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垃圾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7 16:4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色垃圾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白色垃圾处理方法

篇1

橙色垃圾箱

德国的垃圾分类非常细,分为纸、玻璃(分为棕色、绿色、白色)、有机垃圾(残余果蔬、花园垃圾等)、废旧电池、废旧油、塑料包装材料、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大件家具等)、废旧电器、危险废物等。

与此对应,你经常会在德国街头看到各种颜色的巨大垃圾箱并排放在一起。对这些垃圾桶的使用都有明确规定:塑料包装和复合材料必须投入黄色垃圾箱,蓝箱专门收集纸张类垃圾,生物垃圾投入棕色的垃圾箱,其余难以分类的生活垃圾则放在灰色的垃圾箱内。此外还有专门收集玻璃制品、有毒有害垃圾的专门垃圾箱。

柏林垃圾管理公司BSR(Berlin Waste Management company)一直致力于回收和再生废品,还拥有一个跨度庞大的回收中心。最近,他们对灰色垃圾箱中的废物进行评估,发现其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回收再利用,比如玩具、诸如平底锅之类的金属物品、小型电器和电子产品、无包装的塑料制品、旧衣服、木头制品。因此,他们决定多加一种橙色垃圾箱,用来容纳灰色垃圾箱中还可回收的部分。他们定下的目标是:每人每年多回收出17公斤的可再生利用垃圾。

在橙色垃圾箱之外,BSR还配套了“橙色街角”,人们可以把较大型的物品(比如旧家具)丢弃到那里,有需要的人则可以在这儿找一些合他意的东西,所有的物品将会定期撤移。

尽管前期收效不明显,一些市民团体发现,灰色垃圾箱的容纳物并没有减少,而橙色垃圾箱则成了多余的摆设,并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可回收物。但许多德国人也还是高度赞同这种为环境着想的点子。

日常垃圾处理

德国的垃圾收集体系分为收和送两个体系。一般居民家中,都设有机垃圾收集桶和剩余垃圾收集桶,每桶剩余垃圾的收集价格要高于有机垃圾:各户居民可根据自己产生的垃圾量,确定所需垃圾桶的大小,城市环卫局会定期上门收取和清空垃圾桶,桶的大小不同价钱也不同。居民小区内设有纸、玻璃(棕色、绿色、白色)和塑料等废旧包装材料(标有绿点标志)的收集桶,各住户可把废旧纸、玻璃瓶等送至小区的该类垃圾收集桶中。

德国对垃圾实行封闭式循环,让许多外来者不习惯,却是成功之道。但每个社区都会给新人住的居民发放小册子,详细注明应该怎样分拣生活垃圾,以及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的不同功能。环保部门也会抽查居民是否把垃圾放到指定的桶里,如果分拣垃圾不当,他们甚至会开出罚单。

对大件垃圾(大件家具等)、废旧电器、危险废物等则有专门的回收点。在汉堡市就设有此类回收点15个。但对一些特殊的物质,如废旧轮胎,居民丢弃时需付费,价格为3欧元/个。所有的企业或公司也都要对自己产生的垃圾付费。分拣处理后的垃圾将分别送往不同的加工厂,如纸或纸板送到纸工厂,含铝的材料送到铝厂,镀锡铁皮或马口铁送到铁厂等。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就要送到焚烧厂焚烧发电,一部分电力资源自用,多余的还可以出售给电网公司,而焚烧后的余灰则全部用于铺路等工程。

不同类型的垃圾还有不同的处理和利用途径。比如,玻璃、塑料包装等材料主要由DSD公司来完成,DSD公司从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到最后的综合利用、处置和处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但这些也不是由DSD自己完成,而是和合作伙伴一起完成,合作伙伴可以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公共处理企业。

据统计,德国每年产生4400万吨家庭生活垃圾,其中1900万吨能够得到循环利用,1000万吨的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还有约1500万吨的垃圾被填埋。垃圾处理率达到70%,垃圾处理的封闭式生态系统已基本进入了良性循环。

完备的法律政策

实际上,德国也经历过为垃圾所困的时候。二战结束后不久,全德国的垃圾填埋在数以千计的填埋场地,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1960年代,主要在人口稠密区和大城市开始建造垃圾焚烧设备,使垃圾量降低到原来的20%-25%,但大气污染问题大量增加,疾病也随之增加。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才大力提高技术水平,先是在填埋过程中用矿物方法和人为方法实行与地下水隔绝,接着通过废水处理采集渗漏水,在垃圾焚烧部门花费高昂的技术代价,采用烟气净化体系,对所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1975年第一部“垃圾清除法(AbfG)”实施,在全德国开始了一种有序的垃圾经济。现在,不论填埋还是焚烧,德国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当时的5万多个低水平垃圾填埋场,现在还剩大约360个,且都是有序和集中堆放的。

此后有更多的法规政策出台。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废物处理管理机构的管理理念为:“减低,循环与再利用”。所有的生产商和销售商,都必须按这一原则进行产品设计,减低废物的产生,并确保产生的残余物质有可能循环再利用。1990年代中期,德国出台《物资封闭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要求:除已经实现的金属、纺织物以及纸制品的回收外,其他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在进行分类收集后重新进入经济循环。

这样做效果明显:截止到2005年,德国60%多的市政垃圾得到再循环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垃圾再循环使用率甚至达到了65%。在一些领域,例如包装行业,原材料再循环的百分比高到80%,建筑业甚至达到87%。经过再利用的垃圾绝对数量也十分巨大:每年2900万吨的地方废物,3100万吨的生产贸易废物以及1.61亿吨的建设和清拆废物得到回收再利用。

从2005年6月1日开始,德国规定,未处理垃圾不准堆放在垃圾场,因为未处理的垃圾会进行化学反应,影响到渗滤液和填埋场气体。现在,德国的垃圾都会被焚烧,只有焚烧后的残余物会堆放在垃圾场。德国还将为某些产品(比如废旧汽车、废旧电器、废旧电池、废油等)开辟专门的处理途径,也将出台更多法规。

