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4-03-27 17:0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管理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管理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精益物流;物流管理教育;物流专业建设

物流普遍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学的物流管理教育不应是复制舶来品,而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驯化和完善科学理论,以期培养适合中国之国情的物流专业人才。

1物流管理成为一个行业是成熟竞争性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众多大学开设物流专业,是因为物流拥有美好的前景,这样可以广泛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众所周知,就业是专业存废的一票否决关键,没有专业哪有学生,没有学生哪有经费,没有经费哪有学校,但其实没有几所大学会认真思考物流这个行业本身的。结果就业率是100%,但毕业生多数从事的是一些初中生都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只要会玩微信就可以了。当然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从事只需初中生水平的工作,即使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有很多大学生乐于从事蓝领的工作,大学生涯是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的一个阶段而已。但一所大学如果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多一张文凭之外,和初中生没有区别的话,这所大学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特别是在招生逐步取消本科录取批次的大趋势下,这种大学肯定会被市场所淘汰的。所以,为了行业的发展,也为了学校本身的发展,热门的物流管理必须要对自身的专业建设有一个理性的反思。物流管理作为一个行业不是中国原创而是从欧美复制过来的,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那么发达的阶段。物流作为一个行业是市场经济体系内部为追求利润而自发产生出来的。以美国为例,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经济,企业追求的是法律范围内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掉。在二战之后的50年代美国,由于世界大战摧毁了其它国家的经济,故而美国的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的经营思想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所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第一利润源泉,物流的问题无暇顾及。在60年代的美国是大变革的时代,尤其年轻人追求个性,多样化才是商品的出路。因此,第一利润源泉达到极限,转为扩大销售才能增加利润。所以,营销成为第二利润源泉。70年代之后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企业意识到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的巨大作用。8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向全球化转型,但西欧的复兴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营销作为第二利润源泉已经达到极限,因为很多利润的手段是可以复制和仿效的。90年代以来,当销售手段发挥到极致,美国企业发现物流不仅能够帮助扩大销售,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点。物流单独分化出来,自成系统,通过提供有效的流通后勤服务,改进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优化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从而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此时,物流已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在拥有发达市场经济的美国,第一利润源泉即降低生产成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十分成熟了,尤其是利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方面;第二利润源泉即营销手段和技术,也已经很专业化了,人们都熟视无睹;但第三利润源泉也就是大家都在提升的物流管理,随着智能化手段的日新月异,开始成为增加利润的宝藏之地。对于市场经济基本建成的中国,第一利润源泉没有利用到极限,人力成本还是要低于机器的价格;第二利润源泉更是还有很多余地可以挖掘,廉价还是商家主打的销售策略,尤其中国海外市场,恶性价格战争是永远的痛。故而,我国物流能够起作用的效果,在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上,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没有起到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总的说来,物流管理在中国叫好不叫座,要真正起到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还要与第一与第二源泉共同协调发展。物流作为一个行业,在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面对的问题和困难都要比欧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这需要广大的物流从业人员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是把欧美的做法简单复制过来就可以的。

2供应链精益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立足点

首先是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很小,这和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有密切关系,央企是不会和山寨小厂共用同一物流的;其次是大多物流基础能力很弱,信息化的水平很低;再就是有关物流方面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不一致,航运、铁路、飞机、公路、海关等部门分割管理,政出多门。总的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很高,根本起不来“第三利润源泉”的强大经济推动力。物流是社会运行的剂才是中国物流管理教育核心的概念。欧美物流理论在我国水土不服,不是意味着物流在我国没有前途,如物流就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前端给客户提供最佳体验,后端打造物流系统降低成本。物流虽然在中国由于第一、第二利润源泉没有达到极限而成为第三利润源泉,但其确实能有效地降低社会运行和经济运作的成本,起着经济社会运动剂的作用。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不要夸大自己的作用,导致内容过多地侧重于把欧美情况公式化之后的所谓科学先进性。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物流各部门与各环节分割管理之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使得经济社会运行流畅一点,降低其摩擦力,减少运作成本。这需要有供应链精益物流的理论立足点。供应链的方法[1]。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的方式,但仅限于组装。如果把商品从原料采购到送达消费者看作完整的链条,那么就会发现很多可以改进及完善的地方,这就是供应链方法。物流的供应链分析,其实就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有链条企业的物流整合。当然,这在中国目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航运、铁路、航空、公路、海关等部门的运作规则,从而减少交接中的摩擦力,进而提升总体效率。精益的方法[2]。精益的分析有很多,但无非就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如汽车的一颗螺丝钉,怎样可以在全球供应链中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用生产出来,我们可以不要批量生产的备件,而用公差代替。精益其实是供应链的微观层面,而供应链则是精益的宏观层面。综上所述,供应链精益物流是从经济社会运行的整个过程考察,以消费者为价值终点,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等物流手段,达至减少运作过程中的摩擦力,最终实现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进而提高国家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这是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常态,是物流发展的主线。

3结束语

物流业的出现是成熟竞争性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随着我国世界开放与市场经济体系转型,也开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物流业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发展期,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所以,作为一个物流管理的教育者,应该要从物流行业的根源思考中国的物流管理逻辑,从供应链精益物流的角度进行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而不要仅仅培训学生通过物流师考试。

[参考文献]

[1]刘宝红,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市场一体化,各国的经济都在迅速发展中,而且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在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也就将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发展道路。在进行物流管理过程中对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使其掌握最新物流管理方面的动态,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整理和规划。下面本文就对现代物管理的认识和现代物流行业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随之对其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现代物流管理的认识

1.现代物流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的物流管理中,讲到的物流指的是,将一些物质资料从提供者那里到需求者那里的运输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物质资料的储存、运输、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

现在的物流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学科了,它开始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运用一些高科技进行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包含了物流概念性学科、管理学科、国际贸易学科、运输组织学科等,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应用性。

2.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对现代物流管理进行分析,我国的物流管理已经迈向了国家的振兴产业中,物流管理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作用并且不可缺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然换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物流管理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之间存在的差距,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对其进行解决,帮助我国物流管理进行发展。

对现代的物流管理进行专业分析,从物流管理本身来讲,它在各行各业都是被需要的,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了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就要拥有一批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来进行推动,所以培养物流管理产业上相关素质才能的人才,可以将专业上的知识融入到物流管理中,使其进行良好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管理产业来讲,很容易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它是一门多学科的行业,人们很容易跟相近的产业发生混淆,人们对物流管理的印象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让人们对现代物流进行正确、积极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

二、现代物流行业的特点

1.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之间紧密结合。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的推行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物流在商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电子商务给物流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也推动了物流的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呈现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现代物流是信息流、货物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现代物流不再是对商品进行单一的运输,它转向了多种运输方式结合,对运输速度进行了提高,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降低了运输成本。现在的网络信息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在运输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更加的科学化。

