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7 16:4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随着幼儿园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中职生在对口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中出现许多困难。如何为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死存亡。
一、成都某学前教育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及实施
1.学制。三年。
2.培养目标。适应现代幼教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管理实用性人才。
3.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必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12门,总共1116学时;专业核心课(必修)包括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基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幼儿园游戏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8门,总共720学时;专业技能课(必修)包括乐理与视唱、唱歌与表演、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基础、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幼儿园手工、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书法等8门,总共1764学时。其他包括军训、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共17时。
4.课程特点。学科多,涉及面广;专业技能课最多,专业核心课最少;学生没有专业见习和实习课。
5.具体实施情况。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是顶岗实习;周一至周五都有课;学生活动比较多,学生没有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琴、画、舞的时间;教师上课主要采取讲授法,每个班近70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中职毕业已经无法适应幼儿园对学历的要求,但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托幼机构的教师、管理人员,与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过于高、大、全,没有突出整合性,没有突出的中职教育的特色。
2.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有大量的专业技能课,但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形成技能;每学期仅教授教学理论,师生均不下幼儿园一线去见习、观摩、实践,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教师缺乏幼儿园案例,使得教学“干巴巴”,学生学得“雾蒙蒙”,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空,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幼儿园工作的寥寥无几。
3.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所调研的中职专职教师和应聘教师的比例基本是1:1,有些教师刚刚从本科毕业,对中职生的特点及教学不了解,对教学的目标、内容不熟悉,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三、改进建议
1.目标定位要清晰、明确。中职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提升学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他们在中职的学习,应重在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为其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学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将高、大、全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内容有机地整合到专业理论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幼儿园实习机会,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落脚点,成为职业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
3.为教师提供幼儿园实践机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的教要接地气,学生的学要联系实际。教师只有多到各种类型的幼儿园观摩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工作,了解幼儿的具体表现,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生动起来,让自己的教学姓“幼”,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队伍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训,确保教学质量。要想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轮岗培训,对新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到好的中职学校参观、学习、取经,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教学观摩、研讨和教学改革等,改变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这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投入,重点在规范,重心在师资。师资队伍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对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学前师资水平,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周密落实,全力推进这一至关学前教育质量和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加强职前学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学前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切实从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未来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出发,切实加强培养方案的设计,尤其是加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要注重各层次学前教育师资的基本科学、人文素养,注重后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并配备相应的师资;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培养,根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形成扎实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选用优秀教材,打牢学习者良好的专业功底;要注重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加强对观察分析能力、谈话能力、作品分析能力、环境和活动设计能力、各类活动组织能力、基本的教育评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注重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前师资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师范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研究和充实课程和教材,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建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适应幼儿园教学实践需要出发,加强实践锻炼,形成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在一些地方存在的新教师知识陈旧、专业素养低下和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
其次,加强学前教育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是学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学前教师培训要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问题导向,切实了解广大教师的工作困难和专业困惑,要针对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层分批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真正满足教师的现实工作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核心问题和共同问题的研究,确定培训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当前应注重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以弥补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中一些专业能力培养的欠缺,尤其是观察分析能力、活动计划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方面的普遍不足,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确保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注重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形成一支专业基础扎实,了解幼儿园教育实际,了解教师现实需要,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培训队伍,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激发,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教师将看书作为一种习惯,将思想作为一种习惯,将改革和创新作为一种习惯。
再其次,学前师资的专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在全国普遍缺乏幼儿园教师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能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或者至少是容易就业的专业,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能否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视的程度和现实的措施。一个有尊严的、受人尊敬的、基本待遇能得到保障的、基本社会地位能得到维护的专业,从业人员才能真正谈得上专业发展和成长。因此,保障幼儿园教师基本的地位和待遇,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教师外在的影响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了改善,但教师尤其是公办无编制和部分民办园教师收入偏低的情况还存在。我们相信,随着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会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不断提高。
篇3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未来十年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以学前教育为突破口达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目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多途径加强幼师队伍的建设。学前教育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再次重申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并提出要切实办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应该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并能做到终身学习。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幼师队伍的重任,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出适合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幼儿教师是对高校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当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偏重理论
