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垃圾处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7 17:0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垃圾处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试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场地联合、加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州县(市)扶持,乡镇(农场)主抓,村组(场队)联动,村(居)民参与,健全完善乡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增强乡村居民环保意识,努力实现全州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全覆盖”
发展目标
全州三县(市)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面提升全州31个乡镇和10个农场现有垃圾场的规范管理,配备垃圾运输设备,建立健全垃圾清运处理及收费制度。2015年底前,2012年底前。全州每个村组(队)至少建有1个垃圾池,全面建立“户分类、村(队)收集、乡镇(农场)运输集中处置”乡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使全州乡村垃圾收集率达到9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85%以上,乡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沿江沿河沿路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队貌明显改善。
主要任务
整合乡镇和农场的环卫人力资源,建立健全乡村垃圾处理及环境保洁队伍。以乡镇环卫站为依托。进一步健全乡镇(农场)环卫机构和队伍建设。村寨和农场生产队,按照每3050户农户或家庭配备12名环境保洁员的标准,建立乡村垃圾清扫和环境保洁员队伍,保洁员工资待遇可采取农户(居民)共同出资的方式解决,乡村保洁工作也可采取农户(居民)轮流清扫的方式。要制定村规民约和场规队约,落实垃圾分类、定期清扫,定点堆放、定点收集、定期清运等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
根据人口状况和居住条件,添置和建设乡村环境保洁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各村组(队)要因地制宜。设置若干个垃圾箱和垃圾池,配备垃圾清扫工具,有条件的村委会、农场生产队,要配备清运车辆。偏远和不能将垃圾集中运至乡镇(农场)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的村寨和生产队,要根据地形特征,就地就近选择适当地点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
对具备基础条件的要逐步完善有关处理设施,3.加强垃圾处理场的管理。加强对现有乡镇和农场垃圾处理场的管理。把垃圾堆放场提升建设成为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对不具备基础条件的要科学规划,另行选址,以适应长远发展需要;对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处理场,可以采取焚烧、填埋等简易处理方式,尽量做到规范有序堆放,以延长垃圾处理场的使用年限;对垃圾处理场的道路、倾等应定期维护,减少垃圾清运过程中的漏洒和垃圾处理场内不规范堆放的现象,避免二次污染。
二、运作模式
可采取一种或多种方式,针对我州农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乡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逐步使垃圾随意堆放和丢弃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县(市)处理模式。城市近郊的乡村和农场生产队。
采取户分类、村(队)收集、乡镇(农场)统一运输至县(市)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办法。
应充分发挥城镇垃圾场或处理点的功能作用,乡镇(农场)处理模式。主要交通沿线及城镇集镇周边的农村、生产队。采取乡镇(农场)村(队)联合、联动的方式,统一将垃圾清理运送到乡镇(农场)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可以采取以行政村、生产队或自然村为单位建设简易、符合卫生消毒要求的垃圾填埋场进行自行填埋处理,村(队)处理模式。边远农村、生产队的垃圾。或者进行定点焚烧,同时结合堆肥、生态处理等方式进行处理。
三、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乡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任务。把乡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目标,细化标准措施,认真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篇2
一、发扬成绩,查找不足,坚持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秀美重大任务来抓
2014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成效显著。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工作经验被写入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报告并在全市推广,205国道美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建设荣获全市第一名,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作获全市第二名,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同步推进,实现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建立了“分级创建、分类管理、分级考核”的工作方法,加强中心村建设,按照省级标准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参照省级标准建设11个县级重点村,以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建设23个乡镇自主创建村,实现了全县63个村和社区(县城5个除外)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同时,强力推进205国道美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建设,进行绿化、美化、洁化、亮化,示范效果明显,成为我县对外展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二是着力拓展增点,全面提速风情小镇建设。实施了三溪、庙首、白地、兴隆4个第二批风情小镇建设工作。重点开展集镇街道、过境公路沿线建筑墙体立面改造,打造示范段,结合绿化提升及节点、水系景观打造,较好实现了集镇面貌的迅速改变和整体功能的快速提升。
三是着力巩固提升,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3月底前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全覆盖,其中农村垃圾清扫、清运处理一体化运行比例占市场化的87%。在所有中心村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推广农户生活垃圾“两桶分类法”,实现中心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全覆盖。结合“三线四边”环境整治,集中对村旁屋边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对脏乱差环境进行整治,村庄环境明显改观。
总的来看,2014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基层群众的肯定。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美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村庄规划相对粗糙、精品村数量偏少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建设秀美、加快绿色崛起的关键之年。全县上下务必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造福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作为事关秀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谋势而动,乘势而上。在建设目标上,要将美好乡村建设融入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在建设主体上,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联建机制;在推进手段上,注重机制、管理创新,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在工作重点上,要坚持以中心村建设为龙头,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今年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思路,以秀美提升年为抓手,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心村和风情小镇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重点任务是:建设5个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打造10个县级美好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着力推动“三线四边”提质。面对新目标、新挑战,我们要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取得美好乡村建设新成效。
第一,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在中心村规划建设上迈出新步伐。中心村规划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在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建设重点,着重抓好一批有特色、过得硬、可借鉴、能推广的示范样板。
一要抓住关键,做实中心村规划。规划是引领中心村建设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安排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村庄发展的蓝图。我们要将今年5个省级中心村、10个县级特色村建设规划编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龙头统筹推进,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理性务实,多点问题意识和民生考量。各地要及时高质量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差异性规划建设,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基础,导入乡村旅游元素,促进美好乡村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二要立足实际,突出建设重点。省级中心村建设,要融入旅游元素,充分挖掘特色农业、山水生态、历史人文、乡土文化等资源,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年要突出打造1—2个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县级中心村建设,重点开展主题创建,建设美好乡村旅游特色村,力争实现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巩固“分级创建”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工作成果,重点是将一批县级创建村提升为备选省级中心村,将一批乡镇自主创建村提升为备选县级创建村;其他自主创建村重点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总的要求是,建设内容要切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优化,要把中心村建设重点放在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村庄道路、危房改造、村庄拆破改旧、绿化亮化、沟塘清淤等方面。要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充分保留古迹、文物、古树,不允许搞大拆大建;要加强森林村庄建设,增加村庄绿化覆盖;要参照省级标准中心村“11+4”指导性配置要求确定公共服务建设内容。有条件的村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和财力状况,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条件不具备的村,在硬件标准上不盲目攀比,杜绝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形成新的不能化解的村级债务。
