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4-03-27 17: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交通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建议

引 言:轨道交通被称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在新一轮扩大内需投资中,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突出的投资亮点.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建设速度,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目前都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1 轨道交通行业的优势

1.1 速度快

一般城市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时速仅为10公里左右,如果赶上高峰期,会造成路面更加拥挤,叫人寸步难行,而地下列车不受地面限制,能以最高时速80-120公里的速度快速前进,交通能力可见一斑。

1.2 运力强

对城市交通而言,公共汽车在普通路面行驶时只能运送5千人次左右,就算是使用了专用道路也仅为1-2万人次。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强大的运输能力,单向每小时最大运输能力就高达8万人次,可见其运力强大程度。

1.3 占地少

地面上有限的土地资源,随着城市扩充,已经无处开发利用了,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却是处于地下,不但非常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不占用优质资源,可以说,地下交通建设与地上建设相比,只占地面土地交通方式的1/3-1/8左右,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1.4 安全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可靠,在其发展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几率极少。据对交通工具死亡安全率的测算显示:地铁安全率100%,自行车为1.7%,市内摩托车0.5%,私人小汽车2%,市内公共汽车为8%,轨道交通安全性能对比便知。

1.5 单位能耗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经济向综合性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低耗能特征明显,据统计轨道交通单位能耗比公交车节约30千焦,比小汽车节约2131千焦,极大的节省了能源。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现状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轨道交通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时期,直到进入21世纪,轨道交通才开始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相关资料,全国范围内共有轨道交通运营城市16个,总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为68条,比去年增加了12条;运营里程为2060公里,同比增长了22.83%;运营的车站总数为1350个,比去年增加了23%。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交通状况令人堪忧,为了尽快的解决这一难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加快了建设速度,平均速度是每年约270公里,建设规模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在国家新近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还明确了交通建设的重点,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要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建成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规划建设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前景分析

3.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系统化

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项目立项审批政策,从政策上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程序。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有利于交通发展的整合和综合利用,而且还可以充分挖掘城市轨道建设在城市国道中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地下与地上统一的城市规划交通发展模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地面公交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关换乘的一系列问题,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乘客的旅行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上进行综合规划与设计,应该仔细考虑地上与地下、高速与低速、长途与短途旅车等一系列交通方式的换乘。在我国,乘客换乘不方便是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和设计方案。

3.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区域延伸化

城市轨道交通在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是站与站之间的间距相对很大,主要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多样化的线路敷设方式,其系统技术与设备标准相对较低。如今,我国国内的许多城市在建设中心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的时候,主要开展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还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4 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全面推广技术成果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调研力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制度建设上与国际进行无缝接轨,加大推进城规工程和装备产品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把具有市场前景的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和装备进行互联共享,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新兴产业企业境外营销推广,通过建立网络、培育科技创新能力、自主核心技术推广,把有实力的企业推向国际供给市场。

4.2 合理布局和规划线路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只有充分做好城市基础调研,在进行轨道线路规划考虑到全局性和战略性,才能把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合理衔接组合,形成城市交通系统。合理布局轨道交通线路,使各条线路均能够持续发展,形成一张城市交通网络格局,真正的方便百姓出行需要,不能不顾自身财力,盲目进行城规交通项目投入。特别是要来历查办那些未经国家审批、擅自开工的城规交通项目。

4.3 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融资问题是制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投资主体的单一情况,造成了外资、设备和技术很难介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民营资本更是在体制上得不到认同,只在参与一些不重要的建设项目,而主要的依然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财政资金紧张,造成资金链断裂,虽然部分国内建设项目允许国外贷款,但融资狭窄制约了轨道交通发展,各种原因导致了轨道交通融资途径的不畅通,制约了发展。只有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加大并拓宽融资渠道,采取特许经营、融资租赁、外国政府贷款、发行债券、信托、上市等方式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填补资金缺口,推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

4.4 全面加强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

不断强化各交通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院所科研能力,加大对施工企业、运营单位技术提高和培训,把院所与企业有机整合起来,全面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总结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成果进入院校,科学培养技术人才,在轨道交通开发上,要完善用人制度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来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最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依然还是在各交通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院所集中,成熟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只有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才能有效把培养、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5 结束语

总之,在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的当今,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看到取得的成果,还必须要及时总结并且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这样才能让轨道交通建有所用,改善道路的拥挤状况,让我国各大城市、地区的交通系统健康、顺利的运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林世生.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规划研究初探[J].地铁科技,2006(3).

篇2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7]Edwards.C.Gandini.L&Forman.G编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193.

