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3-27 17:0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体育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体育的内涵

篇1

[关键词]“U-K”专业实践共同体 内涵 特征

[作者简介]胡碧霞(1963-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与教师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高校幼儿园’专业实践共同体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80013)、2014年江苏省高等职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项目编号:2014FX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60-03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符号化的心理表征,而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协商而建构的共识;知识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参与实践的过程,是学习者与他人以及学习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一视角看,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的学习应当与幼儿园教育情境相关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从事的实践应与其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相一致。“高校―幼儿园”(以下简称“U-K”)专业实践共同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学习情境与幼儿园教育情境相结合的平台,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融为一体。

一、“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含义

1.共同体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经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的发展,逐渐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较认可的观点是: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①。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构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生活于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与成长经历,每个人的个性品质、能力水平、信念与价值观千差万别。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协作、,逐渐对自己在共同体中的地位、角色、权力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逐步认同、内化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念,进而对共同体产生强烈归属感。这种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的情感体验成为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体或组织不同,共同体具有强烈的精神特质,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共同体应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是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每个成员更追求个人精神需要的满足,渴望在共同的活动中与其他人建立起和谐相处的温暖而美好的关系。虽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某些方面的自由,但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带着拥有这个温馨的世界的愿望。

2.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美国学者莱芙和温格首次提出“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们认为: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②。学习的过程实则是个人在实践共同体中由个体学习者向社会实践参与者转变的过程。实践共同体是由许多信念相同、目标一致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拥有共享的文化背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实践共同体的成员逐渐形成自己的专长,并以合法的角色参与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身份也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再转向某一专业领域的实践示范者。

“视学习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获得成员资格的一个条件,而且学习本身就是成员资格逐渐形成的形式。”③“合法”是指随着在实践共同体中活动时间的延长和学习经验的累积,学习者能合理使用共同体资源的程度;“边缘性”意指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参与有价值活动的程度,还包括学习者成为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距离。“合法的边缘性的关键,是新手进入实践共同体并获得所有共同体成员所必需的资格。”④“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术语描述了一个新手成长为某个实践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历程。对于某一领域的新手而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不仅为他们提供一个观察其他成员实践活动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为新手建立了复杂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长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可以为新手提供内化共同体实践文化的机会,使实践共同体中的新手逐步成长为专家。

在实践共同体的真实活动中,学习者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认真模仿专家言行,观察并分析其他成员的专业行为,能使用共同体中通用的专业术语进行交流并根据共同体的规则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随着共同体活动经历的丰富,学习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也掌握了一些专门的技能,在共同体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逐渐向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身份转变。他们的专业自信随之增强,在共同体中的专业影响力日益扩大,还可指导后加入共同体的新手进行专业学习,并实践着共同体的文化。换言之,学习者在适应共同体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最终成长为某一行业的熟手乃至专家。

3.“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摇篮。专业是“基于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而建立起来的职业群体,它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⑤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专业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规范和行为模式。每种专业内部都有一套专门的术语和技术,构成了独特的“圈内知识”。任何想要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都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能力训练。

现代社会的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个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通过接受专业训练,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在专业自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由‘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的成长过程。”⑥同时也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⑦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掌握幼儿教育工作的规律,拥有本专业的共同经验与对价值的理解。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教育理论学习与专门实习,而这种学习与实习的过程都离不开“U-K”专业实践共同体。

“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指高校与幼儿园基于合作共赢的目的共同建设的、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组织。它具有外显的形式,如高校与幼儿园要签订合作协议、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等。同时,它还是一种主要面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系,它可以给共同体成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高校教师和在职幼儿教师的目标都指向个人的专业成长。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活动中,他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日益丰富,专业实践能力也不断提升。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年轻教师从初入行时生涩的新手,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形式,逐步成长为专业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二、“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特征

1.以专业学习为核心。“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有三种类型: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和幼儿园教师。我们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称教师和幼儿园的高级教师视为专业实践共同体中的专家。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实践探索的前沿信息,能够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承担着引领专业实践共同体成长的重任。幼儿园中其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实践共同体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各异,有些人已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些人尚未在共同体中获得较为稳定的地位,他们或者是刚入行的新手教师,或者正在向成熟型教师转变。作为准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实践共同体中是具有合法身份但处于边缘地位的新手,他们刚涉足学前教育领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较肤浅,需要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活动中进行全面的学习与锻炼。

“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其成员都要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展开活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主要有集体教育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及各类游戏活动,幼儿园教师的常规工作包括观察研究幼儿、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撰写反思笔记与教育故事、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能观察并分析幼儿的需要、经验水平与心理特点,能设计适宜的集体教育活动方案,能组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能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与评析,能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新手教师要具备上述专业实践能力,在共同体中实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就必须认真观察、模仿专家教师和成熟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刻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使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专门术语,并根据共同体公认的专业标准进行幼儿园教育实践,努力使自己从个体学习者转变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参与者。对于成熟型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在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分析隐含在行为背后的教育观点,在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并向专家型教师迈进。专家型教师是共同体的核心人物,他们在指导新手教师、扶持成熟型教师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信息时代的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时刻都在发展变化,新的教育问题不断出现,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需要更新。专家型教师必须以敏锐的专业触角和开阔的专业视野,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尽管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学习目标各有侧重,但他们共同关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在彼此信任、互相合作的氛围中分享知识、共享资源,构建每个人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2.以专业成长为目标。自接受师范教育开始,教师就踏上了个人的专业成长之路。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教师个人面临的专业问题、遭遇的职业困境各异,因此,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有两类:第一类是高校教师,他们主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即培养未来的幼儿园教师。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使自己具有深厚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同时围绕专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在学前教育理论创新、幼儿园教育实践改革等方面,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第二类是幼儿园教师,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和幼儿园在职教师。对于其中的新手教师而言,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育热爱幼儿、敬业爱岗的专业精神,锻炼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其中的成熟型教师来说,其专业成长重点则是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升专业实践的综合能力。在幼儿园教师中,还有一些堪称专家的人,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如何克服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的影响,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达到更高的层次。从表面上看,教师的专业成长似乎是个人的事。但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通过整个实践共同体的不断进步而获得个人的专业成长的。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展开的,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教师在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与其他专业实践共同体不同,“U-K”专业实践共同体把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统一起来,以育人为根本职责,关注共同体成员的心灵世界,以引领准幼儿教师的成长为核心,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3.以参与式实践为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两类知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属于一般的原理,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和自主阅读获得,“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知识理解和内化后带有个人特色的认知,多是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累积而成”⑧。一般而言,实践性知识很难用语言去准确地描述,学习者主要通过观察、模仿或体验等形式获得这一类知识。此外,实践性知识还与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任务相联系,学习者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才能领会其实质。这就意味着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有相当的难度,而“U-K”专业实践共同体可以为其成员提供参与幼儿教育实践的适宜条件。

