职工持股均由股东会负责,实则上由经营者控制,在职工要求退出或因退休想退出或转让时,职工得到的不是股份实际的价值,而是由职工持股会决定一个价格,往往低于实际的价格,甚至只是职工入股时的原价,职工持股就成了一种变向的集资行为,企业最终沦为主要管理者的私人企业。但也有些企业职工想入股企业,管理者会找出N条理由不允许你入股,严重违背职工自愿入股的原则。使得职工利益保护不充分,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及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4解决国有企业改制中财务问题对策思考

面对国企在改制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财务问题,企业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企业应从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加强资产清核保全资产、精细改制资金的来源与开支预算、完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着手,明确在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中,做好了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的工作,降低改制成本。

4.1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获得利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财务管理正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核心。中小国有企业的改制,正在形成重视财务管理的理念,特别是通过对国有企业改制改组以及改制改组过程中对财务管理方式的调整,形成有利于以出资人管理为中心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新框架。

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它反映着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价值方面。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传统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强调的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反馈,就财务管理的方式而言,管理者的意志是通过对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和协调来体现,管理目的也通过管理方式对管理对象的作用来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不仅与现代企业目标一致,而且更加具体化。

通过改制使财务管理不再停留在过去做账记账的基础上,而是以开展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视筹资和投资的管理,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开展的经济运行活动通过财务管理施行指导与监督,积极参与企业的投资管理及决策,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财务管理成为一切管理活动的最终评定依据,财务逐渐成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管理手段。

4.2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随着企业改革与发展形势的变化,并通过对改制过程中的资金筹措、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进行监控,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了解中小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国家政策法规,对改制事项制定各项内部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要按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的原则确定国有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首先是要处理好国有股东,收购者、债权人、经营者及职工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企业改制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关系。

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对改制工作的开展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监督改制企业的资金筹措、安排、发放使用,防止利用改制行为追逐个人私利或为个别利益小团体谋私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财务工作者在改制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敢于抵制,直接向工作监督小组反映情况。在企业改制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3加强资产清核工作

由于各种资产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资产的数量、结构、状态和价值也就不能长期保持稳定。改制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基础上,只有做好资产清理,摸清家底,才能做好改制。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开展,清查资产的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必须根据企业资产繁杂程度及财务统一管理工作的要求,充实人员确保企业改制资产清查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4精细改制资金的来源与开支预算

改制成本的测算,特别涉及人员的安置费用,职工安置费用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资产变现或政府的部分拨款,中小国有企业改制时的一大难题是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也是必须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职工的安置费用是多少,安置款的主要来源够不够用于安置职工,在对改制企业的资产状况、人员结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基本情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分流安置方案。根据政府相关的改制文件,测算不同政策口径的改制成本,多渠道筹措改制资金。在获得有限的政府拨款外,可以采取资产变现、土地置换等多种途径来筹措改制资金。改革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职工欠款清偿和进入社会保障系统的人员统筹费用,在测算过程中要严格测算,不能放得太松又不能卡得太死。否则放得太松改制费用测算过大加大了改制筹款难度,卡得太死费用测算过少在改制中出现资金不够用的紧张情况。所以合理的测算既要规范成本支出又要符合政策,还要合情合理。

4.5完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国有企业改制涉及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领域,为避免资产流失,需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出资人的代管单位,在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核销、清产核资、资本核定、资本投入、资本营运、资本收益等方面拥有合法的管理监督职能,要在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工作,用法律的手段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完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

成立企业改制工作监管组,加强对改制企业财产的监护。企业监管组和改制工作组应对评估行为进行监督,确保评估行为公平、公正、公开。资产评估是企业改制的重要一环,由国资监管部门委托评估机构,对改制企业资产进行客观评估,并在评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跟踪指导和现场检查,提高评估质量。防止对改制企业财产的低值高估或高值低估,有效阻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企业产权交易制度,规范交易形式,严格限制采取任何变通形式规避市场的公开、公平竞争。导致改制企业财产或被贱卖,损害国家、企业和债权人的权益。

财务问题是中小国有企业改制的实质问题。国有企业改制数量的增多和国有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一系列制度创新逐步推开,各种深层次的难点和以往改革遗留的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如职工的安置和就业、改革资金筹措、债务化解、土地的筹备和变现、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不同的企业中虽然问题千差万别,但这系列化的问题集中都是财务问题。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加强改制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解决好债权债务清算、降低改制成本、筹措好改制资金、资产清盘及变现、不同身份职工的安置补偿、企业资产重组、股权挂牌转让,而最终在改制过程中从财务管理上如何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实现社会的公平。

参考文献:

[1]毛昕影.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12).