篇3

关键词:城市交通;现状;公共交通;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建议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进一步繁荣[2]。但是城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3]成为困扰许多大城市发展的通病,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而日趋严重,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公众的密切关注[4]。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系统快捷、安全、高效地运转,对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一些突出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3]。

2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分析[5-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而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财政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道路通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具体情况如下:

2.1 道路规划先天不足

其主要表现是许多城市的主干路交通与商业、旅游和交通集散点等的矛盾比比皆是,强大的商业、生活功能吸引了大量的行人过街和频繁的车辆出入,主干到道的车速上不去,通行能力无法发挥,还极易产生交通拥挤和事故。

2.2 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

2.3 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

交通机动化程度不高而非机动化交通比重偏高。出行方式由公共交通向小汽车、自行车等个人交通方式的转移对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压力。

2.4 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

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不仅造成了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本薄弱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车辆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增大了使用者的负担。

2.5 城市公交相关配套设施匮乏

(1)城市公交运载率低

(2)城市公交服务水平较低

(3)公交车加气站较少

(4)公交专用车道少

(5)公交场站紧张

(6)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

2.6 交通设施缺少停车场

我国城市历来习惯在路边停放车辆,特别是那些车道少,路面较窄的路段,停放的车辆侵占了非机动车道,不仅妨碍交通,而且使有些人员集散频繁场所,处于非常困难和混乱的状态。

2.7 城市交通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业对油品的消耗较大的用能特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和交通噪声现象严重,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8 交通参与者交通意识差,违章现象普遍

目前城市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普遍比较淡薄,遵章守纪自觉性较差,使得道路上交通违章现象相当普遍。

3 城市交通发展的对策建议[5-9]

城市公共交通的良性运行发展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城市公共交通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城市的其他功能系统才能得到发展。

(1)政府必须加强对公共交通的关注与支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2)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方式、运行方式的多样性,组建公共交通企业集团,把公共交通引入到市场化运作中。

(3)全面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积极稳妥地改革融资体制、经营制度及市场监管机制。

(4)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自身运营能力。

(5)提倡绿色出行,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得社会理念,社会各个方面应该积极宣传公共交通优先的思想,使日渐增长的私家车能放缓脚步。

(6)把公交为主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协调起来,必须彻底改变“行”的现代化就是“轿车化”的观点。

(7)加强路网和停车场建设,实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空间分流和车辆有效换乘。在人流集中的公交车站建设全天候的自行车停车场,对乘坐公交者实行免费存车,使自行车与公交车实现联运。

(8)加强城市交通的立体化建设,改变过去城市交通平面布置的格局。

(9)重视公共交通文化建设,从小培养交通意识,将城市交通教育融合到学校教学内容体系中。加强对城市居民交通知识的宣传教育,把文明交通作为市民生活规范的组成部分。

4 结语

就我国城市实际情况来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全面建设一个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如何应对公共交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全面统筹解决,实施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大力提倡“绿色交通出行”的观念,促进我国公交优先战略顺利推进,推动人们交通出行方式观念的改变是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良性持续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李琦.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对策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26-27

[2] 马智辉.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135-136

[3] 刘小艳.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2:80-81

[4] 刘有心.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

3):100-101

[5] 王馨晨.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3(11):25-26,31

[6] 张大宁,邱莹,李颖学.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31(3-4):330-333

[7] 李洪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45-46

篇4

关键词: 交通控制系统;SCOOT系统;SMOOTH系统

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110029-01

城市交通控制体系的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拥挤程度、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及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等,从而间接的影响到了城市的社会经济总效益。伴随着信息化系统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交通控制理论,这些理论也大都在在最后应用到实际的城市交通控制当中。当然,没有一种交通控制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就通过分析一些成熟的交通控制理论,来为我国城市道路的交通控制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1 世界上成熟的城市交通控制体系

自从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首都伦敦首先采用煤气灯来作为信号灯以来,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段历史当中,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投入大量的成本,去研究交通控制系统,并且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就包括有SCOOT系统、SCATS系统等等。

1.1 SCOOT系统。SCOOT系统是TRLL公司、西门子公司、PEEK公司1979年共同在Transyt系统基础上研制的,这种系统是一种方案生成式的区域协调控制系统,当前已经发展到了SCOOTMC3阶段。SCOOT系统主要是通过检测器定时采集数据,并且进行信息分析,然后构造交通模型,并辅之以解决程序,然后对程序方案进行运行,路口信号灯就按照程序方案来进行实时运行。这种系统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实时跟踪当前的交通状况,并且由于系统检测器敏感度较低,这样个别错误的出现,不会影响到整体信号的关键错误。

当然,SCOOT系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个是集中式的控制结构,无法满足大规模区域的控制,这样一个城市当中,就需要进行多个不同SCOOT系统的安装、调试、应用。第二个是构建交通控制模型要大量的交通流信息以及路网信息,这个构建模型的过程费时费力。第三个是绿信比主要依赖于对小步长的变动幅度以及对饱和度的粗算,这样就无法及时影响每个周期的要求。第四个是信号相序及信号相位事先就已确定,不能够进行自动变化。