垃圾经济学

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是另一法宝。在德国,每家每户、每个机构都必须按季度缴纳一笔垃圾处理费。政府则将垃圾处理的工作交由专业的公司,并付给他们费用。这样,垃圾反成了抢手的资源,许多垃圾处理公司纷纷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期获得更多的垃圾处理权。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财政补贴,使垃圾处理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从而实现政府、居民和垃圾处理企业“三赢”的局面。

显而易见的是,德国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先进完备的环保政策和执行系统。德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从业人员超过25万,涵盖工程师、工人、公务员等不同职业。在教育领域,德国的一些大学相继设立了垃圾处理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同时也提供针对垃圾处理专业人员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为德国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篇2

(天津市东丽区环境保护局,中国 天津 300300)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日益增多,可回收再生的资源潜力很大。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充分利用这些我们身边的“垃圾”呢?坚持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原则,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是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生活垃圾出路问题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垃圾;循环;经济

世界发达国家就提出了将垃圾处理纳入到城市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之中,通过发挥循环经济管理的调控作用,将现行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式经济链转化为“资源-产品-废物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循环链,从而最终实现垃圾的“零排放”的观点。

1 生活垃圾的污染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1.1 生活垃圾的污染现状

垃圾围城可以说是生活垃圾污染现状的形象描述。由于垃圾管理的混乱,垃圾乱堆乱放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城市的周围,特别是城郊结合地带和近郊农村,到处可以看到未经处理的垃圾随意堆放在路边。从我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区坐落在市区边缘,地处城郊结合处。市区的垃圾经常被偷偷运到我区境内,堆放在外环线及附近农村 。因此,我区受垃圾的污染严重,特别是刮风季节,部分地区的垃圾飘得到处都是,路边的树梢、灌木丛上挂满了各色塑料袋,严重影响了我区的环境质量。

1.2 垃圾围城现象产生的原因

垃圾围城情况已经困扰我们多年,这个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大方面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2.1 垃圾清运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现在我国许多地方、许多部门的垃圾都是由近郊农民承担清理和运输,这种模式出现的社会背景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而环卫部门由于人员和经费有限,无法承受全面的城市垃圾清理。环卫部门有其相对固定的垃圾堆积及填埋地;而许多部门在自己所管辖的地区随意划出一块地方,只需交纳少量的费用便可任意倾倒;而人数众多的以清理垃圾为业的农民为了省钱、省力、省时干脆就随意的将垃圾倒在城市周围的自己的家旁、村旁和公路上,这就是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垃圾包围城市的真正根源。

1.2.2 城市垃圾产生量增加,填埋地点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城市的垃圾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加倍增长。据统计,全国每年垃圾的堆存量多达60亿吨,占用土地面积超过5亿多平方米。此大量的垃圾,给城市的环境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以卫生填埋为主。

1.2.3 政府管理部门对垃圾处理缺乏应有的重视

垃圾围城问题不是某个区县、某个城市的个别问题,而是遍及全国各地的普遍问题。垃圾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显得越来越严重,是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问题。造成垃圾污染的现状,与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往往对这项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下决心、下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垃圾处理的问题是纯粹的政府行为,垃圾处理不能各自为战,解决的最终途径还是要靠政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处理技术。

2 解决垃圾围城的对策

2.1 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大治理投资、加大管理力度

解决垃圾污染问题的决策权属于当地政府,是否想真正解决垃圾污染,关键要看政府有没有决心,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我区的实际情况贯庄在2005年准备建设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这项工程有利于我区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真正将垃圾处理工作落到实处。

2.2 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减少处理的压力,推行循环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多,因为垃圾处理的费用很高,这给垃圾处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要实现垃圾的有效处理又要节省费用,就必须要逐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就是尽量减少垃圾的处理量。其途径有两条:

2.2.1 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有些大城市已经实行垃圾分类制度。虽然垃圾分类给市民带来一些不便,因为首先要将垃圾分成几类、装进几个袋子、投进不同的垃圾筒,但垃圾分类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垃圾主要分成三类:一类是有害物质,主要是干电池;二类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三类是干垃圾,即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垃圾收集之后可分类处理,像干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有机垃圾容易分解,可进行卫生填埋或处理生产肥料。

2.2.2 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及餐具

现在,我国已有法律规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超薄塑料袋和一次性发泡餐具。但由于管理不到位,使用者还是屡见不鲜。尤其是超薄塑料袋的使用量非常大,而且收集困难,在加上垃圾的随意倾倒,使塑料袋的污染遍及城市和农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白色污染”。有些地方以“谈白色变”来形容它的污染严重性。因此,对使用不可降解的超薄塑料袋和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查禁工作还很艰巨,必须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2.3 采取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

当今世界,各国垃圾处理的方式和技术可谓层出不穷,但采用最多的无非三五种,如卫生填埋、高温堆肥、焚烧发电、生物技术制肥和制砖等。美国科技最发达,但至今仍以卫生填埋为主。当前我国城镇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式。资料显示:目前填埋已占70%,堆肥只占20%左右,而焚烧的只有少数几个城市采用。下面介绍几种垃圾处理的方式:

2.3.1 建立垃圾填埋场进行垃圾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方式虽然比较传统,占地较大,运输成本也较高,但这种方式技术比较成熟,操作简便,使用寿命较长,风险较小,因此建设垃圾填埋场,对垃圾进行卫生填埋的处理方式是最可行的。

2.3.2 建立垃圾发电厂

采用焚烧垃圾发电法处理城市垃圾一举两得,既可处理垃圾,又可发电产生经济效益。但必须注意焚烧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应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2.3.3 回收甲烷气体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在我国较为普遍,垃圾填埋释放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气体,除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外,还会产生温室效应。资料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热值平均达到4000千焦耳/公斤,为垃圾的资源化提供了可能。据专家估计,我国垃圾的70%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处置,如果其中3%的填埋场建立气体收集利用装置,按每公斤产生0.07立方米气体计算,每年的气体回收量为2.8亿立方米,每年可减排甲烷12万吨,其作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50万吨,环境效益巨大。