3.现代物流管理的具有这样的特点: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为目标,以企业的整体最优为目的,以信息为中心,重视效率和效果。现代物流管理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发展,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快速的发展,形成其发展模式[2]。

三、现代物流管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地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不断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的技术已经在各国进行了应用,物流管理对众多国家的经济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影响,在物流管理的巨大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起着促进的作用,所以物流管理技术和相关的理论慢慢的在各个国家得到应用。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是我国经济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国家引进物流管理技术和相关的知识理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动态进行掌握,对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实施[3]。

1.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又可以称之为物流联盟,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服务的第三方没有商品的拥有权,只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者是结成合作联盟,为可以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管理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它的占有率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发达国家中第三方物流只有占据社会的50%时,才可以形成物流产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体现,在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不足30%,与一些欧美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这表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方物流在现代物流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方向。

2.第四方物流。在要求全方位发展的今天,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在要求着全方位的发展,在整个物流管理的发展链中第四方物流可以帮助解决物流成本的问题。第四方物流是以对自身进行管理,对提供商的技术、能力等进行互补服务。随着物流的发展,第四方物流在整个物流的过程中担任联系性的角色,将每个环节中的信息、资源进行联系,可任意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4]。第四方物流具有高效、高速等特点,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第四方物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篇3

明确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工作之中应当加以改善的相关问题,是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生产效益持续增强的关键点,所以还应当对此环节的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当前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向前稳步的发展,企业的改革工作也将全面的深入进行,所以如何很好的在当前科学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展的大环节之下不断的促进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发展和创新,也是广大企业管理者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大众的消费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而企业也面临着交货期缩短、风险提高以及压缩成本的压力。当一个产品进入成熟期之后,顾客选择一款商品,关注的已经不再是质量的好坏,更多的是购买商品时所得到内心的感受,也是服务的质量,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之中的核心环节,服务质量对顾客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所提供给社会的正是它的服务,其产品是无形的,提高物流服务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物流管理已经不再是企业自身经营过程的一个环节,它已经发展成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现代物流管理已经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2.建议及措施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情况以及工作之中的原则等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工作的核心思想。下文将针对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对策和创新发展方向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1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

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企业的经营理念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提高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对重生产,轻物流的错误思想进行彻底转变,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物流管理之中。很多中小企业还不能建立一个覆盖率大的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首先,可以由几个企业来联合出资,以合作的方式建立一个信息公司,专门从事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这些企业对信息处理的成果进行共享。其次,由其他企业投资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产品推出。最后,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建,用行政手段来建立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

2.2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建设

企业必须加快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步伐,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及时掌握订单处理、发货、库存和其他有关物流资料,准确分析当前的市场条件下物流成本费用情况,预测未来物流管理的影响。所以在当前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引导之下还应当对物流控制的基本现状和基本的工作趋势进行及时的总结,加强对工作的归纳和分析,同时探讨在当前物流工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实现企业物流管理完善的相关方案改良,最终稳步的促进企业的改革,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当前工作趋势之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建设对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实践之中还应当加强信息化标准的技术建设,实现工作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长久性的经营和健康的发展。这一点是企业实现工作效益增长的关键点。

2.3注重企业物流管理中心观念的引入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适当汲取,绝不能原样复制。对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要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有能力的企业可以让技术和设备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资金不足的企业,依据自己的发展水平,适当选择。还应当充分的发挥出当前社会上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现象和问题的处理,严格的企业物流管理之中的相关规定,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实现对传统项目的改进。在实践的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之中还应当以全面的提升工作效益为核心的基准,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技术培训,加强人才的教育水准,并且加强对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应当积极的招聘一些相关的技能型人才,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以不断的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环节,更好的符合当前企业物流管理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切实需求。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管理方法

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要想占据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更好地发展下去,就需要增强自身的管理,而物流管理能够降低物流成本,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了提升企业物流管理质量和水平,需要积极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对物流的整个流程和环节进行合理规划、合理调整、加强管控,保证企业物流运作的合理良好,使企业物流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使企业的物流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使企业效益得到提高,有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一)供应链概念

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一个内部过程,更加重视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伴随着供应链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开始注重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不同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供应链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使供应链的内涵各不相同,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供应链定义为,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会涉及到生产商到最终客户所形成的一种供需网络,利用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的反应,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提供优质的产品,从而能够最大化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并且能够使运作最优化,促使供应链的成员企业能够实现多赢的局面[1]。

当前不管是制造行业还是服务行业都已经打破个体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局限性,把内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上下游平台信息能够得到共享,从而使整个系统能够达到整体规模效益的最大化。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断提高的贸易水平,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最开始的成本价格竞争变成产品质量竞争,到现在开始变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物流模式的竞争。

(二)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整合统一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是供应链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主要通过管理来降低成本使商品增值,从而使产品竞争力提高,物流管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把物流运作流程进行改善和优化,使生产率和物流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使单位成本得到显著的降低,以此达到增值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目的。

很多企业通过增强物流能力来扩大市场份额,调整库存货物管理来使存货和配送成本降低,从而来构建企业的供应链。由此可见物流能够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物流管理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企业的战略管理上看,物流管理对整个供应链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上。

物流本身有着比较复杂的控制系统,需要合理平衡材料的购买、产品的运输和产品的储存,这也是物流管理对企业的有效回报,有效的物流管理能够减少系统当中的非增值环节,使供应链管理更有竞争力。从供应链发展历程来说,在一定角度上供应链是从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许多观点认为物流一体化管理的代名词就是供应链管理,但是供应链管理已經超出物流管理的范畴,物流运作管理的拓展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从企业的物流管理拓展到优化企业的整体职能,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的集成。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一体化的延伸,能够把企业外部的竞争优势融入到企业的自身当中,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把供应链进行连接,把企业自身和合作企业扩展为一个企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方法来创造市场价值。供应链管理在关注物流运作的同时更关注战略方面,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种新战略。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

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体现在对物质流、信息流、商品流、财务流等各方面企业业务链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调整和有效的管控。供应链管理模式同之前管理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集成化管理和全过程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集成化主要通过规划、调整、控制供应链的各个流程,来打破各部门之间的隔阂,促使信息能够在各部门之间得到交流和共享[2]。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全过程战略管理主要是优化企业的总体经营流程,从而使总体经营流程实现高效化,促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对于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信息都需要企业进行收集,并对各个链条进行分析,找到不足,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上资源能够得到更科学合理地配置,使全局能够得到更好的统筹,促使企业的供应链能够良好开展,良好循环运行。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了促进贸易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物流业务。但是当前许多企业的物流功能还没有集成,这表现在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不顺畅的联系,物流各环节不能及时有效地执行,这会使物流业务不能良好的运营。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是物流活动的基础硬件,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的滞后,可能会出现物流缓慢、虚假信息等情况,影响物流业务的发展,很难有效降低物流运营的成本,难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的缺少,会使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中大量的物流信息受到不同部门的阻隔,这对每个节点的物流运作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大量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增加物流成本,对供应链整体竞争力造成直接影响。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每个节点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使得一些风险和许多不确定性更容易放大。企业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主要为了能够有效流动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而供应链上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会对物流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关键的人才因素,要想使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够高质高效的运行,需要企业引进优秀专业的物流人才。从当前企业实际物流管理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存着物流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在企业当中任职物流管理的人员大多数都是从基层员工晋升上来的,在管理经验、物流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欠缺,这使得物流管理人员很难从专业上来规划和管控物流业务,使物流管理在效果上有待提高。