当前传统的高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设置了各种的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为主,除了毕业前的四周教育实习很少有参与和接触到学前教育教学一线的机会,学生在理论方面往往是纸上谈兵,说起来都能头头是道,真正到了教学一线,面临众多复杂的情况和真实的教学环境,往往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学生显现出高分低能入职后面临适应学前教师角色困难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是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
1.2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高校学前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感受和知识的技能迁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文艺、舞蹈等艺术功底,忽视了艺术技巧和技能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出现了众多现实的教育情景就是,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却不能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学前儿童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情景的美术作品和课程;还有多数学生具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好像样的幼儿舞蹈课堂和儿童演出作品。
1.3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习趋于形式化
高校教育实习和见习往往安排在学生快要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相对都很短,或者学校跟实习学校合作很少,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个别实习领队老师缺乏组织经验,有的实习学校怕实习教师影响学校教学成绩,很少给实习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在临近毕业时安排教育实习,学生往往还要面临完成毕业论文和就业求职应聘等多重压力,既要实习还要查找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应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四处求职参加各种应聘会,让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对教育实习也难免有应付的成分,从而影响了教育实习质量。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2.1切实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学生实践教学环境
建设和完善高校内的学前教育实训教室和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和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首先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组成元素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学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技能培养目标,在开设艺术理课程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与幼儿看护技能实训室、教育活动模拟实训室等形成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功能优势互补的完备教学环境,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2.2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学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坚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技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合理整合教育理论专业课程,充实学生的幼教科研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内涵的实用性教育人才。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基准,改变单一化的教学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及实用技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结合课堂和课外学习成果,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诉求,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发展。
2.3改进教育实习缩短教师角色适应时间
教师角色适差缺乏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孩子活动的能力应往往是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更快的角色适应为毕业学生尽快就业和融入教学提供了优势。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实习安排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深入教学一线和参与到实际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让幼儿园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高校要有自己的附属幼儿园或者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作为助手在经常参与到幼儿教学一线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幼儿园组织大型活动(如元旦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竞赛、表演等)组织学生观摩或作者为助手协助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越多获得实践经验越多,对缩短角色时应有很大帮助。
3高校学前教育完善培养模式教学建议
3.1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幼儿园实际需求培养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往往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然后就一直沿用下去,很难做重大改革和变化。对一线幼儿园的教学动态和学前教育用人方向很少去做调查,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和幼儿园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明显滞后,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和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要多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及时了解和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掌握好国内外学前教育的风向标,积极参与幼儿教学改革,根据幼儿园的需求来及时调整、更新和改革高校的教学内容。
3.2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方向不仅仅是幼儿园。更多的幼儿特长培训机构、亲子乐园、母婴生活馆、学前教育商业培训、大众媒体幼儿专栏、幼儿出版机构等都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专门为幼儿园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变被动培养为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改进培养方案,为学前教育培养方式开拓了新的方向。就要求在专业课设置和选修课内容增加相应技能的内容,或者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设相关课程。
3.3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需求来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同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和培养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获得更多更好的理论学习机会。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后就直接就业;有的希望从事对科学、语言、健康等对艺术要求低的教学工作;有的愿意到幼儿园从事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门教学工作。就要求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进行分班制教学根据学生毕业的需要分班管理,或者设立选修课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毕业后的需求进行选修,修满学分即可毕业,满足了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4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见习和实习,而是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的对学生专业态度的养成、专业情感的培育和专业能力的综合塑造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不逃避和不回避的客观面对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学前教育一线对不同能力教育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环境,以及不断提升我们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做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建立多元的高校学前教育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特色,强调个性,分层培养,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创新型学前教育人才。
作者:董爱霞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艳.学前教育专业的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04):73~76.
[2]刘海利.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110~112.
[3]丁敏.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05~108.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表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作出了明确规定,认为学前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是公民终身学习的起点,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该文件将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提到了关系我国儿童的发展,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的高度。
一、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家长对子女智力开发、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关注程度比以往更加强烈,胎教、早教等新兴教育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项目中所指的学前教育指0~6岁儿童所接受的
教育。
从学前教育的内容来看,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学前社会教育。目前,对于学前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急需大批懂得学前教育专业规律的人才。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师资方面,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所需师资长期存在较大缺口。仅以湖南省为例,2007年全省在园幼儿人数是739144人,教师人数是42314人,而在2010年,在园幼儿人数预估达754152人,教师人数达48035人。两年时间里,我省在园幼儿人数增加15008