1.2 SCATS系统。SCATS系统又名悉尼协调区域系统,是澳大利亚在2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种实时控制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更新换代到了SCATS二。SCATS系统的作用原理是,首先用脱机计算的方法,为每个交通路口都设定4个绿信比方案、5个外部相位差方案。并把绿信比、相位差、信号周期等作为独立的参数进行优选,而优选算法主要以“饱和度”和“综合流量”来作为主要的依据。

和SCOOT系统一样,SCATS系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系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个是由于没有采用交通流的模型,这样就在配时方案上有所不足,尚需要进行优化;第二个是SCATS系统的检测器装在停车线处,很难进行车队行进的检查,也没有车流实时信息的反馈,这就使得相位优选的可靠性较低;第三个是这个系统只能在PDP系列的数字计算机上使用,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使用。

2 我国较为成熟的交通控制体系

由于我国在现代工作发展进程中有所落后,这使得在西方国家经济腾飞之时,我国尚处于工业文明的初期,这样一直到1970年代,北京才开始首先使用计算机进行道路交通控制。不过,改革开发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水平加速度前进的同时,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也得到了发展,并在几个大型城市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交通道路控制系统,同时也不断的增加科研经费,用于对交通控制系统的持续研究发展。在我国,比较成熟的交通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有:

2.1 南京的城市交通控制体系。我国进行第一个自主开发的实时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就是南京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简称NUTCS,NUTCS系统集合了前述SCOOT系统和SCATS系统的共同优点,尤其可以解决我国路网密度低且路口间距宽的现实条件、自行车、摩擦车、其它类机动车等的混合交通尤为突出的特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区域级和路口级、中心级的三级分布式控制结构,且设置了实时适应、无电缆联动控制和固定配时等三种具体模式,工作灵活多样。

但是,这个系统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一是在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的控制模式不够完善,存在着各车流的互相影响状况,抑制了系统的实际效果;二是该系统未对提高道路的能力作为系统的一个目标,而仅仅将停车次数、阻塞度等作为其中的目标。

2.2 HiCon交通控制系统。HiCon交通控制系统是海信集团研发成功的,并在我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应用。该系统含有HSC-100交通信号机、交通控制系统软件、CMT配置与维护软件等,系统根据混合交通的现状建立了混合控制模型来对混合交通流进行控制,使用多层次的分布式控结构。也具有较为完整的算法体系,具体包含有区域协调控制程序、行人二次过街程序、感应式协调控制算法、城市主干道出入口的协调控制、突发事件控制等等,满足了国家的最新标准。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缺点相对较少,推广的力度也比较大。

3 前景及建议

当地的城市交通控制体系已经不再仅仅是控制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而主要是进行路通信号控制、城市主干道及高速公路信号控制、城市区域交通信号控制为一体的集合控制系统。尤其是日益明显的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和需求,迫使我们进行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实践。针对这个发展前景,笔者提出如下的一些建议。

1)公交优先。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实际政策需求,公交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交通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实践也应该倾向于发展以射频技术为主的公交优先交通控制系统。而不采用全球定位系统,也主要是基于安全的考虑。2)考虑到我国的实际交通特点,混合交通在城市道路交通中尤为普遍,因此也应加大对这种混合交通控制模型和解决方案的研究。3)交通控制系统要尽量实现标准化及模块化。标准化是基于未来的推广,而吸引更多的研究机构和商家来加入到交通控制系统的研发推广当中。同时模块化的发展也有利于系统的更新换代和实时的问题解决。4)智能化的控制方式。智能化的交通控制系统有很多的优势,但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比较多,比如说自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等等,但是毕竟这是发展的前景,应该加大投入。5)集成化的控制系统。交通控制系统现在已朝向行路通信号控制、城市主干道及高速公路信号控制、城市区域交通信号控制为一体的集合控制系统发展,因此,对集成化的控制系统的研发,也应该位于主要考虑行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交通模式;出行方式;出行结构;公共交通;重庆市

城市交通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合理有效的交通模式是体现城市服务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一方面增进城市建设进程,但另一方面由此引起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因此,研究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对城市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引导下,市政府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发展、有机链接和全面融合的措施,北部、西部新区,东部、南部片区展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全面发展的交通模式使得交通量成倍增长,尤其是小汽车量的迅猛出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研究并探讨最合理的重庆市交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庆市居民出行现状

