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的实施途径范文

时间:2024-03-27 17: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体育的实施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体育的实施途径

篇1

【关键词】三生教育;幼儿园教育

一、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准确地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各年龄阶段所特苛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幼儿的第一个心理和年龄特点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和主要学习方式。二是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征。三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占优势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四是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生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幼儿的这些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开展多种活动,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实施

1.运用主题活动下的课程资源进行“三生教育”活动

(1)运用课程资源,掌握生存知识,重视生存环境。生存教育内容在幼儿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具体,中班主题活动《勇敢的我》,其中很大部内容都是生存教育息息相关。生存教育中还提到的“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等同于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观、环境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在我们的课程中反映环境教育的活动有许多,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认识的主题活动《只有一个地球》,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赞赏的《红黄蓝绿》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运用课程资源,学习直面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目标。克服负面情绪是生存教育内容中的一个生存技能。常言道:“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因而,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克服负面情绪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如大班心理健康活动《让自己高兴》,通过提问,讲述自己亲身经历,分享经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明白喜、怒、哀、乐之情人皆有之,但快乐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自己的成长尤为重要。在活动中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

2.以典故、社会重大事件等作为载体,实施“三生教育”

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听故事。大人通过讲故事,可以让知识,道理,情绪不知不觉地“输入”到孩子脑中。孩子也在其中获得了想象、快乐、满足等情感或体验。通过故事或者大人讲述的一些真实社会事件,“三生教育”,一个高大上的“理念”亦可以简单得让孩子获得。故事《小猪历险记》里,小猪、绵羊和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明白了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 ,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3.在节日活动、园所特色活动中拓展实施“三生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节庆是被利用得很广泛的教育资源,结合“三八节”、“重阳节”、“国庆节”、“国际家庭日”、“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环境日”、“交通安全日”、“植树节”、“爱鸟周”、“粮食日”、“世界地球日”等节日,开展“三生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开展“参观消防队”、“冬日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班和小班的以大带小活动、感恩妈妈的系列活动;开展国庆节诗歌朗诵活动、亲子阅读活动、爱心捐款活动;开展家园同乐体育游戏、亲子运动会等,可以让幼儿懂得生命的珍贵,懂得要快乐地生活。有的幼儿园每个学期会进行大大小小的演习,如“消防演习”“防爆演习”等等,这些都是最直接、最具体、最实实在在的“生存教育”。

4.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进行“三生教育”合力

篇2

关键词:家庭;体育;视障儿童

中图分类号:G812.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22

终身体育,是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人的一生时间里都有着接受体育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的习惯。它的出发点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人身体、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延长寿命。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最终的、共同的目标。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的缺失导致无法顺利直观地获得周边的信息,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参与体育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而单靠一个班每个星期两节的常规体育课再加一个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显然是不能满足视障儿童锻炼身体,通过增强体质对身体的缺陷进行补偿康复的需要。

一 家庭体育的定义

家庭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校外延伸,是我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经途径。关于家庭体育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理解。在众多观点当中有两种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是从健身活动构成要素为出发点,提出以家庭成员为参与的主体、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家庭居室或其周围环境,并根结合成员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活动。另一种界定涉及活动的动机、内容、组织形式等,认为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参与者,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不管从哪种观点出发分析,都有着两个共同核心要点:一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的参与者,二是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适合家庭参与。

二 家庭体育的重要性

1视障儿童康复的必经之路

活动锻炼后,人的心理状态从紧张到放松,会让人的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在锻炼过程中宣泄出来。因此体育活动会促进人在生理、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发展。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的缺失,导致他们无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取外界信息,从而令视障儿童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自主自发地去开展参与体育锻炼。有研究表明,与同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视障儿童的身体素质往往比普通儿童差。因此,家庭是视障儿童康复的必经之路。

2学校体育成果的保障与巩固

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体育的教学同样具有连续性。体育教育并不只是学校体育的工作,单靠学校每节体育课的四十分钟以及课余的锻炼是不能满足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的需求,尤其是视障儿童。通过家庭体育弥补校外时间的不足,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使视障儿童通过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加强其的社会适应能力。

3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与保证

家庭体育是人们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并贯穿人的一生。从胎儿到老年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体育无处不在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庭是视障儿童体育意识朦胧期接受体育活动的最早、最主要场所,而家庭体育特有的早期性、基础性、连续性等优势,对视障儿童体育意识的萌芽与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会改变视障儿童一生的体育行为习惯。

