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7 16:4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报告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报告制度

篇1

一、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目的及理论依据比较

编制中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独立观观点,认为中报的目的与年报一样,都是为了提供一个特定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一种是整体观观点,认为中报的目的主要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还有一种合并观观点,认为中报信息使用者有可能注重的是企业过去的利润水平和经营情况,还有可能利用中报的信息对未来期间进行预测,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对前两种观点进行综合。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以及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是独立观。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我国的台湾等采用的是整体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采用的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即合并观,第34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4)规定,企业应采用与编制年报相同的会计政策来编制中报,但中报涵盖的期间不论是半年还是单季,都不得影响年度经营结果的衡量。我国的《中期财务报告准则》也是合并观,准则中规定,“中期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应当是完整的会计报表,其格式、内容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年度会计报表相一致”、“企业财务报告的频率不应当影响其年度结果的计量,中期会计计量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等。

虽然三种观念区别较大,但在实践中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FASB名义上采用的是整体观念,但它的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标准却与独立观相一致。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比较及差异分析

1.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组成(见表)。

2.对中期财务报告期间认定的比较。中期,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1973年的第28号意见书——《中期财务报告》(APB28),首先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关于中期报告的一般会计原则。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强制要求公司公布季度财务报表,因此美国的中期报告第34号准则实际上是指季报,且披露期限为45天。加拿大、巴西、法国等国也是按季度编报。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我国香港地区则选择按半年编报。IAS34对以何种期间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未作强制规定,但该准则提出,鼓励股票公开发行的企业至少提供截至财务年度前半年末的中期财务报告。而在我国新的中报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是按半年还是按季度编报,但是证监会在新出台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3号》中已明确指出:自2002年第一季度起,所有上市公司必须编制并披露季度报告。显然,我国上市公司编制的中期财务报告已由原来的半年报变为季度报告。

表 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组成

项目

美国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中国

批露时间单位 季度

少于一年

半年和季度

报表种类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利润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

报表注释

简略

可详可略

较详细

报表项目

可详可略

可详可略

详细(与年报一样)

是否经过审计 复核

无强制规定

在一定条件下审计

适用范围

上市公司

无强制规定

上市公司

3.中期财务报告基本构成的比较。IAS34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即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包括:简化资产负债表、简化利润表、反映权益变动或与业主的资本交易和给业主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外的权益变动的简明报表、简化现金流量表以及选择的说明性附注。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要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3张基本报表和有关辅助资料。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与美国类似。我国新的中报准则规定,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但由于我国要求提供完整报表,因而中期财务报告提供的实际内容比美国的要多。

4.中期报告内容详略程度的比较。中期财务报告是应同年报一样完整,还是可以简化呢?各国规定不尽相同。美国SEC要求公司按10-Q提供有限的财务资料,中期报表项目可详可略,报表附注可以简略。IAS34第6条,则将中期财务的最基本内容界定为包括简明的财务报表和选择的说明性附注,可避免重复以前已报告过的信息。而我国证监会于1998年对在1994年并于1996年修改的第三号准则再次进行修订,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中规定公司应编制、披露、报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的中期会计报表,即要求提供详细、完整的中期报告。

5.对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的比较。中报通常要求提供前期的可比资料,对此项规定的要求各国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美国SEC对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的主要要求包括:本中期末和上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本中期及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的收益表,本中期及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的现金流量表。澳大利亚AASB和IASC以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第7条规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企业应当提供主要比较会计报表的要求也都与美国基本相同。

6.对中期会计政策变更披露的要求。一般地,对会计政策变更披露的要求各国相差较大,因而对中期会计政策的变更各国的规定也存在较大差异。美国FASB规定: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发生在企业会计年度的第一个中期内,则该变更的累积影响应包括在第一个中期报告的净收益中;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发生在企业会计年度的第一个中期以外的期间内,应将变更会计年度中变更之前的中期报告改用新的会计政策加以重报。我国的《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中期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三、中期财务报告差异成因剖析

纵观会计的发展史,会计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市场对信息需求的变化。由此决定了中期财务报告的产生及对中期财务报告质量特征的具体要求。因此,会计环境是产生各国中期财务报告的根本原因。除政治法律坏境和文化背景环境因素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1.股份公司发达程度。西方的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较早,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因而,中期财务报告发展较早且比较完善。美国钢铁公司于1901年首次中报,距今已有一个世纪。历经1934年证券交易条例的以及1945年、1949年、1970年美国SEC要求报送内容的多次改进,直到1973年,美国APB才了涉及中期财务报告会计计量原则APB28,1974年美国FASB又了对APB28某些段落进行修正的第三号财务会计准则FAS3.

我国的股份公司出现较晚,证券市场的真正形成至今才十多年,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因而中期财务报告的发展自然相对缓慢。我国证监会在1993年5月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随后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中首次规定上市公司应提交中期报告,历经证监会多次修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于2001年4月6日出台,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季度信息披露制度已经建立。根据《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所有上市公司从2002年1月1日起应将履行这一义务。

2.上市公司的股份分布状况。美英两国公司的股权大多为广泛的公众所持有,比较分散,而公众要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依靠公司的对外财务报告。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公司的股份大多为国有股,资本比较集中,这就导致公司不很重视对公众提供十分及时的内部信息,财务报告揭示程度比较有限。

3.会计职业的发达程度。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西方中期财务报告的完善与会计职业的发达不无关系。相形之下,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期财务报告的发展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及公司人员对准则的内容缺乏正确理解,习惯于执行老会计制度那种陈旧的作法,缺乏会计政策选择的经验和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妨碍了会计准则和制度顺利实施。为此,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同时也要求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运用良好的职业判断来分析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并发表意见,这是信息使用者准确理解和分析会计信息的重要参考。

四、中外中期财务报告比较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一再强调,证券市场监管要从控制风险转为揭示风险。按照揭示风险的思路,中国证监会借鉴美国的经验,要求从2002年起全部上市公司统一实行季报制度,以便所有信息使用者都能及时、公平地获取信息。通过上述对比,有以下几点启示。

1.采用独立观是根据我国国情而定的。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情况来看,侧重于采用独立观的国家或地区较多。不过,纵观各国准则的实际内容,很少有纯粹采用一种观念的做法,大多是两者的融合,只不过各有侧重。采用独立观或整体观,实质上是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权衡。我认为,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靠性应是第一位的,相关性应是第二位的。因此,我国采用独立观是明智的。