四、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方法的分析

(一)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

企业需要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把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高度上,不能把供应链物流管理只局限于眼前的企业管理发展当中,需要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供应链的竞争是未来企业的最主要竞争。企业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物流战略联盟,这样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市场和组织的两重优势,良好的合作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伙伴,利用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来进行竞争,能够使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使产品的市场份额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还能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互惠互利[3]。

(二)积极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供应链物流管理需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而第三方物流能够满足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需求。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要求日益变高,特别是在物流服务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客户的需求服务也变得复杂和多样。当前从整体上来看,对于供应链管理服务需求来说,物流服务水平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服务还是比较单一,没有实现多样化,对整个供应链还不能实现全过程的服务,不能满足市场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需求。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物流服务模式,积极进行创新,加强向第三方物流转型,对于物流管理当中的某一节点物流服务,企业不能只满足于此,那样在市场的不断发展当中企业会被淘汰,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经营理念,要转变为供应链理念,对物流服务业务要积极地拓展,主动地创新,针对消费者多样复杂的需求,要为客户制定个性化、差异性的服务,并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物流服务需要转变为积极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有机衔接起各个物流功能,从而使物流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的运作,使物流管理的控制能够得到提高。

企业对物流服务项目进行开发时,一定要对新项目的物流管理服务内容进行创新,这主要包括优化客户的物流系统、供应管理等,从而能够提供给客户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极大的便利[4]。物流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企业通过信息流来对实物流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基于此在企业进行实物服务时,也需要企业进行信息流的服务,这样使物流管理更加的全面。企业要加强对客户供应链管理的参与度,积极与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能够实现协同效应。

(三)建设完善的信息平台

信息时代需企业积极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不断提高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采集和分析数据,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更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要想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能够长远稳定的发展,核心的部分就是增强物流信息的竞争,企业需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平台能够对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并且构建的平台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数据信息。

同时,利用新的技术能够把信息进行整合,整合在一起的信息能够对供应链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促使企业之间能够更良好地进行合作,利用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整合,这对供应链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面向客户,并且十分可靠安全的物流信息平台,从而与客户的联系、交流能够变得十分安全可靠,能够有效避免泄露信息数据,避免带来损失[5]。物流信息平台的完善和优化能够拓展企业的业务,把握客户的需求,从而使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服务,建立更加有效的服务链,使企业物流管理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融合

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决定企业持续经营的时间和发展方向,能够促进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有效融合,这对提高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的物流管理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在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把经营范围和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从而构建的供应链系统更具针对性、可行性,能够有效连接起物流管理的每个环节,使企业的管理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还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发挥供应链的重要价值,需要规划长期的发展战略,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促进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有效融合,共同推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6]。

(五)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要想进行创新管理,需要综合素质比较强的物流专业人才来提高创新能力。企业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与管理公司的合作,这样能够有效指导物流企业进行人才的培养。企业要给物流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增强物流人员的竞争意识,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给有能力的物流人才发展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物流管理工作当中。

企业要加强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并要注意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同时,国家也要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社会有专门为企业提供培训物流管理人才的机构。高校需要重视物流人才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够参加到供应链企业的物流管理实践当中,从而能够对物理管理有更深入的认识[7]。

结束语:

篇5

一、企业应用ERP的物流管理效应从系统理论看,实施ERP系统可使部门、岗位职责清晰、责权分明,业务流程规范,建立起以计划、控制、分析为主的动态控制体系,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正确性、信息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从系统功能看,销售和服务方面实现了对订单和计划的动态跟踪,将提高市场的响应速度和客户的满意程度;采购管理方面,将保证物料供应,降低采购成本;库存管理方面,可以在恰当的时间得到恰当的物料,降低了库存,提高了采购资金的利用率;生产计划方面,准确的物料需求计划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财务管理方面,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统一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唯一和准确的业务数据为财务管理的预算、控制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减少了财务坏帐、呆帐数额。美国是世界上应用ERP系统比较成功的国家。根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的统计分析,应用ERP系统给有关生产企业带来的效益主要有:库存下降30%~50%,从而使一般用户的库存投资减少1•4~15倍,库存周转率提高50%;当库存减少并稳定时对用户服务的水平提高,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延期交货减少80%,使企业的信誉大大提高。

应用ERP系统也使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使采购提前期缩短50%,节省了采购费用。由于零件需求的透明度提高,计划作了改进,能够做到及时与准确,零件能以更合理的速度准时到达,生产线上的停工待料减少60%;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动力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使制造成本降低12%。管理人员减少了10%,但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能力提高10%~15%。在一项对北美、欧洲、非洲及亚太地区等已经引入且完成上线ERP的62家高科技、通讯、汽车、能源、航天及其他一般生产企业的高级主管、一般使用者及ERP引入人员进行的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ERP系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基础架构,适应未来功能的扩充及与其他系统相结合。例如,许多企业利用ERP系统扩充了电子数据交换、条形码及现场生产管理等系统。引入ERP系统后,企业的整体绩效有三个阶段的改善:一是新流程、新作业方式及新科技所带来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财务结算、订单回复、规划周期、开立发票等时间都大幅度缩短。二是透过组织整体的运作所带来的效能,如材料费用减少、协助降低库存、产品次品率降低等。最后是通过ERP系统的运作,协助企业进行策略的改变以及组织的转型。ERP系统通过整合策略、流程、资讯技术及组织人员等,减少销售点、降低信息成本支出,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客户初次查询的答复率和订单生产占总订单的比率。通过对系统的持续改进,34%的企业认为降低了公司库存,33%认为减少了作业人力,26%认为提高了作业效率,10%以上认为财务结算时间缩短、订单处理时效提高。另有63%的企业认为提升了信息质量及透明度,31%认为流程得到改善,近20%认为对客户的回应时间缩短,作业整合性和作业标准化提高。但是,调查也发现,许多企业引入ERP系统时忽略了效益,只是把ERP的活动当成是一个单纯的ERP系统引入工作,未能有效地整合策略、流程以及组织人员;只停留在营运作业效率的提升层面,未能提升至竞争优势的创造。