“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⑨实践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共同体成员相互介入、密切交往的现实关系中,是成员之间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在“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新手教师与比自己成熟的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他们可以观摩其他成员组织的教育活动,运用所学理论性知识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作为实践共同体的核心力量,专家教师要以“引导者”“激励者”的身份出现,赋予新手教师合法的身份与权力,指导新手教师参与见习、实习、研讨等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丰富他们的实践性知识,促使他们向共同体实践的充分参与者转化。成熟型教师是专业实践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在专家型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可以进行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更深层次的专业活动。与此同时,他们也肩负着指导新手教师的任务,在与新手教师共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基于高校与幼儿园双方合作互惠的“U-K”专业实践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为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提供了验证理论、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的适宜情境,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最佳平台,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学前教育理论、改革幼儿教育实践的良好条件。

[注释]

①张志昊,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

②③④⑨ J.莱芙,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7,47,45.

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⑥胡碧霞.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诠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1.

篇2

关键词 大理 少数民族文化 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68

Abstract Dali minority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from the Dali minority culture, minority culture of Dali children's education value analysis, Dali minority culture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ception, Dali minority culture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in four aspects of the Dali minority culture which fits into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ontent when should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and so on how to selec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minority cultur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words Dali; minority culture; kindergarten courses

1 大理少得褡逦幕的内涵

大理少数民族文化是唐中叶至两宋以洱海流域为中心的南诏和大理两个地方政权时期形成的地域文化。大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大理地区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大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包括:大理少数民族的工艺与服饰、音乐与舞蹈,体育与游戏、传说与童谣、历史与名胜、饮食等内容。

2 大理少数民族文化的儿童教育价值分析

2.1 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大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体育活动和民间游戏都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涉及了走、跑、攀、爬、跳很多基本运动能力,同时使幼儿的大小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体育活动中的跳马(也称跳山羊)、跳“铁门槛”、跳花盆和民间游戏中的跳皮筋、老鹰捉小鸡锻炼了儿童的平衡力、反应速度。同时体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学到很多基本动作技能,如体育游戏游戏“舞龙”包含了走、跑、蹲、钻、爬等多项基础动作,有些体育活动是通过模仿鸟兽的神态创作而成,取法自然、既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又能够愉悦身心。

2.2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大理少数民族化内涵丰富,无论从科学、语言、艺术或是社会领域看,大理少数民族文化都能够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首先,大理少数民族化中少数民族的工艺与服饰中的图案涉及了许多几何图形,如扇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能够提高幼儿的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其次,大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说与童谣经过大理人民群众的锤炼与筛选,节奏明快、富有韵律,能够促进儿童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能力;还有,大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童谣、传说故事、民俗节日、少数民族建筑和饮食都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地理知识,幼儿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活动直接或是间接的了相关的知识,扩展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最后,大理少数民族的民间游戏中、服饰工艺活动中、建筑活动中有很多的建构游戏和造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了,并逐步增强了想象、思维和表征的能力。

2.3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大理少数民族工艺和服饰中涉及了许多色彩搭配的原理,幼儿通过认识、欣赏和制作工艺品和服饰,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色彩美,也能学会一定的色彩搭配;还有工艺和服饰中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幼儿在欣赏和制作工艺品、服饰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图案美,并学会一定的装饰技能;再次,从少数民族传说与童谣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其中词语美和音韵美,提高幼儿对语言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大理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泼的诸多特点,节奏感强,易于幼儿表现。

2.4 有助于儿童道德的发展

无论是大理少数民族的传说与童谣,还是少数民族的民俗与节日中都蕴含着尊老、勤劳、勇敢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讲故事、传说等方法,让幼儿学会明辨是非,了解大理的传统美德,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并能够继承大理的传统美德。同时教师通过开展与大理民俗(如三道茶)和节日有关的活动(如火把节),让幼儿了解和继承大理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

篇3

问题一:注重游戏形式多样,忽略体育活动内涵。

从表面上看,这个体育游戏趣味性强,游戏性浓,情景逼真,热热闹闹,孩子们感兴趣,但从体育游戏的角度来看体育元素却在悄悄流失,似乎更多的是一个表演活动。该活动只是给体育练习中的走、爬、投掷穿了一件好看的衣服,至于怎么爬、怎么投掷。教师一句话都设涉及。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幼儿对该游戏的参与性、趣味性和完整性。并没有在游戏中让幼儿充分地锻炼身体,练习走、钻、投掷。由于教师一味地追求游戏的形式,重视幼儿的情感与态度而忽视了体育游戏最主要的目标――幼儿体能的发展。

我们要培养幼儿的不是一时半会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而是为培养他们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为了让幼儿感兴趣,注重体育游戏的形式和情趣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考虑体育游戏中幼儿能否正确地运用基本技能,战胜体育游戏中的挑战,真正感受成功的喜悦,才能达到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的目标。