第二,进一步落实工作举措,在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上务求新突破。要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整合美好乡村建设资源,沿205国道打造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精品线路沿线所有中心村要以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突出旅游元素,打造节点景观,提升村庄品味,将沿线中心村打造成精品线路上的亮点。精品线路沿线自然村要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重点抓好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拆破改旧等工作,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旅游线路整体景观效果水平。要加大精品线路沿线风情小镇的发展扶持力度,重点开展以“硬化、绿化、亮化、洁化、美化”为内容的“五化”工程,开展集镇秩序整治、建筑墙体立面控制,结合绿化提升及节点、水系景观建设,着力将集镇打造成旅游节点。
第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三线四边”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分类减量化。有关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总结提炼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分类减量处理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瓶颈,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工作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常态化、长效化。要通过建立乡镇、村、组三级监管体系,完善乡镇干部联系、村干部包片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和分类减量处理工作的宣传、引导、监督和管理。要严格实行季度明查暗访和年度考核,体现奖惩激励。要加强经费保障,执行分级筹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经费制度,在保证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乡镇按不低于10元标准筹集的同时,按农户人均每年12元的保洁费标准由村承担或向农户收取,这方面各乡镇、村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要继续抓好1个市级、5个县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推广“两桶分类法”,抓好一批叫得响、做到位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典型村,不断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由中心村向周边自然村延伸。这里提醒大家,国家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5年治理行动计划,省里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3年行动计划及治理验收标准也即将制定下发,我县将积极争取上半年向省级申报验收,市美好办在农村垃圾处理考核工作中也引入了第三方开展季度暗访检查,并进行年度考核,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务必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在落实措施上下功夫,在实绩实效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垃圾处理的常态化,经得住检查,经得起考核。
二要巩固提升“三线四边”整治成果。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整治,强化管理,开展“三线四边”提质行动,对全部中心村、精品旅游线路沿线村、“三线四边”沿线村庄的村房屋边环境进行整治,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加大拆破改旧、卫生改厕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实现所有中心村和精品旅游线路沿线村庄“两无两化”全覆盖目标。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迅速掀起美好乡村建设新热潮
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年度目标,进一步明确责任,早谋划,快行动,合力推进,迅速掀起美好乡村建设强大声势,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美好乡村建设任务最终是落实在乡镇和村一级,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首问之事,常抓之事,提高认识,加大力度,重大事项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抓好,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实行美好乡村项目化管理和问题导向管理,省、县级中心村均要及时研究制定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时序进度,向县美好办备案,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保证工作领导有力、持续和常态。
二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引导、激励机制,统筹使用省、市、县级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建立涉农项目与美好乡村建设对接制度,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制定美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考核办法,体现“奖补”激励。健全联建机制,大力推进县、乡镇、村、户四级联创,继续实行县领导和县直单位联系帮建制度。建立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促共建机制,围绕全域旅游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培育旅游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美好乡村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政府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方式,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对村级公共设施的有效管护。
篇3
1.1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开展乡村旅游的城乡地区本身垃圾处理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普遍存在。此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餐饮业户的餐饮垃圾、游客丢弃的无机类垃圾及有机类垃圾。
1.2建筑垃圾污染
建筑垃圾污染主要指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进行食宿、娱乐、游览等设施建设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垃圾对土壤、水体、空气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工地的噪声污染。同时包括盲目兴建豪华人工建筑物与乡村环境不协调造成的视觉污染等。
1.3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等机动车的噪声、游艇船舶的噪声、音响设备的噪声等,这些源自城市的声音打破了乡村宁静的生活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乡村旅游的初衷。
1.4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为了从事旅游商业经营,如果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与污染。除此以外,乡村旅游的经营业户随意堆放、倾倒或者垃圾填埋行为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当然,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也会破坏自然生态和谐,带来相应的污染。
1.5开发利用不当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有的地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引进社会资本,虽然发展了旅游,但也带来了农村旅游滥开发的局面。很多投资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侵占生态良好的耕地和林地,而在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又无法有效利用这些土地,造成耕地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1.6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
有的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给环境带来的隐患不可逆转。砍伐树木,炸山平地建停车场,开挖河道,造成河道渐深、河堤松弛,水土流失严重。
2乡村旅游中常见污染问题的防治
2.1水污染的防治
乡村旅游水污染的防治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乡村景区内不得进行工业项目的建设,并应严格控制周边地区的工业建设项目,杜绝工业污染源。同时要防止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向农村转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保障食物供给环境的安全;重视乡村景区内生活污水和厕所污水的处理,必须要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之后才能排放,不得随意向饮用水源或观赏水源排放生活垃圾和污水。同时对旅游者也要重视环保宣传,提醒旅游者不要将垃圾等废弃物投入溪流、湖泊或海洋中;开展水上游乐项目的村落,水上游艇应协调好非机动船和动力船的比例,各种水上游乐设施的使用要以不污染水源为前提。
2.2大气污染的防治
大气污染目前在我国形势严峻,因此一定要重视这一方面,使乡村空气可以更加清新。
(1)乡村旅游区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例如厕所、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设施应建在主要游览区全年主导风向或旅游季主导方向的下风侧。
(2)改进燃烧设备,改变燃烧结构,推广除尘设备。一方面要改进燃烧设备,使燃料能够充分燃烧,减少烟尘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尽量杜绝焚烧秸秆等行为。
(3)控制交通污染,核心旅游区应尽量控制机动车辆入内,推广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减少由于尾气排放带来的大气污染。
2.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1)旅游垃圾的收集
在乡村旅游区内,要配备充足的垃圾收集设施,这些设施中可以包括一部分固体垃圾箱,也可以在旅游旺季在游客集中的区域临时增加垃圾箱。有条件的应分类收集,引导游客垃圾归类处理。尽量设立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场,并且要选择远离水源的地方。旅游旺季时,要保证垃圾每日清运。
(2)旅游垃圾的处理
旅游垃圾的处理可以根据农村的特点,将垃圾处理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可以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垃圾集中在一起,形成可循环使用的生态使用机制。同时,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可腐和无污染性的垃圾可就地填埋处理。
2.4土壤保护
对于乡村旅游区的土壤污染,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首先要从控制污染源着手,同时提升土壤自然净化能力。在游客中普及土壤保护知识,使游客认识到践踏行为对土壤和植被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农用水源和污水灌溉的管理,避免带有不宜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3关注乡村旅游的环境保护,推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维护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走生态效益型的道路,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地开发利用。开发之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避免破坏性开发。认真核定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确定适当的游客容量,通过游客容量的控制,避免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减少有害物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回收的一次性用品和塑料制品。鼓励旅游者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3.2保护特色的乡村文化环境