[2]龙菊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33).

[3]齐芬霞.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2008(6).

[4]赵钢.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2).

[5]李萌,杨守杰.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分析及策略[J].财会金融,2011(10).

[6]崔天河.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研究[J].经济发展,2010.

[7]崔展伟.浅析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财会通讯,2012(10).

[8]盛莉莉.大型煤炭企业改制重组后的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煤炭技术,2013(9).

篇5

【关键词】事业部制 财务管理 职能定位 体系建设

事业部制结构最早源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企业集团化管理中事业部制的实施有助于业务开拓和专业化管理,对企业集团的组织效率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关系到构建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中对权力的要求与责任的界定。建立合理有效的事业部财务管理体制,并对各级财务职能进行合理定位,直接关系着各方利益、各层级财务管理组织经营理财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还关系着财务资源以及其他各项经济资源配置与运行的秩序性与高效率性,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

一、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制

(一)基于事业部的财务管理体制

一般来说,与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相匹配的财务管理体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实行分公司领导下的事业部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财务均实行“双重”领导,即由分公司经理和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领导。其他业务则完全由分公司领导负责。各分公司之间不搞利润平调,并建立一定的竞争关系。另一种是实行集团总部领导下的事业部制。集团总部在各事业部下设若干分公司或派出机构,各事业体统一经营,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与管理”。这两种形式的财务管理体制均呈“宝塔”状,逐步向下延伸,故又被称“M型财务管理体制”。

(二)事业部财务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事业部和各分公司一样本身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只是代表母公司管理集团某一业务的中间管理机构,在事业部下是一些具有业务关联的分公司项目部等。通过将行业规模与战略管理的权责放到事业部这一中间层,必然大大减轻集团总部的管理负荷。从财务管理上看,事业部和各分公司一样在税务、利润分配上无管理权利;在内部管理上,事业部可作为一级利润中心,进行独立核算,但仅限于集团内部层面,其往来账户的设置也是在集团整个结算中心设置的内部账户,具备对各级债权债务的归集权,但不具有对债权债务的收支处置权。集团总部可对事业部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管理”体制,即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实行高度的集权模式,在财务上也实施严格的资金控制与预算控制, 但在生产经营上则较多地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在集团战略、政策框架内,总部一般不直接干预事业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事业部财务机构是强化事业部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部门,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母公司财务部的派出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不同),贯彻执行总部的财务战略以及各项财务政策、基本财务制度,规划事业部的资本规模与结构,组织资本调度,参与事业部的财务决策等;另一方面,它又是事业部下属分公司或项目部等的财务组织领导、管理控制机构。这样在职能定位上,事业部财务机构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负责事业部战略预算的编制、上报与组织实施;(2)贯彻执行集团总部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基本财务制度;(3)实施对事业部下属分公司项目部等的财务运作过程的控制;(4)依据总部业绩衡量标准,强化对分公司项目部等的管理绩效考核;(5)规划与调控事业部范围内各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资金调剂与配置等;(6)审核汇总上报所管辖范围内的各项财务报表。

事业部财务机构在业务上接受集团财务总部的直接领导与控制,其财务负责人由总部直接委派,在行政职务级别上相当于事业部部长助理,从财务角度协助事业部部长完成经营管理的责任目标。事业部下属分公司项目部的财务部门的设置及财务经理的任免由总部决策,或交由分公司自行推荐并在总部备案,各分公司项目部的财务部门对事业部财务机构可以保持相对独立,实行分权管理,但必须接受事业部财务机构的检查、监督与考核。

二、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制下各级财务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定位

(一)集团公司财务部

集团公司财务部对各事业部发挥监督、控制、顾问、银行的作用,为集团经营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即以财务预算为依据,对事业部的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实现其财务预算、资金管理、财务分析、成本费用管理、资产管理、内部银行、各项政策研究以及会计核算等基本职能。与这些职能相适应,在集团公司财务部设立包括财务预算、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税政管理、财务结算中心(内部银行)、会计核算和内部审计在内的财务管理机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托,从事对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和对事业部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工作。