2.从报告及时性角度出发,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应用季报形式。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中期财务报告预测盈余的功能;同时发现不论净销售额、净利额,还是每股收益,中期预测模式大体上都比年度预测模式准确,而且第一季度预测模式优于年度预测模式,前半年预测模式又显著优于第一季度预测模式,即提供愈多季度的财务报告,预测准确度愈高。因此,应要求企业适时地按季度对外提供中期财务报告。

篇2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政府财务报告

一、权责发生制下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制度基础

(一)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新公共管理的兴起,促进了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当下,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公众便于更好的获取政府公开信息;商业管理技术的变化、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社会公众服务取向等,也使政府更加注重自我形象;这些都使政府更加重视服务产出、结果、效率和治理,不断提高管理绩效。

(二)建立一体化的公共财务制度

政府在健全和完善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同时,应着力于政府会计制度的完善,建立以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政府成本、公共投资、公共财产、公共债务及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为制度链的完整财务制度,不断的创新公共财务管理水平,做到从管理到治理的飞跃。

(三)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为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需对其财政收支做合理的预算,相应地需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但是,如我们之前的介绍,新公共管理及全球化规避风险的需要,政府仅通过预算来管理是不够的,更不用说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为此,政府必须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使政府预算会计体系与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更好的衔接。这里最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确定政府会计的对象。我们认为,除了公共收入、支出外,还应当包括公共投资、公共财产(包括各项为公共部门的国有资产的产权、收益权,如果能够取得一致意见,还应当包括资源性公共财产)及公共债务(显性债务、隐性债务)(肖鹏,2010)。

二、权责发生制下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原因

(一)满足社会各界对政府财政信息的需求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社会各界对于政府财务信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一方面,政府获得和使用社会经济资源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公众的监督,公众及其代表不仅需要了解政府的年度收入和支出,还需要了解政府使用社会经济资源的结果和效率情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将建立以发行债券为主的融资制度,债券投资者需要了解政府财务状况,做出理性的决策。

(二)政府推行阳光化管理、简政放权的需要

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和决算报告只能反映政府的当年支出,不能准确反映政府运行的真实费用。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能够实现对政府运营成本的核算和报告,有助于政府管理者将视野从支出金额控制延伸到更为科学的成本控制上来,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升政府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控制政府运行成本,使政府的活动被大众所知,推行阳光化管理,简化行政审批,以此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

(三)国家治理环境下对政府财务报告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柱。而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制度是财税法治的基础、国家治理基础的基础。只有全面推进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才能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

三、权责发生制下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途径

(一)选择恰当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及报告模式

一般一国在特定发展时期、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相应地其政府财务报告也要突出政府发展的目标,做到目标设定与环境的匹配。因此,我们应基于新公共理制度环境及全球化趋势的社会环境,选择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相匹配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受托责任、决策有用目标及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报告。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定位一般包括“控制取向”、“管理取向”和“报告取向”。在第六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编制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本来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定位,立足国情,同时参照国际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崔学刚、叶康涛、荆新、刘子琰,2015)。

(二)加快建立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

由于政府会计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它所涉及的诸如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重要概念,不仅要从财务会计角度研究,也应当从预算会计乃至成本会计的角度研究,并保证基本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外延的包容性。同样,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也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导向,涉及整个政府会计体系,适当地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成果,参考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特别关注公共部门特有的活动和事项,并考虑与国家治理体系相匹配。

(三)应用准则体系改造会计实务

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指导会计实务,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会计程序和实务。在具体应用时,通过恰当的IT 系统和微观组织层面的期末调账实现与现金制基础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适度分离。同时,为了编制整体财务报告合并的需要,需要在统一遵循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体系的基础上,提升不同主体会计实务的可比性和相容性。

参考文献:

[1]Grossi,G.,and S.Newberry.2009.Theme: Whole-of-Government Accounting ―International Trends.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29(4):209218

[2]Heald,D.,and G.Georgiou.2011.The Macro-Fiscal Role of the U.K.Whole of Government Account.Abacus,47(4):446476

[3]郭复初.1995.国家财务独立与财政理论更新[J] .经济学家,7885

[4]路军伟.2008.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研究[D] .厦门大学

篇3

关键词:新财务准则;财务报告;改革创新

财务报告是体现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所有者权益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财务报表能够对企业经济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对盈余能力和偿债能力予以评价,在企业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增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行业风险、信息风险不断提高,人们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面对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探索解决的策略,满足时展的要求。

一、新财会准则制度视角下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财务报告对长远发展考虑不足。企业会计以确认其主体完成的交易项目作为核算标准,轻视了未来各种交易事项带来的影响,财务报告不能同时具有预测未来和总结过去的功能。

第二,财务报告比较重视法律形式。财务报告在反映经营状况时应该重视实质、轻视形式,减少或杜绝轻视经济实质而重视法律形式的现象。如果两者间在经营交易和其他事项中出现偏差,在会计处理里要以经济实质为主体。如果财务报告强调运用法律形式记录交易事项,利益群体就难以了然和掌握经济实质信息。

第三,财务报告中轻视很多重要的信息。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要具有可靠性的相关性,企业管理者以信息为基础制定各种决策。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决定着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资料要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检验性。但实际上资产担保、销售退回、票据贴现等内容没有体现在会计报告中,也没有完全披露出会计增值信息。

二、新财会准则制度视角下改革企业财务报告的原则

第一,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重的原则。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部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好而相关性差,部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好而可靠性不足,相关性和可靠性未必总在同一方向上对会计信息具有影响。将相关性和可靠性相结合,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度。片面的改革任何一方,都会降低信息质量。

第二,定性和定量指标结合的原则。目前财务报告中提到的定量指标大部分是财务货币化数据,没有反映出定性指标,使用者在分析报表后进行判断和预测,经常会出现盲目决策的现象。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兼顾的原则,要求在新财务准则的制度下,以体现历史数据为前提,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经济信息,在报告时要兼顾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兼顾定性指标的分析和量化指标的分析。