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对质朴的乡村文化带来了相应的冲击。在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中,文化原生态的保护尤其重要,现代社会中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创造的,唯独历史遗迹、传统民俗是无法重现的。一旦遗失或者破坏都很难复原,因此要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能随意构建乡村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另外,还要考虑当地居民的适应能力,以及居民与游客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自发达地区的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的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不给予引导和关注,会异化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篇4
一、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路线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法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处理方法及维持治理意义上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和程序,可分为软、硬两类方法。软方法主要指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治理除包含垃圾处理外,还包括垃圾管理及政府与社会互动等层面对垃圾处理的作用,软方法虽然不能引起量变,但对后续回收、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列入垃圾治理方法之一;硬方法主要指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传统上,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指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三类,没有包括分流分类与物质回收利用,前者在以消纳垃圾为首要目的时代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后者因物质回收利用权属经贸部门而未被垃圾处理管理部门纳入垃圾处理范畴。由此可见,目前应综合评估的垃圾治理方法有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填埋处置八种。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乡镇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准则依先后顺序为无害化、资源化、节约资金、节约土地、居民满意和减量化6项。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无害化和资源化,尤以无害化处理最为重要;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解决垃圾处理资金短缺需要节约资金;资源节约与保护及经济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要求节约土地;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居民满意;循环型社会系统建设要求资源化和减量化。在此先后顺序条件下,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填埋处置八种治理方法的权重,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四种硬方法的权重相当,不存在谁先谁后或谁好谁差的选择问题,只要能落地,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都可选用。
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分流分类应优先于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考虑到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需要举国机制及配套政策,非一座城市更非一个乡镇可以独立推动,当地政府仅能选择性地落实此制度,因此,当地政府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地推动垃圾分流分类,为提高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的效率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3、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是最为优先选用的治理方法,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出台垃圾收费、奖励与惩罚等经济措施,出台政策鼓励垃圾治理科技创新与进步。
综上所述,乡镇农村垃圾治理应大力善用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优先推进垃圾分流分类,因地制宜地推进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
二、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流程
垃圾治理过程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流动就有方向,有必要理顺流程。尽管从处理效果来看,一些治理方法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选择问题,但从物流角度来看,还是存在排序问题的。根据上述综合治理方案,可给出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流程(见图1),该治理流程包含三方面信息:一是明确垃圾治理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关系,二是明确各环节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作业主体,没有给出资金等方面的信息。
垃圾治理流程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村民和社会组织。政府是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同时也可参与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等垃圾处理作业。企事业单位、村民和社会组织是垃圾治理的主要作业主体,应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涵盖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垃圾收集与转运、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能量回收与填埋处置五个环节,可能的物流共十八种方式(见表1)。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应建立专门的收运队伍,定时定点收运,大件垃圾及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也可采用电话预约收运方式。垃圾收运由生产者或生产者委托的收运单位、垃圾处理企业指定的收运单位和政府授权委托的收运单位三类承担。生产者或生产者委托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农资垃圾包装物和失效农资产品的收运;垃圾处理企业指定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无毒无害的一般废弃物的收运(有些地区由事业单位承担);政府授权委托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及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的收运(有些地区由事业单位承担)。
区(县级市)应合理规划乡镇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设施宜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服务区域,宜以中、小规模为主。热转换(能量回收)与填埋设施宜以一个或几个镇为服务区域,宜以大、中规模为主。乡(镇)政府应保证适当处理能力的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设施正常营运,区(县级市)政府应保证适当处理能力的热转换与填埋设施正常营运。填埋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应具备一定的填埋库容。
三、落实乡镇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方案的重点工作
(一)建章立制,促进乡镇垃圾治理法治化
建立健全乡镇农村垃圾管理机构,编制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规划和管理办法、乡镇保洁与垃圾处理经费管理办法、垃圾计量管理办法、设施建设与营运需求执行办法、垃圾处理服务购买与分配办法、设施建设与营运监管办法、垃圾处理考核办法等,完善乡镇垃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理顺区(县级市)、乡(镇)、村委会和居民联动机制,建立垃圾处理服务购买与分配机制,建立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垃圾处理考核机制,建立垃圾处理设施监管机制,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乡镇垃圾治理法治化,推动乡镇垃圾治理稳步发展。
(二)因地制宜,推动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案具体化
一是建立农资垃圾收运队伍。供销社下属农资公司专营农资,有能力承担农资垃圾的收运,这是农村地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有利条件。农村地区应理顺城市管理(环卫)部门与经贸部门(供销社)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供销社的优势,引导供销社代表农资生产者回收利用农资垃圾,鼓励供销社代表村民回收利用农产品垃圾。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生物转换方法。可供选择的生物转换方法有饲料化、特种酶制取工业乙醇、蚯蚓(蟑螂)堆肥、堆肥和厌氧发酵制沼。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的技术较成熟,机械化程度高,占地较小,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具有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但生态风险难以预测。特种酶制取工业乙醇目前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有待对原料成分、操作参数等进行系统研究,商业化用于餐厨垃圾处理还有待时日。蚯蚓堆肥投资少,简单易行,但土地利用效率低,一般只适用于餐厨垃圾分散处理,1亩地每年只能处理100t有机垃圾,生产2-4t蚯蚓和37t高级蚯蚓粪,蟑螂堆肥也具有类似特点。好氧堆肥技术简单、成熟,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垃圾、秸秆等农林垃圾的处理,但占地大、周期长、臭气难以控制、产品销路不畅,宜控制在中小规模,缺氧堆肥(沤肥)也具有类似特点。厌氧发酵制沼占地小,资源化与减量化效果好,臭气易控制,具有推广前途。各地可根据有机垃圾的产量、性质、土地及资金等情况,选择适宜的生物转换方法,对于人口较多的自然村、行政村或更大服务区域,可采用厌氧发酵制沼,对于人口稀少或偏远乡村,可采用沤肥或蚯蚓堆肥等适合于小规模处理的方法。
三是建立与治理流程相适应的资金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控制资金投入,确保资金链环环相扣。
(三)创新突破,建设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试点
建设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工程,探索垃圾处理各环节及其组合方式的优化,引入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及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开发与开放乡镇农村垃圾处理服务市场,创新垃圾处理服务模式,积累产业化经验。由试点晋级示范,再到推广,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镇)、一乡(镇)带一片的良好局面。
四、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案例
(一)长沙市乡镇垃圾治理模式
长沙市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在偏远山区、经济实力差的乡村,实行分类收集、就地填埋模式。要求农村做到“三有”:户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乡(镇)有垃圾中转站;做到“三无”: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为了强化乡镇干部及村干部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长沙市决定每半年组织评出“十佳乡镇十佳村”和“十差乡镇十差村”,评比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同时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不讲卫生的乡镇,在评选中将被“一票否决”。