具体而言,集团公司财务对事业部的管理活动特点有:

1.集中筹资、融资、担保权

资金筹集是集团公司资金运作的起点,为了寻求最低的筹资成本,可以考虑由集团公司统一筹集资金,各事业部有偿使用。如需银行贷款,可由集团公司总部统一办理贷款总额,各事业部须向总部办理贷款手续,按规定自行支付利息费用;为保证资金安全使用,集团公司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加强对集团内部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管理。事业部无对外担保权,担保由集团总部办理。

2.集中投资权

事业部的对外投资都必须程序合法,即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论证、决策等程序。在决策过程中,除相关的工作人员外,必须有财务人员参加。为此,财务人员应主动组织、协调,会同有关专业人员,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开展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并通过预测未来若干年内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趋势及其风险的概率、投资该项目的建设期、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等,写出财务报告,报送集团最高决策层作决策参考。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一定的收益,为了保证投资效益的实现,分散及减少投资风险,集团内部所有的对外投资,按照《投资管理办法》,实行限额管理,超过限额的投资其决策权属母公司。被投资项目一经批准确立,财务部门应核算到位。对投资效益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项目应及时清理解决,并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应完善投资管理,集团内可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规避财务风险。

3.集中发票购领管理权及利润分配权

发票管理也属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集团公司必须集中发票购(领)管理权。由集团财务部统一负责发票的购领;统一缴纳税金。各事业部所需发票应及时到集团财务部领取。集团事业部和各地分公司一样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纳税主体是集团公司,利益分配权归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依据资产经营责任书和其他相关规章组织对事业部及各分公司项目部年度经营成果进行考核。

(二)事业部或分公司直属财务部

事业部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对所管业务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做好资产监管和成本监控,并及时准确地向集团公司和所属事业部的管理层提供详尽而又具体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在机构设置上,要求各事业部或分公司分别设置财务管理组和会计核算组。通过对企业价值运作的管理实现对物质实体的管理;对企业价值运作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财务管理提供决策数据,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三)事业部或分公司所属基层职能单位财务核算机构

事业部或分公司项目部设会计核算组,其会计核算应涵盖项目的全过程,参与项目的最终决算。项目组会计核算人员应按照施工项目组织会计核算工作,根据经济合同的实施情况与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及时办理价款结算,加强工程项目营业收入的核算和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管理,做好相关业务活动的原始财务记录和差异反馈,通过建立和健全台账管理制度,抓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必须以真实的经济业务、合规的内部程序和合法的相关票据为依据,保证成本费用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项目部各个项目的会计核算应纳入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报表应纳入集团公司合并报表体系,并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按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归档保存。对大型项目及重点工程项目,要高度重视项目竣工决算后后续收付款、往来结算和债权债务处理情况。

三、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系下财务信息化建设

(一)资金结算平台的建立

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系下,在内部管理上,事业部作为一级利润中心,进行独立核算,但其不是法人,没有对外结算账户,集团公司以资金结算中心为平台为事业部开立内部结算账户,事业部下再开立其所属基层各级单位内部结算账户,从而加强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管理,同时注销各二级财务机构在各专业银行的账户,集团内部所有资金由公司集中统一管理,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对内部各单位统一结算和收付;并执行资金的有偿占用;各单位通过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结算。

篇6

关键词:采油厂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企业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就要从企业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以为企业的持续而稳定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采油厂的财务科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就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以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采油厂市场化发展后,就要节约资本,对企业资金高效利用。这就需要财务科在管理上强化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树立资金风险意识,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以确保采油厂健康发展。基于目前采油厂的财务管理问题突出,就需要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针对性地采取内部控制措施。

一、采油厂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实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资金高效利用