第三,报表灵活性和统一性兼顾的原则。财务报告以报表为主体,运用统一的格式在汇总、编制、计算机加工以及分析和处理数据等环节提供方便。不同企业因为实际情况不同以及信息不对称,造成信息披露方面的限制。要打破格式的约束,对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所以报表应该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

三、新财会准则制度视角下创新与改革企业财务报告的策略

1.对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进行编报和考核

现金流量能体现出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实力、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使用者的重视。目前的现金流量表以年度报表的形式出现,其编报比较单一,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因为现金流量表在编制中有随意性而影响报表的质量。提议用月度报表审核代替年度报表,对考核指标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现金流量中盈利额、营业额的比重,此方式不论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2.改进中期报告,提高分部报告的质量

一般方法是将一年以内当作是中期报告的范围,便于企业管理者及时准确的了解经营效果,由于可以连续性的披露信息,为使用者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能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性,适度调整投资和信贷政策,降低由错误预测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编制科学合理的中期报告,其相关性比较强,为报告及时性不足的问题提供妥善解决的措施和策略。对于股份制企业信息披露的问题,分部报告梳理和整合资料,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快速的发现需要的信息,更全面的发挥出报告的功能。分部报告能公正及时的披露信息,是妥善解决我国企业信息披露不全面的有效方式。

3.增强财务报表的附注说明

在西方发达国家,财务报告的附注内容比报表内容多是经常出现的事,在附注上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为使用者正确判断并运用信息提供关键性数据。现在企业对信息附注比较轻视,也出现附注的内容和书写模糊的现象。管理部门要制定并推行合乎实际情况的附注准则,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增强附注内容和形式的质量。不但要反映出财务数据,还要注明历史信息、预期信息、未来效益、重点投资事项、风险等附注情况。

四、结束语

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会计信息,但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它的缺陷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企业要对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细致的分析,积极创新和改革,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各种便利。财务报告的改革和创新要与时俱进,推动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海虹,花双莲.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2(03).

[2]于栓友.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煤炭企业影响的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计量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报告 制度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界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性需有效抑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出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改进财务会计程序是达到目标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财务会计的主要程序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人们一般认为会计计量程序是核心,因而比较重视会计计量属性的改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2月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S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信息和现值”,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列为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多项具体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会计理论界认为下一步的目标是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具体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趋势日益显著。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并不是取代历史成本计量,而是希望以公允价值计量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成本相关性差但可靠性强,公允价值相关性强但在技术上难以保证可靠性。因此,本文希望突破计量属性之争,从报告程序中寻找到保证财务会计信息既相关又可靠的制度安排。

(二)文献综述经文献检索发现,研究者常以会计计量属性或会计制度整体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以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将计量属性与报告制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更少。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焦点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即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结果是否真的公允。于永生(2007)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应重视会计界与评估界的合作,以避免破坏计量的公允性;谢诗芬(2005)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还认为由于现值相对更难计量,所以纯粹的现值会计模式难以存在,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可以是现值的良好替代。两位学者的观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在技术上即便是可达的,也是复杂的。对会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会计制度的变迁上,研究的问题比较宏观,如李连军(2007)在政府治理结构框架下研究会计制度变迁,认为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是由政府财政部门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行为,目标着眼于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与国际惯例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

二、财务会计计量与报告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

(一)制度概念及其重要性新经济史学家、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就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也因此成为塑造经济、政治、与社会组织的诱因架构(Frameworkofincentives)。所谓制度包括了正式规则(宪法、法律、规定)与非正式的限制(惯例、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E述规则与限制的有效执行。执行者可能是第三者(执法与社会放逐)、第二者(报复行为)或第一者(自我要求的行事准则)。制度加上技术,决定了构成总生产成本的交易及转换(生产)成本,从而影响经济的表现。由于制度与采用的技术之间有密切关联,所以市场效率可以说是直接取决于制度面的架构。”诺斯关于制度的解释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制度是一种规则,形成社会结构的基础架构,包括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法律层面的制度是“正式规则”,道德层面的制度是“非正式的限制”。这两个层面的制度从外部强制性和内部自觉性约束人们的行为;第二,制度应得到有效执行,执行者可以是第三方中介机构,或者当事的第二和第一方;第三,制度与技术密切相关,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绩效。如果技术是给定的,则制度直接决定市场效率。我国财务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是会计法、会计准则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的,显然符合诺斯关于制度的定义,并且是一种“正规约束”。按照诺斯制度应当得到有效执行理论,我国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制度因素并不充分,因为在已有制度框架之下会计信息供需没有达到均衡,表明会计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整个经济效率。

(二)制度变迁机制在财务会计计量与报告制度变迁中的应用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依赖于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三者的作用。产权是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对人们形成激励,而国家是明确划定产权、设计制度的关键,社会共同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尊重产权、遵守制度的前提。当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失衡,制度就有了发生变迁的内在动机。当制度变迁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得以实现;反之,制度变迁将受到阻碍。将诺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应用到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上可以发现:第一,产权是财务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财产权力导致股份公司两权分离,产生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为了维护产权,出现了经理人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信息这种制度安排。由于产权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决策相关性要求,会计计量从以历史成本为主转向以公允价值为主。第二,财政部代表国家制定会计制度,主导会计制度变迁。如果其制定的制度是有效率的,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绩效;反之,无效率的制度将阻碍经济发展。判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信息不完全市场向信息完全市场转化。第三,社会大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相当程度的质疑表明社会意识不认可会计制度已得到正常执行。

三、历史成本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历史成本是一种具“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对历史成本的定义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确定,因此,历史成本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以其可靠性见长,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FASB在ESFAC No.2中将可靠性分解为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不偏不倚三个子属性。虽然FASB在解释可靠性的时候。认为也不能将可靠性理解为“黑”“白”分明,但同时承认信息有“可靠”和“更可靠”之区别。相比较其他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显然是属于“更可靠”一类的计量属性。

(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实体经济形态相适应

会计计量模式是指某种会计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的组合。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名义货币单位的组合,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财务会计在20世纪30年代从传统会计中分化出来,成为对外