人,教师人数增加了5721人;而2005年的在园教师数是40072人,从2005到2007年的两年时间内,教师数只增加了2242人。说明从2008年到2010年的在园幼儿教师人数增加比例应是2005到2007年增加人数的两倍多。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早教机构和相关婴幼儿产品的出现,也需要一大批懂得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目前,学前教育已经从单一的幼儿园教育拓展到对家长和相关看护人进行育儿指导、社区教育服务的胎教培训、亲子园、幼儿个性化培训(智力、情商开发)等早期教育。这批新兴的教育机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在专业精细化分工的趋势下,儿童食品、儿童玩具、儿童服装等行业兴起也急需了解儿童身体发展特点、有专业特长的学前教育人才。
二、特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必要性
特色教育意味着质量、水平、优势,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是提升质量的突破口,是人才培养的切入点。突出特色的关键是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只求不可替代。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和多样化趋势,为女性争取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男女平等的机会,女子院校开始复出和兴起,在学科设置上倾向于适合女性的学科,在培养方式上注重技能的培养,学历结构上高职高专层次较多。根据 2007年湖南省幼儿园专任教师性别比率结构图,我们可看到,幼儿园专任教师共有26136人。其中,女教师25488人,占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97.52%;男教师648人,仅占2.48%。由此可见,女性作为学前教育从业者的主要生力军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虽然很多专家呼吁应该关注幼教的性别构成,提倡更多的男性进入学前教育行业,但是,由于观念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女性特性决定了这个行业女多男少的现状会长期存在。因此,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重视女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女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涵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目标、过程、评价等方面。对于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来说,如何针对女大学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育实践、素质拓展及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估等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积极拓展招生方式,选择优质生源
在收集和整理了多个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项目组发现,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入学要求比较单一,参加学习者只需要修完高中学校课程(其中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获得毕业证书,参加统一的国家大学入学考试,然后择优录取。
国外一些国家正在采取的改革是:扩大进入学前教育工作领域的候选人来源,把更灵活、多层次的入学途径引进学前高等教育。例如,在德国,年满18周岁,获得中等学校或相等学历证书,具有相关实践经验者即可申请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其中,相关的实践经验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是有1~2年实习,或受过职业培训,或几年工作经验,或其他相似条件;有多年养育儿童的经验;或在职业学校接受过2年有关社会教育和保育方面的培训。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方式单一,不利于吸收更合适、更有专长和学习目标更明确的生源。一方面,高中毕业生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缺乏明确的专业认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毕业后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浪费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有相关经验,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人又没有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另一次浪费。在普及全民高等教育的形势下,改革学前教育的招生方式,扩大生源来源,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必要前提。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结构反应了所设置的各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直接反映出女子高校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为实现大学和社会、市场的和谐发展,大学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现有的资源与技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市场等外部环境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在对其课程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市场这一导向。湖南女子学院根据女子高校学生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全面设置公共和学科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采取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校特色系列课程的开放,对提高女性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科各类别课程及要求学分如下表:
学科各类别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十个项目,在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基础上,坚持了以能力为培养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在设置课程时,通过学科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人文、社科、自科等公共通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其次,尊重学习规律,科学安排课程。按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精心安排教学进程表,公共通识课、学科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开设的顺序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搭配。再次,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适当压缩了理论课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开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了研究性教学课程比例,给学生开设了一些综合性的、前沿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
同时,为促进女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女校特色系列课程。学校开设通识课程,包括教师口语、英语口语等发挥语言优势的课程组;插花、茶道、烹饪、编织、礼仪家政等发挥优势的课程组;文学欣赏、女性经济、女性文学等兴趣优势课程组。针对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兼顾学生兴趣爱好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现代女性素质、生活的品味与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特色课程的教育与培养,女子院校的学生普遍感到自信心增强,修养气质得到很大地提升。
3.高度重视教育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湖南女子学院作为应用型女子高校,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优势。而学生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逐步提高专业自觉、专业技能,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化学前教育人才的关键。
目前,湖南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中,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学分设置上,学生在集中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5个学分,占必修学分的比重为17.5%,其中专业教育实习的内容包括:保育、保健实习、教育见习、课程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所占学分为该环节的52.0%。其次,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建立起了不间断的实习制度,具体包括: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实践2周和保育、保健见习1周;专业二年级学生去教育见习基地实习1周以及开展为期3周的社会实践,该实践内容包括心理、教育调查,幼教宣传和咨询,以及担任家庭教师;专业三年级学生开展为期2周的课程实习;专业四年级学生开展为期4周的教育实习和为期9周的毕业实习活动。这样一种分小步递进、阶段整合提高的实践训练体系实现了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的顺利转化。再次,学校重视硬件的投入,建立了模拟教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适应学前教育的从业环境提供了机会。
4.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估机制
是否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考核和评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简单来说,就是高校培养出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相关行业就业,并具有应对该行业工作挑战的能力。
现代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模式要求实现由单纯学院内部监控向社会监控与学院内部监控相结合的机制转变。在校内管理与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必须加强行业参与评价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机制建设,形成学校与行业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密切合作”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湖南女子学院根据学生不同的实习阶段,采取灵活的方式与行业进行合作,教学见习期间主要以教师带队的方式入园实践,由学校专任教师指导,而毕业实习则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以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和幼儿园“导师”双层管理相结合,不断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完善过程性、动态性的评价监督和反馈机制,与实训基地园实施人才共育,确保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教育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学校、行业和教育主管部门全面研讨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拓展教学途径,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增强专业发展的活力。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一点。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女子院校应该从人才需求入手,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符合全面提升女性素质与提高专业素养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工作能力,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女性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35).