(一)居民出行趋于机动化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主要分为机动和非机动出行。在此,按碳排放量高低划分,机动车出行主要指小汽车,非机动出行方式指公共交通(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步行)。随着机动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都热衷于小汽车出行,导致私人汽车的数量迅速增加,居民出行日益机动化。重庆市机动车总量在2014年达到了115.1万辆,较2004年的28.1万辆增加了4倍多;尤其是私人小汽车数量飞速增长,从2004年的6.69万辆增加到2014年的73.4万辆,增加近9倍;而相应的公交数量增幅较小,近十年仅增加2倍。如下图所示,居民出行方式中小汽车出行方式比例快速上升,而公交车出行比例相对减少。

(二)非机动出行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虽然居民出行机动化趋势显著,但非机动出行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2014年,主城区居民机动化出行结构中,地面公交占49.9%,轨道交通占10.8%,小汽车占29.4%,出租车占8.9%,其它方式占1.0%。较2010年,地面公交比例降低12.6个百分点,轨道交通比例提高9.7个百分点,小汽车比例提高7.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居民出行方式中慢行交通的非机动化出行方式仍占有较高比例。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一方面采取拥挤收费、税收限制、限号出行等政策降低小汽车出行频率,一方面在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因地制宜地引入特色交通――轨道交通,不断改善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条件,使重庆公共交通的客运量不断提高。在2014年的居民出行方式调查中,步行所占比例最高,达46.3%,公交出行比例一直呈下滑趋势,较2004年下降了仅25个百分点,而选择轨道交通和出租车的比例则猛增至20.3%。较于公交,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舒适、可达性等优势,出租车具有灵活易操作的优势,因此公共交通的发展空间仍不容小觑。

二、重庆市现状交通模式

重庆市已形成内环射线、纵横快速公路为主,各立交为辅的城市空间结构,这种城市形态促进了城市各副中心的网状协调发展,但与此同时,此结构存在交通分布不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问题,并随机动车需求的快速增长,主城区路网压力持续加大,核心区交通拥堵进一步加剧,快速路和重要主干路通道拥堵蔓延。

针对此城市空间结构和现状交通的出行特征,重庆市确立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与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相结合,构建现代化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和“优先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 引导城市形成合理交通方式结构的发展策略。

根据图1知,在重庆市出行结构中,公共交通仍占较大比例,其中轨道交通、出租车比例较低,仅占10%左右。由于机动化出行趋势日益显著,单纯的控制小汽车出行已不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且汽车行业作为民族工业的支柱型产业,因此为了兼顾汽车工业发展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调整居民出行结构,选择可能的交通工具恰当组合,使各种交通方式互补协调、扬长避短,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并且在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最高的交通效率和生态效用是重庆市未来的交通发展方向。

综上,重庆市现状城市交通属于公共交通主导的模式,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小汽车发展的同时,也应协调好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比例,达到最优的出行比例。

三、未来交通模式发展建议

(一)降低小汽车的使用频率

私家车出行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限制其使用频率可有效减少交通拥堵现象,使交通出行更加顺畅。从外部成本内部化角度入手,一方面健全小汽车拥有者档案,完善处罚方式,大幅度提高司机的违章成本,使驾车者将遵守交通规则上升为自觉意识;另一方面设立交通拥挤税,实行道路收费政策,加强停车费用管理,从源头上引导、调控机动车良性发展,正确理解汽车发展与经济的拉动关系。

(二)发展轨道交通

随着经济发展,机动化已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应尽可能地采用可替代的绿色交通方式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就重庆市而言,轻轨与地铁相互转换的交通方式已然是其特色交通,且轨道交通作为碳排放仅次于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方式,一旦大力发展,将有效减少交通污染。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完善路网规划,尽可能扩大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同时完善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接驳系统,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污染小、能耗低、运量大、占用道路资源小的优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停车产业;人防工程;人防地下空间

1. 城市化迅猛发展,汽车产业催生停车产业

我国城市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逐年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发展,在城市的中心区域、风景区、社区公共停车场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解决停车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停车场(库)建设的速度远不及城市车辆增长的速度。仅以杭州市为例,2002年杭州市汽车增长率近40%。2003年上半年月均上牌近4000辆, 8、9、10月月均上牌7000~8000辆。私人购车的增长迅猛,全年新增机动车达6万辆之多。另一方面停车场(库)的建设包括单位自用的配建停车库全年仅30万平方米,约1万余个车位,相差何其悬殊!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涉及广泛,关系全局。从宣传、法制、管理、部门协作等软件建设直至停车场(库)和设备等硬件建设,仅以硬件建设而言,眼下的现实是:一方面停车场(库)的宏观建设总量不能满足机动车增长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现有停车场(库)的利用水平又偏低。一方面因免费停车或停车费用较低,或因靠近居住地段停车,大量占用公共活动空间和城市道路停放车辆的情况普遍存在;但是,另一方面按规划建设的停车场(库)因成本较高,无法与占道停车竞争,空置现象严重,成本回收困难,导致部分停车库改变使用功能。造成社会投资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库的效益低下、渠道单一。人防工程建设在解决这些硬件问题方面是否可能主动积极地介入,协同交警、规划、建设、城管等其它部门一起为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作出贡献。