报告会计,但其沿袭了传统会计中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工业革命以来以股份公司制制造型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形态相适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目标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产生于会计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法律等制度环境,基本假设最直接地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影响,会计目标最直接地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在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经济形态的工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是缓慢变化的,过去与可以预见的未来关联度高。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中,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以及币值稳定性假设得以成立。历史成本凭借其“可靠性”在相对封闭和缓慢变化的工业经济体中较好地反映了实体经济形态。然而,币值稳定这一假设在现代经济中表现出脆弱性,历史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人们开始转向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寻求相关性。尽管如此,历史成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历史成本计量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财政部1998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会计具体准则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后因公允价值被企业操纵得以废止。2006年有了大的转折,新会计准则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尽管如此,基本准则仍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从这一规定中可看到“可靠性”不仅是对历史成本计量的要求,也同样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有全球统一会计准则的压力因素存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美国不同。美国虚拟经济的成分高,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望超过第一、二产业,必须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所谓高质量的会计处理。我国社会经济形态以实体经济为主,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还不很发达,并没到丞需会计确认其公允价值的状态。另外,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占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并存。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特点是不完全的委托关系,必须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外部治理因素,表现在会计上就是会计信息要充分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要强化可靠性。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坚持双重性:一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即受托责任观;二是为利益相关者作相关的经济和财务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即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坚持可靠性。历史成本计量在我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公允价值与虚似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美国在公允价值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61年,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价值”概念,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是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其他计量属性都是市场价格的衍生物。2000年,美国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2006年,美国了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美国又了SFAS No.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选择权”。FASB似乎已决意推行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仅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中大量使用,而且在长期资产和负债项目上也在推广。从美国相继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概念框架SFAC No.7)和实务规范(SFAS No.157等)的行动中,可以肯定美国财务会计计量模式有抛弃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的明显趋势。

(二)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估值方法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涵义还没有定论。SFAS No.157定义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售卖一项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债务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有序交易是在计量日假设的,目的是在计量的确定销售资产或处置债务的现金流量。FASB之所以抛弃以前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无疑是看重资产的变现能力。有价无市的价格不能成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现实的交易基础之上,是一种估计。FASB在SFAS No.157中设计了三种估值方法: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又将估值时所用到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需要估值的资产或负债在活跃的市场具有报价,报告主体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这一报价,且这一报价是稳定的可持续的,不需要进行调整。第二层次是除第一层次之外的,需要予以调整,包括:活跃市场中的相似资产;不活跃市场中的相同或相似资产;可观察到的除报价之外的参数;主要来自可观察的市场数据或得到可观察市场数据证实的参数。第三层次是不可观察到的参数,由报告主体自行估计,这种估计应当考虑到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估计,应当用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估计来调整报告主体的估计。在披露上,分成两类:一是对有后续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的披露,如交易性证券;另一类是对无后续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的披露,如减值的资产。对披露的总要求是能让信息使用者重新评估报告主体在估值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等级的参数,便于信息使用者再次估值。如果由会计主体自行获取上述三层次估值参数,第一层次参数相对可靠,第二、三层次参数显然缺乏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虚拟经济形态相适应美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业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以高科技和金融服务业为主体,迫使美国会计界急需在代表虚拟经济的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取得突破,最终导致了SFACNo.7和sFAsNo.157出台。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美国金融界将SFASNo.157视为元凶,要求FASB对金融工具的计量重新恢复为历史成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经济,公允价值的确反映了资产的“现时价值”,具有“经济指示器”的功能,却缺乏“经济稳定器”的功能。早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报告以解除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历史成本获得了会计计量的核心地位。随着美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投机行为盛行,FASB迫于SEC的压力,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逐渐失去了优势。

五、双重会计计量与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双重会计计量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不相容会计准则虽然修订了会计计量属性,放宽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没有修订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使其与双重会计计量相适应。理论界虽然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在技术上的难度,但仍坚持从改善估值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现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图1)不适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原因进行分析。(1)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及其隐含假设如(图1)所示,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真实交易为基础,企业会计人员获取交易凭证,以历

篇5

独立报告与非独立报告是相对于传统会计报表而言的会计报告方式。如果一个会计主体对外编制单独反映环境会计信息以实现环境会计报告目标的财务会计报表,就称为独立式环境会计报表。相反,会计主体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报表框架下,通过改进财务会计报表进行综合报告,增加环境会计信息的报表项目来反映环境信息,以实现环境会计报告目标的会计报表,就称为非独立式环境会计报表。本文只讨论独立式环境会计报表。

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可以使环境会计信息更加集中、全面和系统,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活动作出恰当的评价,避免环境信息比较零散的缺陷。环境报告能反映环境会计中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使环境会计信息得到准确反映,使环境利益相关者比较全面和完整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随着环境会计的发展,伴随着环境资源、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计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成为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公众对环境信息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增加,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压力也逐渐增大,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将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理想选择。目前,我国可以考虑编制独立式环境会计报表作为主要报表的附表,以起到补充环境信息的作用,也能满足综合报告的基本要求。

环境会计核算信息系统是用于支撑提供以货币计量指标并能够反映环境会计信息的一体化组件,其表现形式有环境会计账簿、凭证和会计报表组成的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载体,从财务会计角度来讲,其主要是环境会计报表,这与独立报告和非独立报告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在人机不同的核算手段下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同样面临着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重新设计的问题。

二、重要的环境财务指标设计考虑

(一)理论和原则上的考虑

设置环境会计核算指标,首先要搞清哪些财务信息是环境会计的重要信息以及环境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环境信息两个问题,这是设计指标的出发点。环境财务指标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会计重要性原则。环境会计信息有市场需求并关系到股东环境权益。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环境财务指标是生态文明战略时代最重要的会计信息。重要性要求是指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于影响经营决策的重要经济业务应当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并在财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判断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除了严格按照有关的会计法规的规定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会计人员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所做出的职业判断。环境成本、环境收入、环境绩效、环境权益和环境准备基金(环保专用基金和债务性环境基金)就是重要的环境会计信息。

(二)实践和应用上的考虑

设置环境会计核算指标,要着重解决如何理解环境会计信息和如何报告环境会计信息两个问题。这是环境财务指标设计的根本目的。环境会计核算指标要能够清晰反映环境经营业绩,完整地体现企业环境成本支出、环境收入、环境权益、环境基金储备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财务潜力。其信息提供和披露方式应当灵活,能够通过一个完整的独立报告形式或附表方式得到全面体现。在实际应用指标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要正确理解环境成本作用的两面性。增加成本会减少利润,但环境成本增加也意味着保护环境努力程度强、投入大,成本大环境基金越多,股东环境权益就越有保障。