作者简介:林运清,(1965年―),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女子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篇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前教育的高师体育校本课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T-c/2011/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9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愉快地成长,教师是关键。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学前教育事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职业性与师范性特征,全面深入地考察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现状,了解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体育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从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及体育课程现状调研分析
体育课程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自主发展目标赋予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体育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课题组成员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观摩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高师体育课程实施情况。调研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2~5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75名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1.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第一,学生选择就读学前专业的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在300位调查对象中,因纯粹喜欢而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占30%,27.6%的学生单纯服从家长的选择,29%只是为了谋求职业方便,2.9%仅为了获取文凭。学生选择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虽然超过90%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做幼儿教师,但就业不包分配的现实使不少学生认为以后不一定有机会当上幼儿教师,这种想法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信心动摇,情绪浮躁。第二,男女生人数的比例对学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女生。近年来,因为幼儿园对男性教师的需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男生。我校2008级男女生比例为1?53,2009级为1?33,2010级为1?24,2011级为1?23,2012级为1?1.6,男生人数成正比例增长态势,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招收定向男幼师生,大大改善了男女生比例,给班集体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班级男生人数比例较低时,男生相对成了弱势群体,因羞于表现,学习信心不足,缺少主动练习,不但在学习上不占优势,而且不利于塑造幽默、果断、大胆的性格。当男生人数较大增长后,体育学习更活跃,增加了体育运动的力度与速度美,改变了男生女性化现象,对促进男女生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学生体育意识不强对学习的影响。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来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调查中,有66.5%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6.1%的学生极不乐意上体育课,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关键因素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课堂表现,而是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场地器材以及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有68.8%的学生比较重视体育学习,但更多的只是体现在关注体育课成绩;60.7%的学生认为多数体育课使人感到愉快,但只想自由活动;有39.8%的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自身身体素质差,体育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喜欢羽毛球、游泳、轮滑、瑜伽、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等趣味性较高的项目,对田径项目不感兴趣,体育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中出现畏难、怕苦情绪。体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实际地位相对不高,学生更多地将体育学习理解为文化课程学习的调节,是放松身心的手段,体育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和达标,而不认为是必备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高的途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双重任务领悟不够,对体育的职业性关注不多,学习较被动,自主性不高。
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前几年,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规模不大,全部课程由1~2名体育教师就能承担,学科教研活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开展得也不多,教什么、怎么教,都是教师说了算,整体教学效果不平衡。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在高师具有一定的规模,生源数量逐渐增多,使更多的教师被安排到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中来,这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学前体育教学经验,使体育教学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虽然我校体育教研室拥有知识、技能较为扎实的师资队伍,男女教师比例协调,职称结构合理,但近几年引进的新教师较少,教师队伍年龄偏中老年化,教龄在20~30年的教师占比较大,在长期体育教学中,受学校环境、教学条件等因素影响,教师出现不同程度职业倦怠现象,创新意识不强。
3.高师体育课程现状。一是体育教材欠缺,教学内容单调。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材还是以中师的教材为基础,任课教师因时、因地、因人适当补充一些内容,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教材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肩负着学生自身体育与职业训练的双重任务。自身体育的内容,主要安排排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技能;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等田径内容。职业训练主要安排队列队形、徒手操、游戏、体育教法等基本内容。学生感兴趣的瑜伽、轮滑、排舞等现代项目很少涉及。就教学内容安排来看,基本沿袭中师的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固定化、单一化,教学中会出现内容的简单重复,使体育学习枯燥无味,学生对体育表现冷淡,甚至出现排斥心理。二是体育教学课时量不足,忽视职业训练。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一至三年级安排每周两节课,四、五年级安排每周一节课,五年内还有5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间,体育课时量明显不足。虽然我们提出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热爱幼教事业并初步具有承担幼儿体育活动工作的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也明白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公共体育,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教师即便能将专业知识与体育教法的内容渗透在教学中,也只能是蜻蜓点水,缺乏体系;加上课外体育缺乏,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巩固、消化,学习进度缓慢。三是体育课程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制订具有一定特色的整体方案,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模式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深入的关键,我校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大授课制和传授式教学,教师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动作技术上,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虽然大环境的教学改革使部分教师转变了观念,但体育教学在框架与体系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对学生的评价只限于技能掌握,缺乏对学生态度、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评定,造成体能较差的学生更加畏惧体育课。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实效的对策
1.准确定位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的双重任务。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提升体育课程的地位,并且要有制度保障。要将体育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方案,完善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机制。体育教学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完成正常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达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要求,明确学前专业体育教育的双重任务。在教学中注重面向幼儿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加强师资培训,重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体育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要努力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通过与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体育教学的责任心。
3.研究学生特点,制订体育教学五年规划方案。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一般是初中生,通过五年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专科层次的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建设,确定体育教学五年规划方案,增加幼儿教育活动中需要的体操、游戏、基本身体活动等体育内容的比例,加强教学法学习,遵循课程内容全面性和幼儿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形成系统的、有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是当务之急。
4.开展课外体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相互补充,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当前,课外体育的存在价值往往被忽视,因为组织活动有难度,课外体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为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重视课外体育的开展,营造体育活动的氛围,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5.加强与幼儿园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幼儿园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是观察、体验学前教育的实践环境。根据我校的课程计划,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被有序分到幼儿园,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活动。教育实习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幼儿园晨操、户外活动等管理,大部分学生会承担体育课的教学。调查得知,教育实习活动中学生觉得体育教学是很有难度的工作,实习课上得不自信,容易慌神,吃不透为什么这么教,体育理论知识相对匮乏。高师要积极探索与幼儿园交流合作的新机制,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6.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体现教学特色。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研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拓展课程内容,改变以运动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标准,体育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就是基于学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需要,凸显体育教学的师范性与职业性,实现体育课程的特色与创新,推动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篇6
一、幼儿园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问题
《 纲要 》中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规划目标:一是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二是普及科学优质的学前教育。科学、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提高入园率的意义前提。教育资源是科学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从硬件方面来说,幼儿园增加了中小学富余的教育资源;从软件方面来说,“转岗教师”充实了幼儿园的师资队伍。而在“富足”的背后,却隐含着另一层担忧——幼儿园“捡了中小学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因此,有人评论说,幼儿园成了十足的“回收站”。
1.幼儿园“回收”了中小学富余的教育资源
《 国十条 》指出:“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教育用房应优先用于教育,尤其是在当前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些规定的初衷是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发展学前教育。这也是重视学前教育,优先满足学前教育的发展的表现。而在具体落实这些规定的背后,笔者一直在思索的是,到底这些中小学富余的教育资源应不应该为幼儿园所用,或者应该怎样用?