2. 停车如何称之为产业

根据相关信息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停车产业围绕车库设备生产、车库建设、信息智能技术的开发应用、停车经营管理等,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巨大产业系统。停车产业是继房地产、汽车产业后,我们国家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这不仅是停车产业具有不动产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停车产业运营管理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此外,停车产业还包含了当前机械、电子、液压、光学、磁控技术领域的成熟先进技术,已成为技术密集型和技术应用型的新兴产业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就产业规模来看,美国的停车产业每年大约收益260亿美元,提供100万个就业机会。我们国家根据测算,一旦全国实行秩序化的停车管理,弥补停车建设和设施建设,会形成国内市场需求3000~5000亿元,每年新增1000亿元的市场需求。杭州市根据调查,目前停车欠帐150~200亿元,每年增量需求为50~60亿元。如此潜力巨大、诱人的产业就摆在我们面前,那么如何抢抓机遇,使人防建设与城市化建设向相结合,能否从停车产业找到突破口,推动人防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城市化发展做出贡献。

3. 人防工程有坚实的停车工程建设基础

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的城市一直被交通和水两大问题所困扰,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交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凸现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之上,停车难将是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静态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是我国的人防建设方针。坚持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是人防工程建设的原则。近二十年来兴建的人防工程建设中,70~80%结建和单建工程平时用途为停车库,人防部门其实早就加入了城市停车库、停车设施建设和社会停车库的行列中。地下停车库及其连带的城市停车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主要课题,已经成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主要方向。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中也列入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内容,其中不乏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大中型社会停车库。人防办公室是主管人防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政府部门,人防系统又具有丰富的地下车库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如何挖掘潜力,并协调落实建设和建成后的管理,使之更合理、效率更高为城市交通整治服务,应是人防工程建设的课题之一。此外,根据人民防空法的规定“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必须兼顾人民防空要求”,“城市地下工程除下沉式广场和地下工程设施之外,都必须兼顾人民防空要求”。城市交通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人防工程建设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也将会提供一个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好时机和好的结合点。

4. 停车于地下是解决城市停车的最终方案

地下车库因具有节约城市用地、利于景观和环保等优点,是城市停车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不仅如此,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实践表明,尽管地下停车库比路边停车、空地停车造价高,但是在城市发展中是一种趋势,而在用地紧张的地方要解决大量停车的问题,综合考虑土地费用的因素,只能向地下发展,停车在地下是最终和不可取代的方案。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不少大城市,为解决用地紧张地域的停车问题,已经引进了一种可以使停车容量数倍增加的立体停车系统,这种系统用在地面往往受到景观和体量的制约,但是用在地下停车库却很容易使停车容量几乎翻一倍,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地下停车系统。

篇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57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引导城市空间形态、拉动内需促进城市发展以及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郑州为例:郑州市是一个中原之城,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河南省及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客流、物流疏通的重要通道,其交通运输能力直接影响着全省、全国的交通运输效率与质量。近年来,郑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其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而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城市人口使其交通运输压力进一步增加,发展轨道交通显得刻不容缓。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但提升了郑州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与效率,更为增加就业、发展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

1.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规划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1统筹安排原则

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轨道交通的设计与发展必须结合整个城市的交通情况和发展基础,对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发展前景及可能带来的收益进行客观分析,尽可能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一方面,发展轨道交通能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减少城市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和服务成本,同时减少车辆污染气体的排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与此同时,轨道交通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因而投入建设之前必须对其衍生效益与投入的关系进行客观考量,且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交通设施等的发展协调统一,统筹规划。

1.2因地制宜原则

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发展条件、人文环境、城市规模各不相同,因而其交通系统的布局和构成也有所差异,例如北京、西安等城市受传统思想影响街道往往呈方格网布局;上海、天津等城市受西方造城思想影响,多将城市道路设计成放射状;而除此之外,一些城市将中西方造成思想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两个体系的城市道路,如济南、乌鲁木齐等。

城市的中心地位和职能的不同,其布局和交通系统的结构也各不相同,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郑州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中应由其充分考虑到以上条件,从改善交通、提升城市形象和加强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等角度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1.4科学合理原则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目的是在适应城市发展和运行规律的前提下,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运输作用,并通过合理建设来满足城市未来交通运输需要,实现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的协调发展。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服务性能的保障与提升不但依赖于成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建设条件,更得益于与城市空间布局特点和发展节律的充分适应。因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必须本着轨道交通技术与城市发展规律相互适应的原则,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布局和结构形式合理化,并获得理想的运输量和运输速度。