二是环境完全成本和大环境收入配比后形成企业的税前环境收益,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并能够完整揭示环境预防和保护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规模。

三是设立环保专用基金。环境保护收入包括政府环保补助收入、无偿获取排污权交易收入、有指定用途环保捐赠收入、环境退税收入,构成了企业的环境损益内容。但这些收入最终还应当转入“环保专用基金”列示在环境资产负债表中,一方面体现企业对环境的贡献和成效;另一方面为保护环境,这些收入应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形成环保专用基金,以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环境事故应急能力。此外,环保专用基金还应当包括企业的环境债务性基金的结余和税后提留的环保基金。

四是建立环保债务性基金制度。环保债务性基金主要用于可能对公众健康、福利和环境造成“实质性危害”的物质、“公共环境事故”和难以明确环保责任主体的环境灾害的治理支出,以及有明确环境责任主体应承担补偿受害方环境义务的支付款项。基于我国保护环境的长远战略和目前的环境负荷,可以参照美国超级基金法(CERCLA)的做法,在企业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环保债务性基金制度。这种制度可考虑在重污染的工业制造企业、建筑施工安装企业先行试点。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应规定,由企业根据一定标准,比如当期收入总额,事前计入成本、费用以备应急处理的环境基金,用于如废物处置进行的其他“必须”的责任费用、因泄漏危险物质而造成的对“天然资源”的破坏等等。由于环境债务性基金具有负债性质,只有年末有结余才将其转入环境专用基金加以使用。

三、独立式环境会计报告相关指标的设置

(一)“环境完全成本”指标

从环境成本、环境费用、环境收益、环保专用基金等几项核算内容和方法来看,设计环境会计核算目的就是要体现“大环境收入”“环境完全成本”和“环保专用基金”的思想和方法。这里的“环境大成本”就是环境完全成本,即:

环境完全成本=环境直接成本+环境期间成本

1.环境直接成本=资源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1)资源成本是资源性资产耗减、降级、维护成本,包括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资源资产。

(2)环境保护成本是对非资源性资产耗减、降级、维护的成本,包括环境监测成本、环境管理成本、污染治理成本、环境预防成本、环境修复成本、环境研发成本、环境补偿成本、环境支援成本、环境事故损害损失、其他环境成本、环境营业外成本、环境费用转入成本。其中“环境补偿成本”一般采用预提形成企业的一项负债,其年末结余就是企业的一项环保专用基金,用于支付生态环境受损方的环境损失。所以,这项环保专用基金具有债务基金的性质。

2.环境期间成本=环境期间费用+资源和“三废”产品销售成本+环境营业外支出+环境资产减值损失

(1)环境期间费用为环境期间管理费用与其他环境期间费用之和。它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环境事项发生的成本。

(2)资源和“三废”产品销售成本。它是自然资源产品、生态资源产品、“三废”产品的生产转移成本。

(3)环境营业外支出。它特指企业对外各种形式的环境捐赠支出。

(4)环境资产减值损失。它是环境资产账面余额高于公允价值的价值减损。

(二)“大环境收入”指标

大环境收入=[资源收益+环境保护收入(不包括从外部获取的环保专用基金收入)+资源和“三废”产品销售收入+其他环境收入+环境营业外收入]+环保专用基金(不包括从成本、费用中列支按全年收入一定比率预先提取的债务性环保基金,以及按税后一定比率提取环保专用基金)

(1)资源收益。它是通过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自然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资源资产)进行开发、利用、配置、储存、替代等实现的环境收益。与其对应的是资源成本。

(2)环境保护收入。也称非资源性收益,包括政府环保补助收入、排污权交易收入、环境受损补偿收入、环境退税收入。但不包括从外部无偿获取的直接作为企业环保专用基金的收入(如政府无偿划拨的排污权指标)。与其对应的是环境保护成本。

(3)资源和“三废”产品销售收入。包括自然资源产品和生态资源产品及“三废”产品销售收入。与其对应的是资源和“三废”产品销售成本。

(4)其他环境收入。上述(1)、(2)、(3)以外日常业务发生的环境收入。

(5)环境营业外收入。它特指企业获得的各种形式的环境捐赠利得,既包括有指定用途捐赠也包括无指定用途捐赠收入。与其对应的是环境营业外支出。

(6)部分环保专用基金。包括已经计入了环境保护收入后,期末从环境利润中转出的政府环保补助收入、无偿取得排污权交易收入、环境退税收入、有指定用途的环境捐赠收入。但不包括从成本费用中列支预先提取计入债务性环保专用基金结余和从税后提取的环境专用基金,从政府无偿获取的排污权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环境保护收入中的政府环保补助收入、无偿获取的排污权交易收入、环境退税收入,最终应当转入“环保专用基金”列示在环境利润表中,一方面体现企业对环境的贡献和成效,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环境,这部分的收入要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因为它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环境支持和排污方对自己环境损害治理成本的弥补。同理,有主动用途的环保捐赠收入也要转入“环保专用基金”。

(三)“环保专用基金”指标

环保专用基金=环保收入基金+环保预提基金

(1)环保收入基金。包括先前计入了环境保护收入,期末又从环境利润中转出的政府环保补助收入、无偿获取排污权交易收入、环境退税收入和有指定用途的环境捐赠收入。但不包括计入了环境保护收入的有偿获取排污权交易收入和无指定用途环境捐赠收入。

(2)环保预提基金。包括按照规定先在环境成本、费用列支预先提取需要向政府交纳或向污染损害方支付的债务基金的结余,以及按照规定税后提取的环保专用基金。

(四)“环境所有者权益”指标

环境所有者权益=环境资本+环境利润+环保专用基金+其他环境权益

(1)环境资本。它是企业环境股权类投资形成的环境权益。

(2)环境利润。它是环境收益、收入与环境成本、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3)环保专用基金。内容见上,环保专用基金应当实行专款专用原则,除按一定程序可以转增企业资本和弥补亏损(即环境净利润为负数)外,不得随意挤占。

(4)其他环境权益。

上述四大环境财务指标可以通过环境会计账户、账簿和报表的重新设计获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会计系统中通过相关账户和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环境完全成本、大环境收入及环境保护基金支付能力,并反映环境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和程度。