案例二:在中班“会变的方向盘”体育游戏中,教师以幼儿当小司机、自己扮演大队长的口吻引出了活动器械――方向盘(塑料图)。孩子们手握方向盘跟着大队长玩起过红绿灯,并做了一段健身操。接着教师又启发幼儿想象,引导他们运用手中的方向盘在田地上搭路,把方向盘立起来搭山洞,方向盘当游泳圈过小河,方向盘当小车推皮球,从而发展幼儿的跳跃、钻、椎、合作、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游戏进行到穿山洞时,政政提出不用自己打山洞,直接坐飞机过去就可以了。对于他的这个提议,教师没有理睬。接着到了过小河的环节,政政还是提出乘飞机过去,教师说:“你怎么老是想着坐飞机啊。”然后,教师一步一步按着自己的计划,完成了整个体育游戏。

问题二:注重体育游戏计划的完成,忽视幼儿真正需要。

该教师被问及为何不回应幼儿提出的坐飞机方法时,他说:“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我的活动目标就没办法实现了,因为我下个环节是要求幼儿合作过小河。”由此看来,教师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仍然是以自己预设的计划为中心,忽略了幼儿的在体育过程中真正的需要,变游泳圈可以发展孩子的身体素质,难道变飞机就不能了吗?而且在政政看来,穿越山峰可以直接坐飞机过去,过小河也可以乘飞机过去,为什么这么方便的方法不用反而要绕其道而行之呢?这其实是在抹杀幼儿的个性发展。

另外,教师实施体育游戏计划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幼儿的活动量。从该体育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已经超出了活动量,在变游泳圈过小河时,孩子们已经出大汗了。此时教师就应当考虑幼儿的生理特征并调整预设计划,告知幼儿休息后再运,或今天小司机任务太重,等回教室补充了能量再来运。

案例三:在某大班体育游戏中,教师为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设计了小鸡这个角色,并以小鸡学本领为主线串连整个游戏。游戏中教师以鸡妈妈自居,设置障碍引导小鸡爬、跳、跨等进行动作练习。整个游戏中教师和幼儿都是以鸡妈妈和小鸡的角色进行游戏,练习各种基本动作。最后,小鸡在鸡妈妈的肯定声中结束了游戏。

问题三:注重游戏中角色的扮演,忽略幼儿生活经验。

篇4

幼儿教学中树立“整合观”体育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育运动对幼儿生理、心智、情感、意志和个性等诸多方面的整合观。首先,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幼儿运动能力,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群以及身体协调性、灵活性等运动控制能力的发展;其次,幼儿期儿童的骨化结构尚未完全成型,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幼儿良好身体形态的塑造,促进幼儿骨化过程的顺利完成。在这个互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规范和角色意识等高级社会化功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幼儿成就感、美感、道德感、同情心等高级社会情感的形成、分化;同时还能平衡幼儿情绪,锻炼幼儿坚强、乐观性格形成等积极作用。即科学的体育活动,能继续实现由深层心理发展到高级社会情感及高级社会化功能的延伸。人类个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体育的“通汇贯通”,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第二,整合发展的观点是系统而连接的。研究表明,体育对人类个体的影响从胎儿期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老年期,是涵括个体一生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个体生理指标(骨骼、肌肉、呼吸系统、耐力、速度、柔韧等)与物理指标(稳定性、受力、支撑力等因素)的曲线发展,所适宜的体育内容、体育方式及体育发展期望都是不尽相同的。幼儿期个体的运动能力实质是承接于婴儿期发展水平之后,同时影响和决定着后续成长阶段能力的重要区间内。

第三,幼儿体育运动发展水平与幼儿运动环境(教育环境)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表明,运动发展不仅与幼儿生物性成熟指标相关,同时活动(教育)环境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任何运动都是外部刺激与内部转化的学习结果,是通过幼儿观察、模仿、体验、反馈的整合过程。幼儿体育不仅是生物性因素与物理性因素的交织,还包括了对外界教育(环境)因素的相连结,三者共同发挥着整合性的作用。

二、构建科学适宜的幼儿体育教学目标

幼儿园体育教学目标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导向,也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同时还决定着幼儿体育内容、组织方式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的生成,是提高幼儿整体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和首要工作。

建构科学适宜的教学目标,主要应涵括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科学的多层次的体育目标体系。幼儿园体育教学目标首先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特殊性、多样性特征,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结构框架。例如,针对不同体质状况的儿童、不同性格的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等等,不同差异的幼儿对体育的需求以及体育的反作用力效果是有显著差距的,对于差异化较为明显的幼儿群体(如小班、中班、大班差异或男女差异等),能够灵活、科学地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是体育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仅是针对青少年,对于幼儿教学也是一样适用的。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还要紧密联系客观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知识、理念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完善,培养符合社会目前及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这点要求教师要坚持关注不断推陈出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国家、省、市或幼儿家长对幼儿培养目标的价值方向、国内外体育健康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国内外先进的幼儿体育教育思想方法以及新兴的健身游戏,等等。

第二,目标内容要明晰,加强可操作性。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的体育教学目标都存在着过于泛化、笼统的评述,例如“提高幼儿体质”、“锻炼幼儿身体素质”等诸如此类的要求。这种操作性很差、行为目的泛化的课程目标会造成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因无法掌握具体锻炼尺度,明确锻炼内容和锻炼效果而导致思想——行为上的散漫、懈怠。目前比较先进的幼儿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泰勒的“行为目标理论”。即将教学目标化分为“内容”和“行为”两部分,对每一部分再进行详细的目标描述,使教师能清楚了解到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例如,“初步学会跑步动作,起跑时能用力蹬地和快速摆臂,同时脚步和摆臂动作协调”等,这样的目标评述十分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核心的准确掌握和有效实施。同时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还在于不仅能加强幼儿教师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强化幼儿教师体育专业素质的提高

体育专业素质是目前中原城市群幼儿教师中普遍缺失的一项教学素质,是一项专业化的综合能力,包括体育专业知识、体育运动技能等多方面内涵。针对目前中原城市群幼儿教师水平现状,应首先从这两大主要方面予以着手。

第一,加强幼儿教师体育专业知识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程度直接决定着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体育素质的首要工作即尽快加强教师对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应包括:幼儿体育基本理论、幼儿体育原理、幼儿体育教学设计、幼儿体育活动评价等等,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是构建高质量幼儿教师队伍的重要指标。