事实上,提升营运作业效率只是运用ERP系统的基本功能,方便企业追踪其作业流程上的各项活动。在提高营运作业效率后,企业必须针对其核心能力,考虑各种不同的策略,提升本身的竞争能力,获取效益。而这些工作就不仅仅是ERP引入工作问题,还必须将策略、流程、IT资讯技术及组织人员有效整合才能奏效。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相当部分的企业并不认为引入和实施ERP系统会降低库存、减少作业人力、提高作业效率。由此可见,引入和实施EPR系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解决,效益自然而然地提高,还必须加强相应的业务分析和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流程再造。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也是如此。

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西方国家的很多企业在已经尽可能地降低了非物流成本的同时,发现通过更加有效地管理其供应链———实施新的物流战略,能够较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事实上,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或产生的缺货成本,同时,物流既是发生成本的独立因素,也是创造利润的独立因素。物流服务可以为企业带来创造利润的机会。企业引入和实施ERP就是实施新的物流管理战略的需要和具体体现。企业在实施新的物流战略之前,必须了解自身的物流过程或物流作业消耗资源、导致成本发生的情况,从而正确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思想和方法实施全面成本管理(TCM),通过连续质量改进,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也是难以建立的。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但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的国家,在200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仍有40%的被调查企业的管理者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多少及其结构,企业管理者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的呢?很难想象这类企业物流管理是如何改善的。

所以,企业即使引入并实施ERP,也必须研究面向企业物流过程或物流作业的物流成本管理(LCM)。与此要求不相称的是,在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目前开展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偏重于宏观方面,对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管理研究尚不深入、不全面。其次,加强对物流活动管理的关键仍是控制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也是实施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有关物流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外从未停止。但是,目前在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物流成本的目的、降低物流成本方面还存着许多问题。事实上,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框架内,也没有什么其他成本的分配比对物流成本的分配更困难的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状况、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开展物流成本管理、评估物流收益、分析物流盈亏等五个阶段。虽然许多企业开始分析其物流系统,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都是凭经验和直觉进行的,分析过程中很少使用分析模型或工具,也很少出版过论述这些问题的著作。因而,目前,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只有少部分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达到第四阶段,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还处于第三阶段,都还没有达到第五甚至第四阶段。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时至今日,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第一阶段),物流成本还没有能够提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高度,因而还不可能纳入到企业常规核算管理的范畴之内,物流成本管理还是一种管理的理念,没有转化成管理行为。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分析及其研究,也基本上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虽然在物流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索,提出不少建设性建议,但到目前为止,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还多是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或物流企业的有关问题,对其他企业内部物流成本效益的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真正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三、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根据物流管理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具有以下发展趋势:①将物流成本明确化,明确计算物流成本的目的,制定恰当的计算基准,找出最适合目的的核算方式;②树立物流是一个必须加以有效利用的资源,物流成本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观点,利用物流资源促进销售,争取顾客,争取销售目标的实现;③充分考虑物流服务水平,从与物流服务的关系着眼考虑物流成本,即在提高或维持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④在供应计划、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基础上做出物流预算,因为供应、生产、销售出现问题时一般会使物流预算和实际出现差异,而这时应当明确是物流的责任还是供应、生产或销售的责任;⑤在供应、销售部门建立物流成本责任制,以杜绝或减少这些部门搞紧急运输或例外运输而使物流服务水平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⑥积极进行成果评估和物流盈亏的分析;⑦把重点从掌握物流成本转移到如何运用物流成本上来;⑧不仅要把握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更要掌握企业内部发生的包括环境成本费用在内的物流费用,以现代物流管理的观念来控制物流成本。所有这些,都构成企业物流管理研究的内容,主导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要根据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方面的实践以及我国企业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在吸收国内外有关物流管理、生产管理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理论,探索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从而为我国企业物流合理化和物流效益的提高提供系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四、完善和加强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措施无论是一般企业,还是引入和实施ERP的企业,都应以确定物流成本归集对象为起点,以物流成本的核算、考核和分析为主线,以促进企业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收益、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强和完善物流成本管理。其措施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企业物流的参照模型ERP系统的基本原则适用于市场经济下的任何生产企业,对于面对全球范围内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ERP系统无疑是当前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理顺内部机制、增加盈利和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手段。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下决心引入和实施ERP系统,但引入ERP系统后仍需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并以流程的方式来思考其作业方式;根据成本管理的需要设立流程导向组织,进行流程再造,整合策略、流程、IT资讯技术及组织人员,建立合理的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指标;指派效益负责人,同时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实施评价作为一项持续的工作来完成。在此基础上要正确把握企业的物流内容及其构成和相互关系,确立企业的物流运行与管理模型。模型不仅要包括企业各个方面的物流,同时还要以成本为中心,理顺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利于物流成本管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

(二)确定物流成本的归集对象及其确认、计量方法在确立物流成本归集对象时,一方面要反映物流成本发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和不同的物流部分确定合适的物流成本归集对象。在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中,一部分(如对外支付运费等)可以直接确认和计量,且可以控制在“正常”的核算体系中(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能够得到反映),而另一部分则是“正常”的确认、计量体系无法反映的,物流成本管理人员也不能直接得到,因而需要开发使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计量它(如企业内部发生的计入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物流成本)。企业引入和实施ERP,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对此有根本的改变。实际上,能够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反映出来的对全部的物流成本而言,仅是“冰山”一角,因此当企业内部发生的计入其他成本费用的物流成本(特别是由于物流不合理时的巨大机会成本)没有精确化计算分析时,就不能对物流成本有效加以控制,也就无法作出物流合理化的决策。正是这些问题在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差别。能否正确有效地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物流成本的确认、计量是否正确———在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中哪些属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发生多少,共同性物流成本的分摊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等。为此,在进行物流成本的确认、计量方法时,要不断对企业物流现状的进行深入分析,改进确认、计量的方法。超级秘书网

(三)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控制系统,分析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目前,大部分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这与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与是矛盾的。为此必须根据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引入管理会计的方法,并(通过改进财务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联系起来,确定物流成本核算的方式、方法,建立物流成本制度和物流成本控制系统。要对企业物流成本加以有效管理,就必须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必须在核算和控制的基础上了解和深入分析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总的来说,物流合理化、物流质量、物流效率、物流人才等因素对企业物流成本都有影响,但不同因素、对不同的企业,影响又会不尽相同。通过对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和整个物流流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般规律,找出物流成本水平较高、物流运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物流成本效益最大化。

(四)加强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虽然目前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取得满意的成果,但这并不是说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不重要。相反,它恰恰说明了加强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当然,有关研究人员应理论联系实际,使研究成果建立在科学实用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分析。例如,成本管理研究的方法很多,根据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内容、特点和要求,可分别采用模拟、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去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汉钟•ERP系统导入六项发现与典范[J]•会计研究月刊,2001•190•