不过,从环境利润表中列示的应转入环境专用基金的部分收入,在转到环境资产负债表中后,即使环境利润总额为正数,当年税前环境利润也可能为负数。只不过不能由此判断说当年环境绩效不好,因为当年积累的环境基金也是环境绩效,而环境利润表中“环境利润总额”恰恰是衡量当年环境绩效的重要指标,环境专用基金规模反映了股东对环境的贡献值。

四、独立报告下的环境会计报表设计

(一)环境资产负债表

环境资产负债表主要是用来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环境资产、因防护和治理环境而发生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的报表。环境资产负债表项目数据的填制依据,一般是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所有者权益所属账户的期末余额。账户式环境资产负债表(简表)格式,如表1所示。

(二)环境利润表

环境利润表揭示企业在一定期间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收益、发生的环境资源耗费、成本和费用,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所做的贡献。环境利润表项目数据填制依据,一般是环境收益、环境费用账户的发生额。环境利润表的格式可采用单步式,如上页表2所示。

五、小结

篇6

近两年来,*区紧紧围绕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形成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一年的格局

从20*年开始,在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教育局、区城建四局进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的试点。通过总结和完善试点单位综合预算管理,制定了《*区部门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将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另外,通过对部门预算收支状况调研分析,按其工作职能、特色工作和资源占有状况,制定出不同类别的部门预算定额标准,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视财力,统筹安排、分类管理、综合平衡。对不同性质的部门采取不同类别的预算编制方法,执收执罚部门按“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编制综合预算;城建部门按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包干,预算外部分以收定支编制综合预算;街道办事处按街道财政体制管理办法编制综合预算;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按预算内外统一标准编制综合预算。到20*年全区所有的51家一级预算单位、184家二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形成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一年。部门预算推行以后,不仅使全区一、二级预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得到加强,也使财政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得到较好体现。

二、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现了财政资金“中转”变“直达”

20*年底,全区所有一二级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所有预算资金支付全部实行网上运行。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网上直接支付力度,将纳入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的人员工资、津补贴实行“二卡合一”,对人员经费及政府采购资金全部实行网上直接支付,实现财政资金使用中“中转”变“直达”格局,有效控制了预算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行为。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工作。至20*年8月,统一撤销全部预算单位的银行基本账户98个,集中资金13,500万元,实行财政资金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了部门执罚收入与自身利益的“链接”

20*年,区财政部门首先对政法系统、城管执法大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彻底收支脱钩。由过去的预算内定额包干、预算外补充经费不足,改变为现在的以“收支两条线”管理为核心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对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列为财政收入;取消比例返还,不再实行收支挂钩,未纳入预算的资金,部门一律不准使用;部门履行其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由财政予以解决(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按财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执法部门的正常工作经费,又切断了部门执罚收入与自身利益挂钩的“链接”。在政法系统、城管执法大队实行彻底的收支脱钩的基础上,20*年,全区所有执收执罚部门全部实行了彻底的收支脱钩,从源头上避免了因收支“链接”而产生的腐败问题。

四、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采”“管”分离,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进一步规范全区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化、程序化、制度化,区政府出台了《*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区政府每年印发*区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使全区各单位政府采购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按照《政府采购法》,于20*年率先在全市城区中实行采管分离,区采购办和区采购中心各司其责,区采购办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能,区采购中心负责实际采购活动和定点采购服务的管理工作,完善了政府采购管理体制。20*年,财政部门把全区教育系统中小学的工程采购作为管理重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全区政府采购工作。截止20*年年底,全区工程采购规模突破千万元,占全部采购规模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长295%,采购规模达到区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为配套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全区公务用车的定点管理办法作了重大调整,制发了《*区公务用车定点加油管理办法》、《公务用车定点维修管理暂行办法》和《公务用车定点保险管理办法》,规定凡属于财政性资金即不论是预算内资金还是预算外资金负担的公务用车必须全部纳入定点管理范围,全部定点供应通过招标来确定。实现了新的公务用车管理方式、资金结算方式和车辆费用节约激励方式,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篇7

新年好!借此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

回顾过去的一年,财务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各部门经理的通力合作及各位同仁的全力支持下,在圆满完成财务部各项工作的同时,很好地配合了公司的中心工作,在如何做好资金调度,保证工程款的支付,及时准确无误地办理银行按揭和房款的收缴等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我一一向各位领导和同仁汇报:

一、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是我部的本职工作,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记帐、登帐工作越来越重要。为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核算从原始的计算和登记工作中解脱出来。我们在年初即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经过一个月的数据初始化和三个月的手机结合,全体财务人员全都熟练掌握了财务软件的应用与操作,财务核算顺利过渡到用电算化处理业务。这为财务人员节约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查询功能,为财务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财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财务部一直人手较少,但在我们高效、有序的组织下,能够轻重缓急妥善处理各项工作。财务部每天都离不开资金的收付与财务报帐、记帐工作。这是财务部最平常最繁重的工作,一年来,我们及时为各项内外经济活动提供了应有的支持。基本上满足了各部门对我部的财务要求。公司资金流量一直很大,尤其是在8月至12月收缴销售款的期间,现金流量巨大而繁琐,财务部**和**两位同志本着“认真、仔细、严谨”的工作作风,各项资金收付安全、准确、及时,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全年累计实现资金收付达2亿3757万元。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最终都将以财务数据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财务核算工作中每一位财务人员尽职尽责,认真处理每一笔业务,为公司节省各项开支费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财务部全年审核原始单据12824张,处理会计凭证2179张,准确无误地出具各类会计报表无数。

制度属于企业的硬性管理,任何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的有其严格的规章制度。长天公司从无到有,从当初的三两人到今天的上百人,规范各项经济行为已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主题。在过去的一年中,财务部相继出台了关于财产管理、合同签定、费用控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完善公司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尽了我们应尽的职责。

财务部除要认真负责地处理公司内部财务关系外,为达成本单位的任务,还要妥善处理外部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与外部建立并保持良好的联系。本年度财务部友好妥善地处理了各单位的往来款项的收支。同时与银行建立了优良的银企关系、与税务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税企关系,全面处理了保险公司遗留资产的往来手续,并圆满完成了对统计、工商等各部门有关资料的申报。