2.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思想

郑州市轨道交通事业在近些年来呈现快速整张的趋势,在此情况下,要想使轨道交通的发展更为合理、有序、高效、综合,就必须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设计。

2.1地面、地下一体化

郑州市人口众多,且作为全国、全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其空间开发力度、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力度在今年来逐渐增强。高密度、立体化的城市开发使得郑州市的空间发展形态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从地面发展转向高空和地下两个方向的发展。发展轨道交通事业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只有与城市地面空间的延伸相适应,才能在提升自身环境的同时为地面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2.2整合功能与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承载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任务,然而城市轨道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所承载的城市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运输。近年来,郑州市诸多大型的公共建筑、商场、办公写字楼等在建设中已经逐渐与地下空间取得联系,地下空间逐渐成为联系城市商业、娱乐、文化功能的重要节点,而轨道交通综合体作为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应当尽可能地引入更多城市功能,使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城市功能的开发在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建设中得到综合的体现。

2.3强调交通衔接一体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郑州市人口和就业的持续攀升已经造成了显著的交通拥挤问题,为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增加城市就业机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对人口众多的郑州市来说尤为重要,而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吸引投资、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这种态势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的的设计就必须形成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综合的地下交通系统,不但要与城市步行网络有机结合,还要切实提升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和效率,使得城市交通衔接更为顺畅。

2.4注重空间环保与人性化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在进行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时,除了要考虑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还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环境的优化设计和人性化设计。地下空间对人们的心理、生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心理变化与生理感受的相互作用往往使人们在地下空间中的不适感被夸大,因而在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和建设中应通过引入绿色植物、合理化的采光和通风设计、适当的装饰等手段来提升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从而使人们在地下空间中获得舒适感和美的享受。

3.总结

综上所述,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提升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开发的需要,郑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应强调轨道交通系统的一体化、综合化、科学化发展。

除了要遵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原则,郑州市在今后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中,应强调轨道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注重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建设,从提升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的协调性,增加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功能,强化交通衔接和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环境质量等方面做起,进一步提升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建华、高建华、陈淑兰.轨道交通对郑州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2):163-167.

[2]肖文珍.试论轨道交通对郑州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科技信息.2010(31):264.

[3]许双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思想原则和方法探索.[J].都市快轨交通.2012,25(3):15-20.

[4]杨秀仁.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要点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1,24(6):18-22

[5]金磊、柳昆、彭芳乐.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地下空间综合体评价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06(z1):1370-1375.

[6]束昱、郝磊、路姗等.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J].时代建筑.2009(5):22-26.

作者简介:

原伟(第一作者),男,硕士,从建筑设计课程与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及相关建筑设计。

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工程;数字城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渐增高的生活需求,建设出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现代化城市,需要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脚步正在不断的加快,要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且可行的规划与管理,实现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步呈现与对比的构想,离不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地理信息工程由于其本身的功能特点,在实现城市数字化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实现我国城市更加科学规范的规划与管理,现对地理信息工程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现报道如下。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地理信息工程概要

地理信息工程是工程管理学的一类分支[1]。是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空间规划科学的基础支持科目,其主要概念是对空间信息进行管理及应用的一项工程技术。地理信息工程的技术支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以及相关空间技术手段等。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上述技术支持系统以达到对空间信息的搜集、规划、分析、呈现以及建设等目的,从而解决具体的空间建设问题。

地理信息工程所服务与研究的主体主要是由不同的地理空间的具体信息与各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涵盖了空间定位信息、图像信息、遥控感应图形信息、归类信息等几方面内容。其主要作用是对特定的地理空间及环境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处理,并对该地理空间中出现的各种建设、管理和定性问题进行处理解决。

1.2 数字城市概要

数字城市主要是指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包括信息技术、多媒体以及大容量的储存技术,以网络作为联通枢纽,通过遥控感应、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高保真模拟与预测技术等,对城市进行立体的呈现与分析,换而言之,就是指通过特定的现代化科技对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化模拟呈现。

2. 地理信息工程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分析

在当今社会的数字化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地理信息工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一项分支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上。由于该系统具有信息量多元化、现场还原模拟功能强以及分析评估性能好等特点,在数字城市的建设管理中能够还原很难呈现的数据,并通过其特有的功能达到地理空间过程烟花的模拟与预测的目的,因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广受业界工作者的青睐,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1 对城市交通的监管

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机动车的需求量也再随之增加,这一现状加大了我国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难度。为了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利用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城市道路进行三维定位和模拟,可以提高道路管理效率。此外,还可通过GIS对城市机动车的停放位置进行规划和监管。另一方面,GIS已广泛应用于对机动车污染系数的分析与查询当中[2],初步实现了机动车污染的动态监控。