中国的采油厂普遍进入到中后期,降低成本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作为石油生产企业,采油厂要对企业的财务以严格的内部控制,通过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对企业财务资产以高效管理。采油厂要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就要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实践经验,以对企业财务管理以综合治理。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能够促进财务收支合法化,特别是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强化财务管理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以使石油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聚深厚的经济实力,有能力承受更重的竞争压力,有助于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二)实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财务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有意识地制造虚假信息以扰乱竞争者对市场的准确判断。这就意味着企业要能够应对市场风险,就要掌握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采油厂对市场竞争压力,只有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才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导权。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虽然企业通过虚拟财务信息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却难以长期维持。企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就要对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以高要求,并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各项信息安全而准确。特别是企业的资金流通环节,关乎到采油厂经济活动的资金收入、支出、结余等,都要做好合理控制,以避免由于财务管理漏洞而导致资产流失现象发生。

二、采油厂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

按照内部控制理论,企业要做好财务管理控制,就要做到对环境、风险、企业各项活动、信息以及监督以有效控制。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逐渐成熟,相应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规范建立起来,其中所涉及到的内部控制内容包括资金、凭证、账目、销售以及成本等等。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就是要求资金和账目分别管理,由不同的管理人员承担,以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管理银行账户,要求账户的设置要符合规范,并合法操作,账户的使用以及核算都要做好审核工作。在资金管理中,还涉及到现金管理、支票管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的结算等等,包括资金的审批、是否定期盘点、误差处理等等都要按照规定进行有效控制。

凭证管理内部控制,就是要求对原始会计凭证的填写进行审核其是否符合规定,同时还要做好复核、稽核工作。对记账凭证要做好编制工作,以确保账目完整、合法。在进行账目传递的过程中,要控制好交接工作,以确保信息及时传递,不会出现漏洞。从凭证上所显示的费用开支,要按照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账目管理内部控制,就是要求按照会计管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置账目,并对账目的使用控制管理。特别是资金的流动情况,包括资金的借出和借入,都要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并有效执行。财务可对财务事项的处理,必须要附有批件。关乎到账目核对、清理,账目的清偿等等,都要建立定期的核对制度,并做好呆账和死账的处理工作。

销售管理内部控制,就是要求对产品销售做好核算工作,并对所获得的销售利润进行有效控制。其中所涉及到是税金问题,要做到符合规定、符合法律。在销售管理中还会涉及到费用归集问题,包括管理、财务和销售上所产生的费用,都进行归集,并对相应的核算问题以及利润核算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就是收集成本费用,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成本费用进行分配,包括成本的计算、分配以及核算等等,都要严格按照给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成本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专项费用,诸如保险、企业活动经费、员工福利以及折旧等等,都要进行合法计提,并按照规定进行分配。

三、采油厂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凭证管理没有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而进行调整

采油厂的凭证管理制度虽然在近些年来不断地完善,但是市场环境瞬息万变,采油厂要提高行业竞争力,就要做好会计凭证管理工作,以将企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体现出来。关于记账凭证的工作内容,包括凭证的填制、复核,对记账内容的审核、记账等等,由于凭证管理方式难以跟得上企业发展的进度,导致凭证内容不够全面。比如,购买获得的发票内容不全,一些餐饮、差旅发票的日期没有明确,甚至还存在着凭证信息没有及时传递的现象,特别是当期的费用没有及时入账,而出现跨期入账,使得凭证信息失真。

篇7

关键词:酒店财务;成本控制;方法措施;实践应用

一、 酒店成本控制的概念及内容

酒店成本,是指在酒店的经营活动中,酒店为了向客人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各项支出费用的总和。酒店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酒店的成本规划、制定、实行、检验过程中,对酒店成本进行规划和控制的过程。酒店成本存在于一切的活动中,对酒店成本进行控制,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并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才能提升酒店的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国内的竞争形势加剧,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界的影响也涉及到了酒店行业,人们在外出旅行或者出差的过程中,都开始减少花销,控制费用,这些都导致酒店行业的利润开始降低。所以,加强酒店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提升酒店的经济效益的关键手段。

二、 酒店成本控制现状

现阶段,酒店成本管理中,成本控制内容并不完善。成本管理没有涉及到战略成本控制的意义,只是简单的从资金控制方面来考虑。有的酒店,为了控制成本,而制定了短期的成本控制目标,这些都是不规范的成本管理方法。现阶段的酒店管理成本控制方法并不科学,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很多酒店,只是单纯的依靠成本会计的方法来对成本进行控制,不能建立科学的、宏观的、全面真实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和方案,导致服务质量降低的同时,却没有获得较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三、 酒店成本控制常见问题