2.3.4 利用垃圾铺路

这项新技术是采用氧化镁、氯化镁和其它化工材料进行科学配比,形成浆糊状混合物,定为A料,用陈旧垃圾定为B料。将两者配合在一起使用进行铺路。它的特点是:利用生活垃圾,使垃圾代替三碴(即粉煤灰、石灰、稳定碎石),填筑道路基层。

篇3

目前,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t,占用耕地5亿m2。全国为660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2.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 kg垃圾计算,年产生垃圾量为1.14亿t。

一.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问题的基本情况 :

我国历来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但过去的废旧物资的回收主要是受落后经济的制约,物资匮乏而不得不采取的行为,并非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现在我们有必要把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与实行可持续发展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努力在对垃圾资源化的认识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同步。2003年我国废旧物资回收额达490余亿元,资源再生企业就业人数约140余万人,全国有18余万个回收网点,再生工厂约有5000余家。北京市的废旧物资回收量相当于垃圾产生量的8%;天津市的废旧物资回收量相当于垃圾产生量13%,尽管如此,我国资源回收率仍低于世界上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靠节约发展,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在人均自然资源偏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垃圾资源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处理垃圾问题的必要性 :

垃圾中可利用资源门类很多,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中的无机物可制作建材;生活垃圾中以厨余垃圾为主的有机物可经发酵制肥或制作营养土,用于改良土壤;可燃物可焚烧供热、发电;废旧塑料可制作工业塑料块、再生塑料颗粒及木塑制品;其它玻璃类、废纸、废织物、废橡胶、废家电及骨类等均具有利用价值。对垃圾中资源有不少人有认识误区,认为经捡废品的多次挑选已无可利用资源,事实是当前人们对垃圾资源化活动还不是完全的自觉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其行为受利益驱使。如目前主要回收金属、塑料饮料瓶、书报、纸箱等高利润物资,而对塑料薄膜、玻璃及织物等低利润物资不感兴趣,尤其是导致白色污染十分严重的塑料薄膜则很少有人愿意自觉回收。同时,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去除电池等有害物经生物发酵可生产为有机肥的基料或营养土用于改良土地,按生活垃圾中40%有机物计,营养土可用于土地改良、土地复垦将产生多么巨大而诱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

解决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目前主要有填埋、堆肥及焚烧处理三种方法。

1. 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历史久远,是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因为该方法简单、省投资,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所以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这一方法。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

采用填埋处理法,首先要防止从废物中挤压出的液体滤沥及雨水径流对地下水的污染。一般规范要求回填地最低处的标高要高出地下水位3.3 m以上,并且回填地的下部应有不透水的岩石或粘土层。否则需另设粘土、沥青、塑料薄膜等不透水层。其次,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使厌氧微生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甲烷等气体能及时逸出,避免发生爆炸。回填后的场地,一般在20年内不宜在其上修建房屋,避免由于回填场不均匀下沉造成的结构破坏,但可作绿地、农田、牧场等使用。

2.堆肥处理 :堆肥是我国、印度等国家处理垃圾、粪便、制取农肥的最古老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均有研究利用的一种方法。堆肥是使垃圾、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

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机物、氧气和细菌相互作用,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热,同时生成腐殖质。根据堆肥原理,可分为厌氧分解与好氧分解两种。厌氧分解需在严格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微生物分解生长较慢,故不多用。好氧分解过程可同时产生高温,可以杀灭病虫卵、细菌等,我国主要采用好氧分解法。堆肥技术的工艺比较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可对垃圾中的部分组分进行资源利用,且处理相同质量垃圾的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堆肥技术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达到工业化应用的水平。

3. 焚烧处理: 焚烧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过程。实质是碳、氢、硫等元素与氧的化学反应。垃圾焚烧后,释放出热能,同时产生烟气和固体残渣。热能要回收,烟气要净化,残渣要消化,这是焚烧处理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

焚烧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

篇4

一、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1.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除少数村(主要是省级卫生村)采用简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

2.目前农村粪便的处置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三格式倒粪池贮存,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由于部分化(贮)粪池的建造未按无害化要求(三格式)建造,原先建造的化粪池部分是二格式或一格式,因此未经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但目前还存有少量露天粪缸,部分粪便还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3近几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无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差,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要用先进的无害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养殖户难以承受。

4.农村生活垃圾、粪便处置严重滞后。

虽然我国各地制定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在管理职能上没有延伸,规划的制定上对乡镇的环境卫生专业不是编的很细致和深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压缩、运转,县(市)统一填埋、焚烧或垃圾资源化处理。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若农村生活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2.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还存在着氟砷超标、铁锰超标、苦咸等问题。

3.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三、解决建议

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争当保护环境的促进者;

二是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

三是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制定乡规民约等,形成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经常检查,对于那些乱弃乱堆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村屯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设施所需费用,尽早结束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历史。

五是应认真贯彻我国现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各镇、乡、行政村应遵照“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垃圾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措施。

六是狠抓运行机制,垃圾常清化。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实行开放式的市场运行,鼓励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四、2014年先进典型

福建省政府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福建省政府下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责任书》,明确要求列入部、省确定的2014~2014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要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2014年5月,福建省政府与财政部、环保部签署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工作部省协议,将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列为2014-2014年整治的示范区域,目前此项工作已正式启动。

省政府要求,各地要明确工作责任,确保配套资金到位,突出抓好“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示范工程。责任书明确要求,示范区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应达到以下目标:示范区内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截污设施基本完善,取缔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使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示范区内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污水达标排放,整治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示范区村庄畜禽养殖布局符合当地政府划定的畜禽养殖“两禁”区要求,做到人畜分离、畜禽集中养殖、集中治理,养殖废弃物做到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示范项目所在市、县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所在乡镇要建立专门环保机构,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建立农村环保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乡镇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同时,示范工程完成情况将作为下一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示范工程未按计划进度实施、未完成预定任务目标或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将采取追缴上年度中央和省级财政已下达资金、核减或停止下达本年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