三 当前视障儿童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1思想观念是开展家庭体育的前提条件

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儿童在学习的初期都是以模仿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善恶态度对儿童起着直接的关键作用。因此,家庭体育的开展对视障儿童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视障儿童体育意识和健身观念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对于视障儿童而言,家长的重要性较普通儿童的家长更为突出。视障儿童与陌生人初次接触时都有不信任感的心理表现,加之每个视障儿童的能力与水平都不一致,导致个体之间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另外,家长必须改变认为从事体育活动会妨碍学习的思想误区,正视体育能促进健康的作用,通过父母自身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带动视障儿童参与当中,使家庭体育形成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视障儿童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物质水平与观念的核心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分析,只有底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才可能发展上层的需要。因此,经济物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家长是否愿意参与家庭体育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是家长对体育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与观念,如家长认为体育是对自身以至家庭都有很大帮助的话,那他(她)会主动并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反之,认为体育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话,那会出现抵触参与的行为。因此,经济物质水平和思想观念是开展家庭体育的核心要素。

3剩余视力在家庭体育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残疾人奥运会项目盲人运动员的医学功能分级,视障儿童均为3个级别且级别标准相同。具体标准如下:B1级:双眼无感光,或仅有光感但在任何距离、任何方向均不能辨认手的形状。B2级:视力为从能识别手的形状到0.03或视野小于5度。B3级:视力从0.03以上到0.1或视野大于5度小于20度。从医学功能分级可见,多数的视障儿童并不是双眼全无光感的又或者全“看不见”,而这种视力称为“剩余视力”。这种视觉上的差别就会对视障儿童之间的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看得见的视障儿童能够通过剩余视力较直观地获得信息进而为参与体育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剩余视力对视障儿童参与家庭体育的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4体育配套设施的护航作用

家庭体育的开展条件包括:室内与室外、徒手与器械。从开展需要性来比较,室外的面积比室内的要大,所进行的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运动强度与量都可以适当大一些;就开展吸引性来比较,徒手的体育活动相比通过器械进行锻炼的一般都会显得比较枯燥的。从有效发展视障儿童身体素质来看,在室外选用器械是更加有效的手段,但是安全却是视障儿童开展锻炼时的重点要素。可见,安全、合理的体育配套设施对视障儿童开展家庭体育起到直接辅助的作用。

四、视障儿童家庭体育开展的有效途径

1学校的主导辐射作用

(1)建立体育俱乐部,为视障儿童家庭体育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是指在专职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家长、社会人员进行科学适当的培训。利用俱乐部的课余轻松形式,可以通过适当、有趣的体育活动、合理的体育环境布置等有效措施激发家长、视障儿童等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家长了解怎样和视障儿童一起活动、如何教导视障儿童。让家长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对提高家长的健康教育水平,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也通过体育活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使家庭能够更加和谐。也可以通过俱乐部在节假日里组织家长与视障儿童举家出门,从事与体育相关的登山观景、海滨游泳、垂钓、自行车远行、野外生存等,这就是家庭体育的特色――寓体于乐。另一方面,有学者曾经说过柔道是视障人士唯一可以与普通人同场比赛的体育项目。通过俱乐部可以面向大众的特点,利用体育手段使社会大众与视障儿童共同进行活动,既有利让大众认识视障儿童,又能促进视障儿童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2)结合自身特点实现有效的“去竞技化”。去竞技化是引入竞技体育项目到学校体育中的一种手段,是指根据视障儿童的特点,简化利用竞技体育的活动形式、特点,开发更多合适视障儿童的体育活动。如:盲人足球、盲人乒乓球等,这些项目就是将普通人的竞技项目演变成特殊人群参与的体育项目,而在这些演变过的项目基础上可以将它们再次简化变得有趣,如盲人乒乓球本来是用手拿拍子对打的,变化为用嘴巴吹动。又如将有趣的声音代替哨声,使视障儿童在轻松的环境下更能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锻炼。

2家长的支持

(1)加强正确体育观念形成。家长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活动,纠正“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所做的事”这种错误的观点。据实验证明,通过身体运动,特别是双侧肢体的全面锻炼,既提高运动能力,也起到了开发心理潜能的作用。家长要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关系,充分了解体育在促进视障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体育不仅能发展视障儿童的身体,而且在促进视障儿童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培养视障儿童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进取心、吃苦耐劳、与同伴协作、尊重对方、遵守规则、美的姿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2)身体力行积极参与锻炼,强健体魄为视障儿童做好榜样。家长首先要转变体育观念,由自身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鼓励与视障儿童一起多进行简单易行、易于坚持、受限不大的运动,多到户外进行锻炼,尽量让自己和视障儿童做到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 分钟,将体育锻炼融入家庭生活中。