1、 对成本控制不重视

成本控制的最初原因,是由于对成本管理和降低存在思想上的意识,如果不重视成本控制,那么就会导致一系列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措施就不会被制定。有的酒店的财务总监只是形式上的,有的不属于酒店的管理人员。或者,财务总监不是直接对采购部门负责,这样就使得财务总监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受到了限制。财务总监不能及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这样就会造成对成本控制的效果大大降低。

2、 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酒店作为一个大的企业,其经营和运行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物资的采购、使用、运营维护等等过程,都会与成本相关联。现阶段,国内很多由于其规模不大,或者不重视成本控制过程,而导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会造成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过程会产生漏洞,导致成本大量消耗。例如,对于设备维护方面的成本,如果没有成本控制体系的约束,那么就会导致维修过程中,维修成本的大大提升,而维修产生的效果一样。

3、 没有全面的成本预算

有些酒店管理没有实现精细化,采用粗放性质的酒店管理,对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没有进行严格落实。没有将成本控制实施结果与财务核算进行考核,导致成本控制效果不明显。有的酒店存在成本预算体系不健全或者根本不制定的现象,这些都是造成成本控制没有得到落实的原因。比如,没有进行餐饮成本预算、采购成本预算、设备消耗成本预算、设备维护成本预算、物资使用成本预算等等,对于利润预算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开展。

四、 加强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1、 完善工作制度,健全管理标准

对于成本的控制过程,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标准。第一、需要制定生产流程,比如厨房的生产流程包括采购、加工、生产等。第二、建立标准。对于相关的生产过程或者是服务水平建立一定的标准,在此标准上进行合理的控制。第三、在制定标准后,对这些标准的实行进行监督和管理。第四、检验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对程序进行细化、对责任进行对应化、对重点管理要求进行严格控制化,实现对成本的合理控制。

2、 强化财务管理,制定核算体系

为了控制酒店的财务成本,并了解市场的实际状况,及时对餐饮成本进行调控,在酒店管理过程中,可以将采购部门纳入财务部,并且设立财务总监,由财务总监直接对其进行管辖。财务总监实际参与到酒店的日常管理中,并对酒店内部各部门的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提升成本控制思想,并对酒店的各方面资金使用情况做出整体的控制和规划。并细化下面的核算员和库房管理人员,统一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便于财务部门对成本进行实际的了解,也可以更合理的制定成本管理措施。

3、 实行成本预算,完善成本考核

成本预算是在一切采购和消耗之前,联系实际情况进行以成本控制为目的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的前提,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在酒店服务业财务管理中,只有结合以往的实际成本消耗情况,并结合现在的经济形势和消费形势,制定出酒店成本的预算指标,并且按照这个指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成绩进行考核,酒店成本控制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成本预算的方法,要符合科学性、真实性、实际性的原则,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但是又能保障降低成本的成本预算值。结合不同时间、不同项目、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成本预算方法,展开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并定期关于成本的执行情况,召开成本预算实施效果会议,由质检、财务和劳资这三个部门共同参加,并且找出成本预算和实际使用值产生差异的原因,便于以后对成本控制方法进行及时合理的改进。

4、 落实内部控制,提升监督质量

加强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强化检查和监督的力度,是实行成本控制的直接办法。监督成本使用过程,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好的实行成本控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采购成本、加工成本、能源消耗成本、日常维护成本。酒店资金使用的第一部分,就是采购成本。酒店采购物资非常频繁,这就需要对酒店的采购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做到货比三家,在采购的过程中,对于采购申请和授权的相关人员进行分离,责任到人,并且将采购过程进行严格的记录。酒店的加工成本是指在酒店的餐饮加工过程中,对其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并定期核算和考核,实现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酒店能耗成本是指酒店运营过程中机器设备使用的水电等成本,对其成本控制,可以设立节能小组,并将能耗的控制责任到人,实行定期考核。日常维护成本是指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预防性的维护策略。

五、 总结与分析

一切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收益与成本的差值来组成,如果收益在相同的情况下,成本越大,那么企业的效益就会越差。所以,在进行酒店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起着关键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健全成本管理控制和成本考核系统,加强对内部成本使用的监督力度,将这些成本控制办法综合利用,才能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好酒店的成本。在不影响酒店服务效果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好酒店成本,对提升酒店的经济效益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酒店管理过程中,酒店管理者要从收益和成本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实现酒店的最大盈利,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孙胜杰、高金堂.浅析酒店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10(3).