篇5
【关键词】垃圾处理 现状 问题 建议
在我国,农村区域占国土面积的90%,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污染已逐渐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形式。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根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3亿t,约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75%,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
近年来,为应对农村生活垃圾产出量逐年上升的趋势,黄山市采取了清洁工程全覆盖,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为例,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发放问卷,深入访谈等形式,了解郑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却日益显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安徽省黄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时期黄山将实现综合实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生态环境更佳、城市乡村更美、文化特色更浓、人民生活更好、文明程度更高的目标。近年来,黄山市政府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引进资金和第三方进行垃圾处理工作,但农村垃圾处理仍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黄山市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歙县区域概况
歙县郑村镇位于歙县城西郊,距县城五公里,北邻富埸镇,西、南与徽州区相毗邻,是国家级著名旅游景点棠樾牌坊群、郑氏宗祠所在地。方圆42平方公里,距县城8公里,距黄山机场30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57人,全镇地势平坦,村内、村间水泥、柏油路相连接。皖赣铁路、慈张线穿境而过,丰乐河沿埸田、梅村、向杲、郑村、潭渡村顺势而下。
本文结合歙县当地具体情况,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郑村镇进行调研,走访了郑村和潭渡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实地调查了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郑村镇村民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看法,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对于垃圾的处理是否正确。
访谈法:对郑村镇垃圾处理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郑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村民处理垃圾的方式
在收集的数据中显示,村民平时大多选择将垃圾丢在固定地点,所占比例高达81%,,很少人选择将垃圾掩埋、焚烧、直接丢在河道或路边,所占比例均小于10%,分别为7%、8%、4%(见表1)。从数据可以看到,居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合理,并没有乱丢乱放,这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个十分可观的现象。
(二)垃圾收集点的情况
所调查的100名居民中,有92人表示在自己的家附近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剩下的8人则表示自己家附近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这说明歙县的垃圾收集点摆放较为合理,有助于居民整理垃圾,不同于以往在农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处理点致使居民随地扔垃圾的现象。
而在这些当中,85%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收集点,政府会定期派人来清理。只有8%的村民表示垃圾收集点是由自己去清理的。而有4%的人说自己家附近的垃圾收集点无人清理,剩下3人则表示自己不清楚垃圾收集点的清理状况(见表2)。大致来说,如今歙县的垃圾处理已经较为可观,政府也十分关注垃圾清理,这对于歙县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我们所了解,歙县垃圾处理主要由清扫保洁公司全天保洁,在农村设置各个垃圾桶然后由政府雇人每天清理。将清理的垃圾收到一个比较大的垃圾房里,目前城区有两个垃圾处理中转站。这些垃圾收集起来后压缩拉到屯溪进行填埋处理进行标准化排放。
(三)所在村环境状况
由表2可以看到,被调查者所在村的环境是比较好的,其中只有4人表示感觉自己村环境不好,垃圾很多很脏。分别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村的环境很脏、个别比较脏、比较清洁,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歙县的环境是良好的,村民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比较满意的。这可能与垃圾收集点的存在有很大关系。
而对于环境不好的主要原因问题上,村民缺乏环保意识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农村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所以在环保意识上也是较为缺乏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是环境差是因为村里没有集中地垃圾收集点,以及政府缺乏宣传,对垃圾处理不够重视。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的经济不够发达,缺乏必要的完善的设施。而政府可能更注重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被调查者对所在村垃圾处理的满意度
总体来看,歙县的垃圾处理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但是表示非常满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的居民只占被调查者总体的5%,说明还是有很大空间去改进农村垃圾处理的。有一半以上的群众觉得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是令人满意的,也有34%的人士认为一般,因而总体来说歙县的垃圾处理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五)环保宣传的力度
从表3来看,歙县的环保宣传力度不大,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说是经常有环保宣传的,也只有34%的人士表示偶尔会有环保宣传,而表示基本上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宣传的也占到了34%,说明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并不到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六)村民对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多设置一些垃圾收集点和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是广大村民热切希望的。另外还有一些人建议建垃圾站并且政府来统一处理。还有少部分人则是认为是对垃圾进行处理后作为肥料,以及让政府补贴建沼气池。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决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动上,在前期的改进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论
(一)歙县农村垃圾处理现状总体较好
第一,村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合理,乱丢乱放现象非常少。调研发现,仅有4%的村民将垃圾直接丢在河道或路边。
第二,垃圾收集点的设置和处理较好,村民对于周围环境较满意。调研发现,92%的被调查者家附近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其中85%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收集点,政府会定期派人来清理。大多数村民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比较满意。
第三,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垃圾的处理。调研发现,近年来,省政府和中央财政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来保护生态环境,歙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垃圾的处理,积极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机制,进行“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歙县未来的农村垃圾处理将会越来越好。
在所调研的对象中,大部分人都建议能够多设置一些垃圾收集点,也有一大部分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宣传,以此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另外还有一些人建议说建垃圾站并且政府来统一处理。还有少部分人则是认为是对垃圾进行处理后作为肥料,以及让政府补贴建沼气池。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决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动上,可能前期的改进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二)存在的问题
歙县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农村垃圾目前无法达到无害化处理。由于技术缺乏和成本较高,目前歙县农村垃圾处理只能尽量减小污染而不能完全达到无害化处理。
第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加上偏远山区农村居民分散不集中,导致垃圾处理过程艰难,难以顾及到每个人。
第三,村民环境保护观念不够。调研发现,歙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保洁意识相对较差。村民小农意识浓厚,集体意识不强,希望扔垃圾的时候垃圾箱离自己越近越好,可是垃圾箱的摆放却又希望离自家越远越好,加大了垃圾处理的难度。
第四,政府环保宣传力度不够。调研发现,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说是经常有环保宣传的,表示基本上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宣传的占到了34%,说明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并不到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五、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墙报和文艺活动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 帮助农民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法规, 使其充分认清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提高其环境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农村垃圾处理的相关投入不足,这会直接导致处理中的各种困难,比如收集缺钱,从而导致收集不积极;比如清运成本大,从而不及时清运等。这些都明显需要更多、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统筹发展,其中城乡统筹是重要一环。垃圾处理不能把城镇和农村割裂开来,有必要建立专项资金和财政转移资金,投入资金人力,做出长远规划、完善制度、多方筹措,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三)政府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得垃圾站点等位置更加的合理
通过调研发现,歙县部分农民对垃圾站点的设置不够满意。政府应完善环境保护的规划,合理设置垃圾站点。
第一,可以新建、补建收集站。补充建设一批环保型收集站,结合新区建设、老旧小区出新和道路、绿地建设,设置建设垃圾收集站。
第二,升级改造保留的收集站、转运站。根据场地条件,对保留的站点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压缩工艺,设置负压抽风除臭系统,实现密闭化作业。
第三,分流超负荷运行收集站的垃圾量。对卫生防护距离满足要求,但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的收集站,通过大型转运站使用、选址新增收集站、升级转运站、将垃圾分流至周边条件较好的转运站或调配垃圾车直收直运等方式,降低日转运规模,变为带压缩功能的垃圾收集站,减少扰民现象。
参考文献:
[1]杨荣金,李铁松.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J]. 環境科学与管理,2006,(7).