(3)掌握基本定向行走技能,教会视障儿童安全参与锻炼。定向行走是视障人士必需特有的一种技能,体育活动锻炼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各种身体的变向、移动。在与视障儿童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合理灵活运用相应的定向行走技能,如在带视障儿童慢跑、散步时,通常是使用导引带而不是牵着视障儿童跑,更不能有推赶方式,因为这些行为方式会让视障儿童在不安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活动。

3视障儿童的参与

(1)根据视障儿童的实际能力给予适当体育家庭“作业”。现今社会生产力水平高,让人娱乐的东西多种多样,如游戏机、电视、网络等,随着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人在惰性的影响下,深深受到这些产品的吸引。加上营养的过剩,导致肥胖率等各种体质不良指标的上升。这些问题同样威胁着视障儿童,并且比起普通儿童更为迫切。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定律,在上课的时间里是不能满足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因此,给与一定负荷的体育作业让视障儿童完成是有必要的。

(2)支持鼓励视障儿童与其他同伴进行体育玩乐。有研究表明,视障人士由于丧失视力去获取信息而导致心理问题,他们比普通人显得自卑,社会交往能力也相对较薄弱。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心理状态,恢复体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体育锻炼能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体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家长应该鼓励视障儿童在课余时间积极与普通小孩通过体育活动玩乐进行交往。

总之,现在的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中国人要真正洗清“东亚病夫”的耻辱,不是单靠多拿奥运会金牌,而是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体育,积极锻炼。在当今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背景下,社会应注重对体育以及家庭体育的正确宣传、引导和培养,使家庭体育在人们心中扎根、立足,不断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召棋等.我国家庭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3(5).

[2] 宛霞.21世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田.1999(6).

[3] 谈晓矛.开展家庭体育,推动全民健身[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4] 蔡传明,黄衍存.现代家庭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1(6).

[5] 马彦君.关于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探讨[J].天中学刊,2001(2).

[6] 张新安.发挥家庭体育优势奠定终身体育基础[J].肇庆学院学报,2003,24(5):58.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开放式教育;问题;解决途径;分析

幼儿园作为学生启蒙教育的关键场所,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前大部分幼儿园都开展了开放式教育,并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幼儿园开放教育能够获取更高的成绩,我们需要及时将现存问题进行解决。

一、幼儿园开放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方面角色意识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幼儿园将幼儿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全部,严重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价值性[1]。幼儿园仅仅只是考虑到单方面做家长工作,并认定教育工作的开展目的只是加强家长的配合意识,很少会考虑到学生家长的需求与内心想法,家长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二,幼儿教师,严重缺乏与学生家长沟通能力。在与家长沟通时,幼儿教师,因为自我服务者的身份经常处于弱势地位,面对部分家长的无理要求,有许多教师选择放弃教学立场顺从家长的意见。当前幼儿园内教师大部分都是青年教师,此群体往往缺乏高效开展家长工作的工作经验,很难令所有家长满意,使家校共育工作陷入尴尬的局面。 其三,虽然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自身肩负着教育组织管理时时开放教育的工作职责,但是开放教育活动设计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是交通安全等保障工作是无法由幼儿园自主承担的。同时,因为受制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幼儿园在实际开展开放式教育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迫切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二、幼儿园开放式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将幼儿现实生活作为开放式教育的外部延伸

构建幼儿园开放式教育社区的核心本质是推动幼儿的学习成长。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可以推动幼儿学习发展的所有社会因素[2]。幼儿园、幼儿家庭与社会作为教育社区中的核心主体,在此领域内,社区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关系。因此,幼儿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o紧围绕幼儿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有效将教育触角延伸至幼儿园而家庭以外的社区中,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活动。

(二)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教育价值

在实际开展幼儿园开放式教育过程中,若是单一借助幼儿园方面自我努力,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幼儿园很难承受教学重任。所以,幼儿园方面需要积极与幼儿家长及幼儿园所在的社区进行交流,将学生家长与社区有效进行引入,并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幼儿园的学习负担,同时进一步保障了幼儿园开放式教学的开展质量[3]。如,幼儿园在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时,可以诚挚邀请社区家长参与其中,并请社区内保安负责活动秩序维护工作,此举可以为活动有效开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如,幼儿园定期组织幼儿深入到社区内打扫卫生或是为社区内孤寡老人表演节目等活动,使得幼儿的良好品格得到有效锻炼,进而更加有效提升开放式教育的教学价值。