[2]苏继红.酒店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分析[J].财会研究,2013(8).

篇8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体系制度

近年来,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政策的号召下,尤其是国家现阶段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指导下,高校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扩大办学规模,进行可持续性合并以及扩建,推动自身的发展。为此,部分高校也逐渐形成了多校区的现状。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校区增多,也奠定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独特性。为了适应多校区的发展模式,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是高校现阶段十分迫切的工作。为此,本文对高校多校区建立、优化与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其具体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概述

在多校区的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与单一校区的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为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环境较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内、外部的经济关系逐渐延伸,内部的办学层次更加丰富,也为全面财务管理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凸显特殊性、多重性和复杂性。在多校区的模式下,高校务必对各个校区资源进行利用,扩展渠道,进而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率,加强全面财务管理。

二、现阶段基于多校区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状况

(一)教育效益观念不足

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是非经营性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有所限制,资金使用不足,资源管理与配置方面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会计核算仍然沿用实收实付制,教育成本效益观念方面不足,注重社会效益,不着重体现经济效益。以上种种现象,对高校的发展之路有一定的制约。

(二)预算收支缺乏可比性

现阶段,由于多校区的分散,高校中的资金渠道也逐渐凸显多元化,在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口径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这样容易导致财务预算与执行相脱离,财务收支核算的口径也存在差异性,缺乏合理性,对预算的执行缺乏有效的制约条例。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质需提高,缺乏执行力

现阶段高校中的一些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水平,财务管理观念缺乏更新,对于新观念、新技术掌握不及时。为此,高校财务人员务必要致力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全面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3]。除此之外,在多校区的模式下,因为高校资金投入分散,在管理体系建立方面缺乏完善,为此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缺乏执行力。为此,高校中的财务管理部门要突出财务管理的作用,为高校中的资金管理提供支持。

三、优化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体系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监督力度

高校中的财务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以及组织架构,重视二级财务管理的作用,确定高校各个校区的财务管理层,全面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4]。加大财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对各个校区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督与管理,保证财务监管的独立。对于各个校区的财务分设点,要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监管,定期了解各校区的财务状况,及时的检查核对资金和财务报表。高校中的财务管理要注重创新,全面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限制,由传统形式的核算型财务管理逐渐转变为财务预测、监督与控制,为此,财务管理部门要遵循财务核算、财务监督分离原则,将财务管理部门中的人员设置、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体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以此全面突出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优化创新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下,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健全优化预算管理制度十分重要,高校中的财务运行中所面临的资金流向比较大,不仅包含了来自政府的拨款,同时也包含了学校的事业收入等资金,其一要保证日常运行的正常性,其二要维持资金调控的有效性,所以,在此基础上重视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是当前阶段的主要工作。

1.提升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预算管理工作的涉及面比较宽泛,尤其是在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同时,需要对各级预算部门人员贯彻积极参与的观念,激发预算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预算部门人员能够实现协调配合,参与到预算工作当中[5]。设置预算参与制度,以此实行零基预算,全面实现参与性预算,可以有效的促使高校中的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到预算工作当中,进而提升预算工作指标的可行性、科学性。

2.预算管理科学化,在高校中实行全面预算。在多校区的模式下,高校为了加强宏观调控水平,务必要遵循高校财务的相关制度,在学校内实行全面预算,建立大收入与大支出的预算观念,对高校中的预算进行管理,要求高校内要区分可控财力与不可控财力,将全面收支管理纳入预算工作中,体现预算的全面性。

3.运用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预算。所谓零基预算主要是预算人员基于现在、放眼未来,积极创新预算观念,体现预算的展望性特点,以此不断适应财政政策。具有多校区发展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力,实施零基预算,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管理。

(三)提升学费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成本使用效率

在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下,高校普遍面临教育经费紧张的现象,为此,高校中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提高教育成本使用效率,提升学费管理水平[6]。一方面,对高校中的学费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高校学费的管理水平,提高交易事业收入资金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学校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学费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学校中的资金都能够合理的运用到办学中。

(四)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要重视财务人员专业技术的培养,培养专业道德素质,不仅要熟练的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熟知相关财经法纪、财务制度,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以及掌握高校财务状况,建立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教育改革的影响,高校为了推动自身的发展,开始逐渐推行多校区的办学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下,便对高校中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文章中对于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体系制度,首先分析了多校区财务管理的特征与原则,围绕其发展现状,从预算管理、账务管理、学费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对其措施进行了阐述、建议。希望通过文章中的分析,探讨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高校管理体系的完善和优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红红,蔡雪芍.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实践与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32-135.