[2]张卫明. 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金霞,李玉敏,白军飞,等. 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污特征、处理现状与管理[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
篇6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为目标,努力构建多元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农民卫生意识,增强农民健康素质,弘扬健康文化,规范公共行为,践行公共道德,优化公共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工作目标
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加大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确保集镇、美好乡村示范村、主干道沿线、村庄的环境卫生整洁。
实施方法
(一)、垃圾处理中心建设的配置和建设
1、果壳箱、垃圾桶配置。乡镇所在地单边每50米设置一个果壳箱,办公楼、集市等人口密集场所按使用面积每240平方米设置一个果壳箱,并配备两个垃圾桶。
2、垃圾清运车配置。由保洁员自配,每天清运一次垃圾。待县政府统一采购垃圾清运车后,定车定岗。
3、保洁工具配置。每个保洁员配备一部垃圾车。扫帚、铁锹等相关工具,保洁员自配。
(二)、垃圾处理模式
户分类。即农户可采取“户前三包”和“村规民约”相结合的办法负责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并将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后,倒入相关垃圾桶内。
保洁员收集。各村保洁员每日对辖区内进出口道路等公共场所及每户门前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清运,运到镇政府指定位置进行掩埋或焚烧。
(三)、垃圾分类减量模式
采取三级分类的方式。一是村民初级分类。由村民在垃圾收集之前要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二是保洁员再次分类。由保洁员对从村民处收集来的垃圾进行再次分类,对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等进行回收处理。三是垃圾处理中心端分类。垃圾运至垃圾处理中心后,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终端分类减量化处理,然后进行焚烧。
对分类减量处理后的垃圾采取以下方式处理:
1、建筑垃圾。挖坑填地,即将炉灰、扫地土、扫院土及偶发性的拆墙、砖头瓦块等建筑垃圾直接回填到低洼处,填坑造地,硬化土路,堆制土肥,改良土壤。没有低洼地点的村(居),必须指定专用的建筑垃圾堆放点。
2、可回收垃圾。包括下列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以及体积较大、整体性强、需要拆分再处理的废家用电器和家具等。由保洁员分类收集出售给废品收购点。
3、不可回收垃圾。不适宜回收的废塑料袋、橡胶,电子产品,旧织物用品、废木料等以镇为单位统一收集到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具体采用分类焚烧的方式,着重进行自发减量,使生活垃圾燃烧充分完全。残渣90%可用于苗木绿化的施肥,10%可用于制砖、土建的填埋等。
4、可堆肥垃圾。垃圾中适宜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并制成肥料的物质,包括剩余饭菜等易腐食物类厨余垃圾,树枝花草等可堆沤植物类垃圾等,倒入沤肥池,进行沤肥。
员
(四)集中行动。镇每年要组织全镇党员干部及村干部开展集中清扫乡村大活动,重点对全镇范围内沉积垃圾、主干道杂草进行彻底清理;芦沟村每年要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及中小学生开展清扫新村大活动。
实施范围
新村清洁工程重点实施范围是双堆街、吴井新村、邹圩新村、芦沟新村
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1、户收取
由城建中队人员配合保洁员到户收取卫生费,不搞经营的户,每月收取卫生费5元;搞经营的户每月收取10元;饭店、家具店、建材店根据大小规模每月收取20至50元卫生费;各单位每月收取卫生费根据各单位产生垃圾量每月收取50至100员的卫生费;超市每月收取100至200员的卫生费。
2、流动摊点收取
对逢集、逢会的流动摊点由保洁员根据摊点长度来收取卫生费,每米5元。
3、各村根据保洁员的多少以及财力情况拿出2000至5000员的清洁卫生费,用于保洁员工资补助。
4、镇政府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10万元左右的卫生费,用于保洁员的工资补助。
(二)人员保障
1、根据环境卫生管理的需要,镇将成立两个不少于10人的专兼职城建执法中队,即双堆城建执法中队和芦沟城建执法中队,芦沟城建中队由芦沟村自行成立;城建中队的职责是协助保洁员收取卫生费以及制止和拆除违法违规建设,并将保洁员分成各个片区,对各个片区内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2、城建中队要加强对保洁人员的选聘和管理,负责日常的垃圾清扫和清运工作。双堆街、吴井新村配备8名保洁员;邹圩新村配备3名保洁员;芦沟新村配备5名保洁员。保洁员对中队长负责。
考核评比机制
篇7
(一)目前大龙山镇的环境现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乡差距也呈缩小的发展态势。但就环境的角度言之,农村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农业废弃物等亟待治理,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安庆师范学院、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庆黄梅戏学校、安庆技师学院和宜秀区政府等行政教育单位整体搬迁至大龙山镇,这里已经成为安庆市的高教园区和宜秀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新城明都、大地凤凰城、宜秀山庄、大龙山水等房地产项目的动工建设和相继开盘,这里正逐步成为安庆市的高端住宅区;随着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商贸物流项目的引进建设,这里又必将成为安庆市的环保经济区。不知不觉中,大龙山镇村民赖以工作或生活的这片美丽乡村已经由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城郊小镇演变成如今的安庆北部城市组团。不可否认,城市的改建扩容带来了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纵横铺陈的宽广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和喧嚣涌动的繁华人气。但是,也应当看到,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等现实课题孕运而生,譬如垃圾乱倒乱扔、污水乱流乱排、车辆乱停乱放、路边乱挖乱种、商铺乱布乱摆等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与乡村“三美”(即“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已经严重影响了安庆新城的美丽。由此观之,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是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一项惠及镇区居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宏伟事业,使命崇高,任务艰巨。建设“美好乡村”需要大家携手共同完成,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和迎难而上的决心,积极开拓进取,以期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的基本状况本次实地调研的重点对象是大龙山镇中心、燎原、总铺、桃元等4个社区的居民。对大龙山镇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环境问题采取了问卷和现场走访等形式展开调查,力求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广大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心理需求和良好愿望。调研采取随机入户访谈、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为便于调研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以10人作为制图的标准单位)。同时,就调研对象的性别、年龄、村庄、职业、文化程度等也进行了综合考虑,做到重点突出、总体均衡。
(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看法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龙山镇的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知之甚少,大部分人也只是了解一点或只是听说过而已,占总调查居民的83%。而对对美好乡村建设非常了解的也仅占10%(见图6)。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居民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方面(见图7),当然居民也认为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见图8)。另外,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调研主题,90%的居民认为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仅3%的居民认为要先搞好经济再发展环境;7%的居民认为应当在环境优先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见图9)。总体看来,大龙山镇的美好乡村建设与经济、环境等关系较为紧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进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2.居民对乡村环境问题的看法根据调研资料获悉,大龙山镇的环境问题有些不太乐观,总体仍呈现“脏、乱、差”的局面。从图10可以看出,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环境卫生的改善,占到调研总量的50%。从图11可以看出,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龙山镇各社区的环境总体质量较好,80%的调研对象认为环境总体质量一般、较差甚至非常差。3.居民环境法律意识薄弱,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偏低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数据结果均表明: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较少,无法熟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总体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导致村民环保参与能力不足。依据图12所示,只有1%的调查对象非常了解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7%的居民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另外76%的调查对象停留在听说过或者一点都不了解的状态,不仅环保知识极度匮乏,而且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也处于偏低水平。同时,从图13所示,约有2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政府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另外还有75%的调查对象表达了不会或者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思想倾向。座谈中还进一步了解到,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利益需要,出于环保责任促动的甚是寥寥。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上述态度,无疑成为当地环境卫生改善与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又一“拦路虎”。4.乡村环境问题是诸多因素合力导致的,且治理中障碍性因素亦是交叉错置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大龙山镇环境问题复杂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见图14)。其中,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占29%,乡镇企业废弃物任意堆放占36%,农药化肥、塑料等占12%,畜禽养殖的污染物占10%,城市转嫁的污染物占36%,噪音、粉尘、震动等污染占2%。不仅如此,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获知,在940位有效调查对象中,认为科技发展水平低阻碍环境改善的占13%,居民文化素质低、环保意识较弱的占18%,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占13%,当地政府管理不善、环境宣传力度偏弱的占6%,交通滞后因素占11%。另外,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16%和22%(见图15)。此即表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以及加强政府主导、扩大环保宣传治理力度、加强执法等措施势在必行。5.居民生活垃圾种类多且处理方式欠妥调查发现,居民生活垃圾主要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方面。依次所占比例为38%、35%、6%、21%(见图16)。另一方面,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复杂多样,其中废品回收占25%、填埋地下占19%、堆放地表占35%、倒入低洼地段或河道路旁占24%、焚烧后堆肥占4%、其他占3%(见图17)。