(三)充分利用幼儿家庭的潜在资源

在实际开展开放式教育过程中,幼儿园方面不可以忽视幼儿家庭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时,积极与幼儿家长沟通,此沟通不是单向的沟通,而是幼儿园与幼儿家庭的双向沟通,幼儿园需要与幼儿家长密切交流,一同为幼儿的学习成长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幼儿园除了需要负责学生在园区内的学习生活以外,还需要引导幼儿家长在家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幼儿园需要在开展活动时,需要及时邀请家长参与进来,有效实现幼儿园幼儿家长间的密切交流,促使家长更好的融入至幼儿园开放式教育活动中,强化学习成长方案的价值性,不断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不断强化幼儿教师的家园沟通能力

从当前幼儿园开放式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来看,部分幼儿教师严重缺乏家园沟通技巧,对于家园沟通缺乏一个整体准备的认知。首先,幼儿园方面需要及时展开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活动,通过对幼儿教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幼儿教师需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自我课堂教学方法,利用具体案例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类型的沟通形式,获取学习满足感。但是沟通技巧却不是唯一的教学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与幼儿及幼儿家长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教师与幼儿家长教学观念与思维方式存在较多差异,经常会引发幼儿教育不统一的问题。此时,教师需要与幼儿家长积极沟通,在获悉彼此的教育想法后,针对幼儿突出的学习问题做出有效处理。

(五)积极构建层次化家长团队

幼儿家长来自不同工作行业领域,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家庭经济条件、年龄层次等,可以说是结构较为松散的自然群体。部分家长十分重视幼儿的教育问题,乐于将自己的教学精力放置在幼儿的教育上,但是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教育是没有必要的。面对此种存在教育差异的家长群体,幼儿园需要与此类学生家长群体进行交流。自主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民主选出一名代表,代表全体家长与幼儿园进行信息沟通。但是家长委员会依然无法满足幼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不应该是封闭教育,而是需要及时开展开放式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幼儿家庭与社区的教育价值,有效解决当前突出的学习问题,进而从多个方面着手推动幼儿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李欢(1991-),女,陕西省商洛市人,民 族:汉,职称:小学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单位:丹凤县武关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 对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应以幼儿的身体健康为本,教师可以通过织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开展适合幼儿身体发展的体育运动、通过幼儿体操、游戏等途径激发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对幼儿健康教育,使幼儿养成积极的健康态度和良好的健康行为。

关键词 身体健康 体育 健康教育

幼儿体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的、有效的学前体育活动才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部分,幼儿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终身体育意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把体育放在了其他领域的前面,可见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学前期正是幼儿身体成长的最关键期,所以合理有效的体育活动更是幼儿健康成长重要因素。

一、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机能的影响

从幼儿身体生长特点来看,幼儿期是人生命活动的重要阶段,体育活动是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最重要手段。营养均衡的条件下再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的机体组织和器官在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幼儿经常性的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全身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各组织系统也会变得更加完善。

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形态方面的,也有机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幼儿身高增加,体型匀称,体质增强。提高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也会使幼儿呼吸肌变得发达,胸围和肺活量加大,呼吸差变大,心肌收缩量增强,每博输出量增大,心肺功能加强。增加幼儿走、跑、跳跃、攀爬、踢、拉的能力,长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还可以加快幼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分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分析的能力,使其反应速度提高,也会使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加强 。

二、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体育游戏

由于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学习时间和理解能力都不相同,男孩和女孩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也有很大差别,因此,组织游戏要有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游戏时还要考虑到运动负荷(即运动量)的问题,由于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活动量过大会产生疲劳,活动量过小还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过分注重开发幼儿智力活动,从而使运动量达不到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游戏时必须依据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教学。幼儿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所以在教学时不要长时间进行某一固定动作练习,要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和内容刺激幼儿进行活动。

体育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竞争,竞争越激烈,幼儿越喜欢参加。在设计游戏时要增加竞争性,但是由于幼儿具有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强的特点,在进行游戏时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危险,所以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如场地是否干净整洁,器材是否安全可靠,并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幼儿园也要加强幼儿健康教育,使幼儿养成积极的健康态度和良好的健康行为。

三、体育活动对幼儿心理上的影响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自私、孤僻的性格特点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性格是广大幼教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幼儿进行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消耗多余能量,因为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还会消除其负向情绪,从而使其心理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学前期儿童性格特点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体育活动对情绪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大多数游戏活动是要求幼儿与同伴相互配合完成的,从而培养幼儿团结协作和互帮互助的能力,也会使幼儿养成活泼、好动、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幼儿在完成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树立自信心,养成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健康的身体是人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育的更加完善,从而能提高其智力水平。在体育活动中也会使幼儿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其树立团队意识,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体育活动实施不理想的原因

教师过分注重幼儿的智力开发,体育活动时间被压缩,从而使幼儿的运动量达不到要求,也就不能很好的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究其原因是体育活动不像学英语,背古诗那样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效果,导致有些幼儿教师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占用体育活动时间,导致体育活动实施不理想。