[2]魏欣,梁倩.关于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机制设置模式[J].时代金融,2015,32:305-308.

[3]黄黎.加强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5,12:50-51.

[4]阳萍.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05:200-201.

[5]黄麟.强化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79-80.

篇9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体制 精细化管理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内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包括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要使财务管理工作做到精密、细致,财务管理的每项内容、每个环节均达到精致程度,也就是落实财务管理责任,将财务管理责任具体化,对财务活动的每一内容、每一岗位、每一具体环节,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充分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最终达到提高效率、效益的目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技术或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向财务精细化管理努力,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财务离精细化管理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部规章制度粗线条,不够具体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普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准则》。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学校也制定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但都比较粗放。财务管理办法、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比较笼统。如专项资金管理,由于没有明确各项费用之间的比例和资金使用范围,因此出现了费用失衡,该使用的方面投入少,不该或只应少投入的方面反而多。有些学校的科研经费、招生就业费,七八成用于招待的接待费和个人补贴,这显然是财务制度粗放所致。

2.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不坚决

高校根据发展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然而,许多高校对预算编制认识不足,似乎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部门业务工作繁重,收支项目繁杂,而财务人员对学校这些业务活动又了解有限,上述部门也很少参与财务管理决策,或者不熟悉财务管理工作,致使资金使用计划编制粗放,很难细化到每一具体项目的每一具体时段和每一个小项目。

预算执行中批条过多,随意追加,预算控制效能低下,预算的约束力不强,这是目前高校预算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部门花钱大手大脚,刚过半年就将全年经费用完,然后巧立名目,打报告,找领导,要求追加专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大大降低。有时,预算追加频繁,学校财力无法承受,“寅吃卯粮”,造成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数严重背离。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预算编制不细的问题,也有预算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项目经费缺乏使用细则或细则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已经制定好的预算成了一纸空文。

3.预算绩效评价表面化,不够细微

有的高校只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绩效评价。重预算,轻实效,资金用完了就是成绩,致使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预算执行结果与原定目标相去甚远。同时,由于高校缺乏绩效管理的专门部门,缺乏一套资金运行、控制、评价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预算绩效评估就很难做细,落到实处。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高校财务改革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几乎各高校都提出了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财务工作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迎潮而动。当前财务工作的任务,就是要正确认识压力或挑战,捕捉机遇,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这一矛盾在财务工作中的表现就是筹措与配置、开源与节流以及如何紧跟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的问题。要适应高校新一轮改革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2.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精细化要求财务管理从记账核算型职能向经营管理型职能转变;由事后的静态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的领域转变;由机关型的工作作风向服务型的工作作风转变。通过这“三个转变”可以使得高校会计人员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努力奋斗的目标,从而最终实现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3.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节约型、和谐型校园的建设

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精细化,理顺每一对财务关系和每一笔资金,有助于使学校资金运作达到最优化,同时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参与者和责任人,也都是或都会成为受益者,也就会成为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推动者,就会使精细化财务管理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文化,使精细化财务管理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四、高校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实施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要让全校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所有教职工都参与进来,全面、全程地参与学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评价,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财务制度的研究、制定和执行,这是实施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

1.建立和健全更系统、可操作的内部财务制度

规范和完善地财务制度是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要通过修订、补充完善各类财务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指南等,建立完整的财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财务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使任何一个财务工作人员,知道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使任何一个寻求财务服务的人员,知道自己该办理哪些手续、找哪些人、如何去办。

2.财务编制尽量细化,预算执行不打折扣

这是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财务编制项目应该有大项目、子项目,甚至更细。每一个项目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有多少工程量、多少人参加、需要多少时间、安排多少经费等等,要力求详细。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按照预算实施。这样就可以减少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防止资金的随意流失和浪费。要坚持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随意变更财务编制,这样财务精细化管理才有保证。