首先,从教育对象来说,中小学生同幼儿之间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公平教育的实质应该是正视这种差异并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学前教育是倡导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具有启蒙性质的教育,应该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为幼儿准备活动环境,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资源。而中小学富余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科学发展学前教育的需要。例如,把中小学富余的桌椅板凳搬到幼儿园,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如何用?
其次,就是由教育对象带来的教育资源安全问题。幼儿园的校舍具有自身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中小学的校舍直接变成幼儿园校舍是否会给幼儿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安全问题?笔者举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中小学的后勤设施都是为6岁后能生活自理的学生设计的,如果让幼儿使用,势必给孩子的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2.幼儿园“回收”了中小学富余的教师
《 国十条 》提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该规定强调“合格”二字,但在实际的“转岗培训”中,这二字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在经历了一个月到三个月“短、平、快”的“转岗培训”后,中小学富余的教师就转入幼儿园,瞬间从中学教师的身份变成了幼儿教师的身份。尽管有专家提出了,这部分“转岗教师”对于解决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转岗教师”带来的教育隐患远比目前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大。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仅仅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类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的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等“条件知识”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实践性知识。因此,真正的教育艺术历来是一种“慢”的艺术 [1] ,必须慢慢地积累,来不得半点心急。教师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的艺术,不应该采用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等急功近利的方式进行。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并非易事。从职业任务来说,幼儿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用适宜幼儿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要拥有组织教学、创造性设计教学的能力让幼儿幸福成长。而“转岗教师”没有经历过学前教育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的学习,他们是难以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的。
其次,“转岗培训”的问题。第一,“转岗培训”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培训均采用统一模式,没有系统了解培训对象受教育的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教学背景,创造性地对培训进行规划,让“转岗培训”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让学员从培训中得到真实地成长,而提出一套真正适合“转岗教师”的培训方案。此外,对每期培训的人员也应该进行规划。笔者在网上相关“转岗培训”信息中发现,培训每次接待的学员人数均未进行规划,有的甚至然达到一次培训3000余人。这无疑让“转岗培训”的学校成了“生产厂家”,而学前教育教师则成了“批量生产的产品”。第二,“转岗培训”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无所不包”。培训内容不仅涉及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相关政策的内容,还涉及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知识。在这么短短的一个月培训中,这些内容难以让“转岗教师”消化。第三,缺乏“转岗培训”质量的衡量尺度。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到很多“转岗培训”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里面都提到培训多采用集体讲座的形式进行。专家的培训几乎都是高屋建瓴,理论多,实践少,对于以前没有学前教育相关理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夯实学前教育基础的教程和基础教学技能。
再次,“转岗教师”自身的问题。在世界激烈竞争的今天,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2] 在近年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背景下,质量问题是学前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学前教育教师的质量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关于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训练和教育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教师为幼儿所提供的保育和教育质量。Howes研究发现,具有幼儿教育专业学士或更高学位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其他受过不同程度的专业教育训练的教师更具敏感性。[3]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才能使学前教育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一方面,学前教育界一直呼吁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又在往本来就存在问题的幼儿教师队伍里增加非专业人士的“转岗教师”。把这部分“转岗教师”吸纳进学前教师队伍,尽管表面上“充实”了师资队伍,但从长远来看,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将成为恶性循环。
二、公办幼儿园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 纲要 》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还提出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2015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85.0%,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为7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0.0%。2020年前面三者的入园率分别为95.0%、80.0%、70.0%。”可见,公办幼儿园自然成为承担普及学前教育这一重任的主要力量。同时,《 纲要 》中还明确提出,政府要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以确保新增幼儿园符合基本办园条件,是合格的幼儿园。因此,虽然国家要大力兴办公办幼儿园,但兴办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应是以质量为前提的。然而,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各省市提出了大力兴办公立幼儿园的主张,相继在短时间内列出了一年中要达到的公益性幼儿园的数量,许多地方甚至不切实际地提出在一到三年内解决公办幼儿园的数量问题,这种不注重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无法满足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的。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盲目扩招问题
从2010年开始,全国各地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蜂拥而至,从而使高校或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一时间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甜头”,各省市学前教育相关院校迎来了其招生的“辉煌”时期。高校一味强调扩招、多招,这一情况暴露了学前教育培养院校的弊端。
首先,国家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区域调控。学前教师教育的学校和专业设置又表现为一种教育结构,即学前教师培养的学历结构和区域结构。因此,学前教师教育学校和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的多少、在不同区域设置多少,必然表现为学前教师培养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4] 各省市对学前教师培养层次、区域需求等方面均缺乏具体的调研,缺乏各地具体的需求数据和统计分析,均未有建立在科学的预计各省市未来3~5年甚至10年的具体的学前教师需要量的实证研究上,未能对招生规模进行统筹规划,从而让部分家长和学生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地涌入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洪流中来。
其次,国家对于高校是否具备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资格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那些不具备学前教师培养基础的学校没有思索学校招生的潜力问题、招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没有思量学校的师生比问题、学校管理水平问题以及学校的后勤设施问题,就先把新生招进来,而这些问题都将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国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其招生的规模同以前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然而现实的硬软件条件让这些学校无力承载解决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难题。如许多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在师资储备上同样没有做好准备,大专、高职类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学前教师缺乏,但并非靠短时间扩招所能解决,学前师资的培养工作也应是分层、分批、分阶段培养的。学前教育质量应该是一种“适宜的质量”,是指学前教育适合国家、社会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的质量。因此,不顾学前教育质量而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增长只能是“泡沫式”的增长。学前教育内在系统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长期积压,结构得不到调整,这样的“风光”将形成为代际循环,很难长久持续,到时候会造成更大的教育资源的浪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200062)