一些民办和公私合营幼儿园由于实施自负盈亏策略,根本没有像样的场地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器材也是严重匮乏,仅限于幼儿做做早操,溜溜滑梯,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这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幼儿园课程设置的要求,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发展。

男孩和女孩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不同,而在体育活动中是却采用统一的模式。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是女教师,这就使得男孩子显得过于柔弱,缺少阳刚之气。幼儿教师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职业中专幼师班接受的是系统化的体育教育,其教育模式不适合幼儿体育教学,因为幼儿应该避免身体素质培养过早的专项化、成人化,加之幼儿教师缺少对幼儿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系统的学习,导致在体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合理性。根据幼儿身体发育特点,不应该过早的发展其力量和速度,应该注重发展其柔韧性和灵敏性。

五、小结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部分,是学生接受正规学校学习的准备阶段,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幼儿身体更加茁壮的成长,还能促进其心理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对幼儿的智力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增强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2001.7.2.

[3] 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健忠,朱良.幼儿体育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导刊.2005(4).

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幼师 职业能力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不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同时也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准。幼儿师范学校作为我国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人才,一方面要重视在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要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却可以发现,目前,多数幼儿师范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与一般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教学的着眼点仍然只局限于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而这显然是不符合幼儿师范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的。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幼师体育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幼师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幼师体育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幼儿园健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教育还没有实施分科教学,所以,为了确保幼儿园体育活动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科学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能力就成为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了科学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能力,才能够确保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科学有效开展,才能够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其科学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所开设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来获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获得,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则,促使学生将所学习的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与基本的运动理论和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的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活动奠定基础。由此可知,通过幼师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幼师体育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在幼师体育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学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职业道德的培养,就是要在幼师体育教学中渗透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幼师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幼师学生树立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的信念;其次是职业教学能力的培养。职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幼师体育教学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职业教学能力,具体包括口令指挥调队能力、领操编操能力、游戏实践能力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幼师体育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学生体育职业能力的支撑;再次,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幼师体育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的着眼点在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竞争精神的培养等心理素质的层面,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尽快适应工作和社会要求的关键;最后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有效学习、个性化成才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组织开展幼师体育教学活动时,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教学、自主合作教学等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幼师体育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注意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方向标,要通过幼师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幼师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幼师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具体来说,在制定幼师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幼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基本目标。幼师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与一般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二是,拓展目标。幼师体育教学的拓展目标则是由幼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指的就是与幼儿师范教育领域的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目标,具体到体育教学而言,就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师范学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职业能力的目标。只有包括了这两个层面的目标,才能够确保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幼师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其次,要注意根据幼师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多是18-21岁之间的女生群体,这部分学生不但在身体形态和生理形态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在心理上也具有明显特点。例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等。所以,在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幼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就要注意根据幼师学生的上述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根据幼师学生的身体形态结构特点,多安排动力性的练习,少安排静力性的练习;根据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等,只有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这些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完成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篇6

体育活动 幼儿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8-02

1体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体、智、德、美全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体”,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适合幼儿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既促进了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又增长了其见识,是早已被时间证实了的。良好的身体为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应该说,参加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心理能力的健康发展。

2体育活动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求知欲”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进而启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幼儿便会积极地投入,努力去追求。

3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心理向好的方面发展

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心理现象在这一阶段都有明显的发展。幼儿的聪明智慧、品德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要在活动中展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心理智能是认识活动,表现在幼儿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一个成套的体育动作技能形成是动作一致性、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及灵活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聪明智慧的提高过程和品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体育活动中动作技能要求有坐、立、行等正确姿势,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教育,一些多人配合的体育活动,是一种互相配合意识的培养、集体主义感情的培养。体育比赛活动的那种竞争意识是培养幼儿敢于面对困难和勇敢、顽强意志品德的有效途径。

体育活动对幼儿个性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通过在幼儿园工作观察和调查发现: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幼儿集体荣誉感、自我表现力、自信心和独立性明显优于不善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幼儿。

4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提高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定和集中。注意对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注意范围的大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都属于注意能力。有研究表明:注意能力稳定性好的人往往是智力高的人。体育活动中的许多动作的练习过程,既要兼顾动作的幅度、速度、路线,同时要根据动作的快、慢节奏进行。掌握一个动作,特别是熟练地完成一套动作,对幼儿注意能力要求很高,幼儿通过活动及练习,注意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5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各种分析器官的分析综合能力,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要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技能,需调动身体感觉、视觉等协同活动,有些动作还要有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远与近、里与外、高与低等复杂的知觉要求幼儿辨别。