由于缺乏环保专业人士指导以及自身环保意识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着不规范、随意化的现象。例如,部分当地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地面或倒入河洼之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制约性因素。6.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凸现,生态破坏呈恶化态势随着大龙山镇及其周边乡镇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引发的资源、环境等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材料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又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压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类相关的工矿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如水泥厂、发电厂等。而且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不到位,企业缺乏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企业附近居民对各种污染物的漠视态度等等,使得各类污染以企业生产地为中心,如野火般向周边蔓延。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是人居环境变差变坏的又一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解决扩建中所需要的空间、土地等资源,也采取砍伐树木、挖走山体等极端方式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植被,导致部分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破坏。
二、大龙山镇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大龙山镇基于自身实际,针对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覆盖”,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大龙山镇打造成居民的美好家园、市民的休闲游园、客商的兴业乐园①,而其间环境治理是重要突破口。要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集镇环境整治等各类工程的推进,突出抓好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路通起来、树栽起来、垃圾收起来、沟塘清起来、秩序管起来”的目标,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就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增强村民环保责任意识上述分析获知,大龙山镇的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其居住的环境存在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在改善中逐步提高。然而,美好乡村建设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并不十分熟悉,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只是凭个人主观感觉、好恶而定。当前,大量陋习仍然在居民生活中挥之不去,并且成为乡村环境治理中难有根本成效的最大障碍。譬如固体废弃物乱弃乱放,秸秆焚烧还田的现象屡禁不止,极端行为甚至将农业生产中有害的残留物不作处理而直接倾入池塘、河道等低洼之地。这充分表明,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尚需要大幅提高。就此,大龙山镇需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彻底改掉村民的一贯陋习,提高他们环境环保责任意识。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宣传作用不可小视。宣传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站、宣传栏、横幅、简报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保护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好家园。对广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先进经验,要加大宣传,积极推广,以营造“美好乡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环境治理中亦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系统中[1]。通过建设环境教育设施、编制通俗环保读物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同时,实行环境行政管理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动员工会、妇女组织、青少年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都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规制度,有效规范、约束村民行为当前,乡村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环保素养仍然不够高,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少而单一,无法深入了解各类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参与能力不足。如此状况,无疑给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了压力。也就是说,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规范并有效约束村民行为是“美好乡村”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就大龙山的环境实景而言,建设乡村文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也迫切需要加强乡村环境的保护工作。乡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法规制度、变革农村环境法律理念、健全农民环境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等为重要途径,推动乡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三)遵循“拆迁与整治并举”原则,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整体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文化休闲广场、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现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通村到户,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美化绿化村庄,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破旧房屋,秉持“能拆则拆,不拆则改”的原则,使其更换新颜、展现新貌。同时,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村内主干道、公共场所、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清理村内、村外生活垃圾,清除河道、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的模式,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美好乡村。最后,规范畜禽养殖工作,控制畜禽污染,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规范、引导基层政府财政使用,加大乡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影响美好乡村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经济来源不充分是重要制约因素。各项建设的有效展开需要到位的资金,否则再美好的规划、设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环境整治要见到实效,资金投入尤为重要。为此,市、区、镇三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绩”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农业、环保、水利、交通、体育、文化等部门涉及的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农村环境的治理活动中。环境治理中,要从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广大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着手,本着“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当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待环境整治工程验收合格以后,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再次注入适当资金,以提高社区单位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乡村各项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在规范资金拨付程序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涉农资金的用途,加强环境治理资金的监管,以确保专款专用。
篇8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今年要以农村垃圾治理为重点,动员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改善市容村貌,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两沿三区(沿江、沿路、城市周边区)等区域的“脏、乱、差”问题,消除卫生死角,清理陈年垃圾。农村垃圾治理做到“三到位”:环卫作业人员配备到位,有人清理,做到垃圾收集得起;垃圾清运车辆配置到位,及时清运,做到垃圾运得出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到位,强化运行管理,做到垃圾处理得掉。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落实责任措施,注重日常保洁。通过全年专项整治行动,全区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1、农村家园清洁行动
(1)年度任务。年完成乡、镇两个省级验收镇和乡村、建十九个制村农村垃圾治理任务,通过省级验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2)垃圾运输机动车配备。所有乡镇至少配备2辆运输机动车,从垃圾收集点运到垃圾转运站,乡镇每辆垃圾运输机动车配1名垃圾清运工。
(3)环卫作业人员配备。乡镇和建制村按人口每1000人配备1名保洁人员(附每个村的人口数)。
(4)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乡镇配套建设垃圾处理场或中转站,主要构筑物及设施齐全,运行正常,管理有序。乡镇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每100米设置1个果皮箱,每村设立若干垃圾池或垃圾桶(垃圾池建设经区“家园办”联合验收合格后每个补助500元)。
(5)保洁制度建设。建立并落实清扫保洁和日常管理制度,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2、城乡污水处理
(1)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2)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10%以上。
(3)在农村新村建设中落实500户改厕任务
二、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年月日至31日
1、明确今年家园清洁行动任务。在20日前公布具体省检查的乡镇和建制村名单,并抄报市建设局。
2、集中清理整治市容村貌环境卫生。根据省政府要求,全省确定3月25日为集中行动日,各乡镇“家园办”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迅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发动全系统、全社会力量,从农村到城市,开展以“清理城乡垃圾,全民动员动手”为主题的活动。对背街小巷、单位院落、居民小区、公厕、绿化带、道路沿线、河道两侧、桥头周边、池塘沟渠等重点部位进行全面清理,落实“门前三包”,不留卫生死角。活动现场要通过标语、横幅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并邀请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参加,掀起环境卫生整治的。
3、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回头看”。区“家园办”从月份起组织各部门对已验收合格的村镇开展“回头看”,集中清理道路沿线、河道两侧、桥头周边、池塘沟渠、旅游景区、农贸市场等乱丢弃乱堆放垃圾,重点检查乡镇垃圾处理设备设施运行使用和环境卫生保洁情况。
4、开展调查摸底。对全区村镇环卫作业人员和垃圾运输机动车辆配备情况开展调查摸底。各乡镇要对村镇环卫作业人员和垃圾运输机动车辆配备情况登记造册,及时更新,加强管理。
(二)第二阶段年月日至9月30日