第二,提高幼儿教师的体育技能水平。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区别点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内容与实施的技艺性、方法手段上的直观性、负荷表现上的生物性以及教学场景的开放性。

技能学习是构成幼儿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反馈、指正等一系列行为,使幼儿在聆听、模仿、实践、改正等环节中系统学习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这个授教过程需要教师具备准确讲解学习要领、正确示范、科学指正等专业能力,否则很有可能使无概念的幼儿学习到错误动作,无益甚至危害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另外,鉴于幼儿教师经常需要在教学中扮演多重角色,因此要求教师要加强体育锻炼、自觉学习多种体育技能,提高体育综合素质水平的同时努力成为“多面手”,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参考文献:

[1]李香梅.浅谈幼儿园教育[J].学周刊,2011,(12).

篇5

【关键词】 幼儿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开展

曾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孩子其身体成长的速度占据到生命全过程的三分之二,幼儿时期身体成长机能的发展对于其一生都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身体成长,为了让幼儿的各项机能发展更加协调,对幼儿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非常重要。但是,教师也必须注意,幼儿体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无休止的跑跳,也不是单纯的游戏玩耍,其更加需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予以进行,更需要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予以开展,从而让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得以优化,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更为适当的环境。

一、正规示范,深入讲解

幼儿的年纪尚小,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予以深入讲解,让幼儿能够理解其中原理,并进行规范示范,通过相应的示范动作让幼儿了解正规的体育动作。只有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够让幼儿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在进行幼儿园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跳绳运动。此项运动的开展可以让幼儿的蹦跳能力得到提升,加上“绳子”的辅助,可以让幼儿感觉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跳绳运动,我特意在活动开展之前抽出十分钟时间给孩子们进行跳绳运动注意事项的讲解,并就其中的安全问题进行阐述。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规范地进行跳绳,我特意给孩子们进行了示范,并考虑到孩子年纪问题,主要针对双脚跳绳进行了示范和规范。逐渐引导孩子们双手摇绳与双脚蹦跳之间进行很好配合,从而达到连续跳跃的效果。通过我的规范引导,孩子们很形象地了解了正规动作的样子,在进行跳绳的过程中也会对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也引发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讨论、彼此学习,其活动开展的成效性更为显著。

规范动作的示范如同一面镜子,能够让幼儿进行形象模仿,能够对幼儿的动作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自己的动作、行为予以规范,通过正确的引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融合,趣味横生

单纯进行体育教学,或者简单进行活动设计则容易让幼儿感觉到体育活动的无味,难以让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得到提升。而游戏的融合则可以改变此种情况,可以让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加上幼儿对于游戏的天然热爱,更加让体育活动的丰富有趣性深入到幼儿内心,对其挖掘体育活动背后内涵产生推动作用。

在进行幼儿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个“小青蛙捉害虫”的体育活动。我给孩子们分发了“活动面具”,分到的“面具”就是孩子们所要扮演的角色。有的孩子得到了绿色青蛙的面具,有的孩子得到了小虫子的面具,这样就将孩子们分成了“青蛙”和“害虫”的角色。“小青蛙”将要蹦跳着捉“害虫”,“害虫”只能通过“爬行”的方式来蠕动自己身体,逃避青蛙的“追捕”。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却激发了幼儿极大的参与热情。每个“小青蛙”都渴望能够“抓到”更多害虫,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就特别“卖力”,很多“害虫”还在纷纷想办法如何能够逃离“青蛙”可怕的“魔掌”,头脑和身体一起活动,很多“害虫”逃脱成功,活动的氛围特别高涨。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得到提升,跑跳的能力也得以强化。

游戏的加入让孩子们忘却体育运动中的“辛苦”,更多的感受到的其中的乐趣,更加会让幼儿产生流连忘返之情,对于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来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幼儿各项机能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三、科学指导,积极鼓励

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也正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够纠正幼儿活动中的不良习惯和不规范动作,提升幼儿体育运动的实效。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体育活动欲望,教师还要对幼儿的体育活动行为予以积极鼓励,通过行为、动作等鼓励方式让幼儿逐渐树立体育运动的信心和热情。

在进行幼儿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身体协调性的发展,便将游戏融入其中,让体育活动更有乐趣。我首先在地上画了两排圆圈,并让孩子们分成两个小组,分别站在圆圈的起始端。而后再在画的圆圈上放置呼啦圈,每个孩子首先要跳到呼啦圈里面,将呼啦圈由下往上,经头部脱出,并放回到其原来的圆圈位置,最先完成所有呼啦圈数量的为获胜。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进行活动过程中有“囫囵吞枣”或者“蒙混过关”的情况,或者不跳入到呼啦圈中间,或者从脚底将呼啦圈脱出,或者草率地将呼啦圈丢在一边。针对部分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我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在活动之后通过模仿孩子们的行为让其自己判断对错,之后再进行一场“规范”比赛。正是通过我的模仿,孩子们很快认识到了行为的错误,在之后的比赛中对自己要求也更加严格,对于孩子们的表现我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给予鼓励。

幼儿虽然年纪尚小,但是其依然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在进行不规范动作纠正,或者错误行为批评的时候要注意通过委婉的形式来表达,既让幼儿能够理解自己需要改善的方面,也让幼儿得到无形的鼓励。

体育教学的开展不仅让幼儿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而且为幼儿的智力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对于幼儿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还要对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予以深入研究,让其吸引幼儿注意力,让幼儿在此过程中感受了更多的快乐,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秀明.幼儿园体育活动区的创设及指导策略[J].学园.2016(08)

篇6

一、适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强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投放活动材料,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我班的孩子喜欢有趣的、假扮性强的体育游戏,他们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游戏材料的支持,往往把自己想象成强有力的角色,把活动材料要么想象成“对手”,积极去“战胜”它,要么想象成“弱小者”,积极去“照顾”它。