6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需要运动记忆,幼儿对那些直观形象、具体、鲜明、具有各种感觉参加的活动,很容易记住。体育活动具有这种特点,如火龙球、独木桥、跳绳、滑板、攀崖等体育活动被很容易被幼儿记住。这些活动的参加,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同时又能较快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一套完整的体育活动,幼儿从不会到亲身完成,就是记忆发展提高的过程。

7体育活动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重要的心理过程,是智力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常会出现错误动作。正确的动作完成是在不断纠正错误动作,体会正确动作要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师利用正确的示范和错误动作进行对比,向幼儿发问技术要领的所在,这是一种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维积极性很好的方法。幼儿改正错误动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常能有意识地促进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的过程,是非常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

另外,体育活动离不开与数字打交道,每节活动要做几次及每节活动的顺序等都要记住,排队要知道自己排在第几,前后是谁。这些对幼儿理解相邻的数就很有利,数学概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基本形式。

8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动商;幼儿园;体育精神;校园体育文化;幼儿体育行为

随着“动商”价值不断被挖掘,该研究理论为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立足动商价值研究,以如何促“动”,改善“动”的量与质为目的,增进幼儿“动商”水平为宗旨,着力于动商与幼儿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以期改善幼儿体质健康水平。

1.相关概念

动商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人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潜能的能力。[1]个体全面发展不可缺少部分,其先于“智商”、“情商”的发展,对应个体的运动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影响。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综合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2]受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影响。幼儿体质健康是指幼儿在先天遗传体质基础上,后天环境中获得的一种身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幼儿体质健康现状与归因

2.1幼儿体质健康水平现状

幼儿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除先天遗传素质外,与后天性获得较大关联;主要表现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等三个方面。当前幼儿身体形态呈“肥胖超重”和“低体重”,“胖与瘦”两极端比率上升、正常体重比率反而下降的“双峰现象。[3]幼儿生理机能表现为幼儿生长过程中神经感觉统合失调,出现多动症、自闭症等特征;运动能力表现为身体应答迟钝、身体不协调、本体觉差、掌握运动技能较慢等现状;幼儿行为过程表现为胆怯、不自信、怕被嘲笑等心理特征。幼儿身体、心理、社会行为等特征显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已遭到不同程度阻碍,幼儿体质健康水平表现更为突出。

2.2幼儿体质健康水平归因

2.2.1幼儿生活行为方式

幼儿成长是保育与教育共同实施的过程,幼儿保育以保证幼儿营养与睡眠充足得以健康成长;但幼儿好奇心重,缺乏有效饮食选择能力,更倾向于油炸、膨胀剂等口感好的速成食品,被电视机、手机、计算机赋予的多静少动生活方式是导致幼儿营养过剩,运动能力下降,身体呈“肥胖超重”的主要原因。

2.2.2幼儿园体育与健康课程

幼儿园是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导思想,全面育人为出发点。由于当前幼儿园缺乏体育专职教师指导幼儿园体育与健康课程,该课程表现为:重智轻体、教师组织要求多,练习时间少;幼儿园场地小,可选用器材少;幼儿活动求安全,较少考虑幼儿运动负荷与幼儿体质关系;幼儿园体育与健康课程只局限于发展幼儿肢体活动能力,缺乏幼儿“身体”、“运动”与“健康”三者之间的有效引导,该因素是造成幼儿身体认识能力与体育人文环境缺失的主要因素。

2.2.3幼儿运动锻炼程度

幼儿运动锻炼主要集中于幼儿园、社区、游乐场三类场所,幼儿园体育活动多以户外徒手活动、轻器械等实践练习为主,以实现幼儿肢体功能为目标缺乏一定的运动负荷练习。社区体育活动主要以青少年、中老年健身的运动器械练习为主,幼儿体育活动主要以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模仿练习为主,游乐场主要以幼儿娱乐为主,身体发展缺乏针对性等是幼儿运动能力不均衡发展和滞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4幼儿动商水平

幼儿动商水平象征着个体运动潜能和天赋,既与生俱来也可后天培养。表现为幼儿运动参与意识、运动兴趣、运动潜能等方面,幼儿期是动商水平发展的关键期,其先于智商、情商发展,幼儿全面发展与运动能力均衡发展不可忽视时期。

3.幼儿园体育文化建设内容

幼儿园自然环境、物质基础设施、体育活动制度、体育人文环境是构成幼儿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元素。研究认为,建设幼儿园体育文化以完善的体育物质文化为基础,体育制度与人文环境文化为纽带,其核心是发展体育精神文化,其目标是增进幼儿体质健康水平。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3.1完善体育物质文化,传承体育精神风貌