1、加快设施设备建设。尚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要加快建设进度,解决周边乡镇垃圾终端处置问题。要加快配套垃圾处理场或中转站,进出道路要硬化,管理房、遮阳棚等要配套建设,建制村要有垃圾池。广场、车站、市场、主干道沿线等公共场所、住宅区要设置垃圾池、垃圾桶,实行责任制和规范化管理。乡镇垃圾处理场、中转站争取在4月份全面运行。要落实车辆配备,乡镇要按照标准配备垃圾运输机动车,统筹车辆配置和使用,合理调配,提高清运效率。负责将垃圾从乡镇转运清运任务的垃圾运输车,必须选用封闭式,避免二次污染。
2、强化农村保洁队伍建设。乡镇、建制村要按照“千人一员”标准配足配齐保洁员,建立稳定的、专业的保洁队伍。保洁人员未达到要求的镇、村,上半年50%的镇村保洁员要配备到位,年底前全部配备到位。要重视改善保洁员和垃圾处理场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垃圾处理场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和卫生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制度建设。一要建立适应我区农村特点和条件的环卫管理机制。建立完善责任包干、清扫保洁、检查监督等长效管理制度,量化、细化指标任务,形成层层负责的管理体制。要建立村规民约,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监督制度,发挥村镇卫生监督员作用,不断增强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培养文明乡风。二要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收费。镇区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开征垃圾处理费,建制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收取垃圾处理费,提高垃圾收费率。积极引导社会捐助、农民自愿出资。三要强化巡查督查。各乡镇要增加巡查密度,完善“村监督、镇检查、区抽查”的区级检查机制,重点检查设施运转和保洁制度执行情况。要做好巡查记录,保存内业档案资料。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并建立约谈制度。
4、巩固提升治理成果。要继续推动示范路段和示范河段建设,各乡镇抓1-2条示范路段、河段。开展省级第二批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镇村评选。有条件的乡镇实行市场化运作,聘请保洁公司进行保洁,提升保洁效果。
(三)第三阶段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
开展年度验收。组织对列入今年家园清洁行动名单的镇村进行检查验收,确保通过省级验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个乡镇要成立“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为组长,亲自抓,结合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指导服务。各乡镇“家园办”要深入村,加强工作指导。省住建厅将编印家园清洁行动工作手册等资料,编制《省农村污水处理实用技术》及配套图集,指导环境卫生整治。
(三)加大资金投入。家园清洁行动必须有资金保障,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确保整治工作正常运转。一是财政资金,力争区级家园清洁行动财政补助的专项资金按时拨付到位。二是区投入160多万元建设了3个垃圾压缩站和2个垃圾转运站,力争四月份全部运行,运行资金按区政府[]67号会议纪要文件统一打包招标,中标价为875700元;50%由区财政拨付,50%由镇村自筹。三是今年我区继续在路、疏港路、新文路沿线建设30个地埋式垃圾池,预计投入资金45多万元,有效防止垃圾外漂,保持环境整洁美观。
(四)强化协调合作。各乡镇“家园办”要主动与区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积极呼应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日常协调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区里继续联合成员单位开展“保护母亲河•家园清洁青年行动周”等专题活动,调动农村青年、妇女参与家园清洁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9
加强乡村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和食品安全的现实需要。
目前,市乡村环境总体情况较好。全市乡村实现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全覆盖,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市被列为“全国实施乡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市”但是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城市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乡村环境监管薄弱等等。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把乡村环境保护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村屯生态环境良好、村民生态道德提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围绕新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统筹规划,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优先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人文状况,基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乡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开展有效、实用的各项环保工程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尊重意愿,注重实效。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事求是科学谋划,量力而行,扎实推进,不搞形象工程,让建设成果惠及农民群众。
4.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乡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创新乡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环境保护。
(三)总体目标
乡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10%以上。乡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乡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乡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切实解决乡村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乡村饮水安全
以建设“清洁水源”为目标,把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重点抓好乡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乡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科学划定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饮用水水源地、引松工程沿线、重要湖库等水环境敏感区,执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监测、监管力度,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乡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加强乡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乡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二)加强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
以建设“清洁家园”为目标,通过开展生活污染治理,稳步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以规划为龙头,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和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切实改变“脏、乱、差”状况,促进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物循环利用,促进太阳能、风能和秸秆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应用,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粪便制沼等链条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环保工程建设,提升村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
以建设“清洁田园”为目标,综合采取技术、工程等措施,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加强对基本农田、污灌区、废弃工矿原址等区域土壤污染监管,严格控制污水灌溉,重点防范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坚持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尽量减少投放量。加大秸秆禁烧监管力度,促进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建设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污染成为乡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水源地、河流富营养化,乡村饮用水源水质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对现有养殖场要限期治污改造,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要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和禁养区,建设标准化生态牧业小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要大力推进健康养殖,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方法,实现科学养殖和清洁生产。
(五)大力推进乡村生活污染治理,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有序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有毒有害、难降解固体废物,要集中处置,乡村垃圾处理逐步实现“户分类、组集中、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六)防止城市工业污染转移,严格控制乡村工业污染
加强对乡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乡村地区工业污染。严把乡村环境准入关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向乡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乡村地区死灰复燃。要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小城镇建设规划。乡村地区所有建设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所有的加工类项目都要进工业园区;所有工业园区,都必须通过环评;新上工业项目,必须执行“三同时”要求。
(七)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加强乡村自然生态保护
深入实施“乡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继续抓好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提高生态创建水平。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乡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四、有关要求
(一)正确处理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保与乡村环保的关系、主动预防与被动治理的关系,坚持预防和治理并重,多还旧账、不欠新账。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是乡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乡村环境保护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要经常研究部署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乡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定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领导主管环保工作,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干部负责环保工作。