篇6

【关键词】企业 工商管理 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一)经营模式管理现状。由于受到经济利益以及现行政策的影响,目前多数企业以即时生产与零库存作为经营管理原则,此类经营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但其本身不具有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且无法有机结合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两种关键因素。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多数企业的生产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市场部所提供的信息,致使生产与需求不相适应,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也较低,这就容易出现经营亏损的情况,并同时增加企业负担 。此外,部分企业管理者没有准确认识到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就有可能使即时生产与零库存经营方式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国际化管理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国际化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地域市场不再具有明显优势,各国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市场也已经不再有明确的界限,快速流动的资金与产品成为了经济全球化以及生产、管理国际化的主要动力。因此,在进行工商管理时,不仅要考虑经营模式能否有效适应环境变化,还要科学规划产品生产计划,以便能够加快国际化进程。从当前的管理现状来看,我国部分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仍无法与全球化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对于资本运作、市场定位以及技术更新问题等,没有制定相应的计划进行改善,国际化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三)价值定位现状。长期以来,获得经济利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大部分企业都对自身的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进行工商管理时,经济效益的提高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同时也更关注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事业以及改善公众形象等,以便能够谋求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企业无法明确定位自身价值也不能有效经营企业形象,忽视员工职业素质的提升,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经济利益的实现以及内部结构的完善,导致企业无法实现长期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一)构建人性化以及科学化工商管理制度。在企业当中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即激励员工、保障员工合法权利以及约束员工。在一般情况下,执行管理制度时难免会遇到不合理奖惩、管理无效等问题。如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部分员工虽然违反了管理制度,但却保护了企业利益的特殊情况,如按照制度进行奖惩,则这部分员工仍会受到惩罚。如此一来,就会使管理制度变得刻板,缺少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当员工得不到人性化关怀时,就会不断累积不满情绪,日常工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企业无法实现良性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工商管理水平,则管理者应对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朝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可以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管理制度当中,使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柔性制度与刚性制度互为补充。此外,应使现行的工商管理制度朝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科学的制度应当能够明确划分利益、权利以及责任,以便可以为工商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同时要确立恩威并施以及依章管理的理念,从而提升企业制度的公信力。

(二)以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促进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人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未来要致力于采用科学的方案培养大量素质较高以及专业素养较好的管理人才,以促进工商管理实现进一步发展。企业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应注意考察好质量,确保机构内部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以及完善的培训理论,从而保证人才质量。另一方面,应确保培训师拥有较好的教学技能,能够根据学员个性化特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保证经过培训后的人才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此外,在选择高质量培训机构的基础上,要敦促好学员要认真学习,利用好培训资源,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得到提升。多数企业会选择“翘楚”参加培训,而部分被选配的人员认为凭借自身的能力能够做好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因此无法从思想上重视培训。对此,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在培训之前应对部分人员的心态进行调整。

(三)通过树立创新意识完善工商管理工作。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意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只有富于创新意识,勇于创新,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应当通过树立创新意识完善工商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员对于市场、对于竞争的观察力以及敏锐程度,避免因工作时间过长,而出现思想僵化不愿改革创新的问题,致使企业效益停滞不前。此外,应建立起相应的创新管理制度,注意鼓励员工进行创新,积极提供良好的创意。对于创新能力较强的员工,可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使企业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机与活力,并因此提升竞争实力以及实现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市场竞争激烈化程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保证企业能够立足与发展,就必须以完善工商管理方式作为前提与基础。为了能够使工商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适应当前的企业发展需要,则应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并把握好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使工商管理模式不断优化,进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信息系统;信息化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gistics business in the future period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suggestion of“internet+”,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rnet further integ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e specific func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internet+”on the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will be analyzed. And this article hopes to bring some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workers.

Key words:“internet+”;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zation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在现代物流行业中,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企业正在转变为信息密集型企业群体。但是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仅39%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而GPS车辆定位系统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12.5%[1]。这一现状表明,物流信息化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互联网+”的提出对物流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物流信息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于企业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 当前物流行业信息化的现状

目前,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POS、EDI、GPS、RFID、GIS等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逐步使用,物流业的管理从传统的经验管理、手工管理发展至当前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技术为支撑的管理模式[2]。发展物流信息化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物流量大幅度的增加,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但是,占大多数的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中普遍存在管理不精细、信息不对称情况,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没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不能称其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3]。许多物流企业迫切希望能够采取一些信息化的手段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但是由于标准不统一,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功能不规范,导致企业的信息化成本较高,信息整合存在问题。在物流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小型企业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并不多见。

2 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功能

物流信息系统是把物流和物流信息结合在一起的系统,以计算机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信设备为传输工具,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4]。其目的是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同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而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使得物流信息系统有了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水平提高,能够实现更多功能。总体来说,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1)对订单信息进行录入、跟踪、反馈等功能;

(2)对出入仓登记、存量检索、仓位分配、状态报告等功能;

(3)对运输过程中人、车、货、客户、费用核算协调的功能;

(4)对货物分类、整理配送等功能。

这几大功能也是物流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几大子系统。当然,物流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功能。图1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图。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使物流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

传统的物流行业不能称之为“互联网+”,是因为其不能很好的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化的优势。在“互联网+”模式下,物流行业的各方面功能将有进一步的提升,各类短板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3 “互联网+”环境下智慧物流信息系统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强调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为产业的智能化提供支持。“互联网+”环境下,智慧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是为了满足当前企业所需解决一些问题的需求,主要从物流信息系统的几个子系统出发进行功能的改进以及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其利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RFID、GPS定位技术等,通过对企业车辆资源的统筹管理及车辆行驶信息的有效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企业运输成本[5]。车联网是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的车与车、人与车、车与路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收集车辆运输环境、道路等信息的一种应用系统。是物流运输过程中智慧交通的体现。这样的系统由客户所使用的客户端收集其车辆信息(主要包含其位置信息、车上货物的数量等信息),通过CDMA/GPRS网络定时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并解析存储,然后通过地图反应在车辆管理终端,其逻辑架构如图2。该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运输情况进一步改善,减少当前所存在的货车空载率较高等问题。

其次,物流行业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客户资源,包括客户居住地、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消费水平等一系列的信息。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有了下一步发展的决定权。客户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唯一动力。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物流企业根据自己所掌握信息,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对客户消费以及其需求周期等问题进行预测,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及时的服务。这一改进,对物流信息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在客户服务子系统以及订单管理、仓库管理子系统中,应加入大数据分析预测等一系列的模块,以此来提高订单管理水平、提高库存的有效水平、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其相互作用方式如图3所示。

4 “互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系统发展方向

当前,“互联网+”正在逐渐渗透到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当中,影响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根据物流信息系统的现状以及当前信息化的要求,其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种。