二、资金调度和信贷工作

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就如“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今年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各经营管理机构逐步建立,新员工不断加盟。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在1—7月份项目未能取得任何经济收益的情况下,公司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我部根据工程建设和公司发展的要求,为确保资金使用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总公司一起筹划、合理安排调度资金。同时财务部还全面承担了8月份开始的销售收款和银行按揭工作,在全体财务人员和招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力以赴地做好了资金的快速回笼。保证了市场建设的顺利进行,及时偿还了银行到期XX,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偿还到期XX4500万元。资金的成功运作保证了长天和东方公司的正常运转,更是继续树立了东方公司“AAA资信企业”的良好形象。

自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有多家银行向公司进行信贷营销。为了公司的长足发展,财务部与工行东塘支行建立了信贷关系,以期达到积累企业信誉的目的。我部于3月—5月向银行申请房地产开发XX3000万元。期间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编制各类XX报告,与银行人员商谈XX工作,多次接待银行各级领导的视察,在完成XX工作的同时与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使我们对XX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学到了新的业务知识。

三、全力协助招商工作

招商是本年度的重中之重,招商政策的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财务部协助公司领导做了大量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查。全面参与了公司招商政策的制定,为公司制定销售价格、租赁价格,出台各项招商政策和调动招商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供财务参考。

篇8

关键词:投资者认知偏差;财务报告;财务报告透明度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Rajgopal发现,当投资者对正的盈余震惊(positive earnings surprises)乐观反应时,公司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程序调增公司盈余;而Bergman and Roychowdhury发现了公司管理层通过策略性地选择信息披露水平试图对投资者情绪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情绪诱致偏差(sentiment-induced bias)的证据;Gu也认为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机会主义地在各期调整会计盈余以操控投资者的预期,对投资者认知偏差产生影响。同时Gu也指出,管理层操控与盈余/价格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因此,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研究假设1:投资者认知偏差与财务报告透明度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沪、深两市2011年所有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剔除2011年新上市的公司;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取了174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

2.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度量

投资者情绪与投资者关注是形成投资者认知偏差、并导致应计项目错误定价的主要心理原因。现有文献对这两项心理因素的研究较为成熟和系统。我们主要从投资者情绪的角度衡量投资者认知偏差。

市销率简称PSR,是股票的一个估值指标,由巴菲特的老师之一费雪发明。市销率是通过公司的市值除以主营业务收入,或等价地,以公司股价除以每股销售额获得。费雪曾表示,真正决定一家公司长期发展是好是坏的应该是销售额,而非利润。由于主营业务收入不像盈利那样容易操纵,因此情绪对市销率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公司股价,鉴于史金艳等提出的投资者情绪波动与股票价格波动间具有动态互动关系,因此,我们采用市销率作为投资者情绪的变量。

3.财务报告透明度的度量

在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多数采用的是标准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如蔡春等直接使用修正的琼斯模型;陆建桥的研究是对修正的琼斯模型的进一步拓展,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作为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就采用陆建桥的扩展琼斯模型,其表达式为:

注:上表中符号***、**、*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上述表描述了2011年样本公司对于(2)模型系数的回归结果和方程的拟合程度。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总体样本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差额与总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固定资产原值、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与总应计利润显著负相关,符合模型的经济意义。同时我们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P值为0.000(近似值),所以可知回归方程十分显著。但我们又发现回归方程的修正拟合优度较小只有不到15%。按照陈小悦的观点,自琼斯本人开始,使用琼斯模型得出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了较低的拟合优度值的特征,这并不是说回归方程的拟和优度不好而是因为总应计利润是一个综合的会计科目,它与解释变量的关系非常复杂,影响了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由于我们是检验上市公司对应计利润总额的操纵,而不是研究其中各个独立的科目,所以可以接受拟合优度较低值。

接下来我们用以上方程的系数拟合结果通过(1)计算出不可操纵应计利润(NDA),然后使用(3)计算出可操纵应计利润(DA),其标准化的结果即用来度量财务报告透明度(Transpit)。

4.研究模型

我们拟采用建立联立方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的方法对投资者认知偏差与财务报告透明度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首先设计如下两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组,并通过2SLS进行检验和分析投资者认知偏差与财务报告透明度之间的逻辑关系。所构建的联立方程为:

注:上表中符号***、**、*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4的左半部分中可以看出,财务报告透明度与投资者认知偏差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可以得出财务报告透明度对投资者认知偏差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从表4的右半部分中可以看出,投资者认知偏差与财务报告透明度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可以得出投资者认知偏差对财务报告透明度产生显著的负影响。检验结果与我们的假设相一致,投资者认知偏差与财务报告透明度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

四、结论

我们在考虑相关控制变量的研究基础上,从联立方程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投资者认知偏差和财务报告透明度之间的影响是互动的,投资者会对正的会计盈余反应乐观;另一方面公司管理层会改变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试图影响投资者情绪,从而诱发投资者认知偏差。但是限于篇幅的限制,我们未能尝试研究两者对会计应计异象的作用机理与作用途径,后续将着重研究投资者认知偏差与财务报告透明度的交互关系对会计应计异象的作用机理与作用途径,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培育投资者认知能力,提高投资者信息解读能力和增强市场效率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Rajgopal,Shiva,Lakshmanan Shivakumar, and Ana Simpson.2007.A Catering Theor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Bergman, N., and S.Roychowdhury. 2008.“Investor Sentiment, Expectations, and Corporate Disclos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6: 1057-1083.

[3]Gu, Ming, Accruals and Momentum (September 15, 2011). AFA 2012 Chicago Meetings Paper. Available at SSRN: http:/// abstract=1785554 or http:///10.2139/ssrn.1785554.

[4] [美]肯尼思L·费雪著,高小红等译.超级强势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史金艳 刘芳芳:投资者情绪与股价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2):154-158.

[5]蔡 春 黄益建 赵 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2):3- 10.

[7]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1998.