(二)加强乡村环境保护,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条块协调联动,农民主动参与”原则,把乡村环境保护纳入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强化组织实施,做到规划、任务、目标、资金、责任“五到位”乡(镇)街道办事处,市环保局、发改局、农业局、建设局、卫生局、水利局、国土局、林业局要紧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环保局要加强对乡村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和指导协调。市发改局、市财政局要抓紧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市水利局要牵头解决乡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市建设局要加强对乡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指导。市农业局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关工作。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着力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乡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乡村的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要加强乡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乡村地区立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乡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要按照分片管理的模式,全面开展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管理“三下乡”活动。环境管理要入乡、进村、户,加强指导监督和服务。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乡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工作。
篇10
关键词:石河子;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Xinjiang Shihezi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telephone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combining, access to the Shihezi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status data, analysis of the recycling problems,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producing them, and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Shihezi city construction waste proposed th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Key words: Shihezi;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中图分类号;D922.35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码;
1引言
据统计,建筑施工中每万平米新建建筑产生建筑垃圾约500—600吨,每万平米旧建筑的拆除产生建筑垃圾约7000—10000吨。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不能得到回收利用,将会成为新的垃圾源,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降低土壤质量,而且建筑废料中的一些可腐烂的物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污染水源和地下水,影响空气质量、破坏市容、恶化市区环境卫生,同时也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本文以新疆石河子市为调研对象,了解石河子市目前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现状,分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为石河子市提高建筑垃圾利用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 目前国内外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现状
2.1建筑垃圾定义
所谓建筑垃圾是建筑物在建造或拆除时产生的巨量废料,包括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渣、金属、竹木材、装饰材料,装修材料使用时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
2.2国内外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现状
在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 德国自1978年推出“蓝色天使”计划后,先后制定《废物处理法》、《循环经济和
*通讯作者简介:唐艳娟(1977~),女,石河子大学讲师,从事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Email:。*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第十期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P2012140)和石河子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
废物清除法》。目前有200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建筑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率高达
95%;日本1977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又推出《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实现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率高达90%;荷兰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也高达90%。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还不成熟。上海市、香港地区的建筑固体废物回收达到了80%以上,北京市回收率小于40%,而新疆由于地处西部地区,技术落后极大部分建筑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取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侵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耗用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费、废弃物清运费等建设经费,而且,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散和粉尘、灰尘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 石河子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3.1石河子市概况
自石河子市成立后,2002年9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由兵团开发建设的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和北屯,成立市级行政单位,按照“师市合一”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面积7529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常住人口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占5.4%。自治区县级直辖市--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行政区域面积46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9万人。
3.2新疆石河子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访谈、电话采访和问卷调查相等结合的方式,走访了石河子市环卫处渣土管理部门和玛河垃圾填埋场、对石河子市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电话采访了若干个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本次抽样调查中,选取了石河子市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工地,例如石河子上海路东明珠工程、天富名城东北角恒和大厦工程、石河子地税局工程、石河子大学地下车库、三角地18#楼等项目工地。发放样卷100份,收回有效样卷78份。
3.2.1石河子市建筑垃圾种类情况
对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包括混凝土和砂浆、砖和砌块、木材和木模板、面砖和瓦片、钢筋和其他金属、装修涂料、建筑材料外包装和其他等,其中建筑材料外包装、木材和木模板数量各占总量的15.98%;砖和砌块、混凝土和砂浆占15.46%、钢筋和其他金属及装修涂料各占10.82%、面砖和瓦片和其他各占7.73%。
以上数据表明, 其中砖、砌块和木材木模板数量占总量的35%左右,钢筋和混凝土砂浆共占近25%。在建筑材料中,最重要三材是指水泥、钢材和木材,因此,产生废弃物数量与其使用量成正比关系。
3.2.2兵团建筑垃圾产生原因情况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有40.32%建筑工地有专门管理建筑材料分配及分类处理建筑垃圾人员。对调查问卷分析统计显示,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原因包括计划不详,材料过剩、管理者不重视、工人操作不当、目前法律法规不完善和返工,当然不能排除不可避免产生的原因。产生建筑废弃物原因中,排名顺序依次是管理者不重视、工人操作不当、和计划不详,材料过剩、返工。在建筑施工现场,很多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操作工人技术水平、操作熟练程度都会影响工程质量,同时也会由于操作不当或者返工就会产生很多建筑废弃物,和实际情况很吻合。
3.2.3石河子市工地建筑垃圾处理情况分析
一般情况,建筑垃圾处理方式包括运往垃圾填埋场、运往郊外、乡村露天堆放、随意找空旷的地方堆放、回收利用和其他方式,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和石河子环卫处介绍,目前石河子是对建筑垃圾采取“两点一线”的管理方式,将建筑垃圾运往玛河垃圾场填埋。可见,石河子市对建筑垃圾处理方式还比较落后。
3.2.4石河子市工地建筑垃圾回收方式、种类和再利用方式
通过调查可知石河子各工地会对废钢筋、模板、等进行回收,其他建筑垃圾全部运往玛河垃圾场进行填埋。收集的钢筋废料会抵给垃圾清运司机当做酬劳;废木材、模板等一部分会被焚烧做能源,另一部分会被用于制作三合板等。
3.2.5石河子市建筑垃圾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对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现有条件下,回收加工不经济,实施不划算、费时费力,再利用技术水平达不到、没有强制执行政策和具体的回收利用制度,政府、企业不重视等问题。现有条件下,回收加工不经济,实施不划算占17.14%、费时费力,再利用技术水平达不到占28.57%、没有强制执行政策和具体的回收利用制度占28.57%、政府、企业不重视占25.71%,因此,技术水平落后和没有强制执行政策和具体的回收利用制度是石河子市建筑垃圾利用率低的最主要原因。
4 建议
1.意识层面:加强政府部门、甲方、建筑师、施工人员、与公众的环保意识主人翁精神,不空喊口号,将废物利用的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
2.政策层面:政府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行力度,落实强制执行政策和具体的回收利用制度。
3.技术层面:政府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探索建筑垃圾处理的新工艺,发明建筑垃圾处理的新设备,实施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方式,为石河子节能减排和城镇化建设做贡献。
5 结束语
建筑业是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同时作为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大户,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惊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节约资源、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能源中寻求发展,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诚然,目前石河子对于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处于空白,但相信在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科技力量不断发展中,石河子市对于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定会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世谋,何廷树,李国新.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研究[J].混凝土,2006.04
[2] 孙志红.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调查与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2006.05
[3] 夏海燕,夏利民.谈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J].公用工程设计,2011.05.05
- 上一篇:工作整改意见
- 下一篇:工地施工隐患整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