大班和中班的孩子开始喜欢新奇刺激、竞赛性的体育活动。他们把活动材料当作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工具,关注活动的结果,往往把伙伴当作竞争对手,想方设法取胜。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用活动材料,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及时发现孩子感兴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运用这种方式,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放在使用材料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这是提高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的关键。中班的孩子们练习投掷越来越没劲,却对用沙包互相打着玩兴趣盎然。我观察、思考如何调整活动的方向。当一个孩子无意中投中了我,我一下子悟到孩子感兴趣的投掷方式是投中目标,而不是重复投掷动作。于是,及时调整了活动材料的投放数量和使用方式,采用了动作和工具对象结果反馈调整动作的自主活动模式,而非传统的动作教师反馈的训练模式。即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把活动材料当作工具(沙包),把(大灰狼)当作活动对象,把伙伴当作模仿学习的榜样、竞赛的对手,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主动地观察、模仿、调整投掷的动作,以达到打中大灰狼的目标。大多数孩子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活动,很快掌握了要领。

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了解每个孩子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投放量与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难度,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活动方式,这将保证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当发现能力弱的孩子退出游戏的问题时,我不断反思,认识到活动的投放和使用没有考虑孩子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因此不能很好达到让每个幼儿参与并获得成功的目标。于是采用分组的形式,把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分开进行,降低能力差的幼儿的材料投放,使每位幼儿都能得到锻炼和体验成功。

二、科学地设置体育活动区区域

体育活动区需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区域划分。较常见的是按照不同的基本动作进行分区。例如,可将活动区划分为跳跃区、攀登区、投掷区、钻爬区等,也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增加平衡区、球类区、综合活动区等。如果球类活动较为丰富,还可以更细地划分为足球区、篮球区等。此外,也可以按不同的玩具分区,如大型玩具区、小型玩具区等。

三、自制活动器材,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喜欢体育活动,活动器材是激发幼儿积极性的最基本的前提,只有幼儿对活动器材感兴趣,才能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与运动。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活动器材的同时,发动家长、幼儿修旧利废,变废为宝。例如我们中三班在开展小推车载物的过程中,发动家长和幼儿,利用瓶瓶、罐罐制作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利用大的饮料瓶做挑担的载物、利用饮料铁罐做成小木桩等等。

四、丰富活动内容

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幼儿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有课堂体育教学活动、户外体育活动、早操活动等,教师要利用这些形式的优点,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培养幼儿兴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幼儿体质。同时,要丰富活动的内容。如掷沙包,可以踢、抛、掷、传,也可以头顶沙包练习平衡等,如此形式多样,大胆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篇7

 

【关键词】职业内涵;专业知识;艺术手段;一日生活皆教育

一日生活是教育幼儿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内容。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坐在教室里的集体教育是行不通的,而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一日生活本身。所以,作为幼儿老师,要使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使一日生活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

《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幼儿只有一个童年,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自然发展,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将幼儿园的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可以促使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同时也尊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更是我们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体现。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一)日常健康行为教育存在不合理方面

1.目标意识淡薄,活动过程缺乏对目标的真正重视活动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学设计的归宿,整个的教育活动都是要围绕着活动目标进行的。 然而,在健康教育中,老师们通常只把精力放在活动的设计上,很多时候活动目标只是一个摆设,很难发挥他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技能和知识方面的目标受到很大的重视,而诸如主动、乐观、合作等情感方面的目标都是被忽略的,活动中很少会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就显得目标可有可无,造成目标的流失。

 

2.教师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全面现在有很多的老师对健康的概念理解的很狭隘,常常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教师们的这种认识就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们只是在保健和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这就使得老师们只向幼儿教授卫生和体育方面的知识,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是被忽略的; 教师会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所以保健医生和体育老师对幼儿就会有更多的教育,其他老师的教育机会就会缩少很多,因此,教师对健康概念理解的不完善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二)饮食营养教育不健全,缺少常规指导幼儿身体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的身体健康需要均衡的膳食营养作保障,但是当前幼儿园普遍忽视饮食营养工作。 在健康领域中,涉及到饮食营养的教育是很少的,而且老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说教,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却忽视了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 这就使得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挑食行为,使得老师的教育没有什么意义。

(三)幼儿身体生长教育方面存在局限内容选择与组织重视身体结构轻功能。老师在组织实施生长教育活动时, 老师可能会利用一些道具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幼儿面前,但是仅仅只是停留在认识各部位的器官,而对于各个器官所具有的作用缺少相应的解释,使得幼儿只之其一不知其二。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健康教育实施建议和策略

(一)幼儿日常健康行为教育方面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发挥活动目标的实际作用制定的活动目标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涉及到幼儿的方方面面,全面培养幼儿。 在课堂上,活动的进行要严格按照目标去执行,避免让目标成为摆设。尤其是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目标要切实可行,注重培养幼儿积极向上得到情绪,让幼儿充满正能量。

 

2.提高幼儿教师对健康本质的理解 促进和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老师们不能只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 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要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置于同等的位置,从而才能使幼儿健康成长。 同时,幼儿健康教育的工作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保健老师的工作,只有所有老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幼儿饮食营养方面的建议健全饮食营养教育内容,加强老师的指导。 课堂中要多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的教育,课堂上让幼儿知道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进餐的时候适时的指导幼儿,遇到挑食的幼儿,主动向幼儿讲解食物的好处,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

 

(三)幼儿身体生长教育方面的建议教学内容要全面,不能只重视身体结构忽视功能。 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的阶段, 课堂上对幼儿讲解各个器官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可以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四)幼儿安全生活教育策略

保护和教育并重。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安全的教育,不能一味地保护幼儿,可以让幼儿自己在活动中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让幼儿自己去实践意义更好。 平时可以进行一些演习,增强幼儿的逃生技能。 这比空洞的讲课有很大价值。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建议

加强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根据幼儿时期孩子的特点,制定和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和技巧,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性格和心理素质。

 