参考文献:
[1]朱国忠.浅议教师的“职业生存哲学”[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08(10).
[2]袁锐锷.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经验、理论与改革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实训
顶岗实习实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深入到幼儿园来进行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由学生到幼儿教师的角色转换,并逐渐形成正确的幼儿教师的职业意识、树立职业情感、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过程。
一、正确认识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认识方面
1.在顶岗实习实训前
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思想上就要有所转变。要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幼儿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以一个主动的“幼儿教师”身份进入幼儿园工作,并保持与园内幼儿、其他教师之间保持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学生若是被动的适应顶岗实习工作,会不利于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在工作初期,消极被动的实习体验会打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行业的积极性。根据以往经验,部分学生实习回来后普遍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幼儿教师工作非常辛苦。如果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前能有积极的角色转变意识,那么在工作中就会减少在对幼儿的耐心细心、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与幼儿的沟通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挫败感,这样有利于加强她们开展工作的成功感。
2.在顶岗实习实训过程中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一线幼儿教师身上为人师表、团结互助、意志坚强等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深刻感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该如何工作、生活,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今后的生活中该如何要求自己,要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思想认识。
(二)在专业成长方面
顶岗实习实训的学生要在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认真地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教育教学方法,虚心采纳指导教师的意见,并积极探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顶岗实习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加深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幼儿的职业感情,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在教学实践方面
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不但要构建起她们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从教学实践上培养。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对幼儿园生活接触地较少,仅有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并没有承担起一名幼儿园教师的全部工作。真正进入幼儿园顶岗实习后,学生才开始更多地接触幼儿,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进一步熟悉幼儿园的全面工作,同时熟悉教学环节,如何淇巍⑸峡巍⒆橹活动以及科学管理幼儿等。顶岗实习明确了学生与真正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这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前有机会制定具体可行的弥补计划。
二、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实训过程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成效
(一)规范实习实训的指导工作
从幼儿园领导到指导老师要积极探讨配合,制定出完整的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使顶岗实习工作井井有条、成效显著。当学生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时,指导老师要全程跟踪与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并及时调整,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二)园校双方共同进行学生管理
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期间,由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教师指导学生专业技能,由幼儿园教师指导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这种实习管理体制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三、针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合理解决办法
传统学前教师的培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理论知识是一般性知识,很难指导幼儿园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单一性的技能训练又难应对幼儿园复杂的工作需要。因此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要按照幼儿园的工作体系,重新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与技巧策略有关的内容等,如幼儿班级管理、师幼互动相处技巧、师幼沟通技巧等。
参考文献:
[1]黄捷.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姜艳.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
篇8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双语幼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2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60 [本刊网址]http://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为了更直观地获得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课程衔接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采用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A院进行实证调研,并且对比分析了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重点对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比较详实和深刻的访谈资料;A院主要是采用“2+2+1”模式的五年一贯制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教学,即2年在中职接受职业教育,2年在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接受教育,最后一年到幼儿园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
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人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
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的衔接
篇9
[关键词]优化 三年制 学前教育大专 音乐课程结构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近几年,许多大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陆续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三年制大专有别于三年制中专和五年制大专,它比三年制中专学生的起点要高,比五年制大专的学制要短,许多学校沿袭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大专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的门类多,课时足,几乎占用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学习效果上很难体现这一层次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缺乏竞争能力。怎样确保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在学制短、课时少的情况下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需要我们加速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合理优化音乐课程结构,通过认真地思考与研究,获得最科学的依据,真正解决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推动其音乐课程教学。
一、我院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的研究现状
2009年以来,我院学前教育系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率先对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大幅度增加了幼儿园实用的教育类课程和课时,如:幼儿教师与专业发展、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注重学生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相继减少,音乐课程的课时比2008年前削减了1/3,音乐课程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在课程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