五、城市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从全国总体来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还有很大缺口。去年全国600多个城市共清理垃圾1.6亿吨,县城的生活垃圾8000多万吨,农村的生活垃圾约1.5亿吨。全国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另外,每年还有5亿吨左右的建设垃圾。中国的垃圾总量基本上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此外,还有餐厨垃圾1000万吨左右。

一面是堆积如山、即将被塞满的垃圾填埋场,另一面则是居民的持续反对和抗议垃圾焚烧的“困局”,让中国城市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所面临的环保技术和公共行政事务处理“双重压力”再次凸显无遗。

近年来,随着环保建设引起重视,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逐渐显现:因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不仅影响了垃圾处理厂的建设速度,更潜藏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外,目前各类垃圾处理技术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从国内到国外,打着各类旗号和示范项目的很多,但建成后运行不了或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也比较常见。可供选择的成熟稳定的垃圾处理技术只有填埋和焚烧,而现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大型填埋场选址更是难上加难,垃圾焚烧又因污染问题遭到市民特别是一些专家的严重质疑而无法取得环保支持。

国家建设部门主张推行垃圾焚烧的方式,并在其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发达省份的垃圾焚烧量应达到30%以上。国家环保部门对垃圾焚烧也持支持意见。但社会上一些环保专家和环保人士却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垃圾焚烧实际上是二次污染,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目前一些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紧缺的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垃圾焚烧的方式,如日本、韩国、丹麦等。

六、解决问题的建议

城市垃圾处理亟待建立一套垃圾处理长效发展机制来加以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针对垃圾源头管理问题,应逐步建立基于处理设施的垃圾分类标准,根据垃圾分类

二是制定垃圾处理中远期规划,解决选址问题,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中远期规划应该是对未来城市功能布局的一个解决方案。对于规划中的垃圾处理设施,不能轻易改变周边的设施建设。

三是提高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保证垃圾处理企业正常运营。从理论上讲,垃圾处理企业的主营收入应该是垃圾处理费,而目前,各地的垃圾处理费在20-30元/吨之间,普遍偏低。政府应参照污水处理费标准的制定,在科学测算的前提下,制定垃圾处理费的指导标准,各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调整。

四是提高垃圾发电补贴标准。对不同的焚烧技术一视同仁,只要尾气排放达标,电价补贴应一样。按各地垃圾热值确定发电量,并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一个数作为补贴依据。

篇5

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全世界人民越来越关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等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全新发展模式,已经写进了我国的发展纲要当中。目前人类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环境问题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是城市垃圾问题,包括生活垃圾、电子垃圾、“白色”垃圾、建筑垃圾和医疗垃圾等问题。全球很多国家都已经被垃圾包围。

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垃圾处理凸显的问题相当严重。垃圾问题处理状况已经成为决定节能减排等环保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合理地处理垃圾的任务相当紧迫。学校作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垃圾分类处理上,学校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

根据调查显示,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对学校的环境卫生都比较满意,比例在50%以上,尤其是在小学里,学校的环境卫生普遍较整洁。学校卫生主要是由专门的人员来打扫,因此,对于学校环境的好坏,有18%左右的学生对学校环境的好坏并不在意,而教师对学校的环境较为在意,占9%。

校园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今,在一些学校的校园里,还有散落着同学随意乱扔的瓜子壳、糖果纸、塑料瓶等。每当风一吹起,这些垃圾就在我们的校园里“翩翩起舞”,所有这一切,都和洁净的校园极不相称。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的窗口,直观地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洁净、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且是陶冶情操的需要,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整洁的校园环境要靠每个学生和老师共同来维护,不仅要整洁、干净,还要让校园垃圾分类处理好,保护环境,使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对影响学校环境卫生的因素调查,有6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人的意识差造成学校环境不整洁,有6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意识影响学校环境,很多学生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处理垃圾的良好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有2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垃圾桶和处理垃圾的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垃圾桶只有“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识,并没有细分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这样就没有办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12%左右的学生和教师认为学校垃圾处理管理不到位,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

学校里产生的垃圾多是塑料瓶、包装袋、废铅笔钢笔、纸张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一些学校内虽然设有不少垃圾分类箱,但事实上真正做好垃圾分类的寥寥无几。广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淡薄,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看不懂垃圾分类箱。有些学校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不够,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只是在校园内张贴相关的宣传资料,并没有使垃圾分类的意识深入学生内心。大部分学校缺乏与垃圾分类配套的管理制度与体系,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措施,导致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不能持之以恒。学校也得不到环保部门有关校内垃圾分类状况的评估和反馈,缺乏外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导致学校垃圾分类动力不足。

垃圾处理方式调查数据显示,有70%的小学生很少把垃圾进行分类,而是直接扔掉,缺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有60%的中学生也会把垃圾直接扔掉,虽然中学生已经对垃圾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学生都“嫌麻烦”“无所谓”,并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教师的比较野达到47%,并不是不知道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环保意识。小学生中只有9%的学生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中学生占20%,教师占21%。垃圾分类处理在学校中实行可见一斑。虽然有少部分学生和老师会对垃圾进行回收和分类处理,但这不足以影响整个学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垃圾排放量与日俱增,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学校,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如废纸,塑料,废电池,果皮等,这些垃圾绝大部分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校园垃圾实现分类回收,综合利用的潜力较大。美国环境学家内贝尔研究认为,生活垃圾90%都是可以回收的,这些潜在的原料资源可重新在资源循环中发挥作用。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资源化是今后固体废物管理的重要目标。分类收集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进行资源回收利用。

垃圾桶是处理垃圾的必须设施,在垃圾桶实际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中的垃圾桶外观太脏,占30%,尤其是一些人多的地点,如车站和人员聚集的地方;而学校和家里的垃圾桶外观上整洁。调查显示,垃圾桶最为现实的状况是分类太少,几乎只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分类,其他的分类几乎没有。就算人们有着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没有完整的设施,垃圾分类就没法实现。