四、结语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而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是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完善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带着明媚的心情,乐观的态度,与孩子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荣;学前儿童卫生健康教育[J].苏州教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幼儿 民间游戏 园本化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31-02

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及教育价值,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幼儿园课程强调课程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园本化的今天,从园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审视民间游戏,研究幼儿民间游戏的园本化路径,对于幼儿园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非常意义的。笔者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从民间游戏目标的拟定,内容筛选分类及玩法的创编等方面尝试构建民间游戏的园本化体系,以期为民间游戏有效的融入幼儿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检验的借鉴。

1.拟定园本化民间游戏的各层次目标体系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它不仅有助于指明教育活动的方向,也有助于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教育活动实施的依据与评价的重要准则。构建一个目标适宜的目标体系,是探索幼儿园民间游戏园本化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可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社会的需求及民间游戏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园的实践及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发现的问题,构建全园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的民间游戏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

1.1全园总目标

民间游戏的全园总目标应指向幼儿在民间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和认知发展,同时也应关注幼儿在性格情感方面的发展,为幼儿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而做准备。因此,主要可从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方面拟定全园的民间游戏活动总目标。具体示例如下:

(1)通过感受民间游戏的乐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认同感

(2)体验和了解本地丰富的民间文化,学会玩常见的民间游戏,促进体能与认知发展

(3)尝试对民间游戏玩法、规则的探索,能与他人共同游戏,积累合作经验,促进社会性品质发展。

1.2年龄阶段目标

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教育者在设计民间游戏活动应关注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情况。小班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及抽象性较低,独立性相对较弱,游戏规则意识较差,游戏中与同伴交往不多。而中大班的幼儿思维品质进一步发展,在民间游戏活动中体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较好的够遵守游戏规则和同伴合作开展游戏活动。在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可参照总目标中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的三个维度,制定年龄阶段的目标,每一个维度随着幼儿年龄和游戏能力递增而体现出渐进性的要求。具体示例如表1:

1.3具体游戏活动目标

在具体的幼儿园民间游戏活动组织实践中,可结合每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本身的特点去挖掘其教育价值,形成民间游戏活动的具体目标。特别是可应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同一种民间游戏活动,制定具体活动目标时,应结合幼儿民间游戏的年龄目标,体现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要求。如下面的具体民间游戏活动《弹蚕豆》的目标:(如表2)

2.对民间游戏活动进行园本化的内容筛选和分类

2.1民间游戏的收集渠道和筛选原则

确定园本化民间游戏内容的第一步,是有效的收集和筛选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极为丰富,但是均散见于民间,因此,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而言,民间游戏的可通过发动教职工收集、向家长和社会人士收集、查阅相关文献等渠道渠道进行收集。

为了将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引入到幼儿园活动中,构建以园为本符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内容,教育者应对之进行认真的,整理与筛选工作,探索出民间游戏园本化的筛选原则,确保从民间游戏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

2.1.1本土化原则

尽量搜集整理本地区的本土幼儿民间游戏资源。教师对本土的幼儿民间游戏相对比较熟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更易驾驭,同时生活在此地区的幼儿也对其中的生活内容较熟悉,更易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文化内涵。

2.1.2年龄适宜性原则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幼儿感兴趣才能真正投入幼儿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去享受其中的乐趣,得到能力的提升。

2.1.3教育性原则。

幼儿民间游戏中内涵着祖先以及前辈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对幼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但所受产生幼儿民间游戏的当时社会的局限性,有些幼儿民间游戏对当今的儿童已没有实际的教育价值,甚至还会对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育者在对幼儿民间游戏的选择时要对其教育价值做深入的分析,使幼儿接触适宜的教育内容。

2.2按领域和年龄特点进行分类

在筛选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对幼儿民间游戏进行分类。具体可按照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类。首先将民间游戏按照领域进行分类。根据民间游戏本身蕴含的不同教育价值,可将幼儿民间游戏按领域分为四大类:益智类、艺术类(民间音乐游戏、美工操作游戏)、体育类、语言类并融入教育活动及区域活动。在将民间游戏按领域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特点,以幼儿的年龄以“3-4岁、“4-5岁”“5-6岁”为标准,将各领域内的民间游戏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

通过分类,教师将能更准确的把握每一种民间游戏蕴含的教育价值侧重点,同时也能保障民间游戏应用各年龄阶段幼儿的适宜性。如游戏小班幼儿动作协调性差,合作意识差,因此手指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等简单的游戏就较适合小班开展;中班幼儿动作、合作意识都有了一定进步,因此,如炒黄豆、拉大锯等需两人一起合作的体育游戏,问答歌、数数歌等民间艺术游戏就较适合中班开展。大班幼儿动作、语言、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因此一些对动作、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很具挑战性的游戏,如:打竹竿、滚铁环、手工剪纸、套圈、抬轿子等对动作、节奏要求较大的体育、艺术类游戏,颠倒歌、绕口令等对发音要求较高的语言类游戏就适合在大班开展。

3.在实践中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和创编

进行园本化的民间游戏研究,对民间游戏玩法的创新和改编是很重要的部分。玩法,顾名思义即进行游戏的方法。教师应注重和幼儿在民间游戏的过程师幼共同创造民间游戏的玩法。玩法的创编不仅能提高幼儿对民间游戏玩法探索的兴趣,也更深地挖掘了民间游戏的价值内涵,使得应用于幼儿园的民间游戏将更符幼儿园的教学实际及幼儿的发展需要。

3.1根据幼儿的兴趣改编游戏的玩法

在民间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在对一个游戏的基本要领掌握后,玩几遍后就丧失了兴趣,要么很快玩别的游戏,要么就坐在旁看别的幼儿玩。这样既浪费了游戏的宝贵时间,也不能有效发挥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的兴趣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