幼儿园体育物质文化包含体育设施、场地器材、师资与教材、宣传设施等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所必备的物质基础,它是幼儿园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得以渗透的保证。分析认为,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幼儿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幼儿园体育物质文化“硬环境”是幼儿园体育文化环境的表层,其促进幼儿园体育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的形成;它在“硬环境”基础上结合“软环境”所蕴含的健康教育理念与体育精神融入幼儿的成长空间。因此,幼儿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以蕴含幼儿体育精神为载体,如:“运动偶像”、“运动图案”、“体育雕像”、“吉祥物”等洋溢体育精神文化实物为主。

3.2优化体育制度文化,引导幼儿全面参与

幼儿园体育制度文化是指幼儿园制定实施的各种体育活动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总和,它联系幼儿体育行为与体育精神的纽带。它从规章制度方面全面地发展幼儿,注重幼儿体育的教育功能,营造幼儿园体育文化环境,形成“人人会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学校有体育特色”,以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为最终目标,它直接作用于幼儿体育行为。如:幼儿间、亲子间、职工间体育活动,引导幼儿全面参与。

3.3树立体育人文环境,激发幼儿体育认知

幼儿园体育人文环境是幼儿体育观念、幼儿园体育制度文化、体育伦理道德、体育综合素养等因素的总和。它是幼儿园体育文化涵养真实体现,幼儿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良好的幼儿园体育人文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认识自身、获取体育人文知识,它是幼儿体育精神文化形成与传播的主要途径,提高幼儿动商水平的重要手段。如:幼儿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以群体性、娱乐性、地域性、竞技性为特征的运动项目,运动会中展示不同群体带来体育活动欣赏均是树立体育人文环境,传递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

3.4拓展体育行为文化,开发行为活动方式

幼儿体育行为是幼儿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其依据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建立的幼儿园体育制度文化;主要形式是幼儿体育与健康活动课程,主要内容为户外活动,目前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匮乏;它直接作用于提升幼儿动商水平与体育精神文化的传递。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课程不应只局限于“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的传授,更应注重幼儿体育行为文化的开发与应用。如:可将幼儿园大树改造用于发展幼儿攀、爬、穿越等身体能力。

篇8

一、拓展幼师生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

幼师生体育教学目标应在原有的基础目标上进行拓展,在培养幼师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同时提升幼师生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因此,幼师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两部分。

幼师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幼师学生在掌握系统科学的体育运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为幼师生的在校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基础。

幼师体育教学的拓展目标应是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向幼师生传授体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规律,并在促使其理解、掌握、运用的基础上,能自觉地将其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和掌握幼儿体育教学应遵循的教学规律与原则、组织与实施方法等。

二、丰富幼师生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优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女生基本上属于青年初期阶段,青春期的女性特征已经形成,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肌肉力量较差,相对力量下降,但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好,艺术感、韵律感强。大多数女生比较害羞、胆小,同时又爱面子、自尊心强、易闹情绪,而且不太喜欢大运动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针对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合理安排基本教材的前提下,多开展一些实用性强、趣味性浓、适应女生特点的内容,如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都对她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她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使自己保持健美的身材,塑造形体美、姿态美以及高雅的气质。

另外,舞蹈和体操在幼儿园运用十分广泛,这些课程的学习经验有利于促进幼师生舞蹈专业课的迁移。只有幼师生自己熟练地驾驭这些内容才能够将舞蹈、体操当中蕴含的美感恰当地传递给幼儿,让幼儿能从教师的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

(二)强化幼师生创编幼儿体操、组织幼儿体育游戏的知识与技能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开展早操、户外活动、亲子活动等都将体操作为重要的活动内容,幼儿教师应具备创编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形式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的幼儿体操。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适合幼儿的体操类型:例如轻器械操、徒手操的特点、创编原则和活动注意事项等,并创造条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鼓励学生将这些基本理论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找出问题,不断反思、改进,保证学生创编的体操具备适应性、适宜性、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也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教师应尽量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从熟悉体育游戏的玩法,到理解、掌握体育游戏的基本结构再到模仿、尝试自己创编体育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创编的体育游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逐步提升体育游戏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请幼儿园老师讲解、组织学生见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幼儿园教师组织体育游戏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幼儿园体育教学能力。