2003年10月,国家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志,生活垃圾被重新划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表示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包括纸类、塑料、玻璃、织物和瓶罐等,用蓝色垃圾容器收集;有害垃圾表示含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垃圾,包括电池、灯管和日用化学品等,用红色垃圾容器收集;其它垃圾表示分类以外的垃圾,用灰色垃圾容器收集。在日常生活垃圾分类中,每家每户都要交垃圾处理费,如果我们在家中就做好垃圾分类,环卫部门可以效仿日本,定时定类收集,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人力消耗,那么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取消或减少垃圾处理费。而从长远来看,整个城市的垃圾处理过程,应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回馈给人们,再推动市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垃圾不分类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最为重要的两个原因是“缺乏意识”和“宣传不到位”,所照比例在40%左右。有25%的教师认为,垃圾分类处理要实行,就得需要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施,否则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处理教育。

校园垃圾混装堆放,极易滋生蚊蝇,细菌,老鼠等,根据调查,在生活垃圾堆放场,1平方垃圾堆表面最多可招落2784只苍蝇,25平方就有1个鼠洞,8处鼠迹,是疾病的传播源;且处理方法是将混杂着各种有害物质的垃圾运去填埋,既侵占土地,又使垃圾中的多种污染成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物理或生物转化,污染成分就会通过水,空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大量有害物质直接进入垃圾,增大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度,增大了垃圾的运输量和填埋量;垃圾的焚烧都会产生二次污染,不仅有烟尘,而且有对人体十分有害的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气等物质。如果我们将垃圾分类处理加以回收利用,把垃圾当成资源,把有毒有害的物质区别开来进行资源化处理,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填埋占地,避免污染,还能按类别回收资源,保护资源和环境,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分类回收减轻了垃圾处理难度,大大增加了废物回收比例,节省了各类资源,有百利而无一害。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举措。实行校园垃圾分类处理,可以美化校园,改善环境质量,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

篇6

关键词:城市 生活垃圾 危害 特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垃圾的成份亦日趋复杂,对环境的污染和人民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从而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垃圾问题,并切实地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垃圾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1-3]。

一、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

1.侵占土地

大量的生活垃圾堆放过程中和封场后,占用大量的空地,或其他用途土地。生活垃圾场在使用和封场后,土地的使用性质也发生改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农田,不但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还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

2.污染水体

城市生活垃圾由于来源途径较多,在堆放过程中发生腐败、分解或相互作用,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有机物和无机污染物,随渗滤液或者雨水等地表水源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

3.污染大气

垃圾成分复杂,有些垃圾如塑料袋等可随风飘摆,造成白色污染。同时,生活垃圾在堆放过程中能释放出有害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氨气等,危害周围大气环境。

4.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排放量亦在增加。垃圾、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进入环境,这样既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又对人民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垃圾堆放场是大量蚊蝇、老鼠、病原体的滋生传播源,潜伏着未知的爆发性鼠疫的危险。

另外,许多地方将生活垃圾筛分后直接施于农田,由于寄生虫卵等未经杀灭,会通过作物返回人体造成疾病传播。

5.易引起爆炸事故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产生甲烷气体的厌氧环境,使垃圾产生的填埋气产生量增加。据研究表明,甲烷含量在3%-15%之间,会产生爆炸。

二、城市生活垃圾的特性

要选择合适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必须了解其特性,尤其是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和组成的特点。

1.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是影响到从垃圾清运到其最终处置整个过程决策的关键性参数之一,其数值的变化主要与城市地理环境、城市规模、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城市垃圾人均日产量的特点主要为:城市垃圾人均日产生量逐年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年增长率为8~10%,佳木斯市为6%左右。南北差异比较突出,我国南方地区城市垃圾的人均日产量比北方地区要低。大城市的垃圾人均日产生量的变化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大致相同,即在某一阶段以前呈上升势头,到了这一阶段以后逐渐稳定,并稍有下降的趋势出现。

2.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份

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份是一个直接影响到垃圾处理方法选择和处理设施设计规划的关键性参数之一,是一个受地理环境、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水平、气候特点和废品回收等许多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因变量。对居民生活垃圾而言,主要是蔬菜、肉食和水产品等厨余废弃物。无机物包括灰土、砖瓦和陶瓷等回收利用价值较低,而又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废弃物。有机物包括废纸、塑料和橡胶等可回收的有机物[4]。

3.城市生活垃圾的物理特性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物理指标为容量、孔隙率和含水率。

3.1容量

城市垃圾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垃圾的容量,以kg/m3或T/m3表示。垃圾容量随着垃圾的不同构成,压实程度和生化降解的不同过程,以及清运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垃圾自然容重为0.53±0.26T/m3,垃圾车装载容重为0.80 T/m3左右,垃圾填埋容重为1 T/m3。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大城市由于垃圾中轻质有机物含量高,容量偏低,约为0.60~0.80 T/m3,个别北方中小城市垃圾自然容重甚至达1.0 T/m3。

3.2空隙率

孔隙率是指垃圾中物质之间的空隙,由于垃圾的组成成分不同,其孔隙率也有所差别。容积大,孔隙率越大,反之,空隙小,容积也小。

3.3含水率

水份是垃圾处理过程中所关心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垃圾填埋、垃圾堆肥和垃圾焚烧过程的正常进行,且在垃圾分选过程中,垃圾中的水份也将影响到垃圾的筛分和空气分选及物料的运输等。当垃圾中动植物含量高、无机物含量低时,垃圾含水率就高;反之含水率低。

4.城市生活垃圾的化学特性

城市生活垃圾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化学特性与垃圾的各构成组分的化学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垃圾的化学性质对选择垃圾加工处理和回收利用工艺十分重要。对于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常考虑的垃圾化学特性有:水分、有机质及元素组成等。按堆肥处理的元素构成分析,垃圾中主要构成元素可分为3大类:

4.1营养元素:C、H、O、N、P、K、Na、Mg、Ca、……

4.2微量元素:Si、Mn、Fe、Co、Ni、Cu、Zn、Al、……

4.3有毒元素:Pb、Hg、Cd、As、S、Cl、……

在实际堆肥过程中,垃圾的主要元素分析成份是C、N、P、K,且常用C/N和C/P来表示。由于这两个参数对堆肥的进程和成品的肥效有很大影响(如堆肥原料的C/N以30:1为宜,熟化堆肥产品的C/N在10~20为宜),因此,在堆肥处理时,通常要严格控制这两个参数。

对于垃圾热处理的热解、化气、焚烧而言,主要考虑的垃圾化学特性有: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发热值等,而垃圾的主要元素分析成分是C、H、O、N、S、Cl等。

国外有关资料报道,采用元素分析法测定垃圾的化学组成,其成份(质量分数)大致为:C 10~20%;H 1~3%;N 0.5~1.0%;S 0.1 ~1.2%;灰分10~25%;水分40~60%;热值2930~5020KJ/kg。

三、结束语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应严格实行分类收集等回收政策,合理利用,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实现再利用,实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由才,柴晓利.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何品晶,冯肃伟,邵立明.城市固体废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张益,陶华.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篇7

在平常我们接触的最多的是生活垃圾,各种食品包装袋,一次性餐盒,废旧塑料等。一般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要经过200?400年才能被彻底分解,将它们掩埋在土壤中,会妨碍农作物生长;若被牲畜误食,轻者消化系统得病,重者死亡;如焚烧,回释放大量有毒气体,污染大气,“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害。废旧电池具有长期的潜伏性的危害,废旧电池中含有毒物质镉和汞,一旦释放到自然中,就会。。。。。一颗小小的纽扣电池中的有毒物质渗入到水中,将会污染600立方米的水体。露天堆放的垃圾没有经过处理会危害农田,污染农作物和蔬菜,人吃了受污染的粮食,瓜果和蔬菜,就会生病。垃圾给我们造成的危害还在不断地扩大。

目前,我们国家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是将垃圾集中到一个地点掩埋,这种方法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建一座垃圾处理工厂。

首先,要把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将那些不可回收的垃圾送进焚烧炉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供居民使用。焚烧后的残灰的体积不到原体积的5%,大大减少了垃圾量,还可以消灭各种有害细菌,病毒,把有害物变成无害物,然后再进行填埋。这样就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占用太多的土地。

篇8

【摘要】 目的 加强普通病区的医疗垃圾收集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方法 应用5S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经典步骤对医疗垃圾进行管理,完善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的制度、流程和职责,并由专人不定时检查整改。结果 病区的医疗垃圾收集分类明确,容器选择合理,处理及时到位,人人知晓收集流程,杜绝了因医疗垃圾而引起的院内感染。 结论 5S管理法能有效规范病区医疗垃圾的收集。

【关键词】 医疗垃圾;普通病区;5S管理法

“5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独特管理方法,5S是5个日文的简称,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1]。医疗垃圾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对医疗垃圾的有效管理是控制疾病扩散的重要环节和途径[2]。医院一大部分的医疗垃圾是在普通病区产生的,所以普通病区医疗垃圾的收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此,我们医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运用了5S管理法管理医疗垃圾的收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普通病区医疗垃圾收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各类医疗垃圾之间混放或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

生活垃圾是指:病人或医务人员用过的生活废弃物,如报纸、瓜皮果壳、纸巾、杂物等。医疗垃圾又可分为: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病理性垃圾、化学性垃圾、药物性垃圾。由于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对垃圾分类概念不清或习惯不良等原因,经常会出现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严重违反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医疗垃圾收集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1.2 部分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规范认识不够

部分在职医务人员、实习医生或护士、保洁人员、配餐员、后勤人员等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不熟悉,处理程序不了解,意识不强,无相关的奖罚制度,导致各类垃圾随意丢弃、垃圾满出桶外、垃圾无分类放置等不规范的现象。

1.3 各病区缺乏医疗垃圾收集的制度流程

1.3.1 垃圾无定量管理,经常会发现医疗垃圾过满洒落地上,垃圾运送人员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下病区输送垃圾,工作人员不知医疗垃圾在病区内的允许储放时间,无法起监督提醒的作用。各类医疗垃圾无封口、无标签、无分袋的现象屡屡出现。

1.3.2 病区内缺乏专人管理医疗垃圾,各类垃圾桶无定位放置,无明确的标识,无定时监督自查的措施,未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导致院感检查均出现较多的问题,存在不安全现象。

2 5S管理法的实施

2.1 管理目标

病区内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在职临床医生护士、实习医生或护士、保洁人员、配餐员、后勤人员等都要重视医疗垃圾带来的危害,明确医疗垃圾分类,分清医疗垃圾储存容器,正确收集医疗垃圾,人人知晓医疗垃圾收集制度及流程,杜绝院感发生。

2.2 实施前准备

首先成立科室5S活动管理小组,由院感护士担任组长兼总负责人,全面监督管理科室医疗垃圾收集情况,再由全科人员参与,并召开动员大会,学习5S管理相关知识,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尤其是保洁人员也要参与。做到人人知晓“5S”,人人参与“5S”。

2.3 实施的内容和方法

(1)整理:对科内所有医疗垃圾产生区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理,根据临床各个空间的主要用途,将垃圾收集桶分为需要与不需要,将需要的垃圾收集桶留下,不需要的丢弃。严格按医疗垃圾的分类标准准备垃圾收集桶。通过整理,各个空间都非常干净,无遗留死角,无不必要的垃圾桶。

(2)整顿:首先结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建立科室医疗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及流程、奖惩制度,并上墙明示。将配置室、诊疗室及垃圾处置室等垃圾产生较多的区域列入重点管理区域,设专人管理,责任到人。以5S的“三定”原则,即“定点、定容、定量”,结合临床实际操作的简便性及不违反无菌原则的标准来确立垃圾桶的放置地点,结合垃圾的分类、垃圾的量,确定垃圾桶的种类及大小,分别标上标识,并严格按要求定量管理(要求垃圾桶满2/3时需及时倾倒)。垃圾桶的种类可按颜色分为:黄色(感染性、损伤性、药物性、病理性、化学性)、白色(一次性物品外包装袋)、黑色(生活垃圾)、红色(放射性垃圾)。