案例:摸拐

教师教给幼儿一个游戏“摸拐”,游戏方法是:其中一人用手帕蒙住眼睛,一人将左手抓住左小腿当“拐”。“拐”一边吹口哨,蒙住眼睛的幼儿分辨哨声去摸“拐”,其他幼儿则在一定范围内四散作掩护,“拐”被摸住,双方对换角色,其他人被摸住就退出游戏,下一轮再玩。每次玩这个游戏时,“拐”吹口哨吹累了,蒙住眼睛的幼儿也摸不到人,大家玩得精疲力尽,眼看就要失去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能尽快摸到“拐”,大家纷纷出主意:让保护的幼儿单脚跳着进行游戏;请两个幼儿来摸……大家又一起来尝试新办法,终于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家高兴的鼓掌。

在上述案例中,当幼儿即将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引导幼儿想办法和幼儿一起共同改编了游戏的玩法,有效的吸引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3.2尝试将不同民间游戏的玩法进行融合创编

在民间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尝试将几种玩法不同的民间游戏,取长补短,融合成一种新的民间游戏,如此即能有效吸引幼儿兴趣,又创新和丰富了民间游戏的内容。如案例中,教师就是将《老虎、鸡、虫与棒棒》、《找朋友》、《抢椅子》三种游戏的玩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幼儿的游戏活动没有“遗憾”。

案例:民间游戏三合一

民间音乐游戏“找朋友”、手指游戏“老虎、鸡、虫与棒棒”体育游戏“抢椅子”都是很受孩子欢迎的游戏。手指游戏“老虎、鸡、虫、与棒棒”多为两人一组游戏;改编为体育游戏便可多人游戏,但被“吃掉”的幼儿要暂时退出;而“抢椅子”游戏没有抢到椅子的幼儿也要退出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逐步改变了游戏的活动方式,保存游戏中“追”“抢”这一竞争形式,改变了“淘汰”这种遗憾,“找朋友”传统的玩法是找任意一幼儿就是“朋友”。改编后“朋友”有了限制,老虎只能找虫子做朋友,鸡只能找棒棒做朋友;也可以找同类一家的做朋友,如老虎是一家,鸡是一家。改编后幼儿能自始至终饶有兴趣地参加游戏活动,这一改变,不仅发展幼儿的动作,体验到自己的成功,还能感受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3.3鼓励幼儿自主改编民间游戏的玩法

在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自主改编民间游戏的玩法,并将之作为一种民间游戏创编的重要方式。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也非常积极的想出了许多游戏的玩法,如《老鹰捉小鸡》,幼儿由此想出了《猫捉老鼠》、《青蛙捉害虫》等新的游戏。

4.结语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含义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幼儿教育资源,通过选择和生成两个过程,使之逐渐成为适合本幼儿园的课程。将民间游戏纳入园本课程,应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特点,采取游戏与课程融合的方式进行民间游戏的园本化,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筛选,以目标制定、内容选取、玩法刨编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园本化的民间游戏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完善,从而达到传承民间文化、促进幼儿发展、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姗泽,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7.

[2]郑三元,姜勇,论幼儿教师的课程参与一兼议园本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3]陈时见,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4]沈文,充分挖掘民间游戏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教育价值[J],山东教育,2004(6).

篇9

一、闽南特色主题活动中的开展

指南中提出: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闽南民间艺术宝库为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内容。如在闽台地区流传着“送王船”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信仰,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闽南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利用这一民俗文化资源来开展“送王船”的闽南特色主题活动,生成并创编了幼儿喜欢玩的“抬王船”游戏: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并利用各种月饼盒、彩带等制作成一艘大王船,由8名大班幼儿抬王船。刚开始由于彼此的步调不一致,他们抬的王船东倒西歪,前进不了,经过大家的反复尝试,逐渐摸索到规律,幼儿齐心协力抬王船。“嘿咻、嘿咻!大家齐用力哟!嘿咻、嘿咻!脚步要一致哟!嘿咻、嘿咻!力气要一样哟……幼儿自发、主动地探索“抬王船”游戏的内容、规则,不仅促进了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合作等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玩中学,各种潜能都得以很好的发挥。

二、闽南民间艺术活动中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闽南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的闽南童谣结构短小、韵味十足,能较快地反映闽南的风土人情、民俗、民趣。选择具有趣味性的童谣来开展闽南民间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如“一放鸡”“草蜢公”等,这些游戏童谣用闽南方言来朗读既押韵,又富有节奏、风趣。幼儿边游戏边吟诵,动口、动手,其乐融融。又如游戏“炒米香”:两名幼儿亲昵友好地边拍打对方的手掌边有节奏地念“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游戏中也可以循着数目次序摆出许多闽南小吃,幼儿享受了游戏的无穷乐趣,又丰富相关的生活经验。利用充满诙谐、幽默的闽南民间音乐也能开展趣味十足的游戏,如“海龙王娶亲”中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模仿游戏中,使幼儿再次体验闽南民间艺术活动特有的魅力和所带来的快乐。

三、闽南节日习俗活动中的开展

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与文化不可分割,开展节日习俗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闽南地区有许多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把握特有的节日文化底蕴,结合传统习俗开展闽南习俗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来反映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春节“攻炮城”游戏。据传,该游戏是从古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操练水师,部将洪旭创作这一游戏,让士兵抛掷、锻炼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郑成功后,该游戏也在台湾流传,数百年来成为闽台春节并可少的游戏。我们利用这一节日习俗,创编适宜幼儿玩的“攻炮城”习俗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利用自制的鞭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炮城”“攻炮城”,寓教于乐。而元宵节的“踏火”习俗,端午节的“赛龙舟”“抓鸭子”等习俗都可以充分地挖掘利用,成为适合幼儿玩的闽南民间游戏。