(1)标准化发展。“物流标准化问题确实是长期以来推高我国物流成本的一个原因。”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恽绵在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缺乏y一规范,所以导致物流运行效率不高,物流成本上升[6]。当前,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意义,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中在商贸与物流领域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国内贸易体系,开展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物流技术标准的研制,提高物流效率。

在物流行业标准化的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划分子系统方式多种多样,存储的信息形式也不尽相同,为信息共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标准化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为物流行业提供一致的物流信息平台,使得信息的采集、传输、存贮共享标准统一,为以后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多样化发展。当前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是,物流软件供应商们过多的关注高端市场,喜欢开发一些功能非常齐全的软件产品,这类软件产品价格较高,大型的物流企业通常都会引进。但不适用于占大多数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小型物流企业能够投在物流信息系统上的资金较少,其所需的功能也相对简单,显然,大而全的物流软件并不能为这一类的物流企业解决问题。中小型物流企业因此不敢引进物流信息系统,造成恶性循环,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而中小型物流企业摆脱不了传统物流发展模式。

因此,物流软件供应商应当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多样化发展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为中小型物流企业选择信息系统时,针对其企业进行财务、物流服务水平、功能、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能够为中小型企业建立可供使用的低成本、简单适用的物流信息系统。

(3)自动化发展。当前的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流程需要人工来实现,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出错率。因此,物流信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其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升级现有的系统数据终端,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加快速度。物流信息系统的自动化发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订单管理部分,取消原有的手工填单,在手持数据终端安装身份证自动识别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查、验身份信息以及订单信息,并在大数据中保存,定期分析大数据[7]。其次是分拨中心加大自动扫描识别设备,运用互联网中数据处理方式,合理自动分拣并根据路线分析所得结果安排配送,提高配送速度以及服务水平。物流流程结束后,通过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对客户回访,对不满意的客户及时处理,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5 小 结

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应该抓住机会,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大力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努力使物流业从当前电子商务配套的“配角”,转型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角”。在此环境下,物流企业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扩大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使其成为物流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高物流产业绩效,使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邱建伟,吕晓敏. 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对策研究[J]. 物流科技,2009(1):30-33.

[2] 张平.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减速治理――2015年经济展望[J]. 现代经济探讨,2015(1):5-9.

[3] 郭杰锋,汤磊.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学,2015(6):47.

[4] 霍佳震. 物流信息系统[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周亮. “互联网+”下的智慧物流[J]. 江苏通信,2015(12):12-14.

篇8

关键词:临沂物流;信息孤岛;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62-02

引言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商贸物流产业规模大,有大小物流企业3000余家。在临沂商贸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物流信息平台也快速发展起来,目前已有10多个物流信息平台。尽管如此,临沂地区依然存在着“信息孤岛”的问题。调研发现,不少企业的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程度很低、信息传输速度慢,甚至使本企业内部的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都不能快捷流通,更不消说与其他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形成信息资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孤岛”,大大阻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

相关文献主要是对信息孤岛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进行的研究。万勇等分析了信息孤岛的概念和危害、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拓展连接、推行标准化。杨浣明等分析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孤岛产生的原因,提出改造信息孤岛的对策。李希明等人提出了运用数字资源管理达到消除信息孤岛的观念。阎宇认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高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必须从观念层面上全面理解电子政务,从制度层面上加强法制建设,从技术层面加强与IT企业的协作,从安全层面上加强政府信息安全。

多少年来,各自为政、小农经济思维依然在临沂市物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严重制约了临沂市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区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沂实际,探索临沂市物流信息孤岛现象的解决途径和对策。

一、临沂市产生信息孤岛的原因

临沂市物流信息孤岛产生的原因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原因

1.市场竞争的存在。既然信息系统是服务于企业管理的,那么其设计、功能、实施、效果就必然会受到企业资源、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核心竞争、企业需求的影响,尤其是少量大中型物流企业拥有大部分物流信息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从另一个方面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资源的交流、交易、共享与开发。

2.利益分配体制的缺陷。临沂地区的物流企业在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过程中,信息平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个相关主体的利益和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和保护,以至于形成了利益分配不均、不公、不平、不正的现象,从根本上限制了物流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与交流。

3.微观主体缺乏信任。各个企业之间信任度不够是导致信息孤岛产生的关键因素。在临沂市,由于各个小企业之间沟通不够、家庭作坊式企业众多,兼之政府又没有形成有效的方法对失信者进行处罚,导致商贸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客户之间无法有足够的信任。在信息化的时代,看似透明的数据,也就很难实现共享了。

4.综合素质整体偏低。临沂市从事商贸物流企业90%左右都是小微型企业,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能是其全部资产;而且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整体不高,贪图小利,仅顾眼前而不考虑全局利益,长期发展的微观主体普遍存在,合作、协同、共同发展的格局很难形成,这也是产生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5.信息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临沂市物流信息平台或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些计算机网络软件公司提供物流信息管理软件,或者是企业自主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平台的综合水平一般不高,往往缺乏地方、产业或企业的针对性;很多物流企业购进或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在功能上相互重叠,数据格式也不规范,无法互联互通,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二)社会原因

1.缺乏高精尖的物流专业人才。从国家层面观察,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就临沂市物流市场而言,大部分从业者学历较低,缺少应有的专业训练,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非常匮乏。人才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载体,社会缺少有技术、有想法、会整合的物流专业人才,致使信息孤岛长期存在。

2.临沂市还没有形成信息共享的氛围。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物流信息的有效利用。所谓有效利用是指物流信息平台相关主体对数据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整理,去伪存真,形成完善的知识或技术的链条,然后将其应用到微观的物流经营活动和宏观物流管理中。在临沂市,现阶段还没有形成有利于信息有效利用的社会氛围,还没有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社会机制和保障体系促进这种氛围的形成与发展。

(三)政府原因

政府缺乏引导中小型企业走集成、集约发展道路的有力措施。虽然临沂市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制定了物流发展规划和促进政策,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临沂市物流信息化发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处于滞后行列的事实。再者,由于我国物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更没有相对健全的物流统计制度,物流产业统计严重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而系统、真实、有效的物流统计资料,是各级政府制订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和管理办法的决策依据,是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做出预测、决策和发展战略的依据;也是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物流业定量研究,衡量物流业效率和规模的数据基础。不科学、不完整的物流统计已经制约了物流业向更高层次的合理发展。