2.2 对城市整体的建设与规划

城市的规划在城市的使用与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需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城市是否能够得到长远持久的发展与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密不可分,而GIS技术能通过三维模拟与预测功能,将城市的卫星视图与城市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情况进行呈现,还能通过预测模型的展示来实现城市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模的具体显示。城市规划者可以通过利用GIS技术的这一功能来对城市的地下管道的设置、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设施与绿化带设施进行规划,这一技术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城市规划的难度。

2.3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与解决

通过GIS的视觉呈现功能、数据统计整理功能以及空间信息处理功能,有关部门能对各种社会公共信息包括地理形态、人口分布、公共设施等进行集成化的可视化操作,并通过资源共享、动态监管等技术,减少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提高了突发事件管理的效率。

3. 实际案例分析

我国深圳市对地理信息工程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已趋于较为完善的水平,其GIS框架的构建如图一中所示。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GIS技术初步实现城市管理与规划数字化,有关部门能及时对外突发社会性事件如火灾进行自动化处理。如今深圳市已建成了“119”自动化指挥调度系统[3],对当地范围内发生的火灾能够自动化处理,缩短了人员调度与解决事件所需要的时间,并能够进行动态监控。

图一:深圳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建框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探讨了地理信息工程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并结合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地理信息工程在数字城市中的作用与意义,为我国现代化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规划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尹妍.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3)

篇9

关键字:城市规划 空间布局 调整优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日益增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和调整,关系到城市各种建设的部署和安排,关系到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前景。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一个科学、合理、有预见性的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城市的建设方向、发展重点和规模,预测并规划好城市的空间布局,并对城市建设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对策,提前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居民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2、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规划。一是当地政府根据城市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做出规划,主要还是对掌控的土地进行开发和规划,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二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对土地的规划和控制,引导经济健康发展。

然而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困扰和限制,我国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城市规模增长过快,空间规划不合理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大中城市的数量、城市人口的规模以及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等等都有了迅猛的增长。但由于当时城市规划的限制,城市人口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开始人口密集区域逐渐向城市的郊区扩散。这种放射式的城市形态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市中心人口密度过高,区域功能性低等,特别在上下班高峰期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城市中心道路极易出现交通堵塞现象。

这说明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2.2 城市规模扩大侵占耕地,可用耕地面积锐减

我国城市化的过程是以侵占耕地资源来实现的。据国土资源部门的统计,在快速发展的十年(1996-2006)中,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提高了19.38%;但是在十年中城市建设占地增加了351.6万公顷的耕地。这说明,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发展城市,实现城市化,那么城市化水平每提升1%,意味着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40万公顷。持续下去到 2020年,全国耕地会进一步锐减到16.92亿亩,远远少于我国制定的目标1.08亿亩。

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导致耕地的占用问题因区域不同而严重程度不一。我国耕地产量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平原地区,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比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山东、湖北、安徽等优质耕地比较集中的省份。在这些地区内,大中型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向外延伸,小城市、城镇的发展速度很快,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些地区耕地被侵占用作建筑开发的面积很大,特别是城市周边的大量优质耕地被侵占,降低了耕地的质量和产量,甚至有些地区出现土地沙化、海水倒灌等现象,是耕地永久性丧失了耕作价值。

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势在必行,必须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调整并优化城市规划。

2.3 城市道路规划不科学,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催生着家庭轿车数目的不断增加。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汽车保有量以很快的幅度在增长,其中家庭轿车占了很大的比重,年增长率超过了20%。

此外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少,造成了建设速率缓慢的问题;道路等级规划不明确,各车道的功能不清;公共交通利用率低,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等等。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原本存在的交通矛盾、拥堵问题更加严重。

2.4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城市功能发挥不全

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降低了城市功能的发挥。为了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已经着手改变传统的发展规划,呈现出多中心共同发展的趋势,城市交通布局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城市内工商业、人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更严重影响了临近城市间的交流和沟通,这对城市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城市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的措施

3.1 规划城市的发展规模,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化已步入加速期,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规划城市的发展模式,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控制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大和蔓延。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耕地空间分布不均。若城市发展继续沿用现行的发展模式,不仅会阻碍城市的长远发展,更会造成大量耕地被侵占,损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郊区和城镇的繁荣。

3.2 集约利用土地,建设紧凑型城市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发展必须走节约利用土地的紧凑型路线。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限制城市规模的过度扩散,在改建、新建的建筑系统中实行节能减排,在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保证城市的舒适度,力求建设能耗低、环境优、质量高的城市居住环境。

构建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可以将城市内部的各项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综合,比如将各种服务活动、娱乐休闲活动以及工业活动等统一集合在某一区域内,实现高密度的活动混合。这样可以减少居民工作和生活之间的交通出行,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对环境污染,进一步减少能源的消耗。