(3)清扫:责任人每天对各区域的垃圾收集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将不规范的现象记录或拍下照片,制作多媒体并加以点评或下达反馈意见书[3],每月汇总一次,月初晨会后进行全面反馈,并与个人考核挂钩。

(4)清洁: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各班严格按照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和流程执行,严格垃圾分类,保持各个区域环境整洁不留卫生死角。

(5)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5S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强调人人按制度行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工作中养成尽职尽责的习惯[4]。在刚开始实施阶段组长需增加督促检查的力度和次数,检查结果与个人考核成绩挂钩,对于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再大会讨论整改,渐渐养成人人“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达到人人“5S”的好习惯。

3 效果

通过对科室医疗垃圾收集管理进行5S管理法后,科室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规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类医疗垃圾分类明确,各个垃圾收集容器、放置地点符合院感要求,标识明确,各个区域环境亮丽,无卫生死角,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杜绝了因医疗垃圾而引起的院内感染。

4 讨论

4.1 提高了全体医务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相关知识的认识 通过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相关知识,人人知晓垃圾分类,标识明显,彻底杜绝了垃圾混放现象。既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也降低了院感的发生率。

4.2 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垃圾处理相关制度及流程 在细化医疗垃圾处理制度及流程的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和讨论,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3 改善病区环境提升医院的形象 实施5S管理后,病区的环境整洁、舒适,无卫生死角,无臭味,提升了病人及家属对科室和整个医院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医院的信誉度,从而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

4.4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通过5S管理活动,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增强,人人养成按规章制度行事、认真负责、相互监督的良好工作习惯,提高工作主动性,提升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玲,.5S管理法在手术间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2):97-98.

[2] 艾德梅,鞠建新,王颖.医院医疗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38-38.

[3] 黄晓琴,汪玉霞,张林,等.“五常法”在洁净手术室保洁维护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31-532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教育;爱的奉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生产的迅猛发展,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已成为当前大家关注的焦点。[1]“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一致的呼声和共同面临的任务。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打交道,工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化学。基于这一认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恰当地渗透环保知识,培养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化学素养,并使更多的学生立志于环保事业,这是中学化学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实现中学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分析

(1)有意识地在教材中发掘环保教育内容。例如,教材中的煤、石油、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则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题材。

(2)收集并整理有关环保资料以融入教学。例如,当代人们特别关注的环保问题:垃圾的危害、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转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与大规模生态破坏、土壤退化的加速、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海洋污染等,这些都是十分丰富、生动的环保教育内容,如能有机渗透于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树立环保意识十分有益。

2.实现中学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的具体实施手段分析

(1)要以教材系统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环保教育,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切忌喧宾夺主。

(2)紧紧抓住污染与防治、消除污染这一关系来进行分析、讲解。强调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为了人类的生存,一定要保护环境。在“防”与“治”的关系中强调以“防”为主。

(3)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例,提供数据,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例如,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中,讲到化石燃料的燃烧时,可进一步指出:化石燃料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增大会造成什么危害呢?过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不正常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增加1.5~7℃,这样迅速上升的温度将会使地球上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再如,在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后,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可介绍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进行剖析。诸如“世界上著名的公害”“科索沃战争中贫弹的放射性污染”等,为了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有进一步认识,可提供一些具体数据:联合国环境计划《我们的星球》杂志最新一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难正在日益增加,预计到2050年后,每年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将超过3000亿美金,其危害程度令人惊心。[2]

(4)在进行环保教育时,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切忌任意拔高。

二、科学合理安排实验,直观、具体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又一重要领域,实验装置、化学药品剂量的使用,实验顺序的安排,废液的处理与排放都必须充分考虑“环保”这一重要因素。如氯离子的检验、碘的升华等实验,只要现象明显、达到实验效果,使用时采用微量实验药品即可,在实验顺序上,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应放在最后做,完毕后排气通风,及时处理或综合利用废液,做到无害排放。

对某些实验,可采用讲解、讨论、归纳、演示或分组实验方式进行。如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提出:对于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防止其扩散到大气中去,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如何使其变为有用的产品?通过讨论,得到结论:一般可用碱液吸收酸性物质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同理,一般可用酸液吸收碱性物质,某些有毒物可使其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消除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还可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实践是十分有益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由于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活动,如召开“人类与环境”等主题班会,请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社会调查。通过活动,使学生不断进行“人与环境”的思考,进而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作用与历史责任。我们所看到的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它的产量随城市人口量的增加正在逐年增加。生活垃圾的种类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生物垃圾五大类,它有着很多危害,主要表现为:

(1)占地过多,不易分解。

(2)成分复杂,污染空气;所含有机物腐败后分解产生恶臭,释放出大量硫化物、氨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3)雨水冲刷,污染水体;垃圾经雨水冲刷,会将有害物质冲入河流、湖泊或海洋。若直接弃入,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不少农村的河流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食品包装纸,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若动物误食了还会伤及健康,进而死亡。

针对垃圾场的恶臭,学校和垃圾场管理方进行多次协商,以加强管理整治,一段时间过后,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好转。但管理方表示,这是暂时的,垃圾处理场已达到处理极限,垃圾处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和进行废物的再利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3]

四、注重生活实际中的“化学与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许多“化学与环境”的问题,如果置身于生活实际,思考并处理好环保问题,对于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升华感情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诸如,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能源?如何节水、节电?如何防止旧电池的污染?……教师精心教育,适时引导,使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并进而达到“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崇高境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庄 萍,毛 云,强 娜.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绿色、环保教育[J].惠州学院学报,2006,26(06):123―128.

[2李锁民.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4):14.