二、促进临沂市“信息孤岛”问题解决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针对临沂市商贸物流信息平台的现状,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和保证物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积极引导商贸物流企业,甚至是制造企业走向规范化、集成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投身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当中去,不断鼓励各个层次商贸物流企业行动起来,开拓创新,为临沂市物流信息化的深入开展贡献力量。争取早日建成大型商贸物流信息平台,早日实现信息共享,早日实现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以支撑临沂市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合理恰当地推动大中型物流企业在地方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其为核心,共同致力于开发和完善功能更强大、设计更合理的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这是支持信息技术发展最活跃的力量。在政府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物流业流程和信息平台功能的认识将更加合理、深刻,这不但有助于消除物流平台中信息孤岛,而且将给商贸物流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者,尤其是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资源搜集、整合、提炼、共享的重要性,合理进行信息资源开发规划,形成充分有效的保障措施。

其次,企业与企业之间应该充分交流,积极开展合作,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从管理者自身而言,应该不断学习物流相关产业知识,了解产业发展态势,培养全局思想,考虑长远发展的利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而带动或指导同事发展,最终形成整个物流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

再次,小微型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或者规模较小的信息平台,都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方向,积极配合政府促进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走整合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信息化道路。整合就是将原本相互独立的信息资源整理合并到一个大的信息平台,该平台具备“统一设计,功能协调,逻辑一致”的特征。这个新平台具备足够的内部逻辑一致性,不会存在企业间信息交流障碍,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孤岛问题。

最后,注意选取适宜的信息整合方式。整合信息孤岛有两种方式,一是新建一个涵盖被整合对象所有功能的新平台系统,二是以某个原有信息平台系统为基础扩展增加其他被整合对象的功能。对临沂市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第二种方式更为可行。

(三)社会方面

临沂市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改变商贸物流信息平台间“孤岛”现象。一是社会需要引进相关的技术。建立大型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包括资源整合、平台建立、系统维护无一不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二是社会需要培养和挖掘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社会需要形成“合作开发,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信息化理念,真正实现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愿景。三是进行和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指依据临沂市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国内物流产业的市场竞争趋势,把不同来源和不同规模的商贸物流信息系统或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不断融合,努力实现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新建成的或者通过整合而成的物流信息平台具有集成检索功能,是一种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型商贸物流信息平台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光.政务信息迁网行动打破“信息孤岛”[J].计算机与网络,2015,(Z1):8-9.

[2] 苏静.“信息孤岛”的掣肘[N].江淮时报,2015-01-30(B01).

篇9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管理

“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成立,同时得到了重庆市政府、市教委和市科委大力支持的研究中心,与之并列的还有一块牌子:“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心下设精密位移传感器实验室、纳米时栅微位移测量实验室、高端精密测控技术实验室以及精密机械加工车间。工程中心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宗旨,同时兼顾本科教学与研发工作,以及学科建设等高校任务。像这样一个机构复杂,体制交叉,功能多样,仪器、设备、工具、原材料繁多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其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1-2人,可以想象在实验室管理中有多少不尽人意之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实验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高校实验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笔者曾在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当地物流公司工作,回国后进入该中心任教,一直试图借助国外先进管理工作经验用于实验室管理。本文通过我们的一些具体思路与做法,与同行交流。

1.人员管理

本中心在重庆理工大学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主要人员为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由于人员众多,而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中不能面面俱到,学生在实验时未按要求进行登记,实验完成后实验工具未按要求放回原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多次强调实验登记和工具摆放问题,但效果仍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管理。虽然国内各个学校在总体方针中确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实验室各学科、功能和用途不同,使得这些宏观管理办法并不适合实验室的管理,因此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2]。国内大学通常都是由一位老师对多个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各个实验室情况不同,使得管理有些混乱。而英国朴次茅斯大学许多个学生实验室都有一位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在实验室中有一个用玻璃窗分割出来的小房间作为实验室管理老师的办公室。朴次茅斯大学的实验室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使用是通过学校课程管理系统进行预约的,由于有专职实验室老师进行监督管理,学生们都能够自觉按要求进行试验,并保持试验室的整洁。而国内实验室管理人员较少,学生对实验室保持整洁的意识也相对较差,所以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国内许多实验室都是以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强制约束学生,但效果并不满意。本中心结合朴次茅斯大学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与国内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人制人”,由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课题分组”而不是按年级分组或按实验室进行分组。按年级分组似乎便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同一个试验可能由多个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实验室的使用管理来看并不合适,按实验室的使用进行分组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同一个试验可能会使用多个实验室。本中心按课题进行分组(如图1),每个课题组都有专门的导师及各个年级的学生,在每个课题组中选出一名助管同学,配合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试验的准备和清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室卫生的保持及实验器材的整理。在这种机制下,较少的实验老师只需主要对助管同学进行管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国内的现状,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培训[3],使其快速熟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赏罚制度可以提高大家的自觉性,长期监督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入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统计。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肯定将更有助于实验室的管理及对学生的监督。

2.设备管理

随着本中心实验室不断发展,购置的设备越来越多,对设备的整理、摆放、登记、维护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没有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习惯只有仪器设备的物和帐的原始记录,而忽视了人员变动后的帐和物的实时核对,甚至出现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现象[4]。由于每个人的记录格式不尽相同,因此给数据统计和记录交接带来了诸多不便。实验室的设备是由各个老师申请,学校采购中心统一采购的,大部分设备信息都是由各个老师和采购中心掌握的,而实验室内部并没有做统一的整理和登记,这就导致在设备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联系到供应商进行售后维修或维护,从而耽误了实验工作进度。有时新设备到货后,出现无处可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仪器设备的摆放进行统一的规划,没有及时与实验室管理人员沟通,不但浪费时间,也影响实验室的整体美观。实验室有些大型设备使用率不高,闲置时间长[5],缺少定期的保养维护,而且能够熟练使用的人员也十分有限,在临时使用时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仪器设备是进行科学研究和验证实验的基础,管理好仪器设备是对实验安全、实验准确性和实验真实性的有效保障。仪器设备验收合格自投入使用之日起,设备管理就进入到了一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6-7]。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设计中,我们借鉴了市场上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引入SKU(stockkeepingunit),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对于放置仪器的柜子和仪器设备进行系统的编号成为库位编码,将仪器设备的SKU编码与库位编码相对应,这样做不但便于查找,也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立格式统一的仪器设备电子档案,需记录仪器编号、库位号、名称、购置日期、售后电话等重要信息,利于今后查找。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借用参照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管理,都应该进行预约登记制度,不但便于管理,也能够责任落实到个人[8],保证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对仪器设备的保护。贵重设备需要进行网上申请,登记使用日期、内容、人员等,通过审批后方能使用,也便于今后上级部门对仪器使用情况的检查。仪器设备的说明书也要进行统一管理[9],随用随借,并且进行电子备档,方便多人同时查阅,也能避免因说明书丢失带来的麻烦。