(一) 整合与调整音乐课程结构
1、减少了必修课的门类,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设置主要沿袭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门类繁多,音乐理论课有:音乐基本理论、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音乐技能课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配弹,课程达八门之多。加上其他课程,占住了学生所有学习时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参与其他活动时间,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结构严重失调。2009年我校逐步将原有的必修课程综合为两门,如:钢琴与音乐基础、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基础(内容包含了音乐基础理论、钢琴、钢琴作品赏析和幼儿歌曲配弹)、声乐基础(内容包含了视唱练耳、声乐、声乐作品赏析和幼儿歌曲演唱),解决了音乐课程门类繁多,相互之间孤立及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
2008年以前,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选修课几乎为零,2009年为了扩大选修课的范围,逐渐增加了幼儿歌曲创编、音乐欣赏、奥尔夫音乐活动、合唱艺术、声乐提高班、钢琴提高班等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采用的教材与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为同一教材(幼师中专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当今学前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学生技能单一,与幼儿园音乐活动教育严重脱节,严重制约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2010年编写了钢琴实用教材、声乐补充教材、声乐综合、幼儿歌曲弹唱等校本教材,2012年编写了全国三年制学前教育教师教材《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幼儿歌曲弹唱》等教材,并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在内容、体例上力求创新,同时,增加了幼儿题材作品的比例,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积极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例,每学期举行两次声乐、钢琴阶段性汇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声乐小组、钢琴小组、系合唱队,每年进行一次课外活动汇报演出、音乐技能教学汇报演出;举办各种音乐比赛,如“杯”合唱比赛、毕灵杯歌手赛,幼儿歌曲弹唱与表演唱比赛;举办各种音乐晚会,如六一晚会、元旦晚会等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育实习指导,学生教育实习分游戏实习和总实习,音乐教师分批下园参与学生在实习中音乐游戏与音乐活动教学的指导。
(二)音乐课程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利与弊
从2009年开始,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有了大的改革,显而易见,利大于弊,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验,还有一些不够合理,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1、重视音乐综合教学,忽视音乐学科的科学规律
音乐综合教学是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的一个必然趋势,怎样综合应符合音乐学科规律,如将音乐基础理论与钢琴综合、视唱练耳与声乐综合,较难找到两门学科的结合点,音乐理论知识割裂的七零八乱,缺乏系统性,更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学内容的增多,视唱练耳教学受到限制,音准节奏的基础训练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音乐素质低下,给音乐技能的教学带来不利因素。因此,音乐课程如何综合应深入进行科学论证。
合理安排课程的学程与学时,如视唱练耳学时较少,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赏析与创编安排的时间偏后,学程太短,学生能力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提高,更难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重视综合课教学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2010年,随着音乐课程改革,音乐课程实施了综合性教学,而综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临音乐综合课无教材、多学科知识的合理整合、构建综合课程整体性的知识基础、构建综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师缺乏对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等种种问题,急需我们做新的课题研究。有的教师综合课程混同于分科课程教学,不同的学科知识仍处在零散状态,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成为不同学科的拼盘,而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因此,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3、重视音乐技能课程,忽视音乐基础课程
目前,我院在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音乐课程必修课中开设了两门音乐综合课,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理论,学期成绩整合为两门成绩,其中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都只占30%,在教学中教师重视钢琴、声乐技能的教学,削弱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严重缺乏音乐基础理论,音乐素质低下,造成学生学习的后劲不足,音乐技能的学习缺乏上升空间,也使音乐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不自信,阻碍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前教育教师必备的音乐知识与能力。
我院在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也进行近四年的教学实验,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怎样使它更具合理性、科学性,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能获得良好地音乐素养、音乐技能和教学技能, 为学生毕业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认为应该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和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音乐综合教学的内容体系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课程结构是落实学前教育大专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体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从而获得从事幼儿教学的能力和幼儿教育研究能力, 尽快地建立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使音乐课程结构更加完善。
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整,是对课程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在考虑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设置,应以音乐在整个学前教育中的定位为出发点,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幼教师资,学前教育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音乐技能、音乐素质、艺术实践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因此,有必要对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形成一套更科学的、更合理的、具有师范特点的音乐课程体系。
2、进一步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要精选必修课,突出专业特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应突出”幼儿教育“这一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和“幼儿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现它的实用性。如声乐、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音乐技能,而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配弹更为重要,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因此,应重视实用性强的课程,加大这些课程比例,将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这样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其次,要增加音乐选修课门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增加大量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与活动能力,还应当相继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和音乐专题讲座,如:幼儿音乐发展的专题讲座、幼儿歌唱训练的专题讲座、童声合唱训练的专题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建立以多元化价值观为基础的音乐课程体系。
第三,要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实践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钢琴技能课应加入一定比重的艺术实践,通过舞台表演、课外活动、音乐技能教学汇报和各类音乐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足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取决于他在学习期间参加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多少,艺术实践活动应充分地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科与非学科学生之间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些班级合唱比赛、班级音乐技能汇报、班级毕业汇报等,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增加艺术实践与教育实践的时间,多为学生提供实践、观摩、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幼儿园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