3.3 限制私人汽车,平衡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

家庭轿车的普及在带给居民便捷、舒适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堵车、空气污染、PM2.5超标、燃油供应紧缺等负面效应,并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发展公共交通,就会使私人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气候环境也会持续恶化。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空气污染加剧,城市交通严重堵塞,燃油价格不断攀升。这时再来调整规划城市交通体系,面临的局面会十分严峻,甚至难以控制。

因此在“汽车时代”里,必须采取政策和措施,鼓励、扶持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打造方便、舒适、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公众主动选择公共交通,尽可能避免过多的私人交通,实现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平衡。

3.4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我国的产业结构处在大调整的阶段,由以前第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正在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空间结构相应的出现了变化。经济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良好转变,对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土地利润最大化,提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合理规范城市用地结构,使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和完善。

5、结语

城市发展的长远计划、城市发展的方向都离不来城市规划。在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指引下,城市的发展应综合统筹经济、文化及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合理安排城市交通、住宅、商业、工业和娱乐等的空间布局,保证城市的和谐、有序发展。本文指出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在城市的科学规划、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的节能减排等方面表现出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6、参考文献

章圣伦.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J].经济师,2011,03(05).

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M].山东建筑大学, 2012.

何昌彬.谈对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分析[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3).

刘少华.关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问题思考[J]. 知识经济, 2011(07).

篇10

关键词 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71-02

1交通信息化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信息化指的就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化的过程,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进行利用的整体水平的高低。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我们运用信息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系统的规划组织,将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且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在目前形势下,信息化对推动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交通信息化的含义就是运用各种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手段,将各类交通信息从采集、处理到提供服务嫁衣系统化,共享其资源,为最佳营运与管理交通、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简称ITS)以及新产业。交通信息化对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智能交通系统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就是将交通运输中的用户、车辆以及道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是在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前提下一种比较先进和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之所以是智能的,是因为它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来说,能够更有效、更经济地促进人与货物的流动。

2发展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的意义和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交通问题或困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交通更加拥挤的局面,而交通拥挤一方面会加重环境的污染,一方面则造成了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在我国,由于交通拥挤,城市中车辆的行驶速度过慢,这就导致车辆排放的尾气增加,使大气环境遭受更严重的污染,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和管理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不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而交通问题在发达国家中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率先开始了对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新形势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对交通信息化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重点支持,并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交通信息化近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实施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对交通运输进行管理,有利于我国交通运输业从传统的只依靠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张为唯一手段的粗放型产业,逐渐完成向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前提的、核心目标为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集约型产业的进步和转变。并且对于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起着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我国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3.1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在北京市首次利用计算机对交通信号的控制开始了对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工作,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提高,我国对于交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步伐逐渐开始加快,国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沈阳等,引进了国外比较先进的交通信息化技术成果,与此同时,我国也逐渐开始大力开张自主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比如由国家计委和科技委员会组织研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等。到了90年代以后,一直到现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系统才开始逐渐变得比较成熟,目前正在实施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光缆电视监控技术、GPS车辆定位系统、交通广播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等都逐渐趋于完善,但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的交通信息化仍处于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地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用用前景。

3.2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未来的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在应用上的前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运输综合管理。在原有的技术前提下,把运输工具、人或货物、道路以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部门紧密联系起来的同时,使道路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行智能化。智能交通系统在将采集到的各种交通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综合集中处理之后,将处理的结果传送给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个部门以及用户,有利于驾驶者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以及路线出行,大大节省了时间;有利于交管部门对交通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自动化控制和处理;有利于运输部门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的调度等;

2)实现汽车智能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逐渐由发达国家传入我国,智能化的汽车主要包括了自动导航、驾驶、控制以及监测系统,汽车能够根据安装在车内的计算机采集到的各种交通信息完成行车、加速、减速等功能。

3.3发展智能交通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1)合理规划,协调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信息化系统,由于我国发展水平的限制,该系统在我国仍处于不平衡、不完善的状态。我们在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的同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基础国情,考虑到我国非机动车辆以及行人在交通中所占的重大比例,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协调行人、道路和车辆的发展关系;

2)充分投资,创造条件。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我国在交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上投入了十分巨大的物力和财力。我们要对这些资金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应该从简易入手,逐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取得经验和效果之后,进而再大范围推广使用。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行标准和使用规范,发展交通信息服务,改进城市交通管理,为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技术条件和环境。

4结论

当今高新科学技术的代表就是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它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起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大力实施和发展信息化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产业,是新形势下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应继续紧跟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和策略,大力发展适合国情的信息化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产业。

参考文献

[1]张孜,林晓丽.基于ITIL理念的交通信息设施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11(4).

[2]郭亮.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D],2010.

[3]宋淳.智能交通对于构建智能城市的影响[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