3.系统管理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能够提供实验室各种信息储存、交换和统计分析的网络化平台,实现数据网络化共享、无纸化办公、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10-11],但是目前很多实验室都没有真正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能够促进并带动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12-13]。以前本中心的实验室只有简单的指纹门禁系统,而且并未接入网络,只能进行简单的身份认证识别,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设备、工具、资料的使用、借用记录等都是通过纸质表格记录的,不利于查找和保存。缺少有效的电子监控,实验室乱拿乱放的现象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没有实验室预约系统,实验室的使用变得比较混乱,实验室的随意使用使得管理人员无法有效进行监管。因此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由摄像头,门禁系统,设备终端控制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组成的立体化监控管理网络能够有效地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整洁及数据的统一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各个公司的ERP系统,高校的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政府部门管理系统等都是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体现,因此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是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方向。使用网络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本实验室的下一步目标(如图2)。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图书借阅和实验室的设备借用,阅览室和实验室的预约,在系统中对于学生的分类管理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货物的采购和设备采购,货物中转和设备转移,货物出库和电子元器件的领用等也都有相似之处,因此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实验室管理系统借鉴的。网络摄像头及指纹门禁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使用终端控制设备能管理和记录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14],借鉴企业的ERP系统也能够实现实验室日常办公的人员,设备记录管理。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管理系统及硬件,并与学校一卡通系统联网,就能够更加容易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管理。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军队资产 精细化管理 问题 措施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对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它通过找准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逐个完善目标流程,落实管理责任,最终建立低耗、高效的管理模式。实施资产精细化管理,旨在通过精确量化、合理安排,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然而,在推进军队资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受到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标准缺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影响,军队资产精细化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与保障新时期强军目标和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要求存有差距。如何解决当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是当下很值得思考和关注的。

一、重要意义

(一)防止资产流失

资产精细化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活动、明确管理责任、约束管理人员,特别是加强对处置环节的监督管理,把资产处置情况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挂钩,与单位领导的政绩挂钩,最大限度地防止资产流失。

(二)节约军费投入

资产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确计算、合理规划,削减不必要的购置开支。在经费投向投量上,充分考虑单位的财力物力可能和外部影响因素,强调达成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支出,最大程度地节约军费开支。

(三)提高保障效益

资产精细化管理,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强资产的调剂使用,减少资产的闲置浪费。在资产调剂方面,依托现有网络技术手段,主动跳出本单位、本部门的小圈子,拓展到更大的范围调剂使用,最大可能地提高资产保障效益。

二、矛盾问题

(一)管理理念陈旧

目前,各单位在资产管理上主动作为的意识不强,部队往往缺乏“物就是钱”的概念,在资产管理中“重供轻管、重钱轻物”的观念长期存在,对实物资产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出入库手续简便,登记核算不准确,底数不清,管理比较松散随意,资产管理工作只停留在登记上报的表面工作上,缺乏对资产使用“从无到有、从好到坏、从坏到无”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意识,很难有效提高军队资产管理工作质量。

(二)管理标准缺失

军队资产管理标准的缺乏导致目前资产管理精细化水平普遍不高,各单位资产管理随意性较大。一是资产供应标准不健全,有些资产供应标准设置不够详细,致使少数部队出现某些资产短缺,某些资产重复购置。二是资产使用标准缺失,对资产使用时限、使用要求等规定不足,致使某些资产超期使用、某些资产过早报废。三是资产管理考评缺乏统一的标准,受主观意识影响较大,不同部门考评同一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如财务部门考评资产管理主要侧重“在不在”,事业部门考评资产管理侧重“用不用”。

(三)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军队资产管理系统虽然改变了过去手工记账的方式,但是在信息收录上,资产管理仍需要在会计账、资产账中同步录入,数据不能相互提取和比对,给财务人员带来较多的重复劳动。由于缺乏统一的全军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资产信息不能共享,各级、各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资产需求、使用、管理等情况,造成调配调拨渠道不畅,使用效率低下,不能根据资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无法为单位决策提供依据。

三、对策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党委统管力度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各级党委对资产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各级党委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军队资产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改革任务,是形势所迫的现实需要,是提高经费保障效益、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具体举措。要把资产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党委理财的重要议程,摒弃经验型和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要彻底转变观念:一是从单纯保平衡向综合讲效益转变,二是从粗计成本到精打细算转变,。三是从重钱轻物向钱物并重转变,把资产利用率作为考评预算编制的重要指标,确保军队资产管理低耗、高效运行。

(二)健全标准,构建科学配置体系

科学合理的资产编配标准是搞好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可以有效解决军队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效益。要根据单位编制、使用任务、职能需要、环境条件、资产使用周期及经费标准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财务部门统筹、事业部门为主、党委集中审核、报军以上单位批准的程序组织实施。在制定过程中,一要明确责任分工。首先细化各事业部门资产标准拟制职责,提出拟订时限,而后各级财务部门及时对事业部门上报的资产标准进行汇总平衡,形成本级资产标准方案,报党委研究审核通过后,逐级报至军级党委审批。二要细化标准类型。合理区分机关与部队、战斗部队与保障部队、集中驻防部队与分散执勤部队资产标准,既要考虑到每个单位具体情况和担负的任务,做到量体裁衣,也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同类型单位或部门资产标准基本一致,保持相对统一规范,增强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要贯彻厉行节约要求。在资产编配标准制定过程中要不遗余力地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的指示精神,充分考虑经费的供应可能,不能超出经费保障能力制定资产标准,影响资产保障效能。

(三)创新手段,突出资产动态管控

管理与技术的融合是科学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推进资产精细化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同样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重点是对资产实行动态管控,一是借鉴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推广条形码录入技术,对资产进行分类编码,实行一物一码,唯一标识。利用短波通信、无限射频等技术,与系统资产数据实时核对,实现对实物资产管理的定人、定物、定位,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二是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军财工程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和《军队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简化当前资产账务处理环节,涉及有资产的经费会计账务处理时,必须在会计账务中进行详细资产登记后方可入账,在资产账务处理时,可直接提取会计账中相应的资产数据,做到会计账务和资产账务无缝链接。三是构建全军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应按照行业规范,全军统一建设标准、口径和程序,整理收集各级、各部门资产数量、价值、所处状态、效用功能等基本资产信息,做到各级单位、部门数据互联,实现资产管理可视化和资源共享。在大范围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对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对同单位部门间实行无偿调剂,对于单位间的调剂实行有偿补助调剂。

(四)打牢根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军队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资产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因此,必须下大力度加强资产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适当增加部队财务部门编制数量和技术岗位,延长财务人员工作年限,同时在选拔任用上要适当拉开人员层次,利用多种渠道吸收年轻有为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财务人员的梯队建设,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是健全人员考评机制。资产管理部门每年对所属部队的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评,对资产管理情况逐项打分排名、讲评通报,并将考评情况作为财务部门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三是加强专业培训。结合部队实际,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工、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与部队、地方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平台,采取以岗代训、岗位轮换等培训形式,大力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专项培训,不断提高资产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使之能成为军队资产管理发展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