第四,构建音乐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立足学前教育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找到音乐综合课程各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合理取舍和有机整合各学科内容,讲究内容的实用性,改掉过去”繁、难、偏、旧、全”的课程内容,增加大量的幼儿题材的作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鹰 《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
[2]王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反思与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徐春艳 《高校音乐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六期;
[4]刘妍玲、邵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12月
篇10
关键词:教育管理;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陶行知所说过的一句话。可见幼儿时期所培养的行为生活习惯伴随着我们一生,并且我们知道有时一个很小的行为习惯在人生的转折路上却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学前教育这时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和众多的学前教育老师,教授等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得到了很多的学前教育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他们也就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展开了一些可实现的活动,但是通过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我国在学前教育这时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我们工作的效率,还严重阻碍了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如下:
(一)大多数人不太重视这个事
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要性,但因一些如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其并没有得到的应享受的重视。同时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考试的分数占据了这些家长和老师主要的目光,她(他)们大多都认为学习的成绩和知识是学生学习,关注,掌握的重点。就是因为家长和部分老师的这些想法,认为学习的重点就是成绩,就是分数,从而没有对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给与必要的关注,所以导致学校制定好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规章制度和一些措施方案毫无用武之地。
(二)教育形式简单,落后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形式简单,落后,这是当前学前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时间如水流逝,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当前的矛盾是人们所需求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需求的矛盾。而传统的那些填鸭式,纯理论的教育方式,不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不能再为学生们所认同,早就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教育。其实经历工作之后就会发现,如果仅凭课堂上老师讲授关于的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案例,或是一些行为准则等教学问题,这可能不光不能解决现在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现实问题;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厌恶,从而引发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这最终是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
二、学前教育中的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
(一)表扬与鼓励
幼儿喜爱来自于成人的表扬和赞美,但是幼儿本身识别是非的不足,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的这种向上的心理,肯定鼓励孩子好的一些表现,特别是那些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要时常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行为,让孩子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点幼儿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比如不爱洗手,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孩子讲讲不洗手的坏处;也可以利用图片来讲解,用一张是干净的小手,一张是脏脏的小手,然后引导孩子回答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小手,为什么会喜欢等等问题,让孩子自己讨论出小手不干净就会长细菌,如果吃东西就会生病的道理。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叫孩子洗干净手,从而让孩子保持勤洗手的好习惯。
(二)在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各种各样活动为跳板,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会学到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因为学前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其它阶段的孩子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又特别强,所以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化虚为实,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中通过活动来提高孩子热情。活动的样式有很多,无论是游戏,还是表演节目,还是参加社会公益这些都属于活动。其实我们在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如何团结互助,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感等,这是比培养孩子好习惯更为重要的。
(三)家园和谐,共同教育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作用是明显且重要的,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所以当学校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举行活动,或是制定一些策略时,应该努力和家长沟通交流,一起商讨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学会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正确地教育方法
在教育幼儿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越是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越是学不好,就像沙子一样,抓的越紧就漏得越快,其实这是教育的方法不对。比如说:有一对夫妇她(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尊敬孝顺老人,但是同时她(他)们又特别溺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吃,想做什么就做,结果这个孩子就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坏毛病,可以想象这孩子内心必然没有尊重老人这种想法的。可见正确地教育方法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当中是必不可少的,就如幼儿喜欢听故事,老师和家长可以用故事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是正确的,然后让孩子记住并学会它。
(五)保持习惯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立刻就能养成的,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它拥有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为了能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遵守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定期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孩子的行为得以保持。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鼓励和表扬等手段来让孩子自觉的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对孩子观察期间,我们可以对那些行为习惯好的孩子给予奖励,对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引导与鼓励。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在墙上贴星星的方式,来表扬行为习惯好的孩子,这样不仅让其高兴,也可以让其它的幼儿拥有一种向上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在学前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影响着孩子学习乃至工作,更重要的是它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国家。所以,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光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让幼儿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起来,这不仅是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更是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