3. 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所谓成本就是指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或是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支出的费用总和。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是极不完整的并和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相抵触的,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是杜绝在生产过程的一切浪费,降低管理成本,使其获得最大的利润。高校财务管理必须确立成本核算的观念,合理划分成本核算的范围,执行成本核算制度,并保证这种成本核算制度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为指导,以此来建立起精细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树立成本观念、成本意识。

4.建设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

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至学校决策层、下到各系、部的财务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是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信息平台既对整个学校及下属各系、部的财务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立刻预警或禁止,也可将整个学校和各系、部的财务信息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相应决策。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核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分析中,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

5.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监督体系

借鉴标准过程管理的核心思想,对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工作流程等管理现状进行摸底诊断,重点识别和评价制约精细化管理实现的工作流程的设置、工作环节接口安排、内部管理的缺陷,建立切实可行的决策督察、过程督察、问责督察和激励督察的联动机制,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人检查、有人监督,并依据考核标准建立考核体系和关键点控制的修正体系。通过强化过程控制,进一步推进高校财务管理控制质量的提高;通过有效监督,保障责任主体工作质量,激发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

五、结语

精于细微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管理精细化成为可能。财务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管理的核心职能部门之一,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建设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体制,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为平台,拓宽财务管理领域,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财务结构, 降低资金运作成本和融资成本,促进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春红.基于精细化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8-71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务风险 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定位

目前,我国己基本形成了由研究性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以及两年或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结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三层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创建办学特色,才能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的特点

(一)职业指向性

这一特点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指向性指高职教育直接指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教育。职业指向性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控专业,并且还要根据现实生产、服务和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改变、增删教学内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研究、分析、预测市场,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有可能获得自身发展空间,既满足个人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性

“高职”的本质特征在于职业教育中的“高”,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育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高科技信息、高技术、高技能的要求。高职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和非普通教育;学生缴费入学。学生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接受教育,以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所付出的成本最终要以用人单位支付给学生的高于未接受教育的报酬来消化。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高职教育是否达到了目的,要看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而人力资本是否实现了增值的判断标准则由用人单位来制定和掌握。所以,高职教育具有“商品”性质。

三、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和渠道

我国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渠道:财政拨款、教育收费、银行贷款和产业渠道。

(一)财政拨款

它是指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拨款,这部分资金非常有限,在整个办学经费中所占比重很小。据统计,我国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二)教育收费

它是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我国的高职实行了高收费,学生每人每学年学杂费,一般专业为5000元左右,特殊专业为5500元左右,艺术类专业为8000元左右,尽管实行了高收费,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仍觉得经费捉襟见肘,严重短缺。原因是高职院校要发展、专业要办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更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场地,办学成本比普通教育高得多。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普通收费较高,许多家庭难以接受,据不完全统计,贫困生比率占5%,学生欠费较多。

(三)银行贷款

它是解决高职院校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抓住发展机遇,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便利,谋求与银行合作、通过贷款取得办学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面临的资金困难。

(四)产业渠道

它是高职院校筹集办学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条件创办校办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定的收益。另外,高职院校校企联合或校县(乡)联合办学、办班,以智力的输出换取对方的资金投入,作为补充。

四、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者风险意识薄弱,急功近利带来较大财务风险

一些高职院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停滞不前,对当前的形势估计不足,对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认识不足、认识不够,过于乐观、急功近利、盲目扩张,学校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导致学校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二)财务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领导者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不到位,财务监控不严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些院校在财务上还处于重核算轻管理阶段,更谈不上内部控制。或是象征性地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落诸实施,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学校的财务行为完全靠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来控制。

(三)对形成主要风险的贷款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贷款时没有考虑贷款项目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学校的优劣势因素及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深层次问题,投资决策创新意识不够,往往参照同行相近院校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育高职教育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项目投资人员配备不合理,在进行长期项目投资时,没有详细工作计划,没有合理配备新项目投资人员,导致项目投资成功率低下;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一般尽可能减少人员数量,对于既定的投资项目大多派一两个人进行监督,很少专门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管理;项目管理缺乏整体思路,结果往往是成本暴涨,投资额增加,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过大,导致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参考文献:

[1]张清阳.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若干思考[J].财会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