四、闽南特色区域活动中的开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充分体现自主性的活动。从幼儿的认知出发,在生活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材料,投放到区角中,开辟富有闽南特色的民间游戏区。如在闽南地区盛行一种名叫“葫芦问”的游戏,是当时民间十分喜欢的一种游戏,古老极具乡土特色。这个游戏有它独特的闽南语口诀,游戏图纸呈螺旋状,囊括了中国神话中的八仙及其他一些动植物等,除了作为游戏终点的“张果老”外,其他图形都有两个。大班幼儿在益智区中玩“葫芦问”时即要掷出骰子点数寻找相匹配的图形,又要念出相应有趣的闽南语口诀,幼儿在轻松自发的状态下积极开动脑筋。美工区中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闽南玩具棋等的制作,幼儿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做中学,开拓眼界,体验闽南娱乐游戏的乐趣。闽南民间游戏区既弥补了集体活动不足,又极大激发和满足幼儿探索闽南民间游戏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游戏中也给教师提供了许多有利于观察幼儿并进行针对性教育的机会。

五、体育活动中的开展

篇10

一、体育游戏及其在幼儿情感培养中的作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中不仅会增强身体素质,更会发展其情感素质。体育游戏正是一种满足孩子“玩的需要”的游戏。

(一)体育游戏的内涵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为目的一种游戏方法。它既有游戏的特点,又有体育的特征。体育游戏其实很早就存在,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体育游戏既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游戏、娱乐游戏,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游戏具有锻炼身体、富于娱乐、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等特点。

(二)体育游戏在幼儿情感培养中的作用

幼儿的情感发展需要一定的活动情境,体育游戏恰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体育游戏在幼儿情感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1 体育游戏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幼儿时期最为重要的情感,体育游戏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才刚刚萌芽,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还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体育游戏中却能有效地促进其道德感的形成。例如,在“搬椅子过河”的体育游戏中,幼儿中班里有新旧两种椅子,孩子们在游戏中都喜欢挑新的搬,拿到新椅子的孩子满脸笑容,拿不到的则绷紧了小脸。针对这种现象,老师没有批评任何小朋友,而是编了一个让椅子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又与小朋友一起玩“让椅子”的游戏,并引导孩子与故事中的人物对照,分析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而且表扬那些不争椅子、互相谦让的幼儿,使孩子们逐渐形成互相谦让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2 体育游戏能培养幼儿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需要在集体活动特别是集体竞争性的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与张扬。体育游戏,一般都是组织儿童集体进行,也常常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体育游戏中的规则,不仅调剂着游戏者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对防止伤害事故,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都起着良好影响。这样,在游戏中幼儿就逐渐发展了道德责任感及对成人角色的认识和对他人的关心,开始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集体荣誉感。幼儿园最常见的体育游戏“接力赛”就要求一个组的幼儿必须齐心合力地去争取第一,在游戏中他们明白了只有每个人都去奋力争取,才能使集体获得胜利。

3 体育游戏能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俗话说千人千面,幼儿也不例外。尽管幼儿年龄小,性格单纯天真,但他们也有个性,他们远不如大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有的任性骄横,动不动发脾气:有的孤僻不合群,落落寡欢;有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而且由于幼儿本身的心理特点,要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用说教或对待成人的教育方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孩子的身心是一棵嫩弱的幼苗,只有在和风细雨的气氛中,幼苗才能自由充分地成长。体育游戏就是矫正幼儿不良性格的“和风细雨”。如在“黑猫警长”的游戏中,针对孩子们的不同特点,一开始时安排能力较强的幼儿当“警长”,承担起负责追捕“一只耳”的任务;而性格比较孤僻的担任“副警长”破案:能力较弱的安排个“小角色”,增强其兴趣及信心,使其心理得到满足,安排活动时让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幼儿多跑动,身体素质差的幼儿适当少跑动,而后互相轮换。开始幼儿配合得不够好,但他们特别想被同伴们选为“警长”,只在遵守纪律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才会被大家喜欢,从而得到同伴们的认可。通过反复多次后,听不进同伴意见的,在游戏中也改进了自己的弱点,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孤僻的变得合群,自私的变得识大体。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尽情地表现自己,改造自己,相信自己,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一)在体育游戏中用角色的办法,来培养训练孩子的公德素质。

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忽视了品德的培养,便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孩子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思想可塑性较大。这就要求用品德教育贯穿游戏之中。用特定的角色规范孩子的言行,让他们有责任感及正义感。如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设计了群鸡搏斗老鹰的场景,大家通过集体合作,共同打败老鹰。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会认识凶残的敌人,认识集体的力量,还可以知道团结互助的好处。体育游戏内容健康,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孩子们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二)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合作机会与条件,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交往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体育游戏中如何培养孩子的e合作能力呢?首先,我们为幼儿提供一切可以合作的机会,如提供共同游戏的机会,提供小组协商,分工、合作的机会,让幼儿知道在游戏中要理解并接纳他人的观点和建议,能够觉察到他人的困难,并给予援助;能够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能够少数服从多数,做出适当的让步和“牺牲”。想要让孩子达到这种境界,实在不容易。因此,我们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简单做起,努力为孩子合作创造条件。如:在民间游戏“炒蚕豆”中,我们让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玩得很好很愉快,有的小朋友却玩起来觉得没意思?通过在友好合作的小朋友介绍下孩子们明白了,一定要两个小朋友合作一起朝一个方向翻,蚕豆才能炒得好。只有合作才能玩得好,玩得有趣。游戏“海底探宝”中,我们引导幼儿以个人的能力去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感觉“我能行”。劲大的幼儿去挖宝、藏宝;看图能力强的幼儿寻宝、找宝;女孩子可以捡宝等等,这样分工明确,幼儿配合密切,便幼儿初步学会了合作,知道了合作的目的。

(三)在体育游戏中,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坚持性。

幼儿是体育游戏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首先应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包括幼儿的运动能力、游戏需要、兴趣、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然后再合理安排幼儿的游戏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充分的尊重、相信幼儿,不

断改善游戏的指导方法。在游戏的玩法、动作的变化,分组情况,组长的选择等方面我们都与幼儿进行商量、推敲,尊重他们的想法与建议。教师以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中间,以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孩子逐渐增强自己是游戏的主人意识,在游戏中做到不怕困难,并能勇于战胜困难。了解幼儿实际情况是游戏开展的基础。我们所要设定的目标应该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所发展,增强其自信心。

(四)在体育游戏中,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培养幼儿的竞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