[8]陈小悦 肖 星 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30-36.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 信息质量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常常在刚刚披露年报之后,就各种年报补充或更正公告,对年报中存在的错误或信息遗漏进行更正或补充说明,这种打“补丁”现象频繁出现,势必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质量,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问题,外部监管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总有疏漏之处。如果上市公司能从内部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内涵及现状

由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虚假会计信息对大量投资者造成了损害,促使美国对上市公司制定了更多的措施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200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33-8138号提案中首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了诠释。该提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公司设计的控制程序能为下列事项提供合理的保证:公司的业务活动经过合理的授权;保护公司的资产避免未经授权或不恰当的使用;公司的业务活动被恰当的记录并报告,从而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编报要求。2003年6月SEC正式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定义为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保证的控制程序。

我国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没有单独的解释,只是将其融于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中。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规定的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当中规定,企业组织开展信息与沟通评价时应当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等进行认定和评价。所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以归纳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并符合会计准则各项要求的控制程序。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乏相应的配套指引。我国内部控制实践起步较晚,从1996年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提出内部控制概念,到2008年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而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再到201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这十几年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只是糅合在这些与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政策法规之内,并没有自己单独的一套应用、评价和审计指引。而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虽然明确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五要素,但这五要素既不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素,也不是评价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指标。也就是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公司之间披露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内部控制在财务报告上的披露不全面。现在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他们需要了解上市公司更多的信息才能做出更合理的判断。例如,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了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效,从而帮助他们对上市公司公布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判断。不过,部分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在披露时太笼统,大意上都是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等,这种披露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没有什么借鉴意义。上市公司确实是按照要求披露了有关信息,但对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需要提供证据,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等情况,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

我国各企业或多或少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总的来看,很多企业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执行,致使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可靠性降低、减弱。

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各部门经营活动有效、协调运转。毫无疑问,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就得不到正常运转。许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形同虚设。例如,有些企业缺乏相应约束机制,导致管理层不受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又由于企业的业绩会影响管理者的升迁,致使财务报告内容的表述在某些情况下会受到管理层的明授或暗示,导致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偏离了可靠性的要求。

内部控制环节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是取得原始单据,原始单据流转到会计那里由会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中记录的数据编制财务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内部控制。例如,通过授权审核可以保证原始单据的合法性;会计机构内部合理分工可以保证会计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核对,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降低出现会计舞弊的可能性。有效的内部控制能确保减少核算中的差错,最终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前提条件,反过来,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要求又推动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加强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措施

企业权责需合理划分。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存在管下不管上的现象,上层只有权力,下层只有义务,对上无法构成制约,则对下也不能激励员工。在这样的企业里,员工不会主动去执行、维护并改善内部控制,那么企业即使有制度也无法有效实行。企业内部在进行权责划分时,要保证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权力不可过分集中。尤其是管理层,既是内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受监督者,这就加大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贯彻与执行的难度。因此企业内审部门在设置时不应当受制于管理层,他们之间应当是平行的、相互制约的。内审部门通过对管理层的审计监督评价,使管理层能及时纠正管理偏差,防范财务舞弊。

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控制环境,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环境。例如,会计核算工作要安排能够胜任的人员,而不能任人唯亲,这样可以减少核算工作中的差错。管理层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员工,他们违规的行为是否受到处罚会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程度等等。因此,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减少财务报告错报的保障。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企业在划分各部门权限时,一般比较注重纵向部门之间的管辖――上下关系,而对横向部门间的协调关系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数据重复报送,效率降低,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资料,掌握本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对这些情况作出分析、判断,从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财务、成本、资金、人才、质量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设计环节要符合工作流程及业务活动的特点。企业应根据工作流程找出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设置相应的控制环节。例如,对于易于发生错报漏报甚至舞弊的关键点,要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对于购买、使用或处置公司资产要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会计人员及其他部门之间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做到不相容职务要分离等等。但是,这不是要求企业所设定的内控环节越多越好。内部控制的环节越多、控制方法和措施越严密,则控制效果越好,但控制成本也会越高。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企业规模和业务特点,实行有选择的、有效的控制,以达到各部门间信息能够相互沟通、内部监督有效的目标,满足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要求。

篇10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研究政府会计、政府财务报告等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研究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试图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政府财务;财务报告;改进

一、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涵盖的内容

我国政府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政府营运表、现金流量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报告主体资产、负债及其构成与差额情况;政府营运表主要反映报告主体在某个特定财政年度实际发生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其构成与差额情况;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报告主体在某个特定财政年度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差额与构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表主要反映纳入年度预算的财政收支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对比情况。此外,根据我国财政管理的特殊要求,还可附加一些特殊报表,如资本性支出表、承诺与或有事项表。通过这些报表,比较完整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财务活动情况和绩效。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透明度问题

我国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监督,政府财政制度不透明,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如实反映财政资金的运营状况。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的财政管理困境,加强财政监督是首需解决的问题,而加强财政监督的关键,就是要财政信息公开,增强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财务管理报告制度。

近年来,财政透明度受到各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在我国,提高财政透明度也已经成为建立公平有效的公共财政的重要议题。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都是促进财政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动力。因此,以提高财政透明度为目标重构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已成为当前财政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问题。

三、我国如何改进政府财务报告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国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的债务

我国政府的债务目前主要包括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也应改进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对于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予以披露;对于不符合具体的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无法量化的政府隐性债务,应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以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

(二)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预算会计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增加现金流量表意见不一。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数量及余额大大增加,为了加强对国库现金的监督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库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的运营信息。第二,随着我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越来越广泛,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年度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作出各种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别是今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度变为权责发生制后,这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

(三)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审计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必须接受客观、公正的审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政府行政当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社会公众、立法机构等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由于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与提供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不一致,政府行政当局提供的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会受到使用者的怀虑,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或其他社会审计机构以其公正、中立的身份通过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鉴证报告,使政府财务报告取信于使用者,以解除其受托责任。

四、为何将反映政府受托责任作为政府财务报告总体目标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以帮助其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和作出相关的决策。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政府对外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传递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形式,直接向社会公众报告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二是政府对内财务报告虽然不直接面向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但其目的是为了内部管理者的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最终目的也是利用现用的财务信息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

因此,政府受托责任的广泛性决定了政府财务报告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但又不能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而是有选择、有侧重的。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是受托责任,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的确立应当以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为导向。这必然要求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当从预算管理服务为主转变为为公众提供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为主。

参考文献:

[1]李定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模式的构建.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J].会计之友,2008(26)

[2]陆伟坚.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进的必要性.2010920

[3]李云强,李闻一.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改进.20080609

[4]李建发.政府财务报告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