篇10

【关键词】:碾压式土石坝;垃圾填埋场

Abstract: Acco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ller compacted earth-rock dam in the landfill,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design, selection, calc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arth-rock dam,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designers.

Key words: roller compacted earth-rock dam; landfill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概况

垃圾卫生填埋场在国内修建时间还不长,针对于填埋场的土石坝设计方面的技术资料还较少,在土石坝设计与施工中,基本采用水工行业的规范及标准。但由于拦挡物的不同,两者的设计也有所不同。水工坝主要用来挡水,所以设计中必须考虑坝体防渗,考虑渗流的作用。而填埋场中土石坝主要用来挡垃圾(固体废弃物) ,一般不考虑水的渗流作用。填埋场防渗一般有两种方法,垂直防渗和水平防渗。在垂直防渗体系中,坝体的工作状态基本同水工坝,地基一般需经过帷幕灌浆处理。但由于卫生填埋场防渗标准很高(要求防渗系数≤10 - 7cm/ s) ,帷幕灌浆很难达到如此高的防渗标准,因此在填埋场的设计中采用单纯垂直防渗的已经很少了,而主要采用水平防渗的方法。水平防渗层将垃圾渗滤液与坝体隔开,而且填埋场中往往设有良好的地下水导排系统,坝体在计算中可不考虑渗流的作用。

现结合禹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来浅谈一下垃圾填埋场中土石坝的设计、计算及施工。

选择谷底填埋可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占耕地面积,禹州市垃圾填埋场就选择了谷底填埋。为了增加垃圾库容,需要在低凹处设置垃圾坝来拦挡垃圾,其根据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碾压式土石坝、混凝土坝、浆砌石坝等。

本场址选择在浅井乡花果岗,距市区中心约10km,南临县道禹浅公路,场区地形起伏较大,总趋势为西、北、东三侧高,南侧低凹,地貌单元属丘陵,西、北、东侧为梁,中间为沟谷,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依次降低,且越往南越开阔,其形态为簸簯状“U”型谷,自然边坡一般在20~40度不等。场区东南部发育有较大的“V”字型深沟,宽约数十米,故在低凹处要设置垃圾坝来拦挡垃圾,在以上几种坝形中,碾压式土石坝在谷地填埋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 可以就地、就近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筑坝;② 较易适应各种不同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一般不良的坝址地基,经工程处理后均可修筑; ③ 机械化设备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土石坝的施工质量,且施工工序较简单, 一般只有采挖、运输、碾压三道工序; ④ 设计手段的提高,完善了设计的科学依据,提高了土坝设计的安全可靠性;⑤ 工程造价较低。

经过勘察拟建场区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堆积物、上更新统堆积物及中更新统堆积物组成,各土层主要特征如下:

第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褐色,稍湿,可塑,夹有少量碎石、砾石及钙质结核。该层在场区局部分布,厚约0.60~6.9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10kPa。压缩模量5.50Mpa。

第2层含粉质粘土碎石:灰褐色、黄褐色,稍湿,松散,主要以碎石为主,碎石含量约占(40~60)%,粉质粘土含量约占(30~40)%,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其厚度一般为0.50~1.6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压缩模量10.50Mpa。

第3层含碎石钙质粉质粘土:灰白色、棕红色,稍湿,硬塑状,局部呈半胶结状态。含大量灰白色钙质团块,钙质含量高,约占30%左右,碎石含量约占(15~30)%左右,粉质粘土含量约占(50~60)%,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其厚度一般为0.60~3.00m。压缩模量19.5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30 kPa。

第4层含粉质粘土碎石:浅棕红色、棕红色,稍湿,中密~密实,碎石含量约占40~60%左右,粉质粘土含量占20~30%,该层在场区东南地段缺欠,其余地段均有分布,其厚度一般为0.40~4.70m,压缩模量23.5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60kPa。

第5层含碎石钙质粉质粘土:红褐色-棕红色,稍湿,硬塑-坚硬,含有大量灰白色钙质团块和铁锰质结核,碎石含量约占(20~30)%,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其厚度一般为0.80~5.30m。压缩模量18.50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80kPa。

禹州市垃圾填埋场坝体曲线分布如下图所示:

二、土石坝设计

根据垃圾处理场的垃圾填埋量的要求,场地需要下挖到第4层,第4层承载力及压缩模量较高,符合填埋场地基要求,上层土则可利用做垃圾土石坝填筑材料。因垃圾坝没有现行的规程,故本工程的土石坝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设计。垃圾卫生填埋场土石坝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坝型选择、材料选择、坝体结构、坝基选择、坝体与岸坡的连接等。

1、坝型选择

一般可分为均质坝、土质防渗体分区坝和非土质材料防渗体坝。高坝多采用土质防渗体分区坝,低坝多采用均质坝,从天然筑坝材料来看,优先采用均质土坝,均质土坝具有施工方便,有利于机械化施工,施工工期相对较短,施工质量容易控制,工程投资相对较省。

2、材料选择

筑坝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具有或经加工处理后具有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的工程性质,并具有长期稳定性。

b.就地、就近取材,减少弃料,少占或不占农田,并优先考虑开挖料的利用,但膨胀土、地表土不宜采用。

c.便于开采、运输、压实。

料场开采或枢纽建筑物的开挖料原则上均可直接作为筑坝材料,或经处理后用于坝的不同位置,但沼泽土、膨润土和地表土不宜采用。根据本工程地基情况,土料可采用粉质粘土。

3、坝体结构

土石坝按高度可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高度在30m以下为低坝,在30~70m为中坝,在70m以上为高坝。本工程垃圾坝最大坝高约15m,属于低坝,根据经验初定坝坡为1:2,坝面可根据土石坝的用途、坝面是否有覆盖物等因确定不同的防护方式。填埋垃圾一侧的坝面因上覆防层,可仅做压实土层防护;长期暴露的坝面应做坡面防护, 根据重要性可选择植草防护,干砌石防护,预制板铺砌等, 为防止坝体材料流失,应做反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