(三)增加体育卫生安全与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保证幼儿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在体育活动中通常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沉浸在兴奋和快乐的氛围中,加上幼儿对危险的预见和防范能力较差,所以体育活动中幼儿发生受伤等意外事件的概率较高。因此,很多幼儿园压缩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甚至不开设幼儿体育活动,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作为未来的幼师,幼师生应具备保护幼儿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体育卫生安全与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受伤后的应急措施,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在组织体育活动中避免危险、指导幼儿自我保护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第二,组织、指导学生学会排查体育活动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够制定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幼师体育教学应在这两方面承担起重要的教育与培训责任,以培养幼师学生将来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幼儿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卫生保健与安全问题的职业素养。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幼师体育教学中,应多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情境创设法等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又能够提高幼师体育教学的适用性。但是,教学方法的使用决不能只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忽略了幼师体育教学的宗旨和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和高超的体育教学技巧,综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幼师生体育教学的功效性、兴趣性、实用性融为一体。例如,教师可以把技术性高、强度大的跑、跳、投等项目练习转化为健身跑、健身跳、趣味投等运动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加入竞赛、游戏的元素,并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设定新目标、创造新玩法、创编新游戏,这样就保证幼师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的同步实现。

三、发挥幼师生体育教学的附加功能

(一)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幼师生的意志品质

幼儿教师工作繁琐、劳累,当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幼儿教师每天的工作都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果幼师生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即使拥有再高的能力,也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幼师生以女生居多,处于青春期的女性大多比较细腻、敏感、胆小、容易情绪化、遇事容易退缩、坚持性差;近些年由于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女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怕困难、不肯吃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促进幼师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要注意培养其坚毅顽强、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最终形成顽强、勇敢、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使其身心素质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幼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近几年来,几起敏感事件的发生导致了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教师的诸多批评和指责,同时也引发了整个社会对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强烈关注。幼儿教师是一项非常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工作任务重、安全压力大使教师们每天神经紧绷,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导致很多教师都出现了易怒、幻听、焦虑、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和排解,一直积累下去最终会导致爆发,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幼师体育教学在积极探索适合幼师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还应将体育活动对幼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考虑在内,使其具备活泼开朗、合群乐观的个性倾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而全面的健康概念,为她们以后能够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83.

篇9

经过一学年的德育渗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懂得谦让和尊重劳动者等等。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班安排的系列活动和我们平时的点点滴滴随机的品德行为的培养。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 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2) 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认识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工作,如家访、、电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2—0050—01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那么体育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有针对性的培养兴趣

3-6岁幼儿正是身体肢体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小班幼儿的神经系统支配能力和肌肉活动能力有了一定增长,可利用体育器械和玩具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培养他们对活动的兴趣。

中班幼儿是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机能发展的重要时期,应以发展他们的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如:运用各种信号练习走、跑动作的速度和能力。练习单脚跳,学会玩皮球的基本技能,学会拍球、抛接球、传球、踢球、运球,学会垫子上爬、滚、翻动作。当然这些活动的实施要借助幼儿感兴趣的人物来进行。

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比较稳定,正是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对各项动作能够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动作练习,如:会灵活躲闪地跑,会跳绳或跳橡皮筋,协调、灵敏地翻滚、钻爬、攀登,学习踩高跷、踢毽子、玩呼拉圈等。

二、科学合理,提高兴趣

1.内容要科学合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户外体育活动应以游戏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既激发了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又达到了发展动作和锻炼身体的目的。应把幼儿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器械活动、体育自选活动等内容,科学合理地分配,要针对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比如小班幼儿对游戏中的动作、角色、情节很感兴趣,对游戏的结果不大注意。中班幼儿喜欢有情节、有角色、有追逐性的游戏,比较注意游戏的结果,内容、情节、动作、角色比小班复杂,增加了竞赛的成分。而大班幼儿喜欢竞赛性、动作多、难度大的游戏,这些游戏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需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取胜,规则更严格。

2.内容要游戏化。体育活动要激发幼儿良好的积极情绪。不同的年龄对游戏会作出各种不同情绪的反应,因此,形式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体育游戏中的动作简单易学、丰富多彩,特别是其中的模仿动作,形象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儿童兴趣。游戏中的竞赛,对于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幼儿,其吸引力更大。在体育游戏中设计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情节和想像中的角色,既适应了幼儿模仿和参与成人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幼儿社会化的需要,又能够引发活泼多样,引人入胜的身体练习方式,也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参与锻炼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体育活动应以体育游戏为主,辅以其他的身体动作练习。

三、提高能力,增强兴趣

1.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幼儿在体质、能力、健康状况及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要区别对待。体育活动中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往往影响幼儿的充分发展,不能使每个幼儿体验到满足和成功,将会出现损伤体弱幼儿的健康,或是对强壮幼儿的锻炼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因此就无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全面锻炼身体,可逐渐加深活动内容,根据季节气候变化,调解活动量,掌握适宜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每次活动的设计力求做到科学合理、结构紧凑、环环衔接,保证达到最理想的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